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夜晚散文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疼痛的夜晚散文(精选12篇)

疼痛的夜晚散文 篇1

曾有过短暂的乡村生活经历,记忆最深的是乡村夜晚的美丽景色,乡村的夜晚,特点鲜明而又充满神秘色彩,令人难忘。

和城市相比,乡村的夜晚似乎总是早一步到来。夜幕下的城市和乡村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城市的夜晚,灯火璀璨,人流车流交织的画面,充满生机,鲜活而生动。相比之下,乡村的夜晚更加含蓄内敛,在漫无边际的黑暗笼罩下,褪去了白天的鲜活,多了一份意境,也多了一些灵动。乡村的夜晚,似乎整个世界黑的只剩下天空中一颗颗的星星,那么远却又似乎触手可及。

没了城市人为灯光的束缚,天上的月亮也变得清晰起来,露出她本来的面目,给乡村的夜晚挥洒下柔软细腻的光亮。乡村的黑夜如深海般稠密,朦胧的月光为黑夜增添了些许神秘,夜色中的乡间小路,盘回曲折、坑洼不平、有起有伏,犹如夜海中静止的波浪。行走其上的车辆,如误闯入夜海的一叶偏舟,一路颠簸,随“波”逐流,缓缓前行。车轮碾过之处,扬起一路的尘土,灰尘飘散开来,在车辆四周弥漫,将车辆包裹其中,竟如水雾般缥缈,让人辨不清方向。灯光下飞舞的尘土颗粒,如一个个不安分的分子,四处跳窜,清晰可见,反而将四周的黑暗衬托的愈发深沉。

黑暗中只有车灯发出的微弱光亮,灯光所及范围之外漆黑一片,深夜的乡村小路似乎没有尽头,给人一种就这样一直开下去的错觉。遇上起雾,灯光下的道路越发显得朦胧迷离,给人一种梦境般的不真实感,必须睁大眼睛保持十二分的注意,车速愈发地慢了下来,只有路边偶尔现出的零星灯光才让人暂时感到现实的存在。

乡村的夜晚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卷,凝神望去,无尽的墨色布满眼际,田间的绿色掩映于无边的黑暗之中,和夜色重叠交融,给浓浓的夜色增添了一层浅墨。农作物随风摆动,那一层浅墨幻化为夜色中的海浪,影影绰绰,似幻似真,“画卷”也像有了生命般立体起来。作物间相互碰撞,细小的“哗啦”之声在静谧的夜色中被无限放大,似低吟,似浅唱,灌满耳际,也铺满整个天地。

黑暗中眼睛也失去了作用,努力睁大双眼,目视前方,黑暗中似乎能够看到很远,又好像只能看到眼前。凝望着无边无际的夜色,仿佛能够变换出任何你想象中的东西,各种形象不断在眼中变换,让人忍不住伸出手来试探,眼前的形象却突然消失不见,再一次融于浓浓的夜色之中。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打开手电筒,灯光如箭般射入无尽的黑暗,直直的光束表明了“光箭”的轨迹,光束由灯口处向前扩散,逐渐变宽,直至消失不见,明亮的灯光,竟毫无反抗般陷入其中,融入了这一幅水墨山水画中。

与黑暗的尽头相接的是星空,星空是夜晚呈现给我们的美景,点点繁星将夜色一分为二,两者互为映衬,交相辉映。夜色和星空就像势均力敌的对手,黑暗无法包围整个星空,星空也无法照耀整个黑夜。对手往往也是最好的帮手,没有夜色的衬托,繁星便不会珍贵,正是夜色的映衬,才让星空更加的美丽。

乡村的夜晚平和而又美丽,看似平静的表面却孕育着无限生机,就像大海,平静的海面下却是另一番天地,乡村静谧的夜色中,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停下来试着细心观察,你会看见田地里偶尔冒出的零星灯光,灯光飘忽不定,那是村人夜间照明的灯光,是农人辛苦劳作的标志,他们不辞劳苦地耕种土地,用勤劳换来富足美满的生活。你再仔细倾听,路边汩汩的流水声,细小而动听,那是水泵从机井中抽出灌溉田地的井水流淌的声音,水流顺着垄沟,流入田地,浇灌土壤,孕育作物。

疼痛的夜晚散文 篇2

统观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可发现, 近年来她已逐渐从醉心于叙说黑龙江、大兴安岭边地话语中游离出来, 乡村以外底层小人物的挣扎与坚持逐渐进入她的写作视域。《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从叙述主体“我”——一个失去丈夫不久的寡妇, 为摆脱精神上难以释怀的痛苦囚禁, 在旅行散心寻求解脱的路途中, 经见到的底层小人物令人胆战心惊的悲痛遭际。在这里“我”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观察者和参观者, 更是以自我内心的创伤为链接, 参与到这些悲苦小人物们的遭际中去体认和共鸣。小说以叙述者“我”忧伤的目光去透析底层社会的人生面影, 用“我”一颗破损的心去体认和感知受损害的不幸者精神的创伤。作者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书写他者人生苦难的过程, 也是作者透过叙述主人公“我”自己心灵表达的过程, 这和迟子建“执著于困境的发现与出路的寻找”这种写作立场的坚守是分不开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全文共分六章, 除去第一章和第六章外, 其余四章均是写“我”在乌塘小城镇非同寻常的见闻感受。迟子建在小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叙述主人公“我”的丈夫因车祸去世, “我”为了疗伤前去三山湖旅行。“我”独自带着委屈, 携着残留丈夫气息的剃须刀盒出发, 既是为了了结丈夫生前的心愿, 也为搜集一些民歌和鬼故事好寻找精神出口。然而火车中途遇到山体滑坡, 只得暂时停靠乌塘小镇, “我”由此才与乌塘这个产煤城镇的底层小人物们的生活出现交集。在乌塘这片污浊之地, 到处密布着死亡的阴云, 满眼尽是小人物的辛酸苦痛:有矿工浑然不觉娶了专程前来“嫁死”的女人, 有深巷夜半幽幽唱响的人间最凄凉的悲歌, 有发疯般的女人在家中冰柜里藏匿着不能入土的丈夫遗体, 有痴情的男人、冤死的老婆、忧伤敏感的孩子……这些耸人听闻的悲惨故事如此密布于这煤城小镇, 令沉浸于自我悲怜的主人公猛然清醒。在三山湖, “我”又遇到了卖磨脚石的独臂男人父子, 被他们的辛酸故事所感动, 最后终于在男孩云领的感染下, “我”内心的囚禁得以化解。“我”是在旅行一路中目睹了人间种种不幸之后, 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哀伤和自怜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化解后的悲痛又在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中得以升华, “我”终于在精神自救中走出了囚禁自己的牢笼。

迟子建是以一颗女性悲悯宽厚、细腻敏感的心去感验生活的, 小说叙事的细腻绵密和抒情的凄婉感伤构成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整体基调。与迟子建长期以来以温情为主调的作品相比, 它更超脱出了这个藩篱,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自我哀伤的化解过程, 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现实困境中去, 它成为其小说创作和谐旋律中的一个不和谐音, 迟子建叙写的一个个悲剧故事, 让读者和主人公“我”一起直面那些无可回避的惊心动魄。作者在文中借魔术师之口说出:“生活不能没有魔术”, “变戏法”也是人生面对苦难时一种积极的消解方法吧, 人都得不断寻求灵魂的涅槃和自我的超脱。“我”从一脚踏在灰蒙蒙的乌塘开始, 便被这个小城镇上人们的各类苦难悲痛所淹没, “我”本来是与外界隔绝的, 内心只有痛失魔术师丈夫的悲哀, 是“我”的不幸和痛苦与乌塘悲苦小人物们的痛苦磨砺链接在了一起从此再不可分割。在这种心灵共鸣的观照中, “我”终于明白虽然失去了魔术师, 但生活却不能没有魔术, 人生不能没有希望和爱愿。当穿越夜晚的黑暗与疼痛, 作者在大悲痛之中给予的温情和抚慰, 使主人公和作者本人渐离痛苦的深渊, 从而在无边的困境中寻找到释放心灵的出路。

在叙事上作者是以“我”去三山湖的行踪为线索,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 讲述主人公“我”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感。第一章, 主要写“我”的丈夫魔术师被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撞倒, “我”由悲哀转入对过往幸福生活的回忆, 复又在伤痛中难以自拔而决定外出旅行疗伤。中间四章, 写乌塘这个产煤的悲情小城镇上种种凄凉事, 在写主要人物蒋百嫂的时候着力最多。蒋百嫂在出场之前, 已被作者有意设定了很多铺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蒋百嫂是这样一个女人:丈夫失踪, 不守妇道, 生活放荡, 疯疯癫癫。接下来作者却把情节来了一个突转, 让读者随同“我”一同揭开了蒋百嫂隐藏的秘密:原来在她家的冰柜里藏匿了一座用丈夫的尸体冻结成的冰山!这无尽的黑夜和惊恐折磨着蒋百嫂, 撕扯着她的肉体和精神近两年时间, 把原本勤快羞涩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一个身心疯狂的女人。此外画店陈老爷的死, 如同魔术师的死一样充满了偶然, 让人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必然, 当人间最光华精彩的生命被劫掠之后, 活着的人必须要接受这些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 并在经历这些伤痛之后重新站起来生活。小说最后一章, 写“我”在三山湖感受到云领父子的痛苦经历后, 在清风明月拂照之下最终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

该小说中“死亡”和“夜晚”是两个很重要的意象。从开始写“魔术师”的死亡、乌塘矿工的死、蒋百的死亡、小食摊贩老婆的死、陈老爷子的死, 到后来写云领母亲的死, 写出了人生的“生老病死”充满了偶然性和无耐性, 更写出了人们面对这些磨砺后的坚韧希望和承担力量。而“夜晚”不仅是链接叙述主人公“我”和蒋百嫂等小说中重要人物的纽带, 还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核心意象, 它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 也是一种深层象征意蕴的表征, 就像蒋百嫂呼喊的:“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啊!”。作品中重要人物出场和重要事件发生也几乎都是在夜晚, 小说开头写令“我”陷入黑暗和痛苦深渊的是“魔术师”深夜出了车祸, 结尾写叙述主人公“我”在清流与魔术师灵魂告别的场景是也在夜晚, 这表明让“我”陷于牢笼般自我精神囚禁的晦暗“夜晚”, 已经随着“我”的体悟变成有清风明月拂照的超脱之夜。小说的作者也终于经由叙述主人公“我”, 实现了对“夜晚”的黑暗与疼痛的穿越, 达到了心灵的超脱和升华。

摘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在特定心境情状下的产物, 小说通过对底层小人物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观照, 使叙述主人公最终穿越夜晚的黑暗与疼痛, 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脱。

关键词: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参考文献

[1]晓航, 等著.新世纪获奖小说精品大系.05卷.世界上所有的夜晚[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0.

[2]韩春燕.隐蔽的生活之痛[J].当代文坛, 2006, (2) .

[3]蒋子丹.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J].读书, 2005, (10) .

疼痛的夜晚散文 篇3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有着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人约黄昏后》写亲情乡情的篇章,通过对生活在底层边缘的人和事、对母亲的苦难人生的原生态描述,使作品浸润着一种忧伤而美丽的格调,那些带着生命体温的书写,给读者以泣血般的疼痛,也弥漫着时代进步的悦耳音符,以及她对温暖亲情与田园牧歌的追忆。作品写出了亲人们宿命般的苦难,鲜活淋漓的贫穷与希望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善良、坚忍和乐观的性格特征,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柔软的心弦,表现了一种凄美的艺术感染力。

出身“贵族”的母亲,命运让她儿时几易妈妈,落草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其实娘出身的家庭堪称‘贵族’。回乡的外公借妻生子,生下了娘,娘长得清秀,外公夫妻欣喜若狂,百般娇宠,视娘为掌上明珠。”可是“命运弄人,几易为女,就像一件衣裳那样让别人换来换去。”“幼小的娘,命运握在别人的手里,任人摆布。有一回,娘亲口告诉我,她多想一辈子只唤一个人为娘啊。可见,在娘的心底,隐藏着深深的身世悲凉!”成婚數年后丈夫又以自杀的方式撒手人寰,从此她起早摸黑,像永动机一样劳作,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病瘫在床的养母兼婆婆,在那贫穷的山村里,受尽冷眼与贫困,成了底层之底层的边缘人。“如果外公不将娘送与他人,聪慧伶俐音色悦耳的娘禀承了先人气质,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是命运作弄人,她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生承受苦难。母亲年轻时一条乌黑浓密的辫子长及腰际,用一丝毛线扎着,摔来摔去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父亲自杀后,娘拂过那头微卷的青丝,自己用把剪刀一声‘咔嚓’,像是剪掉平生的所有柔情,又像是剪掉千丝万缕的烦恼,从此一直是平平的刘海。”终于熬到了改革开放,16岁的女儿辍学外出打工,以她的聪明、坚忍、勤劳、勇敢在城市里取得了一席之地后,母亲却在交通事故中命丧车轮之下。在残酷的宿命面前,人们不得不静默无语。这不是虚构的宿命,而是作家怡霖血淋淋的生命疼痛。

但在她的笔下,并没有对命运的怨天尤人,她用淡淡的忧伤和充满温阳的笔调,通过早年心酸的往事、母亲的苦难人生映射出自己生命的疼痛;这生命的疼痛没有让她沉沦,而是从山乡浸染苦汁的土壤中破蛹化蝶,展开怀抱俯瞰人世间点点滴滴的真善美,呼喊出坚强才是硬道理的生命强音。诚如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在本书的序中所写:“她给人以温馨、柔软,给人以缅怀、追溯,能够感受她的温度,又能够触摸她的隐痛。她在这种暖色的情感中寻觅,游走,以她独有的细腻和敏感,以她宽厚的悲悯和温情,实现着对自我的释放和救赎。”

作品中这些抒写亲情乡情篇章,凸显了原生态风格。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人,他们的苦难往往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之外,是形而上的公共经验之下的灰色地带。怡霖之生命疼痛,是许许多多生存苦难者的九牛一毛,绚丽多彩的社会万花筒没有留下她的一丝痕迹,倘若不是她与文学结缘,有谁在意那社会之边缘的边缘。我们看到这里没有任何有意的虚饰与无意的遮蔽,作家感到不写出来就无法实现内心的救赎,是“这一个”记忆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但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境遇。70后的作家大多不是从公共经验和公共记忆出发的,他们更个人、更个体、更个性。作者艺术地记录了农村鲜活的微观史,为历史留存了一份具有特质的社会图景,努力从个人记忆上升到民族记忆,这些作品原生态地抒写了时代的苦难,是农民生活的艺术重现,这样的作品总会有出人意料的生命力。

《人约黄昏后》的另一特色是抒发了作家对爱情的礼赞,她以散文诗的体裁、以炽烈与唯美的文字讴歌纯真的爱情,饱含着出自心灵深处的淳朴而热烈的真情,洋溢着一种“焰”与“美”的直接抒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她持久的热力和绵长的光度。

《情花》和《情潭》是两章经典的散文组诗,在纷至沓来的意象中,那些纵横捭阖的句式与结构,弥补了诗和散文文体的不足,表现了作家把握散文诗文体上的得心应手。在情感领域极为开阔的时空中,她纵情笔墨为人性的真善美呐喊着,无所顾忌地用缠绵悱恻的声音,个性鲜明地对爱情作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礼赞。这些文字绮丽又不失婉约,典雅而不失明快,古典诗词的底蕴非常厚实,字字珠玑抑扬顿挫,成为古典爱情的现代召唤。

《人约黄昏后》无论是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还是写乡村都市、人生过往,都有一个情感丰沛的女性形象闪现其中,以忧伤又洒满温阳的笔调,抒发了其对曾经的友爱视如亲缘,对真诚的友谊心存感恩,对过往的友情长萦心怀。生命的疼痛可以使人心地刚硬,纵然坚强却寡情薄义。但我们从作品中不时闪现的情感丰沛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到生命疼痛中的柔软,这份柔软散发出淡淡的忧伤,而更多的则是温暖的阳光。在人际关系越来越现实的今天,这一抹忧伤,一缕阳光,把人世间美好的友情衬托得无比绚烂,显得多么地弥足珍贵。

夜晚下雪的散文 篇4

最初的雪花,说是蛱蝶,并不过分。尽管没有风,不信,且看视野之中,那虽然不多却笔直冲天的炊烟,且听原本就以寂静寂寞为底色的深冬的深处:储藏室里,白菜大头朝下,正在静静的呼吸;牛棚之内,刚刚填饱了肚子正在酝酿着情绪酝酿着半夜时分美美反刍的黄牛,它的一声饱嗝虽没有钻出厚厚的皮毛,无疑却为我敏锐的听觉捕捉;还有牛槽之下蜷身安卧的黄狗,甚至它梦里的一声轻叹,都在我惊喜的眼神里暗暗定格。雪也是一样,漫天舒卷,惬意翩然,昏黄的灯光里,它们忽近忽远,却又完全不似初春的细雨,虽然同样没有重量,虽然同样慵懒得有如婚房里暗弱的烛光。但是,早春的雨,是迫不及待地冲向地面的,深冬的雪,却总像骨子深处镌刻下了一份对于天空的留恋,抑或是一种炫耀,那些白色的精灵,那些综合了全人类的想象也难以捉摸透彻的舞姿,就在我的视线里,在微微敞开的门缝里,在漫漶的.窗玻璃之外……

然后,也许只是一瞬间,也许很久,当我动用了周身所有的神经,尽量去捕捉那无声的音乐里各式各样的优美舞蹈的时候,雪花失去了踪影。那越来越密的雪花,那越来越大的雪花,那越来越动人心神的雪花,仿佛听到了冥冥中一声召唤,说没有,连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给留下。

我静静地等待着,门缝,窗玻璃,我的眼睛开始疲于奔命。心底深处,却再难掩饰那股失落和惋惜。盼了那么久了,不会只给大地上的人们短短十几分钟的惊喜吧?如果真那样,还不如从来就没有过。没有了雪花的冬天,或许只是一片干枯,一片黑暗,然而,只有这了了几星雪花的大地,却是让更大的干枯和黑暗有了用武之地。它们会如影随形,会无处不在地在越来越深的夜色里,麻木着更多的心灵。

不知道等了多久,我拉开了房门。我想最后一次吼破喉咙,让一串并不动听的嘶喊,倾泻出一年以来各种各样的情愫。或许我的嘶喊真能感动天地,让阴沉了那么多天的天空,一个愣神,于是,雪花继续飞扬,顷刻间,天地通透得有如一枚刚刚开始绕丝的蚕茧。

然而,我的嘶喊只是在酝酿之中,至于之后会酝酿成什么,一坛酒?一坛醋?疑惑还是以最原始的声音惊扰起一片愕然?那就不是我所能管得了的了。我看见,雪花散去之后的天地间,密密的,细细的雪的晶粒,斜斜的,淡淡的,以狭小的天井为单位,大团大团地飞奔而下。尽管声音依旧低微地需要动用心灵才能听见,但在越来越亮的灯光照射下,那大团大团的盐粒一样的雪的精灵,却在我拉开房门之前,就像烧融的白蜡,流满了凡是它所能到达的每一个地方。虽然只是薄薄的就像敲破了蛋壳之后展现于眼前的那层泛着微黄的洁白,却已经开始晶莹着我的双眼,其间,微微的黑色,则是树枝的底部,瓦檐的粗大颗粒,以及芦花鸡不停甩动着头颈造成的斑驳,或者还有一种因为期盼了太久,生怕瞬间,这些可爱的精灵就会缩回了翅膀时的内心隐隐的担忧——假如这一切,阻止不了雪们的脚步,想必,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梦境,都会有一个以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为框架的梦了。

下雪了,终于下雪了,在黄昏之后,在黎明之前,在四野用欣然的阒寂,生命用眼角的晶莹,在一个年头的尾声,一种与寒冷唯一不犯冲的期望里,雪如期而至了。

地面,屋宇,左邻右舍的白杨梧桐上,死角越来越少,闪烁的刺目的白光越来越厚实,越来越丰满。纵然我不再出门,也能深刻感觉到,这场雪的背后,究竟有多少双热切的目光,与我一样,静静地观望着天空和大地。

“老头子,洗洗脚再上炕啊——”隔壁,一个带着笑意的叮咛,忽然响起在耳畔。

“我得赶紧去场间为咱们的萝卜坑添把土啊,省的冻了——”一个老头同样充满笑意的回答,在更加紧密的雪的世界里,飞扬。

乡村的夜晚的散文 篇5

是逃避吗?这个时候,我回到了乡下的老家。父母与妻女坐在房檐下,低声说着话,而我追逐着清凉,独自搬来一个木凳走到院坝内,坐下,感受着清风袭人。

夜出奇的静,萤火虫一闪一闪地,不时撕开夜幕,女儿倒是很新奇,追踪着忽闪的光明.夜虫的鸣叫,丝丝传来,响亮,似嘶破了嗓子.这种虫子仿佛是鬼魂的化身,小时候,我常常疑它是活着的鬼,在我跟随父亲走夜路时常听到它的鸣叫。夜虫很多,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声音挤满了夜空.这个时候,夜虫的鸣叫要比人语更有耐性,小河的.水声低沉很多.站起来,朝小河走去,有几方石头呈灰黑色,河水看不见.仰头而望,天空竟没有月亮,繁星缀满。天幕如此深遂,星星像坠着的玉珠,发出玉的光泽,入眼,伸出手去,却无半点星光落入手中,摘星星在手?那是枉想,不过,此时,我的眼光朝着星光的方向,竟看到无限的深处。在无限的深处,又有暗星闪动,我已望到浩瀚的银河,缀着的全是星星。而每颗星星又似乎朝着我在发光。

今夜大概不是我一个人在仰望星空吧?女儿好奇地仰着小脸朝向星空,北头七星你认识吗?我指着如勺形的星星说,那就是!女儿大声说,我看到了。父母说,我也看到了,原谅我的坦诚,父母也就是在今夜才认识了北斗七星!女儿才十一岁,不认识七星,只怪我没有带她在如此的宁静的夜里看望星空!父母虽然才知道了七星,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养育我们五个子女。“蚊虫多,披件长衣服吧”,母亲说着,转身走进房屋找衣服去了,黑暗中,我看不到母亲慈爱的目光,但那一定比星光绵长,深厚。女儿赶过来扇了几下,像只夜蝴蝶又飞走了,去找到她的乐子,这爱哟,潜藏在夜色中却连绵不断地袭来。

山像墨色的棉花堆放,那花朵就是长在山顶上的树了,树梢上架着星星。山与天空的交集处,如柔和的墨线,它们又似装天的口袋,要装这满天的星星。它们也将我装入其中,封闭了我的目光,只许我看头上的星星,听四周的虫鸣。潺潺的水声倒是与山一起合鸣,奏给谁听呢?河岸几方水田里,满是萤火虫闪烁,仿佛将星光引到了水草里。偶尔有一阵蛙叫蝉鸣来搅和一下,又引起浮想连天,这个时候,我放开思想的野马,任它在星夜里驰骋,一会上了山,一会儿下了河,一会上了星斗,一会儿又追逐着月光,一会儿又跟着夜虫低鸣,一会儿又对生命无限地崇敬,一会儿又对青山细泉无限地感恩。

感谢这夜空吧,它施以我如玉的光泽,让我披着它迎接明天!

乡村的夜晚经典散文 篇6

每当夜幕降临,机器的喧鸣声嘎然而止时,总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习惯性的点开简书APP,浏览几篇平台高手的文章,吸收一些我的世界之外的养分。也习惯手握钢笔,在空白的稿纸上,圈圈点点,寄托文字,渴望有一份静溢的归宿。思索着,遥望着窗外的明月,思念被拉的很长很长,就像我孤单的影子和不孤单的灵魂……

胶州湾的夜来的稍早一些,经过一天的忙碌,一个人疲惫的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心里有股莫名的忧伤和累。春天母亲突然倒下,及漫长的住院治疗,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我好长时间喘不过气来。好在天佑我家,母亲脱离生命危险,大病初愈,尚在漫长的恢复阶段。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市里买的房子,也完成了装修,在弟弟妹妹的帮助下,夏天搬了新家。二者皆为好事,而我却深深地陷入了夏天狂燥与不安之中,经济危机拉响了警报。

果不然,某个失眠的午夜,我百无聊赖,漫无目的地翻看朋友圈,看到好友在朋友圈骂人,大意欠钱不还。恰好春天借了好友的钱尚未还上,我确定好友不像是在骂我,但我确实欠钱未还,这一夜,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第二天,我给高中同学截了屏,没有给同学讲为什么要上梁山的文学故事,同学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伸出援手,了却了一夜心事。

白天的烦燥让我停止了思想,唯有夜才能让我安静地躺下来,想想走过的路,想想要走的路,想想一路上的风景和人。梦到家乡的夜晚,灵魂才能安放,我才能坦然入眠……

梦境中的乡村,暮色四合,一切笼罩在夜色之中,宁静而又朦胧。走在乡村的夜里,扑面而来的是泥土芬芳的夜风,清冷而潮润。耳旁还有庄稼拔高的沙沙声,经过一整天的光和作用,吸足养份的家伙们比赛着生长。微风吹着树叶,似一部舒缓的轻音乐。轻轻的,缓缓的,流淌在乡村的每一个地方。偶尔会从村子里传来几声犬叫,听起来也是那么亲切。近处的屋,身旁的树,远处的庄稼地构成一幅和谐的山墨图画,在月光的照耀下美仑美奂。

头顶是一面半月,月光如水一般轻洒。于是,乡村的夜晚就有诗情,就有了画意。绿树掩映着庄雅的农舍,月光在树梢上静静的流淌,透过苹果树的`缝隙,把斑驳的月光洒在院子里。树枝在月光下轻轻的摇摆,影子重重叠叠,缠缠绵绵,跳着轻柔的舞蹈。有一个人的倒影紧随着我,陪伴着我,不管我走的多远,走的多长,它总是那么亲切的缠绵着我,不离左右。行走在这样的夜里,人的心灵也就是被净化,不由地,心里便会飞出几句唐诗宋词,“离人无心语,江清月近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一任月光尽情挥洒诗意,恬静幽美。

喜欢乡村的夜晚,喜欢被月光浸染的感觉。塬周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在月色下又是何等的景致!对面山弯弯里偶见零星的灯火,像从天空中坠入山间的星星。沟沟壑壑,朦胧不清,把人又带入仙境,充盈你身心的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轻松和惬意。

夜晚的雪散文 篇7

月亮出来了,又是一个满月,圆圆的像个银盘,他好久没有用碗盘盛着食物吃饭了,可能不会用筷子了,他只会用五个手指?

他半躺在台阶上面,走廊西头的墙角,这样的位置可以挡住疯狂的西风。他多么希望月亮变成太阳,可以送来温暖,他怀念有暖气的房子,有暖气的汽车,还有流出热水的淋浴头。

风再次使劲摇动了马路边的法桐树,他不自觉地又蜷缩了一下身子。要不是饿的厉害,他不会冒险来到这个镇上,来到这个餐馆旁边,毕竟,这里有丢弃的`好吃的东西?

六年了,他待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里,很少来热闹的地方。他刚刚还看到一张贴在电线杆上的纸,虽然字迹模糊,上面隐约还能看到红色印章和自己的照片。

今晚,他也特别的累,不仅是身体,而是心累,好累好累。因为春节快到了,团圆的日子来了,他还是没有勇气告诉家人,事情的真相,但他想他们,想有病的老母亲,想妻子和儿子?

有个冷冰冰的东西落到他的脸上,他从睡梦中醒来,这种感觉多像她突然的吻,吻过之后,一切都变了,不得已,他把她丢进了水底,她应该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冷?

雪落无声,雪下的有些猝不及防,他应该赶快离开,趁着天还未亮,趁着雪还不是很深。他不能暴露自己的行踪,他害怕失去自由,自由比权利金钱都重要。

美丽的夜晚经典散文 篇8

今天是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与母亲走在古镇的马路上。马路两边的.古建筑上挂满了红灯笼。天空上也响起了礼炮声。礼炮的颜色很多,有红的、黄的、粉红的。其形状也千姿百态,有的像小麦,有的像柳树,有的像高粱。

“苗,你看。”母亲指着那个颜色是红色的,形状像高粱的礼炮。

“好看吗?苗。”母亲问到。

“好看。”我回答到。

接着,母亲说到:“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那时候也是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与你外婆也是走在这条马路上,你外婆教诲我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说:“妈,我知道了。”

“回去吧,孩子。”母亲说到。

在这样的夜晚现代散文 篇9

在这样的夜里,我的思想在自有无束的裸奔,如我原生态的生活,不化妆,也不戴遮遮掩掩的面具,更无力给心修建坚强的防备。当时间偷走了初衷,留下了苦衷,我这想就着这殷红的酒,呆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沉默,并不只是因为不快乐,只想把心净空,把自己幻化成各类灵异的奇侠异士,不想点石成金,依红偎翠,却想心想事成,行侠仗义,快意江湖。那些柴米油盐,痴男怨女,与我无关,与情无涉。烦了就打打杀杀,乐了就嘻嘻哈哈。困了就睡,喝了就醉,梦醒,始觉心中有谁,醉了,方知真爱何人。兴起,歌曲有高山流水伴奏,舞蹈卷蓝天飞雪漫舒。兴之所至,雷公电母,击石打罄,酒至酣处,风云雨雾,缠绵倾诉。想多少红颜,风韵了春天,却枯瘦了心弦。

在这样的夜里,人寂心欢,我不能让杯具空置,那就倾倒三分之二的红酒,留一份摇晃心事的边缘空间一杯接一杯,让浓烈的狠狠地烧进胸口,无时无休,不醉不眠。喝多了,我不会胡闹,大不了对着空气哈哈大笑。每次独醉,都会情不自禁的被过往的人和事逗笑,或微或放,与往事交杯,我真笑了,笑得眼泪都掉了。

在这春风沉醉的夜晚,漫不经心的翻阅着青春的笔记本,却意外地发现在那年遥远的春色里,被当作书签随意夹在笔记本里的桃花瓣,已菲薄至透明,干脆得不敢触摸,只怕一触,便会破碎的了无痕迹,无处俯拾。那就把她搁在青春的笔记本里不要动,至少还有个不在鲜艳却存在的记忆吧。被岁月夹磨的透明的桃花瓣,清晰的能看穿当年的青涩。合上书,呷一口酒,连同往事一同咽下,眼中浮现出一张张纯真的笑脸,那年,那月,那山,那一树圆圆的叶子,还有扎在腰间的衣衫,在春风中,在阳光下奔跑,呼喊……

静静的夜晚散文随笔 篇10

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呢?静静的夜晚,总会使思绪纷飞,零散的记忆总会如一个个符号不停的出现在你的脑海里,勾起你或深或浅的记忆。有些爱,在不经意中,刻骨;有些人,在不经意时,相遇;有些事,在不经意间,开始。这些人这些事,又会在不经意间错过。当一切成为过去,最终只能变成记忆时,都会在这样静静的夜晚里毫无掩饰地释放出来,让你真真切切记忆起它们都真实的发生过,即使有些事是你努力要忘掉的。如此的静夜,却总会跳动着一颗不安的心,或喜悦或心痛。

岁月带走的是记忆,但回忆会越来越清晰。明明知道有些事不可能,明明知道有些人不可留,可自己却怎么也放不下这颗心,总是在无望中期待着。让自己心痛了再痛。很多的日子里,喜欢上了伤感。一个人独坐,聆听季节轮回中细碎的声响,看窗外花开时的嫣然和叶落时的飘零,在晨钟暮鼓的更替中倾听岁月细微的心声。一颗煎熬的心就这样起起落落,沉沉浮浮,任疼痛灼伤,任思念蔓延,任泪水涌流。潮湿了季节,苍凉了岁月。

总是在这样静静的夜晚。心情常被左右。看着现在,回忆着过去。过去是一杯酒,让我们在沉醉后哭泣;过去是一味药,我们习惯用回忆疗伤。过去是一种羁绊,亦是一种力量。再美好的,再伤痛的,都沉淀在过去中了,只剩下一些隐约的残片,挂在那孤独的心空。想想自己有多傻。一切的人和事,都是聚散终有时,有来就有去,有何必强求呢?

夏天的夜晚的散文随笔 篇11

即便是她,算是半个吸血鬼的不人不鬼的家伙,也是有黑暗的一面的。

通俗着点儿说,知道夏天吗?白天长,黑夜短。她就是如此。把黑暗藏匿于心底,浮于表面的是她笑嘻嘻的外壳,可是她有时候会被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鹤见也许算是她的亲人。因为那是陪伴她度过那黑暗的三百六十天的“人”。鹤见为了让她不失去理智煞费苦心,但却让她有了这么一个缺点——不会向人吐露心声。

这可是让人头疼。因为这个缺点,她总是崩溃得悄无声息。呐喊是无声的呐喊,眼泪是无形的眼泪。她没有能够依靠的人,所以被迫在枪林弹雨中行走。

侦探助手是什么工作赤原鹤名怎么不知道?她的过去总有一天会被查到,她的弱点一定有一天会被公之于众。但是她是想要死去,对死亡抱有着憧憬。四百年来的.随波逐流,难以消去她的痛苦,倒是不增反加。

要我说,这个人就是一个荒诞的怪物,仅此而已吧?

那些飘着琴声的夜晚散文 篇12

那年,我十七岁,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教书。这所小学就在马路边上,离集市也不远,但这条所谓的马路并不便利,马路的对面又曾经是一座坟山,正赶上一个砖厂获得了坟山的开发权,在大兴挖掘,腐朽了的棺材板、断裂了的人骨遍地都是,看得人毛骨悚然。学校也就平添了一份阴森凄凉的气氛。学校的前身据说是一座小庙,依山而建,上上下下,高高低低,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

学校里只有十一个老师和一个工友。除我外的其他十位老师都是本地人,虽然在学校里都有宿舍,可平时都是住在自己家里。晚上在学校住的只有我和那位叫倪二的工友。

放学了,我站在自己房间门口,目送一个个同事走出校门,消失在视线的尽头,寂寞夹杂着恐惧一阵阵袭来。我回到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不知道这个漫漫的长夜该如何度过。

倪二在敲我的门,他把饭菜给我送到房间里来了。看着我哭红的双眼,他好像想说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几分关切。

不管我多么不愿意,夜晚还是不请自来了。我把门窗全部拴好,又用书桌顶住房门,再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顶灯和台灯都打开,蜷缩着身子,在床上看小说。屋外的每一个声响,哪怕只是一声尖锐的鸟叫都会叫我心惊胆寒。倪二就住在我的旁边,这是校长特意安排的。看第一眼,我就知道他是个老实人,应该不会对我有什么企图,可是孤男寡女守着这么一所冷清的学校,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因此,我必须时时刻刻地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

小说看完了一本,可我依旧不敢入睡,一闭眼全是鬼魂僵尸之类的故事。外边除了虫鸣,就听不到任何声响。倪二的房间开始还偶尔有脚步声响起,现在也是一片寂然。这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了我。

胡琴声就是这个时候响起的,是那首有名的《空山鸟语》,在学校的时候,听音乐老师在晚会上演奏过,二胡曲中很少能遇到这么清新活泼的曲目,记得当时许多同学就是受它的感染而选修二胡的,然而最终他们中却没有任何人能把这首曲子拉好,听说是对技巧要求太高。

我弄不清楚琴声从何而来,似乎是倪二的房间,又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像仙乐,飘飘渺渺,找不到痕迹。不是音乐老师的演奏所能比拟的。

曲子换了一首又一首,时而欢快,时而悲凉,我沉浸在琴声中,在沉醉中慢慢地入梦。

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透过窗帘照射到我的床头,昨晚的琴声仿佛还响在耳边,可我不知道是梦还是真。

倪二已经做好了早饭,鸡蛋煮挂面。面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汤少,有些糊。不过可以看出他是用心做的,放了很多的作料。

同事们陆陆续续来了,一见面都问我睡得好不好,我把昨晚听到胡琴声的事说了,大家一听都笑了:“倪二又开始拉琴了。”

“别看他又痴又傻,二胡可真是拉得好!”

“他傻吗?”我问。

“否则怎么叫倪二呢?‘二’在我们方言里就是傻的意思。”

从大家的七嘴八舌中,我对倪二有了更多的了解。

倪二原名倪思哲,是本地唯一留下来的上海知青。据说下乡前他曾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高材生,主修二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女友小怡。虽是穷乡僻壤,可因为有爱情和音乐相伴,两人过的倒像是神仙眷侣的生活。还常常教乡民拉琴唱歌。

悲剧发生在一个夏末秋初的上午,几个知青相约去河对面的山上采摘野果,前几天下过一场大雨,河里涨水了,桥很窄,由两根木头架成。倪二(那时候还是叫倪思哲)牵着小怡小心翼翼地往桥那边走,突然,小怡脚下一滑,掉进了水里,手从倪二的手中抽了出去,倪二还没反应过来,小怡就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知青们沿着河岸追赶,只见两只绝望的手在水面晃了晃,就淹没在激流中。在下游的河滩找到尸体的时候,真是惨不忍睹,全身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脸部早已面目全非。

倪二只差没跳进河里与小怡一起死去,可跟死人也相差不大了,将近一个月时间,他没开口说一句话,之后就变得痴痴傻傻了。后来,知青们都陆陆续续回城了,倪二放弃了所有回城的机会,独自一人守着知青点,守着后山那座孤坟。他说上海也没有他的亲人了,他的父母都先后离他而去,与其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上海,不如在这里陪着小怡。他不忍心把小怡孤零零地扔下。

为了照顾这最后的知青,他被安排进学校教书。教的是语文和音乐。他对语文课倒是不在意,对音乐这门副课却煞有其事起来。不仅教唱歌,还教拉二胡和乐理。且雄心勃勃要办一个以“小怡”的名字命名的音乐教室,专门教学生二胡。为此多次上访教育局,希望得到资助。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即使是城里的学校也没有音乐教室,缺乏专职的音乐老师,更何况一个小小的乡村小学呢?领导毫无商量余地地告诉他不可能。他那痴病又患了,三天两头地找领导,天真地认为自己的诚心一定会感动领导。最后领导烦了,说他精神不正常,剥夺了他当老师的资格,他就变成了伙夫,“倪二”的名字也就从这时开始被叫了起来。倪二似乎也明白自己作为伙夫的身份,从此,人们就很少能听到他的胡琴声。

倪二的经历让我唏嘘不已,我深深知道“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高材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谁能把他同这偏远的山村小学的伙夫联系起来呢?

倪二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他的住房虽然简陋,却一尘不染,物什的摆放井井有条,什么时候头发都是纹丝不乱,一件白衬衫上找不到一点污迹。他的长相很儒雅,身材比较高,一看就知道是来自大地方的人。

学校里从校长到普通老师谁都可以吩咐倪二做事。不管是不是他分内的事,他几乎是从不拒绝。一次校长让他上屋去抵漏,他不小心从房顶上滚了下来,还好掉在草丛里,只是受了一点皮肉伤,望着他血迹斑斑的脸,我心里很为他忿然:真是龙搁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

因为倪二的陪伴,我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倪二总是想方设法地为我做可口的饭菜,我也会常常帮他做一些事情,比如中午碗多的时候,我会帮他洗碗,他种菜的时候,我会去帮他拔草。

我最喜欢的还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倪二拉胡琴,然后在琴声中入睡。琴声总是在固定的时候响起。大多时候倪二是在自己房间拉琴,天气晴朗,月光如水的夜晚,他也会坐在宿舍前的那块大石头上拉。我不再一入夜就拴门,常常会坐在自己的`房门口静静地听着琴声。有时也会让他教我练会儿琴,我开始称他为老师。

一个晚上,很晚了,琴声还没有响起,我想起倪二白天的时候身体不太舒服,怕他有什么事,就去敲门。门并没有拴,我推开,走进去,发现倪二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我伸手摸他的额头,烧得厉害!应该是重感冒,我赶紧找来药,喂他吃下,又打来一桶井水,用毛巾帮他敷头降温。半夜的时候,体温下来了,脸色也红润了不少,但我不敢离开,依旧守着他。后来可能太累了,就扑在他的床边睡着了。我醒来的时候,倪二已经不在房间,我的身上披着他的衣服,带着他淡淡的体香味。我的心怦然一动,轻轻地揉着那件衣服,思绪似乎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倪二推门进来了,有些局促地看了我一眼,说:“昨天晚上……辛苦你了,炖了一碗鸽子汤,去喝了吧。”我的脸上飞起了红云,赶紧走出了他的房间。

日子就这么淡淡地过去,对倪二的胡琴声,我产生了一种依赖,没有琴声的夜晚一定会是一个失眠的夜晚。一直有种疑惑:稍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二胡曲中,《二泉映月》应该是最著名的,可是,倪二却从来没有拉过这首曲子。终于有一天,我向他提出来:“《二泉映月》你会吗?”倪二沉默了一会儿,说:“太悲,承受不起。”

我在那所学校呆了一年,在家人的努力下,终于可以调走了。开学的时候,我回去办调动手续,再把行李整理一下,准备搬走。学校准备了酒菜,执意要为我开一个欢送会。欢送会散了后,天色已经很晚了,我只有留宿在学校。躺在床上,想着这将是自己住在这里的最后一个晚上,突然就产生了太多的难舍,一年来留在这里的回忆放电影似的从眼前闪过。

琴声又传了过来,是《二泉映月》!悲凉哀怨,凄厉欲绝。我走出房门,看到淡淡的月光下,倪二那已经有些佝偻的的背影,眼泪就那么不听使唤地从我的眼眶里冒出来。我向他走去,坐在他的身边。他的双肩在琴声中抖动。我终于伸出手,轻轻地触摸着他那刻满沧桑的面庞,一遍一遍地帮他擦拭着泉水般喷涌而出的泪水。他把头埋在我的怀里,压抑着自己的抽搐。我从来没见过男人这样的悲痛绝望的哭泣,喃喃地说:“老师,只要你愿意……留我,我就……不走,永远陪着你……在这里。”

他把头从我怀里挪开,捧着我的脸在月光下端详着,随即又松开了手,重新拾起他的二胡,甩甩头说:“佳子,对不起,我失态了。自从小怡走了之后,我就没有再拉过这首曲子,这是她最喜欢的曲子,每次听我拉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

我只是默默垂泪。

“我是一个半死的人了,你却还是一个孩子,以后的路长着呢,走吧,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又接着说。

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外面的琴声又飘了进来,在琴声中,我渐渐地睡去。

第二天一早,倪二送我离开。上车的时候,我握着他的手,说:“离开这里吧,老师!这里毕竟不是你的归宿。”他轻轻地点点头,说:“是啊,是该离开了。”

上一篇:体育运动篮球教学方法下一篇:《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