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学经典的广播稿

2022-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有关国学经典的广播稿

山区农村中学“传承国学文化经典,创新国学教育”的实践研究

传承国学文化经典,创新国学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山区农村中学而言,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立足山区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实际,着眼国学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国学教育的创新,将传承与创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求活求新,探索符合山区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用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师生成长,把校园打造成充满书香的文化乐园。

一、问题的提出

1. 背景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發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基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这就需要让学生走进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脉搏,让学生品味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通过传承与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思想光芒。

近几年来,国内对国学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国学教育的创新进行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例如,2014年贵阳市进行了传统国学“进课堂”活动,并发布《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一线教师也对国学文化经典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山区农村中学对国学文化经典重视不够,国学文化经典进课堂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萌芽状态,师生国学文化经典阅读缺少应有的量和质。从国学教育现状来看,国学文化经典的传承与评价流于形式,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概念界定

国学,广义是指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其内涵包括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国学文化经典是国学中的精华,本研究结合山区农村实际,将重点放在以儒学与道学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国学教育,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的创新,意在挖掘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通过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激发文化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用优秀传统文化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从知识层面、精神层面深入挖掘国学文化经典的内涵,在活动中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实践探索出符合山区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从山区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出发,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之中,在传承国学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在国学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求“新”求“活”,用国学文化经典指导学生人生,着力改变当下文化与道德缺失的现象。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梳理和整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国学文化经典资源。

首先,整理出课内国学文化经典篇目,包括教材中的国学文化经典篇目及中高考古诗文默写篇目。根据教材编排,整理出初中和高中各个年级国学文化经典篇目,列成表格,设计安排相关教学活动,明确重点,让教师和学生一目了然,对这些经典篇目倍加重视,加强诵读,深入挖掘,深刻品味经典作品内涵,在日积月累中渐渐接受文化熏陶,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指引人生方向。其次,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山区学校学生实际需要,整理相关课外国学文化经典作品:反复筛选,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优秀经典作品。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通课内阅读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通道,通过不同的形式把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分享国学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得其法、享其乐。最终将精选优秀经典作品汇编成册,形成共享成果。

二是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整理出课内国学文化经典篇目,设计安排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借助古典艺术经验和语言文字进行汉文化再现,感受中华文化内涵。其次,制订方案,营造诵读经典氛围,以特色鲜明的国学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国学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国学文化素养。我们主要抓好晨读、午诵、暮写三种形式。再次,激情解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国学文化经典需要激情解读。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大碰撞中领悟其中蕴涵的道理,真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拓展研读,学以致用,将国学文化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课堂活动主要有诵读会演、读书笔记展示、作文大赛、课前三分钟演讲、知识抢答擂台赛、学生成果汇报、阅读指导公开课等形式。

三是设计、开展与国学文化经典相关的课外主题活动。

根据实际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主题系列活动,强化学生孝敬长辈、感恩长辈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客家“围龙屋”、长乐学宫等有地方特色的长乐文化,让学生了解客家历史文化,加深其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具体实施

1. 明确研究方向,抓准切入点

课题组按预定计划与目标,灵活调整研究策略,从初中和高中两个层面对课题进行细化,形成若干子课题。其中,初中组子课题包括“学儒家文化经典,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研究、“品读道家文化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传承小说经典文化,让真善美照亮人生”的实践研究、“走进诗词文化经典,开创诗意幸福人生”的实践研究;高中组子课题包括“学明清文化经典,做忠义诚情的现代人”的实践研究、“品鉴秦汉史学文化经典,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品唐宋诗风词韵,升华学生智慧”的实践研究。

2. 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创设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调动师生学习国学文化经典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按步骤布置具体任务并进行实践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在进一步实践的基础上,组织诵读、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成果。

3. 扎实开展研究,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制定规范、合理的研究制度,进行形式丰富多样的课题研讨。创设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调动师生学习国学文化经典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按步骤布置具体任务并进行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诵读、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总结推广经验成果。

4. 探索新路,构建“352”模式

在传承国学文化经典,创新国学教育方面构建具有山区农村中学特色的“352”模式。

“3”指的是诵读所采用“晨读、午诵、暮写”三种形式。晨读:每周利用三个早读约4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最有价值的经典,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放开喉咙尽情朗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韵律美、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午诵:借助午休后至正式上课前约20分钟的时间,对指定篇目内容进行诵读,进行记忆、理解及书写,从口到心,从易到难,由浅至深,往返循环。暮写:利用晚自习约30分钟的时间,对指定篇目进行默写,或者写读后感,进行小练笔,加深对国学文化的理解,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5”指的是对于国学文化经典进课堂,教师要掌握好五种基本课型及其教学目标。激趣导读课,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国学文化经典的欲望;方法指导课,教学目标是教导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讨论交流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在聆听与表达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活动展示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感受阅读的快乐;成果汇报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提升思维品质。

“2”指的是国学教育的创新,分为形式与内容两种。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传统的诵读与各种创作表演相结合,探索新的国学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国学教育活动,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与音乐、美术、戏剧等学科相结合,传诵经典。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阅读国学文化经典后的“活在当下”,即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指导现实人生。这主要是指在阅读国学文化经典文化实践中,引导学生从课堂到课外,思考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以阅读文化经典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结果

1. 学生:精神积淀,指引成长

本研究注重在山区农村中学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将国学文化经典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耳濡目染圣贤的智慧与思想,与国学文化经典同行,领略国学文化经典。

学生国学文化经典阅读能力整体上提高较快,无论是在品德、礼仪 ,还是行为等方面,进步都较快。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精神、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国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思维活跃,个性飞扬。在两年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学生语文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2. 教师:专业成长,质的飞跃

通过研究,以研促学,以研促教,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课题组教师阅读了大量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文章和论述,围绕课题搜集相关理论,相互学习、讨论,组织实验教师进行阶段总结,撰写研究文章、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以及经验文章等。课题组成员科研成效显著,得到领导与同行的高度评价。

3. 学校:书香满园,焕然一新

通过国学文化经典文化进课堂,国学教育的创新,我们打造了一个个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在实验学校的带动下,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成风,琅琅的书声成为山区校园靓丽的风景。五华中学、华东中学、安流中学、河东中学均被评为五华县“文明校园”,梓皋学校还评为省级“书香校园”。通过开展大型的优秀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表演等活动,创新国学教育,积极弘扬生命正能量,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以德立校。

4. 成果:推广应用,成为旗帜

课题成果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正成为省内山区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共发表论文15篇,国家级9篇,省级1篇,市级2篇,市级论文评比获奖3篇,2篇优秀教学课例获市二等奖。其中,课题主持人有2篇成果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课题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通过开展国学文化经典的传承、创新国学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文化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山区农村中学的教育文化底蕴亦将更加丰厚。

参考文献:

[1]曲天立. 正確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J]. 中国德育,2019(09):7-10.

[2]金发根.语文教学对国学经典的文化传承[J]. 语文天地,2013,(12):63-64.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山区农村中学‘传承国学文化经典,创新国学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ZQJK032)的研究成果。

作者:魏一鹏

第2篇:浅析国学经典吟诵对小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 要: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国学文化意识普遍薄弱,缺乏一定的国学文化涵养和精神。这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国家近年来对于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小学教学中,通过开展国学经典吟诵,可以完成对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在这里,首先,提出培养小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必要性,然后就当前小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基本现状,作一个简单的概述。最后,提出开展国学经典吟诵培养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经典吟诵;国学文化意识

一、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积极推进,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意识,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在我国经济新形态的发展背景下,国学文化面临着社会许多方面的冲击和压迫,弘扬中华名族伟大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因子,这是作为一位华夏子孙不可推卸的义务。培养新一代年轻人的国学文化意识,力挽狂澜,挽救国学文化,需要从新一代的小学生着手,着重培养其国学文化意识。并呼吁广大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为国学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二、培养小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

培养小学生的国学文化意识,这顺应了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人。以往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的振兴,中国梦的伟大实现,需要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十九大召开之后,社会掀起一阵阵爱国主义的狂潮,富有国学文化意识的人在如今具有高度的必要性。

2.是当前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力量。在祖国中长期发展进程中,教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现代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思想意识的前进步伐越来越快。国学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培养人们强烈的国学文化知识,这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3.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培养小学生的国学文化意识,可以为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重要的保障。小学生是国学富强与民族振兴的希望,是未来祖国发展的新兴力量和重要对象。培养小学生的国学文化意识,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其社会主义责任感。

三、当前小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基本现状

1.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足够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底

通过进行实践分析,并在国学经典吟诵中观察学生的能力与表现。严重缺乏国学文化功底、国学文化根基不牢固,这是许多小学生对于国学文化发展共有的一个不良问题。也是制约国学文化发展的绊脚石。很多学生对于国学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受到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残留思维及其力量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国学教育表现出严重的不重视和怠慢。

2.一部分学生轻视国学素养的培育

在教育中,一部分学生轻视国学素养的培育,这是小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现状之一。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影响,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喜欢走浮夸之风,学生个人攀比心理越来越强烈,对于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向往西方的生活。久而久之,观念的产生,导致一部分学生轻视国学文化,不重视自身国学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在国学经典吟诵中培养小学生国学文化意识的对策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播国学文化精髓

在国学经典吟诵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学经典吟诵。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功利心比较强,认为国学文化没有盼头。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人思想建设与观念更进。借助言语感化的方法,引导学生热爱国学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国学经典吟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完善奖惩机制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国学经典吟诵的热情。对于积极性偏低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批评与惩罚。

2.利用比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积极性

为了全面推进国学经典吟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学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吟诵积极性,这是问题的关键。在国学经典吟诵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吟诵主题,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经典吟诵,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学生可以进行个人或者集体的参赛,并设立一定的奖项,给予优秀表演者相应的奖励。

3.重视学生个人思想意识的形成,引导其重视国学文化

在国学经典吟诵正式开展之前,学校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思想建设活动。通过宣讲会的形式,集中学生。就国学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选出几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围绕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展开演讲。旨在全面建设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提高国学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后期国学经典吟诵活动的良好开展,创设优良的条件与前提。

五、结束语

开展国学经典吟诵,可以培养学生国学文化意识。在小学国学经典吟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全面激发学生吟诵国学经典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及其相关领导者要重视学生个人思想文化建设,并使用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应用在国学经典吟诵活动中。在促进国学经典吟诵活动良好开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顾程.浅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7(5):63-63.

[2]贾艳君.浅谈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策略[J].新课程,2017(7):25-25.

[3]袁国栋.浅谈国学经典诵读如何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魅力中国,2017(26).

[4]岳連生,黄国栋.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诵读[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5(10):26-26.

作者:王云霞 赵莉 展玉颖

第3篇:国学经典阅读《弟子规》广播稿

2010春卓立实验学校广播站

“国学经典阅读”栏目广播稿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中午11:50至12:00

主持人:

(第二 、

四、

六、八周播出内容)

(主持甲:)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中午好!

又到了我们卓立实验学校广播站“国学经典阅读”栏目广播时间

(主持乙:)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人们把他教育徒弟的言论编成了一篇著名的经文,它里面也向我们讲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篇经文后来成为了我国从古至今教育孩子最好的启蒙读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吧。 (主持乙诵读:)

弟子规(节选)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怎么样?这篇脍炙人口的经文你一定很熟悉吧!我们国家著名的音乐家谷建芬老师,还为它谱上了好听的曲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边听边唱这首好听的《弟子规》吧!

——播放歌曲《弟子规》

(主持乙:)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广播站“国学经典诵读”栏目的广播时间又要结束了。(主持甲:)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明天的同一时间我们再会!

第4篇:国学的经典语录

国学是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个很深的话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的经典语录,欢迎来参考!

国学经典语录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8、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

9、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孔子《论语》

10、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14、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16、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18、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0、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2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22、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2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5、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易经》

2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3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楚辞》

3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3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易经》

33、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3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3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3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3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3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39、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

4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4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4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4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4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4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49、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5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经》

5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52、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3、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5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扩展:

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然后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然后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然后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然后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常识》国学简介:国学以学科分,然后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然后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然后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第5篇:品读国学经典促进行为养成——以国学经典促进品德教育的研究

品读国学经典促进行为养成

——以国学经典促进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学经典对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等教育活动,将文化与教育不断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使国学经典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基于国学经典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有序的德育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并以此行为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4.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

- 1

人们所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响应者已有很多,在老一辈学者的关怀下,将会成为新世纪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内推广,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各地研究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工作关系的不是很多,没有形成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的理论、策略,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国学经典与德育关系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前瞻性。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分有益。

2、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它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 3

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难点:探讨发挥文化经典的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在教育主题的确立、文化经典的选择、内容的序列化与系统化、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之间的整合。

五、预期目标及任务:

1. 通过课题研究,挖掘国学经典所蕴藏的伦理道德资源,推进本校德育特色建设。

2. 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触名家名段名篇,精心编制经典阅读篇目,帮助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起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让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强对国学知识的领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以促进德行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气质,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诵读国学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诵经典、学国学,创建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 5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落实技术课程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全面开展课题的具体研究,通过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展开对课题的实践研究,注意收集资料,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等。

3、(2019年1月-2019年11月)结题验收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九、课题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论文集、案例集(包括教师发表的论文)

3、课堂教学成果光盘

4、经典诵读教案集、校本教材

南漳县武安镇西关小学

2017年5月

- 7 -

第6篇: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摘要:国家软实力越来越在国家发展强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深厚的底蕴文化,丰富的国学对于现在急速发展的中华民族无疑是一种推力,国学经典与现代气息相融合外化而内不化的给国家以及华夏的每一个子孙智慧与启迪。

关键词:国家 文化 儒家 内心 思想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在渊源的历史积淀中拥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文化有三种形态:文献,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大多数是通过诵读经典文献,感受文化魅力,秉承中华的博大内涵。经过历史的沉浮,我们把古人生生不息传递下来的文化冠以国学的称号,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赋予它时代的意义,将历史的精华不断的传承。 而“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为主体。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高旭在其〈南社启〉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又说:“然则国魂何寄?曰:寄于国学,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

一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中华几千年早就积淀了深厚的民族魂,但是对于当今社会,国学该怎样内化与现当代社会发展和谐一致,是我们学习国学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之始,我们多从器物上,抑或制度上迫切的,同时也是无奈的向西方靠近。而博大精深的国学却被我们无视的扫进了故纸堆。不禁一声叹息,不禁黯然神伤。

而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强势的侵蚀国人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资产阶级猛烈的打到孔家店,排斥一切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救国治国的根本之法。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各个阶级都在寻找救国道路,思想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日益侵占人们牢固的思想根基。而现今国学的复兴,正挽救着人们渐渐衰老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我们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时期的实践证明,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更需要相应的精神和道德体系来和谐整个国家社会的永久发展。“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挽救中国发展遇到的思想瓶颈,它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是否能持久并强大发展的重要支撑。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

《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

儒家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的思想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着积极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多元社会,政治,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都呈多极发展。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以儒家包容的心态去接收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提倡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兼爱非攻,避免战争,相互促进。经济上要讲究调均,政治上要讲究道义这种思想被世界所认同,从而成为世界的共同思想财富。在一定意义上, 国学正以一种强势感染着西方,乃至世界人们的思想。国学能带领着中华文化慢慢东学西渐。

在人与自然上,国学精神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当今的世界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更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就将答案告诉我们了。归纳起来即“取之有制 ,用之以时”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宋朝哲学家张载说:“民胞物与”的说法也给当今治理国学社会自然提供了指导。

国学在国家社会层面给我们提供思想的帮助,对于个人学习国学思考国学,更是对自己思想内涵,人生境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国学的精神力量让每一个学习的人都为之感到幸福。

儒家的仁爱,老子的辩证,庄子的想象力,都给我们一种诗意的生活。 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内圣则是一种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的要求,已到达至仁至贤德境界。外王则是一种社会教化的要求,以达到仁政,王道的目标。更多的告诉当今的人要注意培养个人内心修养而来追寻外在功利。而往往我们则是迫切的最其外在而忽略了修养,而导致素质修养的退化。

而我认为庄子的思想更对现代人的精神具借鉴性。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幽默诙谐,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发人生醒,他的寓言故事现象神奇,寓意悠长,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向金钱权利等物欲功利性很强的东西,而渐渐的忽视了内心的精神。人们疾走在经济的仕途,来不及停下来品一杯茶,读一本陶冶精神的书,来不及思考自己真正的生命意义。

而庄子告诉我们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他在《知北游》中说到:“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告诉我们,在纷繁物饶的社会,我们面对外界的很多诱惑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内心,强调内心的力量。在面度金钱的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职责与道德底线,在面对权利的威胁时要做正人生,做正自己的灵魂。

“小人则以身徇利益,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他告诉我们世人的所追求。天下熙熙攘攘,人们都在急功近利的追求他们所谓的幸福种种,但有多少人在黑夜里醒着,不断思考追求的真正意义。世俗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应该来一场国学的洗礼!

庄子“乘物以遨游”“独与天地精神来往”而最后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大道合乎自然”只要不违心,内心的修养生活的所求一切都可以安然。

刘军宁先生在《南方周末》撰文说呼唤一场文艺复兴也就成为自然。他说:“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

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 如今国学的现当代意义,则是在进行一场国学的复兴,一种对国学的扬弃,让国学支撑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继续恢弘。

我们坚信,只要秉持开放且包容的心态,,那么国学一定可以起到振衰起弊之功效。并且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呼唤国学的研究发展与之相互呼应。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学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我们不仅期待着,同时也在为之努力着。

第7篇:《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读《周易》,学会最高明的思考

读《诗经》,熏染最纯粹的诗意

读《老子》,悟天之大道,明人之至德

读《论语》,好好做人,做个好人。

读《庄子》,超然物外,安顿身心

读《孟子》,成阳刚之骨,养浩然正气

读《史记》,观天识人,察古知今

读《坛经》,修心合道,明心见性

读《近思录》,明天理,正道统

读《传习录》,看顾内心,知行合一

读这十部经典,也绝非读了十本书这么简单,而是在郑重接过先贤的十大衣钵,并对自我人生、家国天下予以十种大安顿。

读书,是一种修行;读经典,是一种修炼;读顶级经典,是一种境界

此生必读的十本国学经典名著!

此十本国学名著,既是国学经典中的经典,又是广受现代人欢迎的畅销图书(豆瓣评分均在8.7分以上)。这些书目集成了中国智慧的精华,每一本著作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伟大的智者!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当从国学经典开始!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豆瓣评分 9.7/2283人评价

在线阅读:

2、《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豆瓣评分 9.4/10132人评价

在线阅读:

3、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豆瓣评分 9.4/9627人评价

在线阅读:

4、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豆瓣评分 9.4/922人评价

5、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豆瓣评分 9.3/8654人评价

6、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豆瓣评分 9.3/4641人评价 在线阅读:

7、庄子《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 ,是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豆瓣评分 9.3/4630人评价

8、吴楚材《古文观止》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它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豆瓣评分 9/9696人评价

在线阅读:

9、孔子《论语》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豆瓣评分 9/6812人评价

在线阅读:

10、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第8篇:经典国学的读后感

国学经典,有益终身

《三字经》、《论语》大家都很熟悉吧!它们都是国学经典书籍,国学经典中:《论语》、《弟子规》、《三字经》„„都是国学类的文化书籍,书中:“香九龄,能温席”,给我印象最深,说的是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为了睡觉时不让父母受凉,每天晚上睡觉前先在母亲的被子里把被子暖好,让母亲睡在她暖好的被子里。瞧,黄香多么孝敬母亲啊!我们为什么不向他那样做个孝敬母亲、父亲的好孩子呢?

多读国学经典类书籍,好处很多,历代作者写了多少爱国、孝亲的经典书籍,书读多了才能懂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就如增广贤文中第六十四则所言:“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和蒿如草。”爱好学习的人,追求知识的人,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不学习就愚昧,而愚昧从来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不学无术的人,心灵是黑暗的,而心灵的黑暗只有用知识来驱除,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不学习就要落后于时代,没有知识,将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应牢记古训,发奋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报效国家。

台湾的一位作家张晓风说过:“在读书之余,我们要把最高的敬意归给历代作者,是他们把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记录了下来。是他们,用精粹简练的语言替众生说出了种种感受。是他们,给了整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在现在的时代不读怎么行呢?我们为什么不做像韩愈、孟子、孔子等等一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为人呢?

让我们做一个用知识武装自己,爱学习、爱读书的好学生吧!

上一篇:前台行政文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廉洁从业警示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