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职工年度考核及评优制度的问题和对策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教职工年度考核及评优制度的问题

1.1 年度考核难以公平

主要表现在客观分难以客观, 主观分又太主观。一般来说, 人们认为建立在严格的考试流程基础上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比如, 流水线评判作文, 阅卷教师个体采取相对评分法、绝对评分法、分析综合法, 阅卷组采取多人评分法、网上评分法, 对有争议作文采取专家评判法。实际上, 考试要受到试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试题范围、类型, 考试日期, 时间长度, 阅卷人员的工作态度、学识水平、心理状况、个性倾向、价值取向、心理效应, 阅卷标准的宽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主观性, 文科类考试更是如此。

主观分在考核中历来遭受教职工诟病和非议, 另外, 对加分、减分的项目和分值也往往存在着争议。

1.2 优秀指标难以分配

(1) 教学人员与其他人员之间的矛盾

随着上级考核、评比、检查、活动的增多和工作的细化以及教职工的老龄化, 非教学人员大量增加。在学校编制中教学人员相对减少。学校虽然以教学为中心, 但年度评优比例是按人头的15%计算的, 这样一来, 教学人员的优秀人数减少。如将优秀指标调给教学人员, 其他人员也不会答应, 毕竟工作只有分工不同, 岗位没有优劣之分, 其他工作亦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2) 升学课程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之间的矛盾

这类矛盾类似于上类矛盾。升学课程教师通过高质量地教学和送生促使学校高质量的招生, 确保学校良性发展, 按理说学校应该向他们倾斜评优政策。但其他课程教师也有道理, 因为学好其他课程对学习升学课程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 行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 行政从教师升迁, 教学水平较高, 考核分也较高。如果行政单独作为一组, 评优时会“吃亏”。但如果回到教研组, 教师又不乐意。

(4)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

教育部2009年8月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但因为编制没有落实, 班主任的教学课时没有减少, 随着安全压力的增大、社会期望值的增高、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显现以及应付性工作的增多, 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付出越来越多, 而班主任的待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在待遇不能足以弥补付出时, 学校只好在年度考核时为班主任加分。但这样一来, 科任教师又认为不公平。科任教师不愿作班主任, 又不赞成班主任加分, 学校左右为难!

(5) 年级组之间的矛盾

为增加考核的可比性, 学校一般将教学人员的优秀指标分到教研组, 但由于年级之间、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加分、减分的影响, 优秀指标可能集中于一些年级, 优秀人员少的年级就自感颜面无光。

(6) 教研组之间的矛盾

如果将优秀指标分到年级组, 虽然兼顾了年级的均衡, 但年级内学科间又难以比较, 而且, 每个年级的优秀指标可能会集中于一些学科, 这样又造成教研组之间的矛盾。

如果能将优秀指标先分到年级组, 再分到教研组, 就可以化解年级组之间和教研组之间的矛盾, 但很多学校会因为规模太小, 优秀比例太低、指标太少而无法实现。

(7) 教学成绩第一却不能评优的矛盾

教学成绩第一一定能评优吗?这需要辩证分析。首先要明确, 教学成绩是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但不是唯一指标, 年度考核是综合考核, 不是单项考核。其次要分析学校的规模。学校规模越大, 班次和教师就越多, 优秀指标也就越多, 教学成绩第一的教师评优的概率也就越大。反之, 就越小。以某市某中等规模初中学校每个年级有10个班为例加以说明。该市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等8门升学考试课程, 三个年级共有升学考试课程21次, 这意味着三个年级分课程有21名教学成绩第一名的教师。而这8门课程需要74.2名 (参见表1) 专业技术教师, 优秀指标 (15%) 只有11个。如果所有教师其他条件相当, 那么, 教学成绩第一的教师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才有机会考核为优秀。中等规模学校尚且如此, 其他众多小规模学校自不待言。

2 教职工年度考核及评优制度的对策

2.1 分门别类公正考核

(1) 确定考核原则, 精选考核内容

考核原则是制订考核方案的依据, 是确保考核合法、在理、有序的纲领和准绳, 是所有教职工都必须认同并遵守的准则。通常有科学客观、民主公正、分级分类、注重绩效、宜于操作等原则。

(2) 区分考核类别, 建好考核框架

可比性是保证考核客观公正的重要前提, 要根据教职工的不同情况, 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结合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从总体上架构考核体系。目前, 有三类指标体系得到广泛采用。

一是德能勤绩体系。《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这条规定明确了对教职工的年度考核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将这四个方面作为年度考核的四个维度, 会出现三种突出情况:德能勤绩俱佳、德好勤好能弱绩逊、无德无能勤差绩差。师德高低决定着出勤是否良好和能力是否充分发挥, 进而影响工作业绩的优劣, 而师德是难以量化考核的。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表现出来, 而只有师德高尚的人才会全力以赴, 不至于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 单独考核能力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二是保底分加分减分体系。这种体系可以避免第一种体系难以考核师德的弊端, 也不必单独考核能力, 为每人保底100分, 再根据工作表现和业绩情况进行加分或减分, 操作性更强。

三是基本分加分减分体系。这种体系是把工作量、工作业绩及各方评价作为基本分, 再根据工作表现和业绩成果加分或减分 (参见表2) 。当然, 各方评价是对该教职工德能勤绩的全面评价。比起第二种体系, 考核重点更加突出。

(3) 慎用考核方式, 设好计分办法

客观评价工作量或工作业绩以及加分、减分, 都要制订出细则, 确保分值的合理性。比如教学业绩考核一般是按同年级、同学科、同层次班级进行比较, 通常有四种方式。一是分等次计分。分出一二三等, 各等次给出一个分数。这种方式有一个显著的弊端, 就是某班可能因0.1分之差就惨遭降等, 而这0.1分之差不是显著性差异, 降等对该班极不公平。二是按名次计分。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避免第一种方式的弊端, 但如果某班“鹤立鸡群”, 第一名比第二名即使高出很多, 第二名也能得到高分。第三种方式是按比例计分。以教学成绩最高分为考核满分, 其余班的考核分按成绩比例计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前两种方式的问题, 适合有竞争的同层次班级。如果同层次几个教师成绩差距小, 可能教学成绩不理想, 但大家的考核分却都很高, 这对真正有竞争力的教师是极不公平的。四是在平均值基础上加减分。

教学业绩除了横向比较, 还应纵向比较, 以增量或名次升降作为考核点。这样可以鼓励教师奋起直追, 也有利于教师新接班。

无教学成绩可比较时, 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 也要尽量按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或比赛的成绩为教师计分。同时要设法控制此类教师的考核分数, 不能普遍高于有教学成绩比较的教师。

《教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 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尽管主观评价容易使考核结果严重失真, 但在学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学校和考评组织虽然不可能全程监控教职工, 但教职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其优点、缺点、成绩、态度、魅力、责任感等, 或多或少会展现出来。众人在不同时段、不同位置、不同视角去主观评价同一位教职工, 配合职能处室客观的业绩评价, 就会构成对这位教职工较为立体、全面的评价。由于考核牵扯到多重利益, 所以不宜自评, 应重他评。为保证他评的客观公正性, 学校应视教职工的工作性质, 让密切相关的教职工来参与评价。如学生行为能力许可, 可让学生参与评价。要设法控制他评, 确保主观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一要控制主观分在整个考核中的权重, 减少系统误差。二要制订出相应的考核标准, 让考核者考评有据。三要控制起评分, 严防打击报复、拉帮结派。四要控制计分的有效范围, 按个数或按比例去掉高分个数和低分个数后取平均分。

(4) 规范制订程序, 制好配套办法

制订考核方案和配套办法时, 要按自上而下, 又自下而上, 循环往复的方式, 向广大教职工征求意见, 定稿后, 要提交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表决通过, 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意志。

(5) 严格执行方案, 注重人文关怀

有方案远远胜过没有方案, 方案既成, 就要照章办事, 一碗水端平, 切忌朝令夕改。年度考核方案仅能考核教职工年度工作的主要方面, 无法面面侧到。再说, 方案是死的, 人是活的, 方案若有缺漏或不妥之处, 学校要与时俱进, 定期修改、完善方案, 减少漏洞。同时, 要以人为本, 为教职工自我实现创造条件, 调动起教职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树立奉献为荣的正气。这样, 教职工不再斤斤计较, 一切都好办了。

2.2 扩大年度评优比例

如前所述, 由于15%所限, “优秀”真是粥少僧多, 难以分配, 即使教学成绩第一也不一定能够评优, 这难免会挫伤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妨根据教育系统的自身特点, 扩大年度评优比例, 让更多教职工获得成就感, 满足精神需要。毕竟, 教育系统内部的“优秀”仅限于教育系统内部使用, 完全属于内部正当竞争, 不对外系统构成威胁。

2.3 发放年度优秀津贴

除了精神鼓励, 对在年度考核中评优的教职工, 像公务员一样, 应由财政提供优秀津贴或在教师绩效工资中专设优秀津贴, 以激励广大教职工创先争优。

2.4 善用年度考核结果

教职工年度考核分数和结果是教职工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基础和核心, 要善用年度考核分数和结果, 与教职工受聘任教、晋升工资、评聘职称、晋级升档、评先选优、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减少各类考核和推选的工作量。比如评聘职称, 在符合评职条件的基础上, 用教龄分加上任现职以来各个年度考核分的平均分, 然后根据评职指标, 按考核分从高到低评聘教师。这样, 教师不再争一时之优, 减少了矛盾。

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教职工年度考核及评优制度就是“撬动”学校管理的“支点”。善用这个“支点”, 学校才能在和谐中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职工年度考核面临着考核难以公平和优秀指标偏少、难以分配的问题, 需要采取分门别类公正考核、扩大年度优秀比例、发放年度优秀津贴、善用年度考核结果等对策,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职工,考核,问题,对策

上一篇:问题式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下一篇:基层气象台站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