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精选10篇)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篇1

为贯彻落实县委书记张建对《武汉通报10 起“新衙门作风”和“微腐败”典型问题》作出的批示精神,推动金城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12月28日,金城乡组织乡机关党员干部召开了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会。

会上,乡纪委书记杨涛带领机关党员干部传达学习《武汉通报10 起“新衙门作风”和“微腐败”典型问题》的案例,要求各包村干部组织村“两委”认真学习典型案例,强化警示,举一反三,认真查摆,对本村存在的风险点和突出问题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切实整改,进一步把我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为创建美丽金城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篇2

一、实行集团帮扶制的背景

在实行集团帮扶制之前, 我们这几所学校在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学校领导相对独立, 交流较少。在2008年前, 几所学校都是独立的个体, 各自为政, 互不制约, 相互学习求发展的主动性不强, 学校领导在一起共谋发展的几率很低。二是联盟学校交通闭塞, 流动较少。与我校结为集团联盟学校的大溪、可大学校地湘、鄂、渝三省交界处, 万木屯上小学与贵州交界, 几所学校均是典型的偏远农村小学, 离县城较远, 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教师观念较陈旧, 教师互不往来, 也没有支教、上挂学习的流动机制, 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三是教学研究流于形式, 实质较少。由于学校是相互的独立体, 学校之间的教研工作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根本没人来组织几个学校在一起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不能给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 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有送教下乡工作, 但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委安排的送教下乡任务, 是一种潜意识的应付检查, 根本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四是各校办学目标盲目, 平台较少。各校办学目标不明确。教育思想、理念相对落后, 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学校发展活力不足, 乡镇教育管理中心的管理水平、治校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近年来,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城区学校资源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加突出;农村学校经费运转十分困难, 给予教师发展平台少。五是学科专业教师缺乏, 师资不稳。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能力与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有较大差距, 各学科专业教师奇缺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新招考教师因自然条件、生活及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安心教育, 学科性矛盾、年龄结构、男女教师比例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呈现。教师职业倦怠感十分普遍。教师的基本理念、师德建设、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培训培养方式亟待改进, 教师的终身学习观念短时间还难以深入人心。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集团帮扶制的主要做法

集团帮扶制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理论基础, 立足于我县“渝鄂湘黔毗邻、民族地区、大农村、大山区”的资源状况, 在遵循教育内在诸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相互联系的规律, 而提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区域教育统筹发展新型运行机制。我校与万木屯上、可大、楠木、大溪建立集团发展学校, 联盟学校又与其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学校结为集团学校,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一是调研会诊, 确定目标。我校通过到联盟学校实地调研, 与领导、教师交流, 对联盟学校办学思想、师生发展目标、教育教学、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会诊。根据几所学校的地域、规模、特点, 从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校文化等方面作思考, 明晰办学目标, 以打造“卓越课堂”。

二是四方对接, 扎实推进。我校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上, 坚持调研是发展的前提;完善管理是发展的基础;创新运行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注重内涵是发展的要求;立足师资是发展的最佳突破;课题研究是发展的有力推动。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结对帮扶。第一、校长干部对接。为了加强工作交流, 集团牵头学校校长每期到联盟学校调研一次, 与集团学校领导一起诊断, 对症下药;副校长及中层干部每期到联盟学校帮扶一次, 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集团学校领导班子每期进行一次交流活动, 交流学校管理, 共找管理过程中的得失, 共享双方管理过程中的有效经验。第二、教师对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学期我校组织一次多学科的优质课到联盟学校, 进行说课和课堂教学的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培训;开展上挂学习活动。建立教师上挂制, 联盟学校选派1—2名教师到我校上挂学习, 我校派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进行指导;开展支教学习活动。四年来, 我校派出骨干教师10人次到联盟学校支教一年;其次为教师搭建平台, 相互交流。我校与联盟学校的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梦想沙龙QQ群、集团学校QQ群等) 。教师就备课、上课、听评课、学生养成教育、班级文化、学生管理等进行交流探讨, 共同促进和提高。第三、科室对接。集团学校科室间每学年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交流活动;每学期与联盟学校开展一次大型的校本教研研讨活动, 课堂相互开放, 互派教师观摩、研讨, 研究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每期组织一次教师培训活动, 通过培训交流, 提高教师素养和专业成长的速度。第四、学校特色文化对接。通过集团学校的调研会诊, 共同商定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及内容, 打造鄂湘渝黔边区特色教育;每年举行一次特色成果展示活动, 开发学校特色校本教材, 互帮互学, 孕育学校文化特色。

三是项目支持, 资金扶持。我校在深入各联盟学校调研后, 发现各联盟学校的硬件建设项目启动缓慢, 资金缺口较大,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在了解情况后, 我校多措并举, 帮助联盟学校争取项目资金, 从学校的经费中对联盟学校中最困难的学校 (万木屯上小学、清泉小学等学校捐资2万元) 予以支持, 协助万木屯上小学、可大小学、大溪小学这些边远学校到相关部门争资立项, 尽快解决各学校各项在建项目短缺的资金, 确保学校硬件建设稳步推进, 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是完善制度, 确保落实。为了达到集团共进的目的, 让集团共建得到落实, 我们采取以下保障措施:建立保障机制。建立共建活动领导小组, 由集团学校校长任正、副组长, 各校由一名副校长具体抓此工作, 完善制度, 建立联络机制和共建工作机制, 定期讨论共建工作的推进情况。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对支教上挂、参与教育教学研讨的教师, 在评职晋级、评先选优、外出培训上, 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

三、集团帮扶制的创新突破

到目前, 我校教育经过全面深化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和改革试验, 着力于名师名校联动、均衡优质特色、教育扶贫组合几项行动计划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教师交流, 形成机制。教师交流机制的工作重点是加强集团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与配备。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促进教师队伍由超编的农村集团联盟学校向缺编城内学校上挂学习、由城区学校向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流动。

二是教育合作、资源共享。集团学校建立了发展共促体, 实现了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的共享。如:教师积分考核办法的推广实施;集团学校办学质量都相对提升。近两年, 在县教委年度综合考核中, 大溪教管中心上升了十个名次, 万木教管中心上升了3个名次, 楠木教管中心成为三类的一等。

三是特色彰显, 百花齐放。民族小学的科技特色建设初现成果, 大溪镇中心校民间体育活动扎实推进;可大中心校民族教育走进课堂;万木乡屯上小学“三声”教育 (读书声、歌声、笑声) 初显生机;楠木乡中心校“小班教学”初见成效。学校社会知名度连年提升;

四是明确思路, 返璞归真。我校着手集团学校教育扶贫探索, 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标, 倡导学生主动读书、健康快乐成长。地处渝黔交界的屯上小学, 实施图书进教室, 教室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

五是校际联动, 共同发展。集团学校把握县情校情和时代要求, 转变观念, 开放办学, 共谋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 逐步实施“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四大管理机制, 依托集团发展平台, 大溪小学、屯上小学、可大小学、楠木乡中心小学积极走出去, 吸收周边学校的精华来升华本校, 学校教育教学发生明显变化, 极大地带动了帮扶学校共同发展。

六是创建名校, 辐射周边。民族小学创新式地走出了“重内涵、出特色、铸名师;建团队、搭平台、提水平”的创名校之路, 使民族小学的科技、民族特色辐射到集团学校。在2012年4月举办的全国梦想研讨会上, 集团学校教师代表的积极参与, 使教师团队精神集中展现, 梦想理念在集团学校得到拓展延伸。

四、集团帮扶制的思考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篇3

阵容强大 规格一流

“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是经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编委会批准举办,是经国家清理整顿各类论坛之后批准保留、继续每年举办一届的权威论坛,是唯一以全面小康为主题的国家级大型论坛,是社会各界把握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探寻发展模式、树立地区形象的交流与展示平台,自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特为本次论坛发来贺信。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卫生部原部长高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原省长洪虎,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原中农办主任段应碧,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求是杂志社原社长、《小康》杂志社编委会主任高明光,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所长曾少华等党政官员、学者及媒体记者300多人。

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在致辞中说,《小康》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过去的六年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在致辞中说,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多年来成都市坚持从打破城乡分置入手,推进行政体系管理改革,调整各职能部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颁证,按照决策与执行分离,政府职能与机制职能分离的要求,由村民代表会议或议会式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实现了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监督工作的满覆盖;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优质服务资源城乡满覆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满覆盖。

葛红林表示,本届论坛选择在成都市举办,不仅为成都学习统筹城乡发展先进理念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而且对推动国内城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也将产生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成都市将以本届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充分国际化,全面现代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样本。

在本届论坛除了嘉宾主题演讲之外,还举办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城乡统筹与社会保障”、“城乡统筹与土地制度改革”三场高峰对话,通过案例演讲、专家点评、台上台下互动,呈现党政领导与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的精彩辩论。

论坛组委会还经过专家推荐候选单位、网上投票和专家推选委员会的审核等程序,推选出2011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特别贡献城市”“十大示范县市”“十大民生决策”“特别贡献企业”“成长型百佳县市”“十大社会管理创新”七项大奖,以铭记先进人物和机构的卓越贡献,分享全面小康建设成功经验。

主题演讲 全面深刻

11日上午,盛大的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共有九位嘉宾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们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阐述的观点都非常鲜明而又深刻。求是杂志社原社长、《小康》杂志社编委会主任高明光主持了这一演讲环节。

一直以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是近来各界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高强在演讲中指出,单纯从数字看,地方财政状况似乎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实际上地方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却依然非常困难。其原因突出表现是财权在上,责任在下。

高强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处理好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当务之急是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之间的责任。中央财政制定新的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的可能,并提供相应的财力保障,同时大力压缩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转移支付一般应该不再要求地方配套。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原省长洪虎则从推进城乡中医药事业统筹发展的视角发表了演讲。他表示,在当前普遍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可以大大地降低医疗费用,延缓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与医保资金供应相对困难的矛盾,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基本医疗模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最主要矛盾是城乡统筹。

“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城市,而是三农问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指出,必须扭转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思路。这样一个思路,其结果是中心城市越来越大,广大的農村得不到发展,城乡的差距更加扩大。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从城乡文化差距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只关心文化活动怎么下乡为农民服务,这样理解是不够的”。李君如强调,以往文化资源配置中无论资金投入、人才流向,还是设施建设上总是向城市倾斜,这种格局不利于把我国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必须要改变这种局面,形成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医药卫生事业有着巨大的差距。如何缩小这个差距?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提出了“共享、共建、共有、共赢”八字方针。共享就是城乡共同享受优秀医疗资源的供给;共建就是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设计。

陈文玲表示,广大的农村应该“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灵活执业,通过医疗服务体系再造,城乡一体化医疗供给,既可以实现城市农村的“共赢”,也可以实现医疗机构、患者、政府的“共赢”。

“城乡差距总体上看不是在缩小,扩大趋势还没有扭转,这意味着在我们涉农制度安排方面有重大缺陷。”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建议,要探索耕地保护评级制,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创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最关心的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虽然今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市居民收入。但他认为,能不能形成城乡居民差距缩小的拐点,明年是关键,明年面临的困难程度和不确定性比较多。

成都市常务副市长孙平在演讲中介绍了成都经验。他说,成都、实现了适应科学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和组织功能再造,通过制度认同和构建,保障了民主自治权利和财产民生权利同步集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同时有效地化解了“被自治”、“被民主”的问题,实现了自治民主制度建设的征管用和可持续。通过城乡基层民主探索,我们体会到中国在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应该也完全可以实行更能体现公平正义准则和民主管理要求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

主题演讲的最后,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原中农办主任段应碧强调,统筹城乡其精神实质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由于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路径、具体的措施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应当允许各个地方按照这个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探索去试验去闯。但要有一条原则,那就是要符合统筹城乡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相反。”

三场分论坛官学商互动

观点与思想激辩中升华

在经历了精彩而又紧张的主题演讲之后,下午三场并行的分论坛同样高潮不断,吸引了多位官员、学者、企业家以及媒体人共同参与。

在以“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的分论坛中,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表示,由于治国方面的一些政策制度,导致了我国城乡差距扩大,这是作为一个执政党需要检讨与反思的问题。

著名社会专家孙立平指出,农村的财富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中国城乡差距的问题不能够仅仅围绕收入的问题来看,更要重视财富分配的问题和相关的制度安排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在“城乡统筹与社会保障”分论坛中指出,社会保障是农民应该享有的权利,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他不赞同一些地方以财政不足为由,放弃对农民实行基本的权利保障。

土地流转政策在推进的过程中,往往与农民的价值观产生冲突,“城乡统筹与土地制度改革”为主题的分论坛,重点探讨了 “土地流转”的是与非。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虽然肯定土地出让带来的成就,但同时要认清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要防止“土地合法流失”,损害农民的利益。

中国民企国际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亚洲知识管理协会院士陆德则特别指出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漏洞。他认为,增减互补的政策没有考虑到级差地租理论。土地和土地之间不该按照量来交换,而应按照价值来交换。“质量好的地,与质量差的地,其价值是不一样的。”

在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周为民看来,土地流转制度对于打破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民冒死分田开始的,其实质就是对土地产权制度的一种变革要求。

七项大奖一一揭晓

公益拍卖彰显爱心

11日晚六点,2011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历经官员、学者、企业领袖代表的舌槍唇剑激辩之后,在世纪城娇子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激动人心的颁奖盛典。

2011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特别贡献城市”“十大示范县市”“十大民生决策”“特别贡献企业”“成长型百佳县市”“十大社会管理创新”七项大奖一一揭晓。

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指出,获奖单位和个人的相关典型与案例,可谓2011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科教文化领域的大事,比如天宫一号上天,蛟龙号下海,公安部部署全国打拐等,都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进步和更加关注民生的标志;相关的人物则分别是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为我国全面小康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和典范,包括张维迎、万建华、陈士渠、刘峰、廖晓义、崔根良等,以及成都、重庆、南京、中山、昆山等城市的代表,他们的创新经验与卓越贡献,值得宣传、交流、推广和表彰,他们的业绩值得社会铭记。

在颁奖典礼上,求是《小康》杂志社和论坛组委会特别设计了二场公益拍卖,所得款项用于捐献给大营盘小学和中国少年棒球队。

第一场公益拍卖的是《新周刊》杂志社总编辑、著名书画家刘胄人先生的作品。经过多次激烈的竞拍,来自浙江的张坚先生以8万元竞拍成功,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大营盘小学的孩子们。

第二轮公益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中国少年棒球队,被拍卖的《纳凉图》作者是当代浙派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戴云辉先生。经过激烈的竞逐,来自浙江的潘家海先生最终竞得作品。

当晚,《小康》杂志社在充分考虑大营盘小学和中国少年棒球队的现状之后,决定联手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助学助教专项基金,分别向他们各捐赠全国特级教师学习卡20万元。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篇4

2011年以来,按照市委构建“百局联百村”的要求,我局扎实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与下城子镇新利村进行“结对共建”,签署了共建协议,内容包括:建立一个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实现城乡两个方面基层党组织互促双赢,围绕“基层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管、干部人才共育、科学发展共赢、困难群众共帮、党建资源共享”六大目标,开展“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办一件实事、为农村党员上一次党课、召开一次联合组织生活会、开展一次民情民意访谈、帮扶一批困难党员群众”六个一活动。结对以来,城管局把结对共建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践行党的宗旨、改进工作作风、保持生机活力、争创一流业绩的有效平台,不断探索城市与农村联动,党建与经济同抓,党员与群众共富的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增强了机关党建工作的效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支部“结对”强班子

自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双方共同推动支部建设。一是抓好党支部班子队伍建设。结对以来,城管局先后对新利村班子成员进行了法律知识、党务知识、科技知识的培训,并组织村“两委”成员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干部的眼界开阔了,干劲足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抓好村党支部活动室建设。2011年,城管局克服困难,多方筹资共

1支持新利村建设资金7万余元,为提升村党员活动室服务党员、群众的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加强村党支部组织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城管局机关党支部先后帮助帮新利村党支部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党员目标考评等制度,用制度管理党员,用章程规范党员,用纪律要求党员,使每位党员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四是党支部间经常性开展班子座谈会,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研讨新时期开展农村党支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开展座谈会、联谊会等,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

二、党员“结对”提素质

在深入开展共建活动中,我们积极组织“结对”党支部、党员之间,开展“结对帮扶、上下互动,双向帮学”活动,将学习教育活动辐射到基层广大群众中去,使机关党员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党性得到锻炼,农村党员素质得到提高,群众得到实惠。一是开展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一对一”帮教活动。从政治理论学习、科技知识、扶贫帮困等方面进行帮学、帮教、帮扶。针对农村党员文化程度低,居住分散,组织学习少的实际,在帮建中,城管局机关党支部及时抽调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党员,有的放矢的组织党员学习、讨论,重温入党誓词,牢记服务宗旨。二是高度重视党员的管理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

发展”的方针,确定一批思想素质好、有技术专长、经济发展意识强的年轻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予以培养,有效补充农村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改变了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农村党员带头致富的水平。三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进行帮建。以提高党员科技素质为重点,对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协调、邀请专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3场次,参训党员群众达300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四是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城管局广泛动员机关党员干部捐款捐物,扶持贫困户、慰问困难老党员、救济特困户,树立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项目“共抓”促发展

结对共建是载体,根本点在于促发展。我们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对村经济发展作为城乡结对共建的落脚点,本着“发挥优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帮助结对对象理思路、建机制、上项目、搞服务、促增收。在帮建过程中城管局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积极帮助帮建村大力发展经济。一是结合村情,培育主导产业。如帮助新利村形成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不同形式农民增收渠道,培育产业示范户5户。二是抢抓农业综合开发机遇,跑项目、筹资金,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一事一议帮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篇5

———记山丹县城乡规划局局长 陈明

(山丹县城乡规划管理局

周婷)

在我县城东郊5公里处,有一个名叫十里堡的村庄,一千多人,八千多亩耕地,一直以来这里的村民都以设施农业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近些年来,党的好政策带领这里的村民在家门口搞特色种植、走出家门在劳务输出的队伍里创业。虽然收入比以前高了,日子比以前好了,但由于这里基础设施薄弱、设施农业发展力度不够、产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全村依旧有20户贫困户的生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今年年初,全省开展的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给这类人群带来了福音,于是在这次帮扶行动中有了这样一位一心牵挂着贫困农民生活的热心人。

他始终心系联系村产业发展,重点帮扶制定规划,铺设富民“致富桥”;始终心系帮扶户脱贫致富,搭建为民“连心桥”。他始终胸怀大局,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全心投入这次帮扶行动,由于多年的工作关系,他常常下乡与老乡们吃在一起,聊在一起,深深了解农民的所需、所想、所求,常常开心的说:“我就是农民的儿子”,他身先士卒,带领全局领导干部深入十里堡的村舍调研,在田间地头、农舍场院,处处留下了他访贫解困、真心为民的身影,他就是我县城乡规划局局长陈明。“如何推动联系村的整体发展,辐射带动村民收入的提高,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怀着这样的问题和他多年下乡了解的情况,他带领全局干部按照“引进一个项目、输出一个劳力、提供一条信息、传授一门技术、帮办一件实事”的工作目标,为村委会理思路,定规划,给群众出点子,想办法,为十里堡村人民群众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在特困户赵成民和石作智家中,他详细了解了赵成民和石作智家的基本情况后,亲切的对他们说:“以后咱们就是亲戚了,我会尽全力帮你们家尽快脱贫致富!”当看到赵成民老两口居住在破旧土房时,陈局鼓励他兴建住房,并将危房改造项目的惠农政策细心宣传;在看到石作智家中久病的儿子和为治病生活困难的景况时,陈局面对“穷亲”的窘况,他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有信心,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医学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会帮助你寻求国家白血病治疗的项目,我们还可以依托小额担保贷款扩大你的养殖规模,我今天给你带来了几本关于养殖的书籍,你好好学习学习,争取把你的羊圈变成养殖基地。”鼓励夫妻俩不要放弃,耐心的宣传党的好政策,为家中带去希望。在交谈中,陈局在他的“双联”工作手册上详细地记下了赵成民和石作智家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贫困原因以及他们商量制定的帮扶脱贫计划等内容……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陈局多次带领全局帮扶干部走家串 户,与每家农户亲切攀谈,进一步了解农户的家庭状况、村庄目前面临的困难。在了解到村上渠道建设滞后,渠道年久失修,渗漏水现象严重的情况后,马上联系先后两次送来水泥 吨,积极投入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知道了村委会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新建创业亭1座、园林广场1处,陈局便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十里堡村设施农业园区、文化站、村委会门前广场等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在建设项目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质量,派技术人员做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对村委会为完善基础设施确定的其他项目的建设将提供相关的辅助工作,如施工放线等。针对农村群众致富缺技术、没手艺,综合素质较低,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对当地群众进行了致富技能培训,基本实现了每个帮扶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和身体残疾的群众,对因遭遇挫折、帮扶干部千方百计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二社村民石贵玺,由于常年为久病的妻子治疗,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在妻子病逝后,独自照顾一双子女,生活困难,无力改善居住环境,今年在陈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建起了新房,搬进了新居,原没有围墙的土木房,现已改造成为宽敞明亮,结构合理的四间砖混房屋,原一步一坑的泥土地也被硬化成开阔平整,干净整齐的庭院。与石贵玺的交谈当中,我们感受到他住进新房的喜悦和安慰。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篇6

梅河口市水库中学

贺黎明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追求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我国古代的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教育的平等性”,乃至“受教育权”被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都说明人类社会把平等教育视为理想的教育。

我市虽经过普九等工作,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教育的公平、公正的问题,普及义务教育在不公正、公平的影响下,也逐步走向形式和纸上功夫。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很清楚这其中的问题。

我市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不是学生入学机会平等的问题,而是由于我市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不仅是我市的教育现状,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我市城乡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的配置很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市区学校,部分农村学生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资源。

我们虽然经过普九工作,大大改变了农村学校的面貌,但由于近几年来教育投入的不均衡,使得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被市区学校远远的抛在后边。近年,市区学校纷纷建起了教学楼,学校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信息,也使孩子眼界更宽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高了。然而,农村学校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学校无处要钱,政府又不给投钱,部分学校的校舍已经出现了危机,现代教育设备更是无力添置,中心校还好,村小至今还是微机空白校。市区学校的楼扒了又建,微机换了又换,而农村学校还是那栋房,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城乡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二、城乡师资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农村学生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

近些年,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教师队伍没有新鲜的血液充实进来。每年的几个招聘名额也都给了城区的几个重点学校,农村薄弱学校无人问津,使得现在师资队伍是强的更强、弱的更弱。首先,现在许多农村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中学教师中也有很多是师范毕业生,一所学校里只有寥寥几个大专生。部分教师由于文化底蕴较浅,又不重视学习和研究,造成思想僵化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次,由于农村资金的不足,教师缺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教育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虽经过几次培训,但培训后由于没有再锻炼和再学习的机会,根本没有操作的能力,无法面对信息化的现代教育。再次,由于对市区重点学校的倾斜政策,使农村部分教师相继被聘到城里任教,无疑又削弱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学生在享受教育的人力资源上存在不平等。

三、由于上述两种原因造成的“择校热”,造成学生分布的不均衡,以及民办学校的不规范竞争造成的教育市场的紊乱。

由于无法实现平等的享受教育资源,使我市出现了择校热。部分学生纷纷投向城里的重点校,使得市区学校人满为患,不断的盖楼以适应学额的增多。相反,农村学校学额逐年减少,已经到了无法维系的地步。更有一些人,面对此种情况,不深思其危害,反而将部分村小兼并掉,还美其名曰“资源整合”。使得农村学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奈的进城或流失,进城的学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又在享受不平等的教育过程。流失的学生根本就失去了享受教育的机会。

另外,我市民办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他们不择手段的到处挖学生,到处花高价买学生,使得农村学校无好苗,甚至有的学校怕出好苗,他们一挖就是一小堆呀。

上述是我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的表现,它的危害是:

一、严重影响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由于教育资源城乡之间的差距和部分村小的兼并,已无法保证学生完成学业,致使近年来学生流失出现反弹,已经严重影响到普及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同,有的甚至无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影响到公民的素质。

三、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党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建设者,而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使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很难提高。

四、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由于不均衡导致一部分人心理的不平衡,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接受城里的“高楼大厦式的教育”,有一些家长采取了偏激的手段搞钱,给社会的安定带来隐患。

面对上述的种种差距和危害,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我认为:

一、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不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到城区学校的改善,而是将资金投入到农村学校的改造上,使农村学校逐步缩小与市区学校的差距,使农村学生不必择校就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

二、加大对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的投入,使微机进村小,使学生享受同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

三、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将教师聘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广开招聘之门,让好的师资和新鲜的血液充实进来,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创造一种教师竞争和自我提高的氛围。调整城乡之间师资力量,解决差距悬殊的问题。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重点加大对不合格教师的学力提高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推动城乡教师间的交流,多组织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送课下乡,认真开展好联片教研活动。

五、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对不遵循教育规律和竞争规则的学校坚决予以限制,使教育市场更加规范化。

六、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规范学区,使大部分学生在最近的学校读书,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对部分有能力的择校生要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

七、在中考政策上对农村学校倾斜,学习一些县的经验,采取照顾录取的政策,使农村学生不再想进城,保证学校发展的均衡。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篇7

在加快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道路上, 我们有着很深的感受:一方面是城区需要农村的好生源, 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的落后, 而城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进步。从根本上讲, 中学 (初、高中) 教育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的开发上。

因此,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 应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 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的构建, 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在这项工作中, 作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城区中学肩负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们的做法更多地体现了以生源竞争为目的的帮扶思路。如支教、送教下乡、举办讲座、请乡镇教师参与城区学校的校本教研等, 一方面加强了与兄弟学校联系, 使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能到我校就读, 一方面也促了进乡镇学校的师资力量, 但因实施过程中存在被动性、盲目性、肤浅性, 而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 笔者认为应更倾向于城乡教育“互动发展”的思路。

何谓“城乡教育互动”?即城区教师“送教下乡”, 传播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听课, 学习现代化教育、管理技能。

因为“互动”, 城乡均为主动积极的状态, 每所学校、每个教职工都知道我需要什么, 这样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因为“互动”, 城乡容易形成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 更有利于真实问题的解决和智慧的生成;因为“互动”, 便于形成互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要开展好“城乡教育互动”, 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立长效对口合作交流工作机制是构建城乡教育互动体系的关键

“城乡教育互动”不能是一个短期行为, 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 推进教师交流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探索建立教师交流的有效机制, 是提高双方教师队伍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 严格选拔支教人员, 定期开展合作交流

市教育局应每年在系统内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指导城区学校在合理配置下学期师资的基础上, 推荐师德好、业务过硬、并有志于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从事支教工作, 保证支教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定期召开支教工作交流研讨会, 商议支教计划和总结, 互通支教情况。新老支教教师定期就如何更好地完成支教任务, 如何适应支教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展开研讨和交流, 并为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做好对口交流工作提供信息及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为以后保质保量地做好对口交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落实支教政策, 完善支教激励机制

教育局在保证支教教师原有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稳步提高的基础上, 要全面落实支教教师的津贴、生活及交通补贴等待遇。派出学校与支教教师建立经常联系制度, 学校领导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学习和生活, 及时传递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 为他们更好地开展支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中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中, 对支教教师实行政策倾斜, 以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派出学校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和年度考核中, 对具有支教经历和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教师均予以优先考虑。

二、拓宽渠道, 不断提高“城乡教育互动”工作的实际效益

(一) 对口支教与教研实践相结合

教育对口交流为城乡教育沟通架起了桥梁, 支教教师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支教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 更要主动地构架起两校之间教育教学交流的桥梁, 促进双方在教科研、学校管理、年级组和教研组建、学校德育等方面的交流研讨、合作发展。如利用城区中学校园网建设处于本区领先水平的优势, 为支教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并建立了长效的联络制度, 继续远程维护该校的校园网建设, 并适时指点带教支教学校的网管员, 开展课题研究, 通过定期深入学校听课、评课、上示范课、指导集体备课等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 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的同时, 帮助郊区农村学校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规范化水平方面开展支教工作。使所有参与对口交流的学校都建立起教研活动交流机制, 实现双赢。

(二) 对口交流与挂职学习相结合

由市教育局选派的中青年骨干校长到农村中学开展为期三至六个月的挂职锻炼。为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管部门应专门召开挂职锻炼拜师结对会, 使带教工作做到定人、定目标、定措施。挂职锻炼制度的实行, 更能为推进城乡之间、支教挂职对口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的实质性作用。

(三) 对口交流与送教上门相结合

为真正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城区中学应采取送教上门, 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 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委派学校骨干教师到对口学校上示范课, 深入对口学校听课, 参与指导对口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 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三、政策、资金到位, 是城乡教育互动双赢的保障

1.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 设置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养专项基金, 为我市教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制订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优惠政策,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农村学校跨校聘用兼职教师。

3.创新农村教师援助机制, 统筹调配全市中小学教师资源, 建立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明确流动对象的条件、定期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时间、流动者的待遇等, 把好选人关, 把好使用关, 把好监督关。促进教师, 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均衡配量。

4.创新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制, 整合教师进行学校与电教、教研、电大工作站资源, 构建现代教师培训机构, 提高培训质量。

[责任编辑:邵猷芬]

摘要:近年来, 由于农村教师大批选调进城, 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从提高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入手, 构建城乡教育互动模式, 以缩小农村与城区中学的差别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双赢, 并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操作, 非常具有推广意义。

浅谈城乡教育公平 篇8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

何为教育公平?典型的说法主要有:

肖建彬的《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是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表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的一种主观体验、社会制度、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是促进社会公平、个体发展与人类解放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王延寿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理性审视及对策研究》中认为,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郑晓鸿在《教育公平界定》里解释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分为三种类型:观念层次的教育公平,是对教育市场公平和教育社会公平的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是以人们对教育市场公平和教育社会公平的合理性的判断作为评判标准。教育市场公平是一种使教育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最佳配置的方式不等于最理想的配置方式,必须实施机会平等、交易平等及竞争平等。而机会平等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教育社会公平也即财富和收入的平等,对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已有的受教育程度和一定时期内所受教育程度的平等。

二、农村和城市教育现状对比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教师福利待遇、国家投入等方面。农村学校相比城市学校来说明显处于一个劣势地位。学生用的依然是年久失修的桌凳,被刮得“伤痕累累”的黑板,远程教育设施对农村学校而言,更是非常神奇的宝贝。城乡教育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都倾向于待在城市,城市对他们有着无穷的诱惑力,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乡村极度缺乏教师,师资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的城市地区。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农村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国家一直都在强调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资金,可这当中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流入到了城镇学校中去,所以造成了城镇学校越办越好,综合实力越来越强,而乡村学校则是越来越破,有些乡村地区甚至都撤销了乡村小学。

三、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几点措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就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引起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首要因素是经济,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就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经之路。

1.对于国家来说,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均衡教育资金的投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在财政投入中占有优先地位,增加财政收入中农村基础教育所占的比例,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经济水平,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像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全免措施就有效地保证了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能进入学堂,接受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的补助力度,尽可能地解决一些贫困落后地区教师的住房条件,提高条件艰苦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通过这样一些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进而保证农村地区的师资能够跟上城市的步伐。

2.对于学校来说,就要用物质去吸引人才,用真诚去留住人才,用成果去感谢人才。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如果学校能在教育信息化这一块加大投入,多引进一些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教育,就可以拓宽老师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能在网络课堂中和全国的名师零距离接触,最大限度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3.对于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意识:知识能改变命运。家长应彻底摒弃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不论男女均有权利接受教育,都能为他们的人生奋斗,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四、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意义

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有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平与稳定。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可有力地缓解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有力地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为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证。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对农民来说,可以接受正规教育,能更好地运用正当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能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二中学)

社区城乡环境整治简报 篇9

近日,xx村召开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夏季行动”会,组织党员志愿者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纷纷深入到包组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全民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

抓好“六清理”,即清理边沟、清除泥土、清扫道路、清理私搭乱建、清理柴草堆、清理垃圾堆,彻底改变脏乱差现状。同时,号召党员主动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生活垃圾、柴火堆等,做到自家门口干净整洁,不乱堆乱放垃圾和杂物,并充分发挥宣传员的作用,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走村入户、电话及微信等联系方式,积极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和工作要求,让村民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城乡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篇10

衡阳县东山完小校长 刘黎明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艰难。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待遇差距等,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设施与设备的不均衡。农村大部分村小完小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简陋教学状态,别提什么电子黑板、多媒体教学、实验操作等。

(二)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大量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单向流动,原因在于城镇学校教学设施与设备好、工作条件较好。

以上不均衡势必造成:

1、学生留不住。大量学生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涌向城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造成了城市公立学校的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的出现,而农村学校却校舍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2、教师留不住。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巨大差距,给老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农村老师一门心思往城市里钻,有的老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磨洋工,极大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质量上不来。教育的不均衡,最终造成的是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数字甚至超过城市学生,农村教育滞后发展势必拖了整个教育的后腿,同时教育的不均衡也必给社会带来不公,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1.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落后,别说多媒体教学设施,有的连录音机都没有。没有音、体、美、英语等专职老师,希望政府统筹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在现代教学装备、图书、课桌椅等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建立明确的规划,确保在若干年内能实现城乡学校硬件上的均衡化。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能享受到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

2.探索学校公用经费分配的新思路。生均公用经费城乡统一,是教育均衡化的产物,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生源出现减少的趋势。像小班化(25~30人/班)的学校,学生总数少很多,总的公用经费也就随之下降,但是班级数、教师人数、学校支出基本不变。所以,在资金上应该向这些学校倾斜,例如以初中45人、小学40人为班级标准,不到标准人数的班级(小班),按标准人数补足公用经费。

(二)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农村教师工作条件较艰苦,建议加大农村教师津补贴,出台职称评聘优惠政策。让农村教师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以外,还可以享受一笔相对可观的津贴,从而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对那些长期奉献在边远山区的老师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让他们带着感激服务于教育。

2.加强宣传,树立农村学校的良好形象。农村优秀生源的流失,既有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上不正确的主观认识,总是认为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事实上,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一直在缩小,一些农村学校的成绩并不逊色于城镇学校,而且富有特色。只有加强宣传,充分展示农村学校的成绩和特色,才能稳定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客观上也为农村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和鼓励人才流动

教育的均衡化,说到底是人才的均衡化,“择校热”,更多反映的是对优秀教师的认可。现在,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开始接近城镇学校,此时人才的流动、师资的均衡成了最关键的因素。

1.要继续加强城乡学校“校际结对,教师互派”工作。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一所城镇学校带几所农村学校,形成“结对、联动、捆绑式”的发展新模式。要有明确的规定,城镇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必须到结对学校支教一段时间,所上的课全部向学校教师开放,同时需作讲座和指导教研活动若干次。相对应的,农村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去城镇学校学习。教研活动由教育共同体内的几所学校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2.要探索集团化教育发展模式。优质教育需要普及、需要扩散。通过集团化教育模式,把不同的学校整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以优促优,最终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在教育集团中,教师的流动是无障碍的,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佳,每个学科可以凭借优秀教师,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这样的优势和效率,比校际结对更进一步,也能使优质教育更快地覆盖更多的学生。

3.以城乡一体化的大视野,鼓励城乡教师较大比例的流动。学校需跳出自身利益的小圈子,以全区域教育均衡化为整体利益。可以先尝试在教育共同体的几个学校之间,教师能够较大比例地互相流动。这种流动,既是优秀教师的效能最大化,也是影响、带动一般教师培训的过程,最终实现全县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最终实现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上一篇:九龙小学2011安全月工作总结下一篇:毕业论文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