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版教学设计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三年级语文版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戏剧单元,选编了老舍的《茶馆》(第一幕),沙叶新的《陈毅市长》(节选)和张天民等人的《开国大典》(节选)。学生已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几篇戏剧,初步掌握了戏剧的有关常识,初步具备了赏析戏剧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让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理解作品内容,实现创造性阅读;通过品读剧中精彩的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特点及戏剧冲突。

二、单元设计思路

《茶馆》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效果,建议先教线索单一、情节集中的《陈毅市长》,后教《茶馆》。课堂教学可采用文献法、演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读、演、评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知识。

2.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丰富人文素养。

四、课时分配

《陈毅市长》(节选)2课时,《茶馆》(节选)3课时,《开国大典》(节选)1课时。

(湖南资兴市教研室 雷林宙 湖南资兴市三中 李志清)

《陈毅市长》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陈毅市长》(节选)被选编在本单元第二课,鉴于本文故事情节集中、事件线索明晰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提到本单元的第一课来教。

2.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戏剧矛盾的焦点“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难题”与“陈毅机智幽默地化解难题”设置问题,并顺着这个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3.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剧本的主旨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语言品味列为教学重点。

4.学习目标:(1)了解《陈毅市长》的剧情,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2)了解陈毅同志崇高的思想境界,把握戏剧主旨。(3)体味本文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和《陈毅市长》的创作背景。

2.通读课文,疏通生字新词。

(二)导入新课

通过解释“吃闭门羹”一词的含义导入课文:你有过吃闭门羹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面对的?其实,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同志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也跟你一样吃过一次闭门羹。不过陈毅市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不仅设法顺利地进了主人的门,达到了拜访的目的,还使自己的这段经历成为一段佳话,使他的形象更为光彩照人。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中就有一个片段正好反映了他的这段经历。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一睹陈毅市长的风采吧。

(三)说说《陈毅市长》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

(1)《陈毅市长》属于______类型的戏剧,它反映的是发生在_______背景下的故事,它是在_______的时候创作的。

(2)它的结构有________特色,获得过_________荣誉。

(四)说说生字新词

1.自由交流,其格式如下:我熟悉了________等字,但对课文中的___________等字不熟悉;我掌握了______等词,但对课文中的__________等词不了解。

2.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掌握不熟悉的生字新词。

(五)带着问题分角色朗读《陈毅市长》(片段)或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段话剧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了哪些难题?陈毅是怎样解决这些难题的?

3.陈毅是凭什么破解遇到的难题的?他是怎样把齐仰之请出山的?由此可以看出陈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从“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小条幅可以看出齐仰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人物性格分析

说话格式:从______看出陈毅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从_________看出齐仰之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七)品味语言

1.说说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1)(打量房间)齐先生就住这里?

(2)二是……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不少酸性……

(3)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

(4)我是说齐先生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全然无知。

2.齐仰之接电话时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副词是什么?这个词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起什么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陈毅市长》全剧。

(湖南资兴市三中李志清湖南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谢华)

《茶馆》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以分角色朗读为突破口,了解戏剧主要内容,把握戏剧冲突和课文主旨。

2.通过自由品读分析人物性格,并体味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3.学习目标:(1)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2)了解剧中独特的戏剧冲突,把握这幕戏剧的主旨。(3)体味剧中精练而又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戏剧吗?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融文学、雕塑、绘画和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有着“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美誉的话剧——《茶馆》,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2.老师补充介绍剧本第二幕和第三幕的剧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和精妙好词,并与同学交流词语积累情况。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部分课文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剧本写了哪些主要人物?在他们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本幕剧所涉人物众多,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多个,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人物有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康六,马五爷、黄胖子、庞太监;本幕剧的事件是纷繁的,写到的主要事件有:①马五爷施威;②康六卖女;③常四爷骂洋货;④鸽子之争;⑤秦仲义的实业救国;⑥秦庞交锋;⑦茶客对话;⑧常四爷被抓;⑨庞太监买妻。

(四)以人物姓名、职业(或身份)为要素列一个人物表(演剧表)。

(五)细读课文,分析戏剧冲突

1.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用“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的句式归纳。

示例:一方面是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另一方面却是82岁的卖耳勺的孤老沦落街头。

2.这些人物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各是怎样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事件呢?

(六)教师归纳总结

本剧反映矛盾冲突的方法比较特殊,而且它所反映的矛盾焦点不是人与人的,而是人与那个时代的,因此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老舍认为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也就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和性格的个性化语言。老舍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总之,老舍戏剧语言含蓄深刻,极具个性化。下面就让我们来品味《茶馆》的语言特色。

(七)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他的个性特征怎样,并说明这些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八)赏析潜台词

1.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请结合课文主旨思考。

2.分角色朗读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体会这些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并通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全剧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揭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外阅读《茶馆》全剧或观看音像资料。

(湖南资兴市三中李志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为自读课文。剧本通过生活中的四个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风范。通过表演和品读,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电影剧本与话剧文本的不同之处,学习通过小事来刻画人物的戏剧创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全班同学认真预习课文,以竞争方式,选出四名导演,然后由导演分别组织四套班子,在研究剧情的基础上,分别演出课文节选的四个小故事。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师:一曲《东方红》唱出了伟人毛泽东的伟大功绩。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了五星红旗,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电影《开国大典》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幕。

(三)演评剧本

1.四组同学表演毛泽东吃羊肉泡馍、宴请程潜、接待乡亲、与儿子交谈四个小故事。

2.组织评价

(1)这四组同学表演得很不错,下面请大家谈谈哪一组表演得更好一些。

(2)请几位演员及导演重点谈谈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及他们对剧本内容进行艺术处理的心得体会。(侧重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台词的处理。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地处理人物语言及动作表情,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获得情感体验。)

(四)品读故事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作者为何选择几件小事来刻画他?

(五)品读语言

1.假如你是导演,结合“圆明园废墟前”一段文字,谈谈你将如何设计人物活动的场景。

(引导学生紧扣文字,结合历史背景,想象画面,体会其丰富的内涵。还可设计一段毛泽东的心理活动描写。)

2.用同样的方法品读第146、147、149、150号镜头中的场景,感受电影剧本语言具有画面感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课前大家已经欣赏了这几出戏,刚才我们又互相作了交流。那么,这几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呢?

小结:本文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来刻画毛泽东这一伟人形象,将普通与高尚、平凡与伟大和谐地统一在这个人物身上,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看到了毛泽东丰富感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情怀。电影剧本作为未来影视片的蓝图,其语言也有视觉造型的特点,具有画面感。

三、拓展延伸

1.课后观看电影《开国大典》,与同学交流观后感受。

2.课外多途径收集毛主席的个人资料,包括他的故事、诗词、名言,阅读《毛泽东传》,感受伟人魅力。

(湖南资兴市三中何玉梅袁赛怀)

作者:雷林宙 李志清 谢 华 何玉梅 袁赛怀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日出(节选)》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日出(节选)》

教学目的: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二、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1 萧条:经济衰微。

三、听录音后,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a、 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五、《日出》简介

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中李石清、黄省三虽出场不多,但都刻划得入木三分。

六、请几十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七、探究

l、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

2 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矛盾此时无从化解。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2、从以上矛盾冲实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与李石清的对话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但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八、以上我们对课文白了较深一层的理解,下面我们另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九、小结

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统习一。 2.课外阅读《日出》。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排演这出戏,下节课在班上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同,说说他的个性特点。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所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

(1)再读课文黄省三的台词,可以看出黄省三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 出悲声“我不能死”,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自发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但他看不到出路而完全绝望,这是他以后走上自尽之路的原因。

剧中李石清的刻划入木三分,他以他个人的所谓经验,无情嘲笑黄省三,“这时候你还讲良心!”他“魔鬼般地狞笑着”告诉黄省三:“你一层一层地爬上去,到了顶高的一层,就可以迈过栏杆,站在边上。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只要过一秒,就一秒,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段话说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在,那么的冷静理智,真是个毫无人性的冷血的动物。

但是李石清的性格也有他复杂的一面,他训斥黄省三“你这个傻子!这时候你还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了”;“有钱人的钱可以从人家手里大把地抢,你没有胆子,你怎么不能偷?”“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份、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可是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是个大废物,你还能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些话也掺杂了“愤世嫉俗”的情绪在里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在剧本第四幕中,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老板无情地解雇了,成了又一个“黄省三”,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2)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好: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

4 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什么!”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3.学生上台表演,互相评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小结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四、作业: 课后练习

五、六。

第3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地毯下的尘土》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二)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

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指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

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

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

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关于标题的深意

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下般的那样讲究什么扣题呀,点题呀什么的,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题,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

3.活动方式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对

所拟标题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五)品析活动

.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明确:①父亲去世早,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

洗盘子,擦地板,把家里弄得漂漂亮亮的

②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

小屋中十分脏乱,竟让米妮“吃惊地缩回了脚”

铺垫下文的勤劳善良

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就开始整理房子

勤劳且乐于助人

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

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

勤劳且有条不紊

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③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侧面描写

晚上小矮人们回来了,„„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④“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屋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窗外的景色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象”,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连干活都忘了”,于是“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作者又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第一次描写,引出了故事的重点情节“地毯下的尘土”,第二次描写,引出了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也引出一段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之上。

重点品析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活动策略

①诵读、感受、交流。

②默读品味。

(六)总结活动

.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亠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了“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活动策略:本题可由同学自由发挥。

(七)迁移活动

.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研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研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

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教师指导:抽样调查,对照比较,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评价。

板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

富有深意

诚实

米妮————

美德

勤劳

耐人寻味

《骆驼寻宝记》

一、教学目标

、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

2、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

3、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

携(

)手

嫉(

)妒

对峙(

)

踽踽(

)独行

温馨(

)

淙淙(

)

潺潺(

)

花团锦簇(

)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

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巨人与孩子》

教法探讨

.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第一课时快乐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品有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四人学习小组)

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

(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小男孩答案:(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孩子、花鸟,春天:(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D风雪冰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四)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

1)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答案:*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

*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答案:(2)自私真诚而富有爱心

(3)快乐与活力

(四)拓展训练

仿句练习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春天

自私------寒冬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第8段,“小鸟无心歌唱”(唱)

“树儿也忘了开花”(忘)

“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

“把头缩回去”(缩)

“霜和雪乐不可支”(乐)

“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

“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把冰雪叫来”(叫)

“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

“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

“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

师:A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

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三)拓展训练

(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主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1、2

2、

难点:目标

2、3

教学步骤:

、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2、整体分析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3、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教师也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4、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读完这篇,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5、拓展读本:推荐课后阅读:《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粹-童话卷》。

6、畅所欲言,学完这篇,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7、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

附:问题

、第11自然段中:老鼠塔克决心把钱拿出来帮助切斯特,他绝不能让人们说自己是一个小气鬼,塔克拿钱出来就是为了有个好名声吗?说说你们的理解。

2、这篇童话情节曲折,可有人说有些内容可以去掉。例如:老鼠塔克攒钱的原因和过程。你认为呢?

3、第14自然段中:本来是塔克摔倒在火柴盒上引起了火灾,可是为什么蟋蟀切斯特要承担责任?

4、第16自然段中:马里奥的妈妈说“能够唱出这样动人的意大利乐曲的蟋蟀绝不可能纵火”。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表述你的见解。

5、第21自然段中:“蟋蟀切斯特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可是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开始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他们全都是他的朋友和听众。”切斯特出了名,可他为什么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你认为他生活在哪里更好?

第4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教学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语文版) 生字词语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脊(jǐ)梁 前仆(pū)后继 抹(mǒ)杀 污蔑(wū miâ) 搽(chá) 诓(kuāng)骗 王莽(mǎng) 篡(cuàn)位 燕蓟(yān jì) 校(jiào)订 祠(cí)堂 贩(fàn)马 晏(yàn)婴 泮(pàn)宫 惹(rě)恼 疑虑(lǜ) ⒈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⒉诓:骗。 ⒊渺茫:因遥远而迷糊不清。 ⒋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的注视。 ⒌地大物博: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⒍老谋深算:形容人精明老练,算计非常周到。 ⒎自欺欺人:用自己都无法置信的话和手法来欺骗他人,既欺人,又自欺。 ⒏怀古伤今:怀恋古代社会,哀叹现实社会。表示悲观厌世、倒退复古的思想。 ⒐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⒑无稽:毫无根据。 ⒒典籍:国家重要文献,泛指古代图书。 ⒓诬害:捏造事实来陷害。 ⒔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⒕前呼后拥:形容随从众多。 ⒖疏忽:粗心大意,忽略。 ⒗深奥:道理高深不易理解。 相关链接 议论文: 定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分类: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驳论文: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三要素: 论点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论据定义: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分类: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定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基本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有关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议论文的论点要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教学

教学

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

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

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

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议论文的论据要点: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要点: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作者资料及全文主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评价他为“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本文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并未失去自信心的观点,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吴汉何尝杀妻》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着有《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本文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并明确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指出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 《大小猫洞》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江西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金克木还是著名的”未名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着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学术作品《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等。本文是一篇立论文,含蓄的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中有道理,要善于领会。 《世上没有傻问题》 卡尔·萨根(1934- ),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着有《魔鬼出没的世界》《接触》等。本文告诫成年人应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予指导,启发孩子对科学的探求。

重要语段

⒈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析:“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对派的御用文人,“脂粉”是指用以掩饰和装饰的东西,“筋骨和脊梁”是一个人的人格、节操、精神、气质的品质。“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所欺骗,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着眼于全体人民大众,才能透过假象,识破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把握问题的实质。 ⒉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本句是全文的总结句,又隐含着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教学

教学

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⒊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判之后提出来的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傻瓜式的问题。 品析:本段概括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的特点,提醒读者在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应给予帮助。同时,本段明确了本文论点:世上没有傻问题。

重要问题

⒈作者既然知道对方观点错误,为何还要一再承认对方的是事实? 这是运用驳论证的方法,先承认是事实,再分析批斥,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方法,更能收到讽刺效果。(议论文的写作手法) ⒉“中国的脊梁”是什么人?为何他们的牺牲不为人所知?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许多事情自然无权得知。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人民的宣传发动。(了解写作背景和理解课文)

例题

Ⅰ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 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就批驳的对象来说,选文是驳敌论的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这句话中两个“也”字的含义。 第一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阐述你对作者所说的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的理解。 [题型解析] 这四道题均为主观试题。第一题考查反驳方法,及驳论过程中推出的正确观点。只要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找出正确答案。第二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角度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出来。第三题考查副词在句中的作用,解题时只要把副词放入原句仔细体会其语气即可。第四题考查重点语句的含义,需结合下文内容来理解。第五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文中可以找出相关原文,但需用自己的话教学

教学

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

1、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只答论证也算对),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第一个“也”:有姑且承认的意思,含有讽刺意味。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的作用。

3、“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人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近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4.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15. 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4分) 16.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3分) 17.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3分) 答案: 14.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论点。(如答“针对„做工苦‟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论点”也可给分)评分: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 评分: 本题共4分。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 16.第一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 第二问示例:①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②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 评分:本题共3分。第一问2分,答出其中两种即可。第二问1分。 17.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干一行教学

教学

爱一行,以此为乐等。 评分:本题共3分。答出3点得满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教学

第5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纸船》教案 语文版

12 纸 船

童心就是真心,像春日的鲜花一样艳丽,没有任何的掩饰。童心就是暖心,像夏日的朝霞一样和煦,没有任何阴暗。童心就是纯心,像秋日的碧湖一样清澈,没有任何机关。成人应有一些童心,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虚情假意。泰戈尔的《纸船》就是一篇赞美童心的散文诗。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有同学放过纸船吗?很好,请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方法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别美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异地(yì) 仰望(yǎnɡ) 2 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指家乡以外的地方。 仰望:抬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时的伴侣。 子夜:半夜。

浮泛:课文中指漂浮在水面上。 满载:运输工具装满了东西。

平平安安: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 3 作者名片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白帆(fān) 浮泛(fàn) 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1913年他以《吉檀迦和》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4 背景追溯

本诗选自《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冰心等译)。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出版于1913年。这些诗歌是诗人从自己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翻译而来的。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妻子。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诵读这首散文诗,说说文章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的 哪些奇思妙想? 【点拨明确】甲生: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 人得到。

乙生: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平安安地到达岸上。 丙生:想到天上的船儿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丁生:想到梦里“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 师评:诗人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世界。在这里,诗人寄寓了自己的梦想,纸船满载着这些梦想漂向远方。如果你也有这么一只载梦的纸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结合你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说说你的梦。

(二)深层理解

1 《纸船》是怎样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童真稚趣?

【点拨明确】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特别是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用载满秀利花的船平安地到达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这些想象天真离奇,却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童真稚趣。

2 本诗语言虽然朴素,却给人留下一种美好的意境,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你能说说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吗?

【点拨明确】整首诗自然、纯朴而优美,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这从诗中所采用的一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出来,如溪、村、田园、秀利花等,这些自然的或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意象,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朴素而单纯的氛围,它们与天真的小主人公,与放纸船的稚气行为结合在一起,在和谐中将主题凸现了出来。

诗人使用了一些限制性的、修饰性的词语,还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天真纯净的心灵,又构筑了一幅美妙的图画,可谓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三)走进语言

2 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点拨明确】“用大黑字”,用语极为质朴,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稚气,仿佛让我们看见孩子写字时专注的神情,体察到那盛满了希冀的小小心灵。

2 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点拨明确】“黎明开”的花“在夜里”到,在异地会得到纸船的人,就可以看到花儿开放了,就会给他带来惊喜。多么美好的愿望,水晶一般的童心!

3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点拨明确】“同我的船比赛”,特别符合孩子的心理。 4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梦的篮子。 ......【点拨明确】梦中有梦,在孩子的眼里,睡仙的篮子是可以装载无数的美梦的。

(四)走进写法 写作特色 (1)疾猛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更强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2)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也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洪流般潇洒地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3)铿锵的短句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不妨写一首诗,最好运用这种写法,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梦想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前写好的诗再作修改,然后拿上来用投影放出来,并自己朗读。)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点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火花,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出来,真正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第6篇:语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井

一( )清泉 一( )石碑 一( )队伍

四、按要求写词语。

绿茵茵(ABB式)

一声不响(含数字的)

程门立雪(成语故事)

五、按要求写句子。

1.佳子把灿烂的阳光送给奶奶。(改为“被”字句)

2.我们怎能不敬爱朱德同志呢?(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乡亲们在石碑上刻着:“

,时刻想念毛主席。”

2. 佳子想给奶奶带回阳光,我们可以看出佳子是一个

的孩子。

3.《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动的地方是

七、课内阅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

)草鞋,(

)斗笠,(

)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他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让人找来一根扁担,还写上他的名字。大家见了,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心里越发敬爱他了。

1.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A.挑着

B. 戴着

C. 穿着

2.看到朱德这么辛苦,战士们会怎么想?想一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如果你是朱德身边的红军战士,你想对朱德说些什么?

八、课外阅读。

停 水 之 后

今天上午,我打开水龙头想洗手,可一滴水都没有,奶奶告诉我,今天停水。幸好我家有一口井,奶奶淘米、洗菜方便多了。

一会儿,来了一位阿姨,她是马路对面商店的。她拎着一个大桶,来我家打水。奶奶把吊桶递给阿姨,热情地说:“用吧,水多着呢!”阿姨打好水,说了声“谢谢”就走了。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伯伯,他是马路对面菜市场的。他也拎着个大桶,笑眯眯地问我:“小朋友,我来提桶水,行

吗?”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笑着说:“当然行,尽管提吧!”伯伯摸摸我的头说:“谢谢你,小朋友,你可真懂事!”

今天有好多人到我家来打水,我可真开心!因为,我们给别人带来了方便。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幸亏—(

) 热心—(

) 笑呵呵—(

) 2.当别人来打水时,“我”和奶奶是怎样做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3.今天,“我”过得很开心,为什么?

九、写话。

小朋友,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他的?把你的故事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

一、quē yuè wēi xǐng qún

二、1.毛主席 一支 井冈山 2.孩子 着急 尽快 3.工具 冒雪 村边 专门

三、口 股 块 支

四、示例:绿油油 金灿灿 黑乎乎 三心二意 七上八下 千辛万苦 闻鸡起舞 亡羊补牢 画龙点睛

五、1.灿烂的阳光被佳子送给奶奶。 2.我们不能不敬爱朱德同志。

六、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懂事、关心长辈、充满爱心 3.杨时宁可受冻也不惊扰老师休息

七、1.C B A 2.示例: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3.示例:我想说:“朱德同志,辛苦的工作由我们来做吧,您要保重身体啊!”

八、1.幸好 热情 笑眯眯 2.奶奶把吊桶递给阿姨,热情地说:“用吧,水多着呢!”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笑着说:“当然行,尽管提吧!” 3.因为“我们”帮助了别人,给别人带来了方便。

九、示例:我和妈妈坐车去奶奶家。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上来一位老大爷,这时候车里已经坐满了人,我看到老大爷没有座位,就站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坐。大家都夸我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第7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纸船教案语文版课件

《纸 船》 教 学 案 例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二.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 设计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 性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本文,提高文学修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营造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很好的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四.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的生平。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泰戈尔生平的有关资料。多朗读,理解诗的大意。练习写一首诗,充分发挥想象,把你的梦想写出来,然后用行楷字写在白纸上。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流程

1、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 大家都放过吗?很好,那么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那种感觉特美好。今天老师就来帮你们找回那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2、 了解作者。

让学生拿出自己在课前搜集和整理的泰戈尔资料,先以五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源共享。选出优秀作业,然后派代表,全班讨论,最后教师再作整理,用屏幕显示泰戈尔的重要资料。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励他们力争上游,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泰戈尔的了解,可谓一石二鸟] 3. 指导阅读,初步感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先自由朗读

第二步:教师范读(放伴奏带)

1 完后,让学生谈谈朗读这首诗要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节奏、语调等等)再由学生自由挑选一两句示范朗读。 第三步:学生一起朗读

[重在朗读,感悟诗歌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较好的效果] 4. 赏读美文,体会感情。 用屏幕出示问题:

(1) 诗人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此诗的,诗中的“我”在放纸船时想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把朗读穿插进去,进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

(2)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边赏边读,使学生掌握“读懂-——读好”一体化的学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加以肯定,并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入与明晰。]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屏幕显示相关内容:

(1) 这首诗借纸船来寄托诗人的情思,这种写法叫什么?

(2) 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请举例说明。

与冰心的《纸船》比较异同。(投影打出冰心的《纸船》)

(3) 同学们也不妨写一首诗,最好运用这种写法,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梦想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前写好的诗再作修改,然后拿上来用投影放出来,并自己朗读。)

[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点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火花,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出来,真正把学和用结合在一起。]

精彩片段

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童真童趣,在开始导入时就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绪,打开回忆的盒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 生(一起回答):纸船。 师:大家放过纸船吗? 生:放过。

师:放过的举手。 (学生几乎举了手)

2 师:很好,那么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

的招式等都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

(这时学生活跃起来,很多举了手。)

生1:我是在家里的浴缸里放的,当时心情很忧伤,希望船能

带走我的悲伤。

师:哦,是在浴缸放的,(这时学生们都笑了)很特别。也能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

生2:我是在下雨天放的,在家附近的一个大水坑里,几个人一起放纸船比赛,当

时很开心。嘻嘻。

(同学们听到他笑也跟着大笑起来。)

师:哎,说得挺好的,有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还有放的形式。你瞧他一说起往

事自己偷着乐了。

生3:我是在大雨过后放的,当时把船放在小溪流中,然后跟着纸船跑,看谁跑得

快。

师: 这位同学是在练体力,难怪他现在长得那么壮。

(学生们听后又大笑起来。)不过他介绍的方法也很特别,值得推广。

生4:我家是在大海的附近,我喜欢把纸船放到大海里,随风飘荡,希望它能带

着我的美好祝愿慢慢飘去,也实现我的梦想。

师:说得太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你们喜欢哪个同学的放法?(学

生们各抒己见,很多较喜欢第二或第三)

师:那么这几位同学的经历有没有和我们今天学的《纸船》这首诗的内容有相似

的呢?

生:有,放船比赛,还有就是第三个同学说的把船放在海里,带着美好的祝愿飘

去。

师:好,这些经历和泰戈尔笔下的较为相似,但泰戈尔是怎么样把那种感觉写出

来,等下我们再慢慢体会。

师(拿着纸船):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谈起往事时都很激动。看到这纸船,会让

我们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美好,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教学反思

课后,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新课程中,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节课便充分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例如在导入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放纸船的经历,谈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进行自由自在的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在理解内容上,学生的认识角度很独特,也很深刻。这些是教参书所没有提到的,更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真正做了一次“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来特”的开放性鉴赏,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把读诗和写诗结合在一起,放飞他们的思绪。从学生写诗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较高的水平,但那的确是他们通过学习得来的成果。当学生们拿着自己写的诗都抢着让我帮修改时,我被学生们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面对那一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一颗颗青春荡漾的心,我想,那种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的灌输式教育真的应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合作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充分展现,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点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是深广的,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学生主动 3 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张老师能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另外也注重了学生这个课程资源的利用,实现了学生之间有效信息的共享,这点做得较好。此外,从学生们展示的诗来看,实际上就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当然,这节课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比如在指导比较阅读时可以再放开点。

上一篇:狮子王动画片中英字幕下一篇:09级图案设计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