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内容,分析文章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此游记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3,了解作者通过写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4,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内容,分析文章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写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3,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内容,分析文章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此游记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3,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文章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正课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整体感知课文。

①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shèn)怡然(yí)

C.m尔(chù)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③齐读课文。

4.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5.熟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四.板书:

小石潭记

游览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二、正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篁竹→水声→小潭→情树、翠蔓

发现小潭移步换景的写法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倘弧本褪谴舸舻难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小结:

课文是-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五、板书: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小石潭记小潭源流形象比喻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的复杂的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和文中的几个成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到文章的线索入手,然后围绕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人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1、从真实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复杂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平淡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这一点不常见,所以要稍加解释;

2、文中对母亲的描写不多,但感人至深,原因何在?

教具及教学手段:问题法、讨论法等。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有人曾问季老:“你长得像母亲吗?”没有想到季老说:“不知道,我母亲什么样子我记不清了。”“一张照片都没有?”“没有,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还有照片?”“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了。特别有一点,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我曾经暗暗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的身边。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2、同学们,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明确:(1)季羡林先生小时侯家里很贫困,母亲因为这受了很多的苦。(2)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3)季羡林先生的心中有一件令他无比悔恨的事情,他把这件事称为“永久的悔”。

3、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正是在这样的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这篇新课就是季羡林老先生的《永久的悔》。(板书:永久的悔季羡林)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季羡林。

明确:季羡林生于19,山东清(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板书:季羡林当代语言学家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

二、教授新课

(一)字词积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为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有谁愿意上来呢?

后悔(huǐ)俯拾皆是(fǔ)简陋(lòu)唾手可得(tuò)立锥之地(zhuī)孤苦伶仃(língdīng)无缘(yuán)够呛(qiàng)模糊(mó)轮廓(kuò)懵懵懂懂(měng)寄人篱下(lí)耕耘(gēngyún)白面馍镆(mó)

师:大家把黑板上的词各念一遍

(二)把握全文的线索

1、请同学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表达了这样的感情?(2)、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即这篇散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内疚之情→总体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板书主要内容包括:(1)、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2)、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3)、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3、好,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请问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板书:线索)

明确:“白的、黄的、红的”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那么,有谁能够告诉我这“白的、黄的、红的”指的是什么?

明确:吃的(板书:--吃的)

5、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请大家把它找出来。(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明确: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吃的,尤其是在家境不好没有好东西吃的环境中。所以吃的就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因为家境贫苦,一有点儿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给孩子吃,以至所以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所以,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就围绕着吃的来写了。这样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复杂了。

6、现在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文章。请同学们看课文,课文的开头写道“我永久的悔”,而在结尾处又提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请问,课文在结构上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起强调作用,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悔恨之情,与题目“永久的悔”紧紧相扣。

(三)分析课文1、2自然段

1、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本文的内容及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自然段来解析课文。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2自然段

3、师:同学们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得是什么?

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4.师:“我”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那么,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

明确:“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5.师:因为这个“悔”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所以它在“我”心中是“永久的”。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个词或者说是两个成语来进一步体现“永久的悔”,这两个成语是什么?

明确:对,就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6.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7、总结这堂课的内容--主要内容、叙事线索、“永久的悔”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认真掌握字词;3、思考课后第一、二两题。

四、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内容: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第二课时

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总结:母亲-艰辛;作者-愧疚;读者-心酸。(板书:母亲-艰辛;作者-愧疚;读者-心酸)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明确: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4.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明确: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5.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明确:红的

4、那么,这个“红的”指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里得到这个答案的呢?

明确:“红的”指得是高粱饼子,是最不好吃的吃的。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明确: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见课末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同时思考两个问题:①如何理解“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这两句话的.感情?②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①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②因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十分的伟大。

三、分析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9、10自然段。

2、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听完了这两段的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吗?

抽学生回答。明确:这两段文章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3、请同学们看第9自然段,如何理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他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明确:①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她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将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②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虽空有孝心一片,却无实现尽孝母亲的美好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的走了,自己也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每想至此处,就会心肝俱裂,泪盈于眶。成为一永久的遗憾,永久的悔

4.大家是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5、一般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却极少,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对母亲进行了直接的描写?

明确:第7自然段母亲给我月饼及第9自然段的一句话。

6、虽然对母亲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明确:(1)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作品,这一点很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本文感人在于本文所表达的情。(2)作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了很多的铺垫,如家庭的贫困表现出母亲生活的艰辛等等。

7、总结: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体会到亲人对我们的重要性,所以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这感受可以是对课文的感受,可以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亲情的感受,任你们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四、布置作业

1、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象一个片段(如村口眺望、临终思念等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并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美。

3、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朗诵技巧。

难点:领会诗歌寄托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这片槐树叶触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对祖国的思念)其实,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事物触动我们的思绪,比如搁置在箱底的一个布娃娃,一辆玩具车,甚至一本书,一支笔,都可能引起我们的对往事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感受一棵老橡树给作者的触动。

二、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①停顿②重音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③速度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

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一般叙述、冷淡、庄严;

曲折调,表示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第一次齐读)

情感要充沛:对老树要深情,对樵夫要立场鲜明。

三、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和朗诵,你能不能理解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文中圈划句子。

按诗节可以归纳为4方面

我和老树关系久远。名扬四海,根深叶茂。

老树见证美好往昔。我与老树血脉相连。

(老树是作者往昔生活的一个背景,它承载着作者和亲人温馨生活的记忆)

3、老橡树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老橡树成了庇护者,是欢乐的源泉,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朋友、亲人)

4、为了保护这么一棵意义重大的老橡树,作者在诗歌中多次呼喊“樵夫,别砍那棵树”,作者劝说的态度、语气有什么变化?

平和真诚,老树和我关系久远。(娓娓叙说)

动情责问名扬四海,根深叶茂赞美老树,责问樵夫

苦苦恳求回忆老树见证美好往昔

严厉警告直诉衷情,血脉相连,情感强烈

平和劝说--动情责问--苦苦恳求--严厉警告

随着他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硬。

(作者把对老树的深情转化为誓死保卫它的力量)情感逐步升华

朗读要求:

你还要将它砍下?(反问)加重语气,高升语调。

流泪恳求。(语速较慢,语调低沉)

严厉警告,(语调下降、掷地有声、表明坚决态度)

展示学习成果,请一生读。

五、小结

作者强烈要求保护这棵老橡树,实际上是想要留住些什么东西?

保留对美好往事和珍贵情感的记忆。(对先祖的记忆,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记忆。)珍视那些承载了自己情感和记忆的事物!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自1830年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狂飙突进的时期。先进技术带动整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破坏了乡村的景象,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新事物层出不穷又转瞬即逝的时代,人更加怀念往日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所以人们就特别珍爱这首诗。

其实我们中国现在也处在类似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一路狂奔。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

当门前的大树被移走之后,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

当古街、老房子被拆迁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往日生活的痕迹呢?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短片,这个短片是陈凯歌导演拍的《百花深处》,故事讲的是北京老居民冯先生请几个工人帮他搬家的故事。这个冯先生是个疯子。请大家思考影片和诗歌的内在联系。

1、你能理解这个短片的内容吗?为了建设新城区,老城区的小巷、四合院都被拆迁了,而老居民却仍然对过去那些老屋旧巷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2、歌和短片的共同点:

都表达了对承载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事物的珍视。

(百花深处是冯先生生活过的地方,寄托了他对往日生活的记忆:

正如老橡树是作者往日生活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许多美好的记忆)

3、片通过哪些事物来表达冯先生对往日的追忆?

大树、花瓶、铃铛和水墨画里场景

4、诗歌和短片中的事物有什么不同遭遇?

橡树还在,作者劝说樵夫,希望能拯救它。

百花深处胡同和那些四合院,已经被移为平地,只留下冯先生无限哀婉和落寞。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捷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许多类似老橡树,百花深处胡同这样承载这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事物正在逐步消失,传统生活和现代化进程是否完全对立呢?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文化宣传、立法、实际保护(城市规划时保留他们、修缮、维护)

1、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它的老城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这里有中世纪建筑物,街道狭窄,一派古城风貌。老城的中央广场还保留着一口古井,据说这是几百年前供居民饮用的惟一一口淡水井。夕阳西下时,夕阳年龄的人们在握手楼下沉思、发呆的生命状态。

2、台湾路的保护3、欧洲许多城市保留存储了大量历史记忆的老街旧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甚至有法律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的外观,即使是私人住宅。

4、桂溪花园里的那座庙。

文化保护:

免费开放博物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设为法定节日,

这些都是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们保护老橡树、保护古街旧巷、重视传统节日,

实际上是对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照!

总结: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再回头来看课文里的诗歌,如果还有人把这首诗的主题仅仅理解成宣传环境保护,你有什么看法呢?

(它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留恋,对乡村生活、传统生活的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节家庭聚会,夏夜庭院树下乘凉聊天)

八、布置作业:

如果说老树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记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岳阳楼记>>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八年级语文下册节选了其中一段。《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所选一段则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设计理念:

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学生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2、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3、学会本文中的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4、学习运用本文的整齐句式。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内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的思路;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索、合作的精神;

3、能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教学重点:

1、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2、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教学难点:

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析题,简介作者。

1、导入。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会心一笑,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笑,是内心感情的流露,而且是无需花钱的良药,使人心情舒畅……。笑的好处是说不完的。生活中的我们要抛却忧愁,展露欢颜,就要让笑容之花常开不败。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学习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笑》,就是让物们明白笑的涵义与功能,愿我们的生活处处洒满欢笑,愿我们都能以青春的心态去笑对人生,让困难险阻的大山在笑声中坍塌。

2、简介作者: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Z,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

3、析题: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既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笑的不少学问。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自己究竟懂得多少有关的知识。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划分出本文的段落。

明确:全文共3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明什么是笑。

第二部分:(3-23)生动说明笑有益于健康和工作。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24-32)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在理清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生继续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按照一般的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整理(逻辑)顺序。依据你自己的理解,本文应该是什么顺序?

三、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然后用笔勾画出你以前尚不理解的有关笑的一些内容。然后再说说这些在说明这些内容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文章内容的说明起了什么作用。

这部分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展开辩论,在讨论与发言中获得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四、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的希望。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部分的课堂结构可以让学生们就所知所学,对文章的内容展开讨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展开辩论,就当中的某一句话作为论题。如“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作出“我们生活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悲惨的世界吗?”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视野从生活的小圈子跳出来,放眼全球。

五、应用本文所学的知识,重温老课文,谈谈新体会。结合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在魏巍《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冰心的《小橘灯》中小姑娘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在周立波的《分马》中郭全海把马牵给老田头夫妇时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众酒客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这些笑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样的作用。这部分的课堂结构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同时不忘复习所学的旧知识。

六、这篇说明文,也是散文,而且富有诗情。段落虽小,排比整齐,文笔精妙。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并能加以运用。请同学就你认为的这篇文章中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分赏读,并能以一个相关的话题,仿写一段话。

如文章的第24-27节,是这样写的:

笑,你是嘴边的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生活有了爱情,你显得更加甜蜜。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可以根据这段话,以“哭”与“笑”加以对比,写一段话,也采用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不作要求;也可以用“理解”或“友谊”作为说明的对象来写一段话,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的实际。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

七、总结归纳全文。

八、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与练习。

2、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笑”的一些常识,把你对“笑”的的理解与看法写成一篇说明文,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并要注意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文艺色彩和感情色彩。

附备课资料:

一、板书设计

二、关于作者: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Z,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青年时代深受“五四”精神--“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博士时,他不幸在一次实验中,感染脑炎病毒,造成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但高士其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学成回国后,高士其曾在南京中央医院任职。他痛恨医院与国民党官场赃官相互勾结的腐败现象,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士其”,庄严声称:“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同时忿然辞职来到上海,受新文体“科学小品”的启发,从此开始科普创作,找到一条把科学献给大众的途径。

1937年,高士其孤身一人,历尽艰险,投奔革命圣地延安。1949年9月,高士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开始了新生活的里程。自1954年起,高士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高士其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8年高士其与科普界人士发起筹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并于1979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顾问、中国科普作协名誉主席。

从23岁到83岁,高士其在60年残疾生涯里著述数百万字。他说,他愿化作知识海洋中的一片微波、一朵浪花、一丝春风,和大家一起扬起科学的风帆,同舟共济,全速前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1949年后,他写了大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数达2800余行的科学诗,著书18本。其主要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文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

高士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科普文献,使我们从中领略到科学家的科学风范,是宝贵的科学遗产。

三、关于“笑”:

1、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笑的作用。俄罗斯谚语说:笑是力量的亲兄弟。马克思说: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美国科学家新近提出:笑容可能是最好的药物。现在,甚至对幸福的期望也被证实同样具有神奇的有助健康的作用。

2、对于笑,《辞海》释义:笑因感情喜悦而开颜。它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活动。笑,又是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而且它的作用又是其它任何体育项目所不能代替的。一次尽情的欢笑,相当于一次适度的体育锻炼,它能使腹部、胸部、和肩部的肌肉,甚至全身的肌肉、关节都得到有益的活动,对人体各个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如笑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紧迫感,使肌肉放松、驱散忧愁、忘却种种烦恼和不悦。近来,在美国兴起一门新的学科--笑学,以研究笑对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据报道,在欧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各种研究笑的机构应运而生。

笑的内心体现就是快乐。199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为107岁的陈椿老人出版了新著,书中谈到老人的长寿秘决,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乐生、乐业、乐善、乐天。他说,这“四乐”,既是他为人的准则,又是他健康高寿的秘决。

3、同题文章《谈笑》(周汝昌)(文略)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论语六则》

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名句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明确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诵读法、赏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关于文言文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是文言文。需要我们掌握一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

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展示预习成果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教师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师生互动课文赏析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二)结合注解,关于一、二则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一、二则。

4、学生诵读课文一、二则,背诵课文一、二则:

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板书设计:论语

《论语》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好奇心,普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关注环保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环境信息,让学生在判断、选择、处理信息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

一、实施过程

1.确定课题。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环保问题,初步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达、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的程序设计。为便于收集研究资料,可设计“活动情况纪录表”“访谈表”“实验记录表”等。

3.实施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资料搜集、实地调查,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要做好比较详细的工作纪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要注意群策群力,问卷设计、实地考察等要集体商量、合作完成。

4.形成成果。加工整理有关资料,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如小论文、调查报告、对策建议书、活动设计、实物等。

5.展示成果。在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递交学校或环保部门。

二、个案示例

《施肥对草坪影响的研究》课题计划

研究目的

通过实施研究,了解氮、磷、钾等几种主要肥料对草坪生长的影响,从而对学校施肥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文献搜集,了解施肥、浇水等草坪护理的正确方法,从而对学校草坪护理提出建议。

研究方法

实验法:对十盆盆栽的草坪草苗进行施不同肥料的实验。

顺序为:1.只施氮肥;2.缺氮肥;3.缺磷肥;4.缺钾肥;5.N.P.K肥具备,缺微量元素;6.N.P.K肥,微量元素具备;7.N.P.K微量元素具备,加生长素;8.N.P.K微量元素具备,加酸;9.N.P.K微量元素具备,加碱;10.N.P.K微量元素皆无。

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草坪施肥及与施肥有关的建植草坪的正确方法。

调查法:对草坪护养员等进行访谈。

其中以实验法为主。

实验研究进程

11月-1月:实验准备,设计实验计划;

2月-3月:草苗培育,资料搜集,调查访谈;

3月-4月:施肥实施,资料搜集与分析;

4月-6月:分析整理实验结果;

6月底:写出研究报告。

三、表格样式

课题活动情况纪录表

年月日

课题 参加人员

研究目的

实施情况记载

某月-某月

某月-某月

某月-某月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活动大纲(节录)

学生选择的一个环境争议问题的独立调查

(一)选择一个要调查的争议问题。

(二)系统阐述指导调查的研究性题目。

(三)收集间接的信息:1.图书馆查询;2.与适当的机构及组织联系;3.书信中获得信息。

(四)收集直接的信息:1.运用适当的调查手段;2.识别适当的典型调查群体;3.采取适当的典型调查步骤;4.实施调查手段。

(五)争议问题的分析/数据:1.把收集到的数据编排入表、图文;2.分析涉及“角色”、信念和价值的信息;3.解释调查结果(基于数据的结论、推论和建议)

(六)调查及结果的传达:1.展示写好的争议问题调查报告;2.介绍同班同学和其他适当小组的争议问题调查。

五、有关资料

1.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2.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3.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4.中国环境保护徽图案设计及使用说明

(1)中国环境保护徽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象征地球,说明地球只有一个,这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

(2)徽标上端图案基本结构与组合同联合国环境保护徽相近,说明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球性的,它为全世界所关注。在当今时代,日益恶化的环境告诫人们:环境保护事业与全人类生存休戚相关。

(3)上端图案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在召唤,人们应当知道:绿色的消失,就会使生态失去平衡,就是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4)图形的蓝色块,代表蓝天与碧水,泛指大气与水体,太阳代表宇宙空间,山与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从形象上增强中国特色。说明我们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污染的监督与治理,使天长蓝、水长清、山长绿,让人们永远生活在美好环境中。图案基本色调采用明快,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

(5)下端ZHB为ZhongGuoHuanBao(中国环保)的缩写,标明这是环境保护徽。

(6)中国环境保护徽可在中央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筑物上悬挂;可在各级环境监测站、各级环境科研单位及有关环境保护单位使用;可在各类环境保护会议上悬挂;可在各种环境保护报刊的报头、杂志的封面上使用,亦可喷涂于环境监测车、船及飞机上。

六、试题样式

(一)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招贴画,按要求答题。

(1)请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40字)

(2)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40字)

(二)探究环保问题,回答问题。

1.进行“环保小课题研究的要求有五点,请简要写出。

①②③④⑤

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确定研究课题。

材料一: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主要原因大多与饮用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了污水而得病,或缺水而死亡。

古城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的名字,早已随着唐朝杜牧的诗流传千古。然而,据秦淮河道管理部门介绍,近年来,管理人员每天要从该河道内打捞出近五吨的垃圾,河水已遭到严重污染。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各大媒体不断地报道沙尘暴带来的危害,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沙尘暴的肆虐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环境治理及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

材料三:12月5日,执法人员在江苏省溧阳市一家野味店查出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天鹅,2.5公斤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肉,一只已被扒了皮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5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刺猬,以及省级保护动物野兔,野猪,麻雀等。

福建省清市森林公安执法人员在市内一家茶宴城查获一起特大宰杀出售野生濒危动物案。当场查获被宰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巨蜥4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熊长2只,穿山甲两只,其中一只为活体和汴级保护动物鸬鹚黄麂棘胸蛙以及各种活体蛇类近百条。

3.看下面“走进演播室”的内容后答题。

大家好!欢迎走进我们学校电视台演播室,我是主持人李某。

大家都知道,水污染、噪音污染、白色污染、大气污染以及资源破坏等等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地球的绿色皮肤迅速脱落,黄色皮肤日趋蔓延。如果再不及时制止,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这次谈话节目的主题是:献计献策,争做环保小卫士。今天我邀请到了一位老师嘉宾,有五位学生嘉宾,还邀请到了一位特别嘉宾,他是我们的环保局宋局长,大家欢迎。

大家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1)如果你是一位同学,请说出你身边破坏环境的具体事例以及具体措施。

(2)如果你是那位老师,请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角度谈谈看法。

(3)如果你是局长,请说出近年采取了那些措施治理环境。

(4)主持人请同学为环保设计一下广告词。

中考连接:

[05贵州贵阳]请写出一条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具有警示或激励作用,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

[05无锡市]下面是噪声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统计说明,回答问题。

音量 噪声情况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0-60分贝 一般说话的声音 不影响人体健康

60-80分贝 相当于一台打印机或一台割草机发出的声音 人的心血管将受到伤害

80-100分贝相当于一辆从身边驶过的卡车或电锯发出的声音 会对人的听力造成很大伤害

100-120分贝相当于贺锯或迪斯科舞厅、随身听、战斗机发出的声响 严惩影响人们的听力,人们难以忍受,身心会常受到伤害

120分贝以上相当于爆破及有些打击乐发出的声响 人们会失眠、心慌、精力无法集中,健康将会遭受极大伤害

(1)根据表格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概噪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低噪声污染已成当务之急,对此你有何建议,请写出一条。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导入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简介作者

1、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四、释义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诗歌赏析

1、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师:齐读前两句诗。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教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三、四句。

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由此使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教师: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重写。

教师: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教师: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

教师: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

(东吴战败)

教师: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

(没有)

教师: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

明确:(东风)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

(机遇)

教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教师:把诗歌的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样写就太直白了,而诗是讲究意境和含蓄的。本来的“铜雀春深锁二乔”,就很含蓄地表达出如果没有东风相助,东吴就灭亡了的意思,因为二乔一个是孙权哥哥孙策的老婆,一个是周瑜的老婆,这两个人都被曹操所供养在铜雀台,东吴自然是灭亡了。

教师:同学们,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教师: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明确: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板书)

同学们我们纵观全诗,讨论本诗的两个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教师:一把折戟,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教师: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用典,借古讽今

教师: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成了千古名句。

主题思想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练习]

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掌握游踪顺序。(重点)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的美景在哪里吗?(三峡)对,这是三峡的美丽风光。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字音字形。

恐怖(bù) 玲珑(lóng) 悬崖绝壁(xuán)

险峻(jùn)浣妆(huàn)古褐苍苍(hè)

凝望(níng)蔚蓝(wèi)秋高气爽(shuǎng)

3.词语解释。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险峻:山势高而险。

浣妆:梳洗打扮。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青葱:形容植物浓绿。

4.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明确: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章先总写后分写,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形势之险恶。

二(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三(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二)内容探究

速读课文,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明确:

景物 特点 诗、谚语、典故 感觉

西陵峡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紧张

灯影峡 浓厚的江南风味 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很轻松

很悠闲

崆岭峡 山形水势,突然险峻 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极为可怕

米仓峡 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 典故: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 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不单调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有情趣

瞿塘峡 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 典故:刘皇叔托孤 凄凉

教师总结: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和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板书设计

三 峡

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陡江窄),崆岭滩(险)

灯影峡:黄陵庙一带,风光秀丽

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昭君村峰峦如聚

巫峡:山水奇险美丽

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五、课外拓展

三峡是一首诗,三峡是一幅画,三峡更是一首歌。你一定读过有关三峡的诗,欣赏过有关三峡的画,听过有关三峡的歌。请调动你的词汇积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巴东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吧!

示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反复、排比、比喻、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技巧。(难点)

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三峡的雄壮与秀丽,可以说它是中国一座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自主预习

1.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故,思考其作用。

三、合作探究

(一)精段阅读,品味语言

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找出这两段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1.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明确:排比。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短促有力,和谐有趣,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突出了江水的险,“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

2.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明确:拟人、顶真。作者抓住峰多与高的特点,以动写静,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明确:比喻;对比。“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用巫山的云和庐山的云作对比,突出了巫山的云更有趣。

(二)分析所引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明确: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明确: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明确: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明确: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四、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 作用

比喻 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 使物人格化,形象生动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夸张 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引用 画龙点睛,言简意赅,渲染气氛,增加文化内涵

五、课外拓展

为了保护三峡优美的环境,提倡文明旅游,有关部门准备了环保垃圾袋,打算在上面印一句提示语。请你代为设计一条简明得体的提示语。

示例:它是一片云霞,是巫山神女挥舞的锦绣,里面编织着峡江的梦想。

侯晓旭

上一篇:爱心协会周年庆策划书下一篇:商品房买卖合同委托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