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共9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1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是诗更是画。读完《再别康桥》后,让人对康桥过目不忘,流连忘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的原因是诗人为之倾注了情感,才使得我们有这种感受。下面我们就来品读本诗,体会这种情感。

二、赏读课文

1、康桥的美如诗如画,这是因为诗人用他那独特的审美情趣,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景物。那么,诗人用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注意那些表现色彩的词语。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脱俗的亲昵清新感。同时,景物的色彩绚丽;河畔的柳是“金色”,波光里的影子是艳的,软泥上的荇是“青”色的,沉淀着的梦是“彩虹”似的,一船的星辉是“斑斓”的。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意境,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2、这些独具匠心的景物传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你的体会。

明确:(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中,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桥河畔的柳树在夕阳中,像美艳的新娘那么动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情感。

(2)“软泥上的青荇”,“青荇”长在“软泥”上,那么润,那么柔,它随着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永久的恋情。

(3)“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些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诗意,诗人的留恋之情全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4)“向那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此时诗人已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着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寻彩虹般的梦,在水波和星光交相辉映中诗人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了此时,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5)“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与云彩告别,不带走走一片云彩。这种拟人与夸张的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的情意,诗人把对康桥的深深惜别之情寄托给了西天的云彩。

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诗人把对康桥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寄寓于这些独具匠心的景物之上。这些景物又共同营造一系列色彩鲜明、柔和明丽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明确:(1)“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现出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2)“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沉淀”与“抒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4)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了诗人不意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5)两个比喻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6)拟人手法:

“夏虫也为我沉默。”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三、齐读全诗

四、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全诗七小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画面。大家说说构成这些画面的要素有哪些?

绘画美:

1:诗中多选用富有色彩的词语。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诗人借助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二)诗歌的韵律(音乐美):

1:全诗诗句的韵脚有ai(来,彩)、ang(娘,漾)、ao(摇,草)、iao(箫,桥)等。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各诗节用韵错落有致,诵读时,也就自然有一种旋律感。

2:全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一种呼应,读起来意韵修长,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诗句排列的特点:建筑美

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同样给人以形式的美感。

五、课堂小结:

华丽的语言让人过目难忘,优美的意境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让我们记住这优美的诗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2

年级: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日出

备课人:八年语文组              备课时间:2 月 25 日

一、学习目标 :

1. 了解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三者地位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

2. 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3、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二、重点: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难点: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四、自主学习内容

1. 文中黄省三与李潘二人有几次冲突,最终怎么解决

2. 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有哪三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黄省三:

李石清:

潘月婷:

五、探究交流

1. 指出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的作用。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②您说,要我去--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2. 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六、训练检测:

1、在对话和朗读中,对有些要强调的字眼应读得重一些。下列台词中哪个词应重读,请在括号中写出

○1李石清:  又是你,谁叫你到这儿来找我的?(    )

○2.黄省三:  我在银行里一个月才用您十三块来钱,我这儿实在是无亲无故,您辞了我之后,我到哪儿找事去?(    )

○3.潘月亭:  把他拉下去。放在别的屋子里面,给他拍拍捏捏,等他缓过来,拿三块钱给他,叫他滚蛋!(    )

2、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往往也不同。请在应该重读的词语下加着重号,使括号内外的句意相吻合

(1)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2)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3)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4)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感受诗句的声音、色彩、形象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诗的含义。

难点: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两首词,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二、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

三、生字识记

咽:

1、(yâ)声音受阻而低沉。如:哽咽,本文取此义。

2、(yān):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如:咽喉。

3、(yàn):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如:咽唾沫。

分(fân):

1、成分。如:水分。

2、职责和权利的限度。如:本分。

3、同“份”。

另读(fēn):

1、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如:分离。

2、分配。如:分给你。

3、辨别。如:不分皂白。

4、分支部分。如:分局。

5、分数。如:约分。

6、表示分数。如:三分之一。

7、(某些计量单位的)十分之一。如:分米。

8、计量单位名称。如:十分等于一角。

娆(ráo):娇娆。另读(rǎo)<书>烦扰;扰乱。

裹(guǒ):

1、(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如:包裹。本文取此义。

2、为了不正当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如:土匪裹走了几个小孩。

3、<方>吸(奶)。如:小孩生下来就会裹奶。

四、词语识记

忆秦娥、沁园春:均是词牌名。

北国:指我国的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指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艳丽的服饰,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淡雅的服饰,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折腰:崇敬,倾倒。

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指文学才华。

风骚:借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英雄的人物。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五、导读《忆秦娥•娄山关》

1、写作背景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推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的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越娄山关,经桐梓,几渡赤水河,与贵州军阀王家烈匪军展开激战,夺得娄山关。接着向遵义进军。这时,毛泽东写了这首《娄山关》词。28日晨,红军占领了遵义城。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主题

这首词通过红军向娄山关进发、攻占、越过情况的描写,表现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抒发了胜利的豪情。

3、赏析

上阕:写红军向娄山关进发、攻占全过程。分两层: 第一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猛烈的吹着,满地白霜,早晨,残月挂在天边,广阔的天空中有鸡叫的飞雁。“西风烈”既是当时霜满地风猛烈的写实,又是暗示战斗激烈的艺术渲染。“长空雁叫”,衬托红军进发时的紧张气氛和无声息的情况,连天上飞雁的鸣叫都能听到。“霜晨月”,点明进军的时间和天气:拂晓,冷,晴,形象逼真。

第二层:“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满地白霜的早晨,残月挂在天边,广阔的天空中有鸡叫的飞雁。马蹄声急促,军号声味亮而嘶哑。当时,红三军团战士冒着早春的寒气,顶着猛烈的西风,以风驰电掣的速度,抢占了战略要地——娄山关,与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双枪将”展开了激战。对时间、环境起了强调作用,更烘托出红军战士不畏艰苦、戴月履霜,起早进军、战斗的情景。“马蹄声碎”,描绘进军速度快,必须在敌人来不及防备的情况下,把关口夺下。那时主要是步兵,“马蹄声碎”则为骑兵,这是艺术典型的塑造,更能突出个性,表示进军的神速和声势。“喇叭声咽”,描绘了冲锋的猛烈。表达吹号员用尽了全身力气来吹进军号,甚至把嗓子都给吹哑了,极好地衬托出红军战士冲锋的勇猛、势不可挡。

下阕:写红军越过娄山关的雄伟场面。分两层:

第一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真像铁那样坚固,现在红军迈开大步重新越过。第一句写雄伟坚固的娄山关。“雄关”,指娄山关,着一“雄”字,精确地概括出娄山关的险要。“真如铁”,用比喻描写,来形容“雄关”牢不可破、艰不可越,而在它前面用“漫道”一词加以修饰,这就突出表现红军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第二句“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出自豪地越过娄山关的行动。“越”字用得很有神力,形容度过阻碍之易。“从头”有两解,一表明处所和起点,一表明重新,有第二次之意。“迈步”,大踏步,是“越”的动作,写得形象,把既威武、雄壮又从容不迫的样子显现出来,从而生动地刻画了红军越过这雄关险道的巨人姿态。

第二层:“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重新越过娄山关,看到苍翠的群山起伏连绵如同大海,傍晚的太阳红得如同鲜血。“从头越”三字强调越过娄山关的重要性。攻占娄山关,是为了越过,并不是长期占有。这是战略转移所确定的方针,所以这首词写行动都立足于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作者登上娄山关所见到的景象。一位挥戈北上的指挥官伟大的形象,站在经过奋战而再次夺得的娄山关上,向远望去,人目而来的是:山连山、岭连岭,山峦起伏宛如海波,它预示着革命征程的遥远和道路的艰难曲折;那滚圆的夕阳,沉落在丛山之间,宛如殷红的鲜血,它暗示出今后的艰难岁月仍需浴血奋战。这两句既状眼前景物,又展示了未来的前途,成为写景寓情的传颂佳句。作者曾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认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4、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绘声和绘色相结合。

描写景物或塑造典型环境离不开绘声和绘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首词在这方面很突出。上阕以写声为主。这里有风声、雁声、马蹄声。喇叭声,声的种类很多,音色不一,构成了一部表现急行军和猛攻娄山关的交响乐。下阕写景以达情,突出表现在色调上。“苍”写山色,“血”状夕阳,一深黑,一殷红,一暗一明,构成“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写意画。上、下阕合为一体,由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组合成了红军行进、攻占和越过娄山关的意境。

②、词语生动、鲜明。

这首词运用词语生动、鲜明。如用一“烈”字来形容西风凛烈。用一“长”字来形容天空一望无际,用一“霜”字点出时令,用一“碎”字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用一“雄”字形容关势险要,用一“铁”字进一步形容“雄关”的坚固。用一“海”字来形容苍山之多。用一“血”字来形容残阳的颜色。这不只 是用词贴切精炼,而且在绘声绘色,绘形绘态上,给人们一种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字字放出光彩。这句是以“越”字为主词,前加六个字的状语,分别表示“越”的时间、次数或处所。这样,“越”便是一定时间、地点的历史性动作,它充分表明中国工农红军已经转入到一个新历史发展。第二课时

一、导读《《沁园春•雪》

1、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2、主题

上阕写景,同时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下阕评古论今,抒发了诗人对当今英雄的颂扬肯定。

3、赏析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立意所在,应该说是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总结历史经验,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中,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才能取得胜利。

旨在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大笔挥洒,极书北中国的严冬雪景,然而,他的眼光并非一味地停留在雪景上,而是通过眼前雪中山川的壮美,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这就很自然地引出无数英雄为她竞相折腰。

“无数英雄”,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以委婉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历史人物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功绩卓著,英雄一世,不愧为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也就是说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历史的洪流已将他们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作者写景是后面抒情议论的基础,评说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4、写作特色

①、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②、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望、看、惜——贯穿全文; 飘、舞、驰——动词生动; 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二、板书设计

三、练习设计

(一)、基础题

1、给加横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素裹()折腰()谦逊()风骚()粉suì()lǎ()叭

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分外(特别)略输(差)B、须晴日(等到)顿失滔滔(立刻)C、惟余莽莽(只)俱往矣(都)D、西风烈(剧烈)苍山(苍茫)

3、判断修辞

①、残阳如血。()②、顿失滔滔。(③、看红装素裹。()④、欲与天公试比高。(4、填入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

然他已经丧失了明

是非的能力,那么,使跟他争 耳赤,恐怕也无济于事。

A、即

B、既

辨 C、既 辨

D、即

辩(二)、整体感悟

1、《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如何理解?

2、《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中的“惜”是何意思?

(三)、课文阅读题

阅读《沁园春•雪》的下阕,回答问题。

1、给下阕划分层次。

2、“竞”的意思是

,“折腰”的意思是。

3、评论的几位古代帝王依次是))得面红。

4、“风骚”本指

里的 和

里的,此处指,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

5、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相信你也积累了不少,请写出他的一首诗或词。

参考答案:

(一)、1、guǒ

yāo xùn

sāo

2、D 点拨:“苍山”的“苍”意思是“青绿色”。

3、①比喻

②夸张

③借代

④拟人

点拨:要明确每种修辞的特点。

4、C(二)、1、娄山关地势很高,西风吹得猛烈,大雁在辽阔的天空中凄厉地叫着,寒霜满地,残月挂在天空。该句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生动地点染了出来。点拨:解答此题,要抓住词作的写作背景、时间来理解。

2、“惜”有“可惜”“惋惜”之意,因为作者指出的是历代帝王的不足。点拨:要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感情。

(三)、1、划分三层:

第一层前两句;第二层从第三到第九句;第三层第十句到结尾。点拨:要理解词的内容才能正确划分。

2、竞相

崇敬、倾倒

3、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点拨:要结合书下注释和历史知识。

4、《诗经》

《国风》

《楚辞》

《离骚》

文学才华

借代 点拨:要了解《诗经》和《楚辞》的有关内容。

5、如:《采桑子•重阳》(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伙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点拨:毛泽东一生写了大量的诗词,要善于积累,此题可迎刃而解。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4

授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班级 七年班 编号:

课题 忆读书

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树立“终身学矿”学会学矿的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读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平时的读书生活,拓展作者的观点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热身语文活动

同学们已经勾画出了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多部章回小说,你能试着说出其中某部或某部中某一回的故事梗概吗

二、师生互动解析课文

课件展示系列问题分组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作者之所以读如此多的书,你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齐读第11节,这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在这段说到读书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们默读3-11节,文中哪 学生活动

一、课前热身

(由学生自选讲迷。教师也可指定一些作品中的人物,由学生讲述。如《水浒传》中的林冲、鲁智深、武松等)

二、师生互动解析课文

课件展示系列问题分组合作探究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津津有味“”含泪上床。“咬牙”居然“”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尤其欣愤填胸“…¨

(1)《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两个“哭了一场”;

(2)《聊斋志异》“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些词句表现这种快乐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圈划品读)

2、课文表达的中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其中的`重点是哪三个字?,合作分析,拓展思作者之所以喜欢读书,是因为读书好。读书有哪些好处呢?你能试着概括吗?

(四位同学为一小组,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小组再推选代表发言)

3、

a) 拓展问题。

[问题一]同学们,除了作者所说的以外,你觉得在当今这个社会,读书还有其它的作用吗?

[问题二]作者说:”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你觉得读书快乐吗?快乐在哪儿?(学生各抒己见) (3)《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4)古典诗词:《满江红》、《声声慢》“写得十分动人”

(5)《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只要手里有几角钱,就情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

(6)《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2、”读书好"是其中的重点

读书的好处: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关的享受。(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ps:“读书好”的体会:和自己的阅读兴趣想吻合;被书中的人物、故事内容、情节所感动;对自己的作文有益;人物刻画传神;能认识历史和异国风情。作者从读书中获得了最大的受益,最大的快乐。总之: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懂得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3、拓展问题

学生代表小结

板书设计:读书好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5

教学目标:(1)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2)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

(3)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说说你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 说说你了解的冰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2)考考你的积累:

听写词语: 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三、研读三幅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 A安琪儿的笑的背景是怎样一种画面?

B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妙处: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小结: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C句子比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比较后小结明确:

1什么是形容词?

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

(3)依照此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

(4)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爱的哲学:

1、作者写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2、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五、作业:

1积累词语并造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6

年级: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济南的第教时

备课时间:月日备课人:学科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重点: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难点: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四、自主学习内容

1、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济南可爱的。

2、 第三段中,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

3、 第四段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五、探究交流

1、作者怎样写水的“温”的?

2、 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六、训练检测: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髻()看护妇()镶上()

2.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_。

3、文段中第②句描写了______和_______相间的美景。

4.这段文字按____顺序,从___到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雪态。其中写雪光雪色的句子用“________”标处,写雪态的句子用~~~~~~标出。在文段中用‖标出本段层次。

6“秀气’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7

一、文章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三、语音

刿(guì) 孚(fú) 辙(zhé) 轼(shì) 遂(suì) 盈(yíng) 靡(mǐ) 玉帛(bó) 鄙(bǐ) 又何间(jiàn)焉 小惠未蹋biàn) 弗(fú)敢专也

四、通假字

1、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蹋和“遍”,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七、一词多义

实词: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

2、师:①遂逐齐师 (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属:①忠之属也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牺牲:牺牲玉帛(        ) 为国牺牲(         )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信  必以信 (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   (信用)

虚词:

(1)何  何以战   (什么) 又何间焉  (为什么,何必)

(2)焉  又何间焉  (语助,呢)

惧有伏焉  (“之于” 的合音,在那里)

(3)以  何以战    (用,凭,靠)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根据)

必以信   (对)     可以一战   ( 凭)

(4)之   肉食者谋之  (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他,指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

登轼而望之   (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    (他们,指齐师)

忠之属也  (  这)

故逐之   (他们,指齐师)

(6)从   民弗从也    (听从)

战则请从     ( 跟随)

(7)其   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      (他们,指齐师)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攻打)(我指鲁国)

2.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            4.乃入见(于是)

5.衣食所安(养)

6.弗敢专也(独自专有,独自享受)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小惠未蹋ㄍ“遍”,遍及,普遍)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0.小大之狱(案件)

11.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弗敢加也(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

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4.虽不能察(即使)(一一明察,弄清楚)

15.必以情(实情)

16.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类)

17。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18.公将鼓之(击鼓)

19.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的痕迹)

20.齐师败绩(大败)

2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助词,无实义)

22.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3.遂逐齐师(追击)         24.既克(已经)(战胜)

25.一鼓作气(振作)

26.再而衰(第二次)(衰弱)

27.三而竭(耗尽)

28.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9.难测也(推测,估计)     30.望其旗靡(倒下)

九、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省略句

5、何以战 倒装句:以何战

十、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何以战?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神不说谎话,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算是大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

10.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  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本课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具体问题如下: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主张?

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1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也(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         4、又何间焉(        )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5、其乡人曰(        )       6、肉食者谋之(        )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忠之属也(        )

3、公将鼓之(         ) 4、公与之乘(         )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再而衰      古义:               今义:

7、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 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 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B.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7、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

8、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9、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0、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13、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15、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 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题型特点和答题技巧

★ 中考政治答题技巧方法

★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

★ 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 中考阅读说明文答题技巧

★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 《仿写人物对话》教学设计

★ 《仿写比喻句》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想象画出心中的美猴王。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篇9

《庄子》二则

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相与遇于浑饨之地 ②谋报浑沌之德 ..③方虚骄而恃气 ④反走矣 ..2.翻译句子。

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3.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加粗词的词义

二、整体感悟

1.《浑沌之死》中“七窍”指什么?“倏”与“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开“七窍”? 2.《呆若木鸡》中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请你说说其中一德”的内容。

三、课文阅读题

阅读《呆若木鸡》,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加粗词。犹 2.翻译句子。

①方虚骄而恃气。②犹应响影。3.纪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是为什么?

4.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如“东施效颦”、“螳臂当车”等。请简述两故事的内容。

《周公诫子》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无敢应者 几矣

1.《周公诫子》选自《 》、作者,朝古今诗学“ ”的开创者。2.周公,是周初的 家,姓 名,曾帮助 灭商。

二、基础知识

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2.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 3.解释加粗词。

①无以鲁国骄士。②犹恐失天下之士、..③一饭三吐哺。.4.翻译句子。

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②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出师表》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古义: 今义: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古义: 今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默写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形势危急的句子是:..(2)《出师表》第一段中诸葛亮从正面反面诚恳奉劝刘禅的句子是。(3)然,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4)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

4.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关键的是__________?这些建议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请用课文

中的话回答)。

5、自主阅读和合作解读。完成下列问题

(1)第5段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常提到的“ ”这一成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课本以外的例子)

(2)这两段分别提到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两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知人之明。请结合你对小说《三国演义》的阅读情况,指出这两个故事的名称。(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6段的内容。

(4)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个段落中,那么第6、7两个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读第6段,用原句填空:

1)段中与“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旨相一致的句子是。2)段中说尽作者一生,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历史的名句是。(6)第7段中哪些话照应了前文“亲贤臣”之意?

(7)在这两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两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8)你能准确地说出下列两个句子的现代意义吗?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答司马谏议书》

一、基础题(16分)1.给下列字注音。(4分)胥()卤()

谤()

晤()2.解释加粗词义。(4分)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3.辨识一词多义。(8分)

二、整体感悟(7分)

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

2.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

三、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1.解释加粗词。(8分)特:

悔: 膏泽:

事事:

2.翻译句子。(6分)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3.文中提到的盘庚,是 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3分)4.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态度。(2分)

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8分)

四、中考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饮,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2.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2分)

《诗词五首》

1.根据题意,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行路难》中表达诗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2)《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A.注音:虞()砌()B.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问君能有几多愁()3)只是朱颜改()......

四、学生自我巩固检测:

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

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5)《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庄子》二则 答案

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加粗词。

(1).相会于;(2).商量;(3).方:正;(4).反:转身。2.翻译句子

(1).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2).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3.①恩情 精神 ②已经 训练完毕 ③别的 惊异 ④奋力,用力 小病 点拨: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定要区分清其意思。

二、1.指眼、耳、口、鼻七个孔。他们想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友善。(谋报浑饨之德)

2.没有骄傲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都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都凝聚于内,貌似呆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三、1.仍然 应战 差不多

2.①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②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3.这些内容与文章主题无关,因此省略不写。

4.东施效颦: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东施看到后,觉得很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却丑得可怕。后人用此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

螳臂挡车:路上一只螳螂看到车过来了,非但不躲,却举起前腿来挡车子,结果一命呜呼。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点拨:对一些寓言形成的成语要善于积累。《周公诫子》答案

一、1.《韩诗外传》 韩婴 西汉 韩诗学 2.政治 姬 旦 武王

二、基础知识

1.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

2.沐浴一次,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形容求贤殷切。

3.①怠慢,轻视 ②担心 ③口中含嚼的食物

4.①我在天下的地位不能算轻贱。②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出师表答案》

1、(1)古义:开扩,扩大;今义:开业(2)古义:内部团结 ;今义: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3)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仇恨。(4)古义:低微鄙俗 今义:言行恶劣,道德败坏。(5)古义:感动、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6)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棉布做的衣服。

2、(1)现在天下一分为三,我们蜀汉人力物力疲惫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2)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种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那里谋求高官显爵。(3)陛下您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4)我在兵败时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3、(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诚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3)略(4))略

4、提出了.“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三条建议。最关键的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些建议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愿望。

5、要点如下:

(1)任人唯贤或举贤授能 坚贞可靠,以死报国 郑成功或文天祥等。(2)三顾茅庐,白帝托孤

(3)追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4)这两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前面的建议,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国内稳定条件,而这两段叙事则是说明自身既有出师条件,又有客观因素。至此,提出北伐请求,水到渠成。因此这两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5)A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7)“报先帝,忠陛下”“谨慎”

(8)A.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B.从那时以来,至今已经有二十一年了。《答司马谏议书》参考答案

一、1.xū lǔ bàng wù 点拨: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2.①持 ②优厚 ③明白 ④排除,驳斥

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

二、1.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2.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三、1.只是 后悔 给以好处 做事情 点拨:第一个“事”为动词,第二个“事”为名词。2.①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②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 3.商 摆脱自然灾害 点拨:对书下有关内容要加强记忆。4.坚决

5.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四、1.A 2.①④/②③ 或:②③/①④

3.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诗词五首》答案 答案如下:

A 虞(yu)砌(qi)

B 1)忍心 2)作者自己 多少3)红颜,指旧时宫殿的颜色

上一篇:党建服务发展高质量下一篇:三年级上册班主任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