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现代文阅读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外现代文阅读(精选9篇)

课外现代文阅读 篇1

《手》凡夫

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

再也无法忍住,呜„„呜„„

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

我理解了他„„

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1、依文章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看手背,着力写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看手掌,着力写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看手腕,着力写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父亲的手”上,你品悟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3、“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

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

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

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5、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

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

你心酸难耐的事例,谈谈你当时的心理感受。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感受:

1、指甲厚 裂口多 血痕深 惭愧和感激(感恩)。(意对即可)

2、勤劳 克俭;无私 坚强。(意对即可)

3、①指甲厚难剪

②内心沉重,剪得小心仔细。

③激起强烈的情感浪潮。(意对即可)

4、D5、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升华了主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意对即可)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骆非翔

(1)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在那里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

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2)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

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就挂在脖子上。

(3)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4)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

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漫着两坨

高原红。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

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5)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惟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6)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7)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

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音乐盒,它亦是他反

复拾取的快乐。他来了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听到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

(8)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他走过去,问也措:?”

(9)“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10)“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11)“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

(12)“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

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

(13)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14)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住了,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15)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

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不由把他搂在怀里问:“是吗?”

(16)“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17)他鼓励孩子:“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

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18)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

口,接走了也措。

(19)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

有能够回去。

(20)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

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却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21)也措也来了,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似乎有种说不

出的欢快,总忍不住想笑。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

(22)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

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

他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23)信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前一个月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

之后,在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

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妈妈了„„

(24)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呆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

个珍贵的、曾经穿越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

敢的大孩子了。

18.第(21)段划线句子中关于也措眼神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

19.支教老师原来计划“支教两年”却最终“呆了六年”;也措家平时依靠一匹马获得“唯

一的生活来源”,但是也措“却没有收”北京陌生游客一分钱。对他们的矛盾行为,你是怎

么理解的?

答:

20.文章多处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大雪,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21.请简要概括也措是个怎样的小男孩。

答:

22.文章标题“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意蕴丰富,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

18.也措眼神由“忧郁”到“欢快”的变化突出了他快乐的心情。情节上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北京的陌生人给老师寄音乐盒做铺垫。

19.受也措的影响,支教老师改变了“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初衷,体现了支教老师

为藏区孩子而无私奋奉献的精神。

20.照应了题目,渲染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交代了也措和老师不能正常回家的原因,突出了

支教老师的形象。

21.也措:外表普通而憨直,内心执着而坚定。

他有着对生活的追求和感恩的心 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惧困难的精神。

22.表层意思是因为音乐盒是从北京寄来的,它穿过了雪山,来到了西藏,深层意思是音乐

课外现代文阅读 篇2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 指导学生的课外现代文阅读和学生的心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方法、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 在教学中笔者逐渐发现, 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对阅读有一种畏惧感和恐慌感, 总是在心理上先“失败”, 从而在阅读中处于被动地位。很多同学一直有这样的思维定势:阅读就应该是考试中丢分最多的, 阅读怎么做都是会被扣分的, 阅读再好也拉不开差距, 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在这样的思想困惑中, 很多同学在平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阅读中, 或者在做题时喜欢对照答案, 自己疏于完整的练习。这样一来, 思想不够重视, 平常积累不够, 要提高阅读能力, 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真的就成了巧妇的无米之炊了。因此, 要想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水平, 首先就是要学生摆正心态, 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可提高性, 消除对阅读的畏惧心理。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之事, 需要循序渐进, 在平时还得多注意积累, 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的, 在语文方面, 正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

二.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出题要点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同样对于课外现代文阅读, 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阅读者的学生来讲, 首先要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考点, 然后对症下药, 把握重点, 针对不同文体的出题思路进行积累和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学生对于文体的整体把握毕竟还是比较薄弱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多下功夫, 把文体的知识和出题点系统总结并让学生掌握。课外现代文阅读文章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而记叙文的范围现在也是比较宽泛, 更多情况下把小说、散文也归入记叙文这一大类。所以对于这些问题的特点必须搞清楚。相信,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涉及到这些文体的时候一定会把这些文体的基本特点以及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告知学生的, 但是缺少一个归类和总结。因此, 教师在平常要做个有心人, 对每种文体可能出的问题都要做个细化, 并把知识点归纳清楚, 打印成张, 让学生做好记录和记忆, 让学生清楚自己阅读的每篇文章的可考点是哪些, 自己必须掌握的是哪些方面, 并能及时查漏补缺。

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让学生出题。在拿到一篇阅读的时候, 我通常不会让学生急于做题, 而是让学生多读几遍, 让学生自己出题, 因为学生对文体的特点已了解比较透彻, 因此在出题的时候也就仅仅扣住那几个方面, 诸如文段中心的概括, 人物特点的分析, 句子的赏析。此外, 学生之间还可以互做补充并互相答题, 然后再看阅读的题目。特别是学生发现题目与自己所出的很相似的时候, 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成就感, 也更乐于去出题, 而在出题答题中, 学生对于文章整体把握、理解、分析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其次是仿句练习。很多同行会觉得仿句是很小儿科的练习方式,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已没有这个必要, 其实, 笔者觉得仿句对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仅是对于阅读, 对于作文也是受益匪浅的。在仿句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在脑中搜索词句, 并且在结构上也有严格的规定, 这样练习久了, 学生的词句积累自然就多了, 很多句子能够信手拈来, 而且在阅读中的语言组织也会更加规范化, 更加有文学性。此外, 在仿句的基础上, 还可以仿段落, 这个笔者个人觉得对于议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为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有些补充例证等的主观题, 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有话可说, 并能把话说好。最后就是平常让学生多读书, 多做。语文学习其实很多时候也会用到题海战术, 让学生多练的目的第一当然是更好地运用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第二文章看的多了, 积累也多了, 学生的内容也多了, 做题速度和能力当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可以每天布置学生一篇阅读, 让学生课后完成, 可以查阅书籍, 可以上网搜索资料, 让学生不仅仅是为完成作业而阅读。

课外现代文阅读 篇3

【关键词】中考;现代文阅读;高效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中考试卷中其所占据分数的比例紧随作文之后。学生现代文课外阅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成绩的好坏。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高效备战中考,是中学教师及学生共同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发展趋势

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要有三种文体,分别是文学作品(包含记叙文、散文、小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从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文章来看,中考现代文阅读向着文学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命题中包含了更多的感情色彩。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文体分析

对过去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分析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文学作品阅读、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阅读选文具有相当的人文色彩,话题接近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同时了解社会的热门时事,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从对语言文字的考察逐渐转向了对语言形式的考察,逐渐从考查文章的体裁、结构,广泛涉及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词语的意境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从而反映学生对文章整体理解的深度[1]。

(二)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分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断创新,不再局限于既定的几个问题,很多属于开放性的命题,没有规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不受所谓“答案”的限制,自由发挥。不论哪种问题阅读,其命题更加着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类似“概括本文的主旨”或是“文章中用到的艺术手法”“筛选概括要点”这类能够反映学生对整篇文章理解深度的问题不断增多。命题中仍然会涉及对整篇文章文体的考察,如记叙文中,主要考察人物、地点、时间几个基本要素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说明文中,主要考察说明方法以及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议论文中,主要考察论点、论据、议论方法以及论证思路。课外阅读命题凸显了文章的文体特色,考查学生对文章文体的掌握是否准确[2]。

二、构建中考现代文课外阅读高效备考策略的思路

根据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发展趋势及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加大课外阅读量,了解时事热点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于现代文课外阅读这一板块来说,选用的文章、命题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仅仅通过教材知识是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通过点滴积累增强文学素养,提升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在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明确阅读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写什么(内容情感)、怎样写(手法)、哪些字词或语句触动了自己,不断进行积累总结,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二)立足文本,明确答题思路

学生在训练现代文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立足文本,明确思路,按照摸索出的规律有条不紊的阅读、答题。

1.浏览问题,略读速读知大意。

在阅读文章之前,要先浏览一遍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学生不需要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去感知文章的整体,根据问题来确定文章的重点在哪里。准确掌握文体特点,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如果是记叙文,要确定文章的六要素;如果是说明文,要大概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或者说明方法;如果是议论文,要大概了解论点和论据。同时,通过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进一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细致研读深入理解,划定答案区域。

读完一遍文章,大概掌握主旨以后,不要着急答题,要重新浏览一遍问题,带着问题细读文章。许多问题有相应的答案范围提示,如:“阅读1-3段,佛山武术独特的贡献和地位有哪些,请分点概括”(2015佛山市中考语文试卷说明文《佛山武术名震四方》),此类问题明确提示了研读范围是1-3段,这是答案区域所在。对于文章中出现比较经典的字词、写作手法、关键句段(抒情议论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要格外注意,运用圈点画的方法关注,通过前后对照或关联,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如果此时仍有个别问题没有思路,要立足文本,寻找相关的段落仔细研读,看自己是否漏掉了什么重点。

3.筛选概括,规范答题同时灵活补充。

答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最后一步,学生要通过文字描述自己所理解到的东西。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辨析考点后,在对应区域内尽量筛选文本关键词句,涉及文本原话时,尽量不要直接引用,而是紧扣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同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答案与问题一致性、分点答题的条理性。在中考阅读答题中保证答案完整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不要超出答题区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值得提醒的是,中考阅读文本选材的多元化和越来越凸显的人文性特点,对考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以及在阅读中获得独特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和考生在备考中切不可过于强调答题的模式而忽略了思辨性阅读,在规范答题训练的同时要灵活补充答案,方能赢得漂亮。

三、总结

学生要适应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加大课外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要关注时事热点,掌握社会动态。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明确思路,掌握技巧。带着问题浏览全文,略读速读知大意;明确主旨,细致研读深入理解后,划定答案区域,最后筛选概括,规范答题的同时注意灵活补充答案。

参考文献

[1]吉俊维.新课标下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与答题策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李燕.把握规律知能结合——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1(5).

课外现代文阅读 篇4

崇德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竞赛试卷

班级姓名座号评分

一、理解句子,填诗句。(9分)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2、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游子吟》中的诗句“。

3、中秋佳节,皓月当空,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二、阅读短文,按要求填空作答。

(一)我爱小草(40分)

宽阔的马路边,寂静的山道旁,茂密的林海中,人们随处可以看到不起眼的小草。正是这些小草,使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一声惊雷,把枯萎的小草从石缝中、树根旁、土地里„„唤了出来。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它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

夏天,太阳高挂在天空中,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向小草身上一坐。这时,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搂在杯里,让劳累的人们安然休憩,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予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牺牲。

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它那瘦弱的身体经不起折磨,像得了重病的老人,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凛冽的寒风把可怕的冬天请来了。小草的身躯虽然被寒风吹得萎缩了,但是它的却根部像一条条蚯蚓似的,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壤里钻出来,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爱小草,爱她旺盛的生命力和博大的胸怀。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寂静()宽阔()瘦弱()

2、照样子写词语。(8分)

宽阔的马路

深深地钻进

3、“它的却根部像一条条蚯蚓似的,深深地钻进泥土里。”这个句子把比作(4分)

4、在短文找出一句把小草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写下来。(3分)

5、用“”划出写小草生命力旺盛的句子;用“宽广的句子。(4分)

6、你知道哪些可以用来描写“小草”的词语?请至少写出四个。()、()、()、()(8分)

7、短文是按照()的顺序来写小草的,我读出了作者()的感情。(4分)

8、用自己的话说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的意思。(3分)

(二)(24分)

世界上的捕鼠能手要数猫了。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

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猫的眼睛。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声音的来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在平地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重要原因。而且脚上还有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

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以悄悄的、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猫就靠这些法宝,成为老鼠的天敌。

1、短文中加点的字该怎样读,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2分)

数(shǔshù)重要(chóngzhòng)..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讲的,用“”在文中画出来。(2分)

3、猫被称为。它的“法宝”主要有耳朵,的爪子,的胡须。(10分)

4、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使它能、。(8分)

5、猫走路时没有声音,是因为(2分)

(三)妈妈的手(27分)

妈妈的手是粗糙的,手背上可以看到几根明显的青筋。你乍一看,一定

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稀奇,可是这双手握却十分羡慕。

我家门前有一片无用的空地,杂草丛生,干巴巴的。妈妈拿来铁锹,一

下一下地挖。不到一顿饭的工夫,这双手就把这一小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菜地。

平时,这双手就没歇过,不停地为家人服务。买菜、煮饭、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拖洗地板、整理房间,家里所有的活她全包了。

妈妈的手不仅勤劳,还很灵巧。一块布,经她裁剪就成了样式鲜艳的裙...

子;一套旧衣服,经她拼凑就成了我喜欢的新衣;几个线团,经她的编织就成了美丽漂亮的毛衣,那双手一针过来,一针过去,针针显得那样欢快!每个动作都是那么娴熟、准确,我在一旁仔细地瞧,简直看呆了!

妈妈的手既平凡,又不一般,我喜欢妈妈的手!

1、照样子写词语。(12分)

干巴巴

缝缝补补

2、我会填。(4分)

一()手一()衣服一()布一()空地

3、用文中加点的词语写一个句子。(3分)

不仅„„还„„

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2分)

现代文期待阅读及阅读答案 篇5

在这条街上,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徐大爷同徐立刚的母亲徐大娘了。徐立刚是我少时的游伴,据说早已在外面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被枪杀了。

我站在他们家门前想敲门。好几回我伸出手又缩回来,忍不住去看街上。云霞的反光更淡下去;猪仍旧在寻觅食物;孩子早已跑过;卖煤油的木鱼声越来越急,越响越远。街上没有人了。

“砰,砰”终于我敲门,随后,一阵更深的静寂。门闩响着,门呻吟着开了。步履艰难的两位老人出现在门前。

“哦,马叔敖,真的是你吗?”两个老人同时喊,“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你怎么不先捎个信来?”我没有办法说明他们多快活。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鸡被惊吓得满院子跑,他们也顾不得管了。

我们全坐下来。

“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游疑不定地转动着,随即加上一句。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

“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他的老伴,从他的神色上,又很容易看出他在向她乞求。

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又不是你一个人认得字。”

“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在绝望中,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徐大爷,徐大爷也老得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他更老了。他的眼睛也就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他脸上生了根,可是比他的老伴徐大娘更瘦,更干枯,更惨淡;衣服是破旧的,要不是徐大娘催逼,穿上后决不会想到换的;纽扣——自然是早晨忘记了,上面的两颗他没有扣上。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在我对面几乎始终没有做声,眼睛茫然向空中瞅着,慢吞吞地吸着烟。烟早就灭了,可是他并没有注意。

徐大娘可不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一会儿,徐大娘回到网凳上,手里拿个布包,一个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包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她说,一面把布包打开。

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有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人们很容易看出好几年来她都谨慎地保存着,郑重地锁在柜子里,每遇见识字的她就拿出来,它们曾经被无数的手摸过,无数次被打开过。

“你看这一封,”她从其中拣出一封顶龌龊的。“他怎么说?”

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一封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虽然我很不情愿,也只得存着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心情从信封里抽出信纸,慢慢地读着,生怕漏了一个字……

这些信的内容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只要看信封上的记号她就准知道里面说什么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转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很可能,这些字在她听去一遍比一遍新鲜。

于是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

“好几年前,”她叹息说,“他蓦地写了这封信,叫家里给他兑钱。”

第三封,最后的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

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这简直就是一封……,唉……

“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一千个好不如一个好,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

大家都不做声。她的目光转到别处,望着空中,泪源源滚到老皱的脸上来。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

难言的悲恸,强迫我走开。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桌面上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先前我没有注意。这当然不是给我摆的。

“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

徐大爷始终沉浸在他自己的哀愁中,不可知的思想中,或幻梦中。

“没有,没有客。”

老人抬起头来懵懂地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翘翘下巴指着筷子,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那一双是我外甥女的,她来住几天。这一双是……是她给他放的。”

请想想两个老人的惊慌吧,当我终于硬着头皮站起来向他们告辞的时候。

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两个老人从后面追上来,直把我送出大门。

两个老人继续留在门口,许久许久,他们中间的一个——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

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1.文中画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2.“他们中间的一个——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这句话体现了徐大爷和徐大娘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13.本文题为“期待”,如何理解其内涵?有什么作用?(6分)

14.有人说,师陀的小说单纯而又复杂。请结合这篇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分别探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1.特点:幽暗、寂静、荒凉,没有生机。(1分)作用:奠定了全文凄清悲凉的情感基调;暗示两位老人悲剧命运。(3分)

12.①徐大爷明知儿子已死,对生活近乎绝望,但把这份痛苦深深掩埋在自己的心里,欺骗着老伴,让老伴带着期待的念头活着。②徐大娘天天担心城门落锁以致儿子回来不能立即回家,可以看到她每时每刻都在期盼孩子回家的复杂心理。

13.“期待”有这样几层含义:徐大娘期待知道立刚的下落,期待孩子早日回家;徐大爷期待徐大娘不要再纠结于弄清孩子的下落,期待“我”不要言明实情,对老伴一直“欺待”;“我”期待两个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用:“期待”是两位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二老痛失爱子精神孤愁的悲惨命运;“期待”与“欺待”制造波澜,推动着小说情节发展;“期待”中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欺待”中表现了逆境中互相关怀的温馨与人性的善良。

14.①自然环境比较简约,小城街上幽暗寂静,但是这寂静的环境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

②小说人物看似只有三个:“我”、徐大娘和徐大爷,暗线中尚未正面出场的人物徐立刚至关重要,是期待的焦点,他的牺牲控诉着这个黑暗的社会。

奉献现代文阅读 篇6

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斜背着一个红十字药箱。以前我并没见过你,那天我从兰州新兵营拉了一车进藏的战友,才看到你。你太忙了!车上三十五个新兵,每天你都要给他们量两三次血压,连我这个已经在青藏线上跑了三趟的“老兵”也不放过。同志们觉得自己牦牛似的身体用不着这样多事,你不依,板起脸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一车人全老实了。唐古拉山巅出奇地冷。我停车小憩,加油加水。你照例跑上跑下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 就在这时——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路边的崖洞里伸出一支叉子枪„„ 罪恶的枪口瞄准了我们这辆军车,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流弹还在继续飞来„„ 你第一个发现了敌情,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剩下的三十四名新兵全都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硬是用三十四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当大家把你从叉子松上抱起来时,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我开着车飞一样向拉萨驶去。我把浑身的劲都用在了右脚尖上,狠狠地踏着油门,恨不得让汽车轮子离开地面飞起来!可你的伤情毕竟太重了!汽车行驶到藏北高原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我抱起了你,我不知道你的名字,车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终于,奇迹出现了,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我们也都笑了!但是很快你又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我把你紧紧地抱着,我恨自己作为一个司机,没能把你送到那起死回生的地方,我巴不得让自己跳动的心律传导到你身上,让自己的体温把你暖热,让自己的呼吸将你唤醒„„ 可是,一切都是枉然!你还是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我拿出随车带的十字镐,同志们轮流掘土,给你在草滩上找了个安身之地。女战友,你睡得多么安详: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盖着六月雪被,伴着

个躬,和你告别„„ 几十年来,在我心中,你始终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一样光荣、伟大。好战友,现在我又回到了你的身边,让我欣慰的是:你,被更多的人记住了!你的坟变大了,而且用洁白的灰浆墁了顶,墓前一棵青松长得有两层楼高了。松树下,依旧立着那块无字碑。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久久地伫立„„

野荷 早就听说故乡的滆湖里有一片诱人的野荷。万顷碧波中怎会有荷花绽放?野荷源于何年何月?这些,谁

也说不清。故乡的滆湖,原本是一泓默默无闻的水域。多少

年来,她以博大无私的胸怀,滋润着一方土地。然而除这些水上人家与之息息相关外,很少有人问津了。可是,自从有了野荷,湖光便格外灿烂。该当是:

水不在深,有荷则灵了。当野荷盛开的季节,滆湖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就连水中的小生灵们也有了理想的乐园。它们无忧无虑,悠然而忘情,是野荷的无私默默为它们营造出一方安祥、平和。

一枝枝紫红色荷花箭荷挺立着探出头来,俨然似几个稚气未脱的幼童挣脱慈母的怀抱,仰望着新奇的世界。这一对对并蒂莲,卿卿我我,恰似鸳鸯戏水、“梁祝”飞蝶,更像热恋的情人。我顷刻沉浸在一个温馨的爱的氛围中。这轻柔而甜润的感觉叩开我的心灵,让我读懂了爱的真谛。在这野荷盛开的湖上,你会体验一种鲜见的昂扬,你会突然感到野荷存在的亲切气息,心中注入一丝万物皆有灵性的思绪。层层的叶子中间,雨露缔造出一颗颗滚动着的珍

珠。呼吸着湖上清新的空气,亲吻着野荷的芳香,此刻的我,似乎与众不同,似乎有了某种特别的气质。也许,这就是野荷与心的融合吧;也许,再高超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风举荷”的绝妙佳境,再著名的音乐家也难以弹奏出“清风徐来绿云涌,闻于疏处窥渔人”的醉人乐章吧!

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7

一.做题时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阅读, 宏观把握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或主题就必须着眼全文, 整体阅读, 宏观把握, 只有这样在做题时才不会断章取义, 以偏概全。

2、详审题目, 明确要求

审对题目要求是做对答案的前提。一般题干本身会或多或少地提示阅读范围、答题思路、角度, 所以审题务必详细认真, 关键之处用笔标出, 以确定好思维角度, 否则就会文不对题, 答非所问。

3、尊重原文, 找准答案

考试题目是从文章中来, 其答案也必定隐藏在文章当中。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张建华先生曾在全国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说:“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 不要凭空去想。”事实上,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参考答案, 也多是用文章中的词句来组织的。即使有一些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的题目, 其答案也是对文章中相关词语、句子的组合。所以解题时要坚持尽量从原文当中找答案, 或者搜寻与答案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进行组合加工。切不可撇开原文, 另起炉灶, 凭空编造。

4、主题在胸, 注意联系

中心或主题是整篇文章的灵魂, 文章的各个部分无不围绕它来组织, 考试题目涉及的材料也不例外。因此答题时心中要装着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时刻注意向它靠拢, 这样做必然就多了几分胜算。

5、据分答题, 宁多毋缺

考试题目赋分的多少是有根据的, 这其中包含着对答题要点个数的要求, 近几年高考试卷显示, 一般2分一个要点, 相对简单的题目则1分一个要点, 因此在做题时要根据赋分来组织答案。同时, 在题目没有字数限制的情况下, 尽可能多的组织答案要点, 宁可多答, 不可缺少, 以增大与参考答案的交集。

二.作答时应运用的方法

1、通读全文, 标出段落, 掌握结构;划出要句, 把握主题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是作品重要的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是探究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标出段落序号, 这样做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上都能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并能很快地掌握文章的结构。

归纳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体现文章中心和主题的重要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 有的文章标题就体现主题或者论点。而每一段的中心句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 或在过渡句中。再者, 体现文章中心和主题的句子往往是议论性较强或者抒情性较强的句子。第三, 文章题目、作者及文后注释往往也能很好地帮助理解文章主题。一边阅读一边划出这些重要的句子, 就能在短时间内把握住文章的主题。

掌握了文章的结构, 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这就为后面解答题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详审题目, 标出关键;对照原文, 划出区间

通读完全文后, 把所有题目都详细看一遍, 特别是选择题的选项, 它往往能很好地帮助考生理解文章结构与主题。一边审题一边标出提示阅读范围和答题思路、角度的关键词语, 然后对照原文, 划出相应的区间。划区间时务必准确、全面, 这是做好下一步的重要前提。

3、再读提取, 精心组织;三读检验, 修正答案

根据划分的区间, 再次细读原文, 根据题目要求, 提取相关词句, 根据赋分来组织答案要点, 并注意联系文章的中心或主题。如果时间充分可以多组织几个要点, 以增大得分的可能性。

答案要点组织完毕后, 我们需要三读文章, 以检验我们的答案是否漏掉了要点、对文章中心或主题的理解是否与原文矛盾, 如果是, 我们就马上补充, 对矛盾之处仔细斟酌, 以修正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篇8

①一个小男孩儿()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商店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门。

②天快黑时,第29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儿:"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儿流着泪告诉老头儿,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③老头儿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是1美元。"老头儿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④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了回来,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④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为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⑤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儿帮他把钱付清了。那个老头儿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儿花重金聘来的。

⑥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儿。可老头儿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⑦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儿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子,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第①段括号中的动词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拿B.捏C.抓D.握

2.本文中,几个人物对"上帝"有不同的理解,试说出它们的不同。

小男孩儿:医生:老头儿:

3.第②段中加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天快黑时,有一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为什么?

4.第③段中老头儿为什么"眼圈湿润了"?试结合小说情节,发挥想像,把当时老头儿的内心想法写出来。

5.邦迪的叔叔帕特鲁普的生命是医生挽救的,但老头儿却说是小男孩儿挽救的,怎样理解?

6.读完本文后,你会想起你熟悉的哪些歌词?

(江苏大丰市第三中学 冯余广/设计)

《归途》阅读

天空,总是滞留着一层黏重的云。铅灰色的天幕下,灰蒙蒙的楼群如大片大片枯死的树林。有谁能想到,这儿几年前还是我树木丛生山花灿烂的家园,而今我和我的孩子们只能沦为城市永恒的流浪者。

失去了家,也就到处是家了。垃圾箱旁,塔楼上,到处都是我们的A(藏身 栖身 躲藏)之所。想家的时候,我们就蜷缩在人家的屋檐下去寻找一点家的感觉,家的蔚藉。我们在垃圾里,找寻着人们掉落的面包屑,抑或是变质的食物。久了,漂亮的羽毛沾满了B洗涤 洗刷 洗濯不掉的尘埃油污——我们就像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

昨晚,我又梦见了久已逝去的家园,又回到了阳光照耀下的鲜花绿树中间。醒来,我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忧伤地说:"妈妈,您老了,您真的老了!"惟有小女儿带着稚嫩的童音哆哆嗦嗦地问我:"妈妈,那……地方……在哪儿?快,快带我……们……去吧。我要……冻死了。"

雪仍是一阵紧似一阵。孩子们蜷缩在屋檐下,不停地瑟缩着,哀号着,已经有三天没吃东西了。孩子们一声声的哀号,像皮鞭抽打着我的心。忽然,我的目光被一个绝妙的风景抓住了:青青的山冈,长满了茂盛的树林,一条蜿蜒的小河,打山前流过,岸边开着深的浅的黄的红的一丛丛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气流扑面而来。可是,当我定睛一看,我的目光又黯淡了。

黄昏终于来了。雪更狂了。我不能再犹豫了。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孩子们,你们看,那儿就是我说的老家,那里有温暖的阳光,有肥嫩的小虫,快去吧!"

孩子们一阵欢叫,风卷而去。在我的眼前,刹那间升起一团红雾。我的胸口一阵热,心呕出了喉咙。

第二天,在本市的晚报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则消息:

"昨日,几十只灰雀死于一副壁画前。据鸟类专家分析,这群灰雀误把画当成真山真水了!据悉,此画系我市画家……"

1.在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A——————B——————

2.在下面括号中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

3."我"已经知道"绝妙的风景"不是家,为什么还要鼓励孩子们"风卷而去"?(用文中句子回答。)

4.对文末引用消息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人称的变化,影响了文章的整体风格。

B.高度赞扬了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

C.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引人深思。

D.用消息的真实性证实灰雀死得悲壮。

5.这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和以往你读过的同类文章有哪些显著不同?试着说一说。

(河南项城市第二实验中学 张俊超/设计)

《新型的农村副业》阅读

"嘟,嘟,嘟——"

开汽车的人谨慎地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沿着农村公路行驶,注意着那些靠路边的农舍。他放慢速度,响了三次喇叭,立刻一阵蜂拥,有几百只母鸡从门口跑出来,它们跟在鸭子后面,刚巧来到汽车路上。赶快急刹车,但已经来不及了,车子滑过去,无法停住,已经在蜂拥的鸡群中冲出一条血路——鸭子停住,又逃回去了,轧死了几只母鸡。开车人心里很不安,把车开到路边,然后下了车。一个非常愤怒的老人从农舍里跑出来,后面跟着一个傻乎乎的大约14岁的少年。老人看到:两只鸡死了躺在路上,还有一只轧坏了翅膀躺在尘埃里。

"一个人该这样闯过别人家的门口吗?"他吼道。他穿过马路,拾起那只被轧坏翅膀的母鸡,气冲冲地一把拧断了它的脖子,然后转身冲着那个谋杀者,好像要再找几个脖子来拧断似的。

"为什么你不鸣响喇叭?"他质问。

"我做了,"开车人低声地说,"响了三次。"老人回过头来问傻小子:"你听到了吗?"那个男孩摇摇头,好像因为有人竟能轧死了鸡还来扯谎,而感到很难过似的。

"我要问你的姓名和地址,"老人继续说,"到警察局去,我们绝不罢休……"

"你听我说,"开车人说,"这些轧死的鸡,我愿意赔偿。"

"每只鸡不能少于三镑!"老人宣称。

"可是一只鸡一般价格还不到一镑。"开车人说。

老人大发雷霆:"你自己看看,这是什么样的鸡?"他吼道:"方圆多少公里也找不到这样好的鸡!你真走运,我的妻子不在家,不然的话,她会告诉你这样一些情况。我告诉你,这里的鸡她只只都叫得出名来,在伦敦的街上,能有这样好的鸡吗?"车主人只好被迫说是没有。

"那么三只鸡赔我九镑。"老人说。

"五镑吧。"开车人说着,看了一下他的表,到家还要行驶几百公里路呢!

最后妥协:七镑。

两分钟以后,车和它的主人从山那边消失了。

老人把钱塞进腰包,把死鸡交给傻小子。"把这交给女主人,杰克,"他说,"告诉她,我已经等不及要吃饭了,在你吃饭之前,把鸡喂一下。"

傻小子进去,不久又出来,一只手拿着一盆谷粒,另一只手里是一只旧的汽车喇叭。他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

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

1.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平实B.生动C.简洁D.幽默

2.故事开头"嘟,嘟,嘟——"的喇叭声响后,为什么一群鸡鸭蜂拥而出?

3.老人的"新型农村副业"是什么?读完全文后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4.老人一出场就"一把拧断了"那只受伤的鸡的脖子,并向开车人强调那个叫得出每只鸡的名字的"女主人",请你揣摩老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这个故事以集中的笔墨描写了老人的形象,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老人的性格特点。

6.结尾部分,傻小子"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与前面哪处相照应?

(湖北黄冈市浠水实验中学 周旺平/设计)

参考答案:

《购买上帝的男孩儿》阅读: l.B 2.一种东西 命运(或神) 人们的爱心 3.不能,去掉"第29家",就不能显示出小男孩儿跑过了很多商店,就不能表现出小男孩儿救人的执著和急切。 4.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他。这个小男孩儿多么可怜啊,他惟一的亲人竟遭此厄运;这小男孩儿又是多么坚强、富有爱心啊,一定要帮助医生治好叔叔的伤。(大意对即可。) 5.因为是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老头儿,老头儿才花重金请来医疗小组治好了他叔叔的伤。 6.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奉献》) "让世界人们,把爱织成网,让生命之花傲视冰霜!"(《有爱就有希望》)

《归途》阅读: 1.栖身 洗濯 2.蔚(慰) 副(幅) 3.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4.C 5.本文以童话的手法,描述了一只灰雀临死前的内心独白,以一群生命的毁灭,来警醒人们,给人心灵带来了更为长久的震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概述 篇9

知识要点:

现代文阅读指中学生学习现代文章,理解现代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等方面的阅读。现代文阅读能力由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章能力构成。现代文阅读的测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领会现代文词句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整体感知选文(或选段)的大概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4、了解文章的一般写作特点。

阅读记叙文,通过把握记叙的顺序和线索,懂得文章的基本要求;通过弄清记叙文的顺序和人称,掌握文章的结构;通过分析叙述和描写,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研究议论和抒情,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一般说明文的能力,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能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可包括以下方面:

1、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辨析文段中的中心句。

3、分析说明对象(特征或规律)或说明中心。

4、辨析和掌握三种主要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5、辨析和掌握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等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6、分析记叙、说明、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应用及其作用。

阅读议论文要掌握有关议论文的以下基本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

4、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证、驳论据。

5、议论文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

中学生现代文阅读主要培养以下能力。

1、正确区分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明确的把握选文或选段的论点。

3、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析内在的联系。

4、辨明论证方式(立论或驳论)

5、分析论证方法

6、分清反驳方法。

7、分析议论结构。

8、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第二节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的有关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记叙文的分类

A从写作的内容与方式来看,记叙文可以分为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简单记叙文就是线索比较单一,事情比较简单。复杂记叙文线索较曲折,事件比较复杂。

B、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的主题。

叙事类的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的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但有些时候,记叙的某些要素可以省去一些,因为这些要素不需作者交待读者就明白。掌握记叙的要素,可以较好的掌握全文,分析和课文的中心思想,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在记叙文的六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重点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4、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顺叙、插叙、倒叙。顺序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这是最常用的记叙顺序。如《挺进报》

倒叙: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叙述介绍,再叙述先发生的情节的叙述方法。

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有关情节,再回到原来的记叙顺序中。

5、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阅读记叙文,要清楚地掌握记叙文的内容。除了搞清记叙的要素和顺序外,还要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线索。找到了线索就抓住了关键,便于驾驭全文。文章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①以物为线索。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以衬衫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枣核》以枣核为线索。

②以事为线索。如《故乡》以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

③以人物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写从不喜欢蜜蜂到喜欢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互交往,暗线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分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很多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如《一件珍贵的衬衫》、《藤野先生》、《竞选州长》等。但在阅读时要注意第一人称的“我”有些是作者本人,写的真人真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藤野先生》。而有些作品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郞士,《竞选州长》中的“我”都不是作者本人,阅读要特别注意。第三人称写法不受限制,较开阔充分,使用第一、第三人称各有特点。

有些文章人称转换较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使用三种人称,要仔细体会转换的技巧。

6、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中心就是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中心的建立要有足够的材料作基础,材料要为中心服务,材料要典型,新颖,有代表性,能很好的为中心服务。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做到深入“三分析”:

a分析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品质。如分析《变色龙》一课时,要抓住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生活的沙俄社会,联系他处理狗咬人事件的多变,分析他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形象。

B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人物性格,如《孔乙己》中写长衫客与短衣帮的不同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提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性。

C分析文学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

②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也要做到三分析:

a分析记叙的要素

b分析事件

c分析事件中的人物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为主以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如《故乡》中对喂鸡工具“狗气杀”的说明,对闰土要的草木灰的说明,文字一般简明扼要。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的评论,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开头,结尾及中间叙事后的议论文字。议论中有的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有的则集中几段文字进行。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过程中抒情。

8、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影,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景物描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点出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和天气的酷热,“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使读者似乎亲临“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情景。为了突出天气的酷热,作者描绘了那天街上的情形:“街上的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垂着”,写出烈日下柳树的特征,又写“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接着写狗、骡马和人的反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接下来写“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祥子拉车时天气酷热的气氛,表现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社会环境的描写,如《变色龙》一文的开头:“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段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黑暗和萧条,写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社会生活环境,写出了人物的阶级和社会根源。

9、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中的人物,是根据生活创造出来的,和真人真事不同。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真人为模特,把其他相似的人和物集中到他身上;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塑造人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一般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塑造人物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写;既可以与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描写人物的行动和对话,也可以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的情节结构,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三、记叙文阅读中的几个问题。

(一)要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1、分析文章题目

透过文章题目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如《变色龙》这一题目就点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善变的特征。

2、分析文章的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文章的开篇,对分析中心作用很大,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收篇的语段,往往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的议论:

抒情性段落或句子、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分析,抓住这个“睛”来总结出中心思想。

5、分析文章的写作背影和写作意图。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方法,通常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一部分概括的思想意义。一般的表达方式是:

本文记叙(描述、描写)了……,表现了(反映、歌颂、赞颂)、……的思想(精神、品质)……表达(抒发)了…·…

在写批判、揭露一类时,格式往往是:

通过……揭露了(批判、抨击、斥责)……

(二)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

划分段落方法:

1、按时间和情节发展变化来分

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可以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2、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主要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就按地点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3、按照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

篇由段组成,段由句子组成,一个自然段可能包括几个层次,划分层次结构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这个自然段内有几个句子,然后看哪几个句子是讲同一个内容的,讲同一内容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并前后连贯的一个句子,跟前后各句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自成一个层次。如下面一段文字: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经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经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的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段文字选自《白杨礼赞》,本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到“笔直的枝”,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第二层从“它的干”到“淡青色”,具体从干、枝、叶、皮几方面写出的白杨树的形象美;第三层从“这是”到最后,赞美了白杨树的气质和战斗风格。

(三)怎样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段意,首先要抓住全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精彩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中心句多在段首和段末,也有个别在段中,有些段没有中心句,需要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概括段意的方法有两种:

① 摘句法:

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如:《回忆我的母亲》开头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我家是佃农”即为该段段意。

②归纳概括法:没有中心句的篇章,可用此法。一个段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可把若干个层次的意义结合起来得出段意,此法也叫兼容并蓄法。

(四)如何正确理解记叙文跌关键词语:

关键词指的是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关键词语要联系语境,也就是要紧密联系上下文,不能单独地只看一句话,要对上下文进行综合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住文章中心思想来考虑如何解答。理解语句中带点的词语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防止答题时不得要领或不着边际。

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2、体会加点词能否被别的词替换。

3、体会加点的词语位置能否调换。

4、体会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第三节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故宫是古代君王的活动中心,它的设计就处处反映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特点,而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顺序:

要安排好写作顺序,说明顺序一般用以下几种:

①时间顺序:时间先后

②空间顺序: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

③逻辑顺序:

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5、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三、阅读分析说明文需掌握的有关知识:

1、明确说明文概念:

2、要注意看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如果是逻辑顺序是哪一种。

3、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要判断准确,对它们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4、要重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平实。

5、掌握阅读分析说明文的一些方法:

①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类别: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对象有的可以从文章标题看出,如《松鼠》、《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说明事物的,属事物说明文,而《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是说明事理的,属事理说明文。

上一篇:我喜欢的艺术六年级作文下一篇:高二10班开学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