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国学经典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作文 篇1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而且种类繁多,比如书法、古诗、国画和经典文学等。《论语》教我们做人正直磊落,《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大学》教导我们格物致知……
我最喜欢经典文学,它里面有非常多的分支,比如:医学中的黄帝内经,诗词中的唐诗、宋词、元曲。今天就和大家说说我和经典的故事吧!
我从小就不喜欢看书,妈妈经常逼我背唐诗宋词,我特别不乐意!记得有一次语文测试,妈妈叫我好好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我不耐烦地答应了,可拿着书本翻了几页,就玩起了iPad游戏,根本没认真复习。第二天,我拿到卷子就有好几句诗不会默写。情急之下,我想起了《论语》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才明白,学过的知识要经常温习,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从此,我对经典的看法大大地改变了!当然,这其中也有我们亲爱的吴老师的功劳。她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给我们上国学经典课,慢慢引导我们,让我们了解了越来越多的国学知识。看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我知道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渐渐地我爱上了国学经典。
现在的我会时不时地蹦出几句诗词,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哈哈,我现在也是有内涵的人了!《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已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向导,是我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国学经典就像一位严肃的启蒙老师,教会我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不断修正我的坏习惯,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品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让我受益终生。
国学经典作文 篇2有人说,学习就要端正态度,好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人说,学习就要讲究学习方法,好比“学而实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切学习的好方法尽在于此。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出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学经典作文500字作文。”“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可是,这样伟大的天才,竟然被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给难道了,这难道不是很好笑吗?也许是因为那时侯人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对大自然研究得还不够透彻吧。可我们呢,生活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不仅随这古人的脚步往前走,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还可以翻阅书籍,如果我们碰上一个小朋友也问了个问题,可自己也答不出来,那不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吗?
我们现在正值学龄期,应该多学习知识,少玩电脑游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国学经典作文 篇3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不仅仅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有人说,书是读书人的精神食粮。有人说,书是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但是在我看来,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畅游书海的世界是许许多多人的梦想,知识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就算是去世了,也无法了解所有的事情。学习的世界是永远没有境止的!每本书里都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残疾人的痛苦,她虽然身残但志不残,应该一事无成的她,但却创造了奇迹,成为了著名的女作家。为此我也感慨万分。只要努力,世界上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都是无限的!再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敲响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也让我在那一瞬间明白,我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量!我也相信我们中国会越来越富强,科技会更加发达!还有呢!《格林童话》这本书,充满了童话音素。让人觉得语言幽默,生动而又形象。让人看了以后十分开心,忘记了一切烦恼。书是美好的!
书不权让我们了解了许多知识,也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就让我学习到做人应该不屈不挠这种精神,我相信如果我能有这种精神,也能够做一个成功人士!再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让我有了爱国精神,知道了要为祖国付出。还有《格林童话》这本书,让我知道人要语言幽默一点!看来书中不仅有知识,也有十分深刻的道理。书中真是有宝。比金银财产还要珍贵。书不权仅能帮助我们,也可以做为我们读书人的精神食粮。有一个神奇的数字“21”,如果你想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坚持21天,那么这个好习惯会伴你终生。如果不相信的话,请你们也试一试呀!现在我也已经成为一个有名的小书人了!我从书中也感受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收获!书是什么?书是我的食物。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读书的孩子最美,我们大家一起,做最美的孩子。做最爱读书的孩子!成功就在不远处!
国学经典作文 篇4我们知道,国学是一种对我们有利的.东西,对我们儿童也更是有利。那么同学们最喜欢的国学是什么呢,我呢最喜欢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有孔子的一些讲座,还有孔子讲的做人的道理。
比如第一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这一篇主要是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律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慢,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比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多处可见。
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的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这就是论语,读了论语我非常高兴,因为《论语》是我爱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有一位老师,一位值得世人敬仰的孔圣人和一些平生做人的道理和一些怎么去学习的道理,让我从这里看到了许多。
我还喜欢读的一本书是《三字经》,里有许多的国学故事,还有一些做人的和读书的事情比如第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篇的故事是晋代有一个叫周处的人,身高体壮,凶强侠气。因为父亲早死,所以没有人管教,动不动就打人,还欺负老百姓,老百姓都非常怕他,便把水中咬龙、山中老虎和他称为“三害”这三害中最让人头痛的是周处,一个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周处去杀蛟龙,老虎,周处便答应了,周处带着刀来到了山上,把山上的老虎杀了,又来到了水上去杀蛟龙,他和蛟龙战了三天三夜,人们还以为可以杀了三害,没想到三害都杀了。人们纷纷祝贺摆酒,结果周处杀了蛟龙来了,看到人们都还以为他死了而欢呼,于是周处便开如认错,开始从新做人,他认真学习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事。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两本书里我还学到了许多知识。
国学经典作文 篇5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出则孝,入则悌。在文化之圣孔子看来,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那么要怎样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呢?孔子曾强调孝的关键,在于和颜悦色。“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有好东西要先给父母品尝。古人也有很多孝顺父母的典范,如:为父温席的黄香,“卧冰求鲤”的王祥。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与古人相比,我倍感自愧不如,但我会以先人为楷模。不断改进自己。
透过国学经典,我感悟到的是足以震撼心灵的中华民族精神。没有了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也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灵魂,当然我们也将不再拥有凝聚力、生命力。细细品读国学经典,就会品悟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品悟国学经典,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美好的人生,提升了生命价值。国学经典引导着我们追求真善美,适应大自然的生活环境,顺乎天时,合乎人情,与时俱进,保持一颗永久年轻快乐的心。国学经典,其中多有思想义理,人生真谛。不仅古已有之,至今犹有价值,而且永远对人有用。如今在中国港台地区,东南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及海外华人文化圈里,都越来越重视国学经典的训练与学习许多著名的高校也兴办起国学院,孔子学院更是遍布全球各地,“国学热”悄然兴起。国学经典给我的给我的初印象就是经典的份量,让我从心底产生一种敬畏。我怕以我浅薄的学识难以领悟其中的奥妙。但当我手捧经典,细细品读,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似乎连冰山一角也算不上。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意思是,世界万物都以诚为信,为本,不诚者就失去了万物。在当今世界上,诚显的尤为重要。
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 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有“进入职业门, 就是职业人”的意识, 因此学生一踏入职业学校的大门, 教师就有义务培养其职业意识。“国学经典”中许多片段对职场有借鉴意义。
一、面试要知礼
庞统是三国时期一位颇有才华的谋士, 人称“凤雏”, 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然而, 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位贤士处于报国无门的尴尬境地, 这都是他不成功的“面试”惹的祸。
庞统的面试是在东吴孙权处。周瑜死后, 鲁肃自感“碌碌庸才, 误公谨重荐, 其实不称其职”。特向孙权推荐庞统, 说此人“上通天文, 下通地理”, “周公瑾多用其言, 孔明亦深服其智”。孙权听后大喜, 忙安排请来相见。庞统前来拜谒。施礼完毕, 孙权问:“先生一生所学, 以何为主?”庞统说:“所学不必拘泥, 随机应变。”意为所学庞杂, 涉猎广泛。孙权又问:“先生的才学与周瑜相比如何?”庞统笑答:“我所学的东西与周瑜大不相同。”孙权生平最喜爱周瑜, 岂容他人轻视, 于是心中更加不悦, 就随口说:“先生回去吧, 等用你之时, 再去相请。”庞统只得失望而归。
由孙权的爱臣鲁肃亲自推荐, 又颇受周瑜、诸葛亮等人重视的大谋士庞统, 为什么在孙权那里“面试”的时候惨遭失败呢?作为“求职者”的庞统, “面试”中的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其一, 狂妄成性, 不受约束, 不修边幅。这样放荡不羁的表现在平时本无可厚非, 但在求职的特殊场合, “主考官”又是东吴主公, 他仍狂妄不羁, 就有些不知轻重了。通常, 个人的外表修饰和言谈举止是构成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的基本条件, 良好的仪表、得体的言谈、礼貌的举止, 才是获得考官青睐的先决条件。
其二, 口无遮拦, 说话毫无避讳。在谈及孙权宠爱有加的周瑜时, 庞统流露出轻视之意, 致使孙权更加不悦, 进而引起反感。在应聘的时候, 应该了解对方的期望, 注意投其所好, 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考官进行交流。
二、做事重细节
职场中的“权力者”应该尊重每一个“小人物”, 他们或许不像小人那样奸诈, 只是看起来人微言轻, 无足轻重, 但是手握乾坤的大人物们一旦忽视了他们的利益或作用, 那后果就有可能不堪设想。
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有一年, 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 为了振奋士气, 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 每人分得一大块羊排骨。当晚, 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 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因军务繁忙, 忘了交代分给羊斟。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 不禁气不打一处来, 心想: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怎么我就那么“背”呢?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羊斟暗暗地打定了主意, 决定以牙还牙, 要华元的好看。
第二天, 宋郑两军相遇, 双方摆开阵势, 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 羊斟忽然一甩鞭子, 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 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转过脸答道:“昨晚你有权不给我吃羊肉, 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 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 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能施展, 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三、是非多宽容
相传周定王元年, 楚庄王平定叛乱后, 为庆大捷宴请众将百官, 并让美丽的爱妾许姬为大家敬酒。正当他们开怀畅饮之时, 一阵狂风吹灭了所有的灯烛, 黑暗中, 有一个人拉住许姬的衣袖调戏, 许姬不从, 顺手扯下了他的帽缨。许姬当即将此事告诉楚庄王, 要求庄王掌灯后立即下令查出帽子上没有缨的人。庄王听了哈哈大笑, 当即发话:“请百官都把帽缨去掉。”然后下令点灯。这样谁是行为不轨者, 已无法分辨。许姬不明其意。庄王解释说:“酒后狂态, 人常有之, 倘若治罪, 必伤国人之心, 使百官不欢而散。”所以不能这么办, 许姬这才叹服。
由于庄王的宽容, 在吴兵伐楚的战争中, 有一个人奋勇杀敌, 为保卫楚国立了大功。庄王问他为什么如此勇敢, 他回答说:“臣, 乃殿上绝缨者也。”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精神。
四、立足凭责任
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出校园就要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在学校没有养成职业责任意识, 相信社会交给他们的任务也不能完成。孟子说:“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越王勾践遭亡国之险, 却能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 最后一举灭吴, 成为一代霸主。“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表现了他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责任意识。教导学生有责任心, 可以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同时,“国学”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清末民初吵过一次,最近二十年又成为专家学者热议的对象。但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尚且悬而未决:到底什么是国学?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说清楚。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过,“国学”的名称与“汉学”一样,都未免笼统。因此,在扯清楚“国学”的基本概念之前,我宁可使用朱自清先生提到的另外一个概念——经典训练。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还特别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他所说的“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指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所说的“接触的义务”,是指国民接受经典训练的义务。他把经典训练提高到国民义务的高度,实际上就是确定它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做一个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国人,有义务通晓本国传统文化有关经典的基本知识。这个意见无疑是正确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来进行经典训练?
有人提出要恢复读经教育。民国时期有过那么几次,但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人们认为这是开倒车。最近又有人提了出来,而且响应的人很多,大有掀起一场新的中小学读经运动之势。我觉得,读经不是绝对不可以,但首先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经”指什么?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儒家经典,往小了说有五经四书,往大了说有十三经。但是光读经书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古人自己都知道,因此不仅尊奉儒家经典,也提倡兼综四部,所以我们今天再谈这个“经”,至少应该在范围上有所扩大,不仅包括儒家经典,也应该有先秦诸子、几部史书和一些诗文集。
第二,“经”是否要尽读?就拿儒家的经典来说:“礼”在传统上有“三礼”之说,《礼记》中的部分篇目还好,《仪礼》、《周礼》多少专业人士都大呼有难度,这样的书也要孩子们通读?《春秋》有所谓“三传”,是读记事详备的《左传》,还是读阐述微言大义的《公羊传》、《谷梁传》,是不是也要有所选择?即使五经中最好读的《诗经》,“雅”、“颂”也比“国风”难得多,是不是也应该有所选择?即使对于广义的“经典”,《史记》、《汉书》里的“表”、“书(志)”部分,《墨子》里的“守城”与“墨经”部分,《管子》的《轻重篇》,都太专业;李杜的诗,韩柳的文,也非篇篇都好,不是专业人士或有特殊兴趣的人,并无通读的必要。
第三,读经如何纳入现有的教学体系?旧式教育,经典训练是唯一的项目,而在新式教育的体系下,孩子们的压力已然不小,新增一门科目的空间并不大。时间总是有限的,读经教育又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其他科目势必需要调整,那么调谁不调谁就是一个问题:压缩数理化的课时?还是从此取消英语和计算机?或是今后不看外国书了只看中国书?恐怕都不现实。因此,我觉得,即便要开展,也只能先在小范围内试行,而不宜大范围推广。比较稳妥的办法,依然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更多地强调经典训练。
如果要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为经典训练找到一个依托的话,语文课是当仁不让的。教育部制定的《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之类的话,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意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其实自20世纪初以来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大抵都有类似的表述,这说明语文课应该、同时也能够承担经典训练的任务。
尽管语文课长期以来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我们仍然无法否认语文教育在经典训练方面做出的贡献。而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我们也能够看出教育工作者们在这一方面的努力。
首先,从教材来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语文教材为例,必修课本五册,按目录上说是65课,古典诗歌12课(总篇目是22首),文言文17课,共计29课,比例达到44.6%(古代白话小说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都没有计入)。从选文范围上看,经部有《诗经》、《孟子》、《左传》,史部有《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子部有《荀子》、《庄子》和贾谊,集部则有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不仅如此,像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钱锺书的《谈中国诗》这些课文,以及“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中的部分内容,都与经典训练相关。而在选修教材方面,则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等,其中前两本是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们学习的,从中亦可看出现在的教育对于经典训练的重视。
其次,从高考来看。以北京卷为例:在最新公布的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在高考150分中所占的分值已经达到了42分左右(包括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断句、默写这几部分),即28%,高于基础知识(10%)和现代文阅读(22%),仅次于作文(40%)。这只是账面上的内容。事实上,基础知识部分里的成语和文学常识都与经典训练脱不开干系,而现代文阅读里的社科文阅读,就近几年的趋势来看,讨论传统文化的篇目明显增多。此外,一些省份如江苏、福建、浙江等,把名著阅读和文化经典阅读列为高考必考的项目,前者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后者则集中在《论语》和《孟子》这两部儒家经典上。由此也能看出高考对于传统文化与经典训练的关注。
当然,现在的语文教育,仅仅依靠学校里老师的课堂讲授,那是远远不够的。《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文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既然教材与高考都非常重视传统经典,那么经典训练也理当在学生的日常阅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具体说来,我们进行经典训练,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呢?其实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里也谈到了这个问题:第一,理想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是选本、节本——首先应该尽可能采用前人对经典校勘和训诂的结论,其次要有分段、标点和简要的白话注释,此外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第二,理想的经典读本有时并不容易出现,因为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并非一人一时所能成就,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导读性质的著作,比如顾颉刚先生的《汉代学术史略》之类。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时至今日,我们的经典训练大致还是遵循这两个路子。前者,大量打着“国学”旗号的丛书摆进了书店,可惜或是深入不够,或是浅出不了,大都达不到我们理想的标准。后者,新近出版的经典导读性质的著作中,似乎还真没有哪本能超越《经典常谈》。可见,理想的经典训练依然任重道远。
当然,也有人在探寻“第三条路”,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采取按照不同的主题分类纂集选文并加以评注的形式,一方面,主题多样,取材广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选文短小精悍,趣味性强,比起大部头的经典原著,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兴趣。此外,书中对于作者作品的简介以及“知识卡”等环节,也可以看作经典著作的导读和国学常识的传播。这样一来,便可以兼顾思想性、趣味性与知识性,青少年读者可以有效地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由此开启通往经典的大门。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样的读本就可以取代经典,但它确实可以充当通向经典的桥梁。经典训练固然重要,但它不应该是强制性的,而应该通过兴趣的启发和引导,使青少年自觉走上阅读经典的道路上来,以达到经典训练的目的。这套书固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它无疑是为了让青少年亲近经典所做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或者说,提供了一种经典通俗化的范式,单凭这一点,我们也有理由对它给予一定的关注。
我们要品读经典原著,经典原著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繁星》《春水》是冰心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繁星》、《春水》体现了两大主题:一是纯真的童心;二是圣洁的母爱。主要内容是对母爱、童真及大自然的赞美。《繁星春水》这篇作品给我的启迪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 。
我们要品读经典原著,经典原著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格列佛游记》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并且面对挑战不轻易放弃。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积极看待生活 。
我们要品读经典原著,经典原著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的事迹来启发大家,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人生是在不断斗争中度过的。最好的钢铁要经历千锤百炼,人的心智也同样如此,打不死,斩不断,永远保留一颗奋斗的心,并且不断奋斗着,你的人生将会没有遗憾!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中国国学。
我眼中的国学,是自然学。国学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学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国学是天尊地卑,国学是生生不息而绵绵若存,国学是自然,是客观,是伟大的规律,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的真理。
我眼中的国学,是生命学。国学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国学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学是日常养生的油盐酱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是成人成才成圣成贤,是成长成功成熟大成。在“全球经济”泛滥的今天,生命国学有可能让我们更加真实而幸福。
我眼中的国学,也是家庭学。国学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学是家和万事兴,家兴财源旺,国学是人身心落地生根的根据地,是在高压环境下不竭的动力加油站,是在充满了诱惑的社会里面的指南针和定海神针,是在剧烈变化的时代里面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强调个性解放以及民族创新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家庭、家族、国家、人类一家、地球一家、宇宙一家的大家国学观念。
我眼中的国学,还是公益学。国学就是《易经·系辞》里面讲的公益:“周乎万物,道济天下”。国学就是《论语·雍也》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国学就是《老子》里的:“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国学就是《礼记·孔子闲居》里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国学就是《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里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国学就是《孟子·梁惠王下》里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国学就是《张子全集·近思录》里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就是《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学就是鲁迅的《自题小像》里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国学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讲的公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是权钱和欲望涌动的社会。公益国学这面旗帜,绝对不仅仅只是一种象征了。是集体利益,是民族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全人类的利益。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生命国学、家庭国学、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是共产党的“三个代表”,是习主席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载体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作文 篇1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当学生不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后,老师教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将国学经典与作文教学有机融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当学生我手写我心,表情达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后,作文的有深度、有内涵就成为老师和学生们努力想达到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把积累的国学经典知识成功运用到作文当中,提升作文的内涵呢?笔者在平时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入手,教给学生将国学经典运用到作文中的技巧,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一经典一故事法
在“百家讲坛”上,于丹讲《论语》时常常使用“一经典一故事法”。在作文中使用这个方法,可以成功地将国学经典运用到作文中。比如:谨铭同学采用于丹讲论语的“一经典一故事法”,将国学经典运用到作文中——
《弟子规》里讲“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的笔丢了。找了我们的班长李永明,向他借笔,跟他说:“李永明,借根笔,我下午还你。”下午放学前,我及时把笔还给了他。过后不久,在一次单元考试中,我的笔写了一半没水了。我向李永明递了张纸条借笔。趁着老师不注意,他偷偷地把笔借给我。考完试后,我向李永明说声谢谢,及时把笔还给了他。《弟子规》讲的真的是太对了:“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这让我想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刚好放学,陈明同学没带雨伞,便向身边的林红同学借了一把红色雨伞,因为林红的妈妈正好开车来接她。过后,在放学的时候,我经常看着他们开心地一起从校门口走出来。我想:借伞的人一定是个善良之人,因为善良的人才值得深交。果然,又有一次,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狂风暴雨。在校门口,我又偶遇了这两个人,这次是林红没带雨伞,陈明同学看见了,就连忙撑着伞走了过来,和她共用这把雨伞。《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我认为是正确的:世上还是好人多。我也要做这样善良的人。
二、对话法
在对话描写中融入国学经典也是国学作文的一个绝招。比如:楚莹同学采用“对话法”将国学经典句子运用到作文中。文章开头描写了妈妈与我的对话,并由经典带出了一件事,结尾又用“明白了一个道理”带出经典,首尾呼应——
有一天,妈妈摸了摸我的脸,轻声告诉我:“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你怎么理解呢?”我歪着脑袋,对妈妈说:“公物虽小,也不能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就会让父母伤心。”妈妈听后,微笑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鬼,学了国学,你可懂得不少啊。”我不禁心里想起了这样的一件事……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火辣火辣的太阳无情地烤着大地。地面就像被烤热的铁锅一样。我和妈妈到牛排店吃牛排。我拿水果时看见一个人贼眉鼠眼,像只小老鼠似的。只见他到处打量一番,见没人注意到他,就打开放刀叉的柜子,偷偷拿了两副刀叉藏进口袋里。此时,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他的行为被服务员发现了,服务员皱着眉头:“请问先生为什么要拿走我们的刀叉?”那人火冒三丈地对服务员吼道:“你们饭店怎么这么无理,连客人的东西都说是你们的。这刀叉是我自己带来的。你不知道吗?”他的脖子顿时爆出了青筋。他的`叫声就像老虎在吼叫。最后,餐厅叫来了110,他被警察叔叔帶走了,现场他的家人看了,伤心不已。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国学中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做人道理。
三、线索法
在作文的开头设计“题记”,在作文的结尾设计“后记”,然后在题记、行文、后记中三次出现主题一致的国学经典句子。这条国学句子做线索可以使文章有内涵而且中心突出。比如:下面的陈栩妍同学在文中采用“线索法”成功将国学经典句子运用到作文中——
读《论语·为政》随想
冷空气南下的一个星期天早上,下着阴冷的雨。我仍然坚持诵读国学,从中我学到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回答:“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帮助老父母操劳,有了酒食先让老父母吃,这就是孝子吗?不是的!对父母发自内心地、和颜悦色地爱,才是真正的孝顺!”这让我想到了两件事情——有一次我考了90分,那是我考得最差的一次。回到家中,妈妈边炒菜边开心地问我:“宝贝你考了多少分啊?”我垂头丧气地说:“我考了90分。”妈妈大惊失色地说:“你居然才考90分!”她停下手里炒菜的活儿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又粗心啦!”那天我没有跟妈妈顶嘴,一直静静地虚心地听妈妈说。因为《弟子规》教我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又有一次,我在邻居小花家和她一起写作业。她妈妈听到她考了80分,就一直责备她:“你这是怎么回事啊!”她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我考80分,你会死呀!”她妈妈气得脸色发紫,差点要打她。我想:她这样气妈妈,妈妈真的会被气死的。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但是我们要努力做到,这样父母才能开心长寿。因为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四、联想法
国学作文的第四个技巧是“联想法”:从一本国学书联想到相关的事情。比如:坤元同学在国学作文中不仅运用了“线索法”,还成功运用了“联想法”:从一本国学书联想到相关的一件事情——
读《弟子规》随想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继续捧书诵读国学,读到了《弟子规》中的这样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先学做人很重要。只有知识,却不懂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华而不实的人。
这让我联想起去年的一件事情: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雨声“沙沙沙”,像一曲好听的歌谣。一个中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小路上走,手里还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一看就是学霸模样。脚上锃亮的皮鞋像大理石地板反着光,格外引人注目。
路上一个清洁工老人正冒着小雨扫地,大扫把在地上发出“唰唰唰唰”的声音。中学生边走边看书,从他身边走过,大扫把“唰”地扫过来,正好碰到了中学生的皮鞋,鞋子上顿时粘上了一堆黄色泥浆。中学生火冒三丈,厉声呵斥:
“老头,你把我新买的皮鞋弄脏了!你赔!”粘上了泥浆的皮鞋不再锃亮,泥水在皮鞋上画出了一张扭曲变形的鬼脸。
老人连忙说:“对不起!”并俯身用手要去擦中学生的皮鞋。中学生将身一扭,脚躲开了老人的手,用更刻薄的话吼叫:“脏手别来!越擦越脏!今天真是倒霉!”然后转身跑了。
留下老人执着大扫把僵在原地,皱着眉头,一脸茫然。空气中留下了几声中学生皮鞋与水泥地碰撞的“咔咔咔”的声音,像锯木声尖而刺耳,与沙沙的雨声极不和谐。
周围的人看到这个情景,纷纷摇头,对中学生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一个老婆婆走到老人旁边,对老人说:“别理这孩子!父母太没教养孩子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又有什么用!”
我看到风夹着雨洒在老人花白的头发上.让人心疼。
《孟子·梁惠王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学生将平时的诵读国学与作文有机融合在一起,许多学生的“国学作文”在《芗城芗讯》刊物上发表,反响热烈,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再次证明了国学作文的魅力无极限!因此,我认为:大力研究如何将国学经典与作文教学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使孩子们爱上国学经
典,还可以让学生写出与众不同、富有深度的满分作文。
国学经典作文 篇2《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我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是我们祖先让我们从其中的知识和故事中学到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在经典要义这一章有这样一些话让我记忆犹新,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要说不知道,好请教老师和同学。“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的生长情况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告诉我们:水石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
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的故事都带着一些道理。如《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小朋友千万不要从小养成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也会帮助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看,《国学经典》丰富多彩吧,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诵读它吧!让我们从优秀的国学经典中懂得知识与道理,让它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作文 篇3我们知道,国学是一种对我们有利的东西,对我们儿童也更是有利。那么同学们最喜欢的国学是什么呢,我呢最喜欢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有孔子的一些讲座,还有孔子讲的做人的道理。
比如第一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这一篇主要是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律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慢,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比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多处可见。
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的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这就是论语,读了论语我非常高兴,因为《论语》是我爱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有一位老师,一位值得世人敬仰的孔圣人和一些平生做人的道理和一些怎么去学习的道理,让我从这里看到了许多。
我还喜欢读的一本书是《三字经》,里有许多的国学故事,还有一些做人的和读书的事情比如第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篇的故事是晋代有一个叫周处的人,身高体壮,凶强侠气。因为父亲早死,所以没有人管教,动不动就打人,还欺负老百姓,老百姓都非常怕他,便把水中咬龙、山中老虎和他称为“三害”这三害中最让人头痛的是周处,一个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周处去杀蛟龙,老虎,周处便答应了,周处带着刀来到了山上,把山上的老虎杀了,又来到了水上去杀蛟龙,他和蛟龙战了三天三夜,人们还以为可以杀了三害,没想到三害都杀了。人们纷纷祝贺摆酒,结果周处杀了蛟龙来了,看到人们都还以为他死了而欢呼,于是周处便开如认错,开始从新做人,他认真学习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事。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两本书里我还学到了许多知识。
国学经典作文 篇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伴着琅琅的读书声,学校开始了每天必修的课程——国学。
在我还未进校门的时候,爷爷常常教我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时我还小,只知道这叫《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并不理解什么意思。
直到现在,我才逐渐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了其中所蕴含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也理解了国学的魅力所在。
我喜爱国学不仅仅在于他无限的魅力,更在于他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关于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学习上不能弄虚作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思考的重要性以及要合理利用书本的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上虚心请教。
关于孝道,“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诉我们行孝要及时;“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敬承”告诉我们要认真听取父母的教诲;“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告诉我么你要善待照顾父母,用真心爱父母。
关于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清强加给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诉我们要学会尊敬他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我们要知错能改,就是最好的了。
国学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夜空;国学如沙漠中的一株小草,点染了沙土;而今,他似一位导师,伴着我成长!
国学经典作文 篇5国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两个人团结一心就能有切玉断金的力量。
自从认识了国学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一年的事业打算应在春天,为一天的事情打算应在于寅时,一个家庭的成功首先要和睦,一生的成功首先要勤劳。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抓紧时间,为了明天不能盲目的生活,要有目标努力地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孝敬父母,帮爸爸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了以后的成功就要辛勤努力的学习,为了明天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了国学以后,我还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更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更要努力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国学,学生,诗词
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国学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古老的文明中积淀了丰厚的审美意蕴,值得我们去探索。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很多古代诗词,这些诗词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而且也不乏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人格,关注国学经典中体现出来的人文性。
一、激发兴趣,构建通往道德的桥梁
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往往存在着很多的困惑,使小学生对于学习古诗望而生畏,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才是让其领略到古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首要前提。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离开趣味性的任何活动,都是没有动力和发展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只需要教师稍加思考,便会引领学生走入一片充满芳香的古代文化中。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墨梅》一诗的课堂引入中,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好多幅梅花的照片,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地走进诗歌的学习中,然后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梅花的情态,并用词语进行概括,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其与王冕的墨梅进行描述性对比,让学生体会墨梅素洁、淡雅、不俗气的特点,理解诗人借梅自喻的写法,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进而提高其自身内在的修养。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学习的情感,对于小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寄予的高贵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无疑是连接学生与诗人的一个桥梁,不同的诗词,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品味词语,体味充满品德的情感
古诗中可谓字字珠玑,语言凝练,这些简短的语言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浓厚的情感,更寄予着诗人向世人传达的一种道德的标准,而理解这些饱含着诗人深厚感情的词语,便成了古诗教学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地引导学生揣摩诗人遣词造句背后的精神传达,领会古人的道德标准,进而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石灰吟》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地品味“千锤万凿出深山”中的“千锤”“万凿”“若等闲”等词语的表达效果,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这些词语更加生动地写出了石灰顽强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石灰的一生虽然是平平凡凡,却也是轰轰烈烈,通过这些重点词语的把握,学生便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精神的指引,要做一个如石灰般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
积极地引导学生把握好诗中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对于学生感受整首诗蕴含的高贵的精神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古人遣词造句中的精妙,凸显着他们语用语言的智慧,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渗透在语言中的内在品质挖掘出来,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古人高贵品质的熏陶,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创设佳境,走进满溢品质的诗词
情景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中,情境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一片缤纷的花园,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情思,古代诗人同样讲究情境的设定,诗人也往往将自己的志向、情感通过情境进行传达,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只通过表面的词语,深入地了解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深刻哲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在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感受古人那种高贵的品质。
创设情境来感悟古诗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受到道德上的规范和精神上的升华,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师应该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意蕴的诗歌来创设情境,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蕴。只有在真切的感受中,才能让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充满情感,正所谓目视其文、耳悦其声方可心醉其情,由此,那种品格的生成,就会变得那么的自然,心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
一、让国学经典成为家庭教育主体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品行和修养。指导家长做好“亲子诵读”计划,阅读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等,阅读时间合理安排,分阶段向家长推荐一些中华美德故事、国学经典在晚饭后和孩子安静地享受阅读。通过有计划的“亲子诵读”活动,使家长在陪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熏陶和教育,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人文环境。
二、使国学经典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育人主线
要构建涵盖传统文化的学校文化,用学校文化大环境来熏陶孩子。在学校的走廊,设置文化长廊,悬挂精选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等内容的展板,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着传统文化。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经典文化熏陶,感受到这校园文化长廊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在活动中诵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创编各种形式的韵律操,例如“古诗接龙韵律操”,即以古诗接龙为内容,一边有节奏地诵读,一边做着韵律操,让学生在音乐、运动中,愉快地读,轻松地记,读与身心律动协调配合。在诵读经典中一边传承文化,一边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要倡导教师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开展教师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高修养,更好地为人师表。
在教学方面,特别是汉字教学,要结合中国字的音、形、意加以引申,从中渗透美德经典。如,我在教学“福”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字形可以看出这个字方方圆圆的,便可感觉很有福相,左面偏旁意思是祈求、祈祷,右边理解为一口人一块田,合起来就是祈求上苍赐予我们一口人一块田,那么就可以说是有福之人了。同时通过中国传统图案、摆件阿福的造型,让孩子们感受到阿福浑圆可爱的样子和福字的字形很相似,感受到祖先赋予这个字无限美好的寓意与希望。同时根据这个字,联系到康熙皇帝御笔写的“福”字的来历以及和珅的“福字碑”,引出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当时孩子兴趣盎然,我把这个故事留成作业,第二天汇报,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孩子们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更可贵的是理解了我们中国字的含义,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爱读书、爱收集的欲望,学习历史,学习传统,学习孝道,在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下渗透了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此外,还可以再结合教材、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巧妙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才会有所发现,和学生一起采撷到传统文化的果实。
三、把社会环境、节日氛围,成传承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以及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这些节日到来之际开展话说节日活动,使节日与文化相融合。
【实用的国学经典作文】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的作文11-20
诵读国学经典的作文400字11-09
记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的作文11-18
国学经典演讲比赛稿作文12-13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09-15
小学作文:国学经典伴我成长06-14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06-22
适合小学生的国学经典09-11
国学经典阅读随笔06-19
诵读国学经典致辞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