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

2023-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纳税实务》课程设计

摘要:《纳税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企业办税员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本文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对《纳税实务》课程进行了设计。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了学习情境,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改革提高了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纳税实务;改革;工作过程导向

工作过程导向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十分青睐的东西。工作过程不但是指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任务,同时还包括工作实施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要认知、熟悉的及所要具备的[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课程结构。学科体系课程的结构是学科知识,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结构是学习性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带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迅速地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2]。本文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例,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了学习情境,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组织和实施,同时以“增值税办税”这一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为例子,详细阐述工作过程导向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纳税实务》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纳税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前导课程是《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和《经济法》等,后续课程是《纳税筹划》和《财务管理》等。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税收相关知识以及各个税种的基本要素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完成企业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税额计算和税款等办税岗位的相应工作。通过各个实际项目的训练,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中小企业的开票、报税等工作,具备税款计算和纳税申报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实现课堂所教、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学生就业的直接对接。

二、《纳税实务》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1.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本课程设计以模拟完成企业办税员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课程培养目标直接面向企业办税员职业岗位,将办税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每个学习项目设计多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也依照办税员的工作过程来组织。

2.设计原则。针对性与适用性。本课程在内容的取舍上重点考虑了税务部门和企业对办税员岗位的知识以及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是侧重于税款的计算、会计处理和税款的申报,而不再是枯燥的一系列的税法条文。此外,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充分考虑了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课程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将来参加证书考试打下基础。

3.设计思路。根据岗位工作过程进行项目教学。根据会计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打破学科体系,按税务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和归纳,按培养目标进行内容的取舍。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3],“纳税实务”课程以培养中小企业各种税种的税额计算、会计业务处理、税款申报和办税员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各种税种的税款的计算、会计处理和税款申报”任务、具备胜任“办税员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由学科结构向工作过程结构的转变。

三、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点教授为主的方式,每个学习情境设计都以办税员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该课程进行了重构,以办税员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办税员的工作过程以及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选取办税员岗位认知、涉税事项的处理以及中小企业涉及的主要税种的核算和申报为主要任务,构建“纳税工作岗位认知、增值税办税、消费税办税、营业税办税、城建税及附加办税、关税办税、其他税办税、企业所得办税和个人所得税办税”九大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以办税工作任务为载体,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6个工作步骤进行设计,其内容编排的依据是办税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即税款的计算、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而不是税法学科知识体系。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完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活动。

四、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与传统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有着较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侧重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与工作缺乏直接联系,教学的组织也是按照课时节次进行,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其特点是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与工作有直接联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学习情境进行,学生有安排学习进程的空间,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的实施遵循“六步教学法”,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遵循这六步法展开教学。本文选取了“增值税办税”这一学习情境,按六步骤展开,给学生以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六个步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下。

资讯:教师下发任务书,提供具体任务信息;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目标;教师下发学习资源,包括参考教材、引导文、课程标准、课件和课程网站等,引导学生分析教学资源,观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资源了解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课程教案,明确了每个项目或学习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教学法。

计划决策:下发引导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任务单、实践教学方案、电子课件、案例等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填写小组任务分配表;小组讨论制定增值税计算与申报组织方案。主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实施:采用模块教学,四节连排的上课方式;学生根据任务单中的要求以及该任务的实施说明等,分组完成任务,包括判定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填制增值税纳税人身份认定表、计算增值税税额,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检查评价:填写评价表,学生小组按照工作要求进行自评和互评,来完成对各税种税额计算的检查、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检查;教师对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综合评价学生各项能力,完成对整个工作任务的评价。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仿真的企业生产学习情境,通过“六步法”进行组织和实施教学,使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尽可能的与企业工作岗位相接近。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专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教通讯,2008:33-36.

[2]赵蓉.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J].企业纳税实务,2010,4(3):89-92.

[3]夏丹,姜岩.工作过程导向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2).

作者:唐海风

第2篇: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品课程的创建

摘 要: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经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巨大资本。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学校,在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的作用。精品课程开发是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建设团队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对接、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群)的对接、教材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从而达到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数控行业 企业调研 精品课程 课程创建

据报载,我国数控行业高技能人才正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能够熟练操作现代机床的人才稀缺。面对制造业的境况,该校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技能培养为目标,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为企业培养具备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一定技术水平“知工艺、能编程、精操作、会维修、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数控编程及仿真加工》是该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精品课程之一。如何将生产实践融入课程教学、如何转换配置教学内容为加工任务、如何有效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都是精品课程创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企业调研

该校直接参观走访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20余家,如四川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绵阳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绵阳圣维数控有限公司、重庆汽车配件制造总厂等,涉及装备制造行业16家、汽车制造行业8家。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对数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岗位职责、职业生涯发展趋势及薪金水平等。

1.1 岗位分布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企业数控技术人员岗位分布:工艺 (4%)、质检 (7%)、编程(10%)、加工(79%),岗位集中在生产操作一线。数控专业也可从事相近专业的岗位,如:机械设计、加工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等。

1.2 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

①对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一定的写作能力。

②对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对典型零件工艺规程编排的能力、常用夹具/量具使用的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刀具选用/刃磨技能、工程材料选用、二维计算机绘图技能等。

③对数控加工应用方向能力的要求:倾向于数控加工工艺、编程、操作、数控加工精度控制能力方面较强的人才,对数控机床维护能力、CAD/CAM应用能力、模具制造基础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次之(但此类专业人才亦是企业非常渴望的)。

1.3 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我们通过对数控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技术发展趋势、各层级用人情况及数量需求的分析,参照数控加工专业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与工作职责,结合学校本专业的办学经验,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专层次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熟悉企业本岗位的工作流程,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操作数控车床,完成一般零件的编程、加工与质量检测,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等工作任务,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人才。

2 课程内容创建

2.1 课程设计理念

《数控编程及仿真加工》(车床)是该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适应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该校对数控车削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整合,以培养职业行为为基础,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技术的进步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挑战,该校通过广泛调研、反复研讨、行业论证制定出完善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贴近企业、贴近就业环境”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示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开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对数控机床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掌握数控车削加工工艺、手工编程技术及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的必要途径。

2.2 课程设计思路

《数控编程及仿真加工》以广数GSK980TD数控系统为载体,以十个教学项目为基础,以“数控加工技术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合格零件的加工与检测为终极目标,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训仿真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正确的操作方式,通过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对数控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技巧,并注重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该课程紧扣数控加工技术岗位的需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融合数控行业四新知识,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该课程按顺序实施教学,把学科系统分解为编程基础、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的使用、各类典型零件加工等具体任务,从而将数控加工工艺、切削指令、数控仿真等相关内容贯穿其中,最终引导学生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该课程设计包含五个方面:

①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运用符合“实用、够用”原则,提高和强化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仿真模拟加工环境,设置各环节的加工任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③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④评价模式。采取课程考核评价(个人工作过程总结、小组工作总结、成果展示)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的方式。

⑤信息资源。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件、教案、行业标准等)。

2.3 课程内容简介

《数控编程及仿真加工》将学科的内容根据各教学项目进行整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把数控工艺、编程及质量检验等专业技术能力融合到实训课题中,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办学特色。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数控车床、数控车削工艺基础、数控车床编程基础、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的使用、轴类零件的编程及仿真加工、沟槽类零件的编程及仿真加工、螺纹轴类零件的编程及仿真加工、简单套类零件的编程及仿真加工、刀尖半径补偿编程及仿真加工、中等复杂零件综合编程及仿真加工。

2.4 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1)图书等教学资源

学校图书馆选购大量供数控专业使用的各类参考书、工具书,并订阅了专业报刊、杂志和电子期刊。学生可以通过开放的电子阅览室查阅、浏览更丰富的专业信息,能及时了解数控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保障。

(2)实验教学设施

数控实训基地在以数控车、数控铣床为主要配置的基础上,按照先进机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要求和能力提升,适当配置了1台加工中心、1台线切割机;设备的系统较为齐全,在以FANUC主流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还配置了广数GSK980TD、华中HNC21T系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培训及考证的要求;为了兼顾产学结合,达到产品的检测要求,还配备了配套的测量设备。

CAD/CAM及数控仿真实训室,包含数控编程仿真、零件的平面设计、三维造型设计、后置处理等实训模块。主要配置有高性能计算机约300台,CAD/CAM软件(Pro/E、MASTERCAM),主要用于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培训和考核。

(3)丰富的网络资源

学生公寓、教室等都连接有互联网,方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及学习互动。

(4)扩充资源

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题组创建了该课程的资源库。

课程文档库:课程设计、课程定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习题课和试题库等;

教学资源库:教学录像、电子教案、课件、仿真演示等;

实践指导: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行业标准等。

3 结语

由于经济的推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随着装备制造业新技术的应用,社会对数控行业人才的旺盛需求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态。数控加工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普通机械正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数控机械所取代。

数控加工是机械加工自动化的体现,它随着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学习和了解数控知识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中职院校数控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与熟练运用的一门技术,同时也是现代中职生就业的一个前提。

精品课程的创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数控专业人才引进的节奏、师资队伍的稳步提高则是课程创建的首要条件。师资团队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希望中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创建能为企业和学生带来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刘光定.《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2011.

[2] 赵庆志.《数控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山东理工大学,2012.

[3] 王军,《数控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3.

作者:陈晓丽

第3篇:项目驱动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LC教学

[摘 要]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其课程的特点和特色,介绍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采用项目驱动法,基于工作过程,引领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项目驱动法对职业技术学院和学校的学生很有针对性,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项目驱动法;PLC;实训;能力培养

[

项目驱动法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采取小组讨论、团结协作的学习方式,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教学计划涵盖的全部教学内容。

教师先将知识点设置于项目中,并且演示项目和講解每个项目的控制任务和最后达到的效果,然后将项目展开,逐一讲授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只对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讲透、讲深,其他内容少讲或不讲,最后由团队动手操作,完成该项目,通过项目驱动,学生不仅容易接受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一、项目驱动法实施前的准备

(一)认清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按照高职高专的“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实训课时,对理论课时进行必要的删减,因为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培养科学求知思想、提高实训操作技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一门课程来说,第一堂课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如果学生在第一堂课就对这门课有抵触情绪,认为学好学坏没有太大差别,那么要想让学生认真学习这门课就难了,更不用说学好了。那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考验,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必须认真备好第一堂课,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下面是我们学院的一些做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身就比较差,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更不用说学这门课的目的,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就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让学生明确学完这门课后能做什么。其次,是列举生活中最广泛应用的例子,使他们体会到PLC的实用性,认识到其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学科。比如,日常在电视里看到的自动化流水线、机械手、每天乘坐的电梯、交通灯、现代化小区里的自动喷泉,甚至是机器人的控制等,都有PLC的功劳,通过列举这些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感觉到PLC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次,如果有条件的话放上一段现代化企业利用PLC控制生产线的录像片,感染力会更强,效果会更好。2004年,我院从德国FESTO公司购买了一套柔性制造加工系统,整个系统就是由PLC控制,由若干个工作站组成,每一个工作站都是一个独立的PLC控制系统,可以独立编程,我们将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制作成录像片,第一次上PLC课时,让学生先观看录像片,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观看录像片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就处在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里面,纷纷赞叹PLC的功能强大;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带学生亲自进入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让学生亲自感受PLC的控制魅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比如我们学院2015级自动化专业,上这门课之前,就去了深圳有名的生产彩色显像管的日资公司——赛格日立公司,整个公司从一楼到四楼的自动化生产线全是由PLC控制的,纵横交错的流水线有条不紊的工作,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但是PLC将其一切尽在控制中。“实在是太神奇了“,学生纷纷赞叹。教师这时候要适当鼓励学生:“其实这样的系统看上去很庞大,很复杂,实际上用PLC控制起来并不难,PLC的控制奥妙就在这里,只要你们认真学习,等学完这门课之后,你们也能设计这样的系统。”这时候你还用担心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吗?

二、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一)项目的确定

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来设定相应的学习模块项目,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原则来设计项目内容。比如,在设计三菱FX系列可编程序控制这门课时,我们知道FX系列的PLC不仅有基本逻辑指令,还有步进指令和上百条功能指令,如果单独讲解这些指令应用和编程方法,学生会感觉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往往出现“言者津津,听者昏昏”的教学局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教师将它们融合到每个工作项目里,通过项目驱动来教学,在饶有兴味的实训操作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些指令的应用。在设定项目的时候也是按照由易到难,先基础、后综合的顺序。我们设定的基础项目分别为电动机启保停控制、电动机正反转、抢答器、霓虹灯的隔灯闪烁、两台电动机轮流启动、三台输送线的顺序启动顺序停止、喷泉电路、交通灯共八个项目,这八个项目是必做项目,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综合项目为机械手控制、三层电梯的控制,要求部分学生必须完成,对特别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完成四层电梯的控制、自动售货机和与变频器综合的项目——自动洗衣机的控制,发挥他们的才华和动手能力。从我们设计的项目不难看出,都是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二)项目的实施

1.根据实训室目前有训练设备20套,学生36人,将两个学生分为一组,剩余两套设备留作备用,按照成绩优秀的和成绩一般的搭配组合,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促进。

2.针对具体内容,安排对应的项目。比如在讲到PLC控制与电气控制的关系时,教师不是按照传统的书本上的内容逐条和大家解释、比较其优缺点,这样的解释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不能理解和接受。于是采用项目驱动法,引入项目——电动机的启保停控制,教师先将继电器控制和PLC控制电动机的启、保、停电路搭建出来并运行,让学生先进行比较,说出两者的优劣,这时候绝大部分学生在开动脑筋并且积极发言,从硬接线的数量多少、复杂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当然学生不可能将两者的优缺点全部列举出来。最后教师进行补充,虽然控制的是同一个项目但是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PLC控制的优点,具体表现在:电气控制线路图是许多真正的硬件继电器组成,而梯形图则由许多所谓“软继电器”组成,这些“软继电器”实质上是存储器中的每一位触发器,可以置“0”或置“1”,硬件继电器易磨损,而软继电器则无磨损现象;硬件继电器的触点数量有限,用于控制的继电器触点数一般只有4~8对,而梯形图中每只软继电器可供编程的触点数有无限对;在电气控制线路中,要实现某种控制是通过各种继电器之间的硬接线解决的,由于其控制功能已包含在固定线路之间,而PLC控制是通过梯形图即软件编程就解决了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听起来觉得有趣,而且记忆牢固。

再比如需要学生掌握计数器的使用的时候,我们又引入项目——两台电动机轮流启动,且运行四个周期停止,教师先演示,学生看现象,而且帮助教师进行计数,看是否仅运行了四个周期,当四个周期一到,电动机立即停止运行后,这时候就有的学生开始在想,为什么四个周期一到,电动机就停止运行,莫非是PLC里面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在计数,这时候教师开始讲解在本项目里用到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计数器,那么我们怎么使用呢?教师再将这部分内容介绍清楚就可以了,讲完之后让学生开始练习刚才的项目,这样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就具有针对性,学完的知识点也能立即在实际控制中得到应用,这样不仅学生兴趣高,而且善于开动脑筋去完成项目,对该知识点很快就掌握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

3.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对项目完成比较出色的团队进行实时鼓励,并请他们走上讲台,就实现该项目的思想和方法与其他团队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使没有完成该项目的团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迅速完成该项目,而且完成该项目的团队在介绍他们的方法和思想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荣耀,有成就感,同时也激发了其他暂时没有被请上讲台的团队,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想将自己程序编制完美并分享给大家,于是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实行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达到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而且体现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考试,学生不仅可以对本学期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复习,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明确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如何考核。由于PLC课程实践性较强,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较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接轨,因此我们对考试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学生的综合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行程性考核(30%)+技能考试(70%)=总成绩(100%)。行程性考核包含平时的出勤、作业以及对实训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技能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PLC的基本技能,通过抽签选题(题目绝大部分是学生上课练习过的,但是已经改变了系统的功能,比如系统时间、循环次数、动作的顺序等,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学生死背程序),由每位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编程、接线和调试。

四、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经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留住了学生,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学生主动要求延长学习时间,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要我学”的状况,而变成了“我要学”。

参考文献:

[1]许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动态网页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35).

[2]孙步瀛.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好家长,2015(4).

[3]曹冬梅.可编程控制器技术(PLC)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術教育,2007(1).

作者:潘锋

第4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

魏秋兰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高职《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文章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该课程模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掌握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现代汽车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 关键词:汽车;电器设备;工作过程;高职院校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Case Study for the Course of Automobile Electric-Equipment Structure and Maintenance WEI Qiulan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18)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the automobile electric-equipment and maintenance course has not met the requests for training modern automobile specialized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in the course. This curriculum mode focuses on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s of students, which makes students being skilled at whole work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find and solve automobile electric-equipment faults. Key words: Automobile; Electric-Equipment; Working process; Vocational colleges 0. 引言

《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是普通高职学校汽修专业学生一门必修专业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方面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对现代汽车电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该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方式,基本都是先上理论课,后上实践课,实践教学仅仅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紧密。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就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应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要求,在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情况下,引领学生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这种一体化的教改理念,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众

[1-4]多高职学校积极研究和探索的主要课题。 1. 工作过程

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创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 作者简介:魏秋兰(1981-),女,陕西西安人,讲师,从事汽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1]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一个职业的工作过程是完成一个企业工作任务的完整的劳动进程,工作成果始终是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工作组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及工作产品,并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下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果,工作过程便随[1]之结束。

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对所学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教学设计 2.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既要稳定又要有一定弹性。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课程实施的客观条件。课程的管理者要根据来自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根据一定规范

[2]对课程设置进行修改,使课程设置处于一种动态的调整之中。该课程的教师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先进的汽车电器知识补充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始终都能够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走在技术的前沿,这样才能在就业后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应该把让学生读懂电路图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电路图了解电器系统的控制方式和工作原理,并对电器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并且能够建立简单有效的诊断流程。内容的设计上,应该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导出关键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一些常见任务的堆砌。比如,汽车电源系统维护作为一项典型的工作任务,在设计该任务时,应该以汽车维护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操作规范,能正确使用工具、量具,查阅维修资料,深入领会5S理念等。在专业课教学安排上,应该遵循从外围到核心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熟悉企业和工作的基本情况,再按照规律,在活动中学习系统化的任务。 2.2 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实际工作和课程之间的桥梁,是课

[1]程开发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充分考虑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社会、企业实际维修岗位及岗位要求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按照汽车维修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流程把课程内容整合成电源系的故障诊断与检修、起动系的故障诊断与检修、点火系的故障诊断与检修、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检修、全车电器线路故障诊断等七个相互关联的工作学习项目,每个工作学习项目下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下又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步骤、程序和方法,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为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 2.3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利用教学车间,教学的实施采用任务驱动,实现“理实一体、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3]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完整性。以点火系统的故障为例进行情景设计,如图1所示,以故障案例为载体,分三个阶段实现易到难,由显性到隐性提升,实现递进式培养,每个学习情--------------------------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且将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贯穿全过程。

通过对《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这门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让学生体验到了职业成长的快乐,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相信通过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将更能适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图1 学习情境设计图

2.4 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授课过程中可尝试采用行动导向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项目教学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汽车电器各总成检修项目的教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该项目的教学目的、操作步骤、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注意事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明确每一步的原因,工艺要求和操作失误可能出

[4]现的问题等,从而得到故障诊断、排除、调试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比如:在发电机故障检修学习情境中,将学生根据实训场地和设备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按照发电机检修工艺制订工艺卡,通过讨论明确每一道工艺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然后通过分工合作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拆卸——清洗——检修——更换零件——总成装配——调试——装车。对操作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讨论、判断和排除,完成发电机检修工作项目的训练。教师在一旁进行必要的辅导和安全方面的提示,以及必要的疑难故障的解答。

(2)案例教学法

这种以现场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将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也将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起动系统故障检修学习情境中,以桑塔纳2000轿车,起动机正常,但无法起动发动机为例。根据故障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应如何抓住关键点,进行检修。每一个学生都参加讨论,他们一方面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也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根据相同的故障症状,老师和学生有不同的检测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在课堂上交锋,充分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及对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3)四阶段教学法

四阶段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的程序化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具体教学程序是:准备(设置问题情景,教师讲解)→教师示范(怎样做)→学生模仿→布置练习,学生练习,教师观察、检查、纠正、归纳总结。教师可从实例开始,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比如,在讲述电子点火系统的工作过程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电子点火系统的各个组成,再演示过程,让学生观察、描述现象,然后让学生试着演示,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升,演示之后,总结出电子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而引出本堂课的能力目标,有步骤地完成本次课程的任务。可

[4]以利用幻灯片、动画演示点火过程,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5 教学实践

建设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为一体的专业教室是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这种一体化教室既不是简单的将理论课室和实操课室安排在同一个场所,也不是直接将企业的生产车间照搬至学校,而是尽可能模拟实际的汽车维修工作环境,并且考虑到学习与工作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一体化课室时,需要仿效企业配备整车维修工位必须配备仓库保管室、资料室等,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工作安全与健康环保制度等管理性文件。同时,还应该配备适用于教学的总成台架、示教板等教辅设备和摄像头、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在工位布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方便性,并尽可能做到规范、标准。 3. 结语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建设“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毕业后能真正地实现“零”距离上岗,成为国家合格的蓝领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媛,蔡凤丽.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9(5) [2] 罗建政.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学方法在汽车电器课程上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0)

[3] 刘志勇.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电控系统检修》学习情境设计[J].职教与成教, 2010,(28) [4] 徐东.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3) --------------------------精品

文档-------

第5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

设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构建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策划学习情境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环境构建、考核方法设计、教材建设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措施进行金融专业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与金融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金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09-0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改革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按照现实中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来组织实施与之匹配的课程建设,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在过程、领域和任务等方面的一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中包含到的完整的程序性的知识,得到职业体验,学到相应的职业技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文件中,提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中采用的是学科课程的模式,以致于虽然教学内容包含专业的理论,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也有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比较抽象,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工作任务是分离的,学生在学习后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相应职业的关系,不能完整、有序地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应的工作,与行业需求相脱节。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着重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专业实训实习置于中心地位,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并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作为组织与协调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整个工作过程要求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等,培养学生与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这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而言,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去开展课程建设。毋庸置疑,根据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总体上的实施方案可通过以下的五个方面开展(见图1)。第一,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应选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既要分析行业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也要预测行业里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新职业岗位及需求,这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根据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的分解,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按工作过程的步骤和程序分解相关的工作任务,这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第三,构建行动领域,归纳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个实施过程也应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即由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分析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第四,形成学习领域,根据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论加工,开展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合作设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要注意根据职业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的先后顺序,从而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

职业素质。第五,策划学习情境,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策划具体的学习单元,在教学实施中达成目标。在策划学习情境时,需要注意从做什么、如何实现计划、计划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设计,实施后也要注意及时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我们要进行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金融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从而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如,银行业需求的岗位有前台柜员、大堂经理、信贷营销、国际业务等岗位,证券业需求的岗位有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岗位,保险业需求的岗位有保险营销、核保、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研发等岗位。其次,分解金融行业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任务。以银行的前台柜员岗位为例,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办理存款业务、取款业务、结算业务等。然后,按金融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该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储蓄、会计等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

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的总体步骤。首先,要根据每个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为各子任务;然后将职业工作中的子任务转换为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教学项目;最后据此来策划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完成教学项目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将工作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金融专项知识和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当金融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的技术方法发生变化时,工作任务及子任务也会有所变化,这时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设计教学项目时,高职院校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标准的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借助各种仿真的教学工具,结合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培养学生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情境中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为例,其工作任务为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转化为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存款业务的办理、贷款业务的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办理、代理业务的办理、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学习性的任务也就是教学项目,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学习情境的策划。下面以其中的三个小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对于其中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等。即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银行的柜台岗位及其制度规范;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领取、使用和保管重要单证及印章,轧账,办理与另一柜员的交接,接待、服务客户,规范书写金额、日期,更正错账等。(2)对于其中存款业务的办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即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接待客户,为客户释疑,如何进行柜员的日初操作和日终操作,以及如何具体办理各种不同类型存款业务的开户、存取、计息、销户等;通过对真实的存款业务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存款业务及其制度规范的了解。(3)对于其中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体验、实训操作等。即通过录像观摩,让学生了解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训操作,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柜员、客户等角色,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在面对抢劫、诈骗、火灾、爆炸、客户投诉及客户吵闹等银行柜台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我们应模拟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职场环境来构建金融实践教学环境。其一,要加强对校内金融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合作,模拟全真型的金融机构业务环境及业务流程构建校内的开放性金融实训室。这能给学生营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真型的金融业务实训操作平台,按照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相应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金融实训,而且合作的金融企业也能利用此实训室培训自己的员工,还可以校企合作进行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服务社会,树立品牌,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在建设金融实训室时,要注意充分利用IT技术和各种专业化软件,而且在空间结构、布局、装饰、道具等方面都要模拟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其二,要加强校外金融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金融职业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全真化实习,在实践中按金融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金融职业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设计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中,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时,也应把“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考核方法要注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考核的方法要多元化。其一,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也要有来自金融企业的评价。具体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在考核学生的单项金融职业能力时,应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可综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要注意提高情景模拟、上机操作、案例分析等实践操作的分值比率,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金融职业能力时,可结合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表现,由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给出考核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其二,对学生的考核要涵盖对其在专业、方法和社会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过程也要涉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其三,考核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积极性。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材建设

其一,指导思想要明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金融专业的教材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金融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其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分布结构等要以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金融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意结合金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及金融专业新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另外,还应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设计一定的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的金融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其二,教材在形式上要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实践性的需要。教材的文字要深入浅出,还要注意图文并茂,比如工作业务的整体流程可以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单证也可用样本图片的形式展现。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要求。其一,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应多样化。比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院系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可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定点培训;还可安排教师带队参加金融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也能提高其实践指导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熟悉工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这样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工作方式和方法,将工作任务更好地转化为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将金融知识

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其二,充实“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更多的有金融企业经验、具备高技能水平的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金融专业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甚至引进这些金融专业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郭福春,王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及专业群课程标准与活动载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孟铁鑫,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3,(3)

[3]张莹,杨利军,从中国职教现状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

(3)

[4]韦天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课程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

(5)

[5]丁永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J],职教论坛,2012,(5)

[6]张秋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房地产金融》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

(5)

[7]陈倩媚,金融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8]俞建雄,林振东,潘伟彬,黄颂闻,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舒生]

第6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趣味教学

【摘 要】钳工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性、经济性社会的到来,这就使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钳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变革创新。本文分析了钳工目前教学与实际需求存在的差异,提出改进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探讨了以趣味性的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钳工教学中应用,做到“寓教于做”。

【关键词】 钳工教学;工作过程;趣味性

钳工是技工学校曾经作为一门单独专业进行培养,也是大学工科院系金工实习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和机器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钳工给人们的印象是停滞不前,甚至要被淘汰的地步。实际上钳工不仅仅是作为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基础,而且也是生活中一个适应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基本技能,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手工制作的最好学科。我院是培养具有中、高级技能的技工院校,作为专业课的钳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变革创新。

一、改革前期情况分析

(一)生源情况

(1)入学前的文化程度和性别结构

从2010年开始,我院招收的学生90%是初中毕业,年龄一般是在15岁基本上是从初中学校一毕业直接到我院就读相关专业。我院机械系近三年招收的生源中95%是男生,电气系机电专业学生80%左右也是男生。85%是本地农村户籍的学生。

(2)学生心理状态

学生他们在家里是独生子占大多数。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多少生活压力,吃苦少、个性强,独立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替他人考虑的习惯。在学习上绝大多数被认为是中考的失败者,备受歧视,来自家庭的压力使他们硬着头皮选择了学技术,对技术的概念是一个笼统认识,真正了解所学的专业范畴几乎是空白的,对企业的要求和管理认识的少之又少,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有一种放弃学习的倾向,认为自己初中都学不好,技术更学不好。

(二)钳工教学情况

(1)教材使用。2013年之前钳工实训使用的教材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如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量具的使用等等,以及对部件、机器进行装配、调试、维修及修理等知识。这些基本技能主要是单独地讲解再配一些技能练习,还是侧重于单项技能,如榔头的制作,角度样板的制作。理论知识多,较全面,这本教材是适合钳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课题练习侧重于操作技能的反复练习,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无味。对于电气控制等非机械专业学习就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式。我院的钳工教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安排不同的学习时间。现在我院没有完全单纯的钳工专业,侧重于钳工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机械类),根据学制有三年制和四年制,相对应就要求参加中级和高级技能鉴定考试,他们每学习期安排6-8周,每周4天左右时间,每天6节课系统地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安排5-6周的时间进行技能实习。不管是那种专业学习过程中主要以锯削、锉削技能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总体来说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体力消耗较大,比较枯燥,对耐心程度要求较高,对学生意志品质考验是一个考验,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坚持不住,偷懒、逃避,有的甚至直接放弃---不学了。

(三)钳工就业市场情况

通过企业调研和走访,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这种以锯削、锉削技能为主的制造零件方式在企业里并不受到重视,学生主要从事的是装配岗位,以及一些维修岗位,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证书,而是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技能等级证只是说明你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并不代表你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钳工课程改革

(一)教材设计理念与思路

开发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以机械产品手工制作、装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产品制造的氛围与情境,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以钳工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工作过程情景化、情景内容任务化、能力培养本位化、项目考核成果化。使学生掌握手工制作零件的基本专业技能;也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2)以典型机械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 (3)以“教、学、做”一体化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4)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 (5)以专兼教师密切合作构建教师团队 (6)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7)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强化技能训练 (8)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内容设计

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识,但在编排上就需要跳出学科体系的篱笆,以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用到的基本操作做成典型的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时借助自编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变枯燥的知识堆积为生动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和运用。让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紧密相连。教材选用的典型项目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练习技能的积极性。

(1)“万能工匠”职业素养养成

这个任务打破了专业课程与素养课程、企业管理课程脱离开来的惯例。任务中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生动地表述了职业素养对企业利益带来直接影响,关系企业的生命。现场的“6s”管理知识学习更是进一步缩小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让课堂变成企业现场。 (2)孔明锁的制作

孔明锁相传是三国时期孔明根据我国木制品卯榫结构发明的益智玩具。这个任务即传承了历史文化,感受古代技术,又启迪创造发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孔明锁也被中央台第十套“我爱发明”节目制作成片头画面。孔明锁由一根长四方体和另五根在同样大小的长四方体中间开了不同的槽组成。制作时可以六人一组,这六根长四方体加工时即体现了锯、锉等基本技能,又由于都是可以从易到难的加工制作,可以根据实际加工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工快的同学可以加工难度大复杂的四方体,加工慢的同学可以加工难度小简单的四方体。对学生组装时这六根四方体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和方向,否则组装不起来,可以让学生养成必须按工艺要求执行的良好习惯。组装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工件加工质量对整个组装质量的影响,甚至出现由于工件尺寸和形位公差不合格而不能正确组装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七巧板拼图的制作

七巧板拼图是很多学生都玩过的玩具,对自己制作出来更有吸引力。这个任务除了锯、锉外,又增加了钻孔、排孔、攻丝、铰孔等操作技能,还有角度测量等知识。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组装后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技能的不足,感受产品质量的优劣,也可以认识到工件细节的处理对整个产品质量的影响。加工制作过程中排料时卸下的废料可以制作小的工件,培养学生节约成本的意识,这也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4)自卸车模型的制作

自卸车模型是使用薄板制作,主要针对汽车专业和电气控制专业,他们的接触和应用的薄板较多,如汽车外形和控制柜箱体。这一任务体现不同专业的差异化教学。

(5)综合镶配件

这一任务主要针对需要参加技能鉴定的专业适用。目前钳工的技能鉴定还是沿用制作镶配件的考核方式,这一任务主要包含了这些技能要求,满足学生的练习要求。

(三)教学设计思路

每一学习情境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以钳工实际加工流程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一个完整的零件制作过程来进行组织;学生领取任务书后,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路线制定、钳工工具的选取,检测方案的设计、量具的选用,到最终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每一过程都涵盖了零件的工艺制定、工量具的选用、工艺实施、质量检测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遵循人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制作的零件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的基本操作开始,到制作包含多种操作的较复杂零件、配合件,最后进入简单机构的制作,使学生随着学习情境,技术复杂程度和学习难度逐渐增加,自主完成工作的程度也逐渐增加。

(1)突出任务驱动的教学功能

本课程教学以任务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先感知后认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任务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训练学生有序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融入知识理论讲解,学生一边学一边做,一边做一边学,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既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的经验共享与交流,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适应教学模式的需要,缩短与企业的差距,扎实有效地锻炼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课程积极推行“三通三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7篇:《绩效为王---打造基于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

主讲: 聂振亚

【前言】:

没有执行力,哪有竞争力?企业成功=5%的战略+95%的执行,没有执行力,一切等于空谈。-----打造团队的执行力是当前企业发展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全方位打造团队的执行力,从而提升团队的战斗力!用通俗的例子解释执行的理念与行为;用互动的方式引导正确的执行心态与执行技能。帮助企业通过培训,提升团队执行力,梳理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执行力,从而达到业绩的提升;培养一批具有结果思维和客户价值为一体的优秀人才。帮助参训者:投资自己,让自己通过培训与实践逐渐成为信守承诺、结果导向、百分百责任的执行型人才;将参训者打造成为职业、专业、敬业的职业化人才!

【课程收益】:

1、深刻领悟执行力的含义和执行力不足的原因

2、为组织植入良性竞争与成长的基因

3、深刻明白,提高执行力对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4、清楚知道,提高团队执行力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5、领悟到,如何在团队中创造执行的文化,执行的氛围

6、在训练中学到,提高执行力就是目标导向、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做一个较强执行性

的人

7、在案例分享中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负责任,什么是负责到位、负责到底

8、提升团队气势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及真正的动力源泉

9、清楚明白,什么样的制度流程能支持到企业目标计划的有效执行

10、锻造“言必行,行必果”的军事化作风

【课程对象】:

各类企业老总及公司中高层管理者、基层员工团队式参与。

【课程时间】:实战版2天

【课程大纲】:

一、如何正确领悟执行力

1、企业为什么需要执行力?

2、透析企业运作的特性

3、什么是执行力?

1)、企业执行力的关键必须先有执行,执行就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过程

2)、对员工而言,执行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的具体落实

3)、执行力就是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上下一致、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地做事目标

得以顺利实现

4、执行力不强具体表现三个“度”:尺度、速度、力度

案例故事:

1)德国技师的故事2)买土豆的故事

3)每桶4美元的故事4)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5)老木匠盖房子的故事

5、企业缺乏执行力的后果

6、执行为什么这么难

7、执行力不强的原因:

1)制度不完善

2)执行不到位

3)考核激励机制失灵

4)培训不到位

案例故事:

1)孙武练兵2)朱元璋的故事

3)小青工的故事4)农夫的故事5)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的故事

二、如何强化执行力

1、企业高度看高层、力度看中层、深度看基层

2、管理策略的现象与危机

3、主管的问题意识

4、企业策略执行的六大问题

5、培养高效执行力的八大意识

6、提升企业执行力的策略

7、真正的执行:只为结果买单

8、让员工自动自发四步曲 :

1) 塑造梦想:明确就是力量;

A. 造梦:人因梦想而伟大---团队的共同梦想是什么?

B. 传播:让梦想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团队梦想吗?

C. 追逐:为梦想全力以赴---是否与团队持续为之努力?

D. 兑现:有梦想就能实现---你是否信守承诺与团队共享?

2) 100%的责任沟通:执行力不佳沟通惹的祸;

A. 沟通目标:鼓舞对方达成结果

B. 沟通步骤:编码、解码、反馈

C. 沟通底线:说对方想听的,听对方想说的

3) 即时激励与关键考核:没有激励与考核,就没有真正的执行;

4) 创造危机与迫使进化:没有紧迫感就没有行动。

9、组织执行力提高的五大法则:

1)组织结构法则

2)人员流程法则

3)战略运营法则

4)团队建设法则

5)企业文化法则

三、打造高效的执行文化

1、没有信仰,制度就形同虚设;没有信仰,就没有高效执行力

2、视频评析:向李云龙学执行力

3、构成执行力的核心流程:

1) 人员流程——用正确的人

2) 战略流程——做正确的事

3) 运营流程——把事做正确

4、执行三原则:效果、效率、效能

5、五大执行策略

6、主管如何修炼执行力

7、干部管理作风整顿

8、案例评析:向名企学执行力:海尔、联想、华为、富士康

9、建立管理执行力的8大规则

10、六大执行力法则

1. 服从法则:以服从为天职

2. 目标法则:盯准一只野兔

3. 冠军法则:做自己擅长的,上帝助你成功

4. 速度法则:先开枪再瞄准

5. 团队法则:利他就是利已

6. 裸奔法则:没有退路就是出路

11、执行的八字方针,十六字原则 与二十四字战略

12、改善执行力的十大原则

13、执行型人才的四大标准

14、执行力核心:建立强大的制度并形成文化的力量

1) 构建制度执行力:修人先修路

A. 1种思维:好的制度制造好人;

B. 1个心态:做企业就是做制度;

C. 2个方法:修路与设置红绿灯;

D. 3个步骤:标准化、查核化、奖惩化。

2) 打造文化执行力:造人先造魂

A. 执行文化需要第5级经理人

B. 从海尔砸冰箱看执行文化的根植

C. 执行文化落地三步曲:慎提理念、重提案例、多建载体

备注: 本课程有大量的案例与经典故事分析,学员参与分享和演练

第8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覃国庆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1期

[摘要]文章根据当前旅游行业需求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工作区域,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对旅游英语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和实践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旅游英语工作过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覃国庆(1965- ),女,广西来宾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课程论。(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2-0100-03

一、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对从业英语导游的要求

第9篇:“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 姜大源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或称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两个德文单词Lernen(学习)与Feld(田地、场地,常转译为领域)的组合同Lernfeld的中文意泽。

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诞生背景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小台,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德进行的一场大辩论: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当企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中与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态势增强,基于终生教育的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怎么办?当欧洲职教白皮书推崇“模块化”课程模式,德国工商行会随之提出核心基础资格加补充专长资格的“卫星型”课程模式之时,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既分离又合作的“双元制”课程是否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过激烈的辩论,极富思辩传统的德国社会,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下会、雇主协会获得共识: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着白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要使“双元制”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职业学校的教育必须改革。除了要进行职业学校机构外的“大环境”,即有利于职业学校发展的,包括法律、职能、政策方面的外部框架条件的改革外,还必须在职业学校机构内的“小环境”,即对教学过程,特别是课程开发实施根本性改革,才能对机构外的改革予以强力支持。

负责制订德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常设秘书处,在坚持德国职业教育历来主张的职业性、发展性、过程性、行动性及反思性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于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 (全称“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这在指导思想上不同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其集成化的课程方案,是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自1996年改革序幕拉开至2003年改革深入,8年来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理论与实践的严肃检验,尽管对作为课程标准的“课程指南”做了三次重大修订,但改革目前依

1 然还在进行中。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涵义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订的适用于职业学校“框架教学计划”,即国家课程标准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这一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为“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阐述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文件、教育原则和能力目标;第三部分为“教学论原则”,主要阐述基于学习理论及教学论的教学重点;第四部分为“与培训职业(专业)有关的说明”,主要阐述该专业的培养日标、课程形式、教学原则和学习内容,特别指小跨专业的学习目标(通用目标)与本专业的学习日标均采用“学习领域”加以规范;第五部分为“学习领域”,列举本专业全部学习领域的数量、名称、学时;描述其中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学时。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二部分构成。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每一培训职业(即专业)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具体数量由各培训职业的情况决定。组成课程的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在课程实施时要采取跨学习领域的组合方式,根据职业定向的案例性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内容来看,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作为学习单元的主题内容是职业任务设臵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参照系。由于所学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义包括系统知识,因此也不完全拒绝传统的学科体系的内容,允许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存在。

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的特性,内容陈述则使“学习领域”具体化、精确化。目标描述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学习所应获得的结果,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而内容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可安排灵活。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以利采取跨学科的、跨学年的,如普

2 通文化课与职业专业课的整合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员”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各“学习领域”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觅”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培训职业(专业):信息商务员(1997.7.10)

按照德国职教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臵是构建该学习领域里学习内容的基本成份。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丁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迄今为止,采用分科课程传授的细节知识,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行动领域,即采用问题关联的教学、案例教学来实现的。这一课程方案有利于实现行动导向的考试和考核。

但是,鉴于标准形式的课程方案中,其内容描述未区分对工作的组织、方法、手段、对象以及工作环境中企业、社会和个人对工作的要求,对目标描述及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有较大不便。根据富于创新意识的德国职教著名学者劳耐尔教授的研究成果,黑森州教育部的建议方案加进了上述内容。

现以能源电子工/工业电子工专业为例,对改进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加以说明。

学习领域改进方案

三、“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二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构建理论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育理论基础。从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的观点看,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呈现出针对职业行动领域实施整体学习的特点。由于各个职业行动领域所需的基础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根据实际的职业行动领域开发的课程方案,其相应的课程成分,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学习领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由各个教师构建的学习情境也将具有“校本特色”、“师本特色”。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或经验体系也各不相同。学校课程安排将不再受传统“学年制”的限制,可以更多地按照整个学习年限予以综合和弹性的考虑。鉴于此,为确保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国家标准,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修订“编制指南”时建议,应由国家颁布一定数量的职业行动领域,作为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德国已延续十多年的讨论及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行动导向的教学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是德国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的一页。这一方案尽管可以通过广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丁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

第三个特征是:职业学校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主体。德国早在1991年3月15日关于职业学校任务的框架协议里就指出,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具体的工作情境实施“教学论校正”的任务。1997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1996年出台的“编制指南”再次进行修订后指出:职业学校是—个独立的学习地点,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目标,不应简单地、直接地取自培训企业所使用的、联邦政府制定的“培训框架计划”,而应根据职业学校的任务,以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性视角,紧密结合职教的学习过程加以考虑。为此,职业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跨专业的职业能力,如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择和方法应用层面,都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应对那些非技能性的教育内容采取课程综合的方案。特别是在课程具体实施时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过程中,职业学校应成为主体。这与国际上“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

四、“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重要意义

鉴于1996年背景下改革的紧迫性,职业学校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德同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理论论证直接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白实施以来,伴随着对这一“编制指南”的争论而急需的理论支撑在同步进行。可喜的是在理论探究领域已经并还将获得许多令人兴奋的成果。从“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观点分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蕴涵着许多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对新世纪“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程开发以丁作过程为基点,开拓厂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但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需要教师依据职教教学论进行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它以——种全新方式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川。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有利于德国职业学校使用的“框架教学计划”(国家学校课程)与国家制订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国家企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补充,为职教课程的改革开拓了新维度。

第二,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新课程方案中“学习领域”的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形成学习“主题”序列。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行动领域,从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再从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国家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因此,与分科、分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本质上已不是一般学科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模式了,它要求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系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要求对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从整体性“行动”的角度进行一种跨专业的、本质上全新的处理,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整体性职教教学论的理念。

这意味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师的教学论分析与决策不再局限于微观层面,即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而使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进入了一个过去很少涉及的“行动体系”之中,使职业学校教育行动的维度得到一个质的扩展。传统的学科专业教学论远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所以,只有对高等学校按照学科原则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做法实施重大改革,特别要在职教专业教学论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要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行动体系”强化“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使职教师资专业的毕业生适应职业学校采用非学年制原则与非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高校职教师资的“专业”教育,将不再是普通工程技术教育的翻版,也不再是普通学科专业教学论的复制,而将从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角度来研究“专业性”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摆脱过窄过深的专业教育对教育内容综合化的束缚,使高校培养的教师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第三,课程创新以合作学习为目标,展现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

加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德国职教界讨论的焦点。由于职业学校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因而管理职业学校教学的各州文教部共同制订的“编制指南”,就是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从德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看,学校课程只是企业课程的补充。企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则是联邦政府的职能。企业在德国始终被看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理想的学习地点。由企业提出的职业资格要求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分:工。所以,尽管新课程方案已经实施了

六、七年,但迄今为止,适用于企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中“培训框架计划”的制定程序,还没有职业学校的参与,这表明新课程方案是在尚未充分考虑企业与学校这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职教界趋向一个新的共识:企业与职业学校各自功能的法律界定,并不意味着两个机构一定要进行自我束缚。否则既不利于消除具有不同发展途径和相互竞争的两个教育机构间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且也不利于满足青年人希望在职前教育是打造一个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坚实基础的要求。从学习地点的合作前景来看,为使学生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适应变化着的劳动世界和社会

9 发展的动态,要求企业不再把职业人才看成是应对近期需求的“短缺性资源”,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职业学校也应发展成为具有跨地区辐射功能的开放型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成为区域能力开发中心。因此,在课程改革时,既要考虑职业学校的课程,又要考虑培训企业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对各个企业生产的劳动组织,又要对个案学习与系统学习进行整合。这就要求首先强化职业学校在制定企业“培训框架计划”时的作用,实现与全德统一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协调一致的颇具创新意识的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最终的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改革现有联邦与各州在教育职能上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一个统一的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均适用的综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打造一个更新的合作空间,从而实现由职教课程改革导致的新的教育合作与分工,实现职教创新新局面。在这方面,布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给出了一个满意的方案。

总之,根据“劳动——技术——教育”三角关系,探究、构建职教教学论、课程论,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进而引起德国对职教政策的反思,是德国职教界始终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贡献。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公司授权公司的委托书下一篇:不断努力进取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