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研究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我国高校传统实验室管理弊端

(一) 传统实验室难以满足多项目实验教学

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形式是指分散型模式, 近年来, 分散型管理模式在现实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弊端凸显。部分高校的实验室构建与管理普遍是教研室或院系的子级附属机构, 受上级直接领导管理, 专门为院系专属课程提供实验教学教育服务。实验功能相对现代化综合实验室简单, 大部分仅可为教材基本课程中的实验研究提供设备和场地, 并且除本专业相关实验项目可在实验室进行外, 无法将其他专业的实验项目在此开展, 导致若本门课程出现实验内容较少、间隔实践较长现象, 实验室将随课程安排进入较长的闲置时期。在国家重点培养的211、985类高校中, 存在较多直接附属于省级单位或相关政府部门重点科研实验室, 只针对某一项目提供服务, 无法兼顾其它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 在项目竣工或终止后, 实验室将被废弃或闲置。因此, 传统实验室功能性单一, 无法满足多项目实验与教学, 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空间资源。

(二) 传统实验室投资与回报比例缺乏平衡性

分散型管理模式下的多个高校实验室之间相互独立, 不存在交集或交集范围小。传统实验室针对本专业或本院系管理, 具有单一性特征。因此分散型管理是导致实验室相互独立、封闭的关键因素。此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间缺乏知识与内容的交流, 开放度极低, 近年来, 由于信息化的普及, 部分高校虽对本校其他院系开放使用。然而, 对社会各领域仍然处于封闭状态。

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 部分实验器材价格昂贵, 校方花费投入大量资金采购实验设备、实验用品, 进而出现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象, 大量资金投入换来的却是一次性使用, 设备利用率与投入不平衡, 难以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上述问题对实验室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是导致当今高校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 但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性科学素养较低的根本原因。

(三) 传统实验室难以发挥各部门协同发展优势

分散型管理模式, 是将实验室资源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归纳于不同部门。部门间为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水平, 在处理问题时, 普遍以自身角度审视问题, 对实验室缺乏统一性且针对全校发展的规划, 致使差异性院系建设功能相近的实验室, 仪器、试品等出现重复采购现象, 不仅浪费对高效发展至关重要的资金力量, 同时也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以高校长远发展及整体利益来看, 上述现象与新时期高校资源整合、共同发展、功能最大化的具体要求完全不符, 对高校的整体优势产生严重制约, 是阻碍我国现代化高校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信息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一) 提升实验室教学服务效率

通过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 将高校所有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仪器以及相关教师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录入管理系统。以高校科研目标、科研项目为基础, 将整学年实验教学内容实行分阶段处理, 通过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系统针对不同阶段教学, 进行统一化安排。一方面, 此模式下的高校实验室管理, 将实验主体 (教师与学生) 、实验设备与实验目标等内容高度整合, 统一规划、管理, 大幅度提升了实验室教学服务效率, 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 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对教学工作开展前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学生人数等信息预先了解。在教学结束后, 可利用计算机数据查看学生实验报告, 并在第一时间为学生进行批改、评价。与此同时, 学生也可通过上网查看成绩、评分等。因此, 信息化实验室教学管理是促进学生实验学习的绝佳方式。

(二) 实现实验室利用率最大化

实验室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技术向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领域提供开放式服务平台, 各层级用户可根据自身账号权限, 浏览实验室管理网站的不同板块, 及时掌握实验室使用情况, 以及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信息化服务平台将准确的实验室实时使用信息分享到全校及社会, 相关实验教学人员可根据信息判断是否开展实验教学, 对实验室有需求的社会企业、个人可通过与校方沟通租用实验室完成工业研究等活动。信息化的管理, 是实现实验室利用率最大化的有效方式, 同时也是避免重复采购, 降低办学成本的关键内容。采购人员可通过网站查询学校拥有仪器数量、种类, 根据查询结果对实验器材进行选择、购买。

(三) 实施掌控实验器材相关信息

管理人员将实验室针对项目、器材名称、器材几何参数、存储地点以及保存使用注意事项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是促使教师、学生掌握仪器内容、合理使用仪器能力的有效方式, 可将仪器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功能最大化。高校领导应通过实验室管理开放平台对实验设施的采购、利用、分布情况, 开展实验器材管理工作并准确的对下层人员下达相关指令。器材管理部门应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全校器材使用者保持联系, 随时掌握并分析使用者的反馈信息, 进而对实验器材进行科学、客观的管理。与此同时, 实验器材资源使用率与使用效果也会因相关信息与反馈的及时获取大幅提升。并且, 实验室管理人员可通过相关信息的分析, 对实验器材进行及时维护、维修, 将不符合标准、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器材予以取缔。

三、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方法

现阶段, 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正处于由传统化的管理方式向信息化发展的转型时期, 部分国内高校正处于完善与改进中, 实验室信息化进程存在问题较多, 高校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且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的创新方法。

(一) 激发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化管理将传统的分散型管理模式转化为统一性集中管理, 在提升管理效率、质量的同时也对管理部门提出全新要求。在高校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管理人员应合理利用、配置现有资源。首先, 处于转型期的实验室管理部门, 应对高校现有物资进行科学规划, 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或分配使用, 将重复的实验器材存入条件良好的储存库, 避免在储存过程中外界坏境因素对其功能性造成损坏。其次, 应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整合, 将传统模式下环环相扣的管理层加以扁平化处理, 减少管理人员, 降低人工成本, 将多余资金投入于实验室建设、器材购买以及管理规划等工作中, 提升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发生。最后, 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发展情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将培育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管理工作一部分,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激发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继而形成资源与人力成正比的局面。

(二) 提升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

现阶段,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普遍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群, 对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 难以熟练运用信息化系统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信息化不仅无法对其管理工作起到帮扶作用,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有的工作效率。在长期以来的工作中, 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实验室改革对中老年管理人员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 进而产生厌烦心理、排斥情绪。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高校可组织本校计算机系教师或召集社会计算机人才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化培训, 使其在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常识同时, 了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细节。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灌输信息化转型对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改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意识, 使其相信信息化科学是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 加强管理人员网络防范意识

从计算机技术诞生以来, 计算机互联网安全问题便始终作为世界性难题困扰着信息科学领域, 网络安全隐患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形成严重束缚, 是制约高校实验室信息化进程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 计算机网络病毒日趋完善, 破坏力相对早期病毒已获得巨大提升。现代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特点是, 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此, 我国高校实验室在信息化进程中, 为保障管理系统数据完好, 必须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首先, 对实验室管理系统设置外部防火墙, 对外界入侵病毒及不明数据进行初级阻拦。其次,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 关注计算机杀毒软件的进展, 及时更新现有杀毒软件或更换先进度较高的软件。最后, 管理人员应具备初级以上应对网络病毒的能力, 对不明信息加以人共排查, 利用电脑安全管理系统完成进一步信息筛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相对传统的高校教学实验室, 信息化实验室具备优势较多。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积极推进实验室信息进程, 参与培训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 提升自身计算机技术水平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为我国高校全面实现实验室信息化而努力。

摘要:随我国经济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现阶段, 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合信息技术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传统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分析信息化优势, 进而提出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给予合理性解决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葛日波, 朱志刚, 王颖, 李梦梦, 林敏.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01) :15-18.

[2] 向前, 张昌强, 刘明辉, 古兵平, 黄柏华, 张俊鹏.基于网页的企业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理化检验 (物理分册) , 2017, 53 (01) :29-32+45.

[3] 姜丹, 张洋, 孟威, 孟庆繁, 滕利荣, 逯家辉.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 33 (04) :229-231.

上一篇:创新与加强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下一篇:血站关键设备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