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听课感受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泰安听课感受

泰安听课感受 篇1

上周末,我们莱西语文教师一行十几人远赴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与会期间,有幸聆听了几位国家级名师的授课和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讲的《我的叔叔于勒》和《背影》两篇经典课文,更是让我感到震撼,原来语文课竟可以这样讲。韩老师反弹琵琶,剑走偏锋,诱思探究,游刃有余;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风范。下面请让我一一来说说两堂课的感受。

韩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是《我的叔叔于勒》。他的课堂设计很简单,课堂也很安静,中心环节是让学生动笔写了两个东西:一是于勒没有寄出的《第三封信》,二是没有公开的《菲利普日记》。这两次“写”实在高明,课堂的亮点也在这两次“写”上。在老师的点拨下,初一年级的小孩子居然写出了那么丰富的文字:情感真挚、角度多元,不仅有悲天悯人的心态,也有叩问人生、怀疑人生的质疑。在不断地文笔碰撞思想交锋情感融合的过程中,老师悄无声息地带领着一帮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经历了他们不曾经历的人生。这一遍走下来,我想,每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理解都会深刻一点点,博大一点点。起码,至少会丰富一点点。更妙的是,这是我手写我心,是高水平、高效率、大容量的课堂练笔,是阅读对象明确,背景知识清晰的写作训练。这堂课,不仅上得深刻动情,而且上得实在。

当然了再精彩的课也有瑕疵,即使是韩军老师的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下面我再就文本解读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韩老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最讨厌的一个人是谁?你对哥哥没认他的弟弟怎么看?答案是:最让人讨厌的是嫂子;理解原谅哥哥。

我们教给学生做人要有宽容之心,既然哥哥可以原谅,那么嫂子为什么不能原谅呢。文章开头反复强调家中的贫困,在这样的情况下,嫂子表现的只是对拮据生活的痛苦,并未表现出对哥哥有怨言,她痛苦在家庭的交往上,要经常违心的拒绝别人的邀请,痛苦在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常生活需求上,孩子大了喜欢的衣服都不能买,只能买来廉价布料自己做,做母亲的能不痛苦吗。我们不难想象为了维护这个家庭,嫂子所付出的超于常人的辛苦,日常的精打细算,心灵的折磨等,艰难的生活可能让她变得“现实”甚至是尖酸刻薄,但她也是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她的所想所做也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家庭,可以说她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否则你能告诉她在当时的处境中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所以我认为她也是可以原谅的,没有她全家人的生活可能会更糟糕。其次本文和背影两堂课放在了一起讲,突然让我有了一种比较的想法,两篇文章都有父亲和儿子。都是亲情内容,一个是父子情,一个是兄弟情。一个是四世同文,通过生与死,诠释生命的短暂脆弱和代代传承;一个表现了儿子有良知而父亲麻木。父亲为什么会麻木呢,虽有主观原因,但也不是主观的愿望,只能说是生活和社会环境造就的。假想于勒回来结果会是怎样的呢,通过于勒在这个地方呆这么长时间而没有打扰哥哥一家,并且文中说“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原因是他欠了他们的钱。这些说明他并不是别人印象中的流氓无赖了,至少现在已不是。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他在自食其力,尤其当得到小费时,赶紧答谢并给人以祝福。他在卖牡蛎时的动作是一下撬开,从熟练的动作看出他在以此为生。于勒境况虽惨但情是真。如果菲利普夫妇都可以原谅理解的话,那不能谅解的是什么呢?

我知道本节课韩老师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抛砖引玉,向我们介绍文本解读的方法,限于水平,所感粗浅,希望不会贻笑方家。

“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听韩军老师讲《背影》有感

改变或震撼一个人,只需要一节课。韩军就是韩军,“先生”就是先生。我觉得老师比我高明。我感慨且感动。

——题记 经典之作,不只因它应运而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还因它让人无论何时拾读,都能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感动,令人久久回味。经历了读书时读《背影》,教书时教《背影》,甚至已教过三四遍,面对新的学生,再次品味它,还是会有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可韩军老师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篇文章。

因为这些孩子没有读过《背影》,所以韩老师首先让孩子们去默读文章,并找出“朱家的几个人物。”

不错,带着问题读书才有针对性,也才具有实效性。这样的叙事性散文,人物的确是关键。

在学生通读文章之后,韩军老师引导孩子对“祖母、父亲、我、我的儿子”四个人物关系进行分析,诸如“几个儿子?几个父亲”等问题被认定后,将文章改为“两个父亲的故事”“三个儿子的故事”“两个孙子的故事”“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等等。

四世同文的一篇文章,究竟要传递什么信息呢?

只见韩军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奶奶的背影——已逝的;父亲的背影——将逝的;作者的人生——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未来的。我忽然听懂了韩老师的“旁白”: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不论是已逝的还是未来的,壮年的、将逝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历程:徘徊在生死之间。

但是韩老师在此时没有直接表白,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四次眼泪”的内涵。祖母、父亲都令自己流泪,眼泪代表什么?是生命的坚强还是脆弱?永恒还是短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

问题有难度,对初一的孩子来说,略显深涩了些。能否理解到这个层次?但是我却感到很震撼,震撼于这篇小文中蕴含的生命的无助和苍凉感。

此时,韩老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终于响起——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命链条的心灵传递”,韩老师对朱自清的《背影》用这样一句话概括。

所以,这篇文章到底是赞美父性?还是喟叹生命? 课上到这儿,我似乎感受到一种震撼之外的心灵体悟,不自觉陷入深思中。

但是这不是课的结尾,课堂高潮出现在“为何流泪”的分析上,“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生生间、师生间进入深度思考交流。朱自清的四次落泪,是因为他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缥缈,感受到人生的苦涩无常,窥见了人生残酷的真相。从而让学生用心体味更应该珍惜这弥足珍贵的亲情。当一个大大的黑体字“背”无限夸张与醒目地呈现在屏幕上时,让人感到呼吸的滞重。“背影”,原来是“背”和“影”的组合。

接着韩老师如赵忠祥般的极富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的读起了朱自清的《毁灭》。

“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韩老师的朗诵的确了得,有几个语文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呢? 所以,在他厚重的声音中,在他解读的《背影》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章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生命轻——珍惜,生命轻——珍重”。

而后,韩军老师就收到了朱自清的“短信”,赞扬他解读出了他的《背影》的深意。

课,便结束了。然而我的沉思却陡然加重。也许《背影》这节课,“亲情”和“生命”的解读无高下之分,也不存在深刻与否,只是相同的层次,不同的胡同,我们引领着学生走进生命的胡同,他们就会看到生命包含的那种独特的风景。

泰安听课感受 篇2

武月梅

2012年11月16日上午,由泰安市教育局主办的美术课下乡活动在肥城市孙伯镇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把美术课堂上活,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对美术的感知绝大部分是源于社会的,是肤浅的,前往师范附属小学参加由泰安市教研室主办的“送教下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午观摩了由肥城实验小学老师执教的《真情对印》和泰安金娟老师执教的《线的秘密》。课堂上,我认真做好记录,细致地琢磨课堂的每个细节。我被课堂上教师那优美生动的语态、亲切自然的师生互动交流、灵活机智的课堂反应、巧妙新颖的课堂设计所深深地吸引,感到每堂课都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准备,环环紧扣,从而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心中有了不少的感悟。

一、别开生面的导入开启好课之门

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和谐。两位教师都是在不熟悉学生的情况下进行授课,如何尽快调动孩子情绪是教师面临的难点。金娟老师开场白和互动游戏设计,亲切的谈话方式,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引人入胜,很快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放松了学生紧张的学习心理,创设了好的开端。生动、精炼的鼓励性话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

二、教学理念新颖,资源运用合理

两位教师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有较强的亲和力;注重师生学习过程的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传授者。教具、范作典型。实验小学教师的示范大胆、简练、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贴近生活,设计体现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的特点。两位教师的课都不以讲为主,以师生对话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极具启发性和引领作用。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做,有目标追求,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印象深刻地是金娟老师所授的《线的秘密》一课,从发图片到大屏幕欣赏,再到黑板展示示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直观感受,本来抽象的课程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整堂课朴实高效,学生作业非常成功。

三、教师综合素质很高

一节好课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来驾御。教师形象的感召力、微笑、亲切、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皆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忘不了两位老师与孩子的亲密无间的交流;金娟老师平和、贴切的教育评价:实验小学老师热情的鼓励性话语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收获很多。两位老师的水平很高,风格

听课感受 篇3

金寨镇中心学校 钟山

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业务交流活动,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

最为深刻的有这两点:

一定要重视课前的情景导入。原来我并不注重情景导入,觉得那是公开课的“花架子”。而现在,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精心设计情景导语的重要性。学生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经验而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聚集在同一个课堂的孩子又各有各的情况,而且课前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过。所以,如果没有精心设计一个很好的情景导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大打折扣,并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语文学习状态。因此,有人评价: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在这次活动中,各位老师的导语都让我受益匪浅,愈加深刻地认识到:情景导入决不是“花架子”。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将“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体裁和教者的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使课开始就很精彩,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空话,不应局限在某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参与课堂,把一个整体性的任务分化到各个小组,全班共同来完成这一个整体性任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气氛上,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也是课堂氛围的一个表现,如何调动学的思考参与才是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听课感受 篇4

1、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

以前总把学生看做被教育的对象、被管理者,总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者,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听了申军红课让我感受颇深,让我重新思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让我对自己的学生观有了重新的认识。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人,是有待进一步成熟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育人工作中一定要投入情感,触动孩子的心灵,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爱,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老师的爱不是溺爱,爱是要理性的,在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还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学生的人格具有独立性,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是有待进一步成熟的生命个体,对周围人、事和环境的看法和言行举止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老师对他们出现的特殊行为应该给予的宽容、理解和耐心的爱。

听了申红军老师的课,课下我进行了思考,并把申老师的教学策略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效果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加融洽。在课堂上,我与孩子进行角色的呼唤,让他们也当起了小小老师,孩子们争先恐后,勇于承担,小小老师做的有模有样。通过角色的呼唤,孩子们体会到了做一个老师的不易,我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学生的困难。孩子们懂得,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他们,在以后的课堂上,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再乱打乱闹,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练习,课堂上洋溢着一片和谐的景象。

2、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进行沟通

听了王侠老师的课使我受益颇深,深切的意识到自己与学生沟通时缺乏方法和策略,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内心,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有时候还会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话伤害到学生。师生沟通真的是一门艺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句说出来,虽表达同一个意思,但给听着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师生沟通真的很重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并有自己的个性,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教师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看待学生,保持一颗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用心去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话语,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诚心诚意,放下老师的架子,耐心认真地去聆听,不能随意打断学生说话,导致学生思路混乱。教师虚情假意、随意打断学生说话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不再愿意和老师继续沟通。我们都知道“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以老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得到赞美是学生精神需求,是构成儿童自尊的重要原料。但老师的赞美也是有条件的,空洞的赞美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没有诚意。总之,师生沟通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承着沟通理念,熟练应用沟通策略,我们就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荷花》听课感受 篇5

凤城镇下孔完小 侯利霞

荷花开了,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我被荷花的清香幽美陶醉了……《荷花》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今天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被她用朗读声创造出的意境美所打动了。

一、“读”训练到位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写当“我”看到成片荷花的美景。这个自然段的学习,刘老师主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意境:有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美丽的意境;有起立朗读,感受意境。有范读,学生闭眼体会荷花的美景。凤城镇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在“上课”这一部分就提到教师范读要与学生的“读、写、说”活动相结合。在学习这一自然段的15分钟里读得有感情、有效果,刘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地示范。

二、写话不流于形式

刘老师本节课设计的“写”的训练点是用“有的…有的…有的…”来写句子。常规中指出:每节课学生练写时间不少于10分钟。刘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认真完善。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做到写得具体、生动。

二、困惑

听课感受—周洁 篇6

昨天,有幸去保税区青云湖中学交流听课,感受颇多。对于此行最大的感受可以这样去形容“观念颠覆、表里不一”。

一、观念颠覆之一

在我心里一个农村学校建的再好,也不过是几栋高楼而已。刚一到青云湖中学,我为眼前崭新而富于书卷气息的校舍和传说中进口的校车而震撼!步入学校内,更让我感觉清新自然,油然而生读书欲望。仔细观察无论是校舍的布局、桌椅箱柜的配备,乃至一楼楼梯底部精细的皮外包和教学楼大门的把手都有着细腻的设计,充满了设计师和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

二、观念颠覆之二

让我们感到惋惜的是由于保税区停电,所以课件、大屏幕、电脑等多媒体,都无法使用。当时作为同行,我心中咯噔一下。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做课尤其是音乐课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接下来我们会听到一节什么样的课呢?离开课件怎样上课呢?

三、观念颠覆之三

没想到第三课步入八年六班教室,又让吃了一惊。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音乐老师多年轻貌美,即便不年轻貌美也肯定是女老师。事实是一位体积庞大而和蔼的老大哥——姜华老师在接待我们。

青云湖中学音乐组准备的是第十五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之《大海啊,故乡》一课。这一单元的情感目标就是要体会作品表达的爱国情感。而姜老师没有那么多气势豪迈的形容词去导课,反而语气平和自然,如唠家常般娓娓道来。给学生一一介绍了作品的背景、作者;课堂中没有了课件也没关系,老师抱着一把旧吉他自弹自唱,没有以往我们对作品那种跌宕起伏的情感处理,而是清新自然的演唱,犹如这秋季燥热之时,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自然而朴实的语言叙述着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能够感受到他对歌曲理解之细腻;和蔼的语气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望而可及的目标“我们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下面老师范唱,同学们来模唱,你们试试模唱几次我们能把这首歌曲学会”。这个目标的树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然意识到姜老师这样一位体积庞大的硬汉实际与他的外形不符,他有着对音乐深层的理解与细腻的情感把握,这既是“表里不一”之处。

身为一个音乐老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学科,我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比之下,这节没有了高科技手段的音乐课让音乐课归于音乐本位,是否可称之为“小清新”式音乐课呢?

听课感受之比较大小 篇7

乔宗云

一、明确比赛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课,刘老师在课始通过谈话明确学习的方式是一场男女生pk赛,用这样的游戏形式来学习是一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在热身运动的复习中,孩子们的热情与参与度就已经显现。在例题情境图比较46个与38个谁多谁少中,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从而顺利揭示学习内容和课题。在讨论“你有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并结合计数器的演示验证,让学生对两位数大小的比较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比赛储备了基本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方法。

二、巧妙设计三轮比赛,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第一次比赛规则是,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男生抽到了52,女生抽到了61,这样的组合正好巩固了前面的例题学习,都是从十位比起,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不需要再比个位了。在学生准备继续抽数字时,刘老师及时追问你希望对方抽到什么数字?引发学生在思考:怎样让对方输掉。说出所有的可能性,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第二次比赛规则是: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男生抽到了52,女生抽到了51,当第一都抽到了5时,教师再次追问:还要不要继续抽?引发了新的讨论,十位相同比个位。第三次比赛规则:两次抽到的你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让比赛推向了高潮,学生的思维碰撞与 发散也在欢呼声、争吵声中得到了升华。两位数的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在一轮又一轮的游戏中,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比赛中对方法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感悟理解。

听课感受之《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翁碧芸

本节课给我的最深的感受就是刘老师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无论是课件、比赛用的抽签桶和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的记录纸、小卡片,甚至细致到分男女生两组时,用男女生卡通形象的卡片做标记 等。整节课以比赛的形式展开,层层递进。

课程一开始,刘老师就指明今天要比赛PK,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刘老师先以复习导入,既复习了旧知,也为今天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作了铺垫。接下来刘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比赛,她告诉学生,“要比赛,要先学会做裁判”——这一环节是先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自己想一想、比一比,先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对比较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对于孩子来说,“做裁判”可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刘老师抓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学生争着做小裁判,46>38,松鼠拾得多。争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刘老师接着出示计数器,以较直观的形式告诉学生,46十位上有4个珠子,是4个十,38十位上3个珠子,表示3个十,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6大于38,不需要比较个位。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初步感知了比较大小的过程,对比较大小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刘老师才带着学生正式开始比赛。刘老师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队,男生队和女生队。紧接着出示比赛规则:

1、每队派一位选手抽签;

2、每位选手抽2次,第一次抽到的数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放在十位上;

3、能判断胜负时,比赛就结束;

4、比赛有输赢,正确面对输赢。刘老师在解释每一条规则的时候,学生都非常专心的听,并且跃跃欲试,从这里很明显就看出这个游戏非常地吸引一年级的学生,并且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刘老师的第4条规则,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比赛观念,在细节处透真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有输 赢,要正确面对输赢。刘老师对这条规则的细说,效果也很明显。学生在比赛完,即使输了,其他人也没有责怪上去抽签的同学,仅有个别学生胜负欲较强,在下面喊着对方队“真讨厌!”,但是也没有责怪自己队上去抽签的队友,没有出现刘老师所说的隔壁班同学责怪自己队选手抽签抽的不好而发生矛盾的事。

在第一次比赛过程中,男女生都抽完个位以后,刘老师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抽到的数字贴到个位上,我想,这应该又是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个位和十位的数位顺序。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刘老师紧接着提问,现在可以判断胜负了吗?不可以。让学生明白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时候,只看个位是不可以的。在男生抽到十位上是5的时候,刘老师问“女生希望抽到几?”这又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和探索。女生们争相说6、7、8、9四个数。其中有个男生也说希望女生抽到9,刘老师假装指责“那你就是叛徒”,全班大笑,学生都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不可自拔,学习热情达到空前的高涨。于是该男生马上改口,希望女生抽到0。刘老师紧接着追问“十位上抽到0,可以吗?”这应该属于课堂生成,其他学生马上就明白,说出“两位数最高位不能是0”。其他男生表示:女生抽到5以下的,也有男生说抽到5也行。比赛继续进行,女生抽到6,女生队赢了。刘老师马上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出“男生十位上是5,女生十位上是6”。老师让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第一列上:52<61。刘老师提出问题:这两个数比大小,起决定作用的是哪一位?学生马上回答出“十位”。刘老师紧接着提出假设 性问题:刚刚有男生说女生队十位上抽到5也可以。如果女生十位上抽到的是5,谁赢了?学生回答:男生队。刘老师也让学生记录在第二列上:这一组数是看哪一位比较大小的?生:个位。刘老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相同。在本环节中,刘老师带着学生一边游戏一边探索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处于高涨状态,甚至很多学生都激动的站起来。

但是不足的地方在于,刘老师在组织教学这一方面,经常只说“坐好”,评价语也稍显得单

一、贫乏。学生并没有听取,依旧因游戏而兴奋,纪律稍显得差。将游戏引进课堂,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游戏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困难之处在于教师要能把握住课堂,能做到收放自如。不然很容易将课堂变得乱哄哄、没有什么纪律性。学生一味的沉浸在游戏中,只想玩乐而忘记了学习。所以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并且在组织教学这一方面要多下功夫,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时候,评价语也要丰富、多样化,以鼓励、称赞为主。这些都是我所要努力学习的,借鉴优秀教师,向优秀教师多模仿、多揣摩,多听多磨多练。

在刘老师出示第一次的比赛规则时,我本以为仅仅也就如此一场比赛,或许接下来只是让学生多抽签几次多玩几次,出现不同的结果的时候,让学生每玩一次加深一次印象,每一次说说自己怎么想的,让学生探索出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然而当刘老师出示第二次比赛规则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的思维太狭隘了。这次比赛规则,除了第 2条有变动,其他都不变。第2条的变动在于,每一队的选手抽两次,第一次抽到的数放在十位,第二次放在个位上。同样,第3条,能判断胜负的时候,比赛就结束。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设计的奥妙,这一场比赛,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时候,先看十位,十位不同的时候,就直接比出了大小,而假如十位上的数相同,才需要继续抽签,比较个位上的数了。在学生比赛过程中,男生抽到了十位上是2,女生十位上抽到了1,刘老师询问是否要继续抽签的时候,学生进行争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一个学生自己在思考、在探索的过程,切身感受到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时候先看十位,直接比较十位上的数,如果不同,直接就能得出结果。这比上一次我在尝试上这一节课的时候,反复强调“比较两位数的时候,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的那个数就大”这一句话效果来的好的多得多。刘老师采用游戏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而我那种枯燥讲解的方式,更倾向于是一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有些学生可能理解掌握了,也只是一种知识的传递与学习,并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刘老师出示第三次比赛规则的时候,依旧是第2条规则的变动“两次抽到的数字由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学生很快就明白十位上抽到的数越大,赢得机会就越大。在每队的选手上去抽签的时候,下面的队友就在喊,“抽到9就放在十位上!”在女生抽到6的时候,她纠结于放在十位上还是个位上,最后放在了个位上,想着万一待会 抽到的数比6大呢。这其实存在着一个数学上的概率问题。当然现如今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如果年级较大。我猜测那位学生会将6放在十位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这一环节,加了自主选择这一点,更为挑战学生,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切的感受到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更为深切的感受到数学的奥秘。

经过了三次比赛,刘老师紧接着总结比较方法。在这一环节刘老师显得比较仓促。直接出示了结论。在我看来,刘老师让学生把每一组比赛结果写在记录纸上,就是为了找出每一列的规律。比如第一列,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的数不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第二列,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个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这一部分刘老师没有带着学生进行观察总结,直接揭示了。

在学习新知的环节中,刘老师将教材的重难点进行渗透于游戏之中,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整堂课都处于“活”的、“动”的状态中,透着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一环节就是练习。这一环节给我眼前一亮的一点是,“站起来”和“坐着不动”区分与大于还是小于。这样有的学生不仅不能浑水摸鱼,而且能让老师一目了然谁出错了谁没有出错。最重要的一点是,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让低年级的学生更会认为这是一场游戏、是一场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练习最后的一组是100>99,刘老师依旧是以计数器的形式较为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且再进行了一次小结。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多的数大。同时进行了几次练习。这一部分刘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也较为简洁。

最后我看到刘老师还设计了几个游戏,由于时间关系,刘老师只匆匆与学生玩了一个猜数的游戏,并让学生说了说收获。而我发现,即使是下课铃声已经响起了,学生还是没有从游戏的氛围中脱离出来,学习的热情依旧高涨,似乎是玩的入神了,学的入迷了。

听课后的感受 篇8

赵海清

2014年4月24日下午,我到刘家垴小学听了两节美术课,我感觉这两节课有如春风拂面,清新、自然。首先,杨老师和闫老师都很朴实、大方、自然、有亲和力。其次,她们都很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普通话水平高,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合作意识强,自主交流积极主动,孩子们动手能力强。两位老师的课都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由于两位老师的个性、气质不同、她们所带的年级不同、教学设计和要求不同,所以他们的教学风格。

秋天的怀念的听课感受 篇9

在大一的时候就看过窦桂梅老师的讲课视频,她激情洋溢感染着课堂,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窦桂梅老师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在课前导入部分中窦桂梅老师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等。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一定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通过看这个视频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借鉴:

一、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上学习

窦老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上有高招,她总能煽动学生的热情,或让学生沉思。课前的三言两语就让学生充满自信心。“你棒,他棒,人人都棒!”简单的一句话,好像被窦老师施了魔法一样,课堂时而激情澎湃,时而静如止水,她的教学语言极富有感染力,极具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叙述,还是评价,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

注重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抓住文章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中感悟真情

当她让同学读课文时,有一位同学发现了“悄悄地”这个词语,她顺势展示出了文中三处带有“悄悄地”词语的语句,让学生们体会这个词语用的恰当,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窦老师就这样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有韵味的朗读,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同时她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

理解文章,让学生从学习课文中感悟生活

上课时窦桂梅老师多次强调“好儿好儿活”这个概念,她也从文中的领悟带到现实中,让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当她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因此,“好好活”给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我想这小段话应该给学生们带来思考,可以激励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好儿好儿活”

品德听课感受宋营雪梅 篇10

——市视导听课感受

宋营小学王雪梅

2014年2月25日和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第三小学举行的品德学科的市视导听课及连片教研活动。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感受颇丰。

在这次活动中,我先后观摩了郝彦欣老师和倪小会老师执教的品生和品社课,感受到了这两位老师的无穷魅力,他们在有限的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始终把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引领学生在创设的活动中不断体验和感悟。

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两位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小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道德判断能力。

郝彦欣老师作课内容是一年级《主动做家务》,倪小会老师作课内容是六年级《走进信息时代》,共同的特点是运用视频导入新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郝老师运用小组合作、教师示范、看学生在家做家务的照片、读儿歌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师生互动效果好。倪小会老师提出中心问题:计算机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那些方便?学生分小组有针对性的发言,每个小组发言的内容做成课件。教师把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后,郝彦欣老师和倪小会老师分别进行了课后反思,其他教师也提出了自己对这两节课的认识和建议,王晓香主任进行总结发言。两位老师针对王主任的建议,进行课时延伸,27日再一次进行教学,郝彦欣老师定为家务活的操练课。倪小会老师定为辩论会。课后两位老师进行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明显。

王主任从人生、德行的大品德观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每次参加品德活动,心灵上都会进行一次“地震”,王主任对教学高度的认识,对学生一生的负责的态度,尤其是针对郝彦欣老师的《主动做家务》一课,学生学到的只是做家务的方法吗?不!王主任提出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做家务?对于我们城乡结合的学生来说,意义更不一般,随着旧村改造的推进,家庭条件的改善,许多的家长因为自己童年物质条件匮乏,对于自己的孩子溺爱现象严重,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一切不好毛病都可以容忍。这节课的意义对于学生不仅是现在,更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她们为学生创设空间,体现自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这次听课使我认识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来源于授课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只要功夫下到了,就会有发现,就会有效果。

通过教研活动,我深刻的认识到教研活动对教师快速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反思我校的教研活动,还需要深入的开展下去,变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让校本教研为教师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常在想,教师的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不是只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就可以的,教师一定要站在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上一篇:美食节策划方案2900字下一篇:teach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