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1

——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李彦 2009年9月25日

通过《你行,我也行》教学的设计与执教,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新颖,教学环节十分清楚,但由于初涉心理健康辅导课,经验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此,本人对这节心理辅导课作如下反思:

一、辅导过程清晰,环节完整,衔接紧凑。

活动课开始,通过童话剧导入,渗透主题。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引导性思考,让学生感受主题;再通过闭眼心理测试,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自信的一面,激发他想要改变的需求,提高其学习增强自信方法的兴趣;再通过拍手游戏,使课堂进入高潮,让学生体会老师给的法宝的真实性,引导其探索学习,使其记忆深刻;最后让每一位同学参加活动,当场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台下的同学与台上的同学达成共鸣,学会利用积极的方法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认识自信、检测自信、重塑自我、增强自信;最后总结主题,激励升华。本节课,我为学生增强自信创设交流平台,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信心,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我能较好地完成辅导任务,把握住了辅导重点,突破了辅导难点,让学生确实在增强自信心方面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二、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因此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在生成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是否善于发现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是否能很快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我觉得这方面上处理得不好。比如在“童话剧反思”这一环节上,缺少同学们的讨论与回答。在第二位同学成功的才艺表演后,对他的采访比较少,对他的思想没有进一步的深挖,进行有效的引导。

总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还处在探索之中,我今后要不断研究与探索,不断地反思,让自己在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成长起来。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的思路和做法是: l、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之前,我打算安排一名学生完成3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带领同学们做一个放松游戏,也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一部喜欢的电影,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明星、球星等等。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拓展延伸课堂,“里应外合”(1)树形象

在学生眼里,“心理教师”的角色陌生而新鲜。学生对这一角色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心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状态和个性魅力,以及专业修养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以“模仿”为主,需要学习榜样,如果告诉学生“要合理的调节情绪”,自己却动不动就发脾气,学生就会想:“老师自己也做不到,那我们学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课堂内外,我都尽力表现得开朗、愉悦,给学生以理解和尊重。(2)“心语录”

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心语录”,用它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我要求学生每人都交本,但没有困惑可以什么也不写,这样有效的保护了交作业的同学。“心语录”上,他们把学习中、生活中、师生交往中不愉快的经历告诉我,我都会及时回复,并写上激励的话语,这都拉近了我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时而他们也会把收集的名人名言、精美文章上交上来,让我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它随时与我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郁闷情绪宣泄出来。“心语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为师生交流、心理辅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动态,辅助指导

近年来,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需要明白, 教师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地位, 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导者, 而是一个朋友, 一个倾听者, 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 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辅导老师的作用在于营造和谐、轻松的心理氛围, 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寻找自信, 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 拓展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定位

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培养其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 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思考, 使学生内心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 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 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也不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 而是将学生的心理发展作为重点, 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主线而设计课程。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只是一个朋友和倾听者的角色, 帮助学生学会自助, 促进班级成员的互相合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1. 明确目标, 是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是专门的学习心理专业的课程, 也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而是在心理辅导教育的大前提下, 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作为背景, 经过处理之后以更通俗化、生活化的形态展现出来。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还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索、互动讨论、意见回馈, 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澄清认识、自我成长, 达到“自己发现自己”“自己求助自己”的辅导目标。

2. 正确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自身为中心, 并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和心灵的缓冲地带, 使学生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我、反思自我, 更好地发现自我的价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生活适应辅导”, 需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其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营造课堂氛围, 与学生真诚沟通

小学心理活动课应该贴近学生, 急学生所需, 在开课之前, 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最关心的事情, 最大的烦恼在哪里, 努力营造出课堂上的友好气氛, 作为一个朋友和倾听者, 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使学生在今后遇到人生岔路的时候, 可以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4. 贴近学生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 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才能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排除心理障碍, 体验活动课的乐趣并且有所收获。学生内心真正关注的问题, 真正的烦恼所在, 才是教师开展活动的重心所在, 而不能盲目地制定活动主题, 那样只会让辅导活动课的开展变得无趣, 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5. 以体验为重点, 唤醒学生内心感受

心理健康活动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定要避免把活动课上成心理知识的传授课。教师需要在活动中抓住学生的心理, 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 辅助学生进行思考和讲述,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在活动课中, 关键在于学生内心与课程主题达到共鸣, 表达出内心真正的想法, 这些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这就要求学生以自我体验为主。心理的辅导不是说教, 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策, 而是协助学生, 让他们用内心去感受课堂主题,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

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都在学校中, 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和讨论辩论、自我反省等形式, 使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了解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 形成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全人格, 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获得心理上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6) .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彝汉 双语教学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8-01

一、引言

作为彝族自治州的凉山地区,彝族聚集区主要从小学开设汉语课程,由于大部分儿童进入小学后才接触汉语,于是出现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课就听不懂教师的汉语讲解,导致彝区教学质量不高。而该地区从未从语言心理学的层面,对该地区彝汉双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本文基于语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情感因素[1]、年龄因素[2]、母语因素[3]和学习策略[4]这几个影响该地区彝汉双语教学的心理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创新教学手段,摒弃目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该地区实施彝汉双语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影响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的心理学因素

(一)情感因素

由于凉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彝族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前,彝语作为该人群的母语占绝对统治地位。按情感过滤假说[5],该地区彝族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其次彝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积极性,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认知手段往往使其产生消极逃避甚至排斥等心理。此外教师对情感因素的忽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二)年龄因素

根据昆拉多·洛伦兹的“关键期”理论[6],3-6岁是幼儿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其习得语言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影响。凉山地区的彝汉双语教学均在小学阶段才开展,根据关键期理论,幼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该时机再学习第二语言(汉语),其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特别是在完全没有汉语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情况会更为不利。

(三)母语因素

彝语与汉语在音形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要使两门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语言的迁移问题。根据奥苏贝尔学习迁移理论[7],学习迁移的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对于彝族学生来讲,由于彝语的字数少、组成较为单一,与汉语相比,语法结构不一样,因此彝语对彝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主要起干扰作用,为负迁移。在目前的教学中,双语教师往往对彝族学生培养汉语能力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对汉字、含义死记硬背,没有科学处理汉语、彝语之间的迁移关系,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会影响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正是由于汉语和彝语存在的巨大差异,对彝族学生来说,要做到掌握和精通汉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时,彝式学习经验会影响彝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过程。其次,彝语字形充分体现着象形文字的特点,彝族学生根据经验,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往往喜欢机械地进行联想假设,但无法有效地形成假设闭环,因而效果不显著。

三、针对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不足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教育时机

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应结合关键期理论对教育时机进行调整,应在学前教育阶段,对汉语基础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一是将幼儿彝汉双语教育纳入凉山地区的教育体系,成立专业机构、人员研究幼儿彝汉双语教育的资源;二是对汉语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调整。在学前阶段开设专门的彝汉双语课程后,为小学的基础学习打下汉语基础。

(二)传播运用彝汉双语进行教学的理念

目前凉山地区的使用彝汉双语进行教学的方式较少,这样的现状与要求彝族学生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应该加以传播该教学方式。一是增设学龄前彝汉双语教学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就为彝族学生开设汉语教学的基础性课程。二是要结合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拓展双语教育资源。应在周边区县,特别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开设彝汉双语教育试点。

(三)壮大师资队伍

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应增设彝汉双语师范教育机构或专业。一是让更多的汉语教师投入到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事业中,要从思想动员、福利待遇、成长进步等与教师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进行考虑,增加教师投身彝汉双语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吸收更多精通彝语的教师,特别是族籍本身为彝族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培养自己民族的双语教师。三是培养双语幼师,即本身具备彝汉双语能力,能够运用双语教学方法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的教师。

(四)创新教学手段

目前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采取课堂式、灌输式、翻译式等传统双语教学模式。一是针对语言特点实施双语教学。针对彝汉双语在字数、句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充分借助彝族学生在教育前学习彝语的经验,多采用图形、声音等表述法。二是增强彝汉两族学生的交流互动,作为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多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因素。三是结合家庭一起进行彝汉双语教学。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语言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凉山地区实施彝汉双语教学存在的不足,从情感因素、年龄因素、母语因素、学习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彝汉双语教育如何改进,都不能偏离教育以学生需求为宗旨这条轨道,教育应为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双语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程启荣. 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6, 16(4):60-62.

[2]郭文英. 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因素初探[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2):143-144.

[3]赵泳源.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影响因素[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10):118-118.

[4]钱玉莲.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 (3): 36-43.

[5]薛荣. “情感过滤假说”及其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平原大学学报, 2005, 22(2): 106-109.

[6]刘振前.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J]. 当代语言学, 2003, 5(2): 158-172.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4

设计意图:

很多孩子随着打工的父母来到异地远离家乡,有的则跟随祖父母留守在家远离父母。《会飞的抱抱》是一本传递爱的情感绘本,这本书利用“邮寄拥抱”的过程,把人们遗忘已久的人情味,一个一个重拾回来。这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互动,却充满了创意与暖度。我以这个绘本为载体,让孩子明白爱可以传递,以缓解孩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符合大班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们在表达对别人的爱,或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爱的能力不够,通过绘本的渲染,让孩子从心理感受表达爱的形式与方法可以多样化,明白简单的一个拥抱也可以传递一份很浓的爱。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明白爱是可以传递的。

2.体会拥抱的温暖,并大胆用动作和语言表达出来。

3.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4.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PPT、头饰、音乐媒体、会飞的抱抱绘本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分享爱的情感经验。

1.你最想念谁?为什么?

幼1:爷爷奶奶,因为他们住在老家。

幼2:哥哥姐姐,他们对我好,爱我,亲我。!.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幼3:爸爸妈妈,经常出差在外。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想念的人都是离得远,不能经常碰面,对我们最亲、最好的人。

2.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想念呢?

幼1:打电话,送上祝福,报声平安。

幼2:写信,表达自己的想念之情。

幼3:看照片,回忆亲人对自己的好。

教师小结: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式来表达,如:画画、写信、打电话、看照片。

关注点:孩子对家人的爱的情感理解,及表达“爱”的动作和语言经验。

二、讲述故事——用拥抱表达爱

1.PPT展示,讲述故事到“小猪想在奶奶生日的时候送奶奶一份礼物。

2..请幼儿猜测小猪送奶奶的礼物并说出原因。

幼1:根据画面提示观察,送花种子。因为奶奶喜欢种花。

幼2:送项链,让奶奶变年轻。

幼3:送拐杖、眼镜、奶奶年纪大了很需要。

3.PPT呈现:小猪送了什么礼物?

幼1:抱抱

幼2:大大的抱抱

幼3:小猪自己

关注点:幼儿自己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表现“大大的抱抱”。

4.师生互动“大大”的抱抱,师幼谈拥抱的感受。

幼1:开心的感觉

幼2:激动的感觉

幼3:温暖的感觉

5.生生互动“大大”的抱抱,说一说同伴间拥抱的感受。

幼1:幸福的感觉

幼2:贴心的感觉

幼3:快乐的感觉

教师小结:原来“大大”的抱抱可以给我们幸福、温暖、贴心的感觉。

6.情感升华。提问:小猪为什么要送一个大大的抱抱给奶奶呢?

幼1:奶奶对我亲,对我好。

幼2:让奶奶感受到抱抱的温暖、贴心。

幼3:希望奶奶收到抱抱会开心、愉快。

三、情境游戏——爱的接力棒

1.故事结合PPT串联。

(1)小猪会想什么好办法去送抱抱呢?

幼1:坐船、汽车、飞机、火车

幼2:乘热汽球

幼3:搭座桥

教师小结:使用交通工具去送抱抱。

(2)讲述故事到“小猪给邮递员叔叔送上了大大的抱抱”。

提问1:小猪是怎么跟邮递员叔叔说的?(你愿意把大大的抱抱送给奶奶吗?愿意)

提问2:如果你是邮递员叔叔,你愿意帮助小猪传抱抱吗?为什么?

幼1:小猪有爱心

幼2:小猪有孝心

幼3:小猪很懂事

(3)对话游戏表演(你愿意把大大的抱抱送给奶奶吗?愿意)

师生互动两次。(一次表演小猪,一次表演邮递员)

2.角色表演、感受体验。

(1)角色分配:幼儿当邮递员叔叔、阿姨、奶奶,教师当小猪。

(2)任务要求:a 传信的时候要把小猪问邮递员的话带上

b 最后一个小朋友直接拥抱奶奶即可

(3)情感动作传递:播放背景音乐,邮递员叔叔将小猪的拥抱一个传给另一个,一直传到遥远的奶奶身边。

(4)奶奶收到抱抱后谈感受,邮递员的感受。

教师小结:原来通过邮递员热心帮助,大家都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温暖。

四、再入主题——爱的回音

回归绘本 通过邮递员叔叔、阿姨辛苦地传递抱抱,奶奶收到了小猪大大的抱抱,奶奶也回赠给了小猪一个甜甜的吻。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个暖暖的,感动的故事就藏在一本书里,书名叫《会飞的抱抱》

附故事:小猪想了一个好办法,她请妈妈写下了奶奶家的地址,想用邮局寄信的方法寄给奶奶。于是,他们来到邮局,小猪有礼貌地问邮递员叔叔说:“你能帮我寄一个大抱抱给奶奶妈?邮递员叔叔被小猪的爱感动着,他们愿意帮助小猪来传递这样一份大大的抱抱。小猪上前给了邮递员叔叔一个大大的拥抱,并托付他们一定要将这么个大大的抱抱传给奶奶。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次活动我们通过绘本《会飞的抱抱》让幼儿了解了信件传递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简单的信件传递,也流露出了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美好,简单的信件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长久保存。

整个过程,通过这简单的信件传递,也流露出了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美好,简单的信件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长久保存。

心理课教学反思 篇5

第二天上课,效果特别好,可是,一时兴奋,时间上把握的不够好。但是上完课,孩子们都高兴地围绕着我,说:“谢谢您,张老师,我知道以后生气时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了!”“老师,您讲的真好啊!”“老师,我很想抱抱你!”上完课,觉得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尽管后来时间不够,但我要达到的课堂效果已经有了,那就不枉此行。孩子们上课时思维特别活跃,听课状态也很好,真的让我很震惊。

但这节课在众多评委的评课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的把控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前紧后松比较明显。

第二,我的三个模块,觉察情绪,接纳情绪和调整情绪。接纳的情绪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但情绪的调整方式中,只有对消极情绪的调整。

第三,视频还是稍微有些长,占用时间多。

第四,心理课的语言还是要注意,比如“控制”、“负面情绪”等是否应该出现的问题。

第五,对于接纳。评委说处理的稍浅了一些。甚至有待思考,接纳了情绪,那还为什么要去调整呢?

第六,有的评委说,情绪小人出现时,不代表情绪小人就被控制了。出现不等于控制。

第七,关于调整情绪的方式,游戏我只是说在转移注意力,关于“游戏”是否要正面引导,这个存在疑问。方式要健康方面,存在疑问。

第八,有的评委说,开心的人如何要涂鸦,如何去扔掉烦恼呢?所以,前后的不严谨还是存在着问题。

第九,可以改变成:你不喜欢哪种情绪呢?你欢迎哪种情绪,不欢迎哪种情绪呢?然后聚焦烦恼,该如何调整呢?

第十,扔掉烦恼的体验方式,要有带入也要有带出。带入烦恼,然后再走出烦恼。可以采用主人公有什么烦恼,表演出来,把孩子带进去,然后再用扔掉烦恼的方式帮他走出来。

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6

那么心理活动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呢?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学生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心理活动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心理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团体训练、心理测试等等。我在活动的选取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了以下教学方式:

一、故事导入,引心情:

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嫉妒的危害》的故事,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到“嫉妒心理就是看见他人比自己强,心理就不舒服,甚至产生强烈的憎恨,总想排除别人超越的地位,破坏别人超越的状态。”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嫉妒的心理现象,变抽象为形象。

二、情境剧中,见情境。

心理剧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心理剧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课中,一些生活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故事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在本课中通过情境剧表演,总结出了克服嫉妒心理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帮助别人;心胸宽广,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等。使学生明白: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上很多的事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选择。

三、引导反思,改错误。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理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四、精心设计,净心灵。

精彩的结束不仅仅是全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本课我在结束时设计了《美丽的心愿》这一环节,让学生许下一个心愿,让孩子们在舒缓的音乐里净化心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来做,相信在课件背景小女孩子的祈祷中,在柔和的乐曲里,孩子们一样许着美丽的心愿,并且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从而达到心理健康课净化心灵目的。

五、课堂结构,巧安排

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嫉妒心理可能有些不好理解,孩子们感受到的,不一定可以说得出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却有些过急,或者情绪不够饱满,没有带动课堂气氛,孩子们处于很茫然的状态,或者是因为这种课堂结构设计对孩子们来说过于复杂,他们所能感受到的身边的嫉妒太有限,至使学生的发言不够勇跃,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避免的。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7

笔者在中职心理活动课教学中发现, 学生表现比较活跃, 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 这得益于情境导入和活动的吸引。然而一到讨论和分享环节, 学生就常常无话可说, 出现不敢说、不想说的“冷场”现象。部分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态度, 有的低头避开老师的目光, 有的极力举荐别的同学, 有的被点名叫到也是闭口不说, 分享成了学生避之不及的负担。

没有交流分享的学习不是学习, 是教育, 是“伪学习”。如何处理教育与学习的关系, 是教育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积极探索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分享的积极性, 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分享, 让他们在分享中大胆发言, 有话说出来?在这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感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需要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也是教师的责任。

二、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分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如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 并使之处于某种定势状态。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 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因此, 教师要放下架子, 以真正的自我与学生相处, 态度和蔼可亲;语言幽默诙谐, 旁征博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积极关注、接纳每一位学生, 设身处地理解学生, 适时地给予反馈和鼓励,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接纳与信任, 共同营造自由、真诚、平等、自信的团体氛围。对学生严格要求, 严格管理, 把学生的心收拢到课堂上来, 用教师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

例如, 在辅导“责任、信任”团体辅导活动中, 活动还未开始, 教室里就响起了快节奏的音乐, 师生跳起了热身舞《豆芽菜的爱》, 在欢快的氛围中, 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活动开始, 笔者出示了两张车祸现场路人参与救援的照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1:幸好大家都伸出了援手, 不然司机死定了!

生2:着火了, 好危险, 但大家一点也不害怕!

生3:车祸现场没有一个旁观者, 都在全力以赴参与救援工作。

师:大家都参与救援了, 是不是伤者一定能得救?

生齐答:不一定。

师:但如果我们放弃救援呢?

生齐答:伤者一定会死掉!

师:同学们, 参与不一定成功, 但放弃一定会失败!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不参与, 希望在活动中同学们也像他们一样, 积极参与, 好不好?

这样的引导, 对参与式辅导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创设心理情境, 实现破冰暖身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 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 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 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 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 以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创设心理情境, 让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

例如, 在执教“责任、信任”辅导课“破冰暖身”环节, 笔者和学生一起玩起了破冰游戏“大风吹”, 同学们兴奋地争抢着凳子, 没抢到凳子的同学为大家唱歌。在《命运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下, 笔者安排了小组合作分享的环节,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归纳讨论。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只是玩了一个游戏, 而生命的旅程中, 风雨也常常会猝然而至。”

背景:一张在大雨中进行的世界杯大赛照片出现在同学们眼前, 在捷克队和葡萄牙队的比赛现场, 暴雨突然降临, 比赛被迫中断;在“风雨之后, 笑靥如花”环节, 展示了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巨大伤害;在蜂拥而至的温情关爱中, 灾区在废墟中崛起;奥运女孩刘岩的故事, 让同学们既揪心又深受鼓励, 在奥运会排练现场, 从几米高的架子上摔下来瘫痪的她, 却在轮椅上编织着自己的舞蹈梦, 她成立了刘岩基金会, 去玉树帮助那些能跳舞的孩子实现梦想, 风雨过后, 刘岩幸福依旧, 美丽依旧。

在故事的感召下, 学生渐渐陷入了沉思。

师:“同学们,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旅途中, 如果风雨也这样不期而至, 我们会怎么样呢?是坚持还是放弃?”

(10分钟后, 组织各小组汇报)

由此可见, 心理课堂可以说是心与心的交汇, 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 是生命节律的振动, 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 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 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 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 真诚地进行交流, 以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进而营造一种适当的心理情境, 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 创造性地让学生学会分享

分享, 不光是一种品质, 也是一项技能。学生要将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 采用何种方式, 能呈现到什么程度, 其实也是有技巧的。“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 (道) 不出”是无法实现与他人的有效分享的。因此, 教师在第一次做课程介绍时, 要花一些时间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享、为什么要分享、怎样分享以及分享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如活动课的“分享”, 不是死记硬背知识, 做到有话就说、想到就说;分享过程其实也是言语表达能力不断得到锻炼的过程, 提高的过程、在表达的过程中, 能够唤醒学生以往的经验, 丰富别人的体验, 增进人际互动, 获得理解和支持, 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产生共鸣;分享的过程可以畅所欲言, 不在乎答案的对错;要尊重和接纳他人的分享, 认真倾听, 正确对待不同于自己的观点, 保护分享的积极性;鼓励和积极评价, 把学生平时分享的表现纳入考核等;教师在适当的时间里, 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和示范, 为学生的分享起示范作用。

(四) 设计解决问题的情境, 激发热情

1.活动的设计

活动设计是备课的关键环节, 必须精心设计, 认真对待。设计要围绕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何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吸引他们真正动起来, 投入其中, 乐在其中, 为活动后的分享奠定基础。为此, 活动设计不仅要考虑主题的意义、活动目标的教育性、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活动情景的触动性、活动形式的可操作性, 还要考虑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互动性、活动准备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尽可能把那些心不在焉、处于观望和游离状态的学生吸引过来。

2.分享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是否合理, 关系到学生分享是否有话可说。问题提出一般在情境后, 情境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情境后设计好“分享的小话题”, 设计要有针对性,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专业特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 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主题, 引起学生共鸣, 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感悟。问题设置可多考虑拓展性、开放性、具体性, 简洁明了, 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产生思维碰撞。

例如, 在《优秀学习方法养成》——学习方法之定位这堂活动课上,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看一体机上这三位小伙伴, 他们分别是谁?

生:哈利·波特、赫敏、罗恩。

师:大家都比我还熟悉, 他们是不是都很优秀?你最喜欢谁?喜欢他 (她) 什么?说说理由。

生1:我最喜欢……

生2:……

师:好, 我们来回顾一下, 他们三人之所以优秀, 是因为哈利·波特有天赋, 赫敏勤奋, 罗恩呢?他与优秀的人在一起, 逐渐也变得优秀, 是吗?那有天赋的人是不是一定优秀呢?

生:不一定。有时他们会骄傲。

师:对, 天才需要谦虚。勤奋需要什么?

生:天天坚持!

师:那罗恩呢?

生:那当然是取长补短了!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是他们中的谁?就这个问题, 我们进行小组讨论!

(五) 提供一个分享行为的良好环境

心理活动课设计上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分享形式上, 注意多样性, 突出新鲜感, 如使用匿名抽签法、跨组监督法、同性小组竞赛法等;在分享组织上, 重视学生的群体性, 引导学生合作分享, 使学生通过情境中的群体活动, 产生责任感、道德感, 形成群体的态度倾向和价值倾向。通常安排三步:自我分享、组内分享、全班分享。当然, 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专业, 设计与活动相匹配的分享方式和良好的环境, 以达到更好的分享效果。

如2014幼教班的课后分享, 课前笔者设计了六顶“智慧墙”的帽子: (1) 肯定的态度:我认同的观点; (2) 思考:最大的收获与体会; (3) 客观的态度:有用的信息与观点; (4) 主观的态度:我对本活动的感受; (5) 创新思维:引发何种思考与创新; (6) 否定的态度:我不认同的观点或看法。通过小卡片把观点书写好, 张贴在学习园地对应栏目,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享, 且不受时间限制。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或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总之, 学生分享的主动性建立在教师呈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上, 学生分享行为受认知、情感、行为的影响。此外, 分享行为由学生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因此, 教师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完善观点的环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7.

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 活动课 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实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课程。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由于课时少、教师不专业、缺少专业设施等原因,很难在课程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缺少针对性,只能应付开课。不少学校只是把几个班的学生集中起来讲心理健康知识,教学方法单一,考核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有学生对心理知识感兴趣,也很难把心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由此看来,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对发挥课程的作用意义重大。

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20人左右小班为教学单位,以专用教室为教学环境,以过程化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引导、促动,对教学内容总结、提升,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获得体验、感悟和成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课程为公共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化自我探索,获得自我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健康人格。

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课程教学设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调研的结果选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能力,理解、掌握心理调节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获得心理成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借鉴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以20人左右为一个教学单位,在专用教室进行授课。

一、课程目标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般目标是通过自我探索过程,借助团队的力量,在与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中,增强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的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评估、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并对此做出相应修正与完善,从而获得自我成长。

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学生需要、人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群体特点等,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1.能够融入高职生活

即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环境,感受由此带来的愉悦,找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的位置,觉察进入高职后在适应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相互启发,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2.能够觉察自我

即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觉察自我,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独特性,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3.能够意识到人的潜能

即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正向信息,体验自信的效用,觉察不自信的方面,分析原因。

4.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

即学生能够澄清价值观,意识到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能够感受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提高生命的质量,过充实精彩的人生。

5.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即学生能够了解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现象,能够觉察与周围人交往中的困惑与问题。

6.能够学会感恩与宽容

即学生能够具有感恩的态度和感恩的行为,并由此培养宽容的心态。

7.能够培养健康情绪

即学生能够觉察引发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

8.能够学会应对压力

即学生能够面对压力,学会放松,能够觉察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分享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有关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二、课程结构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整体设计以“我与环境”为主题与线索,分为初始课、主题活动课、回顾课和结束课四个模块。

初始课用于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课程的了解,用于帮助学生融入高职生活,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约定课程活动规范,并提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资料以便了解学生、评估课程效果,并由“融入高职生活”引出课程“我与环境”的主题。

主题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体部分,以“我与环境”为主题和线索,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环境中的我”,二是“我面对环境”。“环境中的我”部分帮助学生觉察自我、提升自信,分为四个单元,即:自我面面观,我是独特的,我可以更好,生命的意义。“我面对环境”部分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面对压力,分为四个单元,即:交往有方法、感恩与宽容、积极与乐观、压力我应对。

回顾课用于解决学生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前,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之相关的自身的困惑与问题,借助团队的力量,求得自我成长,促进心理健康活动课向生活的延伸。

结束课主要用于效能评估,学生展示并分享学习成果,处理分离情绪,提取课程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资料以便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结构的4个模块下,课程共设计了15个单元的内容,每个单元设计1至2个核心活动,再根据需要和实际教学情况设计热身活动和辅助活动,整个课程共设计20多个活动。

例如,主题活动课“环境中的我”部分,设计了“自我面面观”单元,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觉察自我,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该单元设计了2个核心活动,一是“我是谁”,二是“立体我”。“我是谁”主要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立体我”主要通过学生之间互动,相互进行评价,而后填写表格。最后,小组进行讨论,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意识的内涵、明确的自我意识及认识自我的途径等。

具体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等进行设计。

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就必须要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投入到课程中,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上采用活动课形式,活动课的基本步骤是: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热身活动,帮助学生进入活动状态,保证活动课的有效启动;主要安排核心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化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发掘积极的个人特质,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觉察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自我成长,更乐观、自信、向上地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要对心理健康知识与基本理论进行讲授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分享心得与巩固活动成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特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如小拓展活动、纸笔活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课堂讨论与分享、案例分析等。

五、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化,学生参加课程、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发言、学习心得、学习总结报告所体现的思考、成果等,都能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都要计入课程考核成绩。

学生参与活动、课堂分享、活动记录、完成量表、活动心得等作为平时成绩,以6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学生心理情景剧表演、课程总结报告作为考核成绩,以4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课程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之和。

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基本考核标准如下。

优秀:出席课程,参与活动很投入,活动体验深刻,积极分享活动感受,能够流畅地表达观点,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活动结果在高职学生中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良好:出席课程,积极参与活动,能够分享活动感受,能够较流畅地表达观点,能够努力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合格:出席课程,能够参与活动,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基本把握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不合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未出勤,无组织纪律,抄袭,观点明显错误。

六、课程教学环境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对教学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教室整体设计要宽敞明亮,色彩协调,气氛温馨、舒适,能够营造活动气氛;使用活动桌椅,方便活动实施;可以提供活动的相关道具。教学环境要能够提供专业支持,如舞台、灯光、音响,用于播放轻松的音乐、快乐的教学软件等。

七、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安排在高职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0课时。课程理论授课与活动教学的比例约为1∶2。以20人左右小班为教学单位,以5至6人为活动基本单位。

八、课程设计对教师、学生的要求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有团队工作资历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或案例情境,促进学生获得活动体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困惑与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获得自我的成长。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自我有一定反思的能力,能够放开自我、具有自我探讨的愿望与能力和一定的表达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以活动构建内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使用专用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之间相互的启发促进作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9

一、课堂成功的方面

1、我在预习学案方面准备较好,充分利用同步学习进行教学指导,及时收集材料,整理教学思路,精心编制学案,与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开展预习活动。

2、二次备课及时,与上课前,我抽查了三组的同学的学案,发现学生对学案中的第一、第二个预习题做的普遍不好,这是我讲课的重点之一。

3、学生对教材知识点把握的比较准确。今天我所找的展示的学生都是属于学习上的困难学生,但是他们所展示的内容已经大大超出我的预想,展示的知识点全面、准确,给老师讲解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也说明学生预习的效果很好。

4、本节课教学环节上全部完成,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全部得以实现,并且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课堂中反映的不足

1、在上课前对学生复习检查环节中,学生掌握的水平一般,表现在中等学生掌握的还不是很好。今后应想办法督促学生认真复习旧知识,达到较好的效果。

2、教师对于板书的内容准备不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学生的展示内容,没有让学生认真分析、提炼,形成自己的知识点,进行升华。

4、在教学环节中,缺乏对本节知识的一个总结性的概括,没有能够给学生一整体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本节课显得不完整。

三、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三环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教学等方式方法,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成就自己的教学模式。

2、对小组教学的研究,小组教学重要的是管理,今后应研究如何利用小组进行有效的教学。

心理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10

----以生科12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专业班级:生科1201班 姓名:XX 学号:11111111111)

指导教师:XX

一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丶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0%;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尽管调查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

根据我们从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具体对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体脑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5年级小学生问题最多。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2年级小学生最多,3年级最少。从整体发展趋势看,3~6年级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行为逐渐增多。在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方面,2~5年级小学生问题逐渐增多,5年级最多,6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小学生的人际建设性不断增强,在对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学业自我和自我认同上,小学2~5年级学生的评价渐趋消极,而6年级则有所回升。

在我们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它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表现形式的主要方面。对此,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丶师范生具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职业意义 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一丶理论教学过程与反思

(1)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与反思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使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比如,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如,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也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就应该做到实处。使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另外,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个别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学习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比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2)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学过程与反思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指导学生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其次,要建立好良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再次,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评价自己和他人,团结友爱,彼此沟通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这方面的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四,现在的学生心理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解决的方法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总结和学习。总之,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即使学习成绩很好,也不是社会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们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不可分割。一方面,个性的健全发展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是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人,是人格健全的人,也是个性鲜明的人。健康的心理是优良品德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回品德高尚,人格完整。

(3)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流派教学过程与反思

(1)动机过程马斯洛假设,每个人都有若干种基本需要,如安全、归属、爱、被重视和自尊,满足这些需要的动机叫做缺乏性动机,不满足便会出现精神障碍,如神经症、人格障碍、分离性障碍等。但是,满足了这些需要虽可免于上述精神障碍,却并不算达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特征之一是自我实现,即最大可能地实现个人的潜力。这种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也叫做丰富性需要。此时,单纯追求快乐和减轻紧张不安,不足以解释这种人的行为,他们辛勤地工作,往往要体验更强烈持久的紧张,甚至要冒巨大的危险。然而,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程,使个人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G.Allport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个人潜能的发挥为了长远的常常是达不到的目标,而牺牲享乐,保持紧张。长远的目标、社会价值以及诸多利益之综合性体系等,都给发挥个人潜力提供了用武之地。

(2)投身于生活中G.Allport提到,自我的扩张是成熟的一个属性,这种人忘我地工作、思考、娱乐以及对别人的忠诚,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

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对来自别人的刺激(不论是成功的行为还是苦难中的呼救)都有能力报之以热情的、全力以赴的反应。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术与方法教学过程与反思

1、精神分析的咨询理论。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自由联想法、释梦法、疏泄法、领悟疗法、暗示法与催眠疗法等。

2、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具体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自信训练法代币强化法放松法生物反馈法消退疗法、行为塑造法等。

上一篇: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下一篇:送水广告词