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共11篇)

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 篇1

编者按: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眼球?加强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本文作者以切身的体会,从“新闻竞争要求摄影报道必须策划”、“策划的原则”、“策划的种类”、“策划的层次”和“实施策划的保证”等方面,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阐述了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策划。此文很有内容,因篇幅较长,本刊分两次刊出。

新闻竞争要求摄影报道必须策划

1.新闻媒体激烈竞争产生的新格局使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业的竞争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激烈。报业集团的增多使报业内部优胜劣汰的机制增强;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报业的一个空前强大的竞争对手,报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

在新的媒体格局基础上,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点:

其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也就是说,新闻媒体的丰富使得受众获知的信息量从匮乏转为足够多甚至饱和、过量。社会学家已经发现,在企业管理者及一些媒体工作者中出现了“信息焦虑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反而变得无所适从。这表明:人们并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对信息的分类整理;人们并不在乎得到多少信息,而是在乎得到多少有效的信息。新闻报道仅仅以“多”取胜、以“快”取胜,显然已经过时。新闻报道必须通过精心的策划,为受众提供质量上乘的新闻大餐。

其二,同类以及不同类媒体之间的交叉竞争,使得新闻资源的垄断不再可能,独家新闻难觅。在这种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如何去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何保证重大新闻事件的成功报道?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如何精心编排版面,吸引读者,增强传播的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策划来解决。

2.新闻摄影报道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以策划来适应优胜劣汰的格局。

近几年报纸运用新闻图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视。许多报纸把有分量的新闻图片放在一版的显要位置,有的甚至做成封面式的头版。以新闻摄影专题为内容的摄影专版就像雨后春笋,出现在各个报刊上。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将“图文并重”简单地理解为各版都有图片,定期出摄影专版,盲目追求图片数量多、版面大,而没有重视其内容是否具有新闻性和信息量,没有重视其作为独立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没有很好地发挥新闻摄影本身所应有的特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重担,过多地压在了摄影记者身上,把“两翼齐飞”的其中一翼只强调在摄影记者的个体劳动的层面上,而没有强调策划的作用;简单地去看摄影记者有没有拍到好照片,编辑有没有安排好版面,而没有进一步去追究为什么没拍到好照片,为什么没安排好版面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新闻题材进行精心谋划,对所拍摄的内容、步骤、途径等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就能客观、准确、深刻地进行摄影报道,充分凸现其新闻价值,能将摄影记者和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摄影报道的策划作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途径而不断得到强化,这也是近年来新闻摄影报道的趋势,这一趋势,已经从记者个体策划到部门群体策划,开始迈向了报社整体策划的新高度。

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的原则

1.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题材都能够拿来做策划。只有那些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才有足够的“含金量”进行策划。

什么是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呢?第一,新闻报道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的子题。

这就是先天适合策划的题材。比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关系到历史进程的重大新闻事件,本身就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策划,反而是不可能做好这一类新闻报道的。再比如新千年、春节、国庆节、建党80周年等富有特殊意义的节庆日,它们在时空长河里是一个承上启下、联系过去及未来的时间点,两头连接着丰富的内容,同样可以用来进行一些“大制作”。

第二,新闻报道题材处于发生阶段,还有更重要、更动人心魄的后续发展。

比如’98抗洪报道,当洪水警报发出时,意味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的开始,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洪灾将继续发展,救灾也将一并展开。那么,这又是一个新闻报道的大好时机,在洪灾与救灾共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肯定有大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涌现,有充分的策划资源。

第三,新闻报道题材本身虽然止于一定程度,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

比如梁文祥卧底吸毒群的报道,由报道吸毒者,引起关于戒毒、禁毒、社会治安的报道与思考,最后成为广州市彻底整治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导火线。可以说,拍摄吸毒者,梁文祥并不是第一个,但这一次报道在精心的策划下逐渐扩展,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2.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有自身的特性,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视觉冲击力。所以,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要具备镜头感,即能以视觉形象表达新闻题材的内涵与外延。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有东西可拍,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可以清楚交代新闻现场周围的状态;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画面构图和瞬间新闻形象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南方日报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常常考虑的是,这一报道是适合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或者是需要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合作。

3.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策划都是从新闻事实生发开去的,新闻事实不能被策划,新闻报道却需要精心的策划。尊重新闻事实,由事实本身出发,摄影记者与编辑围绕事实进行思考,将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含量与事实的“含金量”相结合,才能撞击出优秀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策划时,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注意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下)

杨兴锋

策划的层次

策划就是报道的组织、指挥和管理,就具体实施一项大型系列摄影报道而言,它包括了内容设计、题材联系、版面编辑、人力调配、进度安排、后勤保障等工作。一项大型系列摄影报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犹如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横向和纵向协调统筹,从某种意义上说,策划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

1.报社的策划。报社的策划是指利用整个报社的资源,由报社整体协调进行的策划。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梁文祥卧底拍摄吸毒者系列报道(见第53页图),就是一种报社整体的策划。从南方日报摄影专版上首次刊登,到南方日报出版社《独闯毒穴》一书的出版,再到广州中山图书馆举办影展并在全省巡回展出,短短20多天观众达1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湖南卫视、广东卫视先后为梁文祥拍摄了个人专题,10多家报刊都刊登了有关稿件,推介其人其作。更为重要的是,公安部门根据他的这组报道,迅速对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整治活动,使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环境大为改观,梁文祥本人也得到省公安厅颁发的“维护社会治安基金”奖。这一成果的取得,固然有梁文祥个人的心血在里面,而更为重要的是,报社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对这一报道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策划,才使得这一报道在全省、全国产生巨大而良好的社会影响。

2.部门的策划。

部门的策划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报社作为第一层次的整体策划,设计出整体方案,确立一个大的主题,而这个大主题是以某种内在逻辑关系分解出多个不同的子题及板块,这些子题及板块落实到各个部门(或专题小组),部门根据报社整体的策划思想和所分配的任务,做第二层次的策划。即由部门来确定具体的题材、研究写作或拍摄的切入点、编排内容、调配人员采访等具体实施工作。最后,在规定的时间里,各部门的策划稿件汇总报社策划班子审定,并统一设计版式。2001年南方日报的春节特刊《新世纪第一春》(见左上图)就是这样制作的。当时,摄影部根据春节的节日特点,确定了“欢乐团圆”的基调,以普通人的视角,结合广东特色,以欢乐庆团圆,以团圆带欢乐。在“欢乐”这一主题下,确定了广州花市、南澳草龙、柯尔克孜人的狂欢、摩梭人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项目;在“团圆”这一主题下,着重以情感人,确定了民工返乡、海峡两岸思亲这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内容,使欢乐的摄影报道中带有绵绵不绝的亲情,感人肺腑。最后,以报社工作人员没有休息的春节作为结束,意味深长。

第二方面是指摄影部根据工作需要,从部门实际出发,独立完成的策划。前面提到的澳门回归、’98抗洪等报道之外,香港回归系列、扶贫攻坚系列、打捞中山舰系列,都是摄影部成功策划的成果。

3.记者编辑的策划。

记者编辑的策划,是指记者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具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的策划。摄影部的记者编辑在日常的新闻采访工作中非常注意策划,他们的策划意识很强。像前面我们提到的很多例子,“汕尾土葬”、“解救乞买童”、“江门大爆炸”等等,都是记者编辑在工作中主动发挥,积极实践得来的结果。当遇到一个新闻题材时,他们不是简单地采访一下,完成报道任务了事,而是思考这个题材值不值得做大,如何做大;在做大的同时又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不与别人雷同。所以,记者编辑这一个层次的策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每一个具体进行新闻报道的人员都具备了策划意识,才能做出漂亮的策划。

实施策划的保证

要使新闻摄影策划获得成功,还必须从人才、设备、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提供保证。

1.人才上的保证。

无论多么精彩的策划,都需要人才去思考、去实现,所以,一支高素质的摄影队伍是策划成功的首要保证。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新闻摄影事业才有后劲。要重视建立和完善培养名记者的机制,注重营造业务氛围,开拓摄影报道创作空间,重视策划和包装记者的劳动成果。《摄影报道》专版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创办经营的,摄影记者通过《摄影报道》专版这个窗口,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就南方日报摄影部目前的情况来说,年轻的摄影记者全部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新闻或中文专业本科生,还有一名研究生担任编辑工作。一个现代型的记者要具备五种基本技能:写作、摄影、电脑、外语、驾驶。现在我们再增加一条,就是捕获新闻线索和分析新闻价值的能力。因为,基本技能是为新闻实战服务的,具备敏锐的眼光、思考的头脑是新闻实战中的关键环节。如果整日坐在办公室,等着领导派活干,哪怕具备一身好本领也是不够的。

2.设备上的保证。

近些年,随着新闻事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摄影记者的采访距离越来越远,而装备摄影部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现在,南方日报每个一线的摄影记者都配备了数码照相机和手提电脑。另外,摄影部还配备了台式电脑、底片扫描仪和彩色冲印机等设备。从硬件上保证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和图片的质量是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摄影记者的作战能力,这也是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方针的具体措施。

3.管理上的保证。

对于摄影部,我们采取“硬制度,软管理”的办法。“硬制度”就是要遵

守报社统一的规章制度,并在这一规章制度下制订出具有摄影部特点的管理制度,如记者发稿奖惩制度、人员日常外出和器材管理制度,等等。

“软管理”就是要尊重摄影部的特殊性,注重抓摄影部班子的团结,大胆

放手地让他们干。对摄影部报道选题的决策、报道方案的规划、具体拍摄内容和手法、版式设计等,一般不干预。重点是看大的方面有没有违反有关新闻报道的规定,主题思想有没有偏差,品位是否高雅等。当报道在实施过程中,来自各方面不同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就要提醒摄影部调整原来的方案和设想,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

4.组织领导上的保证。

南方日报摄影部近几年之所以能拿出许多全国知名的摄影报道作品,之所以能不断地进行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策划,与组织领导上的保证是分不开的。

南方日报社的领导一向重视新闻摄影,新闻摄影观念的更新使报社领导真正理解了新闻摄影在现代报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报社领导一方面亲历亲为,抓好重大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一方面给摄影部出点子、提供版面、创造条件,使新闻摄影在南方日报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摄影报道》不仅在摄影专版上刊登,而且还能上一版,甚至做头版头条,这样的例子在南方日报每年都有。《摄影报道》原来规定每半月一期,后来我们为了保证其新闻性,不安排固定版面,随到随上,结果每年都有50期以上,平均每周一期。

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 篇2

1 新闻策划的内涵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遵循新闻规律, 围绕一定的目标, 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 发掘已知, 预测未来, 着眼现实,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 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包括构思、设计和开发等系列步骤。现代报业中, 策划是最能体现编辑业务水平、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 不仅可以催生出一组高质量的稿件、几块别出心裁的版面、吸引一批新的读者, 而且还可以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伊拉克战争期间, 由于当时关于战争现场的正面报道绝大多数由新华社提供。《解放日报》的新闻策划从侧面报道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远望家乡伊拉克》, 内容主要是报道了在中国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的伊拉克青年萨法;另一篇是《进出巴格达》, 报道了在枪林弹雨中的著名凤凰卫视战地记者闾丘露薇。两个小主题却更能牵动读者的心弦, 打造了一个与直播不一样的独家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新闻媒介传播者在客观世界无数的事实信息中突出处理某些信息, 从而使受众更倾向于关注和思考传媒。

2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2.1 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引导大众舆论的重要手段

新闻策划,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表现和运作方式,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新闻资源, 达到最佳的新闻宣传效果,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一般来讲, 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更具有预见性和干预性, 能够更深刻地引导舆论。一方面, 新闻策划是对新闻资源的统筹运用。虽然新闻存在的前提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策划的灵魂在于创新。通过对新闻报道活动各个环节的精心策划, 从而达到优化传媒形象, 提高传播质量, 满足受众需要的目的。尤其是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 2012年的奥运会110米栏, 中央电视台就在比赛之前就做了精心的策划, 解说稿也准备了4份之多, 而最终刘翔倒在栏前, 央视主持人的动情解说感动了全国所有的观众, 如果没有策划, 很难会有这样的效果。

2.2 新闻策划是创新内容、寻找新闻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途径

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的主题更加鲜明, 尤其是重大题材通过策划达到共识后, 便可以尽快确定报道主题, 并对报道提出具体要求, 这样的新闻报道会更加有效, 因此新闻媒体的重要性越来越收到重视。新闻媒体的策划要做成功, 必须突破原有正常的思路和模式, 以一种更加出奇的方式吸引观众眼球, 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积极寻找新闻资源最优配置的新形式、新方法, 并透过创新来实现。在激烈的竞争中, 缺乏创新意识和策划能力的传媒, 将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新闻报道策划中, 往往创新的含量越高, 策划的水平就越高。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好题材没有写足, 而一般性题材却做了重要报道, 以至于题材优质劣用或小题大作的现象。新闻策划则可以有效避免该问题的出现, 通过集体策划, 使客观存在的新闻能做到优质优用, 在新闻策划组织上也比较合理, 如一些重大新闻题材都可以在人力安排、采访分工、发稿顺序上做到合理安排, 促进新闻报道的含金量的提高。

2.3 新闻策划有利于充分挖掘新闻资源,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突发性事件明显增多。新闻策划是能够极大地开拓和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 这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 而且可以了解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 更能通过策划让受众者回忆过去发生的历史, 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已有信息的把握, 能对新闻资源的发生、发展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的挖掘。

2.4 新闻策划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

新闻策划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功能, 既是在新闻传播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把大众传播媒介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 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闻传播逐渐以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为目标的精神境界。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唤醒了媒介的受众和受众市场意识, 使媒介转变为主要看“受众需求”的“市场”传播模式。由于新闻策划的活跃, 新闻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文明上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现在很多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 事先都要做好具有动态性、宏观性和学术性的策划, 从央视的走基层报道中, 他们通过精心的蹲点策划, 写出了许多反应社会第一线的稿件, 比如《开往春天的校车》就帮助当地解决了校车司机的困难。总的来说, 新闻策划在反映公众舆论, 维护公众利益, 扬善抑恶、助人为乐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3 结语

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 篇3

关键词:澎湃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版块设置;专题策划

2014年7月22,“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仅一天时间,“澎湃新闻”苹果手机客户端的下载量已经位居同类第二位,仅次于腾讯新闻客户端。作为一个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其官微称要“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

一、明确自身优势,获取原创时政新闻报道的“入场券”

就一则新闻的报道策划来说,首先要判断这则新闻报道前期的投入与报道后的影响力是否协调,否则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策划一系列的报道却不能收获相应的社会影响,这对媒体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利影响。一则新闻的策划尚且如此,作为一个综合类型的新闻客户端的前期策划更是需要周密的策划与统筹安排。“澎湃新闻”客户端成立之初便对其将来要刊载的新闻策划出基本的路径——高质,原创。

“澎湃”作为上海报业集团这一国家新闻机构推出的网媒,具有信息资源的

优先权和垄断权。特别是在拥有新闻出版总署的牌照许可这一特权的前提之下,“澎湃”打造时政新闻品牌具有其他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依赖于传统报业集团,“澎湃”拥有对时政新闻的采编权和对政府央企等的采访资源,并且掌握全部的时政类、重大突发事件、调查监督等新闻采访权,所以面对突发和时政类的消息,“澎湃”借助于自身优势而抢先发声,自然为其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报道模式,“提问”、“跟踪”版块实现全新阅读体验

不同的媒介在报道前期都有不同的策划重点,作为最新推出的一个有着传统纸媒优势的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兼顾了传统媒体的深度原创和新媒体的强时效性,因而在其报道方式上需要有所创新才能将其优势进行整合,这一點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策划本身,而是从报道模式上重新对其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行统一的安排协调,其具体表现正是它首创的“提问”与“追踪”功能。

问答式新闻采取对话的形式,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呈现全面、多样的观点。这类问答往往是根据某一条热点新闻展开,由用户自由提问,但问题大多与新闻中所涉及的背景信息相关。例如在巴黎恐怖袭击案中,有用户提问“能否介绍一下法规有那几只武装力量?何为法国国家宪兵?”这类问答时常可以作为软新闻来补充受众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提问用户想知道的具体问题。

“追踪”功能则是帮助用户将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跟踪,尽管在当今社会并不缺乏信息资讯,但是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仍然意义重大。“澎湃新闻”的新闻跟踪虽然也会有对其他媒体最新报道的转载,但主干仍是建立在依靠自己团队采集新闻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它界面下关注某一新闻最新动态的用户伴随着长期的阅读,自然会形成一种对“澎湃新闻”特有的感情,了解这个媒体潜移默化所形成的态度,而非只是从最基本认知层面掌握一则新闻的来龙去脉。

三、优化版块设置,不同版块满足多种需求

“澎湃新闻”在策划成立之初就定位为严肃有思想的新闻客户端,其版面划

分围绕“时政”和“思想”分成“时事”、“经济”、“思想”、“生活”四个版块。

这些板块的背后都有着海量的原创内容,根据时政和思想两大板块的分类,47个小栏目可谓琳琅满目,“及时、独家、有深度”体现了传统报媒在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澎湃新闻的竞争策略之一就是策划出多种不同主题的小型版块,在最大程度上把内容细化分类,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坚定支持。

伴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澎湃新闻客户端所推出的“打虎记”这一栏目吸引了众多关注。这一栏目的策划与创建,不仅与当今反腐时局紧密相关,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最新的反腐案件,展现了中央肃清党内蛀虫的决心,更能及时向社会传递正确价值观,从宏观角度出发,发表相关评论文章,对当前的反腐工作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对存在的不正确思想给予纠正。

另外,笔者最喜欢的一个栏目则是“思想”版块中的“私家历史”,这一栏目中的内容可以算是软新闻中的代表,这类软新闻有着固定的主题,或历史,或艺术,或文化,各有侧重但都会与当前的重要事件巧妙相关。例如历史版块中会根据不同的节日介绍其历史相关的事件,艺术版块会根据当前热映电影谈谈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这类软新闻的策划其实并不难做,在当今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中,很多资料可以经过有效的编辑整理后变身为一篇“应景”的特色稿件,而“澎湃新闻”的软新闻却也几乎都是原创,从记者亲自撰写到特约专家写稿,每篇文章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统一的“澎湃”烙印。

无论是硬新闻的策划,还是软新闻的策划,根据用户的的不同喜好划分为具体的版块,并在每一个小栏目上做到勤勤恳恳,精益求精,这使得“澎湃”的栏目细分真正有了吸引用户持续关注的能力。

“澎湃新闻”客户端作为一个整体,创建之初就进行了细致长远的策划,它所进行的新闻报道都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传播模式之下进行,无论是结合自身优势,获取新媒体客户端的采访资质,还是细化版块分类,抓住有效用户的长期关注,所有的新闻内容都在统一的框架内有条不紊地认真进行。

【参考文献】

[1]姜媛.《澎湃》来袭 变身热点———关于澎湃新闻的几点思考[J].《青年作家》.2014年第8期

[2]郭全中.澎湃的现实与未来.[J].《传媒评论》2014年第8期

[3]唐绪军,吴信训,黄定新,刘瑞生.《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百度百科.澎湃新闻[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116444.Htm.

新闻摄影策划书 篇4

媒介属性:平面

媒介规格:地方(宁波市主流报纸媒介,如《东南商报》《现代金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

媒介传播覆盖

地域构成:宁波市市区以及周边县

受众构成:宁波市广大市民

媒介报道需求:报纸、数字报纸

一、选题:

明确报道性质:调查性报道

评价选题的三个指标:

1.独特性:从本次事件中挖掘更深内涵,挖掘出隐藏在这事件后让人们反思的内容,权力与权力的利益化结盟,不仅屏蔽了个体学生的权利,也呈现出一种权力通吃、有恃无恐的现实格局。

2.能引起广泛关注与思考:“冒名顶替”事件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假罗彩霞冒名顶替上大学,从根本上侵害了真罗彩霞的受教育权,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对案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但是从这起假罗彩霞事件中不难看出,我们的监管体制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病。

3.对未来有大的影响:希望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以本次事件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惩戒体制存在漏洞。要超越个案意义上的审视,除了彻查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检讨一些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反思权力难受制约与监督的现实原因,寻找公权腐化谋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化救济通道。

二、报道范围:

1、主要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原因:采访王峥嵘,获得它如何操作冒名顶替,揭露此次事件的暗箱操作。

采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寻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政策。

辅助报道对象:罗彩霞、王佳俊

原因:采访冒名顶替事件的受害人,明白这些事件给受害人带来的`危害,并看受害人对此事解决是否有什么意见。

2、所需数据资料:历年来暴露出相似的案例的具体数据资料

搜集领域:网络、杂志

三、报道班子:

班子成员构成:记者、拍照、策划、编辑

班子成员角色:

策划:负责整个采访、编辑、报道的流程

记者:负责文案、采访工作

拍照:负责抓拍重要镜头

编辑:负责出版、版面协调的问题

四、报道角度:

1.倾向角度:反面

因为本次事件有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通过负面的报道,引起大家的注意及反思。

2.思辨角度:批判的

这说明很多权力者作假肆意妄为,折射出权力策划下的欺侮隐蔽,也隐含着权利受权力压制后的忍辱负重。

3.情绪角度:冷静的

五、报道计划

(一)确定报道范围

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报道范围:以“假罗彩霞”事件为事件的报道重点。其中包括事发起因,过程,主要在于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事件发生后,各方反应及应对措施为后续报道对象。其中包括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反应,当地政府的实施措施以及该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意义。

报道面:以本次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

(二)确定报道重点

报道的核心事件: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核心人物;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核心问题:

现有的高招制度上是否可以考虑建一个全国联网的招生核查系统?

高校是否也应进行必要的入校比对核查工作,共同提高冒名顶替的难度和风险系数?

所有权力能得到有效监督制约,彻底消解“权力通吃”现象?

(三)确定报道周期

持续报道四天,分时间的起因、事件发展过程、相关人物人物专访、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四)制定发稿计划

题目:“冒名罗彩霞读书案”

内容:本次事件的介绍

体裁:叙述文体

篇幅:一篇

题目: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内幕调查

内容:20XX年罗彩霞被同班同学王佳俊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内幕展开调查情况

体裁:解释性报道

篇幅:一篇

题目:1.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会给社会一个交代

2.教育部从“罗彩霞案”得到什么教训?

内容: 1. 在满世界都在议论用权力为女谋学的王峥嵘,但谁才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2. 教育部从这起冒名上学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体裁:1.叙述 2.叙述

篇幅:各自一篇

题目: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内容:招生体制上存在着漏洞

体裁:叙述

篇幅:一篇

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

按事件的发生先后进行报道 时间:5月2日至5月30日

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以本次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

六、可能意外及应急对策

如果事件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或有什么值得报道的资料可以进行跟进报道。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了解大众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最后是新闻评论。评论员根据此次进行评论。

七、报道评价

评价指标与评价形式:以消息和评论为主,以集中式和连续式相结合的报道方式。

八、其他

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篇5

1.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2.新闻学07级深度报道策划书 3.深度报道策划书

4.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书 5.《忠县新闻》主题报道策划书

1、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选题背景:20XX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是场天灾,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冰冻灾害之后,又一次考验摆在所有人面前。天动地摇,汶川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焦点,那里发生的所有,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关注。灾难来临之后,人民子弟兵的积极救援,四面八方的抗震救灾物资汇聚。人们在关怀着受难的同胞时,冷静下来,发现被压在废墟里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都还没来得及过上他们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为什么倒下了那么多的教学楼,在这一次地震中,只有一幢教学楼屹立不倒,钢筋为什么都是钢丝?人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标定位:深度报道的策划重在于告诉受众“特别的内容”,全国人民不仅要知道受灾的同胞的苦难,更要知道为什么会没能更好的避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建设那些教学大楼的时候,监督部门在做些什么,地震是天灾,但如果做好了防范,或许那些书包的主人今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地过上儿童节。

一、受众分析:

1、地震发生当天后,全国的大众媒体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伤害,全国三日默哀,国旗降半,全球华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汶川。

2、中央电视台对地震进行直播,时刻跟进报道,给人们传播了地震之后的大量信息,让人们对地震发生后的受灾情况有了基本了解。

3、在一大片废墟中,那些没有主人的学生们的书包是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为什么只有一幢教学楼在地震之后屹立不倒,桑枣中学是地震留下的幸运,还是悲哀?人们想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学楼没有能挺住,桑枣中学幸存是不是该警醒相关的人和部门?哪些部门该为那些倒下的教学楼负责?因此在这些问题没有能给出答案之时,此则报道为观众揭开一个灾难背后的问责,理性地看待灾难后的重建应该要重视的方面,致使人们警醒,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能够留住更多孩子的生命,让教室不再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二、竞争对手分析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就学校建筑倒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它是一个群口激辩式的谈话节目,通过正反方的辩论来让真理变明,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黑暗的幕后暴露在聚光灯下。因为凤凰卫视的特殊体制,一虎一席谈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把事实的真相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一虎一席谈会是本此节目的最大竞争对手。

具体分析:

1、一虎一席谈是个品牌栏目,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

2、一虎一席谈在政治上的限制会小,因此在此次揭黑新闻中能更公正,客观地交待事实,且不易受到体制的约束。

3、一虎一席谈请到了很多有名的嘉宾,如黄健翔等名嘴,名星效应使得受众会出现马太效应。

三、自身状况分析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的深度报道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为全国关注地震灾难灾后的重建,及地震中教学大楼倒塌的事情真相的普通大众。受众定位的人群的知识基础要求比一虎一席谈要低,受众群体的基数会比较大。

具体分析:

1、凤凰卫视的收视覆盖率在中国内陆远远不及内陆一般的上星电视台。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是以上星卫视台为平台的一档新闻的深度报道节目。收视群体会大于一虎一席谈。

2、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深入地采访,能将最真实的画面传达给受众,并且在记者出镜的调查中一步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更引人入胜。

3、镜头的画面语言能将更多的细节展现出来,比起一虎一席谈的谈话谈出来的更加真实,地震现场倒塌的教学楼用镜头表现会比用语言叙述更直观,更吸引注意力。

四、环境分析:

在地震发生后仍然有大大小小不断的余震出现,记者在进入震区采访的安全会有危险,震后的堰塞湖,传染病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大陆新闻要符合政府重视的条件的深度报道才能顺利通过,且要通过层层的审查才能播出,在这样一个灾难大背景下,对于这种揭黑幕的深度报道,要如何做到既能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汶川教学楼在建设中的监管不利,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的事实,又能顺利的通过国家的审查播出。积极地引导震后的灾区的重建工作能够真正有力进行。

五、对策设计

1、硬新闻软着陆,将这次的报道能够真实客观地揭露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积极引导政府所提倡的号召,让灾区的重建工作有力进行。

2、记者采访能够保证安全的前提,深入到灾区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对于那些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的问责,对监管部门的失职采访要做到尽可能的全面。

3、对幸存学生的采访尽量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尽人道主义原则,能不触及学生们的伤痛尽量避免。

六、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大致流程如下: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既包括采访人员的安全工作准备,同时也包括前期案头,选题确定后的采访流程设计。

2、进入灾区的采访,镜头的拍摄到位,采访的人物,地点,调查采访工作尽量细致,对桑枣中学没有倒塌的原因,及网络上流传教学楼内部的钢筋变钢丝的核实,已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监管者的调查有力有序的进行。

3、后期编辑送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顺利通过。

4、播出以后对受众进行一次收视调查,了解播出效果,最后结束本期节目工作。

2、新闻学07级深度报道策划书

一、媒介定位:

媒介属性:平面

媒介规格:地方(宁波市主流报纸媒介,如《东南商报》《现代金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

媒介传播覆盖

地域构成:宁波市市区以及周边县

受众构成:宁波市广大市民

媒介报道需求:报纸、数字报纸

一、选题:

明确报道性质:调查性报道

评价选题的三个指标:

1.独特性:从本次事件中挖掘更深内涵,挖掘出隐藏在这事件后让人们反思的内容,权力与权力的利益化结盟,不仅屏蔽了个体学生的权利,也呈现出一种权力通吃、有恃无恐的现实格局。

2.能引起广泛关注与思考:“冒名顶替”事件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假罗彩霞冒名顶替上大学,从根本上侵害了真罗彩霞的受教育权,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对案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但是从这起假罗彩霞事件中不难看出,我们的监管体制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病。

3.对未来有大的影响:希望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以本次事件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惩戒体制存在漏洞。要超越个案意义上的审视,除了彻查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检讨一些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反思权力难受制约与监督的现实原因,寻找公权腐化谋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化救济通道。

二、报道范围:

1、主要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原因:采访王峥嵘,获得它如何操作冒名顶替,揭露此次事件的暗箱操作。

采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寻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政策。

辅助报道对象:罗彩霞、王佳俊

原因:采访冒名顶替事件的受害人,明白这些事件给受害人带来的危害,并看受害人对此事解决是否有什么意见。

2、所需数据资料:历年来暴露出相似的案例的具体数据资料

搜集领域:网络、杂志

三、报道班子:

班子成员构成:记者、拍照、策划、编辑

班子成员角色:

策划:负责整个采访、编辑、报道的流程

记者:负责文案、采访工作

拍照:负责抓拍重要镜头

编辑:负责出版、版面协调的问题

四、报道角度:

1.倾向角度:反面

因为本次事件有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通过负面的报道,引起大家的注意及反思。

2.思辨角度:批判的这说明很多权力者作假肆意妄为,折射出权力策划下的欺侮隐蔽,也隐含着权利受权力压制后的忍辱负重。

3.情绪角度:冷静的

五、报道计划

(一)确定报道范围

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报道范围:以“假罗彩霞”事件为事件的报道重点。其中包括事发起因,过程,主要在于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事件发生后,各方反应及应对措施为后续报道对象。其中包括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反应,当地政府的实施措施以及该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意义。

报道面:以本次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

(二)确定报道重点

报道的核心事件: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核心人物;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核心问题:

现有的高招制度上是否可以考虑建一个全国联网的招生核查系统?

高校是否也应进行必要的入校比对核查工作,共同提高冒名顶替的难度和风险系数?

所有权力能得到有效监督制约,彻底消解“权力通吃”现象?

(三)确定报道周期

持续报道四天,分时间的起因、事件发展过程、相关人物人物专访、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四)制定发稿计划

题目:“冒名罗彩霞读书案”

内容:本次事件的介绍

体裁:叙述文体

篇幅:一篇

题目: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内幕调查

内容:20XX年罗彩霞被同班同学王佳俊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内幕展开调查情况

体裁:解释性报道

篇幅:一篇

题目:

1.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会给社会一个交代

2.教育部从“罗彩霞案”得到什么教训?

内容:

1.在满世界都在议论用权力为女谋学的王峥嵘,但谁才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2.教育部从这起冒名上学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体裁:

1.叙述

2.叙述

篇幅:各自一篇

题目: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内容:招生体制上存在着漏洞

体裁:叙述

篇幅:一篇

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

按事件的发生先后进行

报道时间:5月2日至5月30日

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以本次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

六、可能意外及应急对策

如果事件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或有什么值得报道的资料可以进行跟进报道。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了解大众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最后是新闻评论。评论员根据此次踩踏事件进行评论。

七、报道评价

评价指标与评价形式:以消息和评论为主,以集中式和连续式相结合的报道方式。

八、其他

分别成立前线报道和后续报道小组。分别负责事发现场取证报道和时候各界的反应及措施的报道。同时另设一组,对此次事件进行评论发表。

3、深度报道策划书

节目目的:向广大在校应届学生提供最新就业动态,指导就业问题。

受众群:在校应届学生

【开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就业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论述,要求“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提问】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里?

【被采访人员】在校应届毕业生、在校教师及学校领导

【材料】一些数据分析,凋查资料

【问题分析】

1、企业用人制度将学生们拒之门外。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不启用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经验不足。

2、学生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对薪水期望过高,或对工作环境等期望过高,不合理。

3、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喜欢的专业没考上、考上的专业不喜欢的情况在国内大学生中十分普遍。他们中相当数量的人在毕业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工作,因此,很多学生放弃四年大学的专业,从而转向陌生的领域。

4、近8成大学生入职前无规划。近日,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联合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对京、沪两地20XX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你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吗”的职前调查。在参加调查的176位大学生中,高达79%的大学生选择“不知道/没想过”,有16%的大学生表示“有一些想法,但不清晰”,仅有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清楚地知道毕业后要干什么”。

【提问】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解决方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形势严峻不等于严冬来临

1.机不可失,早作决断。

2.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3.高也成,低也就。

4.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结尾】综合采访结果,全面总结毕业生就业问题。

4、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书

《焦点透视》是湖北电视台的一档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在同类节目中,它的出现要早于全国众多兄弟省台甚至早于央视,填补了湖北电视业无新闻调查类栏目的空白。十一年来,它一直以“层层深入,探究真相”的电视调查为手法,对发生在湖北省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理性的调查分析。

现在,十一年时间过去了,《焦点透视》栏目向电视观众奉献了几千期精心制作的新闻调查类节目。现在,《焦点透视》的众位年轻的编导,正在为重振这一湖北电视台老名牌“精品栏目”而不懈努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识到,一档优秀电视栏目的成功运作,离不开从节目把关者到每位编导的策划意识。从整档栏目的风格、定位、选题,到每期节目的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都离不开策划。

一、对栏目定位的策划

早在《焦点透视》节目从社教中心划归新闻中心,栏目组就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并撰写了详细的策划方案。大家一致认为,一档优秀的新闻调查类栏目是媒体人力、财力、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湖北电视受众对国内现有媒体的少数新闻调查类节目认同度较高,而对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却难以看到相关的纵深电视调查,因此,新闻调查类栏目将在全省形成强大的收视冲击力。

关于节目定位,我们表述为:以新闻事实(焦点热点新闻为基础,以电视调查为手法,层层深入透视新闻真相,并强化舆论监督。关于栏目特色,《焦点透视》定位为:以关注新闻和新闻真相的成年人为主要目标受众,深刻性、思辨性是特色,快节奏、犀利的新闻语言是普遍风格。

确定了栏目风格,选题是决定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焦点透视的选题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包括突发事件。一般需要具备四要素:新闻性、广泛的关切度、有矛盾冲突、有持续的悬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焦点透视的选题策划注意处理了以下几个关系:

1.正面题材与反面题材的关系

《焦点透视》是个日播节目,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节目当中,所谓的“正面报道”(主题性、成就性的报道)与“反面报道”(揭露性、舆论监督性报道)大约各占了1/3,其余1/3为探讨性的报道,对有争议有广泛影响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等等。

2.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政府重视,群众关心”。这样的题材其实是取之不尽的,每一段时间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这些重点里面,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往往会引起电视受众的高度关注。

3.深度与可看性的关系

从技术层面讲,深度与可看性并没有矛盾,但是,由于受社会舆论环境的限制和记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制约,一些可看性强的舆论监督类题材有时不一定能做得很有深度,一些有深度的题材有时不一定做得有可看性,我们认为,深度和理性是我们栏目的旗帜,这一点不能丢,也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电视作为一个平民化的大众传播媒体,我们也要将目光投向那些可看性强的题材,对这类题材,深度和理性仍然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对阶段性选题的策划

以上讲的是对选题的方向性把握,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作为一档评论类节目,如果每期播出的内容互不相关,零打碎敲,必然难以形成宣传的强势效应,难以形成观众的收视期待,难以将观众准时吸引到电视机前来。因此,有计划地制定一段时期内的报道重点,围绕这一重点确定题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合力,也有助于打响栏目的品牌。

《焦点透视》亮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树立栏目形象的时期。通过往期的节目,观众往往会在自己心中得出结论,这是怎样一档的栏目,它适不适合我收看,它能不能引起我的收视兴趣。因此,“第一印象”留给观众至关重要。这一时期推出的节目,显示了栏目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敏锐的前瞻性,以及调查采访中的理性思考,体现出编导和记者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深度,便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在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历届全国及省里两会的宣传报道热潮中,《焦点透视》都会推出系列报道,这样的正面报道或者说主题调查不能不说是对记者功力的一种考验,从实际播出效果来看,这些主题调查的确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起到了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由于人手紧张,到目前为止,在选题策划中,还极少尝试过推出成系列的舆论监督节目。笔者认为:待条件更成熟时,成系列的舆论监督类焦点无疑是一个新的领域,比如对环保问题、对房地产问题、对事关百姓生活的重大改革措施等等,都可以分组进行系列报道。此外,对目前涉足较多的个案分析、对个人命运的人文关怀,也可予以关注。

三、单个节目采制过程中记者的策划意识

有了一个好的选题并且基本上认识选题的意义,一档节目就有了很好的基础,但节目的成功还和很多其他因素相关,和采访、摄像、撰稿以及后期的编辑制作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编导要将策划意识始终贯穿节目采制的全过程,尤其是采访(调查)和撰稿过程中。

1.构建一个理性的框架

这是保证一档节目理论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最根本措施。选题确定后,编导根据对这一题材的前期了解和采访,从节目的起承转合、思路走向到最后的主题归纳,有一个大致完整的理性框架。投入拍摄后,记者利用现场采访时的即时智慧以及与采访对象交流时的情感互动,为已经成熟起来的理性框架填充血肉,从而激活整个片子的生命。往往是节目成型后,编导前期拟就的理论框架已经看不见了,已经融化在整个片子的制作进程中了。不过,正是这个框架,使节目具备了理性的生命,使它成为一个有机的严密的内涵丰富的能唤起思考的东西。

2.用质疑的精神调查事件

一档10分钟的调查节目,要想从头至尾吸引住观众,除了故事的受关注度、视觉的冲击力外,还得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作为调查性节目,讲故事的技巧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个编导怎样将调查的手法、将质疑的精神融进节目中去,说白了,就是一个故事一定要有矛盾,有曲折,有悬念,这样才能吸引人。

那么,如何将调查的手法、质疑的精神融进节目呢?前面讲的要构建一个理性框架,其实就是要求一个节目要有一根统揽全局的主线,牵着观众往下看。除此之外,在解说词的写作方面,编导也可以将质疑、将悬念带给观众,引导观众的收视。

调查类节目“用质疑的精神调查事件”,绝不仅仅是记者的一种手段,一种“噱头”,它更是与观众的心理期待和心理需求相契合的,这样,通过质疑,通过悬念,通过“层层深入”的剖析,“调查”的形式与节目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策划意识不仅贯穿在一档节目从前期规划到节目采制的每一个环节,在后期播出时,也需要有统揽全局的策划意识。一个节目选在什么时机播出,它所收到的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会迥然不同,所以必须按照新闻规律选择最适合于“今天”播出的节目。这更是节目把关者和栏目领导者要时刻注意把握和控制的。

5、《忠县新闻》主题报道策划书

一、背景。

近期,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副市长谭栖伟先后到忠县调研,对忠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系列指示;我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县委书记刘贵忠,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熊世明在各种场合就忠县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忠县新闻》将推出“工业强县大家谈”、“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两个专栏,以新闻的形式唱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二、节目形态。

“工业强县大家谈”为新闻访谈,访谈对象为工业经济领域有代表性人物,采访的地点一律不得在办公室,而应选择与访谈内容相关的地方,穿插一些工作性、生产性、图表、文件等镜头。访谈内容为现状如何、措施如何、目标如何,切忌大话、空话。每位采访对象一般设计两段同期声,之间作必要的转述、过渡。每条控制在2分钟左右。

“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为新闻深度报道。要围绕特色做文章。重点报道我县十大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生产、销售、利税、就业、工人工资、技改、创新、发展规划、目标等,也可以报道一些民营企业、微型企业的发展情况。提倡从小处入手,细节入手,故事化开头,强调现在进行时,既有今年前9月的成就回顾,也有未来一段时间目标的展望,采访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车间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提倡记者现场出镜采访、串接。每条稿件4分钟左右。后面配发100字左右“编辑感言”。

三、任务分解。

胡军华:(访谈)发改委、经信委

(深度)海螺水泥、东方农药

袁明琼:(访谈)园区办、汝溪镇

(深度)云河集团

黎晓华:(访谈)投促办

(深度)华亚拖拉机、星博化工

熊安英:(访谈)电力保障

(深度)金龙电子、金龙船业

马英杰:(访谈)乌杨镇

(深度)天地药业、海新运业

熊浩:(访谈)忠州镇

(深度)恒达玻璃、一胜特

外宣:(访谈)质监局、东溪镇

四、稿酬及奖惩:

新闻报道策划1 篇6

新闻报道策划

目: 《我的音乐故事之考研篇》广播节目策划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我的音乐故事之考研篇》校园广播站节目策划

一、节目构想

同学们现在已经进入大三了,大三是个十字路口。有的同学选择毕业后工作,而有的同学则选择考研继续深造。选择工作的同学面临的是激烈竞争的社会,而选择考研的同学则面临的是学习的种种压力。而我们这档节目主要是针对考研的同学的。意在为我校同学详细讲解考研的流程,利弊,并为同学提供解决困难的方法,减少考研的压力。并丰富校园广播站的节目内容,使我校校园广播站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

二、节目名称

《我的音乐故事之考研篇》

三、节目对象

河南工业大学准备考研的大学生和正在为考研而奋战的同学们

四、节目类别

交流访谈类节目

五、播出形式

播读稿件、案例分析、访谈、交流、聊天、播放音乐等

六、节目长度

40分钟

七、播出频率

采用间隔两天的播出频率

八、播出时段

周一、周三、周五和周日的中午12点到13点

九、预期效果

通过让同学们收听这档节目让同学们认清楚考研的利弊,使得同学们对考研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不再为考研而考研,明确考研的目的。让广大同学走出考研的压力及消极情绪,积极向上的面对考研的困难,并取得好的成绩。

十、经费预算

校园广播是校园内的公益类节目,而我们这档节目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可以联系校园广播站减免支付时段费用。所以本档节目的主要费用主要是赠送同学们考研资料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可以才用联合考研机构解决,这里我就不再具体讲解。此外还有播音员的薪酬,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费用等等。

1、时段费用

0---50元

2、播音元薪酬

50元

3、考研资料

200元

4、数据收集

50元

共计

350元

十一、制作团队

本档节目制作团队主要是制作的核心人员,有编辑负责相关内容的采集和整理。导演和策划负责整个节目的步骤和流程。另外还有广播站的人员还有相关的老师。广播站出专门

广播人员配合完成节目内容,每期节目各学院同学积极配合,定期邀请特邀嘉宾如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和考研的同学。

十二、节目内容

采用幽默风趣、生动活泼、轻松自然的主持风格,话题选择应该是和广大同学密切关注的、与大学生考研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设为四个栏目:《考研信息》、《考研故事》、《心灵音乐》、《考研有约》、节目版头:广播站制作特定的宣传节目并配合音乐,主持人简单的介绍及问候。这部分要特别注意,因为节目开头往往是关系到节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开头处理不好那就无法吸引同学收听,节目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分钟左右

2、进入《考研信息》栏目。介绍国内有关考研信息的新闻以及考研的步骤、时间、专业选择、学校的最新信息,考研班的情况(如需赞助可以在这里介绍赞助方的考研班信息以作宣传,但是选择必须最具实力的考研班,为广大同学负责)。

——5分钟左右

3、进入《考研故事》栏目,在这里可以事先征集同学的考研故事及考研心得并在网上查些考研的故事,还有励志故事。节目内容的编排可以有两种形式:1,直接念出同学们的考研故事,并附带同学的学院班级姓氏,增加故事的亲近感。2,把同学的故事加以编排和总结,形成一个统一的故事,以虚拟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念给大家听,在结尾处感谢提供考研心情的各院同学。

——十分钟左右、进入《心灵音乐》栏目。音乐以2首为准,第一首根据考研故事的喜怒哀乐进行选择,第二首可以中间穿插一些励志的短句,和幽默的故事,放松同学的紧张心情。第一首可以是哀伤的,但是第二首必须是喜悦的励志的欢快的。因为考研同学的心情很紧张,我们的节目必须要给同学安慰,鼓励。

——十分钟左右、进入《考研有约》栏目。首先主持人介绍嘉宾,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也可以是考研的同学,或者是不考研的同学对考研同学的支持。然后针对考研的故事,进行具体的心理分析,这要求主持人阅读相关的心理书籍,并对消极的情绪进行消除及解决。

——十分钟左右

广播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研究 篇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于广播新闻媒体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在此背景下, 广播新闻媒体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 开始积极探索, 通过研究与实践, 明确了策划的重要性, 在现代新闻媒体发展过程中, 策划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在广播新闻媒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良好的策划利于促进广播新闻节目质量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 其收听的效果也将更加显著。因此, 在广播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 要明确其自身的特点, 并保证深度策划的真实性、科学性与新颖性, 在此基础上, 广播新闻报道的策划才能够具有高效性。

二、广播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的侧重点

(一) 侧重策划的客观性

新闻, 是指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 而新闻报道就是对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 通过新闻报道, 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新闻事实的本质, 由此看来, 新闻报道所具备的两大显著特征就是真实性、客观性。新闻策划是基于新闻事实所进行的, 所以新闻策划也必须是真实的、客观地, 策划人员在进行新闻事实策划时, 必须要以新闻事实的客观性为依据, 任何的改动行为都不允许发生, 避免虚假信息的出现。对于广播新闻来说, 其本来面目就是要将新闻事实完整、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广播新闻报道在进行策划时, 并不仅仅由一个策划人员来进行, 而是由多个策划人员集思广益, 充分的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所综合而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 策划的是报道方式和报道技巧, 而新闻事实的不允许被策划的, 虚构、扭曲、篡改新闻情节的现象坚决不允许出现。广播新闻报道在进行深度策划的过程中, 只有在尊重新闻事实客观性的基础上, 才能充分地展现出策划人员的策划魅力, 增强广播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提升传播效果。

(二) 侧重策划的创造性

新闻策划本身就是一件创造性的活动, 通过策划人员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使新闻报道更具魅力, 同时, 也能够拓宽新闻受众的范围。在一个优秀的新闻策划中, 集合了所有策划人员的灵感与创新, 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对新闻报道方式、新闻报道技巧等进行再次加工与创造, 从而增强新闻报道中的新鲜感, 进而充分地发挥出广播新闻报道的独特特质。新闻策划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 策划人员要打破思想上的限制性, 以更多的视角来对新闻事实进行策划, 这样一来, 广播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就会显著的增强。[1]经过策划人员精心策划的广播新闻报道, 将会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 同时, 增强广播新闻报道的市场竞争力。

(三) 侧重策划的动态性

实践与生活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动态性是这两个概念显著的特征。新闻事实发生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采编人员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要以动态的目光来进行采访, 从而保证采访的全面性。新闻策划的开展以新闻报道为基础, 同样需要坚持动态性, 在进行新闻策划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联系生活实际, 并与实践相连接, 从而使新闻策划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策划人员在进行新闻策划时, 需要选择策划角度, 这与摄影师摄影角度的选取是相同的, 只有角度具备正确性, 才能更好地将新闻价值体现出来, 在选择角度时, 同样需要坚持动态性。广播新闻策划的动态性侧重点精准的将新闻价值体现出来, 使广播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显著增强。

三、报道的深度策划的实现

(一) 必须遵循的真实性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有关政府活动的新闻报道比较关注。所以, 在完成广播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时, 要尤其注重该类实情新闻的报道。因为广播具有传播速度快和报道方式简便的特征, 所以在报道时就要尽量使广播的优势发挥出来。例如, 在两会期间, 通过深度策划来使报道体现出独特的理解, 继而利用优秀的策划提升报道对社会的影响力。具体来讲, 就是利用消息、访谈和特写等方式完成报道的深度策划, 继而使信息及时的传递出去。而听众如果可以通过广播及时获得想要获知的信息, 就可以使广播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

(二) 突出报道的新颖性

为了实现广播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 需要对报道的新颖性进行突显。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则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策划时, 需要将工作人员的灵感和创意集中起来。并在此基础上, 可以进行报道的再加工, 从而使报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使报道的独特特质得以体现, 继而做到报道的标新立异。同时, 还要从多个角度完成一条新闻的报道, 以便使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进而完成对选材好和立意好的新闻的全景式报道。[3]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选择报道时, 需要选择具有新颖性的报道, 以便使新闻的深度策划更加容易。

(三) 体现策划的科学性

生活与实践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生活是不断向前的, 会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推进。因此, 为了保证新闻报导的科学性, 新闻广播报道策划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切不可一成不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立足于生活实际, 并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新闻事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而要想提升广播新闻的播出效果, 必须要保证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事实的把握, 选择科学正确的角度, 将新闻事实报道的更有价值和意义。

四、结论

做好广播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 就可以使广播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宣传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而在完成广播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时, 则需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动态性和创新性, 以便使广播新闻报道体现出一定的风格特征。从本文的研究来看, 为了实现广播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 策划人员需要格外突出新闻报道的新颖性, 以便使报道显得标新立异。此外, 也要注重完成新闻的实情报道, 以便提升广播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广播新闻媒体不断改革与创新,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 策划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主要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广播新闻节目的质量, 同时也影响着广播新闻节目的传播与效果。因此, 本文研究了广播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 阐述了广播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 并提出了几点深度策划的措施, 旨在促进广播新闻媒体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广播,新闻报道,深度策划

参考文献

[1]吴滟.提高广播新闻采编创造性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 2015 (04) :57-58.

[2]陈佳宁.汇集小线索, 策划大选题——探索广播新闻热线新思路[J].中国广播, 2012 (07) :46-48.

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 篇8

关键词:深度报道 新闻策划

在媒介全球化融合发展的新时期,一般性报道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深度报道就成为受众的心理需求,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广播作为传统媒介,怎么样才能够做好“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吸引受众的关注,令人思考。

一、认清劣势,策划为先

深度报道与新闻策划考量着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素质,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丰富的生活底蕴,更需要有驾驭新闻事件全局的能力。对于广播媒体来说,要注重对于人才的投入和培养,这是做好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工作的首要因素,也是重中之重;其次,要看清广播的劣势,突出特点。尽管没有画面,但作为广播从业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言、音乐、音响等三种声音的表现手段,构架多样的结构形式,表达丰富的信息内容,做到先声夺人。也许有人会质疑,仅仅通过声音,是否能够支撑起以深刻见长、需要详尽分析的深度报道样式呢?答案当然是“能”。广播本身就是声音的艺术,只要操作得当,策划到位,深度报道完全可以成为展现广播魅力的一朵奇葩。

以包头交通广播来说,近年来,在广播媒体专业化、本地化的“窄播”策略的制定前提下,对于深度报道和新闻策划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细致地讲,每周五频率新闻部都会召开编前会,就一周的节目内容、时事话题进行讨论,筛选出重要话题,制定出下一周的节目主题和宣传方向;在每天的早新闻节目之后,召开编后会,节目人员对于市民参与话题的导向进行分析,对节目宣传的优缺点和节目中反馈的复杂信息进行研判,对次日的宣传思路进行调整,做到一起重要新闻事件,一天一个角度来阐述,让听众的收听形成持续性,并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来,延展话题的深度,全方位地做出真实客观的报道,以此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发挥媒体的正能量。

二、运用优势、突破自我

1.标新立异:新闻策划要有新意,力争做到与众不同。深度新闻报道通常是策划性的报道,在进行新闻策划的过程中,不管是主持人还是记者编辑,都要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策划的新闻点要力争打破常规,有新意,从报道选题到报道角度,从报道方式到报道手段,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大胆创新。

2012年,我们曾经深度关注了国内车主普遍反映的“奥迪车A6L2.4车型烧机油”的现象。这个问题,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在内,都在报道后没有得到厂家的认可与解决,无果而终。包头交通广播另辟蹊径,从奥迪的品牌形象入手,从消费者对于这一品牌的忠诚与信任度谈起,策划展开报道。通过记者现场连线、热点跟进、汽修专家做客直播间、新闻评论员点评等一系列的举措,最终促成了包头本地的4S店与厂家经过积极协商后,答复消费者免费更换发动机并延长质保期限,赢得了听众的赞誉和信赖。

2.客观公正。这是对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小到消息,大到长篇报道,都要把持这一原则。这看似简单,实质很难,因为报道中难免会有记者自身的倾向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加倍注意,特别是在一些事情还没有定论时,不能道听途说,妄加评判。

3.团队协作。俗话说,孤木难成林。做好深度报道绝非一人之功。媒体从主持人、编辑到记者应该形成良好的作业链条。要允许每个人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展开报道。这样不仅打磨了团队,还会促进节目的可听性,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时代与日变迁,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广播媒体,做好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是保证节目好听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体现媒体宣传力、公信力与监督力的一个重要内容。稳扎稳打、锐意进取就意味着突破与收获;反之,就意味着衰败与被淘汰。广播事业任重道远,注重细节,求新求深才能扬帆远航。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篇9

近期,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副市长谭栖伟先后到忠县调研,对忠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系列指示;我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县委书记刘贵忠,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熊世明在各种场合就忠县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忠县新闻》将推出“工业强县大家谈”、“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两个专栏,以新闻的形式唱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二、节目形态。

“工业强县大家谈”为新闻访谈,访谈对象为工业经济领域有代表性人物,采访的地点一律不得在办公室,而应选择与访谈内容相关的地方,穿插一些工作性、生产性、图表、文件等镜头。访谈内容为现状如何、措施如何、目标如何,切忌大话、空话。每位采访对象一般设计两段同期声,之间作必要的转述、过渡。每条控制在2分钟左右。

“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为新闻深度报道。要围绕特色做文章。重点报道我县十大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生产、销售、利税、就业、工人工资、技改、创新、发展规划、目标等,也可以报道一些民营企业、微型企业的发展情况。提倡从小处入手,细节入手,故事化开头,强调现在进行时,既有今年前9月的成就回顾,也有未来一段时间目标的展望,采访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车间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提倡记者现场出镜采访、串接。每条稿件4分钟左右。后面配发100字左右“编辑感言”。

三、任务分解。

胡军华:(访谈)发改委、经信委

(深度)海螺水泥、东方农药

袁明琼:(访谈)园区办、汝溪镇

(深度)云河集团

黎晓华:(访谈)投促办

(深度)华亚拖拉机、星博化工

熊安英:(访谈)电力保障

(深度)金龙电子、金龙船业

马英杰:(访谈)乌杨镇

(深度)天地药业、海新运业

熊 浩:(访谈)忠州镇

(深度)恒达玻璃、一胜特

外 宣:(访谈)质监局、东溪镇

四、稿酬及奖惩: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长短 篇10

采访计划:

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群众正在接受调解。

(1)群众:有服务中心,群众感受。

(2)服务中心负责人: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某维权中心帮助群众维权

(3)群众:有维权中心,群众有事知道找谁解决了。

(4)某维权中心负责人:成立以来,帮助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有什么工作打算。

谈谈新闻中求异思维的运用 篇11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新思维,是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奇妙综合,产生某种崭新思想的过程。人们开展各种活动,从事各项工作的时候,思维定势(即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现出思维的方向)在发生作用。

在新闻业务微观层次的创新中,求异思维可以从哪些地方“切入”呢?

一、采访中不迷信于已有“定论”的看法

得到某个信息后,你要问一个“是这样吗?”不搞与客观事实有距离的“公认的”(甚至是某个领导充分肯定的)报道。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在求异思维的指导下,经过深入采访获得了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后,记者要做到不唯上而唯实。

二、结构上不拘泥于固定格式,在求异上花气力,灵活多样作安排

在我们写新闻消息的时候,常常会使用“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的出现和稳定,使消息这种体裁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新闻传播不能不考虑到新闻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和受众的兴趣。“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还要写下去,读者也还要读下去。它,还不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但是,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和自由式结构等从形式上区分的方式都在不断地变化。这是因为现实生活更复杂了,新闻竞争更激烈了,受众的要求更高了。现有的几种结构,已经满足不了传播的需要。因此,按新闻报道的内容划分,又有了延缓兴趣结构(悬念结构)、时间顺序结构(编年史结构)、积累模式,首先在西方新闻界涌现,近几年,国内也逐渐多起来。当代的消息,无论采取什么结构,仍然都要求明白地交代新闻诸要素,都要求具有大众传播特有的那种传播畅通性能。

由“倒金字塔”结构“独占鳌头”到从实际出发,从多种结构中灵活选用一种,这是创新、进步,因为这种变化完全符合科学的创造新思维发展的规律。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时候,把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的思维叫发散式思维,而把从众多的方案中发现最佳方案的思维叫收敛式思维。把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结合起来,是发明家广泛采用的一条发明原理。透过这条发明原理,就可以弄明白为什么从“倒金字塔”“一统天下”到多种结构灵活采用是一种进步,是创新的必要步骤。

三、表达上精心地捕捉个性语言

在各项新闻业务中,没有一项能够离开语言这个因素。新闻语言的首要条件是具体、准确、简练、通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新闻的传播就会遇到障碍。但是,仅仅达到这些要求,还不能说是富有新意的创新佳篇。创新,在语言上的主要标志是捕捉那些鲜明的、生动的修改语言。不但直接引语要有个性,就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所用的语言也应该是个性语言。

个性语言是反映客体特征和作者气质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就是与众不同的语言。在新闻实践中,只有使用个性语言,才能生动地表达富有特征的事实,才能使稿件“活”起来,才能给广大受众以突出的感受、深刻的印象。

把上述关于个性评语言的观点运用于实践,则还必须辅之以一个实事求是的原则,那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再好的创新佳篇,再好的典范文章,也不可能是字字珠玑、句句皆厅。在大量的一般性语言中,特别是在作品的开头,能够“铸”进若干“珠玑”、奇句,就有了新意了。

新闻工作者捕捉个性语言,不能像作家那样通过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来实现,更不能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新闻工作者置身于较快的生活节奏,新闻业务中的个性语言主要通过采访时的“有意”注意(即: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和具有敏捷性思维品质的思维来获得。这就是说,要想创新,采访时得格外留心个性语言,并以作出迅速反应。

四、内容上巧用背景和细节

在消息写作中,既要求交代“为什么”,又要求用事实说话,这个矛盾靠什么来解决?主要靠巧用背景来解决。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巧用背景,就是掌握了通过使用背景来发言的技巧,犹如给自己增加了一种既可向受众宣传、又不易为受众所觉察的语言——背景语言,巧用背景,可以使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业务这个处处受到限制的领域里自由驰骋。有志于求异创新,不可不把眼光投向“背景”这根“魔棒”。

所谓巧用,一是指背景材料选得恰如其分,能够胜任或衬托主题,或交代原因,或阐明意义,或增添情趣,或表达倾向等任务;二是详略得当,“就位”(背景没有固定的位置),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背景语言。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新闻界,不会捕捉细节,被认为是记者无能的表现,作品苍白的根源。近年来,西方记者善于捕捉细节的风格,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同行的注意。一位名记者说,在外国记者的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中,有两个东西突出了,一个是评论,一个是细节,他说:“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通讯、特写要有生动的细节,自不待说,就是消息、评论也越来越多地有细节或形象语言的渗入,给原来容易写得呆板的消息、评论带去一丝沁人心脾的凉风。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

上一篇:安全例会管理程序下一篇: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