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创造美

2022-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感受美创造美

在儿童生活视野下感受美、创造美

余晖南京市滨江幼儿园原园长,南京市幼教美术教研组组长,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主持了《幼儿视觉美感的引导》《幼儿生活视野下审美资源库的建构与运用》课题实践研究,主编了幼儿园参考教材《优秀美术活动设计99例》。

一、重视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

《幼教365》: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如今,您还记得自己对《指南》的第一印象吗?您能谈一谈自己的经历或观点吗?

余晖:第一次研读《指南》的时候,我和很多教学一线的幼教同仁一样,既感到无比振奋,又有些疑惑。因为,在《指南》颁布之前,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等指导性文件中,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对幼儿教育各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教学指导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此基础之上颁布的《指南》是否可以替代此前的文件?《指南》究竟想传达给我们什么讯息?它与以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其实,我们最初看到的《指南》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语言清晰而简练,呈现给我们的幼儿发展目标和教学建议虽看似简洁,甚至略显笼统,但以十分精练的词句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幼儿教育的“大方向”。随着李季湄教授和冯晓霞教授主编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的出现,以及学前教育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对《指南》相关观点和评论的发表;随着我们学习、贯彻《指南》精神的逐步深入,对《指南》精神的理解也不断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每每再翻阅和回顾《指南》的时候,越发觉得每一句话语都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指南》分别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大领域中幼儿的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加以阐述说明。在艺术领域部分,《指南》围绕“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大主线为我们阐述了艺术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其中,“感受与欣赏”是此前纲领性指导文件中一带而过的内容,《指南》以郑重的口吻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内容囊括了幼儿对音乐和美术的“感受与欣赏”以及“表现与创造”,且“感受与欣赏”在先、“表现与创造”在后。这其中蕴含着重要的逻辑关系——孩子们所有的“表现与创造”都是基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换言之,兒童将来未必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出技艺精湛的传世佳作。但是,他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感受美的情趣和能力,可以拥有艺术家的思维品质,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受与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也许这才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美好初衷。

幼儿虽然年幼,但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必然要以自己的视角去发现和探索周围的世界。那么,他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何感受,又有怎样的认知?他们如何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或许,用艺术的视角去探索和表达也是儿童建构经验的重要路径。

二、让幼儿感受与欣赏自然、生活和12界文化的多元之美

《幼教365》:您能具体谈谈《指南》在“感受与欣赏”方面给予了我们哪些指导与帮助吗?

余晖:《指南》告诉我们:幼儿“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这不正是为教育者指明了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路径吗?我们应鼓励幼儿亲身感受与欣赏自然、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多元之美。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幼儿园开始尝试进行“儿童视觉美感的引导”课题的实践探索,那时我们的理解还很狭隘,引导幼儿欣赏感受的素材往往只是从大师的作品中筛选。但是,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艺术表现符号有哪些?艺术大师想借助作品表达什么情感?对如此“高大上”的艺术问题,许多幼儿教师都很难理解,更何谈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呢?毕竟,很多伟大的作品携带着历史时代的印记,承载着创作者的人生历程与思想情感,却往往距离幼儿的生活太过遥远,难以唤起幼儿情感的共鸣。

细观《指南》,它指引我们关注自然和生活,使幼儿艺术教育更加脚踏实地,尊重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贴近了儿童视角,这不正是审美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吗?现在人们更加崇尚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那些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更值得我们仔细欣赏与品味。例如:一年四季树木姿态万千——春日飞花烂漫、夏日树冠叠影、秋日五彩缤纷、冬日枯树交织,四季树木都是美的化身。再如:自然气象干变万化——不同天气的朝阳晚霞、斜风细雨、闪电彩虹,无不惊艳。同样,幼儿生;舌中的衣食住行处处蕴含着美:美的衣帽服饰,美的菜肴点心,美的建筑和广场,美的橱窗和家居,美的道路和交通工具……生活审美化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存在,刻刻发生。从前,我们认为“审美”在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之上,而现在,《指南》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中的审美元素,这些审美素材恰恰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理解的事物。

依据《指南》精神,我所在的幼儿园曾经开展了“生活视野下审美资源库的建构与运用”课题研究,基于幼儿生活视野,发现和梳理那些他们感兴趣的、具有审美教育价值和审美创造空间的审美自然素材、生;舌素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中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元素。我们鼓励孩子们走出幼儿园,探索发现并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去发现大街小巷的美……这些审美发现不仅助力幼儿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更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万物有灵且美

《幼教365》:在您看来,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与成人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呢?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如何正确引导幼儿?

余晖:人们对美的感受都会包括感性与理性的成分。成人的审美往往会基于自身的认知和经验,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后天所受教育以及一些约定俗成价值观念的影响。但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的能力应该是去功利化的,相比于成人,幼儿更强烈的特征是直觉形象思维,自然本真。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表现,更多地呈现出直觉、感性的认识,在他们眼里,世间万物都是生动、有趣、强烈且富有生命的。他们对自己看到的事物,往往不会作过多的综合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第一印象,凭感觉和情感进行解读与判断。也正是因为幼儿这种直觉性、形象性、符号化、稚拙且带有强烈情感性的表征方式,使得幼儿的艺术感受过程和表征创作充满活力和魅力,这也是他们面对生活和世界最珍贵的童心,需要我们用心守护。

在对美的表现与创造方面,成人有很多顾虑:我要画什么,我该怎么画,我画得好不好,我的作品会不会被他人接受,等等。孩子却不同,他们艺术表现的经验,诸如对点、线、符号、形状的运用,是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慢慢积累,逐渐流畅,渐趋成熟的,幼儿的创作常常开始于无目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目的,进而成为有目的的创作。越是小年龄段的孩子越是拿起画笔就可以肆意涂鸦,亦无所谓好不好或像不像。看似一团乱的图案,经过幼儿的解读都会有特别的意义。一个圆圈,他们认为是太阳,那便是太阳;他们认为是凶猛的狮子要扑过来,那看起来似乎就像是狮子的影像。认知思维正处于象征性表征阶段的幼儿不是理应如此吗?他们还会为自己的想象和表达感到欣喜,获得成就感。

很多成功的艺术家不遗余力地追求拙趣,当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地自由表达一切外在形象之后,他们发现其实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希望可以拥有幼儿的视角,可以像幼儿那样自然本真地表征。由此可见,童心、童眼、童趣是多么弥足珍贵。如果成人对孩子说:“你看看别人画得多好,你画的都是什么呀!”那么,孩子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从此丧失对表现美与创造美的兴趣。反之,我们要鼓励幼儿以其年龄阶段应有的方式,自由、自主地用自己最喜欢和最舒服的方式表征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正如《指南》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本质——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的成长需求,鼓励并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征。

四、艺术理解与表达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幼教365》:我们对美的欣赏与表现具有多元化与主观性.对如何评价与解读幼儿作品这一问题.您有何见解?

余晖: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三大路径。在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基于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以及与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有关联的题材开展教学。教学活动前,教师会有一定的关于幼儿审美感受与审美创造关键经验的预设目标,如:希望孩子在欣赏范例(审美客体)时能够发现什么,获得哪些审美感受,可以探索和运用哪些美术语言表征自己的理解,等等。但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艺术理解与表达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孩子因自身生活经验和审美敏锐点的不同,他们对艺术美感的发现和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并不存在唯一的规范化标准。我们应该尊重幼儿自己的独特理解,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和自主表達的空间。

在幼儿的艺术作品中,有时候是在表现他们切实的生活见闻,有时候则是展现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即便是欣赏同—件艺术作品,每个幼儿的兴趣点也往往干差万别,幼儿的艺术表达与创造亦是如此。性别、性格、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的集合导致幼儿存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更加包容孩子,更加善于发现和解读孩子的发现,更加敏锐地捕捉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和表现,孩子的个性表征、想象与创造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与保护。

除此以外,《指南》还指导我们关注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对美的感受,这意味着教师还可以通过一日生活活动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幼儿基本的审美意识,经常从审美的角度与幼儿谈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幼儿主动谈论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时候,教师能积极呼应,尊重和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2019年12月,我有幸参与筹办了“‘世界是纸做的’2019年江苏万名儿童创意美术双年展”,这场展览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展览作品,还能看到幼儿感受、探索和创作的过程。我们能看到,在这场以纸为线索的深度艺术探索过程中,纸作为一种艺术课程资源和艺术创作材料,幼儿在探索纸、运用纸的过程中会发生丰富的对话,这些对话反映了幼儿对纸的认识发现以及对运用纸的审美创意尝试。从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每个幼儿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的符号和语言都有独特的解读,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与成人的目之所见和心之所想存在差异,甚至幼儿在创作的不同时期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会存在差异。当幼儿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玩了一会儿,原本无目的创作似乎有了一些较为明确的方向,幼儿便随着自己心中所愿继续创作,还会为自己的作品加上注释和想象,甚至还有情节和情绪。由此看来,美术表现和创造是幼儿表达自己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他们表达和释放情绪情感的有效路径,这种表达携带着幼儿自由自主的独特想法和个性特征,也因此更加多元和开放,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

由此可见,成人不要过多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要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和审美感受,尊重幼儿的审美创作意图,在充分相信幼儿、解放幼儿的基础上,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审美引导和支持。

五、“五大领域”的融会贯通

《幼教365》:相较于语言、科学和数学等更加“务实”的学科领域.艺术教育(美育)似乎显得尤为“务虚”,您如何看待艺术教育的这种特殊性?

余晖:个人觉得“五大领域”中所谓“务实”的学科都是很重要的,艺术虽然看似“务虚”,但其意义不容小觑,某种程度上艺术的路径和方式更适合学前阶段的孩子,因为视觉和触觉是幼儿触摸和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艺术表达也是幼儿表达情绪情感和认知最为直觉及本能的方式。同时,艺术学习所拓展和培养的探索发现习惯及想象创造思维品质对人的毕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即使幼儿将来不从事艺术工作,这种思维品质也有助于他们在不同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功;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培养,有可能会阻碍其发展进程。试想,一个孩子成年之后,其语言表达、沟通交流、观察分析与逻辑思维等能力基本上可以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项挑战,但如果他缺少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他可能在生活中缺乏情趣,在工作中缺少热情和活力,缺少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喜欢欣赏美景的人也有能力带给他人美的风景;能感受生活美好的人,也一定会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尚真、尚善、尚美,不正是积极传递美好的正能量吗?不正是艺术教育助力幼儿获益终身的独到之处吗?

众所周知,艺术具有促进幼儿向善、益智,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价值,创造力强的人无论遭遇何种挑战,都有可能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探索未知领域。《指南》中“五大领域”的教育是融会贯通的,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彼此联系、支撑,互为促进,助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最终建构健全而美好的人生。

作者: 邵姝妲 张若筠 高玲

第2篇:感受美 发现美

摘要:美是多方面的,包括美景、美德、美文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当前小学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语文教学内容当中富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指导者,积极探索智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小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挖掘美是刻不容缓的教学目标。该文则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策略

审美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之下小学语文老师重要的教育方向。语文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性极强的学科,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审美教育途径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感知情感美、故事美、品德美等方面,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教育,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以及审美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

小学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人翁,老师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老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就目前审美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老师不够重视审美教育,小学生忽视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是当前审美教育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的重要主要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往往以成绩的高低来评定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开展审美教育活动少之又少,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存在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了小学语文当中审美教育的进度和改革。另外,部分老师虽然意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形式大过于教学内容,缺乏小学生的全力支持,使得审美教育的效果质量不佳。小学生审美意识浅薄,在审美教学活动当中无法和老师形成有效互动,从而导致审美教育成为“花架子”。

(二)审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单调

就当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老师对审美教育的认知不足,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手段单一,内容单调。老师一味地陈述审美教育观点,小学生的领悟有限,认知浅薄,缺乏对审内容的深度探讨,从而使得审美教育这一目标无法深入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再者,老师在选择审美教育材料方面缺乏有效创新,对教学课本过于依赖,没有适度地拓展延伸,无法满足小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小學生课堂参与感不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从多个层面感知美

小学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为了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和审美教育的相互渗透,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让小学生直观的感受课本内容,带给小学生视觉、听觉刺激,心灵震撼,引导小学生深刻体会、品味语言文字,了解文字之美,让小学生融入到情景当中,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深入探索,引导小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比如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这一篇文章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图片,让小学生欣赏美丽的四季图画。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带给小学生更直观的感触,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老师对小学生提出问题:“在看到不同季节的图片之后,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不同的四季之美?”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让小学生对美形成初步的认知,从整体上理解不同季节的美,从而活跃小学生的审美思维,拓宽小学生的审美思路。然后老师组织小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文章内容,读完之后分享自己的读后感。然后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赏析文字,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感悟四季之美。比如春天,文章当中通过对黎明的描写,结合”泛、飘、染“这三个动态词语,构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通过时间的推移体会黎明颜色的变化,让小学生深刻的感知春季十分,壮丽的黎明美景。在夏天,以寂静的夜晚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幅动静结合关于夏夜美景的情景。黑暗的夜色当中,萤火虫翩翩起舞,点缀着这一抹黑色的“画卷”。老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引导小学生通过研读感悟,体会情境,渲染情感,引导小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知美,体验美。

(二)立足教材,挖掘主题,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内容当中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应该层层挖掘文章主题,结合文章的插图内容,唤醒小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小学生对美的想象,从而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在语文课本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包括很多的插图内容,老师可以借助插图内容,辅助审美教育,在课文教学当中渗透美育,引导小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内容,思考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美。比如老师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篇文章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唤醒小学生的生活记忆,谈一谈生活当中和自己母亲的点滴故事,从而引入慈母情深课文教学。然后让小学生在自由阅读过程当中,一边阅读,一边勾画文章当中能够表现出慈母情深的语段、句子、词语,小学生通过找寻文章当中关于母亲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从母亲平凡的形象当中感受到母亲的不平凡,初步感受母亲的爱和深情。接着老师组织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在探讨过程当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把握文章主题,深化对母亲的爱的理解,实现情感升华升华,感受爱之美。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审美教育具体可以从创造教学情境,从多个方面感知美;立足教材内容,挖掘主题等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感受美发现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21(66):46-48.

[2]李文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85):59-60.

[3]黄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98-99.

作者:卫丽敏

第3篇:感受美 发现美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是学生第一次接受系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美育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各式各样的“美”——人物美、风景美、心情美,等等。本文以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的各种“美”为切入点,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对于培育学生审美观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也就是俗称的“德、智、体、美、劳”中的“美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学生对于美的简单认识到实践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审美上的能力。相较于思想品德课程是整个“德育”的发源地而言,语文课程可以说是小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见解和理解的主要“阵地”,在语文这块“丰沃的土壤”上,学生能够从“听、说、读、写”中全面感受美,其对于学生的审美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为学生的审美观形成打下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知识储备尚且不足,整个人如同一张白纸,小学语文教育就是学生最为基础的“打底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各个时期的审美教育有所不同,但最基础的美育无外乎是培养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并发现它的美,进而理解它的美,这一阶段为整个美育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中,小学语文就是最基础的美育“场所”。各种各样的优美散文、古诗词、文言文等,或描写古今中外波澜壮阔的风景之美,如,《望庐山瀑布》《观潮》;或叙述生动可爱的动植物之美,如,《爬山虎的脚》《乌鸦喝水》。

(二)审美教育贯穿于学生全面学习语文知識的全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以实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为基本教学目标,而美育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听、说”是感性认识美的过程,而“读、写”的过程则更能够体现学生对于美的理性认识,这也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要全面学习语文知识,“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而只有将美育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学生对于“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实现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教学目标。

(三)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目标,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语文核心素养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根据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重中之重,因此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途径

(一)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自然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课本所描述的内容,能够有效防止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以著名的写景文《观潮》为例,《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跌宕起伏的写景文章,课文描写的钱塘江潮极为宏伟壮阔,给人以心潮澎湃之感,但对于尚没有“行万里路”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读这篇课文远没有看过钱塘江潮起潮落的人读这篇文章来得真实、生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钱塘江观潮的视频和影视资料,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关于审美的正确观念——善于发现文字中隐藏的真实的美。

(二)善于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人物之美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学习语文“人物之美”为教学内容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展开课堂活动,让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活”到现实中,通过模拟人物形象,可以让扮演课本人物的学生真实地体验一回“书中人物”,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也能感受到他们在品德上、性格上的“美丽”。其他学生以自己的观点真实地去理解人物是否贴合课本形象、是否真实表达了课本人物的美丽等。

例如,在学习《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时,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抽一组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扮演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在情景扮演中,扮演“渔夫”的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渔夫内心纠结却又尚存的道德底线?扮演“金鱼”的学生又能否体会到金鱼的愤怒与无奈?扮演“老太婆”的学生是否真的认为这个人不可饶恕?要善于体会每个人身上存在的美,渔夫虽然软弱不堪却还有一丝道德底线,这算不算他心中的“美”呢?金鱼虽然知恩图报但是否又真的软弱可欺呢?

(三)善于分析小学语文中的文字之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文字的描绘时常美轮美奂、沁人心脾,在“写”这方面的学习中,美育能够有效地融于文字中,在“写”的同时,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在描写上的精雕细琢之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仿写”要求颇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出流利通畅、辞藻华丽的句子,也要求高年级小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独立作文能力,拥有一定的语言逻辑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字本身的修辞手法和文字本身的“排列组合”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散文、古诗词是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文字,也是最能体现作者文字功底的。例如王维的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首诗恍如一幅画,真正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这类蕴含文字之美的诗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应向学生解释最简单的词句意义,对于诗句所包含的修辞手法也要在课堂上适当地讲解,并要求学生能够以本诗为模板对相关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要理解美学和运用美学,做到知行合一。

(四)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

除了“风景美、人物美、文字美”等分类,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应对课文中同类型的“美”进行分类,这不仅能够方便教师在授课时做适当的延伸,展开课堂内容,也能够让学生总结经验,从不同的文章中看到类似的美,从同一篇文章中看到美的不同方面。

除了最基本的以人物和风景进行分类之外,古诗词、散文、故事也可各自分类。例如,同一个诗人的不同古诗词常常反映出同一个主体,而深究其缘由,与诗人本身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以诗人杜甫为例,除去早年得志时所作的寥寥几篇诗词有意气风发之意,杜甫的其他著作几乎全部表达他郁郁不得志的忧郁情怀。这是一个作者摆脱不掉的经历,因此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作文思路,用这种总结方法能够清晰地向学生展现千百年前诗人的人物形象,便于学生学习其著作。

(五)以联系现实为落脚点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在发生变化,而在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之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是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的必由之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美”和“丑”有界限,要善于发现并区分生活中的“美”和“丑”。在培育学生审美能力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审美教育,而不仅仅是培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这就要求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观察身边的现实事件,从真实的事件中阐发学生对于美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处都散发着美丽的光辉,无论是人物美还是风景美,它都藏于文字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隐藏在汉字之下的美并欣赏它,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审美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起到重要作用,审美教育和语文学习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仲启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突破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9):87.

[2]苏志恒.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75.

(责任编辑:吕研)

作者:马耀红

第4篇:感受美 创造美 欣赏美

——浅析美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美育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审美的、有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气氛;借助现代媒体教学,由静变动,让学生学会去欣赏美;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去创造美。

【关键词】 美育 渗透 英语教学

英语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个部分,不宜过多的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把美育教学引入小学英语课堂中,充分考虑到了“为了每个学生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因为英语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用美育教学,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而且对英语教学也有很好的效果。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了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把美育渗透到小学英语学科中,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而且美育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

一、充分挖掘审美的、有情意的因素,感悟美得氛围。

1、从美得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美。

0

小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室墙壁上挂一些英文字母的装饰品;在黑板上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在作业本上贴一些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画等,都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思维。

2、从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美。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教师的言谈举止、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无处不在美育之中。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得讲台形象和人格魅力,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学手段。同时教师要具有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有了爱心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学生的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育人,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如果深入到每一位学生中去,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试了,教学活动更能溶入学生的生活中。

二、借助现代媒体教学,由静变动,让学生学会去欣赏美。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英语课堂创造了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学生主体

性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在观看中学会了去欣赏、去领会其乐趣。比如,在讲到各个国家的名称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动画显示四位不同国家的小朋友并配有自我介绍: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China/England/America/Japan,学生看到屏幕上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小朋友在进行流利的英语对话,必然十分欣赏、羡慕,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了学习上质的转变,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但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否应看实际效果。它只是作为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中辅助物,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确切地说它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学到知识,所以教师不应过分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创造美。

英语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从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并不是将美育真正融入到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才是对此的升华与提高。创造美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激励学生,使他们具有创造美的意识,把生活从美得角度去探索,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地去尝试创造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当然不在话下了。

1、 演中创造美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内容是引发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

美学家克罗齐)。” 新<<课标>>中强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变课堂生活为真正的生活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后,让学生创设情境,将所学对话表演出来,使学生通过虚拟情境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2、 歌中创造美

在英语教学中,把音乐和英语融合于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活泼好动,唱歌跳舞是他们的乐事。教师针对这一特点,尽量多编、多教一些英文儿童歌曲。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美的境界;也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如在教授weeks时,在最后可以借助“days of a week”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学,以唱促学,以学优唱,边唱边表演,同时再教导学生辅以手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创造了美。

3画中创造美

小学生不仅对音乐感兴趣,而且对美术也是很陶醉。新<<课标>>强调,各个学科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得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得形象。如让学生们将他们在动物园中所见到的动物先用简笔画比表示出来,tiger(老虎)、lion(狮子)、 bear(熊) 等,学生们的“画”创造了美,他们看着自己的画,学起来当然兴趣盎然了,学习劲头也因此而倍增。

四、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宜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如在“歌声创造美”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新理念,不宜过分追求表面乐趣,而失去内涵。

五、在美育的渗透下,提倡终身学习。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任何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学科也不例外。新课程的启动,呼换着教师、学生、教法、教材的重新定位。所以教师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在美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成、寓教于乐。例如,在让学生“演中创造美”时,不仅要激励学生创造美,而且要在表演中,学会记忆的方法,把语言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领悟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学会用表演背诵的方法。

没有美育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美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相信在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加深与完善下,这种整合性会更加突出其必要性。

第5篇: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勇于创新、敢于批判,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美术;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57-0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如何充分发挥美术学科优势,更好地促进美育也已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为使学生能深入美的世界,能感受、欣赏、创造艺术之美,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社会、人生之美,教师要做好美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勇于实践,从而达到美术教学和美育目的。

一、善于发现――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1. 感受艺术文化之美

感受美的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从主体感官出发感受到艺术客观作品的直观形式美感。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呈现于现实中,需要教师借助审美能力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教学、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把美传递给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更要从从艺术作品中品读出感情积累、感情流向和情感共鸣。

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沙漠的英雄树――胡杨》的刚强不阿、遒劲坚韧之美,教师不仅要从美术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剖析艺术的表现语言,更要从胡杨的特性、生长环境等让学生作深刻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沙漠往往是风沙漫天、荒原漫漫、不见草木的生命绝境。可是在我国西部沙漠边缘,人们却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一种高大乔木常常聚集成林,每到秋天,树上树下的金色叶子连成一片,金光闪闪,把沙漠变成一个梦幻般的金色童话世界。这就是胡杨,维吾尔族人叫它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中,胡杨作为唯一的成林树种,就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沙漠外的绿洲,用它们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用它们永生永世的孤寂注满了戈壁滩的宏阔与画意。所以人们又热情地赞美它是沙漠的英雄树,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胡杨能在这种地下水中盐离子浓度类似海洋的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通过以上介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做作品的理解能力,引起对广袤沙漠、对英雄树更多美丽画面的更多想象,同时还增加了科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美育过程。

2.感受自然人文之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也是美术教育和美育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古民居,游览层层叠叠的梯田,走访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等活动,将学生带入乡土美术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而且引发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参观教学、室外写生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清晰、综合、整体地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思想,体验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真正感受“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深刻内涵和底蕴。

二、学会欣赏――深刻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美术的一般类别,还可以加深美术作品多样性与艺术语言的理解。

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运用手段又是灵活多变的。在西方绘画中是明暗、空间、透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随着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把握好后,当他们要对某作品进行更深入分析欣赏时,就会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等,这就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美术与其它科目有了一定的联系。就以罗贯中的《父亲》这幅油画作品为例子,为什么它一经展出,就能够引起轰动,这就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1964年罗贯中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8年才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经受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而他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及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困的老农形象,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作品一经公开展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对于刚刚经过“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想理解这幅作品,就要了解到作者所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因而把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各方面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消除偏见。所以说对“美术鉴赏”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美术鉴赏”的教育,开展好美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迈好关键一步。

三、勇于创造――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云和地处浙西南边远山区,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画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之作,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唯有立足当地广袤的自然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和木玩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实的情感尽情地去描绘,去创造,去表达。

1.多方式描绘“家乡美”

在学生充分了解云和家乡美景后,如何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在笔下、在手中呈现呢?笔者就通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线描、国画、水粉画、实用美术――雕塑、民间工艺――剪纸、综合材料――粘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下:

(1)用线条勾勒云和风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景观特征,用各种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勾勒云和的山山水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用国画描绘云和山水

仙宫湖,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本身就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学生也就能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简约、概括、生动地画出仙宫湖。此教学让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体验传统绘画――国画的淋漓笔墨和构图、取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

(3)用环保材质粘贴云和景观

利用植物叶子、蛋壳、麻绳、火柴等材料粘贴各自然景观。粘贴画是一种受材料制约,必须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制作材料简易方便,又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以云和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在课堂中引入粘贴画。

2.多形式拓展创意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木玩特色产业,多形式为学生搭建木玩创意产品创作平台,拓展创意空间,创作的系列木玩创意作品融入了创造者对美学的思考,极具欣赏性。

(1)组织“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

“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创意长上翅膀”,“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中,学生用成百上千块积木拼搭而成的巍峨延伸的古城墙,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气势恢宏的坦克阵,场景栩栩如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刷新了人们对木制玩具的既有认识。

(2)木玩产品设计研发

学校设立的木玩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益智型木玩产品研发和积木玩具造型创意设计。为提高云和木玩的益智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工作室团体将木玩与旅游、幼教、动漫、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开发了系列产品。例如,研发团队结合云和梯田的地理特点,研发了“立体式梯田DIY组合”“十二级四季梯田”“立体式水滴状绚彩梯田”等木玩作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融入立体思维和全局概念,研发了“新型立体式五子棋”,提高了趣味性,这款作品获得了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3)木制工艺品DIY制作

成立木制工艺品DIY制作工作室,师生在课余时间从企业搜集玩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榉木块、木屑粉,加上五彩砂砾,一起设计“接地气”和“跨时代”创意作品。在师生们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DIY装饰画,既减少了木料浪费,又收获了美与创意。如创作的《足球》《田园风光》《彩色木糠画》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多途径参与创意服务

学校成立“艺都设计组”,参加了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制作,以及主题摄影、运动会宣传牌制作项目;与城建局开展美丽县城玩具元素的设计和展示活动,在云和江滨公园与县城建局共同设计并制作了《巢-城市》主题积木玩具造型雕塑群,形成旅游景观;配合旅游局开展如“鲁浙百名学子乐游云和”等玩具文化创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意服务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学校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传统艺术经典教育,让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味求新逐异,也要把民族、民间、地域的艺术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让美育就地取材。“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应发扬‘大美育’观念,把美育素材扩大开来,”真正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作者单位: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段鹏. 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略谈[J].中小学美术,2015,(3).

[2]杨立竹.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学研究,2014,(7).

[3]李建芳.美术生活化,生活美术化[J].中小学美术,2014(5).

[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第6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刘孝君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歌唱教学,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唱歌,但一旦到歌唱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就有些被动,有时会出现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现状,而且总觉得孩子的歌声不动听。为什么会这样呢?重新审视我们的歌唱教学,造成这种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在于我们老师自身。如何来提高我们歌唱教学的效率,让歌唱成为孩子们的乐事,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学,追求并真正实现“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信心激发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1.引导幼儿主动愉快地歌唱。

我们的音乐活动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情感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歌唱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幼儿是“老观众”,一部分幼儿是“老演员”,而老师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演员们”的身上,于是,造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歌唱教学要面向全体,并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也给每个孩子带来欢乐和愉快。 2.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歌唱

有位教育家曾言:“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我们

歌唱教学中,不光强调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歌唱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俗话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让孩子去尝试、实践,怎么会知道孩子有这方面的愿望和能力。虽然孩子们不会作词,谱曲,但他们能说,会唱,那就行了。在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我便让孩子更加大胆、自由地编自己的歌曲,对于这个“创举”,孩子们一下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思维变的非常活跃。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二、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唱第六单元歌曲《渴望春天》时,学生们听了几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畅谈春天的美景后再看课件,果然,图片、音乐一出来,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纷纷讨论,踊跃举手,畅谈春天的美景。紧接着两个乐句的不同节拍对比又从听觉上再一次地让学生感受音

乐。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接着我就让学生一句句地跟着琴声学唱歌曲,这样一来让原本课堂上情感刚投入的学生们又被拉回了原点,歌声又黯淡无光下来,刚燃烧的火即将被熄灭。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吧!

第7篇: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

9月2日晚8:00,我怀着期待与激动的心迎来了《开学第一课》。整个节目以“美在我身边”为主题,或动听的歌声,或生动的儿童剧,或栩栩如生的手之舞,或优美的舞蹈,把我们带入美的世界,让我们为之眼花缭乱,为之心生美感。

刘洋用生动流畅的文字把她的太空之旅娓娓道来。她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浩瀚无边而又富有魅力的太空,我们像一条条自自由自在的鱼儿随心所欲地游玩,但由于太空的恶劣环境我们只能富有挑战性地生活着。如她所说,因为这次的太空之行,让她更向往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我们多么依赖这颗习以为常的星球——地球啊!我们爱美丽的地球!姚明把我们带入了非洲大草原。我们被美丽的大自然深深地震撼住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动物。原来美在自然!

我们用一颗发现美的心去感受生活,并能灵活地创造美。刘大成精彩的口技表演迎来阵阵的掌声。各种常见的东西都不可思议地成为他的乐器,快乐了自己,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相信,孩子们也一定能以他为榜样,多留心观察生活的美,多思考,多动手,积极创造美!原来,我们可以创造美!

最美司机——吴斌,他的美感动了一座城,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我们为之潸然泪下。最美教师——徐佳莉,一个年轻的女孩尽她所能滋养了一批孩子的心田。那美丽的一幕幕,让我们感到温馨。最美孝女,最美妈妈„„原来美就在身边!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国度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无处不在。于丹说,生活就像一锅滚开滚开的水,不同质地的东西放在里面,结果也不一样。希望你不是“硬邦邦的鸡蛋”,也不是“软如泥的胡萝卜”,而是“能和谐融于水的茶叶”!我们要像奥运冠军,勇敢、拼搏、发奋,让我们扬起梦想,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更美好!

第8篇:(313)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文体广新简报(青府办核准第19号)

第313期

成都市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0年12月28日

发现美

追求美

创造美

——2010成都·青白江“小眼睛•大世界”少儿书画展开展

12月28日上午,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区文联、区电视台、区文化馆承办的2010成都·青白江“小眼睛·大世界”少儿书画展在区文化馆展览厅隆重开展。

开展仪式上,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向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宣布书画展开展。区政府副区长白涛对书画展总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次少儿书画展共收到来自全区19个学校的书画作品223幅,作者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6岁。这些作品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我区建设“生态优美之城,创业宜居之城,品质生活之城,运动健康之城,平安和谐之城”的卓越成绩,也充分展示了全区少年儿童的文化实力。

开展仪式结束后,向进、白涛与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区文联、区电视台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区书画家协会的书画家和我区文艺界人士代表、部分选送作品的学校代表、部分入选作品的小作者及家长代表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少儿书画展。

送:市文化局,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委宣传部 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 2010年12月28日印 (共印12份)

第9篇:有效整合,让学生充分欣赏美、探索美、创造美

──《图形密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密铺,也称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本节课是一节根据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集数学教育与美育为一体,对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教材分三部分编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感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有的还可以利用两种平面图形密铺。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编排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密铺的含义,探究常见的平面图形密铺的特点,在思索和创作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几何构图的美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在前边的“生活中的数学—密铺”这一内容,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密铺图案,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密铺,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密铺创造的美。经过前面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密铺,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可以密铺,并感受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具备一定的收集、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设计思路】

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课我设计了以“美”为核心的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分析中感受到密铺在生活中的美和广泛应用,理解密铺的含义;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实验、交流、验证等活动探索密铺的特点,构建密铺相关的知识经验;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创造设计简单密铺图形,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密铺知识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采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借助电子教室及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单独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专题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

1.观察实物,抽象图形,找准新知切入点

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们熟悉这些生活实物吗?

师:能从这些生活实物中找到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随着生回答,显示下图:

师:生活中许多实物的建制都要用到平面图形知识。此外,人们还常用平面图形密铺装饰建筑、美化布匹、进行商标设计等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密铺图案,欣赏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说说密铺到底是怎么铺的?

[教学反思:教学中采用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开课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以“看实物找图形”的方式,勾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为学生用数学知识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埋下良好伏笔,同时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2.欣赏从古至今的密铺,加深理解密铺含义,深入感受其广泛应用

(课件出示)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的欣赏?

生:密铺的用处真多。

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密铺。

生:生活中的密铺图案很美。

„„

师:是啊,密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美的享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铺才叫密铺吗?

生1:平着,一块接一块的紧挨着铺。

生2:中间不留空儿的平着铺。

„„

师:这些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对密铺的理解,你们也认为密铺就是无空隙的平铺吗?[板书:无空隙

平铺]

问:这样叫密铺吗?[师用手比划演示重叠]

生:不叫。

师:那我们还应该给密铺再加一个什么条件?

生:不重叠。 [板书:不重叠]

师:对,象这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在数学上就称为“密铺”。[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密铺]现在我们一起边说边比划什么叫做密铺。[边做边说:无空隙、不重叠、平铺]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丰富学习内容,使学习素材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拓展知识视野。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从古至今的密铺实例这一环节,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密铺的美、感受密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明确密铺的含义,更是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概括、总结、交流表述的学习能力。学生在丰富素材呈现,真实情景体验,贴切体态演示中,心理轻松,参与积极,课堂氛围愉悦和谐。]

二、探索美

1.说一说、猜一猜:

师:美丽密铺离不开数学的基本图形,通过欣赏,你发现哪些图形能够单独进行密铺?

(课件出示基本的几何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生1:正方形、长方形。

生2:三角形、梯形。

生3:六边形。

师:有不同看法吗?他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2.操作、验证:

要求:

(1)同桌为一组公用一台电脑,利用专题网站的资源,将画板中现成的平面图形自由拖动、旋转进行验证。

(2)汇报交流:展示验证结果。

(3)得出结论:

可以单独密铺:正方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

不能单独密铺:圆、正五边形。

师:看来,实践最有说服力!那是不是圆和正五边形在密铺中就没用了呢?

3.两种不同平面图形的密铺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片,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交流:圆、正五边形这些图形单独不能密铺,但是与其他图形合在一起可以密铺。

师:是的,象这样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是一种密铺。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可以用我们学到的密铺知识进行美丽图案的设计。

[教学反思:操作验证是数学证明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常规环境下进行操作验证、创作展示有诸多不便:一是教学具的准备相当麻烦,不仅要准备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平面图形,还要准备粘胶和展示板;二是学生创作设计时画、涂等做法比较费时,且不利于修改;三是常规环境下的展示可能局限展示的作品量。而利用网络资源在电子教室上课就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

三、创造美

1.阅读、欣赏

A.密铺的历史

B.蜂巢的秘密

C.埃舍尔的神奇世界

师:通过阅读和欣赏,你又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生1:这些图案太美了。

生2:埃舍尔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很会创新!

生3:小蜜蜂也很了不起!

生4:数学很深奥也很神奇。

生5:生活离不开数学!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我们也像埃舍尔一样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们也可以创作出更美,更伟大的作品!

2.开动脑筋,为教室窗帘、地板砖设计一组花样

创作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网站,选两种或几种图形进行密铺,在画板中自己设计一组花样设计。

(2)标注一组花样占用的面积。

(3)时间限制:8分钟。

2.展示评比,说说花样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的?

[教学反思: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本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设计密铺作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在积累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因此我在设计密铺图形环节中我设计了欣赏和创作两步。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进入网站自由点击,阅读密铺的历史,了解蜂巢的秘密,欣赏传统的漏窗艺术,进入埃舍尔的神奇世界,自主探究学习。丰富的网站资源,可以使学生对密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积累创作的素材。学生进入网站,在画板中自己设计,选两种或几种图形进行密铺。利用预先设计好的画板程序,学生只要将画板中现成的图案进行自由拖动、摆放、拼接,运用电脑程序设计,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在成果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新颖”时再次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在老师掌控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互动、自主操作展示设计作品,取长补短,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此环节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体现。]

四、我的发现:

师:为了给同学们上好这节课,我也去寻找了生活中的密铺,一天我把家里喂养的小乌龟的搬到屋外晒太阳,无意中也发现了一个最自然的密铺现象。出示:

龟壳上有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四边形,于是,我猜想人们之所以会用密铺美化生活,可能源于自然密铺现象的启示,然后又进行思考创作,就有了像埃舍尔这样的艺术家和伟大作品。在我们生活中密铺还有着许多深奥的学问,比一比我们谁的眼睛最善于观察,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说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用我真实的观察与发现,为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分析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作潜意识引导,使他们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影响下,提升数学意识,培养良好习惯。]

课后感想: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生动活泼、新颖有趣、扎实有效的课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获得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本节课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较好发挥了信息技术的最佳优势:一是省去了繁琐的教学具准备;二是节省了操作、验证所需要的时间;三是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四是向全体学生及时反馈展示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这些优势使得课堂教学直观、生动、轻松、高效, 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积极;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得到较好弥补,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课正因为有效整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才使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坚信,只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明天的信息化数学教学一定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上一篇:女工委员成员工作职责下一篇:城管局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