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和摄影(精选9篇)
牌头镇中通讯员积极通过网络学习新闻写作和摄影技巧培训
为进一步加强浙江省的教育宣传工作,培养我省教育新闻报道骨干力量,浙江教育在线将于前不久举办了“教育新闻写作与摄影技巧培训班”,邀请富有教育新闻采写经验的记者、编辑及高校教授讲授教育新闻的基本知识、采写技巧。
由于名额有限和学校工作等因素,牌头镇中此次没有派出通讯员参加“教育新闻写作与摄影技巧培训班”,但通讯员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习新闻写作和摄影的技巧,他们积极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和教育在线老师、学员进行交流、请教,同时下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认真学习和实践。虽然没有去实地培训,但通过网络学习同样也让牌头镇中的每位通讯员受益匪浅。
1 加强公安边防部队新闻报道的必要性
1.1 新闻报道是公安边防部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对于军队而言,一支军队要想全方位提高战斗力,同样需要提升软实力。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军队的精气神凝聚之所在,和平年代的战斗力量爆发之所在。而新闻报道,则是军队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新闻报道做得好,就能有效提升部队官兵的荣誉感与归属感,产生更强烈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量,塑造出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新一代边防战士。比如,通过新闻报道中的文字和图片塑造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就能让公安边防部队在军事训练的同时,在精神上受到激励和鼓舞。这样的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是公安边防部队保家卫国的精神保障。
1.2 新闻报道是增进军民鱼水情的重要手段
公安边防部队是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鱼水情谊。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公安边防部队有着一定的神秘性,群众对于部队的作风和行为了解不够,自然就会产生认识隔阂。消除隔阂的最佳办法是加强交流,而新闻报道正是加强交流的有效载体。通过新闻报道中的文字和图片,群众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公安边防部队为了维护边防安全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了解公安边防部队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坚强勇气,了解公安边防部队增进驻地建设所付出的辛勤汗水。群众对公安边防部队更加熟悉了,公安边防部队的群众工作也就更好开展了。同时,通过新闻报道,公安边防部队也能熟悉群众的想法和诉求,能够更有效的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军民双方的交流更加通畅,军民鱼水情就更加深厚。
1.3 新闻报道是公安边防部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边防部队的“生命线”,是公安边防部队焕发出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公安边防部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往往较为单一,此时更需要新闻报道来增进效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上而下,也需要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的思想整治工作,新闻报道可以图文并茂、声像具茂地开展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政策贯彻和政策落实宣传,从下而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传达和反映基层一线官兵的优秀想法和做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借鉴。特别是新闻报道中文字和图片的有效使用,能够有效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空洞乏味,能够有效促使官兵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还能够有效畅通公安边防部队上下沟通交流的渠道,增强公安边防部队的凝聚力。
2 公安边防部队新闻报道在写作和摄影中存在的误区
2.1 对新闻报道的认识不足
有的公安边防部队由于日常边防任务较重,加之人员设备匮乏,往往容易出现对新闻报道不重视,不上心,有的公安边防部队所采取的宣传方式还是传统的散发宣传材料等,对部队中好的典型和做法不知该如何宣传,不会展开推广。有的公安边防部队对新闻报道的认识不足,认为新闻报道可有可无,不愿意下大力气去开展新闻报道。有的公安边防部队认为军队是一个保密性较强的单位,担心新闻报道会出现无意识泄密情况,索性对新闻报道不闻不问。对新闻报道的认识不足,自然也就谈不上提升写作水平和摄影水平。合理利用新闻报道,对公安边防部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到这一点,部队宣传工作就不能很好地开展。
2.2 新闻报道的层次不高
对新闻报道的认识不足,自然也就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层次不高,手段单一,效果不佳。尤其是在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方面,容易出现官话、套话较多,生动描述性文字较少,官兵不爱看,群众不喜欢。新闻摄影也是应用较少,或者出现图片内容单一,或者出现图文不符,或者摄影水平不高等。有的公安边防部队也建立了新闻报道队伍,但是常规性的稿件较多,精雕细琢的稿件较少,汇报性的稿件多,反映军队生活的稿件少。这些都是新闻报道层次不高的体现,对新闻报道有着不利影响。
3 提升公安边防部队新闻报道写作水平和摄影水平的策略分析
公安边防部队新闻报道在写作和摄影中存在误区,固然有着新闻报道人手不足、能力水平有限的客观原因,但是及时改进、迎难而上、主动创造条件才是解决之道,需要公安边防部队官兵多加努力。
3.1 围绕主旋律,切实开展新闻报道写作和摄影
主旋律是公安边防部队新闻报道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新闻报道写作和摄影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主旋律,丰富宣传手段。公安边防部队的首要任务在于守卫边疆、保家卫国,同时还要服务群众,团结军民,因此,爱国爱民就是公安边防部队的主旋律。
围绕这样的主旋律,在新闻报道的写作过程中,要将重点篇幅放在公安边防部队执行任务,抵御外敌,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等诸多方面,用坚定的语气和信念来塑造公安边防部队的光辉形象。在写作手法上,可以将消息和通讯相结合,直面大局和细节描写相结合。2016年6月,福建法制报刊登了一组系列报道,对厦门曾厝垵边防派出所爱民固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全方位展现。系列报道之一《群众工作的模范》,从爱民、固疆、兴边三个角度切入,通过大量鲜活的事迹,反映了这支公安边防部队在群众工作中的优秀表现。这篇报道文风鲜活,用语生动,“辖区群众的家人”“和谐稳定的屏障”“创业致富的参谋”三组词语勾勒出了曾厝垵边防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事迹,更好的增进了群众对其的了解。在新闻报道的摄影中也是如此,围绕公安边防部队的工作实际展开摄影,要多体现军民共建的镜头,多体现官兵高大形象的镜头,多体现部队昂扬斗志的镜头。须知,在“读图时代”已然来临的今天,一张图片所传达的内容,有时比一则消息还要多,因此要用好摄影这个有利宣传武器。
3.2 把握细节,写作和摄影要更适合受众口味
公安边防部队的新闻报道有对外和对内两种形式,对外主要面向普通百姓,对内主要面向官兵战士。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能够适合受众口味的新闻报道才是成功的新闻报道。同样,只有在写作和摄影上适合受众口味,新闻报道才能发挥有效效果。
比如常见的先进人物典型报道,就需要在写作和摄影上创新方式。一般的典型报道均以正面宣传为主,宣传先进人物的爱国情怀、工作认真等等,用大量的事迹进行堆积。这样的写作方式已经应用了多年,受众对此也有了一定的厌倦感。先进人物典型报道不需要多么伟大的事迹,从细节小事入手,真实展开描述才能更加吸引受众。尤其是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述,当出现矛盾想法时,一味强调正面思维容易让新闻报道失去真实感,通过内心斗争最终采取正确的方式才更加有人情味和可读性。这就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加强细节描写,生动展示思想过程。在摄影上,对于先进人物的摄影不能局限于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用组照形式展现工作开展前、开展中和开展后的成果,这样的摄影就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摄影者还要尽量避免“摆拍”形式出现,而是生动捕捉细节,尽量使摄影对象在更为自然的环境下进行拍摄,还原真实场景的新闻摄影才更适合受众口味。
综上所述,公安边防部队中展开新闻报道是有必要的,在新闻报道中注重写作和摄影更是部队新闻宣传的天然要求。提升新闻报道的认识,提升新闻写作与新闻摄影的水平,才能更好的加强部队新闻宣传,更好的树立公安边防部队的良好形象,更有力的展现公安边防部队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军民鱼水的温情。
参考文献
[1]孙晓婷.适应形势任务要求加强边防部队新闻宣传工作实效[J].新闻传播,2016(8):88-89.
[2]吕涛.浅议公安边防新闻摄影基本特性[J].中国报业,2015(4):83-84.
一、信息要对称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要写新闻首先解决写什么,也就是找新闻写作素材。新闻顾名思义,要新要实,不能过时,不能闭门造车。平时提高抓住新闻敏锐性:一是从文件中找,方针政策、重大决策措施、当前工作重点、具体事情开展多通过文件、通报、简报反映,多读文件能有收获;二是多看报刊,掌握“晴雨表”,了解当前形势和新闻关注重点、要点,更要多看行业内部报刊,结合工作实际找亮点;三是留心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关心关注热点问题;四是在各种形式的会议中找,看领导讲什么、强调什么,领悟当前行业、领导关心什么,哪些是大事情。掌握丰富信息,经过过滤处理,就有了写作的点子和由头。
二、写作有技巧
专业才能专注。新闻写作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在能写的基础上多练习,最终进入会写、擅写的境界,成为专业人才。平时加强新闻写作培训,学习新闻写作、标题艺术等专业知识,增强新闻写作技能。还应该掌握一些诗词、贤文、对联、声律等国学知识。一是标题写作要有意趣。标题好比人的眼睛,要有新意,要鲜活、简洁、吸引人,让人过目不忘。对一些新名词和网络流行语要学会拿来使用,比如“给力、正能量、吐槽、不差钱、气场”等等新名词,往往用在标题上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主体写作变简报为讲故事。切忌语言描述枯燥,按照新媒介技巧,对“五个W”灵活处置,避免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顺序固化,千篇一律,可采取倒叙、顺叙、插叙、引用、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服务于新闻主体,使新闻稿件更灵活、更跳跃、更有悬念、更吸引人。三是学会模仿他人。通过多看其他报刊和向老新闻人学习,结合行业特点,对别人好稿从肩题、主标题、副标题、导语、主体、结束语等进行剖析,吸取精华,进行模仿,“依葫芦画瓢”,先学会写小稿件,待“手脚灵活”后再逐步写深度新闻,做到“画虎画皮能画骨”。四是抓住灵感。在各种机会和场合中,听到、看到、想到的新鲜由头,要立即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标题或者一个提示词,便于后续写作。五是形式要多样。根据不同刊物的“胃口”,写作不同特点的稿件,可以通过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随笔评论、诗歌散文等多形式写作和宣传,注重收集新闻报刊的电子邮箱,专发、群发尤为方便,被采用稿件多起来,通过与编辑后删改部份对比,学习领会写作技巧便有立竿见影效果。
三、内容重务实
新闻写作的内容要严格遵照本行业宣传工作要求,贴近工作、贴近群众、贴近事实。一是写会议稿件,切忌就会议而写会议,应该深刻挖掘会议的意义、作用和影响效应等方面的内容,会场具体的程序、参会规模、议题等,则只是新闻报道的从属部分,避免木本倒置。二是写领导调研的稿件,应该按照省联社转变作风和关于新闻报道要求,尽量写领导调研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指示和工作要求以及清新工作作风等重点内容,对领导行程、陪同等从属报道或不报道。三是写研究类稿件,要在深入调研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体现研究主题、存在哪些问题矛盾、解决方法建议等内容,要言之有物、语言简洁、符合逻辑、参谋实用。
四、创作有激情
一个新闻写作人员确保新闻写作的激情尤其重要,只有爱好才能激发兴趣和保持常态创作。一是要嘴勤:多问多记,刨根问底,旁敲侧击,意外收获。二是要手勤:勤于写作,大小皆宜,日积月累,自见华章;三是要腿勤:深入调研,多跑现场,多接地气,方有由头;四要脑勤:夜有所思,强化记忆,心动行动,立成所文。
五、机制促长效
一个单位要保持长效的、员工积极写新闻的氛围,需要有领导重视、人员落实、培训跟进、考核到位。省联社绵阳办事处一直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明确了分管领导、科室部分、新闻通讯员,订阅各种报刊,加强与新闻部门的勾通协调,搭建了展示新闻宣传工作的各类平台,出台了信息新闻考核管理办法,对新闻写作有功人员和优秀新闻稿件,按照不同层次奖励,每年至少1-2次新闻写作专业培训。同时,畅通写作人员的职业生涯通道。
一、消息(新闻)一般由五部分组成的。
(一)结构
1、标题:它是消息的眼睛,写作时要求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有时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标题也会由引题、正题、副题三部分组成;
2、导语:它是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的有关于消息的最主要、最新鲜的事
实;“导语是以简单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
3、主体:它在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展开事实的部分;
4、背景: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大多穿插在主体之中,有的也用背景提炼标题。
5、结尾:以分析、议论的方式对消息作点评。
标题、导语、主体是构成一则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背景和结语,可根据消息内容而定,有时需要,有时没有,有时还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二)成功条件
1、报送信息的格式(三号黑体、三号仿宋gb)
2、报送信息的数量(多)及图片(处理好)
3、报送信息的范围(上级要求:安全、队伍、教育教学、合作交流、学前教育、简讯)
4、主题鲜明,一事一议
4、报送信息的要求
(1)报送信息要突出“新”、“实”、“快”(提前)、“精”。即信息要有新情况、新内容;信息内容要真实,主题明确,文题相符,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信息报送要及时、快捷,重、特、大、突发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报送;信息内容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能够做到概括、提炼和总结。
(2)文章统一采用第三人称方式。不要出现“我镇”、“我校”等字眼。
(3)提炼主题要集中、正确、鲜明、深刻。主题要有一定的高度或深度不能记流水帐。
(4)要选好角度突出主题。着眼要高取材要精体现在一个“新”字。
(5)整体上做到求真、求实、求新、求深。要关注新事例、新经验、新情况、新变化和对这些问题的新认识要在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有一定的参考或推广价值。
二、简讯
简讯的撰写要求
简讯要写明时间、地点、内容等,不要用第一人称写。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但是得把事情说清楚。一般不少于半页或一页。
1、标题:标题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结合简讯内容,给简讯 取个好听的名字(题目)。
2、导语 :导语是简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 简讯的最基本内容。
3、主体 :主体是简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4、结尾:结尾是对简讯内容的小结。有些简讯可无结尾。
动态性消息的写作及注意事项
第一个问题是动态性消息的写作及注意事项。什么是动态性消息?新闻学的定义是:动态消息是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活动的新闻,是媒体采用最多的一种消息。日常我们学校开展的会议、活动、仪式等都属于动态性消息的范畴。她的特点是迅速及时,直接简明,一事一报。我们学校接触做多的也就是动态性报道,而写好动态性消息也是一个通讯员必备的素质之一。
教育动态性消息,我把他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定动作‛。主要是围绕上级下发的一个文件、开展的一项活动等,学校进行贯彻落实这样一种题材。如开展向王生英同志学习活动、前不久开展的‚讲正气,树新风‛活动、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治性、政策性强,主要围绕上级的精神开展,不能脱离主题。另一类动态性消息是‚自选动作‛。主要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升国旗仪式、开展对口支教、举行新团员宣誓、举办演讲比赛、进行文明习惯养成等等,特点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几乎涵盖了学校日常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政治味比较淡,形式多样,写法可以灵活多样,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特色。一般现在学校新闻以‚自选动作‛居多。
怎样写好这类动态性消息,有技巧没有。我个人认为,纯写作上的技巧没有,只有不断地摸索、学习,熟能生巧。但是我们在开始写一篇稿子的时候,最先确定的是稿子的内容,这篇稿子想表达什么样的事实,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选择报道重点是有技巧的。下面我分类给大家分析一下:
规定动作,一般是会议新闻一般是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政策,框架已经定好了,比较死板。写活这样的报道有一定的难度,容易陷入一种套路:某年月日,在某某地方召开了一场什么什么会议,参加会议的是谁谁谁,会议由某某主持。某某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他强调,他说,结尾一般是说此次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必将推动今后的工作深入开展。等等。再比如开展向先进学习活动,一般都是某年月日,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某某学校在什么地方召开了一场学习某某的专题会议,就贯彻上级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谁谁谁参加了会议,某某领导出席会议并对学习活动提出了要求,他强调等等。千人一面,毫无新意,这样的新闻很少有人坚持看到底。怎样把这些新闻写活?我觉得要做到两点:
第一是‚多长一个眼‛,什么眼?新闻眼。就是要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会议、一个活动,从中发现这个会议、活动独特的新闻价值,选取比较新颖的角度去报道。比如说,我们举行一个政治学习活动,单从活动本身出来很多都是一摸一样的,但是我们仔细发现就会有很多的不一样:有些学校制定了落实措施有多少条多少条,可以用数字去表示;有些学校注重学习过程,加强过程督导,可以着重写学习过程;有些学校创新学习手段,采取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可以注重写学习形式;有些学校注重学习效果,要求每个人写出多少字的心得体会并进行评选,可以注重从效果方面写。同样一个东西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写,写出来的稿子就截然不同,就代表着学校有自己的特色。这需要我们锻炼一双眼,善于去发现、去比较、去总结。
除了多长一个眼外,我们还要做到‚学会跳着走‛。什么意思,一个活动、一个学习是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但是活动过程中、活动背景包含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比较生动的、有价值的事实。我们要跳出会议、活动外,把会议、活动作为一个引子,引出背景中更加丰富的事实。如,我们召开了一场学习雷锋的活动,单单活动新闻事实比较少,就那么几个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几个要素单独叠加就是纯粹的会议报道,很难吸引人。但是我们发现,学习活动开始后,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善,校园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就可以抓住这个点去写。再比如,学习王生英活动,活动开展以后,教师自发办起了学习橱窗,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这也是一个点。跳出圈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鲜活的背景事实。
以上是写好规定动作的两个技巧,那么写好自选动作,有没有技巧呢?自选动作相对于政策性强的规定动作,主要是学校结合自身需要开展的一些活动,她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创新,最能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写好这类消息,对大家来说都不难,但是要写出精品、写出经典,就有一些难度。我觉得写好‚自选动作‛,关键是做到两个字:
一个是‚新字‛。时间要新。动态性消息,动字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时效性。有人说,时间是消息的生命,当天的消息最迟第二天发,过了这个时间段,他的新闻价值就缩水了,人们都喜欢看最新的东西。内容要新。内容是消息的竞争力所在,选取报道重点一定要新,要发扬那种挖空心思、费劲心机的精神,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坚决避免那种假、大、空的写作态度,一篇稿子除了几个基本要素,让人看不出目的、立场所在、内容枯燥的东西是没有人看的。有些单位上来的稿子一看内容就知道是编的,不切实际。形式要新。学校开展活动的多样性,为我们写稿子提供了多样的依据。可以创新协作手法,采取多种手段吸引读者。做到新字还不够,还要做到‚异‛字,要求异,要不同。新闻界流行一句话:同样的东西没有生命力。我们在写新闻报道时更要注重求异。别人用过的我不用,要创新、探索那些别人没用过的,敢于自己创造。比如,我们学校都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这里面就有很多不同:不同的学校工作安排就不同,有的学校制定有工作方案,有的学校列出自己的活动月计划表,具体到某一天开展什么活动等等,这是安排不同;有的学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有的注重社会实践、有的注重理论学习、有的注重学习效果等等,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把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东西给挖掘出来、提炼出来,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别具特色的好稿、大稿。
动态性消息不是新闻的全部,但是是我们教育新闻经常遇到的一个类型,纯粹的技巧是没有的,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学习、写作、锻炼,提高自己的内功,才能做得更好。
新闻语言的规范问题
新闻语言是新闻写作的表达方式。新闻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的说话交谈,也不同于一般公文写作,和普通的作文写作也不一样,他是特定于新闻写作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说新闻语言,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写作新闻稿件的同时,不太了解新闻的语言,没有把新闻写作同写工作总结、写文件区分开来,习惯于使用概念化、模糊化、笼统化、综合化的话语,结果写出的稿子总结不是总结、作文不是作文,不伦不类,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词:时间性的:近日、连日来。形容性的:很多、很大、很好、等。动词类的:深刻人体会、大力学习、大力推进、全面完成、纷纷表示、受到好评、一致认为等。还有一些术语:深远意义、重大意义、新成绩、新进展、新举措等,这些都很模糊,表达意思的时候不清楚,没有那种掷地有声的感觉。不懂得运用新闻语言来规范写作的记者,很难在新闻行业中有所突破。那么什么是规范的新闻语言?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新闻语言必须做到六个字:准确、简洁、通俗。
(一)准确。用合适的词表达准确合适的意思,不能张冠李戴,好不能说坏,今天不能说成明天。这些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我们应该注重往深层次一点考虑,如何准确地表达意思。有一个方法就是学会具体,把想说的东西用具体的事实描述出来。要学会将一些文件性、指令性的、生硬的的语言转化为新闻语言。
第一少用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比如说:天气很热—可以说气温高达39摄氏度;受到了热烈欢迎—掌声持续达十分钟之久;欣喜若狂—他跳离了座位,冲向了场地中央;天气极度寒冷—人们的鼻涕稀啦,汽车不能发动;认真听讲---人们听讲着,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
第二要少用模糊语言。时间模糊语:最近、日前。数量模糊语:大约、许多、大概。程度模糊语:比较、基本、明显。等等,要用准确的事实描述出来。
第三要慎用高级形容词、副词。‚很‛、‚最‛、‚普遍‛、‚一致‛、‚纷纷‛、‚非常‛、‚最……之一‛ 等。有人说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因为其往往带有比较浓厚的主观感受、印象的色彩,与事实本身容易发生偏差。如果非要使用形容词,这种形容词必须是使你要表达的意思更精确。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不需要的词只是给你的文章增加长度,什么作用也起不到。
(二)简洁。新闻语言跟绘画或制造机器一个道理。绘画不需要一条多余的线条,机器不需要一个多余的部件,而写作不需要一个多余的字、多余的句子、多余的段落。唯陈言之务去,新闻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行云流水,而不应该拖沓反复不知所云。
怎么样做到简洁,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写作6要素: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能使用主动语态,绝对不使用被动语态;如果能使用日常词语,绝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不要写任何粗野语言。
简洁的思路是简洁写作的关键。
乔治.奥威尔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必须问他自己至少五个问题:我在试图说什么?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什么样形象能表达得更清楚?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能足以产生某种效果?我能否再把这句话写得更短一些?
我们在写新闻稿件的时候,做到简洁明了,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问题:
1、直截了当地写新闻导语,反对拐弯抹角地处理新闻。把最重要的或最有意思的永远放在导语里,最没有意思的永远放在故事的最后。坚决不写概括性导语;不要在导语中提供新闻背景;
2、树立清晰的思路,只有清晰的思想才能产生清晰的作品。要反复思考你想要说的话,而且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明;
3、使用常用的字,使用短词语。这些字词人们都能认识和理解。比如:‚从理论上看‛,不是‚从理论的层面分析‛;‚穷国‛,而不是‚非发达国家‛。丘吉尔说的,‚越短和越老的字眼是最好的字眼。‛不要使用累赘的词语,造句时,不要拖泥带水。句子要短。避免使用术语和行话。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文件讲话中使用的语言。简洁不是来自压缩,而是来自选择。因此,你采访得越仔细彻底,收集的素材越丰富,你选择余地越大,写得就会越好。
(三)通俗。新闻是大众传播产品,照顾到最广泛受众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必须通俗易懂,要有可读性、易读性。
1、少用生僻的术语和行语。要善于把专业术语转化成具体的、有明确指向的、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
2、多用大白话,用老师们、学生们经常使用的话。
新闻语言很关键,再写新闻稿件时要永远给你的稿件和文字一种清新的春风,让人顺着你的思路一气读一下,而不是看到一些毫无意义的辞藻堆积在一起,假大空的消息是没有生命力的,要使每一个词语都为表达事实所必需,都要实有所指。在这里,我给大家几点建议,使用什么样词语才是规范的新闻语言:
用‚惟一‛的词语。这个词语一定是最真实、最准确地体现报道事实,换作其他词语就会造成理解的困难或者对事实的曲解。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千万不要用似是而非的、模棱两可的词语,不要以为好像意思表达了就行了,而要看这个词语是否真实、准确无误地报道了事实。
用个性化的语言。改进新闻写作的语言,首先是要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写作。世界上也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平时说话的语气、表述方式及所用词汇是相同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写文章大家都说一样的话呢?因为有的人一写文章就被一只无形的手牵住了笔,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已经见报的话、文件上的话、领导讲的话、挂在嘴边的话。只要都按自己的语言写作,是可以一个人一个风格的。当记者,写文章,一定要有自信心,要相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要敢于创造、敢于创新,愈是属于你自己的,愈是你最熟悉的,对别人而言便愈是陌生的,因而也愈是新鲜的。
5月15日晚六点,电信学部新闻摄影培训在材料馆准时开始。此次培训由电信学部新闻中心主办,分别邀请到校团委新闻采编组的刘辰君同学、自强社的×××同学和电信学部样阳光心协××××同学进行此次培训。
首先,刘辰君同学从五大新闻部分入手,总结实际工作中学生记者常遇到的三大新闻类型,辅以搜集到的新闻成稿,向广大同学详细地剖析讲解了新闻写作的要点。同时,她也告诉同学们,新闻应以“真”为重,不能为了美化活动的不足之处而胡编乱造,要尊重客观事实,全面真实地进行报道。其后,×××同学向同学们介绍了新闻摄影的要点,她从设备、角度、构图、画面截取及个人素质培养等方面入手,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收获与经验。最后,×××同学为大家进行了策划书撰写培训。×××同学依据活动规模将策划书分为两类,在介绍策划书基本写法的同时展示了多份学部主办、承办的各项大型活动的策划书,通过分析实例,告诉同学们撰写策划书时应有轻有重,突出自身特色,强调自身优势,重视创新,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1新闻线索的捕捉
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广大新闻工作者不要背上找线索的负担,只要自己留心,留意昨日花开花落,细看今朝云卷云舒,有价值的线索就在柳暗花明中,都不会错过你那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1固定型线索,是指从固定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线索。固定型线索是新闻人获得大量线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型线索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党委政府和上级的文件。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和督促各部门做好工作,每年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都会根据工作实际,下发文件和通知,这些文件通知内容,往往是信息员获取线索的一个重要渠道。二是领导的指示和重要讲话。为了促进工作的开展和事情的解决,上级领导都会有重要指示和要求,而这些重要指示和要求就会成为新闻写作的重要线索,有这些指示和要求为基础,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同时,还可以从大型活动或重要会议中,找到一些新闻线索。
1.2再生型线索,是指从社会传播媒介传播的“社会信息中”发掘的线索。其特点是选择性强,需要对社会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发掘。再生型线索的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类媒体。每天坚持看新闻、看报纸、浏览网站,对上级的文件精神,不管和自己关系是否紧密,都要浏览一遍,掌握主要精神,说不上什么时间就有用了。二是从文件材料中“解剖麻雀”。在工作中,具备“解剖麻雀”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上级的一份通知或一个方案,除了综合地写一篇信息外,还可以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写出两篇,甚至三篇、四篇信息。三是近期工作情况的综合。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对发现线索并写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工作是交叉进行的,为了能找到线索,要充分开动脑筋,将这些专项工作综合起来,撰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1.3随机型线索,是指在信息工作中处处留心、随机捕捉的线索。要随机找到线索,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时把握,深入研究,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随机型线索的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关注焦点。关注某一事件的发展动向和前后过程,在认真分析中不错过新闻。如便民、利民、为民服务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在便民、利民、为民服务工作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写、去宣传。二是感动内心。写看到的、听到的、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感动自己的东西,如果用心写了,往往容易让大家在思想上感情上和你形成共鸣。三是依靠基层群众。一切信息调研的素材都是我们广大群众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认识和汇总而来的,一切信息来源于基层。因此,要经常深入一线,与群众进行交流谈心,了解群众的工作和思想内心,获取有价值的线索。
2新闻的写作
新闻写作一般不需要太好的文学功底,只要具有一定文字能力的人,通过一些理论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写作,都能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
2.1选择恰当合适的新闻报道切入点,以独到的角度进行报道。在新闻采访之前,一定要先考虑清楚新闻报道中所要了解的具体情况,这就需要在采访中的提问、记录、信息采集等方面进行定位,也就是说在新闻采访时就要定下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个独到的角度进行定位以后,再通过这个角度对新闻进行不断完善,逐步完成一篇新闻报道作品。
2.2画龙点睛式拟标题,吸引眼球。标题是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既可以体现新闻主题内容,又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标题,往往能更好地吸引住受众。一条新闻,通常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包括正题、引题、副题,用多行形式表示。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引题,多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副题,用来揭示新闻的事实结果,或作为新闻的内容提要。有的新闻只有正题。很多新闻报道都是将着重点放在新闻报道内容上,试想一下,洋洋洒洒千字文章如果可以通过短短数字标题加以阐述,既可以节省读者阅读时间,又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迅速加以区分,从而更快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正是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工作要求。
2.3倒金字塔式书写方式,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最重要的新闻信息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传播给受众。倒金字塔方式顾名思义,就是将最重要的信息排列在新闻报道的开端,然后将新闻报道的其他信息通过相应的重要性,依次进行排列陈述,最后在结尾时,留下的则是最不重要的一条信息,这样也是方便读者尽快了解新闻中的重要信息,节省阅读时间与精力。而通俗直白的语言是考虑到读者群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为了让更多读者可以轻松接受信息传播,自然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报道,切忌将新闻报道写成深涩难懂的杂文或悬疑觅答的小说,在通俗白话的文章中,以雅俗共赏的方式进行报道,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
藉此时机,我们编辑部也邀请了几位“十佳”和“提名”。《武汉晚报》邱焰有采访任务在“茶座”召开前赶回了武汉;《中国日报》徐京星在颁奖会后立即返回了香港;卢北峰本已答应前来,但报社的工作又让他错过了一次“神侃”的机会;新华社军分社的李刚也因故未能光临,于是本来想办得隆重一点的“座谈会”,后来只能成为“小聚”了——这些排除万难,参加本期茶座的记者是:《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的后起之秀柴继军、原《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已转投《北京青年报》的程铁良,还有从广州赶来的《新快报》的两大“名记”宋布军和李洁军。本刊编辑王大莉、那日松、吴砚华也参加了座谈
话题还是从“ 十佳评选”开始——
程铁良:我觉得有些人对评选出来的“十佳记者”有一点误解。一出去,就有人说,呦,你是“十佳记者”。实际上,他往往忽略了前面的几个字“1998年度”,包括以前的“什么什么年度”。所以说“十佳记者”只能代表这个主办单位评选的一个年度的“十佳记者”。这和各行各业每年评选出来的先进工作者是一个道理。所以说也没有必要把“十佳记者”这个荣誉看得多么光芒四射。
主持人:就你们这个职业摄影记者的圈子而言,你们觉得评出来的这些人是不是确实比较出色呢?还是有更好的没有评出来,或是有的人有好作品但是没有参加?
宋布军:有可能有的人没送,从后面参赛者的名单就能看出来。但是,评出来的这十个人应该说还是可以的吧。
程铁良:从参赛的人选当中评出来的这些“十佳摄影记者”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今年参加评选的摄影记者是97位,你想,全国有多少个摄影记者?有很多记者都没有送稿,有可能没送稿的记者当中就有高水平的。
主持人:铁良,你是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参加“十佳”评选的,不过你现在已经身在《北京青年报》了,谈谈你怎么从“中青报”这种“大报”跑到“北青报”这种“小报”去了?
程铁良:有的人说我是从高处向低处走,“中青报”是大报,“北青报”是地方报,前几天听说“北青报”发行量突破了50万,你说它是大报还是小报?我想换一种思路和环境,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北青报”的操作空间也相对大一些。
李洁军:报纸市场化现在已经非常普通了,就不存在中央大报和地方小报的问题。老宋就经常对我们说,没有小报纸只有小记者。你自己就把自己看成小报纸、小记者,那你永远也走不出去。比如,北京的新闻,我们照样来做。
程铁良:市场化的趋势不可挡。
主持人:“北青报”反映的内容很贴近百姓生活。
程铁良:对。我们的总编辑给我们的定向是两个贴近:一个是贴近生活,一个是贴近百姓。所以图像表现的也是这些东西。
我记得有一次,我拍了三个在四川大凉山志愿服务的姑娘,这三个姑娘分别来自日本、美国和台湾,她们在那里教书,已经四年了,当时我给这组照片起的题目叫“世界有爱”。到主编那儿就枪毙掉了,说不行,这题目太虚,太宏观,必须起一个实实在在的题目。后来,就起了一个叫“大凉山里来了志愿者”。所以很多题目就非常口语化,通俗化。
主持人:这种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的新闻事件,可能很多摄影爱好者更容易捕捉到。
程铁良:实际上有些爱好者如果对他在技术上稍微训练以后,就可以拍到好照片了。“北青报”在选择图片时有一个特点:你能把这个事件记录下来就可以了。比如这个地方着火了。可记者没能赶到,那你把这事完整地拍下来了,拍摄技巧也许不精道,没关系,你的片子第二天就能上报。
李洁军:有过这样一件事:一栋大楼失火,一个读者在第一时间拍到了,而且拍得非常好,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报纸,他给我们热线打电话,热线就呼我,我说,你立刻让这个读者把胶卷送过来,我给他冲洗,给他报销路费,另外我还给他胶卷,还给他开稿费。这读者一听,很高兴,打个的就来了。我马上冲洗,照片出来了,我留下照片,底片还给他,并且报销了路费,给了他三个胶卷,并告诉他,稿费照开,一张照片开三百。
很多摄影爱好者没有这种意识,但是有人就长期被报纸熏陶得有这个意识。
宋布军:对于一个爱好者来说,他首先应该热爱生活,理解生活,这样才能对他周围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拍得更好一点。
柴继军:说到贴近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深的问题。纯粹的爱好要比职业摄影师对摄影看得更神圣一些,因为这种情况下,他的功利色彩少。摄影记者摄影是为了工作,是任务。国外好多人拍照片,我看好多是在一种特别自由的状态,完全是一种娱乐,为了享受或表达一种观点。这种状态特别难得,至少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种气候。前些天我到“少年报”看他们的比赛照片,我觉得特别雷同,很少有让大人看得吃惊的照片,或绝对是孩子眼里的照片。贴近生活,要有贴近生活的心态。一拍照片就想我拍这张照片要得什么什么奖。这不行。
在相机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技术已不是问题。还是心态问题。包括摄影记者,拍的时候也会想得奖,因为得了奖对自己评职称什么的很有好处,这种功利思想不好消除。“北青报”有的时候照片是挺绝的,我记得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个叫“星期五”的西餐厅,这个餐厅做西餐是很有名的,有一天,它旁边开了一个叫“星期六”的餐厅,记者就把这两个餐厅拍下来了,我觉得这张照片就挺可爱的。
程铁良:“北青报”的摄影记者,有一个特点是用一种百姓的眼光看待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感觉到要肩负着国家的责任和重托的这种重负感它更多的是利用摄影的手段来看待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到《北京青年报》一个月,和在《中国青年报》相比,我在干活上还真没感觉到有什么不一样,都是青年报,都在拍照片。干活还是干同样的活,我觉得有几点不一样,一个是“北青报”它所使用的照片指向性不是很强,它对一个事件的各个角度的拍摄都需要。在“中青报”时我可能就会想,我拍这张照片是能上第一版呢还是上第二版,如果不好就二版了,再弄不好就“毙菜”(完蛋)了。还有,就是我拍的稿子都有文字记者为它起好名字写好新闻稿,因为采访时一般都是两个人同时进行的。
李洁军:这点我比你就累多了,我既要全方位地拍照片又要采访,然后要给两家报纸发稿,因为我们是报业集团,文字来不及就电话发稿,不论在哪儿,当日发生的新闻事件当日就得发。
主持人:这种又拍又写的状态不影响你拍摄么?
李洁军:不影响,我觉得在不断地拍照片就是在不断地观察现场,不断地记录现场,拿出本来记,一个标语的口号,挽联上写的什么都要记下来。“北青报”的做法已经是一种操作,是报纸杂志电视化的一个流程,但它跟电视还不一样,电视画面过去就过去了,大图片的报纸第二天就出来了,读者可以细细揣摩。
程铁良:还有一个不一样就是“北青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系统。专门聘请了一个调查公司,专门调查“北青报”的版面,我们的摄影版也在其列,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指标是阅读率。阅读指数一低,马上就得研究调整。
宋布军:调查出来的阅读指数和你们对自己照片的感觉总是一致的么?读者的眼光和你们是同等的么?
程铁良:和我们自己的感觉基本一样。如果我们自己觉得这个月照片不怎么好,阅读指数准下来。我们的目的就是为读者。“北青报”非常注重“版相”,就是版面的面貌形象。除了文章和图片要好,版相也要好。读者买了报纸并不是马上就读,他会先看版相,哪版的版相好,就读哪版。色彩搭配、黑白的对比要强调。
主持人:走到职业摄影这一步了,还想参加比赛么?
李洁军:没想过,没时间。新闻摄影走向职业化就培养了一群“报虫”。天天围绕报纸干活,拍照片。职业化进程,真的形成了“两大革命阵容”。搞艺术、搞沙龙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了。我现在再看那些风光摄影的片子,拍得简直是太棒了,但我觉得我们现在离这些远得不得了。但是看看我们的职业化进程走得也非常好。我们已经很职业了,就是一切为了版面,一切为了报纸。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乐趣吧!
宋布军:说实在的,一年365天,天天要出报纸,天天要拍照片,但是,真正能让你特别兴奋、特别激动的场面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是很平常的,甚至是很没劲的新闻,但是你作为职业摄影记者,你必须把它拍好。你就是干这个的,报纸要用照片,你就得拿出画面很好的照片来。
程铁良:作为摄影记者。他最希望的是能把他拍的照片发出去,这是他幸福所在。突发性事件并不是常有,尤其是灾难性的,我们做记者的也不愿见到。但在平时,你也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所以,我们培养很多“线人”,这些“线人”就是在最基层工作的人。他们为我们提供新闻线索,我们都会给他奖励。这也和稿酬的多少有关,原来稿酬很低,人家也不愿意做,现在就不一样了。《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一个版的照片,1000到2000元,你想想,这是什么动力。
李洁军:利用一切关系,不放过任何机会。广州有个记者曾试图签证到南斯拉夫,但没能通过。
一、给领导摄影基本原则
要带单反相机,显示出尊重对方领导; 拍摄时要落落大方;
胆子要大,学会调动气氛,在适当的时候邀约双方领导合影; 多拍几张照片,选取一张最优的。
二、会议拍摄
熟悉会议的整个流程,在每个环节之前做好拍摄准备。把整个会议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片段拍下来。
如:会议开幕式、领导讲话、会议中心议题、典范代表讲话、颁奖仪式、闭幕仪式等。
1、全景照的拍摄
注意画面充实,使照片隆重生动有立体感。做到三位一体:会议横标、主席台领导、参会人员。调换一下角度以便避开会场过道。
2、拍摄领导和贵宾发言
尽可能靠前接近主要领导,选择好时机进行连拍; 拍摄角度为45度,用特写镜头,也可以拍摄讲话时全景; 特别注意主席台的背景画面,切勿使领导的头部与背景的一些不和谐的画面重叠;
注意避免出现构图错误。
3、拍摄听众
拍摄他们专注的神情或做笔记的动作;
听众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打盹或是交头接耳的画面不可以拍摄,否则将会成为会议拍摄的败笔。
4、拍摄颁奖、领奖等动态照片 一定要用闪光灯,否则容易使画面虚掉; 注意闪光灯的角度;
抓拍会议休场时的讨论画面和会议开始、结束时的握手画面。
三、餐桌拍摄
选取领导祝酒举杯、交谈时进行拍摄; 不要拍摄领导的吃相;
用餐时不要拍太多张,避免让领导用餐感觉不惬意。
四、视察拍摄
双方领导走动视察时,在领导前方一定距离进行拍摄; 要尽量调动自己的位置拍摄到双方领导的正脸为准; 选取双方领导神态举止都比较合适的时机拍摄。
会议中给领导和嘉宾拍照片注意事项
1、最好不用闪光灯,如果一定要用,请记得带套,别误会,遮光套,这样,光线就不会直接打在领导的眼睛上。
2、注意会议背景板、演讲嘉宾的一致性,不然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太少,别人不知道是哪里照的。
3、大型会场,一定要用中长焦镜头,我一般是用55~250mm佳能单反镜头,一般400人会场,完全可以。否则,每次领导讲话,你都要跑到最前面,恨不得趴到他脸上去照相,这是最愚蠢的,一是自己累,二是影响别人听讲。
4、拍照时,不要穿鲜艳的衣服,你不是会议的主角,你只是来拍照的。
5、给领导拍特写时,往往会议标题不能全部囊括进去,没有办法,特写的主角是领导,只要被背景拍进局部就可以了。
6、记得开会前进入会场,拿起相机调试一下,光线、角度、焦距,找到你拍照的最合适的位置,用闪光和现场光分别拍几张,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用闪光效果依然很好,那就不用。
7、如果是正式场合,如大领导来单位视察,本单位领导去下级单位视察,平级单位之间的交流,不要用你的手机和数码卡片机跑到领导面前拍,一定要单反,相机尽量大,镜头尽量粗尽量长。
8、有的领导很喜欢上去低头念稿子,中间不抬头,这种情况最让人懊恼,所以,不是每个领导你都熟悉,所以,遇见陌生的领导上台演讲,一定要在其走向讲台的时候提高意识,在其做准备还没有开始低头念稿子的时候抓拍几张,否则,你一点机会都没有。
9、现在用得都是数码相机,所以闲暇时一定要检查一下相机里有没有失败的照片,有的话,及时删除,否会耽误后期的图片处理效率,关键是这种照片万一流传出去,领导会恨死你的。
10、如果领导肥胖,满月脸,那就侧面45度拍摄,面部的赘肉就不会那么多。
11、如果领导瘦,刀削脸,那就正面拍摄,如果还是侧面拍摄,那就显得下巴更尖了。
12、如果领导个子矮,甚至站在台上演讲你在下面只能看到演讲台上一堆鲜花,连他头顶都看不到,这种时候,甚至可以牺牲背景板、牺牲其他现场元素,跑到舞台侧面,一定要蹲下来,镜头水平高度一定要低于领导的眼神水平高度,这样拍出的效果才显得其高大威猛。
13、如果领导秃头,记得闪光灯不要打,一旦灯光在其秃头上闪烁反光,这张照片便成了你丑化领导的证据。
14、如果领导一边脸上有痦子,最好避开这个,找到一个理想的角度进行拍摄;如果领导脸上痦子实在很多,两边都有,那就放心拍摄吧,拍完以后请示你的上级领导,请教照片处理意见。
15、拍摄领导讲话的照片,要注重的是眼神、表情、嘴型、手势的四位一体,只有这几个元素最和谐地表现在领导的脸上,照片才好看,领导的形象才好,所以领导讲话时的特写一般要三连拍,拍完找出效果最好的几张,其他不理想的就立即删除,别耽误后面的拍摄。
16、一个会议的几个代表性的镜头,一定要留下来:主持人致辞、领导致辞、领导鼓掌、领导给别人颁奖、领导之间的交流、领导与下级之间的交流、闭幕式、签到台、大合影等。所以,一定要在事前清楚会议的主题、议程等问题,这样的话,你对抓拍什么照片心里就有数了。
17、注意领导背后的物体,在照片中,领导的头部背后不要有锐器、不要有线条、不要有不祥之物。如果你的领导在单位有政敌或他不喜欢的人,尽可能不要把他们拍到一起,不要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实在不能避免,那就算了。
18、新闻记者的拍摄需求和单位工作人员摄影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两者差别不是太大,我们在一场会议、活动的摄影中要拍摄哪些照片,要看报道的要求,不管是内刊还是新闻单位,摄影人员事先都要和编辑人员沟通好。比如领导参加某喜庆活动,那就把他快乐的瞬间拍摄下来;领导参加吊唁活动,要拍摄其悲伤的一面;领导去事故现场,要拍摄出其敢于担当的气势和指挥若定的表情。
19、如果你陪领导去上级开会,你拍摄你的领导时候,一定要拍摄其专注听讲的表情,不要拍其小动作,如果:挖耳朵、挖鼻屎、目光迷茫、打哈欠、揉眼睛等;如果你的领导在上面做报告,你需要拍摄听会的嘉宾,那么要拍摄这几个镜头:听会的在做笔记、在凝视领导、在鼓掌、在提问。
20、如果你的领导在和另外一个领导交谈,他们级别一样的时候,那么,你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拍摄他们的正面,否则,宁愿不要拍。如果级别不一样,一定是拍高级别领导的正面,其他的最好是侧面,但不能使背影。
21、每个人的吃相都不怎么好看,尤其是中国菜,看着都很诱人,何况还是吃呢,所以不能拍摄领导的吃相。在领导就餐时,一般只拍摄领导祝酒时候的形象。
22、对了,如果领导是近视眼,而且是高度近视,一定是带眼镜的,闪光灯千万不能直接打在其镜片上,因为直接打在镜片上易导致反光,看不到领导的眼神,无疑是不败笔。
23、如果会场的光线太暗,用闪光拍领导容易出现红眼,虽然能后期修改,但是能避免的时候最好避免。
24、最后切记,给领导拍照就是给你拍领导马屁的机会,要正面理解拍马屁的意义,心里要阳光点。拍得好,那是因为领导长得帅,长得又气质,拍得不好,那一定是你的技术不好
资深摄影记者手把手教你拍摄领导人照片
近来,我对给领导同志拍照作了一些总结与思考,撰写了这篇《拍摄领导同志需把握的十个“度”》,就教于各位同行。
拍摄党和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尤其是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是时政新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与内容。
从2007年开始,根据省委的要求、浙报集团领导的指派,我承担了省委主要领导日常活动、中央领导同志来浙考察及重要会议的拍摄任务。
白驹过隙,一晃八年过去。我先后拍摄了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影像,参与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党代会、人代会,在杭举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及第一、二届世界浙商大会等重要会议的摄影 报道工作,在媒体上刊发新闻图片500多幅。
八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领导同志最具新闻性而又最佳的形象,通过镜头呈现出来。我觉得需要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度”:
一、检索“百度”。意思是,在拍摄前,要检索以往资料,做好功课,具有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当接到任务,我会研究活动方案和行程,熟悉掌握每个考察点的背景情况,(如果对考察点比较陌生,不妨可上“百度”查查,对其有个基本情况掌握),预判哪些地方可能首长会与群众有更多互动交流,在头脑中形成拍摄预案,明确重点,拎出亮点,并在拍摄中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沉着有数、稳中求好。
二、站在高度。拍摄领导同志的照片,不是记流水账,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有闻必拍层面上,在领会意图、明确主题、把握全局等方面,时政摄影记者比普通摄影记者的悟性要高出一筹,要关注每次报道任务中的新闻点,牢固树立新闻为王的意识。一是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要把握中央及省委当前的工作重点和兴奋点,善于在思考与观察中激发自己的新闻敏感;二是对所拍摄的题材,要弘扬主旋律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善于在人民群众中提炼主 题,领导同志每次下基层工作,都有明确的任务与意图,这就需要我们以最准确的镜头语言和最直观反映手法,抓拍出符合工作任务的出彩瞬间。
三、瞄准气度。一般人眼中,领导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应当是一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模样。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心无百姓莫为“官”。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 间时,显得很有亲和力。我们要尽量拍出领导同志平易近人、亲民务实的神韵,既要展现领导同志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又要展现出领导同志气度不凡的形象。
四、立足深度。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此句古话反映出细节的重要性。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便拥有成功的钥匙。善抓细节,力求生动,是我每次在活动现场聚焦时追求的目标。摄影报道主要是以照片画面来呈现新闻的一种传播形式,以影像说话、以传情见长。拍摄领导同志考察时,同样要时刻关注变化中的细节,以较强的新闻意识拍摄考察的进程。
一般情况下,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很难出细节。只有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与群众交流时,神情才最自然、最生动,也就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还有,互动才能生动,在互动中抓细节、抓情感,也能取得出彩的效果。
拍摄领导同志的新闻图片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是否有足够的新闻信息量,故每一个眼神、表情、手势、动作„„无不传递着人物或喜
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受众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获知相关信息,从而感知整个时政新闻。
五、选准角度。精确定位,锁定拍摄的主要对象,并尽量考虑到陪同人员,必须选准角度,这是检验拍摄者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变能力来自于对人物与事件的观察力,并瞬间将这种观察力转化为拍摄角度。这就要让手中相机随心而动,通过镜头的移动,处理好画面中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领导同志的站位最好是在中间,或在三分之二 的位置上。千万不能将画面中的主角放在边上,即使形象再生动,也是很难通过的。同样在会见、颁奖时,既要突出主要人物,又能考虑到一起颁奖的领导,尽可能 地做到突出与兼顾。
六、把握适度。适度拍摄,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当领导人低头念稿、脱眼镜、喝茶、题词不完整、手插在口袋、走下台阶、或仰望及主席台前排人不完整时,不要按快门。而当领 导同志讲话脱稿发挥,讲到兴奋时,可以来个连拍„„千万不要在场内转来转去,不停地拍来拍去,这不仅影响领导人讲话的效果和会场秩序,还会引起警卫人员的 不满。
七、确保精度。拍摄领导同志作报告的特写画面时,尽可能要取正面或四分之三的脸面,考虑到背景和前景,画面元素要尽可能完整。讲话时,有手势最好,画面就比较生动。要注 意其体形、口形、眼形、手形、脚形的自然、生动。在报告刚开始的前三分钟和快要结束时,领导同志的精神状态往往比较饱满,这是最佳拍摄的时段。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总之,与拍摄一般新闻照片相比,拍摄领导同志的活动照片,既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又有无处不在的限制,需要摄影记者对各种“度”的把握和拿捏,才能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