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推荐8篇)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学习快速阅读,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等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语句和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里?(珠穆朗玛峰)你们可知道它有多险峻吗?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同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千米,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最为高耸的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尤其是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2、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预习交流--展成果
1、板书课题“登上地球之
2、出示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的意思
锥形(zhuī)形冰镐(gǎo)砭骨(biān)履践(lǚ)崔巍(cuī
Wēi)滞留(zhì)窒息(zhì)匍匐(púfú)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匍匐:爬行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一)概述文章内容
1、师:通过预习,你能从题目中获得什么信息?
2、生:题目概述了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和记叙的中心事件。
3、师:我认为不完整,同学们能不能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师多媒体出示: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知道,无论面对多长的叙事文章,我们都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信息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梳理文章脉络,复述印象深刻的情节。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大家梳理文章脉络。
2、板书:时间顺序,多媒体出示文章脉络
3、师:大家看,这些情节中有没有印象最为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到?
师板书:刘连满甘当人梯;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刘连满舍身留氧气;队员们进行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登上峰顶的自豪。
师小结:看来,在四个登山队员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大家找出有哪些段落写他。
生:6、7、11、14、15、段
四、深入探究,认识英雄
师:我们知道,登上珠峰的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这三个人,刘连满并没有登上山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写他呢?
生:预设一:作者认为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山顶,但是他把氧气留给队友。虽然失败,但也是一个英雄。
预设二:他不应该算是失败,如果没有他提出建议搭人梯,没有把氧气留下来的话,可能这次登山也不会成功。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刘连满在队员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搭人梯的办法,可能此次登山也不会成功。而且刘连满为队友们留下的氧气在队员们下山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找一找有哪几个段落写“第二台阶”(5、6、7、8)
师:大家速读这几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描写?
生:…
师多媒体出示:“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
师:动词“插”“蹬”有什么作用?
生: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师:这里用了一些数词,这样用了数词的句子在后面还有没有?
生:“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师:用这些数词有什么好处?
生:预设一:运用数据“三米岩壁”“长达三个小时”是对比的写法,跟前面的“一寸一寸地上升”“爬了四次,跌落四次”都突出了他们攀登的艰难。
预设二:最后三米的地方非常陡峭而光滑。
师:这样用了对比的句子,不只“第二台阶”部分有,后面还有。
生:11段“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12段“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22段“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刚才大家都感受到了,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作者还是重点写了他,是因为他在攀登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第九段“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这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但是“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他们在雪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继续攀登。所以我觉得他有坚持不懈和牺牲自我的精神。
师:刘连满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哪里体现出来?
生: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师:生齐读15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弃了氧气,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刘连满没有登上山顶,作者重点写他,那是因为:1、他在登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他有自我牺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师:我想问大家,难道这些精神,其他队员身上没有吗?
生:他们也有。
师:我们看,作者详写刘连满,是不是也就是同时写到了其他队员?
生:是
师:那么从写作角度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作者要写登山队员应该写四个,可是文章篇幅有限,难道我们要面面俱到四个人物都写吗?如果每个登山队员都详细写的话,估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些细节就都不会深刻了。所以,作者抓住刘连满重点写,就是选取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的细节,详略得当地叙写了这件事。所以从刘连满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团体具有: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甘愿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小结提升多媒体展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人不大可能去攀登真正的珠峰,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座珠峰,在攀登人生的峰巅中,不管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要学习英雄们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课后第三题
附板书设计:刘连满甘当人梯不畏艰险
时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坚持不懈
间刘连满舍身留氧气甘愿奉献
顺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团结协作
序登上顶峰的自豪
吴国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专心爱心用心 1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2、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地毯下的尘土》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二)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指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
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 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
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关于标题的深意
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下般的那样讲究什么扣题呀,点题呀什么的,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题,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
3.活动方式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对
所拟标题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五)品析活动
.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明确:①父亲去世早,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
正
洗盘子,擦地板,把家里弄得漂漂亮亮的 ②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
面
小屋中十分脏乱,竟让米妮“吃惊地缩回了脚”
铺垫下文的勤劳善良
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就开始整理房子
勤劳且乐于助人
描
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勤劳且有条不紊
写
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③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侧面描写
晚上小矮人们回来了,„„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④“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屋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窗外的景色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象”,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连干活都忘了”,于是“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作者又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第一次描写,引出了故事的重点情节“地毯下的尘土”,第二次描写,引出了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也引出一段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之上。
重点品析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活动策略
①诵读、感受、交流。
②默读品味。
(六)总结活动
.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亠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了“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活动策略:本题可由同学自由发挥。
(七)迁移活动
.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研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研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
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教师指导:抽样调查,对照比较,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评价。
板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
富有深意
诚实
米妮————
美德
勤劳
耐人寻味
《骆驼寻宝记》
一、教学目标、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
2、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
3、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
携()手
嫉()妒
对峙()
踽踽()独行
温馨()
淙淙()
潺潺()
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
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巨人与孩子》
教法探讨
.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第一课时快乐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品有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四人学习小组)
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
(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小男孩答案:(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孩子、花鸟,春天:(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D风雪冰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四)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1)
本
文
讲
述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答案:*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
*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答案:(2)自私真诚而富有爱心
(3)快乐与活力
(四)拓展训练
仿句练习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春天
自私------寒冬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第8段,“小鸟无心歌唱”(唱)
“树儿也忘了开花”(忘)
“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
“把头缩回去”(缩)
“霜和雪乐不可支”(乐)
“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
“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把冰雪叫来”(叫)
“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
“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
“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
师:A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
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三)拓展训练
(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主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3
教学步骤:、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2、整体分析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3、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教师也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4、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读完这篇,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5、拓展读本:推荐课后阅读:《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粹-童话卷》。
6、畅所欲言,学完这篇,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7、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
附:问题、第11自然段中:老鼠塔克决心把钱拿出来帮助切斯特,他绝不能让人们说自己是一个小气鬼,塔克拿钱出来就是为了有个好名声吗?说说你们的理解。
2、这篇童话情节曲折,可有人说有些内容可以去掉。例如:老鼠塔克攒钱的原因和过程。你认为呢?
3、第14自然段中:本来是塔克摔倒在火柴盒上引起了火灾,可是为什么蟋蟀切斯特要承担责任?
4、第16自然段中:马里奥的妈妈说“能够唱出这样动人的意大利乐曲的蟋蟀绝不可能纵火”。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表述你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诗词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教学重点: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饮酒》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让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朗读诗歌,赏析品位。1.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2.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提示: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提示: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心旷神怡之际对人生真谛若有所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4.“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6.《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二、解题
诗题中的“次”字,解作“经过”,这是从颔联察知的:诗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驶的。
三、赏析诗歌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提示: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托?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四、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二、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三、这首诗所揭示的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雁门太守行》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
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二、赏析诗歌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象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已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没,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写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很鲜明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三、小结
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二、文体知识: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又称为“套曲”、“套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三、赏析:
“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
“夕阳西下”: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
思考:
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提示: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清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悲凉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2.“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提示: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3.作者通过怎样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
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小结: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体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①登山队出发。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弃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2、朗读感人的描写语段,复述课文,每人复述一个阶段
三、体验与反思
1、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
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
2、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通过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讨论、点拨法。(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像。录象资料。
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
二、简介珠穆朗玛峰相关资料、作者。
1、作者简介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提示: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教师提示: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学生思考:
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指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3、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 登上地球之巅1、2、3、4、5月24日9时30分4名队员向380米高度冲击。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不怕艰险
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勇往直前
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地方。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益的。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解读。
设计A的处理较常规,抓住内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写等三个教学要点,倾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把握。设计B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A】
课前准备: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关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查阅湖北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 :
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
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一、整体阅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2、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片段品读体味
1、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进行复述。要求:能体现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可参照上述二、2的问题),能体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2、5分钟反复默读体会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3、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教师提示: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景色描写赏读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景色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写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提示: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2、找出《伟大的悲剧》中你欣赏的景物描写,小组交流,进一步品味它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体现人物的情感。
三、作业 布置
本文实际为一篇通讯的节选,请你参考身边的`报纸,模仿新闻(消息)的写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现场新闻报道。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 :
1、速读全文,能把握感人的细节与人物。
2、选取典型人物(中途退出的人物王连满),进行比较阅读,感受探险活动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教学步骤 :
导入 :横亘我国和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成为众多探险活动家征服的目标。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打破了珠峰不可征服的神话。让我们随着冲顶队员一起来体验那伟大的时刻。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感人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完成:
1、文章所写的登顶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你划分并归纳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2、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看来,你觉得靠的是什么?(明确:靠的是顽强坚韧的意志,为国勇于拼搏献身的精神,舍己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
3、王连满对于三名队员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用人梯的方法帮助队员登上第二台阶;为保集体登顶成功,主动放弃登顶;宁可牺牲也要留下氧气给下撤的队友。王连满为全队成功登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教师提示: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教师提示: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不一样的具体的想法,可大胆揣测,合符情理即可。)
3、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教师提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三、为败者讴歌
1、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失败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谈一谈。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字数不限。(可课外完成)
【资料平台】
1、郭超人《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50年,人类与珠峰激情碰撞:永远不言征服》等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报道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习说明文中主要的说明方法,如: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抓住事物的特点。2.学习在观察中敏锐地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能整理观察得来的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3.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什么是针鼹?它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如果有图片可以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要明确的一点是:珍奇,稀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正音,注意字音、字形。
褐色()蜥蜴()蜷曲()针鼹()掘洞()
喙尖()蛰伏()黏液()2.组织学生给全文分段。
明确:课文共10段,分4个部分。
第一部分:(1)由悉尼奥运会引出说明事物的主体——针鼹,并强调“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一开头便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也突出了它的“珍贵”“稀有”。
第二部分:(2——5)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作者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针鼹的如下特点:形体较小,像刺猬一样浑身长刺,十分擅长掘土,其速度之快,“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这一段是从外部写针鼹的神奇之处。
第三部分:(6——9)写针鼹的生活习性:以食蚁为主,白天活动,冬季蛰伏,能游泳,胃表皮粗糙,等等。
第四部分:(10)主要写针鼹的繁殖。这一段最能体现针鼹的珍奇之处: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的哺乳类动物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独特的哺育方式,等等。
(三)学习第1段
提问:我们为什么说针鼹是一种珍稀的动物呢?请你从文章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明确:可由“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五分硬币上刻有它的形象”、“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等词句中知道针鼹是一种珍稀的动物。
(四)学习其余部分,明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表现针鼹的特征的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抓住针鼹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的?(提示学生:“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那一事物的征象、标志。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句,概括。)
2.讨论
(1)明确:从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繁殖特点三方面具体说明。
(2)明确:第2——5段,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
第6——9段,写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10段,写针鼹的繁殖特点。
(3)明确:说明这些内容时,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作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集中在一点或几点上加以比较,以揭示出事物的异同、优劣、高下,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课文第2——4段,主要用了比较法。作者把针鼹和刺猬进行了比较。
同:体形小,浑身是刺,并以刺作为保护自己的盾牌。
异:对敌方式不同,刺猬消极待敌,针鼹有掘洞逃跑的“绝活”——爪子锐利,掘洞速度快,逃跑迅速。
不同点的比较,鲜明地突出了针鼹神奇的特点,有力地照应了文题中的一个“奇”字。为了突出“神奇”这一特点,作者还用了野兔、现代人的工具和机器以及中国的穿山甲与之相比,使其外部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更加精确具体。运用数字,一般有两种:确数和约数,课文第6——9段写针鼹的生活习性时,作者先是用约数来说明它觅食的生理习性:舌头“伸出嘴外一尺多”,“一天可以吃上万只蚂蚁和白蚁”。接着用确数写它白天活动“18小时”,冬季蛰伏“28周”,“8月至10月,……袭击大型蚁穴”。这样说明,使说明的对象特点更加精确可信,增加了说明的科学性。当然,要取得确切的数字,实地观察调研,查看资料信息是重要的途径。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学会观察调查、查找资料、掌握数据是非常关键的。
打比方,也就是比喻。说明文中的打比方,不同于作品中的比喻,它要以准确为前提,来不得半点夸张,打比方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10段中,在介绍针鼹的繁殖方式 时,作者用了“母亲”和“幼儿”这些比喻,十分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针鼹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的哺乳类动物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它哺乳的特点。一句话,用人们熟知的母亲和幼儿的关系,把不为人知的针鼹的繁殖特点,即特别珍奇之处,具体切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真正使人有所“知”。
(五)课堂小节
这节课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珍贵的稀有动物,我们知道,我国各个种类的稀有动物不多,而众多的动物都需要我们人类的保护,希望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能有所得,那就是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希望我们都能够增强自己的保护动物的意识。呼吁全社会,呼吁全人类——热爱自然,关爱生物。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练习册中的配套练习题。
3.抄写字词。【板书设计】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动物
特点
特征具体表现
说明方法
形态特点(2——5)
作比较
针鼹
珍奇
生活习性(6——9)
列数字
繁殖特点(10)
(一)知识与技能1、识字与写字:
学习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能够积累运用。继续练习钢笔楷书,提高书写水平。
2、阅读:1、小说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的小说类文本;2、能复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找出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4、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5、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6、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
7、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
2散文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以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散文类文章;
2、能依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陌生词语/多义词语/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能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判断散文的基本类型;
4 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
5、能说出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并判断作者是借景言志,还是借景抒情;
6、能说出文章是写实之作,还是虚构之笔;
7、能依据文章的一般特点及表达方式,区分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8、能根据不同散文类型,说出文章所定的基本内容;
9 能用概念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
10 能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1能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所写的内容,用2—4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12能够针对文章的关键地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3 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用文章中的相关词语或有关细节来证明观点的合理。
3、写作:结合本册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成长、祖国、名人、文艺、探险、动物)分别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综合性学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课外自主阅读、写作训练指导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活动、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生活、亲人和祖国的情感;学习名人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共30课及综合性学习。此外,还有两个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图书室及多媒体教室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07-02
登上“神舟八号”宇宙飞船作文09-18
我登上了长城作文350字11-25
语文课件《登上企鹅岛》范例09-30
小学六年级语文《可爱的地球》教案11-23
只有一个地球优秀教案设计10-13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0-12
【西师大】三年级《地球清洁工》教学设计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