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中景深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图、立意、色彩对于一幅成功的摄影艺术作品来说是不够的, 忽略了景深的控制, 它直接影响画面的层次感, 摄影作品失去了其艺术性和意境美。在整个摄影技术基础学习阶段, 曝光、测光和景深是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掌握的内容。景深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由于理论上的不清晰和摄影实践中经验不足, 学生学习摄影景深控制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何使学生准确的掌握景深控制, 在其摄影作品中充分体现艺术性和应用价值, 成为摄影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1 景深的基本理论

景深就是指拍摄时由人眼的分辨能力所看到的景物空间清晰范围的纵向距离, 也就是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的距离, 即清晰度范围。在聚焦完成后, 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 这一前一后的距离范围, 便叫做景深。如果所拍摄的景物纵深清晰度多, 我们称它为景深大或景深长;如果景深纵深清晰度少, 就称为景深小或景深短。景深可分为前景深和后景深。前景深是指由对焦平面到最近清晰点的深度;后景深是指由对焦平面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景深控制是摄影作品突出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弥散圈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 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 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 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 就叫做焦点。摄影时, 必须对好焦点, 景物才能结成清晰的影像。在焦点前后, 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 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 形成一个扩大的圆, 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当镜头对准景物的某个位置调焦时, 只有该位置的成像是清楚的, 该位置前后, 景物上的点所成的像不是一个点, 而是弥散圆。由于人眼的最小分辨角约为1分, 只要分辨角不超过这个限度, 人眼就不可能分辨出真正的像点和弥散圈之间的区别, 因而把弥散圈也认为是真正的“像点”。如图1所示人眼不能分辨出的最大弥散圆直径, 容许弥散圈直径的取值, 与对成像质量的要求、观察照片的距离和方法, 以及底片或数字影像的用途等因素有关。

1.2 景深的影响因素分析

景深△L=△L1+△L2≈2FdL2/f2

从景深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看出, 光圈、焦距、拍摄距离确实对景深产生影响, 但景深的大小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创作拍摄中, 这个因素往往是不断进行调整的, 如果要分别探讨某个因素的影响, 只能说单一因素能产生使景深变大或变小的趋势, 只有综合考虑三者的影响, 才能最终确定景深是变大了或变小了。从景深的数学表达式还可以看到, 景深与镜头的光圈值F成正比, 与拍摄距离L的平方成正比, 与镜头的焦距f的平方成反比, 与容许弥散圆直径成正比, 成像画幅对景深的影响不容忽略。

1.2.1 弥散圈直径对景深的影响

对于不同规格的相机, 也就是对于不同画幅大小的相机, 要比较景深的大小, 首先要考虑容许弥散圆直径的影响。拍摄对象的清晰度要求越低, 景深越大;清晰度要求越高, 景深越小。容许弥散圆较大小, 对景深大小也密切相关。容许弥散圆直径较大时, 如采用接触印相或小倍率放大制取照片, 景深就大些;容许弥散圆直径较小时, 如采用高倍率放大制取照片时, 景深就小些。光圈、摄距、镜头焦距以及容许弥散圆直径大小对景深影响的规律, 均是相对而言的, 即这四个因素在其中三个因素相同时, 另一因素对景深大小的影响规律成立。否则这些“规律”就不一定成立。例如, 镜头焦距75mm对焦在2米处, f16的景深是1.5~3.1米, 而对焦在5米处, f 11的景深为3~11米。光圈小的 (f16) 景深是1.6米, 而光圈大的 (f11) 的景深则是8米了, 这是由于拍摄距离不一所至。

1.2.2 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对于同画幅相机, 在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在摄影实践中通常为了避免杂乱的背景干扰, 而使用大光圈来获得小景深, 更加突出相片表现的主题。例如在焦距和拍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以f/2.8光圈拍摄的照片, 景深便一定比以f/11拍摄出来的浅。利用光圈优先或手动曝光功能, 只要控制光圈的大小便可控制景深。拍摄时, 若希望主体的前后景物都非常清晰, 可以将光圈尽量向小处调节, 比如f/16、f/22;反过来, 若希望对焦的物体清晰, 虚化前后的另外一些景物, 那就尽量将光圈开大, 比如f/2.8、f/2, 甚至f/1.4。在调节光圈的同时, 还要注意曝光量也会发生变化, 必须依靠调节快门速度加以平衡;为保证正常曝光量, 随着光圈的开大与缩小t对快门速度也应当相应的增减。在同等光线条件下, 光圈收小了, 快门速度就要放慢些;光圈开大了, 快门速度就要相对提高些。

1.2.3 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对于同画幅相机, 在镜头光圈和拍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 成像越大, 弥散圈直径也越大, 在光圈恒定或者由于曝光需要无法使用大光圈时, 利用焦距可以控制景深。也就是在光圈不变的条件下, 使用广角镜头时, 景深的清晰范围就要相对大一些, 使用中、长焦距镜头时, 景深的清晰范围就相对要小得多。

1.2.4 物距对景深的影响

对于同画幅相机, 在镜头光圈和镜头焦距不变的情况下, 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 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被摄体越远, 画面中的前后清晰范围就越大;反之, 被摄体越近, 前后的清晰范围也就相对越小。由此可以看出在拍摄一些特定和近景的画面时, 调焦应该特别仔细, 稍有疏忽, 使主体景物越出景深范围, 整个画面就都虚化了。

1.3 控制景深的实践应用

1.3.1 小景深实践应用

由于自然界的景物和事物繁杂, 在拍摄时常常无法避开一些与表现主题无关杂乱的景物, 如果让这些景物与主体一样清晰突出, 势必会干扰主体, 影响相片的表达效果。这时学会利用小景深突出主体和相关景物, 并虚化一些景物, 你的照片就会更富有层次感和意境美。获得小景深的主要方法是开大光圈, 并向你所要突出的主体精确对焦, 让其他无关紧要或是杂乱的物体变得模糊而不可辨认, 只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空间来陪衬主体。在实际拍摄中, 可以将焦点对在前景的主体上, 让模糊的远景在画面上产生空间透视感, 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主体的干扰作用。有时, 杂乱的远景在虚化之后会形成某种质感效果, 使画面变得更耐人寻味。你也可以将焦点对在中景的主体上, 让前景和背景同时模糊, 形成对主体的一种明确的视线引导作用。获得小景深的第三种方法是让前景虚化, 它会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代摄影家很讲究前景的虚化作用, 它所形成的心理效应是突出了摄影的回眸一瞥的真实性和偶然性, 使人们相信摄影者是从现场的真实情景中抓拍的, 而不是有意的摆布。

1.3.2 大景深实践应用

在拍摄时有意识地收小光圈, 并选用广角镜头, 那么, 从近处一直到无限远的物体, 都会相当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使主体与周围的环境形成有机的联系, 并通过不同的构图和透视手法, 使作品更有吸引力, 这在风光摄影、建筑摄影中用得比较广泛。大景深可以展现田园的开阔、山河的气势以及建筑物的宏伟壮观。大景深还特别适合于旅游纪念照的拍摄, 使人物和身后的景物都非常清晰, 真正起到了留影的作用。

2 摄影教学中的控制景深

2.1 多媒体课堂教学阶段

结合有典型意义的拍摄实例,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解景深理论及控制景深的方法。例如在讲授景深的艺术价值时, 可以用几组拍摄主题相同、拍摄主体一致且背景相同的相片, 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控制景深为相片拍摄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控制景深的意义和方法。在景深的计算公式讲解时, 公式对于学生枯燥且难以理解, 这时需要用景深强烈对比的相片来加深学生对于景深控制的理解。将光圈值、焦距、拍摄距离等数据罗列出来, 分别对应的不同景深的相片, 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和理解光圈、焦距和物距对于控制景深的作用。光圈、焦距和物距对于控制景深的应用是景深教学的重点。

2.2 控制景深自主学习和实践阶段

根据项目教学法和对比实验教学法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原则, 结合景深教学重实践的特点, 将项目教学法和对比实验教学法应用到景深教学中:

2.2.1 项目立项和实施

摄影技术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需要大量的直接经验, 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特点, 景深教学项目的立项首先要注意项目的目标性, 引导学习者认真分析光圈、焦距和物距对控制景深的影响, 从而理解人控制景深基本原理和规律。根据上述特点和景深教学的要求,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一小组有其项目任务。项目任务的设置充分结合控制景深教学, 例如:要求只拍摄出大景深的相片;要求拍摄出小景深的相片;要求拍摄同一主体和背景但景深差别明显的对比相片;要求拍出前景深小的相片;要求分别用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的方法来控制景深的相片。每个小组项目任务完成后同一提交作品, 在课堂上说明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分析作品的拍摄方法, 即是如何控制景深来完成项目任务。

2.2.2 对比实验教学法

教师选出每个小组完成项目任务的优秀作品来点评, 给予指导。通过不同景深作品的对比, 分析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对控制景深的作用, 探讨通过景深来突出画面的主题以及丰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拍摄实践, 加上教师对拍摄作品有针对性的进行对比指导, 对控制景深的技能理解更加深刻。对于特定的照片应该选用多大的景深, 摄影者用照片传达什么内容, 拍摄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 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2.3 外拍实践阶段

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创作作品, 将控制景深的拍摄技能应用到作品中是景深教学的唯一归属。教师可跟随指导, 让学生学会应用不同的控制景深的方法应对不同的场景。课堂上, 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自评, 教师给予指导。

摘要:控制景深是摄影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 本文通过分析景深与光圈、焦距、拍摄距离及弥散圈直径的关系, 探讨了摄影教学中控制景深的影响因素和认识误区;最后, 提出在控制景深教学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景深,光圈,焦距,物距

参考文献

[1] 徐国兴.摄影技术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 徐忠民.大学摄影[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王庆春, 等.对景深理论的证明及探讨[J].陕西工学院学报, 2001, 17 (1) :72~75.

[4] 汪志平.摄像艺术中景深的应用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3) :54.

[5] 全国高校摄影教育论文集[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