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精选11篇)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1

按照安排,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带着万分期待与希望于今年8月7日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我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参加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培训学习。中学时代,我就向往着能进入清华大学的校门,希望落空后,我就教育我的小孩,要以清华大学做为高考的目标,接过我的人生接力棒,圆就我的清华梦想。没想到我人到中年了还能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真是要感谢上级领导对这次办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清华大学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给了我们一个进入最高学府进修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让我们回去后能更好地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学习培训,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国内项尖专家、学者、教授的讲课,很荣幸地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让我们受益终生。他们知识渊博,语言精炼,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权威准确,事例真实感人,系统地给我们讲授了《领导者自我管理与阳光心态》、《两学一做专题辅导》、《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职业规划与职业素养》、《新形势下的创业与就业》、《国学修身与做人智慧》、《劳动就业-就业与失业专题》、《社会保障专题》等课程知识,这些课程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耳目一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了一些工作上的新方法新技巧,对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进行了理论上的培训学习后,培训班还精心安排我们到中关村创业一条街与798艺术创业区进行了参观实践学习,创业街的领导和老师热情并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创业街的运行模式,分享了他们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详细地解答了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让我们体会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业者加速器的老师与同学们的别具一格,引领着我们在创业与就业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这次培训学习,清华大学负责培训项目的同志和班委会给我们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后,感觉像到 家庭一样的温暖,班主任老师与我们同室听课,及时解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同班学员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的相处得非常融洽,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在班主任老师及班委会的安排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增深了相互间的友谊,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还安排我们早上齐声朗读《大学》、午间还带着我们做颈椎操,期间还安排我们进行了拨河比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我们好象又重新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了年轻时代,让我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漫步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时刻感受到年轻大学生的梦想与追求,感受到清华大学那厚重的文化底蕴,那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沉淀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智慧与力量,蕴育出一批又一批大师与大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我为我能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出发又出发,辉煌再辉煌。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2

大学教育, 已经是一个无国界的大学教育舞台, 是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 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无限探索的能力, 促使其自我改造、寻找真理和完成心中梦想的历程。

关于教育。今后的教育不再是一个教师的舞台, 也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 是没有界限的多元舞台。大学教育已经从黑板、实物和幻灯图片的视觉、图片和影音的视听和多媒体的计算机辅助教育, 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教育, 即多人、多校、校企、多层次和类型信息的多元化教育[1,2]。教育者要做的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化好这个多元舞台, 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训练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实现有效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混合式学习[3,4]。

关于学生。依据大学生的高考分数、知识量等特征, 可以将其分为普通学生、聪明学生和智慧学生。其中, 普通学生不仅高考考分不高, 学习技能也一般, 在中学到大学学习过程中, 仅能获取部分的已知知识;聪明学生具有一些学习技能, 高考考分较高, 但学习过程中仅在获取和学习获得已知大部分相关知识;智慧学生不一定有很高的高考分数, 却在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因此, 如何培养出智慧学生, 使学生具有探索和批判精神, 实现不断提问和再提问, 这是当下的关键性问题。能够或者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 主要方法是设计研究型、探索型的教学过程和内容[5]。教学过程应是实现学生主演、教师导演的教学过程。同样, 我们也需要梳理学生高中之前缺失的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在大学教育期间, 引导他们做具有良好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的人[6]。

关于教学。教学模式或方法已经从启发式发展到引导式, 再到探索式或研究式的发展过程。从另外一个视角, 由第一个阶段, 纯粹的传授知识, 发展到学生与教师讨论、互动的第二个阶段, 再到第三个阶段, 师生、生生、校内、校内外和国际化互动。促使学生和教师质疑和批判, 挑战权威和未来的态度。好的教学不仅要有非常良好的硬软件配置[7], 也要有精确、完美的教学设计。良好的硬软件配置, 促进各类交流。最佳的设计, 教育者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和学习[8]。包括, 如何最佳地发挥硬软件平台, 优化和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特别是明确教学体系或课程的真正意义、目的和作用。

关于考核。一直以来, 衡量学生的能力或者水平, 多数都以结果考核为主, 且多以闭卷或开卷考试为主。但是分数可以代表素质和技能吗?我们如何去评价?因而, 伴随与国际更深层的交流和学习, 学生考核从结果考核, 变成结果和过程的混合式考核[9]。此外, 鉴于过程考核的时间长、准备复杂、层次深, 必须建立可行的考核制度。

二、教学的手段

原始手段。教育最初来自于基本无外部手段的听、说传承。伴随人类部族或部族间的各种交流增加, 通过石、板刻画传授和流传知识;后期文字和造纸术发明逐渐开始以树皮等记录介质传授知识。总体来说, 手段较为单一、信息较少, 知识面不广, 获取过程间断、简单和范围很窄。

视听手段。当今社会, 人们不断开发、设计一些适合教学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从黑板、实物体、冲洗照片和幻灯卡片播放的视觉手段, 逐渐发展到图片和影音集合的视听技术。信息量大量增加, 图片展示和影音传递。但是, 局限于一定范围, 信息展示和拓展的速度较低, 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不多。所谓“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知识量和信息传承的递减、扭曲过程。计算机辅助手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课件制作、丰富的图片、影音和动画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学的短板。丰富的知识量, 快速的展示, 细节的示教。教学的讨论开始增加, 新的设备是大学教育可以更直观和清晰, 甚至复杂的知识也能实现简单、明了的表达。

然而, 多媒体教学知识量过大, 学生消化吸收较慢或不足;其次, 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达, 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教科书、课件和影像, 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等, 被区域或国家的无形界限所约束。怎么拓展到国内外这个更大的环境, 怎么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 掌握最实用的技能, 实现素质提高, 是当下的任务之一。

网络辅助手段。最近几年, 群体、多校、多层次和类型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教育开始冲击传统的大学教育, 这就是MOOCs的发展[10,11]。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引用, 还是有一定取舍的改进。它的高辍学率、非面对面的交互、高重复率作业下不易控制的评价考核, 以及高水平硬件设备:宽带、便携的终端电脑。同时, 这样的教学模式来的太快, 需要多长时间去适应它, 以后的教育又何去何从?不论技术和手段如何发展, 一个总的目标是不变的:开放性、混合式、数字化、网络化的混合式学习;紧跟和超越现有技术和知识, 发展在线或不在线的交互学习是今后的趋势。

三、教学的细规划

在大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硬软件基础上, 教学规划是在教人成人的明确教学目, 和解惑·传业·授道作用基础上, 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过程和内容, 课程考核, 构建课程教学一体化[12,13,14]。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辅助提高技能, 训练成文明人的素质。

关于课程体系。面向能力培养, 引入外校或外部的优质教学资源, 构建适合本校、本区域、本国乃至国外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15]。还应注意两个方面:量的问题, 即课时量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质的问题, 即学生获得、提高多少, 如何可操作评价。

关于课程教学。以后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做主体学习课程知识, 教师辅助和提高其技能训练和素质提升[16]。因此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目标和内容, 以及每个部分和整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可操作、准确的授课过程;可行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总之, 教育的大发展, 课程教学基本都是趋向于面向能力培养的过程[17,18]。首先, 无论主干课程或者辅助课程, 小班或者大班授课, 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其次, 课程教学同样可以用科研发现和实施完成的方法或模式来实现, 设计成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19,20]。第三, 从简单的师生互动, 再面向素质提升的师生、生生互动, 师生和生生协作共进[18]。最后, 好的课程教学需要经费和硬件的后盾支持, 需要最大化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等资源。

关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过程。第一, 依据专业教培方案和课程体系层次, 设计好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性实习, 由基础性实践到拓展性实践的逐步过渡过程, 最终走向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趣味可视化、可研究拓展化的实践过程[21,22]。第二, 为了激发兴趣,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或实习中设计循序渐进的分部实验或过程,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就感, 进而激发其探究深层次的科学和技术问题[23]。第三, 提供在线或离线的文献或信息资源, 包括早期学生或研究者发现的实验现象、设计参数和过程控制等, 使学生在模仿和发现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激发学生能够针对一个既定的实验去尝试新的设计和验证。第四, 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做实验才是最重要的, 而针对重要的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需要团队合作开展。第五, 用项目驱动改进实验教学, 设定层次教学[24]。第六, 实践管理是实践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需要激励教师和管理人员, 也需要结合实践绩效和过程控制考核[25]。

关于师生民主。师生要民主, 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 开心乐观的状态, 容忍的心量, 要有感染学生的能力和气质。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 关心和热爱学生, 要不断改进方法和手段, 调整课堂效果。当然, 首要的过程是真正了解学生, 了解其来自的区域、年龄、心理、背景、动机、职业规划、性格和学习特点, 教育者更要掌握适当的教学理论。

四、考核评价

考试成绩较为公正, 但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平时成绩不易操作, 大课多班时容易“放水”。相反, 结果和过程综合考核是合理的教学评价[26]。但是其操作性不高, 必须采用现代交互硬件手段 (即网络、探头和现场记录) , 实现快速、准确和可操作的过程考核。其二, 考核应该是多元的、层次化的, 是依据课程或专业而不确定的, 也是因时间、环境和对象变化的考核。可以针对个人, 也可以针对团队集体考核。最后, 为了反思总结和改进完善, 考核后的调研分析和改进考核模式和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 以上认识已经表达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和认识, 但是针对任何一个课程或实验, 乃至设计等, 如何激发学生和教学者的探究和批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不过量地开展课程教学, 而实现“学致用”的目的和过程, 其方法和手段是不一样, 是逐渐发展的。因此, 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大学教育和改革是没有止境的, 教书育人的改进也是没有止境的。

摘要:无论是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变换, 还是教学资源、方式或模式的不断推进, 大学教育和改革始终为其核心理念和目标而改变, 即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 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无限探索能力, 促使其自我改造、寻找真理和完成心中梦想的历程。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3

一、清华校训,倍受鼓舞

清华大学百年历史,长期以来,一直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我和其他二十几位学员有幸在清华大学经过了既紧张又愉快的十天学习,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与清华大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当我走进清华大学的第一天,门口石碑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立即让我感受到那浓厚的亲切而庄重的历史人文底蕴,透露出一种知识沉淀的厚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本校校训,处处体现清华大学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自励、自勉永远向上的清华校风、学风和清华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打动着我、鼓舞着我。

二、认识和理解机关干部文化培训学习的重要性

在提倡机关干部要不断提高文化学习的今天,机关干部的培训学习已经显得必要而紧迫。

一是随着信化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科技知识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这些新思想、新知识,必将对未来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如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与时具进、紧抓时代的脉搏,必将被时代淘汰,被社会淘汰。

二是符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对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这一要求。

三是通过培训学习增强了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文化修养和整体形象。同时也激发了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把学习看成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

四是在观念上得到了洗礼,理论上得到了提高,对一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的责任感。今年5月,国务院三峡办对三峡后续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移民的安稳致富及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一个移民工作者,有责任进一步完善移民就业扶持扶助体系,有责任确保三峡工程长期稳定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持续发挥。

三、拓展知识视野,升华思想觉悟

这次清华大学“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共开设了十节课,每一节课都非常认真听讲。各位老师的精辟讲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让我在这十天里学到了不少知识,更学到了很多为人师者的风范。记得有一堂课《影响与执行力》,尽管有些枯燥的内容,老师根据成人学员的特点,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举一些鲜活的事例,激发学员对问题的兴趣,引精具典,深入浅出,再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出来,变得生动、变得浅显易懂,使我对所授内容豁然开朗,深受启迪。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丰富的知识,不论是对一个人或办一件事,是多么的重要,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移民干部,不仅要懂得工作中的相关知识,更应努力学习其他相关知识,让自己更加成熟,更富知识文化,更具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4

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研读《数学课程标准》落实“四基”“四能”

界首二中

王永磊

暮春五月,武汉的东湖波光粼粼,界首市中小学数学教师一行55人来到华中师大,参加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五天时间聆听了七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收获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汉阳区教育局教科中心龙汉玲主任的讲座。

龙主任的讲座主要是研读《数学课程标准》。

他首先指出: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

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其次,龙主任强调对“四能”的认识。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去仅仅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最后,龙主任提出,新课程标准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核心概念也称之为“核心素养”。

聆听了龙主任对“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素养”的解读,本人深有感触,提高了对课标的认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 “四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四能”即,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地认识到,在通过数学活动中,应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且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加强与提高。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5

培训学习心得

贵阳市白云区职业技术学校 熊碧虎

2018年1月17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到达福建省厦门市参加了为期5天的由北京学汇百川教育科技研究院举办的《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暨骨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省外集中培训学习,这次学习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在中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

2018年1月18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务长,上海市首批职教名师王珺萩开展了“如何上好一堂中职课”的职业教育专题讲座,讲座从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的四个层次开始讲授,从系统设计、专业课程开发、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展开,以工作项目(案例)的分解结束、活动设计结束,这次专题讲座使我对“教学设计的四个层次”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深入了解了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媒体设计、教学设计的体系构建,无论是以一门课程为中心,还是以一堂课为中心,这些方面都让我思考了我所授专业的前沿技术、行业推广以及市场中低端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这方面的思考是对我之前对课程开发体系认识的一次大反思,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影响深刻。

2018年1月19日,学习了王珺萩老师“基于真实工作岗位的课程开发,把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的”课程,了解和掌握了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常用的方法步骤,从主持人、贴板、休息区、讨论区、旁听区、开发组、专家多方面的设置来按步骤循序渐进对课程开发进行论证,论证很重要,论证是当今职业教育中面临的巨大挑战,知识储备的不断更新,从三新一网技术的融合运用,到互联网+,再到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业4.0时代,作为职教人应当及时关注当下新技术,否则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有可能就是已经过时的旧知识旧技术,所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把新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课程应当是一个职教人必须持之以恒的至死不渝都应当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日学习王珺萩老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后,让我掌握了更多的制作视频课件课的技巧,虽然在此次培训之前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上有了一定储备,也接受过相应的校内培训和专家讲座,但是更多的都是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运用,然而这次学习让我耳目一新,看到了一些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好方法和技巧,也明白了一些特效的处理,对今后自身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通过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深入学习让我意识到“教育进入 “互联网+”时代”课程后,我对 “互联网+教育”模式有了独到的见解,“互联网+教育”既可以增强原来的传统职业教育又可以颠覆传统的职业教育行业,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大胆的进行创新和探索实践,可以进入一些社会早已建好的学习的平台进行视频课程开发,充分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学习。

第四日的“学习问题与学习情景设计”,尤其是教学方法适用的课堂优质教学案例赏析,让我知道了电子电气专业适用项目教学法;德育课文化基础课适用案例教学法;语文课适用情境教学法;财会专业适用岗位教学法;美术计算机专业适用模拟教学法,我所从事的机电专业今后应当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校本研修能力提升“学习有感 篇6

西河初级中学 刘 杰

3月8至9日我有幸参加了了陕西省教育教学研究会举办的“‘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中小学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教研暨校本研修能力提升培训会”的学习。现就学习的一点体会分享给我校同事。

一、专家观点

1、人在一起只是集体,心在一起才是团队

2、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来促成事;教师从事教学,教学成就教师

3、改进教学促进改变教师,改变教师促进改进教学

二、校本研修的内涵

校本研修不等同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主要指向事,校本研修主要指向人,突出个性。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形式开展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研究活动。

研修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当然不排除专业研究者、研训员等的参与和专业引领。

研修对象: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

研修方法: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从专业研究的角度讲,校本研训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研究。

研修目的:广义而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课改服务;促进课

堂教学具有实效,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学校长远发展服务;就个人来说,研究自己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研修内容

1、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核心是提升教育智慧,增强人格魅力。以“提高教师素质,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关注教师需求,促进教师进步,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为目标。

2、学科教学模式。构建学科教学模式,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模式改革是教学管理的突破口,是提升质量的关键,模式改革的原则实践性、实效性、普遍性。

3、“三课”研究。这里的“三课”是指“课程、课研、课堂”。学校“三课”工作是教研工作的核心。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研修中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注重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4、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的主线。骨干教师人人要有自己的独立课题,并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与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5、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指一个学校自己编写的,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材,同时侧重学科延伸、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等内容的开发,从而促使学校课程不断完善。

四、校本研修能力提升的途径

1、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问题现象:读书不少提高不快,观课不少变化不大,积累不少有用不多,报告不少行动不见。数据显示:教师发展,读书学习获取10﹪,交流互动获取20﹪,实践获取70﹪,有效的学习是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关键是转化,教师就是把书本知识及蕴含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中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与教师这个中介作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现行教师的学习是基于专业发展的学习,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的学习,学习是为自我,也是为他人。例如:

纵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洋思的“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无一不是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显现为学而教的理念。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要转变理念:从以经验教学中走出来,去寻找“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的方法,提升对课堂教学研修的中的核心价值观,即明自我: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劣势和潜势,明他人: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什么时候发生了学习,什么时候有困惑,什么时候需要指导,什么时候在有效学习,怎么设计教学活动可以达到高效,明形势:现在的教学不是论教的怎样,而是评学的如何!

2、研究学生:重新认识坐在教室里的学生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很多老师接收了这样的理念:教学,不是由教室简单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无法通过单一的假想的标准经验和途径获得,是有差异的。

有效的教与学,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特性与

学习心理,需要知道关于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什么的复杂判断,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才知道如何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如何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进行辅导等。

3、从“精彩的教”到“有效的学”

课堂问题现象:形式多样把内容淹没了,课前预习把课堂弱化了,课后拓展把课文压缩了,抓住重点把整体忽略了,小组讨论把效率降低了。针对这些问题,顾正卿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关键要素有独到的见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维护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怎样做好从“精彩的教”到“有效的学”?

(1)课堂观察:要从“关注教师”到“关注学生”。课堂观察是老师认识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实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教师走进教室,拿一把椅子坐在最后排,眼睛盯在上课教师和黑板上,偶尔看看学生的后背。这种听课效果不大或者是无效的,因为你还在只关注教师,很少或者没有关注学生。“上课”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目的的实现就应成为课堂观察的关注点,课堂观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在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观察学生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学习,什么时候会有困惑,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等,做好记录和认识,这既能帮助听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能够让听课者“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2)、课后研讨:从“凭借经验”到“基于事实”

以往的课堂听课之后,老师们常常会坐在一起,凭借自我的教学教研,集中于教材的处理与教学技巧,针对上课的改进作评点、提建议。这种评论大都细致末节的教学技巧,是聚焦于“上课”,而不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展开的。这样的课后研讨,往往会引起执教老师的紧张,气氛也会相对的沉闷。以至于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境,听课者不敢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执教老师听完老师的评论后,不是对自己感到失望,就是对自己付出的辛苦,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同而有些伤心。这种课后评论,使得教师之间碍于情面,不利于他们直率的交流听课所得的印象和发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每位执教老师有他们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选择。课后的评论,应该尊重教师各自的个性与多样性,重视执教者的意图,执教者和听课者应共同面对课堂,基于学生的学习事实,展开有建设性的讨论。

建设性的讨论是基于课堂事实上的,应聚焦于三个视点:一是学生在什么时候才能形成学习;二是在什么场合可能会困惑,为什么;三是自己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样的研讨,第一是尊重学生的;第二是尊重教材的内在发展性的;第三是尊重教师自身的教学选择的。

(3)作业研讨:从“拿来主义”到“自主设计”

作业是学生最具体的学习活动,但也是当前效率最低的环节。由于商业性作业的泛滥,老师几乎没有接触过作业设计,对于作业布置也往往是不加思考和筛选拿来。老师的作业编拟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把握

教学目标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命题能力的基础。对于心在学生手中的资料,要有选择的处理运用,教师尝试适合自己学生的作业 设计:一是要结合课程标准,透视作业意图;二是研究作业的有效性和优劣性;三是梳理有效作业的特点,四十如何设计、整合作业。一份好的作业,是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到幸福,是教师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考题。

五、坚持研修方向,不断提升能力

1、每天坚持学习一小时

2、每周写一则教学札记(反思)

3、每月上一节研究课

4、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案例故事

5、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学专著

6、每学期做一次特殊学生的成长跟踪记录

7、每学期主持一次组内主题研讨(自己的课题)

8、每学期到外校上一节交流课

教研能力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7

郾城区裴城镇三丁小学 周俊德 4月16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教科体局组织的“中小学教研能力提升研修班”的培训学习。4月16日上午听了浙江省塘栖中学吴江林主讲的《学科建设的策略与实践》;下午听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方张松主讲的《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建设》。4月17日上午听了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祝庆东教授主讲的《从问题,专题,到课题》,下午听了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科学教研室主任秦德林主任讲的《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在为期2天的学习时间里,不仅提升了我教研能力,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更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学到很多知识,受益非浅。

杭州市塘栖中学副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校本教研专家组成员吴江林校长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低效课堂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入手,指出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核心要素,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活动”要保持一致性;“教学设计-课堂学习-课后评价”应保持一致性;也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教学设计”,这绝对是解决课堂低效问题的利器。吴校长在解释了“教学目标”的含义之后,又具体介绍了制定教学目标的五步转化法,让大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章可循。制定教学目标只是第一步,那目标是否达成了呢?如何判断呢?吴校长又具体解释了教学评价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评价。他认为教学即评价,也就是教学评三位一体。这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式培训,使我受益非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方张松老师的专题讲座---《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重建设》。方老师首先指出“理想课堂”应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

1、理想的课堂首先是简单的课堂;

2、理想的课堂是有厚度的课堂;

3、理想的课堂是落实核心知识的课堂;

4、理想的课堂是会提问的课堂;方老师详细阐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其具体表现为:语言智慧,角色智慧,对象智慧,教材智慧,问题智慧,反思智慧。接着方老师讲到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方法:

1、教学常规是底线;

2、校本研修突现——张力;

3、加强三长培训与管理(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4、提高教师教学生命的质量;

5、教学质量管理改革;

6、教学质量的教师个案评价。教师是理想课堂的设计者、实施者、引导者,就如方老师所说,教师有了地位,学生才有地位;教师有了智慧,学生才有智慧。最后方老师讲到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缺失,并从教室文化(物理空间)、班级文化(社会环境)、教学文化(教学范例)、纪律文化(规范)和精神文化五个角度对如何重建课堂文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特别强调课堂文化中的生生关系,指出班级文化重建的核心就是重建同学的关系。今天的教育,缺的不是楼房,而是文化与技术;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为与操作;缺的不是水平,而是责任和精神。教育的希望,在乎教师良心的回归、精神家园的重建。专家精辟的观点与实用的内容相结合,时时引发全体教科研员的思考和共鸣。

听了祝庆东主任的《从问题,专题到课题——三个层次科研活动的设计及实施》专题演讲,令我印象很深,非常的具有实践意义,对今后的实际工作帮助很大。祝主任首先从“怎样才能烙好饼”作比方,为我们打开了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阐述了其实做课题一点也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做,立马拉近了课题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而指出,教师研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问题反思、专题探索和课题研究.问题反思侧重在对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即时思考和解决。专题探索是选择一个主题,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当研究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比较规范时,就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层面。言简意赅地讲解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一般程序,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指出“最理想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是教研、科研和师训相互融合”。科研是当研究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比较规范时才能到达的层次,然后必须得有非常科学的理论方法予以应用才能去做,否则那不是中学科研。我听后就一个感觉:明白了。祝老师还有一个方面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就是教研与科研的区别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其实不太注意这些,甚至于混为一谈,有些时候也就是走个过场。祝老师用最简洁的语言讲明白了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是做好了再想;科研是以课题为载体,想好了再做,而且科研是要选的,不是所有都能成为科研对象我们很多时候教研教的实际是基本功,基本功够用就行了,过于重视就局限了。听了这样的讲解,我知道了其实我的工作中是有很多的错误的。我想弯路我是不会再走了。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做为一名教师开展学习研究的重要性,也对课题研究和高效课堂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研究,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各位专家幽默睿智的语言,加上一个个真实具体的案例,使得两天的会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这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如何正确引导生生合作、如何让课堂更简单有效,这一系列实际的方法指导,确实是给老师们带来了专业发展的营养大餐。专家精辟的观点与实用的内容相结合,时时引发全体教科研员的思考和共鸣。

参加培训机会难得,我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更大了,但我一定要把压力变成动力,在今后教研改革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中,共同寻找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到教研教学,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8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xx区督导办在xx举办的“2020年xx区责任督学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对于像我这样经验不足、资历不深的兼职督学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此,我特别珍惜此次培训机会,也全身心投入了这为期三天的培训。思考之余,感悟如下:

此次培训的专家们从事督导研究多年,督导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相当丰富,培训内容也非常充实。实地参观几所学校的校长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校的责任督学则向我们展示了他们高超的督学水平与督导能力。

这些专家们的报告、讲座让人耳目一新,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启迪了思维,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督导机构的科学设置、人员的合理配置,督学应该具备的新理念、新思想以及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1.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督导的重要意义,要科学设置督导机构,重视督导人员的选拔任用,要有独立的办公地点,要有充分的经费保障。要向发达国家学习,要向发达地区学习,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教育发展中的切实作用。不仅要学形式,更要学实质。

2.要懂得《教育督导条例》的意义、主要内容、对督学的要求等。要不断学习《教育督导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为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序有效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督学挂牌督导,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由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的质量提升是时代发展的明智选择。作为责任督学,要行动起来,科学认知学校发展、课堂教学,切实提升专业能力,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确保每一所学校教育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督学在xx市xx区第xx小学召开了结业典礼,督学们互相分享交流,各责任区的代表纷纷发言,气氛热烈,既有对发达地区督导地位的钦慕,又有对当地督导的反思,有不少同志表示回去后一定向领导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要把学习到的督导经验加以充分利用。xx区xx同志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对督导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位专兼职督学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要努力开创xx教育督导工作的新局面。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9

——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有感 2011年4月9和4月10日,清新县教育局带领我们(全县中学、中心小学德育主任及名班主任)到东莞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组织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2天的学习时间里,聆听了三位专家的报告,从而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一、和谐教育——教师职业幸福的生成

4月8日上午,聆听了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特聘教授刘银花老师的《和谐教育——教师职业幸福的生成》讲座。讲座掌声阵阵,刘教师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不凡的谈吐,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听众,给我们以极大的精神享受和职业鼓舞。有两点感受最深。

(一)“读书“是教师,必不可少工作。作为文化传承的现代的老师,应该是“‘学识’为人所折服,‘人品’为人所仰慕,‘德’能正其身,“才”能成其职,“言”能明其智,“笔”能成其文。教师以什么折服学生:学识、人格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刘教授之所以能够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出口成章,诗词歌赋随口拈来,就来源于她的博览群书,深入读书,读的不仅仅是文章,还有作者及写作背景,再加上深入的思考。如果没有对苏轼及其《水调歌头》的烂熟于心,不会有她随机而来的精彩的课堂,不会征服那群桀骜不驯的学生,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字的情有独钟,不会有她对诸多汉字的独特理解,是对“书”的酷爱成就了她渊博的学识,丰厚的功底,成就了她今天的震撼全场的每位听众的心灵,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是“书”成就了她的梦想、她的成功。我们应以刘教授为榜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让书远离自己。

(二)“反思”是老师成长的历程。教育智慧的源泉是反思,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的成长,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智慧型的教师。智慧型教师那临场的天赋、即席的创作、完美的应答以及润物而细无声的绝妙,是学生成长的福音。作为教师,只有让“反思”成为了自己的一种习惯,才会不停地问自己:我身上有爱吗?我理解、尊重学生了吗?我与学生平等相处了吗?我等待学生了吗?我有激情吗?我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了吗?我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了吗?我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了吗?我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了吗?也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多干实事,少抱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二、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

4月8日下午,聆听了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华林飞老师《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的专题讲座。讲座一开始,华老师就坦言他教师生涯中也曾有过“只见理论,不见技巧”的本领恐慌、“有管理,没有教育的育人误区,但是凭借潜心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方法,完成了自己的转变。

他认为,对学生仅有慈母般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具体体现在:

(一)以柔克刚,学会宽容与忍耐;

(二)鼓励期许,掌握有效地励志方式;

(三)制度创新,变人治为法治;

(四)温柔一刀,何须动雷霆万钧之怒

(五)沟通交流,捕捉时机走进学生的心灵;

(六)和风细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整个讲座中,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故事无一不折射出华老师的睿智的思想光芒,而他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更是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是一个激情和理性相伴的过程,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

三、用班主任所有的爱去成就学生精彩的未来

4月10日,聆听了 江苏省十佳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省五一劳动模范、徐州市一中特级教师李凤遐老师《用班主任所有的爱去成就学生精彩的未来》的专题讲座。李凤遐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精彩的案例分析,让大家深深地被特级教师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受到精神的洗礼。李凤遐老师从选择、方法、收获三个方面结合自己28年班主任的经历阐述了《用班主任所有的爱去成就学生精彩的未来》。“当一辈子老师,当一辈子班主任”“既然做老师,就要做最好的老师;既然当班主任,就要当最好的班主任”“因为追求,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快乐!”“教师要做到爱生自律,让师德升华”“人格是最高的学问,师德是最美的乐章”,李老师的人生追求、一句句精辟的言论,不断拨动教师们的心弦,赢得了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李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育人哲理:爱学生就要有童心,爱学生,要用尊重引领学生。如何用尊敬、平和的尺度、引领对待学生呢?李老师是这样说的:现在的学生,都是“非常6+1”的学生——他们汇集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妈妈爸爸等亲人的宠爱,那么,我们老师也要做“非常6+1”(非常“6+1”的6分别指平等的爱、尊重的爱、理解的爱、宽容的爱、信任的爱、自律的爱,非常“6+1”的“+1”是指给学生以一流的课堂。)的老师,坚持让学生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被人尊重的温暖与幸福。

李老师讲了一个案例:上历史课,李老师抽查学生背书,学生背不出,她指责学生不用心,学生反驳:“老师你能背吗?”当时李老师不好回答,说能背过,可心里还真没底;说没背过吧,显得自己无地位,老师都被不过,还让学生背。李老师反思啦:

1、是自己专业不精;

2、是自己先让学生难堪;

3、是自己把地位摆得太高。

于是,李老师在一节班队课上,李老师向同学们道歉,首先没有尊重你们,没有和你们平等相待,自己以后要求大家背诵的,首先自己能背出来。结果,李老师的做法 感动了学生,那位学生也主动承认错误,师生再一次拉近距离,你想一想,李老师的课会怎么样?是的,历史成绩年年全市第一。

李老师的做法很好,值得借鉴。我们教师有时候需要放下自己的一些面子,去贴近学生,效果不会差的。

这次培训学习获益良多。我会慢慢吸收消化,并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

石潭二中德育主任:陈运红

清华大学-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10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社科院婚姻家庭及青春期情感健康教育专家陈一筠老师的课。为什么说是她的课呢?因为她所讲授的观点十分冲击我以前的一些认识,使我不得不从新思考和更新一些观念,可能我们不能一下全盘接受这些观点,但我们不能对这些观点视而不见,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尤其对于做妇女工作的我们。我将所学内容又重新温习和整合了一下,希望以提出问题和回答解问的形式将陈老师的理念尽可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当然里面也掺杂了一些个人的鄙见,由于时间有限,我选择了其中的3个问题,定有不妥之处,望请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指正,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共同促进。

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础。但近年来,“离婚率”直线上升,婚外情困扰着众多夫妻,许多恋人和夫妻因情感问题而焦虑、抑郁甚至毁及生命。离婚是不是危害夫妻关系的罪魁祸首吗?为什么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背后缘由是道德下滑吗?

2、我们认为人生中最关键的考试应该是中考、高考、考研等那些决定个人命运的考试,而从来没有人认为婚姻家庭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婚姻家庭其实是一门需要学习和训练的职业岗位,可是又有多少人去学习过、训练过呢?

3、自由婚姻时代为什么比不自由婚姻的时代离婚率要高呢?为什么婚前有过种种浪漫爱情也不能保证将婚姻进行到底,就像王菲和李亚鹏。那么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呢?

说实在,之前我也不能准确的说出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但陈老师对爱情和婚姻的见解,使我对这两个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她告诉我们,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冲动,一种感觉,有本能性、主观性和虚假性,浪漫爱情犹如电光火石一般,一闪即过,捕到了就算拥有了,婚姻虽以爱情为感情基础,但爱情不等同于婚姻。如果要将爱情结成天长地久的婚姻,那就需要在其中加进许多强固剂——道义、良知、责任,甚至忍辱负重、奉献牺牲。如果浪漫爱情不过是短暂的享受和激情的话,那么夫妻之情一定是另外一种感情。夫妻之情是两个人同船共渡的缘分信念使双方矢志不渝,并且相互拯救去度过一生艰难坎坷的决心,婚姻更多的是责任而不是享受。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婚姻家庭的失败,也没有任何成功能够代替婚姻家庭的成功。事业的辉煌是一阵子,婚姻家庭的幸福是一辈子。而现代婚姻关系出现动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经济发达,人们挣钱更多,女性觉悟不断提高,传统的婚姻纽带随之改变,加之物质利益至上的扭曲价值观充斥着整个社会,使更多人分不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但看看那些“金婚”、“钻石婚”夫妻,他们有可能经历过无数“相见恨晚”,与蓝颜或者红颜擦肩的机会,但是为什么他们会矢志不渝的维护这段婚姻?那就是承诺,婚姻的最高境界是心理和谐,达到这个终极目标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的。这需要学习,需要训练,需要彼此磨合,婚姻是两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考试,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对待,不认真思考,就交不出满意的答卷。

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接近婚姻的本质,探究婚姻的奥秘,那么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就应该能够找到进一步解决的办法。这些理念,既是对自己、他人也是对工作有很大帮助的。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以“你幸福吗?”为题,在全国开展街头采访访活动,引起全国上下不小的反响和热议。每当我看到镜头前一个个普通百姓对幸福的解读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是幸福,自己的幸福是什么,我该如何寻找到开启幸福的密码。现在,我似乎找到了密码,或者是说找到了寻找答案的方向。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很多人的事,需要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幸福与你拥有多少钱财,拥有多高地位没有关系,而是你内心深处人生的选择;幸福就是懂得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不仅要享受欢笑还要懂得品味泪水;幸福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需要付出,需要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计算机科组 岑文杰

七月份,学校组织我们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两天的研修班,就关于示范校、职教课程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研修。以下是我两天学习的心得体会:

7月18日上午,聆听了北师大教育学部俞启定教授的“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点解析”,从宏观课改和微观教改入手,详尽地以职业教育改革基本背景、特点、指导方针、人才培养模式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让我有以下体会:

一、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历程的分析和对中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较,让我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复杂性高、实施难度大,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谨慎的态度,改革有效可行的原则,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的基本步骤,做到先易后难、重点攻关,积极推行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日常教育教学必须高度务实。

二、我们所有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产品,同时又是服务对象,要认清我们“为谁服务?服什么务?怎样服务?”,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同时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学习的投入回报与就业收入水平成正比,并且能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其关键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核心“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积极探寻合理的学习形式和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导向”的课程体系,熟练掌握“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等专业教学法示例,明了职业教育改革主旋律。

三、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积极研修、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学历水平和品德要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几大问题:适应现实与超前教学;培养尖子和面向大多数;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全面发展和升学与就业的关系。

同日下午,邢晖教授为我们讲授了“职教新形势、教师新理念”,从国家及地区的实际情况入手,给我们分析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非常特殊的教育类型,具有职业性、人民性、多样性等特点,就当前来说,职业教育的形势是“喜中有忧”,但教授认为,“虽然忧虑依然存在,但是喜大于忧”。她指出,就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依赖程度、职教规模扩张的速度、中央资助的强度等而言,职业教育可谓 “成就空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一直在爬坡,承载着太多的压力”,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企业冷、一些地区热一些地区冷”等发展不平衡现象,可以说是“负重发展”,她还认为,职校的发展往往经历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文化发展四个阶段,正确辨析职校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助于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那么,影响职教办学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呢?邢晖将之归为 “三个环节四个要素一个节点两个保障”,专业建设是主线,而师资建设则是根本。这让我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再认识。

7月19日上午,北京劲松职高贺士榕校长为我们讲课,内容是:“特色办学与品牌建设”。贺校长以劲松职高为例,给我们讲解何为特色办学,何为品牌建设,讲授十分详尽、精彩,从贺校的讲授中,我听出了一个特点,那就是无论是特色办学,还是品牌建设,都是以人才强教为根本。

同日下午,吴全全教授为我们讲授“基于跨界视域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讲座。吴教授从职业教育的理念、规律、课程模式等几个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定界分析,指出了职业教育“跨界”的本质特征。全体成员跟随吴教授从职业能力观、职业教育专业观、职教课程发展观的角度进行了跨界的思考。通过吴教授的精彩讲解,大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范式、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建设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诗句杜甫下一篇:浅谈如何当好基层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