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精选18篇)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1

内容摘要: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本文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创建阅读方法和营造阅读氛围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方法阅读氛围

有位哲人曾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是呀,谁有效的把握了业余时间,谁就拥有超越,读书也是如此。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而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涉及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曾指出课内的功效占30%,而课外的功效占70%。语文课承载的内容仅是沧海一粟,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在众多媒体的渲染和不良引导下,大众已沉浸在享乐主义的愉悦中,对静下心来的阅读的自觉意识逐渐迟钝。同时,社会不断发展,能带来“快乐”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炉,多媒体如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等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好奇心正浓,注意力更是难以集中到阅读上来。冷淡阅读的现象依然没有出现多大转机。在课堂之外,他们经常拿起的是漫画、时尚读物;在家里,他们点击网络小说,拿起游戏机。面对这种现状,该如何与网络、游戏争抢学生,将学生拉回书本,让他们潜心阅读,与经典名著对话呢?现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亲近阅读呢?

1、让课外阅读从“轻松”、“随意”起,减少功利性阅读。

一直有一个问题在萦绕在心头,那就是:“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为何现在孩子的手中拥有了好多优秀的书籍,却不能去欣赏、去阅读、去

吸收,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没有兴趣吗?因为他们在家中没有读书环境吗?我以自身的读书经历和教学经验,隐隐地感受到,孩提时代之所以怕读书,大概与“写”有关,总有老师信奉“读书必有一得”,常让孩子去写,去思,让他们来不及喜欢就已生厌烦之心了,我认为读书不需要目的。最可贵的,就是那一点自得其乐!学生也一样,越少施加功利性目的,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盎然地散散漫漫地读,于不知不觉间渐行渐远,越登越高,仿佛在有意无意间,这样引导他们,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最该做的事情。

读书的起始阶段要从“轻松”、“随意”开始,事实上孩子的阅读从“趣

味”、“愉悦”开始的。反之,学生则会“老气横秋”,会“呆板”,其结果是拔苗助长。现在,我们很多时侯,责备学生的词语单调,思考无力,但是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给学生怎样的阅读体会呢?我们纠缠于“增负”、“减负”、“素质”、“创新”等简单的表层,很少去感受学生的情感世界,很少去体味学生的阅读滋味。我们要从“随意”、“轻松”的港口出发,就会驶向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海洋。

2、亲近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怎

样才是合适呢?其一,当然是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这也是各种童话故事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因此,对于孩子读什么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看看孩子需要什么

样的书。在小学阶段,童话故事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特别是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更是伴随着他们成长,因而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感受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洒一把同情泪后,让学生重温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回味自己的成长足迹。在这种回读中,学生肯定比听妈妈讲故事时期加入了更多的个人经验,因而对作家笔下的童话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无形中让学生再次徜徉在书本的海洋中。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写过一篇《我们都是点灯人》,书中说到童年是要阅读、要故事、要文学的,童年要读童书,要读儿童文学!我们把一本本生动有趣又耐

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就能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

二、创建理想的阅读方法,推动学生持续性阅读。

1、培养健康情趣的方法。健康的阅读情趣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将追求真、善、美,追求文明、高雅境界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情趣健康了,也就有了自制力。培养这种健康情趣,可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采取美文熏陶的方法。比如:⑴听赏法,用教者示范朗读、录音朗读、声像组合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聆听;⑵析赏法,出示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教者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画龙点睛,展现神韵;⑶读赏法,提供或由学生自行寻找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去出声读,既理解其内容又传示其意境;⑷编赏法,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2、训练基本能力的方法。要让学生能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就必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着力去训练阅读活动中相关的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技能操作两方面的必备能力。主要有:⑴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由思维活动来运作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包括依托思维活动并与眼睛的视速等因素有关的精读、略读、泛读、扫读、跳读、速度等能力。⑵熟练运用传统操作方式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查检辞书、资料等能力,也包括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⑶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操纵电脑、打开电子书刊、确定关键词并以超文本方式翻阅文本资料的能力,也包括上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并在网上从容自如地调用网上阅读材料的能力。

3、整合阅读环境的方法。除了交往方面的写作外,在大众层面上,完全有理由说,“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应努力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整合的途径有:⑴内部整合,即以学生的高频活动区——班组为基地,通过由学生捐书、向学校借书等渠道,建立班级“活水”图书角,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⑵外向整合,即以学生的基本生活区——家庭为基地,通过培养典型、推广经验等手段,逐步帮助学生开

辟家庭专用书柜、专用书橱乃至专用书屋,使学生在家庭的闲暇时间中可与书为伴,以书为趣。当然,随着电脑的普及,无论班级图书角还是家庭书屋,都可以为学生逐步创设阅读电子书刊或阅读网上书刊的条件。

4、以课内阅读为依托,辐射到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成效于课外”是课外阅读的原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一把开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阅读课上好了,学生知其意,品其情,悟其境,才能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教学中教师可就此推荐一些与课内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如教《猴王出世》,可推荐读《西游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孙悟空的法力无边、疾恶如仇;教古诗词《卜算子.咏梅》《示儿》,可以向学生简介陆游的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可推荐读陆游的其他诗词;教《走向奥运》,可推荐读有关的奥运的奇闻逸事„„这样通过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5、利用网络,拓宽课外阅读空间。随着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学校校园网的建立为学生阅读增加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天地。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让学生到开设的网址上搜索自己需要的阅读材料进行充分的个体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读到《为人民服务》时可以同时点击“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我的追求”等栏目。在读书的同时,扩展阅

读的功能,逐步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受到思想教育。

三、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给孩子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

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这是一个壮举!举一国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受益的首先是孩子,又不仅是孩子,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呢?

1、班级读书会----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班级读书会”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班级读书会”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2、挑战性阅读——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孩子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境,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挑战性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方式。首先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自觉地发现“挑战”,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孩子去补充知识的,这样,阅读就形成了。例如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孩子们也是一样的。如我国就要举行奥运会了,我们可以向孩子们推荐有关奥运方面的书籍;又如 我国与临国日本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僵化,我们可以向孩子们推荐有关当年日本侵华和现代日本首相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参拜靖国神社方面的书籍,来追寻原因。

3、影视主题活动——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投机,也很直观的做法。现在已经有很多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及大部分的外国名著等,孩子们都会特别喜爱的。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如省台每逢假期都会播放《西游记》,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在班队会中举办一次“读名著、看电视”主题活动,相信学生会印象深刻。

4、专题性辩论——就书中某一个问题或就书中人物作比较,如开展“孙悟空和哈利·波特,谁的本领大”这样的专题辩论性的读书活动,一次活动读两本名著,两种不同的感受,何乐而不为?

读书让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读书让颠沛流离的犹太人不忘其根。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人们与书本渐行渐远,享受网络的快捷,我们希望让读书成为学生未来生活中的一种方式。营造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引领学生读书的道路上义无返顾!

【参考文献】

梅子涵《我们都是点灯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2

课外阅读的重要, 还在于它是课内阅读的强有力配合。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 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 就不可能获得十足的成效。试想, 中外古今的哪一位名家不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有为的?韩寒的成功就是明证。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 语文教学效率就高, 成果就大。从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也可证明, 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 语文能力提高就快, 学习效果就好。因此, 可以这样说, 只注意课内, 而忽略课外, 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积极地推进课外阅读, 给课内阅读以应用,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 应当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显而易见, 课外阅读不能像课内阅读那样严格要求, 切近教学计划, 但它也是教学活动, 必须依一定的步骤进行。

一是教师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 推荐课外读物要考虑到这几点:1、思想内容健康, 能鼓舞学生上进, 语言文字规范, 能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的。其间, 还须顾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的经济能力。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 要尽可能地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 使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互促进。这里还有必要单独提出的是, 课外阅读的内容应包括报刊, 以至于校刊, 或许它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阅读报刊很重要。因为报刊形同百科全书, 各种知识几乎无所不包, 学生从报刊上得到的知识, 可能比在书本里得到的要多得多, 而且报刊主要反映的是当前的信息, 使学生了解到时代最新的社会动态, 所以, 阅读报刊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内容。2、有针对性指导阅读, 可采取这样的方式: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进行专题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简介课外读物, 阐明阅读目的, 指点阅读方法, 提出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随时和学生交流, 了解阅读的进展情况, 交换阅读的看法, 解答学生的阅读问题。指导记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摘抄词句或要点, 编写阅读提纲, 制作阅读表格, 写读后感或点评美词佳句。如果是要作好内容全面的读书笔记, 还应记入书名, 作者出版单位, 读书时间, 内容提要, 要点摘录和简单的认识, 感想等。3、要及时地了解和研究课外阅读情况。了解的方式可以是:编制课外阅读登记表, 对每个学生的阅读书刊名称、阅读数量、阅读速度和阅读方式 (精读、细读、概要读记笔记等) 进行统计。抽阅或展览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举行课外阅读展览会, 交流心得体会, 介绍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或书面的调查。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3

一、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1.推荐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课外读物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因此,我向学生推荐了《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哈利·波特》《拇指牛》等书籍。由于这些书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都能乐意阅读。

2.选择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的课外读物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重视时尚追求,孩子们也不例外。别看他们年龄尚小,但谈起明星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这样。但是,时尚图书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儿童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也可能因为它低劣的质量而导致孩子心灵的扭曲。为此,我首先注意带领学生对课外读物加以鉴别,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具有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流行因素的图书。其次,积极引领这种时尚,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解决“怎么读”的问题

1.追求开放式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在这方面,我对学生的要求是:(1)看与不看可以自由选择;(2)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3)好的作品可以多读几遍。

2.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把课外阅读单单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单单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这就成了狭隘的功利主義。我认为,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为此,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他们可以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3.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坚持阅读。

据说美国马塞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此期间,整个学校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

为此,我也在班内推行了午间20分钟的阅读课外书和晚上作业做完后读一会儿课外书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不错,学生的课外知识长进了,阅读习惯也逐渐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4.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1)建立“班级读书沙龙”

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以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2)开展挑战性阅读

我首先在生活和学习中引导孩子自觉地“挑战”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需要通过阅读去补充知识的或经验的空白。如美国向伊拉克开战了,我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武器、新战法(如无人战、导弹战、反恐战)方面的书籍或者相关的历史书,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

(3)举行竞赛性阅读

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现、喜欢攀比,我就设计了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如果谁能通过阅读,背诵或写出一定量的文章,谁就成为这个游戏的赢家,并得到老师的赞扬和一定的奖励。当然,这样的活动要多设奖项,让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浩瀚的书海里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南小学)

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4

如果问我喜欢教科书还是课外书的话,毫无疑问,我当然是选择课外书了。尽管我在课外书上“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遭到父母的反对。但是,我仍然对课外书情有独钟。

在我的书桌上,有着各式各样的课外书:语言生动的世界名著,情韵悠长的中国古典小说,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可谓是应有尽有。

因为课外书读得多,所以我在各方面都很有涉猎。当大人们谈论着什么事情的时候,我都能说出一二,使大人们对我刮目相看,夸我知识广泛。这都是课外书的功劳。

因为读的书比较广泛,所以我与小伙伴也很谈的开,有时我们在一起聊天,我们上说天文下说地理,甚至无事不谈。这些都是拜课外书所赐。

你知道响尾蛇的尾巴为什么响么?你知道有一种树叫猴面包树么?你知道蚂蚁的种类么?……你摇头了,我可都知道的。

课外书不仅给我们知识,而且带给我们乐趣。它刚带我遨游玩西湖安静、祥和的景色,又来到亚历山大征途的厮杀,随即转到法国埃菲尔铁塔顶上欣赏日出的美丽。课外书就像一位风尘仆仆,走南闯北的旅行家,肚子里装满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无限的知识。

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5

课外阅读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之前自己不懂的东西,我是特别喜欢看历史这类的书籍,所以课外时间,很多时候都是会去看一些历史相关的书,从老师那,或者同学的一个推荐,然后找到书,在书中,我也是对于我们祖国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仅仅只是课本上那些简单的描述,一些历史人物也是不再那么的脸谱化,更清楚他们当初的选择是为什么,而且通过历史书,其实我也是对于学习,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一些事情在历史之中发生过,而今再在身边发生,也是有了更多的感触,不再是之前那样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了。除了历史书籍,其他的一些书籍我也是会去看,让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一个认知,这个好的习惯也是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和同学朋友去交流的时候,自己也是可以找到更多的一个话题。

阅读也是帮助我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更多的理解,虽然老师也是会讲,会去延伸,但是课堂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且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不一定老师都会往深的地方去讲,而自己想要了解,也是需要自己去多看其他的书籍,看别人的观点,来让自己对这个知识理解更多,阅读里,让我加深了理解,反馈到学习方面,成绩也是更加的容易提高,毕竟学校的时间终究有限,而自己要去学好,也是要利用好在家里的一个时间,每次的阅读,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去感受别人的思想,体会书本所带来的一个快乐,这个习惯的培养其实也是我从小就有的,可能自己的习惯是喜欢独处一些,所以也是有机会就会去看书,去收获更多的知识,渐渐地我也是懂得了好多。

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6

(一)、培养阅读兴趣。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培养兴趣应该说是最重要的。有专家认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同时,应强调家庭阅读氛围的重要性,要提倡快乐阅读,要将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地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

(二)、教给阅读方法。

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日记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等。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举办“校园故事节”、“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三)、养成阅读习惯。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创造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须的东西。

在阅读过程中要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完成,而不是走走形式,还要经常性的和同学们交换读物,以增加阅读量。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阅读效果。如:写读后感;指名读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把自己最拿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形式多样、气愤活跃的检查活动让学生趣味盎然,从而较好地把学生完成作业的意愿,维护自己威信的自尊心等行为动机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成效,从而使他们意识到是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

(四)、选择阅读内容。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对于我们成人而言,有人喜爱小说,有人喜爱散文,有人喜爱诗歌,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志趣爱好、修养层次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钟情、迷恋也好,专注、偏爱也罢,都表现了读者对某一类书的喜爱程度。惟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惟有喜欢,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对于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7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 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 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 而部分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阅读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 体现不出阅读的力量。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 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 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 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 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的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注意课外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这样, 学生的阅读内容便做到了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 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 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 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 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 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 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 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调地进行阅读, 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 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强调做好阅读笔记

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不能忽略让学生做笔记, 不但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而且是因为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相关知识要点摘抄下来, 并写一写由此生发的感想, 这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巨大作用, 更是不言而喻的。视野的开阔、学生对阅读的感情将与日俱增, 为提高学生素养创造了先决条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指导 篇8

一、 激发阅读兴趣,体会读书乐趣

1、选讲有趣故事。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或借助录音范读精彩片断,或讲述故事梗概,或只是说个故事开头,或简介作家奇闻轶事,然后让学生去想象故事的内容,看自己所想与原作是否合拍。每当这时,学生求知欲特强,教师便可抓住学生想了解作品全貌这一契机,让学生沉浸在读书的快乐氛围中。

2、推荐有益读物。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既有价值、又能引发感兴趣的读物,帮助他们读好最初几本书。(1)推荐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毅、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读物,如战斗故事、科幻作品、伟人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等。(2)推荐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让学生自由地读。(3)推荐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的读物,促使学生真正懂得做人并热爱故乡风物。

3、树立学习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从而立足现实,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习作训练时,我及时表扬班里喜欢阅读、写作并进步较快的学生,并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有助于学生把对文学名著阅读的随意性、消遣性提升到有品味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

1、学会旁批、眉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学会整合课外阅读知识。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我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读后的感想、收获写下来。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

3、利用信息资源,拓展阅读面。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阅读大量的与现行语文教材有关的语文资源,拓展阅读内容。

三、充分尊重学生,构建开放阅读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刚刚激发起来的课外阅读兴趣,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课外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确定该阅读什么书,怎样阅读。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书籍之中,才能使阅读效果达到最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也是课外阅读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课外”尤其如此。如果硬性地规定今天阅读什么书籍,明天如何阅读;今天搞摘抄,明天写感受——学生岂不又成了执行指令的机器,成了张着大嘴待哺的填鸭?

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你喜欢读小说、戏剧,我喜读诗歌、散文;你钻进长篇名著就不出来,我偏偏爱看小故事;你一遍就懂了,我可能需要两遍、三遍;你读得快些,一分钟能阅一千字,我读得慢点儿,一分钟读八百,而他可能更慢……学生之间,由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表现出很大的性格喜恶、能力智力的的差别,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别,不能“一刀切”。

四、开展多彩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1、读书笔记展评。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们采取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既读书、就要动笔墨,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这里我们较重视的是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的要求,我们是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例如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时,我们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摘抄佳词妙句和精彩片断,为作文积累材料;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培养概括能力。阅读名言、警句时,要求学生摘录、评注,以陶冶其情操。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求学生能说出人物性格、品质;能从某一方面评点人物,锻炼其分析能力等。总之,读书笔记形式要多样,切不可一刀切。

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还定期进行展评,达到要求的读书笔记,我们在他的读书笔记扉页上贴一个“小卡通”,以对其读书成绩的肯定。

2、进行阅读交流。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知识竞赛或总结表彰、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真是形式多样、活泼有序。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同学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巩固了阅读效果。

3、进行阅读考级。阅读考级是检验读书内容、巩固读书效果的一种手段。按照 “阅读考级细则”,阅读考级共十二级,每学期一次,考取一级,也可提前考取下一级别,其中第十二级为拔高级。操作中,我们依据考级项目中的必读书目和学生在申报时填报的选读书目,命题考试。具体的考级过程是这样的:学生首先提出申请、填写申报表;资格认定;考级;发证。

课外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篇9

我觉得笑的好汉,一定是李逵了。他大大咧咧,做事不顾后果,但他重情重义。他到处闯祸,他做事不计后果不考虑的习惯造成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惹事,救宋江时别人都说,别伤人把官兵就好,但李逵一股脑往前杀。但他重情重义为兄弟不顾一切的义气让我佩服。他的.毛病也带来了后果。他在带老母亲回梁山时因为走小路,再去找水喝时老母亲因为瞎了所以被老虎吃了。李逵是万分后悔把老虎一窝全杀了。

这本书最为人知的一个片段也就是武松打虎了。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三碗不过岗。这都是大家熟悉的词语。武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面对老虎很快站定,冷静应对。

课外书阅读心得体会 篇10

作者总是处于一种狂热的兴奋之中,这无疑是由于“母亲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作者会反复从内外探究家庭的影响。每一个案例都像发现新大陆的一样令人兴奋,所以作者一遍又一遍地举出例子。

有些章节列举的例子比比皆是。的确,一开始让读者热血沸腾。但是兴奋过后的平静和及行有效的做法恰恰是作者最避免的。我认为一个成熟的作家既要有热血沸腾的热血,又要有智慧的鬼才。

我非常同意作者提到的早教的观点。诚然,早期教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关于早期教育,有不同的学派,他们常常意见不一。在识字方面,许多父母不希望他们的孩子早读书早写字,让其顺其自然,相信自然的天赋是最好的,总是觉得过早地接受知识会固化思维。

对此,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学习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家长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衡量这件事。

对于孩子来说,堆积木就是玩耍,听音乐就是玩耍等等,学习写字也可以看作是玩耍。有这么多的游戏形式,为什么学习不能成为其中之一呢?

如果正确引导,这些字可以像积木一样有趣,甚至更神奇。古时候,有人教年幼的孩子学习,将千言万语刻在每一个木板上,每天识字,如果能连缀成文,就有奖励。父母用心良苦,孩子也乐在其中。

在作者发表了他的观点后,他提到他已经探索了一套教孩子阅读的方法,并说这种方法可以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六个月内脱盲。也许读者和我一样,已经对作者提到的读写方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如此神奇?

依托课程资源,有效引导课外阅读 篇11

【关键词】阅读;作品;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并提出了在小学的三个学段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目标,以此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余秋雨先生说:“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但从当下的文化消费来看,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是不容忽视的。曾经有人引用英国《展望》杂志刊发的《不读书的中国人》一文来披露:中国人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为100分钟,上网为45分钟,阅读的时间仅为15分钟。书籍阅读似乎被更具吸引力的数字化信息悄然替代。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可以为他们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是他们成长的现实需要。因此,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必须从娃娃抓起。于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就是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呢?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个支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那么学生该读什么?怎么读?通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可以说是用意精心,在不同的学段都会安排一些经典美文或片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老师就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开发出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

一、纵向推进法

(一)补充推进

教材中有较多的名家名作,但只是节选了其中一部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作家的创作风格、审美情趣。只是这些风格特点等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比较模糊的,因为学生缺少经验的积累。而这时,我们便可以相机推荐作家的作品了。

比如女作家萧红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中表现出“我”天真活泼,拥有着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此时,我引导孩子去读作家名片中茅盾对萧红《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问:“这么慈爱而宽容的祖父,这么连空气都是自由的园子,为什么最后却成为了一串凄婉的歌谣呢?”

学生默然。随后我给孩子们推荐了《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家的内心。

在阅读完整本作品后,学生意识到:因为萧红身世悲惨,从小缺失关爱,她把能攥在手心的仅有的祖父的爱化成文字,深深留在心中。

学生的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推进,是顺势而引,自然也就喜爱阅读。我们还可以从《桂花雨》片段走进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感受浓浓思乡之情;从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来欣赏散文集《拾穗小札》中发现细节的美,从《林冲棒打洪教头》走进豪情的《水浒传》……

(二)比较推进

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对作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作品成为我们客观发现的依据。而这类的阅读主要以诗词类居多。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将一个“沉醉不知归路”的女子那种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无遗。可见早年李清照的生活是和谐幸福的。推荐学生再读另一首《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是一番怎样落寞的心境啊?

当然还有些作品是编者在选编时的刻意调整,也能成为推荐阅读的一个亮点。比如维克多·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在编入教材时题目是《船长》,叙事的着重点也有些许差别,这有何深意呢? 学生在阅读原作后认为以“船长”为题后的调整,是以事衬人,着力表现船长的人格魅力,而原文以叙事为主。比较阅读,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

二、横向拓展法

相同的选材,因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等的不同,文字中流露的气息也是不同的。可见,文学作品是一种个性化的产物。我们便可抓住不同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来提升学生阅读的审美能力。

此时我适时推荐了老舍的《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色来呢!”那是一种壮阔的绿;朱自清的《绿》,“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读后,学生称这“不是绘画,胜似绘画”。阅读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捕捉美和发现美。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课后孩子们又找来了很多名家写“绿“的片段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三、点面结合法

教材中有些课文只是介绍某些人物,并没有具体涉及什么经典的作品。但我们教师如有阅读的积淀,就能从中挖掘出阅读的素材,可以说是“拨云见月”。

其实,只要我们寻找到这个阅读的“点”,就能给孩子们一个“面”,这也是质的飞跃。

《海伦·凯勒》一文也是如此,单从课文的部分节选,无法真正去读懂海伦的“坚强不屈”。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个倔强的海伦让人唏嘘。

课外阅读指导新思路 篇12

对于隐喻的概念, 国内外的界定不同。就国外来讲, 大体有比较论和互动论两大观点。本文对隐喻的理解更倾向于互动论的观点:隐喻的本体和喻源是相互作用的, 其基础可以是两种事物原先存在的相似点也可以重新创建的相似点。

命名符号首先是命名者对命名对象的理性概括。因此命名符号不单是一个名称, 它涵盖了命名对象的独特性质。它的价值并不一定说明命名对象的根本性质, 而是对命名对象的某一方面起到强调的作用。命名符号的选择将影响读者的感官世界。卡希尔认为, “命名的工作必定是先于心智构想关于现象的概念, 并理解现象这一智性工作的, 并且必定在此之前已达到一定的精确度。因为正是命名过程改变了甚至连动物也具有的感官印象世界, 使其变成了一个心理的世界, 一个观念和意义的世界。”[1]这样不同的读者在自身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接受语境等条件的影响下将可能做出不同的阐释。此外, 许多汉语词汇本身的语义指向就是复杂的。因此, 小说中的命名符号的内涵往往是通过不同词义的转换而体现的。在词义的转换过程中, 隐喻的修辞策略却是不能忽略的。它是命名符号不同意义间转换的重要桥梁。

读者在选读一篇不曾见过的小说时, 往往是因为这篇小说的标题命名让读者有阅读的欲望。可见作家对小说标题的命名是很关键的。因此, 对于小说标题的命名, 不同作家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有直接点明主题的, 也有运用修辞方式命名以间接地说明小说主题。小说标题命名的作用不仅在于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 更在于能用最少的词汇深刻巧妙地概括小说的内涵。这种要求往往会使得作家常常借助隐喻的修辞策略来命名小说标题。。

比如, 在铁凝小说的标题命名中, 隐喻修辞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命名过程中作者可能会直接选取语言系统中已有的词语。对于该词语的深层意义, 则是通过隐喻的修辞策略将作者的主观意图投射于这个词语中。“投射”必然会涉及到两个不同的义域。喻源域和本体域所包含的知识将会互相影响。我们只有深入其深层的相关意义才能领悟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由此可见, 隐喻修辞的使用可以使常规的词汇库房中选取的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豁口》是铁凝的一短篇小说。通读全文可知, 其标题隐含着深刻的意义。首先我们注意到“豁口”一词在文本中总共出现了七次。

后墙被扒开了, 那豁口形状宛若倒过来的斗, 立着的升。那些青砖、黄沙、白灰、水泥缕缕行行, 堂而皇之地驶进A区大门, 碾着两排中间的甬路, 穿过豁口, 进入B地。

这是文本中除标题外前两次出现的“豁口”。这里的“豁口”与词典义是相符合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豁口”被解释为:缺口。B楼居民区因为地理位置原因, 必须通过A楼居民区, 所以A楼居民区就把后墙破个缺口, 让B楼居民能方便出入。因此在这里我们还不能说“豁口”具有隐喻的性质。隐喻虽然不像明喻那样喻体和本体都是显在的, 但是这里的“豁口”仍然没有隐在的本体与它构成隐喻。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 人物之间的矛盾的加剧, “豁口”的符号内容不再是词典义了, 而是在整个文本环境的作用下通过隐喻的方式产生的伴随意义。这个伴随意义只能在整个文本语境中进行解释。叙述者通过对比A区和B楼的人们的生活习惯, 以及各自对人的态度来反映他们之间的矛盾。B楼人们的淡漠、古先生的白西式短裤和甜桃的标准、穆君三伏天腌鸡蛋等等在A区人们看来是那么的可笑甚至感到愤怒。正因为如此A区人们原先对B楼的热情渐渐地消退了, 取而代之的是由此而形成的心灵裂痕。“卖主再次抱歉地看看诸位买主, 也尾随穆君穿过豁口。”[2]刘嫂和穆君在买鸡蛋的事情上使A区和B楼人们的矛盾发展至顶端。A区人们心上潜在的裂痕被彻底地拉破了。隐喻的主要特征除了本体与喻源之间的相似性之外, 还带有主体的主观性特征。叙述者利用豁口的外形特征与A区人们的心灵裂痕联系在一起, 创造相似性, 构成了隐喻的基础。因此, 这里的“豁口”已经不再只是后墙的缺口了, 而被隐喻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那豁口依旧豁着, 像倒过来的斗, 立着的升。”[3]后墙的豁口可以堵了又拆, 而以缺席的形式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却依旧裂开着。

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不妨将文本标题的意义及其隐喻策略讲一讲。一则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其结果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另外, 我们还可以从人物命名的隐喻意义出发,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 人物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自觉的人物命名对小说内涵的诠释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物命名与标题命名相似, 它较少地受到语言组合规则的制约,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特别是对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命名, 作者依据的是命名应该适应该人物的特点和价值, 而不是适应语言系统的规律。因此人物的名称不仅承载着人物的个人属性, 而且还经常用来指称作者的表达意图。因为命名的主观性, 作者往往以含有意义的符号为能指并通过隐喻的修辞方式进行命名。其意义将在能指的结构中体现。许多小说就常常对人物的名称给予自觉的命名, 以赋予其独一无二的个性。人物命名达到这种效果的重要手段就是隐喻修辞。《玫瑰门》中的“姑爸”首先在视觉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玫瑰门》中的重要人物, “姑爸”的命名显然是有深意的。这命名的意义又恰恰是通过隐喻的手段而体现的。姑爸以男性化的称谓符号来创造与男性相似的外部特征, 从而使原有的女性特征被姑爸自身掩盖了。以这个相似点为基础, 我们可以认为“姑爸”这个命名符号是女性对男性文化认同的隐喻。但是, 隐喻所带来的修辞张力没有因此而结束。因为“姑爸”所携带的女性特征却在外界的不认同中重新出现了, 进而使姑爸自身所创造的相似点在外界的不认同下彻底瓦解了。姑爸最后的结局就足以说明这点。相似点的瓦解并不在于说明了隐喻修辞的失败, 而恰恰是隐喻修辞意义的升华, 是其命名意义的深刻体现。它说明了对男性文化认同是根本不可能改变女性自身命运的。“姑爸”的各种改变并没有化解这个命名符号所带来的任何矛盾, 更没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因此, “姑爸”这个人物命名符号在各种矛盾中已经失去其称谓意义。同时, 作者也始终没告诉读者“姑爸”的名字。这就更增添“姑爸”的悲剧意义。姑爸想用男性特征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这种改变又恰恰反映她对男性文化的认同。既是认同, 那就走不出男权文化的窠臼。这也是“姑爸”的命名所造成的三个矛盾的最后指向。“姑爸”的命名方式和命名意义使文本形成了更大的修辞张力:“姑爸”这个命名符号不仅负载着“姑爸”本身的个人属性, 更负载社会属性, 即同时代女性的生命痛感。这也是“姑爸”的隐喻化命名的意图所在。

课外书阅读心得体会 篇13

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字里行间透露的纯真情怀。本文的大致内容如下:鲁迅的后院有一个大院子,叫白草花园,那里有绿色的花坛,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紫色的桑树。还有很多小昆虫,比如胖胖的黄蜂,轻浮的云雀,会唱歌的蟋蟀……这就是他的天堂。还有一个关于美女蛇的传说。看到这条“美人蛇”让我害怕,忍不住想看看是什么。带着如此复杂的感情看完这个传说,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你想知道什么传说吗?自己看书,哈哈!)

他写的风景很生动,看着看着,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老师鲁迅,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走进了百草园。陪伴昆虫,采摘野花野果,和伙伴一起抓鸟,虽然能抓到的不多;我经常听保姆讲故事,因为我很害怕草地花园里的红蛇。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作业,每次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哎,我真的需要多看看名著,学习一下作家的文笔。最后,鲁迅被送到“三池映月”读书,结束了在百年草原的自由生活,过着枯燥的读书生活。老师对他们非常严格。有一次鲁迅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结果老师很不高兴,说:“不知道!”有时候还得跪着作为惩罚,跪完了再让他们学习。看完之后才知道原来私塾那么严,总是要处罚的,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不仅学校的学习条件很好,课后还有时间活动。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

学生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14

由于二年级孩子识字量还不多,所以我在十月份的课外阅读计划是让孩子们读《格林童话》,如果没有《格林童话》的孩子,可以阅读《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或其他童话故事。还在十月底安排了一次“故事大王大比拼”的班会课。

班会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着手想把自己肚子里的故事和大家分享。说故事的孩子尽自己的能力把故事讲得精彩,听故事的孩子专心致志地细心聆听,故事说完后孩子们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给予故事王鼓励的掌声。

班会课后,孩子们经过故事王的表情、表达、精彩程度等予以投票,最后经过票数的多少选出前三名故事大王。比赛结束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经过本次的“大比拼”,让孩子们尝到了看故事、说故事、听故事、评故事的乐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15

一、“课文助读”, 补充课文, 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 必须循循善诱, 逐步培养兴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它反映人的需要, 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先导。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新补充读本》语言生动, 浅显易懂, 正好适合本阶段儿童阅读。而且读本形式活泼多样, 巧妙的阅读提示和阅读练习, 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思考, 在练中学会探索。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新补充读本》的兴趣, 触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我们可以利用读本中的课文助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激发阅读兴趣。如《要好好学字》一课, 课文讲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 教导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 体现了领袖对小八路的关怀, 寄托了对他们的期望。但是文章较为简短, 中心是毛主席说的“参加革命了, 要好好学字啊”这句话。为什么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呢?两个小八路有没有好好学字呢?这一系列问题, 文中都没有交代。这时, 就可以与学生共读补充读本上的课文助读《小八路见到了毛主席》。通过阅读, 学生就知道, 原来好好学字是为了革命胜利后参加工作打基础, 小八路在条件艰苦的条件下, 坚持学字, 并识得了很多字。一方面, 学生解决了阅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 并带来了释疑的喜悦;另一方面, 他们也知道, 原来补充读本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课文, 获得更多的知识, 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精彩背背”, 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

英国的学者特罗洛普说:“养成读书的习惯是一种不掺杂质的乐趣。”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 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良好的习惯更应从小培养, 二年级上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勤于朗读背诵和乐于课外阅读两大习惯, 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多需要背诵, 这会造成学生不愿意看课外书, 更不愿意积累背诵书中内容。

我们可以尝试从诗歌入手, 既简短, 又琅琅上口。如在教学《英英学古诗》以后, 就可以鼓励学生读李白的诗, 平时喜欢读书的小朋友就会发现, 《新补充阅读》中的《望天门山》, 让其中一位小朋友当小教师推荐, 其他小朋友跟着一起朗读, 结合阅读提示理解积累。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更多课外书, 积累更多古诗。在此基础上, 还可开展个人古诗朗诵比赛、小组古诗接龙比赛等, 达到积累的目的。读本中还有“精彩诗歌背一背”、“词语聚宝盆”等与课文相配套的阅读材料, 可以利用每周的师生共读时间阅读交流,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乐于阅读, 从而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三、“比比写写”, 授之以渔, 促成迁移

叶圣陶说:“在课堂上教语文, 最终目的要达到‘不需要教’, 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 不待教师讲, 自己能阅读。”《新补充读本》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 即通过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进而在补充读本的学习上迁移运用, 以提高自读能力, 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它成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素材, 成为了教学从“扶”到“放”的桥梁。

低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很多, 比如:利用汉语拼音正确朗读短文;展开想象, 理解字词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会先想后说, 说写完整的话;等等。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各种学法, 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使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 把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材料, 促成知识的迁移。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 通过介绍丹顶鹤的颜色、形体和姿态, 让学生感受丹顶鹤的美丽。课后有一个要求是要绘画出一只美丽的丹顶鹤, 那就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正确把握丹顶鹤的特点。这实际上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 为以后写一种小动物打好基础。课上, 主要是抓住丹顶鹤的不同姿态, 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进行说话练习。补充读本“比比写写”部分, 对这一练习做了巩固延伸。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读本中的《蚂蚁》、《一对大虾》、《小鸡》等文章。这些文章, 都和小动物有关, 而且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文中都有描写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优美语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运用学习课文时所用的边读边想、读读画画等方法, 理解内容。文章后又有填空式的拓展练习, 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最关键的是,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学习中掌握方法, 再通过读本训练掌握同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为跳出读本自由阅读更多相似的文章打好了基础。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16

一、 准确把握新课程对阅读的要求

按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及高考关于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高中阶段要大力做好阅读能力教学和写作能力教学,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先弄清: ①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教学大致分为课堂阅读教学、学生课外的(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 ② 课堂阅读教学包括新教材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堂专项阅读技能教学和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后的课堂分享阅读及指导三个部分; ③ 新教材的课堂阅读教学要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指导下,抓好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新教材的课堂阅读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 ④ 在语言技能“读”的目标描述中,六级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七级要求达到23万词,八级要求达到30万词以上,每一级的阅读量以几万词增加;在语言知识“词汇”的目标描述中,从七级要求“学会使用约2200个左右的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0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到九级要求“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用语或固定搭配”,每一级的词汇量以成百上千个增加。

从上述的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英语阅读教学不再是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而是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只有从自身先彻底理解掌握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走弯路。

二、 看清阅读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当遇到一篇阅读材料时,教师总是占主导地位,以自己的经验、知识、思维方式和理解去把握阅读文本,在讲授的过程中又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常常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但这种提问也常常使学生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还有一些教师使用的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外,其余大多来自阅读练习题。由于受到阅读材料的限制,学生们越学越觉得单调枯燥。再者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阅读课仍然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提问或讨论,也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进行。不少教师处理阅读材料要么是精讲细练,要么就是草草处理,简单核对答案。

因此,从阅读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长期发展下去,阅读课就变成单纯的单词短语的堆砌;而在错误的指导下,学生习惯分析语言的细枝末节,就不重视对语篇的整体把握,分析、归纳、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会导致学生逐渐地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最终使得英语阅读教学进入死胡同。

三、 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措施

首先,教师在教授阅读材料前一定要精选材料,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一上阅读课就无精打采,或者干些与课堂无关的事,因此作为教师要先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况且由于学生的阅读时间、词汇量以及课外知识有限,教师不妨在讲授一篇阅读前先看一遍是否适合学生阅读,不能毫无选择地把所有的阅读材料都给学生,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渐渐地就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跟阅读材料有关的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小材料。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过渡到所要讲授的材料。

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要注意扩大词汇量。因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知识的积累,取决于阅读的速度,还取决于他阅读中的再创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一切都与阅读量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构建“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阅读新模式。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因为学习者是知识的构建者,他们的知识构建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他们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多少语言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才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中心。

最后,要不断地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在阅读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那么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而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激活学生对各种文化的理解。

小学生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17

书,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而我在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哈利波特》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发生在一个看似普通,其实大有玄机的瘦弱的男孩身上的事。

读了这本书,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知。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将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往往去忽略那些事物。而对于那些异于常理的事总是抱着一定是不好的东西的思想。很少有人能放下平常的认知,去接受新的事物或东西。

新的事物并没有错,错的是看待它的人。若将书中那些拥有巫力的人运用于生活之中,那么,生活中的许多事都会变得轻而易举。但是,由于那时人们对巫师的偏见,所以才导致人们无法获得巫师的帮助,做事充满困难。

学过历史或看过与历史有关的资料的人一定知道发生在清朝的“闭关锁国”。正是因为那时人们的盲目自大和不愿接触新事物而导致的。所以对于新事物,人们应该报以待定的态度,取他们好的一面,帮助他们改掉不好的毛病。

“罪孽不在于步枪,而在于扣动扳机的人。”这句话出自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之口。他是正确的。枪是无罪的,有罪的是那些使用枪械的人。因为他们为了一己私欲而将原本用来保家卫国的武器用到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恐怕也是创造者一开始所没有想到的吧!

所以一件新事物的好坏起源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就像书中所写的,人们对于巫师十分憎恶、害怕,认为他们是厄运的化身,是灾难的化身。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巫师要不让人类发现他们的存在了!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篇18

1.我心中的我———学生自评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 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而且有利于消除评价人员与学生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 使评价结论更容易为学生本人所接受。所以在倡导评价主体之间双向互动、相互理解的当代教育评价中, 自我评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 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课外阅读的目的和态度, 认真地总结各种阅读方法, 检查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效果, 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阅读。

每周学生要填写自评卡 (见下表) 外, 还请同学们认真回顾一个月的课外阅读情况, 从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作书面评价。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时总结了经验, 学会了反思, 这种由衷的体验将激励着他们更加投入其中。

2.同学心中的我———小组互评

通过自我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互评, 因为小组经常进行一些交流活动, 在小组活动中大家互相比较了解。其目的是互相交流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技能, 提倡学生学会欣赏别人, 从别人身上找到长处;同时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改进自己的课外阅读;再者, 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体操作: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以后, 在第二天的小组交流以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互评价, 对各自的阅读情况给出星数。一周后组内进行小结, 并由小组长填写本小组对该组员的评价表 (见下表) 。

3.老师心中的———教师点评

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每星期上交一次, 教师根据每个同学记录积累的情况, 坚持给每位同学写激励性评语。当然, 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来随意地写评语, 我们要用充满爱心、暖意的评语, 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挖掘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同时注意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 以利于孩子的改进, 表达教师的美好期望。

4.家长心中的我———家长查评

初期的课外阅读, 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在家中进行, 因而家长的检查督促, 参与评价至关重要。当学生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 要求家长一起帮助计算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根据阅读时间评估阅读量, 然后进行记录。每周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一个书面评价。 (表格如下) 事实证明, 家长评价不可或缺, 它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深情的关注, 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的欲望;同时家长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体验了和孩子共成长的喜悦, 分享了沟通交流的快乐。当然在家长评价中偶尔也会出现评价不实的情况, 个别家长对课外阅读评价的认识不足, 评价要求过低, 导致评价失误。只想让孩子从伙伴和老师那里得到好一点的评价, 而忽视了评价是促进孩子自主阅读, 自主发展的手段。对这种倾向, 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与关注和指导。

只有家校结合进行的阅读评价,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进行新课程实验,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更是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一本书就是一艘船, 能带人到远方, 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 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真的想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孩子多读书, 那么就以落实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形式为载体, 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给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孙莉平.让每个学生享受快乐阅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的探索[J].http://fzxpj.cersp.com/XSPJ/xx/200609/1529.html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配班老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下一篇:项目经理对安全员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