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推荐10篇)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XX镇党委、政府

一、XX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产业基础现状

XX镇位于XX大市区东大门,镇辖12个村居,镇域141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全镇工业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先后被列为XX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示范镇”、江苏省“强镇扩权”试点镇。

近年来,全镇紧紧围绕“率先全面达小康,建设幸福新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力实施“项目立镇、特色兴镇、财政强镇”三大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目前,全镇共有工业企业 余户,主要涉及纺织、建材、机械、食品、电子、电力生产等行业。现有规模工业企业 户,产值超亿元企业 户。2010年底,规模工业实现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工业规模跃居全区乡镇前列。

按照一镇一品要求,我镇2009年确立了打造XXX建材工业园的目标,目前XXX沿线已落户各类建材企业18户,规模较大的有众志混凝土公司、XX水泥制品公司、XXX混凝土公司、XXX公司、XXX新型建材公司等。2011年10月份与香港XX公司签约的总投资 亿元,一期用地 亩,建设 条生产线的XX管桩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规划,本月底可完成征地拆迁任务,预计 月份可开工建设,一期项目建成后,年税收将达 万元;刚刚与XX集团签约的 万吨I级粉煤灰项目,总投资 亿元,用地 亩,目前已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确立打造新型建材工业园的有利条件

1、便捷的交通条件。XXX新型建材工业园区建于XX镇西北部生建村境内,滨临XX市黄金水道XXX,距SXXS省道不足 公里,SXX国道穿越境内,坐拥XXX大桥,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2、优越的基础条件。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XXX整治工程一直受到水利部和江苏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先后进行了9次大规模整治。如今,XXX不仅成为全市优质的干线航道,而且在XX镇XXX大桥两侧,分别留下顶宽超过百米的堆堤,可利用总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规划园区内圩堤坡度较为平坦,圩堤顶部较宽,适合集中连片开发,两岸均有10千伏高压线经过,S226、XXX大桥横穿过境。

3、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XX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掀起产业招商热潮。两年来,新招引各类建材项目 个,涉及建筑材料拌和、建材物流、节能环保墙材、新型水泥制品等领域,其中众志、益旺等企业已成为全镇规模企业,纳税大户。目前已招引的投资 亿元的建华管桩项目和投资 亿元 万吨粉煤灰项目已开展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建成后,对XXX建材工业园的发展有较强的幅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新型水泥制品产业园:吸纳混凝土顶管、混凝土管桩、混凝土板梁等新型水泥预制品企业聚集。

高新建材产业园:吸纳高新建材、特色建材、环保节能产品及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入驻,形成高新建材企业聚集。

其它工业园:吸纳与特色产业配套的关联企业入驻及其它产业转移企业入驻。

——一中心,即:

产品交易和物流中心:集园区管理机构、服务机构,交易市场、物流企业于一体。规划建设产品陈列室,汇集建筑材料、水泥制品、墙材产品、高新建材进行功能分区展示、展销的市场,建成新型建材采购、物流基地,展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良好形象。

四、打造XXX新型建材工业园主要措施

(一)健全组织,形成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载体建设。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主、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园区建设推进组,强化对园区建设的统筹和协调,并对园区的运行动态、认定核准、考核奖励等方面进行管理;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一名镇班子成员兼任主任,确定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具体职责和完成时限,层层落实任务,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二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建设合力。把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摆在首要位置,抢抓机遇,开拓奋进,营造齐心协力建园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实现园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成立建材协会,创新平台建设。组建XX镇新型建材协会,协会本着打造一流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为目标,着力为XX建材行业提供服务,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协助政府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同时通过协会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引领整个行业水平提升。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一是抓好园区规划布局。力求园区建设定位准确,规划合理,把产业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镇村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园区规划布局主要在生建村,位于集镇西北部,与东南工业园区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园区的工业化发展分别向中心延伸,集镇的城镇化改造向东西扩展,最终东西园区与中心集镇相衔接而连为一体。

(三)扩大开放,强势招商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邱青森先后到卜庄镇润天草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芳草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考察调研, 并与卜庄草编技艺非遗传承人纪丛建亲切交谈, 详细了解草编工艺品的历史传承、原料来源、手工技艺和市场销售等情况。邱青森还深入农户家中, 促膝而谈, 详细询问农户家庭情况、草编加工程序和草编收入等情况, 为草编小产业编织出的农民脱贫致富的新生活新变化感到十分满意和欣喜。

邱青森在与昌邑市、卜庄镇有关领导和专业合作社代表座谈交流时, 充分肯定了卜庄镇发展草编特色产业, 助力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大家一致认为, 以草编等传统手工业为代表的各地特色产业, 在活跃地方经济、吸纳农村弱势群体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扶贫攻坚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是典型的扶贫产业, 应当重新认识其在新时期的重要价值, 支持同类产业加快发展。邱青森希望卜庄镇政府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做大做强草编产业, 做好草编产业发展规划、非遗手工技艺申报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网络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工作, 切实发挥草编工艺品带动农民就业、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一、乡(镇)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谈乡(镇)域经济之前,有必要谈一下县域经济,以更好的理解乡(镇)域经济涵义。县域经济,是在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服从国家管理的前提下,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以市场为导向,从本地优势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自身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内活动的经济范畴,由村域经济、乡(镇)域经济和县域经济构成。村域经济、乡(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体。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指示,并将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重要举措。县域经济是农村和城市沟通的桥梁,在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等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乡(镇)域经济是“村”和“县”的桥梁,在推进城乡统筹中一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黄甲“麻羊”—— 乡(镇)域经济的典范

(一)成就

黄甲镇是成都麻羊基地,素有“麻羊之乡”的美誉。1996年以前,全镇养羊户仅有700余户,年出栏麻羊不到10000只。目前,已有3000余户养殖户被带动,常年存栏麻羊10万余只,年出栏15万多只。麻羊养殖及加工就为农户创纯收入4000多万元,养羊户年平均纯收入增加5330元,人平均增加1600元以上。麻羊养殖专业协会实行财政监管的财务会计制度,2007年度每股分红20元,2008年度每股分红15元。

(二)经验

1、比较优势,特色产业是核心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解决市场上产品严重趋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黄甲镇利用本身良好的种养殖条件和区位优势赢得了麻羊产业的迅速发展及累累硕果。黄甲镇地处牧马山腹地,幅员面积3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367亩,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87万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

2、有机养殖,技术是关键

推广养殖新技术是黄甲麻羊养殖成功的关键。传统的黄甲麻羊养殖,主要是本地自繁自养,导致品种不断退化。如今,通过技术引进及改良,在品种提纯、“舍式高床圈养”技术的基础上,不仅建立了成都麻羊核心群和保种扩散群,建立成都麻羊基因库,对成都麻羊品种进行种提纯复壮,保护地方优良品种。而且大力推广了“稻——草——稻”轮作等牧草种植、秸秆氨化、秸秆微储技术,有效解决了饲料的来源。

三、基于麻羊模式的乡(镇)域经济发展对策的思考

黄甲麻羊对于乡(镇)域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深入了解黄甲麻羊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发展地方特色的乡(镇)域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抓住重点,发展特色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政策、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工作生活条件的长期落后,导致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不可避免的被“冷落”或被“遗弃”,从而更加落后,这样的恶性循环到现在依然存在且严重。

(二)产业协会,不可或缺

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是农村商品生产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是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重大创新,对于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开拓农村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正逐步发展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和重要力量,今后,它的发展将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带动点和增长点。

(三)信息的通畅至关重要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工作,推进乡镇信息化体制的建立健全,用信息化推进市场化,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不断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全面扩大,加快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域推进,缩小信息鸿沟,农村信息站点上网费应予以优惠,由政府会同接入网提供单位商定宽带上网、拨号上网收费标准。根据各地差异,鼓励灵活经营。

走在黄甲的大街上,一尊尊羊的雕塑屡见不鲜,处处弥漫着麻羊文化的气息,羊文化已经深入黄甲、深入人心。我们慨叹其成果的同时,也从中受益良多。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为落实“126”党建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掌握我镇发展党员等工作情况,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我们对全办事处发展党员等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党员工作

2009,镇新发展党员22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11名,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名,占36%;女党员6名,占27%.2009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4名。

主要做法:

1、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年初,街道党委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心内容,量化到村,细化到人。及时召开各支部会议,具体布臵工作计划的实施,保证工作计划的执行。

2、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每季度结合党建工作检查对全办事处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及时了解各村的工作进度、操作规程,全面掌握每个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现实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3、规范程序,严把“入口关”。严格入党程序,要求所有党员的发展必须经过“个人主动申请→支部集体研究、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对其进行一年以上的考察培养→在征求群众意见并公示无异议的情况下发展为预备党员→一年时间预备期后,考察符合要求的转为中共正式党员”5个环节,各个环节依次递进,缺一不可。做到成熟

一个,发展一个,不拖,不掉,尽量把符合标准的积极分子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

4、突出重点,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工作中,街道党委突出了三个重点,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重点培养政治素质高、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回乡学生、青年及民营企业负责人、复员军人、科技带头人入党,重点培养发展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分子入党,重点培养发展村委会成员入党。

2009年,我办事处发展党员工作在质量和层次上有所突破,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和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数量及其比例持续上升,这对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努力,解决农村党员发展不平衡。少数村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不够,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方法不多,导致成熟缓慢,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女党员偏少等问题。

二、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

办事处对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工作认真进行了一次自查,重点检查流动党员、在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从业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复退军人等党员的组织关系落实情况 对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要进行党的组织观念教育,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去单位党组织报到。对没有正当理由,长期不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工作的,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在转移组织关系中确实存在种种困难的,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

三、党组织和党员数据库维护管理工作

党内基本信息库建成后,数据是否准确,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发挥作用,重要的在于能否把数据库维护好。第一、我办事处以个别维护、实时维护、随时维护数据为重点,随时保证数据库的更新。坚持每月对本单位数据库维护一次,主要维护党组织变更、党员变化情况以及申请入党人员信息。第二、及时进行数据库系统升级,确保软件正常运行。第三、对党内基本信息库进行加密处理,专机专用、专人管理,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库进行维护更新,必须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必须严防意外事故和人为操作失误造成信息库数据的损坏和丢失。

四、党内统计工作

党内统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调查研究工作,也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字资料,认识党组织和党员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发展变化的规律。基于以上认识,我办事处把党内统计工作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臵,认真扎实地抓好党内统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做到统计数字准确、统计报表完整、统计程序规范、统计上报及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党内统计工作,保证党内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不能年年更换统计工作人员,确需调动时,也要做到先配后调,做好交接工作。在人员选择上,要选配党性强、工作踏实、悟性较高、文化程度高、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党员担任党内统计工作。

五、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为了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我们制定了四项制度。一是报告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村党支部请示,说明情况,外出回来后要向党组织报告,汇报外出期间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二是

联系制度。对每名外出流动党员,村党支部都要确定一名村干部或一名比较好的党员做联系人,联系人要想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那样定期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系,填写《流动党员写实手册》,记录经常的联系情况、包括流动期间思想工作和住址变动情况,定期向村党支部汇报流动党员情况。三是谈话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回来,党组织要主动找他们谈一次话,进行党的先进性、组织性、纪律性教育。四是定期汇报制度。流动党员外出期间,每个季度要与党组织联系一次,每半年要向党组织书面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参加组织活动等情况。五是培训教育制度。流出地党组织要根据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缺席本地培训的情况,在流动党员回来后通过有效形式进行补课。流入地党组织要把流动党员真正当作自己人,按时组织他们参加组织生活,并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和技术教育。

六、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业务工作

自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开通以来,我办事处向所辖各党总支、党支部、及全体党员、群众,尤其是流动党员传达了党员咨询服务专线电话、服务内容、开通时间、拨打方式等内容,使广大党员都能了解和熟悉“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并专门安排一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具体受理咨询电话服务工作。

七、党内关怀和救助工作

我办事处坚持以人为本,把建国前老党员、生活困难或因病致贫的党员,以及体弱多病的离退休党员列入党内关怀对象,积极探索建立以党内慰问制度和 “党员联系帮扶”为主要内容党内关怀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内关怀体系,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党内关怀工作刚刚开始起步,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索过程中,开展结对帮扶、慰问、救助等活动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街道党委将进一步探索党内关怀新机制,积极解决困难党员的生产生活困难,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位党员的心中。

八、党费收缴管理工作 我办事处共有党员1014名,其中机关92名,农村党员872名。2009年应收党费11627.2元,实收11627.2元。对街道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按照核定职务工资、职级工资、津贴的原则计算缴纳党费的基数。专门开设党费收缴账户,执行严格的交费登记程序,保证账目清晰,同时保存好上交党费的所有票据,以便于随时核对和上级党组织检查。我办事处未预留用于开支,此笔款项全部上交区委组织部。

虽然我们在党费的收缴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党员和党支部未能按时、主动上缴党费,还存在催缴的现象;部分退休党员党费收缴困难问题;个别支部有收入情况掌握困难,不能按要求缴纳党费。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各党支部和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缴纳党费的自觉性,并不断深化党费缴纳制度,将党费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九、党籍和党员档案管理工作

党员工作岗位的变化,必然给党籍管理带来新问题,党籍管理是基础工作,我办事处在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深刻的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以下措施:第一,完善党员党籍建档管理制度。完善党员党籍管理制度,做到有党员,就有党籍档案,行政事业单位工

作的党员其党籍随人事档案,共他党员的党籍由街道党委建档管理。严格按规定办理党籍档案的查阅、借阅和转递。

第二、做好党员党籍档案的转递工作。党员调离原党组织,其党籍应及时转递至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党委。对临时转接组织关系的则不必转移党员党籍档案。

第三,转移党组织关系要党员本人亲自办理。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都要自己亲自办理,这也是衡量一名党员的组织原则、党性观念强弱的个体表现。各党组织要加强教育和严格把关

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材料 篇5

2014年5月21日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县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模式,其中三穗鸭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了亿元,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到2013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4亿元,所属8个生产行业。其中,作为工业主导产业的依然是木材加工业,其产值达到4.3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9%,比2012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而作为特色工业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服装加工业增长较慢。其中,以三穗鸭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6%,比2012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是我县发展速度第二位的行业;以羽绒制品加工为主的服装加工业产值达到

2.49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3%,比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略有上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县大部分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

1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以生产羽绒服饰为主的服装产业,仅有“贵康”、“勤穗〃美雅特”两个自主品牌,且都是原国有羽绒厂90年代的老品牌,其产品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三穗鸭产业(含一二三次产业)外,其他产业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没有形成行业协会(商会)。全县所有产业均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企业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产品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县市特色产业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2个,但除“贵康”、“勤穗〃美雅特”、及三穗鸭系列产品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品牌基本没有形成。许多特色产业产品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州内、县内。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从州到县都没有出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目前我县正在建设三穗鸭专业特色市场,但依然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服务平台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奖励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我县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三穗鸭

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科学发展以钒矿资源开发为主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依托交通便利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床垫生产等原材料制造业,快速发展服装、电子加工业。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以县城为中心,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逐步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农机具、床垫弹簧、服装生产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等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依托千里山等龙头企业,培育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三穗鸭、汽车及零部件等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全国知名品牌、全省知名牌等。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发布时间:2011-07-20点击数:28来源: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

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根据甘肃省政协常委会今年工作的安排,最近,我们组织了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把甘肃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已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4个1000万亩工程”,并相继出台了若干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专项扶持办法和发展规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近些年来,甘肃因地制宜,从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入手,加快结构调整,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马铃薯、中药材、制种、酿酒原料、果品、草食畜、蔬菜、花卉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底,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2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470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重点扶持的18个肉牛大县养牛259万头,占全省的52%;31个肉羊大县养羊1432万只,占全省的75%;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到4880个。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甘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增至1806个,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253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5.15亿元,销售收入340.5亿元,净利润27.8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6个,出口创汇2.01亿美元。二是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51个,质检机构通过质量认证的240个,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379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185个,获得“三品”(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228个、产品546种。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800个,比2009年翻了一番,带动农民会员和非成员农户140万户,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达到83亿元,专业合作社总收入达到62亿元。

4.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一是“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发展较快。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享誉省内外。形成了武威的人参果、武山县的“盘龙”韭菜、永靖县的“刘家峡”西红柿等一批地方品牌。二是标准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制定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个、面积达287万亩,总产量565万吨,总产值71.54亿元。创建了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向规模化经营转变。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2010年甘肃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99.8万亩,较2009年增长5.4%。目前,蔬菜面积达593万亩,年总产量1236万吨,产值190多亿元。

5.省内外的工商资本进入了农业产业化领域。近些年来,甘肃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比较效益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工商业资本进入。一些省内原来从事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的企业和省外知名企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域。

6.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省市县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省政府从2001年起,已经连续10年筹措专项资金扶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最近,省上又出台了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将达到22.22亿元,进一步加大了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

当前,影响甘肃省特色农业进一步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些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1.龙头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出现巨大波动时,多数企业难以应对。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也包括企业家对风险的认识、市场策略、管理水平适应不了形势变化,影响了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的发挥。

2.企业融资困难。由于受金融体制和融资政策的限制,龙头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93%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主要靠农发行、农信社的贷款,其他银行的涉农类贷款规模小,融资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3.一些农产品基地建设滞后。甘肃马铃薯产量虽已达1100万吨,由于专用型品种缺乏,效益高的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原料不足。十几条肉牛肉羊屠宰生产线,由于牛源羊源不足,开工率只有20%左右,企业效益难以实现。

4.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还不健全。甘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属于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服务型团体,利益和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

5.产品流通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甘肃省每年约有1000多万吨鲜活农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外。如何有效促进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流通销售,防范市场风险,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

6.科技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一是为特色农业发展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服务起点低,覆盖面不广,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二是特色

农业的专业科研团队和研发中心还未完全形成,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亟待加大。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很大。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在龙头企业中,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资金也很少,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我们认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在八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1.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有新突破。实践证明,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速度和步伐。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土地入股、租赁、互换、转包、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进行确权后,让农民直接拿土地、宅基地、荒山林地参与流转经营,政府进行指导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办法,确保双方利益。建议省上深入研究不同档次、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土地流转政策机制,适时出台促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生产的具体政策。二是完善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数量,对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参与产加销各个环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省上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在政府的指导下,研究解决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自强自律,发挥其创新体制机制、化解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研究拓展市场、带动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协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兴办加工物流业、展示展销、“农超对接”等工作。三是建立对龙头企业的奖励制度。每隔两年,由省政府对带动辐射能力强、社会贡献大、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奖,以促进甘肃各类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在基地建设上要有新突破。基地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所在。一是严格落实产业发展规划。以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布局的四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认真实施“4个1000万亩”工程及省政府出台的12个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办法,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严格落实保障措施和资金投入,保证建设项目按计划和建设标准稳步推进,加快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抓好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区内道路、供水、供电、温棚、圈舍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整区域配套开发。在土地供应上,鼓励集中连片和整流域开发,提升规模化水平。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争取项目扶持与农业货款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在养殖业上,特别要加大对基础母牛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对饲养基础母牛的农户或大户每年每头补助1000元,由省市协调解决,以保护扩大肉牛种群,增加养殖存栏量。三要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总结编制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产品和基地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逐步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局部控制向全程控制延伸,确保质量安全。四是要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增加附加值。及时注册登记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依法维护品牌的严肃性,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3.在拓宽投融资渠道上要有新突破。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一是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前不久批转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二是广泛建立信贷担保机制。参照省上已成立的能源、交通投资公司的做法,省上也应统一或按不同产业分别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市县尽快建立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从省级层面破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三是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保险门槛,扩大涉农保险范围。加大财政保费补贴的力度,提高保费补贴的标准。应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完善农业保护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商资本等投资开发农业,全方位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五是积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市。围绕重点产业,选择重点龙头企业,整合相关资源,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在更宽领域上进行融资。

4.在科技支撑上要有新突破。科技支撑是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建设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省农牧厅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此项工作为平台,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专门的科研团队,明确首席专家,确定研发资金,积极引导、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试验示范,不断提高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建议省上将武威黄羊镇打造成我省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省农垦集团的优势,整合人才、科研及土地资源,加强校企、地企合作,为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进行示范引领,提供科技支撑。二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培训,大力推广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各类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5.在精深加工上要有新突破。精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陇西“中国药都”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建议省上以陇西中药材市场为龙头,集中省、市、县三级中药材发展方面的全部财力,切实打造具备中药材出口贸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会展中心、贮藏中心、精深加工中心、包装中心、检疫中心、配送中心、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等综合性、国际化、高标准的中药材

物流园区,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二是下决心整合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采取企业兼并,政府控股,或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发展联盟的方式,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以定西市为重点,打造甘肃的航母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三是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在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制种、果品、蔬菜、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中,论证筛选具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企业进行扶持。省委农办今年已牵头对21户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应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6.在物流体系建设上要有新突破。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是影响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但现在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在省内建设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型物流园区。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功能区的划分,集中力量扶持建设3—5个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各具特色的大型专业物流配送园,使其成为我省优势农产品的大型物流平台,以实现与国内外营销网络的有效对接。二是努力开拓终端市场。创新营销理念,鼓励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的政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要瞄准终端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壮大我省农业龙头企业的营销实力,主动引进面向终端市场的知名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营销渠道为甘肃省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便利,扩大甘肃农产品外销份额和市场覆盖。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借鉴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的经验,提供适当政府扶助资金,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大对肉类、马铃薯、果品、蔬菜等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冷链系统建设的扶持力度。四是拓展城市蔬菜配送业务。在甘肃一些中型城市,扶持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在原有的集散、交易、中转等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净菜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增值服务,形成集基地生产、市场交易、批发中转、净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一体的经营网络,降低流通成本,让菜农和市民两头受益。

7.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人才是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第一资源。一是依靠政策和待遇使用好现有人才。充分发挥省政府已确定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农业专家学者的作用,对已退休的高级人才,通过反聘的办法,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同时,提高现有高级人才的福利待遇,留住人才。二是实施倾斜政策引进人才。设立“人才发展和创业基金”,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吸引其他地区优秀人才到我省施展才华,促使不同层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鼓励持有专利技术或具有专业特长的高层次人才到我省创业,加大地区间人才培养对口协作力度,并规划培养长线人才,采用“借鸡孵蛋”的方式,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在全国知名院校或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或专业领域,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为我省培养特色农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强化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提高农村人才的培训质量;结合我省特色

优势农业产业市场发展的实际,培养一大批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敢闯敢干、能走出去的复合型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四是加大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就业扶持的力度。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补贴“三金”,企业发放工资的办法,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就业,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玉产业,玉雕工艺,产业结构,发展战略

0 引言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 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1]。近几年, 我国的珠宝玉石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玉石销量迅猛增长, 据北京大学专项调研及中国珠宝玉石协会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玉石销售额达150亿元, 2007年突破180亿元, 2010年我国玉石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石加工和消费市场。

目前国内玉石产业地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资源驱动型、技术和人才拉动型、市场驱动型及混合型。资源驱动型是自足本地资源优势, 以资源开采和原料销售为主而形成的玉石产业, 典型代表为新疆和田玉、青海西宁昆仑玉产业;技术和人才拉动型是依靠本地优势、人力和技术资源, 购进外来玉石原料进行加工而形成的玉石产业, 以精工细作占据行业技术制高点, 典型代表为有“天下玉、扬州工”之称的扬州玉石产业;市场驱动型是因其具有独特的交通和地理位置优势, 从最初的玉石原料及成品集散地, 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玉石产业, 典型代表为广东四会、云南腾冲玉石产业;混合型是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多种条件同时具备, 共同推动形成的玉石产业, 典型代表为河南石佛寺玉石产业。

1 石佛寺镇玉产业发展分析

1.1 石佛寺镇概况

石佛寺镇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 紧邻镇平县城, 与镇平县城距离8.5 km, 与南阳中心城区相距30 km, 交通十分方便。石佛寺镇作为全国重点镇, 具备良好的玉雕产业发展基础, 是全国最大的玉雕产品销售集散地, 目前主要有饰品、摆件和实用保健品三大系列十大类近5 000个品种, 产品已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旅游景点及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1.2 石佛寺镇玉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2.1 比较优势

1) 玉雕产业历史文化底蕴丰富, 传统优势地位显著。石佛寺镇玉雕产业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 石佛寺玉文化始于新石器年代, 兴于宋元, 盛于清朝中叶, 繁荣于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成立后, 石佛寺玉雕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1953年8月, 镇平县第一国营玉器厂建立, 石佛寺玉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产业规模宏大, 产业链较为完整。现在全镇各类玉雕加工企业 (户) 10 000多家, 从业人员近5万人, 实现产值43亿元, 年生产玉雕产品2 300多万件, 其中, 玉雕产品摆件类占全国产销量的50%以上, 挂件类占全国产销量的60%以上,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了其他玉石产业地区[2,3], 是镇平“中国玉雕之乡”的核心地区, 玉产业已成为石佛寺镇的重要支柱产业。

玉雕产业链较为完整, 玉雕原料丰富、产品种类齐全, 原料主要有南阳独玉、辽宁岫玉、缅甸翠玉、阿富汗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罗斯白玉等近60种。目前产品主要有饰品、摆件和实用保健品三大系列十大类近5 000多个品种, 产品种类齐全, 档次多样化。

3) 市场综合程度高, 商业氛围浓厚。全镇共拥有玉雕专业市场7个, 玉雕专业村13个, 各类玉雕加工企业 (户) 10 000多家, 占总户数的60%, 营业门店、摊位近5 000家, 玉雕从业人员近5万人, 占总人口的60%, 玉雕加工和营销从业人数接近全国的10%。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及旅游景点, 出口美、英、法、日、新加坡、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带来了石佛寺人气聚集, 商气繁茂, 财气旺盛,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开放招商的宝地、投资置业的高地、人才回流的洼地, 产业知名度、影响力与日俱增, 不仅是南阳玉雕的象征, 更是河南特色的“名片”。石佛寺镇在全国最早成立了宝玉石协会和玉雕产业管理局, 商业氛围浓郁。

4) 玉雕工艺独特, 玉雕人才资源丰富。玉雕工艺独特, 石佛寺首创内雕和透雕工艺[4]。

镇平县目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美术家”2名,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8名,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3名, 玉石雕刻大师43名, 高级工艺大师47名, 初、中级技术人才5 000余人。2008年以石佛寺玉雕艺人为代表的“镇平玉雕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佛寺镇大仵营村仵海洲大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玉雕大师中有5人在石佛寺, 而在国际性大都市上海有6人, 在全国闻名的玉雕大师出产地扬州, 人数为7人。而石佛寺镇的行政等级、规模与上述两者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玉雕大师的集聚程度来讲, 石佛寺在全国名列前茅。

1.2.2 存在问题

1) 玉雕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较低。目前石佛寺玉产品中, 精品占20%左右, 一般产品占60%~80%, 产品档次普遍较低, 高档次精品玉器较少, 产品附加值低, 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品创新性和特色性不足。

2) 玉雕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结合程度较低, 产业联动发展不足。石佛寺玉产品与文化融合度不高, 未充分挖掘玉文化内涵, 玉产品文化、艺术附加值较低, 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玉文化产品。目前石佛寺镇旅游主要是外地经贸人员短暂的购物逗留, 未深度挖掘精品旅游线路, 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未形成品牌效应, 玉雕产业与旅游等相关配套产业结合程度较低, 产业发展联动不足。

3) 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缺乏龙头企业。虽然石佛寺镇玉雕销售加工企业众多, 但多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式加工销售为主, 规模较小, 且分布较为零散, 辐射影响力较弱, 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缺乏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2 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1 文化立基, 品牌驱动

针对目前玉产品文化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效应等问题, 深层挖掘与玉相关的各种文化资源, 通过深度开发和推广, 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玉产业的文化底蕴, 加大营销推广力度, 打造市场品牌, 提高玉产品艺术价值, 使文化、品牌成为玉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2 特色为根, 产业联动

以玉产品交易为核心, 开展交易品种特色、交易模式特色、服务配套特色、交易环境特色的产业模式, 延伸主导产业链, 拓展配套产业链,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实现各产业的互动融合与协同发展。

2.3 企业为本, 项目带动

立足国际玉城、天下玉源、玉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 积极落实一批与玉产品交易相配套的旅游休闲、物流等大项目。加大培育一批优势企业, 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通过中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提升玉雕工艺水平, 培育各具特色的玉文化产业集群, 结合挖掘玉文化历史内涵, 打造石佛寺玉文化品牌。通过品牌效应, 带动城镇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形成“玉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反哺玉产业”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格局。

3 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3.1 发展方向

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完善自身的产业链条, 并且继续前后向扩展, 从而实现玉文化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和完整性。玉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包括原料采购销售、创意加工、包装设计、产品销售物流等环节, 在此基础上向旅游、宾馆服务、美食等方向延伸融合, 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玉文化产业集群。石佛寺镇玉产业链发展结构见图1。

3.2 政策措施建议

1) 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积极推动大事件营销, 提升玉文化品牌影响力。近年来, 随着我国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电影节等文化体育盛会的举办, 举办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 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广告、票房收入, 同时也为举办城市拉动了酒店、旅馆、交通等行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 以大事件为工具的地域营销是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佳契机[5]。

石佛寺镇应积极营造大事件营销, 抓住年度玉雕节及国际玉文化博览会的举办, 政府积极推动, 争取玉雕节资源, 争取使石佛寺成为玉雕节主会场, 把玉雕节作为全镇大事件来进行宣传造势, 打造石佛寺独特的玉文化产业品牌, 利用玉雕节等大型玉文化展示盛会的举办, 提升城镇形象, 扩大玉品牌影响力及城镇综合竞争力。

2) 创新玉加工模式, 大项目带动, 引入知名品牌加工基地。随着国际玉城、天下玉源等大项目的建成, 为石佛寺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空间资源和市场机遇。针对目前石佛寺镇玉产品工艺参差不齐, 玉产品加工布局分散、规模不成体系, 应积极引入国际国内知名玉品牌, 建立加工基地, 不仅有助于提高工艺标准, 同时规范化的加工流程可为当地企业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

创新玉产品需求, 针对玉产品独一无二的特性, 根据个体需求、特殊需求, 进行创意玉产品加工设计, 培育一批创意产品加工区。同时, 培育一批当地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打造自有品牌加工基地, 与知名品牌代加工基地联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玉产品加工基地。

3) 创新交易模式, 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石佛寺镇应立足传统交易市场的优势, 积极探索创新交易模式, 抢占市场先机。电子商务是未来交易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6], 石佛寺镇应与国内外知名电商运营平台对接合作, 健全销售终端, 加大玉产品的网络营销。通过整合区域内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功能, 建设与全国领先的玉商贸中心地位相适应, 具备较大流通、集聚和辐射能力, 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商品电子交易平台;设立电子商务运营中心, 负责区域内玉器市场的电子商务运营及维护。

拓展电子商务的功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积极发展玉文化创意产品网上交易, 打造虚拟设计园, 使创意设计吸收更多的新鲜元素。

参考文献

[1]化铉.我国玉雕产业格局及河南玉雕产业发展定位之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8) :54-58.

[2]李学鑫.农区文化产业集群吸收能力与学习研究——以石佛寺玉雕产业集群为例[J].人文地理, 2012 (5) :115-119.

[3]白景锋.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以镇平玉雕产业集群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 2011 (15) :28-30.

[4]俞伟理.中国玉雕:南阳名家名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

[5]张京祥, 殷洁, 罗震东.地域大事件营销效应的城市增长机器分析——以南京奥体新城为例[J].经济地理, 2007 (5) :452-457.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柔远镇;特色产业;现状;问题;建议

1 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柔远镇地处中卫市城区东部,东临文昌镇,北接东园镇,南与永康镇隔河相望,西邻镇罗镇,辖13个行政村,总面积为40km2。其耕地面积为1764hm2,总户数7708户,总人口数28197人,人均占有耕地733㎡,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为1467hm2,牛饲养量为8302头,水产养殖面积为200hm2,2012年社会总产值56521万元,人均收入为7538元。该地域有临河、近城、靠厂的特点,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卫青公路、石营高速公路、沙坡头大道横贯全境,交通极为方便。区域内的农民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耕田全部为引黄灌溉,因资源短缺,所以工业发展缓慢。

1.2 发展概况

1.2.1 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

自2005年以来,柔远镇党委和政府在市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把中卫打造成“中国西部寿光蔬菜基地”的总体战略部署,通过实施“建基地、育龙头、抓培训、促流通”、“干部帮扶、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市场运作”和“ 抓规划落实、抓技术创新、抓市场开发、抓资金投入、抓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利用4年时间建成了以卫青公路为轴线,辐射二干渠、冯夹路沿线的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大棚基地,涉及高营、沙渠、施庙、范庙、雍湖、柔远、冯庄、镇靖、夹渠9个基地村,建设了高效二代日光温室3200座,占地1466.4hm2,建成育苗中心3个和现代智能工厂化育苗中心1个,优质苗木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株/年;培育了20个专业合作流通组织,从业人员达200余人,年外销蔬菜5.6万吨以上;培育技术服务实体2个,配备科技特派员12名,入棚农户2252户,设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综合产值达到2亿元,9个基地村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3000元,占到人均收入的50%以上。通过大力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的战略,蔬菜已销往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并通过新疆口岸销往中亚、俄罗斯等国外市场。通过积极探索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当地从优化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益3个方面主动应对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除了种植西红柿、辣椒等常规蔬菜之外,还尝试栽植花卉、雪桃、油桃、葡萄、冬枣、香瓜、西甜瓜及各类小杂果等10余个品种,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提高种植效益。2010~2013年,针对我镇日光温室存在着坚固性差、设施简陋、保温性差、劳动强度大等弊病,在中卫市财政局、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大棚改造资金,改造了大棚2468座,并配套安装了卷帘机、滴灌等设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日光温室更加坚固耐用,不怕风雪压塌大棚的现象发生;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卷帘机的使用省力、省时,种棚大户每棚每年可节省拉苇苫的费用2000元,小规模的种植户可将男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提前卷帘、延迟放帘,每天可增加光照时间0.5h以上,棚内温度可升高2~3℃,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滴灌的使用能有效调节水温和控制用水量,降低了棚内湿度30%,作物病虫害明显减少,也为配方施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技术保障。经测算,全镇2468座日光温室每年可节约劳动成本500万元,增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1.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一是在莫楼、沙渠2个村建设露地韭菜示范基地100hm2,毎667㎡产值达到6000元,是同面积大地粮食作物纯收入的10倍;二是引进河南洛阳泰金种业公司在沙渠、范庙、冯庄、镇静等村建设蔬菜制种基地80hm2,毎667㎡产值达到1.2万元;三是引进宁夏华盛种业公司在雍湖、范庙、沙渠等村建设玉米制种基地333hm2,毎667㎡产值达到3500元。由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实现土地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我镇特色农业具备了一定的建设和生产规模,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1.2.3 牛产业的发展情况

柔远镇牛产业发展主要以渡口村养殖基地为龙头,在不断强化畜禽防疫密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村养殖园区的带动作用,着力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帮扶养殖户扩大规模,确保牛产业的稳步发展。同时,探索建立“农户、基地、公司、市场”互惠互利机制,着力强化流通服务,引导“分散养殖、集中销售”的流通方式,积极培育流通大户,逐步使牛产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1.2.4 特色水产养殖的发展情况

按照市委和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黄河金岸”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市农牧局、科技局、林业生态建设局等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坚持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重、生态效益与渔业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建设“黄河金岸”的柔远段适水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水产养殖面积已达200hm2,主要以养殖鲤鱼、鲢鱼、草鱼为主,同时引进娃娃鱼、匙吻鲟、甲鱼、锦鲤等名、优、稀、特新品种,进行养殖、繁育和推广,不断提升养殖档次,提高观赏品味,为水产养殖发展提供基础。建设稻田养蟹示范区27hm2,采用“稻蟹混养、互助互长、双养双收、生态增效”的模式,将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稻蟹生长特点,发展科学、高效、有机、生态的设施农业。

2 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季节安排不合理,管理技术不到位,管理粗放

设施农业是一个脆弱的产业,市场价格因素的波动会严重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如2005年牲畜口蹄疫病毒流行导致大量牲畜被屠杀,2008年辣椒降到每千克0.8元无人问津,2010年的番茄出现“花脸”无人收购,种植户遭受重大挫折。

2.2 市场空间越来越少

建基地初期,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近年来,西部也在纷纷建设基地,我们开始从西部市场退出。

2.3 蔬菜及果品加工和分级包装水平低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深加工率为60%~80%,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2.4∶1,农产品分级包装率更是达到100%。目前,我镇果蔬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率不足30%,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农产品缺乏统一的规格标准,缺乏统一注册品牌和统一分级包装,农产品分级包装率不足30%,这直接导致产品运销污染、质量下降等问题,造成产品等次和售价降低,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如在乌鲁木齐市,我市生产的番茄、黄瓜等产品色泽和品质都占优势,只因包装差、不分级,价格比山东寿光生产的番茄、黄瓜低0.4~0.6元/kg。

2.4 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功能定位不清晰,缺乏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长期以来,农民卖菜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冷链体系建设不健全已成为制约蔬菜、果品等设施农产品外销的关键因素。目前,我镇果菜预冷保鲜库、冷藏运输车等设施少,产品耗损大、增值低,无蔬菜批发市场,多为综合批发市场,缺乏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2.5 设施简陋

部分设施大棚、牛养殖户设施简陋,种、养殖效益不高,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主要是进行大棚改造,提质增效。

3 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

虽然我市发展设施农业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便捷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产品品质优势等,但目前全国都在大规模、高超标准地发展设施农业,都在积极开拓市场,因此,我镇设施农业应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在激烈竞争中积极寻找好的出路。

3.1 打造优质品牌,完善市场机制

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使设施农业成为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在此基础上切实抓好市场营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营造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环境,就必须完善市场体系、抓好市场营销。通过5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形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专业销售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为辅的流通格局,完善了“北菜南运”的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产后分拣、包装、储藏、保鲜、配送、运输等综合物流服务,扩大了净菜销售供应;建立设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凡在中卫整车运输包括瓜果、蔬菜在内鲜活农产品的,无论外地或本地客户,车辆一律免收费用。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镇,建设一批瓜果、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开拓瓜果、蔬菜国际市场,扩大出口。

3.2 建立全镇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

扶持、培育和改造升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的产地批发市场,加强预冷、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和运输工具配套,扶持和建设镇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经过5年的努力,当地形成了以骨干批发市场为核心,以直销配送、连锁超市等其他流通方式为补充,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现代交易、结算、信息、检测、储藏等技术为支撑,以良好的企业经营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保障,以稳定、有序、规模化的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3.3 建设和扶持龙头企业

加快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不断完善产销服务网络,拓宽销售渠道,使设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走向系列化、产业化经营路子。大力扶持设施农业龙头企业,采取新上与技改并进,按照“组装配套、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建设蔬果鲜储配送中心、净菜深加工精包装等设施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扶持发展一批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设施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生产基地、风险基金、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体,充分发挥我市引黄灌溉、环境无污染的优势条件。积极适应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新品种,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按照“一乡一优、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路子,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大,人大我专”,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尽快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打好“清真”、“无公害”、“绿色”品牌,通过品牌化运营稳定占领西北市场、积极拓展西南市场、成功打入南方市场,通过边贸渠道扩大出口,积极抢占中亚4国和俄罗斯市场。

4 建议

4.1 进行项目扶持,加大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就目前设施农业种植模式及运行情况来看,因设施大棚建设之初任务重、时间紧,因而大棚质量把关不严,造成部分大棚承受自然灾害能力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日益显著。所以,对现有大棚进行改造,落实提质增效的各项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4.2 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

柔远镇辖区内大棚数量多,且产出品交易频繁,但大部分都还处于田间地头买卖阶段,买卖双方的公平性和规范性无法得到保证,出现矛盾和纠纷也不能及时解决,以此,建设一个有规模、上档次、功能齐全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尤为重要。

4.3 加快设施农业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要求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质量和商品率明显提高,保证产品的绿色品质。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大对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建成中卫市宏观监控、产地和批发市场快速检测的质量安全网络。

4.4 建立设施农业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设施农业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市有关部门应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出台设施农业市场风险补助政策,建立市场风险补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分产品实行设施农业市场风险补贴,或建立设施农业市场风险基金。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设施农业保险业务,降低设施农业生产者的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

4.5 加快设施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9

201x年度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任务为23亿,截止5月已完成8亿,占任务的34.7%,预计6月底完成40%;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额任务为1.18万,截止5月已完成4000万,预计6月底可完成6000万元,占任务的50.8%。固定资产投资任务8.16亿,现已入库2.14亿元,预计六月底可完成3亿元,占任务的37%。

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报工作正在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预计全年完成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报;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现已上报2家。

__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矿山企业、重点危险源的安全检查,重点对1家非煤矿山、13家工贸企业、3所学校及幼儿园、进行安全隐患全面排查。按照县政府、安委会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月”等专项活动。确保全年实现零事故。

全面开展村村通客车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督促各村完成路基加宽44.92公里、安装波形防护栏14.4公里、修建候车亭15个、修建错车台293个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我镇“村村通客车”。对20计划内硬化路段进行采集、测量、送审,预计11月底全面完成硬化并验收。目前太平村公路已经开工建设,其他公路正在进行评审、招标等相关程序。

完成__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完成__村、__村市级生态村申报工作。全面启动秸秆禁烧工作,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工作通过张贴告示、发放公开信、发宣传信息以及流动宣传车进行宣传,同时加大巡查力度和查处力度。

一是全面完成各个征地项目工作任务,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全面完成社保收缴工作,目前已完成收缴率100%。三是完成地质灾害防护工作。

(一)、工业总产值。目前完成进度没有达到过半要求。后一阶段将加强与统计局的沟通协调,加大对企业上报的指导和监督力度,督促企业按要求上报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下阶段对我镇在建、投资项目及时上报,力争按时完成全年任务。

(二)、安全生产。为进一步做好全镇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实现“零事故、零死亡”的工作目标,后一阶段必须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要求,加大对矿山企业、重大危险源、学校、渡口的.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三)、农村公路。认真完成年农村公路硬化工作,确保11月底保质保量完成计划内建设任务;督促各村对新硬化公路纳入养护范围内,做好公路养护工作。

(四)、环境保护。组织企业进行新环保法的学习,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生产企业进行环保检查,对环保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督促进行相关设备设施升级改造。

(五)、企业服务:加强政企沟通,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全面完成工业产值和限上商品零售额等统计工作打下基础。及时化解企业纠纷、引导企业对落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按时完成新建项目征地工作、全力做好在建项目协调工作。

(六)、其他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力完成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保障项目顺利施工,为驻镇企业营造更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0

一、城区商业特色街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城区贸易发展迅猛,商业、供销系统的十大商场在商贸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国有商场纷纷转制,个体私营企业已成为姜堰城区贸易发展的主力,且发展势头良好。城区贸易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除西大街仍然是城区贸易的黄金地段外,在其他主次干道上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商贸区,形成了经营特色,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在特色街的形成中政府、经营者、消费者发挥了相应的作用,推动了特色街的形成和发展。

1、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狠抓第一要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召开了服务业工作会议和餐饮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了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加大流通企业改制力度,重视三产统计工作。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城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部门配合,合理引导,促进了商业特色街的形成。市三产办公室协调指导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市贸易局跳出原先的管理模式,由管理国有集体商业贸易企业转变为服务全市社会商业,积极探索引导全市商业服务企业发展的新路。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为商业特色街的形成提供了载体。建设部门对迎宾东路地段的开发面向社会自然人拍卖,开经营城市之先河,促成了迎宾东路餐饮一条街的形成。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和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以及经营城市的理念,都对城区商业特色街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业主要求,利益驱动,形成了商业特色街的雏形。同类商品或关联商品经营户的适当集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调查中,广大经营户非常赞成集中经营,希望政府有所作为。利益的驱动也使经营户向特色街集聚,商业特色街初具雏形。装饰材料一条街——通扬中路。专业从事装璜、装饰材料、装璜五金等门类的企业88家,占入驻企业的47%。这些企业规模较大的有2——3家,相对比较集中,是居民购买装璜、装饰材料的首选,年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上。通讯器材一条街——振兴中路。经营通讯器材的商家多数集中在振兴中路的西侧,共有经营户21家,占入街企业的33%。各家销售的手机品牌、机型、价格均大同小异,他们之间除了销售价格的竞争外,服务质量特别是售后服务也是他们竞争的主要内容,年销售额在4000万元左右。移动、联通姜堰分公司迁出后,通讯器材一条街的规模和人气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商家正缩小规模,不少经营业主有随迁经营的意向。五金电器一条街——人民中路。从事农用配件、工业小五金以及工业电器的企业88家,占入驻企业的47%,苏常电器和黎明电器的进入,增加了该街的经营规模,现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物资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专业街,年销售额在一亿元左右。目前,由于二运公司的南迁和人民中路的拓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条街工业电器、物资经营户的销售。摩托车一条街——人民南路。从新西桥至汽车站,摩托车经营户有7家,占入街企业的10%。这些企业大多是私营,除少量品牌有雷同外,各家都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竞争是主要特色,年销售额在4000万元左右。美食一条街——迎宾东路。在街道的东段,集聚着12家私营餐饮企业,占入街企业的35%。这些企业都有一定的规模,且装璜讲究,风格各异,一家紧挨一家,特色十分明显。从服务内容上看,有中餐、西餐、排档,还有特色餐饮,如肥牛城等。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左右。服装一条街——迎宾西路。迎宾西路的店面房大多数被个体工商户购买,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条街的服装经营已成为主要特色。目前经营服装的个体户有57家,占入街企业数的63%。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

二、城区商业特色街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城区商业特色街初具雏形,且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商业特色街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研究解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商业特色街缺少规划。一是城市规划不到位。城市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城区商业特色街的建设,与商业特色街的发展不相适应,无论是特色街的布局,还是特色街的功能配套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城区商业特色街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经营的店面房偏小。房地产开发商在设计和建设店面房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设计门面小,进深大,又不是框架结构的店面房,导致城区店面房偏小,且又无法扩大。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没有把开发商与特色街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特色街经营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扩展。三是城区商贸发展缺乏专业规划。迄今为止,城区商贸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更没有商业特色街发展规划,除了现有的几条自由发展起来的商业特色街初具雏形外,大多数商业企业零星分散,形不成市场效应,形不成商业特色。这种商贸发展状况,既不利于城区商贸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群众购物,更不利于提升城区商贸业的品位,与城市的新形象不相协调。

2、城区商贸缺乏规模和特色。一是城区商业特色街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增加值约占城区商贸增加值总额的三分之一。商业特色街缺少大企业、大商场,大酒店的支撑,带动发展作用不强。二是商业特色街特色不特,同类企业聚集度不高,6条商业特色街入街总数超50%的街道只有服装一条街。品牌效应不强,低档次的商品多,高档次的品牌商品少。有的特

色街由于受到城市管理规定的限制,制约了经营和业务的拓展。如通扬中路装璜装饰材料、人民中路的五金电器、迎宾东路的美食经营等。三是同品种经营,竞争不够规范。众多经营门店由于经营范围、品种档次、商品结构、经营方式雷同,缺乏特色,一方面形不成以质取胜的格局,经营的商品档次太低,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导致购买力向外分流,另一方面为了拉顾客,抢生意,相互之间竞相杀价,或以次充好,蒙骗顾客。结果是牺牲服务和档次换取生存空间。四是缺少一、二产业的强有力的支撑。我市的一、二产业发展还不快,工业、农业的产品没有对商贸易流通形成有效的支撑,一、二产业职工的收入没有明显的提高,预期收入不确定,制约着消费需求,也制约着贸易的发展。

3、软硬环境建设制约了特色街的发展。一是区域规划建设要求不明确,影响了特色街规划建设。如迎宾东路按统一格式砌好后,多数房主设计开设饭店,也就形成了现在的美食街,但由于规划没有事先按其功能设计操作间,业主们以搭建棚披应付,既不符合卫生要求,又受到城市管理的制约,原街道化粪池是以住宅楼标准设计,远不能适应开设饭店的排放要求,经常出现堵塞外溢现象。让业主们非常头疼。二是城市管理的一些规定没有考虑到商家的经营和发展需要。如通扬中路经营装璜装饰材料的业主反映,该街原是328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姜堰的装璜装饰材料一直辐射到海安、东台、兴化戴南等地,后来由于城区禁止车辆进入,停车曝光、罚款,他们的货进不来,出不去,辐射无从谈起,只能做本地生意。三是执法部门执法检查频繁过度,商家疲于应付。业主普遍反映,机关各部门执法检查的比较多,而上门宣传政策、法规的少,他们迫切希望政府部门及时宣传政策法规,纠正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以减少对商家极不情愿的处罚。四是政府承诺的诚信度不高,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一些市外投资企业反映,招商引资项目谈的时候地方各级官员给予了高度重视,显示出非常的热心,答应了很多优惠条件,但是投资到位后,原有的热情不见了,政府或部门承诺的优惠政策难以到位,如减免税收、规费,他们期望能够承诺兑现。五是少数部门、少数机关干部为群众服务、为商家发展服务的意识还不强,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并未根除,能办的,可以快办的,就是拖着不办的现象时有发生。六是商业特色街各项功能设施不够配套。停车场、昼夜自动银行、电信以及特色街的基本配套设施仍不能与商业特色街的发展相适应。

4、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一是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从私营、个体户的文化水平来看,初中、小学文化的占大多数,高中文化的约占10%——20%,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比较严重。二是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业主的主要精力都花在经营环节上,对如何加强管理,做好售后服务很少考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三是诚信意识不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杂掺假、短斤少两等现象还在一些行业中存在,“三包”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影响了企业和行业的市场信誉度。四是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有:一方面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注重学习,在经营中侵权行为时常发生,不能够较好地维护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一些业主虽然懂得经营,但不懂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乱罚款、乱收费的行为,不能据理力争,不敢正面抵制,使自己的正当利益被任意侵害。这样,不仅助长了乱执法、乱收费的行为,而且也妨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关于创建城区商业特色街的几点建议城区商业特色街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结果。创建商业特色街,政府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为此,我们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力度,切实形成创建商业特色街的共识。创建商业特色街,是我市发展商贸、搞活流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市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一是创建商业特色街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商贸业品位的需要,提升城市的形象,离不开商贸业品位的提高,创建商业特色街,就是提升商贸业品位,就是提升城市新形象,打造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城市环境。二是创造商业特色街是策应沿江开发、快速发展姜堰经济的需要。通过创建商业特色街,可以密集人气、财气,激活流通,繁荣市场,带动城市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实现“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姜堰作为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通过创建商业特色街可以放大名人效应,有利于姜堰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通过创建商业特色街可以提高三产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通过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创建商业特色街的重要意义,增强创建商业特色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商业特色街的知名度,促进姜堰经济快速发展。

2、要尽快制定商贸行业发展规划,加大城市规划调整力度。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创建和发展商业特色街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规划要有创新思维,明确目标。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时,要充分考虑贸易发展的实际和需要,把城市建设与贸易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与贸易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贸易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地规划好城市发展的蓝图,把黄金市口和黄金路段预留给商业和其他三产行业,以此推动贸易的发展和商业特色街的建设。要抓紧制定贸易行业发展规划。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认真分析本地业态结构的基础上,制定出城区贸易行业发展规划。规划要说明在今后的某一段时间里,城区贸易行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工作措施。要尽快制定城区商业特色街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城区商业特色街的总体发展目标、建设标准、阶段任务、方法步骤、政策措施。要加强对商业特色街发展的研究,对商业特色街的布局、规模、功能、品位、标准等要做深入的探索,通过探索和建设,使商业特色街真正形成商品特色、品牌特色、形象特色、文化特色和功能特色。规划力求高起点,富规划长实施,这样,不仅政府对贸易行业发展可以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而且也使业主知晓城区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发

书馆的附近,可建成文化、休闲商品一条街;北大街的东侧与古建筑保护区毗邻,可考虑建设一条徽商茶叶街,以增强与古建筑保护区的协调,西侧为方便旅游者购物,可建成旅游商品一条街。此外,对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要统筹考虑,从而有计划地开发建设。四是注意改善特色街的经营环境。如美食街的化粪池及污水处理装置以及各经营户操作间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到业主的经营,影响到特色街的发展,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切实加以解决,商业特色街一定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做学生终身发展的服务员下一篇:曹庄镇小学教研室2010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