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
幼儿教师《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使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此书具有针对性的挑选出了国学经典书丛里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其中选自《论语·阳货》中的“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告诉我们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其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反而容易被人利用,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就是一个说话尖酸刻薄人;而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这种人就只会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那就代表他只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这些话正是反应出了学习对于做人是多么的重要,影响着人的一切,比如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的素质行为各方面都时时刻刻影响着我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一个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追求,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群孩子,在这群孩子的背后承载着父母的希望,社会的责任和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业务精炼,知识面广,学识渊博,有高潮的教学教育能力。“身正为范”是说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启蒙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一.科学认识国学经典的作用
1.国学定义
所谓“国学”含义, 可谓各抒己见。目前学界基本达成的共识为:广义来讲, 国学最为经典、最具价值、最为精华, 以儒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为基础, 同时包括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的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的汉赋、六朝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完整文化与学术体系。因此, 历朝历代及现代化教育中所包含的琴、棋、书、画、上天文、下地理等学术成绩无不都来自于国学经典中。[1]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因而, 狭义的国学教育即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
2.国学的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在 《国学与人生修养》中主要从“国学的阅读与反省方面”作为研究切入部分, 详细阐述了国学经典的修身观念、学习方法, 及其对当代成年或未成年的学习国学的重要意义。另外, 张教授提出:“学生如经反复阅读及背诵经典, 不仅能受其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 而且能达到培育通情达理的仁人志士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成长的黄金阶段学国学文化, 将为他今后人生夯实基础。家庭教育中施展国学教育, 可让学生心存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烙下一颗拥有灿烂的国学文化痕迹的心灵。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
所谓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由长辈或成年者对被教育者所施展的教育, 且家庭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之基本。
成长初阶段, 家教为先, 未成年者的基础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它在未成年者的人生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言喻之重要。有人把教育比作植树, 家庭教育就是松土与播种的重要步骤, 说明家庭教育早于一切教育之前, 也可被称作启蒙教育。树来自于土壤的滋润, 使其生根与发芽, 或是长成与枯萎。家庭教育不仅对未成年者来讲有着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理解教育原则及家育之重要性。
三.阐述国学经典融入家庭教育的教育途径分析
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意识到国学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父母需学习相关成人礼仪的知识, 规范自身的行为。这不仅仅是能做好榜样的作用, 更能为未成年者创造优秀之家氛围。那么, 如何让国学文化渗透于家庭教育中呢?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 构想了国学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的融合, 让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内容, 领悟到为人处世规范准则、道德标准的实际意义。
1.诵读国学经典, 助于修身养性
王财贵博士曾倡导全国诵读著名的国学经典, 他被称为“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历经10年推广之路, 其丰收成果是数不胜数, 获取的经验极其丰富。由此可见国学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行为习惯有着促进作用。
在国学经典中, 有很多故事从行为举止、爱人爱己等方面都可以教育学生要注意修身养性, 比如说喜闻乐见的《弟子规》, 它无疑是最好规范道德修养的国学经典之一。它不仅代表着孔孟思想的根, 也是我国文化的根, 这部著作无疑是留给我们青少年最好的精神财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让孩子反复诵读其相关内容。
古人云:“只要书读多了, 便能理解其意思”家庭教育中笔者为教育者建议朗诵之教学方式。对照当今青少年不恰当的生活方式、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以期帮助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之积极思想, 端正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基于“兴趣”教育模式之培养
在教育界, “兴趣教育”这一概念比较熟悉。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何为兴趣, 心理上的积极活动, 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 区别于无动于衷。”他觉得兴趣是动力, 可以激发未成年内心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未成年需要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动力, 并非教育者一味的灌输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需以学生为中心, 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问题, 家长应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养知识, 最终达到合理的运用家庭教育成功渗透国学文化的意境 (如图1) 。
家长可以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不觉枯燥乏味, 同时, 也乐于与家长融于一体, 家长也可以利用学生爱动、活泼等天性鼓励学生正面面对学习任务。避免死读书、机械式储存知识地现象, 使得学生渐渐失去独立能力, 失去创新、探究问题等能力的减退。扼杀孩子兴趣的的教育模式是不被教育界认可的, 一旦学生对国学失去了学习兴趣, 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是不够理想的。因此, 家长可以巧妙地组织有趣的国学经典故事, 让孩子的学习与兴趣同行, 做到让孩子真正理解并加深对国学内容的理解, 最终实现“兴趣”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家庭教学目标[3]。
3.注重家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作用
俗话说:“身教高于言传。”家庭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重要模仿对象, 因此, 家长的生活行为、言谈、举止及其道德修养对学生启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国学经典著作是学生阅读经典, 也是家长阅读经典的不二选择。首先, 由于当今的家长可能在幼年时期自身也缺乏国学经典的熏陶。其次, 我国国学经典其精华在道德修养表达方式上面以极易记忆与通俗易懂的文字普世出现。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语出《论语·子路篇》[4]。原意用于封建时期,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互为监督的政治观点。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也可运用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家庭关系中。父母首先应努力完善自我, 以身作则, 率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4.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国学教育的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氛围尤为重要。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的和谐是孩子心灵安全的港湾,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可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反之, 长时间的家庭不和谐的状态将会让孩子导致恐惧、忧虑、多疑等的心理问题,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变态、偏激等行为。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应做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不争不吵、尊老爱幼。即使有矛盾, 也该做到宽容对方、尊重对方、信任彼此才是解决家庭矛盾最好的方式。
良好的家庭气氛孕育良好的教育效果。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内容, 父母应做好榜样, 折射出隐性教育影响的作用。
5.形成内化教育---国学与家教融合的最终目的
完整的教育来自于外在教育与内化教育。简而言之, 内化教育是一般学术界所认为“自我教育”。教育的最终教育就是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同时自我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中最注重的教育方法。它能够使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转换为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以及自我辨别等能力的应用。因此, 家庭教育与国学经典的教育应秉承其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能力。由开始的普通教育方式模式-知识学习、方法引导、纠正改错成功拓展为内化教育。毛泽东先生曾说过:“人民最好的教育来自于自我或内化教育, 人民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我需要、自我反省等”。也正是因为伟大的毛泽东先生有着教育家的思想, 并将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传播于人民的团队中来, 才能让人民之间的关系相处得以融洽, 社会发展愈发和谐美好。假如, 没有自我内化的教育模式算不上成功的教育。形成内化教育对受教育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受教育者由外因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这便是笔者对家庭教育与国学相融合研究的最初衷目的。
四.结语
国学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未成年行为、思想、性格、价值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一定要利用好家庭教育灵活性、独特性、针对性等优势, 学其国学之精华, 吐其糟粕, 为家庭教育渗透国学经典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他们茁壮成长。国学经典提示着我们应怀着谦虚和坚韧的态度学习研究其多方面折射的教育价值, 为我国长期发展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曲殿彬.论国学与国学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 (2) .
[2]张三夕.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J].广东社会科学.2011, (1) .
[3]于扬.试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2013, (3) .
幼儿期的认识过程正在形成;知觉已能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理解性增强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萌芽了。但幼儿的判断和推理通常是与具体事物或实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常按照主观经验或个人的情绪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因此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特别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易于孩子所接受。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打我!”“老师——她不借我橡皮擦。”“老师——他说我是丑八怪。”“老师,他抢我玩具。”……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谈话教育。实践中我发现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谈话时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典道理与自律法、体验法和移情法的谈话策略相结合,可以启发帮助幼儿想象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提高谈话的有效性,从而让幼儿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自律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作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我们可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帮助幼儿做出正确判断自律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助人亲社会行为谈话教育时,我启发幼儿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比如需要画画但水彩笔没水了;想看图书,但在某某小朋友手上,你心理怎样?怎么办?他们都知道要寻求帮助。“我们得到别人帮助了就可以画画了,可以看到喜欢的图书了……这时我们的心里会怎样呢?”孩子们都知道得到别人的帮助会很开心。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样得到帮助的人很开心,能够帮到别人的人也很开心,我们大家都会很开心,这多好呀!”这样孩子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需要判断什么是有益的利他的行为,从而自律自己的行为。
二、移情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移情,一种替代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我们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帮助幼儿移情,让幼儿想象其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从而使他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收拾玩具时张×小朋友被报告打人,他申辩说:“他拆我的玩具” 我说那你可以叫他别拆呀。张×说:“我跟他讲了他不听。”我说:“是不是平时你不听话爸爸会打你?”他点了点头。“你愿意爸爸打你吗?”他说:“不愿意。”“那为什么呀?”“打了很疼。”“爸爸打了你你心里怎么样?”他不好意思地说:“很难受。”我温和地对他说:“你不愿意爸爸打你,希望爸爸好好跟你讲道理对吧?小朋友更不愿意你打他。记住,以后不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别这么对待他。好吗?”他使劲地点着头。我通过把移情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相结合的方式唤醒他的情感体验,使他明白到不能用打人解决问题。之后我又让全班幼儿闭上眼睛感受如果自己的眼睛被打伤了看不见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想象这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懂得自己不愿意有这样的事发生就不能做会受伤害别人的事情。
三、体验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谈话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谈话教育时采取体验法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从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向我报告李×摘花还把花瓣一片一片撕下来玩。我对李×说:“你今天穿这裙子真漂亮,象这树上的茶花一样美。你喜欢茶花所以摘下来玩是吗?”她点点头。“陈老师很喜欢你这裙子,可是我要把它脱下来玩再给它撕碎可以吗?”她害怕了。“陈老师才不会那么残忍撕你的裙子呢,你害怕漂亮的裙子受伤害,那漂亮的茶花被你活生生地摘下来,茶树该有多难受呀。”我让李×自己试着用力拉自己的几根刘海,问:“怎们样?”她说:“很疼”我又说:“你愿意别人把你的头发一根根地扯下来吗?——茶花被你摘下来就像你的头发被人扯下来一样的疼,你现在还会摘花吗?”李×使劲地摇着头。通过体验李×感受到自身行为的结果懂得我们不愿意受伤害就不能伤害我们的朋友和动植物,让幼儿通过生活的事情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你不愿意别人这么对待你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由国学经典所引出的道理融于幼儿谈话教育的策略中,可以大大提高了谈话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还可结合国学经典故事的来历和趣事,提高幼儿对国学经典所蕴含的道理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幼儿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正文]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5]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现将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国学经典作品中童蒙养正。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参考文献]
[1],各地幼儿园踊跃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2],全国性普及国学经典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讲座(下)
[5]王建堂.国学与科学.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读国学经典悟师道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自学校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部分教师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不同年级开展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经典。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
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珍奇的宝贝。在儒家文化中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学生通过读经典,从各方面都有了变化,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教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同时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那么我们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这样会使一个
人受用终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
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有时不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觉得自己水平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是一种内在活动,越学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学习。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
极其悲痛,“哭之恸”。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
要老师的呵护。
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论语》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
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庆幸,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经典之作,同时我们更应当庆幸,在有生之年中能够结识这些经典之作。它们开启了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教我们明辨是非,教我们感恩,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选择,它们还教我们如何思考,让我们变得睿智。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喊出: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重庆市组织了《国学经典和教育》的网络培训,分别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为教师们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浸润在现代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
在这次培训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些思想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思想。无法想象,在那竹简为书的时代,当人们每日还在为温饱生计奔波劳碌的时候,孔子竟然能分析和总结出这么深刻的教育思想。主讲教授在谈到这个思想的时候也是对其赞赏有佳,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即使科技发展如此的今天,这个思想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依然没有改变。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们本身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刻画了教育的本质。而要切实将它融入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是一件需要耗费很大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首先,你要全面的了解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等诸多基本情况,然后,你要逐步的发展和培养你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联系,只有当孩子们和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基础,你才能进一步的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而在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你还要不断观察和发现他们随年龄和环境影响的自身思想行为变化,及时的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所以,就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因为受到时间和精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一位优秀教师在一个班级能够顺利实行因材施教的人数不会超过30人,而一旦超过这个班额人数,所谓的因材施教不过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罢了。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重这个“启”字,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其次,就是这个“发”字,能成功的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疑问,是启发式教学能够开展的前提。但要顺利完成教学就必须注重问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简单的给出答案和结论只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以后教学实施。应该象喂鱼一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不断解决疑问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最后发现问题的本质。
只不过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问题本身有一定要求,而且也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教师只能将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平时教学中。
培训中还提到传统教育中的“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思想。个人感觉其实在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已经不知觉的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方方面面。就象农作物收成要看季节气候,我们教学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气氛。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积极性、精力专注程度和情感态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和实践,选择或者引导或者创造合适的实际与氛围,传授合适的知识或技能,其实也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留意的一个环节。
培训后期谈到一个观点“寓理于事,寓衣于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类似于言传身教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我们想教授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什么样的思想,平淡乏味的一纸空谈或者天马行空般的口水连篇,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多少兴趣,更不要说去理解或者深刻把握。将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融于我们生活的日常事理中,将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真实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了解事物最直接的面貌,让孩子们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然后引导他们逐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切。我想,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传授知识和道理的同时,必须思考的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主讲教授还谈到了学习氛围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孩子们的深切向往,也是我们的一致追求。但是就实际教学工作来看,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与孩子,我们与我们,我们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发展到一定基础,更需要拥有凝聚力的核心不断的影响和领导。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学习气氛,其实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不仅是孩子们,也包括我们教师自身。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才能真正的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一.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造成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失衡的局面,致使高职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素质培养不全面。纵观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在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生活空虚。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对主流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重功利轻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际交往方面,以网络为依托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表现出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道德情感冷漠。为人处事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生活方式方面,呈现出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加之现代大学生普遍从电脑、手机获取信息,盲目求新求快,对知识的了解呈现出碎片化、浅显化的倾向,缺乏自主和深层次的思考。
二.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
何谓“国学经典”?所谓“国学”,一般来说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内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谓“经典”,《现代汉语》解释为“权威的著作”,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1]。“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1]。并提出“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这一概念,“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1]。概而言之,国学经典就是本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曾说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生通过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爱国情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与诠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沉广博的仁爱。无疑都将给大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内化为大学生内在品质。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对于国家应“人皆为尧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地,以国家社会为己任;对待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人交往要“言必信,行必果”,从而形成和谐的班级、宿舍关系;对自己要“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不沉迷于网络、恋爱,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坚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活观念,摒弃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不怨天,不尤人”,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应充分运用先哲们的智慧,造就大学生健康人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扭转高职专业人才的“单一性”,纠正“职业至上”的功利性成才观,改变学习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高职学生不能只靠技能独步天下,还要学会与人交往的智慧,驾驭风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才智。这一切只有通过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从国学经典教育中汲取人生智慧,才能成为有技能,有思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渲染具有国学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学生会开设各类读书竞赛、交流学习讨论会,共同分享好的作品。成立与国学、读书有关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等。利用音乐剧、娱乐晚会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表演中。二是将公共文化课作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阵地,并辅以高水平国学类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三是营造国学经典的在校园环境中育人氛围。如通过立雕塑、挂经典名句的方式,利用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增强校园物化景观的育人作用。四是图书馆应保证同学对国学经典类图书的用书需求。通过氛围营造,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不只是热衷于英语四六考试,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只知韩国明星,对古代圣贤一无所知。盲目推崇情人节、圣诞节,对中秋节、端午节不以为然的尴尬局面。
其次,提升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性。在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极易犯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脱节的错误。尽管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参与度、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注重国学经典资源的选择和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有以下几个做法:一是将国学经典与新媒体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变化性给予国学经典教育更多的可能。二是将国学经典与“时尚潮流”结合。以流行歌曲唱国学,用动漫演绎国学的方式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三是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意识结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时,不简单的照搬经典,要努力寻找与大众文化的联接点,既要有对经典文本的通俗化解读,又要寻找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最后,教师要提高国学经典教育意识,提升人文素养。部分高职教师认为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把人文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德育教育,以德育来替代人文教育。这种重技能轻人文,重短期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轻长期个人修养提高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给人的身心全面和长效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说与国学经典教育缺失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重视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国学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设计好教学方案,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国学经典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学经典 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陕西科技大学校级自选科研项目(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在播音主持专业中的开发研究,编号:2012ZX-15)资助。
现状: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国学经典教育缺失
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播音专业只是一个典型的“小众化”专业。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播音主持专业逐渐火爆,但却面临着国学经典教育缺失的状况。
1.办学背景多样,层次不一,普及国学经典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
在近10年中,以陕西省为例,先后就有10余所高校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全国而言更是达到200多所。涉及到的办学背景有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办学批次也由一本、二本到三本、大专。其中,综合性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较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频繁,图书资料相对更齐全,学术气氛较浓厚。而理工背景的高校在人文艺术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学校教育的重心在于理工而非人文、艺术,因此,就理工、二本及以下批次的院校而言,学习国学,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相对匮乏。
2.专业培养方案重专业培养,轻文化熏陶
纵观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绝大多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基础、实训、艺术表现等几方面,文化类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其无论是在课时量还是授课内容,甚至大多数的授课类型均被列为选修。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教学培养方案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师资力量有限,水平参差不齐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范围涵盖了语言、艺术、传播学等多种学科。教师的学科限制与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结果。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主要从事的是课时量极其有限的语言、传播类等课程;而主要的教学任务多由艺术类教师承担。后者由于学科的专业限制等因素,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的知识。而这正是一个直接影响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4.学习国学流于形式
“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国学曾一度风靡高校。然而,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国学名家”、“国学大师”进高校是很难做到的。组织观看国学讲座的视频资料成了高校的权宜之计。没有系统的宣传、讲解,没有良好的组织,学生到场率极低,最终使活动流于形式。
思考:国学经典教育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意义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后泛指传统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章太炎先生曾将国学推崇为中华民族立国强国之本。“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那时,国学不仅发挥了强大的政治作用,更鲜明地展示了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①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思想的引进,国学虽一度被视为少数精英尊崇的“窄众”文化,但如今文化语境大兴,国学经典学习又成为了一个大众化、时尚化的潮流。因此,在坚守文化中寻找创新,是播音主持专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应以前瞻性的眼光,注重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实用功效,促进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下,市场经济繁荣,追星、选秀活动的大肆举办使不少专业学生不惜成本竞相追逐。他们急功近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心态往往事倍功半。而国学经典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才在当下盲目求成、浮躁追风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如能以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为契机,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则有利于专业学生的内外兼修。
2.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舞台信心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准则第22条规定:“努力提高政治素养、文化内涵、语言能力、心理素质,保持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和谐统一。”可见,一个业务能力全面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单单是外在形象和专业技能要优秀,还得在言语表达、心理素质上多下功夫。播音主持不是表演,职业定位一定要体现文化的积淀。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有文化、有精神、有语言,更有智慧,这些都能为专业人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舞台表现力和职业信心。
3.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当下,播音员和主持人因其特殊的工作场合,无论是着装还是言谈都应具备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国学经典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而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被不同国籍和地区的人们所关注。因此,学习国学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展示和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4.有利于合作交流,提高业务协作能力
全球化语境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与现代社会中的娱乐时尚都可以结合产出。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统的国学精髓不仅能改变当下世俗的不良影响,还能加强各区域、各领域之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
对策:全面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促进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没有实质内容的花架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没有过硬的全面素质就无法立足于就业市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绝不等于培养学生“会说+会表演+形象美”。从很大程度上,国学经典教育可增强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人才更要以人为本。传统的艺术教育致力于挖掘艺术潜质,培养艺术品格,然而灵动的气质,娴熟的业务更要以提升人文素质来表现。为此,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实现专业品质提升和人文素质共求,明确国学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国学高教一定要避免“有结构,无内容”、“有立意,无实施”的形式主义。
2.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不可否认,现有的培养方案过度强化了纯专业化的教学特征,然而,社会人才的和谐构建需要的是兼容并包的思想,只有人文、科教、艺术等各领域相互贯通、共同进步才会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学、文化的课程、课时。例如:一、二年级应以品德优化和普及基础国学经典知识为主,三、四年级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灵活教育。在理工背景的高校中,可在通时教育课中增加国学教育的比例,并建立完整而有特色的人文通时教育体系。
3.营造以国学教育为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纯净的文化系统,调动学生社团在内的一切可能的力量都能为国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创造途径。除此之外,各种文艺汇演、文化长廊、校报校刊、讲座会议的开展也可以从多角度加强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积极的人文思想绝不从属于某位仁人志士,如若能够在校园得以传播,相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那些不务实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纠正。
当下,教育观念决定并影响教育行为和结果,面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难、成材难的状况,我们不应将责任完全推卸给学生。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培养艺术类人才更应树立内外兼修的目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要发展,绝不能离开人文学科的助推。相信,在全国性的播音主持专业改革之际,尊重国学文化、尊重经典教育将会有效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注 释:
①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N].民报第7号,1906-09-05.
嘉禾县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郴州市嘉禾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 锋 郴州市嘉禾县车头镇中心小学 曾爱女
我国近代著名的国粹派组织者和理论家邓实曾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它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蕴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对于培养和树立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传承祖国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
五千年文明,浩如烟海,经史子集,包罗万象。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学,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使中国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学因长期的政治斗争而遭涂炭。“国学”一词在大陆废弃不用40多年,文革期间,破“四旧”更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场浩劫。改革开放后,“国学 热”虽一度升温,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受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真正静下心学习国学的人并不多,传统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正在渐渐被人们淡忘。学校是传承与发展文化的中心场所,国学教育是有效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学进入中小学课堂势在必行,它是传承祖国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
(二)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单
一、陈旧,课程资源贫乏,开发意识极为淡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结构体现选择性,突出多元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14条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促进教材的多样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9条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些要求根本上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发的这些文件,为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三)着力内涵发展、构建学校特色的需要
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而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建设有特色的学校。不久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强调:“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办出学校特色、培养学生个性,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明确要求,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味、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开发特色鲜明的课程,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正好契合了着力内涵发展、构建学校特色的需要。
(四)突破应景德育、形成国学教育规范的需要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中华国学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四书五经等古著,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热捧。近年来,国内也随之兴起了一阵“国学热”,不时出现青少年学生诵经、祭孔之类国学活动,但多是一种时髦的点缀、临时的应景之作,往往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没有课时和师资的保证,没有长期、系统、周密的安排,活动的方式方法也非常有限。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系统的、深入的国学教育活动,对于突破应景德育、形成国学教育的规范,很有必要。
二、嘉禾县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
嘉禾县地处湘南腹地,县域面积699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具有“江南铸都”“民歌之乡”的美誉。它富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农教耕”的神话源于嘉禾,开国上将肖克将军以及著名作家古华诞生于此,其作品《浴血罗霄》、《芙蓉镇》获矛盾文学奖。近些年来,嘉禾县积极组织境内外的专家、学者以级一线教学骨干精编国学经典读本,在全县中小学大力开展国学教育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陶冶了学生情操、提升了校园文化魅力,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一)精编和选择了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嘉禾县成立专门的国学经典教学编写组,编写和选择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小学生的诵读内容主要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
中学生主要诵读《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论语》选读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同时阅读凝聚 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比如《史记》精选、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等。
学生毕竟生活在当代,嘉禾县倡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但并不死守传统,我们还引导孩子大量通读中外名著、当代校园小说,如《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底两万里》、《昆虫记》、《安徒生童话》、《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淘气包马小跳》、《男生女生》等。
(二)建设了校园国乐背景音乐环境
中国文化的整体确实有种“一以贯之”的特性,文学、哲学、艺术、武术……虽不同行,而都有同“道”可循,中国音乐同样如此。她的内容博大精深,内容深邃悠远。音乐是心灵之声,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衰荣;不论它源自河方——远古还是太空,作为一种极其久远古老的生命信息,它蕴涵着人生的妙谛、智慧的境界,体现着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有着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
嘉禾县在倡导中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以《春晓吟》、《出水莲》、《渔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主要风格明朗、愉快的国乐,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能够很快的营造出平和、安宁、幽远、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氛围。早晨8:00—8:10,中午12:00——12:20,共计让学生聆听半小时音乐,将其巧妙的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稀释喧嚣、淡 化浮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化琐屑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础。
(三)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嘉禾县要求全县中小学校每周开设1——2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教学设计要求做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是要遵循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以“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二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不要求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四)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培训学习
为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嘉禾县一方面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为教师配备人手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具体内容包括《孝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论语通 6 译》、《中医养生启蒙》等。另一方面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小学教师国学经典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
(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学经典教育活动
从2010年起,嘉禾县教育部门通过搭建多种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平台,积极推到国学经典教育。如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以“读书、启智、明理、做人”为主题的读书实践活动,并要求全县中小学校通过黑板报、朗诵比赛、演讲征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县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中华国学经典进校园文艺汇演”;把全县中小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年度考核,年终对各个学校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切实将学习活动落实到位。
三、嘉禾县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成效
(一)国学经教育读促进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嘉禾县在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主要是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改变了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教育发展了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嘉禾县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反复诵读,自然于心,学生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从全县各中小学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
(三)国学经典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幼学琼林》就是在读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 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 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国乐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的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环境,学习环境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国学经典教育提升了教师的国学素养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四、嘉禾县开展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的思考
(一)理念先行——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的基本前提
思想引领行动,观念指导教育。进行全方位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革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这是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基本前提。现有国情下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本来就非常沉重,学生、教师、学校都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国学教育很难开展起来,即使开展起来也难免落入“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丢掉”的尴尬境地,更别说得到师资、课时、外出活动的经费保证了。嘉禾县别出心裁,高度重视国学教育,全县教师热衷国学教育,传承国学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已在广大师生间达成共识,出现了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方兴未艾局面。
(二)纳入课程——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的关键所在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如果没有课程做依托,只是漂浮的空中楼阁,终究是一句空话。只有纳入课程体系,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才有了课时师资的保障,才有了内容的载体,才真正落到了实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不言而喻,开设国学经典教育课程,是将国学经典纳入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的关键所在。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的同时,不可忘记在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中也有很多教学内容本身就属国学范畴,也是将国学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良好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有国学教育的观念,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了解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更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而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
(三)因地因校制宜——形成国学经典教育特色的必由之路
1949年,泰勒就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等观点。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受着很多条件的制约。学校要根据当地的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历史遗迹,因地因校制宜,培育国学经典教育的坚实土壤,开创国学经典教育的自我特色,(四)重视学习交流——提高国学经典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国学教育是个新课题,目前在大学尚且缺少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更是摸着石头过河,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视学习交流,就成为提高国学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今后的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中,要积极开展赴外地学习交流活动,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局限,丰富国学知识,拓展了学视野,从中找出差距,吸取宝贵的经验,发掘形式多样的活动模式,提升国学经典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五)不断开拓创新——保持国学经典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源泉
暑假来临,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暑期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利用假期这段难得的空闲 时间,学习国学经典。随着时间的堆积,我和儿子一起,学会背诵三字经,我还阅读了更多 的国学经典。都说书本可以武装一个人,我觉得,学习了国学经典之后,整个人仿佛背春风 春雨清润了一番,真是如沐春风啊!
我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是何等厚 重何等多元的经典啊!
说起《三字经》,我以前上小学时没有学过,只是常常听人说,人之初,性本善„„ 才知是《三字经》,也不懂得什么意思。当了教师以后,在网上看到《三字经》,出于好奇,打开来看了看,读了读,觉得好读好背好记,不知不觉中迷恋上了读《三字经》,这一千多 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 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句句精辟,句句简练,句句哲理,再细心领会琢磨。才感到 《三字经》确实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而成的。它承载着我国传 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着千千万万个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涵盖了古代 国学精华,是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我为了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潜心研读吟诵《三字经》,并开始教孩子理解朗读《三字经》,以培养孩子的品德、礼貌、文化素养。
读《三字经》,和孩子一起读《三字经》,我觉得具有现实意义或有针对性。《三字 经》虽然短小,读来却意义重大。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人情事理融贯其中。令 我感受最深的要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几句。短短十二个字却蕴含着 深刻的做人道理,里面还包含着一个小故事呢。孔融四岁时,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孩子们都 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取大梨,只有孔融不慌不忙取小梨。父亲见了,便问他为何不取大梨,他答道:“哥哥们比我大应取大梨。而弟弟比我小,我应把大梨让给他。”„„孔融那敬兄 爱弟的思想多么宝贵,多么感人!
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孔融四岁能让梨,让我明白了敬爱兄弟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事情。而读《三字经》的受益者又何止我一人?它丰富的思想内涵也影响着我们身边的许多人。
【幼儿教师《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推荐阅读:
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06-16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09-24
幼儿教师安全教育笔记09-29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06-25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抢书06-24
幼儿教师《牙刷画》教育随笔10-21
幼儿园教师个人总结与反思10-22
中班幼儿教师工作总结与计划10-26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00字11-10
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计划小班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