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评估报告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监测评估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环境监测评估报告

项目后评估报告

前言:AX项目是公司的普通住宅项目,2010年3月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于2010年年7月开始进行桩基施工,至2014年4月全部竣工交楼。

基于对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和失败教训的吸取之目的,希望本后评估报告能为今后开发的类似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

【项目概况】

一、 项目概况:

AX项目位于一号组团E分区E11-2/02号地块内,原场地原始地形较为平缓,西临px路,南临ss大道,西南面与城市绿地相接。工程用地面积141640m2,总建筑面积724366.14 m2,分为三期,容积率为4.20,建筑密度20.65%,绿地率30.09%。本工程共29栋一类高层住宅、1栋三层商业、幼儿园和一至二层的商业网点、配套用房以及两层地下车库组成,其中一期为10栋,二期为6栋,三期为13栋,建筑层数最高为33F,建筑最大高度99.6m,建筑类别为一类,防火等级为一级,建筑合理使用年限50年,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规划设计工作评估及设计情况介绍】

一.规划设计

1、 规划设计与定位之间的契合程度

规划设计成果与产品定位基本契合,纯高层小区,配套幼儿园,沿城市道路做商铺。

2、 前期设计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设计结合地形,通过竖向设计控制成本。总图布局结合地形,顺应竖向布置采用平坡式,区内无高挡墙,多以环境消化高差,交接面采用平坡处理方式相接。同时保证了区内环境的舒适性。

3、 技术标准和新材料的使用

基本遵循公司的技术标准设计。大部分材料同相邻的已完成一期组团,但外墙面保温材料调整为无机保温砂浆;屋顶保温材料调整为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架空楼板保温材料采用全轻混凝土和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4、 规划设计与定位之间的契合程度:规划设计成果与最初产品定位不完全契合。

(1)住宅产品,原产品定位为舒适型两房、三房产品为主,赠送较少;销售过程中,根据市场变化及销售反馈,定位调整为紧凑型两房、三房产品为主,增加赠送,提高溢价,因此在2012年3月对其中4幢楼户型进行了调整,标准层从三梯七户调整为三梯八户;

(2)商业产品为沿街小商铺,销售良好。

5、 前期设计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原始地形较为平缓,成本控制较好,在车库负二层设置一个独立的超市,因道路流线设置关系,销售价位受影响。

6、 设计在售后中使用情况:

交房后主要投诉问题集中在部分设计对人性化考虑不周。如:(1)暗卫没有降板,影响

业主使用;(2)外墙石材遮挡商业门面和住户视线、通风采光受影响;(3)门窗划分过多关注立面造型,影响视线通透;(4)园林呈现的完成效果不太好。

二、 项目设计情况的介绍

1.产品策划理念: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未来规划中重点居住组团板块,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为我们打造高

品质小区打造了良好条件。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该区品质,逐步完善,使该区成为新城市亮点。

2.规划方案设计:

该项目位置较为优越,针对项目的地理位置,我们把该项目定位为高尚高品质住宅小

区,必须在规划、建筑风格、景观品质、技术特点都要有别于普通住宅。规划采取围合向心方式,力求将最长的楼间距,最大的内院景观,最好的景观朝向贯彻到总平面布置里。大中庭最佳位置,采用28层、32层、33层两梯6户、三梯7户、三梯8户点式高层,尽量扩大间距和增加朝向中庭的户数;让更多的户型享受到中庭的园林景观,针对小区的品质和其定位,该项目建筑风格采取现代风格,建筑色调以暖白、深灰色系为主,建筑形体的塑造以竖向为主,以体现建筑的挺拔、大气,营造与品质相符的品味。

3.建筑户型设计:

户型产品定位即为舒适型一房、两房、三房产品为主,面积区间为55-70一变两房,

70-80㎡两变三房,80-90㎡纯三房,90-110㎡三变四房。部分楼栋顶层为跃层设计,两房变三房。阳台赠送集中在客厅阳台、生活阳台及院馆赠送,跃层赠送客厅上空,提高溢价。设计成果按该定位要求成型,形成了两梯六、三梯七、三梯八的高层产品,空间尺寸较舒适。

4.立面设计:

建筑总体风格强调现代都市的挺拔感和品质感,通过凸出强烈的竖向线条,打造简洁大气的造型,追求一种向上的升腾感,体现蓬勃发展的现代都市形象。立面设计力求简洁、大气,线条清晰明朗,减少杂乱的感觉。建筑通过建筑上部退台的变化实现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轮廓线。住宅外立面饰面材质主要采用大面积的仿石涂料和局部石材,色彩以暖灰色和深灰色为主。从而营造一种更适合人居的建筑形态,使得建筑更加地亲切与宜人。

5.结构设计:

主楼户型的结构方案进一步深化设计时和建筑、设备专业配合,作相应优化调整,以

达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目的。

6.景观设计:

AX项目园林绿化面积约9万平方米(中庭景观),采用都市自然主义结合现代装饰风

格,打造简约、自然、浪漫、精致的中庭景观,植物方面主要采用易维护的本土植物,以便控制成本及方便后期维护。

7.装饰设计:公区精装设计,室内是清水房交付业主。

公区设计:精致、简洁,装饰墙设计美观,电梯前室墙面地面为砖,而过道部分地面为砖墙面为涂料,首层大堂墙面地面均为砖,大大降低成本。整体家具配饰色调统一,落地花艺营造的氛围较浓,架空层家具材质符合室外功能需求,交房时业主评价很不错。

【本项目设计管理方面突出经验和教训】

一. 项目设计管理突出经验

1.设计管理中注重设计效果的复核。对4幢楼户型调整后,户型套内面积减小,以小户型为主打户型,其功能优化调整;每户阳台面积最大化,并以可变方式(可改造为卧室或书房)设置。

2.景观优点:中庭景观构图线性流畅,高层鸟瞰整体性强;项目LOGO同景观结合,形成景点。

3.AX项目获得如下荣誉:

在2013年詹天佑.重庆优秀住宅小区评选中,获得重庆市住宅小区优秀规划设计

奖、重庆市住宅小区优秀建筑设计奖(尤其是外立面颜色搭配)、重庆市住宅小区优秀环境设计奖

二.项目设计管理中吸取教训

回顾整个项目进程,其中有很多经验教训,特别是在项目巡检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部分问题得到及时修正,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建筑专业:

(1)局部架空层与室外的高差较大问题:场地整体放坡时应控制其最大高度范围,为景观优先化考虑。

(2)局部墙体、井道等之间的缝隙:采用页岩空心砖填充其之间的缝隙,设计时应细化处理此类情况,多进行自我检查。

(3)造型线条遮挡其视线问题:

后期处理:设计时应该考虑其对住户卧室,客厅,阳台等视线影响,并考虑造价成本,减少石材线条数量及线条的宽度。

2.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校对、审核时注意结构专业与建筑、设备专业沟通,避免因专业冲突造成返工及对建筑功能的影响。

3.设备专业:

(1)管道安装高度问题:接至生活阳台污水立管的厨房污水支管在梁下吊装,安装高度较低,影响吊顶效果。

(2)负一层车库建筑设计有采光井,设计时将电缆桥架和消防给水管设置在采光井中,影响了美观。

4.园林专业:

(1)设计了一条水系,实际的使用中该水系使用率较低,在以后的设计中,建议不用大的水系,可以采用较小的涌泉或尺度宜人的镜面水景,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维护方便;

(2)过于强调景观平面构图,近人尺度的空间使用性不强。

5.装饰专业:公共入户走道处未贴砖,影响楼盘档次,另业主装修期间对墙面破坏

也给物业维护工作增加难度。

邮寄地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学路大学嘉园21号楼3单元201室 仝爱霞(转 段菁 收)

邮编: 274000

联系电话:15315665667

作者:段菁

第2篇: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设立“全国法治政府评估项目”,着力研发一套可以适用全国、覆盖全面、力求科学、注重操作、兼顾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并分步骤应用于不同层级城市的评估实践,旨在实现对全国法治政府状况的全面评价,以推动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观测和考察,课题组于前不久完成了对53个较大的市近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评估,并形成了具有民间性、学术性、客观性三大特点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3)。

对象

本次评估是首次针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整体评价,并希望实现对不同地方政府进行比较,因此在评估对象的选择上以较大的市为评估对象。这一选择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方面,较大市人民政府的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基本上能够代表或反映其所在省份法治政府建设的较高水平,将其作为样本加以评估对于进行全国性的排序相对公正;另一方面,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具有地方立法权,可以完整地应用整套指标体系开展较全面的评估。(见下表)

问题

这套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共有机构职能及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与问责、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等7 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观测点),总分为300分。分析该评估报告,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得知当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机构职能及组织领导

该项指标的总分为65分,被评估的5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42.27分,平均得分率为65.04分。共有26个城市在平均分之上,占被评估城市总数的49%;27个城市在平均分之下,占被评估城市的51%。排名前五城市分别是上海(56分)、南宁(54分)、广州(53.5分)、沈阳(53分)、杭州(53分)。

经考评,课题组发现,一些城市设置政府机构职能和提供行政服务时着眼点依然局限在政府的管理便利之上,尚未做到以公民的需求和公共服务为中心;有的城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时制度建设不全,未形成常态化、体系化的运作模式,致使具体工作执行难度大;大部分城市的依法行政推进工作依然呈现模式化、套路化的情况,亟需依据城市特点加强创新,等等。

(二)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

该指标总分为60分,被评估的5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32.34分,平均得分率为53.90%,为七项指标中平均得分率最低的指标。共有26个城市在平均分之上,占到被评估城市总数的49%;27个城市在平均分之下,占到被评估城市的51%。本项评估中,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广州(53分)、贵阳(53分)、南京(50分)、哈尔滨(47分)、汕头(44分)。

评估结果显示,在制度建设方面,一些市对政府立法制度建设未足够重视,甚至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法制办网站,这些都导致了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体系的缺失;也有个别城市在行政立法过程中,依法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市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之后“不管不问”,缺乏及时更新清理,以致出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变化或出现与新上位法冲突的情况。在行政决策方面,有的省市在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中的相关制度方面从上至下都是空白;部分城市即便出台了相关规定,也是照抄照搬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行政执法

该指标总分为40分,具体的观测点中设置有总计4分的奖励分,但各城市得分不超过40分。各观测对象的平均得分为26.24分,平均得分率为65.59%。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为27 个,占总数的50.94%,得分在平均分以下的城市为26个,占总数的49.06%。该项指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南昌市(36.5分)、苏州市(36.5分)、厦门市(35分)、成都市(34分)和广州市(33.5分)。

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方面,本次测评的53个城市在执法人员组织培训方面均开展了工作,但只培训未考试现象普遍存在,不易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衡量;在行政执法主体清理方面,大部分城市做得较好,少部分城市没有及时开展执法主体清理或者只对部分执法主体进行清理;在行政执法程序建设方面,大部分城市状况较好,少部分城市没有公布相关的执法流程;在行政执法权力梳理方面,部分城市仅公布了本部门的职能或者机构设置,与行政执法职权梳理相关度不大,有的城市虽然公布但相关信息不够全面;在从土地部门开展案卷评查活动方面,53个城市的整体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全面开展了案卷评查工作;在对违法行为举报体验报告方面,大多数城市在接到对违法行为的投诉后不能及时安排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即使查处也存在大量“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

本指标总分为40分,53个较大市的平均得分为24.20分,平均得分率为60.50%,25个城市的得分高于平均分,占总数的47.17%,28个城市的得分低于平均分,占总数的52.13%。

该指标开测评结果显示,政府内部对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将政府信息公开看作是额外增加给政府的负担;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没有做到“常规化”和“长效化”;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包括实体场所及网络公开平台等)均缺乏日常维护,政府信息更新不及时;依申请公开信息方面,多地政府缺乏负责协调、统筹、监督的统一申请机构,导致申请无门的情况发生;受理申请的单位也大多没有回执或通知,申请人难以对自己的申请处理进程进行查询。

(五)监督与问责

指标总分为45分,在53个测评对象中,平均分为32.06,平均得分率为71.24%。得分在平均分之上的城市有20个,占城市总数的37.74%,在平均分之下的城市为33个,占城市总数的62.26%。排名在前五名的城市是南昌(43.00分)、南京(40.00分)、吉林(39.00分)、郑州(39.00分)及重庆市(和大连、哈尔滨、合肥同得38分,并列第五名)。

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政府对政协监督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协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角色的作用;政府的监督与问责相关制度(如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未得到普遍建设,已建设相关制度的城市其制度也不完备;政府内部监督工作不到位,几乎70%的测评对象未能及时、充分地或者未能定期听取、审查本级政府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的执法情况报告,未能公布重点领域的执法情况报告;政府对相关监督问责的措施的更新、维护不及时,比如在群众举报投诉渠道方面,有些城市的“咨询投诉”栏目无法打开,信息公开栏目现实域名错误无法打开;还有些在线投诉信息太过陈旧。

(六)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

本指标总分20分,从评估结果来看,53个城市平均得分为13.96分,得分率为70%。得分在平均分之上的城市有31个,占城市总数的58.49%,在平均分之下的城市为22个,占城市总数的41.51%。排名在前五名的城市是北京(19分),沈阳、本溪(各18分并列第二),哈尔滨、吉林、上海、长春、齐齐哈尔(各17分并列第三),南昌、大连、青岛、淮南等10个城市(各得分16分并列第四)。

评估结果显示,群体性事件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性质上看形势都比较严峻,社会稳定压力仍然较大。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访制度的完善对缓解社会稳定压力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在行政复议制度的贯彻落实方面,很多城市出台的全面贯彻落实行政复议制度的法规、规章并不多,仅制定了有关行政复议某项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复议委员会方面,截至2012 年,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在全市范围内设立,该制度尚处于市本级试点或个别区县试点的阶段。

(七)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

该指标总分为30分,53个城市最后得分的平均分为17.80 分,得分率为59.33%。有26个城市高于平均分,占城市总数的49.06%;有27个城市低于平均分,占城市总数的50.94%。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是北京(25.68分)、苏州(22.86分)、青岛(21.04分)、拉萨(20.76分)、大连(20.64分)。

评估结果显示,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执法效果,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与暴力执法现象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政府的便民服务措施实效欠佳;公众参与和维权意识有待提高。

分析

分析评估数据可以发现,整体而言,53 个较大市的政府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注意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并通过实际行动推动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透明化,相关制度建设的框架也已基本形成。这在评估得分上反映为,53 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88.87 分,平均得分率为62.95%,对比60%的及格线,平均水平表现为及格。

但是,评估结果也暴露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法治政府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第一,本次评估,5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率仅略高于及格线,且有17个城市的得分在及格线以下。这说明,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情况离理想标准尚有较大差距。

第二,表现相对较好的城市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总分排名前十的城市得分和得分率分别为:广州市(234.43分,78.14%)、上海市(230.44分,76.81%)、北京市(224.18分,74.72%)、南昌市(222.75分,74.25%)、成都市(221.14分,73.71%)、苏州市(214.86分,71.62%)、哈尔滨市(214.83分,71.61%)、贵阳市(214.66分,71.55%)、宁波市(214.40分,71.55%)、南京市(214.17分,71.39%)。如果将得分率80%作为良好的标准,则均未达到该标准。

第三,排名靠前的城市亦存在明显不足。即使总分排名前十的城市,其法治政府建设均有某个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市(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上海市(监督与问责)、北京市(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南昌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成都市(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苏州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政府信息公开)、哈尔滨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政府信息公开)、贵阳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行政执法)、宁波市(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南京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这说明即使评估结果相对较好的城市,也迫切需要改进一些薄弱环节。

此外,本次评估的对象为直辖市和较大市人民政府,其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基本上能够代表或反映其所处区域法治政府建设的较高水平。因此,如果根据本次评估结果来推算全国其他城市的情况,则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二)各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差异较大且发展不均衡

第一,各城市评估得分差异巨大。本次评估,最高得分234.43分,最低得分125.76分,相差达到108.67分;课题组采用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的各城市政府评估总分离散度数据为12.81%。这说明各城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差异巨大。

第二,评估得分的地域差异明显。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进行区域比较,可以发现, 东部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93.73分,中部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88.46分,西部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79.18分,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第三,西部各城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最为参差不齐。在西部各城市政府中,既有成都、贵阳等名列评估得分前十的城市,又有拉萨、包头、银川、乌鲁木齐、西安等名列后十位的城市;西部各个城市跨越的分数区间也较大,最高分221.14分,而最低分仅为125.76分,相差95.38分(东部城市极差为89.27分、中部城市为72.71分);课题组采用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的西部各城市政府得分的离散度数据为15.78%。(东部11.47%、中部10.85%)。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东部城市的平均得分高于中部城市,中部城市又高于西部城市,这说明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西部地区各城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相较于中东部地区城市更为参差不齐,与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更为参差不齐也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

对于这种情况,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政府有较多的资源投入到法治建设中。而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资源的有限性影响了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投入。

此外,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促进发展的压力较轻,政府可以在法治政府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发展议题上。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影响不应当被夸大,更不能解读为,经济发展上去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就会自动提高。评估结果表明,53个城市评估得分排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突出的城市,例如南昌、贵阳,其评估排名很靠前,而另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得分却并不理想。这种现象说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资源条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制约作用将大幅减弱,同样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法治政府建设完全可以取得非常不一样的成绩。例如,本次评估表现较好的南昌市政府,其在行政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与问责三个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阳市政府则因为在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方面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而排名靠前。

(三)部分领域的法治政府建设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需要提升实际效果

对本次评估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比较,有两点背离现象需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主观评价指标得分与客观评价指标得分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本次评估的七个一级指标中,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与其他六项客观评价指标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得分率较低,各城市的平均得分率59.34%,低于各城市总分得分率的62.95%,在七个一级指标中平均得分率处于倒数第二位;其次,部分得分较高的城市政府,其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却不高,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再次,离散度低,采用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的离散度为10.12%,低于总分离散度的15.45%,也低于其他六项一级指标。换言之,虽然各地法治政府建设的客观表现存在差异,但公众对法治政府建设效果主观评价的差距却不明显。

第二,通过实际体验后评价的指标与形式判断后评价的指标相比,得分普遍较低。本次评估,部分指标是课题组通过收集公开数据判断该政府是否建立相关制度、开展相关活动后即予以赋分,其他部分指标则由调查员实际体验后赋分。就评估结果来看,后者得分普遍低于前者。例如,在一级指标“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中,课题组对行政审批职能的评估采用检索被评估市级政府的政府网站及相关部门网站,通过在线申请行政审批进行测试,该指标的得分率仅为60%,低于所属一级指标得分率的65.04%;在一级指标“行政执法”中,课题组对违法行为投诉处理的评估,采用委派调查员赴各城市实地调查,发现违法行为后向相关行政部门进行举报,对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全程记录,并总结出调查报告,该项指标的得分率仅为51.6%,在该一级指标项下所有指标为位列倒数第一,且有21个城市得分为0分。

对于上述结果,部分可归因于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例如,在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中,一部分数据是通过调查员在当地群众中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因此,即使一些城市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较高,但由于经济社会基础等原因,当地群众可能权利意识更强,对政府法治化水平的预期更高,因此,评分反而较低。

但是,剔除这些因素,这一现象同时反映了我国各地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重形式而轻实质,实际效果不明显的缺陷。

第一,部分制度建设缺乏实效。以行政决策为例,课题组发现,尽管一部分城市巳经制定了有关决策的程序规定,但是内容大多简略、粗糙,多是一些宏观或者原则性的规定,甚至照抄照搬国务院的相关文件。这些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自然难以形成规范行政权力的力量,公众也就无法获得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得以改善的实际体验。

第二,部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以行政问责为例,虽然相当部分城市已经建立相关制度,但实施效果有限,启动问责程序的不多;再以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为例,虽然很多城市政府开展了相应活动,但对案卷评查的结果却很少予以公布,对于评查发现的问题,也很少通过公开途径进行批评。

(四)法治政府不同方面的建设效果不平衡,有的方面缺陷明显

将本次评估七个一级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政府信息公开、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三项指标得分率较低。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得分率低的原因上文已做分析,而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政府信息公开得分率低则说明法治政府建设在这两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亟待加强。

课题组认为,各地政府在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上述缺陷,反映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第一,近年来,随着《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的实施,行政执法类的活动面临被当事人提起复议和诉讼的风险,这种外部压力的存在导致政府有动力对相关行为予以整饬,同时加强监督与问责。但是,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行政决策仍然是政府高度裁量的领域,且在制度上不会面临被复议、起诉的外部压力,已有的规范主要是行政系统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外部压力的缺失使得政府规范此类行为的动力不足。

第二,近年来,公众对强化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的诉求日益高涨。但是,我国行政实践长期存在封闭运行的传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是在非常晚近的2008年才开始实施,这导致:主观方面,很多政府官员对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性认识不足,情绪上有所抵触,将政府信息公开看作是额外增加给政府的负担;客观方面,传统的政府工作流程还未能全面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全面重构。因此,政府信息公开的理念与传统的行政文化将面临持续性紧张。

结论

课题组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相关要求设计并开展的评估表明,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预期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同时,各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呈现出的巨大差异值得警惕,一些落后地区的法治政府建设需要重点关注:

首先,各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将导致一些政策规划无法得到统一实施,影响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次,由于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既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反作用——大量的实证研究均表明,确立法治、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为财政和契约提供有力的保护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因此,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将可能导致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投资向法治环境较好地区迁移,从而形成经济欠发达——不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

此外,法治政府建设应当避免形式主义倾向,着力提高制度的实效性。毕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的制度建设,若不能形成规范行政权力的有效力量,进而使民众真实地感受到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改善,不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法治政府建设口号和实效的分离,还可能削弱依法行政这一价值的感召力。

建议

(一)机构职能及组织领导方面。政府应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转变以政府及政府部门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公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思路;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在充分尊重上位法、上级政府意志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细化具体规定,建立起常态化、系统化的工作推进制度;提高创新意识,更加重视创新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改变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的思维,在现实困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求最优解,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方面。制度建设上,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法行政的文件的基本要求,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的基础性制度,特别是要及时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和社会风险评估制度,以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并尽量提升其质量;各级政府应在其专门网站上开辟规章征求意见专栏,接受报备的上级机关也应当制定专门的报备规章目录并予以公开;公开公布应成为规范性文件得以生效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应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活动予以制度化、规范化。行政决策方面,各级政府应更新管理理念,重视对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完善行政决策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民主、公开的行政决策程序;建议将重大决策的执行和完成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作为评比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在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城市,应当积极完善、更新相关法律制度,在行政决策法制化的进程中发挥带头作用。

(三)行政执法方面。建议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执法人员培训的效果考核;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后应该及时公布结果,以便民众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监督政府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及职权梳理方面应更加细致、全面;应定期对执法案卷进行评查,找出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定期对外公布评查结果;执法人员接到针对违法行为的投诉后应及时赶赴现场,并采取有效方式制止违法行为。

(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建议加强培训政府工作人员(不仅限于直接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强化工作人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各级政府应出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促进机制,如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作为评比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政府及各部门均应当由专人对日常产生的政府信息进行归类,凡属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应当及时汇总并进行公开;各级政府应当成立常设的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而非仅仅是如领导小组那样的协调机构),由专人进行网站的维护、资料更新(包括公开场所的资料)以及协调依申请公开等工作,该常设办公室的级别应当略高于一般政府职能部门,统筹、监督及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在依申请公开的技术层面,接到申请后,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对申请进行编号,并就受理等事项告知申请人。该编号伴随申请始终,申请人可以依据编号对申请受理的进程予以了解。

(五)监督与问责方面。政府应重视政协的监督,建立并细化相关的制度以便政协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可以考虑把及时办理政协的建议案、提案以及办理请款报告纳入政府的年度政绩考核体系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可以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完善其实施情况,拓宽实施的领域、地区和使用范围,通过规范制定依据来提高其制度化的程度;加强对政府的内部监督,完善相关的监察制度以督促政府定期听取、审查本级政府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的执法情况报告,防止“官官相拥”、“官官相护”现象发生;定期维护政府官网,及时更新相关的工作信息,以保证各种信息公开渠道畅通,增强政府透明度,维护政府权威。

(六)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方面。各省市通过出台地方性规范,对行政复议相关制度(如复议听证制度、复议附带审查制度等)加以细化、补充十分重要;应当加大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的力度;信访作为当前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机制,其价值到底如何,是否仍应加以完善,或者应当促使其改革转型,值得思考。

(七)社会公众满意度方面。建议从高度重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贯彻落实便民服务措施、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等方面,形成政府积极作为、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

作者:马怀德

第3篇: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设立“全国法治政府评估项目”,着力研发一套可以适用全国、覆盖全面、力求科学、注重操作、兼顾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并分步骤应用于不同层级城市的评估实践,旨在实现对全国法治政府状况的全面评价,以推动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观测和考察,课题组于前不久完成了对53个较大的市近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评估,并形成了具有民间性、学术性、客观性三大特点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3)。

对象

本次评估是首次针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整体评价,并希望实现对不同地方政府进行比较,因此在评估对象的选择上以较大的市为评估对象。这一选择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方面,较大市人民政府的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基本上能够代表或反映其所在省份法治政府建设的较高水平,将其作为样本加以评估对于进行全国性的排序相对公正;另一方面,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具有地方立法权,可以完整地应用整套指标体系开展较全面的评估。(见下表)

问题

这套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共有机构职能及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与问责、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等7 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观测点),总分为300分。分析该评估报告,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得知当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机构职能及组织领导

该项指标的总分为65分,被评估的5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42.27分,平均得分率为65.04分。共有26个城市在平均分之上,占被评估城市总数的49%;27个城市在平均分之下,占被评估城市的51%。排名前五城市分别是上海(56分)、南宁(54分)、广州(53.5分)、沈阳(53分)、杭州(53分)。

经考评,课题组发现,一些城市设置政府机构职能和提供行政服务时着眼点依然局限在政府的管理便利之上,尚未做到以公民的需求和公共服务为中心;有的城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时制度建设不全,未形成常态化、体系化的运作模式,致使具体工作执行难度大;大部分城市的依法行政推进工作依然呈现模式化、套路化的情况,亟需依据城市特点加强创新,等等。

(二)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

该指标总分为60分,被评估的5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32.34分,平均得分率为53.90%,为七项指标中平均得分率最低的指标。共有26个城市在平均分之上,占到被评估城市总数的49%;27个城市在平均分之下,占到被评估城市的51%。本项评估中,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广州(53分)、贵阳(53分)、南京(50分)、哈爾滨(47分)、汕头(44分)。

评估结果显示,在制度建设方面,一些市对政府立法制度建设未足够重视,甚至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法制办网站,这些都导致了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体系的缺失;也有个别城市在行政立法过程中,依法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市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之后“不管不问”,缺乏及时更新清理,以致出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变化或出现与新上位法冲突的情况。在行政决策方面,有的省市在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中的相关制度方面从上至下都是空白;部分城市即便出台了相关规定,也是照抄照搬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行政执法

该指标总分为40分,具体的观测点中设置有总计4分的奖励分,但各城市得分不超过40分。各观测对象的平均得分为26.24分,平均得分率为65.59%。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为27 个,占总数的50.94%,得分在平均分以下的城市为26个,占总数的49.06%。该项指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南昌市(36.5分)、苏州市(36.5分)、厦门市(35分)、成都市(34分)和广州市(33.5分)。

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方面,本次测评的53个城市在执法人员组织培训方面均开展了工作,但只培训未考试现象普遍存在,不易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衡量;在行政执法主体清理方面,大部分城市做得较好,少部分城市没有及时开展执法主体清理或者只对部分执法主体进行清理;在行政执法程序建设方面,大部分城市状况较好,少部分城市没有公布相关的执法流程;在行政执法权力梳理方面,部分城市仅公布了本部门的职能或者机构设置,与行政执法职权梳理相关度不大,有的城市虽然公布但相关信息不够全面;在从土地部门开展案卷评查活动方面,53个城市的整体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全面开展了案卷评查工作;在对违法行为举报体验报告方面,大多数城市在接到对违法行为的投诉后不能及时安排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即使查处也存在大量“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

本指标总分为40分,53个较大市的平均得分为24.20分,平均得分率为60.50%,25个城市的得分高于平均分,占总数的47.17%,28个城市的得分低于平均分,占总数的52.13%。

该指标开测评结果显示,政府内部对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将政府信息公开看作是额外增加给政府的负担;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没有做到“常规化”和“长效化”;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包括实体场所及网络公开平台等)均缺乏日常维护,政府信息更新不及时;依申请公开信息方面,多地政府缺乏负责协调、统筹、监督的统一申请机构,导致申请无门的情况发生;受理申请的单位也大多没有回执或通知,申请人难以对自己的申请处理进程进行查询。

(五)监督与问责

指标总分为45分,在53个测评对象中,平均分为32.06,平均得分率为71.24%。得分在平均分之上的城市有20个,占城市总数的37.74%,在平均分之下的城市为33个,占城市总数的62.26%。排名在前五名的城市是南昌(43.00分)、南京(40.00分)、吉林(39.00分)、郑州(39.00分)及重庆市(和大连、哈尔滨、合肥同得38分,并列第五名)。

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政府对政协监督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协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角色的作用;政府的监督与问责相关制度(如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未得到普遍建设,已建设相关制度的城市其制度也不完备;政府内部监督工作不到位,几乎70%的测评对象未能及时、充分地或者未能定期听取、审查本级政府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的执法情况报告,未能公布重点领域的执法情况报告;政府对相关监督问责的措施的更新、维护不及时,比如在群众举报投诉渠道方面,有些城市的“咨询投诉”栏目无法打开,信息公开栏目现实域名错误无法打开;还有些在线投诉信息太过陈旧。

(六)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

本指标总分20分,从评估结果来看,53个城市平均得分为13.96分,得分率为70%。得分在平均分之上的城市有31个,占城市总数的58.49%,在平均分之下的城市为22个,占城市总数的41.51%。排名在前五名的城市是北京(19分),沈阳、本溪(各18分并列第二),哈尔滨、吉林、上海、长春、齐齐哈尔(各17分并列第三),南昌、大连、青岛、淮南等10个城市(各得分16分并列第四)。

评估结果显示,群体性事件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性质上看形势都比较严峻,社会稳定压力仍然较大。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访制度的完善对缓解社会稳定压力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在行政复议制度的贯彻落实方面,很多城市出台的全面贯彻落实行政复议制度的法规、规章并不多,仅制定了有关行政复议某项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复议委员会方面,截至2012 年,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在全市范围内设立,该制度尚处于市本级试点或个别区县试点的阶段。

(七)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

该指标总分为30分,53个城市最后得分的平均分为17.80 分,得分率为59.33%。有26个城市高于平均分,占城市总数的49.06%;有27个城市低于平均分,占城市总数的50.94%。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是北京(25.68分)、苏州(22.86分)、青岛(21.04分)、拉萨(20.76分)、大连(20.64分)。

评估结果显示,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执法效果,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与暴力执法现象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政府的便民服务措施实效欠佳;公众参与和维权意识有待提高。

分析

分析评估数据可以发现,整体而言,53 个较大市的政府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注意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并通过实际行动推动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透明化,相关制度建设的框架也已基本形成。这在评估得分上反映为,53 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88.87 分,平均得分率为62.95%,对比60%的及格线,平均水平表现为及格。

但是,评估结果也暴露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法治政府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第一,本次评估,5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率仅略高于及格线,且有17个城市的得分在及格线以下。这说明,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情况离理想标准尚有较大差距。

第二,表现相对较好的城市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总分排名前十的城市得分和得分率分别为:广州市(234.43分,78.14%)、上海市(230.44分,76.81%)、北京市(224.18分,74.72%)、南昌市(222.75分,74.25%)、成都市(221.14分,73.71%)、苏州市(214.86分,71.62%)、哈尔滨市(214.83分,71.61%)、贵阳市(214.66分,71.55%)、寧波市(214.40分,71.55%)、南京市(214.17分,71.39%)。如果将得分率80%作为良好的标准,则均未达到该标准。

第三,排名靠前的城市亦存在明显不足。即使总分排名前十的城市,其法治政府建设均有某个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市(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上海市(监督与问责)、北京市(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南昌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成都市(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苏州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政府信息公开)、哈尔滨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政府信息公开)、贵阳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行政执法)、宁波市(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南京市(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这说明即使评估结果相对较好的城市,也迫切需要改进一些薄弱环节。

此外,本次评估的对象为直辖市和较大市人民政府,其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基本上能够代表或反映其所处区域法治政府建设的较高水平。因此,如果根据本次评估结果来推算全国其他城市的情况,则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二)各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差异较大且发展不均衡

第一,各城市评估得分差异巨大。本次评估,最高得分234.43分,最低得分125.76分,相差达到108.67分;课题组采用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的各城市政府评估总分离散度数据为12.81%。这说明各城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差异巨大。

第二,评估得分的地域差异明显。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进行区域比较,可以发现, 东部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93.73分,中部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88.46分,西部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79.18分,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第三,西部各城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最为参差不齐。在西部各城市政府中,既有成都、贵阳等名列评估得分前十的城市,又有拉萨、包头、银川、乌鲁木齐、西安等名列后十位的城市;西部各个城市跨越的分数区间也较大,最高分221.14分,而最低分仅为125.76分,相差95.38分(东部城市极差为89.27分、中部城市为72.71分);课题组采用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的西部各城市政府得分的离散度数据为15.78%。(东部11.47%、中部10.85%)。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东部城市的平均得分高于中部城市,中部城市又高于西部城市,这说明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西部地区各城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相较于中东部地区城市更为参差不齐,与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更为参差不齐也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

对于这种情况,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政府有较多的资源投入到法治建设中。而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资源的有限性影响了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投入。

此外,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促进发展的压力较轻,政府可以在法治政府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发展议题上。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影响不应当被夸大,更不能解读为,经济发展上去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就会自动提高。评估结果表明,53个城市评估得分排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突出的城市,例如南昌、贵阳,其评估排名很靠前,而另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得分却并不理想。这种现象说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资源条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制约作用将大幅减弱,同样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法治政府建设完全可以取得非常不一样的成绩。例如,本次评估表现较好的南昌市政府,其在行政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与问责三个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阳市政府则因为在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方面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而排名靠前。

(三)部分领域的法治政府建设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需要提升实际效果

对本次评估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比较,有两点背离现象需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主观评价指标得分与客观评价指标得分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本次评估的七个一级指标中,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与其他六项客观评价指标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得分率较低,各城市的平均得分率59.34%,低于各城市总分得分率的62.95%,在七个一级指标中平均得分率处于倒数第二位;其次,部分得分较高的城市政府,其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却不高,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再次,离散度低,采用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的离散度为10.12%,低于总分离散度的15.45%,也低于其他六项一级指标。换言之,虽然各地法治政府建设的客观表现存在差异,但公众对法治政府建设效果主观评价的差距却不明显。

第二,通过实际体验后评价的指标与形式判断后评价的指标相比,得分普遍较低。本次评估,部分指标是课题组通过收集公开数据判断该政府是否建立相关制度、开展相关活动后即予以赋分,其他部分指标则由调查员实际体验后赋分。就评估结果来看,后者得分普遍低于前者。例如,在一级指标“机构职能与组织领导”中,课题组对行政审批职能的评估采用检索被评估市级政府的政府网站及相关部门网站,通过在线申请行政审批进行测试,该指标的得分率仅为60%,低于所属一级指标得分率的65.04%;在一级指标“行政执法”中,课题组对违法行为投诉处理的评估,采用委派调查员赴各城市实地调查,发现违法行为后向相关行政部门进行举报,对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全程记录,并总结出调查报告,该项指标的得分率仅为51.6%,在该一级指标项下所有指标为位列倒数第一,且有21个城市得分为0分。

对于上述结果,部分可归因于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例如,在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中,一部分数据是通过调查员在当地群众中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因此,即使一些城市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较高,但由于经济社会基础等原因,当地群众可能权利意识更强,对政府法治化水平的预期更高,因此,评分反而较低。

但是,剔除這些因素,这一现象同时反映了我国各地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重形式而轻实质,实际效果不明显的缺陷。

第一,部分制度建设缺乏实效。以行政决策为例,课题组发现,尽管一部分城市巳经制定了有关决策的程序规定,但是内容大多简略、粗糙,多是一些宏观或者原则性的规定,甚至照抄照搬国务院的相关文件。这些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自然难以形成规范行政权力的力量,公众也就无法获得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得以改善的实际体验。

第二,部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以行政问责为例,虽然相当部分城市已经建立相关制度,但实施效果有限,启动问责程序的不多;再以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为例,虽然很多城市政府开展了相应活动,但对案卷评查的结果却很少予以公布,对于评查发现的问题,也很少通过公开途径进行批评。

(四)法治政府不同方面的建设效果不平衡,有的方面缺陷明显

将本次评估七个一级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政府信息公开、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三项指标得分率较低。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得分率低的原因上文已做分析,而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政府信息公开得分率低则说明法治政府建设在这两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亟待加强。

课题组认为,各地政府在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上述缺陷,反映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第一,近年来,随着《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的实施,行政执法类的活动面临被当事人提起复议和诉讼的风险,这种外部压力的存在导致政府有动力对相关行为予以整饬,同时加强监督与问责。但是,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行政决策仍然是政府高度裁量的领域,且在制度上不会面临被复议、起诉的外部压力,已有的规范主要是行政系统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外部压力的缺失使得政府规范此类行为的动力不足。

第二,近年来,公众对强化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的诉求日益高涨。但是,我国行政实践长期存在封闭运行的传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是在非常晚近的2008年才开始实施,这导致:主观方面,很多政府官员对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性认识不足,情绪上有所抵触,将政府信息公开看作是额外增加给政府的负担;客观方面,传统的政府工作流程还未能全面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全面重构。因此,政府信息公开的理念与传统的行政文化将面临持续性紧张。

结论

课题组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相关要求设计并开展的评估表明,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预期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同时,各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呈现出的巨大差异值得警惕,一些落后地区的法治政府建设需要重点关注:

首先,各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将导致一些政策规划无法得到统一实施,影响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次,由于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既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反作用——大量的实证研究均表明,确立法治、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为财政和契约提供有力的保护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因此,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将可能导致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投资向法治环境较好地区迁移,从而形成经济欠发达——不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

此外,法治政府建设应当避免形式主义倾向,着力提高制度的实效性。毕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的制度建设,若不能形成规范行政权力的有效力量,进而使民众真实地感受到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改善,不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法治政府建设口号和实效的分离,还可能削弱依法行政这一价值的感召力。

建议

(一)机构职能及组织领导方面。政府应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轉变以政府及政府部门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公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思路;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在充分尊重上位法、上级政府意志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细化具体规定,建立起常态化、系统化的工作推进制度;提高创新意识,更加重视创新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改变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的思维,在现实困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求最优解,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方面。制度建设上,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法行政的文件的基本要求,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的基础性制度,特别是要及时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和社会风险评估制度,以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并尽量提升其质量;各级政府应在其专门网站上开辟规章征求意见专栏,接受报备的上级机关也应当制定专门的报备规章目录并予以公开;公开公布应成为规范性文件得以生效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应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活动予以制度化、规范化。行政决策方面,各级政府应更新管理理念,重视对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完善行政决策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民主、公开的行政决策程序;建议将重大决策的执行和完成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作为评比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在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城市,应当积极完善、更新相关法律制度,在行政决策法制化的进程中发挥带头作用。

(三)行政执法方面。建议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执法人员培训的效果考核;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后应该及时公布结果,以便民众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监督政府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及职权梳理方面应更加细致、全面;应定期对执法案卷进行评查,找出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定期对外公布评查结果;执法人员接到针对违法行为的投诉后应及时赶赴现场,并采取有效方式制止违法行为。

(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建议加强培训政府工作人员(不仅限于直接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强化工作人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各级政府应出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促进机制,如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作为评比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政府及各部门均应当由专人对日常产生的政府信息进行归类,凡属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应当及时汇总并进行公开;各级政府应当成立常设的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而非仅仅是如领导小组那样的协调机构),由专人进行网站的维护、资料更新(包括公开场所的资料)以及协调依申请公开等工作,该常设办公室的级别应当略高于一般政府职能部门,统筹、监督及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在依申请公开的技术层面,接到申请后,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对申请进行编号,并就受理等事项告知申请人。该编号伴随申请始终,申请人可以依据编号对申请受理的进程予以了解。

(五)监督与问责方面。政府应重视政协的监督,建立并细化相关的制度以便政协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可以考虑把及时办理政协的建议案、提案以及办理请款报告纳入政府的年度政绩考核体系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可以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完善其实施情况,拓宽实施的领域、地区和使用范围,通过规范制定依据来提高其制度化的程度;加强对政府的内部监督,完善相关的监察制度以督促政府定期听取、审查本级政府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的执法情况报告,防止“官官相拥”、“官官相护”现象发生;定期维护政府官网,及时更新相关的工作信息,以保证各种信息公开渠道畅通,增强政府透明度,维护政府权威。

(六)社会矛盾化解与行政争议解决方面。各省市通过出台地方性规范,对行政复议相关制度(如复议听证制度、复议附带审查制度等)加以细化、补充十分重要;应当加大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的力度;信访作为当前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机制,其价值到底如何,是否仍应加以完善,或者应当促使其改革转型,值得思考。

(七)社会公众满意度方面。建议从高度重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贯彻落实便民服务措施、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等方面,形成政府积极作为、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

作者:马怀德

第4篇: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评估报告

为提高我队应急水平,锻炼应急队伍,检查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我队于2015年4月15日上午17:00-17:30进行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一、演练目的

1、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2、强化员工的应急能力、报警程序,对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

3、提前暴露出应急预案响应程序及应急措施的缺陷,完善和规范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

4、提高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现场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二、事故情况

青2-76井场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三、演练内容

1、立即报警

2、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意识

3、事后的现场处置

四、演练结果评价

本次演练成功之处

1、应急程序符合规定;

2、各应急小组应急措施及时有效;

3、各应急成员全部按时就位;

4、各应急成员快速有效的按环境应急预案进行执行;

5、演练前组织进行了详细的培训; 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1、应急处置过程各队伍之间配合不够密切; 整改项:

1、加强各应急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调度员及时进行组织协调。

第5篇:环境应急预案回顾性评估报告

《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公司内部回顾性评估报告

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应急预案回顾性评估报告

一、评估简况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环发[2010]113号)》及《

有限公司应急预案审核管理办法》的要求,

涂料有限公司环保办公室选派6人组成应急预案回顾性评估组,于2017年12月23日对

编制的《

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内部回顾性评估。

二、评估的目地、范围、依据

1、评估目地:

- 通过应急预案文件和现场审核,确认

有限公司应急预案的符合程度;

- 确认

有限公司应急管理现状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司应急管理政策的符合程度;

- 促进企业应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评估的内容、部门和单位: 评估内容包括:

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

评估的部门包括环保部、车间、技术部、供销部、办公室。

3、评估的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 1 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 《

有限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

三、评估组组成

长:

员:

四、应急管理基本情况:

1、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

为了降低安全环保风险,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山

有限公司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急办事机构(环保办公室),全面负责分公司的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发布等工作。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实行分级、分类负责,明确了各组织机构及部门的职责,形成了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属地管理、直线责任的管理格局。

在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中,对公司存在的环境风险做了全面分析,明确了管理流程,规定了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职责。

2、预案体系的建立情况(编制、发布、评审)

有限公司2014年4月份发布了《

有限公司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

3、应急保障体系的建立

有限公司由供销部提供应急保障,配备维抢修人员6

2 人,配备消防器材、事故应急池、消防沙、废气处理设施、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漏仪。满足公司应急抢修物资需要,为公司业务提供了安全保障。

4、应急工作的运行情况 (1)应急培训

公司重视应急培训工作,从2014年应急预案发布以来,每年组织应急管理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应急知识培训,每年邀请当地消防部门对分公司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参加培训人员达到6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应急演练

公司每年组织开展公司级的现场处置预案演练一次,通过各种应急演练,既检验了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也锻炼了应急队伍;既检验了事故状态下公司内部应急响应机制,也检验了各单位各部门之间联合处置突发事件的协同作战能力。为预案的修订完善奠定了基础。

五、改进建议:

1、定期开展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预案演练,提高联合处置突发事件的协同作战能力。

2、增加预案中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联系方式。

3、增加危险固废专项应急预案。

六、评估结论

3 通过对《

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的回顾性评估,评估组认为预案中管理界面的职责相对清晰,预案的管理、突发事件的救援、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资金的投入、应急预案的培训及演练都有相应的部门负责运行,预案的编制格式及内容基本满足《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的要求。根据以上建议,在应急预案运行了3年的情况下,应该进行重新修订并且请外部专家进行评审,并且报

县环保局备案。

有限公司应急预案评估组

2017-12-23

第6篇: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报告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为保障全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系统、连续地收集、整理、分析食源性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全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其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能力。围绕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等任务,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努力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做好专业参谋,扎实完成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各项工作任务。现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从制度上保障风险监测工作

根据《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组织制定了详细的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和采样计划,细化监测任务和采样工作进度,对具体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进行协调安排和部署。明确了相关单位职责,要求区疾控中心和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基本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将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当成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及时做好调查、采样、检验、网报和分析报告等工作,为开展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时间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扎实工作,严格要求,认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食品样品采集

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严格按照省市《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了《2016年xx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根据监测计划及任务安排,制定了详细的样品采集、存放、送样等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严格按照采样要求规范采样,确保采样及时、准确。从3月份开始在超市、食品商店和农贸市场等居民的主要购买点采集样品,采样人员以消费者身份购买样品,对样品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建立溯源档案,并确保相关样品信息的保密性。采集的样品有儿童食品、速冻米面生制品、煎饼、草莓、生鲜肉、即食非发酵豆制品、水果、蔬菜等。截止目前,全区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微生物采样9次,采集样品18份。完成食品风险监测理化项目3次,采集样品44份。将样品分别编号并送至疾控中心,微生物样品用无菌袋包装,冷藏箱送样。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

根据市《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我局制定了《2016年xx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主要对异常病例、临床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三方面进行监测,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做好暴发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分析和网络报告,并承担对各医疗机构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开展,人员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训,对具体内容、程序仍有疑惑,监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监测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二是人员短缺。监管人员少,食品安全工作任务重,监管还不能完全到位。

四、下一步打算

(一)要继续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省市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文件和规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二)继续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责任制。继续把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畴,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各项工作制度,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深入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事件监测工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努力构建监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监测水平,确保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xx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6年7月8日

第7篇: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现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编制参考提纲 第1章总论

1.1编制依据 1.2评估目的、重点 1.3评估范围及重点保护目标 1.4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估因子筛选 1.5评估标准

第2章工程现状分析

2.1项目概况

2.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以现状监测数据为准) 2.3项目污染源监测及达标分析

2.4污染物排放总量(以现状监测数据为准)

第3章区域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2社会环境概况 3.3环境功能区划 3.4区域环境质量概况

第4章环境空气影响

4.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估 4.2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4.3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以现状监测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对环境空气现状的影响, 提出可行的改进或调整措施。 4.4卫生防护距离计算

以工程源强和气象资料为依据,计算卫生防护距离,查明该 距离内的敏感保护目标。

第5章地表水环境影响

5.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估 5.2地表水环境影响

以现状监测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对地表水环境现状的影 响,提出可行的改进或调整措施。

第6章地下水环境影响

6.1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估 6.2地下水环境影响

重点从防渗措施建设,项目周围地质水文状况调查入手,分 析环境影响,提出可行的改进或调整措施。

第7章声环境影响 7.1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估

对厂界和周围敏感点进行布点监测,分析达标情况。如果不 达标,提出达到标准的噪声防治整改措施。

第8章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8.1分析固废产生量,对固废进行分类,目前采取的处理处 置措施,分析是否满足有关要求,如不满足要求,提出整改措施。

第9章厂区绿化工程建设

9.1调查厂区绿化面积,绿化物种配置,绿化投资落实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绿化改进措施。

第10章环境风险评估

10.1概述 10.2风险识别 10.3风险源项分析 10.4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0.5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0.6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10.7环境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11章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1.1工程建设的污染防治措施调查

11.2废水治理措施、达标情况及运行费用经济分析 11.3废气污染防治措施、达标情况及运行费用经济分析 11.4固体废物治理措施、相关规定满足情况及运行费用经济 分析

11.5噪声治理措施、达标情况及运行费用经济分析 11.6污染防治措施调查结论及改进措施

第12章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12.1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12.2排污总量控制对象 12.3排污总量控制分析

第13章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13.1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制度现状调查 13.2存在的问题

13.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制度改进措施

第14章其它

14.1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14.2项目所在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同比改善情况 14.3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15章评估结论与改进措施 15.1评估结论 15.2改进措施

第8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报告

关于2017年突发环境事件应对

工作总结评估的报告

XX:

2017年,我局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着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安全生产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力的推动了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根据《xx关于做好2017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就将我局2017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报告如下:

一、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全力做好重点环境问题整治。2017年我区共有X类X项重点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X项,另外X项正在稳步推进。一是。二是。三是。

(二)扎实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一是每季度开展一次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核与辐射、固体废物专项执法检查,按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专项执法检查,每周巡查重点企业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二是开展了危险化学品及废弃危险化学品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摸清辖区范围内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及废弃物产生情况,废弃化学品各类管理台账是否齐全以及是否落实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三是开展了第三产业油烟噪声专项执法检

1 查,对油烟噪声污染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四是组织执法人员对2017年前三季度查出的问题进行了后督察,对29家问题单位进行了督查。截止11月底,共检查企业326家次,三产单位754家次,累计出动检查人员3100余人次,下达现场监督检查报告单352份,行政处罚决定书3份,罚款10.2万元,其中移送公安案件1起,及时纠正了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三)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我局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在岗带班制度,节假日期间实行信息日报,如发生环境事件,要立即报告值守领导,及时应对。2017年1月至今共收到环境投诉48起,已全部处理完毕。近年来随着辖区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区环境信访案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噪声扰民和餐饮油烟污染问题占到投诉总数的90%左右。经过严格把关和大力整治,2017年我区油烟污染投诉案件数量和比例均较上年有所下降,但随着商业氛围的繁荣,噪声扰民投诉明显增加。

(四)提升环保执法信息化水平。一是全面启用3套环境监察移动执法设备,设备主要包括PDA执法终端、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彩色打印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等。组织全体执法人员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移动执法系统的软件安装、系统设置、操作流程、业务处理和同步上传等功能以及手机端系统、笔记本电脑端系统和各移动执法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二是严格落实日常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制度,进一步细 2 化随机抽查对象、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及抽查实施细则,对重点和一般污染源实现了“有计划、全覆盖、规范化”的随机抽查,11名执法人员共抽查企业107家次。三是将2017年3起行政处罚案件全部及时录入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信息系统,3项重点环境问题全部录入内蒙古自治区环境问题台账管理系统,实现了环境问题台账建立、任务分配以及销号等全程信息化、透明化管理。2017年,11名执法人员共完成330项检查任务,其中包括107条双随机抽查任务、19条专项执法任务和204条现场临时执法任务。

(五)全力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开展了一次全覆盖的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防止辖区内的重点行业可能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督促辖区内的7家重点排污单位和5家一般排污单位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12家重点监管单位制定了2017年应急演练计划并按要求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XXX等7家重点排污单位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签署发布文件、预案文本、编制过程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资料进行了备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急演练还很薄弱,特别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判断能力,采取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应急处置的及时性等方面有待进一

3 步加强。二是个别企业环境意识较差,极个别企业心存侥幸,不时有不正当排污或擅自停运设施、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违法行为,给环境应急工作造成潜在压力。

三、工作建议

(一)继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继续加强污染源环境安全监管,对各类重点污染源生产使用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要及时处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落实专人督促整改,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违规经营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各类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二)加大后督查力度,建立环境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增加监管频次,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并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环境安全不留死角,切实消除重大环境安全隐患。

(三)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突发性环境应急预案。继续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环境应急预案要求,适时组织开展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实战演练。通过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努力提高我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四)强化应急值守,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故。要严格执行环境安全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遇有突发环境事件要按规定及时、准确报告有关部门,同时正确、有效地处置,确保全区环境安全。

4

(五)狠抓信访,及时查办各类环境污染举报投诉。要畅通“12369”等环境污染举报热线,切实加强环境信访、举报投诉的办理工作,全面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逐个排查、个案回访等措施,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此同时,着重从环境信访案件查处入手,强化案件调处机制,落实责任人、责任对象,力促环境信访投诉在第一时间查处,第一时间反馈,确保环境信访工作深入扎实开展,切实维护环境信访稳定。

(六)强化环境应急宣传、培训工作。要加强防范污染事故的宣传工作。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企业防范和处置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对环保应急人员的系统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应对处置重大污染事故的要求,增强危机感和环境应急意识,提高环保应急处置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更专业的环境污染应急队伍。

2017年12月18日

第9篇:《巢湖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监测评估报告

《巢湖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监测评估报告为准确反映我市九十年代妇女、儿童两个纲要实施情况,为制定实施新一轮两个纲要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市妇儿工委及时制定了两个纲要终期监测评估方案,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两纲终期评估工作。在市妇儿工委成员单位提供数据的基础上,对两纲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形成报告,经专家评估组修改后报市政府审核定稿。经监测统计表明,我市两纲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一、我市妇女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巢湖市地处皖中,环抱巢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全市下辖居巢区、无为、庐江、和县、含山四县一区、126个乡镇、4个办事处、2031个行政村,总面积9282平方公里。“八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国民经济:2000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9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90年增长2.08倍;全市财政收入10.8亿元,比1990年增长4.29倍;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九五”期间,全市城镇职工工资平均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1%。

人口资源:全市总人口448.9万,0-14岁儿童111.1万。我市人口出生率由1995年的16.83‰,下降到2000年的10.35‰;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

7.24‰下降到2000年的4.66‰,人口结构趋向合理,人口质量有了提高。文明环境:在城市大力推进文明城镇的创建,在农村开展以“改水、改厕、改善居住环境”为内容的创建活动,使农村供水和环境卫生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改水受益人口普及率由1995年的85%提高到2000年的95%,卫生厕所人口覆盖率由1995年的20.03%提高到2000年41%。

阵地建设:我市共建县以下妇女儿童活动阵地5个。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已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五”发展规划,其立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二、两纲主要目标基本完成

“八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实施两纲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是:

1、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序明显提高

2000年,市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和市政协一届一次委员会中女代表和女委员分别占24.6%和21.6%。

市级四县一区党政班子各配有1名女性;126个乡镇有113个乡镇班子配有145名女性;选配面达90%,比换届前上升18.5个百分点;村级班子直选中,有159名妇女担任村两委正副职,29%市直和22%的县区直党委政府部门班子配有女性。

2000年底,全市女干部达12986人,女干部占干部总数22.7%,比95年增加3个百分点;市级党政班子中女干部占同级干部14.3%;县级党政班子女干部占同级干部12.3%。

2、妇女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到2000年底,全市在岗职工人数20.8万,其中女职工7.3万,主要集中在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金融等行业,全市还有1.5个万多名妇女活跃在个体和私营企业,同等条件下,男女就业机会均等。

到2000年底,参加失业保障基金社会统筹职工达10.1万人,人均领取失业保险1920元,比95年增长2.46倍。

3、妇女儿童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市在园幼儿达10.1万人,三至六岁幼儿入园率由95年的23%上升到2000年的57%,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1990年的98.4%上升到2000年的99.9%(男女生均等),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2%,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4.6%。小学辍学率2000年降到0.01%。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1.9%。

到2000年,我市中小学和幼儿园举办家长学校1133长所,城市80%和农村40%的中小学、幼儿园举办了家长学校,家长受教育率逐年上升,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九五”以来,全市共扫除女文盲30万人,青壮年妇女文盲率由95年的

4.66%下降到2%,扫盲巩固率达95%以上。

2000年,全市有6.1万多农村妇女在农函校、农广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绿证班学习,有8000多名妇女获结业证书或绿色证书,其本实现了村村有 1名女农技员目标。

4、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我市妇幼保健队伍已形成,医疗网络趋于完善,基本做到县有保障所、乡有防保站、村有卫生室、四县一区农村“初保”基本通过省级“合格”目标验收。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配备率由1995年的72%上升到2000年的73.08%。全市

共创建33所爱婴医院和单位,创建爱婴地区于1998年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为母亲安全、儿童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0年,我市孕产妇系管理率83.28%,住院分娩率达58.89%,非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率达99.72%;孕产妇死亡率由95年的35/10万降到32.95/10万。2000年,我市育龄妇女91.015万人,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达91.88%,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病率控制在0.92‰,计生部门对近70万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查治。2000年,我市新生儿访视率89.59%,婴儿死亡率12.78‰,比1990年下降25.22个千分点;基本消除新生儿破伤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86‰,比1990年下降27.14个千分点。

2000年,儿童“四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04%。

5、扶贫帮困工作取得成效

继续实施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儿基会妇女发展项目扶贫和小额信贷扶贫,几年来投放扶贫资金200多万元,共扶持5000多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其中有3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到2000年,“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共资助1.14万困境中的儿童,使他们继续接受学校教育。

6、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近两年来,全市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47件,破获妇女卖淫案件63件,破获强奸案件99件,接待来信来访454件,查结424件,较好地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开展了《未成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执行情况调查和调研活动,针对新形势下妇女权益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强化了维权手段,全市选聘一批妇女特邀陪审员,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妇女工作处,建立了维权联系点,社会化维权工作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三、实施“两纲”的主要经验

我市“两纲”实施工作整体效果好,1996年9月和2000年11月两次接受省专家评估组检查指导,曾得到省专家评估组肯定。其主要经验是:

1、领导重视是成功实施两纲的关键

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原行署于1994年7月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纲要;原行署分别于1993年10月和1996年10月两次召开专员办公会,讨论通过巢湖地区实施两纲规划。四县一市(现为居巢区)相继成立了组织,制定了规划,并将“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听取实施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纲要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各级政府都把实现纲要目标作为本地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各级领导重视,是确保我市“两纲”目标任务完成的关键。

2、加大宣传力度,是成功实施两纲的先导

宣传发动工作伴随着两纲实施的全过程,市及四县一区抓住节日活动、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县乡换届、撤地设市等有利契机,采取请领导发表署名文章、电视讲话、答记者问、知识竞赛、咨询服务、宣传月等活动形式,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思想和“儿童优先”原则,大力宣传实施两纲重要意义等。从92年以来,全市发放宣传资料4万册,组织3万多名妇女参加两纲、妇女法、家教等知识竞赛,层层举办两纲、“国策”培训班285期,培训骨干8万多人次,为两纲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经氛围。

3、各部门协调配合,主攻重难点是成功实施两纲的保证

实施两纲,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和支持。为使纲要目标落到实处,市组织部会同市妇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培养选拔干部五年规划,并抓住换届等有利契机付诸实施,使我市妇女参选参政工作有新进展。市教育、卫生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双基”教育、创建爱婴地区分别于1997年、1998年高标准地通过省级评估验收。计生部门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落脚点放在“改善女孩生活环境上”。市政法系统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为已任,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卖淫嫖娼违法犯罪活动。宣传、卫生、共青团等部门通过示范引导、行政推动、技术保证等措施,使全市改水改厕进展较快,仅1999年、2000年两年共建卫生厕所56000多座,其中三格式24117座,水冲式15154座,卫生厕所受益率由1995年的23.03%提高到2000年的41%,较好地完成纲要所规定的指标。

4、发挥妇儿工委职能作用是成功实施两纲的基础

市级四县一区政府妇儿工委及其办公室在人员少、经费困难情况下,认真履行协调议事和监督检查职能,逐步完善工作制度,着力推动纲要目标按期完成。市妇儿工委坚持每2—3年召开1次全年妇女儿童工作会,每年召开1—2次成员会,统筹办调解决实施纲要中的问题和困难。市妇儿工委自1994年成立以来,共召开过三次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每次会议都能解决1-2个中心议题,每次会议都能开成一个团结的会、务实的会、鼓劲的会。两纲监测评估工作已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并扩大到县区级。市妇儿工委分别于1996年9月、1998年8月、2000年9月分别完成了儿童纲要、妇女纲要中期评估,以及两纲监测评估,并形成监测评估报告,报告既肯定成绩,又找出差距,并针对难点和簿弱点采取有效措施,从而确保纲要终期目标实现。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市两纲实施虽然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我市在推动妇女参选参政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纲要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四县一区党政班子虽各配1名女干部,但仍有13个乡镇属“空白”乡镇,且现有在岗女干部副职多,正职少,“委员”多,实职少,正职更少;市、县、区直部门班子女干部选配面均未达到30%;女职工较集中的文化、教育、卫生、商业、轻纺五大行业领导班子干部配备率只占43%,而原地委(98)23号文件要求,98年底以前,五大行业领导班子都要配有女干部;全市发展女党员工作9

8、99年虽有所进展,但在省位次仍居后。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纲要目标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认识,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落实在推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全过程。

2、初中流生现象不容忽视,在个别地方,初中女生流失还比较严重,这将影响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必须进一步把妇女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到一个新的境界高度来认识,抓好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控制流生。

3、婚姻家庭问题比较突出。生女孩而遭虐待、遗弃,第三者插足,卖淫嫖娼等现象滋生蔓延。离婚案件增多,2000年离婚人数比95年增加近2倍,家庭的不稳定因素必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弘扬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弘扬家庭美德,以家庭的文明进步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监测评估工作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统计资料与“指标”仍不能完全对应,有的“指标”与“资料来源”单位不能对应,还有不少项目缺少性别统计。建议上下联动,尽快建立妇女儿童发展数据库,为两纲统计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5、市及四县一区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普遍存在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的情况,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建议政府要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所需经费供给。

巢湖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两纲监测评估组

二○○一年六月

上一篇:创业经营实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公司制度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