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模板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模板(精选8篇)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模板 篇1

(1)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2)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3)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4)懂得一些生活常识。(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2)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3)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7)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二、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三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内容导航

六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实验二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验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实验四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实验五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升学生对定性实验以及定量实验的认识,介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巩固学生对新学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的认识。实验六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实验七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验八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实验九通过一个典型的有机实验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最终结业评价由平时成绩(即每课时评价)以及最终测评综合得出。结业等级分为A B C D四种。

课程(教材)物质结构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教材为每课时一张A3打印纸,由教师排版后经油印室统一印发,所有课时完毕后统一装订。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

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模板 篇2

开发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1. 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 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不同, 对同一化学原理的验证不同书的验证具体实验方法不同, 即使采用同一方法实验, 但是使用的溶液浓度不同, 使得教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加大, 工作效率降低。

例如:“溶胶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 关于“Fe (OH) 3溶胶的制备”, 刁凤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1mol/l的Fe CL3溶液;庞茂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用化学》中使用0.18mol/l的Fe CL3溶液;黄南珍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1mol/l的Fe CL3溶液;牛秀明、吴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2mol/l的Fe CL3溶液。如此以来, 实验教师就要准备四种不同浓度的Fe CL3溶液, 而最终达到的实验目的相同, 都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化学凝聚法制备溶胶, 加深对溶胶的感性认识, 明显不同书实验编排的差异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准备时间, 可对于实验效果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验证“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 刘斌、李培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实验》中用0.1mol/l Na2S2O3和0.1mol/l H2SO4混合进行验证;冯务群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用0.01mol/l Na2S2O3、0.2mol/l KI、0.2mol/l淀粉、0.2mol/l KNO3、0.2mol/l (NH) 4S2O8混合进行验证;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增加, 实验结论完全相同。

2. 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 无机化学实验部分, 编写过程中没有针对专业学习的需要, 也就是说应该编入的实验内容没有编入, 不该编入的内容却又编入了。

例如:丁秋玲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供医学检验专业、药剂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竟然没有“沉淀的生成、溶解、分步沉淀”的内容, 如此一来, 学生在学习后续《分析化学》时, 因为没有建立对分步沉淀的感性认识, 那么有关配位滴定分析中, 指示剂的选择,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量和速度就显得很慢。

再如:牛秀明、吴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供药学、化学制药等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中没有化学实验室须知、常用仪器简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数据记录和报告书写的规范的内容, 学生在实验前只能预习到实验内容和步骤, 对于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和操作要领不能预习, 造成实验中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不重视, 规范操作也无法顾及, 可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对于操作的规范要求比较严格, 如果不能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 实验中严格操作, 就无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势必影响未来的工作。

又如:谢吉民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的《医学化学》, 关于“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实验, 就没有必要编入。因为这本书的使用对象是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 对于这些专业而言, 《医学化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补充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不足, 重点是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和内容, 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实验测定醋酸解离常数, 对于后续课程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所以不应该编入教材中。

3.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 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经常变动, 致使今年购买的实验试剂, 明年可能教材变化而不再使用, 造成试剂闲置, 实验资金浪费。

例如:牛秀明、吴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无机化学》中, 为了验证“介质对电极电势的影响”选用了“介质对氯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 可是其他化学书均未采用此法, 而是用“介质对高锰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 致使实验室氯酸钾闲置, 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 有时候甚至会在日光照射下自爆, 实验室学生流量大, 保管还要特别注意, 因此给老师的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因此也造成实验经费的浪费。

4.由于我们学院学习化学课程的专业、层次多, 无论医学类、生物工程类的哪个专业都有开设不同的化学课程, 而且无机化学实验都是这些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内容, 所以编写校本教材显得很有价值和必要。

基于以上原因, 有必要对化学课程中, 无机化学实验部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设想

1.针对不同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不同, 不同学习层次教育教学方法不同, 综合考虑合理编写不同实验内容, 最终达到教学培养要求。

在我院化学课程主要是在护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开设, 既有中职学生又有高职学生,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都有关于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 但是专业、教育层次不同, 培养目标不同, 对实验操作技能要求不同, 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也应该不同。

例如:“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 作为护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熟练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 只需要了解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但是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应该学会一般精确度浓度溶液配制与精确浓度溶液配制在操作和仪器使用上的区别。

又如:在高职药学、医学检验专业应该开设一些测定性实验, 增加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认识, 知道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学会处理实验数据, 为今后学习《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奠定数据意识, 初步让学生建立在工作中保留重要工作数据的意义认识。在高职阶段的无机化学实验中开展一些设计性实验, 当然针对专业不同设计性实验的难易程度可以不同,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也为今后的毕业论文书写培养一点意识。

再如:对中职的学生多增加趣味性实验和实用性实验, 如“消字灵的配制和使用”、“自制冰箱除臭剂”等, 既验证了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合了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整合现有化学实验资料, 对同一化学原理和理论的不同实验验证方法, 经过筛选, 选择出既适合培养目标又实验现象明显, 还要试剂便宜, 试剂用样量少, 经济实用的实验内容。

像前述的“Fe (OH) 3溶胶的制备”, 其实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都可以成功制备Fe (OH) 3溶胶, 那么就选用0.1mol/l的Fe CL3溶液, 可以避免高浓度溶液造成的试剂不必要的浪费。

3. 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 尽量使实验内容之间相互衔接, 使试剂能够前后兼顾循环利用, 实现“低碳环保”, 节约实验经费。

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中, 根据本学期开设化学实验的需求, 在不同班级进行此次实验时采用不同的配制内容, 刚好让学生配制的溶液在今后实验中能够用上, 那么既省出了老师配制实验试剂的时间, 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还节省了实验经费。

4. 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 对于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 尽量想办法用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实验代替, 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室学生多, 人员密集, 而且学生不断地在实验室活动, 做一些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 可能对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有威胁, 所以在编写时用无毒无害实验代替, 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又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 师生在实验时都能安心。例如:验证“低价盐的还原性”一些书上采用“亚锡盐的还原性”来验证, 可是在实验中要用到Hg CL2, 生成物中还会有Hg, 鉴于Hg CL2、Hg都有一定毒性, 所以在编写时就用“亚铁盐的还原性”代替, 实验目标同样能够完成, 也不会造成实验的不安全事故。

当然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 希望能为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国镇.以STS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育, 2006, (4) 19-20.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模板 篇3

摘 要:以对某地区部分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系统阐述了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设计出富有特色,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并在某中学进行实践。结果表明,该课程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并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潮。由于人们发现国家课程开发存在着种种弊端,他们普遍要求在课程开发时应该以学校为中心,由各学校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校本教材,这也是课程决策民主化的一种体现。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就启动了新课程改革,而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

自2010年甘肃省开始在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在各个中学得以积极开展。然而,通过对本市部分高中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专业素质的增长以及学校内涵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定位认识还不够清楚,他们把新课改中的校本课程等同于探究性学习活动。而且被调查到的学校现行的校本课程在科目设置上相对比较少,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有的还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选修的人数都比较少。

新课程下的化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新课程明确指出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开发实施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该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

二、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的意义

一本好的校本课程应该富有特色、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验探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原理,并将其运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

1.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大大提高

本文通过对本市一中高一和高二的部分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被精彩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这也使得学生在实验化学课堂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不仅只是关注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而且更希望能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化学问题;对于高二的学生,动手做已知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希望能通过实验现象来提出问题,进而在教师辅助下运用所学化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学生已经认识到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不仅能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更能锻炼他们科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完成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进行了调整,而且还在理念的设置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一年级,课程共安排了43个化学实验,并且大多都以探究性实验为主,变传统的实验演示教学为师生共同完成实验等。新课程之所以这样安排,目的就在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各学校的实际实验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验。但是在正常上课时,往往由于受课时所限,化学课堂几乎全都是教师演示教学,而实验校本课程的开设正好可以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三、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入

由于受课时条件所限,很多学校在化学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简单演示实验,有的甚至只是观看实验视频,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实验现象,却很少自己动手去操作实验。因此,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安排学生化学实验校本课程,这也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必修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在课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延伸,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探索意识,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高一学习的有关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只是观看了视频,并未亲自动手操作,也没有去思考:“能做喷泉实验的物质还有哪些?”“若将NH3换成NO2、HCl等,会有什么现象?”“若装置中没有胶头滴管,能否设计操作完成喷泉实验?”等问题,而这些都可以安排在化学实验校本课程中,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这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化学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素材,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应用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那香烟的烟雾中到底含有哪些有害成分?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再如“牙膏成分的测定”“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褐色”“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等,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

3.课堂学习内容的拓展

选取一些与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或趣味实验,设置在实验化学校本课程中,也有利于为有志于研究化学专业的同学打下今后深入研究学习的基础。不过,这类内容在选取时,要尽可能与必修知识相联系。在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化学反应机理不必深入探究,只要能完成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即可。如化学2课本“资料卡片”中提到可根据葡萄糖特征反应原理制备的试纸来测定人体血液或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可安排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自己体内葡萄糖的含量。

四、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在校本课程编制完成后,课题组选取本市某中学高二(11)班作为试验班,在高二上學期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并选取未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一个平行班高二(13)班做对比教学。

1.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实践证明,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经历了知识探索、总结的过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加牢固地记住知识。该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自主设计、协作交流的机会,有效锻炼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大大提高了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如对于“亚铁离子的性质”——易被氧化,试验班学生的掌握程度远高于平行班学生,测试中涉及该知识点的正确率试验班比平行班高出11%。

2.培养了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大部分会选择上网搜索,或者咨询老师、同学,更有的不了了之,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利用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褐色”“溶洞的形成”“用厨房中的材料去除水垢”等探究性实验,在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生活经验的考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学生化学学科知识技能,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上的资源及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化学校本课程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扩充知识范围。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确立酸雨的研究课题来进行相关实验,对酸雨进行采样,根据其基本性质进行实验检测,了解本地酸雨的基本情况,并调查酸雨形成的原因,最后与当地有關部门协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定位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换,也为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得教师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学生发生很大改变,而且也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变化。在过去,传统的理科教育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重概念、理论,而轻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使得教师知识面普遍比较狭隘。校本课程开设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安排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解决,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念金.试论校本课程的历史演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0(4).

[2]曹葵.利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J].化学教育,2003(12).

[3]徐泓.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

[4]王婷.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5).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4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制定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张扬个性,展露才华,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提高英语和特长发展的主要活动。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要做到手脑口并用,边思边练,增强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5、个性化原则:要适应不同层次教师、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培训要因人而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借助其在兴趣、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心理优势,鼓励其不断创造、不断提高,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6、校内外结合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必须走校内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提高校本课程的学习效益。

7、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特长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选课方法 学生选课分以下几步走: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实施原则: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等,以便于规划实施校本课程。

2、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3、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自已组织学生,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4、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五、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应采用以下形式:

1、课堂活动式: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

2、课外活动式: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等。

3、体验式:通过学生的制作、调查等方式进行等;

六、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在课程表中体现。

七、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行为养成教育》、《杂技文化》、《经典诵读》、《抖空竹》等。

八、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1)学生选择的人数。教师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记载、有考勤评价记录。(2)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教师应妥善保存学生作业、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评价:(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加油”作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九、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十、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在现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进行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配套措施

1、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邀请市、县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二、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总务主任、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 篇5

—厨房中的化学

【情景与需求】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目标】

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厨房中本来熟知的物质;2.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方面对所介绍的物质有新的认识,了解某些物质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难点】

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注意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实验设计,总结归纳等方法 【课程实施】 引入:

民以食为天,厨房是人们获得食品的重要场所.我不知道咱们班中有多少同学进厨房做过饭,但我们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在厨房中忙碌.我们或多或少都对厨房有一些了解,对厨房中的物品有一定的认识.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家的厨房中都有哪些食品,燃料,材料?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做好记录,在真实的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1.1达标过程

厨房中有很多的物质,它们都是化学物质,都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它的组成成分,有的我们还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它.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将你们小组所列举的物质,从化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分类,看一看其中的哪一些或哪一种物质你知道它的组成成分,最好能用化学式表示出来.⑴实物展示,学生书写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列举的物质进行分类,对其中的物质表示其组成成分,写出化学式

⑵小组汇报结果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达标过程

同学们列举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它们有一些是很容易区分的,但也有一些却不容易区分.动动脑思考一下: ⑴如何区别酒精和白醋? ⑵如何区别牛奶和米汤?

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时,曾经用米汤来书写“无字密信”.请问:

①如何读出该密信中的内容?

②用酚酞试剂是否可以书写密信如果可以,该如何读出?

③你还有其他方法书写密信吗?

2、与同学交流,说明书写和阅读的方法.教师实物演示,学生讨论思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达标过程

厨房中有这么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同学们想一想,对于厨房中的这些物质,你所知道的它们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哪些,其中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有哪些.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书写结果.小组汇报,复习所学知识.2-2达标过程

除了同学们列举的反应外,还发生着很多很多的化学变化.下面 列举的问题,同学们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⑴我们可以用食醋制作软壳鸡蛋,用食醋清除暖瓶中的水垢;⑵自来水和矿泉水当然是不同的,同学们,你知道它们不同什么地方吗?谁能用化学的方法将它们区分开.⑶(想一个其它的题目)

3、学生讨论

回答问题,扩大知识面.其实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化学反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看似没有什么变化的静静放置着的鸡蛋也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在烹煮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如炒菜,炒肉,煮鸡蛋等等).4、音像资料:炒菜的学问

学生倾听,了解新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发生的变化:

在前边同学们提到燃料燃烧发生化学变化.同学们知道近十几年来家庭燃料发生怎样的变化吗

事实上,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住用,通信交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5、展示各种燃料:

从柴草开始……学生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于天然气的利用我们广大农村应用的还不多,但城镇居民已广泛使用.对于天然气以及家庭所用燃料问题同学们知道多少呢?考一考大家!⑴“西气东输”指的是从大西北把天然气向东部沿海城市输送.所输送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管道煤气的成分是不相同的.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不同:

⑵实验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气体分子数相同,根据此结论,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a、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上述两种气体分别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燃气灶由灶体,进空气管,开关等部件组成.使用煤气的用户在改用天然气时需对燃气灶加以改造,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相比,进空气管的直径应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c、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部分燃料的热值与价格表

燃料 热值(J/kg)价格(元/kg)原煤 2.1×107 0.8 天然气 3.9 × 107 2.8 煤气 1.56 × 107 4.0 液化气 4.7 × 107 3.0 酒精 3.0 × 107 4.0 汽油 4.6 × 107 4.3 柴草 1.7 × 107 0.3

6、学生思考

书写化学方程式,比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如果你是一家之主,在选择家用燃料时,你通常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请你分析,上述哪种燃料是最理想的家用燃料?

(3)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是当今全球性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有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太阳能,以水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 a、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理由是________.b、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哪些优点?(4)你还知道有哪些更好的能源吗? 如果把青岛市消耗的燃料全部按热值折算成消耗天然气,假若此值为日耗天然气5.5×106立方米,从产生同样热量的角度分析,相当于消耗多少吨原煤(天然气的密度为0.66kg/m3,天然气热值为3.9×107J/kg, 原煤的热值为2.1× 107J/kg).假设上述原煤平均含硫元素2.5%,则改用天然气后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多少吨?

7、学生列出计算式

教师给出计算结果,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数字上感受到加强环保的重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8、小结

简单回顾本节课新学到的知识,说出自己新学习到的、最感兴趣的知识,巩固所学,培养兴趣.【教学反思】

1、本堂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厨房为线索,以已有的化学知识为基础,从厨房中的化学材料, 化学反应, 化学燃料, 化学与安全为专题,结合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实际问题,多角度地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学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学发展新成果,着眼于化学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松宽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3、这节课需改进的东西很多,问题的设计,环节的衔接,语言的精炼,时间的安排等诸方面都需要更精益求精.另外,教师可考虑增加探究性的题目.【课堂评价】

1、实践能力: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2、创新能力:A()B()C()D()(自评打分)A()B()C()D()(教师评价)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模板 篇6

(十一)为什么北京奥运火炬燃料用丙烷

当火炬的燃料温度至20℃时,燃料罐内的丙烷燃料会产生10个左右大气压的压力,而结实的“祥云”的燃料罐可以承受150个大气压。因此,完全不必担心火炬燃料因压力过大产生外泄。当外界温度低至-20℃时,丙烷燃料产生的大气压仅为2个,在如此低的大气压下,如何保证火炬的能源供给源源不断呢?稳压阀和回热管将解决这一问题。

以往的奥运会火炬采用的是混合燃料,需要配备保温车以保持燃料的温度和产生的压力,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使用回热管,将火炬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用以加热燃料。这样,燃料罐不用借助外部加热装置的帮忙,就能使燃料产生足够的压力,支持火炬熊熊燃烧。

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也使用燃料为丙烷,丙烷燃烧生成CO2 和 H2O也就是水和二氧化碳C3H8 + 5O2 =点燃= 3CO2 + 4H20

北京奥运会火炬选择了丙烷。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饱和蒸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动态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认识奥运会火炬很彻底嘛,连其燃料也积极去了解。好吧,如果你不嫌我罗嗦就顺路看看丙烷的化学性质吧。

中文名称: 丙烷

英文名称: propane

CAS No.: 74-98-6

分子式: C3H8

分子结构: 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量: 44.10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纯品无臭。

熔点(℃):-187.6

沸点(℃):-42.1

相对密度(水=1): 0.58(-44.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56

饱和蒸气压(kPa): 53.32(-55.6℃)

燃烧热(kJ/mol): 2217.8

临界温度(℃): 96.8

临界压力(Mpa): 4.25

闪点(℃):-104

引燃温度(℃): 450

爆炸上限%(V/V): 9.5

爆炸下限%(V/V): 2.1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可作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原料或炼油工业中的溶剂;丙烷、丁烷和少量乙烷的混合物液化后可用作民用燃料,即液化石油气。

健康危害: 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 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危险特性: 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化学性质: 在低温下容易与水生成固态水合物,引起天然气管道的堵塞。丙烷在较高温度下与过量氯气作用,生成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 Cl2C=CCl2 ;在气相与硝酸作用,生成1-硝基丙烷 CH3CH2CH2NO2、2-硝基丙烷(CH3)2CHNO2、硝基乙烷CH3CH2NO2和硝基甲烷CH3NO2的混合物。上丙烷可从油田气和裂化气中分离得到。

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C3H8 + 5O2 ==== 3CO2 + 4H20

丙烷

【理化性质】 丙烷(propane,C3H8)常温下为无色、无臭气体。易燃、易爆。化学性质稳定。分子量40.09,熔点-187.7℃,沸点-42.17℃,蒸气密度1.52g/L,爆炸极限为2.1%~9.5%,在650℃时分解为乙烯和乙烷.【职业接触】 丙烷主要存在于油田气、天然气、炼厂气中。用于制造乙烯、丙烯、含氧化合物和低级硝基烷。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

【毒性】 丙烷属微毒类,为单纯麻醉剂,对眼和皮肤无刺激,直接接触可致冻伤。

1.急性毒性 当丙烷浓度〈3600mg/m时无明显作用。1%浓度使狗血液动力学改变,3.3%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致使平均主动脉压心搏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对猴,10%浓度对心肌产生影响,20%时加重,且出现呼吸抑制。大鼠和小鼠吸入混合气体(丙烷占50.15%,乙烷占19.3%,丙烯占15.1%)50g/m,均无中毒症状;5~65g/m时条件反射异常;110~126g/m时,轻度麻醉;达到400~500g/m时,表现为麻醉状态,部分动物出现深度麻醉,但均无死亡。

人在1%浓度下无影响,10%可出现轻度头晕,但无刺激症状。

2.慢性毒性 每日暴露于丙烷为主的混合气8.5~12.16g/m,2h,连续6个月,动物除体重略低于对照组外,一般情况尚好,浮游试验时间缩短,神经活动早期2个月以抑制为主,后以兴奋为主。体温调节有轻度改变,早期低,后趋正常。血红蛋白轻度减少,脱离接触后可以恢复。组织学仅有轻微变化,表现为肺少量出血,肝肾有不明显的蛋白变性。

【临床表现】 接触较高浓度丙烷、丁烷混合气,可出现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流涎,血压较低、脉搏慢、神经生理反射减弱,但不出现病理反射。严重者可出现麻醉状态,甚至意识障碍。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100~300g/m的丙烷、丁烷者,出现头晕、头痛、睡眠障碍、易疲倦、情绪不稳定及多汗、脉搏不稳、立毛肌反射增强、皮肤划痕症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并有发生肢体远端感觉减退者

毒品与化学(下)



四、冰毒、摇头丸

1.麻黄、麻黄素、冰毒、摇头丸

麻黄是我国特产而著名于世的中药,4000余年前已用作发汗和兴奋止咳药。1887年日本人长井长义氏首先从我国产麻黄中纯制出其主要有效成分称麻黄碱或麻黄素。我国陈克恢氏研究了它的药理作用和疗效,用于哮喘的治疗。

人们发现用碘化氢及黄磷处理麻黄素时生成的脱氧麻黄素,即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远大于麻黄素。

1933年美国人Arens G. A又发现,当脱氧麻黄素再失去N-甲基后生成的苯基氨基丙烷、亦音译成安非他明(amphetamine)同样有兴奋神经作用,还报道了他本人用后的兴奋状态和欣快陶醉感。于是在1935年于美国和1941年于日本开始把它们作为抗疲劳剂出售,并被日本军国主义用在高强度作业的工人、夜战士兵和“敢死队员”的身上。

甲基苯丙胺常用的是右旋体盐酸盐,它是一种无色片状结晶,熔点170℃~175℃,故俗称“冰毒”。它易溶于水、乙醇、不溶于乙醚,游离碱有氨臭。

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俗称摇头丸,是安非他明的另一种衍生物。早在80多年前已经被合成,并认为是一种毒性很小的兴奋剂而用于通宵舞会或狂欢舞会上。直到最近几年才报道了大量急性中毒和死亡的病例。

2.毒性

冰毒、安非他明、摇头丸等均为法定禁止滥用的兴奋剂,其中以冰毒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最强。健康成人摄入1mg~5mg冰毒时可以暂时消除睡意,疲劳,并能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由于失去对疲劳的自然警告,而陷入过度劳累状态,这时会出现食欲减退、血压升高、气管扩张等症状。

用药量达20mg时即出现急性中毒,表现为不眠、不安宁、呕吐、头痛、发汗、眩晕、口渴、腹泻、心悸亢进等症状。重症时呈注意力涣散、虚脱以至昏睡。连续用药在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并把它称为“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初期有多语,对种种刺激过敏、躁、郁循环性病态,继之,在幻听、幻视的错乱状态下,呈现被杀、被跟踪、嫉妒等多种妄想症。进而会发生突然杀人、纵火、强奸等多种犯罪行为。

MDMA这类药物在促进摄入人的情感增盛的同时,诱发产生5-羟色胺(5-HT)综合症,使末稍神经受损。尤其处在情感增盛的人群和高温、高噪音、易脱水的环境中更加强了它的毒性,使人摇头不止、行为失控,最后导致免疫力下降、肝肾功能衰竭,以至死亡。



五、大麻

1.大麻与麻烟

大麻(Cannabis sativa)俗称火麻,桑科植物,是一年生雌雄异株草本。高约3m,叶有对生长柄,我国古代就有种植,但主要用其韧皮纤维制麻布、绳索及纸张,种子榨油制油漆,火麻仁入药。大麻雌株能分泌出具有致幻作用的树脂,尤其是印度大麻,由于气候条件,不仅树脂含量多,且致幻作用也强。

大麻的雌花株梢称为麻。花期将花穗连同小叶一起摘下,晒干后作成称为“麻烟”的嗜好品直接或与烟草混合吸食。我国云贵山区及新疆沿丝绸之路一带,过去就有吸麻烟解乏的习惯。

从麻中得到的油树脂(8%~20%)干固后的膏状物常称大麻(hashish)。但大麻是一种仅次于鸦片的麻醉剂,我国汉末医学家华佗在行腹部手术时使用的称为麻沸散的麻醉药中据说就含有大麻,此外它还可用于止痛、解痉和松弛肌肉上。然而近年来由于大量被世界各地一些青少年所滥用,而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大麻是一种非法种植的植物。

大麻的油树脂中能分离出多种称为大麻酚类和大麻酚酸的化合物。但其中主要致幻物质是四氢大麻酚(THC),以后还证明了大麻酚的四氢衍生物都有兴奋神经作用。

2.毒性

大麻中毒时主要呈现类似二乙麦角酰胺(Lysergide; LSD)及仙人球毒碱或称麦斯卡林(Mescaline)样神经异常,即出现妄想、幻觉,“幸福感”、“陶醉感”,在睡意加强的同时,又会丧失时、空感觉,在伴随幻听、幻视的出现,还会有心律加速、血压升高、口渴等症,如再继续吸食,则陷入眩晕、虚脱状态。

由于大麻品种和制品的差异,其中THC含量也很不同,一般内服THC纯品0.12mg/kg或吸食0.05mg/kg时即可以现幻觉。大麻的致死量有很大个体差异,对大鼠而言,其THC致死中量(LD50)为175mg/kg。

春天为什么让人兴奋

据《生命时报》报道 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冬天人体会分泌较高水平的褪黑素,这种激素能控制睡眠周期,让睡眠时间更长。春天到来时,眼内光敏组织感知到白昼时间延长,会向大脑发送减少褪黑素分泌的信号,这会让人清醒时间增加,大脑更加活跃。另一方面,体内一种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在春季也会升高,这可能是兴奋、精力充沛、内心狂热等春季兴奋症状的根源。

人类学家则认为,春季不安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早期人类在整个冬天常处于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春天来临时,他们开始进行狩猎、采集和生育等活动,这让人们活动欲望增加。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模板 篇7

大学语文是公共课的必修课, 它承载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积淀艺术底蕴, 提高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与审美能力的教育与文化使命。 通过中外名家名作的欣赏与体味, 对学生间接体验人生、感受人物命运之变奏、了解生活之百味均大有裨益, 该课尤其为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提供不可或缺的丰富养料。 但是, 由于进校前一直接受应试教育,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大学语文课由于缺乏立竿见影的实用性而受到冷落。 此外, 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标准化的培养方式、低阶能力的目标倾向等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 要改变大学语文课边缘化的状态, 就要以开发贴近学生经验与兴趣的校本课程为切入点, 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转变其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态度。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存的一个课程板块, 它的开设是“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首创者之一麦克米伦将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工作, 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试验的价值取向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成为“整体的人”。

关注学生不仅是学习成绩, 而且是他们的社会需要、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和认知需要。

学生刘苗苗曾在一篇习作中写道:“教育不可像麦当劳一样把本不相同的物质和原料加工成同样的沙拉鸡腿和汉堡。 如果是这样, 学校变成了生产学生的麦当劳, 教师变成了操作工人和机器人, 学生则成了失去生命活力的任人捏造的面团。”“有人关注我的成绩, 有人关注我的书包, 却没有人关注我情感的苍白。 ”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关于人类需要的经典理论, 这些需要依其重要性, 按等级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各层次需求只有在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 高一层需求才会发生。 这一相信人类情感重要性和基于爱和信任的方法论的理论对教与学均具有深远意义。 教师和课程编写者把学生视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地参与生活经验的一个完整的个体。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使学生具有心理满足感, 即对学习的良好的感觉、好奇心和动机、自信与渴望等, 这些影响学习的因素恰恰是我校有些学生所缺失的。

2.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兴趣。

学习经验是影响学生形成对课程内容的态度及最终对其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生通过该实验获得学习心理满足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塔巴指出:“在实践一个大范围的目标群时, 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经验, 而不是内容, 除了知识和理解能力, 学习经验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时, 参照了国外选择经验有效性的标准。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基于学生的专业学习经验, 同时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源于兴趣、 满足兴趣并拓宽兴趣。 有效学习是在知识对学生的生活有意义时才会发生的, 该实验的内容能与学生专业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所以“选择的内容和经验能为学生提供继续深入探究的途径, 这些内容和经验将影响学生的情感层面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这样的探究”。

3.关注本土知识和民族传统文化。

昆曲作为国粹,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存, 也是独特而宝贵的本土知识资源, 但是该本土知识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处于缺失的状态, 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知之甚少。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 更注重对本土知识的选择。它是安置本土知识的理想家园, 缘此, 我进行了《牡丹亭·惊梦》课程整合教学实验,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接触传统戏曲文本, 在情景化的学习氛围中, 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零距离感受、体验它的独特魅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验设计与实施

1.昆曲《牡丹亭·惊梦》校本课程的设计 (课程整合) 。

我校大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 (第三版) , 但选文中没有戏剧文本, 这对于艺术学院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各种艺术门类是一种缺憾。

《牡丹亭 》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其 《游园》、《惊梦》等出戏是京、昆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作为学艺术的大学生, 尤其是本校又有得天独厚的戏曲艺术底蕴与教学资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领略“音颂”昆曲优雅婉约的独特魅力, 对于他们文学修养的培养、拓宽艺术领域知识、 促进他们心灵成长及培养高阶学习能力均有益处。 我对《牡丹亭》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到该课的授课对象是文博专业与音乐表演、音乐伴奏专业的学生, 他们作为未来的艺术从业者, 应该对昆曲形式及《牡丹亭》有所了解。 因此, 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 邀请天津京剧著名编剧来院给学生讲讲戏剧写作与改编的基本知识。

(2) 用访谈的形式, 邀请昆曲名师仝秀兰、 杨玉成一起聊聊、唱唱昆曲, 欣赏青春版《牡丹亭·惊梦》片段, 再说说此剧赏析的要点等,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学生在 《大学语文 》教材中任选一篇课文改编成剧本, 字数不少于2000字, 剧本改编将占学期成绩的70%。

(4) 在改编剧本中遴选出较好的修改后排演, 争取在全院范围内公演, 并以此创建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

2.《牡丹亭·惊梦》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此次《牡丹亭·惊梦》赏析讲座名为“青梅煮酒话牡丹”, 意为在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访谈的形式活泼亲切, 不拘一格, 与校本课程多以活动课的样式出现相吻合。 此次讲座特邀了两位专业老师: 我院昆曲名师仝秀兰和笛子伴奏杨玉成, 专业课老师和基础课老师一起讲戏, 这种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优势互补的综合课程在学院尚属创举, 一时传为佳话。

讲座伊始, 大屏幕映出杜丽娘舞出长长的水袖递向柳梦梅, 因为选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所以演员青春靓丽、服饰精致优雅, 一下子就拉近学生与剧中人的时代距离。

我先请仝老师就“中国戏曲之母”———昆曲的来源、京剧和昆曲的区别及昆曲的艺术特色等问题侃侃而谈。 然后请杨老师为音乐系的学生讲讲昆曲音乐同民乐、西洋音乐的区别。 当学生得知昆曲音乐只用五个音就完成所有剧目的创作时, 尤其是亲耳听到“水磨腔”昆曲细腻婉转悠扬的笛音时, 无不对古代艺术家充满敬服之情。

我用课件展示加语言描述生动地讲述了 《牡丹亭》的传奇故事, 学生唏嘘感慨杜丽娘为了真情至爱由情而梦、由梦而死、又死而复生的真性情, 其后又一起欣赏青春版《牡丹亭·惊梦》的视频片段, 使学生对昆曲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婉转悠扬的念白、唱腔、优雅迷人的服饰等有直观的感受。 其后我就杜丽娘为什么做梦把她同《西厢记》 的崔莺莺作了比较:“封闭的环境杜绝了她与青年异性发生爱情的一切机缘, 使她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为徒然的渴求。 所以她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都只能在梦中实现。 她还不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能在佛殿与张生一见钟情。 礼教对她的禁锢实在是太厉害! 但是杜丽娘又比崔莺莺离经叛道, 更具有叛逆精神, 一旦走出深闺, 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 就走上了一条反抗与叛逆的不归路。 ”

昆曲的语言优美高雅, 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随后我选取【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等经典唱段进行了具体的赏析。 先由仝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 杨老师珠联璧合地吹笛子伴奏。 每表演完一个唱段, 我就讲析一段。 古老的昆曲艺术之音回荡在当下现代的艺术校园里, 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会心的笑声、由衷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场面非常火爆, 学生通过《牡丹亭·惊梦》的赏析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讲座达到了高潮———仝老师演唱【皂罗袍】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全班跟着兴致勃勃地学唱;我还让学生穿上戏装摆出剧中人的经典造型找感觉, 现场效果非常热烈, 学生感觉这样的课既新鲜有趣, 又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 是一次有益且有趣的课。 最后我给他们留了一个剧本改编的作业———在《大学语文》课本中, 任选一篇课文改编成剧本, 计划从中遴选出基础较好的本子, 经修改后进行排演。

四、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课程的优化。

由于一线教师最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兴趣, 自身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 所开发的课程是在课堂中切实可行的, 提高了校本课程的适切性。 而我开发的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所学专业, 是专业课的关联课程和整合课程, 是使基础课与专业课均受益的双赢课程。90%的学生认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对大学语文课和专业课都有益处, 实验促进了学校课程的优化, 有益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请看同学们的反馈:

“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次创新, 这样的创新, 不仅是教学上的, 更是教育领域里吹来的‘新鲜、健康’的空气, 把纸上的文字拿到讲台上去演, 这是很少见的, 感觉很神奇哦!” (索淼淼)

“此课之改革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希望老师多组织些此类课程。 ” (孙大伟)

“课程安排新颖, 古典戏文较难理解, 通过戏曲表演等生动的形式使同学们吸收理解了, 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印象很深刻。 师生间也达到了很好的互动。 ” (陈卓)

2.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师生关系变得唇齿相依、和谐融洽。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由“教”转向“导”, 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成了配角。 教师的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师由无所不知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打破了师生间的“厚障壁”, 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师生间平等地对话, 坦诚地交流, 并通过头脑风暴法, 使学生共享集体的思维与智慧, 主动地建构知识。 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是越来越对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通过课程实验, 增进了师生间的深入了解, 甚至改变了我对某些学生的印象。 例如《品质》的改编者金鑫栎印象中是一个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 而这篇作品却以“回忆”、“现在”、“两年以后”等时间为序来安排时间和人物, 这种如《茶馆》 般电影胶片式的一个个场景的组合, 构思上有独到之处。 剧本写了四千多字, 态度很认真, 确实令我刮目相看。 而金鑫栎也从我对他的作品评价中, 感受到老师对她的赏识和尊重, 转变了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态度, 现在我感觉学生都非常愿意和老师亲近。 与此同时, 这一实验过程在客观上对教师的教学视野、专业能力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亦带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变, 对于改变“知识本位”的单一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3.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向度, 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以传授“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为主, 因此学生习惯于认同教师给的统一标准答案, 习惯于对知识机械地识记, 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所以, 在此次试验中, 我有意识地通过相关的思维训练弥补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之不足, 让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生成重新组织的学习经验, 富有创造性地发挥潜能。 例如我在辅导时就启发他们《凶犯》写人与人之间因社会地位、教养等差异而难以沟通, 那你可以把家乡中熟悉的村民变成剧中人;又可以把“瓦尔登湖”化身为美丽的环境女神, 同作者梭罗展开对话……令人欣慰的是, 我果然收到了郝逾丹改编的中国版《凶犯》———侦讯官变身为警察局局长、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变成了中国乡村的毛三儿, 可见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已经初见成效。 因此, 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激发了学生们参与教学的欲望与创造力, 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摘要:大学语文校本课程设计是以教材为基础, 以关注学生的各方面需要、学习兴趣及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 将与学生专业贴近的艺术门类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 对授课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用以促进学校课程的优化、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牡丹亭》,昆曲艺术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毕蓉, 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1.

[2]王斌华.校本课程开发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2.

[3]张雪梅, 等.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6.

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的开发 篇8

1 对校本课程内涵的理解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一词是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等特征.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本质上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变革, 它具有隐性和显性、有形与无形的特征.校本课程的作用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各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

2 校本课程的开发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在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个体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2.2 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手、眼、脑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加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教授朱正元就当时中学的办学条件,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教育思想,要求广大物理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实验开展起来,让学生动起手来.在新课改的今天,强化实验教学就显得更加突出.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 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开发物理探究性实验校本课程,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我校基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物理教研组开发了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中选择的实验是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趣味物理实验为教学内容,如不倒翁的原理、趣怪的饮水鸟、烟花在下落时为何呈现球形、帆船为何能逆风前进、在太空中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声波制冷冰箱的原理、磁冰箱的原理、如何分辨生熟鸡蛋、在失重条件下如何测物体的质量等,该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更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技术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于以下三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提高发现探究与创新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趣味物理实验》的内容呈台阶式上升,既关照全体学生初步感受和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又让具有理工科倾向的学生有进一步开展探究实验的条件,更让有今后从事科研愿望的学生有机会走向高校、社会,进行物理前沿体验式实验,因而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张扬他们的个性特长.

(3)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今社会,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溪”.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力军, 是具体的组织者、实践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变化,必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①形成了教师的课程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形式等,必然有助于形成课程能力;②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趣味性、知识性和专业拓展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这对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要求教师站在整个课程的最高点,对整个学科有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了教师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2.3 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自愿性的原则

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前将《趣味物理实验》课程的安排挂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和潜能自主选择学习.

(2)主体性的原则

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并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的主体.

(3)一致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步,灵活地作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力求与物理教学内容同步.

(4)补充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的“不足”部分的有益补充,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实现对国家、地[JP3]方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完善二者之不足, 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5)实用性的原则

物理学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 开发校本课程时加强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来源于生活,让物理走进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6)开放性的原则

既要切合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又要灵活安排,分段实施,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最佳的实施时空,科学安排课时和学习进度.

2.4 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应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主要是对课程、教师、学生的评价.

(1)对课程评价

学期末,教师都对本学科的课程从优势与不足两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参考开课情况、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因素对各门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适时调整教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学校、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

(2)对教师评价

学校通过听课、调查访问、研究报告, 或进行成果展示等形式,对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主要有“五看”:“一看”学生选择的人数;“二看”学生学习的效果;“三看”同组教师听课后的反应;“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满意度;“五看”教师教学案例、教案的实用性、撰写的课程纲要、反思能力等进行评价.

(3)对学生评价

从学生出勤、成果、学习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上一篇:高中语文人物传记下一篇:气体充装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