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共10篇)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 篇1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踱(duó)来踱去 地窖(jiào) 书脊(jǐ) 赦(hè)然

B.绺liǚ 鬃zōng 诅zǔ咒zhu 两颊(jiā)

C.薨(hōng) 奏牍(dú) 掷地(zhì) 补辍(zhuì)

D.万籁lài 虐(nüè)待 钟磬qìng 吴楚东南坼ch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中华民族从来不低头,雪灾地震不可怕,因为我们有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十三亿人民。

B.一座座雄伟而风格迥异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川南大地上拔地而起。

C.最近发生的车祸事件,造成了重大伤亡,现场惨不忍睹,令人叹为观止。

D.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3.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下列句子。(2分)

⑴.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⑵.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

4.下图是上海世时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它是一个活泼可爱的汉字“人”的卡通造型,也被视为一滴俏皮的水。请从这幅图中任选“海宝”的两个部位介绍其特点及寓意。

(2分) 示例:①.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充满了列未来城市的期待。

②.拳头:

③.身体:

④.整体“人”字:

5.按课文内容填空。(9分)

(1).在她没有来以前, ,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

(2).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 ,继续前进。(《一面》)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体现作者内心欢悦的句子是: ,。

(4).《赵普》中赵普刻苦读书的句子是 。

(5).《赵普》中写读书给赵普带来的益处是: 。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 篇2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考查特点,复习策略

文言文阅读考查是语文中考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标同时还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那么,中考题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些目标要求的呢?中考文言文复习又该如何开展呢?

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1)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用课内外兼顾,但以课内为主,课外为铺,课内文言文的赋分比课外文言文的赋分多。

(2)题型变化不大,主观题为主,客观题较少,主要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尤其注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具有比喻义或借代义的词;理解主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整体把握,鉴赏评价和迁移拓展。

(3)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段主要选用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富有哲理的文章,侧重选择汉代以前的文章较多,考查的重点侧重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人物行为的评价。

二、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 文言文教学要夯实基础,落实考点,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词、虚词、翻译、内容及写法的理解,而这些知识点的落实不应全部放在九年级,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运用。如“之”“而”“以”“于”“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就应在七年级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又如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学生反映考试中看不懂,不知该如何下手做题,失分较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文言词汇积累较少的缘故。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语文教师就应从七年级起,加强对学生诵读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情感,同时,多让学生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积累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因此,加强对文言文阅读三年备考的教学管理,让学生有理有序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对于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他们才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兴趣,就会从内心中激发学习的动力,挖掘出自身无穷的潜力,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传授文言文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快乐学习。

(2)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一切关于方法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文言文复习不能只是旧知识的简单回顾,而应是概括、归纳、小结、补漏、提高,教给学生点线结合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文言知识网络;教给学生积累法,重点词句贵在平时的理解掌握;教给学生答题法,文字表达重在语言的规范与全面;教给学生迁移法,课外文言文的知识点在课内可找到蛛丝马迹,细节不容忽视。

(3)通过活动提高复习课效率。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经典诵读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本剧表演能让昔日的历史重现,文言故事比赛让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文言试题设计比赛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也能当老师。

3. 把握中考文言文阅读三轮复习的特点,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1)第一轮复习———分册分单元复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学重点放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的认识及训练上。在复习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利用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课文要点,牢记重点实词、虚词。在复习时,学生往往抓不住课文重点,总感觉到课文篇目多,内容多,不易掌握且容易混淆,于是我们便想出了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知识要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难的问题。以下是引导学生制作的读书卡片,仅供参考。

②教师抓住课文文眼,对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复习。如复习《口技》一课抓住“善”字(精彩的场面突出善,观众的反应突出善,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复习《陋室铭》抓住“德馨”二字,引导学生从优美环境、高雅活动、志友雅士概括;复习《醉翁亭记》抓住“乐”字,概括出山水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复习《湖心亭看雪》抓住“痴”字,分析痴人、痴景、痴行;复习《曹刿论战》抓住“远谋”二字,分析曹刿的具体言行;复习《与朱元思书》抓住“奇山异水”来欣赏山之奇、水之异。

③引导学生认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分析题型的目的要求。教师把同一篇课文内容,不同年度、不同省市的中考题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训练。

(2)第二轮复习———分类分专题复习。目标主要是梳理知识点,分类归纳,加强文言文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上。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对内容基本相同而感情、写法不同的文章作比较阅读。如《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

②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与《孟子二章》。

(3)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目标是重点突破文言文阅读难点。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题策略的引导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迁移拓展题(开放性题目)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题目,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或回答不完满丢分的非常多。这一类题型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生活来谈体验、感受、启迪,这类形式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领悟,结合实践感悟生活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学生阅读后质疑,对选文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主要是鼓励学生质疑,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阅读。这两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

中考文言文复习(一) 篇3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自学方法点击

1.要重视“三名”的背诵

在“名篇、名段、名句”这“三名”中,“名句”尤其值得关注。纵观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无不在“名句”上下功夫,因为无论题型怎样千变万化,最后总是万变不离其宗。

2.要熟悉中考的常见题型。中考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撼。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②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③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④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诀 篇4

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是课本,不是做题。因为有些地方中考不使用课内文言文材料命题,所以有不少同学大量做一些文言文题目来复习。或者觉得课内文言文已经“熟悉”,不用太过复习。这是错的。文言文复习的重点应该是课本的文言文。

为什么是重点是课本?因为考试的文言文不会太难,而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其中的注释词语都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所以你把课文上的注释记住了,即使考的课外文言文,也能理解个大概了。所以,请把把所学过的课内文言文的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复习好。

1、文学常识

文言文的文学常识是考试经常考的。因此,把课本上这些文言文的作者,朝代,出自哪本书,写作背景都弄懂。做题时,如果见到真的不懂的,就多看几遍文章,通过看懂的部分,和作者写文章时的历史背景,就可以猜出个大概了,再结合平时翻译文言文时的经验(如用词)就差不多了。

2、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的解释,实词,虚词,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都是重点。在以课文为基础上来理解字词释义、文言文中常用句式和语法(使动用法、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3、重要句子翻译

文言文的整篇的翻译不一定要懂完。但是文言文中的名句、以及课文后面要求翻译的句子,这两类句子的断句及翻译一定要弄懂。没弄懂的赶快找书。问老师

4、背诵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教案 篇5

平邑第二中学

周辉

复习目标:

1.知道文言实词的考点分类,掌握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2.知道文言文筛选信息题常见的题型,掌握筛选信息题的答题技巧。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如果把我们语文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文言文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所以文言文在我们的学习和中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十年我们临沂市文言文都考了哪些课文。(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有六年考的是纯课内的文言文,两年的课内外比较,两年纯课外。由此可以看出课内文言文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分析完这些同学们可以做到胸中有数。

接下来的两个月,对于文言文我们该怎么复习呢?同学们你认为文言文试题可能会考什么?(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考试说明,到底和同学们说的一样吗? 二.考什么?我要明白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筛选文中的信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怎么考?我要清楚

接下来我们根据我们临沂市2015年的文言文的5道中考题,我们看看都对应了考纲中的了哪个知识点。

中考实例,投放(2015临沂市中考)《满井游记》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师生明确。师补充: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自考试说明出台以来一直有,但却没考到,我认为很重要,这一考点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一下。

根据我们去年的中考得分情况,失分比较严重的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两点和筛选信息作为复习的重点。首先我们看一下文言实词的复习。四.怎么学?我要知道

明确:以九下六单元的文言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为例文进行复习指导。

(一)文言实词的含义。

1.学生做中考文言文实词题,见学案。

2.做完之后小组讨论分析中考文言实词重点考察有哪几类词语。师生明确: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多音字 3.学生互问互答

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分类分篇目找出相应的考点,以比赛的形式学生互问互答。(如果时间允许,再增加老师问,学生抢答环节)4.达标测评(课件出示)

找几名学生上黑板展示,做完后学生同桌互批互改 5.集体讲评

(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学生做中考文言文虚词题,见学案。

2.学生明确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

指导学生巧记文言虚词。

3.由学生共同指出常考且有难度的几个虚词。4.学生小组为单位,分派或自己选择相关的虚词,以三篇文章为例文,每组设计出一个考题。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展示。

明确:先从文中找到含有该虚词的的句子,再解释其用法。4.集体讲评

(三)筛选文中信息。

1.学生们做学案中筛选文中信息题。2.学生讨论明确此类题的考察方法。3.师生共同探讨答题方法。4.达标训练 五.达标测评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策略 篇6

初三文言文的复习,一直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可是,面对几十篇课内考试篇目,和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如何复习才能抓住要领,行而有效,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历届都有不少考生反映,花了很大精力反复背诵和默写,没完没了地做题目,结果仍然找不到感觉。要改变这一状况,采取正确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读历年中考试卷,了解命题意图

中考文言文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比较全面,主要有诗文名句的默写、常用实词解释、句子的理解和解释、文学常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整体理解与评价等。

从名句默写看: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尤其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

从实词解释看:

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为主。试卷中考到的“居”,就是个多义词,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出自《登泰山记》的“半山居雾若带然”,解释为“停留”;出现在《捕蛇者说》、《核舟记》中,还有“居住”、“处于”的意思。而试卷课外文言文《秦西巴纵麑》有“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居”解释为“过了(一段时间)”,这就是从“停留”的意义上引申而来的。

这表明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从句子解释看:以抓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除了要准确把握实词含义外,还应注意语序的调整和省略内容的补充。

从文章理解看:

近年中考课内篇目的文章理解相对较容易,只要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并能整体把握,掌握中心就可以不变应万变了。

二、梳理考试篇目,做到心中有数

近年中考文言文课内篇目大约60篇左右,其中文章大约25篇,诗词大约35首。从先秦到明清都有涉及。如何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对这些诗文尽快地了然于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

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

三、广泛阅读,应对课外语段

中考课外文言选文体裁主要是寓言和传记。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 篇7

一、研究河北中考化学试题

近几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表现在仍是以“知识、能力、思想和方法”交融为主旋律,但年年都有新思路。既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需要再学习、再研究,真正成为指导复习的明白人。

(一)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河北版的《化学课程标准》, 是河北中考化学命题的直接依据,每年都有所调整,研究《考试说明》首先要弄清《考试说明》的变化,对新增、删除和改动的内容要了如指掌,据此确定复习范围;其次吃透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拔高了教学要求,但在中考复习时,一定要将有关内容及要求回归课程标准,引领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用在对“双基”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上,用在对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感悟上。

(二)潜心研究河北中考试题

河北中考化学试题是《考试说明》的细化, 也是检验我们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最终裁判。通过对中考试题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要求。

一是研究分值比例。这一比例与《考试说明》中的规定是相似的,据此可以确定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知识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分清主次轻重。

二是研究重点和热点。比较近五年来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重点和热点是年年考查且常考常新。对于这些重点和热点应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实现重点的突破和热点的攻克。

三是研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中考复习的目标是引领学生将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点按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对热点深入研究, 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指导的实验、设计的作业、进行的检测应当与河北中考对路,并切合学生实际,难度适宜,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学生

中考化学复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研究力度。面对新问题、新情境,大量的训练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多研究学生、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做复习的主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一)研究化学思维

首先,培养化学思维应当从学会质疑探究开始,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化学思维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能收到化难为易、化疑为无的效果。根据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可开设一些专题讨论,如“如何解答开放性试题”、“近五年实验探究题的思维解剖”等等。

再次,培养化学思维在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师可通过部分典型习题的评析,引领学生暴露自己思维的全过程,以总结和反思其合理性、严谨性、准确性,以及所蕴涵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研究学法指导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勤于积累、善于梳理、及时总结。化学概念、原理较多, 可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全面理解概念,在变化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原理,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反复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书写认真、工整、规范。包括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序流畅,化学用语及元素符号规范无误。(3)认真审题、快捷解题、解答反思。

2. 学法指导落实到每一节课,指导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联系、学会选择、学会综合、学会变化、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学会自评,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能力。

(三)研究学生心理

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只有懂得研究和疏导学生心理,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达到迎考练兵的目的。

1. 营造一个和谐的复习气氛,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

2. 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多关爱,热情鼓励,帮助学生消除顾虑,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复习迎考,以自然的心态进入考试角色。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到准确把握复习的难度,酌情降低考试难度,适当降低复习的综合性,以增强学生复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反驳、补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成为复习的“主角”。

三、打造高效课堂

中考复习,不但要落实知识点,还要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通过回忆、思考、阅读、讨论、回答、板演、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不断练就出来的,绝非教师讲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中考复习的课堂要以练为主, 以讲为辅,精选习题,精讲例题,且要注重实效。

(一)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是复习备课的重头戏,多积累河北各地中考模拟试题,还有各省市中考试题(往往难度偏大),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和改编。

一轮复习多结合化学核心知识和学生前段学习中的典型错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二轮复习多关注近五年河北中考出现过的。不管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最好是一些思维价值高或者涵盖所学知识点的中档题,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战意义,实现中考复习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可选用一些近五年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作例题;另一方面,还要紧扣考试说明, 以教材为素材编制题目或加工改造、翻新旧题, 借以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例如,针对第九单元的选题一是挑选2010年至2014年的中考有关题对学生的相关知识作一检测;二是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回归课本,以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为模型自编一系列例题进行教学;三是结合教材中例题、习题和中考将部分试题设置学习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尝试、探索、猜想,寻求变化问题的某些规律来达到解题的目的。这样选题和操作对考查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精讲例题

中考复习中的例题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形成网络,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削枝强干,删减、弱化课时教学“无关”内容,实现解题方法和化学学科思想的强化教学,让例题教学在“核心主线”上前行。

精讲就是讲重点、难点和疑点。切实抓好学生的信息反馈,把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疑点以及薄弱环节讲精、讲透,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目标和学生完成情况,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指点迷津。点拨知识的关键点、迷误点、窍门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有序回顾和有效重组,还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和价值的充分展示。

精讲要讲活,善于转变思维角度,通过变换题目类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互换等)、变换题目条件、改变题目叙述方式等手段来活化思维, 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引导学生多思,排除思维障碍。精讲也可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说,一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享受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愉悦, 二是把错误的解答过程展示出来,把整个思维过程暴露给其他学生,以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注重实效

例题教学可与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交叉进行,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例题。在例题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思路的拓展,加强“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意识的培养,并在例题的后面一对一地复制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

打造中考文言文复习有效课堂 篇8

[关键词] 中考 文言文 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14

文言文阅读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命题中,文言文阅读的考量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试题比重有所增加,难度也有所加大。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复习最有效化,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位,有效呈现考点

教师不妨把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原题印发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设置两个问题:(1)你发现了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常常出现什么样的考题?(2)你的发现给你的文言文复习带来了什么启发?就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有的是比较阅读,有的是纯课外阅读,有考加点字的意思,有考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有考句子翻译,有考对材料的理解、概括,有联系链接材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看法……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试试不看参考材料来解答部分题目,然后再进行较深层次的发现。诸如:有的加点字不看文章,单纯看所在句子就可以得出答案;有的就是考通假字、词类活用,是课内出现过的词,只不过换了语言环境。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理性的归纳。

文言文考核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1)朗读节奏的把握;(2)关键词语的意义与作用(实词的解释、虚词的比较);(3)主要信息的筛选与处理;(4)文言句子的完整理解与准确翻译。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的把握及写作特色的发现与分析等。

以上归纳总结,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的,让学生探究规律,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教师的不谋而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不能丢开书本”,“以内养外”是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二、逐册精选复习,有效地夯实基础

逐册精选复习,目的在于有效地夯实基础。这“基础”一为“基础知识”,一为“基本规律”。

依据考点,我们可以用四个复习板块来构建复习课堂:(1)文学常识;(2)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3)实、虚词解释,句子翻译;(4)内容理解。制作教学PPT,每册书复习1~2课时。

板块复习是课堂复习的一条主线,适时的“旁逸斜出”,又能使课堂复习内容更加充实,学生的思维量增大,有效性增强。如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板块中《黄鹤楼》一文,教师情境设问:“最近正如火如荼进行的‘青歌赛,问‘江南三大名楼,你答得上来吗?”(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复习到《两小儿辩日》,问:“出自哪里?体裁?我们还学过出自《列子》的哪篇寓言?”复习《黔之驴》,问唐宋八大家;复习到《爱莲说》,问还学过哪些“说”?(《捕蛇者说》)

复习课本知识,绝不是照本宣科,简单提问书本白纸黑字现有的内容,那是低效的。有效的复习课,好比织网,有经有纬,疏密得当;有效的复习课,要温故而知新,举一会反三。

三、关注课堂细节,有效地激发活力

1.关注情境,使学生在激励中进步

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教师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帮助他们奋发上进,纠正错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记得上一届初三的文言文复习,正值央视第十五届“青歌赛”的盛大举办,于是笔者就在课堂上设置情境,模拟素质考核进行文言文知识复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样,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节目,也非常适合复习课的情境设置。用一点小智慧,给学生一些轻松,让他们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复习课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2.关注后进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文言文复习课上,把那些最基本的又常在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专门留给一部分后进生来回答,也是教师要经常关注的地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的解释。在复习课上,教师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约”掉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忽略掉后进生的客观存在,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3.关注课堂作业,有效地巩固复习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断和估计往往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不同的作业环境下,学生在作业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实践证明,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其正确率、书写工整率以及“水分”大相径庭。许多教师习惯课堂“一讲到底”,而把课内作业安排到课外让学生集中完成,往往会影响作业质量,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在课堂上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写作业,趁热打铁,在课内完成,对于巩固复习更为有效。

无论是怎样的复习课堂,我们都应秉承这样的观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生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篇9

复习目标 :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教法:1.启发引导法;

2、整理归纳法。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

(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用原文句子或者关键的词语来检验答项是否正确。

2.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1题,《王翦伐楚》第4题

(五)中考题型五: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三大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文意通达流畅;

雅:语言富有文采。

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句子翻译的方法:

对:指把原句中的单音节词对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同义连用、偏义复词等)、虚词删去。

换:对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对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3.翻译下面一篇短文: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越人乃易粟

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注释】①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4.结合句子理解掌握对译方法。5.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6.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2题,《王翦伐楚》第5题

(六)总结: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注意积累常用实词(现代汉语中还在用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之、其、而、以、于”等重要虚词。2.多读多背,培养语感 3.调动积累,提高能力

课外文言文中见到重现的语言知识,要能联系已掌握的文言知识,比较异同,分析其内在联系,以解决新问题。

遇到疑难词句,要能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把已知代入未知,根据上下文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疑难词句的意思,以训练推断能力。附实战演练试题:

(一)2015年中考真题再现: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故事两则

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及达主所,鱼已枯毙。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③。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曰:“欢甚。”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朱鲫: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斗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筲(shāo)斗,小水桶。⑥铛(chēng)臼:煎茶、碎茶用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走送之 走:跑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 念:思念,怀念 C.手自烹进 手自:亲自用手 D.贵官执盏一拱曰 执:拿着,握着

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10.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2分)

(2)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2分)

(二)文言文阅读(满分12分)

王翦伐楚

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②。李信大破楚军,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③,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④,大败李信。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⑤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⑥,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翦既行,至关⑦,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⑧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

【注】①荆:即楚国。②频阳:地名,今陕西富平。③城父:地名,今安徽涡阳西北。④顿舍:停宿。⑤独:难道。⑥霸上:地名,今西安市东。⑦关:指武关,今陕西丹风东。⑧怚:同“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谢:道歉 B.于是引兵而西 西:向西进发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 D.楚师遂败走 走: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2分)

例句: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下列各句中,与“王以问王翦”一句句式相同的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B.宋何罪之有(《公输》)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信和蒙恬攻打楚国,一开始取得了胜利,但最后在楚军的反攻中大败而归。B.当李信大败而归后,秦王亲自去向王翦道歉,并送王翦至霸上,体现了秦王知错能改的品质。C.王翦最后答应了秦王要求他带兵的要求,同时请求秦王赏他很多良田大宅,这说明王翦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D.王翦面对楚国以全国之军抵御的形势,采取了坚守阵地、以逸待劳的策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2分)

②楚人闻王翦益军而來,乃悉国中兵以御之。(2分)

五、检测:

蔡邕①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③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④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蔡邕(yōng):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②爨(cuàn):烧火做饭。③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将命者:侍从。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名:命名 B.遂反 反:同“返”,返回 C.至门而去 去:离开

D.我向鼓弦 向:朝向,对着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唯恐螳螂之失之也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楚人怜之 .D.操蛇之神闻之 .3.下列与“邕具以告”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客从外来,与坐谈

4.下面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邕从一个普通人的手中抢救出一段制作琴的良木。B.蔡邕接受邀请来到邻居家的时候,酒宴已经开始了。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 篇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观 月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①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

②③④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童仆役。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

宜:__________ .(2)其具是四美者与

是: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 于 是 为 备(一)1.(1)适合。

(2)这。2.B 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4.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参考译文]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它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水好像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阆风、瑶台、广寒宫这些仙境,即使未曾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二)①②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

③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④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④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朝议遣玄北讨

讨:__________ .(2)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匿: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已经像恶狼一样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B.已经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阴的虎。

C.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D.已经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阴的老虎。

3.国家危亡之时,郗超力排众议,支持谢玄,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写“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对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讨伐。(2)隐藏。2.C 3.宽容大度,爱才惜才,热爱国家。

4.侧面烘托郗超的评价是正确的,并赞美郗超的美德。[参考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三)①②③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④⑤⑥⑦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

⑧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职。③白母:禀告母亲。④在言路:指当谏官。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⑥触忤:触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 ..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 ..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C 解析:A项,第一个“居”是“就任”的意思;第二个“居”是“停留”的意思。B项,第一个“或”是“有时”的意思;第二个“或”是“或许”的意思。C项,两个“伺”都是“等到”的意思。D项,第一个“入”是“回到家里”的意思;第二个“入”是“国内”的意思。

2.D 3.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刘安世担心做谏官不仅自己生命堪忧,也会连累家人。

4.开明大义,懂得国家大事。善于教育儿子,令人敬佩。[参考译文] 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被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主持公道,敢作敢为,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触怒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出冷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

(四)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①②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

【注释】①烦且:良马名。②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趋驾烦且之乘

乘:__________ .(2)尽释车而走

释:__________ .2.对句子“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以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B.用烦且的马和韩枢的巧合,以为不如下车走。

C.凭着烦且这样的马和韩枢的巧合,是可以走下去的。D.凭着烦且的良好技能和马夫的技巧,还是不走下去好。3.文章画线句子写出了景公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用恰当的俗语、成语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1)马拉的车。(2)放弃。2.A 3.着急、迫切,要快速赶回国都见婴。

4.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或: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或: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参考译文] 齐景公到东海去游玩,传递公文的骑士从国都之中赶来拜见说:“晏婴病得很厉害,即将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赶不上见他。”齐景公立刻起身,传递公文的骑士又赶到了。齐景公说:“赶快坐上骏马拉着的马车,让马夫韩枢来驾车。”行走了几百步,齐景公认为马夫赶得不快,就夺过缰绳代替他驾车;大约驾车走了几百步,又认为是马不向前跑,就把车马丢下而徒步奔跑。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认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五)①②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③④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⑤⑥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⑦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为刘备中郎将。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④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⑤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⑥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继承君位。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⑦窃秦之爵:战国末年,吕不韦将和自己同居的邯郸美姬献给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后,封吕不韦为相国,所以说他“窃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故二千里候之

候:__________ .(2)伐雷鼓

伐: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没道路的迷惑。B.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C.你是知道邪恶的道路,不考虑失去道路。

D.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失去道路的迷惑。3.文中司马德操用什么方法反驳庞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徽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1)探望。(2)敲打。2.B 3.通过讲述伯成、原宪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的高贵品格令许由、巢父、伯夷、叔齐所感慨,来反驳庞统风流名士不是一定要金印紫绶,光彩照人。

4.司马徽是一个才能卓越、安贫乐道、平易近人、善于循循善诱的人。[参考译文]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颍川,特意走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那里,遇上司马德操正在采桑叶,庞士元便在车里对司马德操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该带金印佩紫绶,哪有委屈着自己长江大河般的才识雅量,而去做蚕妇们做的事?”司马德操说:“您姑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从前伯成子高宁愿回家耕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意用来换住达官的豪宅。哪里有住就要住豪宅,出门就要肥马轻车,身边还要几十个婢女侍候,然后才算是自己与众不同呢?这些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所感慨,廉士伯夷、叔齐所长叹的原因。即使有吕不韦那样的官爵,齐景公那样的富有,也不值得尊贵的!”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敲一下大钟,击一下雷鼓,就不知道它们的音响啊。”

(六)①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晏子请数其罪云

数:__________ .(2)必轻吾国

轻: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 宗 有 一 骏 马 特 爱 之 恒 于 宫 中 养 饲 无 病 而 暴 死 太 宗 怒 养 马 宫 人 将 杀 之。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1.(1)列举。(2)轻视、小看。

2.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3.皇后以晏子的故事劝说唐太宗不要因爱马暴死而迁怒养马人。4.旁敲侧击,让齐景公不要因马死而杀养马人。[参考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骏马,非常喜欢它,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是很有益的。”

(七)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①“悍哉!”令劓之。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劓:古代一种刑罚,割掉鼻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魏王遗楚王美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右备容臭 ..C.虽恶,必言之/所恶有甚于死者 ..D.妾知也/知之为知之 ..2.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王 爱 子 美 矣 虽 然 恶 子 之 鼻 子 为 见 王 则 必 掩 子 鼻 3.从本文来看,郑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袖计谋之所以得逞,在楚王身上可以找到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B 解析:A项,两个“遗”都是“送给”的意思。B项,第一个“臭”是“难闻的气味”的意思;第二个“臭”是“香气”的意思。C项,两个“恶”都是“厌恶”的意思。D项,两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2.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3.嫉妒心强,工于心计。

4.楚王轻信谗言,不辨是非,滥施淫威。[参考译文] 魏惠王送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楚怀王很喜欢。夫人郑袖就去对魏美人说:“君王爱你的美貌。即使这样,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于是魏美人见到楚怀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怀王对郑袖说:“魏美人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倒是知道这件事。”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于是命人割掉魏美人的鼻子。

(八)①②③记母教铨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

④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儿怠,则少加夏楚 怠:__________ .(2)至夜分

至: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腿,解下衣服用胸暖温背面。B.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腿,解下上衣暖和胸和背。

C.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暖和着我的脊背。D.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脚,解下衣服盖在胸口和脊背上。3.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1.(1)懈怠、懒惰。(2)到了。2.C 3.严母教子(或:严母陪读、母陪子读)4.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或: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参考译文]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织布,一边教我读文章。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织在一起。我懈怠了,她就拿戒尺打我。打完我,又抱着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累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醒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后来,我终于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九)邴原泣学

①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注释】①书舍:书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童子苟有志/苟全性命于乱世 ..B.凡得学者/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于是遂就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过书舍而泣/及鲁肃过寻阳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原则并希望他不孤独,另一个就是羡慕他能够学。B.一个就希望他们不孤独,第二个就是羡慕他能学。C.第一个愿望是不孤单,第二个是羡慕他们学得好。D.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从邴原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童 子 苟 有 志 吾 徒 相 教 不 求 资 也(九)1.D 解析:A项,第一个“苟”是“如果”的意思;第二个“苟”是“苟且”的意思。B项,第一个“得”是“能够”的意思;第二个“得”通“德”,是“感激”的意思。C项,第一个“就”是“从事”的意思;第二个“就”是“完成”的意思。D项,两个“过”都是“经过”的意思。

2.D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5.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哭什么?”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哭泣。”老师同情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十)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

①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

②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何不赶走它呢?②若之何:为什么,怎么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去饥寒犹远/去国怀乡 ..B.是非若所知也/若夫阴雨霏霏 ..C.乞猫于中山/乞人不屑也 ..D.弗食鸡则已耳/食不饱力不足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是与非像这样。我害怕老鼠,不在乎没鸡。

B.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的忧患在鼠上,而不在于无鸡上。C.这不是你的东西。我害怕老鼠,而不在鸡。

D.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害怕老鼠,不在乎无鸡。

3.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1.D 解析:A项,第一个“去”是“距离”的意思;第二个“去”是“离开”的意思。B项,第一个“若”是“你”的意思;第二个“若”是“像”的意思。C项,第一个“乞”是“求”的意思;第二个“乞”是“乞讨”的意思。D项,两个“食”都是“吃”的意思。

2.B 3.不一样。赵人赞成养猫,认为是“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赵人之子则反对养猫,主张“盍去诸”。

4.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凡事有利必有弊。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主流。凡主流是好的,就应予以肯定。

[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就到中山去讨求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捉完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的忧患在老鼠上,不在乎无鸡。有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十一)①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②③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

④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此去西南十里().(2)比次日().

2.对画线句“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番人刚刚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集体到来了。

B.番人刚刚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突然(或快速)到来了。C.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集体到来了。

D.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突然(或快速)到来了。3.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年 急 呼 某 参 将 领 飞 骑 三 百 往 西 南 密 林 中 搜 贼 果 尽 歼 焉。(十一)1.(1)距离、相距。(2)等到。2.D 3.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①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②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③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4.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参考译文] 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军营临时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大意间不料大队敌军忽然压境。如此这般攻陷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年羹尧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快骑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有人问原因,年羹尧说:“只一下就停下来,肯定不是风,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距离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料想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十二)中山恭王衮,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黄初二年,进爵为公,官属皆贺,衮曰:“夫生深宫之中,不知稼穑之艰难,多骄逸之失。诸贤既庆其休,宜辅其阙。”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文学防辅相与言曰:“受诏察公举错,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称陈衮美。衮闻之,大惊惧,责让文学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如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然性所乐

乐:____________ .(2)有过当奏

过: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并且如果有好处,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B.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不是对我好的人。C.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

D.并且如果有好处,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不是对我好的人。3.结合内容分析,概括恭王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1.(1)喜欢。

(2)过失。2.C 3.①从身边的人担心他读书而损害精力看出他爱读书。②从“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看出他爱思考。

③从他人上书陈述他的美德,他感到大惊,看出他戒慎,淡泊名利,将修身养性视作寻常行为自守。

[参考译文] 中山恭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216)封为平乡侯。少年时喜好学习,十几岁时能写文章。每次读书,文学官和左右近侍常常恐怕他因为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他停一下,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建安二十二年(217),迁移封地,为东乡侯,当年又改封为赞侯。黄初二年(221),晋升爵位为公,官员属下都向他祝贺,曹衮说:“我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收种庄稼的艰难,有很多骄奢逸乐的过失。各位贤者已经庆贺了我的喜庆事,也应该辅助我弥补缺陷。”每次兄弟们游玩娱乐,曹衮独自深思经典。文学防辅们互相商议说:“我们接受诏令考察赞公的举止,有了过失应当奏闻,有好事,也应当奏闻,不能隐瞒他的美好啊!”于是一同上表称赞陈述曹衮的美好。曹衮知道了,极为惊惧,责备文学官说:“自己提高修养,坚守贞操,不过是普通人的行为罢了,但各位却报告给上面知道,这恰恰是为我增加负担和拖累。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他的警戒慎重就像这事一样。

(十三)①信至武陶,东魏遣其弘农郡守田八能,率蛮左之众,拒信于淅阳;又遣其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我士卒不满千人,而首尾受敌。若却击齐民,则敌人谓为退走,必来要截。未若先破八能。”遂奋击,八能败而齐民亦溃。信乘胜袭荆州。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士庶既怀信遗惠,信临阵喻之,莫不解体。因而纵兵击之,纂大败,奔城趋门,未及阖,信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就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率众奄至。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居三载,梁武帝方始许信还北。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信答以事君无二。梁武帝深义之,礼送甚厚。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注释】①信:独孤信,西魏、北周将领。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信谓其众曰

谓:____________ .(2)梁武帝深义之 义: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信答以事君无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独孤信的父母住在山东,梁武帝问独孤信到哪里去,独孤信回答说:“侍奉君主,决无二心。”

B.独孤信的父母住在太行山以东,梁武帝问独孤信到哪里去,独孤信回答说:“侍奉君主,决无二心。”

C.独孤信的父母住在太行山以东,梁武帝问独孤信到哪里去,独孤信回答说:“因为侍奉君主,决无二心。”

D.独孤信的父母住在太行山以东,梁武帝问独孤信为什么往那里去,独孤信回答说:“侍奉君主,决无二心。”

3.根据文意分析独孤信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1.(1)对„„说。(2)认为„„讲信义(或:认为„„忠义)。2.B 3.(1)富有战术。体现在他善于分析战争形势,先打败田八能,又使张齐民溃败,以少胜多。

(2)善于讲理。通过临阵给荆州民众讲理,使守军溃败从而斩获荆州。(3)善于变通,懂得自保。自知寡不敌众,无计可施时懂得投奔南梁。(4)英勇善战、忠义。居梁三年,仍不忘回西魏。[参考译文] 独孤信抵达武陶,东魏派弘农郡守田八能率领蛮人东部之众,在淅阳抗拒独孤信;又派都督张齐民率步兵骑兵三千人,绕到独孤信后路。独孤信对他的部众说:“现在我们的兵力不足千人,而且腹背受敌。如果回过头来攻击张齐民,敌人会以为我们要逃跑,必然前来截击,不如先打败田八能。”于是奋力攻击,打败了田八能,张齐民也跟着溃败。独孤信乘胜袭击荆州。东魏刺史辛纂率兵出来迎战。荆州士人平民感念独孤信的恩泽,独孤信又临阵讲明利害,荆州守军分崩离析。独孤信趁机发兵攻击,辛纂大败,向城内跑去进入城门,还没有来得及关闭城门,已被独孤信的都督杨忠等人赶上杀死。三荆于是平定。就地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东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将领率军突然而至。独孤信认为敌众我寡,率领部下逃到南梁。在南梁居住三年,梁武帝才准许他回到北方。独孤信的父母住在太行山以东,梁武帝问独孤信到哪里去,独孤信回答说:“侍奉君主,决无二心。”梁武帝认为他很讲信义,送给他很多礼物。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考点·梳理导学】 [参考译文] 1.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想选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个儿子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片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能很熟练背诵竹简训词;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无恤,就是赵襄子,他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2.淳熙年间,张说很能干,是都承旨。有一天,张说奏请说想置办酒席犒劳他的侍从。皇上准许了,并且说道:“应该为你的干将办酒宴。”张说拜谢圣恩。退下之后就邀请客人,客人到了那天全都来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有来,张说特别不高兴。过了一会,中使带着皇上御赐的珍肴来了,张说为表谢意,于是再奏说:“我曾经奉旨之后才敢请客,只有陈良祐不来,是违背了皇上的意思啊。”奏完之后,皇上忽然问太监道:“张说的宴会散席了吗?”太监答道:“他既然领了旨意请客,应该一定是到夜深了。”于是命令再行赏赐。张说高兴得不得了,再次奏请说:“我多次邀请良祐,到现在都不肯来。”夜晚即将过去,忽然传来消息说陈良祐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在座的客人刚刚都很高兴,听说这样,怅然失意结束了宴会。

3.晋中行文子外出逃亡,经过一个县,随从说:“这里的乡官,是您的故交,您何不去找他投宿?还能等着您后边的车赶来。”晋文子说:“我曾经喜欢音乐,这人送给我一把好琴;我喜欢玉佩,这人送给我好的玉环。他是在纵容我的过失,以求能被我接纳,我担心现在他要把我抓去送给他的新主人,以求被新主人接纳了。”于是离开了。那个乡官果然截获了晋文子后面的两辆车献给了新国君。

4.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做衣服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

5.我说辛弃疾本来是中州才华出众的人,讲信义,在南方十分有名,他在张安国叛国时,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出来,就好像撬开巉岩逮住兔子一样容易,(之后)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没有吃饭:他威武的英雄气概,懦弱的人因为这而奋起!天子召见他再三赞叹,因此被重用,位列九卿,担任两路转运使,四次任安抚使。不久赖文政叛乱,势力由潭州蔓延到江西,两地震惊,(但)辛弃疾谈笑间就把他们扫平。

【演练·巩固提升】(一)1.(1)适合。

(2)这。2.B 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4.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参考译文]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它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水好像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阆风、瑶台、广寒宫这些仙境,即使未曾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二)1.(1)讨伐。(2)隐藏。2.C 3.宽容大度,爱才惜才,热爱国家。

4.侧面烘托郗超的评价是正确的,并赞美郗超的美德。[参考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三)1.C 解析:A项,第一个“居”是“就任”的意思;第二个“居”是“停留”的意思。B项,第一个“或”是“有时”的意思;第二个“或”是“或许”的意思。C项,两个“伺”都是“等到”的意思。D项,第一个“入”是“回到家里”的意思;第二个“入”是“国内”的意思。

2.D 3.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刘安世担心做谏官不仅自己生命堪忧,也会连累家人。

4.开明大义,懂得国家大事。善于教育儿子,令人敬佩。[参考译文] 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被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主持公道,敢作敢为,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触怒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出冷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

(四)1.(1)马拉的车。(2)放弃。2.A 3.着急、迫切,要快速赶回国都见婴。

4.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或: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或: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参考译文] 齐景公到东海去游玩,传递公文的骑士从国都之中赶来拜见说:“晏婴病得很厉害,即将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赶不上见他。”齐景公立刻起身,传递公文的骑士又赶到了。齐景公说:“赶快坐上骏马拉着的马车,让马夫韩枢来驾车。”行走了几百步,齐景公认为马夫赶得不快,就夺过缰绳代替他驾车;大约驾车走了几百步,又认为是马不向前跑,就把车马丢下而徒步奔跑。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认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五)1.(1)探望。(2)敲打。2.B 3.通过讲述伯成、原宪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的高贵品格令许由、巢父、伯夷、叔齐所感慨,来反驳庞统风流名士不是一定要金印紫绶,光彩照人。

4.司马徽是一个才能卓越、安贫乐道、平易近人、善于循循善诱的人。[参考译文]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颍川,特意走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那里,遇上司马德操正在采桑叶,庞士元便在车里对司马德操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该带金印佩紫绶,哪有委屈着自己长江大河般的才识雅量,而去做蚕妇们做的事?”司马德操说:“您姑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从前伯成子高宁愿回家耕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意用来换住达官的豪宅。哪里有住就要住豪宅,出门就要肥马轻车,身边还要几十个婢女侍候,然后才算是自己与众不同呢?这些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所感慨,廉士伯夷、叔齐所长叹的原因。即使有吕不韦那样的官爵,齐景公那样的富有,也不值得尊贵的!”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敲一下大钟,击一下雷鼓,就不知道它们的音响啊。”

(六)1.(1)列举。(2)轻视、小看。

2.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3.皇后以晏子的故事劝说唐太宗不要因爱马暴死而迁怒养马人。4.旁敲侧击,让齐景公不要因马死而杀养马人。[参考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骏马,非常喜欢它,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是很有益的。”

(七)1.B 解析:A项,两个“遗”都是“送给”的意思。B项,第一个“臭”是“难闻的气味”的意思;第二个“臭”是“香气”的意思。C项,两个“恶”都是“厌恶”的意思。D项,两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2.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3.嫉妒心强,工于心计。

4.楚王轻信谗言,不辨是非,滥施淫威。[参考译文] 魏惠王送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楚怀王很喜欢。夫人郑袖就去对魏美人说:“君王爱你的美貌。即使这样,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于是魏美人见到楚怀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怀王对郑袖说:“魏美人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倒是知道这件事。”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于是命人割掉魏美人的鼻子。

(八)1.(1)懈怠、懒惰。(2)到了。2.C 3.严母教子(或:严母陪读、母陪子读)4.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或: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参考译文]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织布,一边教我读文章。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织在一起。我懈怠了,她就拿戒尺打我。打完我,又抱着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累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醒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后来,我终于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九)1.D 解析:A项,第一个“苟”是“如果”的意思;第二个“苟”是“苟且”的意思。B项,第一个“得”是“能够”的意思;第二个“得”通“德”,是“感激”的意思。C项,第一个“就”是“从事”的意思;第二个“就”是“完成”的意思。D项,两个“过”都是“经过”的意思。

2.D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5.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哭什么?”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哭泣。”老师同情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十)1.D 解析:A项,第一个“去”是“距离”的意思;第二个“去”是“离开”的意思。B项,第一个“若”是“你”的意思;第二个“若”是“像”的意思。C项,第一个“乞”是“求”的意思;第二个“乞”是“乞讨”的意思。D项,两个“食”都是“吃”的意思。

2.B 3.不一样。赵人赞成养猫,认为是“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赵人之子则反对养猫,主张“盍去诸”。

4.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凡事有利必有弊。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主流。凡主流是好的,就应予以肯定。

[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就到中山去讨求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捉完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的忧患在老鼠上,不在乎无鸡。有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十一)1.(1)距离、相距。(2)等到。2.D 3.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①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②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③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4.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参考译文] 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军营临时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大意间不料大队敌军忽然压境。如此这般攻陷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年羹尧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快骑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有人问原因,年羹尧说:“只一下就停下来,肯定不是风,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距离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料想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十二)1.(1)喜欢。

(2)过失。2.C 3.①从身边的人担心他读书而损害精力看出他爱读书。②从“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看出他爱思考。

③从他人上书陈述他的美德,他感到大惊,看出他戒慎,淡泊名利,将修身养性视作寻常行为自守。

[参考译文] 中山恭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216)封为平乡侯。少年时喜好学习,十几岁时能写文章。每次读书,文学官和左右近侍常常恐怕他因为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他停一下,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建安二十二年(217),迁移封地,为东乡侯,当年又改封为赞侯。黄初二年(221),晋升爵位为公,官员属下都向他祝贺,曹衮说:“我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收种庄稼的艰难,有很多骄奢逸乐的过失。各位贤者已经庆贺了我的喜庆事,也应该辅助我弥补缺陷。”每次兄弟们游玩娱乐,曹衮独自深思经典。文学防辅们互相商议说:“我们接受诏令考察赞公的举止,有了过失应当奏闻,有好事,也应当奏闻,不能隐瞒他的美好啊!”于是一同上表称赞陈述曹衮的美好。曹衮知道了,极为惊惧,责备文学官说:“自己提高修养,坚守贞操,不过是普通人的行为罢了,但各位却报告给上面知道,这恰恰是为我增加负担和拖累。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他的警戒慎重就像这事一样。

(十三)1.(1)对„„说。(2)认为„„讲信义(或:认为„„忠义)。2.B 3.(1)富有战术。体现在他善于分析战争形势,先打败田八能,又使张齐民溃败,以少胜多。

上一篇: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下一篇:美术组工作计划~学年度第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