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调研报告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职业病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职业病调研报告

江苏省试点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调研报告

前言

1 研究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文件精神,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组在省教育厅职社处和省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的指导,认真制定实施计划,根据计划召开了试点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研讨会和推进会,并下放了《关于开展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问卷调研的通知》,在试点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实施情况调研,统计汇总各试点学校调研情况,为进一步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提供依据。

2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江苏试点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具体建议,提高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辩证归纳方法提炼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

(2)调研法:面向江苏省各个职业学校发放江苏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组统一编制的<江苏省职业学校职业健康教育与安全调查问卷),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了解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的现状。

(3)访问法:个别访问,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认识程度。

4 研究时间:2010年12月18日

5 研究对象

从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南通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如东职业高级中学、张集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仪征工业学校、通州中等专业学校、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市建湖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13所学校中中面向09、10级各试点班级和部分07级实习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363份,收回有效问卷4294份。有效数据年级分布见表1。

调查问题分析

1 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认识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如表2所示,在一年级、二年级和实习班中均有70%左右的学生选择职业健康与安全和自己的关系密切,20%的学生选择就业后会有关系,只有10%以下的学生选择没有关系。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与安全与自己的关系认识的还是比较正确的,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与重视,说明了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可行性。而极少数选择和自己没关系的学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漠然态度。

而对于学生对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的内涵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途径,却与对职业健康与安全和自己关系的认识相差甚远。结果见表3。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与安全与自己的关系认识的还是比较正确的,但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涵却了解甚少,年级越大,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涵认识清楚的人数越多,实习生由于接触到一些实习内容,较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更清楚一些。二成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大多数学生了解职业健康和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网络和媒体,从学校和课堂宣传上了解到安全知识的只有24%左右和、4%左右,而大多数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知识还是从主题班会活动上获取的。这说明学校对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教育方面重视不够,职业教育与安全教育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2 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情况

对于我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情况,调查如表4所示。

如表四所示,对学校是否开设相关课程,有六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开设了相关课程。对于开设形式,有六成多的学生选择选修课,有三成左右的学生选择必修课,只有一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无须开设。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课程很有必要,三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十分重要,因此他们选择必修课。另外,通过调查数据我们还发现对职业教育与安全知识的求学中一年级的学生最有热情,要求开课的积极性最高,然后是二年级学生,相比较实习班的学生对此的热情就有所下降。

另外,有将近四成的学生反映学校从来没组织过火灾或地震逃生演习,说明学校对于一些急救技术的演练还是需要大大宣传与加强,增强演练时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让更多的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到火灾时的急救知识。

3 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健康的认识情况

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健康的认识情况,如表5所示。

通过对职业病这项问題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职业健康的关注力度还是不够,所有学生中有五成左右的学生对职业病认识模糊,有超过两成的学生只知道其一两项。对于最担心的职业危害因素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中有超过六咸的学生觉得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是最担心的。而实习班的学生中对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和工作制度不合理这两个选项比较重视,有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了这个。而对于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危害则认识不足。

4 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安全的认识情况和基本急救知识的情况

如表6所示,接近八成的学生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急救知识能够基本掌握,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抢救触电者时,应立即关闭电源,用干木棍将触电者和电源分开;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拨打119;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应立即拨打120等。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较好的掌握一项或者两项急救技能,但仍然有10%左右的同学在遇到突发危险什么也不会。说明学校对一些急救常识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因为每一条生命都同等的重要。

然而,对于考察学生对一些生活中突发性事故时,自我救护能力如何,数据显示,与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急救知识的掌握相比,急救能力有所下降。如对“如果手或脚被轻度烫伤,应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浸泡。”30%左右的同学认为用冷水冲洗或浸泡不对。而10%左右的同学则不知道。说明学生对一些急救常识的欠缺,也同样反映学校对一些生活自救常识的教育也不能忽视。

对于在宿舍内使用禁止的大功率电器这方面,数据显示一年级和二年级做的还不错。而其中实习班同学相比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次数则明显提高,这反映了高年级同学比低年级同学在职业安全意识上的淡薄。

5 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责任方的认识和教育方式的期望

如表7所示,对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责任人,将近八成的学生选择了学校,表明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说明学校对开展安全教育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实施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该由

谁来承担,有一半以上都选择了专业实训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说明了学生对专业实训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在安全教育知识上面的期待。

对于以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增强安全意识收到更好的效果,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同学最多的选择了主题班会或主题教育活动,而实习班的同学最多的选择了讲座、宣传栏。对于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大家选择的最积极的是知识竞赛。

6 关于学校开展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建议

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多开展一些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相关活动,如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安全知识讲座、征文竞赛等,还有的学生提出学校要在安全教育方面多投入一些实施以确实保障学生的安全等等,说明部分学生对待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视。

调查启示及建议

此次调查活动总体上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在某种层面上也是对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知识的一次普及。使同学们认识到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既加强了同学们对其的认识,也增加了同学们的危机感,刺激了同学们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求知欲望。但是,调查还是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学生方面,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知识认识模糊,对职业病知识欠缺,对一些生活急救常识的掌握不够,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等等:学校方面,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内涵界定不清,师资缺乏系统培训。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教材体系不够完善,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宣传不够,对这个问题认识和实践不足,宣传和活动不是很有效等等。

为切实有效开展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可以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 大力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师资培训

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师资是关键,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关于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教材,更缺少从事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师资,当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建议开展一些出国培训推动我省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进程。

2 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要成立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和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工作方案,要将之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体系,并严格执行,加强考核,务求实效。

3 加强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

积极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活动,比如针对各个专业的情况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举行相关讲座,强化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在校电视台播放宣传片;在校园网设立安全宣传专栏;在校园中,特别是实验实训楼前张贴宣传海报等。

4 开设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制定系统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齣主渠道,在课堂教育中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无疑是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在课程开设的基础上,特别是要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职业病与工作安全的特点,增加相关案例和实践操作内容,强化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必备的生活急救常识,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维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自如的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把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意识、行为习惯等,作为考核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

5 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活动是一种系统工作,不是一两个德育教师或者班主任可以完成的。需要学校各部门配合,各类型教师合作。教学形式力求多样,手段尽量丰富多彩,尽可能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教育活动,都有必要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掌握相关知识。

6 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一些竞赛,比如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摄影比赛,包扎伤口比赛、紧急救援比赛、逃生比赛,定期组织火灾或地震逃生演习、人工呼吸演练、急救演练等。同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短期见习,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将所学知识内化,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

7 广泛开展课题实践研究

通过课题实践研究推动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进程,目前,参与学校来自苏南、苏中、苏北21个试点学校,其成果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对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加强中职生安全教育,是培养技能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自我完善的需要,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一系列要求的需要,是创建中等职业学校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目前,全社会和国家政府对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希望各个学校能够借助这次调查开设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的相关的课程与展开相关活动,加大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宣传与投入力度,使同学们能更好的认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更自觉的投入到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学习与宣传中去,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大大增强自我防护的能力,特别是实习学生要以健康、良好的心态走向社会,更好的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体现生命的自我价值。

作者:许曙青

第2篇: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现状的调研报告

摘 要: 作者通过对江苏省近十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及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确实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生机活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工学交替已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成为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以工代学”苗头的出现,将学生当做低廉的劳动力。职业院校加强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制度管理,用行动来切实贯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成果 问题 对策与建议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随后,各职业院校逐步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

工学交替,就是把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能够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使得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果

我对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江苏风电分公司、上海川邻精密配件有限公司、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苏州强胜精密机械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及企业进行了调研。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实体。校企共同培养,义务共同分担,利益共同分享。它有利于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要的有机协调,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融合,有利于按照“应知、应会、应用”的原则进行考核,实现作品和产品的结合;有利于生成诚信敬业等职业道德,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使得学校、企业、学生、社会达到“互利多赢”。

1.对学校而言,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进行工学交替是让学校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古文学得再好也不能在企业里拿到高工资。教师就会明白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能够写调研文章,能够把企业的情况记录下来,还有就是表达能力,能够找到企业老总,告诉他这个车间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浪费。学生有了这种语文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拔与重用,就会得到高工资。

工学交替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许多教师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就来到职业学校,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普教观念甚浓,动手能力不强,致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企业、懂得企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时,自己也在实行“工教交替”,更加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企业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工学交替让教师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找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把企业中的知识融入校本教材中去,并用于教学,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相关原理,提高动手能力,并能够很快到企业顶岗生产。

工学交替也使学校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

总之,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校本教材开发的质量,使得学校能够培育出高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2.对企业而言,解决了用人的后顾之忧。

工学交替能够让企业了解职业院校、认识职业教育。当职业院校的教师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革新问题,学生按高要求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时,企业能够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3.对学生而言,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并在职业训练中快速成长。

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的渠道就更加畅通。同时,学生在企业中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解决了贫穷学生的经济负担。

4.对社会而言,提高了就业率。

这一教学模式改善了就业环境,提高了就业率,实现了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企业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目前,由于对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跟进不及时,校企合作关系仅仅停留在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一些企业认为双方的合作是在为学校提供帮忙,解决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在为自己的企业培训职工,很少从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岗位实践与分工,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学生而给予特别的关照,往往以合格劳动力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部分企业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我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一些企业出于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

2.学校对“工学交替”教学理念认识不足。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量更大,教学成本更高。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调研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交替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下企业指导老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这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工学交替”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往往就会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让学生单纯地务工,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导致“以工代学”现象的出现。

3.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所学专业与实习企业对口率不高。

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沿用过去的,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表现为学校专业设置不适应企业用工变化,学校招生规模不适应企业用工规模,热门专业需求与招生规模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企业与毕业生在专业“对口”问题上认识错位。

4.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计划不适应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1)专业教学计划学科化与企业岗位需求灵活性存在矛盾。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不能做到以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为指导,不断调整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学科化色彩明显,致使学与用不能完全接轨。

(2)“工学交替”时间与企业用工需求时间不吻合。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灵活性较差,而工学交替活动是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展开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企业的生产或经营管理。企业用工存在着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用工规模往往随生产订单的数量而变化,造成了实习安排的困难,出现“工”与“学”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

5.“工学交替”工作的全面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完备,综合评价机制有待建立。

(1)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难题。

(2)学生的安全管理缺失。部分企业缺少岗前培训环节,学生对岗位安全知识不了解,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存在拖签和不签现象。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为学生办理保险,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尤其是晚上)如何管理?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现状是不分责任一味让学校负责,导致不少学校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3)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存在重用工、轻培养的现象,不遵守8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缺乏人性化管理,认为管理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与企业无关,学生只要一犯错,就退回学校。此外,不少企业实习岗位简单化,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很少安排轮岗,只有很少的企业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担任指导师傅。

6.综合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多数学校的工学交替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未形成科学的办法。

三、推进“工学交替”的对策及建议

1.让企业从“工学交替”中得到实惠。

使企业热心建立工学交替的职业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企业对工学交替普遍不热心,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人员培训的任务势必影响其效益。所以,在没有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在替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讲授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培养职业道德,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使企业从工学交替活动中得到益处,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2.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1)加强学习,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工学交替”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深刻认识“工学交替”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工学交替”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工学交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善于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大力拓展“工学交替”的工作思路。“工学交替”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学校可建立以“工学交替”为主,辅以“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

(2)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科学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学校要适应市场,适应企业,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要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把理论课安排在企业生产淡季,把实践课安排在企业的生产旺季,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

(3)加强对学生劳动态度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劳动观念。要让学生明白,技能再熟练,但缺乏务实的劳动就业态度,一定不能适应工作,适应不了社会,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工学交替的时候,教育学生要克服专业与工作内容不对口的问题,教育学生适应企业,适应工学交替的学徒式生活,避免学生半路转学的问题。

3.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工学交替。

(1)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

(2)根据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合理安排工学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适中,杜绝重工轻学或重学轻工的错误倾向。要根据企业要求,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从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可通过工学交替,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3)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新时期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

对于文化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说话、写作等应职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自信心,还要教会学生写作求职信、通知、合同书等应用文,增强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4.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相关企业的需要,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交替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

学校要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当地先进企业的情况,对原有的教材或其他学校已编写的教材进行改编。在保留课程门类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删改,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不适用的内容,删难就易,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学校应针对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对教材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门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补充反映当地实际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地方性和教育性。

同时,根据需要可重新编写校本教材,教师要结合工学交替时期学生的实践知识大胆处理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时代知识的更替,有条件的可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把企业中的知识、产品、文化等引进课堂,使学生学习后就能顶岗生产。

5.建立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1)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交替的实施工作。对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交替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对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管理应以企业为主,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校企共同负责,学校派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充分进行调研,慎重选择合作企业,保障学生权益。选择的合作企业必须在“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上有高度的共识,必须与学校专业设置关联度高,必须生产技术含量高、安全度高、劳动强度适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法规、文件要求,签订由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四方确认的严格、详细、规范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合同的方式对各方的职责进行法律约定,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3)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学校和企业共同做好顶岗学生的跟踪管理,防止在工学交替中发生事故。学校要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责任明确了,学校和企业才能解放思想,轻装上阵,确保工学交替的进行。

(4)“工学交替”教学计划要合理。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设专人负责,认真实施,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计划。

(5)系部委派一至两个专职老师(最好是专业老师兼班主任)负责长驻企业,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晚间的管理。因为是班主任,他对所有的学生品性有所了解,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因为是专业老师,他对这一专业又有较深的认识,知道学生每个时段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学些什么。

6.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必须改革,贯彻职业学校的特征,张扬学生个性,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察,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应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科目及考核方式,以激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积极性。为每个实习生建立实习档案,档案内收录学生的实习表现、单位鉴定、实习学分成绩、德育学分成绩。学生实习结束前,写好实习总结,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通过此次调研,我深深感受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给职业教育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虽然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开展,就一定会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联院.关于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1〕6号.

[2]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1-7.

作者:高晓东

第3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摘要:近年来,LC分行每年都有近20名青年员工通过校园招聘加入,为我行补充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活力和学习力。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直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业绩,为此本课题抽取近五年入行员工为调研对象,将LC分行青年员工使用情况予以分析,并提出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议。

关键词:银行;员工;职业生涯;调研

一、青年员工基本情况

本课题所采取的数据涵盖35岁以下取得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和30岁以下取得全日制本科学历的青年员工,总计69人。

1.学历情况

截止目前,LC分行在岗员工总量854人,按照学历统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5人,占比为3%;本科学历453人,占比为53%;大专学历278人,占比为33%;中专及以下98人,占比为11%。

69名青年员工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为23人,占比为38%,本科学历46人,占比为62%。重点院校毕业人员56人,占比为81.2%,其余主要是山东财经大学毕业生。近五年来,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的青年员工占比呈逐年递增趋势,新员工的加入,增加了我行高学历员工占比,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补充了新鲜血液,如图1-1所示。

从专业情况分析:财务会计专业27人,占比为39%;金融学专业15人,占比为22%;国际贸易专业6人,占比为9%;信息技术6人,占比为9%;工商管理专业5人,占比为7%;经济管理专业4人,占比为6%;法学专业3人,占比为4%;英语专业2人,占比为3%。如图1-2所示。

2、年龄情况

截止目前,LC分行员工平均年龄38.1岁,其中,本部员工平均年龄40.2岁,支行平均年龄38.1岁,分理处员工平均年龄35.6岁;新入行的69名青年员工平均年龄26.4岁,其中,35岁以上1人,30-35岁9人,25-29岁35人,25岁以下24人。新员工的加入,注入了活力,使原本固化的员工队伍逐步年轻化。从图1-3数据可看出,青年员工中30岁以下员工占比较大,为今后队伍的梯队建设提供了人力和智力保障。

3、岗位分布

69名新入行员工中,一线基层员工52人,一线占比75.3%,其中在营业室从事柜员岗位的27人,占比为39%,在分理处从事柜面业务的24人,占比为35%,在支行任行长助理的1人;在市分行本部的员工17名,占比为25%。其中,前台部门13人(公司及机构业务11人,个人业务2人),后台部门4人(从事计划财务3人,团委副书记1人)。由图1-4可以看出,青年员工刚入职时在大多在一线前台熟悉建行最基本的业务,为今后在业务、服务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青年员工优缺点分析

在撰写本课题时,分别与县市支行、城区支行、营业部、分理处和市分行本部的青年员工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基本技能、专业素养等状况,深层次分析其使用现状。

(一)青年员工优势

1、入职态度端正,工作积极性高

青年员工从学校毕业后,怀着一腔激情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直接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都想发挥特长,敬业工作,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高,表现欲强。

2、学习力和执行力强

青年员工大都是重点院校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其求知欲、对接触的新业务、新知识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

3、可塑性强

作为刚入职人员,青年员工对每一个岗位都充满了激情和好奇,从事过的每一个岗位都是其职业生涯的新起点,所以,新员工入职伊始,不会因一线前台柜面业务的繁琐而气馁,也不会因客户经理业务发展的压力而困惑,所以,一旦真正融入到其中,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很快就会成为业务骨干。

(二)青年员工存在的问题

经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到青年员工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三个纠结

一是理想性的高薪水与特定性的工资收入落差较大,存在收入不高、工作枯燥的心理纠结。经座谈,大部分青年员工存在这种落差。需要其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感悟,逐步从梦想回到现实。二是自傲性的高学历与现实岗位落差较大,存在眼高手低、敷衍了事的工作纠结。在新入行员工看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驾驭的知识广度在基层行不能很好地派上用场,面对规范性制度性的学习、接踵而来的各种报表,而其大多处于“慢热型”状态,有的不重视政治业务学习,工作作风较为漂浮、精神状态不佳、组织纪律散漫,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三是依赖性的好背景与现实性的期望值落差较大,存在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的思想纠结,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人际关系。

2、比对效应

这种效应每年都有具体的例子。一起招聘进来的几个大学生,其中一个被调配到其他基层机构倒无影响,而倘若调配到市分行本部,势必会影响一大批同龄人的心态,甚至影响到其前后两年内招录的仍在基层的新入行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基层反映,若要一个大学生熟悉基层业务、流程、知识,融入建行的企业文化,至少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使其彻底从性格、技能等各方面达到要求;此外,基层行普遍反映,新入行人员到基层是个好的举措,活化了氛围,提高了学习力,但是一旦三两年内熟悉业务后,即离开基层行,新入行员工离开后,基层行又回到了人员紧张、老龄化严重的不利局面。

三、LC分行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

省行要求对新入行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虽然我行做了一定工作,但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现实操作中存在一定问题。

1、过场式的基层锻炼,起不到真正锻炼作用

近年来,按照省行要求,LC分行新入行员工基本充实到一线基层,期间至少从事3个及以上柜面业务或信贷业务岗位。截止目前,有近20名员工从基层行调配到本部,有7名青年员工辞职到其他商业银行,1名离职考取硕士研究生。据调查,大部分青年员工在基层一线的时间不足三年,没有完全浸淫基层的文化氛围和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就调配了,起不到提升作用。

2、发展的压力,淡化了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对于青年员工所在单位来说,近年来,由于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行各基层机构面临着当地同业和系统内诸如存款、贷款、产品营销和市场营销等业务发展的压力,无暇顾及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只有上级行要求时,才临时为青年员工指定发展导师和辅导员,应付性地填写一些制式的表格。同时,我行大部分基层机构人员紧张,由于基层机构负责人混淆了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员工调配的关系,认为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即为调配到市分行或提拔,顾忌青年员工调配出本单位,致使人员进一步紧张。 对于青年员工来说,刚一入职即到基层机构营业室或分理处,工作紧张、营销压力大且值班时间长,疲于应付,业余时间大部分通过聊天等方式放松,很少自学业务。若有同龄人调离基层,则受到不小打击,怨天尤人,托关系找人,期盼早日离开基层,心情浮躁,难以安心工作。

3、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对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影响

近年来,新入行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一直影响其入职时的第一岗位甚至整个职业生涯。背景较好的青年员工通过捷径得到了职务提升或岗位变动,但其或多或少地存在团队协作和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欠缺,其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成熟,此举对其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各方面条件相近或比其突出的同龄人,也不啻是一种负面影响。

4、职业通道狭窄单一,目标不清晰

当前LC分行管理人员113人,占全部在岗员工比为15%,专业技术序列职务96人,其中,专业技术四级1人,专业技术五级18人,专业技术六级30人,专业技术七级41人,专业技术八级6人,占比为13%,长期以来只升不降的体制原因,致使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稀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狭窄,而当前我行并没有为青年员工设置适宜其自身发展的专用通道,青年员工的发展目标不清晰不明确,导致在工作中没有目标导向、期望值较低,甚至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四、对策和建议

(一)培训与指导结合,提供提升的平台

实行阶梯性培训与规划。根据入行时间及员工特点可将青年员工培养分为:适应与融合阶段,职业兴趣及职业规划阶段,技能强化及能力提升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开展有效的培训活动,帮助青年员工迅速适应岗位,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定位。

1、脱产培训

一是定期组织业务操作流程、营销服务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产培训,使其尽快适岗、上岗。根据岗位需要,为青年员工量体裁衣,制定合理的培训日程和课程,开展与岗位相关的,又不拘泥于形式的培训活动,改变以往为了考证而考试的形式,及时调整、更新、丰富培训内容,为员工业务知识和技能提升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以真正达到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水平的目的。二是营造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一方面由团委牵头,组织各类业务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员工发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另一方面积极为员工文化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有力的精神和物质支持。自2013年起,LC分行在每年的培训计划中增加1—3期青年员工技能培训,课程包括建设银行发展史、合规经营、营销技巧、团队精神和基本业务知识等内容。

2、轮岗培训

岗位轮换可使青年员工学习到更多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为其胜任更高层次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今后LC分行将为每位青年员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把其在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客户和同事评价、考核等情况记录在档,合理利用青年员工有热情、求知欲强等特质,通过真正实现岗位轮换制度,满足其自身对于业务的渴求。同时,在不同的岗位锻炼中对其进行分析、定位,选择最适应个人特长发挥的岗位作为落脚点,打破职业生涯的瓶颈,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3、导师指导

“导师制度”应真正落实到位。挑选热情、认真、负责的人员作为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导师,对新入行员工进行“跟踪式”传帮带,定期汇报思想、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定期进行业绩评价,从而激发斗志,改进不足。

4、领导引导

新入行员工对新岗位充满了好奇心和激情,都有远大理想,都想得到重视和提拔重用,其所在支行主要领导应该引导其工作学习、矫正其行为坐标。对基层行领导提出以下三个要求:

一是搞好情感交流。基层行领导要在感情上满腔热忱地欢迎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不能心存偏见,过多计较他们一时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能力的反差,通过“以情感人”的方式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更多地激励和鼓励他们在正在做的事情中、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二是培养团队精神,是做好新入行员工入职管理的有效方式。要求新入行员工在与人相处上做到“正确对待学历比你低得人,懂得尊重;正确对待能力比你强的人,懂得学习”,养成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风气。

三是通过考核、完善晋升制度、树立基层员工典型等方式加强对青年员工向基层行发展的引导,使其看到在基层行一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解决基层行人员结构老化的现实问题,优化基层行的人员结构。

(二)工作与活动结合,打造展示的平台

1.在市分行网站开辟“青年论坛”专栏,鼓励青年员工结合本职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和工作建议等文章,展示文采,每年根据发稿量、质量进行评比并存档,作为其职业生涯的规划依据之一。

2、工会和团委联合,每年组织积极向上、适合青年员工参加的文体活动,加强新老员工、兄弟支行、城区与县域之间的联系,培养团队精神,活跃工作气氛,激发青年员工的参与热情。定期组织竞赛及主题活动,比如开展服务竞技大赛、营销方案设计大赛、辩论赛等,发挥青年员工的潜能。

3、从业务知识、技能、工作心态等方面,定期组织青年员工进行交流、沟通,获得收益,期间邀请优秀的老员工代表给以指导,让青年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4、鼓励青年员工为建行发展建言献策,举办金点子征集大赛等,听取青年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让员工感受到自己为LC分行的发展尽了一份力,受到了领导重视,从而增强员工归属感与忠诚度,也为员工体现个人价值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需求与供给接轨,创建发展的平台

1.根据岗位需求,引导员工向岗位需求的专业发展。如,当前我行对公客户经理队伍青黄不接,缺少业务突出的青年员工,今后将引导青年员工向岗位需求的方向发展,认真了解,听取青年员工的岗位兴趣,让其在适合的岗位散发最亮的光芒,最大程度上做到需有所供,供需相符。

2、对一些不受青睐的岗位,加强青年员工的思想工作,培养青年员工的适应能力,教育为主,奖励为辅,使其认识到行行出状元。

3、在青年员工掌握基本业务的前提下,根据其自身特点安排与其性格、能力或兴趣相对应的工作,使其对某项业务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逐步成长为某项业务的专业人才。

作者:陈波

第4篇:职业病防控调研报告

阿干镇关于开展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

防控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安监局《转发市安监局关于开展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控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镇对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煤矿、地面企业、建筑企业等企业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控情况调查。通过与用工企业对话、找农民工了解以及召集农民工进行座谈,了解目前我镇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控情况,并把这次调研活动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相结合,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 一)农民工的现状:我镇有煤矿企业6家,地面企业8家,建筑工地6处,总计有农民工2500多人,是工人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业角度看,煤矿农民工占从业人员的22%,建筑业中占从业人员的53%,地面企业占从业人员的28%。文化程度在初、高中的农民工占从业人员的56%,小学学历的农民工占从业人员的33%,文盲、大学生占从业人员的11%.年龄结构在18—58岁之间,女性占从业人员的24%。

(二)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情况

1、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情况

据调查,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占30% 。目前,还有许多个体、私营企业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也有一部分很不规范,有相当部分个体、私营和民营企业,与农民工只有经济上的契约,没有任何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

2、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农民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大,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职业健康的教育培训,特别是一线作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生产知识。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不多,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比较淡薄,不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健康情况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制订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职业病危害严重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预案,没有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不组织农民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不建立职业病防治机构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60%的企业没有为从业人员配齐必要的防护用品。农民工超时劳动现象严重。许多农民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大部分农民工不知道《职业病防治法》,不愿去体检或者是因种种原因不愿意佩戴防护用品。

二、农民工安全生产及职业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业主对职业病重视不够,没有让其落实。 主要表现在:未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对工人未进行上岗前职业病等安全知识进行专门培训;在讲安全工作中没有提及涉及职业危害等方面安全知识;对工人劳动保护,基本防护设施投入不足,对离岗工作也未进行健康检查,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自保意识不强,对身体造成伤害无法保护。

2、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工人自保意识差。在调查中发现,有70%工人认为自己身体还好,能抵抗一些疾病,在涉危场所不佩带或不正确佩带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形同虚设,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工人将防尘口罩不用,认为方便说话,不知久而久之对身体会造成伤害等。

3、未对职工进行定期职业病专项检查,未建立职业病档案,从而延误了医治时间,加之因工人流动性大,即使患了病医治时费用谁出也会发生分歧,从而无法落实治疗问题。

4、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差。多数农民工缺乏参保意识,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不能顺畅衔接。农民工所从事的工种多为高危作业,且社会保障缺失、滞后,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仍然较低。

三、解决农民工安全生产问题的建议

1、要加大集体合同的签订力度,通过合同来约束企业规范管理。

2、要完善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力度,特别是煤矿、建筑、等高风险企业的农民工要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3、要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煤矿、地面企业、建筑工地等行业中存在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农民工开展职业健康专项检查活动。企业对农民工要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发放健康证明。对不组织农民工体检的企业,监督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整改的企业坚决给予重罚。

4、加大职业卫生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职业病危害程度和企业管理水平,明确重点监督对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协同行动,采取联合执法的形式,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

5、要加大投入,配备职业防控设施设备。要加大投入,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仪器。进一步完善职业病执法监督体系和职业病技术服务体系,要加强对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工

作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

二O一一年八月十七日

第5篇:关于职业病调研报告

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在我县贯彻执行情况

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人大主任会议要求,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听取卫生局,疾控中心,安监局,人社局,总工会,经信局,工商局等职能部门的汇报,与职业病相对易发生的煤矿,非煤矿山,制鞋,工艺饰品加工等企业进行座谈,并深入各厂矿企业现场参观,基本了解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在我县的落实情况,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

(一) 全县有近200家企业存在粉尘,高温,噪声,有机毒物,辐射等职业危害因素,而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又具体存在于采煤,采矿,冶炼加工,制鞋制衣等行业,从业人员近万名,其中80%以上为农民合同工,且文化程度不高.

(二) 职工的安全生产现状.

1.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据调查,在走访的6家企业中,全面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的只有一家国有煤矿,有两家企业虽签订了部分劳动合同,但主要针对的是技术管理人员,其余企业均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除国有企业全面告知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外,其余均未明确告知.据这些未明确告知劳动者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管理者介绍,他们认为告知劳动者这些危害因素,会鼓动劳动者去维权,将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在未签劳动合同的企业,有部分老板与职工签订的是协议,其中规定职工因疾病出现意外一概与公司无关.而来规避责任.

2.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情况.

由于人员流动性大,

第6篇: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

1.现状分析

1.1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1.1.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1.1.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1.1.3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1.1.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1.1.5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1.1.6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1.7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1.1.8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

1.1.9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05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01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

1.2国外职业卫生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面临新的挑战。

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近十年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1.3.2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3.3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1.3.4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1.3.5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3.6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1.3.7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1.3.8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

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机制。

4.3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的协调发展。

4.4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管理队伍。

4.5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让更多的劳动者了解职业病防治常识,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劳动者自我防范意识。

《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Ra8

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机制。

4.3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的协调发展。

4.4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管理队伍。

4.5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让更多的劳动者了解职业病防治常识,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劳动者自我防范意识。

《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Ra8

第7篇:职业病报告自查制度

职业病报告管理自查、互查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职业病防治法》及市CDC信息中心要求,为进一步作好本中心职业病报告管理工作,本中心信息报告管理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科室专业人员对本中心有职业病报告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职业病报告检查,提高本中心职业病报告、审核和登记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自查目的

规范本中心相关科室职业病报告和职业病网审核工作;提高职业病信息发掘、预警利用和交流能力。

二、检查人员

职业病报告领导小组全体成员

三、检查内容

1、职业病门诊登记

2、职业病迟报、漏报

3、职业病卡片填写质量

4、职业病报告网审核情况

5、职卫科对所属部门职业病报告培训、检查和指导情况

6、对检查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效果

7、对本中心信息报告和审核质量进行期中、期末评价

四、检查方法

1、检查形式:自查前进行相关人员会议和短期培训,之后按自查登记上相关内容逐项检查,检查完后进行结果反馈,小组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

2、检查时间:每半年1次,并根据应急要求随时增加自查次数和内容。

五、考核评估

年终将全年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并提请中心领导审核,纳入科室工作考核,按中心相关制度进行相应的奖惩。

北京市第六医院感控科

2017年07月19日

第8篇: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报告

崇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卫计局:

我单位于_____年___月___日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人在_________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体检机构具有相应资质),体检结果发现:无疑似职业病人,无职业病人(诊断机构有相应资质),现上报本《职业健康体检汇总表》。

对体检发现的异常人员,我单位已按照处理意见妥善处理。(如果没有体检异常的,删除这句)

附件:1.《职业健康体检汇总表》

XXXX公司(盖章)

201X年 X月 X日

第9篇:职业病自检自查报告 (2)

关于职业健康自检自查报告

市安监局:

根据2012年11月02日市安监局组织的关于职业健康的培训内容,我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面开展专项检查整治活动。目前,活动已取得预期效果,正在不断引向深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了确保专项检查工作扎实开展,公司招开了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本着“细而又细,实而又实,严而又严”的原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对全公司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广泛宣传职业病的防治与危害相关知识,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在本次会议上,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时开展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为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3、突出重点,综合整治。围绕本次工作重心,对公司生产车间及周围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对厂区环境卫生,重点检查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条件;对生产车间内部环境,主要检查员工是否按各工序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各生产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解决。在人事制度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坚持每一个新进公司的员工都要有健康证,老员工每年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当场整改的当场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责令限期完成。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活动,强化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在检查中还是发现个别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未按公司规定佩戴防护用品,经现场教育后当场整改;机修车间门口待维修设备堆放零乱,已通知车间负责人在一天内整改完成,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公司决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有计划性的对薄弱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切实做好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防治工作。

特此报告

上一篇:文物保护的方法下一篇:六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