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总结(通用8篇)
2015门古中药材产业发展
工作总结
一 2015年中药材发展情况
今年来,门古寺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积极发展以桔梗、白芍、柴胡、虎杖为主的中药材,2015年全年管护中药材面积21800亩,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面积4500亩,其中桔梗3800亩、白芍200亩、虎杖300亩、柴胡200亩。全镇现有药材专业村8个(石垭、巨峪、草池、胡家街、叶家河、四方、狮子岩、月日),发展10亩以上种植大户105户。现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门古利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叶家河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宏盛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形成了以合作社、专业村为龙头,以种植大户为示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二 主要做法
1、抓宣传鼓动,强舆论支持。今年春,党委、政府在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全镇重要工作,将任务分解到各村,制定了一系列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为实现我镇中药
材产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抓机构组建,保任务落实。镇成立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办,经济发展办,财政所,农商行,农技服务中心,及镇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巡回检查,任务督办落实。各村也分别成立以驻村脱产干部,村干部,种植大户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采取脱产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种植大户包5户农户的办法确保任务落实。、抓政策扶持,保药农收益。一是对在退耕还林地种植中药材的优先验收,优先兑现。二是对种植中药材所需土地,特别是种植大户所需土地想尽一切办法调整,并由财政所,村干部负责搞好土地流转手续的办理。三是对因种植中药材有资金困难的农户,镇农商行优先办理小额信用贷款。四是对当年发展中药材专业村,年终由政府给予奖励。
4、抓产业扶贫,保精准到户。按照 “镇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动态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镇为主体,各级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致贫原因,中药材产业扶贫在全镇发展涉及11个自然村,156户,555人,发展面积3700亩。(高塘、石垭、四方、月日、东河、仓峪、草池、红星、狮子岩、叶家河、胡家街)
5、抓样板示范,保园区建设。为加快我镇中草药种植发展,推进基地建设。从年初开始就加大了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重点引入了白芍、柴胡、丹参、二花等一批中草药品种进行试种示范。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领导分别领办示范基地900亩。目前,草池垭村完成丹参、桔梗、白芍、柴胡等约500亩基地建设,叶家河村完成二花200亩的基地建设。狮子岩完成桔梗、虎杖200亩基地建设。
6、抓技术指导,保增产增收。镇农技服务中心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全程技术指导。一是对脱产干部,村干部,种植大户进行系统技术培训,使之成为在村技术骨干,指导农户种植。二是搞好技术干部分村负责,建力健全百分制考核制度,确保每位技术干部都能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服务。三是以种植大户为中心分阶段搞好技术现场会,现场培训管理技术,实时实地抓好田间管理。全年举办各类培训60次,发放技术资料2500份。四是农技服务中心在镇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依托该试验示范基地以中药材新品种、新的管理技术试验、示范和展示为核心,围绕播种、化学除草、品种适应性展开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让农民朋友看得见、摸得着,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接受能力。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推广方式,拓宽了服务领域,为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
大课堂。
7、抓服务到位,保订单完成。镇经济发展办,农技服务中心共同负责农户所需种子,农药,肥料及其它物质的统一调运工作。根据各村实际需要运送到村,从而减少生产成本。同时下大力向药农宣传订单生产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药农与企业、合作社签订订单,防止种植户因盲目发展,没有销路而丰产不丰收,甚至没有经济效益,影响产业发展,有效降低了药农的种植风险,2015年完成订单面积8400亩。
8、抓合作社引领,保标准化生产。以合作社为纽带,统一种植技术规程、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销售,进一步推动我镇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管理,为中药材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合作组织保障。典型案例现有门古利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已建设完成核心示范基地500亩,叶家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有核心示范基地200亩。狮子岩宏盛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00亩。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力带动了我镇群众对发展中药材思想观念的转变,对进一步引导扩大发展、做强做大门古镇中药材这一产业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只要我们坚持以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建立“以点带面”发展格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区域种植,一定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
房县门古寺镇人民政府
1 沁县传统中药材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
1.1 野生资源十分丰富
中药材资源在沁县境内广为分布。该县属于山区丘陵地区, 地形多样复杂, 野生药材品种多达240多种, 形成产品优势的有远志、桔梗、黄芩、柴胡、连翘、酸枣等, 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乡镇。全县林地面积4.12×104hm2, 绝大多数都有野生药材分布, 但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只有十几种, 仅占中药材种类的4%, 大量的中药材自生自灭, 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1.2 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沁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热同期, 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 农业用地3.34×104hm2, 坡岭地2.0×104hm2, 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年平均气温8.9℃, 平均无霜期167 d, 全年日照平均2 529.1 h, 年降雨量606 mm, 气候、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宜中药材生产。沁县交通便利, 208国道太焦铁路纵贯南北, 沁涉公路横穿东西, 高速公路连接已经完成, 乡乡通油路, 产品和原料能顺利出入。
2 中药材生产现状及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沁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07×104hm2, 主要分布在杨安乡、定昌镇、郭村镇、段柳乡、牛寺乡、南里乡、漳源镇的60个项目村, 主要种植品种是黄芪、苦参、桔梗、芍药、板兰根, 年产150×104~200×104kg, 以20元/kg计, 仅药材收入就达2 300万元, 占农业总收入的4%。
近年来, 沁县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出台倾斜政策, 2005年引进山西振东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 在牛寺乡西安庄建立了苦参生产试验基地和科学试验田3.34 hm2。通过近几年的开发, 辐射延伸基地面积达到200 hm2, 覆盖面涉及邻近的韩家庄、东安庄、辉坡等村庄。沁县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牛寺乡走马岭建立20 hm2GAP黄芩基地, 在南牛寺种植6.67 hm2GAP柴胡基地。沁县春晖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段柳乡青屯种植33.4 hm2芍药。
3 中药材产业体系建设及技术应用情况
3.1 体系建设情况
随着中药材种植业的不断发展, 中药材管理部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现有管理人员15人, 其中高级农艺师3名、农艺师4名、技术人员8名。下一步各个乡镇也要建立健全机构, 要配备一名副职领导分管中药材生产, 设立指导中药材发展的专业合作社, 争取政府支持和政策倾斜。加强中药材种子经营的管理与监测, 统一协调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经销行为, 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 增加GAP认证, 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促进无公害中药材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
3.2 技术培训和农民技术水平
针对目前中药材发展趋势, 确定发展中药材开发战略, 开展新技术培训, 依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要求农民规范化栽培。为提高农民中药材栽培的技术水平, 中心与富民职业技术学校合作, 进村办班, 扩大培训范围, 提高培训效果。保证村村有技术示范户, 户户有技术流程, 满足农民对药材栽培的技术需求。
4 中药材销售及加工贮藏情况
4.1 营销状况
为了开拓中药材市场, 先后与安微亳州、河北安国、四川成都、广西玉林等大型中药材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销售企业有沁县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沁县春晖专业合作社、富康中药材开发专业合作社、山西振东集团, 有6家收购门市部, 经纪人80多人, 营销量达150×104kg。
4.2 加工规模
沁县有年加工能力60×104kg的标准化中药材加工厂1个, 准备扩建至年加工量1 000 t, 目前工程已全面启动。沁县春晖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筹建年加工销售中药材饮片1 500 t的加工厂, 厂址选在段柳乡青屯村, 加工厂新建厂房、库房1 500 m2, 配套供电、供水、供暖设施, 购置生产加工、包装化验检测设备。该项目建成投产后, 年可实现综合销售收入2 480万元, 企业年盈利940万元。
5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5.1 生产技术力量薄弱, 规范化水平较低
沁县中药材产业技术人才缺乏, 科技力量薄弱, 特别是既有医药知识、又懂药材种植的专门人才严重缺乏。基地农民的种植不规范, 盲目施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严重;新种植区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市场导向机制尚未形成, 产品竞争力低
市场环节在中药材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沁县中药材市场竞争力低, 缺乏品牌产品和规范种植生产流程, 特别是缺乏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药材。
5.3 资金匮乏, 未形成配套体系
由于资金严重不足, 制约了中药材生产的发展。中药材种植没有配套的长远种植规划, 缺乏中药材GAP基地投资及生产试验示范的启动资金。
5.4 销售环节薄弱, 价格不稳定
沁县的中药材销售仅靠小商贩收购, 价格不稳定, 风险大。农户希望由政府引导、与药材公司签订合同, 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6 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建议
6.1 明确中药材生产的地位和意义
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家的配套政策来看, 中药材产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期。沁县中药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 中药材发展理应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民收入做出贡献。从目前情况来看, 中药材生产确实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高涨, 中药材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 必将成为沁县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
6.2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服务的作用
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政府应出台各种有效政策,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指导全县中药材产业开发, 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来培育, 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6.3 注重产业配套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紧紧抓住“打造北方水城”的发展机遇,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药材市场为依托,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规范管理,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抓好重点, 用5到10年时间, 逐步建立完善GAP现代化中药材产业, 从而逐步实现种植区域化、生产产业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 加快中药材产业一体化进程。
6.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增强服务意识, 正确认识中药材产业面临的现状, 发挥优势, 努力吸引外地客商投资,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和科学管理经验, 推动中药材产业为沁县经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6.5 引导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
逐步推进GAP认证, 引导和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按照GAP需求, 开展规范化种植, 标准化采收、加工、贮存, 切实提高中药材品质, 增强中药材在省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6.6 提高产品知名度
正确引导舆论宣传, 使药材企业和农民能够及时获得信息, 吃透政策, 充分调动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加强宣传包装, 大力宣传优良品种和优质产品, 树立中药材品牌和龙头产品。
摘要:中药材生产是沁县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 也是县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继续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充分发掘药材资源,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调查分析了该县中药材生态环境、资源情况、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一、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2010 年,云南省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明晰产权的工作,随着配套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林下中药材种植的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药材的道地产区和主产区之一。在云南省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云药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建立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楚雄民族药道地药材、滇西北高山药材、西双版纳南药为主的5 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发展林药产业提供了条件。据初步统计,2011 年全省石斛种植面积达1763. 4 hm2。昭通市种植林下天麻,2010 年种植面积达 1343. 3 hm2,产值 2005 万元。其他还有滇重楼、珠子参、续断、岩白菜、猪苓、半夏、黄山药、黄草乌、大黄等都已开始林下规模种植。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野生药材的基础研究不足,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滞后。
云南省的野生药材资源丰富,部分药材已经具有了很长的栽培历史,并形成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和栽培规模,如三七、石斛等。但对于大多数野生药用植物而言,仍然仅限于简单的采挖利用状态,对这些药材的生物生态学习性、林下栽培管理技术等基础研究十分缺乏。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药农所种药材多取自野生引种栽培,在林下药材种植及繁育等方面尚未有统一的种植及采集标准。药材的栽培管理尤其是野生生境下的管理技术经验不足,当前也主要是靠农民自身有限的经验种植管理,整体上还处于盲目状态。
(二)缺乏产业带动和技术支持,发展面临瓶颈问题。
山区农民多分散居住,用于发展药材的土地不像平原上能够集约经营,因此,为药材生产的组织、管理、采收、加工都带来不便。调查中发现,在现有林下药材(如重楼、三七)种植模式中,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模式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规模,而如果要自行研发,则风险过高,成本较大,一般的企业、农户根本承受不起。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应在促进山区发展药材种植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取得科研部门的技术指导,否则,林药发展受到制约。
(三) 缺乏龙头带动,总体规模不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林下中药材种植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很多地方仍未得到普及,参与人员少,实际生产面积小,经济效益所占比重少的现状暂时不能迅速改变,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大多数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经营地区,没有当地的龙头企业的带动,生产地区分布零散,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不能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整体发展。
(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部分资源面临枯竭。
由于多年来滥采滥挖,致使我国的部分自然药材资源面临枯竭,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药材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气候变暖、干旱等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品质和分布。药材资源的减少刺激了价格的暴涨,利益的驱动又加剧资源采挖,同时人工栽培等替代措施的滞后无法弥补野生资源的巨大损失,所以在发展中药产业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药材市场的这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趋势。野生药材资源枯竭问题已是急待解决的大事。
三、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一)构建并完善创新支撑体系。
整合现有中药材研发技术力量,引导和扶持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支撑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上可以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中药材研究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构建云南中药材科技支撑体系提供创新型人才。
(二)加强基础研究,保护和利用资源,促进药材生产经营的科学化。
以全省中药资源现状为基础,通过科研经费和力量的投入,开展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的调研,摸清现有药用植物资源,制定中药资源保护名录;保存、扩大种质资源数量,提高种源质量,开展30 种重点保护和发展的珍稀濒危特色中药资源评价、保护及繁育技术研究,制定野生药材采集规范,建立繁育示范基地;为深层次开发打下物质基础,保护中药资源,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优质种植资源基础上,研究适宜林下发展的药材品种,培育良种及其栽培管理。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经常开展技术交流,通过培训、指导、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群众发展药材种植的技术含量。提倡使用优种壮苗,栽植要做到“适地适药”,并且技术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适时适量采收,在种植及加工利用过程中不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三)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农户。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各类农业、林业产业资金(如现代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中药材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对具备发展潜力、符合贷款条件的成长性企业,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于重点支持,培育和扶持一批林下经济产业化中药材种植企业。
(四)培养市场意识,搞好药材生产经营的市场化。
要大力鼓励农民在林下种植药材,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使药材生产与市场变化紧密联系,避免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同时,政府部门要帮助药农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广种植经验,交流市场信息,把分散种植的药农连接为一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存龙, 王润芳. 我国野生药材资源开发与保护[J].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 (9): 28—30.
2.林淑芳, 郭兰萍, 黄璐琦 等. 野生药我国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及建议[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15): 1879—1886.
3.刘熙万, 李小龙. 林改的生态富民效益及后续完善[J]. 中国林业, 2010,(4): 49.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2)42号
(作者单位: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处 云南农业大学)
罗尚泽
摘 要:近些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与初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在利用比较优势战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和战略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SWOT分析法和五种竞争力分析法,对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营造高效有序的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中药材贸易环境SWOT贸易环境分析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种植概况。甘肃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具有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大等优势。截至2007年底,有2540种中药材品种资源,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地道药材品种已初步形成规模优势。
(二)中药材加工概况。甘肃省拥有一定数量的初具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专利产品。
(三)中药材市场交易状况。甘肃大型的中药材市场主要有国家定点的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镇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镇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
二、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威胁和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作出系统的评价,最终在增长型战略、混合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中选出最佳的竞争战略的方法。
(一)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基础上的资源优势。甘肃中药材资源整体表现为覆盖区域广、资源种类多,种植产量大、特色优势明显,为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2.甘肃省中药材产品品牌优势。甘肃省拥有一定规模的药品生产企业达到60余家。其中兰州佛慈是中国中药产业的鼻祖和奠基者,其产品在英国、东南亚影响广泛。
3.甘肃省拥有以地产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的中药产品的显著优势。第一,当归系列产品。当归是甘肃省地道药材。当归丸等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是甘肃中药名牌产品。第二,黄(红)芪系列产品。黄(红)芪为甘肃省地道药材。经过深加工的贞芪扶正颗粒,被省政府授予“陇货精品”称号。第三,甘草系列产品。甘草素有“众药之王”的尊称。我省作为药品生产并形成规模的主要产品为复方甘草片,发挥了较好的规模效益。第四,大黄系列产品。大黄是我省五大宗地道药材之一。中药制剂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均以大黄为主药。
(二)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的劣势分析
1.生产加工不规范影响中药材质量。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药材栽培品种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名牌产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药农在栽培中药材时不能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为出口创汇埋下了隐患。
2.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甘肃省中药企业呈现出营销水平低,且以传统自营自销方式为支撑,缺乏联盟合作的意识。
3.企业自身积累不足。中药生产企业必须实行认证,技术改造后企业负担沉重、利率上升、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企业负担,导致甘肃省中药企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困境,企业自身积累也出现严重不足。
(三)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的机会分析
1.世界新需求。近年来,国际“回归自然”热不断升温,中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好,对中药材的需求增加,为我省中药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入世后各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和人为限制将被取消。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中药企业凭借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可以平等地进入各国市场,这为甘肃中药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中药文化不断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药纳入了药品管理体系或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
(四)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的威胁分析
1.竞争对手的威胁。日本、韩国是除中国之外使用中药材最早、最普遍的国家,而且研发水平比较先进。
2.信息引导滞后。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指导和调控,生产盲目性较大。
3.东西文化差异导致中药材处于困难境地。我国出口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身份是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并未以药品身份被承认。由此导致中药材的国际认知与需求处境困难。
4.不良事件对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造成的威胁。被西方舆论大肆宣扬为所谓中药“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使中药材形象受损。
5.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严重。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用药安全和保护等措施,加强了中药材监管,制定并提高各种技术要求。
(五)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的战略选择
在以上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基础上,进而得出扩大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战略选择。
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复杂且多变,任何一个企业都力图在稳定的基础上寻求新发展,针对甘肃中药材产业所面对的内部约束和外部限制,单一战略选择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需要。因此,应选择混合型战略,在巩固原有的中药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进一步以创新产品冲击国际中药市场的空白。
三、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利用现代技术加工产品的力度不够。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主要以原药材与初级加工品种的商品形式供应市场,缺乏集约经营规模。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甘肃省医药工业状况总体表现为多、小、散、弱。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技术改造能力弱。
(三)市场开发资金不足。甘肃制药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改造资金靠自筹或贷款十分有限,多年来主要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
(四)中药材生产品牌化运作力度不足。甘肃中药材资源优势与经济弱势的强烈反差,集中反映在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开拓能力、营销组织形式、市场培育建设等方面的落后性。
(五)政府扶持力度相对欠缺。甘肃在中药材经营管理方面工作较为分散,由于缺乏全省协调性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组织,对于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这项战略工程,缺乏实施与落实机制。
(六)国外中药材产品市场绿色壁垒高筑。1.卫生检验和检疫制度;2.国际环境保护公约;3.绿色环境标志;4.绿色包装与标签绿色包装。
四、加快营造高效有序的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
(一)加快建设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转变生产方式。结合国家实施的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工作规定,对中药材按照最佳适宜种植区进行合理规划;切实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
(二)促进市场集群化发展。巩固扩大甘肃中药材种植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努力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三)发挥区域特色,树立品牌,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机制。不断扩大当地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好“品牌兴业”的路子。
(四)全力拓展出口渠道,增加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拓展潜力巨大,是我省可以依托的基础市场;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大洋洲)逐渐承认中医与西医同等的合法地位,将有助于我省的出口;中药材在非洲地区也是备受关注,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五)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优化种质、合理引种、科学化管理与采收、规范化加工与炮制等手段的实施力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针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制定出系统化的综合应对策略。甘肃中药材种植要切实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确保中药材生产的安全、有效和稳定。
参考文献
[1]陈霜华.国际贸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蔡文浩,王思文,赵霞.甘肃贸易环境的评价与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J].开发研究,2007(04).
[3]唐海燕.国际贸易环境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23.
[4]肖兴志,张.产业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5]赵仁军,廖朝林.中药材市场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6(4).[6]赵喜卓.紧盯国际市场活化优势资源拓展增效空间——加快甘肃省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1).
[7]王正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家族化经营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中药材市场的调查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6).
[8]蔺海明.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3(1).
[9]辛辰.甘肃中药材的分布特点与蕴藏量[J].西部论丛,2005(5).[10]李兆丽.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7
中药材种植的收益,一直是困扰着当地农民大面积发展的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县东秀庄乡小双碾村是出了名的中药材种植示范村,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其中有3户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当时被誉为中药材种植收入的“万元户”,后期由于盲目大种党参,出现市场供需失调,造成了严重的党参烂市,一度时期无人问津,农民所种的党参不是生虫,就是霉变,不是烧火,就是喂牛。前几年全市发展穿地龙种植,产出后穿地龙又被黄姜替代,价格一落千丈,农民又吃了苦头,药贱伤农,谈种药色变。
近年来,在公司、合作社的保护下,农民中药材种植心情蠢蠢欲动,但仍不敢大面积种植,原因主要是投资过高,想种种不起。
五寨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的发展,2002年做出了《关于加快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决定》,提出了五寨发展中药材生产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战略措施。2004年又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全县六大产业之一,专门成立了中药材领导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中药材种植的规划和组织原理;协调投资企业和种植药材乡、村农户的联系;培训中药材种植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2011年,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上任后,特别重视中药材产业的远景发展,把中药材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并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县五大产业之一,继续扩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2.4万亩,其中黄芪种植1.6万亩。黄芩、甘草、穿地龙、金银花、板蓝根、红花等种植面积8000余亩。
五寨县委书记张春在2012年2月17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突出五大优势农业产业,建设马铃薯、甜糯玉米、小杂粮、中药材、蔬菜五大种植示范基地。”县长张宇光讲到:“发展蔬菜、中药材、糯玉米、红芸豆等特色种植”、“投资1.5亿元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及新产品开发项目”。绘制了五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远景蓝图,催人奋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我县扶贫对接单位,非常注视五寨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在财力、物力、技术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作为我国中医药行业最高的科研机构为我县中药材种植发展提供了科学数据,发展当地道地中药材种植已形成全县人民上下的共识。
五、市场分析
黄芪为我国中药材大宗商品之一,以黄芪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有200多种,随着世界各国医药界、保健业界、餐饮业界等对黄芪的研究开发,黄芪的用量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以前,我省外贸把黄芪作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年创汇800多万美元,上世纪末,国内年需求量为9000吨,出口
芪的销售网络逐步形成。五寨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扶贫县,2005年6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山西省扶贫办、忻州市扶贫办、五寨县人民政府与国内二十多家大型中药加工、销售企业在五寨县召开了中药材产业化座谈会,各大中药加工、销售企业对五寨产中药材看好,愿长年订购五寨产中药饮片。广州其星药业,每年要求提供地产各种中药材100吨;哈尔滨制药集团包销我县所产黄芩。但当时的年产量很少,实难凑齐。2011年,经中国中药协会介绍,道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了安徽省十大药商之一亳州市景福中药有限公司,公司每年需提供黄芪150吨,同等价格下,首先选用五寨黄芪;年前,经山西省外贸朋友介绍,道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香港一家公司签订了年生产5-8吨、单价每公斤200多元的出口黄芪饮片协议,年前已开始生产。除此之外,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广州清平等各大药材市场的客商常来五寨订货,但终因货少而谢客。目前五寨道地黄芪可以说不愁卖不了,就愁产不出。
六、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1)黄芪育苗。以水浇地种植,亩需种子12公斤,单价120元,合计1440元,亩产种苗10万左右,株重平均4克,合计亩产种苗400公斤左右,按现时的市场行情计算,种苗单
三年后,每公斤以8元回收农民半野生黄芪,亩支出5200元,折干率2.5:1,干品出260公斤,按70%修剪出口黄芪条180公斤,下角料74公斤,损耗6公斤,每公斤出口条按40元,下角料8元计算,亩加工增值7790元,扣除收购成本5200元,加工费360元,管理费等200元,加工厂亩增收2030元,上缴国税200元,企业获利1830元。
2、社会效益
如果全县黄芪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每年可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700元,可创税近2亿元,解决1000多人的就业岗位,形成中药材集散市场,提升中药材的品味,掌控中药材的行情,带动其它产业的增收。
黄芪为豆科植物,种植后老百姓公认的好茬子,黄芪为多年生植物,可增加植被,防风固沙,抑制水土流失。
七、存在问题
通过几年的种植,研究探索出了不少经验,通过几年的发展,看出了不少问题。
1、想种种不起
中药材种植投资大,效益高,当地的贫困农民想种实在投资不起。以2011年黄芪育苗计算,春季每公斤种子涨到100元,到秋季涨到120元。我们以每亩地12公斤种子育苗,以每公斤120元计算,只种子投入1440余元,农民种当地农作
地,双重起挖投入,农民、合作社双重受损。
3、缺少龙头企业
近年来,五寨县建成了不少种植、加工企业,但不是停产就是因资金不足而无规模,限制了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发展。
八、建议
任何一个新产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政府的支持,五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建议一:成立产业领导组织机构,争取国家、省、市等各方面的资金,支持五寨中药材基地建设,管理五寨中药材产业发展。
建议二:解决黄芪种植的机械化采收。解决机械化采挖是首要的问题,去年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到内蒙古黄芪产区考察机械,发现也很简单,只是一部大马力拖拉机与一部改装过的土豆收获机,效率远远超过单犁起挖,收净度达92%以上。
建议三:建议县政府为农民购买黄芪种子,实施育苗3000亩,移栽12000亩,持续支持三年,并为中药材种植户,保证种植补贴,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农民从育苗、移栽到产出自己的种子,形成中药材种植小产业链,发展自身种植,逐步扩大种植面积。
中药材产业是岷县的支柱产业,关系到农民能否脱贫致富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中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岷县年产各类中药材6万吨左右,产值近20亿元,近年来中药材产业不景气,药价持续下跌。以党参为例,种植党参的农户每亩净亏500元左右(劳力除外),此与全球经济不景气有关系外,税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是导致中药材产业不景气的要素之一。
企业在收购中药材时要农户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及银行卡号有很大阻力:
1、由于近年来部分单位及人员利用农户身份证套取项目资金及无息贷款等给农户造成了伤害,农户拒绝提供身份证信息,担心他们的隐私权及利益受到伤害,从而造成收购成本加大及货物销售困难。
2、岷县农户整体素质不高,在税务局人员调查时,部分农户担心自己的货物质量(使用违禁农药、打硫等)及个人隐私等问题,实际销售了但是调查时说没有销售,这种情况会造成社会矛盾,增加了税务政策的执行难度。3、2000元以上的收购款要通过银行支付有很大困难,农户一方面担心付款不到位而受骗,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户都住在山区,交通不便,当地没有银行,办卡取款都是困难,因而农户就不会销售中药材给一般纳税人。
4、大部分农户问销售自产中药材时提供身份证及银行卡号有无法律依据。5、岷县是多民族聚集地,民族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此税收政策有可能给个别人挑起冲突提供可趁之机。
以上政策如持续执行一到两年,将造成以下不良后果:
1、个别企业代开发票,形成税务风险,一旦查出有可能会淘汰一批企业。
2、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将形成无人投资。
3、一般纳税人会注销资格,小规模纳税人不愿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
4、药价持续下跌、社会矛盾激化等情况,从而影响税收收入。建议相关政策制定的单位及专家领导,是否可以考虑重新制定适合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农户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加税收,同时稳定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岷县当归产业协会
1 中药材资源概况
宜昌市地跨东经110°15′~112°04′, 北纬29°56′~31°34′。境内地形较为复杂, 海拔相差悬殊, 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 水热同季, 寒旱同季的气候特征。
宜昌历来是湖北省的中药材大市, 据1989年资源普查及资料记载, 宜昌境内生长的动、植物中药材为269科1571种 (其中植物160科1360种, 动物109科211种) , 药用矿物14种。被列为“道地药材”的有黄柏、厚朴、杜仲、山茱萸、天麻、独活、续断、地乌、荆芥、牛蒡子、皱皮木瓜、栀子、湖北贝母、五倍子、蜈蚣等。其中, 清江独活、皱皮木瓜、金头蜈蚣被列入中医药学教科书, 享誉我国中医学界经久不衰。
2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
宜昌市中药材种植具有一定规模, 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 涌现一批新的基地和合作社等, 面积和收益都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现有人工种植面积约1.8万hm2, 品种50多个 (不含野生) 。以下为各县市区情况: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面积6700hm2。其中皱皮木瓜种植面积已达3333.33hm2, 主产榔坪镇。栀果栽培面积达2668.67hm2, 主产都镇湾、鸭子口。以黄金藏为中心的资丘独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333.33hm2。其它种植品种为续断、黄连、天麻、前胡、五倍子、大力子、地乌、贝母等。
兴山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000hm2。其中杜仲面积3000hm2, 银杏333.33hm2。1~2年生草本药材666.67hm2, 以金银花、天麻、柴胡、桔梗、白芷、前胡、葛根、白芨、七叶一枝花等品种为主。主要生产基地有古夫、水月寺、峡口、昭君、黄粮、榛子等乡镇, 分布在咸水、平水、野竹池、高家坪、晒谷坪、白果园、黄家河、响龙、黄家堑、金家坝等村。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倍子种植面积约6000多hm2, 独活种植面积200hm2, 玄参68.66hm2, 牛膝53.33hm2, 其它种植品种为云木香、天麻、湖北贝母、白芨等。主要分布在牛庄乡、湾谭镇、长乐坪镇、傅家堰乡等。
秭归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以上。主要品种有玄参、白术、大力子、白芍、百合、栀子、金银花等。主要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分布在沙镇溪镇、郭家坝镇、泄滩乡、九畹溪镇、杨林桥镇等地。
远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hm2。主要品种有白芨、天麻、三七、栀子、桔梗等。主要产地有荷花镇、河口乡、鸣凤镇、旧县镇石桥坪社区等。
枝江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68.66hm2。主要品种有半夏、三叶木通、天麻等。主要分布在董市镇、问安镇、仙女工业园等地。
当阳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hm2。主要品种有葛根、决明子、半夏、丹参、玄参、防风、百部、菊花、桔梗、芍药、牡丹等。主要分布在育溪、庙前、玉泉、河溶、半月等镇。
宜都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53.33hm2。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 分布在王家畈镇、松木坪镇镇江家湾村、潘家湾土家族乡等地。品种主要有金银花、半夏、何首乌等。
夷陵区:中药材种植面积333.33hm2。主要品种有苍术、茯苓、泽泻、厚朴、当归、麦冬、百合、川骨、黄柏、独活等。分布在龙泉镇雷家畈村、下堡坪乡、樟村坪镇等。
2.2 中药材加工业发展现状
我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中药材生产具有一定的基础, 及种植经验。随着种植结构不断调整, 中医药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导致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 近几年基地面积不断增加, 使得中药材加工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市注册成立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约105家, 通过工商登记注册药材收购销售门店约40家, 挂牌收购200多个品种, 年收购量3万吨以上, 中药材总产值达2亿元。目前, 全市以中药饮片加工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有8家;从事中成药生产的企业有3家;使用中药材为食品类加工的企业共有10家, 加工原料主要有天麻、皱皮木瓜、栀子、五倍子、油茶子、陈皮、黄姜等7个品种, 年加工中药材3000t以上, 产值过亿元。
2.3 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
2.3.1 中药材生产地理条件优越。
宜昌市在气候、土壤、植被、环境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 且资源丰富。近年来国家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实行退耕还林后可充分利用退下来坡耕地种植中药材, 或林下间作, 发展产业, 解决耕地减少农民收入降低的问题,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3.2 中药材种植逐渐规模化。
我市产区较多, 除了历史悠久的榔坪镇皱皮木瓜、资丘独活、都镇湾红栀等千亩以上乡镇外, 逐步形成了磨市镇、牛庄乡、湾谭镇、水月寺镇、古夫镇、黄粮镇、郭家坝镇、沙镇溪镇、龙泉镇、下堡坪乡等大面积药材基地, 农民的种植技术逐步成熟, 收入逐渐提高, 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
2.3.3 中药材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化。
我市中药材生产由传统的农民个体种植逐步向多元化市场模式发展, 大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如宜昌众赢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 发展网络农户2500多户, 中药材面积达1000hm2;秭归县成立御蜀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社, 发展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33.33hm2;安徽亳州药材公司在当阳市合作建设了68.66hm2的葛根基地;五峰赤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内持续进行倍林改造, 使规范高产的倍林达到6700hm2, 年产五倍子1000t以上。
2.3.4 中药材种植收益增加。
中药材种植效益较好, 一般净收入2000~4000元/667m2, 个别品种效益达万元, 比普通农作物增收一倍以上。农民积种植极性高涨, 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 公司或经营单位也积极参与。兴山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 加大对药材产业扶持力度, 连续2年扶持资金120万元, 引进坤艳药业、三峡天麻等中药材企业,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
3 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分析
3.1 政府引导不够, 龙头企业缺乏
我市中药材产业基本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 政府部门未能发挥出较强的引导作用。中药材种植产业规划、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等缺失, 中药材种植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 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同时龙头企业缺乏, 营销商、种植大户少, 未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大部分农户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对种植品种、销售渠道不够了解, 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未能落实, 生产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 经济效益差, 难以抵抗市场风险,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2 价格不稳定, 种植风险较高
中药材价格波动影响农户的种药热情。行情好时容易出现“跟风”现象, 种植面积扩大导致市场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有些药农不经过市场考察和实地试验盲目引进新品种, 容易导致血本无归。如高桥、峡口在20世纪初发展黄姜、板蓝根等中药材时, 损失惨重。
3.3 种植技术不高, 规范化生产不足
虽然农民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 但还是存在过量使用化肥、施用农药不当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药材的品质。在一些新种植基地, 药材生产管理等技术存在着不规范, 急需解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包括基地选择、种质优选、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 目前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
我市药材品种中皱皮木瓜和栀子虽有规范化生产基地, 但是全市还未有品种具有中药材GAP认证。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对药材的声誉形象、市场地位、生产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未制定GAP标准, 未来将难于进入市场销售。
3.4 基础研究薄弱, 技术人才缺乏
我市长期以来专门从事中药材资源开发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较少, 中药材种植技术得不到推广, 农户种植方式相对简单, 管理粗放;中药材栽培的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 很多技术障碍得不到解决, 如草害问题严重, 需耗费大量劳动力等。同时复合型人才缺乏, 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不够完善, 经济效益降低。
4 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政府引导, 政策扶持,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2015~2020) 已正式发布。本次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计划, 对加强中药材保护、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 根据规划内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领导, 将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 明确今后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制定规划, 重点布局, 加快中药产业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 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 建议成立中药材产业化开发领导小组, 对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行指导。各级县政府及其乡镇也需配备相应人员, 协调发展, 制定配套的激励措施, 落实目标责任, 强化目标考核。设立监管部门, 对中药材生产、加工及流通等进行监督管理, 规范中药材行业发展。再次,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制定完善的奖励扶持政策, 在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与帮助。政府引导企业、种植户积极参与GAP示范基地建设, 提高中药材整体竞争实力。
4.2 加强科技创新,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科技影响中药材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中药材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成为其发展的限制因素。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借助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较强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 依靠企业的创新能力, 解决中药材品种混杂、病虫草害等问题。二是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与联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联合体。三是建立长期的培训制度。通过开展多种方式加强培训和生产指导, 总结科学种植经验, 提高生产科技应用水平。
4.3 加快产业化进程, 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
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企业和合作组织可通过订单、返利等多种形式, 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 逐步形成中药种植规模化, 将市场、种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共同开发产品、抢占市场。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依托三峡物流园区, 建设本地品牌的中药材批发市场, 加强本市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的联系, 建立完善的产销一体化体系, 加强企业和种植农户的紧密协作;加强中药材流通体系的建立, 不断扩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空间。
行业协会需履行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的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与技术经济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保护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兴山县成立“神农中药材产销协会”, 由药材种植大户、销售经纪人、专业合作社与药材公司联合,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嬴, 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
4.4 发展道地药材, 打造优势品牌
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 应在结合市场的情况下, 重点研究发展道地药材, 使其具有一定规模, 通过“保质保量”打造当地道地药材品牌优势。中药材历史悠久, 相较于宜昌其他特色产业而言, 更要坚持“树立品牌、以质取胜”战略。我市应积极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加强GAP基地建设, 在道地药材适宜种植区域, 结合土壤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田间管理措施, 强化产地环境、生产全过程及产品质量检测等办法, 建立完善的中药材追溯体系, 确保中药材生产的高效与优质。今后在中药材基地建设方面, 应优先按GAP的要求, 对基地的选址、品种的选择、技术的选用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 推进生产的标准化和操作的规范化, 做到全面监管和控制质量, 以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尽早填补宜昌市GAP基地认证的空白。
参考文献
[1]王志芬, 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0 (1) :114-116.
[2]马晓兰.同心县中药材发展现状及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54 (11) :120-122.
[3]任小巧, 倪健, 杜守颖, 等.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21 (2) :1-4.
[4]罗林.凤县中药产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创始人赵步长提出,中国政府已将医药产业提升到战略振兴产业层面,中国医药产业面临着大的发展机遇。中药产业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责任。作为新兴产业的医药产业,中药产业化,建立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药研发、生产体系,开发出安全、高效、优质的中药,不仅能够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那么,中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快实现产业化?赵步长代表此次两会上带着一揽子建议而来:
一是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二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三是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快中药企业的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中药制造“名厂”和中药经营“名店”,培育中药品牌“名药”,扩大中药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以新药、好药、百姓放心药拓展中药产业的市场空间,辐射和带动中药产业发展;五是在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继承和保护传统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技术,挖掘整理中医药名典学术成果,做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六是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将中药推向际化;七是新医改背景下,当前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转型与政策需求,需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研究制定相关中医药政策,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
对于当前质疑中医中药的声音和中药难于走向国际的问题,赵步长代表指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同世界接轨的中药质量标准和中药出口标准。中药产业虽然有经历数千年时间的炮制经验和使用历史,但中药要想实现国际化,必须使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按照西药的规则进行量化。就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推行质量策略,制订严格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第二,中药生产、种植规范化。第三,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第四,加强中药安全性控制,流通环节规范化。第五,大力扶持中药企业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加强中药创新性研究,选择一些能充分发挥中药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毒副作用小、有明确的活性成分、可定量控制的中成药品种,进行创新开发。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各企业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中药产业改革步伐,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以此为基础,将中药推向全球。
赵步长说,中药走向国际舞台是必然趋势,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需要中药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遵循国际运行规则,要适应这种变革,让中药国际化走得更快更稳。
【中药材产业总结】推荐阅读:
中药材中药饮片总结10-26
市中药材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总结09-17
中药年终个人总结10-10
中药实训总结06-19
中药学各章总结10-09
中医中药行活动总结05-31
中药药剂学考点总结12-09
中药销售员月总结报告06-15
执业药师中药学重点总结07-10
门诊中药房实习个人总结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