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树立党员干部的公私观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人曰:“官德毁, 而民德降, 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官风不正, 民风难好, 人民群众正是从领导干部的道德操守中感悟国家所倡导的道德要求, 并判断善恶是非的。所以官德好坏, 不仅直接反映了国家道德建设水平的高低, 更是影响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公私观作为官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党员干部。

何谓公私观?它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 是人们对社会关系的主观反映, 其实质是个人与整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 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 不同的阶级,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公私观念。

一、公私关系对党员干部的影响

有些共产党员干部以权谋私、道德败坏, 把共产党的宗旨丢在了脑后, 贪污腐败层出不穷, 方式方法更加隐蔽, 这是公私观认识上走了歪路, 深究这些行为的原因, 以下两点影响最为突出:

(一) 公私关系中利益选择的本末倒置在公务活动中对党员干部的影响

中国自古家国不分, 难以真正分清国家之“公”与君主之“私”的界限, 甚至上一级之“公”与下一级之“私”的界限, 这种影响根深蒂固, 直到现在在很多人的眼中, 甚至是领导干部自身, 都自以为是公权的化身、代表。但如果作为“私”的个体不能明确自己的角色, 并在活动中约束自己, 那么掌握了公共权力的私的个人, 就会产生私的行为, 从而影响到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据国家统计局估算, 国家干部一年吃掉的公款达一千亿, 可以支付全国三年的教育经费开支。这种公私关系上的利益选择的本末倒置, 这与传统公私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 私利至上在生活作风中对干部公私观的影响

私利至上, 在道德上即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持这种公私观的人, 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利益, 缺少互助友爱精神, “我爸是李刚”事件是典型的私利至上的公私观。

二、党员干部应该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和国家对如何正确处理公私关系, 在理论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公私关系是一对具有普遍性的矛盾,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 都必须面对和处理公与私的矛盾。

公与私的对立关系。既然公与私是两类不同的利益主体, 在一定的时空中, 现实的利益总体有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组成, 假如当社会总体利益是一定的情况下, 一方利益的增加是以另一方利益的减少为前提的。

公与私又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 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存的。作为矛盾的双方, 没有私, 也就无所谓公, 没有公, 也就无所谓私。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方, 另一放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 公与私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公与私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公与私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协调发展。保障和维护个人利益, 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 个人就会自觉维护公共利益, 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做出努力, 从而公共利益就会得以发展。

总之,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个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 必须充分考虑个人、集体、国家之间利益的统筹兼顾。

三、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当前, 要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广泛地进行公私观的教育, 就需要正确理解个人利益。可以说, 自从人类的利益分化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以来, 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与如何理解个人利益有关, 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 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私观的实际情况和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 “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应当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保持了一致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既然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二是个人利益的获取方式。只有个人利益的获取方式才将人的公私观念的“属性”区别开来。在我国, 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 其获取方式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的准则, 不以损害他人和国家集体的利益为前提。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调整公与私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 也应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从道德要求和道德建设来看, 集体主义应当包含两个层次的公私观, 即公私兼顾和先公后私, 前者是基本要求, 后者是较高要求。毛泽东同志在五六十年代就主张“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群众。

党员干部的当前的公私观教育, 应在集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 以公私兼备为基础, 以先公后私为主要的价值导向, 从而做到大公无私, 作为党员干部, 应始终走在广大群众的前列, 使得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路上更加顺利。

摘要:公私观念作为道德观的基础, 是任何时代研究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党员干部作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人, 在公私观方面应始终走在大众的前列。在集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 以公私兼备为基础, 以先公后私为主要的价值导向, 从而做到大公无私, 使得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路上更加顺利。

关键词:公私观,集体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8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65-166.

[3] 毛泽东选集 (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272.

上一篇:甜竹栽培技术下一篇:探析工业自动化领域中PLC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