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技园

2023-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清华大学科技园

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

[摘要]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联系。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阐述了大学逻辑的基本含义,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培育大学教师市场、激发大学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思路,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大学;大学教育;大学教师;大学逻辑;大学治理;张维迎

[

从政府层面的“211工程”、“985工程”到社会公众对于种种名目的大学排名及其排行榜的过分关注,昭示了一个强大的、和平崛起的中国迫切需要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使中国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日益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举措。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诸多利益在博弈中的难以平衡,更由于改革对于现实利益格局的巨大冲击、传统习惯势力和利益既得者的种种阻挠,任何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或缩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差距的改革尝试都变得极其艰难。如今北大的改革,之所以令人深受鼓舞,因为改革者提出了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不仅仅是北大师生的北大的口号,并着手进行了指引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快速迈进的制度变革,如规定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推行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等。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尽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种种非议,但张维迎不仅有着对于大学理想的憧憬,而且坚定不移地推进了北大的改革。《大学的逻辑》一书,则记载了他参与推进北大改革、完善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这里,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所阐述的大学逻辑与大学治理的关系,不仅切中时弊,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如‘近亲繁殖’、‘家族式组织’,‘武大郎开店’和‘官本位’及其所导致的学术评价不公等问题),而且坚持现代大学制度变革的学术趋向,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里,大学的逻辑,用他的话表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如果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大学必须有很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标准、教授在学校中的权力等,都具有内生性。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变成了‘家族组织’。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不引进外部竞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文化。”[1]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内在联系。

1关于大学的理念与治理

探讨大学究竟是什么,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可以说是常谈常新。因为大学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于大学的期待也会因时而变,加上各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同,故人们对于大学是什么的追问,无论就本然状态下的现实际遇而言,还是就应然状态下的理论解读而言,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讨论还是有一个逻辑上的预设前提的,即大学是社会所需要的、用来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文化组织或机构。可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构成了大学逻辑的起点。为了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更好地促进大学教育由应然逻辑向实然历史的转化,就有了一个大学的治理问题。

大学的理念是关于大学性质、目标(使命)和功能的一般性认识。从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培养神职人员、律师和官员的行会组织,到以英国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古典大学作为“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践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从哈佛特许状中明确规定大学的使命在于“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所有现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而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进”,到德国洪堡提出“研究和为人类创造知识是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2],以及发端于美国的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大学理念经历了由中世纪行会组织向传统的社会知识中心、由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向进一步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不断演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学作为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组织的性质却没有丝毫变化。大学在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对于学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拓展自身功能的过程中,不仅保持了其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特性,而且固守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了批判、反思和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大学的治理是为了实现大学的理念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一个好的大学治理结构应该保证始终不移地不偏离大学的核心理念,不偏离基本目标[2]。这里,大学的治理实际上是对于大学教育的治理,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的控制权究竟应该掌握在谁手里?是校长、教师、学生、抑或政府?也即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中谁应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大学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如何规范和约束大学的掌控者,使其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即维护社会在知识生产、传播方面的公共利益?三是如何选拔最适合的人作为大学教师?也就是学术评价及其标准的问题;四是如何激励大学教师?如果能够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就可以说有了一个好的大学治理结构。以北大为例,在变革大学制度、改善大学治理的过程中,他们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眼学术发展及其所需要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将创造对其他方面改革的强烈需求,推动行政和后勤体制、学术评价体系、博士生培养体制、科研资金分配体制、大学决策体制和干部任命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北大的改革及其制度设计,体现了大学的逻辑,因而对于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典型意义。它提醒每一个大学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鼓励的(如进行规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什么样的行为是必须的(如在匿名评审的一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更重要的是,它会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一个大学教师,不那样做会得到什么惩罚(如up or out等)。这样,无疑会大大促进包括学术市场规范在内的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尤其是大学治理结构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2关于大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由大学究竟是什么的探讨,必然引出大学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也即大学教育是什么样的事业的问题。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大学教育是把学生从客户变成自己的产品的事业,即“一方面,我们招来的学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一种人才,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又取决于大学教育”[2]。他进一步从知识传授这个角度探讨了大学教育是怎样把客户变成产品、使大学拥有忠诚的客户和自己的品牌的,并对大学教育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科学概括。事实上,大学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知识中心和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组织而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它所从事的大学教育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其他活动,具有自身所特有的功能和特点。

大学教育具有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独特功能。无论是张维迎所强调的把学生从客户变成自己的产品的事业,还是通常所讲的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事业,大学教育都离不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且必须将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加以实现。这是因为,大学教育中所传授的不是一般性、常识性知识,而是变革思维方式、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或获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高深知识。在大学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这些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则分别是由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性活动加以完成的。以往大学教育中对教学强调的多一些是应该的,毕竟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但要传授高深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光靠教学传授已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索过程、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学术前沿,以便尽可能地将所掌握的高深知识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学科理论和知识的创新。为此,就必须加强所属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以知识运用和获取社会资源为手段、以实际问题解决或重大理论创新为目的的社会服务。只有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大学教育所传授的是高深知识,才能保证大学教育所培养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推动知识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围绕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大学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明显区别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而具有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独特功能。

大学教育具有把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促使大学基业常青的特点。历史上,大学因其所从事的事业对于增进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独特贡献,享有着崇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那么,大学教育又是怎样做到增进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呢?研究发现,这是与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定性定位和大学教育准入制度特别是学术标准的确立分不开的。大学社会文化组织的特性把它与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区别开来,也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学术趋向。比如,在供给方面,大学教育始终坚持学术取向的准入标准,即按照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而不是根据谁出钱多就录取谁的市场经济原则或谁出身好、有家庭背景就录取谁的政治原则,来决定是否提供大学教育机会。在需求方面,大学所提供的大学教育能否吸引学生,不仅取决于大学教育的质量和价格,甚至主要的并不是取决于质量和价格,取决于还有谁在上这个大学,也就是取决于其他客户的质量。与此相类似,任何大学对教师的吸引力也取决于其他教师的质量[2]。就是说,大学教育是一个关联品,注重的是品牌价值。这种品牌不是短期内所能够塑造的,而是通过多年办学积淀特别是优秀校友资源的积累和无数往届毕业生的杰出表现打造起来的。正是大学对于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追求,与教师和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成就及其预期、政府促进社会知识生产和学术及文化发展的努力、捐赠者获得的社会声望和个人名声、社会公众包括当地居民得到的由知识生产和传播带来的种种好处,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将上述大学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并融入大学以增进人类知识和引领时代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共同体,为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的品位和质量提供了持久动力,也吸引了优秀生源和高水平的师资。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之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现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15个是宗教团体[2]。这一点,足以说明大学教育具有强大凝聚力,不仅能够为大学积聚无与伦比的社会资源和品牌价值,而且也可以培养无限忠诚于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产品和客户,从而把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延续了大学的生命,确保了大学基业常青。

大学教育所特有的功能和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大学逻辑的学术趋向。作为大学逻辑的中介,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性活动,在不断塑造大学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过程中把大学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教师、学生、管理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校友、捐赠人、投资者、周边居民,等等)联系起来的。这是因为,大家作为利益相关方是可以从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声誉中获取实际利益或其他好处的。但是,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声誉源于大学为社会所作出的知识贡献、得益于往届毕业生的杰出成就或工作表现,最根本的是要靠大学学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提高学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由于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内的大学教育都属于社会文化领域里的学术性活动(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为特征,以发展学术、追求真理为目的),区别于社会经济领域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市场竞争中的等价交换为特征,以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也不同于社会政治领域中政府的公共治理和社会管理活动(以公共权力的获取和运用为特征,以争取社会公众支持为目的)。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学术发展尤其是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上,把是否有利于学术发展作为推进大学改革、改善大学治理的根本标准,突显大学逻辑的学术趋向和大学治理中的学术主导,从而将大学应然逻辑上的内在要求与大学实然治理中的制度安排尽可能一致起来。

3关于大学教师的选拔与激励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无论是大学的目标和理念,还是大学教育,都还只是制度设计的范畴。要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促进和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还必须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必要的大学治理结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作为大学的教师?如何选拔和激励教师队伍?[2]说选拔和激励大学教师非常重要,是因为大学教育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大学教师完成的,大学教师队伍在大学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学校的其他所有机构都是衍生工具,是派生出来的而非原始需求。在张维迎看来,保证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只有当教师队伍是由最具有学术兴趣、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组成的时候,大学才会有真正的学术自由,才会追求卓越,才会注重自己的名声。试用期基础上的终身教职制度是保证大学教师质量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是能否实现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先决条件,也是大学教育体系及其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由于大学的品牌价值和学术声誉取决于大学教育的水平,大学教育的水平取决于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而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大学教师的质量,故选拔最优秀的学者做大学教师、并且激励他们去努力奋斗是大学治理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大学实现核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大学创造并传授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对此,张维忠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不是一个给人提供铁饭碗的地方,而是提供给那些最具有思想、最具有开创精神的人去创造的地方。大学教师的选拔,目的是选一个优秀的学者,讲师、副教授都只是一个过渡,是一个试用阶段[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选拔实际上是一个选择、试用、最终确定优秀学者人选的过程,涉及包括学术评价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而决不仅仅是一个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制度安排问题。为了能够将最为适合的人选拔出来,除了设置准入条件、任职资格、选拔程序之外,还必须确定相应的专业标准、实施规范而又公正的学术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术评价及其标准问题。一般而言,学术评价只能由同行来做,不可能靠外行。因为,一个学者的研究做得好不好,只有和他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的人,才能说得清。但是,同行评价需要解决好“武大郎开店”(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和“近亲繁殖”(把自己培养的学生留在身边)这两个制约学术发展的前提性问题。为此,规定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确立学科末尾淘汰制度、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就成为目前比较好的制度安排。此外,学术评价本身还必须有一个同行认可的专业(学术)标准。一个教授有没有成就,学术界都有杂志,有学术会议,大家都是看得见的。学术成果信息的这种透明化为公开招聘、到学术市场上去选人提供了可能性。问题在于,目前学术评价体系中无论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是“外行评内行”,尤其是内部评价体系中学术评价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做出而非由相关领域的学术同行做出,直接导致学术评价的标准因过于注重易操作性而片面强调学术成果数量、忽视了质量要求。因此,充分利用大学外部的学术市场,制定一个同行认可度较高的专业标准,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事实上,学术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可以观察(甚至不可观察)、但不可证实的学术贡献,通过学术市场上的在实行匿名评审制度的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等市场评价手段,变得可以证实,从而形成对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事实上,Tenure track制度恰恰发挥了学术市场的上述功能,其合理性一方面在于向每一位申请人明确地发出信号:有望成功的申请人必须首先通过在同行公认的权威匿名评审期刊公开发表文章等方式,向同行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实力;另一方面,则在于使包括学术委员会成员在内的所有同行形成相同的预期:在众多的申请人中,具备哪些条件的申请人才可能授予终身教职。上述制度可以使无论同行,还是申请者本人都对自己的学术成果形成客观评价,而最终使每一位真正有实力的申请人“确定地”获得终身教职,因而是目前比较好的选人制度。

大学教师的激励是大学的治理能否促进学术自由发展的根本保证。激励大学教师,主要靠大学之间自由、充分的竞争,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学术争鸣的学术环境。当前,对于学术发展最大的伤害是官本位及其行政主导下缺乏学术上的公平、自由竞争。学校的官本位,除了激励制度扭曲外,还与学术规范和学者水平有关。如果没有好的学术规范,学术成就不能有效比较,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能寻求学术之外的标准。毕竟,官本位还有一个序列。一般来说,学术水平越低的人,官本位思想越严重,因为低水平的学者在学术上竞争不过别人,就会拼命找一些其他的关系来压制别人,如靠行政级别来提高知名度。如果大家水平都低,社会上就只能根据职位来推定学术水平,大家就会拼命去争当“官”,这样更没有人热心搞学问了。事实上,一个组织越是水平低的人多,就越是着迷于内部权力斗争。与此相反,高水平的学者通常很自信,更喜欢以自己的创造和学术上的成就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对当官反而不太容易看得上。可见,高校的官本位不利于学术发展,只会把大家的精力引向内部权力斗争及其所关注的分配问题,而不是激励大家创造价值。只有自由、充分的学术竞争,加上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也就是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获得公正的评价和充分的学术自由,使其忙着去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知识贡献,从而确保越优秀的学者就越能得到好的待遇和高的职位。一句话,学术上的自由、充分竞争,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创造知识的激励,而且会引起人才流动,进一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从而有利于促进学术生产力的提高和大学理念的实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学的目标和理念,还是大学教育的功能和特点,抑或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激励,都充分说明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是为真理而生的,它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保存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知识,并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以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大学的价值在于创造知识、传承文化和保存文明。而大学价值的实现,则离不开热心大学教育、从事知识创造和传播等学术活动的学者,这需要有一个能够选拔一流学者充任大学教师、并激励和保证他们不断提高学术生产力的大学治理结构。毕竟,大学不同于企业,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价值取向,而是以学术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始终以大学理念即社会所赋予大学的社会知识中心地位和社会文化组织特性作为学术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大学教育即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作为学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大学教师即热心大学教育、能够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学者作为学术发展的依靠力量。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大学治理,主要是以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价值中立作为大学治理的根本原则,以大学自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作为大学治理的制度保证,以培育大学文化尤其是学者个人的学术声誉、事业心、使命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大学治理的最高境界。可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功能,但它们都不可能自动实现,而是通过大学治理结构、最终由大学教师加以实现的。因此,大学必须以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作为立身之本,大学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大学教师必须以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作为终生追求,这便是大学的逻辑。概言之,大学的逻辑是学术的逻辑,是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促进大学能够始终维护社会在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保存文明等方面公共利益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3,6,8,10,5,48,31.

作者:毛锦茹 张博文

第2篇:云南省大学内部治理与大学发展专题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开班

云南教育网消息 7月22日,云南省大学内部治理与大学发展专题研修班在清华大学顺利开班,来自全省38所省属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及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有关领导共71名学员参训。省委高校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荣,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何巍,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清华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开班动员。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松林主持开班动员。

周荣代表全体学员对清华大学给予云南高校提供本次学习机会表示感谢。他要求参训学员要认清形势,强化担当,充分认识举办此次专题研修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把握任务,突出重点,努力提升领导和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素质能力,重点围绕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落细落小高校党建工作等开展学习研讨;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释疑解惑,坚持学用结合,做到务求实效,坚持集中精力,遵守纪律规定,以良好的学风和作风确保研修任务圆满完成。

施一公作为云南家乡人,代表清华大学对各位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清华大学历史以及与云南的渊源。他指出,清华大学正在进行改革创新,目标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在过去单项改革、局部改革、局部探索有所突破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前瞻性的改革,逐步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沿着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道路快速发展,力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他希望各位学员能够充分享受在清华短暂的学习时光,学有所获。

去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了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本次培训是落实省校战略合作协议项目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大学内部治理、大学发展专题、综合素养提升、观摩实践内化4个模块,涵盖地方高等院校改革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与当前高等教育热点分析、清华大学行政管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15个专题课程,以期通过7天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校领导干部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由各州市评审

云南教育网消息 7月20日,由省人社厅和省教育厅共同召开的全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在大理举行,会议总结了上半年的改革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巡视员徐文波、省教育厅副厅长赵德荣出席会议并讲话,16个州(市)教育局、人社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强调,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各州市教育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职称改革工作为契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快补短板、促发展。各州市要根据《云南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订符合本地情况的实施细则。各州市应周密安排,做到“学习到位、组织到位、落实到位、宣传到位”,确保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会议还公布另一重大改革事项:根据国务院关于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相关精神,经省人社厅和教育厅共同研究,决定对保山市等7个州(市)下放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权,对昆明市等9个州(市)继续下放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权。至此,我省16个州(市)均获得本地区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权。2016年起,中小学高级教师及以下的职称评审工作将由各州(市)按规定组织完成。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创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机制,促进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3篇:清华大学出版社

1、《纳米材料表面电子结构分析》

本书从表面科学角度,重点介绍如何利用表面科学实验方法获取纳米材料电子结构的信息,同时,注意理论计算与具体实验结果相结合,比较清楚地阐释了纳米结构状态下电子结构的特点。

2、《工程环境控制论》

工程环境控制论是一门跨于传统工程学、环境学、自动控制理论之间的横向交叉学科,属于技术基础学科范畴,应用范围宽广。本书重点论述了结构功能控制的应用模式,涉及高层建筑、桥梁、汽车/飞机等结构振动控制问题。

3、《机器人学》(第二版)

本书介绍机器人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全面反映出国内外机器人学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是一部系统和全面的机器人学著作和教材。

4、《机器学习及其应用2009》

本书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撰文,以综述的形式介绍机器学习中一些领域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10章。

5、《人工边界方法:无界区域上的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借助于人工边界方法,我们可将无界区域上的问题简化为有界区域上的问题进行数值计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人工边界方法的计算格式及其理论基础。

6、《汽车动力学》(第4版)

本书第4版增加了由于传感技术、电子技术、机械电子技术等的发展,使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得到改善的相关内容。

7、《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本书提出了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农村养老制度演变进行了回顾,并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问题给出了回答。

8《由围耩制》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中各税种的法律规范规定,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税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以及各个税种的主要规定和立法精神。

9、《生物材料概论》

本书主要阐述生物材料学的基本内容及原理,包括天然生物材料的组成单元、人体的基本组织和器官、细胞与材料作用的过程、各类生物医用材料以及生物材料检测与评价等。

10、《绿洲景观格局及生态过程研究》

本书针对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区山地一绿洲一荒漠系统(MODS)格局及其时空特征,在系统介绍景观格局、景观动态及生态过程等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内在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1、《读城》

本书是《北京晚报》精心策划、当代知名作家群体首度合作的一次“读城”之旅,也是一次长达3个月的写作接力赛。从海南三亚一直写到北京,共计一百多个城市。

12、《中国市场十种盈利模式》

本书总结了中国市场上正在被使用并获取高额利润的10种盈利模式,精选了31家有代表性的大企业的盈利案例,让读者从利润规律角度看到盈利模式的本质。

13、《建筑史》(第25辑)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25辑。

14、《红楼十二钗评传》

这是一本从体例和内容上有较多创新的红学著作。作者从《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文本出发,以从容、平和的心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身份、才、情、貌以及命运结局。

15、《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

本书以国际比较的视角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的发展战略,通过历史回顾、问题探讨和对策分析,对中国电视的发展方向作全景式和点描式的分析,是近年来对中国电视产业状况和文化发展情况的最新总结。

16、《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的问题,汇集了与这一问题有关的丰富资料。试图澄清“全球化”这一全球最混乱概念的迷雾。

17、《民族企业品牌之路》

本书是在对“李锦记”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索和总结“培育民族品牌,做强民族企业”的一些规律。

第4篇:【清华大学排名】清华大学特色专业-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清华大学排名】清华大学特色专业-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3 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

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华大学招生网站:

第5篇: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4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

园区各企业:

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申报2014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将围绕《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工程目标任务,适度前移目标定位,优化资金功能导向,突出转化环节的研发创新,重点支持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培育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支持技术领先、发展质态好、有望成为行业技术领跑者的创新型企业;突出产业高端攀升和前瞻部署,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高端环节、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开放配置创新资源,鼓励企业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

请有意向申报的企业与矿大科技园企业孵化部联系。

联系人:党建民 联系电话:83885063

附件:《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矿大科技园企业孵化部

2014.1.26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财政厅 苏科计发〔2014〕25号

文件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各省辖市科技局(科委)、财政局,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科技局、财政局,各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现将《2014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就项目组织申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与项目类型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将围绕《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工程目标任务,适度前移目标定位,优化资金功能导向,突出转化环节的研发创新,重点支持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培育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支持技术领先、发展质态好、有

望成为行业技术领跑者的创新型企业;突出产业高端攀升和前瞻部署,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高端环节、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开放配置创新资源,鼓励企业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本专项资金按以下三类进行项目组织:

1、海外科技成果转化专项(A类)。以加快我省创新国际化步伐,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突出技术创新的前瞻性和集成性,努力在若干战略性前沿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为目标,引导企业与重点国别及其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跨国公司,开展实质性联合研发和重大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产品,促进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2、省地产业联合招标项目(B类)。以引导产业创新提升和特色错位发展为宗旨,在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基础好的地区,针对地方政府重点规划和着力培育的战略产业,采取省地联合招标方式,集中支持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向前端高端攀升。

3、面上项目(C类)。竞争择优支持已经取得科技成果、经中试进入产业化开发,能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出支持高附加值的核心单元、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掌握核心技术的重大整机等目标产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二、申报基本条件

(一)申报项目的基本条件

1、项目符合本计划定位要求,有一定技术成熟度,项目

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研发任务和创新目标,符合国家和我省的产业技术政策,项目属于《指南》支持领域和方向。

2、项目须拥有与其核心技术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等形式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

3、项目须有明确的目标产品,且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实施期内能够形成产品批量生产销售或重大应用示范。

本计划不支持无实质性创新内容、属于量产能力放大项目,不支持与往本计划已支持项目目标产品相同、创新指标无实质性提高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申报企业的基本条件

1、申报单位应为2012年1月1日前在江苏省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已实现稳定经营。高校、科研院所可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项目申报。

2、申报单位应具备良好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条件,企业有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上年R&D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须建有独立的研发机构。申报项目负责人及团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申报企业资产及经营状态良好,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一般要求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原则上不支持资产负债率大于70%的企业申报项目,各地申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低于80%。

4、申报企业须为近三年享受过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含研发项目已备案)的企业,未享受相关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须出具相关情况说

明。

(三)其他申报条件

所有项目申报须符合上述

(一)

(二)中的条件外,相关类型的项目还须符合以下条件:

1、申报海外技术成果转化专项的项目,须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能通过国际合作形成权属明晰的知识产权,并针对申报项目与国外合作方签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及法律效力正式文本,国外合作方知识产权权属应无法律争议。

2、招标项目须符合招标公告及标的中的相关要求,具体内容以正式发布的招标公告及标的为准。有在研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不能参与投标。

3、新药类项目须已完成Ⅱ期临床研究,涉及农业种业、生产安全、实验动物等各类特种行业的项目须拥有相关行业准入资格。

三、组织方式及要求

(一)地方组织方式及推荐要求

1、申报项目按属地化原则逐级上报。县(市、区)科技局具体负责本地项目组织和受理工作,会同当地财政局审查并出具推荐意见,报送至省辖市科技局(科委);省辖市科技局(科委)会同当地财政局对企业申报资格和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出具推荐意见报送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试行省直管的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由当地科技局会同财政局审核并出具推荐意见,直接报送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项目材料统一报送

省科技厅指定的受理点。

2、A、C类项目实行限额申报。各地申报指标以近年各地立项的总数情况为基本数,并与各地项目管理绩效及信用记录挂钩。各地A、C两类项目申报限额指标分别为:南京市50项,无锡市50项,徐州市27项,常州市50项,苏州市50项,南通市34项,连云港市25项,淮安市18项,盐城市24项,扬州市37项,镇江市36项,泰州市28项,宿迁市18项,昆山市8项,泰兴市6项,沭阳县4项。

3、加强项目真实性审查,严禁弄虚作假。各级科技和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所有推荐项目的实际状况要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和审核把关,对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性负责。充分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加强监察机构对项目组织申报全过程的监察监督,确保项目推荐程序的公正性和操作过程规范化。

4、加强项目知识产权审查,鼓励产学研合作。申报单位须提供与项目相关知识产权的证明材料以及检索分析报告,省辖市科技局(科委)会同当地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对项目知识产权的真实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把关。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积极开展诚信互利的实质性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协议必须是双方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正式法律文本,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知识产权权属。

(二)企业申报要求

1、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行法人负责制,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的委托人承担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的主体责任。申报材料中需附法人代表证明或法人代表委托书。项目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在申报项目时需出具信用

承诺。

2、一个企业限报一个成果转化项目,有在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法人单位不得申报本项目。承担过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企业及关联企业,不得申报与原项目本质类同的项目。各种形式的关联企业不得同时申报本项目。同一企业不得同时申报省科技支撑计划和本专项资金。同一企业已将研发内容相同项目申报其它省科技计划的,不得申报本专项资金。

3、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报计划项目。在项目申报和立项过程中相关责任主体有弄虚作假、冒名顶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良信用行为的,一经查实,将记入信用档案,并按《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作出相应处理。

4、申报项目的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新药类项目可适当放宽。所有申报项目须充分估计市场变化,实事求是预测产业化指标,确保项目验收时能达到设定指标要求。

5、项目支持方式分为无偿拨款和贷款贴息两种,通常采用混合使用方式。鼓励申报单位特别是规模型企业更多申请贷款贴息资助,贴息额度主要参照贷款量进行测算,采用半贴或全贴方式。无偿拨款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研究开发投入的补助,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经费的50%,其中重大项目省无偿资助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重点项目省无偿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一般项目省无偿资助经费为500万元左右。

(三)申报材料及要求

1、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

2、相关附件材料,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两会计报表,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技术检测报告等能反映创新水平的材料、专利证书等能反映知识产权权益的证明,地方匹配资金承诺证明等。附件材料统一由省辖市科技局(科委)审查并填写《项目附件审查表》。

3、申报单位须对照指南规定的项目类型和指南代码进行申报,一个项目填写一种项目类型和一个指南代码,受理后不再调整。

四、其它事项

1、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按封面、项目信息表、项目申报书、相关附件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两份(纸质封面,平装订)。

2、申报材料需同时在省科技厅网上报送,书面申报和网上申报的内容必须完全一致。网址:。项目申报材料经主管部门网上确认提交后,一律不予退回重报。本通知及《2014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和相关申报材料格式请在省科技厅网站查询和下载。

3、各项目主管部门将申报项目汇总表(纸质一式两份)随同项目申报材料统一报送至省科技计划项目受理服务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75号(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楼)。

4、本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时间2014年3月7日,逾期不予受理。招标项目的投标截止时间见招标公告。

联 系 人:省科技计划项目受理中心

刘爱英、孙逊

联系电话:025—85485920、85485926 省科技厅成果处

史宏逵、刘朝霞 联系电话:025—8663540

4、57712912

附件:2014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财政厅

2014年1月2

3日

附件:

2014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

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一、海外技术成果转化专项(A类)

以加快我省创新国际化步伐,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突出技术创新前瞻性和集成性,努力在若干战略性前沿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为目标,引导企业与重点国别及其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跨国公司,开展实质性联合研发和重大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产品,促进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1001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2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3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4 新材料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5 新能源与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6 其它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申报本类项目须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能通过国际合作形成权属明晰的知识产权,并签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及法律效力正式文本,国外合作方知识产权权属应无法律争议。

二、产业联合招标项目(B类)

以引导产业创新提升和特色错位发展为宗旨,在国家高新

区等创新基础好的地区,针对地方政府重点规划和着力培育的战略产业,采取省地联合招标方式,集中支持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向前端高端攀升。

2001 新一代通信和未来网络系统及终端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与南京高新区、江宁无线谷联合招标)

2002 纳米科技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与苏州工业园区联合招标)

2003 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及成果转化(与苏州高新区联合招标)

2004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与无锡高新区联合招标)

2005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核心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与常州高新区联合招标)

2006 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与泰州医药高新区联合招标)

2007 机器人及精密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与昆山高新区联合招标)

上述联合招标的标的内容将由省科技厅统一发布。地方资助与省拨款比例不低于1.5:1(泰州医药高新区不低于1:1)。

其他国家高新区,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经充分论证、符合要求情况下,再安排省地产业联合招标。

三、面上项目(C类)

以竞争择优为基本形式,支持已经取得科技成果、经中试进入产业化开发,能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出支持高附加值的核心单元、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掌握核心技术的重大整机等目标产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一)新材料

3011 电子信息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光通信特种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智能感知材料,信息存储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材料,新型电子陶瓷材料,高纯石英材料,大功率激光材料,超高纯电子化学品等。

3012 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超导磁体及其医疗应用产品,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限流器等电网应用产品,超导微波器件、超导天线等通信应用产品。

3013 生态环境材料:环境友好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绿色环保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催化剂材料,可再生循环利用的仿生功能材料,有机氟、有机硅材料等。

3014 纳米材料: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光电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能源材料及、纳米环境功能材料等及产品,微纳制造技术及产品,碳纳米管、石墨烯及应用产品等。

3015 新型膜材料:高通量纳滤、反渗透、MBR专用等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陶瓷纳滤、气体分离净化、渗透汽化等特种分离膜材料,全氟离子交换、扩散渗析等离子交换膜材料。

3016 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模碳纤维及应用产品,高性能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特种纤维及应用产品,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3017 高性能金属材料:用于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一代核电、海洋工程、LNG等领域的各种高强、超厚、超低温特种金属材料,轻质高强合金、精密合金、高温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等。

(二)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3021 生物技术药:人源或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肿瘤、心血管病、肝胆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的新型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以及核酸药物、干细胞、新型疫苗等。

3022 化学新药: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和先导化合物改构药物,新型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抗病毒药物及免疫疾病治疗药物,高效低毒大品种药物改造及二次开发等。

3023 现代中药:开发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著名江苏医派名医名方的二次开发,中药提取精制、中药标准化控制、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新技术及装备。

3024 生物试剂和芯片:人类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等生物试剂,蛋白质芯片、基因芯片、纳米生物芯片及其配套仪器等。

3025 医疗器械及材料:可替代进口的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医用手术机器人,高性能人工关节,新型功能化组织修复材料,人工皮肤等医用材料。

3026 工业生物:生物醇、生物酯、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基材料,高效生物催化剂,酶工程、发酵工程关键装备,

乙二醇、丁醇、乙烯等生物法制造,海洋生物产品制备等。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3031 移动互联与融合通信:移动互联开放业务平台、关键核心设备、智能终端等,B4G通信系统及其关键设备,高速光通信网核心传输、交换、接入设备,基于北斗系统的通信导航及应用产品,卫星通信产品,信息感知与融合通信产品等。

3032 物联网与云计算:无线传感网关键设备、新型传感器、核心芯片、系统集成产品等;物联网支撑平台、成套解决方案及在典型行业中的应用;高性能服务器,大数据搜索、存储、处理设备,云计算应用平台,云安全产品等。

3033 软件与集成电路:大型基础软件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面向通信、电力等行业应用的高端软件;核心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关键制造装备,封装测试自主成套装备等。

3034 新型显示:大尺寸有机发光OLED显示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成套工艺装备,高端配套的玻璃基板、光学膜、金属靶材等,3D立体显示、新型激光显示核心器件及应用产品等。

3035 文化科技创新:工业设计软件及产品,基于三维设计的动漫引擎及支撑软件,网络创意、数字媒体、数字影像等文化创意产品等。

(四)先进制造

3041 先进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仿生机器人,高速重载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精密控制、伺服驱动、多机协调等机器人核心技术及部件。

3042 精密数控装备:高档数控系统,高可靠性数控装备,

柔性成套生产线,智能化加工中心,精密多功能复合加工、复合成型装备,激光加工装备,高速高精度的核心功能部件等。

3043 船舶与海工装备: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技术船舶,深海石油钻井平台,深海载人潜航器,高技术船舶电子设备及控制系统,大型船用发动机,海工装备成套制造系统等。

3044 航空与轨道交通装备:航空配套的关键部件及电子系统,高铁列车整车及牵引系统、转向架、制动系统、减震器等关键部件,列车运行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等。

3045 智能化作业机械:智能化工程机械及液压控制系统,大型隧道盾构机及精准纠偏系统,大型港口作业装备及智能化控制系统,以及新型特种施工机械及核心功能部件等。

3046 重大科学仪器:高分辨的扫描、透射、隧道电子显微镜,高灵敏的大型色谱、质谱、光谱分析仪,高精密环境监测仪器,X光衍射等重大分析仪器。

3047 3D打印制造:基于激光成型、熔融堆积、分层叠加等技术的3D打印设备及材料,CAD/CAM、精密伺服驱动等关键软件,轻量化零部件、精密模具、异性构件等3D打印应用产品。

(五)新能源

3051 智能电网:高效转换的大容量功率器件,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柔性特高压输变电系统,新型复合绝缘输电装置,间歇式能源的集群控制调度系统,全复合变电站与智能配用电系统,大容量分布式移动能源系统等。

3052 新型光伏:基于新结构新原理的新型光伏电池,高

效低成本太阳能电站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兆瓦级光伏发电并网设备,分布式电站控制与储能系统等。

3053 海上风电:海上风电机组及一体化安装平台,新型分散式低速风电机组,主轴、轴承等风电机组高性能核心部件,低电压穿越并网设备等。

3054 安全核能:第三代(AP1000)核电关键配套设备,新型核级阀泵装置,核废料回收利用系统,核岛用汽轮机涡轮叶片、核岛主设备大型锻件制造,核电用电缆、管道、安全壳及其关键材等。

3055 洁净燃烧: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装置,煤炭直接液化、煤气化合成、煤制乙醇,煤多联产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页岩气、天然气开采关键部件及成套设备等。

3056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整车,大容量长续行动力电池,快速智能充放电装置,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等。

(六)新型节能环保

3061 烟气治理装备:高效烟气脱硫脱硝装备,电袋复合除尘装备,气溶胶有害颗粒(PM2.5)监测设备及生态健康空气净化成套装备等。

3062 水处理装备:高效低成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装备,化工、制药等行业有毒工业废水处理成套装备与集成系统,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装备与系统,水环境监测设备与器件等。

3063 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资源化处理,电子垃圾贵金属回收再利用,高分子材料绿色循环利用,土壤生

态修复利用,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高能辐照设备及加工应用。

3064 重大节能环保装备:新型节能电机等工业节能关键装备,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大型发电、钢铁、建材等余热利用成套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自动化成套装置。

3065 高效节能照明:高功率LED外延片、低功耗芯片、高效荧光粉,半导体材料制备核心设备,第四代节能照明OLED,智能化灯光控制系统等。

(七)高科技农业

3071 农业优良品种种业:优质高产水稻、小麦新品种,特色林木、花卉新品种种苗,优质果蔬品种种籽种苗,高品质畜禽、水产新品种。

3072 高性能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高产稻麦联合收割机械,智能化农机装备,生物能源制备装备,高性能植保机械,高效多功能现代农业种养业设施装备等。

3073 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特色蔬菜与果品、畜禽产品和特种水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冷链运输信息关键技术装备、新型林木加工技术装备等。

3074 新型农用生物制品及兽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高效安全农兽药等。

(八)其他

3081 传统产业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装备,清洁生产成套工艺及装置,零排放技术与成套装置,新一代纺织材料及装备等。

抄送:省有关部门,各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各省级高新区管委会。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14年1月23日印发

第6篇: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4年度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

园区各企业:

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申报2014年度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将围绕《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工程目标任务,适度前移目标定位,优化资金功能导向,突出转化环节的研发创新,重点支持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培育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支持技术领先、发展质态好、有望成为行业技术领跑者的创新型企业;突出产业高端攀升和前瞻部署,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高端环节、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开放配置创新资源,鼓励企业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

请有意向申报的企业与矿大科技园企业孵化部联系。

联系人:党建民 联系电话:83885063

附件:《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矿大科技园企业孵化部

2014.1.26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财政厅 苏科计发〔2014〕25号

文件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各省辖市科技局(科委)、财政局,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科技局、财政局,各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现将《2014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就项目组织申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与项目类型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将围绕《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工程目标任务,适度前移目标定位,优化资金功能导向,突出转化环节的研发创新,重点支持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培育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支持技术领先、发展质态好、有

望成为行业技术领跑者的创新型企业;突出产业高端攀升和前瞻部署,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高端环节、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开放配置创新资源,鼓励企业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本年度专项资金按以下三类进行项目组织:

1、海外科技成果转化专项(A类)。以加快我省创新国际化步伐,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突出技术创新的前瞻性和集成性,努力在若干战略性前沿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为目标,引导企业与重点国别及其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跨国公司,开展实质性联合研发和重大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产品,促进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2、省地产业联合招标项目(B类)。以引导产业创新提升和特色错位发展为宗旨,在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基础好的地区,针对地方政府重点规划和着力培育的战略产业,采取省地联合招标方式,集中支持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向前端高端攀升。

3、面上项目(C类)。竞争择优支持已经取得科技成果、经中试进入产业化开发,能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出支持高附加值的核心单元、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掌握核心技术的重大整机等目标产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二、申报基本条件

(一)申报项目的基本条件

1、项目符合本计划定位要求,有一定技术成熟度,项目

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研发任务和创新目标,符合国家和我省的产业技术政策,项目属于《指南》支持领域和方向。

2、项目须拥有与其核心技术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等形式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

3、项目须有明确的目标产品,且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实施期内能够形成产品批量生产销售或重大应用示范。

本计划不支持无实质性创新内容、属于量产能力放大项目,不支持与往年度本计划已支持项目目标产品相同、创新指标无实质性提高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申报企业的基本条件

1、申报单位应为2012年1月1日前在江苏省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已实现稳定经营。高校、科研院所可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项目申报。

2、申报单位应具备良好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条件,企业有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上年R&D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须建有独立的研发机构。申报项目负责人及团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申报企业资产及经营状态良好,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一般要求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原则上不支持资产负债率大于70%的企业申报项目,各地申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低于80%。

4、申报企业须为近三年享受过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含研发项目已备案)的企业,未享受相关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须出具相关情况说

明。

(三)其他申报条件

所有项目申报须符合上述

(一)

(二)中的条件外,相关类型的项目还须符合以下条件:

1、申报海外技术成果转化专项的项目,须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能通过国际合作形成权属明晰的知识产权,并针对申报项目与国外合作方签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及法律效力正式文本,国外合作方知识产权权属应无法律争议。

2、招标项目须符合招标公告及标的中的相关要求,具体内容以正式发布的招标公告及标的为准。有在研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不能参与投标。

3、新药类项目须已完成Ⅱ期临床研究,涉及农业种业、生产安全、实验动物等各类特种行业的项目须拥有相关行业准入资格。

三、组织方式及要求

(一)地方组织方式及推荐要求

1、申报项目按属地化原则逐级上报。县(市、区)科技局具体负责本地项目组织和受理工作,会同当地财政局审查并出具推荐意见,报送至省辖市科技局(科委);省辖市科技局(科委)会同当地财政局对企业申报资格和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出具推荐意见报送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试行省直管的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由当地科技局会同财政局审核并出具推荐意见,直接报送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项目材料统一报送

省科技厅指定的受理点。

2、A、C类项目实行限额申报。各地申报指标以近年各地立项的总数情况为基本数,并与各地项目管理绩效及信用记录挂钩。各地A、C两类项目申报限额指标分别为:南京市50项,无锡市50项,徐州市27项,常州市50项,苏州市50项,南通市34项,连云港市25项,淮安市18项,盐城市24项,扬州市37项,镇江市36项,泰州市28项,宿迁市18项,昆山市8项,泰兴市6项,沭阳县4项。

3、加强项目真实性审查,严禁弄虚作假。各级科技和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所有推荐项目的实际状况要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和审核把关,对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性负责。充分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加强监察机构对项目组织申报全过程的监察监督,确保项目推荐程序的公正性和操作过程规范化。

4、加强项目知识产权审查,鼓励产学研合作。申报单位须提供与项目相关知识产权的证明材料以及检索分析报告,省辖市科技局(科委)会同当地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对项目知识产权的真实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把关。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积极开展诚信互利的实质性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协议必须是双方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正式法律文本,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知识产权权属。

(二)企业申报要求

1、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行法人负责制,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的委托人承担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的主体责任。申报材料中需附法人代表证明或法人代表委托书。项目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在申报项目时需出具信用

承诺。

2、一个企业限报一个成果转化项目,有在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法人单位不得申报本年度项目。承担过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企业及关联企业,不得申报与原项目本质类同的项目。各种形式的关联企业不得同时申报本年度项目。同一企业不得同时申报省科技支撑计划和本专项资金。同一企业已将研发内容相同项目申报其它省科技计划的,不得申报本专项资金。

3、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报年度计划项目。在项目申报和立项过程中相关责任主体有弄虚作假、冒名顶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良信用行为的,一经查实,将记入信用档案,并按《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作出相应处理。

4、申报项目的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新药类项目可适当放宽。所有申报项目须充分估计市场变化,实事求是预测产业化指标,确保项目验收时能达到设定指标要求。

5、项目支持方式分为无偿拨款和贷款贴息两种,通常采用混合使用方式。鼓励申报单位特别是规模型企业更多申请贷款贴息资助,贴息额度主要参照贷款量进行测算,采用半贴或全贴方式。无偿拨款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研究开发投入的补助,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经费的50%,其中重大项目省无偿资助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重点项目省无偿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一般项目省无偿资助经费为500万元左右。

(三)申报材料及要求

1、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

2、相关附件材料,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两年度会计报表,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技术检测报告等能反映创新水平的材料、专利证书等能反映知识产权权益的证明,地方匹配资金承诺证明等。附件材料统一由省辖市科技局(科委)审查并填写《项目附件审查表》。

3、申报单位须对照指南规定的项目类型和指南代码进行申报,一个项目填写一种项目类型和一个指南代码,受理后不再调整。

四、其它事项

1、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按封面、项目信息表、项目申报书、相关附件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两份(纸质封面,平装订)。

2、申报材料需同时在省科技厅网上报送,书面申报和网上申报的内容必须完全一致。网址:。项目申报材料经主管部门网上确认提交后,一律不予退回重报。本通知及《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和相关申报材料格式请在省科技厅网站查询和下载。

3、各项目主管部门将申报项目汇总表(纸质一式两份)随同项目申报材料统一报送至省科技计划项目受理服务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75号(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楼)。

4、本年度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时间2014年3月7日,逾期不予受理。招标项目的投标截止时间见招标公告。

联 系 人:省科技计划项目受理中心

刘爱英、孙逊

联系电话:025—85485920、85485926 省科技厅成果处

史宏逵、刘朝霞 联系电话:025—8663540

4、57712912

附件: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财政厅

2014年1月2

3日

附件:

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

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一、海外技术成果转化专项(A类)

以加快我省创新国际化步伐,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突出技术创新前瞻性和集成性,努力在若干战略性前沿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为目标,引导企业与重点国别及其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跨国公司,开展实质性联合研发和重大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产品,促进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1001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2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3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4 新材料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5 新能源与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1006 其它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研发及产业化 申报本类项目须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能通过国际合作形成权属明晰的知识产权,并签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及法律效力正式文本,国外合作方知识产权权属应无法律争议。

二、产业联合招标项目(B类)

以引导产业创新提升和特色错位发展为宗旨,在国家高新

区等创新基础好的地区,针对地方政府重点规划和着力培育的战略产业,采取省地联合招标方式,集中支持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向前端高端攀升。

2001 新一代通信和未来网络系统及终端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与南京高新区、江宁无线谷联合招标)

2002 纳米科技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与苏州工业园区联合招标)

2003 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及成果转化(与苏州高新区联合招标)

2004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与无锡高新区联合招标)

2005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核心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与常州高新区联合招标)

2006 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与泰州医药高新区联合招标)

2007 机器人及精密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与昆山高新区联合招标)

上述联合招标的标的内容将由省科技厅统一发布。地方资助与省拨款比例不低于1.5:1(泰州医药高新区不低于1:1)。

其他国家高新区,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经充分论证、符合要求情况下,再安排省地产业联合招标。

三、面上项目(C类)

以竞争择优为基本形式,支持已经取得科技成果、经中试进入产业化开发,能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出支持高附加值的核心单元、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掌握核心技术的重大整机等目标产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一)新材料

3011 电子信息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光通信特种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智能感知材料,信息存储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材料,新型电子陶瓷材料,高纯石英材料,大功率激光材料,超高纯电子化学品等。

3012 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超导磁体及其医疗应用产品,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限流器等电网应用产品,超导微波器件、超导天线等通信应用产品。

3013 生态环境材料:环境友好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绿色环保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催化剂材料,可再生循环利用的仿生功能材料,有机氟、有机硅材料等。

3014 纳米材料: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光电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能源材料及、纳米环境功能材料等及产品,微纳制造技术及产品,碳纳米管、石墨烯及应用产品等。

3015 新型膜材料:高通量纳滤、反渗透、MBR专用等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陶瓷纳滤、气体分离净化、渗透汽化等特种分离膜材料,全氟离子交换、扩散渗析等离子交换膜材料。

3016 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模碳纤维及应用产品,高性能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特种纤维及应用产品,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3017 高性能金属材料:用于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一代核电、海洋工程、LNG等领域的各种高强、超厚、超低温特种金属材料,轻质高强合金、精密合金、高温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等。

(二)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3021 生物技术药:人源或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肿瘤、心血管病、肝胆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的新型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以及核酸药物、干细胞、新型疫苗等。

3022 化学新药: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和先导化合物改构药物,新型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抗病毒药物及免疫疾病治疗药物,高效低毒大品种药物改造及二次开发等。

3023 现代中药:开发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著名江苏医派名医名方的二次开发,中药提取精制、中药标准化控制、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新技术及装备。

3024 生物试剂和芯片:人类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等生物试剂,蛋白质芯片、基因芯片、纳米生物芯片及其配套仪器等。

3025 医疗器械及材料:可替代进口的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医用手术机器人,高性能人工关节,新型功能化组织修复材料,人工皮肤等医用材料。

3026 工业生物:生物醇、生物酯、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基材料,高效生物催化剂,酶工程、发酵工程关键装备,

乙二醇、丁醇、乙烯等生物法制造,海洋生物产品制备等。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3031 移动互联与融合通信:移动互联开放业务平台、关键核心设备、智能终端等,B4G通信系统及其关键设备,高速光通信网核心传输、交换、接入设备,基于北斗系统的通信导航及应用产品,卫星通信产品,信息感知与融合通信产品等。

3032 物联网与云计算:无线传感网关键设备、新型传感器、核心芯片、系统集成产品等;物联网支撑平台、成套解决方案及在典型行业中的应用;高性能服务器,大数据搜索、存储、处理设备,云计算应用平台,云安全产品等。

3033 软件与集成电路:大型基础软件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面向通信、电力等行业应用的高端软件;核心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关键制造装备,封装测试自主成套装备等。

3034 新型显示:大尺寸有机发光OLED显示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成套工艺装备,高端配套的玻璃基板、光学膜、金属靶材等,3D立体显示、新型激光显示核心器件及应用产品等。

3035 文化科技创新:工业设计软件及产品,基于三维设计的动漫引擎及支撑软件,网络创意、数字媒体、数字影像等文化创意产品等。

(四)先进制造

3041 先进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仿生机器人,高速重载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精密控制、伺服驱动、多机协调等机器人核心技术及部件。

3042 精密数控装备:高档数控系统,高可靠性数控装备,

柔性成套生产线,智能化加工中心,精密多功能复合加工、复合成型装备,激光加工装备,高速高精度的核心功能部件等。

3043 船舶与海工装备: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技术船舶,深海石油钻井平台,深海载人潜航器,高技术船舶电子设备及控制系统,大型船用发动机,海工装备成套制造系统等。

3044 航空与轨道交通装备:航空配套的关键部件及电子系统,高铁列车整车及牵引系统、转向架、制动系统、减震器等关键部件,列车运行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等。

3045 智能化作业机械:智能化工程机械及液压控制系统,大型隧道盾构机及精准纠偏系统,大型港口作业装备及智能化控制系统,以及新型特种施工机械及核心功能部件等。

3046 重大科学仪器:高分辨的扫描、透射、隧道电子显微镜,高灵敏的大型色谱、质谱、光谱分析仪,高精密环境监测仪器,X光衍射等重大分析仪器。

3047 3D打印制造:基于激光成型、熔融堆积、分层叠加等技术的3D打印设备及材料,CAD/CAM、精密伺服驱动等关键软件,轻量化零部件、精密模具、异性构件等3D打印应用产品。

(五)新能源

3051 智能电网:高效转换的大容量功率器件,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柔性特高压输变电系统,新型复合绝缘输电装置,间歇式能源的集群控制调度系统,全复合变电站与智能配用电系统,大容量分布式移动能源系统等。

3052 新型光伏:基于新结构新原理的新型光伏电池,高

效低成本太阳能电站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兆瓦级光伏发电并网设备,分布式电站控制与储能系统等。

3053 海上风电:海上风电机组及一体化安装平台,新型分散式低速风电机组,主轴、轴承等风电机组高性能核心部件,低电压穿越并网设备等。

3054 安全核能:第三代(AP1000)核电关键配套设备,新型核级阀泵装置,核废料回收利用系统,核岛用汽轮机涡轮叶片、核岛主设备大型锻件制造,核电用电缆、管道、安全壳及其关键材等。

3055 洁净燃烧: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装置,煤炭直接液化、煤气化合成、煤制乙醇,煤多联产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页岩气、天然气开采关键部件及成套设备等。

3056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整车,大容量长续行动力电池,快速智能充放电装置,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等。

(六)新型节能环保

3061 烟气治理装备:高效烟气脱硫脱硝装备,电袋复合除尘装备,气溶胶有害颗粒(PM2.5)监测设备及生态健康空气净化成套装备等。

3062 水处理装备:高效低成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装备,化工、制药等行业有毒工业废水处理成套装备与集成系统,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装备与系统,水环境监测设备与器件等。

3063 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资源化处理,电子垃圾贵金属回收再利用,高分子材料绿色循环利用,土壤生

态修复利用,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高能辐照设备及加工应用。

3064 重大节能环保装备:新型节能电机等工业节能关键装备,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大型发电、钢铁、建材等余热利用成套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自动化成套装置。

3065 高效节能照明:高功率LED外延片、低功耗芯片、高效荧光粉,半导体材料制备核心设备,第四代节能照明OLED,智能化灯光控制系统等。

(七)高科技农业

3071 农业优良品种种业:优质高产水稻、小麦新品种,特色林木、花卉新品种种苗,优质果蔬品种种籽种苗,高品质畜禽、水产新品种。

3072 高性能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高产稻麦联合收割机械,智能化农机装备,生物能源制备装备,高性能植保机械,高效多功能现代农业种养业设施装备等。

3073 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特色蔬菜与果品、畜禽产品和特种水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冷链运输信息关键技术装备、新型林木加工技术装备等。

3074 新型农用生物制品及兽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高效安全农兽药等。

(八)其他

3081 传统产业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装备,清洁生产成套工艺及装置,零排放技术与成套装置,新一代纺织材料及装备等。

抄送:省有关部门,各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各省级高新区管委会。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14年1月23日印发

第7篇: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简介

附件三: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简介

一、成立背景

大学生创业园始建于2008年,由江南大学、无锡山水城科教产业园、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三方合作共建,旨在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专注于提供创业系统解决方案,打造一流的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二、地理位置

大学生创业园位于无锡山水城科教产业园内,毗邻江南大学南门,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周边交通便利,饮食、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

三、入驻对象

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或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含研究生)。

四、扶持措施

1、房租优惠:视项目情况,给予一定面积不低于1年的办公用房租金减免政策。3-5人的小企业可进入公共创业孵化区域,5人以上企业可申请独立办公用房。

2、“一站式”服务: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代理记账等服务。

3、创业资助:对本市户籍高校毕业生初次创业的,领取执照后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可协助申请市政府给予的3000元的一次性开业补贴。

4、企业融资:可提供10万元以内的短期贷款,或进行股权投资。

5、创业辅导:定期开展创业培训,聘请创业导师开展一对一辅导。

6、人才服务: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

7、科技服务:帮助申请国家、省、市等科技项目以及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利补贴等。

五、孵化流程 入驻洽谈——审核评估(·项目论证·创业计划书)——签署协议(·租金·确定孵化期)——开始孵化(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孵化期内(·享受全方位保姆式跟踪服务)——毕业离园(·推荐进入其他园区)

六、入驻要求

1、企业工商、税务必须登记注册或变更至大学生创业园。

2、企业性质为科技型及服务外包型(如IT服务、设计、动漫、电子商务等)或其他服务类企业。

3、企业法人代表为在校大学生或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

4、合同期内,所租区域不得转租或另作其他用途。

第8篇: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与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简介

一、 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简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清华大学研究生委员会(简称“校研究生团委”或“校研团委”)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简称“校团委”),同时接受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领导。校研究生团委每两年召开一次团代会,选举产生委员会;再由委员会选举产生常委会和书记1名、副书记5~8名。校研究生团委一届任期两年,中间一般还召开若干次全委会和常委会,行使团代会的职权。本届委员会是共青团清华大学研究生第十三届委员会。

清华大学研究生团的工作在全国高校中是一面旗帜,既有优良传统的延续,也是新时期与时俱进的成果。二十余年来,研究生团的工作按照“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要求,紧密围绕学校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努力以新思路寻求新突破,以新作为赢得新优势,以新业绩创造新辉煌,带领广大研究生团员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贡献。

校研究生团委负责全校研究生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就业引导、志愿服务和调查研究等工作。其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订全校研究生共青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各院系研究生团工作和研究生基层集体建设,组织全校性研究生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研究生社工骨干培训,推进研究生就业引导工作,加强研究生干部队伍建设,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与宣传平台,联络少数民族和港澳台研究生,开展调查研究与信息收集,统筹研究生志愿服务工作等。目前,校研究生团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联络部、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实践服务团、紫荆志愿者研究生服务团等部门:

1. 办公室

办公室是校研团委的综合办事机构,它综合协调上级各领导机关、研团委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在研团委内部起着承上启下、综合协调的中枢和纽带的作用。办公室的工作要点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中心”和“两个保障”,即“信息中心、管理中心、交流中心”、“办公保障、财务保障”。办公室的主要部门和职能如下:

综合组:办公室内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负责部门例会的策划和组织,以及部门的感情建设,起着办公室内部交流的纽带作用;同时兼顾部门内部的培训工作和突发工作的协调安排等。

创新服务组:负责研团委各部门之间的感情建设,为不同部门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服务;组织研团委部门沙龙、男女生节活动、生日会及羽毛球等集体活动,营造研团委内部的友好互动氛围;定期编辑发送研团委手机报,搭建研团委活动预告和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优化和创新研团委的办公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会务组:负责研团委书记会、大小部长联席会、总支书记例会的组织协调,及会议的相关服务工作;负责各类通讯录的及时更新,编制研究生工作系统通讯录和研团委干部简历手册等;统筹协调大型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的组织工作。 信息组:负责研团委工作周报、工作上报、研团研会工作周报、研工部简讯、校团委月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的搜集整理,协助做好研团委内部信息报送的培训及服务工作。

文档组:负责收集整理研团委各部门的学期初工作计划和学期末工作总结,研究生团委各类文件(除干字号)的管理;负责研团委大型活动的申报、文档管理和保存,编写大型活动开展流程及需要存档材料的说明以指导研团委规范开展各项活动,编撰研究生团委年鉴。

公共管理组:负责研究生团委公共物品及财务管理等,推动研团委各部门的预决算制度并执行财务审计工作;负责研团委仓库的布置和管理,公共物品的记档、会议室预定、FTP维护等;负责召集研团委各部门的综合副部长会;负责制作研团委主要干部名片等。

办公室邮箱:ytbgs@tsinghua.edu.cn 2. 组织部

组织部是校研团委在组织工作方面的执行机构,主要从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促进研究生团委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部工作本着“抓落实、促提高、见实效、重服务”的方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基层组:组织开展研究生集体建设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情况调研工作,承担学校研究生集体建设的相关研究任务;负责实施研究生先进集体的评选工作,并对优秀集体进行宣传、提炼经验、总结推广;制定研究生集体建设方法的案例集及相关指导性手册,为研究生集体建设提供指导与支持;开展主题教育,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指导基层团组织扎实有效的开展主题教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青年;承担部分组织部或相关单位研究课题。

院系组:负责院系研团总支的指导与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基础团务工作,院系联络工作,院系研团总支评估工作等,以促进院系研团组织建设,使得团工作继续从校级拉动型向校、系、支部(班级)三级互动型转变。

干部一组:负责研究生团系统的干部队伍建设。主要工作包括干部选拔推荐、干部培养、干部考核、干部交流等工作。干部组在“扩大比例、提高水平、构建体系、重点引导”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干部队伍建设,扩大干部来源,加强骨干队伍管理,推动干部梯队建设,此外还负责研团委的常委会和全委会的会务工作。 干部二组:负责清华大学研究生干部管理网站的推广和运营,实现对干部的信息化全周期管理;整理并分析网站干部信息数据,形成干部信息分析报告,制作主要干部信息手册;组织相关重要文字、图片材料的归档工作,包括各类获奖情况,主要干部任命情况等;加强研究生工作系统干部使用制度化建设。 培训组:负责各级研究生团组织和团干部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暑期团校(研究生班)暨新生骨干训练营工作,研究生社工骨干领导力培训课程等工作,以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提高研究生社工骨干的工作能力,强化研究生社工系统网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骨干组:负责研究生社工骨干研修班的开展与组织。研修班服务于学校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工作包括学员招募和选拔、学员培训、红色团队建设和暑期短期挂职、政务体验等工作。研修班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促进学员对国情党情的认知,坚定学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帮助学员树立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理想和目标,提高学员的责任意识和综合能力,以期成长为“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高素质人才。

团务组:负责研究生共青团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和校研团委自身的组织建设,筹备和组织团员代表大会、团员代表会议、全委会、常委会;开展基础团务工作,包括团员信息统计,团证注册,团证补办,团费收缴等;完善,修订,推行《清华大学研究生基层集体工作手册》;加强对团工作的理论学习,收集,研讨和宣讲共青团相关的重要讲话、文件、书籍等材料,面向组织部开展内部培训。

综合组:组织召开组织部部务会、全体会以及部内各项培训会;负责部内工作制度建设、财务工作,协调组织部各组常务工作的开展。牵头负责部门项目性工作(非计划型)的开展,负责研团研会各类大型项目的人员协调与组织(新);组织部相关文件、文号的管理与存档;促进部内工作交流和情感建设。负责与上级组织的沟通。

组织部邮箱:ytzzb@tsinghua.edu.cn

3. 宣传部

宣传部的工作职责是配合学校及研究生院中心工作,根据我校研究生团员的思想状况,策划、组织我校研究生方面的重点宣传报道任务,建设校级研究生媒体等宣传阵地,推动院系研团总支宣传工作开展。宣传部的主要部门设置及工作职能如下:

研通社:拥有覆盖各院系研究生的记者团和通讯员队伍,以及全校唯一一支面向校级高端采访的外事记者队伍;与《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建立紧密联系,与清华新闻网、《新清华》等校级媒体深入合作;以团队为单位实施采访,深入挖掘校园热点冰点,借下笔千言,展示研究生生活方方面面。

《清华研究生》报:全国首家研究生报纸,是宣传战线的一面旗帜;长于“深度报道”,善于专题策划;每期发行8000份,覆盖面广、影响力大。 博学网:面向清华研究生的综合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学术资源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为核心竞争力,聚合活动信息发布、新闻快讯、视频点播、大型活动现场直播等多种功能,密切关注、积极应用各种网络新潮流和新技术,引领研究生网络生活新方式。

基层组:负责研团总支宣传副书记队伍建设,以例会、沙龙、访谈等活动为依托,面向院系分解、推动、落实各项大型工作,为其他各业务口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对外联络培训资源、对内组织各类培训的策划、统筹、实施和总结,是校系两级互动推进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枢纽。

编辑部:各类宣传创意方案的孵化基地,统筹规划研通社、研报、博学网的中长期发展,负责学期内重点宣传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推进。通过整合选题策划、评论员队伍建设和新媒体运营等三方面工作领域,以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媒体协调会等方式为主要抓手,实现三大媒体的沟通与联系,建立长效联动协作机制。

综合组:负责宣传部内人力流、资金流、物品流、信息流等各项工作的统筹管理和联络沟通,是整个宣传部的资源调度中心,是了解和掌握大部门运营规律的窗口。

院系组:协调院系研团总支宣传队伍建设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基层选题报送、院系联系工作和研通分社建设工作。

宣传部邮箱:ytxc@tsinghua.edu.cn

4. 实践部

实践部是校研团委主管研究生实践、就业、创业工作的部门。实践工作主要包括寒暑期就业实践、社会调研、科技服务三大类实践活动的协调管理,以及学期中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就业工作主要是与学校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拓展全周期就业引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创业工作主要是基于研究生创业网络平台,整合校内外创业资源,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实践部的主要部门设置及工作职能如下:

综合组:负责部内常务工作协调、信息管理与传达、队伍建设、感情建设、与其他部门的沟通等工作;全方位协调实践部对内与对外的工作。

宣传组:负责实践部各项活动的宣传,及时有效地将实践部的信息和成果传达给广大研究生同学,扩大实践的影响力。同时,宣传组代表着实践部的工作导向,需要为广大研究生的就业指引正确的方向。

实践组:负责院系寒暑假实践出行、总结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全校研究生暑期就业实践已经初具规模,2011年暑期实践有一百三十余支就业实践支队。在这种百尺竿头,保持现有实践规模,积极拓展社会调研类实践,对实践全过程进行梳理与规范化建设,是实践部本学期的基本任务。

就业组:探索建立涵盖“新生职业规划——就业实践体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反馈”的跟踪培养体系,通过组织“启航论坛”、“朋辈交流”以及针对有意向去高校或公共部门工作的同学的技能培训等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优秀毕业生赴西部、基层、高水平学术机构工作,不断完善研究生就业引导工作,服务于全校研究生同学。

创业组:负责推动研究生创业工作。以内部建设、分层次深度扶持、补充扩展“清华大学研究生创业网络”(以下简称“研创网络”)为工作核心;根据“研创网络”的现时及长远需求,建设创业导师团,沙龙论坛嘉宾库,投资人、创投公司等创业资源库;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两个品牌活动,服务和宣传“研创网络”;从2013年春季起,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清华-南海研究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帮助孵化研究生创业团队。

启航中心基地组:负责我校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包括实践基地联络及信息更新、实践基地运行情况评估、实践基地建设手册更新、受理新的实践基地申请等;,本学期基地组在完善已有常规性任务的同时,重点建立基地运行评价机制,思考基地挂牌、摘牌机制,建立详细的基地运行状态数据库,为实践部宏观把握全国各地基地分布,行业分布,运行指标,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报告。根据基地运行情况及基地对我校研究生实践期间的反馈进行动态分析,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就业实践提供量化信息支撑。根据基地及其他寒暑假就业实践情况,探索研究生就业实践对我校就业引导工作的内在影响,为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工作提供详细的分析与量化信息支持。

启航中心实践组:负责我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纳入到实践工作体系当中,从院系活动和校级活动两个层面,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的初步建立和活动开展。

启航中心调度组:负责启航网站的日常维护、完善和推广工作。启航网站作为联系实践单位、实践支队和实践参与者的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为全校研究生同学前往实践单位就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在校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调度组对启航网站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护,完善网站的人性化设计,努力建成集实践、就业和创业为一体的信息平台。

启航中心培训组:负责寒暑假研究生就业实践动员暨实践支队长培训会,为我校就业实践的开展提供科学化工作支持。作为启航中心的“智囊”,探索我校就业实践及启航中心的发展方向,为研究生就业实践提供科学化服务。作为实践部的内部培训组织,加强实践部干部的科学化工作能力。

实践部邮箱:ytsjb@tsinghua.edu.cn 5. 联络部

联络部作为研团委的职能部门,以联系广大研究生青年,服务学校建设“开放式”大学建设目标为使命,坚持以“联系广大青年,热心服务同学”为工作理念,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少数民族研究生联络工作:以就业服务为主线,加强少数民族同学对国家和学校政策以及地区发展形势的了解,为少数民族同学提供社会工作岗位锻炼机会,增强其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信念和能力。

港澳台研究生联络工作:以感情沟通为基础,通过文体与实践活动加强两岸四地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港澳台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 外籍研究生联络工作: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开展留学生联络工作,打造“中外荟萃堂”等品牌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学生交流。

外事接待工作: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参与外事接待活动,即在学校统一部署的国外或港澳台机构或个人来访接待中,协助组织来访嘉宾面向全校学生的演讲会、座谈会等。

国防定向及“强军计划”研究生联络工作:以提高国防定向及“强军计划”研究生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促进全面发展的国防定向及“强军计划”研究生联络工作。

校友联络工作:配合校友总会,协助各院系加强校友的联络工作。 联络部邮箱:ytllb@tsinghua.edu.cn

6. 青年发展研究中心

2003年,研究生团委设立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以“政策研究助手、舆情信息渠道”为定位,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针对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服务同学的重大问题,开展高端调查研究项目,为学校各级组织提供政策建议;针对校内外热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和信息搜集,反映同学意见,提出专业建议;协助管理校研团委及院系研团总支的调研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团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在组织架构方面,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分为常务组、舆情组和项目组。舆情组包括信息快报和舆情周报两部分,信息快报主要依托《研究生内部信息快报》,针对国内外及学校内的重大事件做思想调研,深入地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和需求,并将信息及时、有效的反映给学校相关决策作为参考,舆情周报主要负责每周一期的《研究生舆情周报》,及时反映我校研究生舆情信息;项目组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各项专项调研工作,完成青年发展研究负责的各项课题,为学校其他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常务组主要负责青年发展研究中心的内部组织安排、信息沟通、团队建设,以提高全体成员的业务素质,增进内部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工作高效、团结奋进的集体。

青研中心的工作充分结合专业性和综合性特点,内部培养着力提升同学的“五力”:专业力、学习力、领导力、沟通协调力、耐压力,不仅帮助同学们建立起专业的研究视野,掌握专业的调研、数据处理能力和有效提升文字功力,同时还致力于提升中心成员的各项综合能力。青研中心的工作锻炼对于成员将来走向政府、大型国有企业等工作单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青研中心邮箱:youthresearch@mail.tsinghua.edu.cn

7. 博士生实践服务团

博士生实践服务团是一个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理念为己任的进步研究生组织,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导方针,以“科技服务社会,知识回报人民”为活动宗旨,立足于社会的需求,立足于青年发展的需要,主要围绕假期实践服务和校内科技报告开展活动。

博士生实践服务团假期出行活动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通过巡回报告、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调查研究等活动,向地方政府和企业传播科技知识和先进理念,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出行和调研向青年学生提供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等平台,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服务于进步青年的成长。从98年成立以来,博士生实践服务团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行程数万公里,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科技报告500多场次,听众累计达6万余人次。吴官正、曾培炎、贺国强、张德江、李继耐、孟建柱等领导曾先后亲切接见实践服务团。被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博士生实践服务团校内报告组以招募校内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服务团校内报告讲师的方式,充分动员校内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结合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举办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报告,以求加强各院系、各学科间的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博士生实践服务团校内报告已经成为各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交流探讨、社会热点解析的全新平台,得到广大师生的良好评价。

博士生实践服务团邮箱:ytsjfwt@mail.tsinghua.edu.cn

8. 紫荆志愿者研究生服务团

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研究生服务团(下面简称“研究生服务团”)是我国第一个全部由研究生构成的志愿公益服务组织。在北京志愿者协会、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以及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总队的指导下,研究生服务团以“弘扬志愿文化,微笑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秉持“立足校内,深入社区,辐射周边,回报社会”的工作理念,充分结合研究生特点,以科技服务、知识传播、关爱社会为主要特色,深入到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研究生服务团致力于增强广大清华研究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志愿者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鼓励研究生同学运用专业知识回报社会,努力为推动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紫荆志愿者研究生服务团积极组织、参与校内外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型赛会服务方面,研究生服务团充分发挥研究生专业性强的特点,为2005北京国际马拉松、2005《财富》论坛、奥运测试赛、2008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清华大学全球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全国台联台胞夏令营等活动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志愿者。在品牌志愿项目方面,紫荆志愿者研究生服务团长期坚持和推进品牌项目,包括夏各庄支教、星星雨孤独症儿童陪护,首都机场志愿服务、校园讲解队等;同时也开拓了新的项目,如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陪护、“爱上实验室”实验室义务讲解等。

研究生服务团目前采取理事会形式管理日常事务,设团长一名、副团长六名,在册团员近百名。主要分为综合组、宣传组、院系组、项目组、科技组和校园组,负责校内外各项志愿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院系志愿活动的管理和认证、校园志愿氛围的营造、志愿者团队建设以及其他研究生志愿相关的工作。

紫荆志愿者研究生服务团邮箱:yjszyz@mail.tsinghua.edu.cn

二、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简介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成立于1979年,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最广泛的群众性组织,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接受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校团委的指导,并在校研究生团委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下开展工作。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现有研究生会员两万余名,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以服务广大研究生为根本宗旨,全面及时地反映全校研究生的呼声,构建学生学校双向沟通的桥梁。本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方针,推进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体育、文化、心理素质的培养,推进面向广大研究生同学的科技、生活、信息等各方面服务的发展,推进研究生会和各院(系、所)研究生分会的自身建设,在学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目前,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设有办公室、内联部、学术部、博士生工作委员会、生活部、文化部、体育部、外联部、新闻中心、国际部(筹)等部门,历经多年积淀,创建了博士生学术论坛、巅峰对话、学术人生讲坛、学术之路科研技能讲座、“良师益友”评选、“学术新秀”评选、学术沙龙、研究生“一二•九”革命歌曲演唱会、文新论坛、西阶论坛、“淸乐华章”高水平艺术演出、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体育俱乐部联赛等在校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新浪微博官方帐号:清华大学研究生会 人人网公共主页:清华大学研究生会

官方邮箱 yjswlb@tsinghua.edu.cn 官方网站 http://gu.daf.tsinghua.edu.cn 热线电话 15801347058(要我帮?您有啥事,请找我吧!) 1. 办公室

办公室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的综合办事机构,协调上级各领导机关、研究生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在研究生会内部有着承上启下、综合协调的中枢和纽带作用。办公室日常工作分为“人、财、物、信、文”五个方面:负责推进研究生会内部组织文化的建设,以内部拓展、文体娱乐活动等形式促进研究生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流;负责研究生会财务管理及工作培训;负责管理研究生会固定资产和活动物资;负责研究生会的工作信息管理和网络化办公平台维护;负责研究生会正式文件的归档管理和年鉴编纂;负责对研究生会的各项公共事务进行制度化建设和管理;配合各部门承担大型活动和会务的组织工作。

办公室邮箱:thyjsbgs@gmail.com 2. 内联部 内联部是学校与各院系研究生会连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并在校研会内部制度建设和骨干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在与院系联络方面,内联部承担着学校精神传达、院系意见反馈、校系骨干培训,以及密切加强各组织间沟通等多项工作;在校研会内部建设方面,主要承担了制度建设、骨干培养,以及校研会常委会的日常工作等。内联部致力于加强校系两级沟通,完善校研会内部建设,使校系两级研会形成有序、团结、高效的研究生群众组织。内联部主要工作包括:(1)为校研究生会提供组织保障,负责骨干选拔、管理、培养、调整、考核及规划等工作;(2)系统地组织校系两级研究生会的骨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全面素质;(3)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校系研究生会沟通平台;(4)组织开展院系研会评奖评优工作,以评促建,推动全校研究生会系统的工作交流和学习进步;(5)负责校研会常委会的日常工作,常务委员的日常联系,常委会的组织召开等,积极服务于校系研究生会系统民主化建设。

内联部邮箱:yjsnlb@mail.tsinghua.edu.cn 3. 学术部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风学术建设不仅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更是和同学们的毕业、就业问题息息相关的。学术部有着优良的传统,这里氛围宽松,思想碰撞激烈,是大家施展才华,实现创意的绝佳的平台。1996年,研究生“学术新秀”评选创办,昔日的学术新秀如今已成为名师大家,行业翘楚,“学术新秀”已成为我校研究生一项至高殊荣;1998年,校内第一个学生评选老师的活动——“良师益友”评选开启,历经15个春秋已成为清华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教师评选活动,荣获教育部大奖;2006年,“学术人生”讲坛品牌活动诞生,同学们聆听院士教诲,探究学术前沿、启迪科研人生,追求学术,感悟人生;2006年,创办“学术之路”讲座,邀请校内外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与同学们分享科研方法与技巧、论文撰写、汇报展示等具体的科研技能,激发科研兴趣、提升科研能力;2012年,“学科史话”活动创办,邀请熟悉学科和院系发展历史的权威专家为同学讲述学科发展的历程,培养学术兴趣、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科研理想;2013年,创办“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项目,邀请知名教授,通过小型有针对性的交流,让同学们从老师身上能学到更多做人做事、求学问道的方法。

学术部邮箱:yjsxsb@mail.tsinghua.edu.cn 4. 博士生工作委员会

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成长、激发科研灵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博士生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博工委)的工作核心。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博工委已逐步建立起包括学术沙龙、院系论坛及专题论坛、校级论坛及两岸论坛和巅峰对话在内的横纵结合、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所承担及组织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已成为清华研究生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其中,学术沙龙为研究生自组织的常态化交流平台,以期达到让同学们悠闲之中话学术,轻松自然跨学科的活动效果;院系论坛自2002年开展以来,已历经11年、300余期的发展,其和专题论坛均希望通过充分发挥院系活力,合理分配资源,协助院系自主开展高水平的博士生学术交流论坛;“两岸清华研究生学术论坛”创办于2011年,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加强两岸清华大学的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合作,扩大两校在海峡两岸乃至国际上的学术影响,至今已在海峡两岸成功举办过3届。校级论坛和两岸论坛定位为校内的学术盛宴,增进学科交叉,促进院系合作,营造良好的校内学术氛围;巅峰对话是于2013年发起并主办的多学科学术论坛,邀请各学科国际学术大师,为清华学生与相关领域学术大师搭建同台对话的平台。鼓励清华学生质疑学术权威、挑战现有学术范式,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巅峰对话”至今共举办3场,分别邀请诺贝尔生理学奖埃尔文·内尔、图灵奖爱德蒙·克拉克、杨振宁院士与薛其坤院士“理论对话实验”。

博工委邮箱:yjsbgw@mail.tsinghua.edu.cn 5. 生活部

生活部是校研究生会以加强学校与研究生的沟通联系为工作重点、以服务同学需求和维护同学权益为工作内容的部门。“校领导接待日”是广大“小研”们向校领导和学校部门反映问题的便捷通道,对于校园内与同学生活权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生活部会通过多方调研、部处走访、举办校领导接待日等方式寻求解决办法,并向每一位提案同学反馈;以紫荆博士生公寓三角屋为重点的“公共空间建设”,是为“小研”们提供学术交流、体育锻炼、休闲放松场所的有效举措,目前建成的三角屋得到“小研”们的广泛欢迎,新建设三角屋也会逐渐推出;精心设计制作的毕业衫等毕业纪念品,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冬季、夏季毕业衫在园子里随处可见,不仅为即将离开校园的小研们留下一份有意义的毕业留念,同时也得到了广大非毕业班清华学子的喜爱;生活部密切关注同学的权益问题,由校研会联合校学生会共同组建的学生权益委员会正在筹建中,将成为校园内维护同学权益的重要力量。同时,生活部也举办了一系列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如“光盘行动”“雅安地震募捐”“研究生新生入学迎新”等,在同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生活部邮箱:yjsshb@mail.tsinghua.edu.cn 6. 文化部

文以弘道,艺以陶情。文化部以丰富清华的大学文化底蕴,提高研究生的文化素质,营造多元开放、和谐向上的研究生特色校园文化为己任,通过演出、论坛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品牌活动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在精神上美化同学们的生活空间。一年一度的研究生“一二·九”革命歌曲演唱会,定期举办的“文新论坛”“西阶论坛”,高水平的“清乐华章”校园文艺演出,已经成为在校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受到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文化部发挥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还承担着研会重要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例如“百年清华·百年好合”集体婚礼,国庆60周年游行方阵凯旋仪式,玉树震灾祝福音乐会等。

文化部邮箱:yjswhb@mail.tsinghua.edu.cn 7. 体育部

展示竞技体育风采,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体育部主要负责研究生体育活动的策划、筹备和组织工作,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运动会已经成为研究生体育的传统盛会;研究生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俱乐部联赛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研究生同学的积极参与;同时,体育部先后组织了研究生师生趣味运动会、“青春奥运”研究生师生长跑,以及“人生启航”清华毕业生长跑等活动。 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作为全校各院(系、所)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协调部门,工作重点在于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发展基层体育建设,帮助院系新建体育俱乐部并完善体育俱乐部运营体系。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研究生同学都能实现“三个一”,即“参加一个俱乐部,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养成一种锻炼习惯”。同时,管理研究生体育锻炼特色基金,支持俱乐部组织相应体育项目的培训和辅导活动,协助开展与其他俱乐部的经验交流活动和友谊比赛,举办俱乐部理事长沙龙等特色活动,整合全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给广大清华研究生创造更多的体育锻炼的平台、相互交流的机会。

体育部邮箱:yjstyb@mail.tsinghua.edu.cn 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邮箱:tiyujulebu@163.com 8. 外联部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外联部将为你提供一个锤炼社交组织与沟通联络能力,展示个人魅力的广阔天地。她的职能是:(1)为校研究生会重大活动联系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形式赞助与合作,与之建立健康、互惠、务实的合作关系;(2)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研究生会各项工作的联系、交流;(3)与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各类学生组织的沟通与交流;(4)负责研究生会会友的联络工作,联络往届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5)负责外事礼仪培训等国际化相关主体活动的组织。

外联部邮箱:yjswlb@mail.tsinghua.edu.cn 9.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是校研究生会的宣传、信息枢纽,承担校研究生会的宣传工作和对外信息交流工作。中心配合校系研究生会的中心工作,策划、组织我校研究生会工作的重点宣传报道任务,在校研究生会的对外宣传、公共形象建设及对外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负责建立、建设和维护博学网的校研究生会网络主页,组织协调校研究生会各类常规和大型活动的新闻采编和报道;负责统筹重大活动的外宣方案及临时性宣传机构;负责设计、制作和管理校研究生会日常办公和重大活动的各类视觉、形象和标识系统;负责统筹规划、管理校研究生会的对外工作信息交流,指导和服务校研究生会各部际及对外工作交流刊物的筹办。 新闻中心邮箱:yhxwzx@gmail.com 10. 国际部

国际部是推动清华大学研究生国际化的重要平台。其工作重点包括:(1)在清华大学大力推动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部积极整合、推广校内国际化资源,启发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兴趣,强化其赶超世界一流的意识,增强其国际交流能力,拓宽其视野;(2)服务和引领留学生,通过走进清华附小的“文化使者”、深入了解北京城的“北京文化探访”等活动,为他们更好的融入清华、融入北京和融入中国提供有利条件,增强他们对清华的归属感与认同感;(3)通过“Friday Talk”“亚洲科技前沿大学协会论坛”等中外交流活动,搭建对话平台,建立沟通渠道,促进中外研究生学术和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交流和友谊。

国际部邮箱:ifad.thu@gmail.com

第9篇: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简介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国综合性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以及整体办学条件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余人。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8600余名,博士生4600余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3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7500余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6个。学校藏书40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400余公顷,建筑面积230余万平方米。出版物有《清华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建筑》、《装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九十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清华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探索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和“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校训的解释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上一篇:煤矿安全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危险源辨识与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