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高考生物模拟试题(精选8篇)
A.促进Na、K的重吸收B.促进K的重吸收,促进Na的分泌 C.促进Na+的重吸收,促进K+的分泌D.促进Na+、K+的分泌
++++
7、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细胞不正确的叙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1.济南植物园中有一个用透明玻璃围成的热带植物馆。该馆内除了生长着一些热带植物外,还有少量的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小动物。若在馆内释放一定量的用18O标记的氧气,若干天后含有18O的有机物的存在情况是()
A.只在植物体内B.动植物体内均有 C.只在动物体内D.动植物体内均无
2、A、B两种哺乳动物体重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分成等量的2组,每天只消耗100g大麦种子(含65%淀粉和35%脂),已知每克淀粉和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水的量分别是0.55g和1.55g,两者在相同的环境下持续实验几天。结果A动物生活了6天先死亡,B动物生活了10天后死亡。下列解释没有说服力的是
A.体内有机物代谢所产生的水维持了细胞暂时缺水的需要B.A动物可能活动量大,消耗水分多(如出汗多),容易缺水先死亡C.在原来正常情况下,B动物的寿命就比A动物的寿命长
D.B动物原生活在沙漠地区,A动物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前者比后者更能忍受缺水环境
3、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在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不慎受外伤后,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依为
①降温②维持水代谢的平衡③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④消毒⑤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A.①②④B.③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 4、1915年、1930年、1965年三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研究叶绿素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化学家们,下列有关叶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叶绿素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两种,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 B绿色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1/4;
C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叶绿素的扩散速度比类胡萝卜素快得多; D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催化剂,主要作用是能吸收光能,并将水分解。5.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B、几乎丧失一切细胞免疫,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C、只保留有非特异免疫功能D、合成和分泌抗体增多 6.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它能:()
述是:()
A、有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B、无增殖的本领C、可分泌特异性抗体D、有大量增殖的本领
8、以下有关甘蔗吸收水和磷的比较正确的是()
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
5ND可在DNA中找到15
N、32P和3
5S10、用同位素标记追踪血液中的某些葡萄糖分子,若该分子流经人的肾脏后又由肾静脉流出,则该分子很可能穿过几层细胞膜?
A2层B4层C6层D0层或8层
11.测得某一植物的果实在一段时间内,释放CO2的量比吸收的O2量大,且蛋白质、脂肪含量不变,糖类含量减少。下列有关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有氧呼吸占优势B.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C.无氧呼吸占优势D.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12.将一株呈现缺磷症状的植物,移栽到含有磷酸盐的完全营养液中,植物体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与通气状况有关(如上图)。图中X表示磷酸盐溶液中通入气态氮时,植物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Y表示磷酸盐溶液中通入空气时,植物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对上述吸收状况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磷酸盐转变为可吸收状态
B.气态氮供应充足不利于磷酸盐转变为可吸收状态
C.在一定范围内,氧气供应直接影响植物对磷酸盐的主动运输D.在一定范围内,气态氮直接阻止植物对磷酸盐的主动运输
13.大棚中的绿色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下列有关这方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若用含14C和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C原子,其转移途径是CO2→C3→C6H12O6;②大棚中绿色蔬菜生命活动中ADP转变成ATP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光合作用;③大棚中绿色蔬菜生长期短,营养元素不能很好富集,其营养价值受到一定影响;④大棚种植中,提高绿色蔬菜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降低大棚中CO2的浓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4.将酵母菌研碎分离,得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沉淀物(含细胞器),分别放入甲、乙试管,在丙试管放入完整的酵母菌,然后分别放入C6H12O6能产生CO2和H2O的是()A、甲和乙B、甲和丙C、乙和丙D、丙
15、给含氮(NH3)较多的土壤中耕松土圾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其原因是()A.改善土壤通气,根呼吸作用加强B.增加土壤中N2的含量
C.改善土壤通气,硝化细菌繁殖快,有利于土壤中硝酸盐增加 D.促进氨的扩散
16. 科学研究发现: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分泌物质,下列哪种物质是由这种核糖体合成的A.血红蛋白B.呼吸氧化酶C.胃蛋白酶D.性激素 17. 在人体中,由A、T、C3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其有多少种A.2B.4C.5D.818.下图是向日葵幼叶的含水量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A、幼叶含水多,枝叶挺拔舒展,因而有利于光合作用
B、幼叶含水多,细胞内结合水比例上升,因而有利于光合作用C、幼叶含水少,大部分气孔关闭,因而不有利于光合作用
D、幼叶含水少,叶片温度偏高,因而不利于光合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是渗透吸水,此外,也有少量的吸胀吸水
B.用纤维素酶处理某植物细胞后,再将该细胞置于高浓度蔗糖溶液中,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但不能复原
C.香菇上长有霉菌,霉菌属于异养型生物,香菇属于自养型生物
D.氨酸的R基为--C3H5O2,在一个谷氨酸分子中,共含有4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20.如图所示曲线不能表达的是()A.O2浓度与无氧呼吸的关系B.CO2浓度与有氧呼吸
C.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数目与时间关系 D.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重量与时间关系
二、非选择题
1、(12分)生物体内的细胞代谢效率与物质扩散的速率有关。同种物质虽然在细胞中扩散的速率基本相同,但细胞大小不同,扩散发生的快慢会有差异。有人设计了一种模型,用于研究这一问题。
实验目的:(略)实验材料:(略)实验步骤:
a.用小刀将琼脂块(内含酚酞)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和1cm的立方体; b.将以上三种琼脂块样品,浸入0.1%NaOH溶液中处理10分钟;
c.取出琼脂块样品,吸干浮液后,分别将每一样品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切面上NaOH扩散的深度,记录结果并分析。
(1)请你为此研究拟定一个课题名称:的研究。
(2)该研究中所用的细胞模型是,考虑在样品中加入酚酞是为了检测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深度,原因是。(3)计算得出样品相关数据如下表:
依次为。
(4)通常情况下,细胞边长小于0.1cm。根据上述模型研究,可以对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速度及代谢速度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解
释:。
2、(18分)植物开花受开花激素的影响。下图所示是光周期(日照长短)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以及影响开花的实验。图中植物去掉了顶端的全部叶子,A、D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B、C植株方框内为受短日照处理的部位。
(1)照实验A、D可说明该植物属于_______________(长日植物、短日植物)。
(2)根据B、C实验,在实验报告表中的结果分析栏中填写叶或顶端。
测试项目结果分析 感受光周期的部位
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位 开花激素作用的部位
(3)依据以上所有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鉴“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证明B株产生的开花激素可使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开花。
一、总体评价
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是按照2012年普通高考大纲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要求命制的, 题型、结构、分值、考试时间等完全符合考纲要求。理综卷生物试题部分是“6+4+2”模式, 选择题6个小题共36分, 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39分, 非选择题选考题2个小题, 每个题15分, 必考题75分 (36分+39分) , 选考题2个小题39题和40题, 各15分, 任选一题作答, 生物部分总分是90分。试题内容突出了学科核心知识, 重点内容重点考;但试题难中易比例 (5:6:1) 把握不是很好, 与历年高考命题要求“难:中:易=2:5:3”差距较大, 难题过多, 如4、6、31、32题, 共计32分 (6+6+11+9) , 特别是第6题, 难度值只有0.129, 导致整个试题难度值过低 (必考题0.455) ;个别题超纲 (如6题) , 没按考纲要求命题。
二、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一) 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评价试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教育测量学理论, 一般的常模参照测验 (如高考) , 由于其目的在于测量个体之间的差异, 进而把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因此, 一般要求考试题目的平均难度为0.50, 各个题目的难度值在0.50±0.20之间。如果是选拔性考试, 题目的整体难度值应接近录取率。
1.小题难度分析。根据《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数据, 对生物试题各题进行难度分析。
注:表1、2数据来自《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P.24~25。
教育部考试中心项伯衡研究员认为, 确定试题的难度范围, 不同学科的做法不尽相同。就生物学科而言, 一般将难度值大于和等于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大于0.4而小于0.7的试题定为中档题;小于和等于0.4的试题定为难题。高考实践表明, 试题难度值在0.50~0.60之间比较合适, 且其中难度值在0.7以上的题目和0.4以下的题目相对来说都应该少一些, 0.7以上的题目大约占30%, 0.4以下的题目大约占20%, 难度值在0.4~0.7之间的题目大约占50%, 也就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占分比是3:5:2。依据这个标准,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必考题中 (1~6, 29~32) , 难题 (P≤0.4) 有4、6、31、32题, 共计32分 (6+6+11+9) ;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2、3、5、29、30题, 合计37分 (6×3+10+9) ;容易题 (P≥0.7) 只有一个即第1题, 6分。易、中、难题比是6:37:32≈1:6:5, 显然难题太多, 容易题太少。
下面表3、4是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生物试题难度和区分度抽样统计。
注:表3、4数据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高考理科试题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 第131~198页。
统计表3、4必考题中 (1~6, 29~32) , 难题 (P≤0.4) 有29、32题, 共计17分 (9+8) ;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3、4、31题, 合计24分 (6+6+12) ;容易题 (P≥0.7) 有1、2、5、6、30题, 合计34分 (6×4+10) 。易、中、难题比是34:24:17≈4:3:2, 容易题多了, 中档题不足。
2.整体难度分析。根据表1正确率可以求出6个小题平均分, 平均分=正确率×满分, 如1题为70.46%×6=4.23分, 2题为59.87%×6=3.59分, 3题为43.06%×6=2.59分, 4题为35.37%×6=2.12分, 5题为68.44%×6=4.10分, 6题为12.89%×6=0.77分, 1~6题合计平均分为17.4分 (4.23+3.59+2.59+2.12+4.10+0.77) , 第Ⅰ卷 (选择题) 难度值为 (平均分÷满分) 17.4÷36 (6×6) =0.483。
由表2数据可以计算出第Ⅱ卷 (非选择题) 必考题 (29~32)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16.71 (5.08+4.71+3.43+3.49) ÷39=0.428。
河北省模拟考试1~6题平均分 (17.4) +29~32题平均分 (16.71) =34.11分,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0.4548 (34.11÷75) 。
根据表3难度值可以求出1~6题各题平均分, 平均分=难度值×满分, 如1题为0.876×6=5.256分, 2题为0.833×6=4.998分, 3题为0.514×6=3.084分, 4题为0.666×6=3.996分, 5题为0.850×6=5.1分, 6题为0.877×6=5.262分。1~6题合计27.696分, 第Ⅰ卷 (选择题) 难度值为27.696÷36=0.769。
由表4难度值求出29~32题各题平均分, 平均分=难度值×满分, 如29题0.363×9=3.267分, 30题0.749×10=7.49分, 31题0.683×12=8.196分, 32题0.247×8=1.976分, 29~32题合计20.929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必考题难度为20.929÷39=0.537。
2011年高考课标卷生物试题必考题整体难度是, 1~6题平均分 (27.696) +29~32题平均分 (20.929) =48.625分,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0.648 (48.625÷75) 。
(二) 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考试题目对考生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也就是说, 在该题目上水平高的考生得高分, 水平低的考生得低分;区分度低的试题, 则对考生水平不能很好地鉴别, 水平高和水平低考生的得分差不多, 甚至正好相反。区分度 (D) 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间。通常D值为正值, 称为积极区分;D值为负值称为消极区分;D值为0称为无区分作用。具有积极区分作用的试题, 其D值越大, 区分的效果越好。
美国测验专家伊贝尔 (Ebel L) 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用区分度评价题目性能的标准, 区分度在0.40以上, 为很好, 在0.30~0.39之间, 为良好, 修改会更佳, 在0.20~0.7之间, 尚可, 仍需修改, 在0.19以下, 差, 必须淘汰。我国高考的题目区分度一般要求在0.3以上, 低于0.3的题目, 区分能力比较差, 区分度在0.2以下的题目一般应淘汰。依据这个标准, 从表1、2中可以看出, 第6题区分度是0.19, 区分度很差, 属于被淘汰的题目, 第1题区分度是0.3, 其它试题都在0.3以上, 说明这些试题对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区分能力是很强的。从表4、5中也能看出, 2011年高考课标卷生物试题区分度都在0.3以上, 区分能力很好, 这也说明我国高考试题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区分能力是很强的。
三、试题内容分析
2012年河北省模拟考试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结构与分裂、细胞代谢 (酶和光合作用) 、遗传的基本规律、进化、神经、免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微生物、植物芳香油和植物色素提取、基因工程、胚胎工程以及实验等知识内容, 这些知识在《考纲》中都被列为最高要求Ⅱ。Ⅱ的具体含义是, 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具体知识内容及分布如下表。
统计表7各模块分值:必修1 (32分) , 必修2 (15分) , 必修3 (28分) , 选修 (15分) 。并与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生物试题各模块分值分布及比例比较, 如下表。
2012年河北省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各模块分值基本与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各模块平均分值及比例相同。从试题内容分布来说, 是比较好的。
四、难题分析
难题有4 (0.35) 、6 (0.12) 、31 (0.31) 、32 (0.39) , 下面逐一分析。
4题, 考查静息和受到刺激时, 神经细胞对Na+、K+通透性变化和跨膜运输方式。此题采用否定式, 选哪一项叙述错误。难度0.35, 也就是只有35%学生答对。此题正确答案是C, 也就是错误叙述是C, K+大量外流是主动运输。学生忘记了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 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是顺浓度梯度运输, 只需要载体, 不需要能量。在复习或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讲清, Na+、K+运输都需要载体, 逆浓度运输需要能量, 顺浓度运输不需要能量。此题错误率高, 除知识方面外, 与题干是否定式也有关系, 因为选择题答题思路, 多数题目都是正向思维, 都是选哪个是正确的。前3个题都是选正确的, 突然来一个选错误的, 在思维定式作用 (老是按照正向思维去考虑) 下, 在临场紧张情况下, 就感到心理很烦躁, 很容易答错, 这就影响到考试的效果。这也是选择题命题原则中“题干少用否定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6题, 考查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难度0.13, 区分度0.19。87%学生选了错误答案, 正确率不到25%, 4个选项随意蒙也有25%几率。由于太难, 所以区分度也太低, 没有鉴别能力, 好学生、差学生分不开, 甚至还可能是好学生选错了, 差学生选对了。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试题编制问题就是考查知识内容问题。果然是知识内容出了问题, 超纲。此题列出了10个实验内容, 有6个超出《考纲》知识内容范围, 甚至还有的超出了《课标》范围, 《课标》就没要求学, 如“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是选学内容。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6题也是一个实验题, 题中给出的4个实验都是必做实验, 主要考查生物学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恰当的试剂, 并能正确预期实验结果”的能力, 难度0.877, 是一个容易题。4个选项列表表述, 从“实验目的、试剂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非常清楚, 简洁, 一目了然, 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这也符合《考纲》中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1题, 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应用。难度0.31, 是一道难题, 从内容上说也是难题, 遗传应用题是地地道道的难题, 历来高考如此, 2011年高考课标卷第32题也是一道遗传应用题, 难度0.25。
32题,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知识, 难度0.39。从内容上说, 不应该是难题, 历年高考生态问题试题难度值都在0.6以上, 那怎么变成难题了呢?肯定是试题编制有问题, 下面逐一分析。
第 (1) 问, 没问题, 是教材原话, 必修3第114页。
第 (2) 问, 有4个空格, 这不好, 空格多, 一般每问设空格1~2个, 所填的空尽量放在题目的后面, 先提供充分的论据, 然后再要求学生做什么或怎么做。
第1个空格叫填Ⅱ的同化量, 这就有问题了, 什么是同化量?教材上没有, 学生没学过, 从教材必修3第94页来说, 叫摄入量为好, 因为题中或说教材中注明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 Ⅱ摄入量图中已给出62.8, 直接写上即可, 这个空格没什么意义, 奇怪的是图中没有给出Ⅰ的能量 (生产量) , 设问中也没有问到Ⅰ, 图中没有给出的数字, 应该是让学生答的数字, 不是让学生答的就应该给出, 也就是把条件给充分, 降低难度。第2个空格呼吸量, 较容易, 62.8-2.1-12.6-29.3=18.8。第3个空格问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实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就是净生产量 (净生产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 就是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减去呼吸量 (呼吸作用消耗掉的一部分能量) , 62.8-18.8=44。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书上没有, 《考纲》也没做要求, 题中也没说明, 我想这一空格多数学生答不出来。如果题中说明, “已知同化量=生长发育繁殖能量+呼吸量”, 再设问, “呼吸量为______________,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 学生就容易答了。
第 (3) 问、第 (4) 问, 没什么问题。
另外, 题干中说, “图2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图2是示意图, 不是模式图, 教材必修3第101页图5-11才是碳循环模式图, “模式图”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图。“示意图”是为了说明内容较复杂的事物的原理或具体轮廓而绘成的略图。图2是碳循环略图, 而不是碳循环标准形式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生物测量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第2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理科试题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在高考以及各类考试中,这部分的命题往往以生长素的调节为主包括其他激素在内的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及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容易出现实验设计题,单一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排除、对照组的设置以及语言的准确性是影响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学习中特别应该注意规范性训练,并认真对照答案体会这类题的解答技巧。
例1 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且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
A.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B.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C.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D.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及生长素的双重作用,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大。生长素在胚芽鞘和幼根中都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但由于所放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是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而根对生长素十分敏感,故该浓度对幼根起到抑制作用,因而胚芽鞘应向右弯曲生长,幼根向左弯曲生长。故答案选B。生长素是唯一具有极性运输特点的植物激素,其他类似物并无此特性。这部分知识难度不大,但联系面广,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理清每个调节过程的脉络,搞清楚各部分内容的联系。
例2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属于理解、应用层次。听到枪声后的起跑动作是后天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为条件反射,A错误;听觉中枢只能产生听觉,将相关信息传到运动中枢,由运动中枢产生起跑动作,B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在中间神经元上的传导有先后之分,C正确,起跑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不在小脑,D错误。故答案选C。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理解,以及对相应的神经中枢的认识。该部分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综合性比较强,试题往往以一种生命现象为话题,综合分析多种因素起的作用。
例3 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由于甲状腺素具有促进代谢,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等功能。当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素浓度升高时,会出现C中有关的表现。故答案选C。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与对甲状腺激素作用的认识。在今后的题目中还可能会涉及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在高考中这部分的内容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特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出过,一般属于中等难度题。
例4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本题考查免疫的有关知识及推理判断能力。在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故甲不可能是抗体,因为抗体是直接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②属于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或类病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故向该动物体内注射的是抗原,以增强免疫力。故答案选C。(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蔗糖和淀粉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B.糖元、脂肪、蛋白质和核糖都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有机物
C.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体内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共同的终产物
D.在小麦细胞中由A、G、T、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
2.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蛋白质热变性时肽键数减少
B.载体蛋白形状改变的过程,不一定消耗ATP
C.RNA聚合酶催化的底物是RNA
D.癌细胞快速增殖过程中能合成大量粘连蛋白
3.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D.德国科学家菲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4.下图中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①②可
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B.由图甲中的③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
C.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b部分与水面接触
D.若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获取细胞膜,
可用清水来处理细胞
5.内质网中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后,存在着不同去向,其转运过程如下图。下列错误的是()
A.受体K的作用可使蛋白A被转运回
内质网
B.蛋白B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分泌到
细胞外
C.高尔基体膜通过囊泡可转化为内
质网膜和细胞膜的一部分
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别形成的囊
泡中的蛋白B结构不同
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a~d为四个细胞模式图(d为蓝细菌),对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只有细胞a,细胞C一定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B.作为合成蛋白质场所的结构只分布在细胞a、b、d图代表的生物
C.a、b的细胞中含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而c、d的细胞只含有核糖体
D.c和d细胞中的基因传递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7.下列有关ATP和ADP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表达需要ATP参与
B.植物光反应产生的ATP是植物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C.ATP和ADP的元素组成相同,都只含有C、H、O、N、P五种元素
D.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运动,ATP则向相反方向运动
8.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分子)对多种物质的
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钠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人工膜
B.甘油通过人工膜和生物膜的方式相同
C.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载体蛋白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9.如图一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图二实线表
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则当温度增加一倍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
关系是()
A.曲线1B.曲线2
C.曲线3D.曲线4
10.长期浸水会导致树根变黑腐烂。树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
烂的过程中,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A.Ⅰ阶段根细胞的需氧呼吸速率下降
B.Ⅱ阶段根细胞的厌氧呼吸速率上升
C.Ⅲ阶段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与Ⅰ阶段不同
D.细胞在a点的厌氧呼吸强度大于b点
11.利用溴甲酚紫指示剂检测金鱼藻生活环境中气体含
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如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黑暗处理的目的是使金鱼藻不进行光合作用
B.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_可能是因为溶液pH减小
C.图中实验操作3~5能证明光合作用吸收CO2
D.该实验可证明呼吸作用释放CO2,光合作用释放O2
12.下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t1之前的时间内,光照强度弱限制了光合速率
B.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
且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
C.t2→t3,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t2时刻增加
CO2浓度,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D.t4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三碳酸的含量降低,RUBP
的含量升高
13.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_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B.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14.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复制结果使染色体加倍B.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C.癌变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D.细胞凋亡过程中没有基因表达
15.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到了自交和测交。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B.测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自交不能
C.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
D.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6.某种狗的毛色受到两种基因控制:黑色(G)对棕色(g)为显性;颜色表达(H)对颜色不表达(h)为显性,无论黑色或棕色基因是否存在,只要颜色不表达基因存在,狗的毛色为_。某人让一只棕色狗与一只_狗交配,结果生下的狗只有黑色,没有棕色和_。据此判断这对亲本狗的基因型为()
A.ggHh和GGhhB.ggHH和GghhC.ggHH和GGhhD.gghh和Gghh
17.人类性染色体XY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下列遗传图谱中(●■分别代表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Ⅱ-1片段的是()
18.右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母亲肯定不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这种遗传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C.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子女中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亲
19.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位于外侧
B.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并证实其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0.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B.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C.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D.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21.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是U—A、A—T、G—C、
C—G。推测“P”可能是()
A.鸟嘌呤B.腺嘌呤C.胸腺嘧啶D.胸腺嘧啶或胞嘧啶
22.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不
相符的是()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U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可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23.以下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B.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畸变,它与二倍体西瓜属同一物种
C.基因突变可引起DN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基因的结构
D.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24.下列关于单倍体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单倍体植株
B.花药离体培养是获得单倍体植株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C.花药离体培养时应添加秋水仙素以诱导愈伤组织的分化
D.单倍体育种相对杂交育种的优势是更易得到隐性纯合子
25.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正确的是()
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
进化成新物种
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
环境引起的变异
D.曲线乙可以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
B.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
C.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
D.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
2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稳定不变
D.葡萄糖分解为丙_酸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2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后膜去极化引起的小电位是可以传播的
B.动作电位的大小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大小和传导距离的远近而改变
C.释放到突触间隙的递质被受体吸收后,会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改变
D.在动物体内,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的表面膜受到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
29.下图l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
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
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
图2中A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
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
C.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钠离子通道相结合
D.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中,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30.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激素均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
B.两种激素平衡协调,调控肝糖元的合成与分解
C.胰岛素能抑制肾小管对葡糖糖的重吸收,是降低血糖浓度的原因之一
D.胰高血糖素能抑制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是升高血糖浓度的原因之一
31.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凋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B.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32.结核杆菌侵入了巨噬细胞后,能抑制该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与吞噬泡结合,并在其内大量繁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巨噬细胞能识别外来的抗原
B.该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将结核杆菌抗原降解为多肽
C.巨噬细胞表面不可能有结核杆菌抗原-MHC复合体
D.消灭该病菌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
33.下列有关种群说法错误的是()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集群分布
B.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疾病
C.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上下波动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34.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B.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35.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D.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30分)
36.(6分)大花黄牡丹是我国x藏特有的濒危植物,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下表是大花黄牡丹叶片发育过程中,影响光合速率的相关指标变化。
叶片发育情况叶面积
(最大面积的%)总叶绿素含量(mg/g.fw)气孔相对开
放度(%)净光合速率
(umolCO2/m2.s)
A新叶展开前21---2.9
B新叶展开中851.1561.7
C新叶展开完成1002.8803.1
D新叶已成熟10011.31005.9
注:“-”表示未测到数据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原因可能是:
①叶绿体中_______________所含的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使光反应产生的用于碳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少;
②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从而使净光合速率较低。
③除上述因素外,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导致B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低。
(2)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是因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致。
(3)随着叶片的成熟,净光合速率增加增大,__________中合成的蔗糖也随之增加。
37.(6分)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实验
组号处理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I未加河豚_(对照)7575
II浸润在河豚_中5min后6565
III10min后5025
IV15min后400
(1)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_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II、III、IV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_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__作用。
(3)若利用河豚_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降糖药B._C.镇痛剂D.抗肌肉痉挛剂
38.(7分)研究发现随着动物衰老,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皮肤胶原蛋白中肤羟脯氨酸含量会下降,而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会增加。为研究大豆异黄_对刚进入衰老期的小鼠相关指标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
组别处理30天后从尾静脉取血测定45天后取背部皮肤测定
将适量同龄、健康成年小鼠分组培养LPO含量
(μg/ml)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U)肤羟脯氨酸含量(μg/ml)
对照组清水+饲料34.123.726.2
高剂量含不同剂量大豆异黄_的溶液+饲料23.518.935.7
中剂量30.425.637.8
低剂量31.324.130.4
请回答:
(1)可用_______________试剂将胶原蛋白溶液与肤羟脯氨酸溶液区分开。
(2)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饲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胶原蛋白中肤羟脯氨酸含量下降会引起皮肤衰老,实验表明,___________剂量的大豆异黄_对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最强;大豆异黄_对衰老小鼠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右图中用柱形图描述实验中衰老小鼠血液中LPO的含量。
39.(11分)下图左边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已知该家庭中有甲(A、a基因控制)(乙(B、b基因控制)两种遗传病,其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右图表示的是该家庭成员个体细胞_过程中控制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所在两对染色体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根据上图判断,I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2)若仅考虑乙病,Ⅱ4和Ⅱ5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请画出相关的遗传图解。
(3)该家庭中哪个个体的染色体和基因组成可以用右图1表示__________,该图细胞处于
_______期
一、高考生物实验试题的特点
1.实验题分值逐渐提高。以实验题材为背景的试题量不断增加
例如:全国高考统一卷理科综合试题中生物实验试题(第30题)分值占生物试题总分值比例达到28%左右,以生物实验题材为背景的试题(第3、4、30题)分数占生物试题总分数比例已经超过44%。
2.实验题的形式和命题方向是:从分析说明型改进完善型设计方案型发展
例如全国高考统一卷理科综合试题中第27题: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有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3.实验题的考查方向和能力要求是:从会分析实验过程一会完善实验过程一会设计实验步骤改革
例如:全国高考统一卷(新课程卷)理科综合试题中第27题: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椎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分别用电刺激背根和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已知背根含有传人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背根和腹根合并成脊神经。请根据上述提供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自选)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以分别证明脊神经背根具有传人功能,脊神经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脊髓横切面及其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示意图(图略)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物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高考中生物学科命题的特点,中学生物教师不但应该重视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更应该强化生物实验中实验设计类题型的复习。
1.生物实验设计要突出单因子原则和对照原则
单因子原则,是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某一变量(单因子),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对照原则,是指实验中要设置对照组实验,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子(单因子)同非处理因子的差异。通常采用的是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相对实验组),实际上对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对实验组的处理因子(单因子)。
例:为了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农药,必须将含农药的土壤分为两等份,装入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甲、乙中,甲组高温消毒,乙组不做处理。两个容器中的土壤里有无微生物就成了这个实验的单因子,甲组就是乙组的对照实验。
2.生物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原则和平行原则
等量原则和平行原则,即把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同种实验材料平均两等份,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实验,观察其单因子对实验的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单因子外,其他实验条件应该做到前后一致。
3.生物实验设计要体现出重复原则
重复原则。即在同样实验条件下重复实验,或一次多做几组实验,观察单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样做更有说服力,更具有科学性。例:孟德尔在植物杂交实验中,选择了7对相对形状,重复做一样的杂交实验,分别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再用其他植物或动物也做一样的实验,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也是一样,才总结出遗传的基本规律。
4.生物实验设计要符合随机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随本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由于不确定因索造成的偏差。
可行性原则,是指实验设计的方法应该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例:请自备实验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证踢家兔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首先,我们面临的是血液取材问题,采集血液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
5.生物实验设计要明确目的性原则
2011 年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以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同时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往年的试题相比,试题质量稳中有升,试题整体平和而不乏新意,既保持了相对稳定,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符合我省的教育教学实际。现对试题评析如下。
一、知识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以《考试说明》中 II 类要求的主干知识点作为重点考试内容,着重考查了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例如:选择题 1 — 8 题涉及到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分子与细胞模块实验探究、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等内容。第 26 题全面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和生理调节、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基本规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中学生物教材的主干知识。第 27 题全面考查了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突变的特征、生物的进化以及实验探究等。第 34 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特定成分、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等重要内容;第 35 题则考查了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胚胎工程的应用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要求重点掌握的主干知识。
试题内容不仅注重考查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同时也注重试题内容对各知识点的覆盖面。其中必修内容 17 个主题,试题内容覆盖 16 个。选修-1 覆盖 2 个主题。选修-3 覆盖 2 个主题。必做题覆盖了中学生物三个模块中的绝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侧重考查了属于 II 类要求的重点内容。真正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全面检验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情况。试题重视与中学教学内容相结合,试卷的所有考点立意均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有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试题更加注重对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包括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的实验设计思路。
二、注重能力考查,体现知识迁移
试题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例如:选择题第 1 题,需考生对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等主干知识的实质有准确理解,经思考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第 4 题以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为情景,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和获取整合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第 7 题属识图分析应用题,解答本题时学生需首先从题干和图中获得正确信息,要求学生具备从相关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模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并应用获取的信息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 26 题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情境材料,将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基本规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数量变化和生理调节等主干知识串联起来 , 有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27 题以荠菜的杂交实验及实验结果作为情景,解答第(1)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实验和题干提供的信息,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推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第(4)题的作答需要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荠菜种子基因型的类型,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这些题目都较好地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能力要求,即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的知识迁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并需要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例如:第 2 题以细胞的分化和全能性为考点。学生首先需要明确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概念,然后依次分析每个选项的生物学过程是否发生了细胞的分化及是否能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才能正确作答。第 8 题以 AaX B Y 基因型小鼠产生一个异常配子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27 题第(2)题要求学生对 F 2 群体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性状分离及稳定遗传等有明确的分析,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试题立足于课程标准,紧密结合中学教学实际,立意求新,背景材料新颖,设问独具匠心。
三、重视实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实验有利于人们认识生物的结构特点;验证实验有利于加深对生物学内在规律的理解;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推理与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今年的试题注重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和分析等相关能力的考查。例如:第 4 题以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为情景,考查了学生对无氧呼吸的过程、反应物、产物及能量的转移、转换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第 6 题题干呈现实验原理,选项列出中学教材中四个实验的内容,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理解掌握及分析判断能力。第 27 题第(4)问考查的是实验设计,创设区分不同荠菜种子基因型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实验设计思路,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论分析预测实验结果,从而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选做题第 34 题以抑菌活性物质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的提取及应用为情景材料,主要考查的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等,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 35 题创设了一个新情境 — 培育“遗传性高血压转基因模型大鼠”,将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原理与技术有机结合。具体考点涉及了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载体的特点、目的基因的表达检测,胚胎工程中卵母细胞的采集、体外受精等。考查考生对现代生物科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涉及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体现了高考试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此外,试题的情景多为生物学的实例,如“ 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 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 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绿色草原”、“荠菜果实形状”、“柚皮精油”和“ 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等,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生物学问题及新进展,帮助考生形成热爱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试题难度适中,难度梯度合理
试题难度适中,梯度合理,进一步加大了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试题类型和难度层次分明,符合山东省中学教学现状。试题共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第 1 题~第 8 题为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呈现出易、中、难的梯度排序。第 26、27、34、35 题为非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总览整个试卷发现,每个题中的第(1)题难度均较低,考生比较熟悉,这样有利于考生稳定情绪,积极应答,对全题的求解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可能得分。而非选择题后几个小题的设问综合性较强,思维含量较高,需要考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 26 题第(3)和第(4)题,第 27 题的第(2)和第(4)题。这充分体现了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两个选做题都采用了 4 步 8 空 8 分的对等形式,并且难度相当,体现出在选修模块上的公平公正。
五、培养科学素养,发挥导向作用
今年的试题特别注重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题目情景新颖、设问巧妙,要求考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答案,试题的解答都需要一定的思维过程,突出了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集中体现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选择题第 3 题以细胞癌变为主要考点,选项涉及致癌因子的类型、癌变细胞的特点、癌变细胞的遗传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考查了考生对细胞癌变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 5 题以细胞的结构为主要考点,考查了考生对原核生物细胞和真核生物细胞的区别和统一性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 26 题从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四个水平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注重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第 27 题第(4)问创设区分不同荠菜种子基因型的新情境,要求考生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该题着重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该题首先要求学生获取信息,然后运用获取的信息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确定探究方案,预测探究结果,解决实际问题。该题不仅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而且兼有较高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较好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 “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 的目标。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
运用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这种题型的设计,引导学生避免死记硬背,提高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体现出实用性和创新性思维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试题注重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既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适当体现考生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理解。如第 26 题以草原绿色生态系统为背景,与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重视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第 34 题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都能有效地抑制致病菌生长,属非抗生素抑菌活性物质,应用前景广阔。第 35 题制备遗传性高血压转基因模型大鼠,对于医学研究中探讨高血压病的致病机理以及筛选治疗药物均有重要作用。这些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引导和激发考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鉴于此, 笔者根据海南省教育培训院对2011~2015年高考生物试卷的分析报告,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五年《生物技术实践》的高考试题进行归纳, 分析生物实验试题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的形式, 一是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二是为该模块的备考以及命题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复习备考工作。
一、近五年海南生物高考《生物技术实践》试题的分析
1. 试题考查特点。
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的历年高考试题与历年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和能力要求基本相符;试卷结构与历年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试卷结构相一致。此模块历年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和生物学基本实验为主线, 从实验原理入手进行综合考查, 采用以识记为主的命题形式, 考查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注重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 注重生命科学重大进展对生物课堂的渗透。试卷内容往往起点高, 落点低, 考题难度不大, 充分体现出命题的“依纲靠本、体现基础、适当拔高、重视实验、关注热点”等主要特点。
2. 试题考查知识点等内容。
现将2011—2015年海南生物高考《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考查的知识点内容、分值分配、考生平均得分及难度系数汇总归纳如下。 (见表1)
从表1考查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来看, 近五年海南生物高考选修一考查内容频次比较高的是: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考查2次, 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考查2次, 专题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考查2次。专题五“DNA和蛋白质技术”与选修三“基因工程”相关知识联系紧密, 专题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必修模块为基础, 并与选修三“植物细胞工程”联系紧密, 历年来在此模块考查比较少, 但这两个专题在其他模块考查中出现频次较高, 隶属于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要给予高度重视, 把握好度的关系, 不必挖掘太深;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促进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建议海南选修一的复习重点应放在专题一、四、六上, 其中专题四中的课题3不在命题范围内。
从表1的平均得分和难度系数可知, 海南考生的得分保持在总分的50%左右, 成绩还不够理想, 说明考生掌握的生物知识不够全面, 记忆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因此, 在选修一的教学实践和备考中, 广大师生还要多研究试题、多探索课堂、多总结分析。同时, 选考题中会渗透必修内容, 如2015年第30题以选修一“酶的应用”立意, 又考查了必修一中对考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 教学中要关注知识衔接。
二、试题考查生物科学素养的分析
由于近五年生物高考海南卷中试题有限、选考试题以非选择题为主等原因, 该模块的试题命制中只能通过不同的试题类型对考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考查, 简要分析如下: (见表2)
实验探究性试题是以科学素养为主要考查目标的, 也是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由表2可知, 近五年海南生物高考《生物技术实践》试题以考查相关知识点的原理、制作过程、操作方法等基础内容较多, 参考答案也是核心概念, 体现了新课程的基础性。考查能力方面注重实验与探究, 注重呈现探究过程完整性, 让考生在作答的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注重对照实验设计、注重数据的呈现和分析, 突出了“考查生物科学素养”立意, 如2011~2014年试题都以识记理解为主, 考查的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 构成生物科学素养中的最基本元素;2015年试题以实验设计分析为主, 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 说明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能力显然离不开信息的获取、转换、应用等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 突出了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科学实验的思想与方法。
总之, 近五年海南生物高考《生物技术实践》试题不论从评价功能还是教育功能来说, 选考题编制以考查生物学素养为立意的做法, 将成为生物实验试题命制的主基调, 也是生物实验教学的主阵地。因此, 在该模块的教学或复习备考中, 一是师生要熟读教材, 重视基础知识, 熟悉实验原理, 了解操作步骤, 关注注意事项, 大力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科学的本质及内涵, 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二是教师应争取每个专题挑选1~2个课题进行实验操作体验, 大胆舍弃, 其余的课题也可借助信息技术完成, 如观看实验视频、购买生物仿真实验室软件网上操作训练等, 加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精选或自编实验试题的适度训练, 提高学生图文转换、信息获取、逻辑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能力, 达到考试考查的目标,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摘要: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要求, 也是生物考试考查的主要目标。笔者根据海南省教育培训院对20112015年高考生物试卷的分析报告,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近五年《生物技术实践》的高考真题进行归纳分析, 试题命制中突出了“考查生物科学素养”的立意。
关键词:生物实验,科学素养,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龚丹.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基础[J].生物学通报, 2003 (4) .
[题号\&29\&30(1)\&30(2)\&31\&32\&39\&40\&合计\&总分\&9\&6\&5\&10\&9\&15\&15\&54\&内容\&必修I\&必修III\&必修III\&必修III\&必修II\&选修I\&选修III\&\&均分\&4.95\&5.6\&2.89\&6.64\&3.37\&5.38\&6.67\&29~30\&]
二、2014年生物高考全国卷I试题解析
试题1 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 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 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 C
解析 C选项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以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脂类物质磷脂分子构成的细胞膜。
试题2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下降
D. 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 B
解析 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住,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A项正确;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产生停止,导致暗反应C3的还原速度减慢,C3在叶绿体内积累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项错误;光反应停止,ATP的生成减少,ATP/ADP比值下降,C项正确;光反应停止,NADPH([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项正确。
试题3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试题4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 B
解析 红色花瓣细胞的颜色是液泡中色素的颜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 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观察,D项正确。
试题5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 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 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 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 B
解析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Ⅰ-2和Ⅰ-4是否纯合,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A项错误。若Ⅱ-1、Ⅲ-1纯合,则Ⅲ-2为1/2Aa、Ⅳ-1为1/4Aa;Ⅲ-3为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2/3×1/2=1/3Aa;故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项错误。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Ⅱ-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项错误。
试题6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nlc202309041521
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A
解析 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是植物病毒不会寄生在动物细胞内,它和水稻之间才是寄生关系,因而C、D项错误。
试题29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答案 (1)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来 碱 染色体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 (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用于解离过程,解离的作用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溶液用于染色过程。染色体中的脱氧核糖核酸显酸性,能被以上的碱性染料染色。龙胆紫能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2)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有利于森林的形成(3)变快;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2)原有土壤条件的保留至少可以大大缩短初生演替过程中的岩石风化、分解者积累等漫长过程,因而次生演替时间较短。(3)由题干“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可知:该地群落正在由复杂向简单演替,而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局部灌丛出现荒漠化,也是一个由复杂向简单演替的过程,因而,人类干预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但人类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即荒漠化速度变快。
试题31 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1)呼吸 下降 (2)下降 增多 (3)会
解析 (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肺部,通过呼吸系统排出到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会造成pH下降。(2)血浆葡萄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
试题32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 (1)抗病矮杆 (2)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3)将纯合的抗病高杆与感病矮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杆杂交。
解析 (1)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利用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用显性纯合子抗病高杆与隐性纯合子感病矮杆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再用F1与隐性纯合子感病矮杆进行测交实验。
nlc202309041521
试题39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验]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物,其中的葡萄糖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无机盐\&淀粉\&纤维素粉\&琼脂\&CR溶液\&水\&培养基甲\&+\&+\&+\&+\&-\&+\&+\&培养基乙\&+\&+\&+\&-\&+\&+\&+\&]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
答案 (1)纤维二糖;葡萄糖 (2)红色;透明圈
(3)不能;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不能;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粉,无法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是否能够分解纤维素
解析 (1)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如下图: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纤维素酶] [葡萄糖苷酶]
(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鉴别菌落是否是纤维素分解菌。(3)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则属于固体培养基。因此培养基甲未加入琼脂,为液体培养基,不符合;培养基乙未加入刚果红,无法进行鉴定。
试题40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次][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免疫次数][32000
28000
24000
20000
16000
12000
8000
4000][血清抗体效价][O] [X][Y][Z] [X][Y][Z] [X][Y][Z] [X][Y][Z] [X][Y][Z]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 次免疫后才能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小鼠,理由是 。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 ,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 (3)杂交瘤细胞中有 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
答案 (1)四;Y;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产物、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产物;细胞融合是随机过程,各种细胞均能相互融合,而且融合效率达不到100%(有些细胞并未融合)。
(3)1 100 (4)B淋巴细胞高度分化,不能无限增殖
解析 (1)据图分析,小鼠Y的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效价最高,最适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2)融合过程效率达不到100%两两融合,所以体系中仍有未融合的细胞。且融合过程是随机的两两融合,体系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细胞。(3)杂交瘤细胞形成后,小鼠的免疫B淋巴细胞核与其骨骼瘤细胞核会融合形成一个杂交的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为B淋巴细胞核与骨骼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100条。(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并且不具备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三、试题特点
命制高考试题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要能够考察大家是否掌握了生物学基本知识;第二,要能够选拔出能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学。从以上对试题的解析看来,2014年高考题主要侧重对基础知识点和书本知识的考察,整体难度比往年要容易,但是也有难题和表述题,很好的体现了高考题“考察”和“选拔”两方面的功能。总体看来,整套生物试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重基础
2014年高考题以基础知识为主。其中选择题1、2、3、6都是书本内容,或者有简单推理,难度较低。填空题29题全部为书本内容考察;填空题30题有6分为书本内容;填空题31题6分以上为基础分;填空题32题的情景也是来自于书本内容。15分的选修内容更是有10分以上的基础内容。这样算来,整个90分的卷子有69分以上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书本,占比76.7%。可以说,这是近几年生物高考中最重视基础知识考察的一年。
2.重过程
在非选择题中,各题均有一定量的对思维过程的表述。这要求同学们对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大家要了解生物知识的推理过程,并能用较专业的术语解释过程,描述原因。具体涉及过程或原因的表述的题目和分值有:29题3分,30题3分,32题6分,选修题4~5分。总共涉及表述的分值有16~17分,占比接近20%。如此大分值的表述,在近年的生物高考中也不多见。
四、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1.“字斟句酌”,不留知识死角
一轮复习的立足点要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特别是那些反映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要理清知识的发生和本原,在教师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了牢固的基础,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以不变应万变。
2.“遵纲不循本”,熟悉生物学视角
生物高考中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考试说明》不超越课本,但能力要求不一定是课本涉及的,可能会超越课本。也就是要求大家在一轮复习时要逐渐开始适应、熟悉利用生物学视角解构并深入理解各知识点,指导整个一轮复习过程。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包括:生物的物质性观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3.构建“快速映射”,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一轮复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将记忆的知识转化为得分能力。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复习时,对概念中的重点字词要划出、圈出、点出,明确运用范围,在做题时形成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迅速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的重要信息,形成课本与考题间的“快速映射”——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为“线头”,围绕该部分内容迅速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甚至是将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一条主线串联在一起。
一轮复习备考阶段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复习策略。 【清华附中高考生物模拟试题】推荐阅读: 清华附中初二语文10-29 清华附中初一期末试卷10-25 08年清华附中小升初面试题06-25 人大附中高考复习资料10-17 清华生物医学工程10-24 清华自主招生考试题11-22 清华大学大学物理试题题库11-03 师大附中高三语文11-12 附中校长工作报告06-13 安师大附中学习心得体会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