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通用13篇)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篇1

1课外阅读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五年级下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让我深有感受。

我在书中学的句子1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和他比,牛比他懒惰多了,有时候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那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候到处乱跑,,累的主人四处去找寻。这句用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的体现了稻草人的勤奋、乖巧的性格。

但是我最喜欢爱心树里的树,他绞尽脑汁去让书里的那个孩子幸福、快乐,还把自己的树枝,给孩子荡秋千,他把自己的苹果给那个孩子卖掉,让他有了钱,他还把自己的树枝给孩子砍掉,让孩子盖了一栋房子,他还把自己的树干给了孩子,让孩子挖空了心有一艘船,驾着他去远方,他还把自己剩下的树墩,让孩子坐下休息。

这棵树的伟大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惊叹不已,令我敬佩,这种精神,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2课外阅读读后感

这个学期,老师叫我们每天读4篇课外阅读,不过多久,我们就把课外阅读,读完了。一共有7篇,每一篇都有我最喜欢的。

第1篇,我最喜欢的是《一日的春光》是冰心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该文写于1936年,在写作此文之前大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冰心或是生病,或是杂事缠身。这样的思绪,不免使作者渴望自然春天的到来,祖国春天的到来。然而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光,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种情况难免使作者痛苦。然而,春光好似有意,在作者九十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漫、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饱尝了“一日春光”带来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第4篇我最喜欢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第5篇,我最最喜欢的是《爱心树》,爱心树》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600万册。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爱心树的英文,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但它亦是一本述说友谊的书。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的那些甜蜜文字,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俐落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

引言

要对“课外阅读”下一个定义,最常见的就是:对除教材课本之外的知识所进行的阅读。小学生年纪小,对他们而言,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也许相对课外阅读来说,比较枯燥,所以在课外阅读中,他们会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获得更多的阅读快感。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课外书籍内容存在好坏,学生和家长或许不能选择适合他们的课外读本。如果教师可以有效引导,那么课外阅读将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很大的益处。对于不谙世事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可以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越来越高。

1. 小学语文教学以及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精神文明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这些教育工作者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应当被更多的人重视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文化教育产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现代文化教育的基础之一就是小学语文教育,这是当前社会体制下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语文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这一方面,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课外阅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们认为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课外阅读的展开有利于巩固在课上学习到的知识,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2.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包括客观教学环境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

2.1 客观教学环境对小学生写作的影响。

从客观上来说,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科技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观念对教学的束缚还是比较严重,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陈旧,不适应新时代下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接受,他们的思想和眼界更加开阔,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还是按照老套路,那么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折扣。

2.2 主观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写作的影响。

从主观上来讲,也就是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和对身边事物缺少关注也是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我国的义务教务从普及以来,一直在完善之中,但是学生在很多方便还是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生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现代化社会虽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人们过度依赖这些电子产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用这些工具进行,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造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在小学生写作过程中,总是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会写作,但不能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就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作文教学的目标。除了语言表达能力的缺陷之外,小学生由于处在一个低龄阶段,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全面深刻地看待身边的事物,缺乏思考的深度,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如果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不丰富,就会使得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更加困难。

3. 课外阅读在小学生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学校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之后,下面将具体说明怎样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3.1 从学生角度引入课外阅读的方法。

从学生层面来说,要使学生有提高作文水平的自信,首先就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写作的兴趣。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广泛涉略不同教材,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提高。这样一来,学生写作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从而会有动力投入到写作中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对于写作也有着帮助。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始终是有限的,受上课时间以及教学要求的限制,教师一般不会在课堂上过多的涉及课外知识,但是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在写作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籍。因此,在长时间的积累之下,学生就会掌握很多写作中可用的素材,达到质的飞跃。

3.2 从教师角度强调课外阅读的运用。

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入课外知识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小学生年纪较小,需要有人去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师可以通过最高效且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其中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课外阅读教学法,即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进行课外阅读,大大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其对课外读物的热爱,这样教师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这种情绪感染给学生,并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2]。

结语

通过分析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对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我们会发现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之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环节,关注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时获得的知识,将其和写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建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3,12:178-179.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篇3

关键词:氛围;方法;效果;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03-0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四、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我的课外阅读小学生作文 篇4

周末,清晨。伴着一缕阳光,我靠在躺椅上,手握一卷书,目光掠过每一个字迹,那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令我如痴如醉,爱不释手……

唐诗宋词风光绚丽,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芒。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描绘,让我领略了祖国山水的.壮丽;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谊,令我感动;吕岩“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自在,令我向往……唐诗宋词令我深深地沉醉在情感的海洋中,让我获得了许多人生启示。

童话世界色彩斑斓,伴随着我一点点长大,童年时的白雪公主,她善良、美丽,让儿时的我明白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善待每一个人。在童话的王国里我还遇到了丑小鸭,在它的故事里我们一起流泪,一起欢笑,历经磨难,从不起眼的,饱受冷嘲热讽的丑小鸭,最终变成了高贵的,倍受瞩目的白天鹅……在这个有趣的童话世界里,我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历史名着智慧结晶,我在其中了解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令我难忘;《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的义气,令我敬佩;《西游记》里,孙悟空千变万化、扬善除恶,令我神往……历史名着带领我在历史长河中汲取营养。

课外阅读读后感 篇5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几大类,有:成长、读写天地、人物、背景、点滴和科学等等。我简单的介绍几篇文章的读后感受,读完那些关于成长的文章,我更加深深的的理解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颗慈爱宽容的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珍贵无比,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奉献。

在读写天地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人想贪图不义之财,不但没有得逞,反而让小偷把他的摩托车给偷走了,真是害人害己,自作自受。这些文章让我懂得了做人的原则。

读完那些关于人物、背景的文章,我知道了一些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让我懂得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要以他们为榜样,以集体利益为重,爱护我们的国家。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篇6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许多教学研究都指向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改变方面,但是实际上语文写作教学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首先,语文写作教学仍旧是死板的,“按照文体的标准格式写作”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写作学习指导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不出错地完成作文,然而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致各种文体的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不是通过学习想要达到的目的;其次,目前的写作教学强调学生对语言中词汇的运用和句子的建构,认为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表达能力有限,因此造成了小学生写作质量提高困难的现象。小学作文教学中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写生对“写作”本身的理解不够丰富,没有把写作当作意识表达的一种方法,也难以体会文字运用的乐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使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从阅读中体验中华语言的精致和美好,只有这样,写作对于学生的意义才更丰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进一步提升。

二、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使作文由“学习任务”转为“学习兴趣”

课外阅读是阅读的重要分支,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小学生理解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学生将单纯的“写作任务”转化为“写作兴趣”。很多小学生认为写作是枯燥乏味的,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的情节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精彩的故事,巧妙地应用到作文写作之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小学生作文的可读性。

(二)帮助学生形成写作思维的建构

心理学研究认为,想象来源于表现,而表象是对事物的复现。学生要在写作过程中发挥想象能力,先要在日常学习中具备表象能力,即对所学进行复现。在阅读之后的对比写作,是培养学生表象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想象能力发展的必经过程。要使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形成:分析作文题目——进行表象——产生想象——付诸笔端,这种写作思维,就必须从大量的阅读入手,不断进行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表象到想象的交互训练。语文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提供的阅读资料是有限的,学生的表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会被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之中,因此导致写作思维建构范围狭窄,基础不牢。充分的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事物的最好方式,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就有更多的材料去进行想象思维,能够形成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作文的内容会更丰富,语言运用也会更有价值。

(三)提升学生写作的立题价值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而语文能力的检测则是小升初和中考、高考。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写作能力将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学业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学生语文写作最主要的不仅仅是好词佳句的堆叠,更是一种思维、思想深度的体现与考验。当学生阅读的书籍增多,知识面变得广阔,其思维模式必定异于一般学生。正是新颖的思维与独特的视角,成为检测和评价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当知识积累到位、构建起适合自身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时,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运用也会带有自己的特点与看法,做到真正的吸收消化、化为己用,在作文立题方面能够更有创意、更深刻,长此以往,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得到更高的评价,这对他们的学业考核也非常重要。

三、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建议

(一)联合社会和家庭共同提供课外阅读环境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外实现的阅读。在课堂之外,能够为小学生提供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料的是家庭以及社会相关教育机构和文化组织,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课外阅读,建议小学生家长积极为孩子购置书籍,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各种社会文化组织也应该与学校联合起来,举办读书会等活动,给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对课堂阅读教学进行延展

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放置到真实的环境中,使学生边学边用,体会阅读能力实践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课外阅读的目标。因此,建议小学教师和学校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阅读的延伸。例如,在教学《荷花》时,在课堂上进行关于荷花之美的阅读学习和感悟体会之后,请学生将其做成课堂笔记,在周末放假的时候,由教师组织学生去植物园观赏荷花,拿出自己的阅读学习笔记,对照笔记的内容观察荷花,进行思考,然后对植物园中其他的植物进行欣赏并将欣赏感悟整理成小随笔,进行课堂交流。这样一来,既对阅读学习进行了复习,同时又实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同时也是检查学习结果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对文字字段的正确理解能力,能够对所阅读的内容形成客观的认知,能够通过阅读获得相关的情绪情感感受,并将其运用到作文当中,只有这样,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才能够更有成效。开展课外阅读,对语文作文教学的价值不可替代,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郝坤.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作文教学研究,2016(3).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作文教学;小学语文

如果说表达是信息的输出,那么阅读就是信息的输入;没有输入,自然也不可能有输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积累,缺乏真情体验,所以词语贫乏,语言组织困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幼儿教育阶段就已开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所以大部分孩子六岁左右便能进入独立阅读阶段。而中国孩子普遍在十二岁左右才能进入独立阅读阶段,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小学生阅读量是美国小学生阅读量的六分之一,个人图书拥有量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加强我国小学生课外阅读势在必行。

一、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写作来说适量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自然作文教学中适量课外阅读也非常有必要。如果阅读量小,学生写作时就会缺乏思想性,不知如何下笔,难以写出有意义的文章。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学习到更多写作技巧,获得到有益启示。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知识面局限于教材,且思维会变得僵化,这十分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则能够成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良好途径。此外,课外阅读中,学生通过阅读情感体验,能够更好的体验到写作情感表达,这对于学生作文写作中情感的流露和表现有着很大帮助,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很多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缺乏阅读动力,缺少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应采取一定措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课外阅读兴趣,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积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教学策略

通过前文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适量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不能以教学任务为导向,而是要以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为主导。随着学生逐渐成长,对认知事物的认知、情感等也丰富起来,而且有了抒发这种情感的需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去写作。所以课外阅读素材选择中,可以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例如,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小学阶段孩子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好的课外阅读素材的选择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也能够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创设出各种生动形象的情景,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让学生有景可观、有情可抒、有事可描,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激发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让学生间对阅读经验和阅读乐趣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使学生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使其产生阅读动力。

(2)首先阅读量设定必须合理。每一个学生文字语言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小学语文阅读开始的。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对小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好的基础性作用。

“质量”本身是由“质”和“量”两个。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材的编排,都是精挑细选那些适合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优质课文,通过对这些课文的阅读,来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阅读的问题,因为在考试中,往往很少甚至根本不考查在教材中学习过的范文。对于那些根本就不可能预测的文章的阅读,就存在一个我们如何将课内学的东西迁移过去的问题。这就转入了阅读质量的另一方面,不断努力提高阅读的量。这当然不是说你可以不加选择地读书,但有益于身心,或者说总体无害的各种文章,自然是多多益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尤其又是那些经典的名著,无论是文学的、政治的,还是哲学的,可以奉行“拿来主义”。因为,不同属性的知识之间总是相通的,可以彼此互利于对方的学习。当然,阅读量的设置要根据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客观条件。不同时期,小学生语文课本的阅读量都要有不同的调整,不能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负担。

(3)对所选阅读素材要有独特的思考,设计有效提问。以创造“三主”、“四式”闻名的钱梦龙老师是一位设计问题的高手 。他曾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善于设计问题也是重要的一条。”他把“拐了个弯”的提问方法,称之为“曲问”,他认为“曲问”能让学生多动一下脑筋才能作答,因而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外阅读素材选择时,教师应该自己要先进行阅读,了解其中有益知识点,了解阅读难度,设置一些思维、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首先,是整体性问题。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整体性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局部和全文的深入理解。

其次是比较性问题。要想获得语文阅读的效益,不仅要完成课本的教学,而且还要通过课外的阅读进行“迁联”的教学,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把课外较相近的文章来进行比较阅读是较好的方法。

第三,迷惑性问题。小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思想束缚性小,敢于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批驳别人的见解。然而他们的“批评”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使他们的“批评”思想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设计迷惑性问题,让学生在辨别中钻研,在争论中发展。

第四,互逆性问题。逆向思维,就是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进行探索。一个问题从正面来的,往往能得心应手,随口答出,但反过来问,可能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因此,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展相互促进。

(4)要加强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联系。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培育学生作文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学生在阅读后,能够产生写作兴趣,这样便能够使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间建立联系,使课外阅读意义得到实现。这种作文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巩固了学生写作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作文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开阔学生视野。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让学生进行优美文句摘抄,用简单的表达写作读后感。或是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此外,还可让学生进行故事续写,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锻炼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其对写作产生兴趣。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但很多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和写作兴趣,而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更能够丰富学生阅读积累,使学生产生写作动力。因此,作文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周长征,符兵.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5,74:56.

阅读课外书威斯汀游戏读后感 篇8

在威斯汀的十六位继承人中,只用一位才能继承他那笔巨额遗产―两亿美元。

威斯汀游戏开始了。有十六位参与者,8对搭档,八个线索,威斯丁的遗嘱重要提到:重要的不是你手中的线索,而是别人手中的线索。

八对搭档都在认认真真的琢磨手中的线索。在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十六位继承人和威斯汀的关系,我们期待着,最后的解谜。

最后,我们知道了威斯汀设置这个谜局不仅仅为了找到凶手他要这些人体会到爱和友谊。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篇9

杨新顺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摘要: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阅读过程的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提高阅读效果。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

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 能力 培养

Comment On The Reading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Yang Xinshun(College of Junior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ummary: Reading is the important means of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Meanwhile, reading is also a kind of complex intelligent activity.As the students’ reading directors, we must surely know about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reading course.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ents’ reading course, we can direct the students exactly in order that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better reading skills and improve their reading.As a result of their young age, lack of life experience and less knowledge,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need training and directing patiently and totally.In a word,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Th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 is formed from practice.Whether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reading skills or not is the key to the students’ reading.Therefore, our Chinese teaching is not that we give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imply.We should give the students the reading skill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our Chinese teaching.Key words: Reading,ability,training

目 录

一 小学生的阅读特点........................................................................................................................................3 二 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3 三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3 四 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6

(一)激起需要,形成兴趣..............................................................................................................................7

(二)优化环境,激发兴趣..............................................................................................................................7

(三)加强指导,培养兴趣..............................................................................................................................7

(四)开展活动,巩固兴趣..............................................................................................................................7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学校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习书本知识。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合理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阅读过程的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提高阅读效果。

一 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所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必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了的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

二 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如《穷人》一文,这篇课文通篇除了题目外,再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处处反映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文章没有直接描述当时黑暗社会制度,而通篇却无情地揭露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三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

1.阅读要明确目的。

在阅读中学习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目前,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没有目的,不少儿童读课外书,只能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在阅读上,也是老师读到哪里,听到哪里,只会完成老师指定的活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阅读结束后也无法自我评价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寻地主动学习。

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层次水平。一般说来,有以记诵问题解决的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有希望能够理解并在相似的文章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模仿水平;还有使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水平。阅读能力低弱的学生,一般都处在前两种水平上。如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有的学生只求该文分了几个段落,甚至把各段段意也背了下来,他认为这样做,就是掌握了文章的内容结构。还有的同学从某一篇文章的分析中,掌握了某种“格式”,如这篇文章是依据每个段落开头所揭示的表示时间词语来分段的。这样,他遇到同类似的文章也会如法炮制。但是这种迁移的广泛程度,是有极大限制的,因为这个学生掌握的“格式”只是事物外在形式的联系,而外在形式并非本质的东西。还有的同学则是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来认识文章段落的逻辑关系,从而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法。

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其效果当然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确立较高层次水平的阅读目的。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设计了三层要求:(1)理解本义(字面义),(2)理解一般含义(比喻句)。(3)理解在本课中使用的意义和作用。本义;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一般含义:当处于危难艰苦的情况时,有人给以强有力的支援。当学生理解到这一步时,教师不该停止而要继续引导学生读文,从前文中体会到“带着全村妇女”这需要做一番动员组织工作;“顶着打糕”需付出一番艰苦紧张的劳动;“冒着炮火”有一番生命受到威胁的经历。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志愿军感动地流泪的原因。这样完成一个对词语的解释,不但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而且对词语本身的认识也是深刻而灵活的。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的阅读目的。能使学生对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知识准备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这样自发和引导相结合,不但有利于课堂上掌握知识,也直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阅读要注意过程。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注重了解学生获取这个结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行的。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给《草原》一文分段,教师问本课分几段?按什么分?几个同学发言后,教师发现他们的分段起止都不一样,并且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教师便说:“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参看课后练习题的提示,为了同课后问题保持一致,我们将课文分5段”;其实学生按写景叙事分两段也是完全正确的。这样,老师只是“为了同课后问题保持一致”而机械地把答案扔给学生,并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反馈调节自己的指导方法,而是让学生盲目地猜测、争论、等待,虽然课堂气氛也活跃,但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应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过程完成阅读。4 并意识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达到预想结果的保证,是形成正确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

我们还以分段为例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合理的阅读过程。如分析《詹天佑》一课的段落结构,一位老师引导的步骤是这样的:(1)理解全文的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2)分析作者为表现中心思想记叙了哪些方面的事实;(3)根据这几个方面的事实,研究作者行文的结构;(4)认识作者怎样把这些事实联结为一篇完整而有条理的文章。我们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给学生指出了一条合理的思路,也就是设计了一个阅读文章分析其结构的合理过程,它的正确与合理表现在:①引导学生沿着整体—部分—整体的途径认识理解课文。课文的任何部分都是相对于整体而存在,都是为了共同完成整体目标而存在,离开了整体部分便失去了存在意义和可能。课文的段落是服从于整篇文章的构思的,从篇的角度着眼分析段落,可以统观全局认识段与段之间和段落与全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有机分析,避免了单纯着眼于“分”所造成的机械切割,这篇文章是通过“不怕外国人嘲笑”主持和亲自参与修筑京张铁路两个方面的事实,来表现詹天佑爱国和杰出才能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在预习时把课文分成六段,错误地将课文第三段又分为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段,就是没有从全篇角度考虑,把从属于“整体”的一部分机械地按照“设计的发展顺序”进行了切割,导致了并列层次的混乱现象。后来,这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思考方法,纠正了错误。这一转变,不仅使他们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形成了正确的阅读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②不以求得结果为唯一目的,而是通过认识文章和文章所表现的事物内部联系,实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长远目标。给文章划分段落从阅读教学的整体过程来看,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通过给文章分段,训练学生认识文章结构而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如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和培养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也使他们自我意识到正确的阅读结果,有赖于正确的阅读过程。3.阅读要勤于思考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却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渡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这是不行的。一位老师在讲《林海》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给“岭”“林”“花”各层意思都设计了填空练习,用幻灯投影,让学生口答笔记,如“岭”一层课文的练习是这样的:

这部分先讲()后讲()重点讲()。“多”字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述:①从()方面;②从()方面。作者还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感受。就这个练习填空题出现的时机而论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个练习在细致分析课文之后出现,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填空来让学生熟记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这样学生用不着去仔细读文,也用不着思考就能完成这个练习。我们认为这种设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深入的思考。

同样一段课文,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阅读的:他先让学生认真默读这一段,并布置了思考题:①这段话有几个句子组成,是分几层意思来讲的(用序号标出);②这几层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默读,教师组织讨论发言,最后一致认为:本自然段四句话各为一层意思:第1句话是总述,2、3两句是分述岭式样多,岭多变化,最后一句照应第一句进行总结。点明岭的特点。本段写兴安岭的温柔与第1自然段说的“亲切舒服”也形成照应。最后教师让学生有 5 情感的读文,从而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句子的拟人意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领略了文章的语感。这样来,第二位老师费时并不多于第一位老师,但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教师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既需动脑思考,又没有被迫“招供”的压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看来,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4.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课堂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股好学的钻劲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习惯。

一位老师教《冬眠》一课时,板书完课题,他问:“眠”是什么意思?生回答是睡觉。又问:“那么冬眠呢?”生说是冬天睡觉。师若有所思地说:“那我们冬天睡觉就是冬眠了。”学生一阵哄笑,有的急忙纠正说:“冬眠是动物冬天不吃不喝躲起来过冬,就像睡觉一样。”老师风趣地说:“解放战争中,我们的骑兵部队的战马到了冬天都不吃不喝睡觉去了,敌人来了怎么办?”又是一阵开怀大笑。学生在笑声中发现了自己思维和知识的缺陷。于是就产生了究竟什么是冬眠的探究心理。这位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关于冬眠,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学了这一课,我们才能明白。”这一短暂的教学谈话,不但涉及了有关科学知识,进行了语言和思维训练,而且寓知识和能力培养于生动活泼的教学之中。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行动就是初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我们在重视课上阅读的同时还要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其作用不可低估。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就必须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的倾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指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或课外阅读对象和一种力求趣近或认识的倾向,它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它表现为好奇、求知、探究、操作、掌握、运用等。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有得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四 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激起需要,形成兴趣

需要是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如有学生获得了学校(或更高级别)的读书征文比赛的奖励,相关部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就会使其他学生由好奇、向往而产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需要。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兴趣。”

(二)优化环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校在“橱窗”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开辟了佳作赏析节目,并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图书„„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三)加强指导,培养兴趣

无意注意是小学生的主要特征。它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课题,也是搞好课外阅读的主要课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实际情况,独立阅读常常会遇到不少困难,这会给阅读兴趣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只有知道了读什么书,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能对课外阅读有兴趣。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学生怎样精读和略读;教学生学会思维;教会学生边读边想的方法、怎样写笔记等。

(四)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1、“课本”导趣。“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教完《狱中联欢》后,我便诱导学生去读《红岩》等等。

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内容:(学了《颐和园》)对祖国的名胜古迹,知道多少?(学《马背上的小红军》)看几个革命故事,讲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动人故事。(学《三味书屋》)请多了解一些鲁迅爷爷。(学《只有一个地球》)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学《牛郎织女》)读一些民间故事„„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学老舍先生的《林海》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养花》等。

2、故事引趣。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反而能从讲者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然后开故事会,可由教师讲故事,也可由学生来讲。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3、“季、节”牵趣。一年有四季,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赞美四季。每年的不同季节,我都要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观赏完后,我就适时地 7 牵引学生的兴趣,问他们看到的景色怎么样?然后让学生去读描写相应季节的诗歌或文章等,然后开一个“赞(春、夏、秋、冬)朗读会”。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从学生朗读过的《春》《荷塘月色》《秋菊》《梅花》等中,可见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另外,一年之中,也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国庆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

4、竞赛保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5、表演成趣。有许多课内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以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如教完《狐假虎威》后,我先教学生进行表演。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我们班要搞一个表演比赛,以寓言故事为表演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许多寓言故事,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表演取得了成功。这样,通过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不止以上这些,还有许多。如知识竞赛、办班级小报、信息交流会等也是很好的活动。当然,不管什么样的好方法,都只有付诸实施后才能生效。如果不给小学生阅读时间,没有适合小学生读的课外书。更主要的是如果老师、家长的观念不改变,基础教育的改革不落到实处,对小学生兴趣的引导不得力,没有用宽容的标准指导小学生选择有意义的书来读,那么课外阅读就只可能是形式罢了。需要、环境、时间、方法、内容缺一不可啊!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①读、再阅读”。要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引导小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而后兴风雨,生蛟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参考文献: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主编 钟启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主编 华国栋 南京大学出版社

《小学教学论》主编 刘树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 《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2002.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1990年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篇10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是学校的主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读,忽略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增加其阅读量,尤其是课外阅读,这样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能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培养其写作能力。本文将重点探讨课外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优势。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课外阅读 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水平的基础,这其中,写作水平是重中之重。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知识素养。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是关键,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

一、课外阅读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作为一种校园范围外的教学手段,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实现很好衔接的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都是教科书中的内容,相对缺少趣味性及实用性。相反,课外阅读则是一种充满自主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方式。第一,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读物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看,以兴趣为前提,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爱上阅读。第二,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阅读了解学校以外的事物,同时为其储备大量的阅读材料,在写作过程中将读到的材料运用到其中,使作文内容充实丰富,也提高作文水平。因此,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在愉快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往往发现学生对教科书中的课文内容不感兴趣,由于教科书中的内容往往具有教育意义,趣味性相对较少,教师会采用分段解读的方式讲解课文,这就导致语文课文失去内容整体性,为了配合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师讲解较快,导致学生失去原有的对课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为学生提供名家阅读,让学生从故事中探索道理,并且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素材,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其提供适当的名家阅读。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

语文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教学课程,它不仅仅是对语文理论、读写生字的教学,更教学生如何应用,如何与他人沟通,因此它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对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注重对生活的关注。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天发生的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只有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才能写出不空洞、不乏味的作文。同时,课外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并很好地将这种社会意识表达在作文中,增强作文的思想性与现实性,但是教师要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例如本校的某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本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一组学生阅读老师推荐的《鲁滨孙漂流记》、《爱的教育》、《伊索寓言》和《童年》等名家作品,另一组学生则选择报纸类的读物进行阅读。一个月后,发现阅读名家作品的小组学生写作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而另一组学生的写作内容相对现实枯燥。因此得出结论,报纸类课外阅读并不适合小学生,而名家作品则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在语文的学习中,知识储备量是最重要的保证,相应的,课外阅读能够增加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知识储备量,不论是在汉字的学习、语言的凝练还是写作基础的运用上,都可以为其提供很大的知识量。多读课外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书本以外的生字,使学生阅读到书本以外的语言运用,提供很好的作文素材。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在写作时描写不同的场景、情节、心理状态、人物表情等,使其将课外阅读到的东西慢慢地积累成自己的小素材库,保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在阅读课外书籍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书中描写情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充实自身的写作技能。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将看到的描写人物或环境的语言记录下来,积累成写作素材。

三、如何具体实施

在班级举办图书角活动,既能增加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能节省买课外读物的资金。笔者让学生每个人把自己喜欢的、自己认为好的或者想推荐给大家的两本书带到学校,放到教室的图书角里。并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坏,选出一名学生做图书管理员,将从图书角借来的书在图书管理员那登记,并且规定每个人的借书时间为七天,七天后要将图书返还,如七天后没有阅读完,则在图书管理员那重新登记,并规定每名同学每次只可以借最多两本书。同时两个月后,对图书角中全部同学都看过的书进行更新,并评选出班级中谁的书最好看,学生看了哪几本书最有收获。对于这样有益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教师要持续进行下去,并且要推广到学校的各个班级,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图书角举办一段时间后,笔者进行全班的作文大比拼,学生自选题材,自拟题目,最后评选出最好的十篇作品粘在墙上,以便学生阅读赏析。

四、结语

在语文课程的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学校应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与家长交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能有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艳.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5(01).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篇11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 他们在学习时基本上都是以兴趣作为支点, 这是他们学习的基本动力。因而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首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增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更加热爱作文写作。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并且引导学生筛选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 通过知识的累积增加学生语文涵养的提升。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尤其是在课外阅读这一环节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典型的实际应用, 当学生运用较为优美的词句时, 教师必须予以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以此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更加喜爱课外阅读, 从中汲取养分。总的来说, 增加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两者之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教师要以课外读物作为教学切入点去引导学生, 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书籍能够不断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量, 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小学生正处于学生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形成阅读的习惯对其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他们课堂内的阅读相对比较少, 所以课外阅读成为他们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部分家长与教师对于课外阅读理解缺乏全面性, 将考试与能力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 因而只支持学生阅读这一类型的课外读物, 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目的性过强, 必然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发展角度分析, 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前提是引导学生阅读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书籍, 而教师与家长则是起到适当的指引作用。课外读物对学生而言能够引导他们吸收外来知识, 对他们的作文写作而言也是极有帮助的, 不断丰富他们的素材储备, 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这些对作文写作来说都是宝贵的资源。课堂教学中, 越是阅读多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面越广, 且思维能力更为敏捷, 具有极好的遣词造句能力, 涉猎广泛正是学生的学习优势所在, 并且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良好的纽带, 这对作文写作来说是更有利的知识积累, 必然能够促进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在作文写作中, 之所以小学生会出现作文都是流水账形式,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作文素材累积较少。写作不仅需要大量语言材料, 更需要把握写作素材的有效应用。而针对上述两者来说, 前者主要是通过生活获取, 后者则为在阅读中汲取, 两者之间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活动, 比如每天20min午间读报, 自由组合课外阅读, 等等, 在这样良好氛围的熏陶下, 教师对学生给予鼓励,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做笔记, 勤做阅读卡片, 与此同时, 还需要对读书笔记进行评议。而在评议过程中, 数量的累积是其中一个方面, 质量因素同样不能忽视。除此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需要将这一部分成绩计入语文成绩之中, 成为期末阅读一个部分。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具体情况, 巩固阅读成果,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调动阅读积极性。而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阅读作品, 主要是以其年龄段作为基本的阅读方案, 通过丰富课外阅读让学生不断累积写作素材。在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摘抄好的文字与内容, 不断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累积。

四、结语

总体来说, 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以此促进学生累积写作素材, 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及水平, 最终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艳.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 2015 (1) .

[2]周晓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5) .

小学生课外阅读笔记 篇12

好词:忽如其来 飘忽 兴趣盎然 熠熠生辉

好句: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 篇13

内容提要:

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要想使学生获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将遇良才能力的提高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全面,处理好阅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读书;其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让他们多读书;第三,还应定好师生位置,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第四,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训练,最终达到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中文是李白、苏东坡使用过的文字,她神奇灵异,由她所组合成的一篇篇文章也内涵丰富、充满哲理。对这些文字进行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人类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虽然经历了几次变化,从语言到文字,近年来又发明了电波、光波和声波等语言媒体,但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仍然是文字信息的集合体——书籍。现行阅读资料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大量的文学名著有“生活教科书”之称,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因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被誉为“智慧之源”。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智力、提高人文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信息频传的二十一世纪,学生更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以便及时获得较多的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由于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学生阅读基础的不均衡性,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最显著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上那条追求智慧的道路。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在班上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可以先指导朗读优秀的同学朗读,然后让他们在班上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作品可选用故事情节比较曲折、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语言比较优美的小说、散文,篇幅可选用较短小的。例如鲁迅的《呐喊》、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绿》、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名家名篇的风格特色、思想内涵,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组织学生看电视小说、散文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电视文学作品可以真正使人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它将文字的美和声画的美结合起来,使原作更丰满立体、真挚感人。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组织学生多听、多看电视小说、散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本文字就美仑美奂,若再配上画面,那么在淡淡月色下那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就更容易使学生领略到当时的意境了。而对这优美画面的欣赏也会促使他们对原作的研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不定时组织学生看电视文学作品来进行。

3、利用黑板报和墙报辑录名言名句

如果说上面的方法比较适用于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则较适合阅读能力不太强的学生,他们平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作文不大感兴趣,也难得引人注目。让这一部分学生每天辑录一条课内外的名言名句抄录在黑板报和墙报上,每天让他们读一遍给其他学生听,教师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的摘抄、朗读能力表扬几句,通常会激起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促使他们每天乐此不疲地去阅读、摘录、朗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任何作品都反映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他们受书中思想的影响会更大。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内容好的优秀作品,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当校园流行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这些都是成年人的童话再将纪实报道中记叙的那些因沉湎于言情或武打小说中不能自拔造成遗憾甚至酿成悲剧的事例在班上朗读,有时也指导学生阅读课内外的经典著作和说理文章,例如《赵一曼女士》、《囚绿记》、《革命烈士诗抄》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幸福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看不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及身份的书。

三、定好位置,指导方法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系统必须具备这样几个要素: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材料、阅读方法、教读者、读者。其中“教读者”和“读者”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教学方法”是联结“教读者”和“读者”的一个要素。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先处理好着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实践中,我认为,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并成为衷心喜欢的活动,必须定好师生的位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读的技术,形成自读的能力,这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终身受用的“常规武器”,是阅读教学价值之所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辅导者”、“助手”这一地位,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阅读方法,组织他们顺利阅读。要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一切学习活动包括阅读学习的主体,而不应该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高高在上地当指挥和导演,学生也就不用再急急忙忙疲于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了。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随心所欲、不为读什么而读。

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在阅读中袖手旁观、无事可干。而是说,既然学生是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师是阅读的辅导者、助手,那么教师的活动就必须服从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一切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扶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启发、指导或协助他们解决难题。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提示,然后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让他们融进作品之中,陶醉其间,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我在布置学生读名著《水浒传》时,只是指导学生注意几个著名好汉的人物形象,例如鲁达、武松、李逵、林冲、卢俊义等,归纳他们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采用不同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讨论中明白虽然鲁达、武松、李逵都是下层人士中的粗人,但性格都并不雷同,而是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李逵是造反精神最为彻底的一个,武松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鲁达是一个疾恶如仇、专打抱不平的人物。林冲、卢俊义都是中上层的正义之士,他们的经历也是同中有异,但他们最终都和李逵等人一样被逼上梁山,可见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当然,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决不仅仅是“读”,还应该是一种表达。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不是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主动积极地挖掘,动用自身的经验、阅历加入到阅读过程中去,尝试着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评说作品,一边读,一边尝试着说。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警察与赞美诗》时,就让他们讨论:假设那天晚上苏比未被警察抓住,他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他去赶车,但是车子被有钱人撞坏了无人赔偿,车主又逼他还钱,他没钱最终入狱。”有的学生说:“他一连几天找不到事做,最终还是选择了违法入狱过冬”……真是众说纷纭。但只要他们答得合情合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也在这读说中把握住了主要内容。

有时,也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尝试着写,尝试着画,甚至尝试着演。比如读《荷塘月色》一文,既可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画一幅画,也可让学生模仿写一段类似的文字或读后感,表现自己的风格和才华,发挥他们的创作和想象能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至于演,则更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视野,领略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四、循序渐进,综合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要求不一样,对他们的培养也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刚开始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材料与时间,由浅入深地对学生加强教育。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可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大致上分为:听是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说是概括作品或谈感想,读可让学生根据提示和要求课后阅读,写是让学生作摘录、写随笔或读后感。也可通过各种不定时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多读多写。

上一篇:2024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下一篇:公司任命书格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