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特色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本课程特色

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特长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方式,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個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曾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关于开展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活动二等奖。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逐渐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在很多发达地区已初见端倪,校本课程已日渐成为我国课程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也明确要求“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这一模块课程做为选修Ⅱ课程。学生毕业时必须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可见,开发校本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它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特长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就是一次探究文化的旅行,教师自主比学生自主更为重要。没有教师的自主,也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因此,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既要打破以往“官方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校和教师完全独立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一个宽广的舞台。让教师自主决策,从而使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他们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校要通过这样的探究和合作,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国内外的许多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表明,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带给学生终身成长的源动力。文化决定观念,教师的观念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并渗透在教师的全部教学行为当中。有学者认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开拓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当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即要具备新型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和人才观。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培养。因此,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为核心,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用人才。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不难看出,21世纪的人才观念主要体现在“能力+特长+身心健康”上。在今后这个高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失业者多数是那些无一技之长,无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抢前抓早,而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对中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并从一定程度上适时补充了学校日常教育的缺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特长作为一种明显超出同龄人一般水平的能力,要实现人人有特长,就应该把兴趣、爱好作为培养的基点。

开发校本课程,其根本内涵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资质不一、能力倾向相异的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课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构建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特长型学生”。

三、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有利于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尤其是作为后一种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相对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差异的教育实际更有现实意义。同时,由于这一理解突出了“以校为本”的理解,实质上保障了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自主权与决策权,使特色学校的创建也由此成为可能。

首先,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确立了学校的主体地位,为形成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结构都是“官方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主体地位从未得到展现,学校的特色更不可能得到彰显。而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则使学校开始从课程决策的边缘走向中心,并逐步成为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场所。为了使校本特色课程规范、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实施,这就要求学校为此出台相应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学校的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其次,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突出了学校的整体性,一方面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持续、动态发展,另一方面又使特色学校的形成成为可能。特色学校的形成,不是学校局部的提升与优化,它本身即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出发点,开发一种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以满足学生不同认知需求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总之,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有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撑。因此,学校要不断引领教师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让广大教师在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体味教育的幸福;让广大学子在校本特色课程的学习中受到文化的熏陶、知识的洗礼;让学校在校本特色课程的助推下不断发展!

作者:赵凯

第2篇:校本课程开发 促进特色建设研究

德是人立足社会之本,会做人才会做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养成良好的品质、品格和道德,有公德心、有仁爱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的德育目标。通过近三年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从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实践和评价,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已形成较完善的经验并取得明显成效。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守纪、讲文明蔚然成风,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新时期德育工作及特色建设的必然选择

永泰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源大部分是永平街做小生意的和务工的家庭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缺少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影响;同时永平街是一条外来人口流动较大、环境较为复杂的街道,周围网吧比较多。而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中市侩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更是无情地冲垮了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课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也不如公众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

经过对多年来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实践和反思,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深深感到: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实效的有力载体,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内涵

(一)科学编制德育校本教材《中华道德名言诵读与实践》,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内核,增强可视性、可读性

我们研究把五项德育(“道德、法纪、心理、思想、政治”)目标细化成相应的学生行为习惯目标,将小学德育内容整体分解,优化组合,形成校本的小学生德育内容--《中华道德名言诵读与践行》,作为我们学校的德育校本教材,以儿歌的形式阐明具体内容,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格言编汇成册。低年级教材重点是: “文明孝敬、守时自理、兴趣求知、自信关爱”:中年级教材重点是: “诚信友善、尊重节俭、主动创新、自爱热诚”:高年级教材重点是: “明智明辩、尽责勇敢、耐心坚韧、沉稳宽容”。

(二)以校本德育课程育人队伍为支柱,提高育人素养,以师德育生德

学校每学年都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德育主管校长、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一些专业能力培训工作,并申报了区级德育课题《以教练型班主任模式实施德育校本》。发挥全校教师的力量,集思广益,编写《中华道德名言诵读与实践》,通过德育校本研讨活动,资料的收集、编写,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念。适时建立了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制度,树立典型,开展丰富多彩的党队活动,为学生文明守纪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三)以德育校本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校本教材,养成良好习惯,塑造美好品德

1、把班会课作为实施德育校本教材《中华道德名言诵读与实践》的重要阵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2、开展师生、家长诵读活动。学校把作为落实德育校本教材的时间,师生每日在午读时坚持诵读10分钟的中华道德名言,通过家长开放日开展了“千人诵读名言”活动。

3、坚持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在国庆节、六一节、元旦节等常规化活动基础上,构建系列的主题活动,实践性强,形式多有特色。另外,开展“和谐校园——我是老师的好学生”诗歌诵读、 “爱心奉献――我是永泰的小天使” 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舞台。

5、升国旗活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德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校本教材实施的重要途径。我校要求每周国旗下讲话必须要有主题,有旗手亮相讲话并主持升旗,12个单元仪仗队鼓号齐鸣,18面中队旗护围着国旗,整个仪式庄严隆重,振奋精神;每位教师轮着在国旗下进行主题讲话,明确育人不是行政或某个老师的责任,而是全体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坚持每月一次的感恩手语操。在主题教育下,培养了师生的爱国主义、学习态度、人生价值等情操。几年来升旗仪式已经成为我校德育活动的一个亮点。

(四)以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为抓手,实践德育校本课程,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1、学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大队委干部参与学校的管理。

2、抓好红领巾监督岗、旗手、护旗手等各项工作,使之成为展示我校少先队员风采的一个窗口,成为进行队员爱队、爱校、爱国教育的一个优秀的阵地。

3、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画廊、黑板报的宣传教育作用。

4、应用魏书生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理念,每个班主任都对每个学生赋予一定的职责,让每个学生都管点事,管不了人就管物,管不了大物就管小物。

总之少先队与班级自主管理已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有力推动了德育校本课程的落实。

(五)以德育校本评价为保障,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1、根据未成人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们确定各年级的培养目标,编制《德育校本教材实施评价手册》,每个月通过《德育校本教材实施评价手册》来检查孩子的成长,真正做到从小从细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

2、每学年开学初学校还开展“我为书本穿新衣”和期末开展“爱书之星”的评比,规范了学生爱书习惯;在一、二年级开展“储蓄罐工程”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开展“纪律周”、“环保周”和成立“环保小卫士”,强化了学生纪律、卫生习惯,同时通过宣传、评选“文明之星”,培养学生懂文明讲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每月开展“星级班级”评比工作,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促进班级规范化管理。

三、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

我校在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细化目标、拓展途径、创新方法等措施,把“道德、法纪、心理、思想、政治”五项德育目标细化成相应的学生行为习惯目标,通过儿歌的形式的《中华道德名言诵读与践行》,我们开发拓展符合学校德育实际的德育校本活动实施途径,活动促养成,活动塑品格,为学生成长提供体验支撑。

近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单位、“课外阅读优秀组织奖”、“白云区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先进学校”、“白云区德育示范学校”。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永泰小学 广东】

作者:刘雪如 丘云霞

第3篇: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从成立至今,已经为西藏地区培养了3000余名毕业生,他们成为西藏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架起了联结内地与西藏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校现有600名藏族学生,分别来自西藏拉萨、日喀则、那曲、阿里、山南、林芝、昌都等地区。这些学生从西藏的教育环境转入内地教育环境,自幼受到西藏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在语言、性格、思维方式、交往行为、文化基础等方面,形成了与内地学生的不同。而且经济文化的区域性也导致了藏族学生智能、个性差异、行为习惯呈现多元化,统一的国家课程不但不能满足藏族学生的发展需求,也不能适应多样化个性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开发适合藏族学生应用的校本课程。

如何让西藏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让西藏学生了解、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一直探索并实践的目标。

2007年,学校从“以人为本,培养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办学思想出发,在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展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汉藏民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为藏族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平台。该课题立足学校实际,结合藏族学生特点、文化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环境及其所受教育和地域性特点,从“汉藏生活习俗、汉藏节日习俗、汉藏民族文学、汉藏民族艺术”4个方面开展研究。4年的研究,共开发了“汉藏服饰文化”、“汉藏饮食文化”、“汉藏民居文化”、“汉藏地理风情”、“汉藏节日习俗”、“汉藏民族文学”、“汉藏歌舞艺术”、“汉藏美术比较”、“汉藏历史”等9门校本课程,涵盖了学校语文、地理、历史、音乐、美术、微机等6个学科,其中还融入了“爱国、爱家乡”、“民族团结”、“行为礼仪”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具有西藏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不仅增添了丰富的育人内涵,拓宽了学校的德育渠道,而且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

一、校本课程增添了丰富的育人内涵。

“汉藏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是从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出发,汇集汉藏民俗文化的精华,以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藏族学生中普及民俗知识,传播传统文化,让藏族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接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教育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汉藏生活习俗主要从汉藏民族的衣、食、住、行4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探讨汉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及社会心理的差异,从中了解汉藏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藏节日习俗主要是对汉藏重大节日的了解与梳理,了解节日习俗中所体现出的汉藏民族的人文资源差异,从汉藏人文资源的探讨研究中,了解因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及其他文明的信仰观念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汉藏节日习俗及意义。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搜集资料,对汉藏地域特点及自然资源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两个民族的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气候资源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藏族学生对地大物博的祖国的热爱。

汉藏民族都有着悠久的文学历史,尤其是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汉藏民族文学的研究重点是开展“汉藏民间文学”的梳理。从汉藏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叙事诗等民间文学宝库中,汲取民族精神精华;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艺术画面中,了解汉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文化以及他们的理想。通过研究让藏族学生了解汉藏民族对宇宙开始、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成、民族起源等的认识和解释,以及从中获取汉藏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精神给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创作欲望,在鼓励发扬光大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达到汉藏民俗文化的交融,增进民族团结。

民族艺术中不仅有人类共性的审美价值,也有因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发展轨迹的不同而独具的特质。对于汉藏民族艺术的研究主要是从歌舞、美术、建筑、工艺等方面着手,让藏族学生感受中国民族艺术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挖掘汉藏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探究汉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对汉藏人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泥塑”、“话剧剧社”、“语文识读写”、“经典诵读”、“预科德育读本”、“心理健康教育”、“手工编织”、“泉文化”等校本课程都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为提高藏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臺。“走进历史”社团就地取材,开发了“泉文化”校本课程。通过教师传授、网络搜索等各种形式让藏族学生领略泉城文化,并带领藏族学生走进大街小巷开展实地考察、参观游览百泉争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藏族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泉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厚重的文化积淀,不仅为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的机会。多元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丰富了学校的育人内涵。

二、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是开发者在广泛听取学生意向的基础上,自定课程目标,自编课程教材,自定评估方式。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师生在这个过程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体验校本课程。

“汉藏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实施,分为“普及民俗知识、传播传统文化的校本课”(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技能知识提高类”(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自主选择参加)。学校在逐步完善研究成果、形成校本课程体系的同时,在3个年级开设了“汉藏服饰文化”、“汉藏饮食文化”、“汉藏地理风情”、“汉藏节日习俗”、“汉藏民族文学”、“汉藏音乐艺术”、“汉藏美术比较”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带动下,经过4年来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学校整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泥塑”、“歌舞”、“语文识读写”、“经典诵读”、“德育读本”、“心理健康教育”、“手工编织”等多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仅突出汉藏文化特色,更是加强了藏族孩子对汉文化的认知、了解和认同,开阔了藏族学生的视野。

国家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达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教育家段力佩先生认为,学校是“学”校而不是“教”校,在“教”与“学”两个方面中,突出学生的“学”,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教是为了不“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校内部形成一种浓厚的研究气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支持、激励、交流氛围活跃,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漢藏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持久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为发展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个性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对于低年级学生,学校采用的是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师讲授+学生活动”和“网络探究+成果展示”课堂教学模式;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尝试了“拾荒式网络探究”与“WebQuest网络探究”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正是帮助藏族学生改变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网络探究+成果展示”课堂教学模式为例。课堂教学分为5个环节。第一环节,明确目的、任务。第二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搜集资料。第三环节,小组成员汇总、整理搜集的材料,筛选、提炼、保存资料。第四环节,以讲述或竞赛的形式展示作品,交流学习内容。第五环节,总结、讲评。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带着具体任务,进入“搜集资料”环节,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图片等信息。通过这一环节的课堂活动,藏族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利用信息资源的素养和自学能力。

在网络探究、资料搜集、研究成果汇总中,学生认真搜集汇总,分析探究,引经据典、大胆推理、敢思敢想、敢争敢辩。学生以网页制作、电子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将搜集到的知识信息进行组内汇总、整理、保存的过程,为藏族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

作品展示、知识交流的环节,帮助藏族学生克服了由于汉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太强,对课堂上发言的恐惧感,调动了藏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锻炼了藏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以及组织汇总材料的能力。

“拾荒式网络探究”是由教师设定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向学生介绍一个或多个搜索引擎,在教师指导下,就主题问题由学生提出合适的几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后,记录搜索结果,并让学生回答具体问题。“WebQuest网络探究”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使用的多数信息来源于万维网(Web),也可采用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支持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一个WebQuest主题一般由6部分组成。(1)前言:让学生了解项目的大致内容。(2)任务:教师清晰明了地告诉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完成的任务,即最终结果。(3)进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什么样的步骤来完成任务,如总任务过大,可将其分成若干个任务。(4)资源:教师列出查询资料的有关“网站清单”或向学生推荐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5)评价:制定WebQuest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工作。(6)结论: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鼓励学生概括所学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并在其他领域拓展所得经验。

高年级学生在“WebQuest网络探究”中,在教师提供的探究范围内,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组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向确定学习研究主题,自主策划、组织学习形式、过程及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藏族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使学校形成一种浓厚的研究气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支持、激励、交流成为常态,藏族学生获得了全方位体验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学校的德育渠道。

学校的德育应该是一种育心、育德的文化,是通过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服务的。

开展活动是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经验、发展个性特长、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能歌善舞、活泼好动是藏族学生的特点。学校根据藏族学生特点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为学校德育拓宽了渠道。“三语”(汉语、藏语、英语)班级黑板报评比,“多彩校园”学生绘画、三语书法评比,三语演讲比赛,三语经典诵读展示,三语课本剧、童话剧展示,优秀电影展播暨影视欣赏征文比赛,影视三语配音片段展示评比等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也帮助西藏学生获得各种能力,使其优点与长处得以发挥,个性优势得以发展,知识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举办各种形式的与汉族学校的联谊活动,加强了汉藏学生之间的沟通、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开拓了思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文化节活动,更是为藏族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才华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提高了藏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藏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汉藏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让藏族学生对汉藏两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在对汉藏文化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时,加强了汉藏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学校特色的建设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均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得以实现。

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据藏族学生实际学情与成长需求,以促进藏族学生多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在阅读、体验、活动中培养藏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及反思自身行为、自我教育能力,避免了强制性的说教。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更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

作者:孙延杰

第4篇:特色校本课程

五年级特色校本课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无穷养料。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在某一领域进行兴趣培养和启蒙教育,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演讲。古往今来,多少能言善辩之士凭着自己的胆识与辩才影响着决策者的决断,甚至是历史的进程。今天,就业压力很大,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你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扎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育人质量,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班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课前三分钟演讲。

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演讲这种特殊的口语交际形式的魅力,了解其重要性,积累规律性知识。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即兴或撰稿演讲,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顺利地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演讲、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通过演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交际能力和健康的人格,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5篇:校本特色课程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检查我校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接下来由我来为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校近几年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整体构思

校园文明礼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将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中华民族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其保持着优良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至今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程门立雪的尊师,孔融让梨的敬长,更是文明礼仪推崇的典范。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文明礼仪修养、素质的形象,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所以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的需求、学校的要求和家长的期盼下,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培养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品质的新时代的学生。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校学生活泼健康、关爱集体、文明向上,充满阳光。在常规工作中,我们坚持用崇高的理想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品质塑造学生,用优良的作风影响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老师、学生、家长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直高度重视,当作持之以恒的大事来抓,以行为规范为依托,并以此作为培养合格小公民和树立良好班风班纪的基础和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途径。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由此可见,校园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而且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教育。

二、达成目标

1、促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基本礼节,养成在各种场合经常使用文明礼仪的习惯。

2、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实施情况 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我校要认真组织实施,整体规划文明礼仪教育,将其纳入工作计划,保障文明礼仪教育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周的周一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2、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交际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3、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让学生走访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举行邀请知识竞赛、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

4、分类教学。一二年级学习《店李口小学文明礼仪常识》,培养学生学习、写字、运动等良好习惯,懂得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诵读经典,懂得做人的道理。

四、评价方法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教师制订、撰写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3、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情况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学校、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五、总体评价

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它教给人要懂得对别人的尊重,懂得谦恭礼让,懂得让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作,要求从日常礼仪习惯、文明行为抓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改进德育现状、深化德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第6篇:学校校本课程书法特色材料

华文思源

翰墨书香

------------修武县五里源乡东水寨中心小学书法教育开展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片沃土之上孕育出了一朵朵璀璨的文明之花。书法,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隐隐飘溢出墨香的汉字,一点一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怀着对祖国文化的崇敬之心,我校选择将书法教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要开发一项地方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的问题。虽然当前书法字帖很多,也有很多字帖顶着小学生专用的噱头,可是我们认为,既然是把书法作为一项课程来开展,那么教材就不能是那些不知从哪里来的字帖,更不能是出自以营利为目的的某些作者之手。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和比对,广泛征求了本地书法爱好者的意见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河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写的,《颜真卿《多宝塔》技法练习》作为我们的使用教程,这部书,是以年级为阶段,专门为小学阶段学生编写的书法讲义。我们通过书信,电邮的形式,联系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同志,他们给我们免费寄来了两套教材,是免费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开始了我们的书法教学活动。

解决了教材,接下来的是教师和教法的问题,因为是本校制定的课程,教师们对此不是很重视,学校领导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带头在教职工中间开展书法练习展示的活动,每周都将自己的硬笔书法作品拿出来,让大家品评,并提供书法用具,提倡教师们每日练字,每个月都将教师的练字作品集中起来进行评选,优胜者给以奖励。很快,钢笔字练习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们的兴趣,有人提出,教师课堂上最常用的是粉笔字,不如大家试试粉笔字功力。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很快我校教师中就掀起了书法热。

接下来,在学生当中开展书法教学活动,就顺理成章了。孩子们虽然习字时间不长,但是对于每天能看到的教师们放在校园里的书法小黑板还是很好奇的,他们模仿老师,并期待老师的肯定。很快,每个班级都有了学生们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每个月一期,制作成书法版面,在校园里展示,效果出奇的好。有一次开家长会,到会的家长们围着书法版面议论纷纷,颇有几个家长为自己孩子的书法作品能上版面而倍感有面子。

为了推动书法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多次举行书法竞赛,在全校范围内,定点,定时,定内容,让学生们现场展示书法作品,并隆重颁奖。

任何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很快辛勤的劳动就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我校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书法大赛,并荣获“汉字书写大赛优秀组织奖”,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获得的省级荣誉。校园沸腾了,师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更高了,当自己的努力获得肯定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力量。

现在,每天我们的教职工都会自觉更新一期自己的粉笔字作品,这些作品都会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摆放在办公室的门前。学生们也会三三两两来到老师们的作品跟前,虽然他们说不出老师的作品好在哪里,可是他们就是喜欢蹲在老师的小黑板前边指指画画。学生们更期待的是每月一次的书法展示,在那张不大的版面上,有他们的希望和理想。

也许,书法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当整个校园的人都去练习,都去探索的时候,校园的风气就会为之改变。写作业再也不是马马虎虎,潦草敷衍,因为也可能某一次的作业就会变成下一次展评的作品。每两周一次的作业展评,展示的可不仅仅是优秀生的作业,有时候后进生也能凭借工整的文字,整洁的文章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现在,每位教师的办公桌旁都会有厚厚的一摞纸,那都是孩子们练字的足迹,老师们偶尔会拿出几张品评一下,或许有的还很稚嫩,有的还说不上是真正的书法,不过,那一笔笔深深的痕迹,一个个方正的字体,不正代表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稚气面容么。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教师们的书法功底并不深厚,他们也仅仅是能够说一说浅显的书法技能,至于自己的水平可不敢说有多高。而且,我校还是缺少专职的书法教师,只有几位书法不错的老师兼职为孩子们上书法课。那是几位年级比较大的老教师,他们都练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毛笔字,而大多数的青年教师,他们对钢笔字更熟悉,不过很遗憾,书法作品主要还是用传统技法。学生们的作品,更多的体现在基本的“横平竖直”阶段,真正能够领悟书法真谛的还非常少。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真谛并不是看到眼前丰硕的成果,而是要为那些后来者引路,为每一个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铺下一块砖,引领他们看到通往前边殿堂的大门的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将书法教育开展下去,并将这项课程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

第7篇: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办学特色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全面发展,特长育人”这一办学理念,结合实施省教育厅下达的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激发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现就去年以来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不成熟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一、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开发意识

为了进一步整合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全体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2009年8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门培训,学习了《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工作手册》和《甘肃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示范建设项目研修手册》等文章,观看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主讲的《关于校本课程的几个问题》的视频光盘,邀请高台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课改专家和我校骨干教师一起,根据省教育厅课程教材中心的要求和有关资料,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细致的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同时,学校对负责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人员做了专题培训,切实发挥课程教学领导者的作用。

二、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我校校本课程正常有序开设,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参与的校本课程开

- 12345 -

第8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王桂芹(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97

更新时间:2011-10-10

★★★

【字体:小 大】

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1、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打破了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变单一的国家课程主导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齐头并进的新格局,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和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了传统课程自我封闭的局限,有助于学校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转变服务方式,提高使用效率。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助于学校拓展校外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与校外机构合作。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能够充分展示和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基于此,许多学校都加大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了空前繁荣,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出了既具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校本课程开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许多学校不问条件具备与否,也盲目加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列。其二,校本课程开发背离了需要性原则。不问学生需要与否,一厢情愿的开发校本课程,结果是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加重了学生负担。其三,忽视了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许多学校没有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和地方资源,校本课程内容雷同,缺少特色。

2、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公办学校,位于珲春市郊,有着丰厚的矿山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育传统。一向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在教育教学进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活动蓬勃开展,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确立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课题。2006年12月,此课题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建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同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将10%—12%的课时分配给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就保证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促使学校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创建学校特色。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教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价值在于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我们认为只有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抓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和问题的关键,具有前瞻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⒉体现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建立在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地方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体现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将使课程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好地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性原则。

⒊发挥地方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可以避免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使课程更具针对性,更能提高地方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还能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思想教育蕴含在其中。

⒋加速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地方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财富,教师对于地方资源的熟悉和了解,是课程开发的基础,更能发挥教师的价值。同时通过课程的开发,满足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需要,为其提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建立课程开发的联合体,建立一支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教合一,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吸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丰富课程资源,兼顾本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经验,更好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可以说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教育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可以更好的更充分的发挥地方教育资源的价值和功效,培养出更多高规格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相信,它的成功经验的推广,必将迎来教育上的又一次革命。

三、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校本课程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内容的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途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的意义和理论意义;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1、我校作为课题的实验学校,几年来,一直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原则,多次承担各级研究课题,具备较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高的科研管理水平,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学校具备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经验。确立本课题之前,学校就着手开发校本课程,到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语文积淀系列:《诗词集锦300首》、《成语1000条》、《精品寓言》、《精选格言1000则》、《名著、名篇》、和《文言文集锦》;民间剪纸系列:一年级:昆虫——蝴蝶系列、海洋系列;二年级:瓜果蔬菜;三年级:植物系列;四年级:动物系列;五年级:人物系列;六年级:吉祥文字系列;人文教育系列:包括一年级《文明礼仪篇》;二年级《尊师敬长篇》;三年级《健康成长篇》四年级《遵守公德篇》;五年级《环境保护篇》;六年级《哲理小语篇》。同时,还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教材、体育活动系列教材,为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要求的学生创造学习、成长的空间和平台。如今,我校正在积极开展“书香校园”特色创建工作,大力倡导和开展读书活动,学校领导班子率先成立了“文津书苑”,带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在师生中掀起读书热潮,让学生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进步。通过这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步形成了学校的特色,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实验坚持的原则

⒈需要性原则。课题研究坚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社区发展的需要出发,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⒉目标性原则。本课题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研究工作,坚持目标导向,目标指引,依据课题研究的目标适时进行调整,最终实现目标达成。

⒊系统性原则。坚持运用系统理论指导研究工作,实验研究坚持按计划、实施、评估、反馈、总结等环节进行,力争实现系统最优化,过程最优化,目标最大化,提高研究工作的整体效率。

⒋反馈性原则。建立科学的反馈系统,通过及时信息反馈,调整研究方案,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验中加强理论学习,规范实验操作,力求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出理论经验,加以推广、应用。

五、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 、精心研究,确定方向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我们要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而且我们拥有一支学历达标,素质精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软件、硬件设施齐全。学校的“特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的课题。

2 、精心策划,细化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的性质。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一定的依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全课题组成员要综合分析了影响目标设置的各种因素,认真、全面地考虑了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方向,既制定了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又制定了具体的、细化的目标,并根据目标设置课程纲要。做到课程开发有的放矢。并统一设定了校本活动开发的基本框架:即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准备、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反思六个部分。

3 、科学规划,落实主题

课程组织就是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我们在分析学校环境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课程组织。将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剪纸校本课程,语言校本课程定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各位教师要精心组织,认真钻研,既有过程资料记载,同时也要进行简明教材编写。

4 、注重过程,务实研究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于此项内容的研究,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及课程组织,并参照其他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

( 1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目标。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为校本课程开发夯实理论基础。

( 2 )、学校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环境保障,并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在课题研究上,做到定期研究和随时研究相结合,集中研究和教师个人分散研究相结合。

( 3 )、疏通三条渠道——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要采取多种渠道才能保证其功能性、实效性。我校主要疏通和保证了三条实施渠道。

(一)课堂教学

按上级要求,我校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教学,在保证课时的同时,针对我校校本课程的学科属性,选派相关学科教师执教,并对任课老师进行培养、跟踪和指导,并引导自修、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理念转变、行为研究、过程反思等各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言积淀系列校本教材课堂教学还采用定时、定量的方式实施。除校本课外,还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进行,每周积累三条成语、三条名言警句、一幅对联,还组织学生收集精彩片断等,师生的积极性很高,结合学习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创造出一系列的校本课教学和学习方法。

(二)活动促进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进程中,我校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学习收获、展示个性自我、共享快乐时光的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展示活动。如:开展校本课竞赛, 诵读竞赛活动,阶段验收活动,校本展演活动。

(三)家校携手

校本课程的实施同样需要学校教育网络合力的支持。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我校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使广大学生家长高度认可、鼎力支持。与此同时,在家庭中也能积极配合学生学习,并与学生一起学习,形成了家校合一的学习空间,有效推进了校本课实施进程。

5 、巧用评价,促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评价,在评价中逐步完善实施的内容和细节。

( 1 )、学生学业的评价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学业的评价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 2 )、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研究。为了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前,我们课题组制定详尽的评价计划,邀请课题组顾问及学校领导共同参加,建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并指定一名课题组成员主持评价活动的组织工作,确定了评价的目标。然后,课题组成员采用调查、座谈等评价方法收集各种不同途径的信息,对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研究步骤

1 、酝酿准备阶段:( 2007 年 3 月至 2007 年 6 月)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进行宣传发动,拟订实验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同时制定有关研究制度。并组织教师进行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培训。

2 、实验研究阶段( 2007 年 9月至 2010年 6月)

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展开实验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 1 )、组织教师总结研究,为实际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并再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专著,进行文献研究,并通过召开研讨会,再次讨论、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 2 )、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结合特色及学校实际,精心对校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课程目标。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并依靠各方力量,制定了完善的课程结构,并组织编写了体育校本教材、语言系列校本教材、剪纸校本教材。形成了系列、形成了规模。

( 3 )、加强兴趣型课程开发过程管理,建立兴趣型课程开发保障系统。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 4 )、遵循修改、完善后的具体实施方案,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而务实的研究并开展评价。我们要求各位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在期初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期末写出研究总结,并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学校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 5 )、定期组织汇报观摩活动,积累实验资料和阶段成果。

3 、总结验收阶段( 2010 年9月至 2010年 12月)

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然后再实践、再论证、再修改,并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最后总结实验得失,物化实验成果。

七、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是学校教学副校长,曾经常年担任语文教学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具备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多次组织承担大型的科研活动,曾经被评为 “全国煤炭系统优秀科研工作者”。

参加研究人员中,薛冰松是珲春市进修学校德育部主任,曾经担任学校校长,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李永利是进修学校的校本教研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邹艳霞是珲春市十小的校长,曾主持过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他参加研究的人员均为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了一个高素质、强能力的研究团队,成为本课题研究实验的坚强堡垒。

课题研究具备由专家组成的顾问组,形成了课题研究支持力量。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兑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机会,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进行研究信息反馈。

5、学校做到保障实验经费。

第9篇: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安图三小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我校作为县课改实验校,于2004年开始进行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学校把此项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来抓,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面就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以简单的汇报: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背景及课程结构门类

学校地处长白山脚下,拥有一千三百多名学生,学校条件优越,师资力量较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值较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县情和校情,积极向师生、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特长。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课程开发体系进行了前期认证,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现在已经完成初稿的校本教材有:《可爱的安图》共两册,六十八课;《硬笔书法》共一册,此系列为学生校本课程必修课。《经典诵读》共一册,此系列为学生校本课程选修课。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目标,规范课程管理体制。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的实施,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起校长统筹,主任指导,课题组组长负责,教师落实的管理网络,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管理,还成立了由校领导、教师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等。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理清课程开发思路。学校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做好教师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专题讲座,学习相关的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州、县组织的研讨会,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专题研讨会。通过培训与学习,全体教师掌握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理清了课程开发的思路。

3.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明确课程开发方向。2004年3月,我们根据实施方案,对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发放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从反馈的情况看,教师们对校本课程很感兴趣,对校本课程很关注,焦点都集中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生活能力

培养、个性特长培养等方面,这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初步确定了教材结构及教材门类。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1.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确保课程有效实施。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学校强化校本课程管理,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的同时,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在课程表上明确安排。学校狠抓校本课程的落实,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上好每一堂校本课,教导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备课与上课进行检查,采用座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每月进行一次研讨会,研讨解决校本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保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多元评价,注重发展,促进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对学校课程进行多元化评价,主要从《课程纲要》、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学校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评价中,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编制评价工具,全面收集、分析、整理师生信息,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对师生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将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与教师量化考核相挂钩。

3.丰富载体,拓宽思路,完善校本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是校本课程的隐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又可以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校园特色教育活动相结合,寓教寓乐,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1)《可爱的安图》:我校地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长白山脚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安图的旅游、经济地位逐步确立。这就要求每一个称职的城镇市民都应该从小熟悉安图了解安图。因而,学校将爱家乡教育设立为我校校本课程,这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可爱的安图》共两册,分别介绍了安图的自然状况,安图的历史沿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奔小康几部分。

①.安图的自然状况:本部分是教材的主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安图自然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主要景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景点的特点和自己的语言风格,编写导游词,与同伴交流,并在班上择优演讲。

②.安图的历史沿革:重点介绍安图县建县史、安图人民革命斗争史,通过收集资料、采访相关部门与政府部门、调查收集民众意见等形式,撰写安图人民

革命斗争事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为保卫安图,建设安图在这块热土上流血牺牲的革命烈士。教育学生像英雄学习,用实际行动建设安图。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这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本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事物。教学生明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人民才能富起来。

课程实施已有6年,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结合实际调查研究情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及时更新教材中相关数据,补充新内容。使校本教材逐步完善。《可爱的安图》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安图的资源环境、乡土风情、历史轶事,熟悉了安图县的主要人文景观。通过课程设置中的调查、采访、演讲等活动,还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撰写调查、采访报告及实践、交际和创新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激励了学生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安图。

(2)《经典古诗文诵读》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为此,我校还自编了一套《经典诵读》,规定了1—6年级不同的阅读内容。如:

一、二年级背诵必背古诗、《三字经》、《百家姓》;

三、四年级背诵《弟子规 》 、《笠翁对韵》;

五、六年级背诵《论语二十则》、《朱子治家格言》等。学校利用早自习和大课间活动时间安排各班级根据规定内容进行背诵。值周教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同教师月工作量化考核挂钩。我校自实施古诗文诵读活动3年多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校师生踊跃参与,形成了人人争先背诵古诗文的良好氛围。每学期人均背诵量40首,最多的每学期达到100首以上。 (3)书法

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引起学生对书写的高度重视,培养他们正确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把汉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美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让学生从小就练就一手好字,我校将书法纳入校本课程,在一至三学年开展,每学年每班一周一节课,由书法教师刘源伟和崔海燕任教。为增强此项活动的时效性,学校利用周

三、周五午自习进行书法训练课,值周领导和书法教师进行检查。学校还规定每班要经常开展书法竞赛活动。每周每位学生要完成一件书法作品,周一上交,班主任点评。每月学年组织一次书法现场竞赛,竞赛内容学年统一,全校老师参观浏览。参评的作品在学年展出,学校对参选上来的作品进行表彰。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几乎每位学生都能把汉字写得正确、

端正、整洁、美观,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为学生从小就练就一手好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快乐大课间活动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跃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长学生体育才干,促进学生体质提高,使学生能有更健康的身体、更和谐的心理,我校有组织的开展了快乐的大课间活动,快乐课间活动实行分年级、分场地、分项目以轮换的形式进行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

每到课间,看到的是孩子们一张张溢满欢笑、幸福、快乐、健康的面庞。老师和同学们在校园里,一起进行着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等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校园里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欢笑,师生都展现出了健康、向上的活力。

四.校本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

校本课程开发,始终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指导;以“张扬个性,和谐发展”为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核心,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动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提升,校园内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由最初的心存疑虑、观望等待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目前承当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0%,很多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优势并不明显,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摸索着、实践着、积累着,与校本课程同成长共进步。

2.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基础教育的立足点远远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探索什么。如今,学生会自主学习,能直接参与实践,真正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说校本课的开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 校园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得异彰。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活动为载体,我们注重多方位挖掘校园的途径,利用各种节日,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师生们共同策划,布置走廊和班级文化,使教学楼内充满了童趣、活力和斗志,甚至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努力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了多彩的校园文化。

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性,时间上的周期性,知识上的系统性等,有待于我们加以审视、修正,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回顾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点点滴滴,我们欣喜地看到,六年来的校本开发历程,全校师生不畏艰辛,不断探索,洒下了无数的汗水与泪水,也正是有了“校本”这一活水才会给“课改”注入新的活力,才能让校园充满浓郁、温馨的文化氛围。尽管未来之路布满荆棘,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路高歌,走向明天。

上一篇:西游降魔在线观看下一篇:初三历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