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苹果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静宁苹果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静宁苹果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1

摘要:静宁县是甘肃苹果栽培第一大县,全国著名优质苹果基地和重要苹果出口基地。本文通过分析静宁苹果在我省乃至全国全球的发展状况,指出影响静宁苹果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苹果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从而造成静宁的苹果价格不断波动。受宏观政策及微观经济体制的相互作用,使得产销信息不完善,产销又严重脱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是在做好果农自身生产技术完善的同时,结合现代的互联网技术拓宽产品的销量。关键词:静宁苹果;产销形势;互联网;网络营销

为全面掌握静宁县苹果产量产值、丰产栽培技术措施以及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等发展状况,进一步科学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专家指导下,经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式进行了调查。

一、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环境。静宁县属黄土高原暖湿带半湿润气候区,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着色期日照率等气候条件均与美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家的著名苹果产区相近。尤其是海拔、光照、昼夜温差等是生产优质高档苹果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海拔1340~2245米;年平均气温7.4℃,≥10℃的有效积温2539~3320℃,年均日照时数2252小时,无霜期159天,年均降雨量423.6毫米;日均温差12.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品着色和糖分积累;空气和土壤无污染,湿度适中,是北方果树的最适栽培区,所产的苹果果形端正,高桩,色泽鲜艳,果面光洁,无污染,肉质细,果汁多,酸甜可口,极耐贮藏运输%经农业部果品+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单果重259.8g,可溶性

2固形物含量14.2%,Vc含量7.1mg/100g,硬度8kg/cm,各项理化、卫生及安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绿色苹果标准。

(二)苹果生产现状考察

1、规模不断扩大静宁果树产业从1986 年起步,经过20 余年发展壮大,已建成苹果园75 万亩,挂果面积38 万亩,户均面积8.14 亩,人均1.83 亩,这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全县已建成30 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梨)标准化生产基地,4 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和4.5 万亩出口创汇基地,基地认证规模达34.9 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43.6%。静宁生态适宜、海拔高、温差大,所产苹果糖分高、硬度大、耐贮藏、无污染,极具市场竞争力,已被划入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

2、产业快速发展近年静宁各级政府大力扶植苹果产业发展,相继建成贮藏、加工、包装配套增值型龙头企业40 余家,年贮藏能力42.1 万t,加工转化能力7 万t,年纸箱生产能力2.1 亿m2,实现产值6.3 亿元,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6 家,果品畅销国内20 多个大中城市,以及东南亚、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近6 年共出口果品4.6 万t,创汇3 560万美元,成为甘肃省出口果品创汇第一县。

3、果农积极致富静宁苹果产业对果农致富增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1 年,全县生产苹果40万t,产值16 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 560 元,占其人均纯收入的84.9%。其中,万元户达2.47 万户,2 万~5 万元户达1.78 万户,5 万~10 万元户达8 447 户,10 万元以上户达869 户,最高总收入30万元,最高亩收入3.6 万元。

4、生产技术创新。近年为了改善果园生产状况,推广了以下几项新技术:一是建防雹网。静宁山区常遭冰雹袭击,果农损失很大。从2010 年开始,政府助建防雹网,亩投资3 000~3 600 元,2011 年建成360 多亩防雹网。二是建沼气池。在果园地头建沼气池,每个造价3 000 元左右,一般是公助,全县建12 个点,每个点建30~50 个沼气池。沼气点灯烧饭,沼渣上地,沼液喷树,一举多得。三是搞苹果枝干粉碎还园。县上集中购买14 台枝干粉碎机,每台8 000元,送给乡镇示范园用,粉碎的枝干加入酵母菌肥(1.2 万元/t)就成了优质有机肥,可实现果园自我良性循环。四是人工授粉。以前红富士苹果树多以秦冠作授粉树,后来因为秦冠售价低,都被高接成了红富士,造成授粉树缺乏,红富士坐果率低,达不到丰产要求。有的果农还以为是冻害引起的。这几年采用人工点授花粉技术效果很好,果实个大、高桩,果农认可。现在点花粉的面积已达1 000 余亩,点1亩红富士园只需1 个工。花粉从外地购入,全县需100 kg 花粉。

(三)、苹果产业发展中果品质量与价格成本优势分析

1、果品质量优势

对照国家的分级标准,经统计,2009年静宁苹果的一级果率在80%以上,按照市场和果商收购等级标准,静宁苹果的一级果率为70%左右,另外,该地区果品糖分积累高,果面清新诱人,果形规整,硬度强,既耐贮藏存放,更宜远途运输,其中,烟富3号、秋富1号、成纪富士、秦冠等品系经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维生素C等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汞、镉、敌敌畏等有害金属、农药残留等均未检出,在多次参评参展中获金奖。调查结果表明,苹果下树以后,处于中上级别的果品明显占大多数(见图1),调查结果同样表明大多数果商看重静宁苹果的原因在于静宁苹果的品质好。

资料来源:根据静宁县果商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图1显示了静宁苹果下树以后,属于中上级别的果品占大多数,小果级别的果品所占比率很小,但优果比率只有十分之一,有待进一步提高种植水平。

图2显示了来静宁县采购苹果的大多数果商看重的是静宁苹果的好品质,同时交通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这说明该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果品自身的较高品质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资料来源:根据静宁县果商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2、价格成本优势

经过对近十年的果价调查,静宁的苹果年均收购价比国内其他苹果产区每公斤高出0.4元~0.5元,比市场销售价高出0.8元~1元,就生产成本而言,苹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美、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也很难实现机械化作业,如美国政府规定果园雇工每小时不得低于8美元,由于高额的人工费用,苹果的高密度人工生产在发达国家也很难普及’就国内其他苹果主产区而言,果园雇工日均人工费用在30元以上,而静宁平均为20元;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由于静宁特殊的气候关系,每年最多喷5次~6次农药即可,而山东&陕西等果业主产区年均施药在10次以上,因此,仅植保费用便可降低1/3;果品贮藏方面,静宁更具优势,苹果采收后最适宜的贮藏温度为1℃~2℃,而静宁苹果晚熟品种采收期,温度已降到4℃~5℃,果农可随地贮藏,这种天赐的自然条件有效节约了贮藏费用;在生产成本方面,美国生产1公斤优质苹果需要4元以上,世界平均生产成本1.2元,中国平均为1元,而静宁县的成本仅为0.4元/公斤~0.5元/公斤,更具有利润空间。通过对从事多年苹果贸易的果商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同等级别的苹果,静宁县的收购价格相对于其他苹果产区的收购价格较低(见图3)图3显示大多数来静宁收购苹果的果商认为同等级别的苹

(三)、苹果销售的观察与思考

2015 年苹果采收期销售已经结束,总体上静宁苹果销售市场呈现出销量下滑严重,销售进程缓慢的特点,80#红富士苹果销售价格由国庆节时的13.40 元/千克开园价,掉到了目前的8.60 元/千克,据统计目前销量30 万吨左右,不及总产量68 万吨的一半,这种现象在静宁苹果销售中是头次出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 1、经济形势下行,社会购买力低迷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多年来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很好的解决了13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苹果生产中主要解决了数量不足的问题,现在不再是短缺问题,而是果品的安全、健康、营养问题,苹果生产和中国经济一样进入了增长换档期,由过去追求发展速度转变为追 求质量和效益。由于我国总体经济形势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今后这种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经济增长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中央顶层设计出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要发挥出口这驾马车的支撑作用,消费这驾马车的基础作用,投资这驾马车对经济拉动的关键作用,国家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和房地产3 个方面,在苹果产业中主要用于产地初加工投资,像静宁果品贮藏库和果片加工企业的建设就源于国家投资。在出口方面由于我国苹果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果实质量提升缓慢,国际上苹果生产国的自我保护等原因,我国苹果出口呈现萎缩状态,不论是鲜苹果,还是苹果汁出口量均呈下降态势,我国的苹果靠国内消费为主的局面没有改变,而国内消费由于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国家投资放缓,传统工业转型,导致大批农民工、工人失业,社会总体消费能力下降,苹果为非生活必需品,受到的冲击是首当其冲的。2、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苹果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着发展——调整——发展——调整,不断的进行着优化,目前环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区已经形成,栽培面积接近4 000 万亩,成为世界苹果生产第一大国,在这可喜的成绩背后,潜 藏着巨大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方面,经多年的磨合,我国苹果的适宜发展规模应在3 000 万亩左右,在此范围之内,所产的苹果就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就是3 000万亩是我国苹果的产销平衡点,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发展面积在3 000 万亩以下时,我国苹果市场平衡,所产的苹果售价高,销的快,而高于3 000 万亩,就会出现卖难现象,目前有将近1 000 万亩的苹果超量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如果不及时调整,我国苹果卖难的局 面将难以改变。

3、人口红利消失

苹果为劳动密集形产业,长期以来,我国苹果靠廉价劳动力维持,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苹果生产中务工工资大幅上升,苹果生产成本急剧攀升,目前我国苹果的生产成本已接近3.00元/千克,苹果生产成本的上升,导 致苹果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惜售心理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剧卖难现象,2014 年、2015 年采收季,果农自贮果大幅增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自贮果的增加,会增大果农的经营风险。、结构问题进一步暴露

主要表现在3 方面,一是中晚熟品种不配套,早熟品种严重不足,早熟品种短缺,晚熟品种过剩,这是我国苹果栽培品种的真实写照,2015 年度采收季,在静宁县国庆节前苹果最高售价达13.40 元/千克,而节后价格节节下滑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现象。二是加工品种短缺,鲜食品种过剩,由于我国苹果消费以鲜食为主,决定了鲜食品种成为发展的主流,而加工品种有特殊的要求,加工果汁一般需要含酸量较高的品种,由于含酸量高的品种不适合人们鲜食消费,因而在我国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我国果汁的加工主要以残次果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果汁质量始终上不去。三是精品果所占比例小,普通果过剩,由于苹果的高效性,我国北方各地均在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苹果栽在次适宜区,这部分苹果由于先天性不足,很难生产出精品果,这部分果实进入市场,形成低价销售的局面,对整个苹果销售影响较大;另外栽培技术的普及也决定着果实的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静宁县在苹果生产中群众创造性的应用覆沙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的克服了干旱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有效的增大了根际昼夜温差,促进了果实品质的提高,静宁苹果多年来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与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极大的关系。

5、利益分配失衡

生产者(果农)、经营者(客商)、消费者是苹果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三者,构成了铁三角关系,这三者的利益分配直接影响苹果的销售态势,当三者呈等腰三角形时,市场最稳定,任何一方的偏斜,就会导致出现问题,当生产者获利较多时,经营者和消费者就会吃不消,就会导致进入流通领域的经营者减少,消费者会转而消费其他果品,出现卖难现象,2013 年静宁苹果销售形势好,经营静宁苹果的客商大多赚钱了,利之所在,民之所趋,2014 年苹 果采收季,到静宁收购苹果的客商大增,由正常年份的1 200 多家,增至1 530 多家,客商竞争,静宁果区的收购价格普遍偏高,结果导致大部分客商赔了钱,2015 年收购客商急剧减少,到静宁收购苹果的客商不足900 家,经营客商减少,直接导致了静宁苹果滞销局面的形成,因而在苹果产业链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者利益分配要平衡,要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平衡,产业顺利发展。

(四)、苹果产销现状

今年以来,静宁县紧紧围绕建设“百万亩苹果生产大县”的目标,深入开展“果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积极推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集成推广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黑膜覆盖、节水灌溉、枝干粉碎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控、果实套袋等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全县果园标准化管理面积达到4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5万吨,较上年增长5万吨,增幅达12.5%。当前,进入苹果销售的黄金时期,根据了解掌握,全县库存苹果30万吨,贮存量为70%,占全县气调保鲜能力40.1万吨的74%,但苹果销售量约在50%左右(其中优质苹果销售量占40%,普通商品果销售量占10%),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质苹果销售量大体持平,普通商品果由于处于市场行情波动期间,销售相对缓慢,部分果农选择自存入库,个别果农仍存放在果园,销售量下降了25%,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滞销。

二、造成当前苹果滞销的原因

1.受全国苹果行情整体下滑的影响。根据11月1日发布的《全国果品(苹果)价格监测与市场预警信息快报》,从对全国苹果市场供求基本面分析得到的倾向意见来看,受果品产量增加、连续价格上涨、冷库经营者亏损、出口及加工规模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全国苹果销售压力较大,苹果市场价格存在下行趋势。

2.果农价格预期较高。由于“两节”前苹果收购价格高开(收购价格为4.5—5元/斤),果商相互抬价,导致我县果农对市场的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目前价格下降后惜售思想严重,造成一定程度的滞销。

3.部分果品品质下降。由于受冰雹灾害、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乡镇果品与往年相比,色度、亮度较差,品质有所下降,对果品价格造成较大影响。

4.经销商收购资金紧张。今年,金融系统共为果品贮销企业、经销大户贷款2亿元,其中建行6000万元,农行6800万元,工行2400万元,信用社4900万元,而我县苹果预计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金融机构贷款金额仅占11%,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静宁苹果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2

1静宁苹果产业的现代化主要表现

1.1旱作覆盖栽培体系形成, 达到国际依靠水平

静宁地处我国内陆, 降水稀少, 空气干燥, 年降雨量仅390~450mm, 远远低于苹果正常生长结果的需水量,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静宁不断地探索旱作条件下苹果栽培的途径, 多措并举, 已有效地克服了干旱的不利影响,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旱作栽培体系, 据中国苹果产业体系组织的专家考察, 评价静宁苹果旱作栽培体系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静宁苹果旱作栽培体系的重点内容为:以覆盖捂墒保水为主, 集雨节流浇灌和对现有水源的充分利用为辅的水分管理方法的综合利用, 促进苹果生产优质高效。千百年来, 干旱缺水一直是静宁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静宁在苹果生产中逐渐形成了以覆沙、覆草、覆膜为主的捂墒保水措施, 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到了最大化, 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苹果树体生长和产量的形成。据统计, 全县覆沙面积达约3333.33hm2, 覆草面积近666, 67 hm2, 覆膜面积4万hm2, 全县80%以上的果园应用了覆盖措施。

静宁在全力推广覆盖栽培的同时, 整合惠农资金, 集中使用, 涉农项目向果区倾斜, 积极发展果窖配套工程, 全县在果区开挖集雨水窖12万多眼, 通过雨季集流, 旱季浇灌, 有效地缓解了项目实施区干旱对果业发展的影响。

在政府着力改善苹果生产环境的同时, 群众也积极、自发地探索抗旱措施, 特别是通过在沟道拦坝蓄水, 抽水浇灌, 很好地促进了河畔、沟边离水源近处苹果产量和效益的提升, 象双岘乡的甘峡村, 全村有8道沟, 沟沟有拦水塘坝, 而且沟内通过节节拦水, 有效地蓄积了天然降水, 在春季和夏季果树生长需水较多的时候进行浇灌, 多年来甘峡村的苹果是静宁卖价较高的产区之一, 拦水浇灌这一措施对甘峡村苹果的高效生产起了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 国家加快了水利项目建设, 静宁多方筹资, 对现有水库进行了加固维修, 以提高利用率, 有浇灌条件的川区, 充分利用水源, 适时进行浇水, 为果业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1.2农用机械普及率提高, 劳动强度大幅减少

近年来, 随着农用三轮车、机制喷雾器、微型旋耕机、小型抽水设施的相继研发成功、投入生产应用, 静宁果农收入的增加, 静宁农村农用机械普及率显著提高, 据抽样调查, 目前在静宁果区农用三轮车、机制喷雾器的普及率达98%, 微型旋耕机的普及率达70%, 小型抽水设施普及率达30%, 农用机械在果业上的大量应用, 使大量劳动力得以解放, 劳动强度大幅减少, 果园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高。

1.3省工栽培法悄然兴起,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

近年劳动力工资上升, 导致务果成本骤增, 在静宁果区省工栽培法悄然兴起, 主要表现在:

1.3.1“一炮轰”施肥法开始在生产中应用。

施肥是果园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般情况下, 苹果园中全年需进行3~4次施肥作业, 近年来, 静宁群众将有机肥, 氮、磷、钾等化学肥料进行混合, 一次性于秋季施入土壤中, 供果树生长之需, 这样可有效地解决果园管理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肥料分解时间长, 可提高各种肥料的当季利用率。

1.3.2黑膜覆盖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黑膜覆盖既有良好的保墒效果, 可大幅度地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同时果园地面覆盖黑膜后, 可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 大量减少果园除草用工, 因而在静宁苹果产区, 黑膜覆盖的面积在逐年扩大, 目前约有1/3的果园应用了这一措施。

1.3.3综合疏果法成为主流。

疏花疏果是苹果生产中提质增效的主要措施之一, 通常要经过疏花、疏果、定果等环节, 近年来, 由于气候异常, 春季环境恶劣, 特别是霜冻、干热风发生频繁, 影响苹果的正常坐果, 因而生产中多减化管理程序, 生产中多采用轻疏花, 重疏果的措施, 以保证产量的形成, 一般在果实坐住后, 按25cm左右的间距疏留果, 枝头30cm以内及弱枝上所结的果全部疏除, 这一措施的应用大大地减少了用工量。

1.3.4预防为主防治病虫法应用范围越来越大。

静宁降水稀少, 空气干燥, 病虫害发生较轻, 静宁果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在病虫害防治时,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法, 采用春刮皮, 树干涂白, 枝杈处涂毒环, 果园内悬挂性诱剂, 糖醋液、黄板、杀虫灯等措施, 有效地降低了果园用药次数, 控制了病虫危害, 通常全年仅喷药5~6次, 既降低了农药残留, 保证了食用安全, 又节省了果园用工量。

1.3.5生草法在适宜区开始应用。

在川区有水浇条件的果园, 近年来生草栽培法开始应用, 果园内通过生草法, 可调节土壤的肥水供给状况, 土壤温度稳定, 特别是可防止夏季高温对根系的伤害, 使根系生长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 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根系, 对果树生长非常有利, 同时通过生草可抑制杂草的生长, 减少田间除草次数。静宁果区生草主要以白三叶为主, 这种草低矮, 易郁闭, 产量高, 效果好。

1.3.6无袋化所占比重在扩大。

果实套袋是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自在苹果生产中应用以来, 大幅度地提高了果实品质和商品性, 但套袋用工量大, 近年来, 果品市场上光果逐渐好销, 由于光果天然沐浴的阳光更充分, 果实风味更浓, 光果更受消费者欢迎, 苹果生产的无袋化成为主要趋势之一, 随着无公害农药的推广, 无袋栽培措施的完善, 去袋化应用的范围在逐年扩大。

1.3.7免耕法成为土壤管理的主要形式。

静宁县苹果传统的土壤管理方法以清耕法为主, 清耕栽培时土壤一年内要进行多次耕翻, 果园耕翻, 不但用工增加, 而且耕翻不当, 易对根系造成大的伤害, 直接影响树体生长及结果, 因而静宁逐步形成了幼树期扩穴深翻, 进入盛果期免耕栽培的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推广, 极大地减化了果园用工量, 同时又能很好的保护根系, 有利形成强大的根系, 提高树体的吸收功能, 促进树体健壮生长和结果。

1.3.8简化修剪体系逐步成形。

果树修剪是苹果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苹果栽培神秘之所在, 以前繁琐的修剪程序和方法, 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导致苹果种植推广进程缓慢,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静宁积极探索简化修剪方法,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完善, 逐步形成了以改良纺缍形为树形, 以拉代剪的管理方法, 培养下垂枝结果为主要内容的简化修剪法, 大大地降低了修剪的难度和用工, 简化修剪法果农一看就会, 一用就灵, 为苹果产业的大面积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4标准化栽培技术大面积普及, 果园整体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静宁县在2009年参加国家级、2010年参加省级苹果标准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基础上, 将2012年确定为苹果生产标准实施年, 全力推进苹果生产标准化的实施, 推进现代果业取得新突破。

苹果生产的分户经营与销售的高度商品化是苹果生产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效益的提升, 特别对于静宁苹果销售的国际化非常不利, 静宁县经认真调研, 确定加快苹果生产标准化的实施进程, 以带动静宁苹果产业的华丽转身, 实现以内销为主向内外销并举, 实现静宁苹果出口有大的突破, 以提升产业效益。

为此, 2012年静宁在苹果生产中将突出: (1) 认真组织, 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 (2) 全力抓培训, 普及标准化技术。 (3) 抓点示范, 整体推进标准化生产措施的实施。 (4) 突出重点措施, 提高标准化工作质量。 (5) 增加投入, 提升产业效益。

1.5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份额增大, 食品安全性得到改善

苹果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苹果入市对食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出口苹果, 农药残留是一项重要检测指标, 农药残留超标是我国苹果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静宁县自2000年开始, 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果园悬挂性诱剂、粘虫板、糖醋液、黑光灯等诱杀设施, 大面积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 严格果园化学农药使用标准, 全力倡导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措施的实施, 全县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26666.67hm2, 创建绿色苹果生产基地2万hm2, 有机苹果生产基地1333.33 hm2, 无公害、绿色、有机苹果生产的大面积实施, 使苹果食用的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静宁苹果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1.6贮藏加工业快速发展, 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

静宁果业在发展过程中, 坚持规模扩张和发展贮藏加工业并举的措施, 很好地化解了产业发展风险, 促进了所产果品的反季节销售, 提高了产业效益。多年来在静宁苹果基地不断扩大的同时, 静宁县通过用活政府扶持苹果产业政策、招商引资、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苹果后序产业等措施, 大力发展贮藏加工企业, 目前全县已建成气调库、冷藏库现代贮藏企业28家, 年果品贮藏能力达30万t, 占到了甘肃全省贮藏能力的1/2, 占到了静宁目前苹果总产量的83%, 已建成浓缩苹果果汁加工厂1家, 年消化静宁及周边地区残次苹果12万t。贮藏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使静宁成为西北重要苹果物流中心, 多年来, 静宁果品一直保持畅销俏销势头。

1.7信息化渠道开通, 苹果销售的现代化进程加快

静宁贮藏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苹果产地市场的发展, 静宁通过逐步规范、完善产地交易市场, 吸引了大批客商到静宁经营苹果, 正常年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地客商500~600家, 大批客商将静宁苹果贩运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促进了静宁苹果货畅其源, 在抓好传统产地市场建设的同时, 静宁加快了苹果产地市场的转型, 先后在城川、李店分别建成现代化交易市场一处, 通过电子交易这种新型交易模式, 有效地缩短了产地和高端市场的距离, 信息化渠道的开通, 使静宁苹果的销售平台得到有效提高, 对于静宁苹果市场的开拓和苹果销售价位的提升, 都是非常有利的。

1.8销售渠道呈现多元化, 出口份额逐年增加

静宁苹果销售时, 在稳步占领国内高端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先后在李店河流域建成苹果出口基地6666.67 hm2, 自2006年开始, 产品开始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国际中端市场;按欧盟市场标准, 创建良好农业规范基地200hm2, 邀请澳大利亚、加拿大检验检疫局官员对静宁良好农业规范基地进行考察, 2008年通过第3方检验, 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果品12t, 标志着静宁苹果进入国际高端市场, 2009年出口欧盟苹果75t, 近年来静宁苹果已累计出口3.5万t, 创汇2314万美元。

参考文献

[1] 王田利.陕西凤翔苹果产业发展的特点[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2 (9)

[2] 赵家学.昭通苹果产业发展与展望[J].云南农业, 2007 (8)

[3] 权学利, 伏春侠.宝鸡市苹果产业的问题及对策[J].烟台果树, 2009 (4)

旬邑县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3

旬邑县位于渭北旱塬中部,地处渭北百万亩苹果优生区,县内塬面海拔960-1350m,年均气温9.0℃,年均降水量606mm,年日照时数2390.29h,无霜期180天,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钙、镁、钾、锌、硒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生产出的苹果,色泽艳丽,口味浓郁,无污染,这一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使旬邑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

一、问题与差距

我县苹果在发展历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我国先进果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的国外果业更无法相提并论,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产业结构问题

目前我县苹果种植主要以家庭为主,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而经营土地的农民都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妇女,他们观念落后,科技知识普遍偏低。常规技术掌握不够,更谈不上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新时期市场发展认识不足。多数果农只求产量不求质量的思想依然存在,难以适应新时期果品市场对质量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竞争应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苹果采收时期,农户急于将苹果出售,对市场信息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价格混乱,竞争无序,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或简易装袋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

(二)果品结构不平衡、单产低、优果率低的问题

在品种结构上,我县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主栽品种单一。红富士接近总面积的90%。二是品种结构搭配不尽合理。早熟缺、中熟少、晚熟过剩,导致成熟期过于集中,苹果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三是鲜食品种中,使用于加工的品种很少。

(三)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我县苹果基本上处于地产地销,80%果品等待客商上门收购,龙头企业由于资金、经营等原因,年经营量少,把握市场不准,销售方向盲目,老市场不稳固,新市场开拓不够。

(四)果园栽后管理不力

近年我县每年都以5万亩左右的速度快速扩建基地规模,但在定植后的五、六年内,大部门果农任其自然生长,不注重各个时节的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导致挂果晚、难、树体大小参差不一,果农见效迟缓,

(五)宣传力度不够,信息不灵通

旬邑苹果虽然品味超群,深受各方赞誉,在一定范围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品牌宣传不到位,长期以来就果抓果,对树立品牌有所疏忽,加之地处偏远,信息来源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果农适时顺价销售,使旬邑优质苹果在市场上名声小,占有率低。

(六)果农组织不健全

有名无实,服务体系瘫痪,群众统一技术管理不力,病虫联防措施不到位,产后销售环节非常薄弱,面对市场竞争应变能力显得特别被动。

二、措施与建议

为了促使我县苹果生产健康持续地发展,全面提升果业效益,把我县果业生产做强,现就我县的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供参考。

(一)苹果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品质入手。这是基础。多年前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下,全县苹果产业迅速崛起,广大果农抓住了市场机遇,有果不愁销,有果卖好价。在市场平衡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但在农产品市场转型,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之后,出现的是优果不愁销,优果卖好价,而多数果农生产观念还没有与市场同步转型,依然寄希望于不现实的市场投机,这就出现了市场变化,果业效益低靡的现状。所以说,现在苹果竞争的基础就是要有好的品质。如果在生产技术上不落伍,加上别人无法比拟的区域优势,旬邑苹果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因此,我们要从生产技术抓起,分层次请专家教授传授实用生产技术,坚定不移地推广应用“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扩大示范提高到位率,使所有果园全面普及,要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以沼气到户带动农户养畜,果园种革,实现果畜良性互动。从技术方面讲,具体有以下3点:

1增强树体光照是提高优果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是今后大改形应重点推广。推行在间伐基础上的提干、缩冠、疏枝、落头等技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优果率,减少病虫害,对果树个体刺激小,使根系和大枝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延长树体的经济寿命。二是进一步深化对红富士苹果结果习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单轴延伸,结果枝组下垂的习性。

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措施应常抓不懈

据测定,我县果园土壤有机质含最普遍不足1%,是导致苹果树势衰弱,花芽形成难,连续结果能力差,果个大小不整体,适口性愈来愈差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多年来,我们提出的果园种草,秸秆覆盖、秸秆深埋重施有机肥,建立“五配套”生态果园及大力发展果区畜牧业等培肥地力的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果农应长期坚持。

3加大常规配套技术的落实力度

一是在花果管理上。要重视人工授粉和放蜂,解决授粉受精不足,果形不正,果个不均的问题。二是坚持果园种草。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逐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利用严格的疏花疏果、轻剪缓放、多疏少栽,调整枝干角度和方位的措施来促花,避免因造伤而导致树体的发育失调,诱发枝干病害大大降低果树的经济寿命。

(二)苹果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形成品牌效益。这是关键。从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保护全县苹果整体形象出发,应建立在“行业群学、销售模式”。叫响一个品牌,形成拳头产品。具体工作中,要培育好的果品经销企业,并以北山、南海、绿野果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识为企业形象,开展创名牌活动。同时要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果品企业和果农的行业自律,落实“绿色通道”的各项规定,塑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苹果产业是我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全面掌握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找准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关键环节,以便整合资金、重点扶持,加快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等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苹果重点产区开展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规模化生产基地、果品交易批发市场、苗木繁育基地,种植大户、相关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市县领导、业务部门、专业技术骨干、果农协会(果农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代表广泛座谈交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对我省苹果产业的发展成效、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等有了全面了解,对下一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形成了初步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苹果产业发展成效

(一)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苹果是我省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全省14个市、州都有苹果栽培。2008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369.78万亩、产量164.14万吨、产值29.05亿元,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产值的59.86%、66.15%、71.07%(见附图

1、附图2)。其中,平凉、庆阳、天水、陇南4市322.79万亩(注:4市地方果业等业务部门统计面积为431.78万亩,其中,平凉117.30万亩、庆阳137.60万亩、天水119.72万亩、陇南57.16万亩,业务数据与统计数据有较大出入)、产量134.66万吨、产值23.84亿元,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7.29%、82.04%、82.07%(见附表

1、附图3)。农业部确定的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306.59万亩、产量125.09万吨、产值22.14亿元(见附表

2、附图4),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2.91%、76.21%和76.21%。从产区分布看,位于陇东南黄土高原的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礼县、西和)是我省苹果主产区。该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适宜苹果栽培,具备最适宜苹果种植的7项指标。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优势产区。这一区域栽培面积大、产业基础好、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全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重点产区。天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2008年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27%和5.89 %,种植面积由2002年全国第6位,跃升到2008年第3位,仅次于陕西、山东两省。因新建果园面积大、苹果产量居全国第6位,与第5位相当。2003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的第一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我省仅静宁、庆城两县,2008年第二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我省有18个县进入全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2008年农业部在平凉、天水各建立一个国家级苹果试验站。由此可见,我省苹果产业在全国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08年全省苹果挂果面积210万亩,亩产值1384元;丰产期果园160万亩,亩产值1761元,分别比一般农作物平均亩产值高出900元和1400元,比较效益显著。从农民收入来看,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人均苹果收入为139.7元。其中,天水、平凉两市为445元和7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和30.2%。据业务部门统计,天水市苹果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达2928户,平凉市达2150户,庆阳市达1530户。主产县静宁县2008年苹果产值达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苹果收入达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其中,苹果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已突破8000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1130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18户,苹果面积、产值分别占全县农作物面积、产值的35.1%和60.7%。我省苹果由于品质优良,销售价格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格最高的省份。苹果在全省农作物产值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较快增长态势,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从一些高产高效的典型看(见附表

3、附表4),苹果的增产增收潜力巨大。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种植苹果园1800亩,占总耕地的76.7%,2008年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653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6%;秦安县莲花镇冯沟村种植苹果4000亩,占总耕地的75.9%,人均苹果收入496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94%;静宁县仁大乡高沟村种植苹果面积3443亩,占总耕地的78.5%,2007、2008年人均果品收入4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9%;泾川县飞云乡元朝村种植苹果1362亩,占总耕地的92.6%,2008年人均苹果收入45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4%;礼县永兴乡文家村种植苹果3700亩,占总耕地的81%,人均苹果收入47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7%。静宁县仁大乡南门村陈芳明家有0.9亩果园连续5年产量均稳定在3.5吨以上,收入每年在2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2.8万元,折合亩收入高达3.1万元;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雷托胜家的1.5亩苹果园,连续多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3.5万元。全省苹果优势产区内,苹果亩收入万元以上的果园比比皆是,充分说明,苹果产业是高效产业,致富产业。

(三)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全省已建成1000吨级以上现代化果品气调库130座、500~1000吨级气调库578座、机械低温冷藏库220座、以土窑洞为主的各种简易贮藏果窖3.2万个,总贮藏能力达72万吨,占全省苹果产量的44%。静宁县已建成贮藏营销企业15家,500吨级以上气调库26座,果品总贮藏能力16万吨,占全县苹果产量的70%。其中,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苹果主产区治平乡建设了贮藏能力达1.8万吨的气调库,2008年10月份以4元/公斤价格收购的苹果,贮藏至2009年5月份出售,每公斤价格上涨至10元,增值效益非常显著。

全省有各类苹果加工、包装、产后处理、苗木繁育等相关企业150多家。其中,有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8家,浓缩果汁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可处理原料果80多万吨,生产的浓缩苹果汁95%出口;全省有自营出口权的果品企业16家,2007年直接出口苹果3.2万吨。2008年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仍实现直接出口3.6万吨。建成果袋生产企业24家,年各类果袋生产能力26亿只;建成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生产线11条,年处理能力20万吨;有100亩以上苹果良种苗木繁育企业4家,苗木生产能力近千万株。还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中小型加工企业9家,处于起步阶段。

全省建设中小型果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60多处,年交易量约60多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35%左右。随着苹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 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四)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我省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等苹果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静宁苹果”、“泾龙”、“赤诚”、“陇蜜”、“董志塬”、“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一批苹果品牌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花牛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花牛”商标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并进入了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防伪系统,获准使用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用“产地质量合格”防伪标志;“平凉金果”先后取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5项国家级认证,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静宁苹果”、“秦安苹果”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创建、保护、认证工作对提升我省苹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名优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水果展览会等大型展会上,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庆阳红富士苹果等成了每次展会的一个亮点,以其独特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荣获一系列金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

苹果新优品种和以提质增效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旱作栽培技术得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标准化果园创建已经展开。全省先后制订发布无公害、绿色苹果和地理保护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甘肃省地方标准21项。富士苹果全园全树果实套袋、元帅系苹果果形剂应用、果园生草与覆盖、高光效树形改造、高接换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穴贮肥水、滴灌、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建园、“果草畜沼窖”生态果园建设推广,苹果GAP基地创建等开始推行,果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积极配合农业部启动的标准化果园创建活动,标准化果园建设已经起步。天水市围绕“花牛苹果”由省上发布甘肃省地方标准7项,在麦积区城郊南山建立起了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花牛苹果基地5.1万亩,水、路、林配套,其中3800亩连片山地果园配备滴灌设施,统一技术、标准化管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起点高、发展态势好。2008年天水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区已列入了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平凉市率先探索苹果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创建与认证、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工作,已认证苹果GAP示范基地5034亩,建成标准化基地32万亩,注册出口基地6万亩,建成绿色苹果原料基地60.4万亩。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几年我省苹果主产区新建果园增速快,每年新增40~60万亩,苗木需求量在2500~3600万株。而我省果树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省内仅有的几家苗木繁育企业基础条件薄弱、总体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新建果园对苗木需求。新建园所需苗木多从山东、陕西等省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部分农民为了确保品种质量,在栽植的第二年全部重新嫁接,无疑延长了结果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加之苗木繁育大量使用普通无性繁殖,病毒侵染退化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二)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省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不对称,技术培训明显滞后。技术掌握全面、生产管理精细的果农还不足10%。管理精细的果园能保持连年丰产稳产,实现优质高效,不论元帅系、富士系苹果盛果期果园亩产均在2.5吨以上,亩收入可达0.8~1万元,最高的可达3万元;而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

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效益高低之差在几倍、十几倍。这既是不足,也是增产增收的潜力所在。

(三)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我省苹果产业链产中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极不配套,尤其是产后环节更为薄弱。从贮藏能力看,气调贮藏不到总产量的10%,冷链物流体系还是空白。就目前仅有的这些冷藏营销企业来看,由于受流动资金制约,不能实现满负荷贮藏,大部分果库以出租形式维持运营,调节鲜果均衡上市,实现增值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出来。从苹果加工能力看,几家大型企业均为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品种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同时,没有建立起果汁加工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均以等外果为原料,产品酸度不够,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虽然已有苹果醋、苹果脆片等加工厂,但这类企业实力不足,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看,采后经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严格处理的果品极少,特别是省内研发的纳米果蜡等新型保鲜产品的应用更少,仅有的产后处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上。

(四)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省苹果主产县、乡、村虽然创建了一些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小、服务领域窄、功能不健全、运作不灵活,缺乏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受资金困扰,多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加之果品经纪人培训、认证工作滞后,导致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不完善,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五)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支撑能力弱

我省水果的归口管理渠道比较乱,有些市、县归农业部门,有些归林业部门,与国家统一归口农业部的管理体制不一致。管理渠道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2003~2007全国苹果规划期,农业部仅苹果套袋技术推广经费达2.5亿元,陕西、山东等主产区都得到了近亿元的扶持,而我省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扶持。由于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能重点是生态林建设,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环境绿化等,其技术力量是生态林建设方面的,难以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苹果主产区科技力量不足、经费困难,队伍不稳,知识更新慢,技术和信息服务滞后。

另外,我省大部分苹果园为旱地果园,没有灌水条件,部分山地果园配制农药用水都很困难,田间道路状况较差,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全省几乎所有苹果园均无防雹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定现有面积,适度扩大规模,加强果园管理、提升生产水平;加强营销,扩大出口、增加效益。从种苗抓起,建立规范的良种苗木繁育供应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现代栽培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丰产增收;加大保鲜贮藏设施建设,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实现季产年销;加强新产品研发、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注重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苹果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根据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全省苹果产业重点应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压减淘汰次适宜区苹果栽培,适度扩大优势产区生产规模。到2012年,全省苹果面积发展到450万亩,结果面积35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280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优质果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5%以上。鲜果出口达到15万吨,鲜果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60%以上,产后加工处理占总产量的30%。其中,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面积420万亩、产量250万吨,产值由2008年的22.14亿元增长到75亿元以上(见附表5),分别占全省面积、产量、产值的93%、89%和93.5%,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

到2017年,全省苹果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重点是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提质扩产增效。18个重点县苹果面积达到450万亩,平均亩产值力争达到3500元以上,年总产值超过150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5000元,使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三)战略定位于区域布局

1、战略定位:根据我省黄土高原区适宜苹果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经过5?8的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一流的出口苹果基地;把天水陇南建成全国最大的元帅系列红苹果生产基地,跻身全国苹果主产省前三位。

2、区域布局:平凉、庆阳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11个县区,原面、川台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发展富士系列鲜食苹果,重点推广惠民短枝、礼泉短富、烟富6号、宫崎短枝、长富2号、烟富10号、2001富士等新优品种;天水、陇南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7个县区,重点发展元帅系鲜食苹果,做大做优元帅基地,巩固“花牛”等优势品牌。重点推广阿斯、俄矮2号、瓦里短枝、天汪一号、首红、超首红、矮鲜等新优品种。在立地条件较次的区域,重点发展加工型高酸苹果,突出绿色生产,逐步创造条件,发展有机果汁。

四、主要措施与建议支持环节

根据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目标任务,调研组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资金整合扶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力推动发展。

(一)加强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在天水、平凉、庆阳、陇南4个苹果主产市,每个市扶持建立1~2个500~1000亩规范化育苗基地,满足全省苹果产业发展新建果园的苗木供应。支持无病毒、矮化、半矮化砧木优质大苗繁育,缩短新建园进入结果期、丰产期年限;强化苹果苗木生产、销售许可证制度,实行定点生产、专业销售。

在4个主产市新建或改扩建规范化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5500亩,年产两年生优质苗木2500万株,三年生优质大苗500万株,基本满足全省80%以上新建苹果园苗木供给。每亩每年补贴1000万元,需550万元;对三年生优质大苗每株补贴0.5元,500万株需250万元,连续支持5年。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技术提高培训。委托省内外科研院校,对18个重点县每年选派3~4名专业技术干部脱产系统培训6个月,连续实施3年,共培训300名,每年100名,使每个县有15名以上专业技术带头人。每人补贴培训经费6000元,每年需60万元。

二是对苹果主产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通过3年的强力培训,培训果农技术员24万名,使优势产区5亩以上的种植户每户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每年8万人,每人200元,需1600万元。同时加大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的学历培训,利用5年时间,委托省内中等、职业院校,系统培训主产区1500名具有果树栽培专业中专学历的青年果农,使每个苹果生产重点村有2~3名有专业学历的果园管理技术能手,让他们扎根当地,发展苹果生产,确保可持续发展。每人补贴1万元(培训两年),每年需500万元。

(三)扶持发展果农经合组织,提高苹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省上扶持发展功能全、服务好、规模大的苹果经合组织。一是在每个苹果生产专业村扶持建立一个果农经合组织,3年共建立180个,每年扶持60个,每个补贴10万元,需600万元。二是用三年在18个苹果重点县扶持创建苹果产销协会18个,每个补贴15万元,每年扶持6个需90万元。三是果品经纪人培训与认证每年补贴50万元。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 针对我省果品贮藏设施条件薄弱、仓储规模小和吞吐能力弱的实际,加快高效节能贮藏保鲜库和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培育壮大鲜果营销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18个苹果重点县贮藏能力达到总产量的60%以上,苹果产后处理量达到总产量的20%以上,缓解苹果采后鲜果集中销售的市场压力,均衡上市,周年供应,实现增效。一是支持保鲜贮藏库建设。利用3年时间,扶持建立5000吨以上气调贮藏库20座、1000吨级气调贮藏库30座、500吨级机械恒温贮藏库60座,新增果品贮藏能力20万吨。每千吨奖励20万元,每年安排1000万元。

二是支持加工企业。对果汁加工企业按实际加工原料果的数量给予奖励,每加工1万吨奖励15万元,每年需600万元。

三是用三年时间,在18个重点县扶持50条中小型清洗、分级、打蜡等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享受农机补贴。

四是扶持4个主产市苹果市场体系建设。每市各建立1个中型果品批发交易市场,每个补贴50万元,按2年建成计,每年需100万元。

(五)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由省农牧厅牵头,依托省农科院、省经作站、甘肃农大、天水果树所及产地果业局等单位的专家,聘请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担任顾问,组建甘肃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苹果产业化各个环节的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在重点产区建立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收集、分析苹果产业国内外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一是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在加大河西走廊苹果蠹蛾防控力度的同时,加大中部及陇东南对苹果蠹蛾等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的检疫、监测力度,18个优势产区县每县安排10万元,每年180万元。

二是支持标准化示范果园建设。在18个重点县创建100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省级丰产高效示范园。每个果园补贴10万元,5年完成,每年20个需200万元。

三是组建甘肃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指导组,研究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难题。围绕苹果脱毒优质大苗繁育、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控、营养诊断配方施肥、保肥节水与旱作高效栽培、创新型整形修剪、标准化GAP生产与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生态循环型果园建设、早实优质丰产现代化建园技术、机械化与简化栽培管理技术、生物与技术避灾减灾和工程抗灾等方面,列出10个优先研究攻关的技术课题,以省内科研院校、技术部门、科技企业为主,开展科研攻关,公开招标,择优组织实施。每项课题每年投资30万元,每年需300万元,连续支持3~5年。产业体系专家指导组每年安排技术指导、咨询、产业动态调研、科研试验等工作经费50万元。

(六)争取将我省列入国家苹果套袋补贴投资计划

农业部于2005年在全国启动实施了苹果套袋补贴项目,每亩补贴标准为200元,总体投资规模较大。虽经积极争取,但我省一直未列入农业部投资计划。要进一步加大申报争取力度,积极做好汇报,力争将我省列入全国苹果套袋补贴投资计划,加快推进苹果套袋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果品优质率,大幅度增加效益。

(七)逐步理顺苹果管理渠道。借鉴陕西等省经验,建议省上组建(或加挂)专门的果业管理机构,逐步理顺苹果归口管理渠道,切实扭转因归口管理问题而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局面。目前,由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日常技术服务协调。联合调研组:

省产业化办公室:程浩明、李国良

省财政厅:谢

德、李敬元

省发改委: 郭延宁

省林厅:丁兴红

省扶贫办:王晓红

农业局苹果产业发展工作意见 篇5

为了加快苹果产业开发步伐,提升产业开发质量效益,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产业支撑,特制定本决定。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为目标,积极实施“石油工业强县、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按照“优化品种、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升质量、科学管理、争创名优”的发展思路,依托市场求发展,依靠科技提效益,健全营销网络,培育龙头企业,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使之真正成为一项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地适树、择优发展的原则。根据我县物候和地理条件,苹果产业发展要以背风向阳的山台地、梯田地、湾塌地为主,优先发展以富士苹果为主打品牌的山地苹果,努力扩大果业生产规模。同时,适当发展其它优质杂果和山地大棚水果,优化果品种植结构,推动林果产业快速发展。

2、坚持典型带动、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工作思路,要以示范园区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建设,严格管理标准、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苹果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群众自愿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要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发展苹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政府的政策激励与服务职能。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市场需求的原则。继续推行“大改形、巧施肥、强拉枝、无公害”四项丰产优果管理技术,实现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市场化,逐步走上依托市场求发展,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路子,着力提升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

5、坚持果、畜、草、沼、窖五位一体、全面配套的原则。大力推广普及果园生草、覆盖、养畜、建沼气池、修水窖配套技术,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水能力,实现无公害管理,走绿色化产业发展路子,打造“安塞山地苹果”品牌。

二、目标任务

从20**年起,后四年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任务是:平均每年发展苹果5万亩,到20**年,全县水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苹果35万亩,名优杂果5万亩,苹果挂果面积达到11万亩。水果总产量14万吨,其中苹果产量11万吨,果业总产值达到2.52亿元。

三、扶持对象及优惠政策

(一)扶持对象:凡在本县境内从事苹果产业生产、营销、加工、贮藏等经营活动的农民、职工以及民营、股份制、集体、私营企业等,均为扶持对象。

(二)优惠政策

1、对本县区域内苹果新建园所需的种苗费给予补助,县财政每株苹果苗补助1元,农民自筹0.2元。

2、凡在果园内新建沼气池的,有计划列入能源项目配套实施。在果园内种草的草籽款按草畜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补助标准执行。

3、对全县5000亩苹果示范园实施套袋补贴,每亩苹果套袋8000只,每只县财政补助0.01元。

4、对从事果品营销、加工、贮藏的企业,视其规模、效益给予政策倾斜和贷款协调。

5、果园生产道路建设。新建苹果园集中连片在200亩以上的,果园道路建设由县、乡和农户共同筹资筹劳解决,每年全县安排新修果园生产路**0公里(土路路面宽3.5米以上)。由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实地勘察同意后,乡、村负责组织实施,县财政每公里补助1万元。

6、凡新建山地苹果园集中连片200亩以上,并有库坝等水源条件的果园,有计划分批解决小高抽等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农民投工投劳组织修建。无灌溉水源条件的,每年安排修建集雨窖**00个,以户为单位,每5亩苹果园修建集雨窖1个(容积3立方米)。经验收合格后,县财政每窖补助500元。

7、苹果园防雹增雨设施建设。每年在苹果主产区增配一定数量的防雹增雨设施,由县气象局和乡镇、果业部门勘察后,制定建设规划,经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县气象局和乡镇负责实施,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列支解决。

(三)对果业开发中的先进集体、种植大户、营销企业和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1、新建果园种植大户:种植户新建标准化苹果园面积20亩以上(人均5亩以上),以奖代补**00元;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人均6亩以上),以奖代补2000元。

2、苹果生产推进村:全村人均新建园面积4亩以上,保存率90%以上,成活率85%以上,奖励村委会5000元;全村人均新建园面积6亩以上,保存率90%以上,成活率85%以上,奖励村委会**000元。

3、苹果生产示范村:全村人均果园挂果面积4亩以上、户均果业收入1万元以上,人均果业收入3000元以上,奖励村委会5000元;全村人均果园面积6亩以上,户均果业收入2万元以上,人均果业收入5000元以上,奖励村委会**000元。

4、果品营销企业:年营销果品**00吨以上,奖励企业或协会5万元。贮藏企业年贮藏果品达到**00吨以上,奖励企业5万元。加工企业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奖励企业**万元。

5、在果业管理中,创建一个省级苹果示范园,奖励果业部门1万元;创建一个市级苹果示范园,奖励果业部门5000元。

6、每年评选**名在果业开发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县、乡干部或业务部门技术人员,每人奖励**00元。

四、实施办法

(一)审批程序

1、审报。县域内的种植户或企业,对照扶持对象、范围、扶持条件和标准要求,自认符合条件的,书面申请属地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接到申请后派专人进行初步核查,初步确定扶持对象。

2、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将初步确定的扶持对象,按村、组列表一式两份上报县果业局,县果业局要派专业人员会同乡镇对初步确定的扶持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并将考察结果上报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3、审批。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全县果业扶持规模、资金落实情况予以研究审批。未经审批的种植户和企业,不享受优惠政策和扶持奖励规定。

(二)监督管理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严把关,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1、把好建园选地选户关。要围绕村庄,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台地、基本农田、湾塌地、缓坡地建园,坚决杜绝在川地、高山远山、梁峁等立地条件差的地块建园,切实把好选地建园关。要选择发展积极性高、有一定文化基础、踏实务正的群众发展林果业,真正达到建一块、成一块、致富一户的目的。

2、把好苗木质量关。果业局负责全县苹果苗木基地建设和种苗质量检验、品种鉴定、调拨供给。种苗供给必须做到统一验收、统一调拨。种植户根据实际,将所需种苗数量申报当地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汇总后统一上报县果业局。

3、把好科学栽植关。果业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配合,科学规划布局,规范栽植标准,为种植户提供优质技术服务。经验收不合格的种植户,不予享受优惠扶持政策。

4、把好资金管理关。果业部门要对扶持果业开发的各类资金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严禁弄虚作假、挪用、骗取扶持资金。

(三)配套服务

要建立健全县乡两级技术服务体系,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服务活动。县果业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果业系统现有干部职工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服务作用。同时,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面对面地对果农进行示范培训,全面提高果农整体素质。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果业技术干部、果农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制定苹果生产不同阶段的技术规范及标准,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四)考核验收

考核验收分半年、年终两次进行。优惠政策兑现以果树一个生长周期为限。考核工作由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财政局、监察局、果业局等有关部门实施。考核工作的重点是新建园科学规范、技术措施落实、立地条件、成活率、保存率、果园经济效益、管理水平、示范作用等。要逐乡、逐村、逐组、逐园进行考核,根据考核验收结果,兑现奖励补助资金。

五、组织领导

上一篇:人生理想格言警句下一篇:特岗教师教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