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論文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論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 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意义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可行性路径

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2014年全国GDP增速稍有下降的情况下,仍实现了1 300万的新增就业。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指出,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创历史最高。在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劳动者转变观念、自主创业,实现多种渠道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深化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大学生作为新时期创新创业的主体和“草根创业”的重要力量,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大背景下,既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他们积极投身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之路,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指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创业精神、坚定创业意志,激发创业思维,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高校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面临的就业压力,意识到创业是保证顺利就业的重要出路。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定不畏困难、积极创业的决心。同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和竞争意识,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授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学科的创新创业知识,例如相关专业技术、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创新创业技能,既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有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社会经济形式的分析判断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项目运作能力、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等。创业教育的多元化是由创业能力的多元性决定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更应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实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区各部门的贯彻落实,各种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经济发展动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时期,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于充分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切实成为促进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助推力。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升综合素质,需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统教育相比,学生要想实现创新创业,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在这个大背景下,就要求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涵盖更为广阔的内容,涉及更多的领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经验的积累,从专业技术知识到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积极投身实践,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3.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凸显,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很好地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滞后性,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平衡和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困难。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養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为毕业生提供了成功创业的可能,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质量。

4.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毕业生成功创业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成功率却一直偏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帮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毕业生成功创业。创业课程的开展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学科的创新创业知识,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高校通过开展创业课程、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项目和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帮助大学生开阔思路,提高技能,在课堂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二、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近年来掀起的“创业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高校重视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与专业结合度欠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形式单一,指导帮扶不够,缺少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待完善。

(一)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定位模糊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高校纷纷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但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对创新创业内涵的正确认识,不顾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在缺乏准确定位的情况下生搬硬套,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浪费了教育资源。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笼统地理解为以培养企业家为目的,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以培养多少企业家来衡量,一味要求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要富有科技含量、有國际视野,却忽略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在深入培养、不断实践中取得的,企业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市场的磨砺中不断养成的。例如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巨头,都是草根创业起家,在不断的历练中取得创业成功的。以创业结果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必然导致创业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效果不够理想。而创新创业真正的宗旨是引导大学生追求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关注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商机,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出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从而为国家、企业和人类社会带来良性发展。

(二)与专业结合度不够,教育效果不理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经历第二课堂、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这三个阶段,呈递进式发展。近年来,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但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相关创业基础课程,没有真正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中去,未能与专业教育形成完整的互相嵌入的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将第二课堂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等同,设立创业中心,并通过创业协会、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学生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培训,应该以专业教育为深层次基础,这些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理解为通识教育或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误区,不仅使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内在动力,同时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学生不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完整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坚持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科体系,以保证教育质量。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应涵盖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学分政策等诸多方面。但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在教育体系方面都不够完善,仍停留在开设就业指导基础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阶段,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通过开展相关讲座、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很少开展创业实际模拟等时效性较强的实践形式,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三、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可行性路径探讨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和支撑,在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深度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发挥专业教育的优势,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挖掘创新点,鼓励学生收集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挖掘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结合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满足专业和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同时,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全面系统的课程载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方面,建设理论水平高、实务性强的系列课程,包含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法律、领导科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分阶段、分模块地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方面,将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创新实验、创业实训、创业实战等方式来进行。

(三)激活高校用人制度,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高校应培养既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首先,加强校内创业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开展专项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能力。其次,激活高校用人制度和人才引入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聘任制度,吸收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及其他创业优秀人才,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担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聘请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就业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指导。

(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应遵循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采取校企联合的模式,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整合高校人才与企业资本的优势,加快大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美春,方经奎.高校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行性路径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5).

[2]陈虎,张旭辉.基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课程与教材,2011(5).

[3]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0(1).

[4]吴益锋,田夏.大学生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

[5]陈池.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

作者:刘栩静

第2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在京发布

3月29日,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完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一书在京发布。会议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主持,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宁吉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務副院长王昌林、人民出版社总编辛广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沈竹林等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立足中国实践对创新创业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是国内首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研究对象,以内涵解读和理论提炼为主,兼顾政策探讨与经验总结的研究性著作,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服务党和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研究成果。

自2014年以来,一场新的创新创业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这一轮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大学生、科研人员、返乡农民工、海外归国人员投身其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相继涌现,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了帮助社会公众更加清晰地认识本轮创新创业发展机理,更加全面地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昌林研究员组织专门力量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系统研究,探讨中国创新创业若干最基础、最现实、最迫切的理论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全书共十章,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回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什么、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第二部分充分聚焦了如何刻画评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以及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什么、怎么建。第三部分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文化环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首要在“创”、核心在“众”,它突出创新与创业联动,契合共享经济时代大众被广泛赋能和高度互联所带来的创新模式,是对经济增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质上是一个改革,力求以政府自我改革和汇聚大众力量推动制度变迁和防止路径锁定,是对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路径创新。它强调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繁荣富强有机统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就业创富的喷涌源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健全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创造条件,同时在产业、生产者、要素等层面对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形成强大推动力,已经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体现。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繁荣,科学合理的指挥棒——评价指标体系很重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新创业生态是关键。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从新创办企业、创业投资发展、并购与上市、创新活动支撑与带动就业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机构/要素+结构+机制+环境”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分析框架,并将其运用于我国创新创业景气跟踪和部分地区创新创业生态评价。

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初探》一书还从财税、金融和文化等视角研究了相关理论问题。

作者:安建军

第3篇: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

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下海”。不过,人数并不多。90年代后,尤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兴起了一阵“全民下海潮”。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国企员工各个群体中都有人下海创业经商,诞生了一大批例如联想、万科、万通这样的业界巨头,相应地成就了柳传志、王石、冯仑、潘石屹、史玉柱、俞敏洪等商界名人。到21世纪初,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又有一批年轻人投入到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去,这些人包括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不仅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头羊,也成为中国企业闯荡世界的名片。央视近期播出的《下海》《温州一家人》(原名《创业年代》)等电视连续剧讲述的也大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业故事,剧中的时代背景、创业环境与当下虽迥然不同,但却能引起所有创业者的共鸣,成为现在创业者的白皮书,堪称创业指南。可以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大批公务员因受不了安逸无味的机关工作纷纷“下海”,去追梦。反观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却纷纷涌上考公务员这座“独木桥”,说明市场经济需要再改革,再出发。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新创业。从地方政府层面看,随着中央的号召以及政策的出台,全国多个省份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此后,创新创业成为了当下的时代风潮。尤其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生》,并给予特殊强调,这绝不是偶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给了许多人一个追梦的机会,对社会经济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快步走来,我们既不能悲观退缩、等待观望,也不能盲目乐观、无所作为。行动是最好的答案,务实是创新和创业的基础。10年以前,谁能料到,一群风尘仆仆的快递小哥,会在日后成为中国人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再譬如被称为“淘宝第一村”浙江义乌青岩刘村,这个原本仅有1486名村民的村庄,现在却容纳了8000多人,淘宝网店超过2000家,年成交额达数十亿元,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淘宝村。短短三四年的时间,从青岩刘村起步的淘宝店主,其中很多都发展成了千万级的大网商。这个变化告诉我们:只要有适当的土壤,创业和创新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新常态”关键在“新”,表明老路走不通了,要“改”。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仅从政府层面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勇于真“改”,真放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也就是要真正还权于市场,充分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给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留出空间,只搭舞台,不唱戏,勇于当“配角”,从而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想创造梦想的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二是勇于把管理变成服务。要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支持,落实和完善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同时,要搞好创业培训和服务,推动高校普及创业教育,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运用社会各类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使更多的劳动者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三是培养创新文化,营造平等创业创新环境。要营造鼓励大胆探索、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不能只“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要尊重每一份奋斗的价值,无论输赢和成败。要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有利于创业的政策制度,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在创业创新体制上下更大功夫。因为只有体制的创新,才可以激发亿万人的创造力,才可以改变亿万人的命运。

总之,一个创业创新激情燃烧的社会,才是一个生机无限、充满希望的社会。如今经常看到辞去公职“下海”的“高官”,而自主创业并小有成就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甚至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管大佬也踏上了创业之旅。创业当老板,创新当创客,似乎已经成了当下的一股风潮,这也预示着我们在新时期再次进入了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

作者:郭林涛

第4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如何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怎样从实践层面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更多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获得成功,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第5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当时他还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过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总的来说还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不宜在全社会广泛号召动员。实际上,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方面,“双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要使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灵活高效的调节机制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而言,如果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参与,显然难以满足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许多地方经过发展认识到,“活力增长财力,人气带来财气”。推进“双创”,既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更可以倒逼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突破,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市场如果死气沉沉终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根据经济规律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经济“活起来、动起来”。鲶鱼效应也好,蝴蝶效应也罢,都是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最终带动面上的变革。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回旋余地大,经济基础较好。“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

另一方面讲,“双创”也是践行群众路线、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愿望的必然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参与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创”中有挑战更有机遇,既会滴下辛勤的汗水,也有望迎来丰收场景。人们如今所熟知的阿里巴巴等世界级互联网企业,也都是数年前从草根起家,不断坚持创新创业成功的。

更为难得的是,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近年来,宽带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移动通信终端广泛普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众筹等新的商业形态有助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机制,这让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有了广阔的平台施展拳脚。

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上半年增速将近40%;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都大幅增长。实践证明,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双创”为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广阔前景值得期待。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李克强总理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强化服务改革必须跑出加速度,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我们不仅要简政有力,把该放的放到位,更要在监管和服务上下功夫,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释放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当今时代,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要通过“双创”使更多的人富起来,实现人生价值。对创新创业的呵护和扶助,是最现实、最长远的发展之道和惠民之策。要使各类孵化器不当盆景,而是做苗圃成基地,为初创企业解燃眉之急,筑发展基础,让破土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还能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的良好结合。

第6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分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意义,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争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一批批创新创业的年轻人勇立潮头;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正引领年轻人筑梦青春,演绎一个又一个精彩传奇。时代的责任赋予年轻人,时代的荣光属于年轻人。

从自然禀赋看,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固有气质,中华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源于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禀性。从历史经验看,新中国开启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大门,改革开放更是点燃了人人创业创新的火种,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放开集体经济,发展私营经济等,都是着眼于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解放生产力,更是解放人自身的创造力,实现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华大地正在兴起新的创业创新热潮,出现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众创空间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创业创新正在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那么,当代大学生如何争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呢?

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同时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第四,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第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积极突破,相信一定可以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当青春选择了更高远的志向,社会是否有宽阔的原野让他们去驰骋;当“创客”跌跌撞撞上路时,我们需具备“扶上马、送一程”的胸襟。创业意味着风险,创新也可能面临失败,我们既要为成功者奉上鲜花和掌声,更应该为失败者送去鼓励和宽容,让青年敢于创新创业,乐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芙蓉国里,向来是一方创新的热土;湖湘青年,携带“敢为天下先”的不变基因,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一定会发扬“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优良传统,以青春之自我,建立青春之事业,实现青春之价值!

第7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DO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

其实,李克强总理较早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2014年9月10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他发表讲话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随后他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且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的重大社会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回顾过去,1978 年,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极大地激发出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1980 年,温州市工商局发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着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被认可,“个体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探索和社会财富积累的一支重要力量。1993 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粮票”被正式取消,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

到解放,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

现实。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提出到现在不足一年,却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创新创业对经济的推动贡献,也反映出大众创新创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众创新创业从根本上是要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加大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四、落实《意见》精神,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抓手

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会一帆风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和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气,破除制约大众创新创业的各种障碍,才能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双中高”目标,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第8篇:如何看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建设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推动双创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每个人都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角。“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了创业的平台创业的可能,只要你脑洞大开,你就可能成为一个“创客”。从亿航公司推出首款民用载人无人机轰动世界到中航工业的年轻石墨烯研究团队在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型案例。一个“网红”的视频广告都能产生几千万的融资,甚至连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知道用微信下单支付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迸发大脑的激情,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呢? 《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任务。

1.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比较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等。

2.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创新创业难度大,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应当对创新创业者提供好便利,降低创业门槛。

3.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就业难,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

4.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完善专利审查快速通道,对小微企业核心专利申请予以优先审查。

5.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6.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规范和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7.丰富创新创业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和创业培训活动。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鼓励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

8.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

国家和政府不能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旁观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说是一场改革,本质上是来自普通人的草根行为,但政府更应发挥其关键性作用,努力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帮助创业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也是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增添不竭动力。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对中小企业的创业发展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让他们成为创业创新的主力军。

当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功,创业创新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心浮气躁,“创业不问出处、创新不问岁数”,要在全社会形成敢于创业创新,乐于创业创新,善于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要让创新创业成为凝聚民族灵魂的内核。

第9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心得体会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而这一理念,是由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李克强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那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而后李克强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个人要敢于创业。创业,是发现和捕捉机会,并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提升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个人要善于创业―――把握市场、认识自我,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大多数人、尤其年轻人都会萌生创业的冲动,产生创业的梦想,但由于害怕失败的心理在作祟,很多人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使我们真正进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为大众创业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但如果不能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我校积极响应,学校领导为我们创业提供了场地,比如在学校超市外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让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创业,鼓励了同学们要敢于去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并搭建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其实我的身边也有一些人在自己创业,在学习的同时在做微商,但她不是普通的只发图片找商家发货的那种微商,她自己设计衣服到联系工厂生产再到推销衣服,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但这是一个需要消耗时间和金钱的体力活。首先是设计衣服,你必须要有绘画基础和对市场的了解,比如买你衣服的人爱穿什么衣服。接着就是找厂家跑工厂洽谈,经过无数次的打版才能生产出一件满意的衣服,卖家还要考虑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得到利润,才能定下价格进货。但囤货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衣服卖得不好,就会亏本。

在淘宝网开店、微商等创业的行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创新,但可以培养一定的创业能力或创新能力。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要看你是不是有这个热情有这个决心去拼搏。

过去我们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就是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也就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的问题。从概念上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两种涵义:即相对于发展中的物质要素来说,这里的“人”就是指一般的人,即人的要素。如果相对于发展中的动力要素,即相对于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来说,这里的“人”主要是指“民”,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议》中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就是以民为本的原则,作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原则,同时这也是我们未来真正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发展上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动力,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用者。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也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动力似乎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各级政府。直至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靠政府推动、政府投资、政府立项、政府审批、政府操办,而广大人民群众则基本是参与者,处于“被调动”或“等靠要”的被动地位。可以说,这是目前我们的发展方式存在的最大弊病,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所以我们都应该勇于去开拓创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让我也不由得在想,我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让我如何去创新呢?

据我了解,毕业了的学姐们,有大部分都是成为了幼儿教师,只有小部分人是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创业,比如自己开店或者培训机构等。而等我毕业了之后,我想我应该是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虽然无法创业,但我可以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可能我没有那个时间和金钱来实现我的创业梦想,但我可以用这个时间来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实现我的创新,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目前的多数情况是把创业放在重要且首要地位,而创新的重要性经常就被忽略,然而无创新何谈创业。我们最美好的大学生时光,更应该让心静下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创新思维,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创新者,而不是创业者,在自己未来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为社会做贡献。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让我们唱响创业创新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

上一篇:劳务分包合同4篇下一篇: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