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注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 是提高保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的相关概念尚不明了, 社区参与的现状不容乐观, 身份认同问题重重, 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城乡接合部新市民

“新市民”是城镇化的产物。在我国学术界, 关于新市民的研究起源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移民, 但是由于单纯的移民研究难以涵盖城乡接合部就地城镇化而没有发生地域转移的部分群体, 所以我国学者提出了“新市民”这个和“老市民”相对应的概念, 用来特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从最初的传统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化这一发展脉络上的所有群体”[1]。本研究所称的“城乡接合部新市民”, 是指在获得城市户口并在城市居住不足10年的原农民群体, 扩大了以往将农村新市民限定在“村改居”背景下的研究范围。

(二) 社区参与

我国学术界对“社区”的理解与政府语境中的“社区”有着较大区别, 大多数社会学家较为赞同从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共同关系三个角度探讨社区的内涵。本研究所指“城乡接合部社区”是政府语境中的社区, 即“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参与”的概念在学术界较为模糊, 本研究所指的“社区参与”, 是“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的各种组织和集体性活动的行动”[2]。

(三) 身份认同

“认同”指的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 主要包括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权责认同三个方面。其中, 身份认同的概念界定在我国学术界尚未统一, 社会学领域将其界定为个体为自身寻求群体归属的基础, 有学者从词源学的角度, 将身份认同界定为“身份+认同”。[4]本研究所指的“身份认同”, 是政治心理学视域下的身份认同, 即个体对自身所处环境、角色定位和应得社会资源的心理判断。

二、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社区参与的现状和问题

(一) 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社区参与的现状

综合全国各个地区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社区参与的个案研究情况, 结合本次在重庆市北碚区B社区的实地调查, 可以总结出我国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社区参与的现状。

在社区参与意愿方面, 参与调查的新市民中的大多数都表示愿意参与, 只有极少数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出拒绝参与的意愿, 总体的社区参与意愿良好。但是在实际的社区参与中, “经常参加”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9.4%, 整体的社区参与仍不甚理想。[5]在具体的社区参与内容上, 新市民的社区参与活动多为娱乐活动、爱心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等, 涉及社区事务组织、管理、决策和社区公共权力等深层次的活动内容较少, 参与频率较低, 整体社区参与内容不全面且深度较低。

(二) 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社区参与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各地区新市民的社区参与现状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我国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社区参与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参与意愿良好而实际参与欠缺、娱乐休闲型参与多而社区建设型参与少、经济利益诱导性明显而完整“权利”观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新市民的身份认同。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城乡接合部新市民自身固有的原因, 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等;另一方面也和政府政策、社会保障的机制缺位有很大关系, 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且方式单一、住房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充分就业实现难、社会管理水平滞后等。此外, 新市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实现, 新市民很难从以“血缘”“亲缘”为主的农村社会网络关系中迅速脱离, 进而适应以“地缘”“业缘”为主的城市社会网络关系。[6]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要想解决新市民的社区参与问题, 就必须要重视新市民的身份认同。

三、增强城乡接合部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对策

(一) 转变个人思想, 增强自我认同

城乡接合部新市民要想完成自我身份的转变, 就必须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自我认同。一方面, 要尝试改变不合时宜的观念或行为, 积极主动地适应社区的居住方式和社区人际关系, 参与社区管理活动, 融入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 要正视自我, 转变观念, 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技能培训, 加强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转型能力。

(二) 完善政府制度, 保障新市民权益

为了给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身份认同创造良好的环境, 国家和政府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对相关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首先, 要继续加快城乡二元制度改革, 弱化“农民”这一代表着社会等级的制度身份, 使农民更快地从城乡二元制度的束缚中走出来;其次, 要深化改革征地制度, 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 切实保障失地新市民的合法权益;最后, 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新市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等, 切实提高新市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 倡导社会帮扶, 消除老市民偏见

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市民化转型, 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共同帮扶, 为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身份认同营造一个积极、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做好衔接, 确保新市民能够找到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企业和公司在招聘时, 可对新市民采取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方针, 为新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公益团体和慈善机构要进入社区, 帮助新市民解决实际问题;“老市民”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新市民, 尊重新市民的人格尊严。

(四) 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参与水平

社区是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新家”, 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社区管理者要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出发, 加强社区建设, 提高新市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首先, 要充分认识到新市民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新市民决策参与机制;其次, 要加强社区管理队伍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以此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 调动新市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再次, 要扩大社区的公共交往空间, 加强新市民的社会交往和邻里互助, 建立有助于社区参与的和谐人际关系;最后, 要根据新市民的实际需求, 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建设活动, 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在实践中提高新市民的社区参与水平。

城乡接合部新市民正处于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城镇市民过渡的重要时期, 新市民的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不仅需要新市民个人的努力, 也需要政府、社会和社区多方扶持, 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唯有如此, 才能促进社区和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社区和社会的和谐。

摘要:在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 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的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重庆市某城市移民社区进行了调研, 发现社区参与是影响农村新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农村新市民的社区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有较大差异。农村新市民个人以及政府、社会、社区应共同努力, 采取多种方式调动新市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以此加强农村新市民身份认同, 助推社区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新市民,社区参与,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 李博.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新市民身份认同研究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 2018 (9) :151.

[2] 吴晓凯.城郊“新市民”群体的社区参与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X社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3] 张淑华, 李海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测量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 :46-52.

[4] 朱平翠.失地农民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 (11) :41-44.

[5] 杨小帅.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新市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17:16.

上一篇:南宁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下一篇:老城区中小学用地扩展对策研究——以惠州鹅岭、桥东、下角片区中小学校用地扩展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