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模拟试题一(推荐13篇)
国学经典选读01-0001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5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个时期。
A、四 B、五 C、六 D、七
2.(4分)战国后期以至秦汉,诸子学说开始融合,形成了()两大学派。
A、黄老和墨学 B、黄老和道家 C、儒学和墨学 D、黄老和儒学
3.(4分)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A、经 B、史 C、子 D、集
4.(4分)用于各种祭祀的礼仪称为()。
A、嘉礼 B、吉礼 C、宾礼 D、凶礼 5.(4分)辨章句指的是()。
A、利用文字、音韵等方法解释字句 B、对整个句子或段落进行疏通 C、读出一本书的旨趣 D、概括出一本书的精要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5分)衡量一个学术研究是否有生命力要看下列几个因素:()
A、有无丰富的研究对象 B、有无系统的研究方法 C、有无开阔的研究前景 D、有无充足的研究人员 7.(5分)《春秋》记事简略,后来就出现了()对它进行补充和阐述。
A、《左传》 B、《公羊传》 C、《尔雅》 D、《毂梁传》 8.(5分)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的总结。
A、思想体系 B、文化观念 C、精神追求 D、学术方法 9.(5分)对人本身的尊重是孔子思想的着眼点。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使()成为后代士人的基本气质。
A、关注现实 B、注重修养 C、参与社会 D、积极进取 10.(5分)儒学的思想倾向体现在()几个方面。
A、法治思想 B、人本思想 C、王道思想 D、德治思想 11.(5分)《诗经》的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
A、经济价值 B、文学价值 C、政治价值 D、文化价值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2.(3分)《周易》的六十四卦全部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阴爻被称为“九”,阳爻被称为“六”。
√ × 13.(3分)《周礼》被列为“三礼”之首,记载了一套成体系的官僚结构,成为后来变法的制度渊源。
√ × 14.(3分)《诗经》的雅是各国的地方民谣,体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 × 15.(3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说法是孔子提出来的。
√ × 16.(3分)在春秋三传中,《左传》的文学价值非常高。
√ × 17.(3分)孟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广开私学。私学的普及,促成了春秋时期士阶层的形成,促进了学术的全面发展。
√ × 18.(3分)“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 × 19.(3分)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属古文经学,毛诗属今文经学。
√ × 20.(3分)《诗经》的颂是祭祀用的乐舞,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 × 21.(3分)明中叶以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转型期。
√ ×
问答题(共1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孟子》在仁义和民本思想四个方面的讨论是什么?
答:(不限字数)1.将《论语》中的“仁”发展成“义”。”。“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体验,“义”是一种内外统一的责任。2.孟子将孔子的“人本”落实到“民本”,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更具有时代感。“人本”包括所有的人,“民本”更多是站在国君的角度来说的,把国君和民众分开。3.孟子把商周时期的“天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为“性善”论。孟子赞同孔子的“仁者爱人”的说法,但他不从先天道德来论述,而是在于人的“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于是,从内外两个角度推导出“性善”说。4.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统治者有可能实行“
国学经典选读01-0002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5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唐宋至明中叶是中华文明形成的()。
A、萌芽期 B、形成期 C、成熟期 D、转型期
2.(4分)在孔子看来,()是个人感情实现的基点,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点。
A、仁 B、义 C、礼 D、智
3.(4分)从文风上来看,()是鲁学,风格纯谨细微。
A、《左传》 B、《诗经》 C、《毂梁传》 D、《公羊传》 4.(4分)明训诂的含义是()。
A、利用文字、音韵等方法解释字句 B、对整个句子或段落进行疏通 C、读出一本书的旨趣 D、概括出一本书的精要
5.(4分)()是第一个以道德而不是以财产为标准区分君子和小人的,这就使得中国人文传统在形成之初就确立了崇高的道德标准。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5分)国学的研究素养包括()。
A、文献根底 B、小学基础 C、以实证为法 D、纵横兼通 7.(5分)《诗经》的诗法包括()几种手法。
A、风 B、赋 C、比 D、兴 8.(5分)对人本身的尊重是孔子思想的着眼点。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使()成为后代士人的基本气质。
A、关注现实 B、注重修养 C、参与社会 D、积极进取 9.(5分)儒学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几个方面。
A、经世致用的精神 B、政治批判精神 C、现实主义精神 D、积极开放的精神 10.(5分)衡量一个学术研究是否有生命力要看下列几个因素:()
A、有无丰富的研究对象 B、有无系统的研究方法 C、有无开阔的研究前景 D、有无充足的研究人员 11.(5分)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和“伪尚书”。
A、《今文尚书》 B、《尚书正义》 C、《古文尚书》 D、《古文今古文注疏》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2.(3分)先秦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成熟期。
√ × 13.(3分)《尔雅》奠定了我国类书的先例。
√ × 14.(3分)《诗经》的“三体”指的是风、雅、颂三种体式。
√ × 15.(3分)“国学”这个词,最初指国立的学校。
√ × 16.(3分)古文经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 × 17.(3分)“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 × 18.(3分)礼制规定的是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的形制和数量,包括礼器和礼数。
√ × 19.(3分)《孟子》把《论语》的“仁”发展成为“义”。
√ × 20.(3分)今文经学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帝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
√ × 21.(3分)礼义讨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对礼仪和礼制调整的尺度。
√ ×
问答题(共1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
答:(不限字数)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有两个,一是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东汉后期开始的今古文经学的融合,在郑玄的《三礼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注疏博采今文经、古文经,远远超过其他学者。王肃后来重新解释儒学,王学一段时间中曾压倒郑学,成为有影响的官学。二是经学玄理化。王肃对郑玄的质疑、修正,使大家认识到经学并非神圣不可违背,这一时期的学者因此有了思考并发展经学的勇气。此时期由于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儒、释、道三者走向融合,儒学在此过程中更加开放。在此背景下经学走向玄理化。
国学经典选读01-0003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5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将“国学”与“新学”、“外学”相对举,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代名词。
A、胡适 B、章太炎 C、梁启超 D、章学诚
2.(4分)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使之地位凌驾于五经之上。
A、《春秋》 B、《周易》 C、《论语》 D、《左传》
3.(4分)在下列经典中,()是古代占卜之书。
A、《周易》 B、《诗经》 C、《尚书》 D、《孝经》
4.(4分)《尚书正义》的作者是()
A、杨伯峻 B、孔颖达 C、孙星衍 D、朱熹
5.(4分)()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
A、《周易》 B、《公羊传》 C、《春秋》 D、《尚书》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5分)儒学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几个方面。
A、经世致用的精神 B、政治批判精神 C、现实主义精神 D、积极开放的精神 7.(5分)《春秋》记事简略,后来就出现了()对它进行补充和阐述。
A、《左传》 B、《公羊传》 C、《尔雅》 D、《毂梁传》 8.(5分)国学的研究素养包括()。
A、文献根底 B、小学基础 C、以实证为法 D、纵横兼通 9.(5分)儒学的思想倾向体现在()几个方面。
A、法治思想 B、人本思想 C、王道思想 D、德治思想 10.(5分)《诗经》的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A、经济价值 B、文学价值 C、政治价值 D、文化价值 11.(5分)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和“伪尚书”。
A、《今文尚书》 B、《尚书正义》 C、《古文尚书》 D、《古文今古文注疏》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2.(3分)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属古文经学,毛诗属今文经学。
√ × 13.(3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说法是孔子提出来的。
√ × 14.(3分)《诗经》的雅是各国的地方民谣,体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 15.(3分)明中叶以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转型期。
√ × 16.(3分)古文经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 × 17.(3分)《周易》的六十四卦全部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阴爻被称为“九”,阳爻被称为“六”。
√ × 18.(3分)在春秋三传中,《左传》的文学价值非常高。
√ × 19.(3分)《孟子》把《论语》的“仁”发展成为“义”。
√ × 20.(3分)今文经学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帝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
√ × 21.(3分)礼制规定的是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的形制和数量,包括礼器和礼数。
√ ×
问答题(共1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礼学的四个层面是什么?
答:(不限字数)一是礼义,是对礼的本义的阐述,包括礼的来源、原则、内涵等,是从理论或思辨的角度进行的形而上的概括。二是礼仪,即那些形而上的概括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它是具体的仪式和规则,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三是礼制,规定的是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形制和数量,包括礼器和礼数。四是礼度,即讨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对礼仪和礼制调整的尺度。
国学经典选读01-0004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5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代是经学的新变期。
A、两汉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五代 D、宋代
2.(4分)秦、汉魏六朝是中华文明发展的()。A、萌芽期 B、形成期 C、成熟期 D、转型期
3.(4分)在下列经典中,具有浓厚的语录体色彩的是()。
A、《孝经》 B、《周易》 C、《论语》 D、《尔雅》
4.(4分)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论语》 B、《周易》 C、《诗经》 D、《孟子》
5.(4分)西汉时期先秦典籍传授最广泛和最系统的是()学派所传的五经。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杂家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5分)儒学的思想倾向体现在()几个方面。A、法治思想 B、人本思想 C、王道思想 D、德治思想 7.(5分)《诗经》的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
A、经济价值 B、文学价值 C、政治价值 D、文化价值 8.(5分)《诗经》的诗法包括()几种手法。
A、风 B、赋 C、比 D、兴 9.(5分)对人本身的尊重是孔子思想的着眼点。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使()成为后代士人的基本气质。
A、关注现实 B、注重修养 C、参与社会 D、积极进取 10.(5分)衡量一个学术研究是否有生命力要看下列几个因素:()
A、有无丰富的研究对象 B、有无系统的研究方法 C、有无开阔的研究前景 D、有无充足的研究人员 11.(5分)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的总结。
A、思想体系 B、文化观念 C、精神追求 D、学术方法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2.(3分)今文经学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帝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
√ × 13.(3分)“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 14.(3分)《诗经》的雅是各国的地方民谣,体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 × 15.(3分)孟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广开私学。私学的普及,促成了春秋时期士阶层的形成,促进了学术的全面发展。
√ × 16.(3分)《尔雅》奠定了我国类书的先例。
√ × 17.(3分)《周礼》被列为“三礼”之首,记载了一套成体系的官僚结构,成为后来变法的制度渊源。
√ × 18.(3分)《诗经》的“三体”指的是风、雅、颂三种体式。
√ × 19.(3分)古文经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 × 20.(3分)先秦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成熟期。
√ × 21.(3分)礼义讨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对礼仪和礼制调整的尺度。
√ ×
问答题(共1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孟子》在仁义和民本思想四个方面的讨论是什么?
答:(不限字数)1.将《论语》中的“仁”发展成“义”。”。“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体验,“义”是一种内外统一的责任。2.孟子将孔子的“人本”落实到“民本”,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更具有时代感。“人本”包括所有的人,“民本”更多是站在国君的角度来说的,把国君和民众分开。3.孟子把商周时期的“天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为“性善”论。孟子赞同孔子的“仁者爱人”的说法,但他不从先天道德来论述,而是在于人的“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于是,从内外两个角度推导出“性善”说。4.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统治者有可能实行“
国学经典选读01-0005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5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尚书正义》的作者是()
A、杨伯峻 B、孔颖达 C、孙星衍 D、朱熹
2.(4分)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A、经 B、史 C、子 D、集
3.(4分)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论语》 B、《周易》 C、《诗经》 D、《孟子》
4.(4分)战国后期以至秦汉,诸子学说开始融合,形成了()两大学派。
A、黄老和墨学 B、黄老和道家 C、儒学和墨学 D、黄老和儒学
5.(4分)唐宋至明中叶是中华文明形成的()。
A、萌芽期 B、形成期 C、成熟期 D、转型期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5分)衡量一个学术研究是否有生命力要看下列几个因素:()
A、有无丰富的研究对象 B、有无系统的研究方法 C、有无开阔的研究前景 D、有无充足的研究人员 7.(5分)儒学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几个方面。
A、经世致用的精神 B、政治批判精神 C、现实主义精神 D、积极开放的精神 8.(5分)对人本身的尊重是孔子思想的着眼点。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使()成为后代士人的基本气质。
A、关注现实 B、注重修养 C、参与社会 D、积极进取 9.(5分)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的总结。
A、思想体系 B、文化观念 C、精神追求 D、学术方法 10.(5分)儒学的思想倾向体现在()几个方面。
A、法治思想 B、人本思想 C、王道思想 D、德治思想 11.(5分)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和“伪尚书”。
A、《今文尚书》 B、《尚书正义》 C、《古文尚书》 D、《古文今古文注疏》 判断题(共10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2.(3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说法是孔子提出来的。
√ × 13.(3分)孟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广开私学。私学的普及,促成了春秋时期士阶层的形成,促进了学术的全面发展。
√ × 14.(3分)《周易》的六十四卦全部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阴爻被称为“九”,阳爻被称为“六”。
√ × 15.(3分)“国学”这个词,最初指国立的学校。
√ × 16.(3分)礼制规定的是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的形制和数量,包括礼器和礼数。
√ × 17.(3分)礼义讨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对礼仪和礼制调整的尺度。√ × 18.(3分)《诗经》的“三体”指的是风、雅、颂三种体式。
√ × 19.(3分)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属古文经学,毛诗属今文经学。
√ × 20.(3分)明中叶以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转型期。
√ × 21.(3分)《诗经》的颂是祭祀用的乐舞,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 ×
问答题(共1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大学》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 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是智慧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
注 释
(0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0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03)民志:民心,人心。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 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注 释
(01)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未穷,未穷尽,未彻底。(02)益:更加。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七章(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译 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注 释
(01)其意:使意念真诚。(02)毋:不要。
(03)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味的含义宽泛。
(04)好好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色,美女。(05)谦: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
(0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 不苟。
(07)闲居:即独处。
(0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09)掩:遮 掩,掩盖。(10)著:显示。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七章(2)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 文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注 释
(0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02)润屋:装饰房屋。(03)润身:修养自身。
答:很多人认为学习“国学”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精神的途经,实在是荒唐!
何谓“国学”?三百千?经史子集?四大名著?其实“国学”不过是一个被炒作的概念而已!
就以所谓“国学大师”季羡林为例,其专长是什么?“梵学、佛学、吐火罗文”,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实在遥远!
在书商眼里看来,传统的古典作品没有版权纷争、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编辑力量,找几个大学生三拼两凑可以堂而皇之的骗钱了!一本万利!
二、你喜欢的学习“国学”的方法是什么?请选择,可多选:(BCD)
A.读经典 B.观看视频讲座 C.听老师讲解经典 D.上网浏览相关知 E.其他:()
三、我们的文字教材中的十章主题,(1)你认为对你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帮助意义的是哪一章?
请选择,可多选:(12345678)
第一章 信仰,第二章 仁德,第三章 中庸,第四章 知识,第五章 学而,第六章 择业,第七章 顺逆,第八章 人事,第九章 为政,第十章 理想。(2)请结合实际工作或生活来谈谈为什么对你有帮助意义?
答:我认为学习国学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很多启发,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各个方面帮助我们细致地分析人生,帮助我们树立的人生和价值观,从1到10章也就是潜移默化地说明了一个人生存的法则,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国学的思想去对待自己对待社会,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一个多么和谐的地方。
四、请从教学大纲(或教材中)国学经典语录123句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三句。简单谈一谈你对于这三句话的独到理解。答:1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
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以贵一贱,交情乃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道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福足的不同状态下,才知世态人情的冷暖:在贵贱的不同情形下,才显现友情的真伪。
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自己身上杜绝了四种弊病以不凭空做没有根据的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自以为是。
班级 姓名
一、我知道(不会写的字可以注音)(40分)
1、财物轻 怨何()言语忍 忿()泯 长呼()即代叫 人不()己即到。
2、路遇()疾趋揖 长()言 退恭立 骑下()乘下车 过犹待 百()余
3、近()趋 退必迟()起对 视勿移 事诸()如事父 事诸兄 如()兄
4、父母()应勿缓
父母()行勿懒 父母()须敬听 父母()须顺承
5、兄道()
弟()恭 兄弟睦 孝在中 长者()幼勿()长者坐
命乃坐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在对的拼音下面画一横线。分)
(1)首孝悌(dì tì)
(2)丧尽礼 sàng sāng(3)长者先 zhǎng cháng(4)疾趋揖 yī jí(5)父母教 jiāo jiào
18((6)孝在中 zhōng zhîng(7)称尊长 chēng chēn(8)己即到 jǐ yǐ(9)骑下马 qí jí
三、我会做。(24分)
1、如果你上课回来迟到了,一定要先敲门,声音洪亮的喊“报告”,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有些同学现在穿衣很讲究品牌,总要让家长给买名牌,对于这样的同学,你要用《弟子规》中哪些话劝导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平常在家的时候,如果外出一定要对父母讲明,回家后也要及时告知父母,不要让父母担心。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明的妈妈有病在床,小明放学后在家写作业,妈妈说:“小明,给妈妈倒杯水。”小明说:“好吧,等我写完作业。”请你说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18分)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
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积财货、琦玮珠玉、白璧、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译文
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徕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招贤纳士的声势,以利于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引进人才首先要考虑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议论,了解他们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化不利为有利,达到使之为我所用的目的。利用一些技巧引诱对手多说话,再进一步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针对他们的弱点,对他们发动攻击加以摧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在想要对某些人进行重用的时候,或者采取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试探;或者通过创造量才录用任人唯贤的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他的某些弱点与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抵巇之术。
一个夏日,妈妈带回了一本书,看我不情愿的样子,拍拍我的肩:“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片乐土。”从此,我几乎是被胁迫着背诵起那本书。但我终于开启了这乐土的大门,她的美丽正缓缓展现,我的心也逐渐沉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读《出师表》,我感受诸葛亮为国的呕心沥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品《桃花源记》,我与陶渊明共历那世外桃源的美丽清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吟《爱莲说》,我和周敦颐同赏“花之君子”……每当夏的炎热浮躁了内心,或与朋友的发生口角痛了心时,我便翻开那本书,再走进那片乐土,让她融进我的心灵,为我沉静浮躁,抹平伤痕。我在那片乐土上,仿佛洗尽了铅华,尘世的喧嚣都被排除在外,心中装满了畅快。我不禁感叹,这小小的一百多页的书,竟有如此之大的魔力!
年岁渐增,国学的理念也更加清晰。我读了更多的古典:《西游记》、《红楼梦》、《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看完这些书后,我长吁一口气,不是如释重负,而是惊奇和喜悦。惊奇于“国学”这片乐土的辽阔,她是无边无际的,而不是我先前所见的那极小的一块;喜悦于我能在更大的一方天地中继续进行我的探索、追寻……
回忆与现景重合,我走到书架前,找到那本书。轻轻抽出,拂净灰尘,缓缓翻开。那上面稚嫩的字迹显得有些陌生,但那墨香的文段却已印进我的心底,永远不会忘记。我坐在阳台上同样的位置,想着当年的情形,不由得笑了。
妈妈,感谢你给我这片乐土。
中公教育面试研发团队
题本:现在中小学加强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如三字经、弟子规,还将其作为日常行为规范。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在面临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如何让孩子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更是成为当务之急。青少年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确定,在这个时期,哪一种文化占领了他的思想,对他一生的发展就会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小学、初中阶段,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非常关键。
从中小学开始进行国学教育非常必要,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多元化时代,各种思潮泛滥,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有些孩子在家当“小皇帝”,在外待人接物却很幼稚,小小年纪唱情歌,玩暴力游戏,却视忠诚、孝敬、诚信等优良品德如粪土。“以德治国”从孩子开始,用中华民族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青少年的心灵,对其实施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在下一代中培育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当务之急。
国学经典进入校园,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有利于健康的兴趣爱好和良好道德观的养成。“国学中有大量的当今道德建设的‘元素’,‘仁、义、礼、智、信’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是祖先遗留下来的社会道德建设的宝贵遗国学医心,起到荡涤灵魂的作用。
但是,重建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回归与重复,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而且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他明白基本意思,这样才能记得牢,也才能化为己用。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要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涤荡孩子灵魂的同时,我们也要让经典文化走近家长,走向社会,家园、家校合作,达成教书育人的共识,共同来完成传承经典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一代的重任。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自上《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以来,各门中医课的老师都在不断的提起《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部经典著作。皆谓:“此乃中医工作者必读之书。”更有甚者,将其称为天外来物。然而在我所就读的保山中医专却并未开设这些课程。对这些经典,我们只能敬而远之。后来在假期返校期间,途径楚雄新华书店,偶遇《扶阳论坛2》一书,并将其买下。此书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正是这本书,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读到吴荣祖教授的《观其脉证辨识阳虚》一文中“读经典,做临床,突出中医特色”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读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于是到图书馆翻阅《伤寒论》,但看了几遍后,觉得脑海空空,无法理解。在网上又偶然发现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又将其下载后认真听,愈听愈有兴趣,愈有兴趣就愈喜欢,而后有购买《伤寒论讲稿》来细读。
在四大经典中,我比较熟悉《伤寒论》,所以我主要写读《伤寒论》后的体会。我认为有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要注意其中出现的“反”字。对于这个“反”字,要分析此条文出现的病机和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出现而又被仲景所省略掉的病机和临床症状,更要认真分析出现“反„„”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例如原文14条中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因寒性凝滞,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阻滞经脉而疼痛。又因寒性收引,使人体经脉、腠理收引而挛急,从而出现项背强几几,因感受寒邪较多,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当无汗,但此条文中却见到有汗出的情况,所以用“反”字。本证中由原文“反汗出恶风”可知,本证属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舒经脉、升津液。也有注家解释,“反”字属衍文,宜删。而我更同意前一种说法。
二、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因很多条文中症状或病机非常相似,而又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前后对比。因《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此时因战乱、天灾造成书本的不全,以及传抄中不可避免的错误,造成书中条文顺序错乱及字的错误,所以需要前后联系对比。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证要与葛根汤证对比,两证兼有项背强几几,但桂枝加葛根汤证中有“反汗出恶风”,所以需要用个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升津液舒经络。葛根汤证中,因有“无汗恶风”可知,本证属寒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而用葛根汤发汗散寒,升津舒经。在这两个条文中还要对比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两方在原文中组成是一样的,但根据各自的病机以及宋朝大臣林亿的按语:“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尔。”可知桂枝加葛根汤中的麻黄可能是由传抄错误造成的。但现代注家都没有将其删去,是因要保持古迹的原貌。所以在读经典中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
三、四大经典要联系读,反复读。这四部经典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完善的。而《黄帝内经》是基础理论。而其他三部是临床理论。只有理解了《内经》经文的含义,才能更好的读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而《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中国两个重要的学派――儒家和道家,差不多都以生命为其根本。如四书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充分表现生命自然的意思。在儒家宗,尤其孟子所传的一派,更是这个路数。仿佛只要他本来的,不想于此外更有什么。例如,发挥本性,尽量充实自己原有的可能性等,都是如此。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得,是名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开始理会甚粗浅,但无粗浅则不能入门。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位柏格森。记得二十年前,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尝有愿心,愿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氏为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快、透彻、聪明。美国詹姆斯·杜威与柏氏,虽非同一学派,但皆曾得力于生命观念,受生物学影响,而后成其所学。苟细读杜氏书,自可发见其根本观念之所在,即可知其说来说去者之为何。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再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再则,对于我用思想作学问之有帮助者,厥为读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于我者仍为生命。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外力仅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如用之不当,不但不能开出生命力,反要妨碍生命的。用药不是好就是坏,不好不坏者甚少,不好不坏不算药,仅等于喝水而已。内经:有病不医,常得中医。
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底。在医学上,我同样也可说两句有关于不同学派或不同方法的话;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所以我最初曾想:“如果都只在一个对象上研究,虽其见解说法不同,但总可发现有其相同相通之处。”所以虽今人仍多有在我未读医书前,常想沟通中西医学。不料及读后,始知这观念不正确,中西医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欲沟通者(如丁福保著《中西医通》,日人对此用功夫者亦甚多)。但结果亦只是在枝节处,偶然发现中医书上某句话合于科学,或发现某种药物经化验认为可用,又或发现中医所用单方有效,可以来用等。然都不能算是沟通,因站在西医科学立场上,说中医某条是对了,这不能算是已融取了中医的长处。若仅依西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而零碎的东拾西捡,那只能算是整理中医,给中医一点说明,并没有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要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确实不行;那样,西医便须放弃其自己的根本方法,则又不称其为西医了。所以,最后我是明白了沟通中西医为不可能。
如问我:中西医根本不同之点既在方法,将来是否永为两套?我与此虽难作肯定的答复,但比较可相信的是,最后是可以沟通的,不过须在较远的将来。较远到何时?要在西医根本转变到可以接近或至沟通中医时。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因其没有办法,不能说明自己,不能整理自己,故不能进步,恐其只有这个样子了。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否则中医将是打不倒也立不起来的。
说西医转变接近中医,仿佛是说西医失败,实则倒是中医归了西医。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从人家才得到解释和认识,系统自然还是人家的。须在以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究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依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以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因其比较看人为各部机关所合成,故其治病几与修理机器相近。中医还能算是学问,和其还能站得住者,即再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与西医恰好是两套。试举一例:我的第一个男孩,六岁得病,迁延甚久,最后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医院就医,主治大夫是专门研究儿科的医学博士,他说必须水消腹小才好,这话当然不错。他遂用多方让水消,最后果然水消腹小,他以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钟即死去。这便是他只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个生命的明证。西医也切脉,但与中医切脉不同。中医切脉,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医则否。中医切脉,是验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个生命。西医则只注意部分机关,对整个生命之变化消息,注意不够。中西医之不同,可以从许多地方比较,此不过略示一例。再如眼睛有病,在西医只说是眼睛有病,中医则说是整个身体失调。通俗的见解是外科找西医,内科找中医,此见解虽不高明,但亦有其来源。盖外科是比较偏于局部的,内科这时关于整个生命。西医除对中毒一项,认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灶,往往于死后剖视其病灶所在。将病与症候分开,此方法原来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处即在于局部观察。中医常是囫囵不分的,没有西医精确,如对咳嗽吐血发烧等都看作病,其实这些只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与症候分开。普通中国医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从古相传的方法;这在学理上说,当然不够,但这些方法固亦有其学理上的根据。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见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大生命相通。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这仅是一种方法,而非真实。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反是必须收视返听,向内用力而后可。本来生命是盲目,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为盲目的,表现出有很大的机械性。但在中国与印度则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印度且不说,在中国儒家道家都是如此。儒家之所谓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的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道家与儒家,本是同样地要求了解自己,其分别处,在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谓反省等。(此处不能细说,细说则必与现代心理学作一比较才可明白,现代心理学最反对内省法,但内省法与反省不同。)道家则是要求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功夫是静坐,静坐就是收视返听,不用眼看耳听外面,而看听内里――看听乃是譬喻,真意指了解认识。开始注意认识的人手处在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注意呼吸,使所有呼吸处都能觉察出来。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是不随意肌的活动;关乎这些,人平常多不甘用心去管他,道家反是将心跟着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去走,以求了解他。譬如呼吸——通体(皮肤)都有呼吸,他都要求了解认识,而后才能慢慢地操纵呼吸,血液循环,消化营养等也全是如此。他都有一种细微而清楚的觉察。平常人不自觉地活动着的地方,他都有一个觉察,这同样是将智慧返用诸本身。于此才可以产生高明的医学。中国医学之根本在此。高明医学家,大多都是相传的神仙之流的原因亦在此。神仙,我们虽然不曾见过。但据我推想,他可以有其与平常人之不同处,不吃饭也许是可能的。他可以见得远,听的细,闻人所未闻,见人所未见。蚂蚁走路虽细,但总有声音当是可信的,以其——神仙——是静极了,能听见蚂蚁走路,应亦是可能的。人的智慧真了不起,用到哪里,则哪里的作用便特别发达,有为人所想象不到的奇妙。
道家完全是以养生术为根本,中国拳术亦必与道家相通,否则便不成其为拳术。这种养生术很接近玄学,或可谓之为玄学的初步,或差不多就是玄学。所谓“差不多”者,因这种收视返听,还不能算是内观;比较着向内,可说是向内观,但其所观仍“是外而非内,似内而仍为外”。如所观察之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仍非生命本体。人的生命,本与宇宙大生命为整个一体,契而无间,无彼此相对,无能观与所观,如此方是真的玄学,玄学才到家。道家还是两面,虽最后也许没有两面,但开头却是有的。他所体察者是返观而非反省,因其有能知与所知两面,故仍不是一体。以上是推论的话,但也只能作此推论。我们从古人书籍中所能理解的古人造诣,深觉得道家的返观仍甚粗浅,虽最后也可以由粗浅而即于高深。
道家对呼吸,消化,循环等之能认识了解,操纵运用,其在医学上的贡献,真是了不得。西医无论如何解剖,但其所能看到的仍仅是生命活动剩下的痕迹,而非生命活动的本身,无由去推论其变化。在解剖上,无论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无论用如何最高等的工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象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道家则是从生命正在活动时,就参加体验,故其所得者仍为生命之活体。
总之,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动中不可分的。
这两条路,结果中国的这个方法倒会占优胜。无奈现在还是没有办法,不用说现在无神仙之流的高明医生,即有,他站在现在学术的面前,亦将毫无办法,结果恐亦只能如变戏法似的玩一套把戏,使人惊异而已。因其不能说明自己,即说,人家也不能了解,也不信服。所以说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中西医学现在实无法沟通。能沟通,亦须在较远的将来始有可能。而此可能之机在西医,在其能慢慢地研究、进步、转变、渐与中医方法接近,将中医收容起来;中医只有站在被动的地位等人来认识他。所以从这一点说,西洋科学的路子,是学问的正统,从此前进可转出与科学不同的东西来;但必须从此处转,才有途径可循。我常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它。否则只是一个古董,人家拿它无办法,自己亦无办法。
原典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稚蜘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译文
君和臣是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看上去距离很远实际上却很亲密,有的看上去距离很近其实却很疏远。有的大臣就在君王身边却得不到重用,有的大臣在离开君王以后还被君王珍重聘请。有的大臣天天都能在君王眼前却不能取得君王信任,有的大臣距离君王十分遥远君王却听到声音就会想起他。世间万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联结。或者是依靠道德相联结,或者是依靠交朋结党相联结,或者靠经济利益相联结,或者靠志趣相投相联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的时候不留下蛛丝马迹,进去的时候也不留下被人发现的记号,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都没有办法去阻止它的进进出出。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一定要做到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一定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暗中分析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透彻辨明行动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可能失去什么?只有这样,才可以影响君主的意图与想法。
女人味是一种什么味
文/张廷赏
女人味,一个时髦的名词,风情万种是女人味,温柔贤淑也是女人味,母性的光辉是女人味,善解人意也是女人味,能够发挥自己特点的女人同样散发出女人味。
拥有女人味的女人,性格活泼,但绝不张扬;说话调侃,但绝不过分;化妆精致,但绝不浓艳。女人味就像陈酒一样,好酒要陈酿,女人味要沉淀。它就是高跟鞋衬托下的纤细足踝,是得体、深邃的细语,是优雅的步态,是温情、善意的微笑,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靜。
前不久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感触很深,故事说的是:丈夫出差在外,不小心将3000元钱弄丢了,那是他家几个月的收入,给妻子的电话里,他刚说了一句:“我把3000元弄丢了……”妻子就说:“人没事吧?没事就好……”他愣在那儿,啥也说不出来。其实,妻子非常节俭,她也心疼,但想着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光是埋怨,只会加深矛盾。
何谓《中医经典选读》?就是中医四大经典的浓缩精华版,有人就会问:“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在此之前,我也曾纠结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看来,中医经典包括《针灸甲乙经》,因为我曾是针灸推拿专业,而《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所以我就想当然觉得它肯定是中医四大经典。
直到来到中医学院,第一次接触了《中医经典选读》这门学科,我才发现自己居然犯了一个很荒谬的错误——《针灸甲乙经》不是中医四大经典!而中医经典包括哪些内容呢?《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所有内容的综合。
在此之前,我曾一度认为《黄帝内经》就是一门玄学,专门讲一些不切实际的、荒谬的学术。什么阴阳、八卦学说。总觉得自己以后是给别人看病,有不是给人算命,搞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纯属浪费时间,没有多背些方剂、中药来得实在。况且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不用懂阴阳、八卦吧!只要懂得辩证这是一个什么病,该用什么药治疗就好。孰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外行,根本就没有踏入中医这个门槛。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自己彻彻底底就是一个外行人,根本就不能体会到什么才是中医中的精髓。
直到第一次上经典课时,听王老师说不懂《黄帝内经》就不懂后面的中医经典,不懂《内经》中的阴阳,就不配成为一个好医生!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帝内经》那么重要!我居然像个白痴一样的觉得《黄帝内经》这本书读与不读无所谓。以前觉得自己背的书也够多了,怎么老感觉差别人一大截,总觉得自己悟性太差,没别人聪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觉得问题就出在这——没有好好研读中医四大经典。
曾一度认为,只要是考的好的学生就一定是好医生,还曾笑过别人只会研究阴阳、八卦。是个不学无术是老古董,只会研究不切实际的东西。甚至为了研究这些使自己挂科,一而再、再而三的补考也无所谓。当时我觉得太不值了,而到后面我才渐渐发现自己与他的差距。虽然我不挂科,但我学中医的悟性就是比不过他,他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而现在,我开始正式接触《黄帝内经》时,才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原来《黄帝内经》才是学好中医的基础,用王老师的话来说——不懂阴阳的医生永远不会成为好医生,也不会在这条路上有所作为。我在内心感慨,为什么我到现在才知道中医经典的重要性?现在知道了从头来学还来得及吗?算不算晚?我后悔自己以前的无知和愚昧,但也已是往事,追悔莫及,只能从现在开始认真研读四大经典。
说真的,刚开始听王老师讲经典时觉得好快啊!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自己就像在听天书,什么都不懂,觉得好迷茫。也曾怀疑自己的智商,为什么同在一起听课,别人能很快的进入状态,而我却无从听起。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在下面研读中医经典,一遍又一遍,电子书,讲稿,视频都看过了。而我就一遍都没看过,当然有差距了。
知道自己的差距,我开始研读中医四大经典了,首先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读这本书感觉好乏味,提不起兴趣,读了又忘记讲什么了,听老师讲课是感觉有那么一点懂了,下来后仔细回顾上课讲的内容,又结合原文、释义一遍遍的看,终于找到了感觉,觉得听课也不会太吃力了。也找到了信心,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专升本的决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至少让我在中医的学习上提升了很大一个层面,我对中医四大经典有了兴趣,也有了进一步了解与认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我在接下来的《伤寒论》学习中,同学推荐我去看郝万山讲《伤寒论》的视频,我就试着看了一两次,没想到听后不但没有排斥,而且还相当感兴趣,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听老师讲,看视频。我对《伤寒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觉得张仲景真是太有才华了,居然在汉代就创立了六经辩证,确立了脉症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纲领,成为了后世组方用药的典范与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础,也成为后世医家必读的一本书,而就在此时,我也开始崇拜张仲景了,也暗暗下决心好好研读《伤寒论》。
接下来读的是张仲景的另外一本书——《金匮要略方论》,此书乃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这么好的书不读岂不是浪费?“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此段以肝病为例,阐述了上工知肝病实证易传脾的病变规律,因此在治肝的同时,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因肝病是否传脾取决于肝脾双方,若脾虚易受邪,故脾虚当补益;若脾正气充盛,不易受邪,即勿补之。中工未掌握肝病传脾的规律。不了解实脾防传的重要性,只知肝病治肝,可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
起初没读《金匮要略》时,只知道肝病治肝,肺病治肺,不懂传变,也不懂治未病,只知道已病,而且治疗的效果也不好,而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问题处在哪儿?还不断的鼓励自己没经验不要紧,你还年轻,也许是中药剂量还不够。现在才知道发病与预防的重要性,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也让自己认识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重要性。
而后又学习《温病学》,感觉它是补《伤寒论》之不足,以《伤寒论》为辩证依据来论述瘟病的一门具有中医独特视角的学科。换句话说,瘟病学是伤寒学说的传承和发展,伤寒学说是瘟病学说的基础。也就是说,学不懂《伤寒论》就读不懂《温病学》,由此可知,中医四大经典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认真研究四大经典,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也才能追根究底学好经典,学好中医,也才不会被博大精深的医学界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