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课外阅读(精选11篇)
一、选择题:60
1.阿拉丁在()岁那年遇到了远来的“伯父”。A.10B.15C. 12
2.在地道救了阿拉丁的是()。A.戒指的仆从B.神灯的仆从C.魔法师
3.国王一开始把公主嫁给了()。A.阿拉丁B.宰相的儿子C.魔法师
4.阿拉丁的妻子是()。A.女王B.公主C.女王的随从
5.戒指的奴婢是()。A.一个威武的巨神B.一个女仆C.魔法师
6.魔法师骗到神灯后,把宫殿和公主搬到了()。A.非洲B.中国C
7.()把阿拉丁带到了公主被魔法师抢走后所在的地方。
A.灯神B.宰相C.戒指神
8.阿里巴巴是如何安置从强盗窝里拿来的几袋金币的?()
A.藏在家中柜子里B.挖地洞C.放在哥哥家
9.阿里巴巴的老婆问嫂嫂借升量()。A.金币B.葡萄酒C.米
10.阿里巴巴的嫂嫂在升的底部涂了一层()。A.油B.蜜蜡C.面粉
11.聪明的马尔基娜是用什么方法制服那些躲在油瓮里的匪徒的?()
A.浇进一瓢沸油B.用刀砍死C.饭菜里放毒
12.马尔基娜用什么办法让匪首毙命的?()
A.用匕首刺B.饭菜下毒C.喝了毒酒
二、判断题:40
1.魔鬼在阿拉丁拿到神灯后就把他从洞口拉了上来。()
2.阿拉丁的妻子用神灯从魔鬼那儿换了盏新的油灯。()
3.出现在山洞的神和阿拉丁家里的巨神是同一个神。()
4.戒指神和灯神是同一个神。()
5.魔法师也能拉开宝库的石板,他怕费力气,让阿拉丁拉。()
6.阿拉丁的母亲去向国王求亲,国王要她在家等3个月。()
7.魔法师骗到神灯后,把宫殿和公主搬到了非洲。()
8.戈西母听了阿里巴巴的故事后,雇来了十匹骆驼,准备去拿宝藏。()
9.裁缝巴巴穆司塔缝合了一具被肢解的尸体,这尸体是戈西母。()
10.聪明善良的马尔基娜最后成了阿里巴巴的妻子。()
长久以来, 我国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无不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让学生遨游书海, 与大师为友, 与知识为友, 与真理为友, 用最静心的阅读, 来充实心灵, 陶冶情操,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对小学生来说, 多读一些课外书, 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 还可以丰富他们的人文涵养, 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因此, 教师应该把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会对哪些课外书感兴趣呢?怎样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呢?如何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呢?
一、营造阅读氛围, 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已成为我们适应新课程实施、探索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 好奇心比较强, 只要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这件事。要想让他们多读课外书, 就应该先让他们对课外书感兴趣。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营造校园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不断的阅读, 使心灵充实、思想深刻, 并修身养性, 熏陶气质;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读教育名著, 与大师对话, 和名校交流, 拜专家为师, 以学者为友, 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 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 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作为教师,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相信, 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定能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我提倡“师生共读”,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读书也是最好的备课, 也是真正的备课。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前, 我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朱自清的文章, 将学生分成几组, 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阅读, 他们有的去图书馆借, 有的去书店买, 还有的在网上阅读, 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进行汇报, 有的学生找到的资料, 我也很生疏,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等到真正学习《匆匆》这篇课文时, 学生们理解得很快, 对于文章所蕴含的内容, 也理解的很透彻。
二、利用阅读资源, 培养阅读习惯
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与整合,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的评价、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等方面的研究, 积极倡导课外阅读理念, 开辟课外阅读的阵地, 逐步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课外阅读操作模式,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 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阅读方法, 拓宽阅读渠道。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 当学生还在为盲童安静能够在花丛中穿梭、能够捕捉蝴蝶感到惊讶、佩服的时候, 我便出示了海伦·凯勒的图像, 向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同时推荐了她的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此时能够从大多数的学生的眼中看出来他们急切地想读这本书, 因为他们从我的介绍中知道了海伦·凯勒是残疾人, 他们从心里想知道海伦凯勒利用这三天能够做什么。课下, 学生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能找到、买到、读到那本书, 我们班利用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学生讨论的最多的也是这本书中的内容, 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教师推荐课外读物, 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 丰富人生阅历, 更是积累文学知识、提升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就小学阶段而言, 阅读是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掌握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往往被忽视, 教师们只重视字词的教学, 让学生反复抄写字词, 背词义, 考试的时候成绩就不会太低;只注重课本内的文章, 在教学时的确是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但仅仅是理解此篇课文而已。并没有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运用,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别提读书了, 更不要提读课外书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以后, 我要求学生先去收集古代的神话故事, 再到课堂上讲给同学听, 如果哪位同学讲的故事跟老师找到的视频是一致的, 在他讲故事的时候, 我就会放着视频, 跟他一起合作。这样一来, 他们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第二天, 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开天辟地》等等, 有的学生还把书拿到了学校跟同学互换着看。当然, 我也费了很大功夫, 找到了很多视频, 跟同学们一起合作, 带着他们又学到了很多。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 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以后我再安排类似的任务时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四、通过成果展示, 培养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 能够让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我便利用小学生课余时间充沛的优势, 指导学生进行适量的、合适的文学作品阅读, 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感悟、读后感, 先在班上互相传着看一看, 再进行评论, 把评论较好的文章报送到学校的广播室。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外阅读的行列中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怎样来看待课外阅读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尤其是激发孩子对阅读一生的向往。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讲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孩子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并无不动容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逛书城,写感受,激发兴趣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有益的书,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读书活动。如利用双休日让学生逛书城,写感受,周一及时反馈交流。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而且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要有计划地做好指导工作。指导工作的关键是要经常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推荐的方法很多,可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1.配合阅读教学
教师可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读物,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如教了《吃虫的植物》一文,学生在了解会吃虫的奇异植物后,对植物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及时推荐《叶绿花红》这本书。如此,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阅读自然知识读物的兴趣。又如在学完《小交通员》之后,教师推荐《我的一家》,使学生读后对“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完整地树立起一个机智勇敢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再如教完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有关的课文,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四大名著。
2.阶段教学的需要
一年级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教师可推荐一些纯拼音读物,如《格林童话》让学生阅读。这样,既复习了汉语拼音,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知识。
3.配合习作
如要求二年级学生用一段话写一种植物。有的学生写得简单,缺乏具体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可向学生推荐描写景物的读物、文章。经过重新观察并阅读推荐的读物后,学生再自改其文,结果会有明显进步。
小学生活泼好动,易受感染。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把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的兴趣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如有些学生爱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教师得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并及时推荐有益读物。同时,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扩展视野、获得知识,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教师就得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有:
1.选读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刊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刊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刊,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大些时,我便读童话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在童话的世界探险。也就是这本书,让当时的我喜欢上了童话,喜欢上了童话里的每一个人物,也是这本书,让我爱上了读书,让我越发好奇的去探索书中未知的心灵世界。读书之花已悄然发芽。
书,带给我的益处太多,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与书为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增加了我们的文化水平,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
六年级:魏承君
还在我咿呀学语时,母亲就给我读《一千零一夜》,每天晚上慈祥的为我讲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我就乐此不疲地出神的听着,从此,一颗种子埋藏在了我心中。
渐渐我长大了,终于步入了小学时光,六年的学习让我更多的接触读物,让我明白更多的道理。《鲁宾逊漂流记》教会我如何在恶劣环境中生产希望;《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让我明白了成功必须坚持不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珍惜现在的美好;《海底两万里》启发了我对科学的想象。到了初中,我接触了散文诗歌,使我的读书面增大,我读的第一本诗歌集就是《繁星春水》,它让我感受到那伟大无私的母爱,童年的天真以及大自然的美丽;《朝花夕拾》让我回味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伊索寓言》让我通过一个个的故事懂得了人生的宝贵道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一劳苦一( )( )一简朴一( )
2.“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是全文的 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选一选。在朗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字应读得[ ]
A.慢而有力B.急促轻松C.语调平稳
4.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句换个说法。
参考答案:
1.(辛苦)(轻闲)(朴素)(奢侈)
2.中心 对周总理敬佩赞美。(意思对即可)
3.A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颗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过刘备殿,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沿红墙翠竹之夹道就到了惠陵,这是刘备的墓。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享此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之祀地,并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我穿过一座座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右为《出师表》。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笔走龙蛇,倒海翻江,如涕如泪,如枪如戟,我似乎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或仰天长叹,或沉思默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247年,“桓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选文有删改)
【问题】
20.文章第4段中说的“汉贼不两立”中“汉贼”是指【 】和【 】;“两位忠臣良将”是指【 】和【 】。(2分)
21.文章开头就说“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一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作者崇敬、思考和遗憾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一例说明。(4分)
答:崇敬的是【 】
思考的是【 】
遗憾的`是【 】
22.根据本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举例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23.你怎样理解“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成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4分)
答:
24.文章结尾部分说“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愿做前一种人还是后——种人?怎样做才能成为这种人?(4分)
答:
【参考答案】
20.(2分)
是涉案人,不是涉案人。(酌情给分)
答:“汉贼”指“汉”和“魏”;“两位忠臣良将”
(每问全对得1分)
21.(4分)此题较为复杂。答案要点如下:
①崇敬
(1)他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
(2)他聪明机智,才比天高: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
(3)他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
(4)他德昭宇宙,克己奉公: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答出其中任一点均可)
②思考
(1)人应德才兼备,为天下人兴利: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2)人是为现在而活,还是儿邢想而生: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人不在官多大,寿命多长,而在于被人民承认: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答出其中任一点均可)
③遗憾诸葛亮输了:诸葛亮输给了曹魏。(或“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答对1个要点1分,答对2个要点2分,答对3个要点4分)
22.(4分)
答:诸葛亮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2分)。他具有治国理想: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他具有聪明才智: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军灰飞烟灭。
他坚持原则:挥泪斩爱将马谡。他克己奉公:向后主自报家产时坦然无私。(治国理想、聪明才智、坚持原则、克己奉公,4个要点,答对1个要点得1分,答出两个及其以上都得2分。)
23.(4分)
答:一个人的官位再大,最终也会失去;一个人的寿命再长,总是要死的(也不会永恒)。只有那些有才有德,为人类的发展、为人民的利益,终身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出巨大贡献的极少数人,才能世世代代被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注意此点:作者的原意是说,做官和做人比起来,做人更重要;长寿和为理想而鞠躬尽瘁比起来,为理想而鞠躬尽瘁的人更能永恒。官位大,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的人,“死而后已”——死了也就算了,不存在了。为理想而生的人,鞠躬尽瘁,一直奋斗到死,“死而后已”——死‘了也就算了,此外什么都不追求。)
(意思基本相同即可,答对1个要点2分)
24.(4分)
一、相同题材对比读
任何一套教材在编排时, 内容上都会注意上下的连贯。如苏教版教材中, 同样表达了深厚的亲情,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选文呈现。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两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下册《月光启蒙》《爱如茉莉》;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学习这类课文时, 应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进一步感悟亲人间深入骨髓的是不能割舍的爱。
仅对教材中的情感有所体会, 毕竟是不够的。课外读物中, 以家人之间血肉亲情为题材的文章还有很多, 推荐学生阅读上个世纪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傅雷家书》、现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新生代作家叶细细的《让我许个愿》……通过对比, 可以体会出同样是父母之爱, 因为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目光, 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经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 学生的感情像蓄势待发的活火山。课堂教学中, 将这些情感有机融合展开, 点燃学生的激情,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还可以使学生的同一情感领域更加丰富。
二、同一文体联系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种典型文体包括:诗歌、科普小品文、文包诗、童话等。其中诗歌中的儿童诗内容新颖, 富有童心童趣, 节奏鲜明, 在一、二年级教材中约占30%的篇幅。学生掌握了儿童诗的学习方法, 再阅读教材中、课外读物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了。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鲜花和星星》为例, 谈谈怎样教会学生阅读儿童诗。
重视读。初读时, 引导学生渐渐地读出整首诗的节奏、音调、韵律;读通诗句后, 想一想诗歌告诉了你什么, 读诗中的句子你感受到什么。初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阶段, 也是个性化生成的起步阶段。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再给予朗读方法的指导, 结合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移情美读。
重视理解。全诗熟读后, 体会诗中两个句子:第一节末句说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第二小节又说星星“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辨析讨论: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通过这样的提问, 使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 提升理解力。同时, 反复朗读中自觉地发现本课独特的句式特点, 让儿童诗的最大特点——反复, 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视写。读写迁移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难点, 也是儿童诗教学常见的策略, 因为儿童仿写儿童诗具有先天的优势。本课课末可以先仿写诗人的诗句, 再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结构的新诗。课后将自己创作的小诗写下来, 并配上合适的插图。
课堂上领略了儿童诗的魅力, 获得了一些阅读方法, 在课外提供一些儿童诗的篇目或书目, 将课堂教学的效益指向课外, 相互联系进行阅读, 便有机地促成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会阅读和大量阅读”的达成。
三、名家作品深入读
名家的作品也是教材编排时较为青睐的。为了领略名家的艺术特色和迷人风采, 在学了他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后, 就可在课外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如:学了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夹竹桃》后, 不妨再看看《听雨》《清华梦忆》《母与子》《三个小女孩》等等, 体会季羡林作品清淡隽永的风格, 感受季先生文章的平白如水。先生平白朴素之中, 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 博爱慈悲一往情深。虽不可能要求小学生的理解直达如此渗透的境界, 但这样一种阅读的过程必定是一种积淀、一种涵养的过程, 是不断地了解作者, 走进作者内心的过程, 并终将提高语文的素养。
当然, 阅读名家作品时, 也不必提出同一要求。有的文章必须细细研读, 好的段落甚至可以背诵积累;有的文章教学时可以不求甚解, 留出大量的空间待学生们今后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学习经历使之越发丰满起来。
四、节选文本串起读
四大经典中的《西游记》最适合小学生阅读。《西游记》曾被拍成电影, 改编成电视剧, 书中的人物、情节家喻户晓。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课《三打白骨精》的内容就选自《西游记》。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名著,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精彩片段时, 适时提供原著的相应片段, 让学生体会经典的妙处。例如:“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这是课文中的描写, 简单、直白。呈现原著:“好妖精, 按落阴云, 在那前山坡下, 摇身一变……那怪物:假变一婆婆, 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 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 脸如枯菜叶。颧骨往上翘, 嘴唇往下撇。老年不比少年时, 满脸都是荷叶摺。”两段文字先后呈现, 学生很容易便悟出了原著的细致、生动。学习完课文后, 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试:三变、三责、三打之后, 孙悟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认为白骨精与其他妖精有什么不同?三打白骨精之后, 师徒四人各有什么遭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原著的阅读期待。
一、变课外阅读为作文阅读
应该说,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积累大量的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课外阅读的一大目标,但是,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无奈很多家长(包括a一些语文老师)过于急功近利,把提高作文能力看成了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总是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于是,在此目标的引导下,片面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更有甚者,索性把课外阅读变成了作文阅读。
二、变课外阅读为应试阅读
近几年来,小升初考试如火如荼,这些民办学校的语文卷子范围广,内容深,难度很大。为了能让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一些老师针对考试的内容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划出了范围。大量的成语、谚语、百科知识等方面的读物占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阵地,挤走了小学生原本爱读的童话、故事、小说、人物传记。更有甚者,有些“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还把自己辛苦整理出来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反复阅读,机械记忆,通过这种“填鸭式”的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事实上,上述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首先,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课外阅读应该本着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量的作文书只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厌倦,久而久之,便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对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的大量的知识背诵,更是索然无味,学得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无从提起阅读的兴趣了。
其次,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将课外阅读与提高写作能力过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阅读时满脑子都是写作方法、好词好句之类的东西,读起来味同嚼蜡,分外费劲,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负担。兴趣阅读与应试阅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轻松活泼的,后者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既是生理上的,加重了孩子眼睛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是心理上的,让学生觉得读书就是为了考试,无论什么书都会关系到自己的考试成绩。因此,无论什么书到了他手里都会变得异常沉重。这是一个相当恶劣的后果,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为了逃避读书而沉迷于无聊的漫画和虚幻的游戏世界,严重损害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内容提要:
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要想使学生获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将遇良才能力的提高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全面,处理好阅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读书;其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让他们多读书;第三,还应定好师生位置,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第四,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训练,最终达到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中文是李白、苏东坡使用过的文字,她神奇灵异,由她所组合成的一篇篇文章也内涵丰富、充满哲理。对这些文字进行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人类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虽然经历了几次变化,从语言到文字,近年来又发明了电波、光波和声波等语言媒体,但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仍然是文字信息的集合体——书籍。现行阅读资料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大量的文学名著有“生活教科书”之称,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因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被誉为“智慧之源”。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智力、提高人文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信息频传的二十一世纪,学生更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以便及时获得较多的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由于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学生阅读基础的不均衡性,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最显著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上那条追求智慧的道路。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在班上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可以先指导朗读优秀的同学朗读,然后让他们在班上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作品可选用故事情节比较曲折、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语言比较优美的小说、散文,篇幅可选用较短小的。例如鲁迅的《呐喊》、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绿》、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名家名篇的风格特色、思想内涵,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组织学生看电视小说、散文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电视文学作品可以真正使人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它将文字的美和声画的美结合起来,使原作更丰满立体、真挚感人。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组织学生多听、多看电视小说、散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本文字就美仑美奂,若再配上画面,那么在淡淡月色下那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就更容易使学生领略到当时的意境了。而对这优美画面的欣赏也会促使他们对原作的研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不定时组织学生看电视文学作品来进行。
3、利用黑板报和墙报辑录名言名句
如果说上面的方法比较适用于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则较适合阅读能力不太强的学生,他们平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作文不大感兴趣,也难得引人注目。让这一部分学生每天辑录一条课内外的名言名句抄录在黑板报和墙报上,每天让他们读一遍给其他学生听,教师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的摘抄、朗读能力表扬几句,通常会激起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促使他们每天乐此不疲地去阅读、摘录、朗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任何作品都反映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他们受书中思想的影响会更大。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内容好的优秀作品,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当校园流行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这些都是成年人的童话再将纪实报道中记叙的那些因沉湎于言情或武打小说中不能自拔造成遗憾甚至酿成悲剧的事例在班上朗读,有时也指导学生阅读课内外的经典著作和说理文章,例如《赵一曼女士》、《囚绿记》、《革命烈士诗抄》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幸福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看不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及身份的书。
三、定好位置,指导方法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系统必须具备这样几个要素: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材料、阅读方法、教读者、读者。其中“教读者”和“读者”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教学方法”是联结“教读者”和“读者”的一个要素。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先处理好着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实践中,我认为,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并成为衷心喜欢的活动,必须定好师生的位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读的技术,形成自读的能力,这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终身受用的“常规武器”,是阅读教学价值之所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辅导者”、“助手”这一地位,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阅读方法,组织他们顺利阅读。要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一切学习活动包括阅读学习的主体,而不应该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高高在上地当指挥和导演,学生也就不用再急急忙忙疲于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了。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随心所欲、不为读什么而读。
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在阅读中袖手旁观、无事可干。而是说,既然学生是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师是阅读的辅导者、助手,那么教师的活动就必须服从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一切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扶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启发、指导或协助他们解决难题。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提示,然后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让他们融进作品之中,陶醉其间,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我在布置学生读名著《水浒传》时,只是指导学生注意几个著名好汉的人物形象,例如鲁达、武松、李逵、林冲、卢俊义等,归纳他们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采用不同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讨论中明白虽然鲁达、武松、李逵都是下层人士中的粗人,但性格都并不雷同,而是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李逵是造反精神最为彻底的一个,武松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鲁达是一个疾恶如仇、专打抱不平的人物。林冲、卢俊义都是中上层的正义之士,他们的经历也是同中有异,但他们最终都和李逵等人一样被逼上梁山,可见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当然,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决不仅仅是“读”,还应该是一种表达。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不是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主动积极地挖掘,动用自身的经验、阅历加入到阅读过程中去,尝试着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评说作品,一边读,一边尝试着说。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警察与赞美诗》时,就让他们讨论:假设那天晚上苏比未被警察抓住,他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他去赶车,但是车子被有钱人撞坏了无人赔偿,车主又逼他还钱,他没钱最终入狱。”有的学生说:“他一连几天找不到事做,最终还是选择了违法入狱过冬”……真是众说纷纭。但只要他们答得合情合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也在这读说中把握住了主要内容。
有时,也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尝试着写,尝试着画,甚至尝试着演。比如读《荷塘月色》一文,既可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画一幅画,也可让学生模仿写一段类似的文字或读后感,表现自己的风格和才华,发挥他们的创作和想象能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至于演,则更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视野,领略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四、循序渐进,综合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要求不一样,对他们的培养也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刚开始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材料与时间,由浅入深地对学生加强教育。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可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大致上分为:听是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说是概括作品或谈感想,读可让学生根据提示和要求课后阅读,写是让学生作摘录、写随笔或读后感。也可通过各种不定时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多读多写。
神木职教中心 王金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大。”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是如此的深刻。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引导学生沉潜于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让其思索玩味,感悟探究,从而丰厚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学生完整性人格的建构,才能达成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立人”目标。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如何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大阅读环境中,有目的地学习、汲取,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已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一个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的确,当读书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的同时,他们所感悟的是人生的真善美,知识的深奥美,以及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个性发展、放飞理想的不竭动力。办一个真正读书的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是我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首先要制订周详而切实的计划。所以,每个新学期伊始,我就根据本册语文教材的“目录”,确定配合讲读教学的课外阅读的大致内容,再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订好本学期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它包括阅读的内容、目标、要求、统计评比等。这样,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适时指导相关的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组织管理,包括学生阅读量的统计、阅读笔记的抽阅或展览评比,以及以读促写的作文竞赛等等。这才能保证学生课文阅读的有效进行。
二、让班级飘逸书香
1、书香教室巧布置。
开学初班级都要进行美化教室,利用这个机会,我到图书馆转了转,买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又发动学生回家找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然后读一读,写一写,选择其中的一条作为自己读书的座右铭,如:“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自无穷;“读万卷书,行万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通过巧布班级环境,学生受到了感染,受到了熏陶,就会爱上读书的。
2、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
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并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书。鼓励学生节省零花钱,用来购置优秀书籍。
3、开设读书论坛。利用班会课、学校的读书活动日,开设读书论坛,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阅读的收获。;引导学生发起一场“阅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的大讨论,使学生在坦诚的对话中,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话题中找到共鸣。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班级的氛围愈加和谐。
4、努力挖掘读书时间
要切实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必须在每天的时间表里为学生的阅读安排时间,并把阅读课安排在课表里。我的具体做法是: ①每两周从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安排为阅读指导课,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
②每天早晨学生早到半小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
③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布置睡前半小时阅读。
④充分利用节假日,布置读书任务,读物可以自主选择。读完一本好书,可以自制好书推荐卡,也可以写读后感,收假后,班内进行交流、评比。然后选举出“书香学生”在班内开学时进行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三、授之以渔
1、推荐好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要给广大学生确定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内容。可根据新课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给学生推荐好书;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量,亲自为学生挑选课外书籍。有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畅销小说(韩寒、郭敬明的小说)、散文(余秋雨、郁达夫)等。
2、布置任务。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所以我在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最少阅读一部课外书的同时也要求学生随时写下心得体会:或是人物评价、思想领悟,或是语言分析、人生感悟等,内容不限,字数不限。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要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
3、正确指导。由于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教会学生“会读”。中学生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会阅读的人并不多。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许多
学生不懈追求和无比向往的,但许多人只会翻书而不能“破”书。因为,课外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重在求量,目标多为一般性地了解,就象蜜蜂酿蜜一样,行万里路,采万朵花。所以,学生要学会读,要运用默读、略读和速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中,撷取朵朵浪花;才能跋涉在无限风光的书山上,探寻条条路径。当然,有时候也需诵读、精读和略读,也需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读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其次,教育学生“善思”。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看来,思考是科学的核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吸收、消化、升华的过程。因此,我注意了培养学生善思的阅读习惯。一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阅读,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鉴别,三是历史的唯物的辨证的筛选。这样就不致于“学而不思则罔”。
再次,教会生“勤记”。一方面是勤记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篇章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可以摘抄名言佳句,可以写出读后感受、书评等。以此来积累自己素材的宝库,构筑自己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要勤识记,对所摘要的知识经常感知、理解,以期积累运用。
最后,“教会学生善用”。课外阅读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巩固了知识,陶冶了思想,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一篇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是学习写作等运用语言练习的范型,对写作和其它语言运用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因此,就鼓励、引导学生善于把
阅读中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和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和说话中去,将阅读、作文和发现美结合起来,达到共赢。
四、师生共读形成传统。
我校每年都要举行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号召教师与教育名著对话,与教育名师对话,与课堂教学对话。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首先是当好学生的“陪读员”。当“陪读员”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端正读书目的;其次是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导航员”。让学生“能进能出”,不仅把学生带进课外图书浩瀚海洋中,而且不至于沉迷于课外书中,而影响正常学习,因此,必须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五、多元化评价,为课外阅读保鲜。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而有效的评价,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课外阅读评价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保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我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即动态观察评价、课外阅读考级评价、档案记录评价、家校合作评价、活动展示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我通过评价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及自信心,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
一、 制定考级方案,落实考级要求
1. 建立考级网络。全县小学课外阅读考级由县教研室具体负责,各镇教办、各学校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本单位阅读考级的组织、发动、指导、督查等工作,形成全县阅读考级三级管理网络。
2. 明确考级办法。阅读考级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将阅读考级内容分为六个级别,每个级别都规定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凡是读完相关书目的学生便可申请考级。考级一般从一级开始,逐级提高。不过,我们在试行阶段,要求中高年级学生读相应年级的书籍,考相应的级别。具体考级办法是:
(1) 考级内容包括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其中必读书目内容不少于90%。具体题型包括:古诗背诵(一、二级)、填空、判断、选择、简答。
(2) 一、二级以口头测试为主,三至六级以书面测试为主。考级采用百分制,分三个等级:其中60~74分为C等,为达标等级,75~89分为B等,90~100分为A等。
(3) 考级不达标者,可申请补考,并与下期申请考该级别的学生同时进行考试。
(4) 阅读考级时间一般集中安排在每年6月份及12月份。由教育局统一安排,统一制卷、阅卷(口头测试由镇教办或学校组织,各测评组至少由2名教师组成,教育局派专人巡视监督)。
3. 考级纳入评估。为了让考级真正发挥它的促进作用,我们将考级结果纳入评价体系。一是将考级结果纳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凡考级达标者,在其考级证书相应级别上予以记录,并由教育局教研室盖章予以确认,学期结束时学生阅读考级情况须填入学生素质报告书。二是将阅读考级情况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绩效评估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 丰富阅读机制,提升阅读实效
1. 重视阵地建设,保证阅读时间。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确保学生手中有读物。因此,我们提倡各校因校制宜,创新举措。比如“经典漂流行动”,学生只要购买一本书,就可以在班级或年级内通过交换看到该年级所有的考级书;“跳蚤书市”则是全校性活动,生生之间相互调剂图书,享受购书的实惠和阅读的快乐。为了保证阅读时间,要求各校在“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二是坚持每日一诵,鼓励学生每晚在家自主阅读20分钟,并借助“家校联系卡”及时表彰在家庭阅读中表现出色的同学。
2. 开展专题活动,营造阅读氛围。为了阅读考级的顺利推进,鼓励各学校结合校情开展专题系列活动。一是与名家面对面。我们建议各校邀请学生喜欢的作家进校园作读书、写作辅导报告,用名家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二是“读书节”中展风采。我们要求各校开展读书节专题活动,活动有时间、有方案、有扎实的内容。比如开展“读书信息卡片展”“书签制作”“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自办读书小报”“读书征文”“自主阅读汇报单”等多样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三是“信息晨会”我播报。建议学校有创意地每周利用一次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就时令节气、自然世界、新闻时事、生活见闻以及与教材相关的话题创编成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并进行交流汇报。专题活动,有效地营造了读书氛围,推进了阅读考级。
3. 师生携手共读,同筑精神家园。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凡是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必先读,边读边指导,注重阅读的双向生成,在学生阅读中适时予以指点,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给师生办理借书证并凭证进行电子借阅。图书管理员摘录图书报刊上的目录,编成目录索引,印发给教师,利用橱窗和广播站将最新的书讯传递给师生。二是设立专门的师生共读日,师生同读一本书,一起写读书卡,举行师生读书交流会、读书沙龙。三是建立“我读书,我快乐”师生阅读专题网站,定期下载相关图书挂到网站上,开展网上读书专题讨论,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网上即时对话,及时交流读书感受,共享图书资源,同筑精神家园。
4. 加强有效指导,提高阅读质量。一是多法并举,取长补短。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学会根据不同文体灵活运用,以达到取长补短,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二是强调思考,内化吸收。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阅读。因此,鼓励学生在自购书籍的空白处写上阅读感悟和体会,这样就可以看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继而提升阅读质量。三是提倡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創作,如续写、改写、扩写等的运用,亦是提升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 正视存在问题,完善考级方案
通过阅读考级活动,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明显增强,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外阅读指导存在“三重三轻”现象。① 重教学研究,轻兴趣培养。教师仍然比较关注阅读指导等多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研究,但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思考和研究不深,还没有真正回归到阅读的原点——“学”的问题上。② 重知识记忆,轻阅读感悟。阅读考级仅是为了推进课外阅读,并不是最终目的。然而有些学校为了提高考级成绩,竟采用单一的知识考查的方式,学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不去关注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让阅读成了应付考试的形式。③ 重考级结果,轻阅读过程。少数学校为了提高考级的通过率,把学生读书活动变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搞试题应对术,即把阅读内容分解成考试中可能出现的知识题型,让学生去背,这是有违阅读考级初衷的。
二是课外阅读质量存在不平衡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家庭阅读环境有差异、学生阅读书源较少、阅读习惯不理想三个方面。为了阅读考级,少数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突击性诵读,阅读中未能养成动笔读书、自觉写心得的好习惯。
为了使阅读考级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还将继续加强研究。首先,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知识积累与阅读感悟的关系。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出阅读“菜单”,让学生进入阅读“超市”,自主选择。不仅关注学生阅读知识的获取,还要让学生借助阅读获得的知识,深入感悟作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二是阅读方法与阅读过程的关系,提高课外阅读实效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阅读考级也应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逐级进入自觉阅读状态。但阅读方法的获得不是教师教给的,而是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习得的。因此,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阅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进一步完善阅读考级方案。一是结合新教育实验,不断调整阅读考级必读和选读书目,促进“晨诵、午读、暮省”活动的全面展开。二是丰富阅读考级形式,即形成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多样化考级方式,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三是建立阅读考级质量评估制度,将学生读书活动列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考核评估指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全县各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力度,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