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产业发展报告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药材产业发展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药材产业发展报告

峡江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针对我县中药产业发展情况,为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发展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县域经济;农业产业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特组织人员对全县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地处赣中腹地属亚热带潮湿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区域優势,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全县种植中药材有黄栀子、桔梗、枳壳、吴茱萸、菊花、射干等48个品种。

全县建成多个标准化规模大小不同的药材基地:

1、赣水边药材基地:在水边镇龙下村,共1165亩,栽种了枳壳、芍药。

2、玉峡药业药材基地:在福民小枥村、砚溪镇坪头村、巴邱镇泗汾村、水边镇上肖村,共1495亩,种植了黄栀子、枳壳、金樱子。

3、桃花生态药材基地:在马埠镇上盖村委芦溪村、桐林乡庙口村,共达1150亩栽种了枳壳。

4、红欣药材基地:在砚溪镇坪头村,共120亩栽种了枳壳。

5、俊荣药材基地:在金江乡新溪村,共710亩栽种了枳壳、吴茱萸。

6、睿琅药业药材基地:在福民乡郭下村、娄屋得村、宋家村,共450亩栽种了枳壳、菊花。

7、惠德利药材基地:在水边镇湖洲村、马埠镇芦溪村,共320亩栽种了菊花。

8、固源药材基地:在马埠镇固源村,共200亩,栽种了菊花、射干。

9、金坊药材基地:在砚溪镇金坊村,共410亩栽种了枳壳。

招商引资引进加工生产企业:

通过围绕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实行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普正药业、顺福堂、驰邦药业、瑞和兴制药等中药企业60余家,形成集中药、化学药、医药器械、医药保健品、医药贸易、中药材种植等完备的产业体系。为保障原料供应,普正药业建了1100亩杜仲基地,玉峡药业建了黄栀子、枳壳基地570亩。全县制药企业完成税收1.5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周边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解决栽培技术管理,产品销售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县里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兴产业”思路,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带动,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多措举并推进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1、随着种植结构调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出现了多个新的药材基地。

2、中药材品种多样,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品种,适应种植品种较多,主要种植品种有48种以上,同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品种。如普正药来的杜仲、各药材基地的枳壳,规模在药材材品种中名列前茅。

3、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基地,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随中药市场的拉动,使各药材生产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4、中药材种植效益高,发展势头良好,中药材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亩年产值2000—4000元之间,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加上政府因势利导,制定激励政策,有利中药产业长远发展。

5、目前,我县中药材生产通过抓点带面,扶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基地中药材产业正处于一个规模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了一定规模,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三、科学发展的应对之策

1、成立了县政府分管领导组长,多个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抓好本地中药材种植政策执行,土地流转,技术指导,验收兑现,统计报表,考核及服务等工作。

2、县里出台下发了《关于印发峡江县中药材种植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峡江县扶持中药材种植实施细则》等补贴优惠政策。邀请省内外中药材专家、学者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从而提高了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

3、编制了《峡江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专项规划,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乡镇,因地制宜选择中药材种植品种,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示范”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

4、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了28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中药材种植。

5、工业园区紧紧围绕“重链式、建基地、扶上市、创品牌”助推医药产业,快速集聚壮大。

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远景

1、我县是“江西省医药化工产业基地”,拥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60余家,为提升企业发展后劲,将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作为扶持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黄栀子、枳壳、菊花、桔梗、吴茱萸等中药材种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结合农业供给则结构改革,着力引导经营主体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加快发展“中医农业”,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2、围绕我县建设“药业强县”的目标,以“中医农业”为契机,引领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势在必行,中药材已成为区域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随着中药材种植,吸引药业企业落户,促进了药材的加工生产,拉动了中药材产业链,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同时结合“中医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示范围园建立300亩体质中药材繁育基地,实现中药材种子种苗自繁自育,在寒梅岭景区打和集规范化种植,生态旅游观光,中医养生,中药材品种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开发建设“赏药花、闻药香、吃药膳、饮药酒、泡药澡”系列旅游项目。大力推广标准化理念,实行标准化种植和全程质量监管,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形成本地“绿色+地道”中药材品种,加快实现我县中药材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总之,通过调研,既要发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和成绩,也要重视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我县中药材产业正处于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期,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来推动,相信中药材产业必将为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新平,徐雅金.峡江探索中医药融合发展路径[N].健康报,2021-03-22.

[2] 乔国立,张春霞,杨彗慧,等.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新农业. 2020,(22):27-28.

[3] 谢乾丰,朱艳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如何走好产业振兴之路——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为研究对象[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14(03):31-37.

作者简介:周丽花(1978-- ),女,江西峡江县人,经济师,江西省峡江县福民乡政务服务中心干部,主要从事农村农业工作。

作者:周丽花 宋林慎 何云

第2篇:中药材产业扶贫重点优先区域划分和推荐种植中药材名录整理

[摘要]推進中药材产业扶贫,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我国的贫困县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林牧业的生产效益非常低下,仅靠生态补偿或传统农业难以脱贫致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实施,因地制宜的指导和规划中药材生产实践,促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工作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该文基于贫困地区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具有优先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条件的区域进行划分,并在宏观层面对贫困地区可种植的中药材名录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显示:国家级贫困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涉及的县中至少有10%以上的贫困县,已经有很好的中药材产业基础,是中药材产业扶贫的重点优先区域;有53%的贫困县,具有一定的发展中药材产业扶贫条件,需要加强相关工作拓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基础和能力;有37%的贫困县发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基础条件较弱。建议:先期重点优先考虑,已经有很好中药材产业基础的县,通过近百个重点优先发展的县,带动其他有条件的贫困县,实施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 精准扶贫; 优先区域; 划分

[

[Key words]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iority area; division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201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工作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等文件提出的:“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利用,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机制,每个贫困县建成一批脱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的工作任务,全国各地各部门均在积极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材广泛分布于我国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立中药材产业扶贫机制,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中医药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优势,凝聚多方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工作。主要通过“三百工程”,引导中药材生产药企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发展大宗、道地药材种植,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大部分中药材生产受生物自身特性、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为因地制宜的指导和规划中药材生产实践,科学布局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工作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本文在对贫困地区中药材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有优先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条件的区域进行划分,以期为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贫困县目录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整理国家级贫困县名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整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涉及的县。应用ArcGIS基于中国省级和县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得到国家级贫困县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涉及县的分布图。

12中药材产业扶贫优先区域和推荐药材名录整理通过查阅《中国道地药材》[1]、《中华道地药材》[2]、《道地药材图典》[3]、《道地药材“黄金”图谱精粹》[4],收集整理与道地药材相关名录及其分布信息;通过查阅《中国常用中药材》[5]和常用中药材用法用量,收集整理常用中药材名录及其分布信息;通过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中药材GAP检查公告,收集整理中药材GAP基地的中药材名录及其分布信息;通过查阅《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中关于特色中药材种类信息,收集整理特色农产品中的中药材名录及其分布信息。通过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建设的省级中心及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繁育的中药材种类,整理与监测、繁育相关的中药材名录及其分布信息。

13优先区域划分从是否已经开展普查、是否有繁育基地、是否有监测站、是否有道地药材、是否有GAP基地、是否有农业部特色中药材6个方面,对贫困县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的优先条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方法是对贫困县已开展普查的赋值为1、未开展赋值为0;已有繁育基地的,赋值为1、未开展赋值为0;已有监测站的赋值为1、未开展赋值为0;有道地药材的赋值为1、未开展赋值为0;有GAP基地的赋值为1、无GAP基地赋值为0;有农业部特色中药材的赋值为1、无农业部特色中药材赋值为0。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叠加,得分高的为优先推荐区域。

2结果

21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县分布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2年3月19日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6],整理统计获得覆盖中西部21个省(区、市)592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国家级贫困县名单。根据国务院2011年12月6日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7],整理统计获得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的县,共包括22个省(区、市)680个县级行政单元。

基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录、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的名录,应用ArcGIS基于中国省级和县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生成国家级贫困县分布图,见图1。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图,见图2。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的680个县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叠加,得到国家级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县(以下简称贫困地区)分布图,共包括22个省(区、市)的830个县,见图3。其中,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共有440个。

22各地道地药材种类分布及中药材名录道地药材是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史、中医中药发展史形成的特有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了,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功效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由于道地药材在道地产区种植规模相对较大,栽培加工技术先进,加之质量优良,市场信誉好,具有良好竞争优势和较高经济效益。

基于中国省级、市和县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分别根据《中国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图典》、《中华道地药材》、《道地药材“黄金”图谱精粹》收载的道地药材产区和名录,分别生成以上4本专著收载道地药材产区分布图。将4本专著收载道地药材产区进行叠加,得到中国各地道地药材种类的分布图,见图4。在此基础上,将各地道地药材种类的分布图与贫困地区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到22省(区、市)贫困地区道地药材种类分布情况,见图5。

4部与道地药材相关的专著共收载道地药材412种,包括动物来源35种、植物来源361种、矿物来源13种、人工合成3种。结合前期贫困地区资料,根据22个省830个贫困县与道地药材产地进行叠加,对贫困地区涉及到的道地药材进行统计,得到22省贫困地区道地药材种类情况。贫困地区共涉及道地药材274种,包括11种矿物药、22种动物药、241种植物药,见表1。

23中药材GAP基地种类分布及中药材名录为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2002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GAP)》。要求:相关生产企业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确定栽培适宜区域。中药材GAP推行期间,中药农业发展迅猛,栽培中药材不论是种类还是产量都创下历史新高。伴随着中药材GAP的推行,不少企业及较大型的農场开始了中药材GAP生产。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公布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的品种和企业名单[8],应用ArcGIS基于中国省级和县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生成贫困地区中药材GAP基地的药材种类分布图,见图6。截止到2016年,148个GAP基地涉及中药材74种,其中动物来源1种、植物来源73种。结合22个省830贫困县数据分布情况,贫困地区有中药材GAP基地46个,涉及中药材33种,见表1。

24农业部特色中药材种类分布及中药材名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特色农产品新产品、新品牌、新品种大量涌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技术条件、空间布局、市场竞争力均发生较大变化。为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部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9],进一步充实调整特色农产品品种范围和优势区布局、推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

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中关于特色中药材种类和所在县的信息,共规划了493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特色中药材24种,动物来源2种、植物来源22种。结合22个省830个贫困县数据,应用ArcGIS基于中国省级和县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生成农业部特色中药材种类分布图,见图7。结果显示,有289个贫困县在特色农产品区域内,贫困地区共规划特色中药材19种,见表1。

25大宗、常用中药材名录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收集到的各省中药资源种类数据信息,进行调查统计,获得市场用量超过50 t的中药材,共204种。其中,动物来源20种、植物来源178种、矿物来源6种。分析得到各省大宗中药材的种类数。

通过查阅《中国常用中药材》和《常用中药材用法用量》,收集整理常用中药材名录。《中国常用中药材》共收载常用中药材138种,其中,动物来源8种、植物来源128种、矿物来源2种。《常用中药材用法用量》共收载临床常用中药材300种,其中,动物来源22种、植物来源271种、矿物来源6种,人工合成1种。2部专著共收载常用中药材326种,包括动物来源30种、植物来源287种、矿物来源8种、人工合成1种,见表1。

26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相关情况由于贫困地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发展家庭经济及产业脱贫时往往缺乏计划、缺乏信息来源、缺乏技术和管理能力,这是中药材产业扶贫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之一[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2011年开始,以项目支撑工作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2016年有922个县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已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县的分布情况见图8。

在试点工作中,布局建设了包括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66个县级监测站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监测体系)。重点开展190种中药材的价格、流通量和种植面积等6大类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中药材质量、田间管理等10大类的技术服务,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监测站多分布在中药材主产区和集散地,基于监测站可为贫困地区的药农提供中药材种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根据监测体系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应用ArcGIS基于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生成监测体系分布图,结果见图9。有22个省级中心,14个监测站在贫困地区,共监测中药材169种。

为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促进珍稀、濒危、道地药材的繁育和保护,加强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种子种苗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已在20个省(区、市)布局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涉及繁育中药材160种,这些基地可为贫困户提供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等服务。根据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具体建设地点,应用ArcGIS基于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生成20个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分布图,结合22个省830个贫困县数据,并与贫困地区分布图叠加,结果见图10。通过图10可知有49个县有基地,涉及中药材22种,分在贫困地区。

27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重点优先区域划分按照13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得分为0的有311个县,约占总贫困县总数的37%;得分为1的有318个县,得分为2的有144个县,得分为3的有26个县,得分为4的有20个县,得分为5的有5个县,得分为6的有3个县,结果见图11。

根据得分结果,按得分为0,作为不推荐区域。得分为1~2,作为次推荐区域。得分为3~6,作为重点推荐区域。有83个县得分超过3,约占总贫困县的10%,该区域推荐作为中药材产业扶贫的重点区域,结果见图12。其中,得分为6的县有陇西县、文山县和岷县共3个;得分为5的县有英山县、罗田县、浑源县、城固县和松潘县共5个;得分为4的县有房县、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封丘县、砚山县、南郑县、洋县、商州区、通江县、隆德县、靖州县、通道县、靖西县、渭源县、武都区、宕昌县、西和县、赤水市、大方县共20个。得分为3的县有汪清县、泸西县、林芝县等共55个。

在上述各类中药材名录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涉及道地药材、GAP基地种植中药材、农业部特色中药材、繁育基地繁育中药材、省级中心监测中药材5个方面的名录进行汇总整理,形成贫困地区推荐中药材名录,见表1。

3结论与讨论

为充分尊重中药材生产中的药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按照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建议在进行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工作中,统筹考虑区域内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基础条件,如中药资源普查、繁育基地、监测站、道地药材、GAP基地、农业部特色中药材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建议先期重点优先考虑,已经有很好的中药材产业基础的县,通过近百个重点优先发展的县,带动其他有条件的贫困县,落实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三百工程”顺利实施(通过引导百家药企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发展百种大宗、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实现百万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以便因地制宜指导和规划中药材生产实践,促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资源条件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

[参考文献]

[1]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彭成中华道地药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

[3]王强 道地药材图典[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黄璐琦道地药材“黄金”图谱精粹[M]上海:上海科學技术出版社,2017

[5]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常用中药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6]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EB/OL][20170816] http://wwwcpadgovcn/art/2012/3/19/art_343_42html

[7]国务院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详细名单[EB/OL][20170816]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2020905htm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中药材GAP检查公告[EB/OL][20170816] http://wwwsdagovcn/WS01/CL0082/76693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EB/OL] [20170816]http://wwwmoagovcn/fwllm/tpgj/zcgh/201605/t20160523_5146633htm

[10]黄璐琦,葛海蛟,董理 发展中药资源产业,推进地方精准扶贫[J] 理论视野,2016(z):40

[责任编辑吕冬梅]

作者:黄璐琦 苏钢强 张小波 孙晓明 吴晓俊 郭兰萍 李梦 王慧 景志贤

第3篇: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探究

摘要:近年来,甘肃省白银市把中药材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来抓,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中药材加工能力滞后、中药材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这也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如何做大做强白银市中药材产业成为呈待解决的问题。安徽省亳州市是中华药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作为白银出生的人,希望白银市可通过加强与亳州市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的互利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特色;白银市

白银市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境内现存甘肃省最大野生甘草资源,也是甘肃省最大的枸杞生产基地,甘草、党参、柴胡、枸杞等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较快,已初具产业规模。近几年,随着中药材被列为全省助推脱贫攻坚的六大产业之一,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形成了种植品种多元化、基地布局合理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格局,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也存在规模化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中药材加工能力滞后、中药材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中医药产业规模刚过35亿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也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如何做大做强白银市中药材产业成为呈待解决的问题。安徽省亳州市是中华药都,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经营历史悠久,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白银市可加强与亳州市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的互利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中药材种植繁育基地和领军龙头企业,推动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1 白银市中药材产业现状

1.1 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白银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019年已达61.73万亩(其中枸杞25.56万亩),产量10.29万吨,有中药材种苗基地1.68万亩,中药材烘干房设施25座,道地中药材良种覆盖率到42.%以上,2019年中医药产业规模达35亿元。

1.2 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带动脱贫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户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5.02万亩,中药材种植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新增45.3元,带动脱贫人口8302人,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方面。

1.3 白銀市中药材产业特色

(1)、品种多元化,道地品种重点突出。

白银市已有较大面积种植的中药材品种20多种,道地中药材品种10多种,枸杞品种4个,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化生产的道地中药材品种有红花、柴胡、板蓝根、黄芪、甘草、党参等,万亩以上种植面积的有甘草和黄芪,枸杞种植面积较大,已达25.56万亩。

(2)、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种植区域广泛,产业布局较合理。

受当地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带来的种植中药材优势,中药材种植在白银市区域优势明显,既有小品种种植优势,也可以集中规模种植大宗药材。目前形成了以景泰县高扬程灌区为主的枸杞种植基地,以会宁县东南部二阴地区和靖远县、景泰县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

2 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制约因素

2.1 中药材种植面积小、技术规范化不高

白银市只有四个品种(枸杞、甘草、黄芪和党参)具有了相当的种植规模,但种植面积还是较小,中药材技术规范化生产水平不高,还有一定差距;只有枸杞一个品种通过了产业规范化生产认证,只有枸杞一个品种种植有标准化种苗繁育体系和栽培技术规范,其它道地中药材种植缺乏相应的规范化技术、管理标准化技术、防治病虫害等许多方面技术,影响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及市场准入。

2.2 中药材加工生产能力滞后

白银市已有一些中药材加工企业,如甘肃中胜高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金杞福源生物制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景泰县玉杰农贸有限公司、靖远奇正藏药集团等。受自然条件影响,中药材加工企业严重不足,并且全市分布不均匀,加工企业产业化规模化不高、品牌知名度不强、企业产业带动能力弱,需要大力加强,企业与种植户利益一体化还没完全建立起来。

2.3 缺乏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缺乏

中药材在农户销售的多、在小批发市场和非专业市场销售的多,缺乏规范统一的中药材批发市场;没有发布供求信息的专用平台,农户信息不畅,导致中药材种植农户不能按需种植中药材,缺乏预判研判市场风险能力,产生中药材增产而农户不增收的现象,中药材市场及信息服务急待加强。

3 亳州市中药材产业优势及先进经验

亳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快,2019年亳州市中医药产值达1150亿元,完成药品技术转让12个,协议引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131个,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进入德国药房销售。

3.1 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产业规模大

亳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种药之风在民间绵延不止, 是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 中药材产业模大,有占全国10%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药材产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有我国最大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中药材进出口检测示范基地。

3.2 中药材产业成熟度高、种植规范标准

亳州市中药材产业成熟度高,中药材产业规范,标准化程度高。全市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实行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知名道地中药材统一冠以“亳”字。大力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培育骨干种苗繁育基地、扶持道地中药材加工基地。

3.3 重视科技在中药材产业中的作用

坚持政府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对中药材产业科研投入,亳州政府设立了超过100亿元的中医药产业基金,以撬动各方资金投入。通过促进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了一批中药研发机构、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和推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3.4 有高效的中药材产业市场流通渠道

亳州市中医药贸易额已达700多亿元,其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材日上市6000吨以上,品种有2600多种,年销售额已突破了400亿元,造就了其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及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地位,高效的中药材产业市场流通渠道,促进了其中药材产业发展。

3.5 中药材产业成熟度高、产业链长、加工企业优势突出

亳州市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中药材产业升级换代,通过设立技术转让和研发专项基金,制定技术转让、研发扶持相关政策,拓展中药材产业链长、提升中药材加工企业水平,现代中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目前,有GMP药品生产企业175家,有3家企业位居全国中药饮片出口城际前十名,研新药品种13个,上报待批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品种达1200多个。

4 加强与白银与亳州两市互利合作、助推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加强白银市与亳州市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的互利合作,互利互赢,通过提升白银市中药材产业成熟度,提高种植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建立高效的中药材产业市场流通渠道,延长中药材产业链长、提升加工企业水平,推动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4.1 注重借智借力,加强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亳州市在中药材产业优势,加强白银市中药材人才培养,从白银市农业系统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到亳州市药业发展局挂职学习,从白银市中药材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选派人员到亳州市中药材生产经营龙头企业集中学习,以提升白银中药材生产经营水平。

4.2 互利合作,加强白银中药材产业水平

白银市制定扶持政策,引进亳州市中药材种植苗种及加工龙头企业,在白银市的中药材优势种植区域,按照自愿原则,以中药材村组、地域为基础,让生产中药材的老百姓、大户、农场、合作社、企业自发与亳州中药材龙头企业成立中药材种植加工合作组织,互利合作,通过合作提升白银的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提高道地中药材规范化水平、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促使合作组织发展壮大,进一步带动白银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4.3 互利合作,提升储运营销水平

与亳州市合作,充分利用白银市气候干燥适宜中药材储藏的优势,引进亳州市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依托国家和地方农产品储藏库建设项目及资金,加大白银市中药材仓储建设规模,加大建设中药材烘干房规模,提高收储中药材能力和质量水平,以达到溢价销售中药材,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4.4 加强中药材市场信息收集,建立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

亳州市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白银市加强与亳州市在中药材市场信息收集方面合作,建立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目前,白银市中药材种植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体,主栽品种和种植面积主要受当地中药材公司的需求制约较大,一般是公司的需求量大时,栽培面积就越大。但是,随着今后中药材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栽培品种和面积要更多的要依靠市场走势,所以,建立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收集中药材市场信息对中药材产业的安全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把握中药材市场信息情况,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降低种植风险,增强农户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对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5 加强中药材加工等技术合作,提高中药材产值

白银市中药材加工以初级产品、中药饮片和统货为主,深精加工还是空白,比较效益低。亳州市中药材产业加工水平较高,白银市可加强与亳州市在中药材精深加工方面互利合作,与亳州市合作规范中药材加工技术,加强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支持亳州市中药材GMP饮片加工企业与白银市合作并扩大产能,支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开展GMP认证,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加工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通过中药材精深加工工艺技术提升,向中药材保健食品、饲料添加剂、生物杀虫剂等领域延伸,不断增加中药材的应用价值,挖掘和提高中药材附加值、提高白银市中药材产业效益,助推白银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凡燕梅.乡村振兴背景下亳州中藥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29):4-6.

2020-09-08

2、沈亚芳..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19(12):72-75.

中国农村科技

3、任思佳.中药材产业链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7):4-25.

4、何成秀.甘肃省中药材干燥技术提升策略研究[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8):22-23+5.

5、卢亚妹.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9(2):14-15.

6、邴芳.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的实证[J].生产力研究,2018(10):48-53+84.

作者简介:王建珺, 1999年,女,汉族,籍贯辽宁台安,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与金融、产业经济等。

作者:王建珺

第4篇: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与中药材验收工作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20**年生态农业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安排及《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2020)》要求,县科技局结合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抓好各项工作开展,现就产业发展开展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扎实做好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

有效利用科技下乡及科普宣传等活动,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深入到老百姓田间地角,组织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同时发放相关学习资料并详细解答老百姓问题。通过深入的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使老百姓了解到相关中药材的知识,掌握了种植技术,从而为老百姓更好的种植中药材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积极实施中药材种植奖补项目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特色农牧业的重大安排、部署,我局结合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中药材种植奖补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调动老百姓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并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年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奖补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制定并下发了《县20**年中药材种植奖补项目验收实施细则》。细则对验收的标准、申报的程序和时间以及注意的事项都做了明确的说明,从而使得验收工作得到及时、有序的推进。

对今年全县申报大黄、羌活两种纳入奖补范围中药材面积达到7932.27亩,其中大黄6475.87亩,羌活1456.4亩,我局会同县农工办、县目标督查办、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等单位组成验收组,于7月8日到10月21日,深入到相关乡镇对其进行核实、验收。最终全县通过验收面积为6430.77亩,其中大黄5364.87亩,羌活1065.9亩。未通

第 1 页 共 1 页 过面积为1501.5亩,其中大黄1111亩,羌活390.5亩。

(三)大力支持老百姓成立中药材种植专合组织

为了能有效改变中药材种植分散的现状,我局大力鼓励支持老百姓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组织。按照自愿原则,以村组、地域为基础,让老百姓自发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组织。如此,便可以使大家集中起来,发挥群策群力,使中药材种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同时政府对发展良好的合作组织予以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促使合作组织发展壮大,进一步带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鼓励支持

龙头企业在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一直起到示范带动及技术支撑作用,为了能更好的发挥这一作用,我局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促使其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进而为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狠抓重点品种,打造核心示范基地。以道地优势品种——川贝母为主,依托药业企业狠抓种植技术研究与攻关,制定了相关种植技术标准,建立了川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两个——卡卡沟川贝母种植基地(国青科技)、龙让沟川贝母种植基地(新荷花),新荷花川贝母种植基地成为国内首家通过gap认证的川贝母基地。新荷花现种植面积2700余亩,建立了11个川贝母现代温室育苗大棚,面积3000余平米,主要用于川贝母两年生幼苗的繁育,可以大幅提高幼苗的保苗率,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国青公司瓦布贝母种植已初见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实施中药材奖补项目中,因全县种植面积大、涉及面广、户多、验收难度大。部份农户只种不管,后期管理跟不上。

(二)道地中(藏)药材生产周期长,见效缓慢,影响农户积极性。

(三)市场信息和销售机制不健全,中藏材种植市场风险较高。

三、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中药材验收工作报告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重新印发〔县20**年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奖补实施方案〕的通知》(松委办发[20**]18号),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为更好地抓好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兑现好对农村中药材种植户奖补,我局会同县农工办、县目标督查办、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等单位组成验收组,在7月8日到10月21日期间到相关乡镇对中药材种植奖补项目进行核实、验收,现将相关情况自查如下。

一、统筹安排,措施到位

今年是我县实施对中药材种植户进行奖补的第三年,奖补资金兑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项政策的继续有效实施、种植户积极性以及此项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为此,县上成立了以县科技局牵头,县农工办、县目标督查办、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等单位组成的验收组,先后深入到16个乡镇进行核实、验收。科技局根据全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县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县20**年中药材种植奖补项目验收实施细则通知》文件,对验收的标准、时间、材料报送要求等事宜作了详细说明,从而使该项工作由种植户、村、乡(镇)、县层层推进落实。各个中药材种植村大都能严格把关,做到由种植户申报,村两委会组织人员核实,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全村公示,群众无反应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初验,经乡镇人民政府初验且公示无异议后报县中药材奖补项目验收小组验收。

二、严格把关,精心组织验收

此次验收涉及16个乡镇,52个自然村组,510户种植户(含合作社),在人员少、时间紧、验收面积较大、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情况下,经请示上级领导后,我们采取了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验收。对涉及面积大、户数少的、种植地近的都做到每块地实地勘验,运用gps测量仪器对种植户的中药材地进行进行精确测量。对于地块偏远、种植地分散的,在村、乡(镇)已经核实并公示后群众无异议的则实行抽查。在整个验收过 第 4 页 共 4 页 程中,验收组克服了山高路远、气候恶劣等困难,经过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对全县16个乡镇上报的7932.27亩中药材验收,验收未通过1501.5亩,(其中大黄1111亩,羌活390.5亩)验收通过6430.77亩,[其中大黄5364.87亩(含合作社),奖补资金元1855854.5元;羌活1065.9亩(含合作社),奖补资金元524550元。]两项共计奖补2380404.5元(奖补标准:1.家庭种植户,大黄350元/亩,羌活500元/亩;2.企业或专合组织,大黄300元/亩,羌活420元/亩。)。验收中,验收组严格把关,对5户不符合验收标准而申报的种植户予以取消奖补资格,11户经实地测量大于申报面积的种植户进行了解说教育,并以实际测量的数据作为奖补依据。

三、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部分种植户为单纯的获取国家奖补资金,中药材种植中存在重种轻管现象,导致他们所种中药材成效不佳。

2.部分种植户所申报面积跟验收组实测面积不尽符合,存在少数的虚报现象。

3.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技术指导不到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象。

四、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

在此次全县中药材验收中,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推广:

1、从下而上的申报机制及细化的责任落实,确保了申报工作有效完成。今年的中药材申报及验收始终坚持种植户申报、村核实、乡(镇)初验、县验收组验收的方式方法展开,全面做到一村一公示、一乡(镇)一汇总的模式实施,有效遏制了申报工作中乱报、虚报、漏报的现象。

2、严格的验收把关和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保证了验收的准确、公正、公平、公开。

3、科学的验收方式,确保验收事半功倍。在此次验收工作中,我们采用了gps测量仪对中药材种植面积地块进行测量,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 第 5 页 共 5 页 率,保证了验收工作高质有效完成。

今年的中药材验收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还有很多需要及时总结和提高的地方,这有待我们继续努力,相信有今年扎实的验收工作经验,明年的全县中药材种植奖补验收项目工作将更好的成效。

第5篇:县药材产业发展形势调研报告

我县地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县内有丰富的水电、煤炭、板石资源,也有中药材、茶叶、魔芋等多种农副特产资源。特别是中药材资源,品种多、储量大,素有“天然药库”、“中国黄莲之乡”之美称,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如何利用好我县丰富的药材资源,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县药材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近几年,我县药材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政策引导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我县药材产业发展的力度显然不够,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一是产业链尚

未形成,组织化程度不高,各个环节过于分散,相互之间缺少合作,产业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闲置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药农种植技术传统落后,药材品质差,不符合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我县中药材规范种植起步晚、基础差,药农种植技术传统落后,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淡薄,药材规范种植管理技术尚不成熟,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过多过杂,无强有力的主导优势品种,药材品质良秀不齐,很难大面积推广种植。三是较低的产业效益。目前我县的中药材产业,既没有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又没有专业的药农协会组织,药农药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不高,产业优势没有得到正常发挥。四是发展机制不良,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药材产业的引导上力度显然不足,基本处于原生状态,严重制约着我县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五是药材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售的

中药材产品一般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多,深、精加工 产品少,加工增值一片空白,大大降低了药材附加值,药农收入得不到保障,药材种植无积极性。

我县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针对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我认为我县的中药材产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成为富县强县的支柱产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延长产业链,逆向抓产业。市场经济的今天,一切都要以市场为导向。过去药农“种植”——“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加强调控力度,扶持药材加工企业,同时引导药材加工企业依托本地能生产的药材原产品加工增值,让企业的生产带动药农的规模种植,引导药农以市场需求决定种植品种,逆向抓产业,加强中药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以新药、功能食品、生物农药等终端产品的开发,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壮大产业实

体,使我县中药产业向着产业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争取资金支持,推动药材产业发展。上级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安排适度的中药材产品研发资金和生产扶持资金,对重点产地、重点品种予以扶持,支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与外地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与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中药加工企业,对中药材进行深加工,使我县的中药材上品种、上档次,提升附加值,打造我县自己的知名品牌和主导产品,推动药材产业发展。

三是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大力推行GAP种植模式。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从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发展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确保药材质量的稳定性。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大力推行GAP种植模式,加快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努力提高中药材生产水平,推进中药材科技进步和产业现代

化进程。

四是因势利导,建立中药材中介服务网络。组建涉及中药材产、供、销各环节的中介服务组织,使农户、企业、相关技术部门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形成组织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现代化发展格局,提高中药材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促进产业各环节的和谐发展。 五是成立药农协会,保护药农权益。组织专业协会,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将全县的中药材种植户牢牢地团结在协会周围。通过协会,不断地向广大药农提供种植技术服务与咨询,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广大药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配套服务。通过协会和企业签订订单,减少风险,让药农放心种植,无后顾之忧。

县药材产业发展形势调研报告

第6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调查报告

充分开发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既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强县富民的目的。尽管我县中药材产业开发起步慢、基础差,但也拥有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只要我们找准优势,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加快发展,完全可能把它培育成一大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 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是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资源在我县境内广为分布。据1984年全县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1082种中药材,分属253科,其中植物类药材950种,动物类124种,矿物类8种。但全县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只有30种左右,仅占中药材种类的3%,全县理论年采药量可达1000吨左右,实际采药量仅占10%左右,大量的中药材任其自生自灭,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二是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我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度,全年无霜期301天,年均降雨量1264.5毫米。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全县森林总面积达24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是野生中药材生长的最佳地方。由于我县气候独特,出产的中药材品质较好。据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从会同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高,而从江西等地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低。

三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由于化学药物副作用大,容易产生抗药性,而天然药物因副作用小、疗效独特、价格低廉而倍受国际制药工业的关注。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国际医药界正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以天然药物标本兼治为特点的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愈来愈受到重视。有关部门介绍,我国国人药品消费中有40%是中草药,国际草药市场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占约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0亿美元,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150亿美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成交额300亿美元,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仅10亿美元,占3.3%,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尔.盖茨曾经预测:“在硅谷之后,21世纪的朝阳产业应在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分析,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保健防衰老、可研制美容香料制品和提取抗癌物的中药材前景将更加看好,如红豆杉、银杏叶等。

四是发展基础十分良好。自1959年以来,我县相继引进培育了一些中药材品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了1万余亩。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由于中药材分散到户种植,经营粗放,管理不善,导致种植面积锐减。到1988年,全县仅存1000亩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药材市场价格的回升,我县部分乡镇群众自发种植紫珠、百合、天麻、鱼腥草等中药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总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特别是一些乡镇和农户看到了中药材的广阔前景,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进一步加快中药材发展的欲望更加强烈。如金子岩乡提出“种植中药材,致富金子岩”的口号,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目前全乡已建立百合生产基地500余亩。另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广大科研人员在中药材开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曾德蓉等人研制开发的“棘托竹荪”填补了国际科研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其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开发的“竹荪酒”获得国家专利,被列入全省“星火计划”进行开发。

五是发展机遇十分难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在药业方面最有希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中药。特别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生产”的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国外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生产厂商纷纷到国内药材产地寻求合作,利用药材产地的道地性状就地加工和外销,形成海外市场的原料、半成品加工基地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药材基地,发展医药工业,打造湖南西部“药谷”的新思路,正清、正好、天龙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群正在崛起,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加上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

二、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发展中药材产业虽然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一些制约因素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客观障碍。

一是市场份额有限,价格易波动。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货紧则价扬,种植过多则卖不出去,且没有其他用途,药价变柴价。据有关专家介绍,市场对药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总量只有粮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如人参年需求量约1800吨、当归1200吨,多了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不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盲目跟风种药材,就很容易遭受挫折。如20世纪90年代初,我县天麻生产曾经十分红火,年产量高达50吨左右,以生产天麻为主的团河镇盛储村一度成为全县的“首富村”。但后来由于天麻市场价格暴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骤然下降,到如今只能小打小闹,“首富村”也风光不再。

二是加工滞后,销售不畅通。我县中药材加工业几乎空白,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县曾开发出市场十分看好的竹荪酒,县医药公司曾兴办过紫珠加工厂生产紫珠浸膏,但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停止生产。目前大部分中药材经过简单烘烤后以干品的形式进行销售。从市场营销情况来看,全县中药材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团河中药材市场才起步规划,没有实质性进展,除县医药公司收购一部分中药材外,大部分由农户自产自销,通过药材商贩卖往外地,年销售量约100吨左右。可以说,加工滞后和销售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保证。中药材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地理、生态等因素如纬度、海拔、地形地貌、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等对中药材生长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按照技术要求随意种植,可能导致“桔生淮北则为枳”,既影响品质,又易遭到病虫侵袭。中药材对栽培技术要求严格,特别是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试行,对中药材生产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对达不到gap要求的,不能进入下一道生产环节,生产的药材就是废品一堆。同时,中药材抗病虫性较差,极易受病虫害侵袭,加上我县农户一般都把中药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进行栽培,凭经验管理中药材,有的产量很低,有的品质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产生变异,品种退化严重。

三、加快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中药材生产虽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只要加强组织引导,加快加工销售,加强技术服务,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加上我们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和优势,总体上看,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利大于弊、优势胜过劣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加强宏观引导。要充分认识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形成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强大合力。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好发展规划,引导群众根据规划发展生产。要针对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研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重要基地与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特别是项目工作要向中药材产业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来。

第二,要加强基地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形成湘西南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要把壮大中药材产业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并把发展中药材产业纳入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考核范畴,特别是要在金子岩、团河等传统药材乡镇形成“户户种药材,村村闻药香”的格局,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要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适宜种药材的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入中药材开发。

第三,要突出加工增值。搞好精深加工既是保证货畅其流、降低农民风险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固中药材产业链条、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怀化已有几家医药龙头企业,但我们仍要把引进自己的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争取引进一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并大力推行企业(工厂)+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通过利益纽带,为企业建立稳固的中药材原料基地,同时也降低群众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市场风险。要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中药材加工附加值。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会同中药材产品品牌,切实扩大知名度,特别是对由我县科研人员发现的棘托竹荪,可考虑向工商部门申请证明商标,以便通过证明商标将其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第四,要强化优质服务。一要加强信息服务。帮助群众研究市场行情,引导他们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尽量减少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二要加强技术服务。中药材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环境、气候因素、采收、施肥要求严格,技术含量要求高,必须根据不同生长特性进行种植和管理。我们要按照gap的要求,积极选育和引进抗病虫品种,推广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实施规范化栽培管理,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特别是栽培过程中要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尽量采用生物技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保证全程无污染,提高药材质量。三要加强销售服务。要对全县各类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整合,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要求,重点建好团河中药材专业市场,为群众销售中药材提供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县医药公司和医药协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搞好中药材销售。要大力培育中药材营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利用他们交际广、信息灵的优势,确保中药材货畅其流。

第五,要优化发展环境。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社会和治安环境。如对从事中药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可免除一定年限的税费,以放水养鱼,促其发展壮大。又如,对中药材加工企

第7篇: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克达 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5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名贵中药、用途广泛。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

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一年生品种。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

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3、加强技术扶持,建设示范基地。一是强化技术扶持。农业、科技、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建设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子供给。预防种子退化,对现有退化种源重新选优复壮,确保种源活力。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种子资源保证。三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对我县栽种的中药材品种,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要突出生态和丰产,对建成的示范基地达到示范要求指标的,授予县级"示范基地"称号,给予政策扶持。

4、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特色产品。要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重视和爱护本土科技人才,做到尊重、包容、支持,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与大学和科研院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大户培训力度,建立产、学、研基地。采取"政府+企业+科研"的模式,挖掘、收集、整理侗医、苗药和民间验方,大力开发我县特色医药产品。二是鼓励加工销售,提升产业水平。对新引进的中药材加工项目、加工量或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加工销售户,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与种植户推行订单种植模式,到促进种植基地发展壮大。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对县药材市场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药材市场。逐步建立我县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鼓励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农户开展"互联网+"业务。引导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壮大发展力量。通过建设线上、线下二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第8篇:关于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08-9-12 10:01:57 新闻来源:本站 作者: 新闻阅读次数:

34

4加大特色产品开发力度实现资源优势转移升级使中药材产业成为

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关于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韩杰彪郑锦霞

2008年8月

中药材种植历来是康乐县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中药材产业,将中药材确定为全县着力开发的四大优势资源之一,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7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1万亩,其中:当归3.48万亩;中药材总产量达到6万吨,以当归为主的系列产品产量3000吨,产值达1.77亿元。“陇宝”牌莲花山当归醋、“奥妮雅”当归系列化妆品、当归酒、当归鸡、当归鸡蛋地方优势品牌初步形成,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中药材系列产品已成为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新亮点。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通过到康乐义顺农工商公司、甘肃义顺莲花山药业公司实地调研,

我们认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我县地处中纬度、中海拔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农区向牧区、冷暖向干湿过渡地带,植被良好,生物群落多样,是当归、党参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境内分布着当归、党参等300多种野生中药材,年采集量达1000吨;种植中药材具备天时条件。

2、地缘优势。我县在气候、水系、温差等方面优于其他种植区,是公认的“岷归”最佳栽培区之一,所产的莲花山当归称为岷归精品中的精品;有近20万亩耕地非常适宜中药材种植。

3、种植优势。农民在长期的采药、驯化和人工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发展中药材产业兼具人和优势。

4、技术优势。栽培经验和技术逐步完善,探索出了良种选育、野生药材驯化、膜侧种植、当归直播栽培、专用肥料开发等关键技术,为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5、加工优势。“义顺”获得甘肃著名商标,当归系列产品生产GMP认证即将通过,1500吨当归醋生产线引进使中药材就近收购、精深加工成为可能。

6、市场优势。世界中草药市场需求的两位数递增和消费者对当归系列产品的认可,以及GMP认证门槛的提高,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生产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当前,中医药国际化正在加速,世界中草药市场需求正以年均10%—20%的速度递增和国内中药材市场的全面复兴,

以及GMP认证门槛的提高,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生产展现出更为

广阔的发展天地。

二、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地规模发展不够,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由于中药材市场发育滞后,政府引导疲软,药农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加之对种植基地的投入捉襟见肘,使种植基地始终难以成熟。全县上千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寥寥无几,批量供应能力低下,在市场中难以形成气候。也使种植和田间管理难度加大,不能在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操作,导致产量低,残留超标,经济效益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种植积极性。

2、公司、基地与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药农习惯于“断堆估算”的地头交易,农户、基地与公司没有建立起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与加工、销售与市场常常脱节,使得加工企业原药材收购困难,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严重影响了农户、基地、公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健康运行。

3、龙头不强,品牌不响,已经成为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加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发展,莲花山药业公司已累积资本3000多万元,建成300平方米的中药材提取浓缩、580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加工、500平方米的当归醋、500平方米的当归酒、380平方米的当归洗涤化妆品生产和600平方米的药材专用肥、2000平方米的周转库房、110立方米的中药材专用冷藏库,形成年加工当归醋

500吨、中药材1000吨,收购销售中药材10000吨的能力。但由于生产车间狭小,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周边环境欠佳等因素制约,严重影响企业全天候生产。同时,由于品牌培育仅仅停留在地方品牌的水平上,品牌效应较弱,缺乏大市场知名度,市场份额低,造成外地收购商抢断本地原药材,本地企业靠外地市场再供应,原材料进购环节增多,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4、市场机制不健全,无序竞争影响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缺乏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遵守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的意识淡薄,3个药材交易市场管理不规范,药农、收购商随地交易,市场交易量小,合理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价格和价值背离,竞相压价或抬价,无序竞争违约现象时有发生,扰乱市场秩序。2006年,莲花山药业公司与药农签订种植合同,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收购原药材,外地收购商到药材采收地头抢收,农民违约出售原药材,农民将无药用价值的“柴根”冒充药材交售,就是市场无序的现实反映,对企业和农民都造成了伤害,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从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看,还处于外延扩张的初级阶段向加工等内涵提升的中级过渡期,今后的发展要进入外延和内涵扩张并举的阶段,应从宏观上加以调控,尤其是更加重视品牌培育和增值产品规模生产等内涵提升工作,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优势转移升级。

三、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建议县政府与重点乡(镇)政府、农林局签定发展目标责任制;成立以政府主要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财政、发改部门负责整合发展补助资金;农林、乡企部门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培育;科技部门和企业研发机构负责示范园区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劳动、职业教育、扶贫部门负责农民技术培训;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负责协调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同时成立专家咨询指导小组,与领导小组共同切实抓好任务落实,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重点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解决本乡(镇)的问题,确保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规模化生产。建议县上统筹整合资金,对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借鉴畜牧产业发展中成功的扶持政策,对集中连片新建基地,按亩补助苗价补贴、化肥补贴,由企业实行交售奖励,通过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与农户的积极性,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

3、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产业化水平。建议利用科技特派员体制和党员帮扶机制,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政府、企业选派20—30名科技特派员,带动建设示范基地,进行技术与信息、生产与市场全程化服务。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GAP规范化种植,特别是在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面制定出强制性标准,提高原药材

品质。

4、培育龙头和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建议下大气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用好、用活“康乐”地理标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积极引进知名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扩大生产规模。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协调解决莲花山药业公司1500吨当归醋生产线建设用地10亩,原药材晾晒场地20亩。依托义顺“名酒联销网”建立中药材增值产品市场营销联合舰队,争取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占领西北市场,抢占国内市场。积极推进当归、党参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稳定利益共同体,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加速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打造“康乐”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优势转移、产业扩张和效益升级。

5、遵循市场规律,繁荣中药材流通。建议采取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建立中药材交易信息网络,收集和散发药材种植信息和市场当日挂牌价格,引导种药农民拣选称重交易,减少药农盲目交易带来的风险和资源浪费,让市场调节药材需求,是药材价格与药材价值持衡,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第9篇:丹东市中药材产业调研报告

省果蚕站:

根据辽果蚕[2011]4号文件《关于开展果蚕花卉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市认真开展了果蚕花药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现将中药材产业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0年中药材生产情况

2010年末,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77万亩,比上年增加1.63万亩;产量1.36万吨,比上年增加0.34万吨;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加0.23亿元。其中,人参12.77万亩,辽五味2.64万亩,辽细辛2.04万亩,玉竹1.5万亩。

二、2011年-2015年中药材生产计划指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林下参、辽细辛、玉竹、辽五味等品种,搭配种植羊乳(沙参)、天麻、当归、山药等品种。“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材面积将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13.5万吨,产值达到3.3亿元。

三、野生中药材资源状况、保护及利用情况

我市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野生及人工种植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有122科、601种,居全省县级首位。

中药材生产历来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生产项目。近年来, 1

野生资源近于枯竭,收购量逐年减少,人工种植势头强劲。目前,我市主要栽培品种有五味子、细辛、刺五加、羊乳、人参、天麻、龙胆等。近几年,由于市场的原因,传统的优势品种如人参、天麻等生产萎缩,而辽五味、刺五加等却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又引进了韩国食用枸杞、地黄、白术、丹参、辽槁本等新品种种植,为我市中药材提供了充足的品种储备,使中药材生产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大梨树五味子基地建设:2001年,大梨树村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开展辽五味人工育苗并获得成功。2002年,建设2000亩辽五味生产基地,开创了我国辽五味人工大面积种植的先河。目前达到666.7公顷,占全市总量的63.5%,成为全国最大、标准最高的辽五味生产基地。2005年,该村注册了“大梨树牌”辽五味商标;同年,辽宁省五味子协会在大梨树村成立,是我省首个省级协会落户村级单位;2006年,该基地通过了国家中药材生产GAP(无公害)标准认证工作;2007年开发出了五味子酒、五味子饮料等系列产品。大梨树村已经成为全国辽五味优质原料和种苗的集散地,五味子远销到韩国、日本等国以及国内各大药市、药厂。

林下参发展情况:

四、中药材主要品种销售渠道、产品去向及价格走势

辽五味主要以原料形式销往韩国、日本及国内各大药厂和安国、毫州等药市。其价格由最高峰2006年的干品每公斤160-180元下滑到2009年的每公斤20元。2010年下半年触底反弹,到目前达到每公斤40元以上。

细辛也是我市传统的大宗药材品种,销售渠道同辽五味。2009年水洗根干品为每公斤60元,2010年为80元,目前价格为每公斤100元左右,为较高的价格水平。

五、名牌产品注册及地理标志认证情况

名牌产品主要有玉龙湖牌天麻、大梨树牌五味子、森参牌短梗五加系列产品等。无地理标志产品。

六、中药材深加工

主要有丹东神农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丹东五加高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主要加工制品中药酒、饮料、茶及中药切片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工品种都是初加工产品,档次低,附加值小。再一个就是规模小,每药材吞吐量千吨左右。

七、中药材市场建设情况

全市没有专业药材批发市场。2006年,大梨树建成了辽五味大市场,到目前,没有正式运转。

八、出口情况

辽五味原料年出口300吨左右,创汇200万美元左右,主要出口国家为韩国、日本。

九、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做大做强以辽五味、短梗五加为主的药材产业。要创建大品牌,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开拓大市场,把中药材生产当做今后五年稳定发展的产业,在稳步提高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要努力提高中药材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的农户靠发展中药材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中药材生产要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产基地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不高;优势品种如辽五味、短梗五加、辽细辛、天麻等价格波动大,处于不稳定状态;生产无计划,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容易造成劳民伤财,形成新的恶性循环;更主要的是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深加工企业,仅能加工酒、饮料、茶、切片等初加工产品,产品档次低,附加值少,加工能力小,市场开拓力度不大。

(三)促进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做好组织保证。各级领导要把中药材生产当做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农户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物资、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

二是要加大技术指导及技术培训工作的力度。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要抓好典型,利用典型示范,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

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中药保健品及中成药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争取并促成北五味子及短梗五加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域内外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到我市开展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业务,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方便条件。

丹东市农委种植业处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上一篇:惭愧也是一种美德下一篇:党主题班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