中考地理复习经验交流(精选9篇)
栗溪实验学校地理教研组
地理是一门极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学科,但由于其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涵盖信息量大、联系纷繁复杂,所以综合性较强。在我校地理学科老师们的齐心努力下,这次地理中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双基”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
首先是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达到减少无效劳动,师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尽量轻松掌握知识点的目的。我们认为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一是兴趣,二是基础,三是地图。只有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有味道.也不会觉得很难。所以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夯实基础: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要有45分钟上课的效率;为此我们要求学生上课时学懂、学会,不遗留问题,并及时通过练习和我们搜集的资料,拓展相应的基础知识。如果上课时有了不懂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或同学解决,不要留下学习死角。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建议学生读一些地 1
理方面的书籍,还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为生活处处有地理。
其次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只要遇到书上有的地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要做到图文结合,通过自主观察、小组或师生交流、填图、绘图等方式,把握地图与知识点的关系,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填、写结合,我们把它叫做“地理事物定位法”。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练、测并重,我们把它叫做“对比强化记忆法”。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探究教材、转绘教材,结合老师的分析总结,就能进一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好的完成充分把握教材,明确重点考点的目的。
二、构建复习体系
知识是系统的,尤其是地理知识,复习时只有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才能夯实基础。我们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全力复习教材。首先是理清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地理中考面临四本书的复习,很多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学生在复习时应该首先把握课本的整体脉络,以图表的形式理出知识结构框架,构建复习的整体概念。夯实基础,重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从历年中考题型上的改变可以看出,试题突显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对书上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单独的整理,以便复习。同时对知识点加以分类,对于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及时的进行分专题的总结。比如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
第二阶段以做模拟题为主。加强读图、用图能力方面的训练。结合中考指导,查漏补缺。地图是地理的灵魂。复习中要重视读图能力的训练,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基本地图如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地形地势等一定要牢固掌握。读图的同时还要把基本知识点与图形有机地结合,提高从地图、材料和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参照中考指导对考点内容和要求做全面、大致地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在初
一、初二时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对于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要了解清楚,这样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老师们备课时,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一是结合近年的各地初中地理中考试题,明确考试内容,把握知识和能力要求,使复习有的放矢。二是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倡导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人地关系等实际问题。复习时以课本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主,做题既要保证数量,更要保证质量。三是宏观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地理主干知识,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四是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严谨。课上用规范性语言教学,引导学生用规范性地理术语表达地理知识,包括规范的答题思路和方法。五是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有用地理,留心观察,提出问题,关注身边及国家大事。六是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实际应用。如去年地理中考题中就有一个填空题是根据地图填我国的一个文化遗产的名称,因为这个地方大致位于我市,所以很多人都能答出“明显陵”这
个正确答案。所以我们在选择习题时尽量涉及到一些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如今年的汶川地震后,我们就及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组织学生观后电视上的专家分析,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周边热点时事的习惯。
三、加强考前指导
中考前的五月份,我们结合历年中考阅卷分析和学生的反馈,认真分析地理答题失分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考前指导: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五是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六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根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考要求,我们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努力做到:
(一)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比如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二)仔细读图,看清图示。今年的中考地图占重要内容。因此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
(三)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在答题时要注意对
答案进行构思,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特别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
四、全卷分成两次答题,先易后难。做完后认真检查,尽量避免失分。另外我们平时经常鼓励学生,还对不同学生心理方面的特点做了针对性引导。
不同往常,今年的教学和复习,我们比以前更轻松了,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助手--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我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很多好的建议、做法、教案,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提高了学习、复习的效率,起到了变难为易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校地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兄弟学校,离创人民满意教育还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更加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把握地理课程标准, 夯实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注重用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仅指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而且还指向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学习体验, 情感释放, 梦想追求, 体现了知识性、规范性、整合性, 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为推动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经验在于积累, 这亦是一个总结的过程。总复习阶段不提倡拉大网式的推进, 进行的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了解和掌握哪些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不断增强观察生活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这些生活知识很容易在命题中出现。如, 学会看云识天气;会用指南针判断方向;对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有自我保护措施;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怎么利用地理环境改善自身活动;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等。
二、提高学生读图素养, 发挥小组合作效能
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 读图题备受重视, 形成了“无图不成席”的准规则, 因此, 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素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认为读图素养一般指学生对地图的理解与运用, 判断与描绘, 分析与归纳的认知能力。学生通过读图、填图、绘图、指图等方式, 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 它既可以使学生的视角变大, 又可以使学生的胸怀变大。会读图就是会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知识, 从而掌握地图的语言, 并根据地图上的各种符号与颜色说明各种地理知识的能力。我们每个学生都要仔细审视地图释放的信息, 做到心中有图, 放眼世界。
复习是对地理知识的连接和再现, 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 要集思广益, 扬长避短, 共同提高读图素养, 要把小组合作贯穿总复习的始终。通过组内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已见, 调动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训练思维本质、感知心灵语言、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为总复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三、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每个章节的重点往往也是全册书的重点。在地理学科总复习时, 教师必须加以强调并将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复习也需要评价机制,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要尽心尽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荣誉感, 帮助学生突破难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从而提高总复习效率, 为地理中考蓄积力量。
总复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在大力倡导多元性地理学习方式下, 将基础性、研究性、开拓性有机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在复习活动中运用知识, 体现学生在总复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自我提升、自我组织的能力, 互动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在总复习中的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的好办法。在复习方式中尤其要重视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 着力突出实践性、自主性、过程性和创新性。另外, 还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主导学生的思想活动品质, 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 时刻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提升地理综合素质。
四、优化学生学习情境, 有意设置变式训练
教师在复习阶段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 要充分利用图片、幻灯、影像、白板等教学手段, 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 搭建一个有力的跳板, 让学生进入一个集中复习的美好境界, 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 在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形象”。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主动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促进学生思、疑、问、悟, 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尽可能让学生发现问题, 动手解答。复习时教师不要自己包揽全局,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和空间, 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精心设计复习思路, 以引起学生广泛的思考。
在中考地理复习阶段, 还要求异求变, 有意设置变式训练“, 求异”也就是追求答案的多样性“, 求变”就是讲究一个问题的多问法。“殊途同归”也可以理解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总复习实质上就是信息的交流、碰撞、交叉, 要让学生显示自己的力量, 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变式训练是地理学科教师在总复习时常用的方法, 有利于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深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获得实践生活体验
作为迎接中考的地理教师, 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做到与时俱进, 更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比如一些探索型、应用型、开放型、信息型问题要在复习中多涉猎, 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因为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迸发出对社会关爱的智慧火花, 促进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和主动思考, 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践体验, “读死书”和“死读书”都是不可取的, 教师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 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例如,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就能应用到许多地理方面的知识。人们盲目开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采乱挖等不良行为, 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常见的有:水土流失、土壤板结、草场退化、湿地变质, 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频发、水体严重污染, 以致流行病传播等。这些问题很容易出现在中考命题中, 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每天看新闻不少于半小时的习惯, 从中获得社会体验, 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倡导学生自我反思, 理清所学知识要素
教师的自我反思能促进其专业水平的自觉提高, 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完善其所学知识的要素, 使他们能尽快进入复习状态。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自我反思意识不强, 没有结合自己实际制订复习计划, 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 复习效率可想而知。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弹性, 知识空间广阔, 地理中考命题又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这就要求每位学生要善于审视、总结、归纳和提炼, 不断更新自己的复习理念, 做一名充满智慧的“温故”者, 在复习阶段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 实现文化知识储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达到自我反思服务于复习的新常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要多向教师和同学提出尚不明确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打破“心求通而未得”的局面, 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 这样, 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 质疑情趣会更浓, 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得到了双向发展, 自然会获取更多机会在复习中寻找到适当的角度和深度, 以实现自我突破。
七、复习坚持面向全体, 追求学生自由发展
复习的过程也是师生知识水平共同提高的过程, 坚持面向全体, 能使每个学生在复习中获得理想的效果, 追求学生自由发展是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在复习阶段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只有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探索和交流, 才能使每个学习个体的思维和智慧在整个群体中得到凸显和分享, 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关怀和照顾, 使他们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 问题是怎样尊重和开发不同层面学生在复习中的创造精神并发展潜能, 这是复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性格爱好、情绪状态等个性因素分析入手, 采取有效策略指导、点拨、鼓励学生规范地复习, 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选择和展示的机会, 追求学生自由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比如我班的赵同学, 属于班级的“学困生”, 对于他来说, 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要为他制订丰富、灵活、可行的复习计划, 推动其复习进程, 提高其复习质量。
一、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夯实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注重用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仅指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且还指向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情感释放,梦想追求,体现了知识性、规范性、整合性,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推动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经验在于积累,这亦是一个总结的过程。总复习阶段不提倡拉大网式的推进,进行的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了解和掌握哪些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断增强观察生活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这些生活知识很容易在命题中出现。如,学会看云识天气;会用指南针判断方向;对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有自我保护措施;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怎么利用地理环境改善自身活动;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等。
二、提高学生读图素养,发挥小组合作效能
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读图题备受重视,形成了“无图不成席”的准规则,因此,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素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认为读图素养一般指学生对地图的理解与运用,判断与描绘,分析与归纳的认知能力。学生通过读图、填图、绘图、指图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它既可以使学生的视角变大,又可以使学生的胸怀变大。会读图就是会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知识,从而掌握地图的语言,并根据地图上的各种符号与颜色说明各种地理知识的能力。我们每个学生都要仔细审视地图释放的信息,做到心中有图,放眼世界。
复习是对地理知识的连接和再现,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要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共同提高读图素养,要把小组合作贯穿总复习的始终。通过组内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已见,调动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训练思维本质、感知心灵语言、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为总复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三、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每个章节的重点往往也是全册书的重点。在地理学科总复习时,教师必须加以强调并将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复习也需要评价机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要尽心尽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帮助学生突破难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从而提高总复习效率,为地理中考蓄积力量。
总复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在大力倡导多元性地理学习方式下,将基础性、研究性、开拓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在复习活动中运用知识,体现学生在总复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自我提升、自我组织的能力,互动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在总复习中的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的好办法。在复习方式中尤其要重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着力突出实践性、自主性、过程性和创新性。另外,还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主导学生的思想活动品质,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时刻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升地理综合素质。
四、优化学生学习情境,有意设置变式训练
教师在复习阶段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要充分利用图片、幻灯、影像、白板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搭建一个有力的跳板,让学生进入一个集中复习的美好境界,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形象”。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主动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疑、问、悟,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尽可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动手解答。复习时教师不要自己包揽全局,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和空间,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精心设计复习思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思考。
在中考地理复习阶段,还要求异求变,有意设置变式训练,“求异”也就是追求答案的多样性,“求变”就是讲究一个问题的多问法。“殊途同归”也可以理解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总复习实质上就是信息的交流、碰撞、交叉,要让学生显示自己的力量,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变式训练是地理学科教师在总复习时常用的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获得实践生活体验
作为迎接中考的地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更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一些探索型、应用型、开放型、信息型问题要在复习中多涉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因为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迸发出对社会关爱的智慧火花,促进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和主动思考,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践体验,“读死书”和“死读书”都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例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能应用到许多地理方面的知识。人们盲目开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采乱挖等不良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常见的有:水土流失、土壤板结、草场退化、湿地变质,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频发、水体严重污染,以致流行病传播等。这些问题很容易出现在中考命题中,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每天看新闻不少于半小时的习惯,从中获得社会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倡导学生自我反思,理清所学知识要素
教师的自我反思能促进其专业水平的自觉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完善其所学知识的要素,使他们能尽快进入复习状态。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我反思意识不强,没有结合自己实际制订复习计划,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复习效率可想而知。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弹性,知识空间广阔,地理中考命题又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这就要求每位学生要善于审视、总结、归纳和提炼,不断更新自己的复习理念,做一名充满智慧的“温故”者,在复习阶段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实现文化知识储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达到自我反思服务于复习的新常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多向教师和同学提出尚不明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打破“心求通而未得”的局面,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质疑情趣会更浓,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得到了双向发展,自然会获取更多机会在复习中寻找到适当的角度和深度,以实现自我突破。
七、复习坚持面向全体,追求学生自由发展
复习的过程也是师生知识水平共同提高的过程,坚持面向全体,能使每个学生在复习中获得理想的效果,追求学生自由发展是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在复习阶段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只有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探索和交流,才能使每个学习个体的思维和智慧在整个群体中得到凸显和分享,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使他们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是怎样尊重和开发不同层面学生在复习中的创造精神并发展潜能,这是复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性格爱好、情绪状态等个性因素分析入手,采取有效策略指导、点拨、鼓励学生规范地复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选择和展示的机会,追求学生自由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比如我班的赵同学,属于班级的“学困生”,对于他来说,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为他制订丰富、灵活、可行的复习计划,推动其复习进程,提高其复习质量。
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做细做实。
•中考地理分值少,涉及的知识点多。《中考指南》中的考点说明,对考试的范围进行了适当的缩减,突出了七、八年级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其中,《中考指南》中的“知识建构”以填空的形式将考点进行了梳理,学生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发现自己复习中的难点,及时质疑、交流,使复习目标更明确、更有效。
二、以地图为载体,将知识扎根于地图上
•在复习中,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读取知识,寻找规律,让知识点稳稳扎根于地图。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脑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再现。
例题
三、立足区域,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注重区域联系。
1.明确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白这个考试的重要性。既要重视,又要藐视它。在复习之前,根据老师总的计划,可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地理复习中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教材的全面复习;第二阶段是精选习题,做好综合练习,第三阶段是进行模拟测试。
2. 落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第一阶段,一定要特别重视,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强化自己复习计划的使用,可以和同学进行组内监督,或者让家长监督。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才有熟练运用的可能。
3.活用地图,利用地图引领复习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尽量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
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识、析、绘、默四个主要环节。
识读地图是学习地图知识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
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根据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要注意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过程。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
所以在复习中要结合地图记忆,这样记的知识不会是死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做到“脑中有图”,图中有知识,才是最好的效果。
地理和生物学科的结业考试,是学生中考前的一次大练兵,若能取得好成绩,那学生在初三的学习中会信心百倍,劲头十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期末复习迎考攻略
1. 夯实基础——“善记”
每年会考的地理考试说明中都会明确提出对识记能力的考查,这就要“善记”。
地理知识繁多,没有头绪是不可能考好的。尽管现在的考试重在考查能力,但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离开知识去谈能力,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熟悉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熟悉重难点(如经纬线、地球的公转、世界的气候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等),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以干带枝,重在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 提升能力——“善用”
文字和图表是地理信息最主要的两种表达方式。读文字信息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关键词语理解题目条件和要求。地理考试都非常重视对图形知识的考查。复习阶段要加强地图的学习,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努力提高读图、识图、填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复习时,要善于观察各种图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各类图表的基本方法。读图要注意以下要领:
(1)先读图名,确定知识范围;
(2)细辩图例和注记、发现图像信息;
(3)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数据(注意辅图),如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
(4)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判断;
地理组
2015年八年级地理总复习教学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组织复习,努力提升地理总复习的质量和效果
现状分析
因为学业考试范围广,有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地理知识杂乱无章、千头万绪,学生对各种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常常手足无措;对各种地理图表,常眼花燎乱,地理名称与所在位置脱节,海陆搬家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填图读图又是地理考试的重点,常出现图文转换,无图考图等题目,如何让学生 在短时间内既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能力,进行有效的复习,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本人认为 必须吃透【甘肃省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大纲】,同时结合平凉市的具体布署,针对学生实际,制定 好复习计划。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复习策略:
1、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回归教材,巩固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要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传授一些中考的复习方法与技巧,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过程中落实“讲、练、查”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讲”。教师必须根据《甘肃省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大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过程要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做到概念准确,知识网络清晰。例如在讲到农业的分布时,可以 与四大地理区域联系起来,东部地区农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北方和南方的差异上;而东部与西 部的差异,可以联系
降水的分布进行讲述,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知识各要素之间的 相互关系,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要循序渐进,练习的题目类型要多样,同一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三步“查”。章节过关,节节检测,不留疑点到下一节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安排:
1、第一轮复习:(第6周——第11周)立足课本,讲练结合,巩固基础。
从去年中考试题看,知识点覆盖所有章节,且试题凸现异常的灵活性,与社会结合,与时事结合,与生活结合。但不管中考地理试题如何的灵活,呈现的方式如何新奇,有个根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不可能脱离地理课标的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因而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课标规定的范围,以《甘肃省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大纲》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也不能疏忽。做到准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熟练掌握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过三关”:过基础知识记忆关这;过基本方法关;过基本技能关。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必须扎扎实实地巩固基础。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训练、检测中的问题,应采取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3)做好辅优帮困,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2、第二轮复习:第11周——第14周(5月2日——29日)梳理知识体系,组织专题复习。
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必要,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这是不够。因为,考试不是简单地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理想的成绩。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这个阶段我们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1)梳理知识体系环节。以中考复习资料《岳阳市2011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导丛书》为主,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专题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做到心中有图,心中有“球”,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练习,材料分析题训练,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规律性,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规范解题步骤和表达形式,掌握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习题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查漏补缺。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一定要达到课本知识点熟悉,解题方法技巧熟练的水平。
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章、节为单位,而是以合理划分的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系统性,突出主干知识,避免无效重复;专题要有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舍得投入精力。
3、第三轮复习:(第15周——第16周)强化训练,决胜中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是通过模拟题的强化训练(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以提高学生参加中考和取得好成绩的信心。
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试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题目的类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的比例等要贴近中考题。(2)批阅要及时,讲评要到位。
(3)统计学困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学困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4)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总之,我们将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分类推动,全面提高复习效率,努力实现学校学科中考目标。
闫招兄
开卷考试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方式, 它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开卷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于一些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闭卷考试, 知识面也比较广, 试题也较灵活, 从能力上来说, 比闭卷考试的要求更高。
本人所在学校的地区, 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在中考中实行开卷考。而对于开卷考的形式, 很多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开卷考试可以带书本进考场, 到时只要翻翻就行了, 平时上课的时候也不一定过于认真, 课后也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这种想法是非常致命的, 只有让学生改变错误观念, 正确认识开卷考试, 才能改变思想品德课堂的课堂现状, 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 本人经常引导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在平常的教学中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复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 和《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思想品德考试大纲》 (简称考纲) 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复习和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命题的依据, 我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巩固, 关注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内容, 因此, 我要求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了解思想品德的课标和考纲, 因为考纲里明确列出了课本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思想品德这一科的考试有着自身的特点, 就是和时事相结合。这些题目主要也是考查学生在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考试往往是“题在课外、理在书内”, 因此一定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很好地在考试中运用这些基础知识, 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扎实基础知识, 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认真地复习1~2遍。学生只有巩固和掌握了基础知识, 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选择题部分, 要想拿高分, 掌握好基础知识显得非常重要。例如:2010年3月14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 () 。A、国家性质;B、行政机关;C、权力机关;D、根本政治制度。这是考查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学生只有掌握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这一基础知识点, 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提高学生审题和解题的能力
在中考总复习过程中, 提高学生审题和解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考试时失分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不扎实, 概念混淆, 不能正确运用教材知识。 (2) 读取背景材料信息的能力较弱, 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不能正确使用学科语言。 (3) 整理归纳的能力较差, 答题不全面、不完整。 (4) 不会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学有所用。 (5) 答题不够规范, 书写不够清楚, 字迹潦草。
在上述的几个原因当中, 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对题目的要求不明确, 答非所问, 这是造成思想品德这一科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锻炼学生的读题能力。首先, 要看懂题目的意思;其次, 要找到材料中有用的信息, 即一些关键字眼;最后, 运用课本中的概念、观点、知识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锻炼, 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只有这样, 才能掌握解题的规律,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 每节课不妨腾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训练, 以增强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注重与时政热点的相结合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题, 我们不难发现, 思想品德考试与时政热点的结合非常紧密, 这也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具有时代性、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 应注重引导学生重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时政热点, 尽量用学过的有关知识, 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和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从不同的角度和知识点来分析相同的问题。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中考千变万化的试题。如: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部署文化强国战略, 此专题既是时事热点, 也是教材的重点, 故此成为2012年考查的焦点。考查形式多样, 有选择题、归纳概括题、材料分析题等, 难易适中;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 (1) 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2) 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尊重不同文化与习俗; (3) 青少年如何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等,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四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思想品德在中考中虽然实行开卷考试, 同时也考学生的记忆能力。考试时间是固定的, 一份试卷的题量也是固定的, 如果学生每一题都去翻课本和材料, 时间远远不够。因此, 我要求学生要记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但并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规律, 我要求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听讲, 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知识点, 课余时间再花几分钟进行记忆。每一节课的前5分钟, 我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记忆知识点。每天的知识点当天要进行复习巩固, 每周要对这一周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一个月, 两个月, 以此类推。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忘记。同时, 要注意记忆的方法。特别是一些纯时事的内容, 这是每一年必考的知识点, 一般都是作为选择题来考查, 因此一定要求学生对每一年的重要时事加以记忆, 并注意记忆的方式方法。
五要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 为社会服务。因此, 我们在复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忽略甚至丢下任何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应相信人人都能成才, 人人也都有权成才, 我们的教学是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服务的。在复习的过程中, 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 对他们的要求可高一些, 对学科知识可做适当的拓展延伸;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对他们的要求可低一些, 能掌握基础知识就可以了。
情况分析:
初三地理总复习时间相当紧,只有15周左右,而复习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空间跨度大,.知识要点多.因此,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科学设计复习计划,精心选择复习试题,努力提高复习效率非常关键。鉴于这些情况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复习要求:
一注重基础知识,提高读图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知识系统化,以教材为依据,以《初中学业水平》为指导,把握好地理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其次,要特别重视读图训练,提高读图能力.二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实际应用
现实问题与焦点问题始终是中考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关注如环境,人口等热点问题,运用有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体措施:
一、强化地图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拐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考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在最后的12周中,老师应指导学生将地图装在大脑里,培养自己图文转换的能力,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
二、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社会热点、焦点,身边的生活环境问题往往是地理考试的切入点.老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问题回归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述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重视学生考试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读题和审题能力的训练.老师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经常变换题型,防止学生答题时的定势现象.其次,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答卷中用词不准确或不完整,也会影响得分.最后,要注意检查.特别是选择题,得分容易失分也容易.做完后一定要认真检查.第一阶段:(2月25日——4月中旬)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是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从去年中考试卷看,命题覆盖了所有章节,且试题凸现异常的灵活性,与社会结合,与时政结合,与生活结合.但不管中考地理试题如何的灵活,呈现的方式如何新颖,有个根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地理还是地理,不可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因此,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新考标》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
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它们概括性强,重点突出.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阶段,应要求学生会:“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牢记地图.”特别是地图,从每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地图占有的比例相当高,如果复习中只强调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把知识点与地图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第二阶段:(4月下旬——5月中旬)梳理体系,讲练结合,专题复习。
课本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而且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中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这阶段应安排以下两个环节:
近几年来地理中考试题的时代性主要是以时事背景材料来体现,但考题并不主要考查时事的具体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复习好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了解最近一两年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更重要的是要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具体分析和解答考题中的问题。因此熟悉时事特点材料有利于考生有针对性复习重要内容,提高效率。我们将以下角度阐述时事材料,启发学生解题思路,为学生寻找时事材料提供参考。
一、我国主权管理问题
主要涉及我国海洋权益的保护,如东海航空识别区划设、三沙市设定、钓鱼岛、黄岩岛事件,越南等。这些热点常常结合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来考查。
1.(2016•海南)海南省三沙市管辖的范围包括三大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A.西沙、东沙、南沙
B.西沙、舟山、南沙 C.西沙、东沙、中沙
D.西沙、中沙、南沙 【考点】区域知识
【解答】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海南省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对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故选:D.
2.借助信息技术,三沙市的居民也可以聊微信、上淘宝下单,这主要得益于()
①当地迅速发展的工业
②当地繁荣的旅游业 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④国家的大力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区域知识
【解答】三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三个地级市之一,位于南海,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政府驻地位于西沙永兴岛。借助信息技术,三沙市的居民可以聊微信,上淘宝下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故选B.【典型例题】
(2017•海南)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读下图,完成3—5题。3.我国成功试采可燃冰的海域是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关于我国海洋国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约有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 B.四大边缘海中,面积最大的是东海 C.钓鱼岛是中沙群岛面积最大的岛屿 D.黄岩岛是三沙市的行政中心
5.下列符合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举措的是()
①季节休渔 ②清除珊瑚礁 ③投放人工鱼礁 ④增殖放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我国四大海域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
【解答】3.阅读材料确定地点,结合图直接选出正确答案D。4.我国四大海域面积最大的是南海,故排除B;钓鱼岛处于东海中国区,中沙群岛处于南海中国区,故排除C;三沙市的行政中心在西沙永兴岛;本题故选A。5.珊瑚礁常被称为海洋里的热带雨林,占据着海洋不到1%的地方,却为百万个物种提供 了栖息地,包括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鱼类。它们还能保护海岸线不受热带风暴的侵蚀,起到了阻止海平面上升的作用,珊瑚礁的保护有利于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故排除②,选择C。
二、宇宙深海两极探索
相关地理时事热点:嫦娥卫星升空,天宫、神州太空交会对接成功,我国航天事业再攀新高峰,蛟龙号,两极探索。阅读这些材料,要特别注意几大要素:时间和地点等。
(2017•广东省)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读图1,完成6—7题。
6.我国四大发射场经纬度位置正确的是()
A.酒泉(28°N,111°E)
B.太原(39°S,100°E)
C.西昌(40°N,110°W)
D.文昌(19°N,110°E)7.文昌发射场具备的优势是()
A.海拔高,升空距离短
B.地广人稀,用地成本低
C.气候干燥少雨,发射总天数长 D.三面临海,运输大型火箭更加方便 【考点】经纬网和四大发射场的自然条件
【解答】6.依据经纬度的判读,从图中可知酒泉经纬度为41°N,100°E,太原经纬度为37°N,112°E,西昌经纬度为28°N,102°E,文昌经纬度为19°N,110°E。故选:D。7.根据题意分析,文昌发射中心位于海南岛,三面临海,有利于运输大型火箭,故选D。
【点评】经纬度位置是高频考点,题目加大阅读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文昌发射场的优点需要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分析,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
8.(2017•东营市)2016年11月2日﹣2017年4月11日,中国 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远征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关于科考队 在南极地区所见所闻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A.考察期间,南极地区温暖湿润
B.在附近海域,看到日本渔船正在捕杀鲸鱼 C.在南极大陆,发现了不少正在作业的油井 D.到达昆仑站时,这里正处于极夜 【考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解答】11月2日﹣4月11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为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时期.此时,鲸鱼正在活动,故B可信;A不可信,南极地区酷寒,不会出现温暖湿润的特征;南极洲上已发现220多种矿物,除煤储藏丰富外,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大陆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目前还没有规模开采,故C不可信;此时南极地区是极昼时期,故D不可信.依据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资源,涉及到南极地区的气候、全球昼夜变化等难点知识,需要考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难度较大。
9.(2017•长沙市)我国宣布对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又名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冻土中,据研究,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开采难度大,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其特点具有()
A.污染大
B.能量巨大
C.储量小
D.开采技术低 【考点】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
【解答】可燃冰又名天然气水合物,与传统能源比较,污染较小;全球可燃冰储量巨大,特别在海洋;题目中已经提示开采难度大。根据题意,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涉及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的内容,属于基础题目。
三、交通建设(轻轨、高铁、大桥建设)以及其他重点工程
如高铁京广、京沪、贵广线、兰新高铁等,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大桥建设等四大工程。出题角度主要有经过的省份、地理区域以及途经的相关自然人文景观,还有这些工程建设的原因、意义以及不利因素等。
(2016•泉州)截至2016年2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入京水量,累计超过10亿立方米,初步缓解了北京市供水不足的燃眉之急。读图9“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路线图”,回答10-11题。10.图9阴影部分中,A省区的名称、B省区的简称分别是()A.河南省、豫 B.河北省、晋 C.湖北省、冀 D.河南省、冀
【解答】结合图,观察区域形状,河流以及省级行政区了解到 A省区的名称、B省区的简称分别是D.河南省、冀 【点评】根据记忆方法记住相关省区简称等.1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缓解下列哪个用水紧张区域()
图9 A.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答】观察地图,所提供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地区的位置及其名称,根据记忆回答即可。【典型例题】(2017•广东)读“正在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示意图”(图13),完成12—14题。12.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分布 B.经过大面积的冻土分布区 C.穿越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D.多东西走向的山脉河流
13.川藏铁路沿线可以看到的景观是()A.水乡泽国,稻花飘香 C.一望无际,牛羊遍野 D.地形崎岖,千沟万壑
14.川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
①加强青藏地区的对外联系
②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③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④促进各民族交往与合作 C.①③④
D.②③④ B.①②④
【考点】铁路选址的影响因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交通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解答】解:12.川藏铁路穿过横断山脉,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分布,故选A。川藏线沿线多年冻土分布较少,题目缺少相关材料,考生易误选。川藏线没有穿越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故C错。川藏线穿过的横断山脉南北走向,故D错。13.A是指我国南方地区,C是指内蒙古地区,地形崎岖是指云贵高原,千沟万壑是指黄土高原,一山有四季形容的是山地出现的垂直自然带现象,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这种现象.我国横断山区较为典型,故选B。14.修建铁路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排除③,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点多,对考生的读图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四、资源环境问题
相关时事热点:(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雾霾天气;PM2.5;水污染等;(2)世界重要的环境资源纪念日,以及一些名称如“低碳生活、全球变暖”等(3)新能源开发以及利用
15.(2016•广东省)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进“为生命呐喊”(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承担保护图中动物的国家是()
A.亚洲的印度
B.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C.非洲的肯尼亚 D.南美洲的巴西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示意图;世界的海陆分布.
【分析】图中所示的是犀牛,该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热带草原地区.
【解答】解:图中动物是犀牛,承担保护犀牛的国家是非洲的肯尼亚,该国家主要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非洲的气候及动物,读图解答即可.
16.(2017•长沙市)共享单车成为城市公共出行新时尚,对城市发展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居民出行 B.消除雾霾现象 C.减轻酸雨危害 D.减少噪声污染 【考点】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分析】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解答】发展共享单车,推广绿色低碳的出行,能有效改善环境,减轻酸雨的危害.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题目较为基础,考生要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和发展观。【典型例题】
(2017•保定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时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近日要求各城市新开工项目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据此完成17﹣18题. 17.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是指()
A.寒潮 B.洪涝 C.台风 D.地震
18.浙江省要求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形起伏大 B.地震活动频繁 C.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 D.河流稀少 【考点】旱、涝、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
【解答】17.降水可能带来的自然灾害有洪涝、泥石流、滑坡等,寒潮主要受冬季风影响,台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上,地震主要由地球内部力量引起,故选B。18.海绵城市是指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浙江省要求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该省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考生对环境、资源的基本知识,部分题目生活化,如2016年广东卷的北京通风廊道、2017年广东卷的北方供暖引发雾霾等,需要考生能根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有较为开阔的眼界。
五、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旱涝、台风、寒潮、沙尘暴、暴雨、冻雨、海啸、风暴潮和赤潮等(特别广东常见的台风、暴雨、咸潮、赤潮等);
(2016•广东)飑(biao)线是一祌天气现象,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产生。飑线产生后,其经过的地区通常有雷暴、大风、冰雹等过程,能量大,破坏力强,维持时间一般为4〜10 小时.2016年4月22日凌晨,一条飑线在广西境内形成,于4时移入我省境内,6时50分前后影响广州,自西向东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19-20題。
19.据资料推测,这天早晨广州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①气温骤升②狂风肆虐③大雨倾盆④电闪雷鸣()
A.①②③
【考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解答】解:读材料可知,飑线是一种天气现象,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产生.飑线产生后,其经过的地区通常有雷暴、大风、冰雹等过程,所以这天早晨广州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②狂风肆虐;③大雨倾盆;④电闪雷鸣.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牢记即可.
20.受其影响我省粤北、粤东地区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有()
①洪涝 ②冰雹 ③山体滑坡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各类地形对经济和生活的主要影响.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解答】解:①洪涝、②冰雹属于气候灾害,③山体滑坡、④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飑线产生后,其经过的地区通常有雷暴、大风、冰雹等过程,能量大,破坏力强,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等;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理解答题即可.
【典型例题】
21.(2017•黑龙江省)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台风
B.寒潮
C.地震
D.干旱
【考点】自然灾害的类型
【解答】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火山等,而台风、寒潮、暴雨、干旱属于气象灾害,故选:C 【点评】本题自然灾害的类型,牢记即可
22.(2017•长沙市)长沙小明与哈尔冰小亮、北京小华、西宁小虎在朋友圈分享家乡6月天气情况,你认为正确的是()
A.长沙多阴雨天气 B.哈尔滨寒潮频繁 C.北京沙尘暴多发 D.西宁台风登陆过境 【考点】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
【解答】6月份为我国夏季,长沙位于南方地区,此时多阴雨天气;哈尔滨寒潮频繁出现在冬季;北京沙尘暴多发出现在春季;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影响不到西宁,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及其分布,结合各地区的自然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23.(2017•威海市)某同学绘制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寒潮 洪涝 干旱 台风 B.台风 干旱 洪涝 寒潮 C.寒潮 台风 洪涝 干旱 D.干旱 寒潮 台风 洪涝 【考点】自然灾害的分布
【解答】甲图例是寒潮,寒潮是冬半年影响中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指的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乙图例为台风,台风主要影响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区;丙图例为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夏季多暴雨,地形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长江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所以洪涝灾害频繁;丁图例为干旱;华北平原人口和耕地密集,城镇和工矿企业众多,但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严重的旱情.黄河水量“入不敷出”,下游干流经常断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结合图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进行综合分析。
六、人口、经济问题
人口问题主要涉及人口政策、增长过快或过慢及其影响等;经济主要涉及各大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24.(2016•济宁)当前,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将产生的作用是()
①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②迅速提高人口素质
③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
④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考点】我国人口国策及人口问题
【解答】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5年10月29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问题,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要理解记忆。
25.(2017•南充市)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逐渐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影响其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数量 B.自然资源 C.交通 D.人才和技术 【考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因素
【解答】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产品更新换代快.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所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和技术。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因素,要理解。【典型例题】
(2017•保定市)图示意我国2010年四个省区面积和人口数量,读图完成26﹣27题.
26.四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广东 B.新疆 C.河南 D.西藏 27.该图反映了我国人口()
A.基数大 B.增长速度快 C.老龄化严重 D.地区分布不均匀 【考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与人口增长的变化
【解答】26.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人口密度=地区人口总数/地区面积,计算广东省的人口密度为580.7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27.本图主要人口分布,不涉及我国人口基数,涉及人口基数一般与人口增长数量、速度有关,故排除A;目前我国人口速度放缓,增长速度快不再是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故排除B;图中不涉及人口的年龄结构,故排除C;读图可知主要反映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密度的计算以及读图分析,考生需记忆和应用人口密度公式,在读图时要抓住图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
28.(2017•南充市)中国的人口政策曾经鼓励生育,后来逐渐收紧,直到提倡“只生一个好”,最近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劳动力严重不足 B.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C.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D.适应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考点】我国人口增长的变化与人口政策
【解答】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问题,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适应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目前,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但总体上劳动力资源丰富,还处于人口红利时期,故排除A;二孩人口政策的变化主要与人口增长有关,B选项涉及的是人口的分布,故排除。根据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人口政策以及基本情况的了解,抓住人口国策的本质即可分析出正确答案。
29.(2017•福建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A.东北地区 B.西部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部地区 【考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
【解答】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区分布的因素有科技水平、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等,其中科技因素是主导因素,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技术人员或专家较多的沿海地区或省会城市多成为技术指向性产业的优选地区,东部地区城市密集,是区域的文化中心,科技力量雄厚,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七、国际外交热点
如国家领导外访、体育盛事、金砖国家、政治不稳定区域等。
(2016•青岛市)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结合图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周年往返路径示意图,图2光照图,完成30﹣32题.
30.奥运会期间,青岛昼夜长短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昼变长夜变短,昼长于夜
B.昼变短夜变长,昼长于夜 C.昼变长夜变短,昼短于夜
D.昼变短夜变长,昼短于夜
【考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解答】解: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等长;8月5日﹣21日地球运行在夏至和秋分之间,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长夜短;位于北半球我国山东省青岛市此时昼变短夜变长,昼长于夜.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生需抓住关键要素——日期,再结合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来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需要理解和综合应用,有较大难度。
31.图2阴影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1中的()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考点】日照图和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解答】解:读图2可得,图中自转的时针方向是逆时针,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图,北极圈以北全部是极昼现象,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1中②点所示的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日照图考查昼夜长短与直射点的基本原理,需要理解相关知识并综合应用。32.下列有关巴西叙述错误的是()
A.拥有大量的热带雨林
B.人口显著特征是混血种人多 C.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
D.位于非洲,东临大西洋 【考点】巴西的基本概况
【解答】解: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其东临大西洋;首都是巴西利亚,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该平原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巴西是一个人种复杂的国家,白种人占一半稍多,混血种人占约40%,是个拥有大量混血种人的国家;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比较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巴西基本概况,根据记忆回答即可。【典型例题】
(2017•东营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有力带动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读图,回答33~35题.
33.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中,①所在的海洋通道是()
A.马六甲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霍尔木兹海峡 D.巴拿马运河 【考点】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地理意义.
【解答】图中所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海域有南海、太平洋、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读图可得,①是马六甲海峡,该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六甲的地理位置,根据记忆回答即可。34.对内罗毕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 B.人口增长快,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C.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湿润 D.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考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答】赤道穿过非洲大陆中部,非洲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大约有3/4的面积在热带,号称“热带大陆”;非洲大陆物产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富饶的大陆”;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高原有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有“高原大陆”之称;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种人的主要聚集地,有“黑种人的故乡”之称.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非洲的基本概况,根据记忆回答即可。
35.中东是“一带一路”上联系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通道.下列关于中东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发源地 ②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黑海 ③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④波斯湾沿岸油井林立,邮轮进出繁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农业生产.
【解答】①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中东也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城,宗教矛盾复杂.故错误;②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故错误;③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中东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很多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数年滴雨不下,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正确;④波斯湾的惟一出口是霍尔木兹海峡.海峡长150千米,最窄处仅38.9千米.它是世界上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平均每5分钟就有1艘油轮进出海峡.每年有占世界出口总量一半以上的石油从这里运出.故选:D。
【中考地理复习经验交流】推荐阅读: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06-01
2024年地理中考复习计划06-11
2024年中考地理总复习提纲06-13
中考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11-01
人文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中考11-24
新疆中考地理09-21
地理中考卷子及答案09-11
地理中考试题及答案06-25
初中地理中考模拟试题10-08
北京市地理中考说明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