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教师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东省高校教师

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从影响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制约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教师科研目的功利化、教师科研积极性偏低、科研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科研能力欠缺等是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科研发展的内部因素;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投入少、图书资料缺乏、科研激励力度小等是制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科研;体育教师;普通高校;广东省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校科研工作既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又担负着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体育科研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担负着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科技进步的重任,同时又对全面推进运动训练科学化、提高体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在广东体育科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还远不能适应“科教兴粤”战略和“科教兴体”战略的需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广东省体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以加快“科教兴粤”战略和“科教兴体”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广东省普通高校办学层次以及地域分布的不同,抽取具有代表性的28所普通高校(广州体育学院除外),分别对所抽取院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以及330位体育教师(教授26名、副教授75名、讲师145名、助教84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64人、本科学历265人、专科1人)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调查——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调查——院长、主任调查问卷》2份问卷,于2006年6月分别对所抽取的28所普通高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院长、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亦对所抽取院校50%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师问卷调查。其中,院长、主任调查问卷共发放28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体育教师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347份,回收率为96.3%,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1.7%。2份问卷均采用了专家逻辑检验法和小范围的重测信度法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良好的有效性。并利用电话和走访等形式与20多位高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及专家、教授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本校的体育科研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对所获得的资料和回收的数据利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部影响因素

(1)科研队伍结构特征。

科研队伍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的状况,直接影响其教学、训练、科研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果表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的趋势,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主体,断层现象有所缓解,年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30岁以下占26.67%,31-40岁占40.00%,41-50岁占26.36%,5l岁以上占6.97%;职称结构中高职称比例(教授7.88%、副教授22.73%)基本达到教育部的规定(30%-40%),各职称间的比例为1:2.9:5.6:3.2,与适宜的比例(1:3:4:2)相比,讲师和助教的人数偏多。这与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增多有关;从学历结构可以看出,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仍是以本科为主(80.3%),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19.4%)远低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60%)。因此,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已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

(2)教师科研动机。

在对“您进行科研、撰写论文、著作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见表1),“评聘职称”是绝大部分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占70%)。因为职称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职位的晋升等联系在一起,所以为了晋升职称,教师必须搞科研。“提高学术水平”是体育科研目的的第二选择(占39.70%),这说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已开始认识到体育科研重要性,意识到进行体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完成学校任务”排在第3位,因为这与我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改革有关,要达到某一级别,必须在规定层次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取得相应的成果,职称越高,要求达到的标准也就越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工作起来就会,废寝忘食,投入的精力多,出的成果也多些,但在“兴趣爱好”一栏中,只有4.85%的教师选择。

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其中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的目的更加功利化。为了纠正体育教师的科研动机,各普通高校的体育职能部门应加强体育科研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育,同时在进行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时,应增加对科研论文的要求。此外,各普通高校可通过提高教师的学历、充分发挥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3)教师科研态度。

教师对于科研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教师的科研态度,若教师对科研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则科研态度自然不是很积极。

结果可见,77.57%的教师对参与科研的必要性持肯定的态度,教师应该参与科研已经成为教师的广泛共识。这说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已基本形成,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已经广泛接受了应当成为研究者的观念。

在对“如果没有外在压力,您还会主动进行科研吗?”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能够认识到体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参与科研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只有24.24%的教师在没有压力下仍会进行科研活动。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科研重要性认识和参与科研的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体育教师实际科研与科研认识上的矛盾。分析原因可能与科研的艰巨性和教师自身能力欠缺以及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有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不愿为实现理想做艰苦扎实的工作。

(4)教师科研能力。

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评价科研能力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科研能力较好以上的只有31.82%。另外,从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成果的情况调查显示: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平均每人每年发表论文0.776篇、出版专著与教材0.076部、申请课题0.125项以及科研获奖0.113次,数量偏少。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提醒各普通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当然,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除了应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更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学习。

2.2外部制约条件

(1)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的管理体制,实质上是指从事科研活动的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全局性的组织制度以及管理方式的总结。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管理由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通过广东省高校体育社科规划办和广东省各高校对其进行宏观的管理。本文着重从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调查阐述。

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普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整合研究团队的调控手段都比较弱,校、院、系多级科研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科研队伍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普通高校的科研优势在于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中,但因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手段,难以组织整合跨部门的团队,致使承担综合性重大科技任务的竞争实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部分高校特别是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体育部门科研管理组织不力,或有名无实,缺乏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学术带头人、骨干力量和梯队建设尚未形成;与校科研部(处)、省市科协、体育科学学会及其信息部门联系较少,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科研工作仍处在一种自发状态。因此,各相关体育部门应紧密结合上级相关政策与规定,制定出自身的既有方向上、总体上的政策文件,也有关于科研管理各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管理岗位规范化,形成有效全面的制度体系。

(2)科研经费投入与分配。

经费投入与分配结构问题是制约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是保证体育科研成果产出和成果质量的物质基础。

在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部门“院长、主任调查问卷”中发现,广东省普通高校75%的学校体育经费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学校总经费的1%),而且体育经费大部分都用于体育教学,那么,用于鼓励科研的经费就寥寥无几了。

在进一步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近5年来得到学校科研经费支持的教师只有22.42%,而且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经费来源除自筹为主(72.12%)外,其它大多为学校(15.45%)和校外的课题立项(13.94%)。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经费严重不足而且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单一。因此,如何增加和拓宽体育科研经费的来源及其合理使用,应引起广东省各普通高校及其体育部门的领导的足够重视。

(3)科研设备与图书资料。

1)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图书、期刊资料拥有情况:体育书籍以及学术刊物是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是重要的体育信息资源库,因此,体育书籍以及学术刊物是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研最主要的文献参考来源。从对广东省高校体育部门的调查结果来看,广东省普通高校校园网的建设普及面太小,只有35所(占37.63%)高校拥有上网图书馆,能顺利查阅广东网络电子图书馆的各类期刊资料。在对这些高校进一步的调查中还发现其多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的普及率为93.93%),而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只有6.67%的普及率。而且就校园网的信息资源来看,存在信息资源比较单一的现象。

对各高校体育部门拥有纸质期刊、书籍的调查后发现,除体育专业院系以及部分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重点院校(占32.14%)订阅的专业书籍种类相对较全,数量较多以外,其它院校(占67.86%)均严重缺乏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可见,广东省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图情资料缺乏。

2)广东省高校体育部门的实验室情况。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中心,是高校教学与科研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晶,其规模与水平既能反映高校的重大项目科研能力,也能反映高校的科技资源集成力量的水平。

在对“贵校是否拥有体育实验室”的调查结果表明,拥有体育实验室的学校只有32.14%,而且这些高校中设有体育院系的学校就占了77.78%,余下的22.22%的学校全为重点院校。可见,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体育实验室严重缺乏。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好的实验室,作为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高校,也应该建立一些适合自己研究范围的特色实验室,以提高学校的体育科研水平。

(4)科研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好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人员的激励,是提高全体活动效益的根本前提。因此,高校只有重视发挥科研管理中的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广东省普通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均要求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而且随着职称级别的升高,科研成果的要求越高。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院长、主任问卷调查了解到,广东省普通高校在岗位聘任中有89.29%的学校明确规定,体育教师在聘期内要完成一定的科研成果,而且超额完成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我们也看到还有部分普通高校没有此项的规定,这将不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对广东各普通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管理条例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广东大部分普通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研激励制度,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激励的形式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微不足道;激励的手段单一,忽视精神激励作用;激励的力度偏小;奖励重个体,轻团队以及忽视了环境激励的作用等。

3 对促进体育教师科研发展的建议

(1)广东省各普通高校要发展体育科研,除应加强体育教师科研队伍的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建设以外,还必须加强体育科研队伍的科研能力建设。广东省普通高校可从强化教师培训、加强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及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等方面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改善广东普通高校体育科研队伍的结构。

(2)建立校、院、系多级科研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院系的科研管理人员与科技处之间应能有效合作沟通,形成完善的体系。高校应按照上级相关政策与规定,制定出既有方向上、总体上的政策文件,也有关于科技管理各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管理岗位规范化,形成有效全面的制度体系。

(3)在体育科研经费上各高校应积极筹措与合理使用,而且除国家应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外,高校必须利用学校体育科研走向市场的诸多优势以及继续面向社会,开辟其他门路,增加收入,多渠道地获取科研经费,作为财政拨款不足的补充。

(4)广东省普通高校特别是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大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购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以及加强体育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充实和完善体育科研的设备和图情资料,以利于体育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5)广东省各普通高校应制定和完善高校内部的体育科研激励机制,调动体育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教师奋发努力去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实现学校既定的科研目标。

作者简介:廖攻(1971-),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编辑 周 威

作者:廖 玫

第2篇:广东高校教师师德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 通过对广东省高校教师师德现状的调查 ,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 行师德建设提出具体建议:应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应让高校青年教师参与师德建设。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 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 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 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 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 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 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 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 , 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 ,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 。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 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 ),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 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 “学高为师— —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 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 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 高尚的、 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 的占7.6% 。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 的 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 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 高的收 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 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 p<0. 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 ”的占7 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 ”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 9% ,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 教 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 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 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 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 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 自己作为教师 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 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 5)。就自己 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 ,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 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 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 “完 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 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 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 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 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 选 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 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 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 。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 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 选择 “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 ”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 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 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 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 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 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 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 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 ”的 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 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 。自身在实 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 选择 “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 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 教师职 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 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 、学 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 观 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 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 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 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 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 ”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 过 《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 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 。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 《 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 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 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 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 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 ”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 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 ”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 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 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 “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著”的占4.7%,选择“较显著”的占28.1%,选择“一般 ”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 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 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 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 占25 .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 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 择“ 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 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 %,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 自己 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 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 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 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 , 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 ,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 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 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 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 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 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 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 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 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 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 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 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 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 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 “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 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 ,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 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 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 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 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 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 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 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 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 学 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 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 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 建设 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 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 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 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 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 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 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 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 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 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 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 校 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 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 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 ,如“组织 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 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 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 :76-78.

[2]周济.爱之责任——师德之魂[J].人民教育,2005,(8):2-3.

[3]刘东英.师德之现实判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89-90.

(责任编辑 黄建新)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ought of the Current Morality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Facul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ANG Jian-qi,WU Jing-hong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 g 510275, China)

Key words:Guangdong; the morality of university faculty; investi gation

作者:张建奇 吴京洪

第3篇:广东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社会化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由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广大高校体育教师面临许多选择、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使不少体育教师产生焦虑、愤怒和失望等心理压力而引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知识不断更新、人际关系紧张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使体育教师产生失落压抑、焦虑、不满、愤怒和绝望等,造成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减少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使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心境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中。

影响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工作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大多高校实行“竞争上岗,多劳多得”,导致教师间的收人产生较大差距,使广大体育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要在高校里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否则将失去竞争能力。其次,职称的竞争与压力。职称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高级职称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但高校每年向省里推荐副教授和教授是受到名额限制的,当教师的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很容易危及其心理健康。再次,学历水平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对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岗位竞争的压力。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由学生自由选课,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称高低成为学生选课的主要理由,这样对教师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偏低带来的情感压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几方面构成,其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①近年来,体育教师的地位比以往虽有所提高,但据作者对广东省约20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存在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不相称的待遇。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矛盾撞击着体育教师本来就不平衡的心理,这在精神上给予了体育教师严重的挫伤,在情感上造成了很大的失望和压抑,觉得被人歧视,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心理矛盾。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

高校体育教师既是体力工作者,又是脑力工作者,除了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组织各种体育竞赛等工作,工作量相当大。个别学校的领导对体育不重视,低估学校体育的社会效应,认为体育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忽视对体育教师的尊重、信赖和关心,这使体育教师心里产生不平与失落感,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技能逐渐下降,躯体症状加重,心理上产生失落感。

体育教师在进入成年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在运动竞赛、体育教学中丧失了拼搏、表现的能力,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感,加之体育教师多年从事风吹日晒的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工作,身体上会不同程度地留下一些‘后遗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症状会逐渐增多,因而出现了随年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的趋势”。②体育教师应明确这一自然规律,注意生活规律、加强身体锻炼、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积极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以健康的心态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增进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几点对策

提高认识,坚定自信。

作为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对学校体育事业具有坚定的信念,并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追求,面对现实,自强不息,自尊自重,踏踏实实地工作,坚信自己所做的体育工作,对学生有益,对社会有利,用自己的信念、行动和业绩去改变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认识”。③有了这种认识,将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处理好师生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完成每次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师生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

提高体育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物质生活条件。

“一个职业的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职业的社会声望,而一个职业的社会声望感对人们的职业认同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④高校体育教师有着多种多样的需求,如果教师连起码的生活水平都没有保障,而要求他们对体育教育事业作出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当前高校教师物质生活水平还不太高,政府和高校应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使其心情舒畅、安心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体育教师的沟通能力,处理好人际交往。

高校应对体育教师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培训,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式,对体育教师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心等进行训练,使体育教师能够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转变成一个懂得与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沟通并有能力对别人施加影响和进行调解的人。帮助体育教师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改变和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

不断充实、提升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不学习就要落伍和缺乏竞争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要学习新知识和新本领,加强体能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运动训练水平。同时,要正确对待心理冲突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如通过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以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进步。

有效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谁都可能遇到一些不顺心或突如其来不幸的事情,从而使人产生惊慌、恼怒和忧伤等不良情绪。体育教师也一样有可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然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及时采取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的方式,进一步保持身心健康。例如,“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境迁移的办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像散步、运动、旅游、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等,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当情绪高涨时,不要让他廉价发泄,而是让它稳定下来,向积极的更高的层次升华。当心理失衡时,为了冲淡内心的不安,自己解劝自己,说服自己,自我解脱,避免心理上产生更大的苦恼,减轻情绪上的压力,使情绪得到缓解并平静下来”。⑤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体育教师解决心理困惑。

高校体育教师心理不平衡的因素有许多,譬如科研成果难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人际关系紧张、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不公正合理和收入待遇比不上办公室人员等。因此“每个教师不仅需要进行自我心理保健,也需要在特定情况下接受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教师摆脱心理困惑与烦恼,渡过心理危机,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提高社会适应性”。⑥据作者了解,现在广东省许多高校都已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并有专业心理学教师专门负责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但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单纯面向学生,而忽略了为教师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心理咨询室在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应向广大教师朋友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有需要的教师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提高教师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体育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之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校体育教师面临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工作环境、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不重视和体育教师职业地位偏低等問题,这些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心理素质的合格体育教师,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董玉福、张文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体育科技》,2003(6)。

②董玉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

③王文丽、张春武:《试析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12)。

④段县平:《当代高校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津农学院学报》,200l(12)。

⑤高大光:《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⑥田玉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中国健康教育》,1996(12)。

参考文献:

1.李红英:《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成因与对策》,《四川体育科学》,2005(3)。

2.申立:《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刘素卿、赵彩平:《河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王元华:《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湖北体育科技》,2002(9)。

5.尚成、邓小林:《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心态状况的调查分析》,《湖北体育科技》,2003(12)。

6.赵宏亮:《高校教师的心理困扰与对策》,《中原工学院学报增刊》,2002(7)。

7.张彩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

8.王岩芳:《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调适》,《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作者单位:陈凡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系;余贞凯,玉溪师范学院体育系)

编校:施宇

作者:陈凡粤 余贞凯

第4篇: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管理暂行规定

一、参加培训人员的范围: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按照教育部教人司[1998]34号文件要求对高校教师进行的上岗培训,是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依据之一。1994年1月1日以后进入高校任教尚未取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的在职教师、其他准备在高等院校任教的人员以及学校正式聘任的拟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且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培训的人员均应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学习。

二、学籍管理:

1、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报到注册。

2、学员在面授期间应统筹安排工作和学习,一般不准请事假。特殊情况请公假须由学校有关部门开据假条,加盖公章。

3、学员要自觉参加考勤,按时上课、下课,不无故迟到、早退和旷课。

4、学员在面授期间,总缺课达三分之一(含)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必须重修。

5、学员应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考试作弊者,取消其考试成绩;情节严重者通报所在学校。

6、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山东省教育厅颁发《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的考试,只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者,须重新报名参加培训。

7、学员因特殊情况需延期或停止学习,应持学校证明于开课前到省高师培训中心办理延期手续,延期期限为一年。

三、免修条件及手续:

1、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学科门类本科以上毕业生,可持毕业证书及其复印件(留底)申请办理免修手续。

2、非师范院校或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员,如正式修读过高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可持有效成绩单(盖成绩档案室印章)申办免修手续。

3、岗前培训报名的同时办理高等教育学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免修手续。凡符合免修条件的学员请及时办理免修手续,报名后将不再办理。

四、重修手续:因故误学误考的学员要事先写出书面申请并根据学校出据的证明可免费重修、重考一次。再次重修重考或因考试不及格需重修的学员需交重修培训费及考试费。

五、学员在培训期间,应自觉遵守学校的安全规定,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护。应爱护公物,遵守有关设备使用的管理规定,因使用不当造成设备损坏者,应予赔偿。

第5篇:我院思政部派遣教师参加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岗前培训

为进一步落实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粤教工委〔2009〕35号)的精神,为高质量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的贯彻执行,广东省教育厅于9月24日至25日举办了201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我院思政部派遣了李小银、陈长玲、邱志斌和蔡双仁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教育部思政部主任邓传淮、广东省教育厅袁本新处长作了重要讲话。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永廷教授、深圳大学刘志山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国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等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他们就思政课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授课技巧、教学方式、注意事项及新任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与分析。会议期间,参会教师还观摩了201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

通过培训,我们四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思政课的理论本身认识

(一)领导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

我认识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亲自审定了这套教材的编写提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以及有关学科专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教材进行了极为严格的、多次的审读审议,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在我党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二)课程本身变化

在培训前,自己对新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材程认识不到位,也不重视,总觉得教材多次改动也大同小异。通过培训后认识到: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严肃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此外,这本教材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读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

(三)对老师的要求

新教材的综合性、系统性比过去的教材强了,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使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我认为我们应当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使这门课程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一门课程。能够运用这门课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判断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必要性,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自己积极加入到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去,努力拼搏,勇于开拓和创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多出力多作贡献。二是使这门课程成为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课程。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下功夫,通过创新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习这门课成为能解读生活、指导实践、陶冶思想和锻炼心志的良师益友。

(四)对大学生本身的作用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追求真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用科学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思想概论”课通过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点,帮助大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成果,使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大学生在人生的这样一个阶段,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如果学得好,收获将是巨大的,影响将是深刻的,受益将是终身的。

大学生需要“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但能不能把它讲成大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和教学心理的运用,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首先要充分运用启发和互动教学模式,合理搭配视频与板书,提高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增强课程的生活性、实际性,达到贴近大学生的效果。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吸引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相信我们讲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假期,我们观看了许多百家讲坛的DVD,使我们百听不厌。为什么她讲得课能有如此吸引力了?我们体会,这主要有

三条:一是要“有的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就是好方法。我们虽然面对的都是大学生,但是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此地区与彼地区、此校与彼校、此专业与彼专业和此班与彼班的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有差异性。所以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深度上都应该区别对待。如果上课都一个模式讲“道理”,不区别对待,不“有的施教”,这就会偏离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层次,使教学目标不能准确的指向恰当的教学对象,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最终使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二是贴近了实际。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应该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只有这样,才有活力。三是要有高超的表达能力。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形成语言和行为的感召力,把“概论”课讲成对大学生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门课程。

二、对科研的认识

一个学校能够与其他的学校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于软实力的竞争,关键在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就论文的写作的选题原则与方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写作的技巧和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使大家深受启发和引导。作为教师重要的是教好书、育好人。而从事科研是知识再生产和知识更新的重要手段。做科研要踏踏实实,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绝不抄袭,并且要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并且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并为之奋斗终身。

三、对我省思政课教学的建议

(一)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四门理论课的课件库,让教师随时查看和利用,讨论和答疑平台。

(二)确定计划,制订科研规划,设计科研项目与课题,争取国家和省的相关科研项目与课题;并向年青教师倾斜。

(三)定期组织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优秀教师交流、送优质课到校,并形成名校名师互帮对子和兄弟院校,尽可能缩小差距。

(四)整合各个学校的优势,并进行特色帮扶和发扬。

(五) 管理、审批本会的经费的使用和确定年会的主题、时间和地点;

总之,这次培训使我们了解了思想政治课发展形势,学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很多新思维和新方法,使我们的职业认同度和职业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加深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神圣职责和崇高历史使命的理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的新的认识,教学改革的紧迫使我们感觉责任心更强了,同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相信我们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奋力争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我院的发展和壮大贡献力量。

李小银

9月26日

第6篇: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修养总结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

P2道德的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P6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独特的多层次性;广泛的社会性;更大的稳定性。

P7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有助于巩固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影响社会的生产发展;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P8道德的起源:神启论;本性论;感性欲望论。

道德的产生: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的主管条件;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原始社会的道德:P10 奴隶社会的道德:P11 P14道德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总趋势不断进步;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P15职业道德的特征:内容上有职业性;表达方式上有具体性;调节范围上有限性;功能上有适用性。

P16职业道德形成的条件:社会分工是其形成的历史条件;职业活动的出现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P19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P2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意义:跟本上提高公民综合素质;促进各行各业发展;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2教师职业的产生:1.人类教育活动出现是其社会基础 2.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其经济基础 3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其历史前提。

P27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 传承发展人类文化 2 维护推动社会发展 3 促进人类自我完善

P2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 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需要 2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3 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4 是克服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的需要。

P30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1 提高竞争意识 2增强创新观念 3高扬公正精神。

克服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指引自己

2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 3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P32如何确立和实现教师职业理想:1 对教育的意义和地位要有深刻的理解2 对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有正确把握 3 对教育的具体工作要有热爱之情和献身精神。

P32教师职业职责:1 对学生负责 2 对学生家长负责 3 对社会负责。

P33教师职业作风:1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2 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3 平等待人,团结互助。

P34教师职业技能:1 钻研业务知识 2 掌握教育规律 3 具备管理能力 4 勇于实践创新。

P34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 示范性 2 复杂性 3 创造性 4 长周期性。

P37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 道德意识的自觉性 2 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3 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P3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 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3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4 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P43教师职业道德确立的依据:1 一般的社会道德原则 2 一般的教育原则 3 “以人文本”的原则。

P4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与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定向/指导和评价作用。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1 尊重人 2 关心人

3 爱护人。

P49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确立与要求:

含义与要求:1 尊重每一个学生 2 关爱每一个学生 3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 4 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教师职业道德三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基本原则是教书育人原则。P52

P54教书育人须反对三种错误倾向:1 “分家论” 2 “自发论” 3 “代替论”

P56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 良师兼益友 2 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 3 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4 把育人拓展到课外 5 把育人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6 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全面发展的内涵:P59 全面发展的实现:1 人的解放是全面发展的起点 2 是一个历史过程

3 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P61全面发展原则的实施要求:1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2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面教育 3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4 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P66教师爱岗敬业的必要性:1 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2 教师职业是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职业 3 教师职业是极其繁重而需自我牺牲的职业。4 教师价值实现过程的长期性,要求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P67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首先,以敬业之心从业。其次,以责任之心从业。最后,以认真之心从业。

P68教师依法执教的必要性:1 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2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3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P69依法执教的要求:1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2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 教育学生懂法守法。

P70师生关系的特点:关系上的特殊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上的相容性;教学上的相长性。

P72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1 影响学生可塑性;2 影响信息的传递;3 影响学生的心理;4 影响学生的学习。

P74 师爱的特点:目的性;广泛性;科学性。

P76教学相长的教育意义:1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2 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

P76教学相长的具体要求:1 科学的定位自己的角色。 2 向学生学习 3 换位思考 。

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教育能力的主要内容:

P80智德:

严谨治学的意义:1 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2 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智德”。

严谨治学的要求:1 端正治学认识 2 树立优良学风 3 刻苦钻研业务 4 强化教育能力 5处理好教学和治学关系。

治学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P82博学多才的教育意义:1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2 是教师承担其职责的重要保障。

P83未来教师的职责:1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 未来的设计者。3 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P83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三个方面。

P84教师的能力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

P86关心集体:1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2 遵守集体纪律 3 珍惜集体荣誉 4自觉维护教师集体的团结。

P88教师之间关系的特点:1协调性 2 矛盾性。

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P91

P9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1 思想道德方面 2 教学业务方面 3 时代风貌方面 4 风度仪表方面 。

P92思想道德方面:1 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2崇高的人生理想。3高尚的道德品质。

P92教学业务方面的要求:1 认真备课,一丝不苟。2 科学施教,兢兢业业。3 积极组织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甘于奉献。

P93风度仪表的要求:1 服饰上,整洁高雅。2 神态上,愉快亲切。3 言谈上,谦逊文雅。4举止上,稳重端庄。5 接人待物上,真诚热情。

教师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P88 教师应表现出的时代风貌:开拓进取,做一个开拓型教师;艰苦奋斗,做一个事业型教师;勇于创新,做一个创造性教师。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P99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1 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2 教师在动机上不企求相应的报酬;3 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P99教师职业义务的作用:教师职业劳动的巨大鞭策力量;调节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促使教师自觉培养高尚的教师道德。

P100教师职业义务感的培养:1 提高职业义务认知水平 2 提高教育事业意识水平 3 提高职业义务向职业良心的转化水平。

P102教师职业良心的内容: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P103教师职业良心的特点:层次性高;教育性强。 P105作用:选择;监督;评价。

P106教师职业良心的培育:1 要具有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2 具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3 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

P106教师职业荣誉的表现:以培育人为己任;以“桃李满天下”而自豪;以人梯,红烛而自赏。

P109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推动;自我评价;激励。

P110教师职业荣誉观的确立:1 处理好义务与荣誉的关系,赢得社会尊重和个人的自尊。2 处理好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在集体中感受尊严与自豪。3 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

P112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物质和精神统一;享受和劳动创造统一;自我实现和真诚奉献统一。

P115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

P117教师职业幸福的作用:巩固自己的道德理想;形成高尚的情操;推动创造性的工作。

P118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的条件:良好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良好的审美素养。

P119教师职业公正的特点:教育性;实施的实质性;主体的自觉性。 教师公正的内容:对己性公正;同侪性公正;对象性公正。

P123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教师威信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道德成长;社会公正的实现。

教师的公正修养:提高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做到惩罚公正;公正与仁慈结合。

第六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129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 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 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P13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自觉性;持久性;实践性。

P130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解决三个矛盾:道德必然性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新道德与旧道德的矛盾;道德理性和情欲的矛盾。

P13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社会层面,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职业层面,为符合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个体层面,道德品质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

职业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每个教师都要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P134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慎独的方法。

P137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他律到自律的升华;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作用;实现对新一代教师的道德培养。

P138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在。 P139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

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选择的原则: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功利主义;精神价值。

P143道德品质的含义:道德关系的体现;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主体自觉意志的凝结。

P146道德品质的构成:六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

P152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开拓进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第7篇:2011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

高等教育法学

第一章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

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教育法学具有时代性、边缘性、社会性、综合性等基本特征。社会性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可分为本质、实践、理论三个层面。

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全球范围内,教育法学的研究以德国日本美国最强

1957年,德国黑克尔出版了《学校法学》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起点:198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率先开办的教育法学讲座和此后各地高等师范院校陆续开设的法学课程。

教育法学体系:只构成教育法学的相互衔接并有机结合的基本知识框架系统。 研究教育法学的意义:健全教育法治的需要、加强教育行政的需要、完善教育法学的需要、全面依法治教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行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执行国家意志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包括国家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二是指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我们所讲的教育行政主要是指他的第二层含义。

教育行政的主要特点:国家意志性、专业性、教育行政相对方的自治性。

依法治教的定义: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 第二章教育法的产生和发展

比较正式意义上的国外教育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国外教育法的发展三阶段:习惯法阶段、成文法的早期阶段、成文法的体系化阶段。 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从动态意义上讲,则是指贯穿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阶段的法治运作过程,体现了依法治教、法制教育的法治精神和原则。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要遵从社会主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程序法治原则、责任教育原则。

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教育立法的主要局限:教育立法体系欠缺完备性、教育立法机制不够健全、教育立法技术有待提高、教育立法理论指导不力。 第三章 位

教育法的概念: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国家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教育行政关系和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教育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教育法调整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育关系。依据其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

教育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

具有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 教育行政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教育管理职责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教育行政关系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关系,教育行政关系的主体由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和教师,不同于一般行政关系主体之间严格的领导和服从、命令与执行的隶属关系,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教育行政职权时要尊重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体现教育民主和学术民主。

教育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及社会组织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是教育法调整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法律调整的方法作用于主体行为的基本方式可以把法的调整分为三种类型: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 所谓教育法律关系,是指国家通过教育法调整教学活动过程中发生在教育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社会主体之间依据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独有的3个特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隶属性和平等性的双重属性,教育法律关系受国家意志的主导,教育法律关系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法律渊源,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或确认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别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法律渊源不是法律的最初来源。

我国教育法渊源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

(二)非制定法。包括判例法、学理。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法律传统,目前我国教育法体系还是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体系。教育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教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性又是相对的,它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即教育行政法。 。 第四章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法的制定,又称为“立法”,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教育法的制定,是指由特定立法主体依照一定的法定权限程序,创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和解释教育法的活动。 教育法制定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2..民主性原则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4.稳定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原则

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提出法律议案、审议法律草案、通过法律、公布法律

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法的实施方式可分为三种: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应。教育法实施的原则遵循教育性、效力性、民主性、平等性。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教育法的规定从事某种事武和做出某种行为的活动。教育法的遵守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法实施的重要方式。

教育法遵守的条件:法律的可遵守性、良好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法的执行,简称教育执法,狭义而言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使教育管理职权实施教育法的活动。 教育执法原则:合法、合理、越权无效、应急性原则

教育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教育法适用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司法独立原则

教育法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有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

构成教育法监督的基本要素: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方式。

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 教育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二是行为人以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教育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简称“行政责任”。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民事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简称“民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受刑罚处罚的法律责任,简称“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学校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原型:

1、学校环境、学校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

2、学校提供饮食、药品、饮用水等导致学生伤害

3、学校侵犯学生人身权利

4、学生之间的伤害事故

5、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情形:1.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和挪用、克扣教育经费;2.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的法律责任;4.在考试管理和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法律责任;5.忽视教育教学设施安全的法律责任;6.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1.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侵权责任;2.非法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法律责任;3.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正常秩序的法律责任;4.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指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院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给在校学生带来人身伤亡和精神损害的事故。其特点表现在:1.主体的特定性和多样性。特定性是指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损害的主体只能是在高等学校学习、生活的在校学生,即取得国民教育体系内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学籍的在读学生。多样性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2.损害地点、时间是特定的。高校学生事故必须是在高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3.与中等教育学校和初等教育学校相比,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不具有民法规定的监护责任。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

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使自己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其种类包括:司法救济和非司法救济、私法救济和公法救济、程序救济和实体救济等。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3月18日由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主要对教育领域中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基本的规范,并成为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因此,教育法又在一定意义上被称为“教育基本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大法。《教育法》不仅具有国家基本法律地位,而且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教育“宪法”的地位。我国的教育法体系以《教育法》为主体构建而成,在《教育法》之下首先有《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家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我国《教育法》的特点:

(一)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二)规范性和导向型相结合;

(三)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意义:1.《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人新时期;2.《教育法》的颁行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3.《教育法》的颁行为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教育权和公民受教育权的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4.《教育法》的颁行为总结和巩固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经验,解决现存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主要体现在:(1)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教育必须遵循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等级。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不是免费教育。

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校教育制度;

二、义务教育制度;

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

四、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五、扫除文盲教育制度;

六、其他教育制度。 受教育者的权利:1.受教育者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2.受教育者获得奖、贷学金的权利;3.受教育者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4.受教育者享有申诉和起诉的权利;5.受教育者享有其他法定的权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合理、来源渠道不畅以及使用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

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款、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国家举办学校的教育经费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体制,并逐步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财政拨款是筹措国家举办学校的教育经费的主渠道,一般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我国《教育法》还就农村教育费附加、勤工俭学、校办产业、集资办学等事宜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以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其他渠道的畅通。

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对国家办学的补充,其办学经费则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诠释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98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教育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高等学校设立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高等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为: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章程应规定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办学规模等。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序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中心、语音室、操场、体育用房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有七个方面: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权。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

《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的校长(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也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对外代表高等学校进行各种民事、诉讼活动。 《高等教育法》第46条对此进行了专门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1.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2.学习保障权;3.获得物质帮助权;4.获得公正评价权;5.民主管理权;6.社团组织活动权;7.课外生活方式选择权;8.救济权。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诠释 《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施行。《教育法》的立法宗旨:1.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3.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指导评价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

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我国私人讲学之风发端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与唐宋。

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1794年,法国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长周期性的特点。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体现在: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影响结果的深远性。所谓深刻,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所谓久远,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教师事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灵魂核心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

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师育人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

人道主义发源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人道是道德的根基。人道主义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判)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 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顺序不要颠倒,这是“九字”原则)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把握这个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

教书育人的原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尊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技术、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中、拓宽教育育人的空间、形成全员育人局面、进行科学管理。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全面发展原则实施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的认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特长、教育树立全面负责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是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敬业精神始于畏业。

野蛮的教育方法讽刺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罚和变相体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关系上的特殊性,角色上的差异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影响上的相互性。

“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 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形成互爱、互助、互进的教育合作关系。由此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权威,不是慈父,而应当是朋友、助手和导师。

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是严谨治学、博学多才。

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所谓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核心。

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未来教师的职责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二是未来的设计者;三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协调性是教师之间关系的主要特点。

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教师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劳动的独立性、教师个体差异学术观点差异、学生评价的差异、学校管理中采取的措施、文人相轻)

读书人往往自视清高,形成门户之见,相互排斥,相互轻视,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 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但“师表”一词的出现是在汉朝,第一次将“师表”二字连用的是司马迁。 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在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要求: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第十二章教师道德范畴

从狭义上讲所谓教师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义务是指人们面对厉害道德主体应该做到的事情。

道德义务就是个人自觉地对社会、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一类是个人对他人的义务。

教师职业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教师的权威有两类,一类是“制度权威”,来源于社会认可,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一类是“实际权威”,来自于学生的认可,因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同而不同。

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

教师职业道德

第九章教师职业道德综述

“道德”二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有决定性作用。 道德的特殊规范性表现在: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精神。

科学以真假掌握现实世界,艺术以美丑掌握现实世界,道德则通过价值方式掌握现实世界。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道德的特点为:特殊的规范性,独特的多层次性,广泛的社会性,更大的稳定性。 对于道德的社会作用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道德决定论也叫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又叫非道德主义。

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维护部落氏族内的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最基本的原则。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主要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判)道德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个人的道德也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道德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 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在内容表达上,带有强烈的职业特征。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灵活、多样;在调节范围上:有限性;在功效上:适用性成熟性。

职业道德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形成。职业道德在广度上表现在社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密,越来越明确,出现了上千种职业;在深度上注重了人的价值。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脑力劳动

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良心的主要特点:层次性高;教育性强。 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有:在教师职业行为的进行过程中,能够起到选择、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教师职业荣誉,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荣誉观:1.深刻理解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职业义务,赢得社会的尊重话题个人的自尊。2.正确处理跟人与集体的关系;3.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 教师的幸福应具备三方面内涵:物质和精神相统一;享受和劳动创造相统一;自我索取和真诚奉献相统一。

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为: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实际上是教师应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包括对教学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等等。在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经渐渐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制约教师成功的知识瓶颈主要是文化性(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伦理学上的公正,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办事情,坚持真理,公平正直,合乎情理,不存私心。 教师职业公正首要特点:教育性

教师职业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正。重点是对自己对同事的公正。 教师应如何公平对待学生?

对象性公正要做到:平等对待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第十三章教师道德修养

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个人自觉地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意识和行为上所进行的自我改造和磨练的活动,以及经过长期锻炼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教师道德修养的特点集中表现为:自觉性、持久性、实践性。

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 (判)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有时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师德重在慎独,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工夫。

内化三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和取舍的过程;是一个自愿、自主、自择的过程;是教师道德行为主体意志的体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进行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 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道德品质是道德关系的体现;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是主体自觉意志的凝结;是道德行为的积累;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是行为整体的稳定特征。

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和教师道德习惯。

教师道德情感是以爱为基本特征的。其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的实验所取得的效果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爱可以改变一切。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道德认识是整个道德品质发展的前提。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则是整个道德品质结构中的精神支柱。

第8篇:广东省高校后勤管理人员

经广东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七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长、秘书长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先进个人名单141名,投票产生了先进集体15个。现公布结果如下:

广东省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先进集体(15个):

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肇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韶关学院、广州医学院、深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省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先进个人(141名):

1庄瀚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公司

2卢发成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3林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膳食中心

4江志东东莞理工学院后勤集团

5黄岳东莞理工学院资产与后勤管理处

6陈卫平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

7吴昭九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

8桑炳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

9林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后勤产业管理处

10容振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后勤产业集团

11刘根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12伍锦超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13范萍萍广东工业大学后勤产业集团

14梁宝泉广东工业大学后勤产业集团

15欧长生广东工业大学后勤产业集团

16李高轩广东工业大学总务处

17陈德灿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18陈永清广东海洋大学后勤服务中心

19胡思平广东海洋大学后勤管理处

20黄观应广东海洋大学后勤宿管中心

21何裕标广东海洋大学后勤饮食中心

22王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3颜文彬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24林卓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5魏锡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总务处

26陈亮

27黄木生

28谢文胜

29钟更进

30廖振亮

31黄兴民

32戴启国

33邓景熙

34吴良嘉

35卢义

36周惠莲

37答朝炳

38姚政启

39施荣开

40杜筱瑜

41郑金栈

42苏明华

43赵刚

44陆惠珍

45卓越

46郑传杰

47黄培文

48岁卫星

49陈利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总务处办公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总务处饮食中心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后勤服务中心 广东金融学院后勤管理处 广东科学技术学院总务处 广东科学技术学院总务处 广东科学技术学院总务处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中心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中心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广东商学院后勤集团 广东商学院后勤集团 广东商学院后勤集团 广东省教育厅后勤产业办 广东省教育厅后勤产业办 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中心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50陈子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1李华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2杨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后勤处

53黄维连广东药学院

54郑建国广东药学院

55王燕广东药学院

56唐锡志

57李增

58康学文

59林伟基

60柴裕虎

61吴锋刚

62胡美霞

63黎明

64陆景垣

65林永强

66唐自立

67曾昭明

68于雷

69陈京萍

70刘锐敏

71蔡国亮

72许松荣

73彭说龙

74陈永强

75郑存辉

76蔡月萍

77陈昌盛

78杨运东

79王长明广东医学院后勤管理处 广东医学院后勤管理处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大学后勤产业处 广州大学后勤服务与科技产业集团 广州大学后勤服务与科技产业集团 广州大学后勤服务与科技产业集团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总务处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 广州医学院后勤服务中心 广州医学院后勤服务中心饮食服务部 广州中医药大学后勤集团 广州中医药大学后勤集团 广州中医药大学后勤集团医疗服务中心韩山师范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 韩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处 韩山师范学院资源基建处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办 华南理工大学后勤集团 华南理工大学后勤集团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后勤处 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80王静君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81苏相利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饮食中心 82邱友媚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幼儿园 83钱贤彬华南师范大学

84王淼光华南师范大学饮食服务中心

85詹步强华南师范大学总务处

86孔志军华南师范大学总务处

87李远惠州学院后勤集团

88张志章惠州学院后勤集团

89马从清暨南大学

90廖剑辉暨南大学

91胡志凌暨南大学

92梁佩芬暨南大学

93谢志勇嘉应学院后勤处

94刘举灵嘉应学院后勤处园林绿化中心

95蒋沈毅嘉应学院后勤集团

96林汉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

97杨高茂名学院后勤产业集团

98陈凯茂名学院后勤产业集团

99洪启煌茂名学院总务处

100 杨建民办南华工商学院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心 101 邱立军民办南华工商学院总务处

102 李干勇南方医科大学后勤保障服务中心饮食部 103 余德荣南方医科大学后勤保障服务中心饮食部 104 冼昶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服务中心

105 陆少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服务中心膳食部 106 蔡 岳河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107 王竹青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108 庄长明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109 林炳壮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

110 罗水明韶关学院

111 曾祥翼韶关学院后勤集团 112 赖光灿韶关学院后勤集团 113 陈喜书深圳大学后勤处

114 陈伟勇深圳大学后勤处水电中心 115 曾小浩深圳大学后勤处饮食中心 116 曾炎鸿

117 黄郁夫

118 戴志勋

119 陆强

120 赵国颐

121 李平辉

122 高亚平

123 郭旗

124 全伟

125 梁国

126 关坚

127 李志民

128 叶中苏

129 徐建平

130 黄就三

131 祁军

132 林汝情

133 任建芬

134 李祥之

135 李应雄

136 叶康荣

137 文蔡雄

138 钟新来

139 吴雪峰深圳大学后勤处运输中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办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汇博公司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慧谷公司饮食分公司五邑大学后勤办水电膳食科 五邑大学后勤办水电膳食科 五邑大学医务所 星海音乐学院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 肇庆学院后勤处 肇庆学院后勤集团交通运输服务中心 肇庆学院后勤集团膳食服务中心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山大学房地产管理处 中山大学后勤集团 中山大学后勤集团 中山大学总务处 中山大学总务处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财务后勤处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财务后勤处 广州体育学院总务处 广州体育学院总务处保健科

140 林永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141 母建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9篇:广东省高校食堂对外承包经营资格准入试行办法

发布时间:2011-04-08 11:16

各高等学校:

现将《广东省高校食堂对外承包经营资格准入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我厅将对各高校执行《广东省高校食堂对外承包经营资格准入试行办法》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委托广东省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对承包企业的资质进行评估,定期公布其资质情况。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有何建议和意见请及时向省厅教育后勤产业办反映。

二○○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后勤管理食堂通知

抄送:广东省高校后勤研究会,广东省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2007年4月28日印发

广东省高校食堂对外承包

经营资格准入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广东省高校食堂对外承包(下称外包食堂)经营的准入管理,确保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的稳定,适应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根据教育部2002年《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发[2002]34号)和广东省教育厅2003年《转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粤教后勤[2003]5号)的有关精神,结合广东省高校食堂管理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开放校内餐饮市场,既要符合市场规律、产业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符合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目前高校伙食管理多种模式并存,各校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审慎决策,选择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第三条本规定中的外包食堂,是指在广东省内高校为师生员工提供餐饮服务的非本校自主经营的食堂,承包此类食堂者为外包食堂餐饮企业。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范围为广东省内的各类高校。

第二章外包食堂经营准入条件

第五条进入高校承包食堂的单位应是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设立的餐饮企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持有国家规定从事餐饮行业的各种证照,如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员工健康证等。

第六条外包食堂餐饮企业的企业注册资金等应根据所承包食堂的经营规模和投入规模而定,可参照附表1(餐饮企业注册资金、风险保证金建议表)和附表2(餐饮企业承包年限建议表)。

第七条食堂员工总数应与所承包食堂的经营规模相适应,其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达到附表3(餐饮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建议表)的要求。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具备从事3年(含3年)以上的餐饮经营资质;及具有承包企事业单位3000人以上规模的经验;食堂专职负责人应具有餐饮经营管理经验,掌握食品卫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所有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经营和管理的人员应持有有效的健康证,并经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合格。

第八条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了解高校的管理要求,应有立足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应充分认识高校食堂具有明显公益性的特点。

第九条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有完整的管理机构,遵守国家劳动法规,按规定给员工办理相关保险,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用工培训、工作规范、安全防患、卫生保障、民主管理、文明服务、物资采购、物流管理、质量监督和价格管理等制度。

第十条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学校在招标时予以优先考虑。

(一)高校自主经营、信誉度高的后勤餐饮部门跨校进行委托服务经营或承包经营的;

(二)具有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

(三)具有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

(四)具有三年以上学校餐饮经营资历,所经营的食堂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食堂”称号的;

(五)具有广东省内卫生防疫管理部门颁发的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资质的;

(六)获得了广东省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推荐的企业。

第三章外包食堂经营准入程序

第十一条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由各高校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

第十二条符合准入条件的社会餐饮企业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招标时,应提交企业资质证明、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由银行提供的当前企业资信证明等相关证照原件和复印件,还应提交详细的食堂经营可行性方案(包括规章制度等)。

第十三条学校应按照国家招标法相关规定成立招标工作小组,可采取现场考察、答辩等方式,对应标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切实了解和掌握投标方的资金能力、资质信誉、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从中择优选定承包企业。

第十四条学校应与中标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质量要求和违约责任。

第四章外包食堂经营退出

第十五条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在承包期满后按与学校签订合同条款自然退出。

第十六条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在承包期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有权取消其经营资格,责令限期退出。

(一)经营期间发生师生食物中毒,或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且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因食品价格、质量、卫生和服务态度等而引发的学生罢餐、静坐、游行等群发事件,影响恶劣的;

(三)因承包者的责任,导致承包的食堂未在规定期限内取得广东省高校达标食堂资格的;

(四)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掺杂做假、销售无证食品、未按规定经营范围经营等违规行为,经学校规劝、限期整改依然无效且情节严重的;

(五)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转包、分包和挂靠经营行为的;

(六)招投标时以弄虚作假等欺诈手段获得准入资格,或经营情况发生变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 第十七条凡被学校限期退出的企业,三年内不得参加全省高校外包食堂的投标。

第五章外包食堂协调与监管

第十八条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办理所承包食堂的卫生许可证。

第十九条外包食堂的基础设施、厨房设备,原则上应由学校投资建设,学校可以向外包食堂餐饮企业收取一定的租金或设备折旧费。其中,厨房设备、设施的折旧费计提应不少于五年使用期。

折旧费建议以逐年递减的形式计算,以避免承包企业转嫁经营成本。

第二十条因学校资金困难,需要承包企业投资的,原则上仅限于厨房设备的购置及更新改造,其投资金额应根据食堂的经营规模确定,详见附表2(餐饮企业承包年限建议表)。学校应对外包食堂餐饮企业投资金额进行严格的审核。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为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创造必要的办伙条件,对食堂的水、电、燃气价格,应按照国家政策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学校应明确食堂的服务性、公益性和微利性,不能以包代管。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食堂的建设和监管:

(一)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配备相应专职的监管人员。建立有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 “伙管会”、“膳委会”等组织参与伙食监督;

(二)学校应定期对物资采购、伙食质量、销售价格、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进行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三)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规范财务管理,配备财务人员,并定期向校方上交财务报表。

第六章其它

第二十三条具备以下条件的广东省内高校后勤饮食部门可以视为具有外包食堂餐饮企业的相应资质,可参加外包食堂的投标和跨校进行委托服务经营或承包经营食堂。

(一)有学校管理部门授权的;

(二)所经营管理的食堂均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达标食堂”称号,并有一间以上获得“优秀食堂”称号的;

(三)所经营管理的食堂具有广东省内卫生防疫管理部门颁发的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B级(含B级)以上资质的。

第二十四条学校在食堂的招投标和监督管理中,有关人员应廉洁自律,严禁暗箱操作及其他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

第二十五条学校应把实行外包经营的高校食堂中标企业的相关资质材料、承包合同、责令退出文件等上报广东省教育厅教育后勤产业办公室备案。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解释权归广东省教育厅。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颁布之日起施行。

二○○七年三月五日

在校职工承包学校食堂 双方劳动关系属性

不变

张某是一中学食堂的管理员,为了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前不久该学校决定,将食堂包给了张某。由张某对食堂实行承包经营。饭菜质量标准,价格以及张某的工作时间均由学校确定。食堂全体人员的报酬(包括张某的工资)支出由张某包揽。

承包一年后,因劳动保险等待遇问题,张某与校方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分歧。校方认为,实行承包后张某与校方就不存在劳动关系了。而张某认为,承包属于“内包”,是内部经营,

劳动关系仍然存在。

法律人士解释说,承包准确的说应是“承包经营管理”,是指企业与承包者间订立承包经营合同,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全部或部分在一定期限内交给承包者,由承包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及获取企业收益的行为。

承包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可能从属于劳动关系,也可能从属于民事关系,要根据承包履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劳动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从属性,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具有从属性就可以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校方让张某承包食堂,只是一种经营模式的改变。饭菜质量标准,价格以及张某的工作时间均由学校确定,可以认定,张某与公司的从属性没有改变,因此双方依然存在劳动关系。(孙艳)

劳动关系与承包关系

案例简介:刘某等七人于2008年1月开始在一家幼儿园里负责食堂的工作,其中有刘某为厨师,其他都是刘某负责聘请的,他们负责洗菜、切菜、洗碗等工作。工作时间是每周5天,一天8小时。期间幼儿园一直与刘某等七人未签劳动合同,同时其工资是刘某为2000元人民币,其余均为1400。2009年1月,幼儿园关闭了食堂,刘某等七人也从此丢了工作。2009年1月,刘某等七人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幼儿园支付经济补偿、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共计10余万元。开庭时对方拿出一份刘某和幼儿园签订的食堂承包合同,约定食堂其他人员由刘某自己聘请,食堂一共七人,除刘某外,刘某自己聘请六人,其工资由刘某和所聘人员协商,幼儿园可代发其工资,故此案属承包关系,不是劳动仲裁委的管辖范围。

仲裁结果:此案属承包关系,不是劳动关系,驳回申诉人的所有申诉请求。

案例评析:劳动关系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给其报酬,承包关系属合同之约,合同只要不违反国家的强制性法律规定都有效,同时,有效合同比法律规定具有优先的效力。此案工资虽由幼儿园发,但其承包合同已明确说明属代发,同时其也明确约定由刘某自己聘请人员,故,本案属承包关系,属于合同的范围,不属于劳动关系,刘某等人如果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诉幼儿园违约责任.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是原告喜鹊公司的华新工贸公司有无向被告沈淑恋发放福利物品以及原、被告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原告喜鹊公司的职工食堂原承包人曾昭锟、李灿旺、现承包人魏珊到庭作证,证言说明被告沈淑恋的福利是职工食堂自己发放,公司方面没有发放,原告喜鹊公司对证人证言无异议,被告沈淑恋表示福利由公司方面发放,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沈淑恋提供胸卡、服务员监督台相片、健康证,证明其是原告喜鹊公司的食堂服务员,与原告喜鹊公司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原告喜鹊公司表示上述证据只能证明被告沈淑恋是在职工食堂做工,否认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本院认为,根据证人证言,被告沈淑恋的福利是由食堂承包人发放,其主张由原告喜鹊公司的华新工贸公司发放,无证据证明,被告沈淑恋提供的三份证据,只能证明被告沈淑恋的从业健康合格和食堂的服务员,不能证明原、被告之间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原告喜鹊公司的职工食堂由该公司员工内部承包,承包人的工资由自己负责,而该职工食堂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不具有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资格。被告沈淑恋参加该职工食堂的工作,是受该职工食堂承包人的雇请,其工资由职工食堂承包人发放,被告沈淑恋与承包人属雇佣关系,其并未成为原告喜鹊公司的一员,与原告喜鹊公司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原、被告之间没有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被告沈淑恋提供的三份证据只能证明其可以从事卫生饮食行业工作以及在原告喜鹊公司职工食堂做工的事实,其主张福利由华新工贸公司发放以证明与原告喜鹊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但证人证言已证明由职工食堂自己发放福利,被告沈淑恋又不能提供其他证据证明,

故其主张本院依法不予采信。

本案争议焦点为朱梅香与江山市广播电视局于2000年1月1日签订的食堂承包协议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朱梅香与江山市广播电视局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一般而言,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劳动者,是其被纳入用人单位的生产系统内,以其提供的劳动力获得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的劳动力报酬,而不是向用人单位提供其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品。朱梅香自2000年1月1日承包食堂后,虽按合同规定要向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及其职工保证膳食供应,但该履行方式是利用自身及雇工劳力加工食品后向用餐者出售产品,并按一定的计价方法收取价款,朱梅香提供的并非为简单的劳动力价值,而是朱梅香及雇员的劳动力与朱梅香所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后的产品。同时根据合同,朱梅香所承包的食堂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可见,朱梅香与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在食堂膳食供应上为商品交换关系,并非为劳动关系中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虽然承包合同约定朱梅香聘用食堂其他人员需经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认可,外来人员搭伙需经餐饮部同意,但因合同明确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无偿提供经营场地和设施,并免费供应水电,且通过一定经济措施确保上诉人的客源,双方的权利义务对等,朱梅香对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不存在组织从属性。故在承包食堂期内上诉人与被上诉人间并不存在劳动关系,原判认定朱梅香于食堂承包期间不是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的劳动者正确。因双方于1997年签订的《广播电视局食堂聘用炊事员协议书》约定朱梅香为聘用炊事员,而2000年起食堂就转为由朱梅香承包,故该份合同自朱梅香承包食堂后自然被终止,双方间的劳动关系已被解除,对该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应于2000年朱梅香承包食堂时起算。据此判决:

本院认为,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上诉称其将职工食堂承包给了高川,高川雇用的王廷敏,王廷敏与高川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合同关系,与上诉人之间不存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但是,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其上述事实和理由成立。

律师说法

劳动与劳务关系有何区别

法律人士认为,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其适用的法律法规也不同,劳动关系属《劳动法》调整的范围,而劳务关系则由《民法》来调整。在劳动争议中,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常常被人们混淆。

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一般需要双方签订合同,单位对劳动者有约束力,劳动者权益受《劳动法》保护。而劳务关系是指提供劳务的一方为需要的一方以劳动形式提供劳动活动,而向需要方支付约定的报酬的社会关系,不需签订合同,用人单位不约束劳动者,只需其完成报酬之内的工作,劳动者权益与《劳动法》无关。而本案中唐丽媛所诉求的几乎都是《劳动法》中规定的权益,而其与用人单位属于劳务关系,因此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

上一篇:载体拓宽服务下一篇:公务员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