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大赛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精选7篇)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 篇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诵国学经典美文,扬中华传统美德;读国学美文经典,奠人生幸福之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滋润人生。中国的经典诗文,博大精深,意存高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了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落实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这次国学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众所周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几千年的中华国粹,朗朗上口,意味深长。绵延了华夏的文化长河,醇香之味,沁人心脾。经典诗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它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经典诗词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同学们在学习中,认识了李白的浪漫豪放,认识了杜甫的忧国忧民,认识了辛弃疾的清净高洁。

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的发展,我们的中华经典诗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极大兴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研究学习中华经典诗文,开始想深刻的了解中国,而我们学习中华经典诗文注重的是传承祖国的民族文化。不学习祖国的经典诗文会使我们离祖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由于我们平时积累少,有些同学在引经据典时常常出错或者根本不会;有些同学把很多历史典故都张冠李戴。这种情况让老师很痛心。因此深入学习祖国的经典诗文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成为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文明使者,让中华经典诗文走进每个学校,走进每个班级,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同学们,老师们!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经典来奠定你们人生幸福之基。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 篇2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 学生对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区分比较含混

三所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况表明, 有两所学校在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学的区分度上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对于二者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上基本相似, 学生很多时候感觉上国学课与上语文课区别不大, 甚至把国学经典诵读课当成是语文的附属课。同时, 国学经典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古诗文, 背诵古诗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 这容易让学生对经典诵读形成不正确的认识态度, 从而难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二) 教材缺乏, 学生的经典读物来源比较单一, 数量较少

表1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经典诵读读物来源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学生所背诵的经典诗文主要来自课本, 只有24%来源于课外读物和其他渠道。据了解, 三所学校为学生订购的经典诵读教材都只有一本。以上表明学校或者家庭提供的经典读物数量较少, 学生所接触到的国学经典读物有限, 学校在教材采用的多样性和对学生知识领域拓宽等方面做的探讨不够, 对经典诵读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1]。

(三) 经典诵读活动形式较单一, 课堂缺乏活力

结合表2、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 课堂是学生经典诵读开展的最主要平台, 但活动形式以学生朗诵及教师讲解为主, 形式单一, 课堂枯燥, 缺乏活力。学生在课外进行经典诵读的主要场所为家庭, 反映出大部分家长注重家庭的人文熏陶, 支持经典诵读的开展。而学生课后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仅有23.84%, 说明学校极少在课外安排经典诵读活动, 但开展课外活动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可[2]。例如, 课题组通过参与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组织的校园经典诵读活动, 明显感觉到, 活动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朗诵、舞蹈、歌唱等方式, 展现出对经典诵读极大的热情。

(四) 学生个人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态度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 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本身是感兴趣、不抗拒的, 学生喜欢国学经典, 而且能正确认识到国学经典将会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表5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教学能提高应试能力的比率并不高 (12.16%) , 可见学校对经典诵读的态度是宽容的, 没有往应试教育方面进行“助推”。但是我们从表6学生对背诵国学经典的态度数据来看, 喜欢背诵的学生只占一半。在排除掉一些可能由于其他科目带来的背诵困扰和负面迁移的影响后[3], 我们认为, 单一的背诵形式, 可能使学生由喜欢国学到谈“背”色变。

二、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 既要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国学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又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国学的知识点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既能加深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记忆, 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修养, 从而保持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4]。与此同时, 在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的编排与选择上, 还需考虑其与现行语文课本间的相似性与区别性。

基于上文提到的含混的现状, 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点, 在有效结合二者的前提下突出国学经典诵读的特色, 避免给学生造成其教学与学习性质相类似的错觉。因此, 需要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正确认识, 最好配备专门的国学教师, 形成一套与语文教学既有交叉又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二)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承载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 教材的质量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内容的选取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工作,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作品中选取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并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材料, 是一项值得探讨的工作[5]。国学经典诵读小组根据几所学校的现状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认为教材的编排选取应该更突出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的特点。为此, 本课题组围绕上述特点进行了大胆尝试, 编写了一本《国学经典诵读》试用教材, 目前正在相关学校进行实践试验。

科学性, 是指内容的正确性和正面性、各单元的层次性与衔接上的递进性以及整体的系统性。对于刚接触国学经典作品的学生来说, 其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极具经典与代表性的, 并且内容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文章的篇幅不应过长, 以精简凝练为主;教材的版式设计应该活泼, 色彩多以鲜艳为主, 科学的教材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6]。

定向性, 就是要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走向, 即针对何种教学类型、规定教材所编的容量、为怎样的教学对象而编写、需要多少学时学完等一系列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立体性, 即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教材设计和编写不应仅限于一两本教科书, 而应同时考虑配套的教学用具和用书, 尤其是考虑声像文本的制作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当中, 增设了著名诗词曲目的推荐学习网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 希望从视、听结合的角度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记忆[7]。

(三) 注重输入形式的多样性与输出的有效性的统一

输入是指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在经典诵读形式方面, 应该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来增加他们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

虽然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是以古诗文的形式呈现的, 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对于如何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形式上应该是要多样性的。例如,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 将古诗文配以古今中外名曲, 以视频、音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将文章编成各种有趣的节目, 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进行吟诵、接龙、讲故事、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早上、中午、放学时分的吟诵, 以及结合室内与室外的场所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输出是学生对所习得的经典诵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与习得的一个检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对于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很快就会忘记[8],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输入之后, 要求他们进行复习、巩固, 而小学生的自控力往往是不高的, 因此这一环节可以由学校或者课堂教师进行指导, 此阶段多是学生进行各种比赛、讲故事、表演, 并评选出“先进学生”“诵读之星”“最佳进步奖”“故事大王”等来鼓励学生。

我们认为只有将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知识输入与学生的自觉输出相结合, 不断地进行交互强化, 才能取得学生对经典诵读知识内化的效果。

(四) 根据内容的有效吸收与否, 分阶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

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主张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可以主要通过反复背诵国学经典, 只注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9]。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 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 主张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认知意识。例如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细化知识的讲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 指导他们深入理解与领会国学经典作品的内涵。

(五) 形成校园、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格局

环境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课堂、校园与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品行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与习得在教学中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系统、有组织、有意识地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目前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经典诵读的知识都是以这样的形式获得的;而习得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的无意识学习, 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 不仅需要课堂的有序输入, 同样也需要整个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的无意识输入, 让学生“沉浸”在经典诵读的环境中[10]。改善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现状, 不能依赖于他们的自觉性, 而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处处见得到、时时摸得着的人文环境, 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理解经典。

此外, 应获得学生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力支持, 激发他们本身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 让广大的学生家长也融入到经典诵读的浪潮中来, 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学生经典诵读氛围的熏陶。

三、结语

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全面推进经典诵读、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通力合作分不开。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时, 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经由学生检测的, 应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和谐而充满诗性的经典诵读课堂, 从而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 架设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让中华文明与华夏优良传统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路江, 马俊杰, 王志诚, 等.测量愿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虎平.大众文化语境下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探微[J].语文建设期刊, 2016 (14) :7-8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 2012 (9) :73-75

[4]程红霞.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J].华夏教师期刊, 2015 (s2) :81

[5]刘旭相, 孔涛.传承国学经典助推素质教育[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2 (4) :46-49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7]张晓军.浅谈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6 (1) :147

[8]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9]邱美容.浅谈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0) :56-57

国学经典诵读之 篇3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 篇4

1.“万松书院”与哪个民间爱情故事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2.“头悬梁、锥刺股”中“头悬梁”的人是谁?(孙敬)

3.“金声玉振”中的“金”和“玉”各指什么乐器?(钟、磬)

4.“青莲居士”指的是哪位诗人?(李白)

5.“日出江花红胜火”的下一句是什么?(春来江水绿如蓝)6.《水浒传》中被称为“孝义黑三郎”的是谁? 宋江 7.易安居士是谁?李清照

8.“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下一句是什么?各领风骚数百年 9.叶绍翁“知有儿童挑促织”中“促织”指什么动物?(蟋蟀)10.我国古代的“五音”指的是什么? 宫商角徵羽 11.“颠张醉素”指张旭和谁?(怀素)

12.“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哪一种花?菊花

13.京剧《说唱脸谱》中有“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请问红脸的人是谁?关公 1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前一句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西湖)16.我国的四大石窟中位于河南洛阳的是哪一个?龙门石窟

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哪首诗?(《别董大》)18.“八月湖水平”写的是哪一个湖? 洞庭湖

19.“塞翁失马”这一典故出自哪部著作?(《淮南子》)

20.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什么?(土地之神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哪个人的教育思想?孔子

22.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是谁?白居易

23.“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是什么?(欲把西湖比西子)24.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是谁?范增

25.“韩柳”指的是唐代哪两位诗人?(韩愈、柳宗元)26.“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下一句是什么?赢得生前身后名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谁的教育思想?(孔子)28.古人的婚礼在早中晚哪个时间举行?晚上/傍晚 29.龙、凤、麟和哪种动物合称为“四灵”? 龟 30.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位的是什么?(立春)

3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的“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气炎热的意思吗?不是 指的天气转凉 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 雪花 33.“风声鹤唳”说的是历史上哪场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

34.“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唐朝哪个诗人的诗句?(杜甫)35.桃花坞年画产自哪个市? 苏州

36.请问“小李杜”是指哪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

37.“问渠那得清如许”的下一句是什么?(为有源头活水来)38.黄袍加身”说的是哪位皇帝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 39.“我自横刀向天笑”的下一句是什么?去留肝胆两昆仑 40.“锦瑟年华”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谁的诗句? 李商隐 4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概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经历?韩信 42.电影《画皮》是根据哪部小说改编的?(《聊斋志异》)43.《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的人是谁?(关羽)

44.李商隐诗句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是哪位皇帝? 汉文帝 45.才女蔡文姬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吗? 是 46.“割须弃袍”说的是哪个人逃跑时的狼狈相?曹操 47.柳河东是唐代哪位诗人?(柳宗元)48.“倒霉”最初指的是科举落第吗?(是)49.清朝一品文官官服上绣的是什么动物? 仙鹤 50.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诗中描写了他的几个儿子?三个 51.“学而不思则罔”的下一句是?(思而不学则殆)52.《三国演义》中,华佗为谁刮骨疗伤?关羽

53.《金缕衣》中“劝君莫惜金缕衣”的下一句是什么? 劝君惜取少年时 54.“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的是哪座城市?济南 55.“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下一句是什么?(立根原在破岩中)56.《水浒传》中“鼓上蚤”指的是哪个人?时迁

5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哪首诗?(曹操《短歌行》)

5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哪位诗人教育儿子说的话?(陆游)59.“生旦净末”这四个京剧行当中为女性角色的是哪一个?旦

60.被人称为“梅妻鹤子”的是哪位诗人? 林逋 61.“三星高照”中的是哪三星?(福禄寿)

62.“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上一句?(青春作伴好还乡)63.商人的称呼与商朝有关吗?(有关)

64.二十四节气中被称为“日短”或者“日短至”的是哪个节气?冬至 65.“如胶似漆”现在多描写夫妻恩爱,请问它原指什么关系?(君臣)66.成语“芒刺在背”说的是汉宣帝见到谁的感受?(霍光)67.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写在哪个季节?(秋天)68.“宣纸”以宣来命名是因为它的产地吗? 是

69.“不知细叶谁裁出”的下一句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70.我国戏剧的“四功”指的是“唱念做”和什么? 打

71.李白“脚着谢公屐”中的“谢公屐”当时的用途是什么? 登山 72.苏轼用哪句话来形容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73.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是哪部著作?《史记》

74.杜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尘世酒中仙”说得是谁? 李白 75.“奉旨填词柳三变”中“柳三变”是宋代哪一位词人?柳永 76.“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下一句是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77.“刎颈之交”指的是廉颇和谁的友谊? 蔺相如

78.“丝竹”中哪一个是“弦乐器”?(丝)79.“三曹”中谁的辈分最高?(曹操)80.《咏柳》的作者是谁?(贺知章)

81.《水浒传》中绰号“小李广”的是谁?(花荣)

82.“可怜春半不还家”的上一句是什么?(昨夜闲潭梦落花)83.“桃李春风一杯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江湖夜雨十年灯 84.《七步诗》的作者是谁?(曹植)85.“推敲”一词说的是谁的故事? 贾岛 86.“落花人独立”的下一句是什么?微雨燕双飞 87.李清照诗中“红了樱桃”,那绿了的是什么?芭蕉 88.“诗魔”指的是我国唐代的哪位诗人? 白居易

89.我们常见“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语,请问这是赞扬的什么职业?医生 9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哪位诗人的哪一部作品?林逋《山园小梅》 91.科举制度始创于哪个朝代?隋朝

92.戏曲中的“压轴戏”指的是最后一个节目吗? 不是

93.我国古代战争时用敲鼓的方式表示进攻,那撤退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方式传递信息?敲锣 94.韩愈诗歌中“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是什么? 雪花

95.项羽“时不利兮骓不逝”中的“骓”指的是什么?马(乌骓马)96.“石头城”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南京

97.“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请问“陛”是什么意思? 台阶(帝王宫殿的台阶)98.北宋的都城汴京是现在哪座城市?(开封)

99.东汉末年,描写“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什么?(《广陵散》)100.《尔雅》被认为是哪一门学科最早的著作?(训诂学)101.“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下一句是什么? 为伊消得人憔悴

102.“埋骨何须桑梓地”,请问诗中的“桑梓”借指什么? 家乡(故乡、住所)103.《窦娥冤》的作者是谁?关汉卿

10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的是哪个季节?春 105.“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前一句是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

106.《封神传》中哪吒人称三太子,请问大太子和二太子分别叫什么?金吒、木吒 107.“拔山举鼎”最初指的是谁?项羽

10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哪位诗人被贬谪时所作?柳宗元 109.杜甫《三别》中表现新婚夫妇离别的是哪一篇?《新婚别》 110.古代称之为“牵钩”的是现在的哪项体育运动?拔河

111.高鼎《村居》中写“儿童放学归来早”后进行的哪项游戏活动? 放纸鸢 112.杜甫诗句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中的“眦”是什么意思?眼角 113.空城计是谁的计谋?诸葛亮

114.《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枭雄”的是谁? 刘备

115.“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前一句中的“姑”指的是谁? 婆婆 116.我国传统的“上巳(sì)节”是指农历的哪一天?(三月初三)117.中国山水画史上的“董巨”二人指的是谁?(董源、巨然)118.传说中,“规”是伏羲发明的,“矩”是谁发明的?(女娲)119.“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指的是谁?贺知章 120.著名的《大风歌》的作者是谁? 刘邦 121.古代传说中“教人钻木取火”的是谁?燧人氏

122.“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一句是什么? 吹尽狂沙始到金或 吹尽黄沙始见金 123.《三国演义》中华佗为谁治疗头痛病而被杀?曹操

124.《五经》指的是古代的哪五部典籍? 《诗》《书》《礼》《易》《春秋》 125.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是什么?《茶经》 126.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谁?李白

127.潘安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美男子,请问潘安和潘岳是一个人吗?是 128.范进中举中,范进通过了乡试还是殿试?乡试

129.“莫待无花空折枝”的上一句是什么?花开堪折直须折 130.《洛神赋图》是根据谁的辞赋名篇而绘制的? 曹植 131.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哪个国家?吴(东吴)132.《三字经》中的“六畜”除了马牛羊鸡狗还有什么?猪

133.“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中隐藏了我们现在常用的哪个成语?沧海桑田 134.“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中“韩”指的是谁?(韩信)135.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是谁?(神农氏)136.被誉为“裁缝业”祖师的是谁?(轩辕氏)

137.《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情的是哪一篇? 《关雎》 138.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是读到一本好书还是听到一段好的乐曲?听到乐曲 139.“香山居士”指的是哪个人?白居易

140.“忧劳可以兴国”的下一句是什么? 逸豫可以亡身

141.唐太宗时期的“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个人? 房玄龄和杜如晦

142.俗话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请问二者哪一个指的是进攻性的兵器? 戈

143.作为五帝之一的尧,没有将帝位给自己的儿子,而给了舜,请问这种让位方式是什么? 禅让制 144.我国古代十大圣人中的“酒圣”和“茶圣”分别是谁? 杜康和陆羽 145.“不耻下问”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哪部古代典籍?《论语》 146.《搜神记》的作者是谁?干宝

147.“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上一句是什么?人面不知何处去 148.“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雄关”指的是哪一个关口?娄山关 149.“不取道旁李”说的是“竹林七贤”中哪个人的故事? 王戎

150.“温泉水滑洗凝脂”中的典故出自《诗经》中的哪一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151.“鞭长莫及”原指马鞭纵然很长,也达不到马的什么部位?马肚子 152.大观园里的诗社“海棠社”是谁发起组织的?(贾探春)153.“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典籍?(《吕氏春秋》)154.《三国演义》中,“辕门射戟”的人是谁?(吕布)

155.“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的哪部典籍?(《论语》)156.“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上一句是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 157.“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江州司马”指的是谁? 白居易 158.“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是什么之间的关系(君主和百姓)159.“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刘郎”指的是谁? 刘备 160.“六一居士”指的是宋代的哪位文学家?欧阳修

161.“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夫人”指的是谁? 孙尚香(孙权的妹妹)162.世称“聊斋先生”的是清代的哪位小说家?蒲松龄 163.“三百千”中的“千”指的是哪一部著作? 《千字文》

164.请问毛泽东诗词中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意义相近的一句是什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65.《西厢记》取材于唐代元稹的哪部传奇?《莺莺传》(《会真记》)166.故宫正门“午门”,是按照方位来命名的吗?是

167.“倾国倾城”这一典故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西汉(汉代)

168.“得意忘形”这个成语最早形容的是“竹林七贤”中哪个人喝醉后的状态? 阮籍 169.“海岛冰轮初转腾”中的“冰轮”指的是什么?月亮

170.“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主人公是宋代哪一位宰相?(宋代开国宰相赵普)171.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期颐qī yí)172.“雪泥鸿爪”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诗歌?(《和子由渑池怀旧》 173.“野旷天低树”的下一句是什么?江清月近人

17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 月亮 175.“清风半夜鸣蝉”的上一句是什么?明月别枝惊鹊

176.《范进中举》选自我国古代的哪一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177.“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请问“两龙剑”指的是哪两把名剑?干将和莫邪 178.《鱼我所欲也》中 “鱼”和“熊掌”分别指代的是什么?“生”和“义” 179.中国古代建筑大门口朝向是哪边?南

180.“两情若是久长时”的下一句是什么?又岂在朝朝暮暮 181.“蚍蜉撼树”中的“蚍蜉”指的是蚂蚁吗?是

182.我国著名的壁画飞天在四大石窟中的哪一个? 敦煌莫高窟 183.明末清初的著名的绘画家“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朱耷dā 184.紫禁城内专门用于藏书的宫殿叫什么?文渊阁

185.“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下一句是什么?非宁静无以致远 186.战国时期,被形容为“挥汗成雨”的是哪座城市? 齐国临淄 187.“围魏救赵”是谁的主意? 孙膑

188.宋代哪位著名诗人作《猪肉颂》,宣传猪肉的烹调之法?(苏轼)

189.请问“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顾宪成还是顾炎武说的?(顾宪成)190.“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的是什么? 学生 191.中国古代神话中,追逐太阳的是哪个人? 夸父

192.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怀投笔”运用的是哪位大将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 193.“江天一色无纤尘”的下一句是什么?皎皎空中孤月轮 194.《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是谁? 诸葛亮 195.“王杨卢骆当时体”中的“洛”指的是谁?骆宾王 19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诗出自谁的作品?曹植 197.“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下一句是什么?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198.“江山社稷”中的“社”字指的是哪个神仙? 土地神 199.五岳中中岳是什么?嵩山

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篇5

一、诵读目标:

引导全体小学生每天诵读国学经典,通过优雅精致的经典语言,浸润于国学经典的氤氲之中,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砥砺品行、健全人格,为精神成长打下民族文化的根基,使他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在实施过程中,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诵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丰富“重德崇智、和谐发展、体验成长”的办学思想;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基本原则:

(一)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得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二)有效整合:学校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注重过程,讲求实效,坚持家校结合。

(三)学生诵读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诵读内容:

教师:

沙河四小教师读本《品茗经典》------名篇 学生: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晨读对韵》12则、《优秀儿歌精选》15篇;《弟子规》。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三字经》、《千字文》。

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40首;经典词30篇;优秀现代儿童诗27首。

四年级:优秀古诗文30首;词37篇;元曲20篇,《论语》。五年级:现代经典文章片段30篇,现代诗34篇;《论语》。

六年级:《论语》;复习整理(一----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五、诵读时间:

(一)每天晨读20分钟集体诵读。

(二)每天放学在家与父母诵读10分钟。

(三)每周利用阅览课时间教师指导诵读。

(四)每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周进行诵读检测。

(五)假期学生自主诵读和与家长共同诵读。

(六)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诵读活动。

六、诵读检查与评价:

务求诵读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各年级要切实加强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和检查,要善于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用传统节日带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将组织相关人员对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于每月第一周(经典诵读活动周)定期组织诵读检测,对效果良好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学习,对诵读表现突出的班级与个人予以奖励,以此推动整个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沙河四小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 篇6

一、确定初步的理想信念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 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 内容丰富多彩。在这浩瀚的古典文学宝库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外, 还能够感受作品的特色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也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

事实上, 当学生在诵读这些经典名句时, 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和激励着他们, 使他们在诵读文章感受文章词句的魅力的同时, 也能够收获词句之外的知识, 特别是对于个人思想认知的教育和引导。例如, 在诵读孔子《论语》这部著作时, 在读到“三人行, 必有我师”, 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要向周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其长处;在读到“温故而知新”时, 又会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在收获这些知识的同时, 学生也能够认识到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感受到孔子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而且, 在诵读我国古代文化经典时, 学生可以在这些名篇名句中很好地培养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如在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 我们可以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在内心深处树立社会责任感;在“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中, 可以知晓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个人理想和信念;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 可以明白应该怎样合理地与人交往……

因此, 通过学生的诵读, 不仅能够很好地锤炼学生的品质, 塑造学生的性格, 还能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这样, 学生才能够有理想、有信念, 能够不断学习和努力完善自己, 来完成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这样就使得现在的学生往往受到家长的过分关心和爱护, 甚至是溺爱。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自我意识太强, 而抗挫折能力较差, 性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 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应该针对学生的这种问题进行调整和引导, 而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就能够很好地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 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品格, 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学生在诵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这几句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得都会有艰苦的付出, 都要经历一定的艰难困苦, 所以大家要敢于迎面困难与挑战, 不要轻言放弃, 而是要勇于担当, 坚信经历风雨才能够看到彩虹。又如, 在学生读《孟母三迁》的文章时, 教师要结合孟母三迁的例子, 给学生谈父母的关爱, 使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 进而珍惜生活, 而不是放纵任性。

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 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通过调查反馈, 家长普遍认为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 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变迁的纷繁复杂。更重要的是, 国学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家长相信, “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 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们认为, 读古人书, 与古贤为伍, 是一个人高尚境界的表现。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重人伦, 求和谐, 盼安定, 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 将会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学生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出必告, 返必面”, 这是《弟子规》孝篇中的一句, 说的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 回来要通报一声, 以免父母牵挂。如五 (2) 班一位家长有一次很高兴地给班主任教师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以前每次用车送孩子上学时, 打开车门的一刹那, 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冲向校门, 从不和父母说声‘再见’, 有时候连说句话他也等不及听。但有一天, 孩子突然很慎重地说学了‘出必告, 返必面’, 知道以前自己都没有做到, 很不对。现在, 每次下车后, 他都会回头说‘再见’。”类似这样的小细节,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诵读学习后纷纷从家长处得到了反馈。有的家长说孩子变得懂事起来, 不回嘴了;有的家长说很少听孩子骂脏话了;有的家长说孩子懂得有好东西要分给大人了……对此, 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家长认为诵读《弟子规》的好处有三:一是促进了孩子的记忆力;二是帮助孩子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三是家长认为教育有了依据, 原来解释不清楚的道理现在书中三个字就表达出了。

让学生在接受国学经典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 从中汲取德育养分, 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就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有远大的理念和人生追求, 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而且, 诵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寻根, 寻找民族精神之根, 寻找现代文明之根, 从而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 因此, 我们应努力使学生继承传统, 弘扬传统, 从而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要:国学经典蕴涵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 浓缩了汉语韵律、辞章之美, 主旨上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 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 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因此,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优化学生人格, 重振人文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洁.以国学诵读促进小学低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J].新课程:小学, 2012 (9) .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 篇7

[关键词]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 诵读诗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0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古典诗文丰富语文课堂有其深远的意义。但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习教育,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采用“激发兴趣—导之以法—引导背诵—课外摘录—灵活运用”的古诗诵读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身心修养。

一、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它有兴趣的接受得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读浅显的诗,让他们感到读诗并非难事,以此来调动和激励他们自学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自己能背的古诗背诵给同桌听;然后再把他们接触过的部分简单的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这样,学生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的自信心就增强了。

二、导之以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大量诵读古诗文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数量。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导之以法。

一是学诗授法。以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注重指导学生读诗的方法,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细读—精读—感悟”三步骤自读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二是配诗悟法。学完课本里的一首古诗后,教师补充一首易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求同存异,让学生进行自我体会和巩固。如在学习唐代贺知章的《咏柳》时,我引导学生说: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了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春风能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了春天无限的创造力。这样指导,学生就容易领会和掌握诗歌了。

三、引导背诵

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诗方法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古诗背诵。首先,我引导学生总结背诵古诗的一般方法,即通过适当解说,引起学生对内容产生注意和兴趣。教师可选择一些比较浅易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来引导背诵。这样,学生愿意读,以后也会记得住。教师可采用词组语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有了背诵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系列的背诵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再适当引入一些与古诗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的特性或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或展开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的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这样理解以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会进行关注并产生兴趣。

四、课外摘录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时随手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名人名言或警句、精彩生动的片断描写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原文的内容,丰富和积累词汇,提高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不论是哪一首经典诗文,都经历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刷,最终沉淀而形成。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了工夫,所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诵读,感悟诗意,找出名言名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边引导,边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摘录记住了重点词句,再加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背诵起来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五、灵活运用

在古诗文的诵读学习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作文练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古诗。但对此我不会作过高的要求,不会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产生惧怕心理。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运用效果甚佳。有部分学生就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篇章,有部分学生还能尝试着写诗,并能写出一些小有韵味的古诗来。

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就会出现新的境界。理解了诗意后,学生在习作中或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这句诗,从而将古诗合理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名言名句既能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又能鼓舞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

此外,当我们知道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应注意不要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对此,我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读诗指导”,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的时间和课外活动的30分钟时间,让各个语文组长检查同学的古诗背诵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他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常会面带笑容、心情舒畅。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学生们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在日常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如一个学生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朗朗上口的句子随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们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让大家受益匪浅。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落后,没有先进文化和科技,就会任人宰割;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无知,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和异化,甘为奴隶,受人鄙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背诵国学经典诗文,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就算身在他乡,心也会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精神的血液一代代流淌,永不停息!

[1] 黄桂梅.诵读经典古诗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2010(14).

[2] 金延旭.诵读古诗词,增强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谈我校在推普活动中引入古诗词诵读的做法[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上一篇:一年级开学新生家长会下一篇:中医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事迹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