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精选10篇)

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篇1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筛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了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2009年6月,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一、基本情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达11平方公里(包括建成区铁西工业区),累计投资132.7亿元,入驻企业104家,形成了食品加工、轻纺、先进制造和光伏四大支柱产业。其中,食品加工产业以肉食熟食加工为主,轻纺产业以纺织服装为主,先进制造产业以汽车改装及零部件配套生产为主,光伏产业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主。2009年完成投资总额29.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亿元,利税9.3亿元。

二、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突出产业发展主题,推进鹤淇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产城与生态融合的指导思想,对集聚区产业、生态、居住区、公共设施、仓储物流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目前,集聚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的复审,成为全省15个第一批进入审批程序的产业集聚 1

区之一;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第二轮土地规划修编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复。同时,编制完成了光伏、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园区的详细规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1.75亿元,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其中,鹤淇大道一期工程、淇园路北延一期工程和光伏园区东西干道主车道已竣工通车,先进制造园区东西干道已完成主路面铺设;1万伏供电线路已竣工,22万伏数字变电站正在建设;已争取到天然气用气额度,铺设管道规划正在设计;铁西工业区供水工程一期已投入运行;规划占地300亩的中小企业创业园60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供产业支撑。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鹤淇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管理办法》,成立了纺织服装、光伏、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五个产业推进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招商。2009年以来,新引进和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26.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20亿元。其中,瑞洲纸业5万吨高档卫生纸、普乐泰鸡骨综合利用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大用公司3.5万吨速冻调理熟食品加工、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等6个项目正在调试设备;天海集团5万台汽车项

2目一期工程、鹤壁内陆港项目一期工程、方周公司石英坩埚、欣瑞公司肉鸽产业化等11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搭建融资平台,集聚发展资金。一是成立了鹤淇投融资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先后开发经营储备2宗地块,注册资本近亿元。二是借助县财政独资和控股的永昌、强信两个担保公司,谋划包装了实验学校、廉租房等一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运用BT模式,引进京行公司投资1亿元进行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置换模式,吸引广东珠海成悦房地产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设卫国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

(五)科学管理,建章立制。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下设一室四科三公司,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全面实现集中办公,高效运转,并制定了《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机关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安排部署下步推进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而鹤淇投融资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县财政实力有限,在对外融资时,往往因无法取得财政担保,造成融资合作中断。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鹤淇产

3业集聚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协调省、市财政部门全力为集聚区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二)供气供热供水问题。县天然气公司、热电厂和水厂由于自身发展规模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将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气、供热、供水问题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同类项目集中摆放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是鹤壁市目前最大的产业集聚区,规划了光伏、食品、汽车、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产业园区,并进行了配套路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做好了准备。建议: 省、市政府对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集中向鹤淇产业集聚区摆放,促进同类项目聚集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四、2010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功能明晰、设施完善、生态和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力争通过努力,2010年使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20家,总投资达到32亿元,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区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

(二)工作重点。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尽快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具有强烈产业支撑、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在基础

4设施建设上,多策并举,采用财政投资、企业融资、BT、BOT等模式筹措建设资金,力争投资额达到9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培育上,重点围绕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综合物流等四大产业,瞄准国内500强和行业100强,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尽快形成产业关联、优势互补的耦合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四大产业成长壮大,真正发挥支撑作用。加快1万台改装车、欣瑞肉鸽产业化、石英坩埚、中小企业创业园、瑞丰物流、无水港等项目建设进度,促其尽快建成投用,发挥效益。对在谈的项目实行专人负责,跟踪问效,促其尽快落地,力争明年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10家以上,引进香港德诚、广东以纯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2-3家,开工食品加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开工建设物流项目10个。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快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力争春节后启动高村镇思德村、古城村两个试点;抓好市场、商住、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全面提高鹤淇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篇2

2015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根据《2015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豫知[2015]6号)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省深入开展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各地知识产权局均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行动及时,措施得力,使河南省2015年专项行动整体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省参加专项行动的产业集聚区共18个,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2家,共申请专利1 260项,其中发明417项,实用新型669项,外观设计174项;464家企业消除零专利或零发明专利,消零率94.3%。

深入调研力求实效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知识产权局提前谋划,深入开展调研,摸清各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家底。濮阳市知识产权局深入辖区各产业集聚区进行调研,对全市八个产业集聚区内194家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状况调查。重点调查了濮东产业集聚区内工业企业数量、名单、企业类型、人员结构、主导产品、研发机构建设及经费投入,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拥有情况。焦作、漯河、新乡、信阳、商丘、鹤壁、驻马店、济源、兰考等地知识产权局通过开展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问卷调查,召开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工作座谈会等形式摸清了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基本情况,为更好的开展专项行动提供了依据。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大部分省辖市知识产权局快速行动,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为实施专项行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科技、工业、汴西产业集聚区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集聚区消除“零专利”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和工作协调制度,制定了汴西产业集聚区《关于开展消除“零”专利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抽调了专门人员,集中时间,开展工作,确保消除“零”专利专项行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濮阳、焦作、漯河、周口、平顶山、安阳、南阳、许昌等市知识产权局分别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为支持专项行动开展,各地知识产权局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加大对专项行动的经费投入力度。

平顶山市郏县修订《郏县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专利发明人的资助力度,资助金额由原来的发明3 000元,实用新型1 000元,外观设计500元提升到现在的发明10 000元,实用新型3 000元,外观设计1 000元。出台《郏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规定对年专利申请量达30项以上的企业奖励10万元;超过20项专利的企业奖励5万元;超过10项专利的企业奖励3万元。濮阳市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发明专利申请服务季”活动,发明专利服务季活动期间,辖区内单位和个人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有关费用(不含年费)享受提高资助比例的优惠条件,濮阳市辖区内发明专利的相关费用(以申请日为准)资助比例由60%提高至80%。漯河、新乡、驻马店、开封等地知识产权局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向产业集聚区倾斜,设立资助、奖励资金,大大提高了产业集聚区企业消“零”积极性。

健全体系落实行动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知识产权局积极指导协调产业集聚区制订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安阳市将知识产权目标纳入县(市、区)的党政领导考核目标。安阳市政府目标办下发《关于印发2015年度各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责任目标的通知》文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市对县(市、区)的党政领导考核目标,明确了各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周口、驻马店等地知识产权局分别制订了详细计划,帮助企业设置专兼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企业专利管理制度,配置企业专利管理资金,做到机构、制度、资金、人员“四到位”。濮阳、郑州、新乡、商丘、鹤壁、济源、漯河等市知识产权局引导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建立、逐步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强化服务提升效能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省辖市知识产权局继续推动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特派员人员结构已从单一型的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扩展到高校、中介机构的专家教授,服务范围也从开展宣传、培训、专利申请、信息咨询、拓展到专利项目投融资等。

鹤壁市知识产权局与中国人民银行鹤壁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鹤壁监管局联合召开了2015年专利质押融资工作座谈会,开展质押融资培训并举办银企对接会。濮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濮阳市专利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中国银行等三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濮阳市共有11家企业通过专利权实现质押融资,发放市级财政补贴资金63万余元,撬动银行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1.505亿元,提前完成本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中专利权质押融资累计实现1亿元的工作目标。2015年,全省9个地市的24家企业获得省财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贴400多万元,其中濮阳、漯河、鹤壁分别以122万元、89万元、55万元位列前三名。

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篇3

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脉络

以2005年宋庄镇《文化造镇战略实施纲要(2005-2020)》的制订为节点,宋庄的发展可分为1993至2005年宋庄艺术家聚集区的自发形成时期和2005年之后由政府引导建设宋庄文化产业聚集区的自觉发展时期。

宋庄艺术家聚集区的前身是圆明园画家村,由于文化体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自1993年开始,从圆明园画家村撤离出来的艺术家陆续迁入宋庄镇小堡村。1993年,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工作室进驻宋庄, 1994年,方力钧、栗宪庭等第一批画家、批评家在宋庄开始创作生活,1995年10月圆明园画家村完全解散后,一部分艺术家集体搬迁到宋庄小堡村,宋庄艺术区便逐渐自发形成。到2005年,拥有316名艺术家的宋庄艺术群落形成。

2005年,宋庄镇开始引导艺术资源向产业资源演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成立宋庄艺术促进会、举办宋庄文化艺术节、创立北京宋庄文化创意发展公司、开办“中国宋庄网”等一系列工作平台,高效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和管理。2006年底,宋庄获得北京市首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资格认定。

2008年1月,区委、区政府设立了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负责集聚区范围内14.6平方公里土地一级开发,以及产业发展、开发建设等各项相关管理工作,积极引进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及项目。

目前,在宋庄生活的艺术家已由2005年底的400多人增加到近5000多人;集聚区内现有大型美术馆14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多家,文化相关制造企业50家、文化相关服务企业25家,集中展览、经营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艺术工作区从原来的零散发展到现在近20个,餐饮、休憩、时尚空间150个;自2005年至2011年组织了7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集聚区内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过千场次,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已达到年均50万人次。

政府三阶段宏观调控

政府部门对宋庄管理建设的介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2008年,以宋庄镇政府为管理主体,主要以管理为主;第二阶段是2008—2011年,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成立后对宋庄的发展建设进行规划,并将其纳入通州区乃至北京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当中;第三阶段为2011年之后,按照文化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进行建设的阶段。

第一阶段宋庄镇政府的主要管理措施可概括为三个平台的搭建。一是成立宋庄艺术促进会,此为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艺促会是政府发起的民间组织,是非营利的、非官办的新型社会组织;是在通州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间社会团体、独立法人机构。会长由通州区政府任命或聘请,副会长及理事由知名艺术家担任,工作人员外聘,按照社会组织的模式运营,艺术家注册成为会员,艺促会为艺术家提供资讯、宣传、协调、沟通等公益服务。宋庄艺术促进会是宋庄艺术家与其它艺术团体之间的桥梁,也是艺术家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亦是艺术家和宋庄镇域内村民之间的桥梁。宋庄艺术促进会现有注册登记艺术家人数为4700多人。

二是成立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此为市场化运作平台。经营范围包括艺术家作品的授权、文化项目的引进、基础设施前期招商等,营业利润部分用于艺术促进会的运营。现在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下属8个子公司,包括网络文化公司、建筑设计公司、餐饮公司、旅行社、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个平台,由子公司来运营。

三是举办“宋庄艺术节”,此为展示交流平台。从2005年到2011年,宋庄举办了7届宋庄艺术节,分别以“宋庄路”“打开宋庄”“艺术链接”“宋庄进行时”“群落!群落!”“跨界”和“生态宋庄”为主题。旨在通过艺术展览、学术论坛、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宋庄当代原创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为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集聚人气和影响力,也带来更多国内外交流机会和商机。

第二阶段从2008年1月,通州区委、区政府设立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开始,管委会的主要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建设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集聚区所处地域整体的既有基础配套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管委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了园区市政配套整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协同推进的方法,对集聚区新城范围内10.3公里的水、电、气、暖等急性整体规划。同时,以重点道路为载体,同步进行配套市政管线建设。集聚区2010-2012年安排自建道路7条,包括城市主干路1条、城市次干路4条、城市支路2条,总长度约10公里,估算总投资约5.8亿元。并全力推进宋郎路、潞苑北大街等区属重点道路宋庄段的拆迁工作,加快集聚区路网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

整体建设规划方面,宋庄管委会于2008年委托美国龙安公司编制《集聚区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为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管委会提出将宋庄升级为北京市中央艺术区(CAD)的科学规划,包括创意设计产业区、演艺传媒产业区、国际动画产业区、国际金融商务区、文化产业会展交易区、影视艺术创作合成产业区、艺术展馆区、商住开发区八大功能区域。2012年在原规划基础上再次进行调整,目前还没有完成,但管委会工作人员透露将会保留一个区域作为原创艺术群落的保留区。目前,整个宋庄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4.6平方公里,位于通州国际新城范围内的10.3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是目前的首期开发面积。已签约的主要项目包括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国家时尚创意中心、北京世贸艺术中心、宋庄文化产业园(三辰动漫游戏企业集群)、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址等。

宋庄发展的第三阶段刚刚开始,除了上述已经签约的项目之外,宋庄管委会还规划建设中国宋庄艺术品交易网、北京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等网络交易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但目前均未正式运营。已经落实的项目是今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今年的博览会与原有的“宋庄艺术节”合并,其宗旨是打造国际级的艺术品产业交易交流平台,通过作品展览、拍卖以及签约、投融资洽谈会、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艺术作品流通交易、产业信息交流以及资本和创意有效对接,全面促进产业各环节循环和产业发展。

2005年以来宋庄的发展及变化

政府部门的管理、引导和直接参与建设,让2005年以后的自觉发展时期成为宋庄发生迅速深刻变化的时期。

一方面,宋庄镇的文化造镇战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一是艺术家集聚规模迅速扩大。宋庄已成为全球县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原创艺术家聚集地,聚居于宋庄的艺术家已由2005年的316名迅速增加到现在的约4600人。二是艺术作品数量和产值稳步增长。宋庄艺术家每年作品总数量约为10万件,总市值约15亿人民币,每年艺术品交易量约3万件,交易额约7亿元,已有5位艺术家个人作品交易总额超过1亿元。三是艺术家类型日趋多样。宋庄内居住的80多名国外艺术家来自18个国家,艺术家种类由以画家为主向书画家、雕塑家、音乐人、摄影家、诗人、批评家等多元化构成转变。四是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区内现有大型美术馆14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多家,文化相关制造和服务企业75家,初步形成了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易、拍卖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五是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在宋庄进行的艺术展演、文化交流活动超过1000场次,国际展览、论坛等活动约50场次,吸引的参观访客超过50万人次,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逐渐树立起“中国·宋庄”这一知名文化品牌。

另一方面,2005年之后的宋庄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这些质疑和批判不仅来自媒体和艺术评论家,也包括生活在宋庄的艺术家。一是商业化对原创艺术氛围的侵蚀与破坏。艺术家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被当地村民充分利用,装裱、物流、餐饮、住宿等个体服务业迅速发展,政府引进的产业项目也在不断开工。二是艺术家贫富分化严重。宋庄有11位个人交易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指标艺术家,但大部分艺术家生活并不宽裕,有37%的艺术家的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不断上涨的房租让艺术家的处境更加艰难。针对以每年20%的速度上涨的房租,宋庄小堡村村委会对村民租房价格采取过最高限价等干预措施,但房租从2007年到2012年还是增长了一倍。四是在众多产业项目的包围下,原始艺术家群落尤其是中小艺术家被逐渐边缘化。宋庄的原始艺术家大多是体制外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在如今的文化体制中本身就属于边缘地带,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他们越发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挤压。

政府角色定位的利与弊

根据上述三个阶段的政府管理措施,大致可以看出2008年宋庄管委会成立前后政府在宋庄发展问题上思路是不同的。第一阶段宋庄镇政府基本以管理为主,政策措施主要围绕艺术家的创作生产和艺术品的交易展示。同时,由于艺术家主要租借村民住宅或村民集体修建、改造的工作室用于创作和生活,平衡村民和艺术家之家的利益问题成为镇、村一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而从第二阶段开始,宋庄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日益凸显。宋庄管委会的成立意味着宋庄的发展建设被纳入更宏观的政策视野,同时宋庄也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期望。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作为通州新城三大城市经济功能区之一,担负着建设通州新城,打造“北京市中央艺术区”的重任。区政府设立的管委会向下无法直接介入镇、村政府部门对艺术家的直接管理,从而只能将更多政策资源投入到重大的产业项目之中,完成更高层级政府对宋庄的发展期望。

以宋庄管委会为代表的当地政府部门在管理建设中,取得了一些可取经验和启示: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宋庄把握住区域内画家自然聚集这一文化资源优势,将艺术品产业打造为城镇名片,探索出一条乡镇和农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道路。二是搭建各类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宋庄艺术促进会、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宋庄艺术节等平台的搭建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格局。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艺术家水、电、燃气、交通等方面生活条件,帮助艺术家解决生活困难,不断吸引艺术创意人才集聚宋庄。四是重视品牌推广。宋庄设计了包括宋庄的镇徽、标准字、标准色、广告用语在内的CI识别系统,并委托专门机构,通过策划、设计、制作与媒体组合,借助专业咨询、广告、公关公司,对宋庄品牌的商品进行包装和推广,同时打造节庆活动提升宋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在管理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集聚区规划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宋庄首期开发面积10.3平方公里中包括了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及道路等,实际能够用于产业发展和项目开发的用地面积非常有限,用地指标的限制、土地开发手续办理周期过长、地方政府资金的短缺都导致了各大产业项目落地困难。二是综合发展的建设导向让艺术家群体趋于边缘化。宋庄规划的八大功能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商住开发区,管委会规划中的若干重大项目并没有为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三是没有建立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由于画廊、美术馆、艺术家居住群落大多由村民投资或村委会集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管委会几乎不能为艺术家提供直接的公共服务体系,因此也无法很好地抑制房租上涨。同时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较之前的宋庄艺术节而言,更关注产业项目和知名画家,普通艺术家感觉更加被边缘化。首届中国艺术品博览会项目签约额为647亿元,艺术品拍卖总额仅为3.7亿元。

文化产业繁荣下的建议

在对宋庄的发展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宋庄的核心资源是艺术家的自然集聚,这是具有独特性的稀缺文化资源,当地政府部门无论是想将其转化经济效益还是文化软实力,其首要前提都是保护好这一文化资源。因此,无论宋庄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当地政府部门在管理建设过程应该高度重视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该建立针对低收入艺术家的扶持政策,包括物质和资源两方面。文化产业尤其是原创艺术一直都是高风险的行业,艺术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多年的训练和积累,艺术家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如果政府部门能在原创艺术的培育和推广阶段加大投入,将大大提高宋庄对潜在艺术人才的吸引力,并为艺术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宋庄目前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能够很好地为艺术家们解决发展问题,但在大多数艺术家生存生活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前提下,这样的产业发展最终会变成无源之水。

其次是产业项目开发应当围绕核心资源进行规划。文化产业目前可以说是炙手可热,但以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园区项目全国不在少数。我并不反对文化地产项目,相反的确有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这样文化资源与地产项目结合得非常好的案例,但如果宋庄也采取这样的发展模式则会十分可惜,因为宋庄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具有独特性并且不可复制的。目前宋庄的规划和全国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并无二致,同时宋庄目前也并不具备按其现有规划全面开发的实力和条件。

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找准定位,避免“失位”和“越位”。政府管理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往往在于政府部门太想有所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当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在宋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尽量让市场力量参与宋庄的建设,让社会组织和艺术家参与宋庄的管理。当地政府部门应当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边界的守护者,为艺术家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安全感,协调艺术家和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平衡艺术创作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

2014年产业集聚区工作计划 篇4

2014年我们将紧紧抓住省、市政府持续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良好机遇,继续按照“持续求快、速效并举、科技支撑、务实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产业集群、突出招商引资、突出科技创新、突出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务实重干,持续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承载功能更为完善、特色产业更加鲜明、集群集聚效应更加凸显、核心竞争力更加增强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突出产业集群发展主导产业。继续按照“强力推进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着力培育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思路,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聚优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积极开展“补链”和“强链”,着力构建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一是扩充总量规模。力争2014年引进10个以上超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其中5亿元以上不少于6个,10亿元以上不少于2个。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打造力量新材料、惠丰钻石科技、万克钻石工具、华商药业等重点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扩大产能、提高效益,稳定金刚石微粉产量,大幅度提高金刚石单晶及制品产量,扩大医药产业规模。促进金锐钻石工具、正鑫钻石科技2013年年底前达产;

加快智慧工业科技、厚德钻石工具、鼎烜钻石工具、香港颐和堂等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201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着力抓好韶华药业与华润(双鹤)制药集团的战略合作,推进重组进度,实现借力发展。丰富产业制品品种,大幅度增加产业产能。形成2—3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持续提升我县金刚石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建好商丘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争取2014年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达到65%以上。

(二)突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进行早谋划,早行动。一是完善招商措施。制定2014年招商引资方案,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细化任务,强化目标,严格奖惩。争取2014年入驻产业集聚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20个以上。二是突出招大引强。针对重点区域,盯住重点企业,瞄准重点人群,继续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努力引进1家上市公司或国内500强企业。三是开展产业招商。重点围绕金刚石超硬材料、医药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亲情招商和以商招商,实行“一个产业多名县级领导带队、制定一套招商方案、组建一支招商队伍、突破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工作机制,建立产业招商团队,努力实现产业招商新突破。

(三)突出科技创新提升质量效益。围绕建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目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向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升集聚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搭建创新平台。利用好科技创新基金,重点用于扶持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引进、技术推广和专利研究,大幅度提高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以金刚石超硬材料和医药制造产业为重点,积极申报一批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2014年申报成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使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家。三是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具备成果转化示范、科技创新指导、科技人才培训等功能的平台。2014年,争取申报建成3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以上省级工程实验室;2013年年底,惠丰钻石科技建成院士工作站。2014年上半年,华商药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大工作力度,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金刚石微粉及制品)产业基地。

(四)突出产城融合提高承载能力。持续推进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等配套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坚持东西片区统筹推进。持续实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篇5

对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纪委副书记李勇

许宏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工业集聚区优势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产业集聚区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是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其地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心与关注,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愈来愈显得格外重要。您所提到的关于产业集聚区存在的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因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要辩证地看待:一是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产业集聚区建设也是如此。去年,6月份刚刚组建产业集聚区,现在正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一定问题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二是我县产业集聚区存在的(诸如:主导产业不明显、缺乏产业链;有部分项目处于停产半停产或闲置状态)等突出问题,这是共性问题,在我省别的县市也不同程度存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消化,在发展中解决,在发展中建设。

您所提出的三个突出问题,必将在近期圆满解决。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重视革命老区建设,我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等各项政策,为我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大好机遇;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们开展招商引资,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的接合延续。从我县的自身方面看,省直管县即将启动,有利于产业集聚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有利于实现项目无缝对接。

关于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规划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正在着手解决。在多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产业集聚区已完成了《新蔡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于2010年11月上报河南省发改委,省发改委已于2010年12月对《新蔡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作出同意实施规划的批示。目前,产业集聚区正在按照《规划》落实项目建设,要彻底扭转“企业项目各自为战”的局面需要一个过程。

关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问题。县委政府已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专题写入《新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尤其是把“培育壮大支持产业”和“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方面,县委、县政府已着手突出抓好天龙禽业、锦黛尔服饰、亨通粮油、麦佳制粉、伟鑫药业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盘活了禹欣药业、酒厂、武新

肉类等老企业,大力扶持堂福电子、石森棉业、爱迪亚生物制药等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新上企业,现已初步形成了食品药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必将越来越强,越来越大。

关于集聚区土地资源未能发挥应有效益问题。产业集聚区已经着手研究,着手解决,结合实际,实行土地保证金制度,针对投资强度达不到每亩120万元的老企业,要求其追加投资限期整改;对新上企业实行入驻园区之前必须交出土地保证金,从源头上避免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的问题再次出现。

关于落实“企业封闭式管理”问题,县委县政府把这一问题坚持常抓不懈,去年开展了“三服务”集中活动,着力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今年新春伊期,县委、政府又开展了“集中整治影响和损害全县经济发展环境突出问题”的集中活动,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重提升企业发展软环境,加速新蔡发展。

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篇6

今年以来,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下,县产业集聚区也面临着:项目投资收缩,企业经营、融资困难,保增长、维稳定压力增大的不利局面。我们坚定信心,积极面对,超前谋划,大力实施“调结构,抓转型”战略;坚持“在建项目抓进度,落地项目抓开工,选址项目抓落地”,保持了项目建设平稳运行。截止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内已备案项目48个,完成投产项目17个,在建项目22个,落地项目16个,选址项目18个,老企业新上技改项目31个,储备项目13个。

一、项目进展情况

1、备案项目48个,总投资70.9亿元。其中装备制造类项目17个,总投资39.2亿元;新型材料类项目6个,总投资8.3亿元;农副产品深加工类项目14个,总投资12.6亿元;其它类项目11个,总投资10.8亿元。以上项目中老企业扩建或技改项目备案31个,新上项目备案17个。

2、新投产项目17个,总投资15.58亿元。其中装备制造类项目11个,总投资9.98亿元;新型材料类项目3个,总投资2亿元;农副产品深加工类项目2个,总投资2.3亿元;其它类项目1个,总投资1.3亿元。主导产业占绝对优势,形势较好。以上项目中含今年新上项目投产6个。(见附表一)

3、在建项目22个,总投资36.12亿元。在建项目包括续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两大类,续建项目13个,总投资24.55亿元,新开工项目9个,总投资11.5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中装备制造类项目8个,吨猕猴桃系列产品等项目。(见附表五)

7、储备项目13个,总投资38.2亿元。储备项目是指正洽谈准备入园的项目。白羽街道的投资6亿元的西峡县保能新能源公司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2亿元的南阳普康药业搬迁项目;二郎坪镇的投资5亿元的太阳能电池板项目;莲花街道的投资1.5亿元的年产10万平方米彩钢瓦生产线项目、投资1.1亿元年产5万吨覆膜砂生产线项目、投资1.2亿元年产50万件教学设备生产线等项目。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县域经济环境影响,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和资源要素紧张,企业经营成本过高,盈利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项目业主普遍投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项目建设进度放缓。主要表现在:

1、部分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够,前景堪忧。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原本预期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市场形势欠佳,部分项目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2、项目建设资金紧张。受金融信贷形势趋紧和融资担保风险影响,新项目融资难以拓展,导致企业缺乏足够的项目建设资金。一些项目业主自身实力不强,过多地依赖政府扶持(优惠政策),或获得土地证后抵押贷款。严格执行片区地价后,用地价格上涨,优惠政策不能兑现,部分项目业主资金紧张,建设进度缓慢。

3、用地指标上报、审批周期较长。项目上报用地指标,需要市国土局审核批准并实地查看后,上报省国土局审核批准并实地查看后才能动工建设,基本需要半年以上。部分项目场地平整后,由于省、市国土局没有实地查看,不能进行后期建设。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压增责,加大服务力度,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困;重点抓好产业集聚区内56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再投产一批,开工一批,落地一批,推动西峡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1、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对瑞发风电二期项目、环碧环保设备公司二期项目、北方霞光标准化厂房项目、金凯公司汽车配件项目、万清机械公司汽车配件项目、鸿润汽配公司汽车配件项目等22个在建项目,进一步细化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明确责任和建设节点,加强跟踪服务,千方百计加快工程进度。

2、落地项目尽快开工。对已经征地入驻的南阳新龙能源科技公司油田抽油泵项目、武汉力强能源公司高性能动力电池项目、通宇新源动力公司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西峡县鑫磊电子配件公司年产20万件新表面金属工艺贴片、西峡县钰杭汽配公司年产50万件汽车配件生产线项目、西峡县金龙汽配公司年产300万件汽车新材料纤维刹车片项目等16个项目项目,加快地面附着物补偿拆迁工作,多渠道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尽快启动土建工程。

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篇7

河南这个“伸手摸秦砖, 抬脚踢汉瓦”的古老之地, 悠久的历史锤炼锻造出底蕴丰厚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 这里的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 河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提出:“中原要崛起, 河南要振兴, 必须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 发挥河南文化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这种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河南来说是时代的选择、发展的必然。近几年来, 河南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和卢展工书记的指示精神,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建立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创意集聚区, 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众多骄人的成绩。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河南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必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向集群化发展。目前,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1年9月, 河南省有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 文化企业达8000多家, 经省政府确立有6个“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 , 各地市还有数量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以郑州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郑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商贸城、全国的交通枢纽中心, 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提出打造中部第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战略目标。自2008年至今已先后建设了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河南基地) 以及影视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中国·郑州 (二七) 快乐星球文化产业创意园等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9年11月开园的中国·郑州金水文化创意园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以时尚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覆盖广告会展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演艺业、现代传媒业等, 规划容纳近百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2011年4月郑州市又确定了包括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河南基地) 、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等28个项目作为2011年郑州市文化创意旅游工程重点项目。

依托这些已建成或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首部大型科幻少儿电视系列剧《快乐星球》自2001年开始拍摄至今, 已制作并在央视及各地电视台热播了三部共156集, 填补了国内同类影视题材的空白。目前, 中国·郑州 (二七) 快乐星球文化产业创意园正在积极拍摄《快乐星球》第四部 (50集) , 国内首部科幻少儿动画电影《快乐星球大营救》也正在筹备制作之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河南基地) 的河南小樱桃卡通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小樱桃》热播央视, 反响巨大。其系列漫画类图书发行量高达1300万册, 占全国原创动漫出版物年总产量的30%以上。郑州市还以《漫画月刊》为基地, 创作了颇具影响力的《少林海宝》, 并在境内外延伸开发, 发行了小说、漫画、游戏等图书250多万册。[1]此外, 郑州还利用名闻遐迩的嵩山少林打造出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形成了少林的“禅宗文化产业+武术产业”的文化创意新模式, 显示出河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的新亮点。

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除郑州之外, 河南各地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

作为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在文化创意产业及集聚区建设上主打历史文化牌。“洛阳牡丹甲天下”, 洛阳积极发挥牡丹文化优势, 运用现代高科技, 大力发展牡丹文化创意产业, 扩大牡丹画、牡丹工艺品等的文化创意生产, 并借“洛阳牡丹花会”之际, 成立了河南集邮文化创意园暨洛阳集邮文化创意基地, 通过举办集邮、绘画、书法等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精品为展览主题, 积极带动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 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牡丹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将在3年后建成。开封充分依托大宋文化, 极力打造清明上河园文化创意区和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安阳利用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曹操高陵博物馆、马氏庄园等文化旅游重大项目, 打造以殷商文化为主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南阳凭借三国文化、玉文化和白河游览区等优势, 打造集文化、旅游、会展、影视、传媒等于一体的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新乡、平顶山、信阳等地则以旅游和休闲为目标, 着力建设以旅游、娱乐、休闲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新乡大力实施“310”文化产业振兴工程, 倾力打造“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 该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 计划在6年内将云龙山区域打造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集旅游、文化娱乐、名人字画创作基地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平顶山的宝丰充分依托马街书会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 借助魔术和曲艺两个富有特色的文化项目, 打造出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园区集曲艺、魔术、杂技表演等于一体, 形成充满魅力、独具特色的魔术演艺文化旅游商务区。信阳市以鸡公山·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为基地, 兴建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养生、购物等于一体的中国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和定位不清, 规划和特色缺乏。有些地方领导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跑马圈地, 是硬件建设, 没有充分认识到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才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 没有认识到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同时, 对于集聚区内的主导产业、创意孵化、商业化开发等问题定位模糊, 不能真正把握住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及市场的需求特点, 急功近利, 盲目跟风, 不作整体规划, 从而导致各集聚区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这不仅加剧了竞争, 而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完备, 辐射与带动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发展, 需要整合、集成各种资源, 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但综观全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 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仍寥寥无几, 这使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 集聚区内很多创意企业多处于离散状态, 创意企业规模较小, 效益差, 缺乏龙头品牌企业, 影响力偏弱, 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产业链不够完整, 大多没有实现有效延伸。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 其重要特点就在于创意的产品要通过版权授予或技术转让进行衍生开发, 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从我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来看, 无论是各大集聚区之间还是在区内部企业之间, 大部分都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基于某一文化符号的产业链, 即便是像小樱桃公司和少林海宝这些省内知名的创意企业, 和国内外其他知名企业相比, 无论是品牌产业链还是产品的产值还都比较短、比较小, 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不断拉长自己的产业链。

文化创意人才严重匮乏。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头脑产业’, 更多依赖个人创意及才华, 没有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2]。据我们调查, 我省文化创意人才无论在总量、结构上, 还是在综合素质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许多行业高端创意人才匮乏, 尤其是有创意、懂运作、善管理的文化创意人才更是奇缺, 这已成为严重制约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策

加强对集聚发展的认识, 做好集聚区整体规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集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文化产业聚集发展, 可以把文化、人才、技术、资金、政策、市场等源源不断地集聚在某一个城市、某一个区域, 并进行有效整合;同时, 文化集聚发展还能有效破除区域壁垒, 优化资源配置,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链条, 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还要加强集聚园区的总体规划。各地在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时候, 一定要加强整体规划, 充分认识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确定好集聚园区发展的文化主题, 清晰定位, 使集聚区内各企业既分工又合作, 避免无谓内耗和无序竞争。

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集纳很多企业, 各企业需要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等, 需要共享交通、通信等公共设施, 需要得到金融、咨询、培训、交流等有效服务, 所以各集聚区要积极搭建和完善基于培训、咨询、中介、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展示等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 为集聚区企业排扰解难, 提供优质服务, 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链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果缺乏完整的、较长的产业链, 就会出现同质产品相互竞争而导致经济效益下降等严重问题。所以,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必须建立起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并尽量拓展延伸, 以形成规模, 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同时, 为避免或减少集聚园区竞争内耗, 还必须强化集聚区内各企业的分工协作, 优化和有效整合相关资源, 将创意人员的创意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营资源, 并尽可能延伸产业链, 从而实现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积极引进与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构筑人才高地。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是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所以,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说, 要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 特别要重点引进和培养既通晓创意, 又精通于策划、善于操作并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运作的外向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同时, 还应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培训, 积极引导本省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文化创意人才专业, 培养本专科乃至研究生的文化创意的专门性人才;鼓励各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及创意企业的人员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有关文化创意方面的专业培训力度, 通过一系列措施构筑起河南文化创意人才的高地, 为全省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摘要:近年来,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尤其是河南省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宏伟目标以后, 文化产业的地位在河南全面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迎来大发展。目前, 河南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本文立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情况, 着重分析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成睿智.《少林海宝》扬名海内外[N].河南日报, 2010-10-20 (2) .

[2]张京成.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194.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6.

[4]刘春成, 侯汉坡.创意照亮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案例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5]陈少峰.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有战略定位[J].前线, 2006 (3) .

集聚区,抢滩浙江高端产业链 篇8

集聚区的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四大战略举措涵盖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和义乌等10个集聚区,其余4个集聚区均位于都市经济圈和三大产业带规划区,在浙江省生产力布局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加之集聚区濒临沿海、临港和主要运输枢纽,海陆空交通发达,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比较明显。此外,集聚区还接近中心城区,城市配套服务较为完善,城市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

发展空间巨大。集聚区的规划与浙江省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区域分布相结合,选择沿海滩涂、低丘缓坡等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形成规模大、集中边片、后续潜力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十二五”时期可开发利用沿海滩涂、低丘缓坡170多平方公里。集聚区开发模式还注重于以发展大产业为核心,带动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建成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的大平台。

产业基础坚实。浙江省各地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为集聚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使得物联网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临港制造和新型纺织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2年,集聚区形成了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6个制造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8个服务业的产业集群。

如何提高集聚区的发展质量

突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浙江省集聚区大致分为走高端道路与特色道路两种类型。对于建设起点高、产业发展成熟、配套条件完善的区域,重点是提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创新;建设起点较低、产业粗放型、技术条件不完善的集聚区要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选择本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把产业做强做大,获得低成本优势。例如,杭州城西科创、大江东、宁波杭州湾、嘉兴等集聚区产业建设起点高,龙头辐射作用明显,其主导产业可着眼于高端装备制造、信息软件和汽车制造等高科技型产业上。绍兴、金华和衢州等集聚区制造能力强,产业较为均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化纤化工、金属制品和医药方面,可考虑在现有制造业关联的基础上向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升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重视龙头引领,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产业集聚起始阶段往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根据行业的不同,有的产业可以扩大集聚效应,但有的产业也无法做到。同时,做大产业要细分市场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做到专业化分工。还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集聚区分工协作,发挥它们的整体集聚效应。例如,在浙江省集聚区规模最大且2012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15家工业企业中,主要集中在纺织化纤、装备制造、金属品制造、新材料制造和汽车制造,引导化纤、金属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核心企业,在不断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挖掘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发挥量的集聚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相对较短,产品竞争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要注重创新研发。

注:本文数据统计范围为集聚区的规划控制区,而各地日常统计监测范围主要覆盖集聚区重点规划区范围,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用作分析对比的数据有所不足。

(作者单位:浙江省统计局)

编辑:张雪威 / 邮箱:zxw@bjstats.gov.cn

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 篇9

陈晓亚 张文正

摘要:今年旅游工作会议,对我省旅游工作的大方向进行敲定,2012年我省将集中加强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全力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商丘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在省旅游局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商丘市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促进商丘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商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对发展旅游产业集聚区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建设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能对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SWOT分析对策建议;

当代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旅游产业不仅有重要的经济功能,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促进社会进步;不仅有利于增强硬实力,也有利于提升软实力,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

一、商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位于河南东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商丘是老子、孔子的祖籍,也是庄子、墨子的故里。商丘旅游资源秉赋良好、潜力巨大,风水八卦古城、芒砀山西汉地下宫殿群、黄河故道湖泊湿地、林海果园都是世界级的。与同在河南的名城开封、洛阳相比,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商丘,在旅游市场上还显得相对沉寂。商丘旅游成为河南旅游的十大遗憾之一。

二、建设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SWOT分析

旅游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为: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体,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为重要特色,以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为重要功能,形成旅游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区域。商丘按照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着力打造永城芒砀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在永城芒砀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上打造下一个商丘古城及黄河古道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下面我就分析一下商丘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一)优势

在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要素比较分析中,区位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要素之一,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所在,商丘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区位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发周边三省区的旅游市场。再加上商丘交通条件优势突出,商丘位于全国两大铁路大动脉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处,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公路运输也是优势明显,连霍高速在商丘境内穿过,而且商丘在不久的将来将建成军民两用的机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劣势

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尤其是政府政策与资金扶持对促进交通和市场调节方面的引导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推动力占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的国情,政府推动机制是政府扶持旅游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关键,首先是因为市场经济产生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市场机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自发作用时间比较长,所以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的,可以理解这个动力机制是由上而下的。并且旅游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单独依靠市场机制很难短时间内创造足够调节,实现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而政府机制可以与市场机制想配合,共同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商丘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没有更多的资金去加大旅游投资开发的力度,再加上商丘大中型企业数量很有限,而且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机遇

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中原崛起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商丘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优势、实现率先崛起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产业定位应瞄准旅游产业。如何把握旅游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他说,关键是提前谋划,因地制宜,尽快使旅游产业成为当地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招商选资力度,主攻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注重引进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科技附加值的集成型项目。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产业集聚区的高度重视,将为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挑战

在今年二月份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中,今年河南省将重点推进并抓好郑州新区、焦作云台山、登封嵩山、洛阳龙门、平顶山尧山—大佛、信阳鸡公山、许昌鄢陵、永城芒砀山、驻马店嵖岈山、南阳卧龙岗等10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面对全省各个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将面临很大的挑战,怎样能够把商丘芒砀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及更好的去挖掘产业集聚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设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旅游投资、融资平台,培育市场主题,可以考虑走集团化发展,如果有条件,建立旅游控股集团进行综合经营管理。其次,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对该商丘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组建,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主体多元化。另外,市委市政府要注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农村投入、道路交通投入等等,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以迅速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立良好的旅游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步伐,旅游产业集聚区应与相关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加强交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有针对性的培养旅游人才,做到旅游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相对接。地方政府要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开展旅游教育,加强旅游高等学历人员的教育,为行业培养具有战略意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每年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只有53%从事旅游业,当今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吸收人才的人才机制,引进和招聘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用事业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以机制激活人”的人才机制。重视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全民“大旅游”的意识。

第三,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导游队伍、服务队伍的建设,各级旅游培训机构进行不定期培训和考核,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加大向全民宣传建立“大旅游”的意识。形成“人人为旅游服务”的局面,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重视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开发、发展旅游人力资源。旅游行业要把确定各个层次的旅游人力

资源的开发、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做。并且政府在宏观上制定相应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人才结构,加强职业规范和道德教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

第四,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在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各种旅游接待设施,首先要实现旅游交通的畅达,其次满足宾馆、饭店的接待数量和质量要求,然后要建设一个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游客集散中心,设置旅游专用线路,车站,提供综合查询、咨询,预订酒店和车船机票、客运服务、医疗求助等服务。

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篇10

摘要:产业集聚区是目前许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它可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如果忽视了产业集聚区在高强度的物流下隐含的大规模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那么,集聚区就难以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河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因而导致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形成资源供给短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对产业集聚区内资源循环利用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 资源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A

产业集聚区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形态,从产生之初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早在19世纪末,著名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基于英国工业生产地理集聚的观察,创新性地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和理论,明确指出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密切关系[1,2]。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区域发展问题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同时对于产业集聚区中,针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方面,Sujit Das(1995),Hirohiso Kishin(1998),YasuoKondol(2001),JohnE.Tilton(2002),S.Spatari(2002),StuartKoss(2003)分别对电冰箱、汽车、塑料包装材料、废金属、纸张等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进行了研究[3]。

国内对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问题缺乏体系性论述,主要集中在对矿区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尤其是对煤矿“三废”循环利用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也有学者对某一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进行研究,如对家电行业、电子行业、废旧轮胎等行业如何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等。对于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研究多数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或建设农业生态园区方面。

纵观国内外对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侧重于具体领域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和实现手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对于如何在产业集聚区内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且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外实际情况进行的。(2)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从原始资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手段的研究比较多,如经济手段、命令控制手段等。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概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相比,在功能定位上具有明显区别,其基本内涵是“四集一转”,即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产业集聚形成的市场竞争优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经济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基于此,为实现“中原崛起”目标,河南省明确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发展的思路。2010年,又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促进集聚区科学发展。

目前,全省已确定180个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将在土地、供电、融资、税收、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截至2009年底,全省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有34个,10—100亿元之间的产业集聚区有104个,10亿元以下的产业集聚区有42个。随着近年的发展,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如东芝、杜邦、可口可乐、宝钢集团、万向集团等,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个产业集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比较低、对外开放度还不够高,投资环境还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渠道少,难度大、失地农民安置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4]。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因而导致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形成资源供给短缺问题。目前,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许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它可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如果忽视了产业集聚区在高强度的物流下隐含的大规模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那么,产业集聚区就难以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5]。

随着“十二五”的到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这就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环境破坏,以科学的模式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怎样健康发展产业集聚区,如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振兴经济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的一个现实问题。

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总体较好,也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但是,这些产业集聚区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

1、产业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链或者产业链比较短。这样,资源在产业链中循环利用的空间就相对较小。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落户企业互不相关,资源循环利用无法实现,不少产业集聚区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目前,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有一些在功能定位上还不明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急功近利,“招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对企业不加区分归类,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撮合在一起,聚集在一起就起个名字叫产业集聚区,这种短期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甚至根本没什么关系,一些基础设施无法共享,资源无法在各个企业循环利用,各自为战,造成浪费。

2、科技含量及装备水平比较低,大多数还停留在工业“三废”的简单处理上。例如利用煤矸石制作建筑材料,水泥、砖瓦等,还可以发电,提取高纯度硅酸铝耐火纤维等很多用途。其中,提取高纯度硅酸铝耐火材料纤维的产品附加值高,利润大,但是由于科技含量也比较高,产业集聚区中企业本身的装备水平也不高,因此无法大规模推广。大多数产业集聚区甚至是标榜的生态工业园区也只是停留在工业“三废”的循环利用处理上。

3、重点能耗企业能耗高,管理粗放,节能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过分强调眼前利益,对资源循环利用重视不够。大型高资源能源消耗企业大多数是原来的中央或省部企业,改制并不彻底,管理水平一般,在计划经济时代,过惯了悠闲日子,到了目前依然没有什么节能意识,仅仅注重眼前利益,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政府推一步就走一步,甚至有些污染型企业在被罚款责令整治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对资源循环利用不够重视。

4、资源循环利用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单个的企业层面,并且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目前由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还刚刚起步,因此很多集聚区还处于企业内部小循环的状态,资金、技术、设备、人力等投入都不足,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资源循环利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5、能源消耗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电力、天然气、石油制品等优质清洁能源比例偏低,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资源利用发展相关的技术都比较薄弱,能耗结构不合理,缺乏技术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质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发挥。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产业集聚区内产业关联性,延长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例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这个生态工业园区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因此,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把握对每一个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注重产业集聚区内产业的关联性,延长产业链条,以“纵向衔接、横向耦合、区内闭合”为目标,为资源循环利用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

2、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为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固体废物重

金属解毒、有价金属回收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废旧电子电器、汽车、废杂金属、轮胎、塑料等废旧资源分类回收管理系统,废旧物资预处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其设备,延伸高附加值下游产品链等。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原则;科学制定生态补偿的方式,是政府补偿还是市场补偿;形成生态补偿的合力,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克服多部门分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加强部门、地区的密切配合,整合生态补偿资金和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迅速建立;同时还要加强生态补偿的监督机制。

4、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目前,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方面的工作正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撑。因此要不断摸索资源循环设施的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营模式,建设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面对全社会开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进行引导和监督。

四、结语

目前河南省的180个产业集聚区,对各个城市乃至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产业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等有着重要作用。对如何发展产业集聚区,怎样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期对管理者、决策者、规划者的实际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暑期安全施工方案下一篇:构造函数证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