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倍受启发。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约翰.杜威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两篇中花了很多笔墨探讨兴趣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什么是兴趣呢?
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
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孩子毕竟认识有限,他需要合理的引导,而社会给予的如果只是“成败论英雄”的标准,那他只有服从。而这种服从的结果就是“急功近利”的作品和“三脚猫”的功夫,靠这些大学是无法认可的。
如果问题如此,应该如何做呢?
书中对于兴趣的合理引导作了如下阐述:
预先计划,注意发生的事情,将发生的事与努力达到的事联系起来,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家的任务就在于看到表现实际兴趣的情况是否能鼓舞活动的这些理智方面的发展,因而促使它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一个普通的常识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与因果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方面的兴趣从实践开始。人们视为目标、欲求得到的并为之工作的是某种结果,而注意力是指向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条件。起初,兴趣在于达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随着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必须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原因——的兴趣。
述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让一个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孩子健康发展,他的老师、家长必须有意识的引导之,让其从对作品痴迷转向对实现作品的内在知识的痴迷,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使其逐步适应更高的要求。
此时,多数家长所面临的矛盾——爱好与学习的对立——也许就化解了。
但愿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能得到指点,更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改变只看结果的风气!科技活动输送的不是科技成果,而是制造成果的人!
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利用一暑假的时间,我不间断地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完后,感触很多。真实的感受是要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教师,爱孩子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孩子学习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
一、纯真的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
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这些话听得多,看得多,而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只要你发言,没有对和错,只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因此在我的课堂,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一样,都是平等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不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二、真挚的情感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曾经有个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后来有一次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立即表扬了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从此在课堂中他大变样了。
三、尊重学生
最好的教师要给学生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爱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在课堂中,我不仅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思路总给予正面评价,还要求学生不轻易取消别人,评价别人时先说优点。每次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如意时,我总是将
学生单独留下来,先问清楚原因,再和他交流应该怎么做,因此有学生给我写到:您虽然很温柔,不像有些老师很严厉,但同学都很听您的。看着这些话,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很多的模仿,很多的类似,基本没什么创新,不过3D做的更好一点,汤姆.克鲁斯演的还不错,感觉还行,可以一看!
首先说说剧情,死了反复回到过去一天的某一刻,记得第一次看到有这种情节是在20年前了吧,美国电影《土拨鼠日》,最近的类似情节出现在美国的《源代码》。这次的剧情比前两部有所升级。《土拨鼠日》主人公开始很厌恶,而后开始帮助他每天都遇到的人,最后终于不再回去了;《源代码》主人公最后不止帮助了其他的人,还帮助了自己。《明日边缘》阿汤哥开始帮助其他人,结果发现没用,最后自己去,也失败了,最后最后终于由别人来帮助自己,成功了,杀了外星人,拯救了人类,还意外的拯救了自己!想来算不算是创新了一点呢?
再来看看最后炸外星人中枢一幕,是不是像极了《环太平洋》炸外星人基地一幕?都在水下,都是炸掉,最后主角都是必死而没死。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明日边缘》是在卢浮宫下面炸(怎么卢浮宫下面能淹那么深的水呢?),《 环太平洋》是在太平洋里炸。
还有,开始将军后面人类和外星人对峙图,是不是像极了二战时诺曼底登陆前的地图?海滩登陆是不是像极了《拯救大
兵瑞恩》诺曼底登陆的空战登陆版?外星机器人是不是像极了《骇客帝国》里的机器人?直升飞机和机甲人是不是像极了《阿凡达》里面的?最后这些东西来个大连串,就搞定了《明日边缘》,原来抄袭不止中国有,国外也是如此呀,就看你会抄不会抄了,抄好了就是创新,新作!
讨论一下啊,为什么又是在卢浮宫来个终结呢?自《卢浮宫魅影》开始,到汤姆汉克斯指导的一部电影,再到《明日边缘》,好几部灵异的、外星人的电影都是在卢浮宫终结,那里到底藏着多少超自然的东西呢?
有这样一句话:今日的你是你从前习惯的成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改变所有让你不快活,不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习惯范畴越大,性命将越自在、充斥活气,成就也会越大。
胜利有时候也并非想像中的那么艰苦,天天都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下去,兴许成功就为期不远了。每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很轻易,难就难在要保持下去。这是跟毅力的联合,所以成功的人那么少,也就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要有巨大的成就,必须每天有些小成就。”穷人和富人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差异。这里有个小故事: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盼望开端。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难过。穷人于是把牛卖了,买了多少只羊,吃了一只,剩下来的用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出来,日子又艰巨了。穷人把羊卖了,造句,买成了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并不改变,最后穷人把鸡也杀了,穷人的幻想彻底瓦解了,这就是穷人的习惯。而富人呢,依据一个投资专家说,富人成功的秘诀就是:没钱时,不论多难题,也不要动用投资和储蓄,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式,帮你还清帐单。这是个好习惯。性情决议了习惯,习惯决定了成功。
有人说,上帝对人类最公正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每个人都是一天只有24小时。记得小时候曾经念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话,固然咱们并不晓得所谓“一寸光阴”到底有多长,然而既然时间与黄金比拟,其价值昂贵也就可知了。那么如何应用好每天这24小时,好好管理本人的时间,以求得最大的效用,这无论对个体或群体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富兰克林时间规划公司(Franklin Quest company)的开办人海蓝密斯(Hurum W.Smith)在其大作《翻开成功的心门》(The 10 natural Laws Of Successful Time and Life Management)一书中提出十大天然法令:
1、控制生活大小事——通过掌握时间而把握生活。
2、确破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自我实现和个人造诣的基本。
3、排定优先次序——当日常生涯反应了你的中心价值,你就能休会发自心坎的安静。
4、设定明确可行的目标——为达成重要目标,必需阔别安逸区。
5、计划每日工作——逐日规划做得好,时间拮据效力高。
6、检视行为与信奉一致——行为是真实信心的反射。
7、改变行为以合乎请求——当信念与事实相符时,需要就做作得到满意。
8、从新开信奉之窗——转变过错主意,战胜负面行动。
9、以个人价值为根据——自尊必须发自内心。
10、在贡献中成绩自我——付出愈多,播种愈大。
一个人是否每天都有明白的目的,是否每天有公道的时光部署,而不是乌七八糟、凌乱不堪的生活,这对他离成功的远近无疑有着主要的影响。跟着时期的发展,愈是在古代化的大都市生活的人们,形色愈是仓促,日子过得愈是缓和,每个人的时间就像高速公路上面瘫痪的交通状态一样,应当做和不得不做的琐事塞得满满当当,真正想做的事却又找不出空档来,“忙、盲、茫”是他们生活的实在写照。只有坚持好的生活习惯,有明确的时间治理观点,才干够在匆仓促的人群中寻找到一丝安适的步调。
推荐阅读:
《明日歌》读后感10-25
明日倍增班组长培训体会07-11
学校管理经验之点滴06-01
浅析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之我见06-02
创新学校基层工会工作之我见09-08
省级绿色学校创建之总结汇报篇10-01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09-08
《酷虫学校》读后感小学06-10
学校管理那些事读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