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英文版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妮日记英文版(推荐10篇)

安妮日记英文版 篇1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Anne Frank

I hope I will be able to confide everything to you, as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confide in anyone, and I hope you will be a great source of comfort and support.Is it because I haven’t been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become so mitten with nature? I remember a time when a magnificent blue sky, chirping birds, moonlight and budding blossoms wouldn’t have captivated me.Things have changed since I came here.One night during the Pentecost holiday, for instance, when it was so hot, I struggled to keep my eyes open until eleven-thirty so I could get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all on my own for once.Alas, my sacrifice was in vain, since there was too much glare and I couldn’t risk opening a window.Another time, several months ago, I happened to be upstairs one night when the window was open.I didn’t go back down until it had to be closed again.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racing clouds, had me spellbound;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to-face.After that evening my longing to see it again was even greater than my fear of burglars, a dark rat-infested house or police raids.I went downstairs all by myself and looked out the windows in the kitchen and private office.Many people think nature is beautiful, many people sleep from time to time under the starry sky, and many people in hospitals and prisons long for the day when they’ll be free to enjoy what nature has to offer.But few are as isolated and cut off as we are from the joy of nature, which can be shared by rich and poor alike.It’s not just my imagination---looking at the sky, the clouds, the moon and the stars really does make me feel calm and hopeful.It’s much better medicine than valerian or bromide.Nature makes me feel humble and ready to face every blow with courage!As luck would have it, I’m only able---except for a few rare occasions---to view nature through dusty curtains tacked over dirt-caked windows;it takes the pleasure out of looking.Nature is the one thing for which there is no substitute!

安妮日记英文版 篇2

站在语文教师的立场上来看, 据我了解, 比较普遍的现象是, 更多的教师 (当然, 我也不能例外) 可能还是比较喜欢那些有一点深度的课文, 因为“有东西可讲”, 可供选择的方向较多, 回旋的余地较大;而对于那些相对浅显甚至“一看便知”“一读便懂”的课文, 很多教师感觉“没什么可讲”, 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才是, 可能觉得缺少讲的必要和价值, 即使有时硬着头皮去讲, 也自感颇为“乏味”, 于是有的便在课堂上一带而过, 有的甚至完全放手, 任由学生自主阅读。

的确, 有时在面对那些内容相对浅显、似乎“没什么可讲”的课文时, 我们确实处于讲还是不讲、详讲还是略讲的两难境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第二模块是“和平的祈祷”, 表现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这一模块共收录了四篇课文, 其中就有具有世界影响的《安妮日记》 (节选) 。不久之前, 应邀去某市担任评选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委, 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所选的教学内容就是这一模块中的《安妮日记》 (节选) 。于是, 在连续听了7位教师所展示的课堂教学之后, 我

筅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崔国明

有了一点感想, 也促使自己去思考、去反思:当我们面对那些似乎“没什么东西可讲”的课文时, 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想, 我们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应该是“选点突破”, 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 从理论上来说, 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可能都需要有一个“支点”, 这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也只有找到某一个适合而巧妙的“支点”, 才能撬动起整篇课文, 也才能带动整个课堂教学。在面对那些内容相对浅显的课文时, “支点”的选择可能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不能“精选点, 巧突破”, 那么, 在梳理文本内容时, 势必会流于面面俱到, 重点不清、难易不分的形式, 甚至还有可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沦为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和概括。

听到了这样的一节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为9则日记标上序号, 然后逐一浏览, 要求学生概括每一则日记所写的内容, 并找出每一则日记中值得品味的句子。课堂教学的流程显得异常呆板、波澜不惊, 陷入了一种“阅读———概括”“再阅读———再概括”的机械刻板的模式之中, 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即使是“品味句子”, 也依然没有摆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的怪圈。缺少了“突破点”的选择, 教学的内容必然流于泛化, 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么能不“面目可憎”?

“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抓手”, “选点突破”体现出的是教师的匠心。再者, 不选好这个“点”, 课文内容就不可能有“一纲”在手;没有“一纲”在手, 那课堂教学又何以能“纲举目张”呢?当然, 任何一篇课文可供教学选择的“点”绝非唯一, 但不管作何种选择, 都要力求“准”而且“巧”。此为所想之一。

其二, 面对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上一个世纪40年代所写的、表现“二战”时期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安妮日记》的节选部分, 我们该从中挖掘些什么内容来提供给现在已经16岁的高中生学习并以此组织我们的教学呢?我想, 这其中关键的可能还有一个“切入底线”的问题。面对类似的内容相对浅显、似乎“没什么可讲”的课文时, 如果我们的切入层次过低, 那么课堂教学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 重复劳动, 去嚼“已经嚼过的馍”。

如果抛开教材编写梯度的问题, 那么, 从年龄特征上来讲, 《安妮日记》似乎更适合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学习, 但既然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那我们又该如何来处理呢?文章所描绘的“二战”的灾难也远离学生的生活,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面对呢?我想, 这就需要教师兼顾“课文”与“学情”, 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课堂教学划出一条“底线”, 并沿着这条“底线”适当地“向上运动”;而低于这条“底线”的教学可能就是低效的, 甚至还有可能是无效的。

但是, 有教师却能独具慧眼。有位教师在处理文本、组织教学时, 抓住了安妮的思想有一种“与一个13岁小女孩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 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层面, 从“痛苦害怕”和“快乐期待”两个方面去解读安妮那一颗“血色天空下的童心”。窃以为, 这个“底线”抓得非常巧妙, 一“点”带两“线”, 抛开了许多本无须多费时间和精力、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基本能理清的纷繁的内容, 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思路显得非常顺畅。

其三, 当我们面对“没什么可讲”的一些课文时, 即使用传统的、像对待有一点深度的文章一样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可能也需要变一个角度, 换一种思维, 适当地去“经营”, 着力于“构思”, 力图通过“匠心”和“视角”给人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尽管我们反对一味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包装”, 但实事求是地说, 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应该有适度的“包装”的。契合教学内容的适度“包装”, 也是有可能使人“眼睛为之一亮”的, 而这对营造教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目光、获取教学的效益无疑是有一定帮助的。

就如这次所听到的《安妮日记》的教学, 有一位教师就是以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课堂结构之“纲”来构思课堂、组织并实施教学:从文中看, 战争的悲剧性表现在哪里?假如你就是安妮笔下虚拟的倾诉对象“吉蒂”, 你从安妮身上看到了哪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战争是一场悲剧, 它也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 从节选部分的内容来看, 到底要毁灭给谁看?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 这三个方面其实依然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安妮对战争的思考”而设, 与其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并无明显的差别, 但我想, 如果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整个课堂教学, 那就应该是“巧”。

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 各有巧妙不同。但是在这里,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 面对同样的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安妮对战争的思考”教学内容, 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来组织教学, 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巧合的是, 这次听到了另一位教师执教的《安妮日记》, 就是如此来操作的:安妮笔下描写了战争带给人们怎样的灾难?安妮对战争又有哪些思考?这些思考寄予了她怎样的人生理想?

有比较才能区分高下。从这里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 一位教师善经营、巧构思, 所以整个课堂结构显得新颖别致, 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而从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 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尽管另一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比较顺畅, 也抓住了文本的核心内容, 但由于没有用心经营, 而是“常规出牌”, 所以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反应来看, 教学的效益可能要稍逊一筹。或许, 不能不说这就是“包装”的功效。

安妮日记英文版 篇3

安妮·弗兰克是一名犹太少女,1942年6月12日,安妮13岁生日这天,父亲奥多·弗兰克送给她一个日记本,希望她能成为一名作家。安妮激动地对父亲说:“从今天开始,我会将所有看到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等战争结束出版后一定能成为畅销书。”

这年7月6日,随着纳粹迫害犹太人的风声日益甚紧,安妮一家躲到了一个废弃的工厂。他们将二楼改装成一个密室,全家躲在密室不敢外出,希望在此躲过惨绝人寰的世纪灾难。

在工厂大院里,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栗树,安妮十分向往树上那些啾啾私语的小鸟,安妮在日记中写道:“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的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的日子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当我们望着窗外的蓝天和那棵栗树,光秃的树枝上还滴着水珠,海鸥和其他的鸟俯冲飞过时,树看起来几乎呈银色。我们都被这幅景象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每天眺望栗树和树上的小鸟,成为安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她多次幻想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在栗树的上空飞翔。

然而,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被人告密,并被逮捕。他们从此辗转于各个集中营之间,过着人间炼狱般的生活。最终,安妮与姐姐被转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15岁的安妮和姐姐因伤寒死于营中,而当时距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解放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为了完成女儿生前的夙愿,1947年,侥幸活下来的安妮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成书,以《安妮日记》为名予以出版,一度极为畅销,被誉为“《圣经》之外最多人阅读的作品”。而当年安妮全家的藏身之处也被建成了博物馆。

人们在为这位15岁花季就不幸去世的少女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毅力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忘不了《安妮日记》中所提到的那棵为安妮带来美好希望的栗树,它的命运一度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这棵重27吨,已170岁高龄的栗树已垂垂老矣,树的主人担心哪一天它突然自行枯倒会伤到行人,便要求砍树。这个消息立即引起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虽然根据报告说栗树已有72%得了枯病,但它仍可存活。更重要的是,这棵树被一位饱受灾难的小女孩深深地愛过,并记载在了她那本不朽的日记里,它应该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即使它又病又老,人们仍希望它继续活下去。

最终,荷兰法院做出了判决:这棵被安妮爱过的栗树不能砍除!因为,安妮躲藏在密室的日子里,栗树是她当时唯一可见的庭院景物。这棵树不仅寄托了安妮的情怀,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憧憬,作为后人,谁也没有权利去剥夺这位少女的美丽梦想。

【素材分析】一个日记本,激发了梦想;一棵树,持续了信念。当《安妮日记》成为畅销书时,那个叫“安妮”的女孩,已经去世两年。可至今,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不言弃,还激励、影响着我们。安妮的存在,让普通的栗树变得与众不同,保存的是一棵树,尊重的却是生命。

【速用名言】

1.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印度诗人 泰戈尔

2.幸福的人由希望援助。——古希腊新喜剧诗人 米南德

安妮日记人物梳理 篇4

课题:安妮日记 姓名:张文 篇二: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阅读文章,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2.通过探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安妮的情感遭遇,对战争有进一步的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认识日记记录个人生活,抒发个人真情的特点,产生写日记的念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能我们有的同学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过去的事情你也许早已淡忘,但是当你 翻看日记本时,往事又会重现脑海。也许有一天,你的日记会成为你生命的见证,印证你生活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犹太女孩,她是你们的同龄人,她的日记现在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一段密室生活经历,更见证了一个时代里犹太人的人生悲剧,让我们一起来看可课文《安妮日记》。

二、重点字词

藏匿(nì)一幢(zhuàng)瓜熟蒂(dì)落跛(bǒ)脚瞭望(liào)呆滞(zhì)霎(shà)时

三、走近作者

学生阅读p52关于安妮的介绍。

教师补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据统计犹太人的死亡人数为600万,对于我们来说600万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我们试着想象600万个鲜活的生命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我们就会明白这600万意味着什么了—是死亡与毁灭,是鲜血和挣扎,更是哭喊和恐惧。

四、背景简介

德国排犹的原因:

1.种族主义:德国的分裂、软弱、战败等,刺激了德国思想家们用日耳曼种族优越来唤醒日耳曼民族。

2.民族主义:德意志的反犹在希特勒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认为种族斗争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3.经济原因:经济危机,争夺生存空间。4.犹太人的费民族化特征:他们散居欧洲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地域,缺乏种族的自我保护能力。

5.希特勒的个人遭遇:个人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的冷酷与刚愎,虐待狂。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看安妮的日记,第一则对日记做了简单交代,并且给日记起了个名字叫“吉蒂”,以后的各篇均有“最亲爱的吉蒂”,“安妮敬上”,并且安妮曾经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她这样做和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明确:“吉蒂”对于安妮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日记本,她是安妮最知心的朋友,他们无话不谈,无不可谈,安妮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吐露给她听,可以说,“吉蒂”是以一个虚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安妮的生活中的,可以说,安妮在寻找一个对话的对象,来战胜心灵上的孤独,我们由此也可以窥见战时犹太少年的孤独无助。

2.按理说,每个人都是很爱自己的国家的,但是在第二则日记的最后,安妮说“地球上再 没有比德国人和犹太人结的仇更大的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1935年的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籍,德国统治者剥夺了犹太人的一切,并且对犹太人进行灭族的屠杀,德国人民大多数也是倾向排犹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还想要犹太人无怨无悔的爱国显然是不可能的,是德国先背弃了犹太这个民族。3.第五则“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星期天,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安妮为什么觉得悲惨?

明确:也许你星期天在上网,逛街,找朋友疯玩??在战争没有爆发之前,安妮的星期天也一定是十分丰富精彩的,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安妮的生活每天都是单调的,没有朋友,甚至没有自由,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线,永远没有变化,如果单是单调还可以忍受,关键是每天还要担惊受怕,精神上极度的疲惫。

4.第五则“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我心里有个声音哭喊着”,这里表达了安妮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明了安妮对自由的极度渴望。鸟儿本来就是很弱小的,可是它是自由的,是能够欢快歌唱的,可现在她被剪去了翅膀,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就算它耗尽生命去歌唱,又有谁能够听到呢?

5.第六则“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我们和那一直通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藏身地的狭小及身在其中的窒闷,写出了在危险和黑暗的逼迫下,内心的焦躁,烦闷,体现出对自由的的渴望,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让人感同身

受。

6.第八则“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①北岛《同谋》: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 ②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③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六、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安妮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但是战争剥夺了她的一切,朋友,自由,青春的梦想,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战争毁坏普通人的生活。

2.有人为《拉贝日记》的作者拉贝写了一则墓志铭: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仿照这个,如果安妮也有墓碑,那么你打算写一则怎样的墓志铭给她呢?

七、总结

1.建议学生写日记

2.小结:人活着就应当找到寄托,像安妮,虽然生活在黑暗和恐惧当中,但是始终对生命充满希望,像我们看的电影《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虽然生命处处跟他较劲,亲人一再离他而去,但是生命还是要顽强的继续,“活着”这个词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来自于忍受。篇三:安妮日记1 《安妮日记》(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安妮日记(节选) 篇5

编制:张光伟 审定: 时间:2010-12

一、背景资料

《安妮日记》这本书的作者是长着一双大大的黑眼睛,活泼、聪明的十五岁犹太姑娘,她叫安妮·弗朗克。这本日记是人类罪行的真实记录,是对人性、平安和安宁的呐喊。

就是这本日记帮助安妮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她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安妮在一家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父亲公司大楼中一处无人知道的地方。当她在狭小的、完全封闭的后屋里胆战心惊地生活了两年,每天过着轻手轻脚,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点声音来,生怕被楼下和工作的人听见的生活,她的窗户上钉上木板,拉上窗帘,遮住一起光线,只有在夜里才能偶尔打开窗户,吸一口新鲜空气,在这种生活中,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变成废墟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心的同时,仍然努力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爱惜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来弥补物质上的缺乏,追求心中最大的自由的崇高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中,安妮的遭遇是我们同龄人所远远触及不到的,安妮日记所带来的震撼使我不得不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窒()息 呆滞()笼罩()霎()时 肆虐()..... 荒谬()跛脚()揪紧()惊吓()引擎().....2.解释下列词语。

蜕变: 沮丧:

匮乏: 安详:

雀跃: 芸芸众生: 3.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三、拓展延伸

(一)《安妮日记》读后感

一位少女未到花季便在集中营悄然死去,一本在黑暗中写成的日记却永远传下来。她的希望、她的勇气和她的温柔的悲伤永远地打动着全世界青少年和父母的心。

——题记 1942年—1944年,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爪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能得偿。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二)苦难造就深刻

——《安妮日记》读后感

时光流逝,二战的硝烟早已淡去,时间太久了!长久的甚至超出了人类对一场全球化战争该有的反省期!那些读过的关于二战的书已是过往云烟,即使重读也毫无印象。但有一本书,却让我此生难忘,那就是《安妮日记》。

“我是我的船长,终有一天我会看到我能停泊的岸。”这是一位13岁的少女在60多年前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

安妮·弗兰克是德籍犹太人,为逃避纳粹的迫害,于1942年随父母、姐姐举家从法兰克福逃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八个犹太人组成临时家庭,隐居在一家香料厂楼上的密室中。安妮在密室中度过了她的十三岁生日,并得到了父亲给的一本日记本。在以后的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安妮杜撰出一个并不存在的“凯蒂”,以日记的形式向其倾诉,日记记录了密室中每天发生的故事、她对父亲的爱、母亲的隔膜、朦胧的爱情、成长的烦恼……甚至对战争的思考。1944年8月4日,因被人告密,8人全部被德国警察逮捕。15岁的安妮于1945年3月病死于贝尔森集中营。两个月后英军解放了集中营。安妮的父亲是战后八人中唯一的幸存者,于1947年整理出版了《安妮日记》。立刻被翻译成54种文字流传世界。

1955年,有商人想买当年安妮居住的地方作为商业开发,没曾想遭到全体阿姆斯特丹居民的坚决反对,他们找到市长,最终建成了“安妮之家”。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寒掺的二战纪念馆之一,正如那些创建者最初的愿望,十年,十五年,或者二十年,当人们已经淡忘了这场战争的时候,他们就关闭安妮之家。结果观者如潮,平均每年参观者五六十万,只2004年就达九十三万多人次!如今的安妮之家不得不每天开放12小时,以接待来访者。

1959年,好莱坞根据日记拍摄成了电影,这部电影在好莱坞的电影史上,无论制作成本,技术水平,还是其他什么,都称不上是一部经典大片,但它无疑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电影之一。黑白的画面,琐碎的记录,几乎令人窒息!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的12个小时中,不能说话,不能上厕所,不能走动,不能穿鞋,不能咳嗽……就是在这样能够扭曲人性的恶劣环境中,天真而善良的安妮却这样成长着,她的日记里阳光的文字与密室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反差!据说战后一些德国战犯拒不认罪,当他们看完电影《安妮日记》后,才低下他们的头颅。“以暴制暴”这种对战争的普遍准则被颠覆,飞机坦克炸弹不能做到的,一个少女的文字却做到了,因为它从心底唤回人类最后的良知。

安妮生前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从她的日记中不难看出她的潜质,尤其是对战争的思考更为深刻,她思考的深刻与年龄极不相称。“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这是一种怎样的见解?可能很多哲学家都不敢提出来。正因为这样的深刻,后来有人对《安妮日记》的真伪提出了质疑,但我想这不奇怪,因为:“苦难造就深刻!”

“我是我的船长,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我能停泊的岸。”

安妮的船只进行了短暂的航行,却遭遇了最险恶的风浪。但她的愿望实现了!她的船停泊在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港。《安妮日记》应该让每一只沾满血的手放在上面,去忏悔他们心灵的罪过!

四、参考答案

1.窒zhì,滞zhì,罩zhào,霎shà,虐nüè,谬miù,跛bǒ,揪jiū,吓xià,擎qínɡ。2.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沮丧:灰心失望。

匮乏:(物资)缺乏;贫乏。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雀跃:高兴得雀儿一样地跳跃。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3.(1)说明炸弹的密集。(2)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安妮日记 篇6

安妮,一个平凡的女孩的遭遇却不平凡,虽然拥有同样遭遇的人有很多,但是安妮不同,她把每天的生活变成一片日记,她有书写来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一个13岁的平凡女孩就因为她是一个犹太人而遭到低人一等的不公平对待。在那次惨绝人寰的战争当中,无数人民受困,特别是犹太人,一个个被抓去或被暗杀,安妮一家和另外几个犹太人逃到了一个密室,每天的饭菜都差不多,决不能踏出密室一步,连用水和上厕所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生活没有自由,正是一名花季少女有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却被关在这处狭小的空间里。

虽然不能自由的活动,但她在那里思考了很多,思考了男女平等问题、自然、宗教等等,渐渐脱去了稚气变成了一位成熟的少女,这位少女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虽然这理想在当时显得那么脆弱,像光彩的泡沫,但是灾难挡不住,她去追求梦想在空余时她也会看一些书,练习速写。他们每天只能靠收音机和报纸来了解外面的信息。有些消息使她振奋,但又时常有消息使他们高兴的心情一下了跌到底谷。

周围全是炮火声,这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离死亡不远了,每个人对死亡的恐惧不同,但不管有多不同,最终他们还是被发现了,他们被分为男女关系关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在纳粹集中营到处都是死人散发出来的臭叶,这并没有让安妮绝望,安妮在日记中写:“我仰望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这样一名如花少女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闭上双眼时,她离她16岁的生日还有3个月。如果是另一位平凡少女在这个战火蔓延的时代,身居密室的少女会像安妮一样吗?说实话,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像安妮一样坚强,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继续学习,追求梦想,还能思考人生,在阅读《安妮日记》这本书时我总会不时的潸然泪下,比较我们的生活,于她相比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而我们却不懂得珍惜这和平的生活。安妮的日记是幸免遇难的父亲整理后出版的,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55种文字,发行三千万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她不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苦,更体现了安妮的优秀品质。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7

提到亲子阅读,你们眼前也许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孩子和家长坐着一起很享受地读书吧!但是我的“亲子阅读”好像跟你们想的不沾边。我认为,我最享受的亲子阅读就是和妈妈“抢”书看,特别是《安妮日记》这本书。

这一天,我正捧着《安妮日记》津津有味得读着。读到一个片段,这个片段让我思绪飘远:“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做个有用人,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这是安妮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安妮是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直率的犹太女孩,他们一家为了躲避德国人的屠杀,而躲在密室内。我不禁佩服起安妮来.正当我读到后面的重要片段时,妈妈的脚步声响起,妈妈啊妈妈,你怎么来的那么及时!?我刚放下书,正看见妈妈一副找东西的样子,当然,妈妈在找的一定是《安妮日记》!妈妈开口了,:“诶,那本书呢?”我故意装傻:“我不知道。”但是怎么装就是没用的,妈妈用她那锐利的目光找到了《安妮日记》,我只好无奈的交出这本书。妈妈说“这孩子,我还没看完,你就把我拿去了。”我本来想说,这本书是我借来,我看完才能借你啊,我还没看完你就拿走,那时我的书三番五次的消失,还以为有“偷书贼”呢!后来我把这句话咽下去了,但我完全可以理解妈妈看书看一半,不知到结局,是件就像饭没吃饱的感觉,这话是妈妈说的.我总不能让妈妈挨饿。

虽然这次“抢书大战”又失败了,还要怪我在“战术”上的失败,妈妈,您等着,我一定会把书拿回来的!

《安妮日记》写得可真好,这本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得展开了“战斗”。嘘!安静点哦。我要去妈妈的房间“夺”书了,在此顺便说一句,《安妮日记》一定要去看!

学生:五年四班 王思晗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8

《安妮日记》主要讲了安妮一家因为盖世太保抓捕而逃到她们爸爸公司里,过起了密室生活,随后又有许多人加入了密室生活。读了这一本书我感触很深,安妮她们那个时代是艰苦的,同时让人们觉得那个盖世太保实在是太坏了,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要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安妮的一生也是痛苦的,没有在盖世太保的手下死亡,却在15岁时得了伤寒而死亡。不过在之前那些痛苦的经历,她还是乐观面对生活。不像我,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哭泣,而她竟然躲过了盖世太保的杀劫,她让我感到敬佩!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乐观面对生活!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篇9

看完后的我,总是记着这样一个情节:亲爱的姬蒂,昨天晚上,我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眼前忽然朦胧地出现了菜丝的身影。我看到菜丝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憔悴不堪。她的眼睛显得很大,她哀怒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哦,安妮,你为什么不管我,快把我从人间地狱中救出来吧!”菜丝,对不起,我无能为力,我真希望能解救你,真希望我能够让你分享我所有的一切。然而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她,我会为她祈祷的。你瞧,安妮多善良啊,可是,她的人生却太凄惨了,她曾说过:我希望即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她的日记让她实现了这一愿望。

1942年—1944年,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

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13岁的安妮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 篇10

犹太人为国做了许多好事,却被一句谎话变成了“千古罪犯”。而命运却像开玩笑似的,把安妮诞生在犹太人族里。安妮原本平淡的生活毁灭了。但是安妮爸爸好心的同事帮他们安了家,于是安妮一家和范达恩一家“逃”到了“秘密后屋”躲避德国军队的追击,经历了许多事情。在这些事中,安妮和双胞胎姐姐玛格特的感情好了起来,且被嘲笑不懂事的安妮越来越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得多。并且喜欢上了知心人彼得。

他们8人生活了25个月左右。他们早上不能有动静,包括洗澡上则所;连晚上都不能开灯。

但好运不长,安妮和其他7人因有人告密而被抓。1944年10月,安妮,玛格特和范达恩太太被送往贝尔森集中营。而被留下来的弗兰克太太绝食死了。最后,俄军救了弗兰克先生,使他活了下来,但玛格特和安妮——两位花季少女先后死于疾病。那时的安妮还不到16岁。

安妮是多有个性的一个人啊!被祖国抛弃了,却仍然爱着荷兰,爱着祖国的语言;就算到了秘密后屋,也把看书当成一种娱乐,一种放松身心的游戏;当别人再三嘲笑她的不足时,她只是忍气吞声,尽量改正;她还把自己的感情和事情毫不留情的,毫无虚假的写在了笔记本上。

上一篇:相信的反义词是什么下一篇:我喜欢的小动物小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