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疼痛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疼痛专科护理对恶性肿瘤癌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摘 要】目的:了解疼痛专科护理对于恶性肿瘤癌痛病人护理的现实意义。方法:从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癌痛病人中随机选取90名进行对比研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其基础上进行疼痛专科护理。结果:通过护理,实验组的疼痛等级有(4.26±0.64)降至(1.03±0.53),而对照组的疼痛等级由(4.33±0.65)将至(2.85±0.71),两组人员的各项功能指数度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实验组的改善力度远远大于对照组,最后,实验组人员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为97.78%,远远大于对照组的86.67%。结论:疼痛专科护理可以使病人的疼痛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需要在临床上对其进行推广。

【关键词】疼痛专科护理;恶性肿瘤癌痛患者;生存质量

疼痛是癌症病人需要经常面对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使病人对其治疗失去信念,为了使病人的护理得到更好的效果,我们提出了疼痛专科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恶性肿瘤癌痛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0名进行对比研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45名病人中包括26名男病人,19名女病人,年级最大87岁,最小36岁,平均(61.23±5.27)岁;对照组45名病人中包括27名男病人,18名女病人,年级最大86岁,最小35岁,平均(60.27±5.63)岁,两组人员的病情状况如下表1所示。

两组人员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以及病情分布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1];

实验组在其基础上进行疼痛专科护理,主要步骤为:

首先,建立一个护理小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经过考核筛选而出的,由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对其护理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其标准化,督促病人针对不同部位的疼痛采取相应的方案,同时对其疼痛程度进行实时监督,定时评估,画出相应的变化曲线,并且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效果评测,保证其工作人员护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正确性。

然后,对病人进行专业指导,使其与医生高度配合,从而使治疗的规范化得以保证,同时对其进行多种方案的止痛,保证其护理的有效性。同时,还需要对病人进行一定的心理指导,使其认识到疾病并不可怕,采取积极地心态面对病魔。

最后,可以利用微信等现代手段对其进行实时指导,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2]。

1.3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工具为SPSS20.0。

2 结果

2.1疼痛情况

对两组病人在进行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比对,具体情况如下表2。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实验组的疼痛等级为(4.26±0.64),对照组的疼痛等级为(4.33±0.65),两组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异;护理之后,对照组成员疼痛等级为(2.85±0.71),实验组成员疼痛等级为(1.03±0.53),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2.2生存质量

对两组病人在进行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比对,具体情况如下表3。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护理之前,两组数据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护理之后,两组人员的各项指数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组人员的身体功能指数与原来的(56.36±5.37)上升至(72.68±9.86),心理功能指数由原来的(56.42±5.13)上升至(72.35±10.64),社会功能指数由原来的(50.15±4.27)上升至(70.97±9.82),物质状态指数由原来的(58.68±5.26)上升至(74.12±11.59);对照组成员的身体功能指数与原来的(57.03±5.46 )上升至(63.24±8.67),心理功能指数由原来的(56.86±5.46)上升至(63.86±9.7),社会功能指数由原来的(50.76±4.64)上升至(59.79±6.63),物质状态指数由原来的(58.47±5.67)上升至(65.89±9.36),两组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3]。

2.3满意度

对两组人员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具体情况如下表4。

从上表数据中看出,实验组45名成员中,有23个人对护理过程满意,在整组中占51.11%,有21个人对护理过程较为满意,在整组中占46.67%,仅有一人对护理过程不满意,占整组人员的2.22%,整体的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45名成员中有19个人对护理过程满意,在整组中占42.22%,有20个人对护理过程较为满意,在整组中占44.44%,仅6人对护理过程不满意,占整组人员的13.33%,整体的满意度为86.67%,两组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

3 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通过对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病人的疼痛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护理工作的进行,实验组的疼痛等级由(4.26±0.64)降至(1.03±0.53),而对照组的疼痛等级由(4.33±0.65)将至(2.85±0.71),两组人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实验组人员的改善状况远远大于对照组,两组人员的各项功能指数度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实验组的改善力度远远大于对照组,最后,实验组人员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为97.78%,远远大于对照组的86.67%,由以上数据分析,疼痛专科护理可以使病人的疼痛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需要在临床上对其进行推广[4]。

4 结束语

疼痛专科护理是针对癌痛病人提出的新的护理方法,通过对其进行推广,可以使患者的护理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洪波.疼痛專科护理对恶性肿瘤癌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6(5):78-80.

[2]梁素丽.优质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5): 141-143.

[3]朱文丽,朱楚玉,ZHUWen-li,等.护理心理干预对癌症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校医,2015,29(3):206-207.

[4]樊嬛,吴贤翠.癌痛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9):1135- 1138.

作者:贠晓丹

第2篇:疼痛专科护理对恶性肿瘤癌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恶性肿瘤癌痛患者中开展疼痛专科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并发癌痛的患者116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58例)以及对照组(58例)。对照组中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联合疼痛专科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发的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分数显著比护理前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癌痛患者期间开展疼痛专科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护理满意度,增进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恶性肿瘤;疼痛专科护理;癌痛;生存质量

癌痛是由恶性肿瘤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它对患者来说很难忍受,主要是因患者自身的精神、心理及肿瘤治疗时引起的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临床医疗人员的重视[1]。有关试验表明,在恶性肿瘤癌痛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护理,对减缓患者的疼痛有很明显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观察疼痛专科护理对恶性肿瘤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选取了来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癌痛患者进行分组对比试验。关于本次试验的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并发癌痛的患者116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58例)以及对照组(58例)。对照组中患者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在38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73±3.09)岁;观察组中患者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为39岁至72岁,平均年龄为(52.58±4.16)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仿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病情的发展情况,一旦有异常发生,立刻协助医生进行处理。而观察组患者同时还要接受疼痛专科护理,以下是疼痛专科护理的具体内容。①选取优秀的护理人员,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对所有的小组成员进行全面的关于疼痛治疗的培训,而且要求每个护理人员都通过考核。疼痛专科护理小组成员要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并监督其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每日要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并据其绘制疼痛曲线,还要定期评估护理的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2];②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积极配合医师,保证疼痛治疗是规范的,同时为患者提供贴剂、止痛泵、口服药等多种措施来止痛;③定期召集患者进行疼痛专科护理的讲座,一年两次,制作关于疼痛护理的手册以及相关视频,将手册分发给患者,将视频循环播放,定期更新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开展关于癌痛的宣传教育活动[3];④开展线上疼痛专科护理工作,积极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等,在线上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定期更新关于癌痛的相关知识;⑤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和心理的变化,然后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依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疼痛护理;⑥疼痛护理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沟通交流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商讨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1.3观察指标

使用视觉评估量表(VAS)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疼痛分数等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护理疼痛评分

研究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分数显著比护理前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

2.2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要低(P<0.05)

3 讨论

近些年来,护理专科化已经成了临床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且逐渐得到医疗人员、患者和家属的普遍认可,专科化护理可以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护理,并且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疼痛是一种机体受损伤时表现出的复杂的生理、病理改变的临床现象,有可能会局部反应,也可能会全身反应,在临床中是一种比較常见的现象,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资料指出,我国每年有160万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5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癌痛[5]。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癌痛控制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例如观念错误、药物可能成瘾、知识缺乏、资源限制等。所以,应发展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式来护理恶性肿瘤癌痛患者。从最近几年可以看出,适当的护理服务对恶性肿瘤癌痛患者越来越重要[6]。本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的疼痛都有所减轻,观察组患者减轻的幅度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了,疼痛专科护理对恶性肿瘤癌痛患者的效果非常明显。在疼痛专科护理时,专科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来缓解疼痛,使药物发挥最大的作用充分镇痛来减缓患者的疼痛。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了,疼痛专科护理能使恶性肿瘤癌痛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对所有的小组成员进行全面的关于疼痛治疗的培训,从而使护理人员用全新的心态和更好的专业水平对患者进行护理,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恶性肿瘤癌痛患者进行疼痛专科护理,能够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这是一个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姜荣. 规范化癌痛护理对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12):1481-1483.

[2]刘红, 肖纯玥, 浦佳, 等. 对因护理对痛风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6).35-38

[3]张丽凤, 黎阳, 黄玲, 等. 心理干预对早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心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546-549

[4]王东艳, 蔺亚莉, 赵妮霞. 循证护理对晚期肺癌患者的疼痛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6):116-118.

[5]祝毅, 张伟. 优质护理服务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 19(6):902-905.

[6]鞠进, 何静, 黄兴兰. 个体化疼痛管理对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与效果评价[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9).2725-2727

作者:彭惠婷 蓝文霞

第3篇:综合疼痛护理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疼痛患者专科护理中的效果及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综合性疼痛护理措施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疼痛患者专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0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血管外科住院并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计98例:按随机分配原则48例为对照组,执行常规疼痛护理;50例为观察组,实施综合疼痛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理状态、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对疼痛管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00%,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7.50%,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疼痛护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减少介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综合护理;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

Effect and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Pain Nursing in Specialize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 Pain;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ions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发病慢,且不易被察觉,一般是患者感觉到腿部疼痛才就诊。疼痛是一组典型的征候群或综合症,是指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主观感受。血管外科患者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疼痛在多数发达国家都已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业已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1]。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多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对ASO患者疼痛的评估和控制至关重要[2]。本研究通过对ASO行介入手术的患者采取综合疼痛护理措施试图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参与的基础上,选取2017年0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血管外科住院的ASO行导管介入术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③意识清楚,沟通良好。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②严重肝肾疾病、心肺功能不全者; ③恶性肿瘤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④失访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婚姻狀况、宗教信仰、内科合并症及内科用药等基础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ASO介入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采用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下肢动脉导管介入手术。

1.3 研究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采取常规疼痛护理措施;观察组则根据“入院疼痛评估—医护患沟通—护理干预健教—疼痛控制评价—出院复诊随访”的工作流程给与综合护理:①心理护理②疼痛评估③疼痛干预④出院随访。具体措施如下:

1.3.1 患者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性格、家庭情况、工作状况等进行询问了解,让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对其提出的要求尽可能满足。对行为过激的患者耐心劝解、鼓励、体贴。同时向患者解释疼痛产生的机制,提高对疼痛的认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2 患者疼痛评估

采用数字评分法(NRS)[3]联合面部表情评估法[4]制定综合疼痛评估量尺,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因人而异进行疼痛评估。同时为方便临床工作,我科设计了“疼痛护理记录单”,记录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疼痛分值,绘制曲线图,为更直观了解其各时段的疼痛情况提供科学、严谨的病历资料。NRS:将一条10cm长的直线划分10等份,从左到右依此标有0~10的数字,0代表无痛,10代表患者能想像的最剧烈的疼痛,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体验在此线上标出一个数字,以表示疼痛的程度。面部表情评估法是将患者的面部表情根据疼痛程度分为6种,分别为无痛、极轻微疼痛、轻微疼痛、显著疼痛、中度疼痛和剧痛。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进行评估,简单直观。护士可随身携带上述疼痛量表印刷品,也可将其贴于患者床头,以便随时随地应用。

1.3.3 患者疼痛干预

护士及时将疼痛评估结果告知医师并制定可行的疼痛干预:按三阶梯给药方案[5],原则是多模式、个体化镇痛[6]。轻度疼痛(NRS≤3分)患者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中度疼痛以上(NRS4-6分)患者,在2h内处理,采取弱阿片类药物结合非药物干预;重度疼痛(NRS≥7分)应立即处理,采取强阿片类结合非药物干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药剂量和止痛方案。全程确保药物安全放置与及时遵嘱执行,密切观察止痛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随时与医师或药师沟通,调整治疗目标及治疗措施。出院患者定期复诊或随访。

1.3.4 微信手机随访

建立患者手机微信群,每周一早晨9:00发放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健康指导以及科学认识疼痛等短信内容。以群聊的形式解答住院或出院患者提出的问题,如对回答不满意或用文字输入及语音对话解决不了的相关问题,可直接发送图片或视频,甚至酌情进行一对一交流。大部分问题通过微信群在护士指导下患者在家即可自行解决,避免频繁返院。

1.3.5 健康宣教讲座

每月在科内举办血管疾病健康教育讲座1次,邀请疼痛门诊专家及专科护士共同为患者及家属进行集中授课,讲解疼痛的注意事项、活动锻炼方法、自我评估要点等,讲座通知可由微信群或手机短信发放。

1.4 观察指标

(1)疼痛干预有效性:同时满足患者的疼痛评分≤3分、24 h爆发性疼痛频率≤3次、24h内需要解救药物≤3次则判断疼痛干预有效。有效率不低于75.0%。

(2)对两组患者均在入、出院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7]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分比较。

(3)采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POI)[8]中的1个分量表调查患者对控制或减轻疼痛方法的临床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当天填写。该分量表包括5个项目,每项均用0~10级数字评分法来评定,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4)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常见并发症包括缺血、渗出、感染、褥疮、血栓形成等。

1.5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干预有效性、心理状态评分、临床满意度比较(表1)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2)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外周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出现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疼痛主要是由于下肢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缺血性神经炎所致,这种疼痛可为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剧痛伴感觉异常,以夜间为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临床护理中,疼痛已成为继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且日益受到重视。疼痛需要客观的定性或定量标准和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评估是疼痛处理关键的第一步[9]。疼痛评估不仅是疼痛护理的关键,也是规范用药的前提。积极准确及时地评估患者疼痛,不仅可以识别疼痛的存在和性质,还有利于制定疼痛的治疗方案和评价效果[10]。NRS数字疼痛评分联合脸谱评估法用法简单,标示精确,可科学规律地进行疼痛评估和疗效评价,排除人为因素干扰,达到及时、有效地与医师、患者沟通的目的。再根据病人疼痛强度因人而异选择正确的镇痛方法,迅速缓解疼痛也是避免患者病情加重的关键。本研究参照三阶梯止痛原则结合患者病情使用镇痛药物,用药后细致观察并详细记录镇痛药物的效果[11],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建立专业的综合性护理团队,建立系统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患者在疼痛干预有效性、心理状态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诸多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也表明,有家属参与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电话随访和微信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给患者,专科护士可直观清晰地了解患者的疼痛现状及困惑,从而给出正确的指导,并能及时、准确判断疼痛干预效果。

总之,综合性护理通过对ASO患者采取多途径、多方面的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满意度。综合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知识,并且要在临床护理中找到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12]。随着综合护理的实施和推广,护士在疼痛的护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护理干预对ASO患者的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而且实施方便、安全可靠,容易被患者接受。在大力提倡优质化护理的今天,应将规范化综合疼痛护理作为一项持续性质量改进的过程,在医院管理者的支持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丁燕.外科护士对术后疼痛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情况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0):12-13.

[2]Carroll A,Dowling M.Discharge planning:communication,education and patient participation[J].Br J Nurs,2007,16(14):882.

[3]蔡锦华,陈维雄,袁京燕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5):2858-2859.

[4]Pasero CL.用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申萍译.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7.

[5]徐倩华.三阶梯止痛药物治疗肺癌疼痛55例的临床观察[J].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3,25(4) :83-84.

[6]任银萍,鲁婕音.骨科患者疼痛护理管理的研究进展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6):737-739.

[7]王峻,廖鹏,车美华,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3):2738-2741.

[8]McNeill J,Sherwood G,Starck P,et a1.Design strategies in pain management research with Hispanics[J].Hispanic Health Care International, 2003,2(2):73-78.

[9]Gagliese L,Melzack R.Chronic pain in elderly people[J].Pain,1997,70(1):3—14

[10]周乐薇.1例主动脉夹层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8):116—117

[11]陈索红.疼痛评估在护理肿瘤患者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5):694

[12]张一吟.外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与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3):93-95

作者:潘蛟 张菠 李俊杰 隗和棉 王子军

第4篇:感染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压疮组上半年工作总结

最后更新:2009-11-9 9:16:20 浏览:481

在压疮护理方面:

上半年,我们重点对科室上报压疮给予了检查与指导,同时还检查了护士对压疮上报制度的掌握与落实情况以及皮肤压疮登记表的填写质量。那么,就目前而言,压疮的护理与管理工作已经得到了全院护士长和护士的初步认识和重视,通过共同努力,各科室已经建立起符合本科特点的压疮管理系统,并能依此而展开临床压疮护理工作,特别是在压疮的上报与返表方面已能基本符合要求。

全院共有17个科室上报压疮148例,检查了141例,会诊5例,其中,院内压疮3例(N

1、干诊、ICU)。痊愈的有32 例,好转的有29 例,未进展的有

85例,进展的有2 例。所做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科室管理,完善压疮监控系统

1、督导各科室顺利完成了压疮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统一完善了全院的压疮管理资料,而且资料做到了统一定位,使大家不但有章可循,而且,取用便捷,方便了临床。

2、各科室设立了压疮管理员,全院共24名,他们是科室压疮管理的新生力量,对提高压疮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制定了压疮管理优秀科室评比方案,旨在奖优罚劣,肯定成绩。

4、通过去医大学习,回来后,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重新修订了压疮护理管理流程,使得压疮管理流程化,大大保证了压疮护理的有效监控,提高了压疮护理质量;二是新建立了压疮护理安全指南,指南中,明确规定了压疮预防的工作要求,并对工作中的护理行为给予了一定的告诫,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临床护理安全。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的压疮认知水平

1、组织全院业务培训两次。一是压疮分期与护理;二是压疮管理表格填写方法。

2、定期对压疮管理员组织知识测试。4月分口试了压疮上报制度和科室的压疮管理办法,5月份笔试了压疮知识培训内容,通过测试发现,由于各科室的重视程度不同,成绩也不同,表现好的科室有普

二、外

三、外

四、妇科、肿内、内

二、神二。

3、除了以上全院性的培训外,我们还请各科室积极配合,

对压疮相关制度、知识以及评估知识组织科内培训并记录,在这方面表现好的科室有内

二、外

四、妇科、肿内、神二等。

三、创新工作

一是引入了“难免性压疮的护理理念”,并组织了临床病例分析与讨论;二是建立了“压疮护理安全指南”,增强了护士预防压疮的护理思维。

四、存在不足

1、压疮分期、创面描述、面积测量不规范。

2、关于压疮的护理措施,易与压疮预防措施相混淆。

3、皮肤压疮登记表填写质量欠缺,如压疮转归与结果项目填写不全,动态观察项目与护理措施相混淆等。

五、下半年工作设想

1、召开压疮管理经验座谈会,交流管理心得,促进临床管理质量的提高。

2、组织压疮病例讨论或观摩查房,分享临床实践经验。

3、继续针对上半年不足,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如压疮分期、描述等知识。

4、建立皮肤压疮登记表填写质量标准,使大家能够规范填写,客观反映压疮护理情况。

5、开展难免性压疮的评估工作。

在压疮预防方面:

第一季度我们主要对易患人群的评估工作做了临床调研,续评估有766例,能够记录评估结果的有普

二、ICU、肿内。

第二季度重点抽查了7个科室重病人(上报)的皮肤评估工作,包括评估分值是否符合临床、家属是否了解皮肤护理方法以及能否落实等等,总体看,能基本落实到位。

从管理上而言,我们从4月份开始要求全院要对评估结果进行记录,要求各科室做好评估的培训工作。

那么从现在来看,护士长和压疮管理员已经建立起压疮预防的意识,易患人群的评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续评估做的很到位,评估登记表的转归项目也能够及时填写,能够开展对重病人的皮肤护理健教,并能落实到位。

不足之处是:

一是虽能对评估结果进行记录,但大多数科室只是记录评估分值<12分的,对于>12分和续评估的未能给予记录;

二是护士对评估量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

下半年打算:

一是建立压疮预防流程及其相应要求,使得压疮的预防工作更加系统化;

二是进一步细化评估量表的评分依据,为大家临床操作提供方便;

三是检查普通病人的评估质量和健教工作落实情况。

压疮组

二○○九年七月

感染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1.消毒与隔离:霍乱、鼠疫、咽白喉等应严密隔离,肺结核、流脑、百日咳、流感施行呼吸道隔离,伤寒、菌痢、甲肝施行肠道隔离、破伤风、气性坏疽施行接触隔离,乙肝、艾滋病、梅毒施行血液、体液隔离,结核病人痰涂片结核分歧杆菌阳性及活动性肺结核应结核病隔离。消毒:传染源的随时消毒、病人、病房终末消毒、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预防性消毒。

2. 感染性发热时介绍发热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休息、饮食及生活护理。监测体温变化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出入水量。

3.发疹病人的护理:讲解皮疹的相关知识,进行局部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每日用温水(禁用肥皂、乙醇)擦洗,皮疹消退、脱皮不完全时应用消毒剪刀进行修剪,皮肤干燥可用石蜡油进行润滑,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注意保护大面积瘀斑坏死皮肤防止感染。对特殊部位例如口腔黏膜疹、眼部进行专项护理。

4.腹泻病人的护理:标本采集时应新鲜并选取脓血、粘液部分,对排便情况、伴随情况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饮食以少渣、少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辛辣饮食频繁腹泻并伴呕吐可暂禁食。排便频繁时进行肛周皮肤护理。

5.咯血的护理:肺结核大咯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翻动,协助患者取患侧卧位,头偏向一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血量和每小时尿量,观察有无窒息的先兆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惊厥护理:将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等病人安置在安静、光线暗的房间里,专人守护、设置床栏,必要时用约束带约束病人。观察有无窒息、惊厥先兆、发作持续时间、次数等,给予持续吸氧。

第5篇:临床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项目 评价标准 标准分 扣分标准 入院护理20分 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并通知医师 4 做不到扣4分 负责护士应在30分钟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器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4 一项做不到扣1分 护士长应在2h内至患者床前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并了解需求 4 做不到不得分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体重及身高危重患者直接入病房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完善记录 4 做不到扣4分 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清洁护理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4 做不到不得分 住院期间护理60分 责任护士分管病人做到"十知道"床号、姓名、诊断、职业、文化、家庭状况、饮食、治疗、护理、心理状况 10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本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10 做不到不得分 护理措施符合病情需要并落实到位 5 做不到不得分 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病人体位舒适与医嘱符合 10 做不到不得分 各种管道通畅标识清楚妥善固定放置合理更换及时 5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药物过敏者有明显标识 10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危重患者及活动不便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有专人陪护并备相关抢救 设备 5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并能基本依从合理饮食、休息、用药等相关干预措施 5 做不到不得分 应急能力 10分 病区有专科疾病急救流程 5 做不到不得分 每月有应急能力培训与考核 5 做不到不得分 出院护理10分 出院指导有针对性包括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休息与活动、服药和治疗、随诊与复诊等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做好出院登记完善出院护理记录整理出院病历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完善备用床干净整洁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第6篇: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骨科病房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的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从2015年8~12月在我科住院的130例创伤性骨科膝关节周围及以下创伤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观察对象。观察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可见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建立相应的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让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指标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测量与观察来对其进行疼痛评估,从而有效地提高疼痛干预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疼痛;护理质量;建立指标;骨科

多数的骨科患者为创伤性的、并且多属于急诊入院,患者在受伤后到其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疼痛。另外,急性创伤对患者带来的疼痛又有可能导致患者的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尿潴留以及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有时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在骨科病房里应该注重患者的疼痛护理,特别是创伤性骨科病房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8~12月在我科住院的130例创伤性骨科膝关节周围及以下创伤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观察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6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7.2±13.4)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为骨科膝关节周围及以下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有49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胫腓骨、有37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胫骨平台、有25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髌骨、有19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足踝。将所有参与临床观察的患者随机平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特征和发展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的疼痛治疗与术后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由其责任护士按照无痛病房的护理工作模式[2]给予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教育与康复指导。包括对患者的疼痛评估以及疼痛干预等。观察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

1.3疼痛评估

在患者入院治疗后进行疼痛评估,主要使用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评定量表,即“疼痛评估尺[3]”,并且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疼痛评估尺的使用方法。使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来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骨折部位、创伤性质、入院原因、疼痛评分、持续疼痛时间、患者的睡眠情况、情绪、对治疗的依从性、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人员签名等内容。在患者入院的2小时内进行第一次疼痛评估,对于疼痛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在此后住院期间的每天早上定时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对于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则采后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来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特别是进行过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的患者,分别在其术后1小时、3小时、5小时以及8小时进行疼痛评估;另外对于首次疼痛评估分值≥5分的患者,在经过医师指导下,给予镇痛处理并马上进行二次疼痛评估,然后对患者每隔4小时进行疼痛评估1次并详细记录。 1.4疼痛干预

可以通过非药物护理措施以及药物镇痛的方式来给予患者疼痛干预。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来判断给予患者非药物护理措施还是药物镇痛。如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在3分以下(包括3分)可以给予患者实施非药物护理措施;当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在4分到6分之间时,可以给予以非药物护理措施为主,辅助药物镇痛的方法,一般是弱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当疼痛评估分值大于7分(包括7分)时,则以药物镇痛为主,给予强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佐以非药物护理措施;保证疼痛程度不同的患者均受到疼痛干预,保证给予患者最佳的镇痛效果。

非药物护理措施包括:①给予患者舒适的环境,通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以及适宜的室内温湿度来促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舒缓患者紧张的心理,减轻患者的疼痛。②骨折患者在初期恢复时,常常由于其肿胀的肢体而产生局部明显的疼痛,并且随着患者的活动而加强痛感,因此,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保持受伤肢体外展,加上合理的制动可以有利于改善受伤肢体的血液循环,起到消肿止痛等作用来减轻患者的疼痛。③可以通过局部冰敷等方式来减轻受伤肢体因为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的疼痛,也可以通过热敷等方式来减轻受伤肢体因为不能活动而出现肌肉痉挛、局部充血等的疼痛。④可以让患者在感到疼痛难受时播放音乐,通过音乐疗法适当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多进行慢呼吸运动来调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减轻由于精神紧张引起的疼痛[4]。对于部分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给予一些药物镇痛,一般情况是通过口服或者静脉给药。 2.结果

以“疼痛评估尺”来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见表1。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两组间差异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护理后疼痛评分(分) 平均住院时间(天)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 60 70 3.91±2.17 5.61±2.34

12.14±2.71 16.22±2.16

97.48±2.31 94.81±3.12 3.讨论

给予疼痛正确的评估是指导对疼痛护理的必须要求,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疼痛护理质量指标[5],让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指标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测量与观察来对其进行疼痛评估,从而有效地提高疼痛干预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梅,刘林,许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5. [2]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1-224. [3]韩纯燕,张蓉,李华.疼痛管理临床路径在骨折病人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10C):2790-2791. [4] 张春燕,孙胜男,张春玲,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2):25-27. [5]陈方蕾,陆敏,陈蓓.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5):1415-1417.

第7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专科质量

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 摘要 ] 目的:探索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对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常态化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等,改进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并比较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和患儿满意度。结果: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实施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急救药械、消毒隔离及患儿满意度评分均有提高,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可以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降低 护理缺陷发生率,改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中明确提出,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到2015 年,培养临床专科护士 2.5 万名。由此可见,建立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培养专科护理人才已然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不断提高护理的专科化程度即发展专科护理是护理学在专业深度意义上的发展,也是我国医疗专科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探讨发展专科护理的可行性策略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要任。为此,我院改进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方 法以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全面提高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共 13个,分别为小儿呼吸内一科、小儿呼吸内二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泌尿内科、小儿血液内科、小儿消化内科、小儿感染科、小儿普外科、小儿骨外科、新生儿科、小儿重症监护室、小儿五官科、小儿心血管科,从 2012 年 9月起开始实施专科质量管理的新方法。 2 方法

2.1 儿科专科护理管理改进措施

2.1.1 修订专科质量评价标准,成立专科质量评价质控小组

针对我院儿科专科疾病的临床护理特点,修订专科质量评价标准,按二级学科细分,如儿科呼吸、儿科消化、儿科神经、新生儿科、儿科重症监护等,分类别制定不同的专科质量评价标准。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质量、药品管理、消毒隔离、患儿满意度等指标加以量化, 并制定评分表格,客观评价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大大增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 成立专科质量控制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各科护士长及临床专科业务骨干护士任成员。每月依据专科质量标准对各病区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质控人员抽取 1~2 名典型专科患儿,检查责任护士对分管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及家长对相关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逐项点评,并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质控人员将检查记录上交护理部,护理部每月对专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改进意见,督导整改情况。 2.1.2 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 拓宽专科护士培养途径,是壮大专科队伍的有效方,也是从整体上提升各项护理质量的根本方法。我院主要通过制定强化专科护理队伍培训计划,每年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或参加专科护理会议交流,院内对护士分批分层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等方式加强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科疾病的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和技术操作示教。护士可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参加相关专科培训课程,参加培训的学时和成绩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授课人为临床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护士长及业务骨干。 2.1.3 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

参赛责任护士选择涉及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患沟通、疑难护理问题应对等诸多内容的专科疾病案例,结合护理典型病例解析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护理风险和应对措施。 2.1.4 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 利用每天床头交班的时间,对 1~2名重点患儿进行 10 ~15min 的专科护理小查房责任护士先汇报分管患儿情况,着重汇报患儿的阳性体征、心理状况、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护理项目、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要点、健康指导等。护士长通过患儿现场查体和访

谈家长,了解责任护士对患儿病情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护理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否有效,潜在的风险是否及时评估和跟踪评价,治疗护理项目是否随时进行有效指导,对分级护理的落实进行综合评价。

2.1.5 护理部定期轮流深入临床一线掌握信息 护理部定期轮流对优质示范病房进行跟班工作,逐一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细致督导,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儿的护理需求及责任制护理的落实,召开科室座谈会,与护士讨论并解决在危重症专科患儿护理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及责任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1.6 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自行设计《护理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卫生处置、病情与风险评估、护理效果评价、分阶段健康指导落实、级别巡视、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出院指导及质量追踪等。住院患儿人手一册,悬挂在床头,手册采用表格式路径管理,通过护患双向签字,提高护理质量效果。护理部定期听取责任护士使用意见反馈,修改不实用项目,并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补充护理指导项目,定期评价使用效果。 2.1.7 每月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护理部每月在各病区抽取 10 名患儿家长作护理满意度调查,访谈家长当患儿需要做各种检查、治疗及用药时,护士是否及时告知何时去何地检查及注意事项;护士是否对患儿的护理要点及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护士是否督促并协助做好患儿卫生处置;最满意和不满意的护士等。

2.2 效果评价方法

对实施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新方法前(2012 年 3-8月)和实施后(2012 年 9月至 2013 年 2月)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急救药械、消毒隔离、患儿满意度 7 个指标进行比较。患儿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分,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 75 份调查表;其他数据来源于护理部及护理质量委员会依据质量检查标准对各病区的护理质量的检查结果。这种方法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有较好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 11.5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 t 检验比较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法实施前后的效果差异。、 结果

3.1 实施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实施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后,各项护理质量得分较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1)。

3.2 实施前后住院患儿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提高了住院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2)。

3.3 实施前后其他方面的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法后,护理表扬信增加了 72%,护理缺陷发生率由 21.6%下降到 9.2%。 4 讨论

4.1 我国专科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专科护理”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对护理的需求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护理事业向专业化、专科化发展,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首先自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的[5] ,我国“专科护理”则相对发展较晚,原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指出,要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将发展专科护理提到了发展我国护理事业之关键的高度,为更好地推进护理工作向专科化发展,培养专科型护理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自 2005 年开始,我国的专科护理模式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护理管理人员积极探索提升专科护理质量的途径,不少省份已开展专科护士的培养、考核、认证等工作,大大加快了我国专科护理发展。然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的专科护理模式,我国专科护理发展在专科护士的种类和层次、资格要求、工作职责和实践范畴等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5] :如基础护理教育阶段理论架构上的不完整,造成护士专科知识不系统;对专科护士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不够,缺乏培养专科护理人才之人才;护理管理者缺乏发展专科护理的紧迫意识和具体办法,对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存在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方面的明显不足等[6] ,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广泛的探讨和精心的设计,专科护理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2 我院在专科护理质量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启示

第一,通过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充分调动了护士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整体上促进了目前护理队伍向专业化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对发展专科护理将起到长远的促进作用。第二,通过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结合患儿来解析临床护

理问题,总结和积累护理经验,增强了临床护士个案护理的意识,培养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因人施护”的护理服务新理念,帮助护士建立了评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及科研思维[7] 。第三,通过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使责任护士锻炼了临床思维及护患沟通和交流能力,向护士明确了专科质量评价的核心价值是以患儿为中心,有助于维护患儿权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患儿安全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8] 。第四,护理部通过定期轮流深入临床一线,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督导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克服了护士的松懈思想和麻痹情绪,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有效预防了护理缺陷、护理差错事故,提升了优质护理内涵,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9] 。第五,通过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客观了解患儿家长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评价,对需要改进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优化、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8篇: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一、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1、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 伤。

3、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 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4、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5、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6、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7、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8、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9、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0、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细则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 印确认。做好宣教工作,监护人应提高防盗意识,防止新生儿被盗。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 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 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 1 来办,但 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 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 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 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 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 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 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 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时落实好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 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 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臵温度探头(床温: 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 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臵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 小时记录箱温 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 克的早产儿,在出生 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 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2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臵在箱温37℃的温箱中 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 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 小时后进行,如 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 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 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 41℃;奶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热水袋温度:<50℃(建议慎用); 使用加热保暖的设备时,需要专人看护,距离患儿不少于60cm,或根 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 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 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 者, 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 或TcSO2 90%~ 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 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 小时,80%者, 不宜超过12 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 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 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 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

2、PaO2 或TcSO2 。使用 3 头氧、 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 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 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 6 周或矫正胎龄32~34 周时进行眼科ROP 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 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 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设臵NICU 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 手册,对于稀释过程复杂的如氨茶碱、肝素等,建立药物配臵流程, 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NICU 急救时采用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 物 (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 1kg/2kg/3kg的使用剂量, 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 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示; 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 存放,有醒目标示。

4.手写医嘱时避免使用u/iu/qd/qod 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 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 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 4 程实 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示,并使 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9.准确记录输入量。

(五) 预防高危药物外渗, 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 及痛苦。

1.有高危药品清单,有高危药品使用和管理制度。

2.建立和完善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输注应 尽量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输注前 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4.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 导管或脐静脉导管。尽量选择粗 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 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 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 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能根据药物性质及时处理。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首选母乳,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 水,无特殊后逐渐加奶,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选择合适奶嘴。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抬高床头,头偏一侧, 5 禁 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 一次入量1/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使用自然重力喂养。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 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 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 分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建立约束具使用规程,对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 束具。

5.操作时将新生儿臵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6.保持工作场所地面干洁,禁止徒手转运。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1.严格落实管床责任制。

2.建立新生儿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3.建立人力调配与应急处理程序。

4.严格按新生儿护理常规巡视,15-30 分钟巡视一次,重点观 察患儿反应、肤色、呼吸,箱温/台温,仪器设备的状态、有 6 否正常 运行,有特殊随时记录和处理。

5.建立仪器和设备三级维护制度,落实仪器使用规程。正确设 定仪器的报警限值及音量,提高对仪器报警的警觉性,即时处理。

6.建立新生儿意外死亡应急预案。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在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臵管、留臵脐静脉及脐动脉、足跟 采血、留臵胸腔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之前使用有效的消毒液,连续擦 拭消毒两次,每次至少15 秒,以清除穿刺部位的病原菌,减少菌血 症、败血症的发生。

2.如使用含碘消毒剂,最好用无菌生理盐水去除皮肤表面残留 碘,以免碘吸收引起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

3.预防性使用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等皮肤保护用品,防止压 疮、皮肤破损。

4.预防撕揭胶布引起的损伤。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除去胶布 时先使用温水或石蜡油湿润,然后缓慢而小心地去除胶布。

5.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尿布应避免覆盖脐部,若尿液或粪便污 染时,用无菌水清洁干净。

6.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及粪 便的接触,根据臀部皮肤情况选用合适的护理用品。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1.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

2.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 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手卫生知 7 识知晓率和 手卫生正确率达100%。

3.进入新生儿病区前,必须洗手至肘部以上,护理暖箱内患儿 时,衣袖必须挽至肘部以上或穿短袖,并做好手卫生。

4.严格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执行无菌/清洁操 作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和物 品后。

5.每季度抽查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手部培养,手消毒效果应 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10cfu/㎝ 2 ;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 2 。

6.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 依从性,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第9篇:骨科病人疼痛的护理

1.及时解除疼痛

创伤性疼痛:骨折后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减轻疼痛。炎症性疼痛: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恶性肿瘤性疼痛:行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神经性疼痛:针对不同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辅以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解除神经压迫。

2.对症护理

(1)药物镇痛。非阿片制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等。阿片制剂:吗啡、度冷丁、芬太尼等。采用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有效地缓解疼痛。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肌注等。药物治疗新技术: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硬膜外麻醉。

(2)技术性镇痛法。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针刺疗法:中医针灸。神经外科手术止痛:植入给药泵,神经切除术,神经刺激术。

3.心理干预

使病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了解患者的心态和疑虑,及时与患者开展心理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热情主动地与病人交流,操作熟练,取得病人信任,同情病人,尊重病人。

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氛围。病房安静、清洁,最好住单人房间,利于病人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病区内的嘈杂音,因为失眠会加重病人的疼痛。看喜爱的电视节目,听轻音乐,转移病人注意力。引导病人过愉快充实丰富的生活,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骨折病人病程长,有的还伴有终身的特征,把锻炼原理告诉患者,提高其进行功能锻炼的自觉性。教育和沟通患者的亲朋好友,使其较多地体恤患者处境,使病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上一篇:倾听能力的培养下一篇:学校行政人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