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基础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摄影基础(共8篇)

新闻摄影基础 篇1

新闻摄影的定义

1.新闻摄影是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的形式。其基本任务是报道各种新的事实,属于新闻工作的范畴。那种认为新闻摄影报道既是新闻报道、又是艺术创作的观点是不对的。

2.新闻摄影必须服从新闻工作的一般原则。在一般原则指导下,必须充分照顾其形象表现的特点,才能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地发挥其形象报道的威力。那种忽视新闻摄影形象特点的做法也要予以克服。

3.新闻照片是由摄影画面形象和具备新闻诸要素的文字说明结合而成的,对两者的要求应力求一致。比如,要求报道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要求表现这一内容的画面形象也应是真情实景。而决不能在文字说明上要求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而在形象表现上却允许似是而非。

4.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是新闻现场情景有选择的摄影纪实。这种画面形象必须是摄影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瞬间的选择、摄取得来的,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必须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

5.衡量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坚持新闻的标准,主要是情景真实、观点鲜明、富有现场气氛;而不能把艺术照片的衡量标准强加到新闻照片头上,求全责备。人们常常以“艺术性”来衡量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从习惯上说来,也未尝不可。但是,当使用这种说法时,要注意把两种不同性质的照片区别开来。

一、摄影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从小孔成像到照相机

1、墨子对于小孔成像的发现与研究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端”在古汉语中有“终极”,“微点”的意思。“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与”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关系而言。“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说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库”指暗盒内部而言。“远近有端,与于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2、赵友钦和沈括对于小孔成像的记载

光通过小孔时,不论孔的形状如何,屏上得到的光斑总是发光物的像。当孔相当大时,则屏上得到的光斑形状随孔的形状而定,孔方则方,孔圆则圆。他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罅小则不足容日月之体,是以随日、月之形而圆,及其缺则皆缺。”“罅大而可容日、月之体也。”说明了小孔成像与孔的大小有关。

宋代沈括。他用“格术”对之作解,认为是由物出发的入射光线受小孔约束,而生成与物具有“本末相格”之势的像,即倒像。其具体内涵与《墨经》颇类,本书已有论述,这里不再多说。

3、绘画暗箱的出现——小孔成像由发现变成发明

15世纪,意大利画家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发明了绘画使用的暗箱。16世纪,意大利人波尔波若给“绘画暗箱”装上了透镜,利用透镜对光线的汇聚作用,使暗箱形成的影像更清晰明亮。从16世纪开始,欧洲的画家们使用手提“绘画暗箱”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绘画暗箱”

可以直接显示景物的影像,画家通过“描摹影像”保留人物的形象或建筑物。

二、感光术的发明与摄影的诞生

1、J·舒尔茨与T·韦奇伍德的研究

2、尼埃普斯和他的《窗外风景》

19世纪20年代,法国石版印刷工人尼埃普斯想创造一种将线条画转印到石版上的自动转印法。他采用了一种受光而软化的“犹地亚白沥青”材料,将沥青溶液涂在金属板上,用半透明的原稿贴在沥青涂层上曝光,结果受光部分变软,再用薰衣草油洗去后呈现出了与原稿相似的正像。尼埃普斯称这个方法为“日光蚀刻法”。

1826年,他将这种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在暗箱中,将镜头对准工作室的窗外,经过8小时的曝光后,将合金板浸入薰衣草油中冲洗,得到了第一幅经感光而成的图像。

3、路易·达盖尔与摄影术的确立

法国人达盖尔是巴黎的一位画家,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日光蚀刻法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共同探讨新的定影方法。尼埃普斯不同意达盖尔用其他材料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1837年,达盖尔通过许多次试验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镀银铜板进行感光,然后将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达盖儿把他的方法名之为“达盖儿式摄影法”。

4、塔尔博特的贡献

几乎与达盖尔同时间,英国人塔尔博特和其他一些人一样也在从事于摄影术的探索和试验.在试验中他有两个发现:一是盐水能把影像“定住”。二是第一次晒出的虽然是负像,但经过实际操作表明,将已晒出负影像的纸与另一张敏化了的新纸叠合再晒一次,通过负&8226;正方法就能在新纸上得到正影像。

1840年,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法进行了改进:用碘化钾代替氯化钠制备乳剂,使用显影液进行加工,并于1841年,申请了他的专利“卡罗式摄影法”。

当时很少有人预想到,正是塔尔博特的负-正成像方法,解决了一个底片印制多个正影像的要求,成为以后摄影术发展的主要工艺之一。

5、感光材料的小型化推动照相机的小型化

美国伊斯门干板公司的创始人伊斯门有鉴于此,于1888年仿照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用长条形的白纸作为片基,白纸上涂以明胶乳剂,成为摄影史上最早的摄影用卷片:每卷可拍100幅直径为60毫米的圆形照片。冲洗后,将乳剂层从纸基上剥下,夹在两块透明玻璃板中间进行印片。当时,他们称这种卷片为“美国胶片”。“伊斯门干板公司”也改名“柯达干板与胶片公司”。

三、数字摄影的出现

1、对数字摄影的概念性尝试

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说的就是柯达1975年成功研发的“手持电子照相机”。以现在的审美观来看,它显得丑陋与笨拙,恐怕只能当健身器材来使用。但在当时它却让整个影像界沸腾起来。这套数码相机的操作非常“原始”,相机通过拥有10000像素(按100×100的阵列排列)的CCD拍摄影像,记录一张黑白影像需要23秒之久。一旦拍摄完毕,照片便记录到不太昂贵的音频级盒式磁带机上。磁带机要从相机内取下,并插入到播放设备上才能浏览。

2、索尼公司的“玛维卡”

1981年,日本的索尼公司在西柏林的博览会上推出了一种叫玛维卡的电子磁录照相机,人们由此看到了电子记录影像的曙光,但那时候的玛维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到了1995年柯达公司开始大批量制造数码相机,从那以后数码相机产品技术一路上升,到现在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数码相机产品都有了它自己的位置。

二、照相机的结构和基本分类

一、按感光载体分类

1、胶片照相机

2、一步成像照相机

3、数字照相机 二.按照相机使用的胶片分类

1.微型照相机2.135小型照相机3.APS照相机4.中型照相机5.大型照相机 三.按照取景方式分类

1.同轴取景照相机2.旁轴取景照相机(1)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2)双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 四.按自动化程度分类 1.全机械手动照相机 2.自动曝光照相机 3.自动对焦照相机(1)照相机自动对焦原理(2)照相机自动对焦的诸种模式 4.傻瓜照相机 5.袖珍照相机 五.其他类型的照相机 1.摇头照相机 2.水下照相机 3.一次性照相机

二、照相机的结构和基本分类

一.镜头

镜头是照相机的关键性部件,是照相机的眼睛,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照片的画面质量。镜头一般由透镜组、光圈和镜筒三部分组成,高级的照相机镜头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部件。

二.快门

快门是照相机上控制镜头进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开启的时间越长,通过镜头到达感光材料的光线就越多,曝光量也就越高。快门是控制摄影曝光量的重要因素,快门的运用也是摄影基础技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三.光圈

1、光圈的定义

2、光圈系数

3、光圈的作用 四.其他机构

1、取景机构

2、对焦、测光机构

3、传统相机的输片机构

4、数码相机的存储、输出机构

三、镜头的结构和基本分类 一.按焦距分类

焦距是透镜中心点到焦点平面(即胶片的中心点或数字相机光电感光元件的中心点)的距离,它代表着镜头的基本性能,镜头的焦距不同,镜头视角也会不同,拍摄的范围也不一样,在镜头的其他性能方面更不一样,如镜头的空间感、透视等。根据镜头的焦距长短及变化一般可将镜头分为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变焦镜头等。

1.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长度接近于照相机使用的胶片画幅对角线长度的镜头。胶片不同的照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也不一样。如画幅为24×36mm的135照相机使用的底片对角线长

度为43mm,其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左右,而画幅为60×60mm的120照相机使用底片对角线长度为85mm,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为80mm左右

2.长焦镜头 • 镜头的焦距远大于照相机使用胶片对角线长度,此类镜头即为长焦镜头。长焦镜头的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另外,根据镜头焦距的长度细加区分,还可分为中焦镜头、长焦镜头和超长焦镜头。对135相机而言,镜头焦距为90-135mm的于中焦镜头,其视角在20°左右;镜头焦距为135-300mm之间的于长焦镜头,其视角小于20°;焦距在300mm以上的属于超长焦镜头,其视角小于8°。长焦镜头的特点

首先,长焦镜头能像望远镜一样把远处的景物拉近,将被摄体拍摄得很大,能拍摄远处无法接近的物体,不易干扰被摄对象。适用于体育摄影和野生动物摄影等,也利于摄影记者对不法活动进行偷拍。

第二,长焦镜头拍摄的影像纵深清晰范围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影像,容易突出主体,简洁画面。

第三,长焦镜头能压缩空间,减弱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削弱前后景物间的空间距离感,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结构比较紧凑。

3.广角镜头

焦距远小于照相机使用胶片对角线长度的镜头为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焦距远短于标准镜头,视角远大于标准镜头。对135照相机而言,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在38mm以下,其视角范围在60°以上。根据其拍摄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小广角、广角和超广角镜头。在135相机上,焦距为38mm-28mm的镜头称为小广角镜头;焦距为在28mm-22mm的称为广角镜头;焦距在22mm以下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特点

首先,广角镜头拍摄的景物纵深清晰范围大,能把前后景都清晰的表现出来。其次,广角镜头拍摄的范围广,拍摄的画面气势宏大,可以获得更多的背景信息;可在较狭窄的环境中拍得较大的场面,能把较小的空间表现得很大而夸大空间。

第三,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强烈,夸张前景景物,使前景景物夸大,远景更小,远近拉开,加强纵深感。还可以利用近大远小的特性,夸张主体的某一部分,达到特殊的造型效果和构图目的。

最后,广角镜头焦距极短、拍摄范围极广时,影像畸变现象较为严重,在画面边缘部分,水平的线条会发生弧形弯曲的现象,垂直线条会发生倾倒现象;近距离拍摄时人物时影像变形失真更为严重。

4. 鱼眼镜头

“鱼眼镜头”的视角极大,类似鱼的眼睛视角,同时镜头在外观上其镜片凸出在外,也酷似鱼眼,鱼眼镜头因此而得名。实际上鱼眼镜头也是一种广角镜头,其视角比超广角镜头还要大,对135相机来说鱼眼镜头的焦距一般在16mm以下,视角在170-220°之间。

鱼眼镜头是广角镜头的极端,具有超广角镜头的所有特点,如视角极大、拍摄范围极广;纵深清晰范围极大,拍摄时几乎不需要调焦;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极强,空间感极强,极度夸张前景。另外,鱼眼镜头制造时故意保留了光学上的筒形畸变,因此,用它拍摄的景物均有严重的桶形畸变。

二、镜头的结构和基本分类

镜头由遮光罩、镜片、镜桶和伺服机构组成 新闻摄影的镜头选择

首先,为提高抓拍速度,使用自动对焦照相机和镜头是有必要的

其次,对不同种类镜头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拍摄内容来定 再次,对变焦范围的选择,也应根据实际的拍摄需要进行 其他附件

摄影的四种基本技巧

一、曝光的控制

二、光线的谋划

三、景深的使用

四、构图的制作 曝光

摄影曝光的准确性对图像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也是摄影技术中较为难以掌握的部分。准确的曝光应该尽量把景物的明暗层次全部表现出来,拍摄时一般以中级灰为曝光依据,使暗调部分、中间调部分和亮调部分都充分地得到表现,这是曝光的技术标准。而不准确的曝光,主要有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两种。

曝光过度是指拍摄时光圈开得过大或快门时间过长,使感光材料感受的光线过多,从而会使景物中的亮部层次损失,而阴暗部分层次表现极好。曝光不足是指拍摄时光圈开得过小或快门时间过短,使感光材料感受的光线过少,从而使景物中暗部层次损失,而明亮部分的层次得到很好的表现。

倒易率 同样的光通量下 光圈大一档=快门慢一档

光圈小一档=快门快一档

一.影像曝光的因素

①照相机光圈的大小和快门开启的时间,这两者控制着光线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 ②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敏感度高的感光材料所需曝光时间就短,反之就长 ③在传统胶片摄影时代,冲洗条件也是影响曝光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调整显影液的浓淡或延长、缩短冲洗时间来控制曝光情况

④在使用高速快门或较慢快门时,会引起倒易律失效影响曝光效果 ⑤拍摄者可以利用感光材料所允许的曝光宽容度进行主观性的艺术曝光

二.如何估计曝光 1.室外自然光的估计曝光 2.梯级曝光法

3.“宁过勿欠”与“宁欠勿过” 三.照相机曝光模式 程序优先(P)快门优先(S)光圈优先(A)手动曝光(M)全自动曝光(Auto)四.曝光的方法

摄影曝光的方法主要有亮部曝光法、暗部曝光法、平均曝光法三种,此外拍摄者还要熟练地运用照相机上的曝光补偿和曝光锁定功能,以更好地驾驭曝光。曝光补偿

当使用照相机的自动模式和程序优先模式进行拍摄时,照相机未必能完全准确地测定曝

光值,如果使用者发现液晶显示屏上的图像明显过亮或过暗,可以采用手动设定曝光补偿的方法来调节曝光量。几乎所有的照相机的曝光补偿范围都在正负2EV内加减,EV值每增加或减少1.0,曝光量就增加或减少一倍。不同相机提供的加减级别有所不同。在使用相机的曝光补偿时,仍然需要注意“白加黑减”这一重要定律。在曝光没有产生误差的条件下,使用曝光补偿能够使画面产生高调或低调效果,提高曝光补偿值,产生曝光过度的高调效果,在人物摄影中可以使皮肤色彩变淡、色调明朗;降低曝光补偿值,产生曝光不足的低调效果,可以使影调变暗,色彩丰富,如果在室外拍摄,暗淡的色调还能够使天空产生暴风雨般的效果。

景深

严格地说,只有焦点才是照片上最清晰的点,但由于人眼的视觉误差,常常会把焦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认为是清楚的,这个一定范围内清晰的景物就是景深,在焦点前面的景深叫前景深,焦点后面的叫后景深。景深对于照片的清晰度、艺术处理和画面主题与主体形象的表现均有重要意义,它常常是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根据摄影题材与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景深。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 1.光圈 2.镜头的焦距 3.拍摄距离 三.景深的运用 1.获得最大景深的方法 2.获得最小景深

四.超焦距及其应用 安全快门选择

一般来说当相机在开启快门期间,如果拍摄物体或者相机发生了移动或者抖动的话,拍摄出来的照片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虚糊现象。因此,就拍摄来说,我们往往有个安全快门的概念,它的基准值是使用焦距的倒数。当快门速度值比这个基准值大的时候,手持拍摄时往往就会发生相机抖动的情况。例如使用200mm的焦距,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最好不要低于1/200秒。而使用长焦段进行拍摄时,所需要的快门速度会更加快,但是由于镜头在长焦段时的视角偏小,通光量会明显减少,因此这种情况下经常无法达到所需要的快门速度,从而增加发生抖动危险。安全快门只是一个大概的概念,并不绝对,防抖技术一般可以将快门速度降低3档左右,对于手持不稳的用户来说,其快门速度需要更加快,反之亦然。

镜头对焦于无穷远时,由于景深的存在,有一个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这一点就是超焦点,它到镜头的距离就是超焦距。超焦距并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距离,而是会随着光圈和镜头焦距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光圈有不同的超焦距,光圈越小,超焦距越近。镜头焦距不同,即使光圈相同,超焦距也不同。镜头焦距越长,超焦距越远。超焦距越近,则景深越大;反之,则景深越小。超焦距在摄影中的应用是,当镜头对焦于超焦点时,景深范围是超焦距的中点到无穷远,此时可获得最大景深。

光线

光线以其神奇的魅力使底片曝光构成影像,完成外界事物的基本造型;同时,又是构成光影美的源泉,是形式美的缔造者;另外光线更是摄影者表现主题、表达情感、渲染被摄画面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摄影中,把握光线的运用是拍摄优秀摄影作品的必由之路。通过摄影实践,把握摄影光源的性质,了解各种光位的造型特点与艺术表现力,积极探究光

线的情感特点,在拍摄的过程中把握各种天气条件下光线照明的特点,必然能通晓摄影用光。

一.光的基础知识 1.光源 自然光 人工光 2.光的性质 直射光 散射光 3.光位

(1)顺光:顺光也叫“正面光”,是投射方向与照相机镜头方向一致的光线,照相机上的内藏式闪光灯照明就是典型的顺光照明。

(2)前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照相机镜头方向成水平45度左右角的光线称为前侧光,它是摄影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光位

(3)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照相机镜头的方向成水平90度左右的光线称为侧光,侧面光在现实生活的拍摄中使用较少

(4)侧逆光:光线投射方向与照相机镜头方向在水平上成135度左右角时的光线称侧逆光,在艺术创作中侧逆光是较为常用的、颇具艺术魅力的光线投射方向

(5)逆光:光线的投射方向与照相机镜头的方向相对,光源和照相机将被摄体夹在中间,这种光线投射方向称为逆光,逆光的照明在摄影艺术创作中也较为常见,它具有一种神秘的气氛,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

(6)顶光:光线的投射方向和照相机镜头方向在垂直方向上接近90度的光线称为顶光,顶光几乎就是从被摄体的头顶上照射下来光位较高,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如夏天

中午时分的光线就是顶光

(7)脚光:脚光是光源位置偏低,或根本就在地上,向上照明被摄体的光线投射方向。拍摄人像时照明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因此,不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用人工光布置出来拍摄人像,则有一种阴险恐怖的视觉感受

4.光型

光线以其神奇的魅力使感光材料曝光构成影像,完成外界事物的基本造型,同时又是构成光影美的源泉,是形式美的缔造者,另外,光线更是摄影者表现主题、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摄影主要是用光造型,根据光的造型作用,可以将光线分成主光、辅助光、修饰光、轮廊光、背景光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光线在摄影造型中的作用不同,不同类型的光线有不同的造型艺术魅力。

5.光比

被摄景物上受光面与阴暗面的明暗亮度比称为光比,在影室人像摄影中,摄影时主光和辅助光的亮度比称为光比,光比的大小对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控制照片的影调,烘托画面气氛有直接影响。光比小,被摄景物的明暗反差关系小,影调趋向柔和,表现出细腻、柔和、抒情的艺术效果;光比大,被摄景物的明暗反差大,画面的影调结构生硬,能表现出明锐、凝重、刚毅的艺术效果;光比适中,可以形成丰富的影调结构。

三.室外自然光

在各种可用于摄影的光线中,自然光的使用最为方便,但要用好自然光却需要一定的技巧。自然光的亮度和颜色都在不断地变化,虽然肉眼往往难以察觉,但这些变化都会在照片中呈现出来。要用好自然光,摄影者就必须长期耐心地研究光线在一天之中和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拍摄者可以试着确定一个固定的被摄物体,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段从不同光位进行拍摄、对比,即可以基本掌握自然光的运用规律。

四.室内人工光

室内人工光并不只是作为对室外自然光的补充,它是摄影师通过人工照明的各种手段,以光线基础知识和光线造型技巧为基础,创造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光线效果,使被摄影物体的艺术形象得以突出,美的意韵得到升华,作品的主题思想得到提升。与室外自然光相比,人工光照明更有利于摄影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对被摄对象进行照明处理,摆脱室外自然光状态下相对被动的拍摄局面。

五.新闻摄影的用光

用光从来都是一个艺术摄影领域的话题,作为以传递新闻信息为己任的新闻摄影来说,新闻信息的表现是首要的,而艺术气氛的营造则居于其次。不过,任何摄影活动都离不开光线这一话题,新闻摄影也要面临光位、光源、光型等诸多技术要素。因此,科学地把握光线的运用,在新闻摄影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图

构图一词源自拉丁文componere,原意为组合、构成,它是平面艺术构思的重要环节,艺术构图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需要调动各种因素,涉及多种形式法则,它是平面造型艺术的基础,中国传统画论称其为章法或布局,被誉为“画之总要”。摄影艺术创作所面对的对象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要精妙地领会“减法”艺术的真谛,就必须具备完整、熟练的构图知识和技能。

1.摄影构图的基本元素(1)点(2)线(3)面

2.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

(1)对称:对称美是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称”一词源于希腊语的“symmetros”,意思是“同时被计量”。自然界到处存在着对称因素,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左右对称的美感是最早被注意的美感形式,人类继而通过了解自身的对称构造相继发现了平衡、和谐、对比等原理。

3.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

(1)横向形式、竖向形式与斜向形式(2)几何形式

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 抓拍的内涵与方法

抓拍,是深入新闻现场,充分利用现场光线、环境等,不摆布、不干涉被摄对象,让被摄对象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去快速抓取生动、自然、真实的精彩瞬间。

一.抓拍的特点与作用

• 抓拍是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是摄影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正如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会长蒋齐生先生所说:“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抓拍以成为真正的新闻摄影记者、摄影工作者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技巧,没有抓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图片,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记者。”在国际摄影界,一些著名摄影家、著名摄影记者,大都主张抓拍,并在实践中坚持抓拍的摄影创作方法。例如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布勒松,是国际摄影界公认的当代抓拍大师。布勒松首先提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抓取决定性瞬间”的论点,并在近50年的摄影生涯中始终遵循着自己倡导的“不干涉、不摆布、不加工、不矫饰”的拍摄方法,他创作时以保持拍摄时的真实效果为目标,印放照片从不剪裁或作暗房

加工,这种创作方法,使布勒松成为“摄影史上的一道门”的决定性因素。二. 1. 偷拍

在被摄主体没有发觉的情况下拍摄,必定能抓拍到其真实、动人的形象,偷拍就是不让被摄对象发现而采取的最佳拍摄方法,具体拍摄时可以采用任何办法来避免被摄体的发现,常用的方法是运用长焦镜头拍摄和隐藏或伪装照相机拍摄两种方法。2.快速拍摄

快速拍摄法是指在被摄对象没有察觉情况下以及被摄对象发现照相机之前,拍摄者敏捷快速地取景、构图、调焦、确定曝光并按下快门进行的抓拍。

2. 情感沟通

这种方法是拍摄者进入新闻现场后,为了摄取现场人物的神韵,主动与现场人物交流,相互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努力与他们建立融洽的朋友关系。使自己融于现场人物的活动之中,这时你在他们面前的出现,照相机在他们面前的出现便不会影响现场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情感的流露。这种情况下,拍摄者就可以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容地进行抓拍。这时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是缩短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避免拍摄者和照相机的出现影响拍摄对象行为、情感的表达。通常在两者较为熟悉的情况下,被摄者对拍摄者的摆布极为配合。这时千万要注意跟被摄对象去亲近的目的不是摆布拍摄对象。名作《画家石鲁》就是作者李江树在与石鲁老前辈有了深入沟通后抓拍下来的。3. 声东击西

在拍摄现场,拍摄者发现了拍摄目标,而目标也发觉拍摄者要拍他时,必然会产生紧张感,而且有好多人不愿意别人拍自己,即使自己在做好事,也不愿接受拍摄者的“表扬”和“赞美”。这是他的行为表现就会极不自然,拍摄下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在这种情况下,拍摄抓拍的策略

者可以把镜头对准别的方向或将照相机收起来,佯装不再拍摄,悠闲地把视线转移开,“饶有兴趣”地注意其他人物和景物,以解除被摄对象的顾虑。有时,拍摄者可以故意对着其他目标用闪光灯空闪,假装拍摄其他物体,甚至不惜浪费胶片,拍摄一张自己不需要的人或景。这样更会使被摄者认为“自作多情”而完全放松放松警戒,神经会逐渐松弛,重新进入自己的“角色”,进行正常的活动,表露出自然的神态。这就是“声东”所产生的效果。然后待被摄对象呈现出自然、生动、感人的形象时,便可以突然掉转照相机镜头“击西”,从而可以抓拍到精彩的画面形象。5.守株待兔

这种拍摄方法要求耐心细致的观察事物,掌握事物的活动规律,没有条件或必要一直跟踪事物,只要在预计会出现精彩画面的位置或在事物的必经之地等待事情的发生,一百米赛跑、汽车拉力赛灯等,许多精彩的画面就是这么拍摄出来的。这就是守株待兔的抓拍方法。

6.人取我舍

人取我舍法是大家都在争抢着从一个角度拍摄时,有远见、有头脑、有创新精神的摄影记者却不去抢这个角度,而是换个角度、换个拍摄思维去拍摄的方法。

7. 盲目射击

拍摄时根据镜头的大概范围,不看取景器,直接进行拍摄。这种拍摄方法就是盲目射击法。这种拍摄方法可以避免引起被摄对象的注意,能抓拍到比较真实自然的人物形象,拍摄社会丑恶势力或现象时,要是被发现了,记者的照相机可能会被砸了,人身安全有时都可能受到威胁,不看取景器拍摄就可以遮人耳目,抓拍到不易拍摄到的场景。

8.跟踪追击

有些时候,发现了新闻现象或新闻事件,并不是马上就能抓拍到新闻摄影作品,而有些重大新闻事件也不是立即就能报道完,续后可能还有重大进展等等,这些报道新闻摄影题材

最好的办法就是跟踪追击、锲而不舍地抓拍,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意义、有价值新闻场景与形象。

摆拍的内涵与方法

摆拍,是错过时机或新闻发生现场无法完成较好拍摄效果的一种摄影技法。通过充分布置光线、环境等,摆布、干涉被摄对象,抓取比较好的效果内容。

二. 摆布拍摄

摆布拍摄是一种彻底地干涉被摄对象的拍摄方法。对于刚出土的文物这类静态性新闻,在拍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任意摆布,以求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在艺术摄影中,摆布也是可行的一种创作方法,可以对人物的姿态造型、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人物的表情等进行导演摆布,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添景加物。但是,在拍摄新闻人物以及活动性的新闻时,决不允许采用摆布拍摄法。更不容许导演与虚构。

二.组织加工拍摄

组织加工拍摄是在不违反真实的情况下,为方便构图,拍摄出较为美观的画面,加强画面主体形象的表现,适当对被摄主体及环境做一定的安排与调整而进行的拍摄方法,组织加工的对象只限于部分题材的人物和物体。至今许多拍摄者仍使用这种方法。

抓拍与摆拍的合理化运用

抓拍与摆拍都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表现工作生活的情况和景象。

一.尽量抓拍

抓拍是新闻摄影最基本的方法,是摄影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摄影家石少华在《新闻摄影与摄影记者工作》中指出:“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他最主要的本领,仍旧是应该学会掌握生活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干涉对象,真实、迅速、生动地拍摄

出照片来。”

二. 能动摆拍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个别细节破坏画面主体形象的表达,或现场环境与主体形象表现欠佳等等,抓拍有时不能有效的进行或根本无法进行,此时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动的干涉对象、进行摆拍,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原则。否则拍摄出来的照片就失去了意义、价值,失去了生命。例如:英雄归来与亲人拥抱的感人场景,错过了就不能摆拍,因为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摆不出那种真情实感。再比如:去采访一名训练标兵,去采访拍摄时他也许正在休息、学习,当然就不可能机械地改天再来,实际上可以请他配合一下,看看他平时刻苦训练,怎么练习专业技能等等,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来抓拍。这里对被摄对象的干涉是再现真实、是能动的摆拍、是可行的。

三. 摆抓并举

摆拍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抓拍,要运用抓拍,机械的摆拍,象拍摄静物一样的摆拍,会把主体形象摆“死”,那样拍摄不出真实生动的形象,摆拍过程中抓拍。

抓拍的过程中,为使主体形象完美、主题深化,可以适当对现场环境及构图要素进行取舍,适当的调节对象的位置、朝向、姿态等,但必须以真实性为原则,拍摄者对被摄对象的干涉和调节不能影响被摄对象的自然动作、姿态及情感的流露。

摆抓并举的是新闻摄影拍摄过程中必要的拍摄方法。它可以兼顾构图的完美、形象的真实性以及生动感人瞬间的捕捉。在新闻摄影实践中,应认清抓拍和摆拍各自的优缺点,调动一切合适的拍摄方法,实事求是、抓摆并举。但是,无论是摆拍过程中抓拍,还是抓拍过程中摆拍,都要切记一个原则,即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军事新闻摄影的特殊性

军事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的一部分,其主要方法与日常的新闻摄影方法技巧是相同的,但也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军事新闻摄影

早期是军事新闻摄影就是战争摄影,表现战场上发生的一切情况,它保留了战争史上的真实可靠的形象史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战士的英勇、重大战役的现场等,给人们以灵魂的震撼,是较有影响的一类新闻摄影题材。现代军事新闻摄影还包括和平时期军事建设、军事演习、军事生活、军事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1)军事新闻摄影的特点

军事新闻摄影的特点首先表现为真实性 军事新闻摄影的第二个特点是危险性 军事新闻摄影的第三个特点是保密性(2)军事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 首先是政治素质

新闻摄影基础 篇2

关键词: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差别

1 引言

新闻摄影是一种为平面大众传播媒体而制作的图片, 从其诞生开始就与纪实摄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在早期的新闻摄影图片, 大部分都是从纪实摄影处获得。同样的, 新闻摄影也在实际工作中担负着历史文献记录的重任, 二者的作品也常常互相转换, 在各种有关摄影的史学与评论之中, 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通常被当做是同样一个摄影流派或者类别被叙述或评论。本次研究就以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切入点, 以期更加理性清晰地对待与了解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本质内涵。

2 纪实摄影与新闻的定义

2.1 纪实摄影

(1) 纪实摄影的含义。纪实摄影指的是人们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或者是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开展的纪实性摄影工作。其内在价值在于用客观真实的摄影记录下社会发展的当时状况, 使其能够成为对后人有价值的图像资料, 与此同时, 加入进作品拍摄者对自然、对人文、对社会的关注与情怀, 从而对历史的传承与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

(2) 纪实摄影的特点。一是真实性。纪实摄影要记录真实的形象, 不能够对要记录的对象有任何的夸大或者歪曲。二是社会性。指的是借助对拍摄对象所表示的社会关系对社会的客观现实做反映与记录,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具有社会评价特征的摄影活动, 表达是其主要的意义。纪实摄影的作品一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社会现行的情况之上, 重点关注选材和社会价值, 从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与理解。

2.2 新闻摄影

(1) 新闻摄影的含义。新闻摄影指的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记录, 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这与其他的一些门派的摄影作品略有差异, 新闻照片需要取材于新闻事件出现的现场或者是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新闻摄影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新闻信息。

(2) 新闻摄影的特点。一是真实性。新闻摄影的核心生命力就是真实性,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原则其实就是揭示事物最真实的主题, 其不是虚构、捏造的, 是和实际事物相匹配的客观事实。摄像需要能够抓住一件事物的本质状态的典型瞬间, 从而反映一件事物的真实面貌。摄影对象也需要选择真实客观的事物与事件, 不能够是摆拍或者是事先彩排过的, 除此之外, 图片上配的文字也需要是对这件客观事物进行客观描述。二是新闻性。新闻摄影需要从关注重大事件、重视独家新闻、攻破大难度题材、重视时效性报道这几个层面出发[2]。第三, 形象性:借助摄影作品的吸引力与强有力的感染力, 让观众从照片中就能感受到喷薄而出的震撼效果。

3 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差异

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性质极为相似,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摄影形式, 彼此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

3.1 价值追求层面

新闻摄影在于向读者表达正在发生的或者发展的新闻事实, 让人们即时地了解到正在发展的客观事实。新闻摄影最主要的价值就是新闻性与时效性。但是纪实摄影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个较长历史过程中的, 具有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的事物, 其摄影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现今或者是未来事物的高度重视, 其最主要的价值不是新闻性和时效性。

3.2 牵涉范围层面

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不仅仅是有时效性的人物或者是事物, 还需要依照读者群的不同要求, 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点。纪实摄影相比于新闻摄影, 其包含的范围要大的多, 有可能会反映一些人们漠视或者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从取材的角度分析, 新闻摄影重点选择的是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但是社会纪实摄影的重点则放在了客观直接地将社会生活暴露在人们的面前, 展示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一面[3]。

3.3 消费时段层面

新闻摄影的保存时间通常都很短, 也许过了这个时段这个作品就毫无价值了。但是纪实摄影就像是“醇酒”, 经历的时间越长, 其价值越大, 在这方面文献类纪实摄影的表现愈加突出。

3.4 操作流程层面

新闻摄影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有很多人一同帮助才能够完成, 经过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版面编辑、美术编辑、总编辑等人一同作用之后才会出现在报刊版面之上, 但是纪实摄影通常一个人就能够完成, 一个人选题, 一个人研究, 一个人拍摄, 受到外界影响较小。

3.5 表达内容层面

从二者的表达内容上分析, 纪实摄影作品属于摄影家对社会以及时代长时间记录观察而产生的作品, 这种作品的主观色彩相对明显。新闻摄影只是对一件事物的发生过程或者典型的发生瞬间做记录, 客观性是其核心内容。因此, 因为限制性因素较少, 纪实摄影能够为摄影家带去更多的时间去对作品做思考与研究, 可是与之相对应的, 纪实摄影对一部作品的内涵有更高的要求, 一部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是包含了作者对这个时代敏锐的洞察力的, 但是新闻摄影完全不需要有这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任伟.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关系的粗浅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10) .

[2]熊国成, 罗艺.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差异[J].新闻摄影, 2010, (14) .

新闻摄影的抓拍让新闻更加鲜活 篇3

1928年,世界新闻摄影的先驱,德国人莎尔蒙,以摄影记者身份出现于国际外交场合,创造了“小相机+现有光线+不干涉对象”即“抓拍”的摄影方法,并提出新的摄影美学观念——“向受众展示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表现新闻人物的现场真实形象。比影像清晰而形象呆板更具价值。”从此,抓拍这种摄影方法很快流行于世界各国。

1. “抓拍”在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的情况下保持新闻的鲜活

“新闻是易碎品”,“抓拍”实现新闻摄影瞬间精华的展现。而要把精彩瞬间固定在照片画面上,重要的是保持被拍者客观的、自在的活动。在被拍摄对象毫无防备中,抓住他们的神态、动态的关键瞬间,呈现自然、真实的影像,不加干涉。“抓拍”不同于摆拍,不能刻意组织摆布,要不干扰被拍摄者的自然状态,还包括不改变原有环境,只在现实十分杂乱的环境中拍摄。拍摄者要把所有的智慧、精力用在认真观察被拍者的活动和情绪上,用在选择理想的画面上。如“抓拍”突发性新闻时,摄影记者要把稍纵即逝的拍摄场景、对象,比如调整一下画面中个别人物的位置以获得更好的画面效果。但绝大多数记者在遇到重大新闻时还是会尽力维护现场的原貌,避免为了改善画面质量而对拍摄对象施加影响;再如“抓拍”特写镜头的时候,摄影工作者对现场的控制能力更强些。

2. “抓拍”把新闻摄影的动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因而鲜活

“抓”即“捕捉”,“抓拍”是以抓住对象的典型神态或动态的典型瞬间为目的的。所谓动态包括跑、跳这种明显的、剧烈的肢体运动,也包括心理活动引起的面部及肢体的微妙变化,如眼神、手势。动,还包括进入画面、瞬息万变的各种要素的相互配置与照应。两人交谈时,双方动作眼神的呼应;人流中,需要等到从空隙中拍到主题的刹那;光线、黑白……也在不停的变换中。用“稍纵即逝”来形容抓拍对象的动是很恰当的。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一失时机成千古恨”。 一位摄影界同行说:“能抓拍到新颖、幽默、夸张,具有象征性的瞬间,就是佳作。”生活中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才是最美最真实最鲜活的,捕捉到镜头里,才是值得称道的。

3. “抓拍”使新闻賴以生存的条件——真实、实际性尽显,显得更鲜活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而“抓拍”最能反映出新闻的真实性。遵守新闻的真实性是摄影记者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离开了真实性,新闻照片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新闻摄影工作者采访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尊重实际,在客观实际中发现题材、发现美,并用满腔热情去捕捉生活中的人物感情,才能摄取到富有真情实意、感人至深的画面。深入生活,是“抓拍”的灵魂和真谛。如果是“抓拍”,千万不要以“构想符合实际”为由,无中生有的硬去制造。必须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在时间、空间上,严格的遵循现时规定性和现场规定性。读者通过新闻照片的画面了解新闻事实,并且认为画面所反映的形象就是真实的,所以摄影工作者必须用事实的形象说话 ,真实记录社会现象。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新闻摄影更强调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而一幅“抓拍”成功的新闻图片,以其鲜活的画面,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会为媒体增加无尽的魅力。当前,“抓拍”已成为世界摄影技法中一种主要的潮流。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闻摄影工作者而言,要求具备更强的新闻敏感、积极地“抢新闻”意识,“抓拍”就是“ 抢新闻”的最佳手法;并时刻不能忘记,国际抓拍大师亨利·布勒松提出的,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抓取决定性瞬间”的论点,以及他倡导的“不干涉、不摆布、不加工、不矫饰”的“四不”摄影法,始终以保持拍摄时的真实效果为目标,拍出形象、真实、生动的新闻图片,得到以图抓人,画面感人的效果。

新闻采访基础 篇4

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1,选题的社会性:记者采访的第一个特点,即

是选题的社会性.也就是要选择那些涉及迫切的问题的,又为大众关心的问题.的目的是向大众传播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是将事实保密而在要将采访来的事实采访成报道,让广大读者,听众,观众都知道.2,的时效性: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要求记者迅速了解到新闻价值的事实:它为什么发生它的意义何在这一切都要求记者用几天的时间搞清楚,才能满足大众了解新闻的需要.3,的广泛性:指调查内容要广泛,记者对象要广泛.选材的生动性:即要扑捉到生动的,有趣的事实.既然是向大众传播,就要求所写的报道生动有趣.只有生动的文字,才能被大家接受.二,如何获得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或信号.有了新闻线索,有编辑部获得,然后指定记者去采访.但大多数新闻线索却要靠记者去扑捉.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2,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3,从读者来信,群众来电中.4,广交朋友.5,建立自己的情报网.三,采访前的准备:

1,对采访的题目的基本情况要了解.2,相关的知识准备:准备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知

识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意识.3,研究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只能作为提供他人或事实材料的消息来;另一类本身就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4,思想准备.5,问题准备:

记者提出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准备好时就设计好,特别是初当记者的,应在本子上记上几个,十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底.6,物质准备:发稿准备.四,怎样选择新闻

新闻摄影复习提纲 篇5

1.2.3.4.5.6.7.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

中国最早提倡新闻摄影的人:邵飘萍

一个完整的运动镜头应当包括:起幅、运动、落幅。曝光的三要素:感光度、光圈、快门

拍摄方向可分为:正面拍摄、背面拍摄、侧面拍摄、斜面拍摄。拍摄高度:俯拍、平拍、仰拍

新闻摄影的基本评价标准包括:新闻价值、视觉冲击、纪实性和图片的文字说明

8.影响景深大小的因素是镜头的焦距、拍摄距离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9.色调:是不同波长的光进入人眼所引起的不同色彩感觉,藉以区分颜色的不同性质。这是由人眼所见光中的主要波长,即主波长所决定。主波长是指一定颜色的光中占优势的光的波长。

10.明度:是与物体反射的光量有关的一个概念,反射光量大的明度高,反之则低。

11.色温: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

12.饱和度:也称为颜色的纯度,这是颜色(光)加上白色(光)后被„冲淡”(发白变淡)的程度。白光的成分愈多,饱和度愈低;纯光谱色的饱和度最高,白色的饱和度为零。

13.推镜头:当我们把变焦距镜头从广角镜渐渐地变为长焦距的窄视场角镜头时,镜头光轴所对的景物越来越大,好像是摄像机离这一景物越来越近:这种效果,我们叫做“推镜头”。14.拉镜头:上相反

15.摇镜头:指摄像机镜头的焦距不变,摄像机本身上下左右摇晃 16.移镜头:指摄像机镜头的焦距不变,摄像机本身向前后运动

17.颜色守恒:无论我们在什么光线条件下看到国旗、邮筒,它们的颜色都是我们在目光下看到时所记忆下来的

18.形状守恒:当我们判断已知的几何形状时,尽管它们由于透视或其他原因发生了某种畸变,我们还会认定它们保持了原来的形状,19.大小守恒:这种能力使我们不把较远的物体看成是比例较小而认为它们只不过是距离较远

20.摄像辅助器材主要包括:外接话筒、照明灯和三脚架等 21.什么是视觉定式?它与电视片的制作有何关系?

人们习惯于看见以前看过的东西,人们早先的经验对视觉的观察有一股引导和限制的力量,这就是视觉定势。电视画面是一幅接着一幅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出现在观众的眼前的,可以肯定地说每一幅画面都会产生新的视觉定势。是否注意到画面视觉定势的存在,是否能运用好这股力量,画面语言的感染力与逻辑力量会出现天壤之别。

22.光源的色温不同,对拍摄的画面会有什么影响?

色温越低画面偏红,色温越高画面偏蓝

23.徒手持相机拍摄控制画面稳定的五条要领是什么?

①掌握好摄影机和摄像机的重心。②掌握好呼吸。③掌握好拍摄姿势。④掌握好镜头的焦距。⑤掌握好画面中的地平线。

24.什么叫光比,它对电视画面有什么影响?

就是指明亮部与阴影在亮度上的比例,或者说是比值。光比是明亮部与阴影之间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光比的大小决定着画面的明暗反差,影调色调,以及造型效果和艺术气氛。另一方面摄影师还可以通过光比的控制,使画面适应拍摄系统的宽容度(这一点我们在第六章中还要讲到),保证成像的技术质量,因此,控制光比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25.简述用三脚架拍摄的长处和短处。

长处:①能获得极稳定的画面,保证观众能够看清画面。②能够捕捉到被摄体真实自然的情态。③摄影师实际拍摄控制范围较大。④有利于减少摄影师的体力与精力消耗,使摄影师能较大幅度的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作时间。⑤有利于提高摄影师的观察力。

短处:①使用三脚架拍摄,进入工作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摄影师对被摄景物的反应相应就有了一段时间间隔,这在一现即逝的景物抓拍中,有可能会失去良机。②使用三脚架,难以作运动拍摄,不像把摄像机扛在肩上可以作各种灵活的运动拍摄。③由于移动不方便,在同等的时间里,使用三脚架拍摄,视点变化小。④摄像师在拍摄中多带一件体积与重量都不算太小的设备,感到麻烦、累人。

26.什么是硬光,软光?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硬光是有方向性,能产生轮廓分明的阴影的直射光。容易控制,光源能集中。软光是无方向性没有明显阴影的漫射光。不易控制.光源较大。27.拍摄作品的评析步骤

一、看立意——读懂画面的含义,概括作品的主题

二、看表达——分析画面的各种表现技巧。

1、主体对象的选择与强调

2、陪体与主体的关系及画面环境氛围的营造

3、画面线条的构成4、画面影调的构成5、画面色彩的构成6、画面空间的经营处理

7、用光技巧分析 28.什么是视觉冲击力?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新闻画面形象对读者视觉的刺激和心理的震撼能力。

二、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图片画面的新颖程度

2、图片画面形象与正常状态的差异状况

3、画面形象要有真实感情 29.新闻图片说明的三大作用

一、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基本事实,如时间、地点、姓名、单位、作者等。

二、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背景资料,如为什么、怎么样、意义何在、性质如何等。

三、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趣味点和理解、欣赏的角度,为图片增色添彩 30.照片的优势:媒体使用照片的理由是什么?

一、传播视觉信息,使用照片来传达的是文字无法表述或很难表述的视觉信息。

二、印证,说明某事件确实发生及如何发生的。

三、卖点,头版使用大照片成为媒体的卖点,大大提高该报道的阅读率。

四、史料价值。图片不像文字资料可以通过事后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图片的获取是及时性的,刊载有图片的报道有较高的记录价值和史料价值,近年市场的老照片也证明了照片的史料价值。

31.什么是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由新闻事实和摄影两大要素组成,它以摄影技术为手段,通过瞬间的视觉形象以及文字说明,传递新闻信息。(名称解释)

一、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具有形象价值的新闻事实。

二、新闻摄影的技术手段:照相。

三、新闻摄

影的基本拍摄方法:抓拍。

四、新闻摄影的核心任务:传播信息。

五、新闻摄影的传播形态: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简答或论述)32.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区别

一、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区别在于,摄影记者不仅用“眼”、“嘴”、“手”,更重要的是在用“脑”去辨别哪些是新闻和有用的信息,哪些是垃圾可以随手扔掉。

二、对于摄影记者而言,他们所受的训练,不仅是在摄影上,更主要的是在传播领域——怎样有效地利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来传播信息。他们必须了解谁是他们的传播对象?什么是他们试图传播的信息,以及为什么要传播这些信息?

三、摄影师对于视觉影像的构成的关注大于摄影所包括的信息的关注。

四、摄影师关注画面的形象的构成,摄影记者关注画面中视觉形象构成所揭示的信息

五、在拍摄现场,摄影师有两种考虑问题的方法:一是从视觉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入手去构成画面,而所有的摄影技术、技法都是为信息的传播服务的。另一种则是从摄影的特性入手,首先考虑的是画面中的光线,构图和影调等,其次才是其他的因素,摄影记者应采用前一种方法 33.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绝代双骄”P22 沙飞:司徒传,1936年拍摄了《鲁迅先生的最后的留影》,他以“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起舞”之意取笔名“沙飞”,并提出“摄影是一种武器”。

吴印咸:中国电影摄影教育和图片摄影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用手中的摄像机和照相机以不懈的努力、精湛的技术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34.“荷赛”(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与“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荷赛”:

1、1957年改名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当今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新闻摄影赛事

3、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分为10大类:(1)突发新闻(2)一般新闻(3)新闻人物(4)体育动作(5)体育专题(6)当代热点(7)日常生活(8)肖像(9)艺术(10)自然 “华赛”:

一、2005年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在深圳举办第一届比赛。

二、“华赛标准”:新闻摄影的评判5准则:

1、最开阔的新闻视野

2、最敏锐的洞察目光

3、最高超的摄影技巧

4、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5、最客观的真实反映 35.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通过暗箱和感应材料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记录下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的没有底片的照片《窗外的风景》。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用“银版摄影术”拍摄了图像非常清晰的《坦普尔大街街景》8月19日在法兰西学院公布了这一发明,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36.中国新闻摄影的起步

1920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中文刊物《新民丛报》中开始使用照片,是中文刊物最先刊登新闻照片的报刊。1904年,上海出版的《日俄战纪》是国内最先刊登新闻照片的报刊。同年创办的《东方杂志》是国内最早刊用自制铜板图片的杂志。1963年3月17日,上海《时报》特意铸版刊登了江西“南昌教案”中,被法国传教士杀害的江召棠遗体的特写照片,以此揭穿了法方的谎言。此照片3月29日再次发表在北京《京华日报》。这是第一次使用新闻照片报道重大事件。

1920年6月9日,戈公振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副刊《时报》的《图画周刊》,随后摄影副刊不断出现。摄影副刊的创立与发展,对中国新闻报道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的著名摄影记者有:王小婷、郎静山、黄英、魏守忠等。37.新闻报道摄影的特性:新闻性、真实性、瞬间性。38.如何理解真实性?

1、确有其事。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以虚假的东西欺骗受众。国内外新闻报道中,假新闻举不胜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著名的“华南虎事件”就因将“年画虎”充真虎进行拍摄,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确有其人。在新闻报道摄影中,采访拍摄的新闻对象也一定要真实,不能张冠李戴。新华社曾有摄影记者将农村“娃娃亲”现象张冠李戴,而被取消了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称号。

3、形式真实。新闻事件的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要真实,摄影记者要正确处理摆拍和抓拍的关系,秉承公正、客观的原则。不恰当的拍摄手段会扭曲新闻事实,也要防止在后期图片制作中失实。著名的“广场鸽事件”、“藏羚羊事件”也都因后期加工制作而扭曲事实被曝光,取消获奖资格。

4、文字真实。文字说明是新闻报道摄影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新闻照片需要文字加以补充说明以期达到对内容的限定、解释、强调、延伸和评论等,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完整。这就要求文字必须真实,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编造新闻。贺延光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有一副《抢救人民代表》的新闻报道摄影作品,说明中这样写道:“一位突然发病的高龄代表接受紧急治疗。参见七届人大的代表有2970人,其中60岁以上707人,占代表总人数23.8%。”就以详实的数字及背景资料作为文字说明的延伸部分,成为新闻图片有力的支撑。没有“大概”、“可能”等虚词,使得新闻报道有说服力。

39.新闻报道摄影的体裁:图片新闻、专题新闻摄影、专题摄影。(填空等)

一、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具有高度概括、直观性和典型性。单幅或多幅图片(一般以单幅呈现,或3幅以内)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是图片新闻最明显的特征。

“5W”新闻报道摄影的基本传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图片新闻主要以单幅出现,首先要细心研究被采访拍摄对象及所处的新闻事件的环境,及发生时的情景状态和细节;其次,在拍摄中要做到腿快、眼快、脑快、手快,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要明确、直观地表现新闻事件的对象,并快捷抓取新闻事件的典型瞬间;最后根据现场采访,整理写准确的标题和文字说明。

图片新闻不仅要具备视觉冲击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新闻含义和社会影响力。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工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时代为背景,抓取新闻事件中的典型环境,捕捉有代表意义的任务和生动鲜活的细节,用极具说服力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深刻的新闻事件,因为整个报道要依托视觉形象来传播。

二、专题新闻摄影。

专题新闻摄影又称新闻组照,指多幅或成组的照片和文字结合,集中、全面、深入地采访或揭示新闻事实的一种有时效性的新闻摄影报道体裁。

专题新闻 摄影与图片新闻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图片丰富,每则新闻报道摄影一般均有多幅照片组成,相比新闻照片具有一定的全面性、连续性、完整性及深刻性等特征。

第二,报道内容上除具备新闻性外还具有多样性和视觉表现丰富的特点。

第三,图文并重,充分发挥了图片和文字的优秀,使采访报道更加生动、详尽,层次丰富。

第四,再加上后期编辑的精心安排,一般都有赏心悦目或达到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三、专题摄影。

专题摄影一般不要求时效性,在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别专题新闻摄影。它的采访报道通常围绕一个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思考的主题或任务展开,从不同角度层次表现该报道主题或人物故事,具有一定的描述性,是一种摄影师花费长时间深入采访、拍摄、报道的社会纪实体裁,作品中常常会流露出摄影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态度。

专题摄影题材:(1)用信仰和行动完成拍摄(2)承担记录历史的使命(3)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的题材(4)用摄影的力量影响社会

40.《我要读书》大眼睛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专题摄影中的代表作,希望工程的一个象征。1994年被定义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推动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希望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大眼睛”成为最广为人知的摄影作品。(照片内容:1991年4月,安徽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不管生活多么艰苦,苏明娟同学仍在刻苦学习。)

41.新闻报道摄影的拍摄方法P90(1)抓拍:抓取瞬间、加强沟通、与众不同、多拍、偷拍(2)摆拍

(3)手法的日益多元化 42.新闻报道摄影的文字撰写

一、“5W+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二、图片说明、标题真实、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鲜活生动

(1)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2)重点突出新闻事件中的核心部分(3)文字说明要简洁、严密,文法畅通、符合逻辑(4)图片说明、标题要生动鲜活

三、不同体裁的新闻报道摄影文字说明要区别对待 图片说明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图有我无,图无我有。撰写文字的时不要重复已在图片中交代非常清晰的内容,要去写图片所不能表达的内容。

第二,图片说明在表述对新闻事件的观察时,要以事实为根据,通过新闻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切莫因作者主观猜测和主观表态而引起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猜想。

第三,对新闻图片的内容要解释清楚,特别是读者不了解的事物,要进行说明或解释,以防误读

第四,新闻图片如用了特殊的技法处理,一定要在说明中注明。

43.构图是表现视觉内容的载体,是一门艺术,是作者把客观世界依照主观意愿进行重组的过程,不仅在艺术摄影中需要,在新闻摄影中也是至关重要。

新闻摄影构图是指新闻摄影工作者面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将取景框中的人、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和取舍,等待典型性瞬间的来临,使其更具视觉表现力。

构图:平衡式、对称式、变化式、对角线式、交叉式、椭圆形、X形、十字

形、水平式、斜线式、三角形、S形、向心式、放射式、垂直式、九宫格式、L形、框架式。(P104页,有常见几种的具体特点等,上课不认真听讲没记,没整理)

44.各种镜头在新闻摄影中的妙用

镜头的作用:(1)控制焦距(2)控制进光量(3)控制取景范围(4)控制景深范围。依据镜头焦距的长短不同分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距镜头、长焦距镜头。(填空)

一、鱼眼镜头

鱼眼镜头的视场角在180°左右,是一种超广角镜头,因其如鱼眼睛般巨大的视角,故称此。

它拍摄范围大,景物有极大的夸张透视,画面有严重的桶形畸形,多用于较大场景和环境的交代,极具戏剧效果。《500只屏幕》

二、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视场角能达到64°-90°之间,因拍摄出来的景深宽广,又能刻意夸大前景并表现出强烈的透视效果,故称为此。

广角镜头焦距短和视场角广,拍出来的新闻照片信息量大、场面广、景深长,画面前后有相当大的清晰范围,善于夸张前景和表现景物的远近透视,刻意加强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当被拍摄对象离相机很近时。画面边缘有畸形,这种畸变焦距越短越明显,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拍摄时要注意照相机与被拍摄体的距离与角度。

三、标准镜头

视场角大约46°,因与人双眼视场角接近,故称为此。

标准镜头和我们的视场角非常接近,所以这类作品可使读者具有真实感、亲切感,并且拍出的景物能最大程度还原事物的面貌。

四、中焦距镜头(重点)

视场角18°-28°,焦距段在标准镜头和长焦距之间,故称为此。其也被称为“肖像镜头”,镜头与被拍摄对象距离适中,较适合拍摄人像;也可以很好地交代人物之间或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在新闻报道摄影中,中焦距段的镜头拍出的作品,和标准镜头相比景深小一些,拍摄的景物背景略模糊,主题突出。《泰国难民营的难民》。

五、长焦镜头

视场角12°左右,因其焦距比中焦距镜头的焦距要长,故称为此。

影响特点:由于景深小,使得被采访拍摄主体特别突出。并且由于该镜头成像较大,使得远处的被采访主体在感光材料上有较大的成像,透视关系被大大压缩。

六、变焦镜头

一只变焦镜头起到若干只不同定焦镜头的作用。它还有利于构图,节省了更换镜头的时间,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快速捕捉典型新闻瞬间的可能。

此外还有反射镜头、柔焦镜头和移轴镜头等 45.光圈

一、控制进光量

光圈数值越大,进光量越少,光圈数值越小,进光量越多

二、影响景深

景深是指被当拍摄主体清晰聚焦时,该主体从前到后清晰的范围。

光圈对景深有很大的影响,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清晰范围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前后清晰范围越大 46.快门数值的含义

快门的档位为: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1/2000秒、1/4000秒等等。

“B”和“T”两级慢门,“B”门是按下快门快门开启,松开快门快门关闭;“T”门是按下快门快门开启,再按下快门快门关闭。相比较而言,“T”门更适长时间曝光,而“B”门配合有锁定功能的快门线,也能起到“T”门的作用

47.学习摄影与摄像的意义

(1)学习摄影与摄像的意义 学习摄影与摄像的意义在于:

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于培养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我们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我们学习课外知识。

两者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摄影与摄像,让我们学会了用心观察,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48.拍运动物体,快门速度受什么影响

(1)镜头的焦距

新闻通讯写作基础 篇6

通讯按表现形式分为:

一般记事通讯,报纸上多数通讯属于一般记事通讯,有故事情节,有比较完整的过程,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体现出通讯所具有的特点。

访问记,由记者出面登场,以采访活动的过程为主要线索结构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有问有答,现场感强,可以合理的加入背景材料,使通讯具有一定的深度。专访是访问记的一种形式,但是访问面不宜太宽泛。

特写,特写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某个特定的画面,通过突出局部描绘事件的某些片段,增加传播力。

通讯写作的基本表达手法及其特点

表达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叙述的表达方法有:

从头到尾或由浅入深的叙述方法;

头足倒置或者中心开花的叙述方法,有意识的把事情的结果或者精彩片段放到前面叙述;

中断过程穿插材料的叙述方法。

夹叙夹议的叙述方法。

描写是通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人物、场景和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可以写人物外貌,给人生动直观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侧面烘托。写心理,通讯的人物心理描写依然要坚持客观真实的基础。

场景描写可以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性质、状况和意义,加深读者印象。

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烈的冲击感,对于通讯写作十分重要。

议论和抒情:

1、开头之处作诱导;

2、关节之处作渲染;

3、衔接之处作粘合;

4、结尾之处作抒发。作用在于揭示本质、深化主题;使事实形象生辉;借助议论阐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激发读者的感想。

叙述的直观性:开门见山,直奔主要新闻事实;上下连接,过渡照应;简要穿插,对比衬托。

描写的直观性:记者亲眼所见,如实写来;事后采访,重现场景;记者出场,进入事件,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有时候由于记者采访调查的艺术,还可以推进新闻事件的发展,扩大新闻线索,挖掘蕴藏其中的内涵。

寄情理于人:以深含感情的语言,深含见解的语言去描写人物,把对人物的情感和认识凝聚笔端。

寄情理于事: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和感情。

提炼通讯主题的一般方法

通讯的主题是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般情况下是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

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尚未经过整理、加工的东西叫做素材。

题材是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事实的理解和判断,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

主题是经过记者头脑的深思熟虑和判断分析,抓住了本质核心,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所以通讯的主题是从实践中来,是决定选材、结构、表现形式等一系列问题的依据,是通讯的灵魂。所以,通讯要选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关注的、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要求:集中、新鲜、深刻。

通讯的主题要集中一点,突出一点,宣传一个思想,不要企图在一篇通讯中解决很多的问题。

通讯的几种主要结构

纵式结构,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容易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由浅入深法一般用于政论性、问题性通讯的写作,重在以思想启迪人。

横式的结构有时空变换法和并列铺排法。根据主题思想,把单独的几个故事或一件事的几个侧面材料,组成一篇通讯。

通讯的开头:

开头要新鲜生动,不能泛泛而谈,格调要注意与整篇文章相一致。用重要情节作开头;以尖锐的矛盾作开头;以鲜明的对比作开头;用精辟的议论作开头;以突然的转折作为开头;用优美的故事作开头;用恰当的引语作开头,例如“做人要像人,但是做官不能像官”这样的语句。

通讯的结尾: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主题。

通讯的写作要点

通讯对象的选定要慎重,挖掘角度要新颖。形象地写人写事。

如何写好通讯—以人物通讯为例

角度:写人物富有戏剧性的遭遇情节,人是新闻的主体,是新闻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把人写活了,新闻事实就会有立体感。

人物通讯的定义:一般是指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

人物通讯采写的共通性特征

现实针对性强: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

事迹可信度高:通过深入采访获得真实的材料,经过对比鉴别以后应用。

故事情节生动;报道人情味浓。

人物通讯采写方法的个性化差异

提炼的主题不同,主题是记者对新闻材料提炼出的一种思想见解,是对材料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挖掘。但是同一题材可能产生多个主题,记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

取材的路径不同,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下,记者会突出个性差异,通过深入采访挖掘到与别的媒体不同的素材。

报道的主题决定材料的选择,确定了什么样的主题,然后再去挖掘相关的素材。谁占有第一手材料谁就能写出独家的报道来。

人物通讯最常见的结构

纵式写作:传记特色,通过人物的典型生活历程展示人物形象的历史轨迹。

横式写作:空间转换结构,以与人物相关联的事件组织、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结构样式。

报道的形式不同,取决于报纸的出版周期、报纸定位性质和媒体个性风格等因素影响。

通讯主题的提炼和深化

主题是决定人物通讯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主题的正确是指主题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鲜明是指要明确、清晰,深刻是作品要放映人物的特点和时代风貌。

通讯主题的提炼:

1、从现象看到本质,用揭示点提炼。“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他”。

2、微观到宏观,沟通点的提炼,努力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别。

3、从事实与时代的契合点上提炼,通讯报道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感,要尽可能的同时代相联系起来。

通讯主题的深化:主动的作者用锐利的思想钻入题材内部,政府题材,在题材的表层意义上再升腾起理智的灵光,升华其思想意蕴。

通讯主题深化的方法:

1、掬浪讨源法,寻找问题本质的原因。

2、引申勾连法,作者应该进一步思考,讲题材包含的本质加以发挥,同其他现象相联系。

3、层层剥笋法,一层层的深度挖掘内涵。

4、取类归纳法,大量的材料让事物的把握变得有难度时进行分类归纳。

5、镜照对比法,通过同其他事物的对比寻找。

总结,通讯的主题提炼和深化要以大量的采访材料为依据。

角度:反映记者思维、切入点和眼光。

人物通讯如何出彩: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 篇7

这些变化都对新闻摄影的摄影思想、传播理念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影响。数码相机的出现, 告别了经验式拍摄和化学冲洗照片的繁琐, 大大简化的数据化传输可使数码相机的图像文件在拍摄后直接传输至数据接收端, 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媒体, 在传输速度、输送群体的广度深度各方面都大大提升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甚至佳能6d等全画幅CMOS内置Wi Fi的数码相机使摄影记者能够在大型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现场迅速地将照片传输到新闻中心, 然后就可编辑发布。新闻摄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 网络传播等的多平台的传播方式使信息的传播发生了本质变化, 新闻传播进入了精英化变为大众化、话语权集中化变为平等化的新闻时代。新闻摄影已不只局限于新闻媒体和文化宣传部门, 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拍摄记录, 人们不再是接收信息的被动的客体, 而是参与到大众传播中。个人的心情、情感、经历、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的信息都成为可传播的新闻信息通过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渠道公之于众, 拍摄手段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包罗万象, 极度地繁荣了当下的新闻摄影和新闻传播。

但数字化的新闻传播这把双刃剑, 对于新闻摄影, 一方面带来了技术解放, 降低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促使了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社会的商业性和对名利追逐的强烈、迫切, 新闻影像呈现假、乱、俗的现象, 数字软件的后期制作也对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提出了挑战。

数字软件拓展了图像表现的艺术空间, 数字软件的色阶、曲线、拼接、蒙版等手段调节亮度、饱和度、对比度、清晰度。还可利用如柔光、复古、淡雅、云端、HDR等风格进行多元素融合和个性化表现。而对于商业摄影等刻意摆拍不同的新闻摄影而言, 其图像拍摄于真实的生活, 复杂的拍摄环境使每张照片的拍摄都不会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相机参数, 最终的图像效果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而数码软件就可以按主观意图添加和去除某些部分, 使修改后的图像与真实原图产生差异, 虽然有时不会对原图像所描述事件的解读发生质的变化, 但第53届荷赛体育特写类组照三等奖《手缠绷带》却带来了这样的问题, 这组拍摄于基辅的照片是通过大幅度剪裁、色彩转换、死影调压暗和抹掉了包扎的手下面的一只脚获得的。而《手缠绷带》就是因过度后期修改, 违反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被这只“无影脚”踢出了荷赛。近年来, 因后期制作造假, 被取消获奖资格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虽然一定程度的后期修改已被业界默认, 可难道“真实面前, 就不许完美”吗?

其实可以这样看, 真实与美从不是对立的, 在保证拍摄真实性的同时注重美学艺术性, 反倒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摄影师, 一名冲锋在第一线的“先锋”艺术工作者, 对完美的追求从没有停止, 但对完美的追求, 不能凌驾于真实之上。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守则。那种在真实中动人心魄、自然流露的美, 既饱含着新闻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又通过照片展现了一个艺术的世界。

但艺术的追求不是一蹴而就的, 新闻摄影师要夯实摄影基础, 要在现场能够瞬间抓取典型对象、准确找到最佳角度与画幅拍摄。新闻摄影之所以为“新”, 其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选择正在发展和发生的具体事件作为拍摄对象, 图像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必须与事件本质相符, 必须真实和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无论事件多么重大、人物多么知名, 新闻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锐减。而面对瞬息万变的拍摄环境, 好的照片不是信手拈来的, 不是依靠撞大运似的“碰”新闻, 而是每次都要力争最早赶到现场, 还要有强烈的现场感、综合的专业技巧和迅捷的应变能力, 这样才能迅速地融入拍摄环境找到最佳拍摄角度。可谓舞光弄影, 胜在一瞬。

新闻摄影师要尝试典型性、现场感完美结合。要让一张图就足以叙说整个件事、一个细节就可以打动人心。帕布劳·巴塞洛缪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拍摄的是在干旱、战乱、饥饿和瘟疫中备受折磨并走向死亡的非洲难民和1984年发生在印度博帕尔, 造成2万多人死亡的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毒气泄漏事件。这两幅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描述灾难, 而是使用特写镜头, 将焦距对准在掩埋中毒致死孩子和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极枯瘦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瞬间。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的眼睛、微微开启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哭诉, 干枯瘦小的手掌象征着乌干达干旱的恶果。这些虽然只是灾难中最随处可见、司空见惯一角, 但通过特写镜头、对比式语言却是如此震撼和触动。特写带给读者深思的魔力, 让读者知道背后的故事远比本身展示的信息多。

摄影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肩负着记录瞬间、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使命。数字时代的摄影记者任重而道远, 一定要跟紧时代脚步, 夯实摄影基础, 保证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掌握数字影像制作的技巧, 保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吃苦耐劳、深入基层, 保证新闻摄影的社会性;不要停止对艺术的追求, 保证新闻摄影的审美性;使新闻摄影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 篇8

一、主体意识及其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作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自觉认识和能动把握。其具体内涵有:独立自主性、责任使命感、主观能动性和进取精神。人首先有对主体地位的自觉,不但意识到自己“独立”于客体,而且懂得自己作为主体能“自主”,进而弄清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是什么角色,享有怎样的社会权利和责任,又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明确权责之后,主体就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最后,主体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主观意向,同时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只有具备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熟,人才能成为出色的实践主体。

1、主体意识对于新闻摄影的意义

主体意识是当今摄影记者最重要的职业素质。以前,衡量一名摄影记者水平高低时,往往看其对光圈的运用、构图手法、暗房技术等,但如今已越来越强调拍摄者头脑中思想意识水平的高低,强调摄影记者要有很好的主体意识,透过照片要能看到拍摄者的独立思考,照片的内容要具有厚重的社会感和历史感,更追求通过拍摄者思想情感在照片中的表现来打动读者,等等。你可以不懂照相技巧,只需会按快门;但你如果没有思想意识,就决不可能拍出好照片。优秀的摄影记者,通常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美国年轻的获奖老手安东尼·苏奥的成功秘诀被归纳为:“积极、执着、热情、进取,使命感和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优秀摄影记者之所以能拍出有力量的照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性、使命感、能动性、坚韧的毅力和自省的态度,等等。

2、主体意识在新闻摄影中的突出作用

主体意识在新闻摄影中的突出作用,这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解析。(1)保持独立自主性。摄影记者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盲从,不轻信,不受人摆布,具有独特的视角。(2)责任使命感。摄影记者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目光敏锐地投向暴露现实的最佳点。在新闻摄影里,一幅佳作往往是两者兼具,也就是既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又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例如,解海龙拍贫困儿童,推动了希望工程;卢广拍吸毒女,增强了全社会对毒品危害的认识。(3)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能使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中始终保有思维的活力,选取独特角度,挖掘主题深度,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从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增强传播效果。(4)培养创新精神。主体意识中的进取精神是不断发掘摄影记者前进的内动力,它能使记者不断突破自我、打破定势,从而自我提升,不断创新。

二、主体意识在新闻摄影中的具体应用

1、增强独立自主性

主体意识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独立自主性的增强。摄影记者除了对新闻摄影独立自主性的科学把握外,还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品格、运用独家慧眼“抓新闻”、训练单兵作战能力。新闻摄影最忌讳“有闻则拍”。而有独立思考品格的记者,往往更能抓住社会生活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典型瞬间,从而在新闻事件发生时,更能深入准确地把握其本质,敏锐地认识到其独特价值,进而揭示其蕴涵的典型意义。

其实,在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时,如果摄影记者对之有过独立思考、深刻理解,拍出的照片往往更生动,更能把握宣传的主题,找到准确的落脚点,宣传效果更好。运用独家慧眼抓新闻,也是增强独立自主性的一个表现。独家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单位和记者在当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求生存的重要手段。新闻摄影同样要运用独家慧眼抓独家新闻。运用慧眼抓新闻,正是摄影记者增强独立自主性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记者强烈的主体意识。

2、强化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摄影记者主体意识的应用,突出表现在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强化上。摄影记者责任使命感的倾注往往是跨越国界、种族等因素而共同的。这种倾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披露现实问题,发挥监督优势

新闻摄影在披露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行舆论监督时,具有独特的优势。摄影记者应该有意识地研究和披露社会现实问题,在照片中倾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摄影记者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新闻摄影要走出困境的希望,就是要肩负起社会责任,饱含真情纪录现实,推动社会的变革”而决不是简单的揭露。

②为历史留影

没有历史使命感的照片,只能是新聞的易碎品;只有历史意识的注入,才能使新闻照片具有历史价值。正如《英国摄影杂志》所说,新闻摄影是“将世界的情况纪录下来”,成为“历史档案”,这是摄影记者崇高的职责。自1852年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遗迹》诞生时起,新闻摄影似乎注定了担负起“把触角更多地伸向灾难、贫困、战争以及一切人类困境”使命。摄影记者要有为历史留影的意识,从生活中发现题材、审视题材。

3、树立进取精神

①提高“抢拍”能力

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的竞争意识。新闻事业的发展自然造就了新闻记者的竞争性,没有竞争意识就无法在新闻竞争中立足,新闻摄影尤其如此。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由于拍摄角度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使得摄影记者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许多时候你如果没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就只能望洋兴叹。“抢拍”应该与“抓拍”一样,成为当代摄影记者的法宝,摄影记者需要提高“抢拍”能力来抢新闻。

②培养韧性战斗精神

韧性战斗精神,就是指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时要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坚强决心与毅力。内在的自信与自尊熔铸出高昂的主体精神和独立人格,使摄影记者勇于超越困境,不断开拓进取。意志,从来就是摄影记者成名的必备素质,它造就了摄影记者精神世界的独特魅力。

③预见典型瞬间

典型瞬间的出现,常常是可以预见的。摄影记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采访拍摄前要亲自到现场熟悉环境了解情况,并尽量争取预先知晓新闻事件的相关情况,而且要意识到,应先在头脑中建造起一个预见性形象,占据主动,预见到典型瞬间。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常常是优秀摄影记者的必备素质。

三、培养和强化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

1、借鉴国外经验

对国外同行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要树立“放眼世界、求同存异、积极参与”的方针。

首先要从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培育和树立世界眼光,求同存异,注意世界认同的兴趣与标准。其次,要重视与世界摄影界的交流,使新闻摄影在国

际化道路上健康发展。注重反映社会热点、注重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注重摄影形象的冲击力,注重图片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传播效果。第三,要学习外国摄影记者在拍摄我国题材上的成功之作,注意将其与自己的拍摄思想、主体意识加以比较。多向别国的优秀摄影记者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向前发展。另外,要注意新闻摄影的意识形态特性,在借鉴中要结合本国实情,有所取舍,在用心揣摩别人的同时,要正确区分其中共性与个性。例如,我国国情决定新闻摄影不能一味去表现社会的消极面,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这种责任使命感是严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故而我们谈与国际接轨,应防止片面和盲目,要有对中国新闻摄影自身的反思与剖析。

2、加強自身修养

要增强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从内在的方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摄影记者自身要加强修养。首先要求摄影记者必须要有对主体地位的自觉。这种自觉既是主体意识得以不断深化的前提,它本身又已经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其次,要全面加强摄影记者自身的修养,以增强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摄影记者要全面加强自身各个方面的修养,包括思想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业务修养,乃至生活修养、处世修养,等等。通过修养的加强,为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还要注重对文化传统心理的反思和突破。中国的某些传统文化不利于主体意识普遍觉悟与弘扬,对摄影记者养成主体意识有一定的遏止作用,这就要求在加强修养中,特别注重有意识地突破传统文化心理的弊端。

3、做到“三个深入”

上一篇:招聘护士考试题下一篇:本色语文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