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10篇)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由“马”字成语导入(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
二、检查预习作业、存疑问讨论
(一)又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幼年早孤、由嫂抚养,二十五岁中进士,仕途坎坷,有才不受重用,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写下这篇《马说》。晚年曾任京兆尹。
(二)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注音
一食(shí)食(sì)马槽枥(cáolì)骈(pián)死外见(xiàn)o(zhǐ)
(三)根据也学知识和注释思考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
(四)用注释理解实词、虚词
(1)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比喻人才)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同)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不以千里称也(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策之(用鞭子打)执策(马鞭子)道(规律,方法,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
临(面对)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2)虚词:而伯乐(表转折,但是)故(因此)
虽(即使)之手(助词,的)或(有时)
安求其能(代词,千里马)是马也(这种)
其能(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怎么)
(五)读顺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试读、多读,尽可能流畅,说句读,至少读三遍
2、边读课文、边结合生活、用自己的话,说句子意思
3、再读课文,利用课堂主作业,说感受
(1)第一段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一句话强调伯乐能识马。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2)第二段说明了(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是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不是天下无马,而是不识马。表现统治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以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E天下无马”。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
4、拓展提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4)在韩愈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生活中有没有此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预设:要展示自己,创造机会;要心态平和,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尽职尽责,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E(决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5,讲述“拍马屁”的由来,“露马脚”的起源,“马虎”的来历。
6,背诵课文
(六)板书:
马说
韩愈
伯乐决定千里马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
人才常有识才者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马马被埋没
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满腔悲愤对统治者的控诉
意在谴责食马者无知怀才不遇的愤慨
食马者不懂怎样用马
残酷方式对待马卒章显志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2、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2、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心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初步感知。
1、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2、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特色。“大”字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写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熄火台燃起的那股狼烟显格外醒目,称之“孤”字极言景物单调。“长河”指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其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圆”,落日,又加是“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似几何图形展现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所以叹之为“千古壮观”名句。
2、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洒家”
首句互文见义。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给人地种深邃的朦胧之美。
“夜”点明时间。“秦淮”指明地点。“近酒家”指灯红酒绿之地。此句是叙事,交代第一句的景色是夜泊秦淮之所见,并点明诗题“泊秦淮”、“酒家”则开启下句,因为酒家多商女。
前两句写景,叙事,为下句抒情作铺垫。
3、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句一语双关,既是咏叹历史上南朝的覆亡,也胡其现实的针对性。表面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之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后句一“犹”字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即将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境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借用典故,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朝统治者,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融比兴与象征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明知无望与痛苦仍要作不已的追求的殉情精神。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真纯、执著的爱情,在极端伤感中透出热烈和执著,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两句一说内心感受,一说外部表情,并运用谐音、成功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两相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5、李商隐《无题》的诗眼是什么?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的“诗眼”,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久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女子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6、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前句写出无力挽回逝去的春天,表现了对春光消逝的惆怅情怀;后句表明燕又归来,似曾相识,但这一“归来”表明又过一年,照应上阕的“去年”,是以燕又归来,表达了对时光已逝的伤感。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9、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此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的四川,生活极为艰辛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东北部地区能不惊喜吗?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一个“满”字跟“初”照应,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极大喜悦,突出诗人的爱国情感之深。这里的“泪”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八年来诗人忍受千辛万苦的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是惊喜交加,百感交集之泪。
“剑外”“蓟北”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遥,“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涕泪满衣裳”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10、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便”二字都表示短时间,重复使用,就更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渴望还乡的急迫心情和想象之中归途的神速。而且,同义词复用又起着错综变化的美感作用。一个“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巫峡地势的险窄和水流的急速。一个“下”字具体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向东,由高而低的地形。一个“向”字直接点明了洛阳是诗人的最终目的地。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11、《滁州西涧》之景?之寄托?
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鹂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
寄托:寄托了诗人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时水急舟横。因为诗人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为中唐的黑暗政治而忧虑,为百姓生活的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常有淡淡的忧伤。
12、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前句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后句写已经是夜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而且只能听到蛙声,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这两句用平易畅达的语言,描绘出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表达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等待客人,客人不至的特殊感受。
13、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句点明诗题,使一、二两句的景物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有约定,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缘故。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心态之好,语句平易自然,体现了清淡平易的诗风。
后句绝妙,主人是准备和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却迟迟不见人来,无意间手拿一颗棋子在棋盘上敲,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竞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面有急,有所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堪称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14、赏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充分表现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的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意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惊世之作)
15、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既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16、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17、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也是诗人其志。
18、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翻译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承诺、守信用的侠义精神。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干宝(?―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搜神记》等。干宝自 小博 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 奉命领修国史。后经 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 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搜神 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2、作品简介: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作为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 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据传此剑被藏于姑苏(现江苏苏州)虎丘王墓,此一传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宝剑文字的神采,统治 者的残暴和少年的壮烈。
当堂训练
一、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 将(gàn jiāng) 莫邪(yé) B.重 身(zhòng)自刎(wěn)
C.汤镬(huò) 踬目(zh ì) D.乃仆(pú) 捧头(pěng)
二、给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
A.于是,就 B.才 C.终于 D.却
②王即购之千金。( )
A.立刻 B.将要 C.即使 D.想要
③客曰:“不负子也。”( )
A.耽误 B.负担 C.辜负 D.负重
④愿王自往临视之。( )
A.愿意 B.希望 C.恭谨 D.马上
⑤客以剑拟 王。( )
A.制订 B.杀人 C.比划 D.计划
三、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即购之千金
A.吾干将莫邪子也 B. 何哭之甚悲耶
C.为子报之 D.夫战,勇气也
四、完成下面的阅读题。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xī)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懼。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 ,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 )
B.并共患之( )
C.累年如此( )
2.翻译“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3.上述文段,写出了大蛇的凶狠,同时也写出当时 的官吏们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参考答案
研讨交流:
内容二:故事情节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 -- 开端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 -- 发展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 -- 高潮
客设 计谋,智杀楚王 -- 结局
内容三:
理解赤不惜生命替父报仇的历史局限,在今天每个人都要有法律意识,都要依法办事,不能采取像赤那 样的行动.
正确认识“客”“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之 举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当堂练:
一、C
二、①B ②A ③C ④C ⑤C
三、B
四、1.A.用,依然、仍旧 B.担心、担忧 C.这样
2.(巨蛇)有时托梦给人,有时指示巫祝,想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
3.写出了当时官吏的昏庸、 怯弱和残忍。
侯晓旭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分)
1、漂亮的书写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你喜欢的一句,将其抄写一遍。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1分)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 民族魂魄化凤凰涅槃
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猗郁(yī) 胆怯(què) 单枪匹马(pī)
B、狡黠(xiá) 倔强(jiàng) 茅塞顿开(sè)
C、谩骂(màn) 提防(tí) 泰然处之(chǔ)
D、阔绰(chu) 脊梁(jǐ) 随声附和(hé)
3、当前一些广告词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请恢复下列成语的本来面目(2分)
(1)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__________________ 。
(2)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______________ 。
(3)咳不容缓(止咳露广告)__________________ 。
(4)地酒天堂(白酒广告)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1)一种最高时速达85公里的纯电动“大巴”4月将驶上南京街头。届时、南京将成为全国第一个“绿色公交”的试点城市。
“绿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州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
“打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下句,下面四个句子,哪个句子可做下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 )(2分)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球拍,球衣、球鞋和衣柜等乒乓器材。
B、当亲民党访问团来到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情接待与热烈欢迎。
C、在政会议上,人大附中校长呼吁:不要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
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7、请你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2分)
读《________》(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小明今年初三,星期天正在家里复习功课。这时,小明爸爸的同事来了并提出要在家里打麻将。小明听到以后想劝阻。如果你是小明,该向爸爸怎样说才能让爸爸拒绝同事?爸爸听了以后会向同事怎样说才能收到同事放弃打麻将的效果? (说话要注意身份和对象,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1)小明向爸爸说:________
(2)爸爸向同事况:________
二、文言文部分:(15分)
(一)课内文言文
9、默写填空:(5分)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无题》)
(2)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成语“望洋兴叹”是从《秋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蜕化而来的。
10、下列划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涘渚崖之间(水边) 我欲乘风归去(回去) 岁赋其二(征收,敛取)
B、今吾嗣为之十二年(继承) 不辩牛马(分辨) 不见水端(尽头)
C,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可以已大风(已经) 复吾赋(恢复)
D、百川灌河(灌溉) 不应有恨(遗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久、永远)
11、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苛政猛于虎(苛酷的统治就像老虎一样凶猛)
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己病矣(以前我不干这事,结果就病了)
D、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道义)
(二)课外文言文(6分)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祭祀
(2)舍人:贵族达官家里的门客
(3)卮: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13、翻译:“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2分)
1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边的选文,然后回答15—19题(15分)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2)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5、从全文的情节发展看,它属于( ) (2分)
A、开端 B、发展 C、高潮 D、结局
16、请将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分析其作用(2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6分)
(1)
(2)
(3)
18、从选文写酒店掌柜的谈话中,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2分)
19、选文最后一句先用“大约”,后用“的确”,矛盾吗?为什么? (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0——24题。(15分)
(1)大仲马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这话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2)确实,在生活的道路上,极少有人是一帆风顺的,都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做出了很多成绩;也有的人没有勇气正视人生,沉沦下去。然而,生活是位严肃的老人,他绝不会可怜懦夫,相反,只欢迎那些笑着面对人生的人。
(3)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人。据说,托尔斯泰读大学文科班时,曾经连续两个学年考试不及格,无法毕业,只好退学回家。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坚定。执著地追求着人生的.真谛,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名著《战争与和平》、《复活》的问世。试想,假如他当初自暴自弃,那么世界文坛恐怕就会少了一颗巨星。
(4)也许有的人认为:这并没有什么,托尔斯泰所受的挫折和某些人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5)这里的某些人,自然包括那些后天或先天有残疾的人,美妙的音乐他们听不见,艳丽的鲜花他们看不见,世界给予他们的,他们无法去取,而他们应该得到的,却又常常失去。和常人比起来,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力量。请看看真正有志的人是怎样做的吧!
(6)北京造纸厂青年工人刘京生,因公致残,失去双臂,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瞬间变成了一个残废的人,他苦恼过,可是他并没有颓唐,而是重新奋起,刻苦自学,成为一个青年书法家。
(7)海伦·凯勒是个先天不足的人,她又聋又哑: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海伦说得好:“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摔得头破血流。然而我战胜了自己,继续攀登,因为我看见灿烂的云霞在向我招手,希望的顶峰就在前面。”这是何等的胸怀啊!
(8)正是非凡的乐观精神造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使他们获得了成功。
(9)然而在这世纪之交的时代,有些人却在一时的挫折面前退却了。不是有人发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感慨吗?不是有人因高考落榜而一蹶不振吗?生活中遇到不幸是必然的,可毕竟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召唤我们。
(10)人生的路是那样的坎坷艰难。有时是阳光灿烂,有时也会阴云满天。阴云常常会在每个人的心里投下浓重的阴影。可是,这能够成为自己畏缩不前的理由吗?不能!人生是短暂的,我们都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得到社会的承认,反映真正的自我价值,那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而那些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的人,那些会发高水平牢骚的人,那些以为世态炎凉、红尘若梦的人,他们遇到一点点不幸便以为自己是人世间最不幸的人,他们不想也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也不会承认他们的。只有那些信心十足的人——当然绝不是茫然自信,只有他们才能创造出生命的价值。
20、选文的论点是什么? (2分)
21、选文第(6)、第(7)两段位置可否互换?为什么? (3分)
22、在选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中,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4分)
23、选文划线句子有何含义和作用? (3分)
24、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你遭遇挫折时,你将以怎能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请结合选文内容,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来表达,或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名句来回答。(3分)
四、作文(40分)
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文
(一)题目:成长,需要________。(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要求:1、选取亲身经历,感受最深的事情。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4、卷面清楚,书写工整奖励2分。
(二)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你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经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动于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去记录你的情感历程,用你的智慧,去品味多彩的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美。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 我手写我心,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第一课时 《期行》 【学习目标】
1.积累“期”“舍”“否”等常见的文言词语。(重点)2.能合理补充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感悟体会“友人”“元方”的性格特点。(重点)3.评述人物,辨别是非;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本书,书的编写者选取社会名流的生活小事随手而记,以德行、言语、政事等分类编排,读这本书中的故事,既可了解古代社会的风气,又能感悟做人的道理,这本书被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它就是《世说新语》。今天,我将与大家一同学习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期行》。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喜欢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2.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相委而去(古义:丢下、抛弃;今义:委屈、委托).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下车引之(古义:牵引、拉;今义:引导).(2)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名词作动词用).(3)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3.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课文,积累字词
1.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明确:多媒体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见自主预习2。2.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文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明确: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高潮:元方聪敏,据理反驳。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三)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明确: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他来就走了,是失约的表现。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不信”,二为“不礼”。
2.用“这是一个„„的太丘(友人、元方),因为他„„”的句式说话。
明确:示例一:这是一个没有耐心的太丘,因为他与友人约定同行,友人晚一点来,他径自走了。
示例二:这是一个既不守信又无礼貌的友人,因为他不守时,并且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示例三:这是一个态度诚恳又知错勇改的友人,因为他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惭”而且“下车引之”,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示例四:这是一个落落大方、聪明机灵的元方,因为他面对友人对父亲的责难,据理力争、针锋相对。
3.元方的“入门不顾”,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自己的看法。明确:示例一: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仪,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示例二: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三:元方只有七岁,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年龄特征,是他坦率的表现。
示例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且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一个大人能当面对一个小孩认错,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
(四)归纳主旨,畅谈启示
学习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示?(提示:谈启示,可以选择的角度有陈元方、友人、陈太丘)明确:示例一: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示例二: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示例三: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有耐心、言而有信的人。
四、板书设计
期 行
人物陈太丘:没有耐心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我们做人要有诚信,讲礼仪
五、课外拓展
请你发挥想象,依《期行》的情节,假设一个对话情境,猜想友人遇见陈太丘后,两个人分别会说什么呢?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次读书,在读中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2、积累品味鉴赏诗词的一种方法--“四读”学习法。即一读理内容;二读品情感;三读赏美句;四读悟主旨。
教学的重点
1、在读中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品味美的语言。
2、积累品味鉴赏诗词的一种方法--“四读”学习法。即一读理内容;二读品情感;三读赏名句;四读悟主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能正确朗读词文,了解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思考这首词总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的什么?下阕写的什么?上阕中总写的句子是什么?具体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具体描写时哪一个字总领?下阕中哪一个句子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惜”统领了那些句子?你感觉词中哪一句话最重要?预习的安排有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并有利于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学习中的难点,听课目的性更明确,有效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七律 长征》开篇笼罩在一种磅礴的意境中。齐读后,老师小结:长征胜利后,中国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到达陕北,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写出来之后由于他的意境雄浑,气魄豪放, 把敌人吓的魂飞魄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来感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的豪放气概,来欣赏其优美的语言。
三、诵读品悟
一读理内容( “理”即理解、理清。)
1、听老师范读,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求:认真听,注意读音,了解内容。)
2、出示幻灯片,齐读容易读错的字音。
沁园春 qìn 莽莽 mǎng 素裹 gǔo
妖娆 ráo 稍逊 xùn 分外fèn
成吉思汗 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并思考这首词总写了什么?)
4、女生齐读上阙。
(要求:思考上阕写的什么?上阕中总写的句子是什么?具体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具体描写时哪一个字总领?)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
5、男生齐读下阙。(要求:思考下阕写的什么?下阕中哪一个句子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惜”统领了那些句子?评价了哪些人物?最赞赏谁?)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
6、再次齐读课文。评价自己朗读的效果。
二读品情感:(“品”即品味、品读。)
1、老师引导:怎么样才能读出情感呢?我们来一起回忆毛主席写这首词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36年2月,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36年率领长江部队到达陕北,2月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诗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怀,现在我们就把自己化身为36年的毛泽东,俯视着祖国的美好山河,充满激情的再读一遍课文。
2、让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 。
3、老师引导:只有走进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诗人的胸怀和壮志,读出来才会感染人。来让我们自己去品读一下,品悟出上下阙各抒发哪些情感?
4、有感情的自由品读。
(要求:读完后自己说出自己品悟到的上下阙情感。)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如果学生有遗漏的老师可补充。
3、让学生小组比赛,看谁能把词人的情感读出来。
注意朗读技巧:
停连 --停顿。朗读时可根据生理、语法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重音 --高低。朗读时重音表现为重读、轻读、拖音读。
语速 --快慢。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句调--声调。悲伤--气缓声沉。赞美--气平声柔。激昂-气高声扬。焦急--气短声促。狠毒--气粗声重。
三读赏美句
1、老师引导:相信通过读,大家一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句子,是呀!一首好的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诗的意境好,还因为诗中的句子写得好。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背诵下来并以“我发现 句子写的好,好在 ” 的句式说出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 。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回答。
4、对于学生没有回答到的老师可以引导。
四读悟主旨:“悟”即体会、感悟。
1、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要求:体会感悟文章的主旨。以“本文借 抒 ,通过 ,赞美了 ,抒发了 。”的格式概括主旨。
2、老师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同学们几十年后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着,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最后我们满怀激情,读《沁园春 雪》。用心感受词人情感。
3、试背全文,
(四)、课堂反馈练习
从表达方式看,上阙以 为主,下阙以 为主。
这首词的主旨句 , , 。
过渡句 , 。
学生抢答。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六)板书设计
一、积累运用芳草地。(30分)1.诗文默写阁(8分)①“舟”常见于古代文人骚客笔下,但妙用不同。孟浩然的“ ___,端居耻圣明”表达的是深感无人引荐,不能出仕为官,为民谋利的惭愧苦衷;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 ”,创设的是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刘禹锡的 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诗人异常达观的态度;李白的“仍怜故乡水,”,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无限留念,依依不舍之情。
②《论语十则》中的一句和《鱼我所欲也》中的 一句,都揭示了在危难时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这一观点。
③《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
④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巧用地名形成名对的语句是“,”。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惜花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全词的精绝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滁州西涧》描写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的语句是“,” 3.文学常识轩: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A辛弃疾——宋代——《稼轩长短句》——《菩萨蛮》 B.韦应物——宋代——《韦苏州集》——《滁州西涧》 C.韩愈——唐代——《昌黎先生集·杂说》——《马说》 D.王充——东汉——《论衡·订鬼篇》——《订鬼》
二、阅读理解百花园。(40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0—13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文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0—13题。(共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1)策之不以其道【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然非精洁则不受 16.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17.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_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3分)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问题(8分)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疱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18.选文列举了 和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证明 的道理。19.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其意思是:。
20.“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答: 21.翻译句子。
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译: ⑵二者用精至矣
译:
(一)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3)蹴尔而与之________(4)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为
(1)今为()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A卷)【参考答案】
1.①.欲济无舟楫 野渡无人舟自横 沉舟侧畔千帆过 万里送行舟 ②士不可不弘毅 舍身取义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1)季节 景物 甲 黄梅时节(或:初夏)(家家)雨、(处处)蛙(1分)乙 春天(或暮春)花、燕(1分)(2)甲:雨夜期客不至的焦灼之情,百无聊赖。(如学生理解成“闲逸、散淡、恬然自适”也可以)(1分)(言之成理即可)乙:即景兴感,感慨年华流逝。(1分)3.B4.①诚心诚意;谋划,商量办法 ②如果,表假设;即使
③荒诞,无根据。④验证 ⑤赞赏 ⑥因为;真相、本质相同
⑦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⑧尚且、况且;等同、一样
5.答案:米开朗琪罗 列夫•托尔斯泰(2分。每空1分)参考答案: 6.(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
7.(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8.(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9.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2分)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10.(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1.(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
12.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14.(4分)(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4)流汗(各1分)15.(4分)(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各2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求逞(各1分)
17.(4分)反面(1分)正反对比(1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分)(意思对即可)
18.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类比论证;思念存想,不见异物。19庖丁解牛;形容技术或技能非常熟练。20、(双重)否定句式; 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
21(1)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2)这两人是用心到了极点。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孟子•告子上》、仁政、性本善。
2、(1)wù(2)dān gēnɡ(3)cù(4)xiè
3、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4、(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4)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5)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6)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采纳。(7)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5、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1)为了(2)做(3)做、采用(4)肯、情愿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
思考下列问题:
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齐读背诵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 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第三首《无题》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多写时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什么诗?
内容上春末离别诗;男女分别的恋情诗 从形式上七言律诗
2.诗句所反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别了,自然就会思念她,你们说对不对?
5.朗读体会
四.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 5 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五.背诵
第四首《浣溪沙》
一.教师范读
二.理解诗意(见课文)
三.背诵
第五首《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朱阁(ge2)
绮户(qi3)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6 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
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课前积累】
1. ,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2.知识链接--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课上突破】
一、预习反馈
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扑朔_____迷离 颠簸_____ 深湛_____ 恬_____静
涟_____漪_____ 眸_____子 魅_____力 苍穹_____
伫_____立 哈_____达 篝_____火 逶_____迤_____
安谧_____ 肃穆_____ 牦_____牛 轮廓_____
浩瀚_____ 潸____ _然泪下 地壳_____ 沧_____桑
娓娓_____ 繁衍_____ 气氛_____ 湖畔_____
虚无缥_____缈_____ 脍_____炙_____人口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女,______代________(评价)。
3.解词填空
①涟漪:___________的波纹。 ②逶迤:文中形容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潸然: 的样子。 ④肃穆: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
4.解词连线
油然而生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脍炙人口 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扑朔迷离 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虚无缥缈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毅然决 然 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
世外桃源 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 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 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娓娓动听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二、文题解读
1.标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在“湖”的前面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梦幻”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就如同_________________,使人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2.题目的作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解读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 云……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结束
2.分析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
3.讨论文章的线索。
【课后提高】
1.在文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叠词。(“ABB式”,如“红彤彤”“绿汪汪”的形式。)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①___________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②___________的
油菜花……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 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
白种人的小姑娘那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的眸子。
2.判断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对于表达作者的感 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1)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 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
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
蓝晶晶的眸子。
(3)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4)我不敢想象,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
3.从文中找出有关作者浏览顺序的语句,看看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了青海湖的什么景
象 。
4.“不,还是让它自 然而然地生存吧。现代文明固然是 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
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结合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以“梦幻”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现实,
再到梦想未来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现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
B.课文从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和优美、神奇的鸟岛以及丰富的
鱼类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C.课文在描写中大量运用了叠词,将景物的色彩、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课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语出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语出孟子的《劝学》一文,意思是青是从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蓝更深更蓝。
【课后反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课后提高】
1. ①绿茵茵 ②黄灿灿 ③水灵灵 ④蓝晶晶
2.(1)比喻。用一幅巨大的画卷来比喻青海湖的美,先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
体现了作者对青海湖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排比、比喻。运用排比,将青海湖的蓝的特点--纯净、深湛和温柔恬雅展示给
读者,然后运用比喻,给读者以直观印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青海
湖的蓝的纯净以及鲜活的生命力。
(3)反问。 强调青海的自然风光,如栖息的水鸟和“ 冰鱼”的景色是独特的、优美的。
(4)夸张、比喻。形容开发青海湖旅游资源的狂热以及速度。
3.解析:整体把握全文,能从文中找到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概括各个段落的中心意思,
提取有效信息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自己所看到的青海湖的景物。
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此时作者还没有到青海湖,但是已经在为青海
湖的景象的呈现提供铺垫了。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 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同时早晨的阳光 已经能够使作者看到青海湖的全貌,着重描述了青海湖的
颜色之美,绿、黄,还有蓝色。
阳光越来越明媚,上午作者所看到的除青海湖外,还有青海湖的鸟岛和岛
屿,以及由此展开的想象,如在这些岛屿上会看到的候鸟栖息和“冰鱼”等
景象。
4.解析:运用反问,要强调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当保留原始的美。
参考答案: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青海湖自然风光的深切热爱,他希望青海湖的美能
够被更多的人所欣赏,但是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青海湖纯自然的美,又怕
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会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作者会希望宁可放弃现代
文明对于青海湖的开发,而保持它的自然风光。
5.D 解析:D项中《劝学》为荀子所做,而不是孟子。
侯晓旭
【《马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成功教案语文版12-03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09-21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07-19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06-02
九年级语文版总结11-18
语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2-11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试题10-23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行》教学设计 语文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