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反思

2022-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外阅读反思

课外作业的改革:价值反思与管理促进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课外作业一直存在着布置机械、管理松散的问题,这与作业应有地位和应然价值不相称、与课改理念不相符。学校通过反思、研究,从课外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规范管理,建立常规,促进形成新理念下的作业文化,提升作业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得良好减负成效。

关键词:减负增效作业价值创新改革管理促进

囿于传统和习常,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一直存在着机械化、简单化问题,加之相对隐性、松散,管理一直停留在老师自主这一层面,缺少规范,显得随意。而课改实施最先受重视、被关注的主要是课堂上、学校内,课堂下、学校外的相对滞后,课外作业问题在蓬蓬勃勃的教改大潮中实际仍一直被边缘化。随着课改理念和行动的深入,我们愈来愈体会到新观念除了要不断地渗透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中,还要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课外作业是到了该反思、研究、改革的时候了。

一、反思,调研思索明晰问题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主张“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讲的就是正式课程与课外作业在教育教学中的同时必需性。由于课外作业是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因此,课堂外的作业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和自制、合作和探究、良好品性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每一样作业的布置都应该透过作业看到教师的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然而,囿于传统和习常,我们的老师已经逐渐淡化作业的意义,为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使作业停留在“仪式化”層面。这样的状况,不但与课外作业布置的一般要求——“符合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要求,与课内作业保持一定的联系;使课内、课外的学习互相促进,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互相结合;难度适中、分量适度、形式多样;要求明确、指导得当,注意因材施教,注重良好习惯培养”有差距,而且与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要求更是相去甚远。

反思,我们肃然感到改革课外作业,重建作业价值,已是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一是想原汁原味了解课外作业的实况,二是实事求是了解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态度和意向。我们以做课题的名义,一周内每天随机抽取各年级每门学科的作业。调查结论是:老师们能适当控制作业时间,相对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但是普遍存在三种问题:

1.形式单一,缺少设计。语文英语一般以抄写、听写、背诵居多;数学一般以操练为主,均为统一下发的作业本,如《口算天天练》《课堂作业本》,没有老师的设计参与,体现不出老师的指导和评价。一些作业已成常规,如预习就是找生字,划词语,朗读课文,标自然段,习惯成自然。

2.机械操练,重复布置。英语、语文作业基本以机械操练为主,没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的作业一刀切,没有梯度。因为学生学得机械,容易遗忘,老师不加思考的重复布置,直接导致学生作业量偏多,课业负担繁重。

3.学科性强,拓展不够。每个老师盯牢自己的学科,盯牢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视野窄,没有创造性的作业,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实践性作业,学生做起来索然无味,兴趣缺失,长期为之造成厌学情绪,危害极大。

我们又对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是:(1)85%的老师承认作业的布置有图省力省心,得过且过的想法。(2)60%认为课外作业有进行改革的必要,但单凭老师的热情只能小打小闹,不可能有大改观。(3)40%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热切希望学校有具体的管理举措,引导、规范、推进作业改革。通过一个阶段的调查了解,问题已比较清楚,老师的意愿也已大致了解,学校的态度和举措倒是第一位的事了。

二、学习,打开思路拓展视野

如何进行课外作业的变革?这成了学校教学管理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件重要事情。我们首先开辟专题进行讨论,以求民智,以作宣传发动。同时,成立课题组,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进。这期间我们多方查阅资料,纵观古今中外,获知了各种不同时空下布置课外作业方式,为打开思路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如:

——私塾的作业。多有将大自然作为天然丰富的学习资料,而让学生鲜活地去利用。如《中国最后的私塾先生》一文中写到的:“下课后,先生把弟子们叫过来,一起作赋吟唱。每年清明、重阳等日子,先生会带弟子去登高,之后布置作业,用文言文写游记。”这种应景性作业形式,陶行知先生以“活的人”学“活的书”的高度,也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尝试。

——日本小学生的作业。动笔的少,动手的多,重养成教育,讲究形式活泼有趣和生活化、亲情化。比如“回家拥抱妈妈3分钟”,“用图画记录一朵花的成长”,每一种方式,常有一系列的延伸要求,或提高综合素养,或落实养成教育。日本教育用心良苦的小学生作业,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美国小学生作业。譬如老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内容概要,再从每部书中选择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张卡片,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包括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再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物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美式的典型作业方式——“宏大”,也值得学习。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认识到,如果是说中国私塾的作业可以算作一次实践作业,能使学生作业时不闭门造车,日本的作业算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那么美国人的作业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系统工程,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空间限制,学生想偷懒都困难,必须动用“听说读写做”的所有综合能力发挥你的思想,进行你的文字描写。其中固然因为时空知识体系的不同客观上使各自作业方式不同,但我们的作业方式敝大于利是显然的——学生每天化极其多的时间极大的精力进行机械的抄写用以巩固当天的教学,在枯燥的习题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熄灭,创新的激情就会被磨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未知数。如果变革课外作业形式和方式,提升其教育价值是我们的使命的话,那么,吸取值得借鉴的形式和方式,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

三、整合,寻求最佳践行结合点

变革和实践,最关键的当是学校理念引领和管理促进。如何整合课外作业的形式、方式,寻找到理论和实践、创新和现实、借鉴和实际、教育和教学、学校和家庭、形式和内容等的最佳结合点,最关键的在于管理上的组织和组织中的管理了,于是我们在学校实施“作业大变脸”。

1.从类型上丰富作业设计

将作业分成长短作业,短作业即当天完成的作业,长作业即无需第二天交,而是通过一段时间来实践完成的综合性作业。如“家庭水电每一周使用情况”、设计一份家庭节水方案、计算出自家房屋的实际得房率等生活观察类作业;根据当月传统文化主题设计相关的传统文化类作业;根据社会时事设计的“时效性作业”;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的“自由式作业”,我们期待学生在学校提供的作业超市里兴趣多多,做起来不亦乐乎。

2.从制度上保障作业改革

为保障改革实效我们合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力量形成制度。

学校层面:采取三级管理体制,即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年级组负责本年级教师的过程组织和过程考核;教务处(体现校长室意志)负责对年段的检查考核和总结改进。

教师层面:优化作业设计,作业必须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适合学生个体发展;作业的难度和份量适度,形式多样,避免机械操练;作业要体现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有学习增量。

学生层面:第一,推行“周三无书面作业日”;第二,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即学生提出“自主作业”的书面申请,在家长的签名同意下,教师批准后允许学生在提出申请时间段自主作业,不做教师统一布置的作业或有所删选地作业。对于作业的形式,作业的内容,作业的时间等学生都可以自主安排。

家长层面:家长参与“作业布置”的监督,有筛选作业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有所选择性地做题。

3.从组织方式上督促作业落实

为了更好地实施作业变脸,了解孩子们的动向,同时也有助于及时反馈调整,我们发挥好班主任的积极引导作用,制定表格,让孩子登记各种类型的作业,表格相互交流传阅并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交流作业的收获。同时我们还评选教师类“我最满意的作业设计”和学生类“我最喜欢的作业”,获奖作品在全校范围内展览,对于优秀的“长作业”,学校搭建舞台,让孩子们在国旗下汇报作业过程,谈作业感受,展作业成果。

除此之外,学校还对教师执行“作业大变脸”的落实情况进行全程关注,不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访问,了解实施情况,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减负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全面发展中成长。

四、践行,推动变革提升价值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发现我校作业情况已大有改观,良好的作业文化正在迅速形成。布置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作业设计充分扩展了学习空间,考虑了学生的人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使学生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长足提高。“老作业新做法”对比中可窥一豹而知全貌:

1.操作方法:单一向多样转变

实施作业变脸后,老师们的作业布置方式有了大改变,同样的作业内容,数学老师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如低年级口算训练,以往总是简单的“每天一页”,但是现在有了更多的过程引导:

做法1:设计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用数字卡片摆数的组成”“对口令说数的组成”“看一个算式联想出另外三个算式”“看算式回顾数的组成”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回家还可以和家长一起做这些练习。

做法2: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1)剪刀石头布,赢得人有权利说算式的得数,输的人说算式。(2)准备一副扑克牌,理出1-10的牌。孩子出一张,父母出一张,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同样的作业,学生选择性变大,做得更有味,更有效了。

2.呈现方式:静态向动态转变

英语作业也变得有声有色了,低年级将机械的抄写改为绘英语字母,高年级变抄写背诵为英语小剧场表演。再如语文阅读检测,以往一般是完成老师统一的阅读测试卷,现在是:寻找一位同读一本书的“小考官”,对自己进行测试,可以是出卷,可以是朗读,可以是表演。作业完成后孩子们特别兴奋,互相欢呼“我通过小考官的测试啦!”“我是阅读小考官了”!学生的自豪感不言而喻,而且“考官”与“学员”都可获得阅读积分呢。作业呈现的样式不同,于是教师对学生也从以往单一的卷面评价延伸为一幅画,一台戏剧,一场比赛等多方位的动态评价。

3.作业周期:短期向长期转变

教学只有超越课本、超越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活,才能实现学习素养的提高。如二年级语文学习“积累团结的谚语,学会团结合作”时,我们的一位老师就尝试把作业的完成周期拉长,丰富梯度,将教学重点渗透在整个单元中:

(1)识记作业:第一周找关于团结的词语、成语和谚语,第二周开展擂台赛,比比谁积累的内容多,形式丰富。

(2)应用作业:单元内课文对话比较多,角色性格分明,非常适合朗诵以及分角色朗诵。选择其中一篇课文,可以是伙伴合作,可以是家人合作,有声有色来一次朗诵会,体会团结协作带来的快乐。

(3)延伸作业:回忆期间发生的团结故事,与好友或同桌合作,多样式呈现关于“团结”的成果。

原本仅仅是对团结谚语的积累,现在却从核心素养上进行多维度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谚语还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了同学友谊,家庭亲情,一举多得。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课标中也强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作業的改革让孩子们不再埋首于题海之中,与父母们有了更多的亲子交流,与社会有了更多的关联,认识自然、探索科学,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作业的改革更是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也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向家长传达“学习不完全等于作业”的教育理念,将学习由课堂引向生活,引向世界。

作业还是作业,只是布置作业的境界不同了,于是作业存在的价值也不同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变化,让我们对课改充满激情和期待。

作者:许惠

第2篇:设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实质上就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必须设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一、搞好阅读动员,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率先垂范,催生学生阅读欲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认识到做一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才能更加迅速地萌动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更有热情与激情。教师要搞好读书动员,通过举例说明广泛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动员,让学生不仅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而且能很快地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根据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奇的事物他们总想看一看、试一试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外读物。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从他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入手,这样,既增加了他们课外阅读量,又满足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创设阅读环境,催生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故事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人人爱听,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是学生乐不及彼的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由然而生。

五、经常问“难”解“惑”,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上,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老师要给学生的阅读搭好“脚手架”,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困难,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排忧解难。

六、联系写作指导,升华学生的阅读兴趣。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利用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升华课外阅读“兴趣”的效果。

七、交流读书感受,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八、适时评价鼓动,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老师应善于抓住契机,利用课堂评价促进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课外阅读这种良好行为,必定会激起孩子自己及其他孩子今后更大更高的课外阅读热情。

九、倡导亲子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好一个孩子需要家校携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同样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此开展亲子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十、开展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进行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作者:方 瑛

第3篇:把课外阅读变为课内阅读

《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1月31日报道: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继1999年为60.4%之后持续下降,现在仅为48.7%,首次低于50%。“没时间读书”成为这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中主要为中青年。作为中青年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校中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称,一个教师最近对任课的某重点高中两个班13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或伟人传记中较适宜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老人与海》、《毛泽东传》、《鲁迅传记》等,全部读过的没有一个人,部分读过的不到20%,均没有读过的竟超过80%。为语文课本配编的课外读物《语文读本》,竟然也有超过80%的学生没认真读过。

现在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在提倡搞课外阅读,营造书香校园,小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情况稍好一些,而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整天忙于各种作业和考试,几乎没有“课外”时间。即使节假日和星期天家长也不会让孩子读课外书,而是让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或为孩子请家教,家长关心的是考试成绩而不是孩子读了多少书。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他们确实需要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和科普读物,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但他们又没有课外读书时间,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一种好的办法是把课外阅读变为课内阅读,把阅读课排进课程表,学生就有充分时间读书了。前提条件是语文课本要学完,考试成绩不能低。能不能做到?能!山东省邹平县的初中语文改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几年来,邹平县在初中语文教研员成浩老师的带领下,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全县所有初中每星期六节语文课,其中两节教读课,学习课本;两节阅读课,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两节写作课。每学期学生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学完语文课本,节省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上阅读课,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课内阅读。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要阅读260万字。而邹平县实行课内阅读以后,学生平均一年的阅读量达150万字,三年的阅读量达到450万字,大大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节课完成四节课的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许多教师每周四节课还讲不完课本,两节课怎么讲?这里既有教学观念的问题,又有教学方法的问题。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进入第六个年头,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课程改革以前。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编写提倡“一标多本”,课本仅仅是个例子,中考和高考要按照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一种教材命题。既然“课本只是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总在“例子”子上绕来绕去,而应该使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带动大量读写活动。大量读写需要大量时间,时间从哪里来?如果把教师的繁琐讲解从课堂上大大减下来,真正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议论,就可以大大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就可以省出时间开设阅读课。阅读课的开设能使学生真正“下水”,在书海里“泡”久了才能“泡”出书味,才会掌握“游泳”的技能。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分为教读课与自读课两类,教读课要讲究“举一反三”,自读课要“举三反一”,两者互为依托,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每周两节的教读课上,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教读课文。他们把教读课文大致分为两类,并归纳出两种“随时质疑四读法”。一类是适合诗歌、散文等文体的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的“随时质疑四读法”,一类是适合其他文体的以阅读赏析为主的“随时质疑四读法”。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作到少教多学。教读课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学。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每册大致六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般两篇教读课文,三篇自读课文,他们一课时处理一篇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可以放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自己学习。

“诵读”类文章的“随时质疑四读法”是以诵读贯穿语文课堂始终的一种读书法。基本环节和要求是:

一读准确。让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看准字形,读准字音。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让学生在初读过程中初步进行字词、语言积累。

二读流畅。这时的读要达到两个层次要求,一是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语句连贯;二是句子与句子之间、句群与句群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停顿和语气转换恰当自然。让学生通过这一遍读,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三读感情。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力求实现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朗读时,要求把握感情基调,讲究语速、语调、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要感情充沛,抑扬顿挫。

四读意境。由学生自由地读,把朗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要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诗文的美。

“随时质疑”是指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对文章中心思想、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能对文章本身、有关资料、同学的认识与表达、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并且在产生想法时,随时可以插嘴发表见解、提出疑问,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和明确解答。这种随时质疑可以贯穿在“四读”中的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采用“随时质疑四读法”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运用这一读书法时,可指导学生按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当学生的诵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不一定再要求所有课都要有这四步,可以视文章的难易而适当取舍;尽量自由读,少齐读;将朗读、积累、理解、感悟融为一体,可进行适量背诵;可以采用朗读达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尽量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评点和讲解补充。

“阅读”类文章的“随时质疑四读法”尤其适宜进行长文短教。基本环节和要求是:

一读整体感知。速读全文,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读重点理解。扣住教学目标,对文章重点作深入理解。其重点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构思立意、选材布局、重点段落的赏析、语言表达等,做到读书、思考、议论、讲解有机结合。

三读比较赏析。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段、篇,可以是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表达方式。可以在同篇课文内比较,也可与其他课文或者课外阅读材料比较。比较可以采用比照、替换、增加、删减、调序、改写等多种方式。这一步骤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与第二遍、第四遍读书结合进行。

四读巩固迁移。巩固迁移的侧重点是积累、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具体内容要扣住单元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与选择,可以是佳词妙语摘记,精彩片段诵背,文章的续写改写,同类文章的拓展阅读等。这一步可在课内做,也可作为课外作业。

“随时质疑”的要求与做法和“诵读”类文章“随时质疑四读法”基本相同。

二、阅读课两节连排,师生一起坐下来读书

每周两节阅读课连排,师生一起在阅读室读书。如果语文教师因事外出一般是不必调课的,因为学生可以自己上阅读课。如果哪位教师想把阅读课上成别的课,就会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如今语文学科在邹平县各学校都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主要的原因就是开设了阅读课。

1.解决阅读场地问题。邹平县各初中校都建立了专供学生阅读的阅读室,校舍紧张的学校是一校一个阅读室,有条件的学校每个年级一个阅读室。有些新建校舍的学校,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需要,建立更加宽敞的阅读室。如魏桥镇实验学校在新教学楼内建起三个大阅读室,每个阅读室都有16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三个班的学生阅读。

阅读课之所以到阅读室上,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便于建立“图书超市”,阅读室放有书架,书架上摆有学生的常读书籍。有的阅读室没有书架,但教师会事先把一部分书籍从图书室选好,放在学生的读书台上,学生选书方便。二是给学生的感觉不一样。阅读室环境宽松优雅,有书香氛围,不像在教室里,桌上堆满了课本、学习资料、作业本,给人以拥挤和窒息的感觉。

2.多种渠道解决图书、报刊问题。在这方面以学校投入为主。近些年,邹平县经济发展比较好,学校加强了建设投入,已有半数以上的初中校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学生人均占有图书30册以上。即使不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因为大阅读课的开设,也注意添置新图书,并且在新书购进过程中多让语文教师参与,避免了滥“书”充数现象的发生。另外,语文教师也会想许多办法,如定期给学生编印“美文选编”放在阅读室;在教室内建图书角,书籍或从图书室借,或由学生从家中拿来交换阅读。有的教师鼓励学生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书,学生也会积极响应。

3.进行阅读书目分类。为了便于指导交流,提高阅读效益,教师将学生所读的书分为必读书、选读书和自(由)读书三类。必读书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选读书(每学期两本左右)根据各校的藏书和师生实际情况(教师一般会征求学生意见)由各校自定,自读书(只要是健康有益的)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选。近几年,各校着力加强了必读书的阅读力度,做到读、记、评、考一致。学期末的考试都会有一个名著片段的阅读分析题,学生课内外读名著已成为需要和习惯。

4.指导方法,注重积累。阅读课并不是教师不管,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选书,如何阅读不同文体的书,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对书进行点评等。现在,教师在阅读课上已经不再当堂进行交流评点,而是上过几周后专门组织读书报告会,或组织书评活动。

自从进行“语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两节连排的阅读课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时空,学生基本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对邹平县第一中学初中部2004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每个学生每学期平均阅读5~6本书,约100万字。阅读量最小的学生,也读了3本书,约60万字。而在他们没有开设阅读课时,学生的平均阅读量为每学期30~40万字。

三、读书活动带动了学生写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提升的同时,邹平县对语文作业也进行了改革,实行“三本”(日记随笔本、读书笔记本和作文本)制度,学生的写作量大大增加。在设立“三本”制度前,学生一般每两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一般写8~10篇作文,写作量在六千字左右。设立“三本”制度后,学生一般每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一般写14~16篇作文,再加上日记、读后感等,写作量在七万字左右,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量的三倍多,是以前十个学期的总和。有了数量的保证,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近三年来,邹平县初中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的数量逐年增加。以明集初中为例,2002年发表的学生作品为7l篇,2003年为95篇,2004年为102篇。开设阅读课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比以前好了,邹平县初中语文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滨州市名列前茅。

邹平县还开展“师生同读同写活动”,如明集初中的赵方新老师自2002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103篇文章,他每年教一个毕业班,三年三个毕业班的学生公开发表110篇文章,每个班50名学生一年公开发表30多篇文章。这个学校的16个语文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5篇文章。语文教师再也不是教师中“最累的群体”,每周可以只写两个详细教案,其他可写简略教案,备课形式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由教师自主选择。作文可以只批三分之一,也可完全让学生自批或互批。教师每天都有可供自己支配的读书、写作、思考的“闲暇”时间。“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是邹平县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语文学科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语文教师成为各学校专业化水平发展最快的教师群体。

(责任编辑 韩瑞新)

作者:王敏勤

第4篇:《走进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黄忠

一、过程回顾

今天,上了一堂课外阅读辅导课。课题为《走进课外书籍》。我预设的目标有二: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 对课外读物满怀憧憬。二是传授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用“不动笔黑不读书”的理念来引领他们阅读的习惯和方法。用设计读书卡,填与读卡的方式作为这一理念的着陆点,用当场阅读课外书作为阅读的实践行为。

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我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达成。先是读题——《走进课外书籍》。要求读出感情来。学生开始读得很平谈,后来读得还不错。学生 用朗读表达了走进课外书的迫切和喜悦之情。本人也想借以来激激趣,以达“开闸泄洪”之功效。其次是向学生 推介课外书籍。我精选了《家》、《春》、《秋》、《世界名作选集》、《鲁滨孙漂流记》、《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世界之最》、《世界之奇》、《安徒生童话选》、《居里夫人》、《董存瑞》、《白求恩》、《刘胡兰》„„旨在向学生 推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自然、科学、人物传记等。让学生 产生好奇心——课本以外竟有如丰富多样的书!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我要读书!接着,我先推出《家》这本书,让学生竞争此书的阅读权。为此我设了一道坎,即谁读的课外最多就先让他先读这本书。因为早在上《写的天堂》一文时,我就介绍了巴金 的“激流三部曲”。而《家》是三部曲之首。学生对此书早已垂涎欲滴、梦寐以求了。我之所的这样做,是 为了触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胜利者的自豪感。从而以点带面,激起全体学生多读课外书的热情。再其次,是将50本课外书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 痛快阅读手中的书。然后,我就阅读的方式和怎样填写书卡两方面作了相机指导。最后,临近下课时,我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给阅读课外书这项活动设计广告词。一节辅导课就此作罢。

二、行为反思

这堂课课堂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老师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到。然而,这堂课无论是内容的安排、目标的预设和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的手段都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内容宽泛,缺乏深度

确切地说,这是一堂研究实验课,课的性质就定位在“研究”二字上。所谓研究就应该

有探索的含量。这堂课安排的内容有课外读物推介,有读书卡设计,还有阅读方式的探索。内容广而杂,而时间只有40分钟。这样我多的内容,要在短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是不实际的。因而,这堂课的深度是不够的。许多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点即过。无探索的味道,更没研究可言。如果将内容掰开分细,如专作课外读物推介或专作读书卡设计的指导或专门研究阅读方式。那么,课堂的深度就可以加深,学生得到悟到的东西也不会如此之肤浅。

(二)方法的操作与阅读兴趣发生冲突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对阅读者科学的指引。动笔墨能记其所得,能抒其所感 ,能质其所疑。一句话,动笔墨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设计读书卡,填写读书卡的目标就在于此。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读前被激发的高昂的兴致随着读书的设计和边读边填记的动笔过程而逐渐削减。究其原因,一是读物拿到手中,很想一睹为快,满足解读欲。可老师却安排设计读书卡,而且还得边读边玩。这样的阅读速度慢,耽误时间。二是增加了负担。课外阅读原本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活动。可当学生 在兴致勃勃地阅读精彩情节的时候,老师又提醒要动笔抄记,写感受,搞得他们神疲力倦。这样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问题呈现眼前,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不得不考虑:要不要设计读书卡?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设计读书卡?什么时候填记读书卡?哪些读物要边读边写读卡,哪些读物是读后后再填读书卡?只得彻底弄清这些问题,方才凸显阅读指导的效果,方才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三)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充分显现

《课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引导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较以往的《大纲》来说,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仅以知识为本位而让老师照本宣科,完成“授业”之任务。它要以人为本位而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要求,需要为人师者不仅只是“学高为师”,而且还得具备足够的教学 智慧。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用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及探索的热情。而我这堂课就恰恰缺乏这一点:因缺乏幽默,而使课堂气氛凝重;在“泼墨”不足,而使优秀的课外读物没有再在学生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艺术性不突出,而没有让学生感到言到精彩处,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戛然而止之艺术,而让学生 生非知后事如何之欲望;因不适时煽情,而没有让课外读物像磁铁一样吸别着学生 。可以说缺乏教学智慧,就缺乏学生 的热情和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教学预设与目标的也就相去甚远。

这堂课暴露的三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质量。不过,“研究者,问题也”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当问题越来越少时,我们的研究也就走近了尾声。

第5篇: 课外阅读反思

2010年9月至2010年11间,我先后参加了区级、市级两次课外阅读教学竞赛。本着重在参与,向同行学习的心态,我边学边教,总算有一点小小的收获。但是,这个收获不是自己参加比赛的成绩,而是我通过参赛,终于对课外阅读教学有了一点皮毛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可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多么重要!

在参加本次课外阅读竞赛之前,我一直认为,课外阅读就是读读课外书,谈谈体会,写点读后感,最多再来点交流,质疑。我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只知道埋头干活,不知道抬头看天。根本搞不清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读什么?老师在课外阅读中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我终于弄明白了几点:

一、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整体优化语文教学起着重要作用。(摘自于夫子庙小学刘宁的讲座)

结合我校的“放眼读书,立足做人”的校训,根据我们年级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开展课外阅读的目的除了上述的好处之外,还能从书籍中汲取做人的道理,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课外阅读读什么?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差,并非所有的课外读物都适合他们阅读,因此,教师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极端重要。首先要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要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另外,深浅要适度,能为他们所接受。其选择和推荐的课外读物的方式有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2、包括哪些书籍:

三、课外阅读怎么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很喜欢读书,可是却没有节制,不分时间、地点,对书籍不能合理选择,因此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应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比如在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就可以结合《艾滋病小斗士》的阅读,介绍有关知识,提高防范意识;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可以让孩子们阅读诗歌《狂雪》,了解我们民族的屈辱历史,时刻提醒学生励志学习,为民族的强大努力;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童谣等浅显的儿童读物。 (3) 从时间上考虑。

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每个班级可以利用校本阅读时间,开展综合读书课 ;利用语文课上的前5分钟,读一则成语故事或历史、寓言故事。也可以利用晨会,结合我校的安全、礼仪、心育等内容,读一篇小短文,既是思想教育,又是语言熏陶。

四、课外阅读如何与课内阅读结合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

通过这一阶段的竞赛过程,我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课前读物推荐、围绕同一主题展开的一系列的主题阅读,读后交流欣赏,还有读书方法指导课等等。在本次竞赛的准备过程中,我尝试了主题阅读课,上学期也上过有关金波作品的读书交流会,最终选择了读物推荐课《中国节》。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考虑到其中的中国元素,具有浓浓的中国味道,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儿童,可能对这些节日了解的不多,只知皮毛,对于起源、历史、其中的故事,知之甚少。在备课过程中,我反复思考,修改七八遍,最终定稿时,以元宵节、重阳节为教学点,结合诗歌、图片、小知识介绍等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最终吸引孩子们对中国节日文化了解,从而达到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因为对学生估计不足,课堂的初始就冷场,我急于完成教案,不能随机调整节奏,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不多,教师草草收场,没能体现出读物推荐的作用。

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在这次活动中,自己对课外阅读课的理解又加深了不少。我们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点燃、唤孩子,这是一种辅助。教师要做的还有回归自己的童心今后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向往、热切的期待,引领学生在书海中扬帆远航!

第6篇:课外阅读反思

教育教学论文

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反思

新区千秋学校

二〇〇九年六月四日

电话 13525214805 电子邮箱 qqxxlqy@126.com

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反思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抱着几本教科书当“圣经”,不能把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在学生面前打开知识的天窗——课外书籍,让他们在书海中遨游,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去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相对课内阅读而言,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优秀诗文背诵不得少于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所学课文全部加起来不过几十万字,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目前,在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习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和日记。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既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 “要我读”为“我要读”。

具体对策是: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渴望读

1、树立榜样激兴趣。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主。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或以自身为榜样,或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展示成果稳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可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可以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也可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还可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教师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发挥网络提兴趣。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声、像、文”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阅读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在网上阅读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例如:学习《巨人的花园》一文,让学生从“Baidu”等搜索引擎中以“王尔德”为关键词搜集大量的有关王尔德及其童话的资料。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可让学生从中国环境资源网中阅读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公益宣传广告片,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学们可在网上亲眼目睹天然动物保护区——鸟的天堂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丽场景;由于网络系统所独有的视听形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挖掘书源 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动员家长。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阅读面要广。科普类、童话类、小说类、作文选、散文类等健康的有益身心的皆可涉及。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教师推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读物推荐。如上完了《丑小鸭》,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新的跨越》,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可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三、指导方法 让学生学会读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莫过于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如同拿到了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显而易见,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课外阅读的方法,无异于沙漠中之遇"圣"水。然而农村小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首先教师要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式和方法。常用的阅读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学生可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性使用。常用的阅读方法: (1)、摘录法。随时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佳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2)、圈画法。对文章中精彩的片断和发人深思的语段进行圈画批注。(3)、剪贴法。读报时,将印象较深的文章剪下来加以归类整理,组成剪贴本。(4)、制卡法。把在阅报栏、书店、图书馆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卡片上。(5)、笔记法。将对一文、一书的内容、看法、感想等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不管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内学习与心理认知水平,为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物,还是学生家长推荐的阅读资料,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好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当学生学会了制定阅读计划,学会了规划阅读时间,掌握了阅读方法,能够勤做读书笔记后,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些阅读的素养将使他们终生受用。

二零零九年六月四日

第7篇:课外阅读与反思笔记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说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无论是在华夏大陆,还是在其他国家,相信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能教给我们的,我们可以一生受用。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随着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多难坎坷的命运而跌宕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希望平庸的过完一生,就算是一根小草,他也会想在温暖的春日给春装上一抹艳丽的色彩。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就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在我明白了——就是努力!就是坚强!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尽管我现在只是一名初中生,但是我清楚,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克服不了的,彩虹迟早是我们的囊中之物。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保尔精神”不只适用于我们自身,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

第8篇:课外阅读与反思笔记

课外阅读书目: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伊索寓言》、《鲁滨逊飘流记》、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我与地坛》、《鲁迅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天蓝色的彼岸》、《明朝那些事儿》 》、《茶馆》、《朱自清散文》。

反思笔记:

《骆驼祥子》

文中的祥子,任劳任怨,不怕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买了自己喜欢的车,成为了一个上等车夫。可是,不到半年,他被逃兵绑走,还失去了自己的最爱。但是祥子没有灰心,反而更加拼命地拉车赚钱,攒钱。文章这一情节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可后来,他竟然成为社会的败类!我觉得,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的人。本来我觉得祥子这个人特别好,可后来他变得奸诈,不如之间那么讲义气。出卖自己的朋友。他不再寻求新的道路,而是成为社会的人渣!我不由地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祥子一开始是那样老实善良,可是在生活一连串的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求上进,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可以说是无耻。为了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鲁滨孙漂流记》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在我的脑海中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我脑海中的鲁滨孙拥有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鲁滨孙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选择了困难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是鲁滨孙教会了我不能总是依赖着爱我们的父母,总有一天要一个人面对很多困难。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勇敢,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我一定要学习他的精神,在困难中锻炼自己。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不轻言放弃!只有经过困难,坎坷,挫折,我们才能坚强,茁壮的成长。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她——如此幸运。海伦.凯勒,她用她的一生,诉说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有决心!不是只有盲人才珍惜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不浪费一丁点时间,让生命的每一天都有价值!海伦说:“我努力求取知识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贡献一点力量。”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更应该比她好做得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海伦.凯勒一样,把对知识的渴望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对生活充满期待,认为活着是最大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会非常幸福。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有的,感恩给我们健康身体的父母!不要抱怨我们的生活,千万别等到失去才学会珍惜。

第9篇:中学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爱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很轻松,能力强;相反之的学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成绩、能力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广;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不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者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种读书的效果仅仅是“水过地皮湿”。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查阅资料、和同伴们交流,进行了以下阅读教学尝试,学生阅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朗读时丢字加字,长句子不会断句;看课外书,走马看花,只读不思考,读书时做不到批注。所以从低年级起,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2、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读书的机会及自我展示机会

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3、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自觉学习、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比如:(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

自从坚持尝试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了惊人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我想: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还要更深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中学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

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

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

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

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上一篇:地质学基础pdf百度云下一篇:销售公司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