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思想论析

[内容提要] 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是毛泽东民族理论的核心构成。新中国成立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事关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宗教基本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需要实行尊重保护宗教的基本政策,采取统上联下的基本策略,遵循谨慎稳进的基本步骤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宗教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刻领会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教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少数民族;宗教

[作者简介] 代红凯,法学博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编辑。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宗教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是决定少数民族社会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事关民族团结发展、国家稳定统一的大事。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为指导,结合少数民族宗教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对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对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宗教诸多论述的认真梳理和细化,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引导爱国宗教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实行尊重保护宗教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总的方针是采取尊重保护的原则和态度,如此才能为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就是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保護少数民族的宗教感情、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的正当利益。

1. 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也是毛泽东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始终强调重视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态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作出了明确的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仍强调尊重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强调信教或不信教、信何种宗教、信教时限等,中央都予以尊重和保护,不加强制干涉。他指出:“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信仰,今天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3],且“宗教信仰自由,可以是先信后不信,也可以是先不信后信”[4]4,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4]209。毛泽东还认为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国家长期的政策法规,并不以国家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法舫法师给巨赞法师“建议征得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和李济深副主席的同意,请他们担任中国佛教的保护者”的信上就批示道:“《共同纲领》已予各种宗教以信仰自由的保护,不须要再说个人保护。”[5]562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尊重保护基本人权、维护人民利益需求的重要体现,是尊重宗教自身规律的要求,也是最大限度团结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需要。毛泽东一再强调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原则,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奠定了政策基础。

2. 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感情

宗教感情,是对宗教信仰的情感认同,是信众在树立宗教信仰的过程中沉淀、凝聚而成的深重稳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宗教感情是凝聚信教群众群体力量的重要纽带,能够释放巨大的社会能量。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谨慎小心,不能伤害信众宗教感情,否则便会激发信众的心理抗拒、排斥甚至仇恨,使国家相关民族政策法规的施行遭受挫折,甚至走向失败。毛泽东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十分重视对群众的宗教感情予以尊重和保护,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感情是对宗教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尊重,不能随意干涉和伤害少数民族宗教情感,否则便会带来危害。毛泽东指出:“人们的宗教感情是不能伤害的,稍微伤害一点也不好。除非他自己不信教,别人强迫他不信教是很危险的。这件事不可随便对待。”[4]41956年8月5日,毛泽东会见印度尼西亚国会议员代表团,当客人说到代表团当中有各种思潮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时,他就指出:“宗教是会长期存在的,这是人民的感情,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取消或废除宗教,只有人民觉悟了,才会不相信宗教。伤害人民的宗教感情是没有好结果的。”[6]597

二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感情是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必然要求。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人民日报》社论稿《拥护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时,就“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的政策写道:“中央的这个政策,不但对西藏是如此,对国内一切占少数的兄弟民族都是如此。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项固有制度的改革以及风俗习惯的改革,如果不是出于各民族人民以及和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们自觉自愿地去进行,而由中央人民政府下命令强迫地去进行,而由汉族或他族人民中出身的工作人员生硬地强制地去进行,那就只会引起民族反感,达不到改革的目的。”[7]350-351

三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感情是能否紧密联系信教群众的关键。1956年9月25日,毛泽东会见参加中共八大的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代表团、摩洛哥共产党代表团、阿尔及利亚共产党代表团,在谈到党员干部可不可以做礼拜时,毛泽东说:“要做,不然要孤立。公开宣传不相信宗教,但到庙里的时候,就要行礼,这样并不违反原则。”[6]636唯有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感情,才能为相关改革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

尊重与保护宗教感情,彰顯出毛泽东对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丰富、发展、健全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政策,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提供了基础性保证。

3. 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的正当利益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不能对宗教正当利益进行无故损害或破坏,只能在尊重保护宗教正当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十分重视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对少数民族宗教正当利益予以尊重和维护。在解放西藏之初,毛泽东表示同意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拟定的与西藏进行谈判的十项条件,就包含了“保护喇嘛寺庙”的内容。[5]4761951年1月19日,毛泽东接见参加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各中共中央局和大城市党委统战部负责人,在谈到佛教问题时就指出要对宗教寺庙等宗教实体的正当利益予以保护,他说:“佛教如何改革,要同他们里面的开明分子商量。他们中有人说,他们没有信教自由,庙都被占了。北京市恐怕要给他们腾出几个庙来,五台山关系蒙、藏两个民族,恐怕要重修一下。”[7]284为保护少数民族正当利益,中央也专门发文进行强调,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时,“对于少数民族宗教寺院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公共的土地、房屋,原则上基本不动,如群众要求,上层人物和宗教人物同意,可以酌予处理。……并加以严格的控制”[8]665。毛泽东对宗教正当利益尊重和保护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重要指导,能够稳定宗教情绪,为顺利实行党的民族政策及相关宗教政策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采取统上联下的基本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毛泽东很重视统上联下的策略。由于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在群众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且宗教具有突出的群众性特征,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处理涉及宗教的问题,必须先做好宗教领袖和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再去发动群众,而“不要把这两个步骤颠倒过来实行”[8]664,如此方能确保国家方针政策顺利实施,否则便会遭受挫折。此外,坚决批判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也是毛泽东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所重视的方略。

1. 做好宗教领袖的统战工作

一是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社会地位。在对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统战工作中,毛泽东十分重视尊重保护宗教领袖的社会地位。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在同班禅额尔德尼谈话时说:“只要同西藏人民合作,讲民主,一定有你们的政治地位,生活上不降低,同过去一样,这一点由中央来保证。”[9]43此外,对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社会地位的尊重和维护不仅体现在政策规定和要求上,也体现在进行宗教改革等重大社会改革工作时,必须要征得宗教领袖的同意:“要不要改革,是你们自己的事,你们商量。”[10]126

二是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正当利益。毛泽东十分重视尊重保护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正当利益,多次强调少数民族地区不管如何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都必须保证宗教领袖的个人利益和生活水准。对于宗教领袖正当利益的维护方式,毛泽东也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他“个人的意见是:对于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庄园,是不是可以用我们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办法,即实行赎买政策,使他们不吃亏”[11]。1959年5月7日,毛泽东高兴地会见出席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阿沛·阿旺晋美和詹东·计晋美,他说:“你们站在爱国、进步方面,是左派,不要怕丧失你们的庄园以后没有饭吃。对左派和中间派,要采取赎买的政策,保证改革以后生活水平不会降低。”[9]42

三是与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建立良好友谊。与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努力建立良好友谊,也是毛泽东做好关于宗教领袖的统战工作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对宗教领袖实行情感上的关照、物质馈赠上的往来以及爱国救民精神理念的求同。

一方面,对宗教领袖予以情感关照和恰当的物质馈赠。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所收录的毛泽东给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回信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对宗教领袖真挚热烈的尊重关怀之情。毛泽东对回赠礼物的选取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以贵重珍稀为取舍标准,而是选择日常生活的普通物品,且具有引导宗教领袖积极团结、共同努力的政治隐义。其中给达赖喇嘛的一份回赠礼物,就是“十六(毫)米电影放映机一部(附《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各一部)”[12]493,这既能体现出人民领袖工作生活作风的勤俭节约,又对宗教领袖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

另一方面,努力与宗教领袖在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方面达成一致,增进彼此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爱国和救民就是二者共同的精神理念。毛泽东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宗教领袖能够团结合作的重要理念。1956年8月5日,毛泽东会见印度尼西亚国会议员代表团时说:“我们中国有多种宗教,如像我是无神论者,你是有神论者,但我们有共同点——爱国主义,这是最主要的。……只要大家有爱国主义,什么都好办。”[6]597此外,毛泽东还指出,救民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佛教等宗教共同的价值理念,“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的。……因此,你们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有共同之处的”[10]114。在毛泽东看来,爱国救民,便是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宗教价值追求的共同之处,也是二者能够精诚合作的理念基础,在这方面达成一致,就可以增进二者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增进宗教领袖对中国共产党开展宗教改革等相关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当然,建立起与宗教领袖的统一战线,并不是意味着对宗教领袖无原则的迁就和妥协,而是“必须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将他们团结起来,并加以教育”[7]304,并采取积极、稳步、协商的态度,帮助其逐渐进步,这样才能和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使其领导的少数民族宗教事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积极争取人民群众支持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既要统上,也要联下,不仅需要赢得宗教领袖的同意和赞成,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接受和支持。在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基础上,依靠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实践,迂回地去发展人民群众中的革命力量,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赢得宗教领袖和宗教群众的衷心认可和支持,最终确保宗教问题的平稳顺利解决。

处理宗教问题,毛泽东不仅重视宗教领袖的统战工作,还重视征得底层人民群众的意愿。毛泽东审阅、中央同意的与西藏谈判的十项条件的第八项,就是“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完全根据西藏人民的意志,由西藏人民及西藏领导人员采取协商方式解决”[5]476。毛泽东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改革是必须要实行的,但是要得到宗教领袖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作出决定,不能性急”,要“各方条件成熟,方能实行”[13],且“没有群众条件,没有人民武装,没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就不要进行任何带群众性的改革工作”[14]75,这样问题才能解决,人民才能满意,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成果才能稳固。毛泽东一直强调少数民族的宗教改革必须要向群众讲道理,要用协商的办法,这样人民才能满意,改革成果才能稳固。1956年2月12日,毛泽东接见在京藏族政教人员时指出:“对西藏地区的土地改革要采用不同的办法,要采用云南的办法。那里是通过和平协商的办法进行土地改革的,人民满意,土司也满意。”[6]526

3. 坚决批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任何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或少数民族中的地方民族主义,都是与共产党的原则,亦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不相容的。”[8]668毛泽东认为,无论是大汉族主义亦或是地方民族主义,对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都是极有害而无益的,都需要严厉批评和坚决克服,但主要是反对“包办代替,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家,说人家怎么样落后”[15]的大汉族主义。

毛泽东对不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宗教习惯和宗教感情的大汉族主义是严厉批评、深恶痛绝的,认为需要坚决克服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的大汉族主义思想。1953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张执一在关于河南少数民族情况的报告中反映,河南回、汉民族关系不正常,突出表现在不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及生活习惯。1953年3月16日,毛泽东对中央关于这份报告的指示进行大幅改写,并加拟了一个长标题:“中央关于在民族问题上在党内和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批判大汉族主义具体地解决少数民族中仍然受歧视受痛苦的问题的指示”[16],以期引起对批评大汉族主义错误思想的重视。他严厉地将不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斥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即是国民党思想”,要求派出“懂民族政策、对于仍然被歧视受痛苦的少数民族同胞怀抱着满腔同情心的同志”去帮助工作,并且强调,“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时机进行教育,坚决克服党内和人民中的大汉族主义,那是很危险的”。[14]269此外,毛泽东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主要是民族压迫的产物,且往往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批评大汉族主义的同时,也必须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但毛泽东强调,“那一般地不是重点”[4]33。

毛泽东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中,既十分重视批评不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感情和习惯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同时也强调要批评不顾国家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地方民族主义思想,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辩证法哲学思想,亦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三、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坚持谨慎稳进的工作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特别是涉及宗教问题的社会改革工作,从来都是“采取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8]576,而且特別强调采取这个方针“是正确的,非如此不可的,今后仍必须坚持这个方针”。[8]655毛泽东对待少数民族宗教问题从来都是极其谨慎的,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工作,必须首先仔细慎重地考虑民族和宗教两个问题。1951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听取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维汉、张国华等关于西藏问题的汇报时特别强调:“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7]346宗教问题具有历史性、国际性、民族性等特征,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因此,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慎之又慎,统筹考虑其所涉及的各种内在、外在因素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而且由于宗教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根本核心地位,只有解决好宗教问题,才能为其他问题的解决奠定稳固的社会环境和稳固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处理西藏问题时所强调的慎重稳进的工作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征,不仅适合西藏地区,在新疆、甘肃等宗教具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同样适用。

二是包括宗教改革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必须待各方条件成熟方能进行,必须谨慎对待,不能急躁。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谨慎对待。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急躁,急了会出毛病。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一个条件成熟了,其他条件不成熟,也不要进行重大的改革。”[14]75宗教改革不是宗教压迫,更不是宗教消灭,而是消除宗教在历史发展中遗留的消极因素,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用,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我国少数民族宗教改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消除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封建特权;二是改革宗教寺庙内部的封建等级制度、寺庙间的隶属关系以及不合社会发展的教义教规。这两大部分的改革务必遵循谨慎稳进的基本方法才能平稳推进,不切实际地急躁冒进则必然会产生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毛泽东强调以谨慎稳进的方法解决包括宗教改革在内的少数民族社会改革问题,是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是实事求是精神在解决宗教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三是地方工作人员同少数民族发生的政治、贸易、宗教、文化等交涉事宜,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集中解决。1952年4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关于同西藏方面商谈、处理重要问题均由中央解决的指示》中特别指出:以后同西藏发生的各种交涉,“均集中由中央解决,……必须认识藏族问题的极端严重性,必须应付恰当,不能和处理寻常关系一例看待”[12]388。民族问题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而宗教问题在民族问题中则又是处于最根本的地位。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解决,必须谨慎对待,由中央基于国家的稳定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的要求进行统筹考虑,而不能由地方草率地对待。毛泽东对少数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上报中央的特别重视,时至今日,对于解决包括宗教问题在内的少数民族问题依然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毛泽东强调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时采取慎重稳进的工作方法,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实际展现,避免了党在少数民族工作中因不了解少数民族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而急躁冒进出现严重错误情况的发生,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四、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加强对宗教问题的理论研究

处理宗教问题,必须加强宗教研究。毛泽东认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尽管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其与政治关系紧密,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都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佛教、五斗米教、明教、白莲教、天主教、八卦教,都常与政治有联系”[7]230。毛泽东在1959年10月13日在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任继愈的谈话中首次提出加强宗教研究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一定要抽出个把人来研究这个问题,不能忽略,包括基督教、佛教、道教,慢慢地来,先做着。研究宗教需要外行来搞,宗教徒有迷信,不行,研究宗教也不能有迷信。”[9]209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并非旨在探讨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向,即如何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顺利推进少数民族宗教改革工作,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平稳发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 加强宗教研究是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重要条件

宗教工作的本质就是群众工作,加强宗教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信教群众,做好信教群众工作。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同班禅额尔德尼谈话,他指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信教,我们不懂得宗教我赞成有一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中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9]528少数民族宗教群众性的特点更加突出,有些宗教甚至是全民族信仰,只有对少数民族宗教有了充足的了解,才能够了解信教群众,正确处理宗教问题,避免脱离信教群众。

2. 研究好宗教是承认宗教及宗教影响客观存在的现实要求

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种现实决定必须加强宗教研究工作。1964年5月18日,毛泽东会见苏丹共和国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阿布德一行,当谈到伊斯兰教时,毛泽东说:“我国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大约有四千万人。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我们的政府和科学研究机关还没有加以研究。我们是无神论者,但是不能因为我们是无神论就认为宗教不存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信教是个客观存在,应该加以研究。”[17]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工作,是正视少数民族宗教客观现实和解决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现实要求。

3.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引领宗教研究工作

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宗教,才能深刻分析宗教现象,把握宗教规律,获得对宗教的科学认识,正确解决宗教问题。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的指示稿上批示道:“这个文件很好。但未提及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的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18]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宗教,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正确科学地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提供理论保证。“哲学的研究不是为着满足好奇心,而是为改造世界。”[19]毛泽东提出通过宗教研究认知把握宗教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并不是纯粹出于对宗教的理论兴趣,更是为着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以科学的宗教理论知识为指导,去做好宗教相关工作。毛泽东加强宗教研究的思想,为解决少数民族宗教工作问题的稳定前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使中国宗教的理论研究工作大大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提供了有益滋养。

五、 结 语

習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2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认识,促使少数民族宗教顺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走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健康发展、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正确路径,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政教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重要经验。毛泽东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论述中蕴含的尊重少数民族宗教客观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重视宗教领袖统战工作和赢取群众基础的统筹并举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引领宗教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教力量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20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583.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65.

[14]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69.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30.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53.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70.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52.

[20]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1).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1.

(编辑:陈明凡)

作者:代红凯

第2篇: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于青海藏区各族人民形成共同理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而奋斗;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认清**集团的反动本质,揭穿**集团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进一步打牢青海藏区发展稳定的思想政治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要深刻认识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深刻认识中华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人民的愿望,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彻底认清**集团鼓吹的“中间道路”分裂祖国的反动本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增强身为中华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责任感;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和青海藏区,西藏和青海藏区各族人民只有在祖国大家庭中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幸福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青海藏区,民族观与祖国观具有密切联系。正确认识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于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具有现实和直接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认识民族问题,是青海藏区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关系到青海藏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民族工作水平的长期需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要深刻认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和社会主义一致性在不断增加,同时,民族差异还将长期存在;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要全面贯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事实批驳**集团所谓“高度自治”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宗教。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认真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对青海藏区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极其广泛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深刻认识中央关于宗教工作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精神。要认真贯彻“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的政策原则和工作要求,就是要划清正常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要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要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要深入揭批**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认清本质,划清界限,努力建设平安青海、和谐青海、小康青海。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建设青海藏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青海藏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青海藏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只有树立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文化政策,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才能运用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去剖析、批判**集团的蛊惑,洞察其用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彻底而坚决的反击,自觉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深刻认识劳动创造文化,劳动人民是青海藏区文化的主体的观点;要充分认清**集团大肆鼓噪“藏族文化濒临灭绝”,是为了通过宣扬文化上的隔离,企图挑起藏汉两种文化的对立冲突,原封不动地保留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实现其继续欺压西藏人民的目的。要充分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根本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实践者,努力促进青海藏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第3篇:简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论文摘要 我国立国立党最根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是创造世界,认识世界最强大的思想利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建立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宗教观

所谓宗教观,指的是人们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并在这种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宗教基本态度和思想倾向。宗教观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表现,任何人,无论他信仰宗教与否,都可以有自己对宗教或是宗教问题的认为和态度,所以也会形成其独特的宗教观。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宗教工作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大学生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迅速涌向了大学讲坛,某些蓄意钻空子的人乘机到高校举办讲座、座谈,散布一些错误言论,其消极影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分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有一些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学者采用了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由此产生了具体的数据,并通过数据来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分析。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特点主要包括:

(一)宗教信仰同学的数量

宗教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调查表明,浙江省宗教的学生占当前大学生总数的12.2%,有56.8的同学表明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宗教,不过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参加。当前大学生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佛教,道教被选择的几率也很大。

(二)宗教在大学生的认定中,呈现的趋势是多元化的

教堂和宗教在同学中普遍产生的兴趣较大,更有甚者,有极少一部分同学在信仰宗教还是入党的问题上不知道如何选择。此次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中,阅览宗教图示,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观点上,绝大多数的看法还是比较符合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辨别不清迷信和宗教,甚至认为封建迷信是和宗教活动是相等的,更有甚者认为,宗教是可以摆脱人的痛苦,使身心得到解脱,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三)宗教传播并没有在大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明确规定:“以宗教为名义干涉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的行为都是要杜绝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四十三条也明文规定“宗教活动不能在学校进行,包括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以。”宗教的神秘性和其丰富的表达形式吸引了许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开始出入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研究宗教的节日,还将宗教当成精神食粮并长期沉迷其中,逐渐受到宗教的腐蚀,当前学生积极进取的圣神逐渐摒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看到一些反华的不良信息后,抵制不住煽动,产生了偏激的思想,心

里变得记性,一步步走向了宗教的犯罪深渊,开始了与人民对立的黑暗生活。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一)出于心理需求的信仰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年龄大约在18岁-24岁之间,属于青年后期。这些青年学子逐渐偏离了以前的天之骄子,很多学习,生活和社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当他们所处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无法发泄甚至遭到周围人的排挤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转向宗教,一步步走向宗教的行列,当然,人们在这个阶段对于宗教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很容易就会动摇,在宗教的参与的仪式中,随意性也会比较大。

(二)并非主动受到宗教影响

一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所以才会信仰宗教,这叫做传统性信教。他们往往是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出生,或者他们是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的家族里,有非常诚恳的教徒,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对这种宗教自然也会无比信仰。虽然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成员并不一定直接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但是他们在这种环境下会很自然的接近宗教,更可能在逆境中信仰宗教。

(三)出于终极追求的信仰

这样的信仰者是最有影响力也是最高阶段的,这些信仰者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精神园地。在校园里还有一批学生,他们追求积极上进,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是这些信仰不管是不是出于被动影响,都有被转化为终极真理信仰的可能,这点是需要注意的。因此来说,对宗教的信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一步步深入的过程。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正确宗教观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些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被通过,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命题”;2007年10月,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当谈到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发展主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常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创新作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的历史使命

党和学校的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国家和民族的主要土地的政府规制。作为一个重中之重所在地,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大力倡导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彻底融入进来,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提出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以及命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将国民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必须要增强。。但是当前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教育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因此才能让宗教得到机会的机会。部分

高校普遍存在老旧的思想教育,新时期大学的特点却遭到忽视。同时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够透彻,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一定要对此工作在读加强。一定要对此工作再度加强。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观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正确处理大学生宗教问题,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应重点在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一)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方面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大学生头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当前最根本的思想,它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是创造世界,认识世界最强大的思想利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建立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大学生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构建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教育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下越来越受到关注,防止宗教思想渗入,以此使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增强。

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必须要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去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要鼓励他们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社会主义概念,它通常短小精悍,意深,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态度,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各种利益集团,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在经过长时间磨练之后所形成道德准则,也是生活在当前社会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在各方面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加强,辨别能力逐渐形成,以此抵制宗教对大学生思想的侵入。

(二)要把最好的平台提供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可以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因此宗教观也得到正确的树立,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得以优化。要想为社会主义核心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思政队伍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标准,具有高标准的理论水平,熟悉并进一步了解宗教的特性,从而使宗教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反应能力更加迅速,思维敏捷,对问题有敏感度,能快速抓住,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面对长时间的生活和工作,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观,思想行为逐渐完善,他们被统称为校园文化,在关于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当前形式下,一定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这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最有效和有利的方法。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得以改变,这对大学生消除宗教的不良影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

新媒体技术,如网络、广播、手机等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一代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力度加大,影响范围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

4.在校生应更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进一步实行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高校学生中应该多多开展医学,科技,教育下乡的活动,奉献爱心,扶贫帮弱,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的熏陶,从而提升个人的价值,脱离宗教信仰,并使一些大学生不再投入到宗教中去。

第4篇:必须正确地看待区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

信息来源:和田日报社 发表时间:2013-8-15

必须正确地看待区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

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则孜•木沙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及两者的关联,对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重要影响。

如何区分民族与宗教、正确看待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是能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民族的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大问题、关键问题。

民族与宗教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民族属于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宗教则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大要素构成。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不断变化的。有些民族可能始终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的纳西、羌、布依族等;有些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信仰不同的宗教,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历史上就先后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摩尼教、佛教、景教,之后伊斯兰教;有些民族历史上就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如汉族现在仍有一部分群众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管怎样变化,不管信仰一种还是多种宗教,其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

同体的民族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以宗教作为唯一特征来划分民族,那么民族将不再是一个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名称也将随着宗教信仰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将被依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基督教民族”“佛教民族”“伊斯兰教民族”等等。

风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乃至宗教信仰、巫卜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规范。习惯是长期相沿袭久而逐渐形成的惯例、社会生活方式、风尚习俗等。风俗常与习惯合称风俗习惯,是指人类社会相沿袭久而形成的社会风尚、礼仪习俗等。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特点和形成,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风俗习惯具有传承性、社会性、自发性等特点,是同一个民族的人们自发重复的行为,由某些指令所规定的行为在演变为人们自觉行动之前,虽已广泛流行社会,但仍不属于风俗习惯。

当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信仰它的民族的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有一些由宗教演变而来的民族风俗习惯中,不可避免的会不同程度地带有一些宗教色彩,这些宗教色彩的一部分实际已经没有了宗教上的意义,如割礼、葬礼、婚礼中的尼卡等。由此可见,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关系错综复杂,联系密切。究竟哪些属于民族风俗习惯,哪些属于宗教习俗,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工

作、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把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与宗教活动区分开来,同时还应当把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与利用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或以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为掩护从事非法宗教活动严格区分开来。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文明碰撞交融的地区。新疆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吸收人类文明及中华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过程。如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不仅受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以及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中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甚至东南亚、欧洲等的影响。但是,近几年来,和田的许多传统民族风俗活动正在发生悄然改变,逐步向宗教化演变。一些人把民族等同于宗教,认为民族与宗教是不可分的;一些人把民族风俗习惯等同于宗教习俗,往往以自己的宗教观点来衡量、评判民族风俗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试图将民族风俗习惯宗教化、宗教活动极端化。在这种歪理邪说的蛊惑煽动下,和田少数民族群众的婚丧嫁娶等良好的民俗活动和生活习俗以及服饰正在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民族的倒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遭殃的是我们这个民族。

另外,民族风俗习惯的功能作用大体分为三类,即:好的、有益的;中性的、一般的;不好的、有害的。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对待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逐渐淘汰那些消极落后的东西,

不断发展继承、发扬光大进步的积极的风俗习惯,更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扬长避短,革旧立新,不断地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奉献力量、增添光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上的各种歪理邪说对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的危害,坚决防止民族风俗习惯宗教化、宗教极端化,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民族风俗习惯,进一步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和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第5篇: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

什么是正确的三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觉悟,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从而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应当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时候也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的总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承认物质世界是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运动和变化的,人的活动,既要遵守客观世界的规律,又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及人类自身。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尽管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还必然会存在和发生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反复,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并将最终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社会。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提高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就能够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在各种曲折复杂的情况下,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国际共产主运动所面临的情况来看,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一些人之所以失去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徘徊动摇,裹足不前,甚至悲观失望、堕落蜕化,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够真正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被资本主义的暂时的“得逞”所迷惑,看不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本质,看不到社会主义将最终取得胜利的光明前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这种暂时的“低潮”,也还可能持续一段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加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使广大干部、工人、农民,都能够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从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定必胜的信心。 我们所说的正确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其中,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由于利益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人生观。就是同属于一个阶级,但由于每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及自我修养的差异,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一般来说,人们的人生观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制约,但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的人,又可以主动地、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观。出身于非无产阶级的人,可以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刻苦锻炼,从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相反,即使是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接受社会主义的教育,在红旗下长大,如果不注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仍然会受到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接受庸俗、腐朽的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人生观的这种可选择的特点,说明加强人生观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教育,强调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意义,就能帮助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从而自觉地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作贡献。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中,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着纷纭复杂的、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一种是把人生看做是为自己求得金钱、荣誉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一种是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也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观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生一切问题中一个根本的、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只是为自己、为家庭的私利而活着,即使是在物质享受上能够得到满足,那又有什么意义?那又有什么价值?一个人只有为他人的幸福、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做出贡献,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的腐蚀下,一些人经受不住考验,自觉不自觉把金钱、享受和权力、地位当做人生的唯一目的去追求,陷入到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因此,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对我们来说,在今天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人,对人生的意义就能够有真切的理解,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做好事,使人民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幸福。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人。因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崇高的精神。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只有具有了这种崇高的精神,才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必将促使社会主义的事业更快地向前迈进。

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密切关系。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建筑在对世界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具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牢固地树立起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发生变化,又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到世界观的变化。人生观能够积极作用于人的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腐蚀,一旦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他就必然会丧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从而背叛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世界观。

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以集体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又是人们所应当树立和奉行的一种价值观念。什么是价值?我们在价值观中所说的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指人们所认为的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去追求和珍视的东西,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人们常用“贵”来表示“价值”这一概念。“贵义”就是把“义”看做最有价值,“贵生”,就是把生命看做最有价值等等。价值观就是对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处于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关系中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对于个人主义者来说,由于他处处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看做唯一的目的,把社会看做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因而他必然会认为,只有个人的一切,才最重要、最值得他去追求,因而也就有最大的价值,相反,对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将会被认为是没有价值,也就不值得为它去奋斗,更不值得为之而献身。对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来说,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中华民族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最重要、最宝贵、最值得去追求的,因而也就是最有价值的。正是从这一价值观出发,无产阶级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是我们评价一切事物的价值大小和有无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许多新事物、新情况和新矛盾,每日每时都向每一个人提出有关事物的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判断和解决。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事业,我们应当看做是最有价值的,最值得我们为之献身和奋斗的,我们应当尽力去做;反之,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我们就应当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我们之所以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用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引导我们的人民,其意义就在这里。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价值观的范围较大,因为它泛指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和评价标准,而人生观主要是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价值观包括着人生观,人生观也是一种价值观,即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对人生价值的看法,是人对其他事物的看法的一个出发点,因而一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又必然会影响对其他事物的看法,所以人生观在一个人的整个价值观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人的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又能不断地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是价值观的出发点,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明确了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首先,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作出正确的评估,进而选择正确的立场。如

八、九十年代国际共运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西化”,给人们思想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至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产生了怀疑。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去分析这些变化,不坚定共产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那就会犯政治上的错误。

其次,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一些重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战胜形形色色的错误理论和思潮。曾猖獗一时的“法轮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这么一套愚昧粗俗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歪理邪说,竟然让那么多人上当受骗,而且不乏我们的党员干部,甚至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央取缔“法轮功”后,还有相当的人执迷不悟,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出了问题。

第三,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人民群众及其利益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立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言行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过去在战争年代,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涌现出许多“军民鱼水情”的感人事例。随着共产党的执政,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这些,当官高高在上,不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使老百姓对一些干部产生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追其根源,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丢在了脑后。

第6篇: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树立正确的人党动机,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经过长时阃的艰苦努力。一般说来,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加强理论修养,奠定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人人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近几年来,许多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加强了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包括党的理想、宗旨的学习,党的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学习,党员义务和权利的学习。党的十六大后,全党又兴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把对党朴素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自觉的、理性的认识高度,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通过实践锻炼,在火热的生活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宴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这就要求人党的同志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再次,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人的思想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入党动机往往既有正确的成分,也会掺杂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只不过有些同志入党动机正确的成分是主要的,不正确的成分是次要的;而有些同志则是相反的。这就要求申请入党的同志主动靠拢党的组织.争取党组织对自己的帮助,通过接受党的教育、实际锻炼和自我思想改造,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把不正确的动机改正过来。

最后,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世的事情。有的人虽然组织上人了党,但端正入党动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有的入党时动机是端正的,但后来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革命意志衰退了,甚至蜕化变质了。这些同志由于没有树立好或者未能经常保持正确的入党动机,即使组织上人了党,遇到适当的气候,还会犯错误。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人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人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 什么是党。”这段论述极为深刻。每个要求人党的同志都应引以为鉴,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

马超

2011年7月25日

第7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交换的目的,是生产的动力,是人类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与公款消费关联密切的行业几乎都步入了“严冬”:名贵白酒纷纷降价,豪华车销售增速放缓,奢侈品销售不再火爆,高档茶叶、保健品等乏人问津,演出场馆大量闲置,娱乐行业经营低迷,黄金珠宝价格几近“腰折”,娱乐场所门可罗雀„„面对新政带来的新气象,大多数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人议论纷纷,相关经营者、从业者更是叫苦不迭。有人说,中央不是一直说以内需拉动经济吗?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有人说,我花自己的钱,提高一下生活质量,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从经济的角度看,消费与生产、流通、分配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消费是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流通就没有方向,分配就没有对象,社会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同时,消费也是生产的动力源,社会的经济运行,最终要靠消费来驱动。现代社会,消费比生产处于更重要的位置,消费决定了市场需求,决不但引导社会生产,而且配置社会资源。消费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决定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但如此,消费还决定了生产的转型升级,一个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或几个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往往能产生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十八大提出的“使经济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特征,而提出来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只有从这一角度客观理性地理解消费,才能真正吃透中央精神,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当消费在经济范围内活动时,就是合理的,需要我们大力提倡。但当正常消费变质为奢侈浪费时,它的弊端就会凸显,就会蔓延至政治、社会领域,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公正和社会心理的失衡。如果不加有效制止,任其蔓延,就会酿造成严重社会危机,最终弱化甚至摧毁消费的正常经济功能。厉行节约就是对消费负面效应的一种矫正,保证消费科学有效运行的手段。从经济和社会双重角度来看,鼓励消费和厉行节约并不矛盾,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所以,在鼓励消费的同时,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必须从败坏党风社风民风、侵蚀党的威信和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认识消费向浪费转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狠刹浪费和奢靡之风,批判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节俭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

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告诫全党,因为胜利,贪图享乐而不愿再过艰苦奋斗的情绪,可能滋长,因此要谨防糖衣炮弹的袭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深刻领会中央“以内需拉动经济”和当下反对“四风”要求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上一篇:乡镇工业发展计划下一篇:西安自主创业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