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阅读随笔(精选9篇)
在众多诵读的国学经典中《弟子规》犹为让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让我懂得了孝顺、博爱、谨慎、讲信用。有父母、爱亲人,继而才能关爱每一个人,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不会变成一个危害社会,让人唾弃的人。让我明白了友善、礼让,生活上不要挑三拣四。不要把长辈对自己的疼爱当成是理所当然,养成骄横的坏习惯。衣服不再于华丽,而应注重整洁;要看轻财物,少计较个人得失。学会礼让,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多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这样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生活会变得快乐甘甜。
国学经典让我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丰富的内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诵读这些宝典吧!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
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诵读这些宝典吧!
一、初识经典, 让孩子喜欢阅读
1. 唐诗宋词, 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
“熟读唐诗300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 正因为它的简洁明了, 朗朗上口, 而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洗礼, 唐诗宋词, 以它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独树一帜, 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有责任, 也有义务, 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并发扬光大, 在初始阶段, 我们只要让孩子一遍遍反复地读, 引导他们都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美好画面和情感。
2. 国学经典, 感悟一种教育情怀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也许你经常在课堂上和课外听到充满稚气的朗读声。不错, 它们作为我国的国学经典, 早已被语文教师列入孩子们的第一本阅读书目, 放在了班级书架, 放进了孩子的书包。早自修时, 伴着窗外射进来的缕缕阳光, 孩子们美美地读着它;课间, 作业完成了, 孩子们又拿出它, 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朗诵着;放学后, 走在回家的路上, 孩子们还背着它,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它一直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书中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是非善恶、学会了感恩父母、懂得了为人基本道理。读着它们, 孩子们慢慢懂事, 慢慢成长。从一二年级的《百家姓》《千字文》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 一路走来, 他们阅读着, 快乐着。
3. 四大名著, 见证一种历史变迁
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 其中的人物更是影响深远,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 如果真要把这几本名著一一看一下来, 是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的。所以在看《红楼梦》之前我精心设计的一节大导读课。以“刘姥姥出进大观园”作为重点的阅读内容,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之后, 还让学生了解此书以“贾, 史, 王, 薛”四大家族荣辱兴衰的描写, 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 包容万象, 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蕴藏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 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教师边引导, 边和孩子们一起读, 原本很难读的名著没多久就被大家“攻克”了, 在此基础上, 学生接着读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二、走进经典, 让孩子期待阅读
1. 课前导读——以情激趣, 以趣诱知
五年级下册学生再次接触到了宋词。“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读着读着, 一幅幅清新、朴实的农家生活画面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眼前。从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 我知道, 他们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上课开始, 我这样引导, 孩子们, 今天大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的一户农家小院, 那儿风景秀丽, 空气清新, 长满青草的小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那一家人的生活是如此恬静, 如此安逸, 想去看看吗?“想!”孩子们, 异口同声, 美妙的课堂之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2. 课中延趣———举一反三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壮丽景象。教学过程中, 可先让学生读读全诗, 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读到“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诗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请学生说说“挂”字的近义词, 在进行比较的体会, 然后质疑李白为什么要“挂”而不用“流”和“悬”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但始终没有领会。这时, 再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峰顶端喷涌而下, 犹如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 胜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此逼真的画面, 能很快将学生带入意境, 相信学生的精神也会因这奔腾不息的庐山瀑布而振奋。
3. 课后留趣——内外结合, 兴趣盎然
四大名著在我国一直备受青睐,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 可以说是历久弥新。小学五年级下册, 就安排了四大名著的阅读材料, 《西游记》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 所以在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特别浓厚零。文章结尾, 因石猴为众猴寻得“水帘洞”这一安身之处, 得到众猴拥戴, 乘称作“美猴王”。学到这儿, 一个顽皮、机灵、勇敢的猴王形象跃然纸上, 深受学生喜爱。这时, 我顺水推舟, 说道:“这个故事, 只是《西游记》的一个开头, 它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魅力可不仅仅在此哦, 像‘大闹天空’, ‘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等, 都是不朽的名篇。如果大家想看, 我们何不利用图书馆这一资源, 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经我提醒, 中午图书馆员就为大家借来了《西游记》, 一拿到手, 都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
总之,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使学生掌握了自行阅读, 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
摘要:本文从“初识经典, 让孩子喜欢阅读”, “走进经典, 让孩子期待阅读”, 这两个方面来论述阅读国学经典的有益之处。通过经典阅读, 引领学生走进沉积了5000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 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 “享受经典, 沐浴书香”。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26-01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这些文化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应该积极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一点力量。对于教育事业来说,中华国学经典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先进灿烂的文明,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思考,本文拟以读国学经典,提升阅读兴趣为出发点,谈一谈小学阅读教学的思考心得。
一、挖掘国学经典的深刻意蕴,用经典国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国学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自身有着起独特的魅力蕴含其中,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旦把国学经典中的深刻意蕴挖掘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到到国学经典的优美之处,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搞好小学阅读教学是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的。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想象力,善于运用国学经典。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想象能力,不善于解读和运用国学经典,也是不能搞好阅读教学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自我感知国学经典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充分的融入到国学经典所涉及的场景中,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并进一步促进阅读教学了。在这里,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组成部分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嘀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学习这首诗时,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全班学生想象彩云、江陵、猿声、轻舟、重山等意境,先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其中的境况。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这些场景进行解释,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去再次感受这些深刻意蕴。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沉浸在教学内容的意境中,因此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国学经典的深刻意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其中的知识。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经典国学的兴趣,为做好阅读教学做好基础准备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提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会重视阅读,那么也就会经常性的阅读,这对于开展小学阅读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国学经典中有很多知识都可以拿来作为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素材。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运用好这些素材,才能真正的在进行国学经典教学的过程中搞好阅读教学。
一是教师要挖掘教师的资源,并有可能的把这些资源运用到小学生兴趣培养中去。二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就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提升阅读兴趣。在这里以《三字经》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三字经》是比较经典的国学知识,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听说过《三字经》的,但是对其内容却并不知晓。在开展这一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大家都听说过《三字经》吧?”学生可能就会回答:“是的。”教师接着问:“那么,什么是《三字经》呢?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一下。”
从上面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小学生在已经听说过《三字经》的基础上,当教师提到要学习《三字经》的时候,自然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也就会认真阅读《三字经》了。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运用国学经典,是可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帮助教师搞好阅读教学的。
三、以增加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教育契机,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国学经典中除了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之外,其中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国学经典,不仅有利于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熏陶小学生的人格魅力。那么,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来说,也是可以充分把国学经典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去的。
一是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带给小学生的文化熏陶。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经常性的鼓励小学生在国学经典中吸取营养,用国学经典培育小学生的人格魅力。二是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在增加小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方面的作用。由于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国学知识,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要求小学生有选择的阅读一些国学经典,以便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储备。三是教师要注意归纳总结国学经典的知识,让小学生充分吸收这些知识。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小学生就会在知识储备、文化培养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就会意识到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因此便会积极的投身到国学经典的阅读中去,这对于搞好阅读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知识基础,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国学经典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搞好小学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立场、观点看待国学,是关涉到国学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毋庸讳言,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也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民主传统缺乏、权利意识淡薄使我们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提倡,人们在讲“同情理解”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对传统文化负面内容的检讨与反省,从这一点讲,提倡批判精神仍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提倡批判,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所以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并不矛盾的。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传统,如“大一统”的政治思维方式,追求统一的民族心理,多民族共同相处之道等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国情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内容就不能简单地贴上王权的标签了事,而应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社会原因并加以调适、转化、引导,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道路”来。
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国学,文化是有阶段性、时代性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大体也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程度”,而国学、儒学的内容“是上个历史时期的东西,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看,其中固然有可取的养分,但从体系看,更多是阻力。
当前国学的使命就是创造出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民主、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这当然需要通过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创造之来实现。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秦娜
中国古代启蒙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一些比较先进的思想如《大学》《道德经》无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是现阶段小学国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国学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古诗词声律方面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任务和重要性
本学期四年级国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小学生从中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感受古人和我们一样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的亲情、爱情、兄弟情、家国情,陶冶情操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在诗句中展开想象欣赏自然界优美的事物,领略大自然万物生灵的神奇与壮观。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丰富和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国学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词教学要设计得精彩,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重视教学设计,要仔细揣摩精益求精把教学环节设计得精彩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1、深入浅出,了解背景
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简介。了解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凭借辅导丛书、参考网络信息、向周围的亲人朋友请教,做好笔记上课时全班交流。学生事先知道了诗人写诗时的所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歌也如此。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例如著名的《敕勒歌》,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意境广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作品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如果课前教师能帮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关于“南北朝”“民歌”的知识,就会更好的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描绘的婉丽风光。时代不同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如王维的田园山水诗《鹿寨》《山居秋暝》;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从军行》;陆游的忧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这些旷世佳作的诞生和流传都是与诗人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此外,即使是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年代不同际遇不同,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
唐代大诗人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夜宿山寺》等优秀诗歌中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运用巨大的夸张表情达意。而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杜甫,他的文风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的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刻画出一幅优美的诗中画;其它的《江畔独步寻花》《登高》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还有,就算是同一位诗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诗作风格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诗人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2、细读文本,品词琢句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抓诗眼。
即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义进行理解。具体做法是: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使用工具书查找不明白的重点字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让学生想象自己一个人身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感同身受就更能理解诗人“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让学生想象自己与家人团聚时的愉快就更能理解诗人孤身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时的寂寥,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又如《赠汪伦》一诗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抓住一个“忽”字,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那么深,汪伦怎么到李白上船都要走了才来送呢?”理解“忽”在句子中实际表示李白没有想到汪伦会用歌声给自己送行。而汪伦用踏着节拍唱歌的方式给李白送行更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深厚。
(2)抓词语。
即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比较,进而体会诗句的意思。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雨”“夜入”“楚山孤”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让学生体会诗人冒雨夜送辛渐时的心情。为何这样悲痛呢?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用词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芙蓉楼送辛渐》那样凄婉哀伤,因为只是“故人”,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酒”。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抓住 “对愁眠”引导学生质疑诗人这一夜是
怎样度过的?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进而想象岸上寒山寺畔月落乌啼、渔火点点、钟声悠悠的静谧景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抓诗句。
一首好诗,每每有一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千古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应该透过文字,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复杂的古汉语翻译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奥哲理的讲浅显,把古诗词中的意境还原展现给同学们,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比较短小,以诗言志、以诗传情是古代诗人作诗的基础,所以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在找准情感基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古诗词从中汲取文学营养。例如在《别董大》中有名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位情深的挚友在如此荒凉的边塞时候将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诗句中的情调却明朗健康,暗藏着对朋友的光明前途的祈盼和对朋友深深的祝福。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展开想象——体味意境
大多数优秀古诗文都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正是偏重形象思维。对图画、颜色、声音感觉比较清晰。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还原诗中的画面。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听一听老师放的录音。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风声、雨声、鸟鸣声)有什么感受。再想象树上的花随风纷纷飘落时的景象,体会春夜将晓诗人看到的美丽景色。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抓住“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这些景象,结合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景象描述出来。再回到诗句中展开想象体味王维作品的空灵之美。学习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下将军开弓射箭的动作。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力大无比的将军正在开弓射箭,射出的箭头都没在了石楞之中。这样就能体会到诗中描写的大将军的武功超群力大无比了。小学阶段的许多诗文都可以这样学习。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等。
4、熟读成诵——朗读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同时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是很聪明的选择。中国的古诗词语言讲究押韵,因而非常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容易背诵。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基点,并让学生明白读这首诗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心理特点。分低、中、高年级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主要侧重于读准字音,读的正确流利。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主要侧重于把握好诗句的停顿节奏,体会诗句的意义。如朗读《春夜喜雨》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读、比读、配乐读、轮流读、边想像边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尽情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培养情感陶冶情操。陆游曾教导自己的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教师要经常带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在广阔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陶冶学生的性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和创作诗歌的欲望。古诗词教学要充满情感,要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和延伸,引起激情共鸣是关键,不能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若是这样,就失去了古诗词教学的魅力。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教师制可以安排多项活动促进学生背诵朗读(1)安排古诗词诵读比赛。班级内分小组挑选出若干位选手组队参加比赛,还可以年级组中联合活动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词书画作品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举行一次古诗词书画作品展。(5)仿写改写和创作。在大量诵读、多方面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仿写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都可,改写指改成散文诗、散文、短剧、小说等,创作则更不拘形式。
5、归纳整理——融会贯通
学生到了小学中年级掌握的优秀古诗文就已经为数不少了。教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按下面几方面来进行。按诗人整理分类,就是把同一位诗人的作品归类积累。重点是李白、杜甫、王维、陆游的诗。按诗的内容整理分类,就是把同一内容的诗歌归类还可以比较诗歌的意境,触类旁通。如《古朗月行》《水调歌头》《峨眉山月歌》《山居秋暝》《望月怀远》《静夜思》等很多诗歌都有对月亮的描写,让学生整理归纳到一块积累比较体味也是很有意思的。还有让学生整理有关桃花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盈荷瓣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等这些诗句中描写的桃花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数量不同、姿态不同但是都很美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春光和烂漫桃花的喜爱之情。按按诗的类型整理分类,田园诗、山水诗、送别诗、边塞诗每一类积累经典,必要时还可以用在习作中。
三、与其他学科联合教学形成合力促进古诗词教学
除了在语文课程内进行古诗词教学以外,还可以安排与其他学科联合教学形成合力促进古诗词教学。如:利用美术课堂让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古诗所描写的景象。山山水水、红花绿树、日月星辰这些都是诗人吟诵的对象又都是孩子们笔下最爱描画的事物。学生会在动手作画时能再次体会《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色彩的丰富。“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进而体会诗人诗作的写实风格。学生凭借自己对诗歌的领会和感受还可以在画中发展想象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李白的《古朗月行》就记叙了诗人小时候对月亮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闲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给孩子们留下了多么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呀。学生会把自己对月亮、宇宙的幻想统统展现在自己的图画中。同时也体会到李白诗作的肆意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浪漫主义风格。结合音乐课引导学生唱一唱,体会古时候诗人吟诗作赋的感受。低年级小学生在把骆宾王的《鹅》随着欢快的乐曲唱出来时,大白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可爱样子也被孩子们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信息技术课学生练习汉字输入,书法课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时候,安排学生练习书写、输入一两首古诗词或一两句哲理深刻的经典名句也是对古诗词教学的很好补充。另外,抓住教育时机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重要活动中安排学生进行国学诵读展示,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进一步的高标准严要求。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学习、成长。
四、古诗文教学的评价
一、动画体验, 在看一看中欣赏国学的故事。
幼儿园里, 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的儿童, 他们的年龄小, 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接受。国学内容简短却富含意义, 此时, 动画的功能就非常重要, 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具有直观、形象、运动的表现特点, 能够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要求。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先播放了一个视频:哥哥和弟弟去买绿豆汤, 结果只剩一碗了, 哥哥要让给弟弟喝, 弟弟却让哥哥先吃, 怎么办呢? 动态的故事吸引了幼儿观看, 幼儿也积极动脑, 想办法让兄弟两人都喝到绿豆汤, 可以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可以分成两碗喝、可以一起喝。不论幼儿的回答是什么, 他们都通过动画感受到兄弟之间的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是多么的美好。在古诗《望庐山瀑布》中, 我播放动态的瀑布, 幼儿看后, 都发出赞叹声, 一下子就感受到瀑布的美, 也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思。
可见, 动画将国学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境、语言统合在一起, 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出来, 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理解所学内容, 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 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朗诵体验, 在说一说中巩固国学的内容。
人之初, 性本善……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幼儿很容易记忆, 但是一味地朗诵枯燥无味, 只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 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让朗诵国学变得更美、更有趣。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 分句朗诵:每一次分句学习“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幼儿都一起朗诵一遍, 巩固所学的内容; (2) 集体朗诵:整体学习后再集体朗诵, 感受这节课的整体性; (3) 分组朗诵:采用切西瓜的方式分成两半朗诵, 分男女生朗诵, 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4) 表演朗诵:先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朗诵, 小班的弟弟妹妹欣赏, 再交换表演, 增强幼儿朗诵的自信心。通过这样几种形式的朗诵, 幼儿巩固所学, 感受到朗诵的快乐。
除了课中我采用的方法外, 还有很多有趣的朗诵方法, 如一个接着一个朗诵;用歌曲的形式朗诵;击鼓传花的朗诵;做操朗诵等。在坚持诵读的基础上, 配以独特的文艺活动, 使幼儿把诵读同各项多彩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幼儿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陶冶情操, 在玩中愉快地记忆国学, 更易于接受。
三、动作体验, 在做一做中理解国学的含义。
《弟子规》、《三字经》、古诗中都包含许许多多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用动作演绎, 幼儿动一动, 既激发兴趣, 又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有趣的动作, 体会到国学的含义。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 幼儿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中学习“兄道友”时, 说明:兄长见到弟妹, 要主动握手。大班的哥哥姐姐非常乐意和弟弟妹妹握手, 在握手中, 幼儿体会到兄道友这三个字的含义;学习“弟道恭”时, 小班的弟妹向大班的兄长们鞠躬, 表示敬意, 使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学习“兄弟睦”时, 双方互相拥抱,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习“孝在中”时, 教师扮演父母, 用大拇指夸奖幼儿, 表示兄弟和睦了, 父母就会开心, 会表扬你们做得非常棒。简简单单的动作融入学习中, 让幼儿在动一动中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含义。
国学中有的字对于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恭、睦等字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的方式体验字的含义。语言课中, 动静结合的方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高幼儿的说话积极性。
四、游戏体验, 在玩一玩中感受国学的内涵。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形式, 丰富多彩的游戏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与稳定。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 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国学课程也不例外, 游戏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吸取语言经验, 感受语言的快乐。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一个剥橘子的游戏环节, 让幼儿在动手和品尝中感受本节课的含义。我提问:“今天老师给每一对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带来了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两个人怎么吃呢? 请你们讨论一下。”幼儿说:“我是哥哥, 我剥橘子给弟弟吃。”另一名幼儿说:“我也会剥橘子, 我要和姐姐一起剥橘子。”在分享的过程中, 幼儿都开心地剥着橘子、吃着橘子, 感受兄弟姐妹一起分享的快乐。我问:“橘子甜吗? 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幼儿纷纷表示很开心。分享橘子这一活动加深了幼儿对兄道友的理解。
在国学课程中加入游戏环节, 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幼儿对所学内容的涵义理解。游戏为语言活动服务, 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围绕语言教学目标展开,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自我校开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以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有些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国学经典”校本化教学内容为引领,探索各级课程多学科联动的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契合点,初步形成国学经典主题式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研究,突出国学的优势,强调多形式的结合和综合运用,注重儿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较典型的教学策略,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实现为儿童的国学。
【关键词】国学经典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名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中,国学教育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有些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国学经典”校本化教学内容为引领,探索各级课程多学科联动的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契合点,初步形成国学经典主题式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研究,探索教学策略,突出国学的优势,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实现为儿童的国学。
国学经典主题式阅读教学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阅读主题来实施教学的。教学主题居于中心位置,教学目标、形式、方法、评价以及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等均围绕阅读主题展开。小学国学经典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我们倡导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出发点和生命力。
很多学校的国学教学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天性。我校采用的不是单一的读经典、诵经典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化、儿童化的多种教学策略,强调多形式的结合和综合运用,注重儿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学习,体现了小学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实施的灵活的教学策略。
国学经典主题式教材编排结构一般为“整体—部分—整体”,注重从整体上培养学生朗读、诵读、背诵、理解和表达等基本技能。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我们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提炼了“吟咏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趣味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等。
一、 吟咏诵读法
吟咏诵读法,是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基本方法。“诵读为主,理解为辅”是吟咏诵读法教学的依据。小学低中年段重在背诵积累,小学高段侧重于读讲并背诵。诵读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让学生在熟读理解、有一定领悟的前提下,再次吟唱,心中复现情景,从而进一步入情入境,更深切地领悟诗文内涵。余光中先生说:“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调,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吟诵,对于体味古文和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吟咏诵读法,重点突出课堂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教学思路。
吟咏诵读法教学时,要注意五点:① 情境导入时要结合主题,整体设计教学情境;② 诵读课文时要释词解字,读正确、读流利;③ 再读课文时,注意把握节奏,读出韵律;④ 品词析句要读出韵味;⑤ 体验情感时要反复吟诵,熟读能背,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延伸,还可适时进行道德情感熏陶。
除教师讲解外,如何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也很重要。除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男女赛读;同桌合作读等外,将背诵内容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是很好的方法。比如:边跳绳(踢毽、做室内操、跳皮筋等)边念,这样的游戏巩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感受到了韵律美、节奏美、思想美。《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边学边玩,边玩边乐,边乐边背,它让学生尽情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促进学生成长。
二、 情境教学法
马一浮先生强调国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我校虽强调背诵,但重视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媒体使深奥难懂的国学经典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唤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将声、像、文融为一体,使学生处于乐学的境界,使国学经典主题式阅读教学童趣化。
我校选用了人民大学育灵童国学研究院编写教材中的单元主题,确定了“孝爱”“礼仪”“守规”“勤学”“诚信”“健康”“尽责”“友爱”八个研究主题,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动画、朗读、小故事等)。例如,讲读《论语》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时,伴随悠长的古曲,学生齐声诵读,在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句时,老师运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动画,让学生明白: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有回答不出的问题,可见,人人都有自己的不足,要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再如,老师用动画片中“懒羊羊家里乱七八糟,衣服、帽子、袜子乱扔一地……”让学生感受脏乱的坏处,引导孩子自己动手整理教室和自己的课桌,在学生诉说劳动成果的同时,体会《弟子规》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含义。
三、 趣味教学法
国学经典主题式阅读教学无论是诵读课还是赏析课,都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国学经典的内容多是一些古诗文,与小学生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文道结合。把国学经典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点,从具体的事物讲起,将经典具体化、故事化、口语化,挖掘其后面的故事,避免教条化的说教,激发学生对学习国学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包括:讲故事、猜谜、游戏、课本剧、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如我校每周的国学课上,教师课前讲一个“小故事大道理”来暖身,这往往是学生最喜欢和期待的,内容多是以经史子集等的人物轶事为主,以便学生透过故事了解所读人物的点点滴滴。再如,趣味合唱,将一些诗词歌赋改编成童话式的、具有不同角色的合唱,再将角色分配给不同学生,组织学生以表演音乐的形式来体验国学。又如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运用生动形象的手语,有助于巩固理解、积累内化,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四、 生活化教学法
国学经典主题式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吟诵,在教学方法上同样是积淀。教师要思考如何让国学与儿童生活相联系,走进家庭,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生活化教学是指国学课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联系生活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汲取古人的智慧,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学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国学,拉近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
国学教育的生活化,使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使他们“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有实验老师发现,每节下课学生走出教室,学生的身体难免会无意中碰到过道中的桌椅,造成班级课桌椅七扭八歪的。于是,老师在讲《弟子规》中“宽转弯,勿触棱”时,让学生排队站到前面演示,怎样做才是“宽转弯,勿触棱”。通过学生的亲身演示,以后每节课上下课都井井有条了。这是课程实施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内容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案例。
教师还在课堂上探索、总结了多种方法,如:意境渲染、多媒体辅助、动作演示、设身体验等,都对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大有帮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味,加深了对文本内涵意境的理解。上述的这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突出了师生互动的理念,通过激励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国学经典学习中,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强烈兴趣和学习热情。总之,探索教学策略,突出国学的优势,将国学校本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相融共生,兼容并蓄,使其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实现为儿童的国学。
黔江区城西中心小学校庄开阳
最近,我校掀起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热潮,我认真学习了各位教育名家的思想。曹教师谈到了国学教育与师德修养,重点讲述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教师就要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广博的学识,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较强的人格魅力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始终在做着一个“好学生”。
教师职业的崇高、伟大,是由教师工作对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学生个人的无与伦比的作用决定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为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是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桥梁,为新生一代攀登高峰架设了“人梯”;又是儿童教育和发展中的主导因素,影响着儿童发展的命运。正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因而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劳动与其他职业实践相比,又有其不同的特点,总起说来,教师承担着独特的伦理责任,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在于高度伦理性。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客观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在学生的发展中将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经常是无形的、潜伏的、长远的、深刻的,往往决定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的无意性,无形性,决定了影响的性质的两重性,既可能是积极的,亦可能是消极的。可能由于一次作文讲评,使一个学生走上作家的道路;可能由于一次道德谈话或教师的一次道德行为,促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也可能由于一句刺激的话,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心灵上终身的创伤,甚至断送了学生的前途,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这就是教师职业独特的伦理责任。
同时,教师的工作还有其自主选择性。他们在执行自己各项具体任务时,在不同情况下与学生及有关职员交往中,有自由选择自己的态度、方式、方法的自主权。这种权力是职业本身赋予的,任何人无权亦无法剥夺,无权亦无法限制。教师使用这种权力,完全由自己的道德来调节。例如,在考场里,当发现学生作弊时,教师采取什么态度和对策,完全由教师本人自由选择,作出决定,他可以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放任不管;也可以用暗示的方法,促使其停止作弊;亦可以公然揭露学生的作弊行为,当众训斥;还可以杀一儆百,把该生逐出考场,等等。教师选择任何一种态度、方式或方法,完全是自主的,自由的。固然学校可以提出各种要求,制订有关规定、守则,但所有这些,都无法限制或代替教师自
由选择具体态度和方法的权力,无法控制由教师采取的具体态度、方法而产生的后果。可见,教师劳动中的某些自主性,决定了教师在职业实践中肩负的伦理责任。
当然,通常所说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包含着这一层意思。即教师除了运用教材和物质教具进行教育教学之外,主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尤其是教师的道德面目,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并且,教师所用的教材和物质教具,也要转化为教师的精神财富,才能发挥教育作用。这种转化的过程和程度,又取决于教师的伦理责任感,取决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正如蒙台涅所指出的那样:只有高尚的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儿童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爱因斯坦也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青年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斯宾塞更明确地指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的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熟悉。
因此,教育与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假如教师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求上进,那么,他将是一个不称职的、误人子弟的教师,将“逐渐归于淘汰”。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们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方面又要像海面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不断完善,道德修养方面更要不断完善。知识技能的完善,往往有赖于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例如,教师集体的协作精神要加强,要明确熟悉“没有一个教育者有权单干”。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人格完善的标志,也能帮助教师从工作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在师生互助中产生情感交流。教师经常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关于感激、依恋一类的反馈信息。这是任何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精神报偿”、“教育乐趣”。很多教师所以能对待学生胜过对待自己的子女,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不断进取,往往是这种“精神报偿”、“教育乐趣”所致。这种“精神报偿”、“教育乐趣”,给教师以有力的鼓励和鞭策,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越是不断自我完善,越能获得积极强化,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也就越强烈。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亦是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结果。
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奉献是师德的根本,学习是奉献的源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师德要模范、班级治理要优秀、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借着学习国学经典的机会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博采众家之长,用来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国学经典阅读随笔】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阅读《弟子规》广播稿09-27
诵读国学经典致辞06-20
国学经典诵读小结07-21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09-07
中华国学经典简介09-27
国学朗诵经典美文10-11
国学各家经典语句10-14
国学经典名句警句12-13
诵国学经典统一内容05-26
国学经典学习活动方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